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 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第5章 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第5章 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第5章 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第五章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案例

小王是北京海淀区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健康管理师,需要针对本社区老年(年龄≥60 岁)常见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计划两年之内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建档率和随访干预覆盖率,五年之内减少因高血压、糖尿病发病和死亡等指标,那么他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动手呢?

一、基本概念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和事件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研究任务

2.研究内容

疾病

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

伤害

意外、残疾、智障、身心损害等

健康状态和事件

生理生化机能状态、疾病前状态、长寿等

(二)流行病学的研究任务

3.研究任务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三)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小王提出的问题

该小区人群一般人口学特征(如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性别等)如何分布?

该小区人群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冠心病等)患病率如何?

影响这些慢性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如何进行干预?

社区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远期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和死亡风险如何,怎样预测?

在进行12 个月的干预后,如何评价效果?

二、流行病学常用指标

(一)率和比

1.比例(proportion)

2.率(rate)

(二)发病指标1.发病率(incidence rate)2.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三)死亡指标1.死亡率(mortality rate)2.病死率(fatality rate)2.生存率(survival rate)

(四)相对危险度1.相对危险度(RR)或率比2.比值比(OR)

(五)归因危险度

1.归因危险度(AR)或率差(RD)

2.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3.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一)率和比

比例(proportion)

率(rate)

1.比例(proportion)

是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分子和分母的单位相同,且分子包含于分母之中。

构成比

反映事物静止状态内部构成成分占全体的比重。可以反映某种概率的数值。

发生频率比例

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变化者占全体的比例,与动态的发生变化概率密切相关

100% 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总数

事物内部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数构成比

构成比的特点

各组成部分构成比的总和为100%或1,其值在0~1 之间变动

某一部分构成比发生变化时,其它部分的构成比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构成比的特点

各组成部分构成比的总和为100%或1,其值在0~1 之间变动某一部分构成比发生变化时,其它部分的构成比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2.率(rate)

(二)发病指标

发病率(incidence rate)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1.发病率(incidence rate)

是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的频率。

某时期、同时期:通常以年表示

发病例数:新发/初次诊断

一人多次发病分别计为新发病例数:如流感、腹泻等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也称危险人口,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通常使用年平均人口数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 万

计算发病率时应注意

1、新发病例数:指观察时间内新发生的某病的病人数

2、暴露人口数: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1)必须是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内的人群

(2)必须有患所要观察的疾病的可能

发病率用途

反映该病的风险

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

探讨发病因素

提出病因假设

评价防治效果

2.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 万

K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发病率某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

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关系

患病率受发病率和病程的影响

条件:当相当长时间内P、I、D 较稳定时

患病率(P)= 发病率(I)×病程(D)

因此:可以根据患病率和发病率计算出平均病程

例:患病率=376/10 万

发病率=30.8/10 万

计算得:平均病程=12.2 年

疾病频率指标的应用

发病率:可用于病因学探讨和防治措施的评价

患病率:可用来表示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

反映某病的疾病负担

根据患病率合理计划卫生设施、人力物力及卫生资源

研究疾病流行因素

监测慢性病的控制效果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

患病率发病率

分子不同新旧病例新病例

获得方法不同横断面调查发病报告、队列研究

实质静态指标,比例动态指标,真正的率

特性疾病流行情况单位时间疾病的强度

(三)死亡指标

死亡率(mortality rate)

病死率(fatality rate)

生存率(survival rate)

1.死亡率(mortality rate)

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2.病死率(fatality rate)

指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某时期:通常为“1 年”

3.生存率(survival rate)

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患某病的人中,经若干年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与随访病例的总数

之比。

n 年生存率=(随访满n 年尚存活的病例数/随访满n 年的该病病例数)×100%

死亡指标的应用

死亡率:可反映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水平

病死率: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治能力

通常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生存率:反映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或评价某些治疗的远期疗效

(四)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1.相对危险度(RR)或率比

2.比值比(OR)

1.相对危险度(RR)或率比

指暴露组发病率(Ie)与非暴露组发病率(I0)之比。反映了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

RR= Ie/I0

意义:说明暴露组的发病率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RR=1,暴露与疾病无联系

RR<1,暴露与疾病存在负联系(暴露是保护因子)

RR>1,暴露与疾病存在正联系(暴露是危险因子)

例:Doll 和Hill 调查了英国35 岁以上男性吸烟习惯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不吸烟人群的肺癌死亡率为0.07‰,中度吸烟者(15-24 支/日)的肺癌死亡率为1.39‰。

RR=1.39/0.07=19.9

说明中度吸烟者死于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9.9 倍。

2.比值比(OR)

又称优势比、交叉乘积比。

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意义:反映暴露者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较无暴露者高的程度。

OR≈RR :

1.当研究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很低;

2.研究对象代表性好

(五)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1.归因危险度(AR)或率差(RD)

2.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1.归因危险度(AR)或率差(RD)

是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反映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AR= Ie-I0 =RR×I0-I0 =I0 (RR-1)

AR 意义:暴露者中完全由某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例:AR=1.39‰-0.07‰=1.32‰。

表明在每日吸15-24 支香烟者中由于吸烟所致的肺癌死亡率为1.32‰

2.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指暴露人群中由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在所有发病中所占的百分比。

AR%= (Ie-I0)/Ie×100%

例:AR%=(1.39-0.07)/1.39×100%=94.96%

表示在每日吸15-24 支香烟者中有94.96%的肺癌是由吸烟所致。

3.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全人群中由暴露引起的发病在全部发病中的比例

PAR%= [( It-I0)/It] ×100% 或

PAR%=P0(RR-1)/[P0(RR-1)+1] ×100%

公共卫生学意义:完全控制该暴露因素后人群中某病发病(或死亡)率可能下降的程度。例一项吸烟与肺癌关系的队列研究资料如下,吸烟者肺癌年死亡率0.96‰,非吸烟者肺癌年死亡率0.07‰,总人群肺癌年死亡率0.56 ‰。

Ie=0.96 ‰,I0=0.07 ‰,It=0.56 ‰

RR=Ie/I0= 0.96‰/ 0.07 ‰=13.7

AR= Ie-I0= 0.96‰-0.07 ‰=0.89‰

AR%=[( Ie-I0)/Ie] ×100%=0.89‰/ 0.96‰×100%=92.7%

PAR%=[( It-I0)/It] ×100%= 0.49 ‰/ 0.56 ‰×100%= 87.5%

三、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现况调查

(二)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

(三)病例对照研究

(四)实验性研究

(五)诊断试验的评价研究

(一)现况调查

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在特定的时点或时期内,描述某一特定范围的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在的分布,探索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关系。

在特定时点或短时间内完成,相当一个断面,又称为横断面研究

目的及用途

(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

(2)发现病因线索

(3)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确定高危人群(普查、筛检)

(4)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

(5)疾病监测

(6)其他:衡量卫生水平和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社区卫生规划的制定和评估等

方法种类

(1)普查:指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人群的每一个成员所进行的调查,也称全面调查。(2)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人群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

结果来估计总体人群的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一种调查方法。

抽样方法:非随机和随机抽样

优缺点

(1)优点:

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

可形成同期对照(同一时点特定人群的不同组别);

病因探索中的基础性工作(一次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

(2)局限性:

难以确定前因后果;

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

有可能低估患病水平

(二)队列研究

是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n 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段时期,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特点

属于观察法: 暴露不是人为给予的,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研究前客观存在的

设立对照组

时序是前瞻性研究

由“因”及“果”: 暴露疾病

追踪观察的两组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差异,RR=[a/(a+b) ]/[c/(c+d)]

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优缺点

(1)优点

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

可以得到发病/死亡率,计算RR

病因和疾病的时间顺序合理,检验假说能力较强,一般可以证实病因联系

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自然史

可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优缺点

(2)局限性:

观察时间长,费人力、费钱,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结果;

准备工作繁重,设计的科学性要求高,实施难度大

暴露人年计算工作量较为繁重

不适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

由于随访时间长,所以容易产生失访偏倚

(三)病例对照研究

选择患有所研究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病例组和对照组过去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比较两组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判断该暴露因素是否与该病有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基本原理

特点

属于观察性研究

在疾病发生后进行,研究开始时已有一批可供选择的病例

设立对照组

回顾性研究,由“果”及“因”: 疾病暴露

比较两组暴露率或暴露水平,分析暴露与疾病的联系,暴露因素与疾病关联强度指标是:比值比(OR)=ad/bc

探索、检验病因假说:只能判定暴露与疾病是否有关联,不能证实因果关系。

优缺点

优点

样本量小,省时、省力,易于组织实施

一次研究可探索一种疾病的多个危险因素

特别适用于罕见疾病研究

对慢性病的研究可较快得到对危险因素的估计

既可检验明确的危险因素的假设,又可广泛探索尚不够明确的众多因素

优缺点

缺点

不适宜研究暴露率很低的疾病

容易出现选择性偏倚和回忆偏倚,(结果的可靠性不如队列研究)

不能计算出发病率和RR,只能用OR 估计RR

因果时间先后难以判断,因此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四)实验性研究

干预研究

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实验组人群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死亡)情况或健康状况有无差别及差别大小,从而判断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实验性研究方法。

主动施加干预措施

不同于观察性研究

主要特点

随机、对照————不能随机分组或设立平行对照类实验准试验

干预————研究者主动施加的与观察性研究的根本区别容易产生伦理学问题

前瞻————前因后果随访结局指标(发病率、有效率等)

实验研究的分类

临床试验:

现场试验:

1.个体试验

2.社区试验

类实验: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

临床试验是按实验法,运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试验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给试验组某种治疗措施,不给对照组该措施或给予安慰剂(placebo),经过一段时间后评价两种措施产生的效应,从而评价临床治疗、

预防措施的效果和进行病因研究。

社区试验(community trial)

是以尚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为整体进行试验观察,常用于对某种预防措施或方法进行考核或评价。

社区试验

人群作为整体:干预的基本单位是整个社区

按随机原则选择一个社区作为实验组进行干预,另一个社区作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对两个社区进行随访调查,监测疾病的发病率和可疑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

对于疾病危险因素分布广泛,不易确定高危人群时,也采用社区试验

社区试验

生活方式干预试验

研究对象:尚未患所研究疾病

基本单位:整个社区

(五)诊断试验的评价研究

1.诊断试验的相关概念

2.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

3.诊断试验的评价标准

4.提高诊断质量的方法

1.诊断试验的相关概念

(1)定义:诊断试验是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试验方法。包括:

实验室检查

病史体检临床资料

X 线

超声诊断

1.诊断试验的相关概念

(2)诊断指标:

客观指标:仪器测定指标

主观指标:患者主诉

半客观指标:诊断者的主观感知(肿物的硬度、大小)

(3)诊断标准(诊断界值):

生物统计学方法

临床判断法

ROC 曲线法

医院中有无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水平分布

当血糖≥200 mg/dL 作为人群糖尿病诊断界值时,灵敏度较低,但特异度为100%.

选择诊断标准的一般原则

严重疾病,早期诊断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选择灵敏度高的诊断标准

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疾病,且确诊及治疗费用较昂贵时,或误诊非患者为患者时后果很严重,造成严重的精神负担,选择特异度较高的诊断标准

当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重要性相等时,诊断标准定在“正确指数”(即“特异度+灵敏度-1”)最大时所对应的临界点为最佳诊断界值的分界线处。

2.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

诊断试验所获结果与“金标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并用一系列指标来评价诊断和筛检试验对某病的诊断标准价值。

当前临床医学界公认的诊断疾病的最可靠方法

评价指标

真实性/效度/有效性(validity/accuracy)

可靠性/信度/精确度/可重复性(reliability/precision/repeatability)

收益

真实性

测量值与实际值符合的程度

灵敏度(真阳性率)

特异度(真阴性率)

假阴性率(漏诊率)

假阳性率(误诊率)

正确诊断指数(Youden’s index)

真实性——灵敏度(sensitivity)

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判断为患者的能力

试验判断为阳性的人数占真正有病人数的比例(真阳性率)

真实性——特异度(specificity)

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地判为非患者(排除正常人)的能力

试验判断为阴性的人数占真正无病人数的比例(真阴性率)

真实性——假阴性率(false negative rate)

真正有病但被试验判断为阴性的人数占有病者的比例(漏诊率)(第二类错误)

漏诊率=1-灵敏度,理想为0

真实性——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

真正无病但被试验判断为阳性的人数占无病者的比例(误诊率)(第一类错误)

误诊率=1-特异度,理想为0

真实性——正确诊断指数(Youden’s index)

正确诊断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

可用于两个诊断方法的比较,理想100%

可靠性

亦称信度、重复性、精确性。

在相同条件下用同一试验对相同人群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可靠性高,说明试验结果受随机误差影响不大

可靠性的评价指标

衡量计量资料可靠性的指标

变异系数(CV)=标准差/均数

比值越小,可靠性越好

衡量计数资料可靠性的指标

符合率(准确度):两次检测结果相同的人数占受试者总数的百分比

衡量定性资料可靠性的指标

Kappa 分析

第二次试验第一次试验合计

阳性阴性

阳性a b a+b(r1)

阴性c d c+d(r2)

合计a+c(c1) b+d(c2) N

符合率=(a+d)/ N×100%)

收益

应用诊断试验结果来估计受检者患病和不患病的可能性大小

反映诊断试验结果与实际符合的概率

评价试验收益的指标

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试验阳性者确实患病的比例

患病率相同时,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越好,临床医生越有理由判断阳性结果为患者。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试验阴性者确实不患病的比例

患病率相同时,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越好,临床医生越有把握判断阴性结果为非患者。

3.诊断试验的评价标准

同金标准诊断方法同步盲法比较

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有足够的样本量

诊断界值的确定要合理

真实性和可靠性都要评价

试验的方法和步骤要具体,有可操作性

4.提高诊断质量的方法

联合试验

平行(并联)试验:几个试验中只要有一个试验呈阳性即诊断为阳性,全部试验阴性才为阴性

优点:提高灵敏度、降低漏诊率

缺点:降低特异度、增高误诊率

系列(串联)试验:几个试验中只要有一个试验呈阴性即诊断为阴性,全部试验均为阳性时才判为阳性。

优点:提高特异度、降低误诊率

缺点:降低灵敏度、增加漏诊率

患病率:选择高患病率的人群,以提高阳性预测值

(六)筛检试验的评价研究

1.筛检试验的相关概念

2.筛检的主要用途

3.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4.筛检试验的类型和方法

5.筛检的应用原则

1.筛检试验的相关概念

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区分开。

筛检试验: 简单、廉价、快速、安全、易于被群众接受、良好的可靠性与精确性

健康+处于临床前期的无症状病人、尚未诊断

筛检试验诊断试验

筛检试验是第一步,诊断试验是第二步,治疗是第三步。

2.筛检的主要用途

早发现临床前期的可疑患者(二级预防)

发现高危个体(一级预防)

流行病学监测

了解疾病的自然史

健康管理筛检的目的

早发现高危人群和患者

了解挂了人群某病患病情况的变化

3.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同诊断试验

4.筛检试验的类型和方法

类型:

群体筛检:普遍筛检

选择性筛检:高危人群

方法:

单项筛检

多项筛检

5.筛检的应用原则

合适的疾病

危害大(发病率/死亡率高、伤残率高)

有可识别的潜伏期或早期症状期

了解疾病自然史

有有效而易被群众接受的治疗方法

合适的筛检试验

合适的筛检计划:

连续性:筛检诊断治疗

考虑成本与效益问题(筛检、诊断、治疗)

流行病重点总结

第一章 流行病学概述(考试可能不考,但可帮助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内容) 1) 流行病学(epidermiology )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 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㈠描述性研究→产生假设 包括 现况研究、筛检和生态学研究; ㈡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设 包括 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㈢实验性研究→验证假设 包括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 ㈣理论性研究(数理法)→预测疾病 包括 数学模型。 3) 临床流行病学定义 是在临床医学领域内,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 方法,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到群体特征的研究,以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临床规律并进行严格的设计、衡量和评价的临床基础科学。 第二章 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 第一节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掌握各自用途,了解定义) 一、 发病指标:①发病率(incidence rate )k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新病例数一定期间某人群中某病,是人群新病例发 生频率的指标。②罹患率(attack rate )是短时间内(日、周、旬、月)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③患病率(prevalence )病程发病率同期的平均人口数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某观察期间一定人群中?=?=k (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分时点和期间两种,时点患病率常用。通常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④感染率(infection rate )%100?=受检人数受检者中阳性人数 ,其性质与患病率相似,应用甚为

广泛,是

(4797本)流行病学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4797动检本科)动物流行病 绪论 第一节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简史 流行病学即意为“研究发生在人群中的事件的学问(OLOGY)”,可见就医学范畴而言,它是指研究人群中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 第二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一)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观察法中的重要方法,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是通过观察详细记载疾病或健康状况按时间、地点、人群各种特征 (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等)的分布特点。另外,通过描述性研究,将病例分布与某些因素的分布进行对比,根据其特点与差异,有可能对疾病病因提出假设,为进一步研究的提供线索。描述性研究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病例报告 2.现况研究,又称现况调查、横断面调查等,现况调查又有普查、抽查和筛查几种形式; 2.纵向研究; 3.生态学研究 (二)分析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或叫分析流行病学。属于这类性质的研究主要有两种: 1.病例对照研究 2.队列研究 二、实验法 三、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一)理论研究理论流行病学又称数学流行病学,是利用数学模型研究疾病流行的规律性,定量地反映病因、宿主和环境的各项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 (二)流行病学方法研究流行病学不仅是一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医学方法学。随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也对流行病学方法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需要不断研究、发展和完善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流行病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目前,流行病学在医学各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日益扩大,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述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 二、探讨疾病的病因和流行病因素 三、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 四、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五、用于防制效果评价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地区(空间)、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人间)的分布特征。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第一节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 一、死亡频率的测量 (一)死亡率(mortality rate) 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 死亡率= ×1000‰ 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 上式中比例基数为千分率,有时用万分率(10000/万)或十万分率(100000/10万)。分母中同年平均人口数可用:①当地该年7月1日的调查人口数代替;或②当地年初人口数加年终人口数之和除以2。 (二)死亡专率(specific death rate) (三)调整死亡率(adjusted death rate) (四)婴儿死亡率(infant death rate) (五)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 (六)超额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 rate) (七)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 death rate) (八)病死率(fatality rate)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常以百分率表

知识点总结—流行病

名解 1.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2.罹患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该指标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 3.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4.感染率: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体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可分为现状感染率和新发感染率。 5.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 6.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7.潜在减寿年数(PYLL):是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8.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残疾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 9.散发:是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10.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11.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12.现况研究:是通过对特定时点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关系的描述。 13.普查:即全面调查,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14.单纯随机抽样:也称简单随机抽样,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它的重要原则是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15.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的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 16.分层抽样:是指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17.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这种方法称整群抽样。 18.多阶段抽样:是指将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即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其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 19.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20.暴露: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 21.累计发病率:如果研究人群的数量较大且比较稳定,则无论其发病强度大小和观察时间长短,均可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为分子,计算某病的累积发病率。 22.发病密度:当观察的人口不稳定,观察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各种原因造成失访,每个观察对象随访的时间不同,用总人数为单位计算率是不合理的。此时可以人时为单位计算率,即以观察人数乘以观察时间。用人时为单位计算的率带有瞬间频率性质,与积累发病率相区别而称为发病密度。 23.混杂因素:也称混杂因子或外来因素,是指与研究因素和研究疾病均有关,若在比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均,可以歪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正联系的因素。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 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 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infection )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 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 on daryi nfection )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 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

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一、A1 1、在炎热的夏季,下列何种化学物,经日光照射,可发生光化学烟雾 A、SiO2和CO2 B、CO2和H2S C、氮氧化物和烃类 D、ZnCl2 E、SO2 2、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项哪项错误 A、敏感性 B、及时性 C、代表性 D、阳性预测值 E、准确性 3、下述公共卫生“健康相关问题的监测”的分类错误的是 A、出生缺陷监测 B、环境监测 C、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D、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E、高危病因监测 4、关于公共卫生下述哪项有误 A、公共卫生监测是制订、实施、评价疾病 B、确定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掌握其分布和趋势 C、查明原因,采取干预措施 D、评价干预措施效果 E、是判定试验阳性与阴性的界值,即确定某项指标的正常值 5、下述发表性偏倚的识别与控制最常用的方法是 A、线性回归法 B、秩相关检验 C、剪补法 D、失安全数 E、漏斗图 6、下述哪项不属于Meta分析的处理方法 A、亚组分析 B、多元回归模型 C、Meta回归 D、文献综述 E、混合效应模型来解释异质性的来源

7、系统评价的过程与步骤不包括 A、确立题目 B、收集文献 C、收集数据 D、解释结果 E、临床实践 8、2003年我国发生的非典型肺炎很快波及到许多个省市,这种发病情况称为 A、暴发 B、大流行 C、扩散 D、周期性流行 E、蔓延 9、对暴发疫情应采取何种措施 A、迅速查清传染源 B、严格传染源管理、疫区管理 C、开展“三管一灭”防止传播扩散 D、对密切接触者采样培养 E、以上全是 10、下述哪项不是疾病暴发的暴发调查的工作程序 A、暴发的核实 B、准备和组织人员、物质安排 C、现场调查 D、资料的整理 E、进行后效评价 11、某地区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则认为该病 A、大流行 B、散发 C、有季节性 D、暴发 E、流行 12、疾病的时间分布特征,下列不对的是 A、短期波动 B、长期变异 C、季节性 D、周期性 E、长期波动 13、临床医生进行社区诊断时最常使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是 A、暴发调查

流行病学复习知识点

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Distribution of disease in special population and its determination to control) 定义的诠释: ①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 ②任务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范畴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③工作深度三个范畴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实验流行病学方法 ④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⑤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1.基本原理 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 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是不对研究对象施加任何实验措施,只观察人群在自然状态下疾病、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的分布特征。 1.描述性研究应用流行病学的宏观思维方式和分布理论观察人群中健康相关状态或事件的分布规律,进而提出病因线索或假说,或提出有效的防制措施。 2.分析性研究应用对比的思维方式对疾病病因假设进行检验或对可疑的病因或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 (2)队列研究 (二)实验法通过比较人为地给予和不给予某因素的两类人群中相关效应的发生率来验证实验因素与效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三)数理法对某些疾病的流行过程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将流行病学调查所得到的该病发生或流行的主要因素的数据,建立有关的数学模型进行理论研究,探讨疾病流行的动力学;同时也可用疾病流行趋势的预测和疾病控制对策与措施的评价。 三、流行病学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对比的特征 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4.社会医学特征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及调查研究方法资料整理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诠释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 研究内容:疾病、伤害、健康 研究任务及工作深度: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3、对比的特征; 4、概率统计的特征; 5、社会医学的特征; 6、预防为主的特征 三、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3、疾病负担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四、疾病流行强度术语 1、散发; 2、爆发; 3、流行与大流行 五、流行病学中联系强度的概念及意义 1、相对危险度(RR值); 2、归因危险度(AR); 3、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4、比值比(OR值); 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6、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7、标准化死亡比(SMR)

第二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独特的宏观方法,是揉和了社会学和统计学的一种医学调查分析方法。它以医学知识为依据,利用观察和询问等手段来调查人群的疾病和健康状况,做出频率及分布的归纳、综合和分析,对结果给以恰当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表现为:(1)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入手,将分布作为研究一切健康问题的起点; (2)具有相当的社会学调查和分析的成分; (3)贯穿着卫生统计学的思路、观点和手段(包括大数量的观点、概率的观点、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判断); (4)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医学生物学上的合理性与统计学上的可能解释性对流行病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类型见表1和表2。表1中是按设计类型划分的、常用的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它们是流行病学方法的主要部分和核心。表2是按实际工作性质和任务划分流行病学方法的类别,并非方法学的分类,只是表明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种调研任务,这样划分便于了解和认识流行病学方法的全貌。这两方面的调研方法之间有密切联系和相互交织之处。例如,一次质量好的爆发调查中除横断面研究外,往往还可包含小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等。 表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 (3)生态学研究(相关研究) (4)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5)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性研究(6)同时性队列研究 (7)历史性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8)干预实验 理论性研究(9)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表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传染病 爆发调查 非传染病 现况调查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动态观察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一.三大研究的特点 (一)描述性研究 1.以观察为主要手段,不对研究对象采取任何的干预措施,仅通过观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分析和总结研究对象的特点。 2.描述性研究中,开始时不设立对照组,暴露与结局的时序关系难以确定等原因,因果推断有局限性,但可作一些初步的比较性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线索。 (二)分析性研究 1队列研究: (1)属于观察法:暴露不是人为给予的,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研究之前客观存在的。(2)设立了对照组 (3)由因及果:一开始就确定了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在纵向前瞻观察其果。 (4)能确证暴露于结局的因果关系:先因后果且能计算结局的发生率,估计暴露人群发生某结局的危险程度,因而能判定因果关系。 2.病例对照研究: ①属于观察法; ②设立对照组; ③观察方向由果及因; ④不能确实证明暴露和疾病的因果关系。 (三)实验性研究(前瞻、干预、随机、) 1.属于前瞻性研究,干预在前,效应在后。 2.随机分组,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把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以控制研究中的混杂和偏倚。 3.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均来自同一样本人群,其基本特征,自然暴露因素和预后因素应相似,这点与观察性研究不同。 类实验(quasi-experiment)在一些研究中,因为受实际条件限制不能随机分组或不能设立平行的对照组,这种研究称为类实验。 4.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这是与观察性研究的根本不同点。 二.优点与局限性 (一)病例对照研究 优点 1.特别适合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往往是唯一选择,因为病例对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对象。 2.省钱,省力,省时间,易于组织实施。 3.广泛探索病因的同时,还可应用与其他方面如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 4.同时研究多种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广泛探索病因。 5.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 局限性 1.不适合于人群中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 2.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 3.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4.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暴露与疾病的先后顺序难以判断,因而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没有队列研究强。

-----推荐-----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复习重点+名解+简答+试卷集合 1、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疾病的发病过程;人与环境的关系;病因论;疾病推 测的原则;疾病放制的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等。 2、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的特征:不忽略个体,但更重视群体 (2)对比的特征:只有比较才能鉴别异同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4)社会心理的特征 (5)预防为主的特征 (6)发展的特征 3、影响患病率的因素:(1)使患病率上升的因素:1.病程延长 2.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 3.发病率的增高 4.病例的迁入 5.健康者的迁出 6.易感者的迁入 7.诊断水平的提高8.报告率的提高 (2)使患病率降低的因素:1.病程的缩短 2.病死率高 3.发病率下降 4.健康者迁入 5.病例的迁出 6.治愈率的提高 4.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 分类发病率患病率 来源队列研究或疾病登记报告横断面调查 分子观察时间内新发生的病例数调查时的病例数(新、旧病例) 分母平均人口数或暴露人口数调查人数或平均人口数 时间 有时间长度(一般为“年”)理论上无时间长度(分为“时点”和“期 间”) 用途动态频率 主要用于急性病 病因分析、效果评价 静态比例 主要用于病程长的疾病卫生服务投入依据 5. 散发的原因:对传染病来说①该病常年流行,居民有一定的免疫或免疫水平; ②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 ③传播机制比较难以实现的传染病,如狂犬病; ④潜伏期长的传染病,如乙型肝炎。 6 . 疾病的职业分布:(1)短期波动(2)季节性(3)周期性(4)长期趋势 7. 判断地方病的依据:①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的发病率都高 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类似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③迁入该地区的人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 ④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减轻或治愈 ⑤除人以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发同样的疾病 8. 现况调查的特点:(1)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立对照组 (2)现况研究的特定时间 (3)确定因果联系受限 (4)对不合发生改变的暴露,可以提示因果关系 9. 现况调查的优点:(1)常用抽样调查,其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以样本估计总体的可信度较高 (2)有来自同一群体的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结果具有可比性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专业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流行病学Ⅰ(Epidemiology Ⅰ) 课程号:504082030 课程属性:必修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 学分:3分 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实践)学时16学时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各专业的一门主导课程,也是预防医学各学科的方法学基础。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本课程利用的教材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全书共28章,其中涉及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10章内容为本课程要求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流行病学的意义、研究范围和工作任务;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流行病学的观点和方法,开展病因研究、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人群健康和疾病调查,以及预防效果评价等工作,并能结合实际,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提出建议。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展望。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频率测量指标;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死亡与生存频率;疾病负担指标;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流行、爆发、大流行;疾病的分布:横断面分析,出生

队列分析*;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周期性、季节性、长期趋势的定义;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种类与特点、描述性研究的用途;现况研究的概念、特点、研究类型与用途;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现况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控制;现况研究的优缺点;生态学研究概述、生态学研究的类型、生态学研究的优缺点*;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章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目的、研究类型;研究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确定样本量、资料的收集与随访、质量控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人时的计算*、率的计算;效应的估计*;常见偏倚及其控制;优点与局限性。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类型:匹配、匹配过头、衍生的研究类型*;一般实施步骤: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确定样本量;研究因素的选定与测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功效;常见偏倚与控制;优点与局限性、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 概述:定义、基本特点、主要类型、主要用途;临床试验:概念和目的、分期、特点、设计和实施;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概念、主要目的、设计类型、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评价效果的指标;优缺点、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筛检 概述:筛检的概念、目的与应用、筛检的类型、实施原则、伦理学问题;筛检试验的评价:筛检试验的定义、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筛检效

流行病学的评价标准

A1病因学研究证据的评价标准 一、真实性 1证据来自何种研究设计类型; 2研究对象是否明确定义,组间可比性如何;3随访时间是否足够以至于结局得以出现,应答率高低; 4研究结果是否满足病因推断标准。 (1)暴露是否先于结局存在; (2)关联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3)关联是否具有一致性; (4)关联是否具有可重复性 (5)关联是否具有生物学合理性; (6)关联是否具有可逆性; (7)实验室证据 (8)关联是否具有特异性。 二、重要性 5关联的强度的大小; 6关联强度的精确度高低。 三、适用性 7自己关注的人群与证据中研究对象是否差异性; 8自己关注的人群中该暴露因素的暴露比例。 A2循证医学对诊断性试验的评价原则一、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真实性 1是否用盲法将诊断性试验与金标准作过独立的对比研究 2诊断性试验是否适当的疾病谱(spectrum) 3诊断性试验的检测结果是否会影响到金标准的实施 4若将该诊断性试验应用于另一组病例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真实性 二、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重要性 5通过该诊断性试验能否正确诊断或鉴别该患者有无特定的目标疾病 6是否作了分层似然比的计算 三、诊断性试验是否具有适用性 7该诊断性试验是否能在本单位开展并能进行正确的检测 8我们在临床上是否能够合理估算病人的验前概率 9检测后得到的验后概率是否有助于我们对病人的处理 A3单个临床治疗性研究证据的评价 一、真实性的分析与评价 1.结果是否来自同期随机对照实验; 2.研究对象的随访是否完全,并报告全部结果; 3.随机分组的所有研究对象是否进行意向性治疗分析 4.临床观察是否采用盲法; 5.除研究因素外,组间的其他干预措施是否完全一致; 二、重要性的分析与评价 6.效应强度大小; 7.效应精确大小; 三、适用性的分析与评价 8.自己的患者情况是否与研究证据中的患者情况相似; 9. 自己所在机构是否具备获得该防治措施效果的医疗条件; 10. 自己的患者应用该防治措施后是否利大于弊; 11. 自己的患者对于该防治措施的价值取向与期望。 A4循证医学对预后证据的评价原则 一、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真实性 1被确诊患者的代表性,是否处于疾病病程中统一的起始点(零点) 2是否有足够的随访时间,并随访了全部的病例 3预后因素定义是否明确、因果的时间顺序是否肯定 4是否采用了客观的预后指标,对结局评定是否采用盲法 5若亚组中预后的结果有所不同,是否调整了影响预后的其他因素 二、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重要性 6是否报道了整个病程预后的结局 7预后估计的精确度怎样,是否用95%CL 报道了预后的结局 三、预后研究证据是否具有适用性 8该证据中研究对象是否与我们的临床病例相似 9该研究结果是否有利于临床决策,是否有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总论 一、感染过程 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感染后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反应 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六、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肝(H**):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 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 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 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 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 传播途径:粪-口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发病机制 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 2、病理 (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 (3)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 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淤胆型肝炎:伴明显的肝内淤胆。小胆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四、病原学检查 1、HBV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HBeAg 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肝穿刺活检 3、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的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 第三单元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原学: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褐家鼠是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垂直 3、流行性: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以青壮年为主。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1、病机: 出血原因:发热期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减少,休克期发生DIC致消耗性凝血障碍,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内脏微血栓形成 肾损害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 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病理: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 四、临床表现 特征: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 分期: 1、发热期:弛张热及稽留热。三痛症(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征(颜面、颈、上胸潮红) 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小血管中毒性损害的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热通病情反而加重 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 3、少尿期:常有低血压。伴高血容量综合征。出血倾向加重 4、多尿期:日尿量>2000ml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及继发感染、休克 5、恢复期:尿量降至2000ml,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 五、检查: 外周血早期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于短期内急剧增加,如见膜状物及包涵体可明确诊断。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流行病学基础理论

流行病学基本理论 绪论 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应注意,定义中包含着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四个完整的内容。 2.多病因论现代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病因都不是单一的,都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只不过在不同疾病的形成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 3.群体诊断这是相对于个体诊断而言。流行病学对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频率的描述,在人群基础上获得的疾病及健康状况的结论即群体诊断。 4.描述性研究根据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不同人群、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分布情况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的规律,从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依据。 5.理论流行病学又称数学流行病学,它是用不同的数字符号代表有关病因、机体与环境的各项因素,然后抽象地用数学模型或电子计算机仿真,进行理论研究,来研究流行病学的规律性,定量反映病因、宿主和环境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 6.暴露也称暴露因素,指接触到或具有某个研究因素。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暴露通常用来代表一切可能与疾病危险有关的、研究者感兴趣的因素。 病因与病因推断 1.病因模型是指用简洁的概念关系图来表达因果关系的概念模型,或者是表明疾病发生过程的模型。 2.因果联系某一事件的频率或者性质的改变,会引起另一事件的频率或性质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前者为因,后者为果,两者呈因果联系。

3.间接因果联系又称为继发联系,是指两事物之间本来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但是由于两事物都与另外一种因素有关,从而导致两者在统计学上的关联,这种联系称为间接因果联系。 4.共变法可以看成是求同法的特例(如等级资料、定量资料)。是指某种因素的出现和消长动态与某种疾病的出现和消长动态同步,可以是提出该因素与该疾病有联系的假说的依据。 5.类推法如果所研究的疾病分布与病因已清楚的其他疾病的分布特点相似,便可提出两种疾病的病因可能相同的假说。 6.病因指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其中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发生的频率就下降。本考题的要点是流行病学病因定义中的三方面内容:①病因作用机体后所致的结局是发病。②病因是相对频率事件。③还要考虑病因是多种的。 疾病的分布 1.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占人口数的比例。 3.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新发病例的频率。观察的时间可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在一些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中经常使用罹患率描述疾病发生情况。 4.感染率指在调查时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的人数占人口数的比率,通常用百分率表示。

流行病学知识点【完整版】

病因与病因推断 Causation and Causal Inference 病因的概念 Concepts of Disease Causes ?一、病因的定义Definition of Disease Causes 任何一种疾病发生都有其相应的致病因素,即病因(cause of disease)。疾病的种类不同,病因的种类亦不同,如传染性疾病,其病因相对简单;而有些疾病,如慢性非传染病,其病因复杂而且绝大多数疾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因此研究病因尤其是研究慢性非传染病的病因,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内容。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只有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才有可能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才有可能采取特异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 第一节病因的概念 Section One Concepts of Disease Causes ?Koch病因假说在传染研究中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现这一学说不能解释许多其他疾病,例如肺结核病,除了肺结核感染外,其他像营养不良,过度疲劳,遗传因素等都可影响肺结核的发生,此外,一些慢性病如恶性肺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更不能用Koch学说来解释,因此,目前人们对病因的认识已发展成“多病因学说”。 ?目前关于流行病学病因的定义为那些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疾病的病因, 当它们之中的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频率就下降。也系指,能引起人们发病的概率增加的内外环境的因素,一般在非传染病的病因,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s)。 ?其中有直接病因(direct cause),有些是间接病因(indirect cause);有的是主要病因(primary cause ),有的是辅助病因(auxiliary cause),还有人将病因分为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和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 ?必要病因指缺乏某种因素即不能引起某疾病,该因素称为该病的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一般适应于解释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和地方病,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必要病因,而大多数的慢性非传染病尚未发现他们的必要病因。 ?充分病因指有某种因素的存在,必然会发生某疾病,该因素称病的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如结核杆菌传染只是结核发生的一个必要病因,是必不可缺少的原因而不是结核病的充分病因,因为结核杆菌感染后不一定会发生结核病,如果结核杆菌的存在,再加上营养不良,过度疲劳,年龄等因素存时,才可能发生结核病,这些因素是构成结核病的充分病因。 ?大多数非传染疾病其充分病因不止一个,有的可能多个充分病因,因此这些疾病可能没有必要病因。吸烟既不是肺癌的必要病因,也不是肺癌的充分病因(因为有的肺癌者终身未吸过烟,有许多长年吸烟者并没有发生肺癌)。 ?二、病因模型 A General Model of Causation 在疾病的病因学研究中,用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了一些疾病发生的模型。 (一)疾病发生的三角模型Epidemiologic triangle ?疾病发生的三角模型,亦称流行病学三角(epidemiologic triangle),该模型由致病因素(agent),宿主(host)和环境(environment)三个要素共同组成,三个要素相当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三者间保持动态平衡,就不会发生变化,另两者不能产生适应性变化,这种平衡就可能被打破。就会发生疾病。 (二)轮状模型Wheel model 该模型由致病因素,宿主和环境所组成,宿主处于环境的周围之中,好像一个车轮,故称

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二)动物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A、选择题 1、以下哪些动物不会感染口蹄疫?(B ) B.马 2、的特征是渐进性消瘦和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特殊结节。(B ) B.结核杆菌病 3、俗称猪喘气病。(D ) D、猪支原体肺炎 4.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A ) A.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5、因某病死亡头数占同期某种动物总头数的频率指标称(C ) C.死亡率 6、确定检疫期限是根据该种传染病的(B ) B.最长潜伏期 7、缩写的S P F是指(C ) C.无指定的特定的病原体动物 8、动物传染病的主要发展阶段为(A )。 A.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发病期)和转归期 9、禽流感的潜伏期从数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天。(D )D.21

10、针对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以下哪些是不正确的?(B ) B.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幼年畜比成年畜发病多。 11、以下关于炭疽流行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B ) B.炭疽无明显的季节性。 12、关于J亚群鸡白血病的论述,以下哪条是错误的?(A ) A.所有品系的肉用型和蛋用型鸡都易发。 B、判断题 1、患病动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等可称为传染源。(×) 2、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和传染性的疾病。(√) 3、疫源地是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 4、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动物长期或终生带毒,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 5、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危害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疾病,主要侵害牛、羊、猪、骆驼、鹿等偶蹄类牲畜动物。(√) 6、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有季节性,发病率高达95%-100%,病死率也同样高,是最严重的猪病之一。(×) 7、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一种由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鸡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定为A类传染病,我国定为一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8、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感染家禽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总论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 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 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 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 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1

公共卫生硕士流行病学基础真题2010年

公共卫生硕士流行病学基础真题2010年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总题数:10,分数:10.00) 1.为了尽量减少偏倚,在进行病因研究时,病例对照研究中最为理想的病例是( )。 (分数:1.00) A.死亡病例 B.重症病例 C.新发病例√ D.现患病例 E.治愈病例 解析: 2.前瞻性队列研究相对于病例对照研究而言,较明显的优点是( )。 (分数:1.00) A.可用于广泛探讨某疾病的致病因素 B.节省时间与费用 C.适用于罕见病的病因研究 D.有利于减少失访偏倚 E.有利于判断因果联系√ 解析: 3.在某社区开展高血压普查,可以得到该社区人群高血压的( )。 (分数:1.00) A.发病率 B.患病率√ C.罹患率 D.病死率 E.死亡率 解析: 4.传染病的感染过程是指( )。 (分数:1.00) A.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 B.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的过程 C.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下所经历的途径 D.病原体侵入易感者的过程 E.病原体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解析: 5.流行病学实验中的“双盲”是指( )。 (分数:1.00) A.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B.实验的干预人员不知道研究对象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C.研究对象和实验的干预人员均不了解实验分组情况√ D.资料收集人员不知道实验的分组情况 E.数据分析人员不知道实验的分组情况 解析: 6.2009年《英国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报道,研究人员发现随着放射工作从业者接受辐射的增加,他们患癌症的风险也会增加。但放射工作从业者总体死亡率却低于一般人群,放射工作从业者的粗死亡率以及癌症死亡率均比一般人群总体死亡率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研究发现放射工作从业者多为年轻和中年人,且均经过体格检查才能上岗。这一现象通常被称之为( )。 (分数:1.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