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说练习题目含答案

马说练习题目含答案

马说练习题目含答案
马说练习题目含答案

《马说》练习题

一、填空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作者是唐朝的,有文之称,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学过的诗歌《》。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⑷一食或尽粟一石: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⑹才美不外见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⑻策之不以其道: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⑾执策而临之:⑿其真无马邪:

⒀其真不知马也

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6、本文的主旨是: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

的比喻义。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

样的作用?

七、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八、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十、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

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十一、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

二、阅读《马说》,完成文后各题:

12、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 家;被后人誉为“_________”之首

(2)文章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运用 __________的手法,食马者喻指

__________ ,千里马喻指__________,伯乐喻指 __________ ,抨击__________ 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之情,作者希望统治者__________

13、用原文填空。

(1)、《马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

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1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

(14)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

(15)、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

(16)、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_____

(17)、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

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

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祇()骈( ) 不外见()食( )马者

槽( )枥( ) 一食()或尽粟( )一石

( )

1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祇()骈死()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1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通,含义: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含义:;通,含义:

④其真无马邪通,含义: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请写出两个含“马”字的成语。

⑴⑵

19、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0、选择正确的答案:

(1)才美不外见 ( )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 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 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连线中考:

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第三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④本文作者托物寓意,讽刺了 ____________ 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自己痛感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2.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 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

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为

4.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

A 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

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__________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_________”,而以伯乐喻指___________,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马说》答题: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 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屋舍俨然

D.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

之不以其道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

五、 (节选自韩愈《马说》)

1.对上文第二段的4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和2读音相同,意义不同。

B.1和4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

C.2和 3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

D.3和4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或:食:等: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

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称,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⑶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

死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

喂⑹才美不外见通“现”见⑺且(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⑻策之不以(按照)其道: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

驭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懂

得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之人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修辞:排比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八、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九、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十三、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学习。(或: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就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十五、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十七、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仕途失意作马说

12、(1)韩愈唐文学家“唐宋八大家”(2)托物寓意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人才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

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13、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人才; “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14、zhǐ pián xiàn sì cáo lì shí sù dàn

15、只是并列而死鞭打正确的方法鞭子面对

16、(1)“见”通“现”,表现。(2)“食”通“饲”,喂养。“材”通“才”,才能。(3)“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17、(1)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2)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8、马不停蹄马齿徒增马到成功马仰人翻马革裹尸马失前蹄马首是瞻

1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0、(1)A(2)B(3)B

10、(1)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2)赞同。因为在封建社会即使有人才,没有伯乐的发现也会被埋没甚至被摧残。

马说练习题

《马说》 [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②骈死()③槽枥()④一食或尽粟一石()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3、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②虽有千里之能: ③才美不外见:④且欲与常马: 3、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马说》是一篇,作者(朝代)(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手法。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列加[ ]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做“”,而伯乐喻指,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9、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作者借此表达了的心情。 10、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无马。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探究拓展训练] 工之侨献琴 刘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1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弦而鼓之()②作断纹焉()③易之以百金()④莫不然矣()

马原专题六、七练习题(对应教材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 专题六、专题七 (对应教材的第三章) 一、填空题 1.与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和。(见教材P94) 2.社会存在也称,是社会生活的方面,主要是指,也包括和,其中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方面。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见教材P95)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 4.生产力是。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和,(见教材P100)其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生产关系是 ,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见教材P101)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 是核心。(见教材P105) 5.和、和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见教材P112-113)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见教材P116) 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见教材P123) 是历史的创造者。(见教材P126) 二、单选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足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6.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7. 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8.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9.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0.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韩愈《马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韩愈《马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曰: “天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 ①骈( )死于槽枥之间 ②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③执策而临( )之 ④才美不外见( ) 2.以下各组加粗词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B.以君之力 策之不以其道 C.虽有千里之能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句子 。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两马并驾 ②等同,一样 ③面对

④通“现”表现 2.D 3.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 ②鞭策它,不按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 能。 4.这句话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有了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才能被 发现。在封建社会人才主要靠圣明的君主;当今社会,人才的脱颖而出主要靠自 己的真才实学,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意思对即可)

马说练习题

马说练习题46462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马说》练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 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虽有名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邪 3、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是 才美不外见同,意思是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意思是 其真无马邪同,意思是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2)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3)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翻译下列句子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文学常识或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马说》选自,作者, (朝代)着名的文学家,世称,被列为之首。与共倡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②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③《马说》中揭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④《马说》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句子是: ⑤《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是:,,。 ⑥《马说》中活画统治者愚昧蛮横丑态的句子是:,。 ⑦《马说》中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⑧《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⑨人们常用文中的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这两句话是: ,。 7、本文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作者的愤慨感情。说说“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8、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⑶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 喂⑹才美不外见通“现”见⑺且(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 同⑻策之不以(按照)其道: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懂得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

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之人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那些遭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遭遇”(见课文)。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 .上层建筑是指( )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 .社会形态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马原专题四、五练习题(对应教材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 专题四、专题五 (对应教材的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对的能动反映。(见教材P63-66) 2.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 ,另一条是。(见教材P66)3.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见教材P68) 4.真理是人们对于及其的正确反映。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见教材P71-73)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见教材P77) 二、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能动的观点 7.由实践到认识是() A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飞跃B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 C仅指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D仅指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8.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从实践到认识B从认识到实践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D从具体到抽象 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A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B是真理发展中的两个阶段 C是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D是可以独立存在的真理 10.“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1.真理的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 A.只能有一种认识 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 D.用同一种方法获得的认识 三、多选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2.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真理原则B价值原则C效率原则D公平原则 3.价值的特性是()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 一、填空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作者是唐朝的,有文之称,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学过的诗歌《》。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⑶骈死于槽枥之间: ⑷一食或尽粟一石: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⑹才美不外见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⑻策之不以其道:⑼食之不能尽其 材 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⑾执策而临之:⑿其真无马邪: 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6、本文的主旨是: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七、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八、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十、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十一、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下联: 二、阅读《马说》,完成文后各题: 12、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家;被后人誉为“”之首 (2)文章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运用的手法,食马者喻指,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抨击了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之情,作者希望统治者 13、用原文填空。 (1)、《马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马原思考题

一、我是谁? 看到这个话题,我感觉似曾相识,但是又有些陌生。其实对自我的思考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对周围的同学和自己的了解中,我知道每个人都在不停的思考自己,在经过一些事情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在重新认识自己。我以为,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都应该有个基点,这个应该是老师在题目中提到的的自我意识的出发点。不过我并不认同老师在题目中提到的南北、城乡、贫富、素质等人为产生的一些思维方式,我以为人总是基于自然,而思考基点也同样应该源于自然。我们的自我意识应该形成于自然界中的具体的事物,但非人为创造或打造的东西。如风雨雷电等都可以成为我们人的自我意识的基点。我一直认为,人为的一些产生的思维方式并不能跳出自然这个局限,人生于自然,至少到目前为止也不能超出自然,所以人的思维的产物是对自然思考的衍生品。我们应该从自然最原始的东西开始去寻找自己自我意识的出发点。比如如果以风作为自我意识的出发点,在待人接物,思考人生的时候,参照风的形象,可以给我们很多有利的启示。如风的博大,告诉我们要有广阔的胸怀。风的多变,在每一个角落都能存在,告诉我们在处理事务的时候要灵活多变,但又不失本真。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在我们以自然界最原始的事物作为自己的意识的根基之后,我们可能会更加明白的看到这个世界的样子,我们也许会找到更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让我们真正的过着健康、愉悦的生活。而且不会失去根本。 三、人的本性就是爱,为爱而活着才是尽兴和尽善

首先,对人的本性就是爱这个命题就值得考量。孔子提倡仁爱,孟子说人性本善,而荀子却说人性本恶,老子对人的思考讲究无为胜有为。由此可见,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千人千言,所以一定得从多方面来思考这样的命题。 最简单的思考是,爱分为很多种。对家人的那是关爱,对朋友的那是友爱,对恋人的那是挚爱,对失意者的那是怜爱。那么到底哪种爱才是应该尽兴和尽善的呢。如果是没种都是的话,就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矛盾。 我认为我们对于家人应该要尽善尽兴。原因很简单,家人给予了我们相当多的爱护,从我们出生到死亡,家人一直在我们的左右,我们失意时,我们彷徨时,我们开心时,无论什么时候,家人是你永恒的伴侣。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家人的爱给予我们的回应,我们应该在得到同等的爱的时候回报同等的爱。所以,我赞同对家人的照顾,关怀这些中华美德。这样我们生活才有了家这个基点,我们有了好的基点才能有精彩的人生。而且这些也值得我们去为他们付出。为了家人的爱,我认为是值得的。 对于朋友,朋友同样是我们生活的伴侣。相比于家人,可能少的是血缘关系和亲密关系。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没有血缘关系,有的家人也未必能与你做成朋友,因为朋友的交往源于“情投意合”,要有共鸣才是真朋友。既然这样,我们因为在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看法上产生了共鸣而走到了一起,我们相比于家人,朋友可能可以上升为一种灵魂伴侣的地位。所以,我认为,为了真正的友情,同样

《马说》《养竹记》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16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也!(韩愈《马说》) 【乙】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 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④,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 云。(白居易《养竹记》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枯萎、凋谢。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 扫帚。④芟蘙荟:剪除茂盛的杂草。 5.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食之不能尽其材⑵此相国之手植者⑶不终日而毕⑷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长无寻焉②寻向所志 B.①食不饱,力不足②衣食所安 C.①执策而临之②临表涕零 D.①竹本固②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⑵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⑶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9.甲乙两篇文章表达了相同的人才 观:▲▲。(1分)

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 (2)

第六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2.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B)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C)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4.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C)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B)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6.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7.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D)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8.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这就是说,(B) A.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C.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 9.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D)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10.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B)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11.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B)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 八年级语文周清(三)试卷 《马说》复习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文学常识(7分)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二、解词(9分)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 $ ⑶一食或尽粟一石()⑷食不饱() 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 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三、用原文填空。(25分)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⑶千里马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⑼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10)一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2分)(11)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1)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2)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3)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参考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陈述语气)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问语气)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转折语气)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诘问、感叹语气)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马原思考题题

马原思考题 1.请问什么是主要矛盾,为什么要认清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举例说明你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 答:①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 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 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 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 决。②首先,我国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 总体上实现小康。今天人民需求的层次和品位已大大提高,不再是简单的温饱需 要,而是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二者所 表述内涵大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一般的物质文化需要,后者强调的是全方位、 多层次、立体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 多个方面,充分反映了现阶段人民需求更高、更广泛的特点。 2.如何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来看待西南交通大学发展目标中“承交通天下国家梦,创中国特色双一流”与“世界一流”的关系? 答: 3.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底线思维,就是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在工作上不思进取、消极懈怠、墨守成规。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当前,经济转型升级任务繁重,亟须各级领导干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拓进取、干事创业。但是,少数领导干部却为官不为、消极懈怠,还狡辩说这是“坚持底线思维,守住不犯错误的底线”。实际上,这是对底线思维的极大误解。 底线思维是一种担当思维。底线思维要求讲纪律、守规矩,为人做事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但坚持底线思维,不是遇到问题绕着走,而是强调做工作要有预案、对险情要有准备,进而遇事不慌、临危不乱,积极主动工作。例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5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最硬的底线。如果没有担当精神,不敢较真碰硬,怎么能实现脱贫目标?又怎么能守住建成全面小康的底线? 底线思维是一种进取思维。底线思维并非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也不是消极应付、信奉无错就是功。底线思维注重对危机和风险等负面因素进行管控,而不是降低标准、无所作为。守底线,是为了补短板、过险滩、冲高线。今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转型升级挑战,最考验领导干部勇气与智慧的就在于能不能看到风险、会不会破解难题、敢不敢争取最佳。 底线思维是一种开放思维。底线思维要求明确警戒线、临界点,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但并非闭目塞听、闭关自守。就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

马原专题研究作业

2、虚拟世界的出现,是否推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现代社会,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电子商务等虚拟经济,人们运用发达的网络计算机技术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网上交易,进行网上借贷、利用网上银行进行投资、理财等虚拟活动,可以说虚拟经济的出现,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虚拟世界的出现也同样威胁到了我们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市场繁荣的假象。我们不断的被科技发展带来的虚拟世界所包围,所以一些学者开始讨论,虚拟世界的出现会不会推翻马克思所论述的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在我看来,虚拟世界的出现不能推翻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虚拟世界的涵义、所谓虚拟世界,是指运用电脑技术、互联网技术、卫星技术和人类的意识潜能开发、或形成的独立于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有联系、人们通过虚拟头盔和营养舱以意识的形式进入、类似于地球或宇宙的世界。它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通过人的主观意志创造出来的虚拟物。目前在互联网上所表现出的“虚拟世界”是以计算机模拟环境为基础,以虚拟的人物化身为载体,人们在其中生活、交流的网络世界。虚拟世界的用户常常被称之为网民。网民可以选择虚拟的3D模型作为自己的化身,以走、飞、乘坐交通工具等各种手段移动,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介交流。我们称这样的网络环境为“虚拟世界”。尽管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因为它来源于计算机的创造和想象;但这个世界又

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居民”离开后依然存在,真实的人类虚幻地存在,时间与空间真实地交融,这是虚拟世界的最大特点。 对于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这个概念,目前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的涵义: 狭义的虚拟世界,是指由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和高度并行的实时计算技术等集成起来所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现实,是一种能够高度逼真地模拟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视、听、触等行为的高级人机界面,一句话,狭义的虚拟世界是一种“模拟的世界”。 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广义虚拟世界”跟计算机技术毫无关系。广义“虚拟世界”是相对于“物理世界”定义的一种具有一定规模及结构、可在其自身设置下自成一体的类似物理世界的体系,是人为设计的、抽象的、“世界级”的一类体系,包含于物理世界,但仅在物理世界中具有客观载体和接口,而其内容没有具体的客观存在,需要由大脑或某种媒介具象后才可被认知的世界。其主要特点即自成体系。 那么虚拟世界的出现和马克思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着什么关系呢? 马克思所论述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

《马说》练习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1.在文中给”食”注音: 2.填空 《马说》选自,作者, (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世称,有文之称,被列为之首。与共倡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二、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⑵只辱于奴隶 ..人之手: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⑷一食或尽.粟一石: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⑹才美不外见.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⑻策.之不以其道.: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⑾执策而临.之:(12)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2、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是 才美不外见同,意思是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意思是 其真无马邪同,意思是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2)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3)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食之.不能尽其材 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 (6)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 能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8)尽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9)虽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4、翻译下列句子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 三、按原文填空。 1、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5、本文的主旨是: 6、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四、文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五、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七、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八、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

马原思考题整理

马原思考题整理 一二章为重点 序 1、马克思一生在理论上作出了哪两个发现? 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思想理论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 思想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什么?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5、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是什么?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 1、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什么?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体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什么? 根本属性:运动 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4、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5、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实践 6、什么是意识?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不仅是自认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是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7、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什么?

马说练习题目含答案

一、填空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 《》。 作者是唐朝的,有文之称,与柳宗元、欧 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学过的诗歌 《》。 二、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⑴故 虽有名马: 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⑷一食 或尽粟一石: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⑺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 ⑼食之不能尽其 材 (12)其真无马邪: (13)其真不知马也 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 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3、 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6、 本文的主旨是: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 的哪句话: 马说》练习题 ⑹才美不外 见 ⑻策之不以其道: ⑽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11)执策而临之:

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 的比喻义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 样的作用? 七、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八、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十、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十一、对对联: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 二、阅读《马说》,完成文后各题: 12、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代著名___________ 家;被后人誉为“______________ ”之首 (2)文章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运用__________________ 的手法,食马者喻指 ___________ ,千里马喻指____________ ,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抨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