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名词解释及重点.docx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名词解释及重点.docx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名词解释及重点.docx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名词解释及重点.docx

名词解释

遗传:亲代与子代同一性状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之间出现性状差异的现象。

遗传学:是一门涉及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

数量遗传学:研究生物体数量性状即由多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规

律。

群体遗传学:研究基因频率在群体中的变化、群体的遗传结构和物种

进化。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出现的一种能被碱性染料强烈染色,并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物体。

主缢痕:着丝粒所在的区域是染色体的缢缩部分,称为主缢痕。

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还常另外有缢缩部位,染色较淡,称为次缢痕。

随体:某些染色体次缢痕的末端所具有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

体,称为随体。次缢痕与核仁的形成有关,故称为核仁组织者区。

端粒:染色体臂末端的特化部分,可将染色体末端封闭,使染色体之间不能彼此相连。

着丝粒:是染色体的缩缢部位,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丝 (spindle fiber) 结合的区域。

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由 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 RNA 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常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浅、螺旋化程度低、处于较为伸展状态的染色质。主要是单一序列DNA 和中度重复序列DNA 构成。

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较深、螺旋化程度较高、

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

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之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对之间的互称非同源染色体。

姊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到的染色体由相同的 2 个染色单体构成,它们彼此以着丝粒相连,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细胞周期:细胞上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一段历程。

减数分裂:又称为成熟分裂(maturation division) ,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因为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故称为减数分裂。

生殖:生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有性生殖:通过产生两性配子和两性配子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A 染色体:正常数目的染色体。

B 染色体:额外染色体的统称,又称超数染色体或副染色体。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称为单位性状。例如,豌豆的花色、种子形状等等。

相对性状:不同品种之间表现出相对差异的一对性状称为相对性状。

正反交:两个亲本互相轮换作为父本和母本的一对杂交合称为正反交,包括正交和反交。

精品文档去雄:杂交前将母本花蕾的雄蕊完全摘除。

人工授粉:将父本的花粉授到去雄后母本的柱头上。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同一基因的不同形式,彼此互称为等位基因。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表型: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包括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生化

特征。它是基因型和外界环境作用下的具体表现。

完全显性: F1 所表现的性状都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

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这样的显性表现称为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有些性状,其杂种 F1 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这称为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 F1 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

为共显性,或叫并显性。

显性转换:显性性状在不同条件下发生转换的现象。

测交: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所得的后代为测交子代。根据测交子代所出现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可以确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基因互作:几对基因相互作用决定一个单位性状发育的遗传现象。

互补作用:当两对基因中都有显性基因存在时个体表现为一种性状,

当两对基因中只有一对基因为显性或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个体表现为另一种性状的现象。

积加作用: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显性基因对数累积越多,性状表现越明显的现象。

重叠作用: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只要其中一

对基因中存在显性基因,个体便表现显性性状,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

性时,个体表现隐性性状。

上位作用: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

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或修饰作用,这种基因互作类型称为上位作

用。

上位基因:起遮盖作用的基因。

显性上位作用:起遮盖作用的是显性基因。

隐性上位作用:起遮盖作用的是隐性基因。

抑制作用:是指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

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为抑制基因。

多因一效:一个性状发育受许多基因影响的现象。

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影响许多性状发育。

外显率:在具有特定基因的一群个体中,表现该基因所决定性状的个体

所占的比率称之外显率。

表现度:在具有特定基因而又表现其所决定性状的个体中,对该性状所表现的程度称之表现度。

相引相 : 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

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 (PL/pl) 。

相斥相 : 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和甲隐连系在一

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 (Pl/pL) 。

重组率:在遗传学中,重组型的配子百分数称为重组率。

连锁:是 2 个或更多非等位基因倾向于一起遗传的现象。连锁的基

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不能独立分配,但可以通交而彼此分开。:

是指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一起而的象。

完全:同一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不生分离而被一起到下一代的象。

不完全:是指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或多或少地

生非姊妹染色体之的交,交后代中大部分本型,少部分重型的象。

染色体作:确定相互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它之的距离的程称

之。

距离:用交表示的基因距离称距离。距离的位

是厘摩根( cM ),是去掉百分率符号的交。

染色体作:确定相互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它之的距离的程称

之。距离用重率表示。

干:即一个交生后 , 在它近再生第二个交的机会就会减少。

群: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成一个群。把一个

群的各个基因之的距离和序志出来,就能形成(制)

性染色体:是指直接与性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染色体。

常染色体:非性染色体称常染色体,通常以 A 表示。

性反:由雌性成雄性或由雄性成雌性的象。

性: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性状的表是与性染色体的相在一起,

称性。

伴性:与性相伴随的方式,称伴性。

从性或称性影响:所涉及的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

的,由于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其性状只一种性中表;或在一性性,另一性性的象。

限性:只在某一性中表的性状的。性状多数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决定的。支配些性状的基因在两种性中都存在。

限性的性状多与性激素的存在与否有关。

缺失:指染色体本身失了一段。

假性:一条染色体上缺失了性区段,另一条同源染色体相区段上的性

基因便会表出来。

接重复:染色体某区段按照自己在染色体的正常直序重复。反接重

复:染色体某区段在重复倒了自己在染色体上的正常直序。如果重

复区段涉及着点成双着点染色体,以定。倒位:染色体某区段的

正常直序倒了

臂内倒位:倒位区段在染色体的某个臂的范内。abc.defg→abc.dfeg

臂倒位:倒位区段内有着点,即倒位区段涉及染色体的两个臂。

abc.defg→ abed.cfg

易位:指非同源染色体之生段移的象

相互易位:两个非同源染色体之互段,其生程是 2 个非同源染色体生断裂,随后折断了的染色体及其断片交地重接。

易位: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区段,嵌入非同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区段的象。染色体 ( 基因 ) :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

是持生物体生命活所需的最低限度的一套基本染色体。用X 表示。

整倍体:染色体数在正常 2n 的基上以染色体基数位成倍数性增加或

减少。

非整倍体:染色体数在正常 2n的基上增加或减少 1 条至数条。一倍体:体胞内含有一个染色体数目的染色体(2n=X)。二倍体的配子内部都只有一个染色体。(二、三、四倍体依次推??)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目( n )的个体。

多倍体:三倍和三倍以上的整倍体称之。

同源多倍体:增加的染色体来自同一物种。二倍体染色体直接加倍异源多倍体:增加的染色体来自不同物种。由种、属交种染色体加倍而成。

同源异源多倍体:体胞中有不同的染色体,且至少有一染色

体的数目在 3 个或 3 个以上的异型。

超倍体:比正常合子染色体数( 2 n)多出若干条的非整倍体。

倍体:比正常合子染色体数( 2 n)少了若干条的非整倍体。

三体:在原有二倍体的基上,多出其中的某一条染色体,即2 n+1。(n-1)Ⅱ +Ⅲ

体:在原有二倍体中,少掉其中的某一条,即 2 n-1。(n-1)Ⅱ +Ⅰ。

双三体:在二倍体的基上,某二染色体都增加一条。2n+1+1。(n-2)Ⅱ+2 Ⅲ。

双体:两都少 1 条, 2 n-1- 1。( n-2)Ⅱ + 2Ⅰ。

四体:某染色体多出二条, 2 n+2 ,( n-1)Ⅱ +Ⅳ。

缺体:某一染色体都失了, 2 n-2 ,( n-1)Ⅱ。

双体:正常的 2 n 个体(二倍体)。

基因突:是指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包括序列及其控序列)

生了改。

突体或突型:有突(或改的)基因的胞或个体。

复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基因座位上的 3 个或 3 个以上的基因称复

等位基因。

中性突:控制一些次要性状基因,即使生突,也不会影响生物

的正常生理活,因而仍能保持其正常的生活力和繁殖力,自然

保留下来,称中性突。

突的平行性:关系相近的物种因基比近似,往往生

相似的基因突,称突的平行性。

花粉直感:两个相异的植株交,当代所籽粒即表父本性状的

生化突:由于因素的影响致生物代功能的异。

养缺陷型:致生物失了合成某种生活物的能力,需在特定的养下才能生。

核:染色体基因所控制的象和律。

胞:由胞基因所决定的律,也称非孟德

,核外。

母性影响: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

基因型的支配,从而导致子代的表型和母本相同的现象。

核不育型:是一种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

细胞质雄性不育型:由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作控制的不育类型。

保持系: N(rr)个体具有保持母本不育性在世代中稳定的能力,称为保持系。

不育系: S(rr)个体由于能够被 N(rr)个体所保持,其后代全部为稳定不

育的个体,称为不育系。

恢复系: N(RR)或 S(RR) 个体具有恢复育性的能力,称为恢复系。

恢复性杂合体 N(Rr)或 S(Rr) + S(rr)具有杂合的恢复能力,称恢复性杂

合体。

单基因不育性:指 1~2 对核内主基因与对应的不育胞质基因决定的

不育性。

多基因不育性:由两对以上的核基因与对应的胞质基因共同决定的不

育性。有关基因的表现型效应较弱,但有累加效应,随着恢复基因的增加其育性上升。

近亲繁殖:也称近亲交配,是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个体间的交配。

自交:指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植物的自花授粉、动物自体受精是近亲繁殖中最极端的方式。

杂交:指两个或更多个品种之间、或同一品种的不同品系之间个体

的交配;就某一性状而言,指不同纯合子间的异型交配。

近交系数:某一个体(二倍体生物)任何基因座上两个等位基因来自

父母共同祖先的同一基因的概率,即该个体是由近交造成的同源纯合

子的概率。

回交:也是近亲繁殖的一种方式,是指杂种后代与其两个亲本之一

的再次交配。

纯系:指从一个基因型纯合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其后代群体的基因型也是纯一的。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或生产性能方面优于双亲平均值

的现象。

衰退现象:由于 F2 群体内出现的性状的分离和重组,所以F2与 F1

相比较,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和产量等方面都显著的表现下降,

即所谓衰退现象。

近交衰退:指近交使生物个体的生活力、生产性能、群体均值都降低

的现象。

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称为质量性状。

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

域性状:遗传由多基因决定,但表型呈非连续变异,而遗传物质的数量呈潜在的连续变异的性状,即只有超越某一遗传域值时才出现的性状。

主效基因:控制质量性状的基因。其对性状的作用明显,易于从杂种

分离世代鉴别开来。

微效基因:控制数量性状的多基因。由于每个基因对表型的影响较小,

难以区别各自的作用。

数量性状基因座: QTL,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是微效多基因,这些基

因往往相对集中存在于一个染色体或多个染色体的某一区段,称为QTL。它是一个染色体片段,而不一定是一个单基因座。

QTL 作图( QTL 定位):利用分子标记分析控制性状的QTL 的数目、

位置及其遗传学效应的过程。

加性效应( A):许多微效基因(等位或非等位基因)效应的总和,

是上下代遗传传递中可固定的分量

显性效应( D):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造成的效应,由于等位基因

间会发生重组和分离,故显性效应不能固定

互作效应( I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对基因型值所产生的效应,

也不能固定遗传。

纯合子效应: a(p- q)。两等位基因频率之差异越大,纯合子效应越显

著。

杂合子效应: 2 pqd 。杂合子频率越高,对群体均值的贡献越大。

广义遗传力:一个性状的遗传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Hb2= VG / VP =VG / (VG+ VE)

狭义遗传力:一个性状的加性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hn2= VA / VP =VA/(VA+ VD + VI + VE)

群体遗传学: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

孟德尔群体:特定的地区内一群能相互交配繁殖后代的个体所组成的

群体称为一个孟德尔群体,简称群体。群体可能是一个品系、一个品种、一个变种、一个亚种、甚至一个物种所有个体的总和。

基因库:一个孟德尔群体所包含的基因总数称为一个基因库。

随机交配:是指在一个有性繁殖的生物群中,一种性别的任何一个个

体与其相反性别的个体交配的机会均等(或概率相同),即任何一对雌

雄个体的结合是随机的,不受任何其它因素的影响。

群体遗传结构:指孟德尔群体中的基因及基因型的种类和频率。

基因频率:又叫等位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群体内特定基因座上某一等

位基因占该座位全部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即该等位基因在群体内出现

的概率。

基因型频率:指群体中某一性状的某一基因型占该性状所有基因型的

比率,或某一性状的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出现的概率。

突变压: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基因频率变化趋势称为突变压。

适合度:指某一基因型与其它基因型比较时,能够成活和繁殖后代的相

对能力,记为 W。

选择系数:指在选择的作用下降低的适合度,记为S, S=1-W。

重点

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上相对位置上的决定同种性状的基因。

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过程的特征。

分离: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

融合 ;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

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

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外显率:一定基因型的群体中表现出预期表型性状的比率。

精品文档表现度: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称为表现

度。

完全显性: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同时存在时,只有一个的表型效应得

以完全显现。

不完全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相对性状中,显性是不完全的。

共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称为

并显性遗传。

连锁: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伴同遗传的现象。

交换:由于同源染色体相互间发生互换而使原来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

因不再伴同遗传的现象。

最新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二章基因突变复习总结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 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结构)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二、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本质)是DNA分子结构的改变,分子结构的改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替换(substitution)/点突变(point mutation)指DNA上单一碱基的变异。嘌呤替代嘌呤(A与G之间的相互替代)、嘧啶替代嘧啶(C与T之间的替代)称为转换(transition);嘌呤变嘧啶或嘧啶变嘌呤则称为颠换(transvertion)。 倒位(transposition)指DNA链重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链方向倒置。 缺失(deletion)指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 插入(insertion)指一个或一段(例如:转座子)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 发生替换、倒位、缺失和插入的结果可能造成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碱基改变后引起密码子变化,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替代,从而影响蛋白质功能,以至影响到突变体的表型。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是指由于DNA的碱基改变导致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成终止密码子。这种突变引起mRNA 翻译提前终止,产生一条短的不完整的多肽链。无义突变通常对所编码的蛋白活性有严重影响,产生突变的表型。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ion)在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中如缺失及插入的核苷酸数不是3的整倍数,则发生读框移动(reading frame shift),使其后所译读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混乱,产生突变的表型。 同义突变(沉默突变silent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的碱基改变后,突变的密码子仍然编码原来的氨基酸,并没有引起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变化。 三、基因突变的分类 1、根据突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分为:形态突变型;生化突变型;致死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 2、根据基因结构的改变方式分为:分子结构改变(碱基替换;倒位)、移码突变(插入与缺失)。 3、根据突变所引起的遗传信息意义的改变分为:错意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和同义突变 4、根据突变发生的方式: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是指在自然状态下未经诱变剂处理而出现的突变。 自发突变可能是由于DNA复制错误、碱基的异构互变效应、自发的化学变化(碱基的脱嘌呤和脱氨基)和转座因子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人工诱发基因突变:包括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 缺少碱基会引起碱基的转替换(转换和颠换) 四、基因突变的诱发 1、物理因素诱变 1)分类 物理因素诱变包括电离辐射诱变和飞电离辐射诱变。 电离辐射: 包括α射线、β射线和中子的粒子辐射,还包括X射线和γ射线的电磁波辐射。非电离辐射:紫外线。

遗传学名词解释

1 Chromosomal disorders: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如Down’s综合征(+21),猫叫综合征(5p-)。 2 Single gene disorders: 由于控制某个性状的等位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称之。 3 Polygenic disorders: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遗传因素中不是一对等位基因,而是多对基因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性状。 4 Mitochondrial disorders:是指线粒体DNA上的基因突变导致所编码线粒体蛋白质结构和数目异常,导致线粒体病。线粒体是位于细胞质中的细胞器,故随细胞质(母系)遗传。 4 Somatic cell disorders: 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突变导致的疾病。 5 分离律 (Law of segregation)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6 自由组合律(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非等位基因,可以相互独立的分离,有均等的机会组合到—个生殖细胞的规律性活动。 7 连锁与互换定律-(law of linkage and crossing over)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在生殖细胞形成时,如果它们相距越近,一起进入同一生殖细胞的可能性越大;如果相距较远,它们之间可以发生交换。 8 Gene mutation: DNA分子中的核苷核序列发生改变,导致遗传密码编码信息改变,造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变化,从而引起表型的改变。 9 Point mutation:指单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代。转换(transition):嘧啶之间或嘌呤之间的替代。颠换(transversion):嘧啶和嘌呤之间的替代。 10 Same 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所编码的氨基酸没有改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 11 Mis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改变了氨基酸序列。错义突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一、二个碱基 12 Non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UAA、UGA、UAG),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13 Frame shift mutation:在DNA编码序列中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几个碱基,造成插入或缺失点下游的DNA编码框架全部改变,其结果是突变点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 14 dynamic mutation :人类基因组中的一些重复序列在传递过程中重复次数发生改变导致遗传病的发生,称动态突变。

普通遗传学第十一章 核外遗传 自出试题及答案详解第二套_.

一、名词解释: 1、母性影响 2、细胞质遗传 3、核外遗传 4、植物雄性不育 5、核不育型 二、填空题 : 1、以条斑玉米 ijij 与正常绿色玉米 (IjIj杂交,产生的后代为条斑(Ijij ,再与绿色玉米 IjIj 回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系” 配套中的“三系” 是指雄性不育的保持系、和不育系。雄性的育性是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S (rf rf是控制系基因型, N (RfRf 是控制系的基因型。 3、植物的雄性不育系自交表现为 ______________,不育系与保持系杂交,后代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代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 4、细胞核基因存在于 _________________,细胞质基因存在于 ________________。 5、核基因所决定的性状,正反交的遗传表现 ______,胞质基因所决定的性状,正反交的遗传表现往往 ____________。 6、各种细胞器基因组主要包括有 __________基因组和 _________基因组。 7、属母性影响的性状受基因控制,后代表现型是由决定的,在代表现出孟德尔比例。 8、属持久母性影响的锥实螺F1代的外壳旋向表型与

正反交均为旋,F3代左右旋比例为。 三、选择题: 1、玉米条纹叶的性状受叶绿体基因和核基因共同控制。今以 IjIj (绿为母本,与ijij (条纹杂交, F2 代个体性状表现及比例为 ( A 、 3绿色:1条纹或白化 B 、 1绿色:2条纹:1白化 C 、全是条纹 D 、绿色:条纹:白化是随机的 2、高等生物细胞质遗传物质的载体有:( A、质粒 B、线粒体 C、质体 D、噬菌体 3、下列那种叙述不是细胞质遗传所特有的( A 、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遗传 B 、 F1代的正反交结果不同 C 、细胞质遗传属母性遗传因此也称母性影响 D 、不能在染色体上进行基因定位 4、下列有关 C 质基因叙说中,哪一条是不正确的( A 、细胞质质基因也是按半保留方式进行自我复制,并能转录 mRNA ,最后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B 、细胞质基因也能发生突变,并能把产生的变异传给后代,能引起核基因突变的因素, 也能诱发细胞质基因突变。 C 、细胞质基因在细胞分裂时的分配是随机的,在子代的分布是不均等的。 D 、细胞质基因通过雄配子传递。 5、当放毒型草履虫(K/K+卡巴粒与敏感型草履虫(k/k杂交,如果接合的时间长,后代的情况为(

遗传学名词解释大全

autoregulation 自我调节:基因通过自身的产物来调节转录。 autosome 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以外的任何染色体。 auxotroph 营养缺陷型:微生物的一种突变体,它不能合成生长所需的物质,培养时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此物质才能生长。 back mutation 回复突变:见reversion bacteriophage (phage) 一种感染细菌的病毒。 balance model 平衡模型:关于遗传变异比例的一种模型,它认为自然选择维持了群体中大量遗传变异的存在。 balanced polymorphism 平衡多态现象:稳定的遗传多态现象是由自然选择来维持的。 Barr body 巴氏小体:在正常雌性哺乳动物的核中有一个高度凝聚的染色质团,它是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 base analog 碱基类似物:一种化学物质,其分子结构和DNA的碱基相似,在DNA的代谢过程中有时会取代正常碱基,结果使DNA的碱基发生突变。 bead theory 串珠学说:已被否定的学说,认为基因附着在染色体上,就象项链上的串珠。它既是突变单位又是重组单位。 binary fission 二分分裂:一个细胞分裂为大小相近的两个子细胞的过程。binomial distribution 二项分布:具有两种可能结果的 biparental zygote 双亲合子:又称双亲遗传(biparental inheriance),衣藻(chlamydomonas) 的合子含有来自双亲的DNA。这种细胞一般很少见。 biochemical mutation 生化突变,见自发突变(autotrophic mutation)。bivalent 二价体: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彼此联合的一对同源染色体。bottleneck effect 瓶颈效应:一种类型的漂变。当群体很小时产生这种效应,结果使基因座中有的基因丢失了。 branch-point sequence 分支点顺序: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保守顺序:YNCURAY(Y: 嘧啶,R:嘌呤, N:任何碱基),位于核mRNA内含子和II 类内含子3'端附近,其中的A可通过5'-2'连接的方式和内含子5'端相连接,在剪接时形成套马索状结构。 broad-sense heritability 广义遗传力:表型方差中所含遗传方差的百分比。cotplot 浓度时间乘积图:一个样本单位单链DNA分子复性动力学曲线。以结合为双链的量为纵坐标,以DNA浓度和时间的乘积为横坐标作出的DNA复性动力学曲线 C value C值:生物单倍体基因所含的DNA总量。 CAAT element CAAT元件:真核启动子上游元件之一,常位于上游-80bp附近,其功能是控制转录起始频率,保守顺序是 5'-GGCCAATCT-3'。 cancer 癌:恶性肿瘤,细胞失控,异常分裂且在生物体内可播散。 5'-capping -5'加帽:在 mRNA加工的过程中在前体 mRNA分子的5'端加上甲基核苷酸的“帽子”。 catabolite repression (glucose effect) 分解代谢物阻遏(糖效应):当糖存在时能诱发细菌操纵子的失活,即使操纵子的诱导物存在也是如此。 cDNA 互补DNA:以mRNA为模板,以反转录酶催化合成的DNA的拷贝。 cDNA clone cDNA分子克隆:将cDNA片段装在载体上转化细菌扩增出多克隆的过程,最终可建立cDNA文库。

普通遗传学复习题A

《普通遗传学》复习题A 一、填空题 1、在双螺旋结构中,B型DNA中双螺旋的直径是____________nm。 2、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作用力主要包括碱基堆积力和_________,连接脱氧核糖和碱基的 共价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核生物RNA聚合酶中核心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中用作模板的DNA链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tRNA的二级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二氢尿嘧啶环, _________环,可变环和TψC环。 6、除_______外,真核生物的rRNA均由RNA聚合酶I转录。 7、原核生物核糖体中的rRNA包括_______S、23S和______S三种。 8、染色体的缺失包括顶端缺失和________________两类。 9、由正常的二倍体变成了六倍体,这种变异称为________________变异。 10、DNA复制过程中拓扑异构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最好在有丝分裂的______期。 12、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_____个卵细胞。 13、伴性遗传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所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F2代分离比为 _________________。 15、基因A到a的正突变率和反突变率分别为u和v,到达遗传平衡时a的频率 q=___________________。 16、锥实螺螺壳方向的遗传属于_______________母性影响。 二、选择题 1、Avery等在哪一年首次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A.1928年 B. 1944年 C. 1952年 D.1957年 2、下面哪一种因子不被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时候使用? A. IF1 B.IF3 C. IF2 D. EF1 3、果蝇的染色体数一般为: A. 8条 B.6条 C. 10条 D. 12条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

朱军遗传学(第三版)习题答案 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1.半保留复制: DNA分子的复制,首先是从它的一端氢键逐渐断开,当双螺旋的一端已拆开为两条单链时,各自可以作为模板,进行氢键的结合,在复制酶系统下,逐步连接起来,各自形成一条新的互补链,与原来的模板单链互相盘旋在一起,两条分开的单链恢复成DNA双分子链结构。这样,随着DNA分子双螺旋的完全拆开,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新的DNA分子,与原来的完全一样。这种复制方式成为半保留复制。 冈崎片段:在DNA复制叉中,后随链上合成的DNA不连续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转录:由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RNA的转录有三步: ① RNA链的起始;② RNA链的延长;③ RNA链的终止及新链的释放。 翻译:以RNA为模版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即称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小核RNA:是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的剪接体的主要成分,属于一种小分子RNA,可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酸剪接体。 - 1 -

不均一核RNA: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形成的RNA中,含有大量非编码序列,大约只有25%RNA经加工成为mRNA,最后翻译为蛋白质。因为这种未经加工的前体mRNA在分子大小上差别很大,所以称为不均一核RNA。 遗传密码:是核酸中核苷酸序列指定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一种方式,是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三联体密码。密码子不能重复利用,无逗号间隔,存在简并现象,具有有序性和通用性,还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多聚核糖体:一条mRN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一串核糖体,成为多聚核糖体。 中心法则:蛋白质合成过程,也就是遗传信息从 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到DNA的复制过程,这就是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2.答:DN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1)每个物种不论其大小功能如何,其DNA含量是恒定的。 (2)DNA在代谢上比较稳定。(3)基因突变是与DNA分子的变异密切相关的。 - 2 -

遗传学名词解释

1、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胞或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拟核。如:细菌、蓝藻等。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完整细胞核结构的细胞。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及真菌类。单细胞动物多属于这类细胞。 3、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形结构。在原核细胞内,是指裸露的环状DNA分子。 4、姊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或DNA)经复制形成的两个分子,仍由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 5、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6、染色体组: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或者说是指细胞内一套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但在个体发育时彼此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的染色体。 7、一倍体: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如,雄蜂。 8、单倍体:具有配子(精于或卵子)染色体数目的细胞或个体。如,植物中经花药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物。 9、二倍体: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大多,数植物均属此类 10、二价体: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的图象。 11、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12、染色质或染色体:指细胞间期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洋红、苏木精等)染色的纤细网状物质,现在是指真核细胞间期核中DNA、组蛋白、非组蛋白、以及少量RNA组成的一串念珠状的复合体。当细胞分裂时,核内的染色质便螺旋化形成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 13、超数染色体:有些生物的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也称为B染色体。 14、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主要成分是碱性蛋白及酸性蛋白,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两侧伸出横丝,使同源染色体固定在一起。 15、姊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16、反应规范:遗传型对环境反应的幅度(某一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反应的范围。) 17、交叉的端化: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的过程叫做交叉端化。 18、受精:雄配子(精子)与雌配子(卵细胞)融合为1个合子过程。 19、双受精: 1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另1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的过程。 20、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21、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则另称为果实直感。 22、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认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 23、细胞周期: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开始的时期。 25、无性生殖: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这一方式也称为营养体生殖。例如,植物利用块茎、鳞茎、球茎、芽眼和枝条等营养体产生后代,后代与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 26、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7、单位性状: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 28、显性性状: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出现的一个亲本性状。

普通遗传学试卷 6

普通遗传学试卷(A卷) 一.名词解释(共10分) 1、外显子:把基因内部的转译部分即在成熟mRNA中出现的序列叫外显子。 2、复等位基因: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可以存在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构成一个等位基因系列,称为复等位基因。 3、细胞质遗传:在核外遗传中,其中由细胞质成分如质体、线粒体引起的遗传现象叫细胞质遗传。 4、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5、伴性遗传:在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连锁,这种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二.填空(共10分,每空0.5分) 1.转导是以为媒介,将细菌的小片断染色体或基因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细菌的过程。转导分为转导和转导。 2.、从病因学分析,遗传病的发病阶段大体分为:、、、。 3、人类中,苯丙酮尿症的常染色体隐性纯合体是一种严重的代谢缺馅。如果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患病的女儿,一个正常表型的儿子。问:儿子是此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 4、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___次,染色体复制___ 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为_____;而减数分裂是细胞分裂________次,染色体复制______次,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 5、假显性是由于引起的,假连锁是由于引起的。 6、全部的哺乳类动物为类型性决定;家禽几乎为类型性决定;后缢的性别是由决定的;果蝇的性别由决定的。 1.噬菌体,普遍性,特异性 2.基因水平、酶水平、代谢水平和临床水平 3、2/3 4、1,1,2n,2,1,n 5、缺失,易位 6、XY型,ZW型,染色体倍数,性指数 三.不定项选择(共30分,每题2分) 1、XY型性决定的一只雌蛙因性反转变成能育的雄蛙。当它与正常雌蛙交配后所产生F1代性别比为( D ) A、♀:♂=2:1 B、♀:♂=1:2 C、♀:♂=1:1 D、全♀ 2、若染色体的某一区段发生了负干扰,就意味着( A ) A、这一区段的实际双交换率低于理论双交换率(但却有双交换) B、这一区段未发生交换 C、这一区段的实际双交换率高于理论双交换率 D、这一区段的实际双交换率等于理论双交换率 3、下面是对数量性状特点的几点描述,其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ACD )。 A、界限不分明,不易分类,表现连续变异 B、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异 C、受许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每个基因的单独作用较小 D、也受遗传的制约,但本质上与孟德尔式遗传完全不同 4、一对基因杂合体自交n代,则杂合体在群体中的比例为( C )。 A: B:1- C:() D:1-( 5、下列有关细胞质基因叙说中,哪一条是正确的( ABC )

遗传学名词解释94257

遗传学名词解释 amitosis无丝分裂:细胞核拉长呈哑铃状分裂,中部缢缩形成2个相似的子细胞。分裂中无染色体和纺锤体形成。如:纤毛虫、原生生物、特化的动物组织。 mitosis有丝分裂:即体细胞分裂,通过分裂产生同样染色体数目的子细胞。在分裂中出现纺锤体。 a sexual reproduction无性生殖:通过有丝分裂,从一共同的细胞或生物繁殖得到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细胞 或生物。也即克隆(clone)。 sexual reproduction有性生殖:减数分裂和受精有规则地交替进行,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 endomitosis内源有丝分裂:即间期细胞的染色体复制后,但不发生核分裂,着丝点也不分裂。结果形成多线染色体。或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分裂,但细胞核未分裂,则核内染色体成倍性增加,成为内源多倍体。 meiosis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包括两次连续的核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而在形成的四个子细胞核中,每个核只含有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把它叫做减数分裂。 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世代交替:生活周期包括一个有性世代和一个无性世代,这样二者交替发生就称为世代交替。 allele等位基因:载荷在同源染色体对等的位点上的二个基因,这二个成对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dditive effect加性效应:是指各个基因位点上纯合基因型对基因型总效应的贡献的大小,这部分效应一般是累加性的。 dominant effect显性效应:是指同一基因位点内相对等位基因间的交互作用对基因型总效应的贡献。autopolyploid同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得到。allopolyploid 异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apomixis无融合生殖: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而能产生种子的一种生殖方式,根据无融合生殖最后形成胚。aneuploid非整倍体:指体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不是染色体组的完整倍数,比该物种正常合子(2n)多或少一个以至若干个的现象。 atavism返祖遗传:在杂种后代重现祖先的某些性状,即为返祖遗传。 complementary effect互补作用:两对独立基因分别处纯合显性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 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这种作用称为互补作用。(9:7)

普通遗传学名词解释(英文)

遗传(heredity):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变异(variation):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染色体(chromosome):指细胞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复合结构。 有丝分裂(mitosis):又称间接分裂,是高等植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包含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 减数分裂(meiosis):又称成熟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由于形成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比性母细胞减少一半,因此称为减数分裂。 联会(synapsis):减数分裂偶线期开始出现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即联会。 姊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性状(character):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 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测交(test cross):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 基因型(genotype):也称遗传型,生物体全部遗传物质的组成,是性状发育的内因。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染色单体(Chromatid)又称染色分体,是染色体的一部分。在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过程中,复制了的染色体中的两条子染色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non-sister chromatid):两个同源染色体中由不同着丝点相连的染色单体,就叫非姐妹染色单体。 着丝粒(centromere):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粒,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粒,着丝粒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 基因(gene):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亦即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序列。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是指同种生物的各个体间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突变型基因(Mutant gene)为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端粒(Telomeres)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在正常人体细胞中,可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 动粒(Kinetocho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中位于着丝粒两侧的3层盘状特化结构,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是非染色体性质物质附加物,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 野生型基因(wild type gene):在自然群体中往往有一种占多数座位的等位基因,称为野生型基因。 自交(selfing):指来自同一个体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或具有相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 配或来自同一无性繁殖系的个体间的交配。 纯合子(Homozygote):是指同一位点(locus) 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基因型个体, 如AA,aa。相同的纯合子间交配所生后代不出现性状的分离。分为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 杂合子(heterozygote):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不相同的基因型个体, 如Aa。杂合子间交配所生后代会出现性状的分离。 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为孟德尔遗传定律之一。决定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同时存在于杂种一代(F1)的个体中,但仍维持它们各自的个体性,在配子形成时互相分开,分别进入一个配子细胞中去。 相引相(coupling phase)两个显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而两个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相斥相(repulsion phase)两个性状分别为甲和乙,甲显性性状与乙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选择(select):改变基因频率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生物进化的驱动力量。包括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宋体的是在汉语的遗传学书上的;黑体的是老师说的;华文新魏的是百度的。 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通常以交换值来表示。 两点测验(two-point testcross):是基因定位最基本的方法。首先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来测交来确定两对基因是否连锁,然后再根据其交换值来确定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置。 三点测验(three-point testcross):是基因定位最常用的方法,它是通过1次杂交和1次用隐性亲本测交,同时确定3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常染色体(autosome):生物多对染色体中,除性染色体外的其余各对染色体统称为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在生物多对染色体中,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条或一对染色体。 常染色质(euchromatin):常染色质是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 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 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性别影响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又称从性遗传sex-controlled inheritance):与限性遗传不同,它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是由于内分泌及其他关系使某些性状或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连锁强度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表现连续变异的遗传性状。(指在一个群体内的各个体间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 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discrete characters):表现不连续变异的遗传性状。(指属性性状,即能观察而不能量测的性状,是指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型之间不存在连续性的数量变化,而呈现质的中断性变化的那些性状。) 基因座(locus):一个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 遗传率(又叫遗传力,heritability):指遗传方差在总方差(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值,可以作为杂种后代进行选择的一个指标。 广义遗传率h2B(heritability in the broad sense):指遗传方差占总方差(表型方差)的比值。 狭义遗传率h2N(heritability in the narrow sense):指基因加性方差占总方差的比值。现实(选择)遗传率(Reality(select) heritability):通过选择结果也可以估算群体的遗传率,这个遗传率叫做现实遗传率,用hR表示。 选择反响(Select response)the degree of respond to mating the selected parent 选择差(selection difference):选择强度即标准化的选择差)指的是要留种的个体表型均值与畜群表型平均数之差。 杂种优势(heterosis):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超亲遗传(transgressive inheritance):指在数量性状的遗传中,杂种第二代及以后的分离世代群体中,出现超越双亲性状的新表型的现象。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同一位点的基因可能有两种以上的形式,遗传学把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存在的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连锁群(linkage group):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座) 互补群(Complementation group):能与其它的互补群发生互补反应、同一个野生型基因产生的一系列(所有的)突变基因。除野生型外其它位点统称为一个互补群。整倍体(euploid):染色体数是x整倍数的个体或细胞称为整倍体。 非常整体(?) 非整倍体(aneuploid):在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1条或若干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 单倍体(haploid):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或细胞。 多倍体(polyploid):三倍和三倍以上的整倍体统称为多倍体。 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染色体组相同的多倍体叫做同源多倍体。所有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经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 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染色体组不同的多倍体叫做异源多倍体,其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经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 双二倍体(amphidiploid):异源四倍体中,由于两个种的染色体各具有两套,因而又叫做双二倍体。 单体(monosomic);在亚倍体中,染色体数比正常2n少一条的个体或细胞叫做单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1=(n-1)II+I。 单倍体(haploid);单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或细胞。 单价体(univalent);本应联会而未联会的染色体。 二价体(bivalent);一对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称二价体 三价体(trivalent);在减数分裂中,发生联会的三个染色体配成一组的多价体,称为三价体或三价染色体 缺体(nullisomic);对染色体的两条全部丢失了的个体或细胞成为缺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2=(n-1)II。 四体(tetrasomic);在正常2n基础上,某一对染色体多了两个成员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四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2=(n-1)II+IV。 双单体(double monosomic);两对染色体各缺少一条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双单体。 三体(trisomic);在正常2n的基础上,增加一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称为三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1=(n-1)II+III。 双三体(double trisomic):在正常2n基础上,有两对染色体各自都增加一条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双三体。 超倍体(hyperploid);染色体数多于2n的非整倍体称为超倍体。 亚倍体(hypoploid);染色体数少于2n的非整倍体称为亚倍体。 缺失(deficiency);缺失是指染色体的某一片段丢失了。 重复(duplication);重复是指染色体多了自身的某一区段。 易位(translocation);异位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区段移接到其非同源染色体上。 倒位(inversion);倒位指染色体中发生了某一区段倒转。 缺失圈(deficiency loop);中间缺失杂合体在偶线期和粗线期可能观察到二价体上形成环状或瘤状突起——缺失圈或缺失环 重复圈(duplication loop);重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如果重复区段较长,重复区段会被排挤出来,成为二价体的一个突出的环或瘤——重复圈或重复环。 感受态(competence);细胞处于能够吸收外源DNA的状态称感受态,处于感受态的细胞称作感受态细胞。 原养型(prototroph);能在矿物培养基上合成自身必需的有机化合物的细菌。 辅养型(auxotroph);一个细菌失去了合成一种至数种有机化合物的能力从而导致其不能再矿物培养基上生长。 接合(conjugation);接合是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是指某些细菌(或其他生物)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DNA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性导(sexduction);性导是指接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转移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 转导(transduction);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 质粒(plasmid);质粒是指存在于细胞中能独立进行自主复制的染色体外遗传因子。F细胞(F cells);F因子为致育因子,含有F因子的细胞即为F细胞。 F+细胞(F+cell);含有自主状态的F因子的细胞。 高频率重组(hfr)细胞(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带有一个整合的F因子的细胞叫做高频重组细胞,即hfr细胞。 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群体遗传学是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以及影响这些频率的选择效应和突变作用。 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指某一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的百分率。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某一特定基因占该基因座基因总数的百分率。 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孟德尔把在子一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显性作用()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杂种F1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共显性(codominance)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加性(additive allelic effect) 在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中,各基因独自产生的效应。 干扰(interference,I)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次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 正干扰(positive interference):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对它临近位置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有抑制或减弱的作用为正干扰。 负干扰(negative interference) 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对它临近位置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有促进或增强的作用为正干扰。 连锁遗传(linkage inheritance)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连锁(linkage)指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总是联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名词解释及重点

名词解释 遗传:亲代与子代同一性状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之间出现性状差异的现象。 遗传学:就是一门涉及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理论科学,同时也就是一门 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 数量遗传学:研究生物体数量性状即由多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规律。 群体遗传学:研究基因频率在群体中的变化、群体的遗传结构与物种进化。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出现的一种能被碱性染料强烈染色,并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物体。 主缢痕:着丝粒所在的区域就是染色体的缢缩部分,称为主缢痕。 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还常另外有缢缩部位,染色较淡,称为次缢痕。 随体:某些染色体次缢痕的末端所具有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称为随体。次缢痕与核仁的形成有关,故称为核仁组织者区。 端粒:染色体臂末端的特化部分,可将染色体末端封闭,使染色体之间不能彼此相连。 着丝粒:就是染色体的缩缢部位,就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丝(spindle fiber)结合的区域。 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与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常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浅、螺旋化程度低、处于较为伸展状态的染色质。主要就是单一序列DNA与中度重复序列DNA构成。 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较深、螺旋化程度较高、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 同源染色体:形态与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之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对之间的互称非同源染色体。姊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到的染色体由相同的2个染色单体构成,它们彼此以着丝粒相连,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细胞周期:细胞上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一段历程。 减数分裂:又称为成熟分裂(maturation division),就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因为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故称为减数分裂。 生殖:生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有性生殖:通过产生两性配子与两性配子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A染色体:正常数目的染色体。 B染色体:额外染色体的统称,又称超数染色体或副染色体。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与生理特征的总称。 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称为单位性状。例如,豌豆的花色、种子形状等等。 相对性状:不同品种之间表现出相对差异的一对性状称为相对性状。正反交:两个亲本互相轮换作为父本与母本的一对杂交合称为正反交,包括正交与反交。 去雄:杂交前将母本花蕾的雄蕊完全摘除。 人工授粉:将父本的花粉授到去雄后母本的柱头上。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同一基因的不同形式,彼此互称为等位基因。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表型:就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包括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生理生化特征。它就是基因型与外界环境作用下的具体表现。 完全显性:F1所表现的性状都与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这样的显性表现称为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有些性状,其杂种F1的性状表现就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这称为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或叫并显性。 显性转换:显性性状在不同条件下发生转换的现象。 测交:就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所得的后代为测交子代。根据测交子代所出现的表现型种类与比例,可以确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基因互作:几对基因相互作用决定一个单位性状发育的遗传现象。互补作用:当两对基因中都有显性基因存在时个体表现为一种性状,当两对基因中只有一对基因为显性或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个体表现为另一种性状的现象。 积加作用: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显性基因对数累积越多,性状表现越明显的现象。 重叠作用: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只要其中一对基因中存在显性基因,个体便表现显性性状,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个体表现隐性性状。 上位作用: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或修饰作用,这种基因互作类型称为上位作用。 上位基因:起遮盖作用的基因。 显性上位作用:起遮盖作用的就是显性基因。 隐性上位作用:起遮盖作用的就是隐性基因。 抑制作用:就是指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为抑制基因。多因一效:一个性状发育受许多基因影响的现象。 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影响许多性状发育。 外显率:在具有特定基因的一群个体中,表现该基因所决定性状的个体所占的比率称之外显率。 表现度:在具有特定基因而又表现其所决定性状的个体中,对该性状所表现的程度称之表现度。 相引相: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PL/pl) 。 相斥相:甲显性与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与甲隐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Pl/pL) 。 重组率:在遗传学中,重组型的配子百分数称为重组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