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浅析农村教育公平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浅析农村教育公平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浅析农村教育公平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浅析农村教育公平问题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农村教育不公平现象

(2010级教育学原理夏燕青10040101013)

摘要:教育公平问题和教育腐败问题至始至终是我国的热点话题,地区差别、城乡差别、阶层差别、男女差别以及少数民族的教育等等都是我国现存的教育公平问题。尤其是农村教育的不公平特别突出。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有很多,而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绊脚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一种稀缺资源。教育资源的供需双方在各自供给与需求函数的约束下,资源的配置会达到均衡。本文试图以经济学的角度来浅析并尝试找到解决农村教育不公平的途径。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经济学;教育资源;农村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教育公平

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公平是一种对社会分配的判断。自由主义阶段斯密,从其“整个价值倾向上看,他是主张以机会均等作为经济公平的核心判断标准”,机会公平是指起点的公平,即在起点上,所有人都应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一种水平公平。教育不公平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非常多,主要表现为:城乡教育不公平;城市教育水平越来越高,而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来说就越来越低,很多农村学校的教育设备、师资力量都很匮乏。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一种稀缺资源。教育资源的供需双方在各自供给与需求函数的约束下,资源的配置会达到均衡。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市场交换会带来不同主体之间获取资源量的差异,同时由于不同区域之间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也会带来经济资源向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区域流动。这种资源在不同主体以及区域之间分布的不均匀也会带来教育资源在不同主体和区域之间分布不均等现象,从而造成不同主体、不同区域之间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的不均等,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针对农村教育公平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教育资源投入农村的不公平配置

教育资源包括: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教育公平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促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充分与自由发展,是社会公平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即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公平,即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即受教育者的成就均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是教育过程公平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条件。

随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国民占有的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公平愈发呈现失衡状态。2002年我国教育投入经费5800多亿元,而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农村所得教育投入仅占23%,尽管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农村的教育投入,2004年农村生均预算内事业费1014元,年均增长超过20%,高于城市6个百分点。但城乡的生均拨款水平差距仍比较大,东部的生均拨款为1874元,西部1017元,东西比为1.8:1;城乡生均教学仪器配置比例,小学的为2.9:1,初中为1.4:1。城乡教育占有的教育投入整体依然不平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平衡就直接导致了教学硬件的不平衡和拥有师资的不平衡。教育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差距也就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的不平衡。

(二)农村教育质量不公平

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教育设备的优劣和师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等都造成了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就教育设备来说,现在许多贫困的山区的学生们根本不知道多媒体是什么,也没接触过电脑。这样教育资源就相对减少了很多。就教师来说,优秀的教师都涌向经济发达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在教育方法和知识储备上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因此落后地区的学生的整体水平相对较落后。

(三)农村教育过程不公平

我国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重点学校、重点班的设立。例如在我国的许多地方,教师为了提高中考的上线率、为了吸引生源,教师就劝阻差生放弃中考。看似为了学生考虑,其实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毁坏了学生的前途。二是,在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的不公平。在课堂中我国的教师始终是占据着主导支配的地位,即使是在比较开放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似乎有许多选择的余地,但是教师对于优生的关注始终比差生多得多。就如在课堂中回答问题,教师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让优生回答问题,以便课堂才能像教师想象的那样顺利进行下去。这样的不公平导致了差生更差。三是,编排座位的不公平,教师编排座位都是按照成绩的好坏来编排,不能让差生而影响了优生的成绩。这样一来差生被贴上了标签,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更多的关注,也只能差下去了。

二、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形成的原因

教育的不公平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教育机会不公平的状况造成了不同地区以及城乡之间人口受教育程度产生差异;无法培养各个层次的人才;形成了群体教育差异;尽管《中华人民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是我国现在仍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儿童基于种种原因没有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贫困山区的不少青少年儿童没有上学的机会;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儿童的入学率不到百分之八十。对于社会成员个体心理状态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最终会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造成教育公平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叙述几个主要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发育阶段,市场经济的不规范拉大了人们的差距,社会的二元借给你所带来的城乡差距也明显加大。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市场交换会带来不同主体之间获取资源量的差异,同时由于不同区域之间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也会带来经济资源向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区域流动。这种资源在不同主体以及区域之间分布的不均匀也会带来教育资源在不同主体和区域之间分布不均等现象,从而造成不同主体、不同区域之间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的不均等,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农民的收入越来越低,高昂的学费导致他们的子女无法继续受到教育。我国广大的农村,农民的收入增长是十分缓慢的,其总体年收入水平和城市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不断增长的家庭教育支出,使很多农民家庭不堪重负、苦不堪言。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致使一些建校舍、买桌凳以及教师的工资都加到农民的头上,难免使得许多农村家庭支付不起子女的求学费用,从而造成不少乡村少年儿童辍学,甚至“望学兴叹”。

(二)教育投资的不足

教育部官方网站日前公布了2010年年度工作要点,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但是这个目标从1993年首次提出以来,一直没有实现。我国的教育经费一方面长期存在着“投入不足”、“严重匮乏”的根本缺陷,另一方面同样也存在着有限的教育经费使用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浪费严重的弊端。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是阻碍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一些落后地区,由于乡级财政能力的不足,县际之间、乡际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义务教育实施受阻。当时中央财政承担义务教育的比重极低,也没有建立起扶持贫困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致使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弱势地位始终没有根本改善,农村适龄儿童上不了学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途径

国家有责任采取各种坚决措施,为每个公民提供就学的公平机会,提供就读优质学校的公平机会。学校也有责任探索各种有效方式,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充分参与教育过程的公平机会。

(一)问责制度的建立

问责制是指问责主体对其管辖范围内各级组织和成员承担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实施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制度。问责制度的特点是;首先,它区分了责任,是谁的责任由谁来承担。其次,它重点追问的是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领导者,既不会“一竹篙打一船人,把所有的责任人同等处理,更不会“只拍苍蝇不打老虎”,只是拿具体责任者问罪。第三,问责制问的是“责”,追究的是具体问题的具体过错,不问功劳苦劳,不搞将功抵过,是真正的赏罚分明。很多人认为问责制度的建立主要是落在校长的头上,但是就政府而言,现在学校乱收费的情况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的教学情况的好坏不仅是校长和教师的责任,更是地方政府到社区甚至到学生家长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建立的问责制度不仅是校长的问责更是问相关教育工作者的责。

(二)加大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社科院表示,2009年我国的教育投入仅是美国的教育投入的一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中国政府网全文刊登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确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按期实现。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又出现了很多瓶颈,这就要求建立合理的教育拨款体系和透明的学校管理财务体系,从根本上杜绝教育部门的“要钱花”、“讨钱花”和“乱收费”、“乱花钱”现象。

(三)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国家队弱势群体特别是城乡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等就学的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政府首先要建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教育是公益事业,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受益者虽然主要是个人,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政府是天生的“第一责任人”。谁也不能替代政府,谁也替代不了政府。其次,在投入向导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向儿童倾斜。国家财政要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加强对边远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逐渐缩小东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间的巨大差距,确保边远地区和偏僻省份的同龄人能有同等的机会接受教育。

(四)建立省级教师统一调控机制

改革教师人事制度,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省内各级、类教师资源,本着教师本人自愿和统一调配的原则,为各地、各配备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所有教师变单位管理为教育系统内理。改革分配制度,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制定教师薪酬标准,普通和重点学校、城市和农村学校均实行同级别管理,同级同酬,特别对边远农村地区从事教育的教师发放地区补贴,教工资由省级财政保障。改革评优选优制度,在评定职称、选优推的过程中,要把城乡工作、普通重点学校工作经历作为重要方向。同时,加大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农村特岗教师的设置,等等。

农村教育的落后的根源在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市场经济自发的调控和政府对资源的配置对农村教育的影响极为深刻。贫困地区的经济比较落后,而教育对经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教育能从根本上带动经济的发展。因此,创造优越的经济条件和物质条件是实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根本方法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波论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公平配置【J】,西北师范大学,2005

[2]周洪宇,乐为教育鼓与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杨国欣,我国农村教育不公平原因探析农业考古【J】,2006.3

[4]刘海华,浅谈城乡教育意识的差异与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8.5

[5] 经济学视角下的教育公平的探讨,

https://www.doczj.com/doc/577287795.html,/xwzx/gnsz/gdxw/200710/17/t20071017_13278413.shtml

[6]https://www.doczj.com/doc/577287795.html,/view/851649.htm百度百科

[7]https://www.doczj.com/doc/577287795.html,/a/20110702/001378.htm百度百科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取高等院

《教育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经济学》试卷 _江苏教育学院高校级县(市区)层次专业姓名得分 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37.5分) 1.下列方法中不属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是() A.经济分析法 B.教育研究法 C.经济计量和教育统计法 D.调查研究法 2.直接导致西方教育经济学诞生的是() A.人力资本理论B.计量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D.劳动生产理论 3.衡量劳动力的价值,主要看() A.劳动力本人所需的生活资料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B.劳动力子女所必须的生活资料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C.劳动力所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所占比重大小 D.劳动力总价值 4.人力资本的核心是() A.人力投资B.物力投资C.生产投资D.教育投资 5.舒尔茨认为,决定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投资相对投资量的主要是() A.投资比例 B.投资收益率 C.投资量 D.经济结构 6.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不包括() A.社会人口状况 B.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C.政策导向D.物质生活需求 7.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应该由() A.政府提供 B.市场经济机制配置 C.社会经济支持 D.政府和市场经济机制配置共同提供 8.教育投资大不一定就能适应物质生产的需求,教育投资与物质生产过程具有一定伸缩性,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A.周期性长特点B.弹性大特点C.间接性特点D.长效性特点 9.教育事业经费含在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经费项目中,最终构成() A.教育基本建设经费 B.教育事业经费 C.社会消费基金 D.社会积累基金 10.下列各项不属于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静态指标的是() A.社会总产值 B.财政总支出 C.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1.衡量一个国家义务教育投资比例,主要有两个指标:生均教育经费和() A.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例 B.初等教育事业费占整个教育事业费的比例 C.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总量中的比例 D.国家财政用于教育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12.计算学生的机会成本,一般开始于()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13.教育成果质量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A.人才费用质量系数 B.人才费用质量系数

浅谈农村教育公平的论文

浅谈农村教育公平的论文 《关于新形势下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再审视》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出现的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尤其是新形势 下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不断的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对其进行 再审视可以找到解决的措施和路径,从而更好的推动农村义务教育 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处于 经济发达地区日益发达,而处于边缘地区的中西部及农村地区的经 济却日趋落后,两极分化的格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日益突出。而 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间力量,其发展状况如何愈来愈受到人 们的关注。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 问题,国家和各级行政部门也对此采取了多方措施,如实行义务教 育阶段的免费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务工地区接受义务教育、继续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等方法。但农村教育的不公平局面 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的教育还有差距。 温家宝曾这样说过:“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保障人民享有接受 良好教育机会,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一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和普惠性,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合理配置公共教 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三是促进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依法接受较好的质量的义 务教育;四是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 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五是扶助困难群体,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 困难而失学。可见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我国教 育改革的基本政策。

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问题

2009年第1期(上半月刊 )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存在很大差距,是制约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从经济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域下,研究教育公平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城乡教育及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以及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城乡教育公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城乡教育公平的内涵 城乡教育公平是指城乡居民在教育活动中地位平等和公平占有教育资源。它是一个与城乡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的概念,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教育起点公平。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最基本、最明显的标志。城乡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城乡每个公民的基本人权与自由发展,包括教育权利公平和教育机会公平,衡量标准为“让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权利公平是教育价值层面上的公平,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教育过程公平。城乡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在实现起点公平后,通过相应的制度、政策继续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资源和经费投入的公平、教育课程设置的公平、师生关系互动中的公平等,衡量标准为“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 三是教育结果公平。它是指最终体现在学生学业成就上的实质性的公平,即学业成功并被社会所接纳的机会是均等的。它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条件,可理解为每个学生在接受某一种教育后,大体上都能获得一致的学识水平、能力水平、道德发展水平,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个性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潜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二)城乡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相互作用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各方面关系融洽,发展均衡,公平正义,以人为本,使公民享有的权益得到保障,这些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另一方面, 城乡教育公平是通往和谐社会的重要栋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城乡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城乡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3)城乡教育公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培养人和造就人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的 作用。通过城乡教育公平,使城乡每个公民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使社会成员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城乡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 在实施全民教育,推进教育机会的进程中,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迅速发展,但是城乡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在不同程度上是制约教育公平实现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教育起点不公平 自实施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以来,城乡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普遍增多。但与城市义务教育相比,低入学率、低升学率、高辍学率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显著特点,加上农村人口基数大,这就意味着还有上百万的农村少年儿童要过早走上社会。 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以及教育经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造成的教学质量的差距,与现行高校招生录取制度上存在“城市优先”的倾向等原因,最终导致城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存在巨大的差距。近年来,我国正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城乡教育一体化,使城乡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普遍增加,但同时也潜藏着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机会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二)城乡教育过程不公平 由于历史、政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距,从而导致城乡教育过程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距上。现阶段一些城市学校在搞素质教育,而许多农村学生最基本的教育设施如校舍、教学设备、图书资料都难以保证。与城 熊卫平 (湖南商学院副教授) 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问题 [摘要]城乡教育公平指城乡居民在教育活动中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城乡教育 公平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在和谐社会的视域下,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实现。 [关键词]和谐社会 城乡教育公平 策略 18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7章【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第1章绪论 一、选择题 1.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的()。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答案】A 【解析】教育经济学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形成于60年代。本题是对教育经济学产生历史时间的考查,应该记忆。 2.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 )转入发展期。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答案】C 【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时期,教育经济学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独立学科,各国都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得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有了

一定的地位。 3.1962年出版并正式采用《教育经济学》名称著作的作者是()。 A.苏尔茨 B.丹尼森 C.贝克尔 D.韦锥 【答案】D 【解析】英国的教育经济学家韦锥于1962年出版并首次正式采用《教育经济学》名称著作,曾一度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4.《教育经济学选读》(Ⅱ)、《教育经济学注》(新版)、《教育经济学导论》的作者是()。 A.希恩 B.科斯塔年 C.布劳格 D.韦锥 【答案】C 【解析】以上的几篇著作都是布劳格完成的,本题是对教育经济学著作体系的考核,具有代表性的应该记忆。 5.教育经济学首先产生于( )。

A.东方国家 B.西方社会 C.欧洲国家 D.北美国家 【答案】B 【解析】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于西方社会,在世界学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其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它是现代经济和现代教育的产物。它在西方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6.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 )引进中国。 A.50年代 B.6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答案】C 【解析】1980年11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第一次访问中国并作学术报告,介绍了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此后一些大学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学者陆续发表文章,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评述、简介和推广,大大促进了学科的研究工作。 7.标志着现代教育经济学学科萌芽起点的研究,是前苏联斯特鲁米林于()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 A.1924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摘要】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不仅关系到性别歧视而且关系到教育的公平甚至社会的公平,然而目前教育性别不平等这一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亟待解决。对此,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调查数据,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试图对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本文将分为四大部分: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解决策略。在对概念进行解析时,我会以“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教育性别不平等,并阐述它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正视这一现象;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时,我选择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女孩自身这四个角度进行剖析;思考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时,我会结合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来分析,因为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在探讨解决策略时,我将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层面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性别不平等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在我国古代父权制社会就已初见端倪,然而随着国家的一步步改革,妇女运动的解放,教育平等政策的颁布,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少在我国边缘地区仍然很严重。这两个问题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将其结合起来看已是大势所趋。“教育性别不平等”可谓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问题根源可追溯到古代。我国相关研究者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并对其解决策略进行了广泛探讨,近些年,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不过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多学者们提出的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新的社会因素的加入导致这种不平等现象加剧,因此,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对此,本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分别是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策略。其中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是本论文的重点,而概念解析是为了下文写作的需要,使人们对“教育性别不平等”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分析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解决对策,只有明确了消极影响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最终破除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里的偏见,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教育性别不平等概念解析 前面说到过,“教育性别不平等”包括“教育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两个

2018年自考《教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教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计量经济学 B.人力资本理论 C.劳动价值理论 D.教育资本 2.教育经济学在中国开始逐步涉及与展开的时间是()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3.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投资的性质是由于教育劳动具有() A.生产力 B.劳务性或服务性 C.使用价值 D.消费性 4.★最早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是,( ) A.贝克尔《人力资本》 B.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 C.沃尔什《人力的资本观》 D.欠雷《投资决定的正规标准》 5.教育社会需求与教育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 A.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育需求的无限 B.社会与个人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追求目的不同 C.教育供求间存在矛盾 D.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6.第一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概念的是( ) A.20世纪70年代,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B.1982,奈斯比特《大趋势》 C.1986,福莱斯《高技术社会》 D.1996,“经合组织”年度报告 7.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和纽带是() A.科学技术市场 B.人才和劳动力市场 C.物质形态商品市场 D.服务市场 8.从根本上讲,教育结构主要受() A.社会生产关系制约 B.政治制度制约 C.生产力水平制约 D.社会经济结构制约 9.★教育投资只有通过培养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再生产出来的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才能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 A.周期性长特点 B.弹性大特点 C.间接性特点 D.长效性特点 10.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物质前提和客观依据是() A.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 B.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 C.科学技术水平 D.社会人口 11.义务教育投资主体中居中心地位的是() A.个人 B.群众 C.国家或政府 D.企事业单位 12.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是() A.教育投资 B.教育成本 C.教育收益 D.教育分配 13.分析大学生社会直接成本有多种计量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匡算法和() A.“成本一效益”计算方法 B.实算法 C.费希洛计算法 D.舒尔茨计算法 14.最理想的学校规模类型是() A.规模过大稳定型 B.规模适度稳定性 C.规模适度成长型 D.规模过小成长型 15.社会平均劳动简化比计算公式是() A.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某准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 B.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 C.平均劳动简化=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某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 D.平均劳动简化=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简化比×各类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百分比(按教育程度)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此题考核的是教育经济学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其直接理论来源是“人力资本理论”。 2.C【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经济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与产生起步比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中国教育经济学会成立的时间是1984年10月。答案是C。

浅谈农村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以永胜县农村教育为例 08级初等教育专业(综合文科)杜荣凤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而教育公平问题又是教育问题 中的重中之重。实现教育公平是教育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而今教育公平问题正凸显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影响着和谐 农村的建设。因此,必须分析其原因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逐步实现 农村教育公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教育公平;现状;原因;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标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全面发展,其核心任务是农村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普及。而要想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就要靠教育。然而就当前社会教育状况来看,农村教育明显处在不利地位,准确来说是不公平和弱势地位。虽然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但也不至于如此不公平。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关系到农民的世代利益,关系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景问题,关系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问题。所以,关注并实现农村教育公平,重视农村教育工作,既有利于维护农民的世代利益,也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我县教育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城乡教育不均衡、不同阶层家庭子女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等教育不公问题进一步凸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永胜县新农村的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是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没有将平等的受教育权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生之间,无论是在教育权利还是在教育机会上,不公平现象随处可见。(一)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城乡差别在不断加大。从我县(永胜县)的目前情况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乡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比例偏低。据最新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县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29.5%,农村人口占71.5%。从1997年开始,随着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农村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城镇和农村之间适龄少年的初中入学率和在校生的比重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高中阶段农村学生所占比例更少。从目前我县普通中学的状况看,农村学生拥有初中教育份额的69.7%,但仅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1.5%。二是农村学生辍学率仍然偏高。农村学生辍学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2008年,我县初中在校生辍学率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公平的缺失有很多表现形式,从宏观地来看,我将这种缺失分为以下几种: 城乡公平缺失。在一些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地区公平缺失。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阶层公平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

《经济学》试题(A卷答案)

经济学试卷及参考答案(A卷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1.5分×30=45分) ( B ) 1.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的欲望这一事实被称为: A.机会成本 B.稀缺性 C.规范经济学 D.生产什么的问题 ( A )2.关注“应该是什么” A.规范经济学 B.微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宏观经济学 ( C )3.假定需求表中D1, D2, D3, D4的弹性系数分别是2.3, 0.4, 1.27, 0.77, 哪种情况在价格提高后将导致收益的增加 A. D1, D3 B. D3, D4 C. D2, D4 D. D1 ( D ) 4.下列会引起牛排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情况为 A. 牛排价格从每镑3 美元上升到3.5 美元 B. 牛的饲养者宣传牛排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 医生说多吃牛排有损健康 D. 猪肉价格从每镑2.8美元下降到2.5美元 ( C ) 5.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 A. 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B. 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C. 与横轴平行的线 D. 与横轴垂直的线 ( B ) 6.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的最关键区别是 A. 产品的差异程度 B. 市场当中的厂商数量 C. 行业进出的难易程度 D. 以上都不是 ( A ) 7.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 A. 平均产量递增 B. 平均产量递减 C. 平均产量不变 D. 以上都不是

( D )8. 假如一个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不能弥补可变成本,为了减少损失,它应该() A.减少生产 B.增加生产 C.提高价格 D.停止生产 ( D )9.卡特尔面临的一个困难是,单个成员可能采取欺骗行为A.使自己的价格小于协议价格 B.使自己的价格大于协议价格 C.使产量大于配额 D.A、C E.B、C ( C )10. 对劣等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E是: A.E<1 B.E=0 C.E<0 D.E>0 ( A )11.GDP帐户将反映以下哪种交易 A.卖掉去年的存货所得的5万元 B.新建但未销售的住房 C.用作炼钢的煤炭 D.以上都是 ( A ) 12.如果经济运行处于AD-AS模型中的短期段,则总需求的增加会 A.使物价水平上升,但不提高实际的国民收入 B.提高实际的国民收入,但不使物价水平上升 C.实际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都不会上升 D.实际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都会上升 ( C ) 13.当通货膨胀不可预期时,受益的一方是 A.债权人 B.储户 C.雇主 D.纳税人 ( A ) 14.通常认为紧缩货币的政策是 A.提高贴现率 B.增加货币供给 C.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D.央行增加购买政府债券 ( C ) 15.以下那一项是经济衰退期的典型特征 A.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 B.低通货膨胀率与低失业率 C.高失业率与投资下降 D.高通货膨胀率与投资下降 ( D )16. 若X和Y两产品的交叉弹性是-2.3,则 A.X和Y是替代品 B.X和Y是正常商品 C.X和Y是劣质品 D.X和Y是互补品 ( B )17.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时,经济利润为零是由于 A.产品差异 B.进出该行业容易 C.收益最大化 D.利润最大化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思辨与内因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教育公平的内涵分析、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主要表现以及和形成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因素探讨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并说明这种不公平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并尝试着总结归纳出实现教育我国教育公平策略。 【关键字】教育公平机会均等不公平现象因素策略 1、前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和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都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我国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成为其主要问题,而教育不公平是制约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瓶颈。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开幕式上致词:“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教育部新任部长袁贵仁在就任后第一次面对媒体与大众时强调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当今我国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到底怎么来看待教育公平,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反应在那些方面,同时形成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因素到底又有哪些,最后面对这些要实现教育公平我们又应该有着什么现实选择呢? 2、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思想的提出最早成文提出是柏拉图,而后亚里士多德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18世纪末,一些西方国家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教育公平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我们认为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1]。 教育公平的内涵反应在两个方面,受教育权利均等与受教育机会均等。其中前者主要是反应在新中国刚成立之初及前的一段长期时间,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每个公民具有享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现在教育公平方面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具体的教育公平有着三层内容,分别是: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道德基础和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我们要理性来看待教育公平,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公平的理念要在创新中联系实际。首先要认识到教育公平不等与教育平等以及平均主义,“公平”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比“平等”、“均等”更抽象、更具有道德意味、伦理性和历史性。而“公正”包含了公平和正义,但核心价值是正义[2]。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均等主义,不是人人都一样,用一个模型来塑造人才。而是要为儿童提供平等的机会,但是内容不同的机会。其次教育公平是实现我国社会公平的基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的前提就是公平,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教育的公平。同时,实现教育公平也是和谐社会思想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第三,要认识到教育公平是动态发展的公平[3],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发展的

00451教育经济学试题和参考答案解析09年至12年

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经济学试卷 (课程代码 045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第四个时期,创办的全国性教育经济学的学术刊物是【】 A.《教育经济研究》 B.《教育与经济》 C.《经济与教育》 D.《教育与经济研究》 2.劳动力的劳动复杂程度与它的教育费用之间的关系是【】 A.反比例关系 B.正比例关系 C.正弦比例关系D.余弦比例关系 3.舒尔茨认为,人们对于经济条件的变化,重新考虑合理分配自己的财产、劳动、金钱以及时间的能力是【】 A.处理时间的能力 B.处理劳动条件的能力 C.处理金钱的能力 D.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 4.在影响教育的个人需求的动因中,人们希望通过教育提高个人素质的审美水平的需求是 【】 A.社会地位需求 B.审美生活需求 C.精神生活需求 D.求知生活需求5.与工业经济不同,衡量知识经济的效率标准是【】 A.劳动生产率 B.知识生产率 C.资金增长率 D.人口增长率 6.目前,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中,特殊培训所需的费用来自于【】 A.工厂 B.职工本人 C.工厂和职工本人 D.国家拨款 7.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去向主要是【】 A.升学 B.就业 C.科研 D.管理 8.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国防经费支出属于【】 A.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 B.非生产性基本建殴投资 C.社会消费 D.补偿消费 9.在教育投资比例指标中,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 A.静态指标 B.动态指标 C.富态指标 D.势态指标 10.直接影响义务教育普及和发展的指标是【】 A.国家财政用于义务教育支出的比例 B.国家财政用于义务教育的支出增长率 C.义务教育投资总量 D.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11.教育成本中,学生已满劳动力年龄因上学而失去的收入部分是【】 A.教育个人直接成本 B.教育个人间接成本 C.教育社会直接成本 D.教育社会问接成本 12.提出教育经济效率计量的实用性指标体系的我国学者是【】 A.刘道玉 B.韩礼 C.厉以宁 D.文达 13.教育规模的理想类型是【】 A.规模过大成长型 B.规模适度萎缩型 C.规模适度成长型 D.规模适度稳定型

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

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四部分第九款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努力缩小区域差距。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应努力营造出单位文化,形成以单位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使单位获得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前言 一、远近大小各不同--我们的实际  我乡小学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上参差不齐。200人以上的学校有1所,300人的学校有8所;最大的学校生数1235人,最小的学校生数10人。其中,有些所基层小学距离中心学校所在地40公里左右。这样的情况,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师资配备、教学质量的提升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如何公平管理、有效管理、均衡发展,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成为摆在学校班子成员面前的首要问题。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我们的困惑 边远学校的师资最成问题。我们也出台了一些规定,进行了实施。 1.工作表现不好的老师轮岗到边远山区工作。我们中心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凡在工作中弄虚作假、互相推诿、成绩考核差、民主测评差的老师必须无条件到边远学校工作。 2.原户籍地在边远山区的老师必须无条件回自己的家乡学校工作。 3.新毕业分配的老师,一律到边远山区任教。 这样,边远学校的师资问题解决了,但在实践和管理理论印证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大部分老师出现了消极心态。主要表现在: 1.属于轮岗的教师存在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他们的意识是这样的"反正组织上认为我是一个差的老师,已经给我定性,我再怎么努力也是白忙,干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心态。教学工作更不认真,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下降,出现了恶性循环。 2.原户籍地的老师回家乡任教,总是"忙完课堂下茶园","上课时是教师,下了课则是农民",消极应对工作,导致在当地干群中威信不高,形象不好。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教育经济学试题

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经济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最早用统计方法研究教育的经济意义的论文是 A.《人力资本观》 B.《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C.《美国经济增长的资料和我们的选择》 D.《教育经济学》 2.马克思“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这一科学论断概括说明了 A.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C.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文化发展 D.教育具有生产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 A.人力投资 B.物力投资 C.生产投资 D.教育投资 4.目前,我国教育供求关系中有两个主要矛盾: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和 A.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B.教育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 C.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的矛盾 D.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的矛盾 5.“经合组织”1996年年度报告正式使用“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三个标志不包括 A.有了初步计量知识经济的指标体系 B.“经合组织”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均占50%以上 C.是对近几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特征的概括,也是对未来的勾画 D.“经合组织”是国际权威机构 6.教育培养出来的社会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只要在物质生产部门工作,就能永久地发挥效用,即使是在工作岗位接受再培训,原有的教育功能,也仍然是基础,仍然发挥着作用,说明教育投资具有 A.周期性长特点 B.弹性大特点 C.间接性特点 D.长效性特点 7.下列各项属于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动态指标的是 A.社会总产值 B.财政总支出 C.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8.分权制国家义务教育投资主要来源于 A.私人 B.国家或中央政府 C.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 D.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占一半左右 9.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由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于______年提出。 A.1985 B.1986 C.1987 D.1988 10.实现师资优化组合,关键在于确立合理的教师劳动定额和 A.实现教职工编制的合理定员 B.逐步建立起教师劳动力市场 C.建立健全的社会激励机制 D.建立健全的社会竞争机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下列属于教育经济学形成时期的主要特点的是 A.有了论文及专著,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有了数量化的计算方法,但还没有使用“教育经济学”名称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本文来分析一下教育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中国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只是基本解决了“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最为凸显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市区学校;二、城乡师资水平有很大差距,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三、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使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 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2.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 简答: 1、劳动力商品价值 105 答:劳动力诗人的劳动能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2、山羊劳动者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保证劳动力的补充和延续。3、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以适应生产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此外,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货币流通规律 121 答: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即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销售的商品总量。2、商品价格水平。3、单位货币流通速度。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单位货币的

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3、利润率的因素 137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决定利润率的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速度。 4、不变资本的节省。 3、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 答:平均利润率是按社会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继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 61 答:1、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仍比较落后。2、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40 答: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是: 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要保持平衡,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