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波市江北区村庄布点规划

宁波市江北区村庄布点规划

宁波市江北区村庄布点规划

宁波市江北区村庄布点规划

前言 1

第一章背景分析 4

第二章现状概况 7

第三章规划总则 12

第四章村庄总体发展策略 15

第五章村民安置小区规划 26

第六章村庄改造中的文物保护 36

第七章实施措施 41

前言

一、规划必要性

近年来,宁波市江北区按照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是,与快速推进的城市建设相比,村庄建设却缺乏关注与投入,与城市面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一批村庄纳入城区之中。由于急速拓展的城市首先倾向于开发成本

较低的村庄周边地块,使原村庄逐渐成为都市海洋中的孤岛:城中村。给城市与村庄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景观问题。城市与村庄之间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拓展,以及交通干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将还会有更多的村庄处于规划建成区内。如何妥善解决这些村庄的建设与发展问题,避免出现新的城中村,更是迫在眉睫。此外,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以外的村庄,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也面临着撤并、整合,以及村庄的现代化建设等问题。市区村庄的发展与建设迫切需要规划的引导。

由于江北区内村庄量大面广,现状、区域位置也各不相同,其规划整治需求亦有很大差别,而城市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又难以去直接指导村庄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对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进行专项研究,从而为下一步的村庄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研究范围是江北区慈城镇、洪塘街

道、庄桥街道、甬江街道共计107个村庄。

三、技术思路与方法

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又要考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考虑单个村庄的规划,又要考虑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要求;既要考虑农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农村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的趋势;既要考虑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配套与衔接,又要考虑中心村建设和行政村的撤并调整问题;既要考虑当代人的现实需要,又要考虑后代人的长远需要。

由于农民是整个村庄布点工程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必须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要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为自己的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而努力,使实施村庄布点工程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具体工作方法:

1、普遍研究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研究村庄的现状情况及发展要求。主要研究内容:村庄的人口、经济、土地等基本情况;目前建设、管理

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类型村庄的自身发展需求,及其与城市发展要求之间的主要矛盾。主要通过实地踏勘、座谈会、问卷调查、典型村庄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

2、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已有的经验。研究村庄改造的成功案例,为江北区制定相应的建设策略提供借鉴。

3、分析江北区社会、经济特点,以及城市化发展特征,分析村庄改造的难点及其解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规划策略。

四、工作过程

2005年4月底,我院受江北区城管局委托编制《江北区村庄布点规划》。

接受委托后,院设计人员立即展开了项目的前期研究与准备工作。5月上旬在江北区城管局的大力协助下,设计组对江北区范围内的1镇3个街道的村庄展开了全面调查,同时对镇、街道内的典型村庄进行了专访。6月下旬,完成初方案编制。6月底与7月中旬,江北区城管局与江北区政府分别组织了方案汇报与讨论,并进一步与各镇、街道作了衔接。设计组于7月底形成初步成

果。

第一章背景分析

一、区域发展要求

江北区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城市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使得江北必然要承担起完善城市文化、旅游和生态环境建设职能的重担,在增强江北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为最终提升宁波城市的综合实力做出贡献。

杭州湾大通道的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宁波城市形态的格局和发展,并使宁波进入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上海的两小时经济交通圈,拉近了宁波与上海及苏南经济发达区的距离。而大通道连接线及绕城高速公路的走向和城市道路系统衔接的出入口定位,将直接影响江北区未来的城镇格局,加上北外环路等城市区间道路的规划建设,使得江北的交通区位将发生巨大变化,对江北的城镇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

二、城市发展概况

江北区作为宁波中心城三江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城市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大批房产项目,特别是投资创业园区及机电园区的开

发建设为江北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庄桥机场的影响,江北区的用地布局与道路交通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姚江沿线用地尚未充分利用,区内仍存在大量需改造的地块。区内的现状道路分布不均匀且不成系统,过境交通和城市交通混杂,不规则的交叉口多,缺少静态交通设施。城区缺少开放公共空间,供居民享受的公共绿地也偏少。

总体而言,江北城区目前既有城市开发强度日益增大的趋势,同时又面临着旧城区村庄改造的巨大压力。新旧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反差愈加明显。

三、农村发展概况

2004年江北区现有农业人口9.4万人,农村总经济收入46.1亿元,村庄住宅总建筑面积约为581.7公顷。

人口(万人)

户数

(万户)

经济收入

(亿)

宅基地面积

(万平方米)

住宅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甬江街道 1.1 0.6 20.9 70.0 98.2 庄桥街道 2.0 0.91 16.2 367.7 189.5 洪塘街道 1.7 0.76 2.9 83.8 120.0 慈城镇 4.6 2.0 6.1 467.6 174.0 总计9.4 4.27 46.1 989.1 581.7

江北区内村庄建设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主要因其与城市位置关系不同,甬江街道大部分村庄紧靠城市建成区。这些村庄主要以房屋租金为收入来源,基本不从事粮食种植,村级可支配收入一般在百万元以上,外来人口多,本村村民外出的很少。对于拆迁改造,村里对村级经济留用地的要求比较强烈。庄桥与洪塘街道位于城乡结合部,相当一部分村庄处于大型工业园区内,另有部分村庄位于传统的农业地带。该地区城乡面貌混杂,各种类型的村庄均有分布。该区域面临大规模的产业园区及交通干线的建设,大批村庄面临拆迁改造的局面。慈城镇为历史文化名镇,发展相对比较独立,其范围内大部分村庄仍从事较为封闭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村民收入来源除粮食、蔬菜种植外,主要靠外出打工,与城市郊区村庄收入差距较大。村级可支配收入很少,外来人口也较少。

四、结论

无论从区域发展及江北区自身发展要求来看,江北都必须抓住机遇,及时进行城乡发展空间布局和战略布署的调整,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科学地进行功能定位,协调发展,实现从边

缘区到都市区的跨越,尽快建设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谐发展的新江北。

第二章现状概况

一、村庄分类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村庄与城市的发展关系、村庄的发展特点等因素,将现状村庄划分为三个大类。

城中村:位于现状城市建成区以内,将逐步完成从农村到城市转变过程的村庄。

城边村:位于城乡结合部,在现状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城市建成区范围之间,即将或已经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转化地区内的村庄。

城外村:位于规划建成区以外、行政区范围以内,处于规划生态空间,农业地带的村庄。

二、村庄分布状况

从总体上看,江北区村庄分布除慈城镇北部山区外均较为密集,其中甬江街道村庄分布最为密集。

村庄分布密度表

分布密度

镇、街道名称村庄个数占全区比例

(个/平方公里)甬江街道15 14.1% 0.94

庄桥街道26 24.2% 0.74

洪塘街道25 23.3% 0.64

慈城镇41 38.4% 0.58

总计107 100% 0.66

注:甬江街道面积不包括庄桥机场4.4平方

公里。

三、村庄住房建设概况

城中村:与周边城市风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旧建筑以2~5层为主,密度较高,质量较差,而新建的联建房与旧建筑相比,虽然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周边的城市建筑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反差。此外,村庄中缺乏绿化和开放空间,居住环境质量低下。

城边村:整体建筑和环境风貌比一般农村有了较大的改善,村中新旧建筑对比比较明显。违章建房情况严重,受利益的驱使普遍存在着违章建房的情况,其中除一小部分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以外,大部分是为了增加生产或出租用房的面积。村庄中缺乏绿化,卫生状况较差。

城外村:除特色村外,大部分村庄整体建筑和环境风貌也较差,新老建筑混杂,旧建筑以2~

3层为主,质量较差,密度较高,新建建筑以4~6层为主。除个别村庄外,村中卫生状况较差。

城外村中有相当一部分村庄周边环境较好,并且有保存较好的历史建筑,乡村风貌十分完整。如经过规划整治,将是十分宜人的居住、休闲场所。

四、村庄配套服务设施

目前,村庄内基础设施如通村公路、水电、有线电视等设施均已配置,但诸如幼儿园、医疗、文化体育等生活设施还比较缺乏或配置档次不高,各类村庄差别很大。城中村配套设施基本与城市共享,城边村配套设施基本齐全,但由于各村经济实力差别很大,配套设施的建设档次差距也很大。城外村大多卫生设施较差,除个别建设较好的村庄外,普遍缺乏文化娱乐、公共活动的场地。

五、村庄生态环境状况

目前,村庄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城中村主要表现为卫生环境较差。城郊村处于城市边缘区,这些地区经常成为城市工业排污与生活垃圾的堆放地点,同时由于屠宰厂等设施的布局,导致村庄周边河流、土壤的污染日益严重。

城外村实地调查中还发现村庄内很多加工厂也

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

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村庄与城市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引发负面影响

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空间快速向周边地区拓展给城市郊区的农村发展带来冲击,也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机会,城郊大型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得城市与农村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因此从长远对城乡发展作通盘考虑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总体上对村庄的发展与需求,考虑不多或不够成熟,客观上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对城市整体经济实力与活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村庄规划与建设受控时间过长,村庄和村民的生活、建设要求无法满足,是违章建设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征地困难的根源所在;同时,这些村庄面临的种种问题对城市规划实施、城市功能、城市景观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2、旧村改造实施难度高

江北区范围内有相当部分的村庄建设存在

建筑陈旧,道路狭窄,社会服务设施简陋而不全,居住环境差,建设品位不高。急需旧村改造的村

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城中村及近期建设区域的城边村,与周边城市地区景观反差明显,影响城市整体景观与功能的改善与完整性,因此普遍要求改造;另一类是村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力,但各项设施较为落后,需通过改造增强集聚能力的村庄。但目前全区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建设规划,政策配套尚未全面推行,改造资金困难等诸多因素,旧村改造难以实施。

3、政府控制与违章建房现象并存

受利益的驱使,城中村、城边村普遍存在着违章建房的情况,其中除一小部分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以外,大部分是为了增加生产或出租用房的面积。属于城外村的农村建房政策则更是由于种种原因难以严格实施,在典型村庄调查过程中,很多村庄存在此类情况。

4、村庄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主要表现在村庄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增加,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农村生活污染日益突出,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化肥、农药以及农膜污染危害加剧,农作物秸秆焚烧及废弃污染严重。同时村庄排污设施相当薄弱,因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

不容乐观,并对城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5、中心村集聚能力弱

目前农村居民点重组的一般做法是:采取中心村-基层村二级结构,人口向中心村集聚。但在实践操作中,人口向中心村集聚的实施可能性较小。矛盾的焦点在于中心村对周边自然村人口缺乏吸引力。主要原因有:

⑴中心村的配套设施有限,村民的居住条件没有本质改变。

一般基础设施都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一般来说规模越大,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越完善,整体生活质量越高,对人口吸引力越大。由于中心村规模有限,直接限制了公共设施及环境处理设施的配套建设,导致其建设水平与一般自然村的差距不明显,因而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⑵村民居住需求已基本满足,村庄集聚建设的时机不是最佳。

近20多年来,农村住房已经经过几轮更新翻建,在面积标准、功能等方面均已基本满足了居住要求,而且大部分自然村已通公路,电力电信基础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撤并自然村中的村民如搬至中心村居住,农民在付出昂贵的经济代价后,

得到的实际利益只是村庄规模略大一些,并不能享受良好的社会设施和城市的生活方式,因而没有搬迁的动力。

第三章规划总则

一、目标与成果

1、规划目标

本次规划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从村庄建设对城市化的影响、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等方面着手,确定村庄的规划策略,提出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行动纲领(不是村庄居民点改造的详细规划方案,而是布点、指标研究)。一方面是指导下一层次的村庄规划和建设,另一方面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村庄建设与改造政策提供依据,以便更好地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2、规划成果

根据统计至2005年5月,规划范围内现共有107个行政村。本次规划将对城镇近期建设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行政村(共计 57个)进行重点研究。面对如此面广量大的村庄,要用“一刀切”的办法解决村庄规划策略肯定难以实现,为此,需要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对规

划范围内的城乡空间通盘考虑,并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需要,对各村庄制定具有很强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的规划方案。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五个统筹原则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和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跳出“三农”来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我们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发展整体,统筹做好城乡发展规划,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优势和城乡关联优势,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的编制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又要考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施农村整治、改造工程,靠一家一户解决不了,靠一村一镇的力量也不够,必须由党委、政府牵头,各部门广泛参与,统筹规划,整体行动。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协调,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做好规划制定、政策扶持、宣传发动和思想引导工作。特别要千

方百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集体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多文化的投入机制。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切实防止刮风,切忌强迫命令,尤其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要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为自己的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而努力,使村庄拆迁改造工程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3、灵活性原则

必须保证充分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变通性,从而使决策能够适应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现目标。

江北区农村人口多、地域广,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欠发达地区。因此,实施这一工程决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千篇一律,一定要按照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多层次、多方法、多形式地开展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村庄整理、环境治理。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

问题结合在一起,兼顾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实现城乡稳定、持续的发展。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13号);

4、《村镇规范标准》(GB50188-93);

5、《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6、《江北区城乡一体化规划(2002-2020)》

7、与旧村改造相关的地方政策文件;

8、其他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及有关规划材料等。

四、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

五、规划重点

1、统筹安排规划期内江北区(一镇三街道)农村居民点布局

2、协调好近期城市建设与村庄的发展关系

3、解决近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村庄拆迁的矛盾

第四章村庄总体发展策略

一、总体发展策略

1、村庄规划目标

宏观目标:理顺农村城市化的脉络和节奏,指导江北区的改造和建设,从而通过对村庄的整改,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景观和总体形象,从而形成和谐的城乡关系。

微观目标:为区域内各类村庄的改造和建设规划的制订提供参考和依据,优化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通过改善居住环境、丰富文化生活,引导生活观念的城市化,建设新型城乡社区。

城中村

通过改造,使城中村融入城市,彻底完成村庄的城市化过程,提升城区的总体建设水平,改善城市投资环境。

城边村

在其城市化过程中,通过规划、政策手段的调控,提高村民生活质量,降低城市开发成本,避免形成新的城中村,促进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

顺利过渡。

城外村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村庄有序建设,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规划策略

本次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分布广泛,按照其与城市的区位关系应采取不同的规划策略。总体上来说,对城市规划建成区内的村庄以整体拆迁安置为主,保证城市空间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对城市外围的村庄采取行政撤并与空间改造结合,适当的迁村并点,既要提高中心村的集聚效益,又要保持村庄在空间上的均衡分布,保证农业生产的需要。

规划确定村庄规划策略的总体思路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对区域内的村庄进行分区管制、分类改造和分期实施。

分区管制: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将发展特点、建设要求、面临矛盾等相类似的村庄进行归类、分区,分为限制建设区、严格控制建设区、一般控制建设区和引导建设区四大类村庄建设

管制区。对同类分区采用近似的村庄规划策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