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求两个正整数最大公约数的算法以及割圆术的算法;

(2)通过对“更相减损之术”及“割圆术”的学习,更好的理解将要解决的问题“算法化”

的思维方法,并注意理解推导“割圆术”的操作步骤。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更相减损之术”及“割圆术”的算法。

难点:体会算法案例中蕴含的算法思想,利用它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

通过典型实例,使学生经历算法设计的全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逻辑 结构,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表达算法,并能将解决问题的过程整理成程序框图。 教学过程:

1.求两个正整数最大公约数的算法

学生通常会用素因数分解法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

求420和884的最大公约数

2224202357

882237=???=??

最大公约数为237??

例1:求78和36的最大公约数(阅读课本)

(1) 利用辗转相除法

理论依据: nb a r r nb a -=→+=,得b a ,与r b ,有相同的公约数

(2) 更相减损之术

理论依据:

由r b a r b a +=→=-,得b a ,与r b ,有相同的公约数

算法:

1S

输入两个正数)(,b a b a >; 2S

如果b a ≠,则执行3S ,否则转到5S ; 3S

将b a -的值赋予r ; 4S

若r b >,则把b 赋予a ,把r 赋予b ,否则把r 赋予a ,重新执行2S ; 5S 输出最大公约数b

程序:

a=input(“a=”);

b=input(“b=”);

while a<>b

if a>=b

a=a-b;

else

b=b-a

end

end

print(%io(2),a,b)

练习1 :用等值算法(更相减损术)求下列两数的最大公约数。

(1)225,135 (2)98,280

练习2:用辗转相除法验证上例中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否正确。

引申(1) 如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例:求18,24和72的最大公约数

析: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所求出的最大公约数在和第三个数求

最大公约数.

引申(1) 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并写出程序.

析:最小公倍数=两数之积除以最大公约数.

程序如下: a=input(“a=”);

b=input(“b=”);

T=a*b;

while a<>b

if a>=b

a=a-b;

else

b=b-a

end

end

T=T/a

print(%io(2),T,b)

2.割圆术阅读课本P 35----P 36,

步骤:

第一,从半径为1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计算它的面积6S ;

第二,逐步加倍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分别计算圆内接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正四十八边形…的面积,到一定的边数(设为2m )为止,得到一列递增的数m S S S S 224126,, ,

第三,在第二步中各正边形每边上作一高为余径的矩形,把其面积)(22n n S S -与相应的面积n S 相加,得)(22n n n S S S -+,这样又得到一列递增数:)(61212S S S -+,)(122424S S S -+,)(244848S S S -+,…,)(22m m m S S S -+。

第四,圆面积S 满足不等式 )(222m m m m S S S S S -+<<

估计S 的近似值,即圆周率的近似值。

算法:

设圆的半径为1,弦心距为n h ,正n 边形的边长为n x ,面积为n S ,由勾股定理得

2

21??

? ??-=n n x h , ())6(12222≥-+??? ??=n h x x n n n 则16=x

图可知,正n 2边形的面积等于正n 边形的面积加上n 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和,即

)1(2

12n n n n h x n S S -?+= (6≥n ) 利用这个递推公式,可以得到正六边形的面积为4

366?=S , 由于圆的半径为1,所以随着n 的增大,n S 2的值不断趋近于圆周率。

程序:

n=6;

x=1;

s=6*sqrt(3)/4;

for I=1:1:16 (可变化)

h=sqrt(1-(x/2)?2);

s=s+n*x*(1-h)/2;

n=2*n;

x=sqrt((x/2) ?2+(1-h)?2);

end

print(%io(2),n,s)

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求正六边形的面积并利用正六边形的面积求正十二边形的面积.从图形中分析区别.

归纳小结

1.求最大公约数的辗转相除法和更相减损法;

2.割圆术的算法课后作业

习题1—3 1,2

方程与古代数学问题

25.1.1随机事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 了解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的特点。 2. 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有小。 二、过程方法 1. 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发展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 1.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乐于亲近数学,感受数学,喜欢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随机事件的特点。 2.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1.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多媒体电子白板等 2.黑袋子,黑白棋子若干,眼罩等 3.扑克牌纸签,骰子、硬币等。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让学生朗读一篇学生日记,不讨论这篇日记的文学水平,而是关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的发生情况:例如“明天早上我将在楼梯上遇到班主任”有可能发生,“我将长到10米高”不可能发生,“太阳从西边落下”一定发生等。 设计意图:引出今天要学的内容,起到以趣引入的作用。 教学过程 问题一:下列现象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典型事件是一定发生,反之,还有一些是一定不发生的。而后面遇到的随机事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问题二:抽签游戏 5名同学参加讲演比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签筒中有5根形状、

大小相同的笔签,上面分别标有出场的序号1、2、3、4、5。小军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笔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下从签筒中随机(任意)地取一根纸签,请考虑以下问题: (1)抽到的号共有几种可能? (2)抽到的序号小于6吗? (3)抽到的序号会是0吗? (4)抽到的序号会是1吗?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动手操作,抽签活动说明了判断事件的三种结果并归纳出相应的三个概念: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要求第一次先抽签但不看结果,让学生猜想某同学抽到的号码可能是什么?学生再抽第二次、第三次。抽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特点: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前后发生的结果不一定相同。抽签完毕后,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抽到的号码小于6吗?给出必然事件的概念;抽到的号码会是0吗?给出不可能事件的概念;抽到的号码会是1吗?进一步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特点,并让学生感知这种抽签方式公平性,为后面等可能性概率的研究作铺垫。类比两个概念,学生归纳出随机事件的概念。(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可以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抽签实验)。 问题三:掷骰子游戏 小伟掷一个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到6的点数,请考虑以下问题:掷一次骰子,在骰子向上的一面上, (1)可能出现哪些点数? (2)出现的点数大于0吗? (3)出现的点数会是7吗? (4)出现的点数会是4吗?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掷骰子活动进一步理解、巩固这三个概念,留给学生猜测、检验的时间,让学生经历这一数学活动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探究与讨论,形成对随机事件概念的理性认识。 归纳总结: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叫必然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不会发生的事件叫不可能事件。 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统称确定性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不确定事件或随机事件。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尤其是随机事件的定义。并板书概率事件的分类,突出重点,让学生对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随堂练习 练习一:下列事古代成语描述的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那些是随机事件?

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学科,其发展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其中包括圆周率、割圆术、十进位制计数法、算经十书、勾股定理、杨辉三角和剁积术、珠算等。我想就着这几项谈谈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 一:圆周率。古今中外,许多人致力于圆周率的研究与计算。为了计算出圆周率的越来越好的近似值,一代代的数学家为这个神秘的数贡献了无数的时间与心血。十九世纪前,圆周率的计算进展相当缓慢。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认为圆周率是常数。? 我国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时只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确到两位小数的π值,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割圆术。他用割圆术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得出π≈根号10。? 汉朝时,张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于5/8,即π等于10的开方。虽然这个值不太准确,但它简单易理解,所以也在亚洲风行了一阵。?王蕃发现了另一个圆周率值,这就是3.156,但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求出来的? 南北朝时代着名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355/113和约率22/7。他的辉煌成就比欧洲至少早了1000年。其中的密率在西方直到1573才由德国人奥托得到,1625年发表于荷兰工程师安托尼斯的着作中,欧洲不知道是祖冲之先知道密率的,将密率错误的称之为安托尼斯率。 二、割圆术。3世纪中期,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首创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所谓割圆术,就是不断倍增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求出圆周长的方法。?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开始,一直是取“周三径一”(即圆周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为三比一)的数值来进行有关圆的计算。但用这个数值进行计算的结果,往往误差很大。正如刘徽所说,用“周三径一”计算出来的圆周长,实际上不是圆的周长而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其数值要比实际的圆周长小得多。东汉的张衡不满足于这个结果,他从研究圆与它的外切正方形的关系着手得到圆周率。这个数值比“周三径一”要好些,但刘徽认为其计算出来的圆周长必然要大于实际的圆周长,也不精确。刘徽以极限思想为指导,提出用“割圆术”来求圆周率,既大胆创新,又严密论证,从而为圆周率的计算指出了一条科学的道路。 三、十进位制计数法。十进位制记数法在我国原始社会就已经形成,完成于奴隶社会初期的商代,到商代已发展为完整的十进制系统,并且有了“十”、“百”、“千”、“万”等专用的大数名称。1899年从河南安阳发掘出来的象形文字,是大约3000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其中载有许多数字记录,最大的数目字是3万。如有一片甲骨上刻着“八日辛亥允戈伐二千六百五十六人。”(八日辛亥那天的战争中,消灭了敌方2656人)。这段文字说明我国在公元前1600年,已经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这种记数法中,没有形成零的概念和零号,但由于引入了几个表示数位的特殊的数字如十、百、千、万等.能确切地表示出任何自然数,因而也是相当成功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历代稍有变革,但基本框架则一直延用至今。 四、《算经十书》。《算经十书》是指汉、唐一千多年间的十部着名的数学着作,他们曾经是隋唐时代国子监算学科的教科书。十部书的名称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五经算术》、《辑古算经》、《缀术》。其中阐明“盖天说”的《周髀算经》,被人们认为是流传下来的中国最古老的既谈天体又谈数学的天文历着作。其中提到大禹治水时所应用的数学知识,成为现存文献中提到最早使用勾股定理的例

趣味数学故事

趣味数学故事 mathabc 整理 1、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 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平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这一天,Lorenz想更进一步了解某段纪录的後续变化,他把某时刻的气象数据重新输入电脑,让电脑计算出更多的後续结果。当时,电脑处理数据资料的数度不快,在结果出来之前,足够他喝杯咖啡并和友人闲聊一阵。在一小时後,结果出来了,不过令他目瞪口呆。结果和原资讯两相比较,初期数据还差不多,越到後期,数据差异就越大了,就像是不同的两笔资讯。而问题并不出在电脑,问题是他输入的数据差了0.000127,而这些微的差异却造成天壤之别。所以长期的准确预测天气是不可能的。 参考资料:阿草的葫芦(下册)——远哲科学教育基金会 2、动物中的数学“天才”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中国古代数学问题

一板凳鏊子问题 板凳鏊子三十三, 一百条腿都朝天, 问几个板凳几个鏊子? 板凳和鏊子(烙饼用的,有三条腿;板凳,四条腿)一共三十三个。问几个板凳几个鏊子?二隔墙分银 隔墙听得客分银, 不知人数不知银。 七两分之多四两, 九两分之少半两。 问多少银子多少人?(古时16两1斤) 三一百馒头一百僧 我国明代珠算家程大位的名著《直指算法统宗》里有一道著名算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 大僧三个更无争, 小僧三人分一个, 大小和尚各几丁? 译成白话文,其意思是:有100个和尚分100只馒头,正好分完。如果大和尚一人分3只,小和尚3人分一只,试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 方法一,用方程 设大和尚有x人,则小和尚有(100-x)人,根据题意列得方程: 3x+1/3(100-x)=100 解方程得:x=25 小和尚:100-25=75人 方法二,鸡兔同笼法: (1)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应吃馒头多少个? 3×100=300(个). (2)这样多吃了几个呢? 300-100=200(个). (3)为什么多吃了200个呢?这是因为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那么把小和尚当成大和尚时,每个小和尚多算了几个馒头? 3-1/3=8/3 (4)每个小和尚多算了8/3个馒头,一共多算了200个,所以小和尚有: 200÷8/3=75(人) 大和尚:100-75=25(人) 方法三,分组法:

由于大和尚一人分3只馒头,小和尚3人分一只馒头。我们可以把3个小和尚与1个大和尚编为一组,这样每组4个和尚刚好分4个馒头,那么100个和尚总共分为100÷(3+1) =25组,因为每组有1个大和尚,所以有25个大和尚;又因为每组有3个小和尚,所以有25×3=75个小和尚这是《直指算法统宗》里的解法,原话是:”置僧一百为实,以三一并得四为法除之,得大僧二十五个。”所谓“实”便是”“被除数”,“法”便是“除数”。列式就是: 100÷(3+1)=25,100-25=75。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四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不知数, 三十六头笼中露。 数清脚共五十双, 各有多少鸡和兔? 一队强盗一队狗, 二队拼作一队走, 数头一共三百六, 数腿一共八百九, 问有多少强盗多少狗? 1. 鸡兔同笼,共17个头,42条腿。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2. 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1。5元。问:一角的硬币有几枚,5角的硬币有几枚? 3. 用大小卡车往城市运送29吨蔬菜,大卡车每辆每次运5吨,,小卡车每辆每次运3吨,问:大小卡车各用几辆一次能运完?(注意有多解) 4. 每校有100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平均分是63分,其中男生平均分是60分,女生平均分是70分。问:男生比女生多几人? 5. 学校买回4个篮球和5个排球,一共用了185元,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8元。问:篮球的单价是多少? 6. 解放军进行野营拉练。晴天每天走35千米,雨天每天走28千米,11天一共走350千米。求这期间晴天共有多少天? 7. 小强集邮,他用一元钱买了4分和8分的邮票共20张。问:小强买了4分邮票几张? 8. 一堆2分和5分的硬币共299分,其中2分硬币的个数是5分硬币个数的4倍。问:5分硬币有几枚?

最新中国古代数学家成就及其贡献

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三国后期魏国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也是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其生卒年月、生平事迹,史书上很少记载。据有限史料推测,他是魏晋时代山东邹平人。终生未做官。他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的解法.在许多方面:如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但因解法比较原始,缺乏必要的证明,而刘徽则对此均作了补充证明.在这些证明中,显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创造性的贡献.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的结果.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 《海岛算经》一书中,刘徽精心选编了九个测量问题,这些题目的创造性、复杂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当时为西方所瞩目. 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我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 祖冲之(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未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在数学方面,他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祖冲之还和儿子祖暅一起圆满地利用「牟合方盖」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在机械学方面,他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此外,对音乐也研究。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中国古代数学

第三章 中国古代数学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九章算术》的主要贡献。2能叙述《算经十书》的名称;掌握祖冲之的贡献,知道密率及约率值。3 掌握宋元数学家的贡献。 3.1《九章算术》 1 介绍 中国古典数学最重要的著作,成书1cen B.C 《九章算术》:问题集,共九章,分别为: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 ,盈不足,方程,勾股。 面积、体积:方田,商功; 比例:粟米,衰分,均输 ; 开方:少广 贡献一:正负数加减法则 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 李文林在《数学史教程》中指出:“对负数的认识是人类数系扩充的重大步骤。如果说古希腊无理量是演绎思维的发现,那么中算负数则是算法思维的产物。中算家们心安理得地接受并使用了这一概念,并没有引起震撼和迷惑。” 国外首先承认负数的是7世纪印度数学家婆罗门及多,欧洲16世纪时韦达等数学家的著作还回避使用负数。 贡献二:方程术 线性方程组求解:消元法 例: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 贡献三:开方术 今有积五万五千二百二十五步,问为方几何?答曰:二百三十五步。 “开方术”演变为”增乘开方法“,开高次方,求高次方程数值解; “开方术”:包含求 方法; 02=++c bx ax

接受开方不尽的数——无理数; 贡献四:盈不足 例: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各几何? “盈不足”:线性插值法; “盈不足”可以解决非盈亏类问题; “盈不足”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国家,被称为“契丹算法”。 贡献五:几何 “方田”: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 “商功”:各种土木工程中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台体、圆柱体、锥体等体积的计算公式正确;只是圆周率取3,误差较大。 “勾股”: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答曰:水深一丈二尺;葭长一丈三尺。 评价 小苍金之助(日):《九章算术》是中国的《几何原本》。 吴文俊:《九章算术》和刘徽的《九章算术注》,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足可与《几何原本》东西辉映,各具特色。 1968年德国沃格尔(V ogel)把《九章算术》译成德文出版时的评论:“在古代算术中,包含如此丰富的246个算题,现存的埃及和巴比伦算题与之相比,真望尘莫及。” 《九章算术》数学理论门类繁多,依题列术,术文不附原理说明。刘徽注《九章》,一面阐明每个具体算法的理论依据,一面揭示各种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一个严谨、完整的理论体系。 刘徽(魏晋, 公元3世纪),幼习《九章》,长再详览。知识渊博,精通四书五经、诸子,谙熟前人数学,《周髀算经》、张衡数学。 刘徽集前辈之大成,又不迷信古人。注方田章圆田时,由于前人用径一周三,古率失之于粗,刘徽注说:“世传此法,莫肯精核,学者踵古,习其谬失”。 在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地位、影响: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理论体系与数学原理;《九章算术注》中有的注文千字以上,是一篇高水平的数学论文;公元263

数学趣味常识之我国古代珠算、筹算的历史

2019数学趣味常识之我国古代珠算、筹算的 历史 数学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查字典大学网为大家推荐数学趣味常识,希望大家认真品阅。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主,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其中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筹算和珠算在数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显示出来的优越性,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是值得称道的。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曾经被马克思(1818—1883)称为“最妙的发明之一”①。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我国的记数法就遵循十进制。殷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都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字的合文来记十万以内的自然数的。例如二千六百五十六写作(甲骨文),六百五十九写作(钟鼎文)。这种记数法含有明显的位值制意义,实际上,只要把“千”、“百”、“十”和“又”的字样取消,便和位值制记数法基本一样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转变到封建制的时期,生产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大量比较复杂的数字计算问题。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劳动人民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我们认为筹算是完成千春秋战国时期,理由是: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商业和天文历法方面有了飞跃的发展,在这些领域中,出现了大量比以前复

杂得多的计算问题。由于井田制的废除,各种形状的私田相继出现,并相应实行按亩收税的制度,这就需要计算复杂形状的土地面积和产量:商业贸易的增加和货币的广泛使用,提出了大量比例换算的问题,适应当时农业需要的厉法,要计算多位数的乘法和除法。为了解决这些复杂的计算问题,才创造出计算工具算筹和计算方法筹算。第二,现有的文献和文物也证明筹算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例如“算”和“筹”二字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如《仪礼》、《孙子》、《老子》、《法经》、《管子》、《荀子》等)中,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到现在仍没有见到这两个字。一二三以外的筹算数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货币(刀、布)上。《老子》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可见这时筹算已经比较普遍了。因此我们说筹算是完成干春秋战国时期。这并不否认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就有简单的算筹记数和简单的四则运算。 关于算筹形状和大小,最早见于《汉书·律历志》。根据记载,算筹是直径一分(合○·二三厘米)、长六寸(合一三·八六厘米)的圆形竹棍,以二百七十一根为一“握”。南北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数术记遗》和《隋书·律历志》记载的算筹,长度缩短,并且把圆的改成方的或扁的。这种改变是容易理解的:长度缩短是为了缩小布算所占的面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计算;圆的改戌方的或扁的是为了避免圆形算筹容易滚动而造成错误。根据文献的记载,算筹除竹筹外,还有木筹、

列方程解应用题-------古代数学问题

我们古代数学中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有一棵枯树直立在地上,树高2丈,粗3尺,有一根藤条从树根处缠绕而上,缠绕7周到达树顶(如图),请问这根藤条有多长(注:枯树可以看成圆柱;树粗3尺,指的是:圆柱底面周长为3尺,1丈=10尺).本题是一道古代数学题,由于树可以近似看作圆柱,藤条绕树缠绕,我们可以按

图的方法,转化为平面图形来解决. 解答:解: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 AB2=BC2+AC2, 因为BC=20,AC=3×7=21, 所以AB2=202+212=841, 所以AB=29, 所以这根藤条有29尺. 原文解法: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即得。」先做一个5和7的公倍数,且要除3余1的,得到70; 然后做一个3和7的公倍数,且要除5余1的,得到21; 最后做一个3和5的公倍数,且要除7余1的,得到15; 然后按题目中余数的大小将上面的数字倍大再相加:70*2+21*3+15*2=233 233其实已经满足条件了,但是一般我们是要最小的,怎么办呢?很简单,减3、5、7的最小公倍数105直到得出最小整数为止:233-105*2=23

有100个和尚分100只馒头,正好分完。如果大和尚一人分3只,小和尚3人分一只,试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 --------------------------------------------------------------------------------本问题的解法甚多,最普通、最常规的办法当然是列出一个方程来求解,这很容易做到,但其流弊是一般化、程式化,对开发智力不利。 现在介绍一种别开生面的“编组法”。《直指算法统宗》里的话是:“置僧一百为实,以三一并得四为法除之,得大僧二十五个。”所谓“实”便是“被除数”,“法”便是“除数”。其办法是: 100÷(3+1)=25,100-25=75。 这是一种“编组法”,由于大和尚一人分3只馒头,小和尚3人分一只馒头。合并计算,即是:4个和尚吃4只馒头。这样,100个和尚正好编成25组,而每一组中恰好有1个大和尚,所以人们立即可算出大和尚有25人,从而可知小和尚有75人。 一群猴子分两队, 高高兴兴做游戏. 八分之一再平方, 蹦蹦跳跳进树林. 其余十二高声喊, 充满欢乐的气氛。 告我总数是多少,

趣味数学五年级上册

趣味数学 开发者:数学组

《趣味数学》课程说明 《趣味数学》课程就是要把“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不难”的理念放在第一位,故名“趣味数学”。本课程让孩子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根据自己对小学数学节本的了解,设计出有趣的数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无痕的引导,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感受到有趣有用的数学。同时体会我们中国古代光辉的数学成就,有信心学好数学。 孩子除了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外,更多的时间则是在一日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孩子生活“数学化”,就是要让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最大限度地开拓数学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游戏是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和途径,而数学语言却以简练 和逻辑为特点。为了把抽象的数学符号变为生动活泼的形象 符号,让儿童更乐于接受,更容易掌握,《趣味数学》将寓教 于乐的传统教学理念移植到单调枯燥的数学教学中,让孩子 在看图朗诵、动手动脑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操作学习法、阅读 学习法、迁移类推学习法、发现学习法、尝试学习法等众多 学习方法,让孩子通过饶有兴趣的认知方式轻松掌握所学的 知识。 数学源自生活,也必将为生活服务。让孩子将所学数学知

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这是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趣味 数学》依托于儿童最熟悉与最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实现数学 知识生活化、情景化,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将 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渗透到每一节节程之中,让孩子在解决 实际问题过程中认知数学符号,掌握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维,明白数理意义,亲近数学学科。 《趣味数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系列数学故事、益智问题和数学游戏。这些问题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册教材设置集系统化、趣味化、生活化于一体,让学生 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概念,激发学习兴趣,培养 思维能力。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趣味性。书中的 许多内容都用卡通的形式出现,很快使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心 情进入书中的情境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数学问题 的渴望。兴趣是入门的钥匙,用生动有趣的卡通故事把学生 带进数学王国,是学习数学的第一步。二是益智性。教材选 择了大量有助于学生数学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些题目的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洞察力、分析能力、图形识别能力、想像力、形象思维能力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获得思维的训练。 数学是一个神秘的王国,在这里充满乐趣、智慧的挑战。希望这套教材为更多的学生走进数学王国,进而喜欢数学,用自己的智慧探索数学奥秘打开一扇大门。

1.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三

1.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三百七十八里关,初步健步不为难,次日脚痛减一半,六朝才得到其关,要见次日行里数,请公仔细算相还.”其大意为:“有一个人走378 里路,第一天健步行走,从第二天起脚痛每天走的路程为前一天的一半,走了6 天后到达目的地.”则该人最后一天走的路程为 A.24里 B.12里 C.6里 D.3里 2.在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里有一段叙述:今有良马与驽马发长安至齐,齐去长安一千一百二十五里,良马初日行一百零三里,日增十三里;驽马初日行九十七里,日减半里;良马先至齐,复还迎驽马,二马相逢,问:几日相逢? A.12日 B.16日 C.8日 D.9日 3.《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五人分五钱,令上二人所得与下三人等. 问各得几何?”其意思为“已知甲、乙、丙、丁、戊五人分5钱,甲、乙两人所得与丙、丁、戊三人所得相同,且甲、乙、丙、丁、戊所得依次成等差数列. 问五人各得多少钱?”(“钱”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 这个问题中,甲所得为 A.45钱 B.35钱 C.23钱 D.3 4钱 4.“牟合方盖”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研究球的体积的过程中构造的一个和谐优美的几何体. 它由完全相同的四个曲面构成,相对的两个曲面在同一个圆柱的侧面上,好似两个扣合(牟合)在一起的方形伞(方盖).其直观图如图1,图2中四边形是为体现其直观性所作的辅助线,当其正视图与侧视图完全相同时,它的正视图和俯视图分别可能是 A.a ,b B.a ,c C.c ,b D.b ,d 5.《九章算术》商功章有题:一圆柱形谷仓,高1丈3尺33 1寸,容纳米2000斛(1丈=10尺,1尺=10寸,斛为容积单位,1斛≈1.62立方尺π≈3),则圆柱底面周长约为 A.1丈3尺 B.5丈4尺 C.9丈2尺 D.48丈6尺 6.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有如下问题:“今有金箠,长五尺,斩本一尺,重四斤,斩末一尺,重二斤,问次一尺各重几何?”意思是:“现有一根金箠,一头粗,一头细,在粗的一段截下一尺,重四斤;在细的一端截下一尺,重二斤. 问依次每一尺各重几斤?”根据上题的已知条件,若金箠由粗到细是均匀变化的,中间三尺的重量为 A.6斤 B.9斤 C.10斤 D.12斤 7.我国古代数学家利用“牟合方盖”(如图甲)找到了球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牟合方盖”是由两个圆柱分别从纵横两个方向嵌入一个正方体时两圆柱公共部分形成的几何体,图乙所示的几何体是可以形成“牟合方盖”的一种模型,它的主视图是

100个历史上最有名的数学难题

100个历史上最有名的数学难题 第01题阿基米德分牛问题archimedes' problema bovinum 太阳神有一牛群,由白、黑、花、棕四种颜色的公、母牛组成。在公牛中,白牛数多于棕牛数,多出之数相当于黑牛数的1/2+1/3;黑牛数多于棕牛,多出之数相当于花牛数的1/4+1/5;花牛数多于棕牛数,多出之数相当于白牛数的1/6+1/7。在母牛中,白牛数是全体黑牛数的1/3+1/4;黑牛数是全体花牛数1/4+1/5;花牛数是全体棕牛数的1/5+1/6;棕牛数是全体白牛数的1/6+1/7。问这牛群是怎样组成的? 第02题德·梅齐里亚克的法码问题the weight problem of bachet de meziriac 一位商人有一个40磅的砝码,由于跌落在地而碎成4块.后来,称得每块碎片的重量都是整磅数,而且可以用这4块来称从1至40磅之间的任意整数磅的重物。问这4块砝码碎片各重多少? 第03题牛顿的草地与母牛问题newton's problem of the fields and cows a头母牛将b块地上的牧草在c天内吃完了;a'头母牛将b'块地上的牧草在c'天内吃完了;a"头母牛将b"块地上的牧草在c"天内吃完了;求出从a到c"9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第04题贝韦克的七个7的问题berwick's problem of the seven sevens 在下面除法例题中,被除数被除数除尽:* * 7 * * * * * * * ÷ * * * * 7 * = * * 7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7 * * * * * 7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用星号(*)标出的那些数位上的数字偶然被擦掉了,那些不见了的是些什么数字呢? 第05题柯克曼的女学生问题kirkman's schoolgirl problem 某寄宿学校有十五名女生,她们经常每天三人一行地散步,问要怎样安排才能使每个女生同其他每个女生同一行中散步,并恰好每周一次? 第06题伯努利-欧拉关于装错信封的问题the bernoulli-euler problem of the misaddressed letters 求n个元素的排列,要求在排列中没有一个元素处于它应当占有的位置。

中国古代数学几何问题拾趣

中国古代数学几何问题拾趣 1 序言 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有很多有研究价值的几何问题,如:“存在正方形”、“勾股测量”、“割圆术”、“出入相补原理”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几何学的发展并不落后于西方,在某些方面我国甚至领先于西方.某些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几何学家的关注,这些问题对世界数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开辟了几何学的许多新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要属我国古代的测量几何学.虽然今天的科学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研究这些问题仍然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很多数学家在从事中国古代测量几何学的研究,他们整理了大量有趣的古代测量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了系统分析,取得了许多新的理论成果,为测量几何学的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2 背景介绍 2.1 理论背景 近年来,国内外数学史学家在整理我国古代数学方面的历史资料时,发现了我国古代在几何学方面的许多辉煌成果,这些辉煌成果令数学史学家很吃惊.特别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测量几何学的研究,可谓是独具特色.他们通过整理、研究、分析、总结这些成果,给世人呈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在几何学方面的成就,也使世人不得不承认中国古代几何问题的研究为世界几何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这些典型的几何问题非常适合作为现代教学材料,现代中学教材中有很多题目都是由这些著作中的题目改编而来的.这是因为这些题目对开发当代学生的智力非常实用,研究它们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观点在国际上已经得到认可. 2.2 历史背景 测量问题历史悠久,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已经有很多相关问题的记载,这些问题都来自于社会生产实践,比如:种田、挖井、开山等.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发展了测量学,他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不仅总结了其中有关测量学方面的优秀成果,还专门写了论述测量问题的《重差》一卷,附在《九章算术》之末,后来《重差》一卷改为单行本,就是有名的数学著作《海岛算经》 []1()9068-P .在本书中共列有九个测量的问题,其中有二次测望,三次测望,四次测望的问题[]2()498479-P . 3 所选测量问题的总体介绍 我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建筑工程,如万里长城、大运河等这些巨大的工程在施工时都要用到各种测量计算方法.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周髀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西周开国时期,周

古代数学名题集锦

古代数学名题集锦 百蛋(外国古题) 两个农民一共带了100只蛋到市场上去出卖。他们两人所卖得的钱是一样的。第一个人对第二个人说:“假若我有象你这么多的蛋,我可以卖得15个克利采(一种货币名称)”。第二个人说:“假若我有了你这些蛋,我只能卖得6又三分之二个克利采。”问他们俩人各有多少只蛋? 和尚吃馒头(中国古题) 大和尚每人吃4个,小和尚4人吃1个。有大小和尚100人,共吃了100个馒头。大、小和尚各几人?各吃多少馒头? 洗碗(中国古题) 有一位妇女在河边洗碗,过路人问她为什么洗这么多碗?她回答说:家中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每两人合用一只饭碗,每三人合用一只汤碗,每四人合用一只菜碗,共用了碗65只。你能从她家的用碗情况,算出她家来了多少客人吗? 《算法统宗》里的问题 《算法统宗》是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之一。书里有这样一题:甲牵一只肥羊走过来问牧羊人:“你赶的这群羊大概有100只吧”,牧羊人答:“如果这群羊加上一倍,再加上原来这群羊的一半,又加上原来这群羊的1/4,连你牵着的这只肥羊也算进去,才刚好凑满一百只。”请您算算这只牧羊人赶的这群羊共有多少只? 《张立建算经》里的问题 《张立建算经》是中国古代算书。书中有这样一题:公鸡每只值5元,母鸡每只值3元,小鸡每三只值1元。现在用100元钱买100只鸡。问这100只鸡中,公鸡、母鸡、小鸡各有多少只? 《九章算术》里的问题 《九章算术》是我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之一,全书共分九章,有246个题目。其中一道是这样的:一个人用车装米,从甲地运往乙地,装米的车曰行25千米,不装米的空车曰行35千米,5日往返三次,问二地相距多少千米? 共有多少个桃子 著名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来华讲学时,访问了中国科技大学,会见了少年班的部分同学。在会见时,给少年班同学出了一道题:“有五只猴子,分一堆桃子,可是怎么也平分不了。于是大家同意先去睡觉,明天再说。夜里一只猴子偷偷起来,把一个桃子扔到山下后,正好可以分成五份,它就把自己的一份藏起来,又睡觉去了。第二只猴子爬起来也扔了一个桃子,刚好分成五份,也把自己那一份收起来了。第三、第四、第五只猴子都是这样,扔了一个也刚好可以分成五份,也把自己那一份收起来了。问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注:这道

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地处亚洲东部,濒太平洋西岸。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前2033-前1562),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其后又有奴隶制国家商(前562年—1066年,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和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共历约二百五十七年,传十一世、十二王﹞。随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春秋后期,中国文明进入封建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制国家──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在以后的时间里,中国封建文明在秦帝国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不断完善地持续发展,经历了统一强盛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帝国、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战乱频仍与分裂的三国时期(公元208年-公元280年)、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与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统治的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与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到了公元581年,由隋再次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公元581—618年),接着经历了强大富庶文化繁荣的大唐王朝(公元618年—907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与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蒙古族建立的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的疆域最大的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王朝于17世纪中为少数民族女真族(满族)建立的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所代替。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现代民主国家。 中国文明与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文明一样,都是古老的农耕文明,但与其他文明截然不同,它其持续发展两千余年之久,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文明十分注重社会事务的管理,强调实际与经验,关心人和自然的和谐与人伦社会的秩序,儒家思想作为调解社会矛盾、维系这一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一、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采用十进位值制,各位值的数目从左到右排列,纵横相间﹝法则是: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并以空位表示零。算筹为加、减、乘、除等运算建立起良好的条件。 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战国时期,齐国人着的《考工记》汇总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包含了一些测量的内容,并涉及到一些几何知识,例如角的概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例如:「圆,一中同长也」、「平,同高也」等等。墨家还给出有穷和无穷的定义。《庄子》记载了惠施等人的名家学说和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提出的论题,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例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这些许多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但这种重视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新思想未能得到很好的

浅论中国古代数学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从很早开始就发展出了自己地数学体系.商代地甲骨文上出现了完整地十进制,春秋时代严格地筹算已经成型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战国时代《考工记》中实用地几何知识流传到今天. 然而直到西方在年以后大规模地接触中国,完整地数学体系和先进系统地数学思想才开始传入中国,就如同西方科学史专家认为,中国只有学科(),没有科学()一样,李约瑟也认为中国古代地数学成就是达芬奇式而不是伽利略式地,这其中自然有其理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封建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地总结,就其数学成就来说,堪称是世界数学名著.这本书在例如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地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特别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数地方法)等问题上,达到了很高地水平.其中方程组解法和正负数加减法则在世界数学发展上是遥遥领先地.就其特点来说,它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地独立体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九章算术》有几个显著地特点:采用按类分章地数学问题集地形式;算式都是从筹算记数法发展起来地;以算术、代数为主,很少涉及图形性质;重视应用,缺乏理论阐述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向对于古代希腊哲学化和几何化地数学,中国数学地特点在一开始就非常明显,即极其明显地追求实用性地倾向.数学问题集地形式,本来就是为了解决实际中遇到地数学问题,所有数学问题都没有推导地过程,就仿佛这只是一本常见数学问题解决说明书.又例如“方田”一章中,对于圆周率只取到,这显然和古代已经相当先进地建筑技术相矛盾,只能认为这是出于“实际当中取就足够了”地考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数学地实用化这个问题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地整个过程中始终存在.先秦时代在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上达到最高水平地是由手工业者等发展来地墨家.比如对于名家提出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地命题,墨家就不同意,提出一个“非半”地命题来进行反驳:将一线段按一半一半地无限分割下去,就必将出现一个不能再分割地“非半”,这个“非半”就是点.也就是说,指出了无限分割地变化和结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数学大发展地时代,往往却是社会环境不怎么稳定或者数学并未得到大量应用地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地数学大发展,而秦汉时代只是继承了这些数学成就而没有相应地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国到南北朝地社会秩序混乱,战争饥荒横行,数学却得到了极大地发展,魏、晋时期出现地玄学,不为汉儒经学束缚,思想比较活跃;它诘辩求胜,又能运用逻辑思维,分析义理,这些都有利于数学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吴国赵爽注《周髀算经》,汉末魏初徐岳撰《九章算术》注,魏末晋初刘徽撰《九章算术》注、《九章重差图》都是出现在这个时期.赵爽与刘徽地工作为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祖冲之父子地工作在经济文化南移以后,发展了具有代表性地工作,他们在刘徽注《九章算术》地基础上,把传统数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计算出圆周率在~之间,提出了祖暅原理以及二次与三次方程地解法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到了隋唐时期,国子监设立了算学馆,科举中也有“明算科”,出于实际地需求,天算学家创立了二次函数地内插法,唐中期以后,改革了计算方法,简化乘、除算法,唐代地算法改革使乘除法可以在一个横列中进行运算.然而隋唐虽然是盛世,数学上也有设立算学馆,整理算经十书等举措,但除在天文历法地计算中先后使用了等间距和不等间距内插法外,几无创造.隋唐时期没有出现过一位可以与刘徽、祖冲之等比肩地数学家,也没有创作过一部可以与《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注》、《缀术》等等量齐观地数学著作.王孝通地《缉古算经》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