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新媒体事件_与传媒公共性

_新媒体事件_与传媒公共性

_新媒体事件_与传媒公共性
_新媒体事件_与传媒公共性

XINWEN AIHAOZHE

2010·5(上半月)

新闻与传播研究

传媒公共性,简单说就是“公共性这一基础理论命题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在哈贝马斯理论中把媒体的公共性和平等、自由、开放、民主等基本原则联系起来,认为个人批判性意见的自由表达才是实现公共性的必要条件。

传媒公共性其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最终落实于新闻媒体的话语表达及其实践活动中。具体体现为:传媒服务的对象是公众;传媒服务的平台和话语公开;传媒的使用和运作公正。

大众传媒在公共性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直接参与公共事件的人数相对于大众来说太有限了,绝大多数人要获得迅速准确的信息,更多的是依赖大众传媒的传播,因为传媒的传播突破了公共事件的时空限度,使公共事件的公共性“去空间化”,从而获得新的可称为“媒介化的公共性”。

但是,传媒公共性并非传媒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麦克卢汉有两个著名观点——

—“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同样,如今以手机、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有了极大的发展,其独立和互动的形式及纵横交错的网络功能和迅速及时的反馈传播能力,突破了传统传播模式下的某些藩篱,使得人们可以轻松自如地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参与信息的传播与互动,传媒作为公众话语平台成为可能,传媒公共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实现和彰显。

新媒体事件的界定

关于“新媒体事件”,目前学术界鲜有对其内涵进行明确界定。在理解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这里姑且给“新媒体事件”作出这样的界定:由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引发,或因新媒体的重点参与和传播,使之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新闻

事件。相对于传统的媒体事件,新媒体事

件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参与程度高、社

会轰动效应强等方面的特点。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新媒体对社会

事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开始凸显,应该是

从2003年SARS时期开始,后来又不断

有一些影响很大的新闻事件:孙志刚收容

致死案、虐猫事件、北京蓝极速网吧火灾

及网吧整治事件、清华学生硫酸泼熊事

件、南丹矿难、“艳照门”、“汶川地震”、“周

老虎”、“四川蛆柑”、“厦门PX事件”、“躲

猫猫”、“杭州飙车案”等。新媒体事件多是

富有争议性、冲突性和敏感性的新闻事

件,都会触及政策制度缺失和公共管理缺

位的问题,并且新媒体因其特有的功能,

使“新媒体事件”最大可能地实现了最广

泛大众的参与和传媒作为公共话语空间

的作用,因而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新媒体事件”可谓多种社会关系的

复杂运作以及传播理论实际运用结果的

集中反映,因此透过“新媒体事件”更能反

映出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和研究,传媒公共性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

领域。

在新媒体事件中的传媒公共性

新媒体事件中传媒公共性进一步的

实现表现在以下方面:

异常丰富的信息来源。新闻事件的发

生多源自各种“爆料”。新媒体时代,新媒

体的特性和便利,造就了其在信息互动交

流方面的强势。网络、手机短信、播客、博

客、BBS论坛等,使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受

众都成为一个信息源,或者说成为一个

“自媒体”,人们的信息触角四通八达,只

要有敏感信息出现,就会迅速得到反馈和

传播。网络博客、论坛成了信息发布的“集

散地”,很多新媒体事件最初的爆料以及

随后的造势均来源于此。随着信息发布空

间日趋广泛,传媒也获得了丰富活跃的信

息源,成为信息传递交会的重要场所和公

共平台。

以2008年7月的“河南信阳豪华别

墅门”事件为例。网友“米兰血液”首先在

天涯社区发帖爆料并被广泛转载,在网上

引发轩然大波,随后大河网等众多新闻媒

体开始对整个事件给予跟踪报道。从网友

发帖到成为热帖,进而媒体跟进到政府部

门介入作出回应;从网友质疑“查处秀”到

又现厅级别墅群,网友的“网帖爆料”和跟

帖,不断为媒体的报道提供即时信息,在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共同作用下,促使该

事件不断戏剧性地演化,最终成为引人注

目的公共事件。

平等的公共话语空间。在传统媒体时

代,人们获取新闻主要是靠传媒的新闻报

道和发布。虽然新闻媒体的主要责任就是

为人们及时真实地提供外部世界变动的

新闻和信息,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

权,但在大众传媒受制于权力中心的社

会,话语权被赋予了传媒和政府,受众的

声音是微弱和被动的,而在这种互动缺失

的情形下,传媒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

共领域。

如前文所述,技术力量使传媒在很大

程度上具备了成为公共空间的可能。在新

媒体时代,新媒体提供的匿名性使人们获

得了广泛的话语权,进一步扩展了公共话

语的范围,也培育了民意生长的新空间。

在新媒体事件的报道过程中,“问题

的呈现”无论是源于网络的爆料,还是媒

体的“议程设置”,只要是具有强烈社会价

值和道义感的议题,一旦得到民众的高度

关注和认可,他们就会使用博客、BBS话

语空间等高度自由的工具充分表达自己

的观点立场,这种“观点的自由市场”,形

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并对传媒

的“议程设置”产生很大影响,使传媒的报

“新媒体事件”与传媒公共性

□赵桂华

摘要:在新闻传播领域,对传媒公共性研究的意义日益突出,这不仅源于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属性,更是因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凸显了大众传播的巨大威力,新闻事件经过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广泛参与和传播,其对现实公共社会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本文尝试从新媒体事件中传媒公共性的体现、新媒体事件对发挥传媒公共性的作用以及新媒体时代传媒如何进一步发挥公共性等方面,对传媒公共性进行解读。

关键词:公共性新媒体事件传媒公共性

14

XINWEN

AIHAOZHE

2010·5(上半月)

新闻与传播研究

道兼顾各方,公众的意见得到了充分表达,从而促进了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有了大众的参与和影响,主流媒体的报道将会变得更加客观、更加理性。

在“华南虎事件”中,网友首先对虎照的真伪提出了疑问,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回应,引发对事实真相的揭露;“杭州飙车案”中,面对官方给出的现场鉴定结果,民众一片质疑之声,迫使相关部门不得不以更为透明、公正的方式解决问题等。

新媒体事件打破了官方的话语垄断权。在大多数新媒体事件中,传媒作为“社会公器”,不仅为受众提供了平等的公共话语空间,更为政府科学、透明的决策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传媒意见的导向作用。新媒体事件中,公众虽然被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但意见毕竟是分散的,公众的话语权要想真正发挥影响力,仍需要传媒的传播和导向作用。

不管是“重庆钉子户”、“躲猫猫”,还是“三鹿奶粉事件”、“真假罗彩霞”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亲身经历,更多的是通过媒体报道来了解相关的信息,公共事件是经过媒体化的呈现而最终获得了空前的影响力。因此,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当下的新媒体时代,传媒都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新闻媒体的报道往往被视为是公共意见的表达,在形成主流舆论方面具有巨大能量。无论传媒意见正确与否,通过这样的“议程设置”和“把关”,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对新闻事件的认知。

依照诺依曼的理论,舆论是社会的皮肤,这意味着舆论过于分散,不利于社会的整合,舆论的极度混乱甚至可能会带来社会的崩溃。因此,新媒体事件中,传媒权威的公共意见对正确引导和整合舆论依然至关重要。

反映议题的深入演进。新传媒事件报道中,传媒的议程设置使反映的议题呈现了三层递进的模式,即:公众议题→媒介议题→政策议题。在这种递进模式下,公众反映信息经媒体选择把关成为新闻报道引起受众关注,又通过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等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使得受众得以广泛参与,而不断扩大影响并使之上升为透明、公开的“公共事件”,挖掘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最终引起政策层面的关注和社会的反思,促使问题得到解决。传媒成为促进公正、公平解决问题的重要力量,

也从客观上促进了全社会的进步。

以“躲猫猫”事件为例,传统媒体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信息的报道起初并没有产生强烈的现实反响,但当网易新闻、凤凰网等网站、各大论坛以及传统媒体开设专题转载该事件报道并进行各种相关网络调查后,“躲猫猫”一词迅速风靡网络,成为引起受众广泛关注的媒介议题,对事件真相的质疑随之成为主流呼声,使事件快速升温,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相关政府部门不得不重新对事实真相进行调查,最终揭出制度与管理的缺陷,出台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又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最后促成了一部执行了达20年之久的收容制度被废止,并催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等。

新媒体时代传媒公共性的进一步实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传媒公共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但是,透过新传媒事件反映出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传媒公共性的进一步实现,还应在实践中注意以下方面:

信息的真实与及时发布。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使得信息得以迅速广泛地传播,也正因为如此,一些网络媒体往往过分追求信息发布速度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不仅影响了新媒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更加剧了一些危机事件的负面效应。

“厦门PX 事件”的发生,最初就是源于一条不实手机短信的传播,厦门当地的“小鱼论坛”成为PX 项目讨论发帖较为集中的区域,流言四起,大众传媒却没有及时跟进报道事实的真相。在大众传播媒体的失语和反应滞后、当地政府未能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公众全然不知情的情况下,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和广泛影响力的手机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将PX 有害的流言传达给公众,最终导致市民的“散步”行为。

“哈尔滨警察打人事件”起初因信息不通畅,网上炒成了“六名警察围殴致死一大学生”,引起群情激愤。随着案件录像在媒体上的公布,事件真相逐渐呈现,网民舆情才回到理性讨论案件实情的轨道。

新媒体时代,传媒更应以及时获取、传播真实信息为第一要务,准确、客观、公正的报道,才能使作为“社会公器”的传媒担当起正确引导舆论的重担。

协调好公共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传媒在肩负社会责任的同时,由于生存发展的需要,还要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现

代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已经把媒体带进了“注意力经济”时代,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许多传媒热衷于商业运作,以经济利益来衡量社会事件的报道价值,以新闻的“可消费性”满足市场需要,尤以网络等新媒体最为明显。这就会导致媒体社会责任的错位并与其承担的公共社会责任渐行渐远。

在新物权法颁布以后,“史上最牛钉子户”获得了各大门户网络的特别关注,随着事态的发展,网络媒体没有将报道重点放在政府部门如何协调和处理问题上,而是将“钉子户”的一举一动作为新闻爆料,在网站的显要位置刻意渲染,引导着事态向“看热闹”的方向发展,使这一具有强烈公共价值的新媒体事件娱乐化。又如“杨丽娟事件”中,疯狂追星的杨丽娟又何尝不是媒体商业炒作的牺牲品?!

应该说,当代社会民意难以脱离媒体而独立存在,因此传媒在进行商业运作的同时,必须承担“社会公器”的责任,利用技术优势和舆论优势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社会事件,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架设互动的桥梁。

综上所述,透过新媒体事件,我们看到传媒的独立意识和为民众代言的意识在日渐清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传媒为公众话语权提供了广阔的公共平台,并且通过这个平台促进了公共问题的解决,维护着公共利益,这或许就是传媒彰显公共性的现实意义所在。然而,我们还应认识到,传媒公共性虽然多呈现在议程设置、话语实践和文本呈现等具体实践活动中,但这些实践的背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使传媒无法脱离其影响和制约。因此,新传媒时代,传媒进一步发挥公共性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

参考文献:

1.吴治文:《我国新闻媒体公共性之新解》,《青年记者》,2009(1)。

2.郭涛:《新媒体研究之公民新闻篇》,《全球品牌网》,https://www.doczj.com/doc/573245243.html,/2009/2231

03.shtml ,2009-4-5。

3.蒋建国:《新媒体事件:话语权重构与公共治理的转型》,《国际新闻界》,2009(2)。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8级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

15

6-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原因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原因分析 马颖,王超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我国正步入经济和社会转型期,不确定因素增多,各种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社会公共安全受到挑战。研究如何减少危险因素,遏制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成为当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而溯本求源,认清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其发生。对我国界定的四类突发灾害事件,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希望为我国政府各部门加强重大突发事件管理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公共安全; 产生原因 1 引言 2006 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安全生产重在治本”,虽然强调的是生产事故领域,但也再一次指出了各种突发灾害事件的管理方向,即“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公共安全保障基础薄弱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速度和影响不断增加,而且产生了严重的社会连锁反应和政治后果,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危害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从近几年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实践来看,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中、事后应急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对于如何预防这些事件发生的事前预警方面还很欠缺。因此,必须提高我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控能力,提高我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和控制效率,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探本溯源,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出发,是构建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管理模式的关键。 2 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和不良影响 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有很多分类,目前政府和理论界比较认同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4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事故灾难主要包括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各类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城市生命线事故、核与辐射事故,以及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十分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等。 图1 突发公共事件的不良影响 这些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是综合性的,很多突发事件都会引起连锁反应。根据对武汉、重庆和衡阳等城市所作实地调查(见图1)看出,对生命的威胁、社会稳定、公众心理恐慌是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主要不良后果,也是影响程度和范围较严重的后果。这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已经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公众应急的主要对象就是各类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严重程序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4级,社会安全事件不分级。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及紧急程度,对事件的预警一般也分为4级。 预警级别标示 ●蓝色预警:可能发生一般(Ⅳ级)突发事件 ●黄色预警:可能发生较大(Ⅲ级)突发事件 ●橙色预警:可能发生重大(Ⅱ级)突发事件 ●红色预警:可能发生特别重大(Ⅰ级)突发事件 遇险求救办法 根据自身及周围环境情况,发出求救信号。 ●声响求救 喊叫、吹哨子、敲打能发声的物品,甚至砸碎玻璃发出求救信号。 ●光线求救 用手电筒、镜子等能发光、反光的物品反复闪照,发出求救信号。 ●抛物求救 在高楼等处遇到危难时,可向路人抛掷枕头、空塑料瓶等软物,发出求救信号。 ●旗语求救 将颜色鲜艳的衣物绑在竹竿或木棍上挥舞,发出求救信号。 ●烟火求救 在野外遇险时,在确保不发生火灾的前提下,白天可燃烧潮湿树枝、青草等产生浓烟,夜晚可点燃间隔距离相同的三堆火,发出求救信号。

●标志求救 如原地待援,可利用树枝、石块、帐篷、衣物等,搭建某种标志(如SOS等)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如在移动中,可一路上留下方向标志物,有助于救援人员寻找,也有助于自己迷路时作为向导。 ●辨识方向 ☆指北针:当指北针的磁针静止后,通常标有“N”所指的方向即为北方。 ☆太阳:根据日出:日落判断东方和西方,也可根据太阳下物体的阴影由西向东运动来判断南北。 ☆星体:在夜晚时,可先找到北斗七星,沿着“勺柄”的延伸线即可找到明亮的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树木:树木通常朝南的一侧树叶茂盛、色泽鲜艳、树皮光滑,向北的一侧则相反。朝北一侧的树干上可能生有青苔。 ☆岩石:在岩石众多的地方找一块较醒目的岩石观察,布满青苔的一面为北侧,干燥光亮的一面为南侧。 高温 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天气称为高温天气,大于或等于38℃的天气称为酷热天气,连续5天以上的高温称为持续高温或“热浪”天气。高温预警信号分为2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连续3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应急要点: ☆白天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启外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浅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浅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当前,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的 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更是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并作为一项重要建议、提案提出。国家总理温家宝曾在谈及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时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本文试就加强新形势下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作些浅论。 一、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这是适应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强力推动下,各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呈现出加快、加速发展之势,特别是工业集聚化、第三产业多元化、人口集中化、交通网格化等城市化特点愈发明显。但也正是由于各项建设的快节奏和高效率,尤其是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不少地区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全面性出现了滞后现象。其中之一,就是安全监督管理和治安防范等工作跟不上发展步伐,安全隐患大幅增多,治安形势愈加严峻,火灾、交通事故、涉黑及流窜犯罪甚至是重特大事故和大要案件多发;在社会结构、利益分配格局的大变革下,各类深层次社会矛盾大量涌现、容易激化,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且涉及面越来越广。此外,境内外敌对势力、邪教组织、暴力恐怖分子正不断调整策略,加紧对作为各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地区的渗透、破坏。另一方面,要清醒地看到,虽然当前全社会的抗灾、防范、救助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一些诸如洪涝汛情、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恶性传染疫情的破坏力仍然十分强大,往往会措手不及地给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损害,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二)这是履行应急处置职能的必然要求。大量事实证明:上述重特大稳定和安全问题的发生,有的具有不可抗性,有的具有难以预见性,有时即使事前知晓了也难以及时、有效地加以阻止、遏制。鉴于此,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害、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应是应急处置工作最为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诸多事实也表明:一旦发生重特大火灾、交通事故、化工爆炸、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以及恐怖袭击等稳定和安全问题,应急处置工作往往包括维护治安秩序、救治伤亡人员、清理周边环境、挽救受袭财物、消除社会影响、缉捕有关人员等很多方面,且必须迅速到位、统筹实施、一并推进,绝非是一个或少数职能部门所能有效解决和应对的。因此,从应急处置职能上来讲,各地必须至上而下建立健全一整套职责明晰、分工明确,能够组织多种力量快速反应、整体作战的应急反应机制,而不能满足于临时性的指挥和调度。 (三)这是加强应急处置实战的内在需求。今年来,全国陆续发生了多起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安全事故。从处置实践来看,均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滞后,特别是应急处置资源配置不合理、应急救援队伍分散于各个部门、缺乏统一协调的应急救援体系等问题。客观地讲,目前,不少地区在应急反应机制建设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是社会化联动的运作模式,即以公安110为指挥平台,组织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弊端比较明显,主要为:在指挥体系上,作为指令发出部门的公安机关与其他联动单位并无行政隶属关系,公安110的行政级别更是低于其他联动单位,指挥缺乏权威;社会化联动工作领导小组一般设在政府,公安110接重大警情,往往先要向领导小组汇报请示后,才能开展指挥协调,容易贻误战机。在考核机制上,虽然各地政府也出台了有关文件,但

突发性公共事件

上周,参加滨海新区举行的镇街科级公务员培训,感触很深,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思考了许多东西,现就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谈谈我的体会。 这两年,国际国内发生了许多社会影响重大、危害后果严重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国内:西藏拉萨等藏区发生打砸抢骚乱事件,胶济铁路发生列车脱轨相撞事件,安徽阜阳发生大规模手足口疫情,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玉树地震和甘肃泥石流,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国际上:席卷全球的非典、粮食危机,美国发生次贷风波,缅甸遭到强热带风暴袭击,日本发生8级大地震以及核泄漏,等等。 那么,什么是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突发性公共事件,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应如何应对和处置,将危害与损失控制到最低程度,已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每个公民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何为突发性公共事件 突发性公共事件,国际上称之为危机事件,中国俗称“天灾人祸”。它一般由地震、海啸、疫情、矿难、火灾、交通事故、恐怖袭击、政治骚乱等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和利益冲突而引发,严重时会危及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二: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分类 一是自然灾害。 二是事故灾难。 三是公共卫生事件。 四是社会安全事件。 三: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点 一是发生具有偶然性。 二是演变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或无规则性。 三是结果具有社会震憾性和危害性。 四是处置具有紧迫性。 五是发展具有两面性。 四: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害 一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虽然积极防御,但突发性公共事件不但没有呈下降趋势,反呈频发态势,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有增无减。缅甸热带风暴袭击中死亡人数已超过3万人,西藏拉萨打砸抢烧骚乱事件经济损失超过3个亿; 二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在全球范围内,突发性公共事件已由个别孤立事件变成普遍现象,由偶发事件变为频发事件。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害性甚至可能跨出国界,扩散、蔓延到邻国,引发国际纠纷。如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因操作不当导致爆炸,

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

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公司系统处置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和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秩序,保障企业职工和周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减少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社会不良影响,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公司及所属管理各单位均应制定应急管理办法、编制应急预案,并认真执行。 第二条应急管理工作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贯彻以人为本,减少灾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靠科学、实事求是;提高素质、协同作战的原则。在**集团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严格各级人员安全责任制,快速、有效地组织事故抢险、救援,使事故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三条公司和所属电厂应根据电厂地理位置和当地气象特征,辨识重大地质灾害和重大气象灾害;依据国家有关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辨识出重大危险源;依据国家和行业有关电力建设和生产强制性法规和标准要求,结合企业设备设施的健康状况和在用危险化学品生产

使用情况,辨识出重大安全隐患和重大环境影响因素,组织风险评价,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设备设施损害以及重大环境影响的突发事件,编制相应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第二章重大突发事件及应急预案分类 第三条公司作为中央管理企业和上市发电公司,主要从事电源的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组织电力的生产和销售。对公司上述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和风险进行辨识、分析后,参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的相关定义,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15 种。 (一)事故灾难类,包括:重大人身伤亡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重大设备、设施事故,重大施工机械损坏事故,重大火灾事故,重大交通事故。 (二)社会安全类,包括:重大社会治安事件,重大网络安全事件,重大涉外事件,重大金融事件,重大群体性事件。 (三)自然灾害类,包括:重大地质灾害,重大气象灾害。

乡镇街道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XX…XXXX?XX号 XX市人民政府XX街道办事处关于印发《XX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 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社区、各办公室: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XX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班子研究,决定印发《XX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请各社区、办公室根据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七日 XX街道党政(人大)办公室2012年8月27日印发 (共印55份)XX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总则 1.1、目的依据 提高XX街道办事处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平安XX”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XX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XX实际,制定本预案。 1.2、现状特点 XX街道位于XX市东南部,东濒XX湾,与XX县隔海相望,总面积26.32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交通事故、生产安全、火灾、环境污染等事故灾难时有发生。 XX人多地少,人群密度大,人口流动性强,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的机率较高。 XX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增多,群体性事件及刑事案件等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呈增发态势。 1.3、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切实履行办事处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坚持事前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组织准备以及 - 1 -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 突发事件共分四类四级。 一、一般突发事件(蓝色) (一)自然灾害类。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寒潮、大风和风暴潮、台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3人(不含3人,下同)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人以下生命、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灾害及一般性生物灾害。 (二)事故灾难类。指造成3人(道路交通事故5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10人以下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公共场所安全事故,城市公用设施中断工作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三)公共卫生类。指出现乙类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人数明显增加及其他易扩散、流行的传染病疫情,5人以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住院救治的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事件,其它一般性动物疫情。 (四)社会安全类。指造成3人以下人员伤亡的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和金融、旅游、校园等安全事件,以及30人以下的群体性事件。 二、较大突发事件(黄色) (一)自然灾害类。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寒潮、大风和风暴潮、台

风、山体滑坡等造成3人以上(含3人,下同)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人以上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灾害,以及发生M≥5.0级地震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 (二)事故灾难类。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受伤,或危及5人以上10人以下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公共场所重大安全事故,城市公用设施中断工作达6小时以上的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三)公共卫生类。指发现非典型肺炎、鼠疫、霍乱、肺炭疽及其他易扩散、流行的甲类传染病疫情,5人以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住院救治的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事件,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或新发生的动物疫情。 (四)社会安全类。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的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和重大金融、旅游、校园等安全事件以及30人以上1000人以下的群体性事件。 三、重大突发事件(橙色) (一)自然灾害类。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大风和风暴潮、台风、山体滑坡、水库溃坝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00人以上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以下的灾害,以及发生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需紧急转移安置人口0.5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的地震灾害,连续燃烧72小时以上的森林火灾和造成重大损失的生物灾害。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及防范

Commercial Accounting 2012·03·05期 一、引言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涌现的大量专项资金、捐赠物资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但其金额巨大,需要审计机关及时进行审计以避免出现物资和资金挪用、使用不到位、占用等情况,切实保障受灾地区群众的效益。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对救灾物资和资金的拨付、管理与使用越来越重视,要求政府及时公布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救灾物资和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救灾物资和资金审计所具有的紧迫性、广泛性和重要性使常规审计方式不再适用。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不仅能适应救灾物资和资金审计的特点,还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物资和资金的合理使用,及时揭露资金物资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但是由于救灾物资和资金全过程跟踪审计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要求审计人员经验丰富、知识宽广,这加大了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风险。本文将在风险导向的基础上对如何应对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风险作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二、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全过程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应用到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审计中,其与常规审计诸多方面的不同使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 (一)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特点引发的风险 1.偶然性。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 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资金物资使用情况审计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也是非常规的、偶然的。全过程跟踪审计需要审计机关投入大量的审计资源对巨额物资和资金进行全过程的追踪监督,由于审计资源有限,资源投入覆盖的范围不足,审计产生了局限性,客观上增加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2.突发性。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 发生突然且持续时间短,发生后很快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热点。筹集、分配物资和资金的时间短、时效性强,为保障物资和资金合理有效的分配、使用,避免中间环节出现问题,审计必须及时跟进。短时间内对审计资源的快需求、高要求使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性增加。 3.过程性。与传统审计方式事后 介入、阶段性审计的特征相比,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突出的是一种过程性和预防性。对救灾物资和资金审计切入点的提前,由单纯的事后审计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转变,审计职责覆盖范围的扩大化,审计过程的持续化,进一步加大了审计风险,冲击审计独立性。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的固有风险 1.总体定位的转变。由单纯的事 后审计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在总体定位上强化了审计在物资和资金拨付使用过程中的监督与建议功能,使审计机关更大程度地接触物资和资金筹集、拨付、使用的管理决策行为,审计人员不自觉地参与到管理之中。审计人员的定位逐渐从独立的局外人向内部管理者靠拢,审计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 2.审计职责、审计内容的范围扩 大。全过程跟踪审计要求全面覆盖、全过程跟踪,审计职责、审计内容的范围极速扩大。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 □张然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近年来,我国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不断,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如 何对救灾物资和资金实施审计成为审计实践中的一大难题。目前,全过程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在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审计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实施审计的风险较高。本文基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在风险导向的基础上探讨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风险,并提出相关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风险风险防范 审计 S H E N J I 29

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展览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可从应急管理教育、突发事件预防、危机管理机构设置、应急预案、信息传递、突发事件救治与处置、保障机制及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等几个方面入手,与时俱进、转变管理观念,有效应对展览馆各种突发事件。为了预防与控制突发事件,在事前、事发与事后,把握规律,科学应对,进行管理与采取措施,以达到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即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具体指在危机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等过程中,建立必要的突发事件应急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生命及财产安全、维护安全秩序等有关活动。 展览馆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信誉危机引起的突发事件:信誉是展览馆在长期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公众对展览馆服务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在日常的展览馆服务中可能由于服务质量或沟通不畅引起服务纠纷或公众对展览馆展览及服务需求满意程度以及其他如媒介报道等因素,而出现对展览馆形象造成不利影响的事件即属信誉危机。我们可将信誉危机分为两类:一是服务类危机。如因服务质量或员工素质问题或员工处事不当而引起的纠纷、因故暂停开放展览而引起的纠纷或由于缺乏沟通渠道或沟通不及时、不全面公众对展览馆产生误解而引起的危机、观众对展览内容不满而引起的纠纷等。二是

媒介类危机。如媒体追踪报道或报道不实或报道有误或网络博客跟帖等等而引起的危机等。 灾害危机引起的突发事件:我们可以把潜在的能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安全的紧急事件作为灾害危机。灾害危机引起的突发事件可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二是事故灾难(如火灾、恐怖袭击、爆炸、设备故障等),三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如重大食物中毒、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四是重大社会治安事件(如管理秩序混乱、观众拥挤踩踏、斗殴凶杀、盗窃抢劫等),这些灾害是会造成或可能造成巨大损失、危及安全的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作为一门专门的管理科学,是当代社会中政府部门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为了对应突发事件,抗拒灾难事变,对所有突发事件发生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化解、防范,以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预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包括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危机预防管理、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救治与处置及突发事件结束后的总结与整改等系统管理工作。当代展览馆必须强化突发事件应急意识,借用政府部门突发事件管理的新理念,在馆内预先建立防范和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事故的体制和措施,以达到避免、减少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害,总结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实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科学化与系统化。

突发性公共事件

公共管理的短板之突发性公共事件 ——以贵阳公交纵火案为例 课程名称:行政案例分析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年级:政治131 学号:1303010178 学生姓名:饶乃进 指导教师:王松老师 2016年10月27日

公共管理的短板之突发性公共事件 ——以贵阳公交纵火案为例 摘要 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需要政府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是对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的考验,是社会公众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反应。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预防,考验政府的未雨绸缪的能力,如果能防患于未然,一切损失都可以避免。突发性公共管理事件的事中处理,如果事件发生已不可避免,若政府能快速启动紧急预案,把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损失降至最低,最大限度挽回和避免不必要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是政府积极的表现。事件突发发性公共管理的善后管理,也是突发性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有效的安抚善后处理,有助于恢复社会情绪,直接影响着政府公信力。因此,政府公共管理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关乎国家长治久安。 关键词 突发性公共事件紧急预案管理缺位 案例陈述 事故回顾 2014年2月27日12时37分,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一辆至油

榨街方向的237路公交车在云岩区金阳南路野鸭塘小学附近突然起火。事故造成6死35伤。 目击者王涛是贵阳市一家汽车维修站的员工。事发时,他正在距事发地不足40米的站内看报纸,“听到了好多女人的哭喊声,声音很大很尖利。”王涛循声望去,看到一辆公交车停在了金阳南路的超车道上,尾部已经起火,“当时明火不大,但浓烟滚滚”。王涛随即叫两位同事拿上维修站内的灭火器灭火。“我们走到公交车前挡风玻璃前,刚想灭火的时候,车厢内的火势突然变大了,烟也变得更多。隔着挡风玻璃,里面什么也看不见,全都是烟。”为安全起见,王涛和两位同事只能退到安全地带。从王涛提供的一段客车燃烧的视频中可见,火势高约四五米,大火夹杂着黑烟从车窗不断往外蹿出。王涛称,在汽车燃烧后15分钟左右,消防车赶到了现场实施救援。“这时候,火已经变小了,但汽车早已经烧成了一个空壳,面目全非”。 政府回应 当天下午,贵阳市人民政府网站上发布了一则名为《通报》的消息。这则只有93个字的消息写道:2014年2月27日12时37分,贵阳市一辆237路公交车在云岩区金阳南路发生燃烧,伤者已全部送达医院进行救治。同时,市委市政府已组成工作组开展现场处置工作。燃烧原因正在调查中。 当天下午15时34分,新浪认证信息为贵阳市委宣传部的微博“@微博贵阳”编发信息,全文转发了这条93个字的消息,结尾加上了#贵阳公交车自燃#的话题框。这是不少人最早从用户较广泛的公共信

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组织机构体系图

安全生产事故总体应急预案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目的和依据 为建立健全事故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应对事故风险的能力,防患于未然,保障公司财产和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稳定,促进公司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会理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会理县交通运输局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1、重特大交通安全生产事故。本预案所称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是指依照《四川省关于各类安全事故报告的规定》,一般事故: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较大事故: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重伤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重大事故: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特别重大事故: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重伤,或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汛期洪水造成道路交通阻断。主要是在汛期遇到特大洪水,使运输线路受损或阻断、桥梁倒塌,影响发车或旅客滞留事件。 3、雪天或地震造成道路交通阻断。主要是遇到大雪天气,道路积雪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和地震造成的道路断裂、坍台、滑坡,影响发车或旅客滞留事件。 4、发生火灾造成人员伤亡或站场受损等。凡公司发生以上事故应急救援,适用本预案。 三、方针与原则 (一)方针:各项事故应急救援,按照“保护人员安全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优先”的目标,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和“高效快递,协调有力”的方针。 (二)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健全机制;依靠科学,民主决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协调配合,反应快速”的原则。 四、事故上报 公司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和单位内发生安全事故,按以下规定的事故等级、上报程序和事故处理原则以及备案应具备的资料做好事故上报工作。 1、发生交通安全事故按以下原则和程序上报: (1)一次事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为一般事故。在事故发生2小时内应及时上报公司、当地县运管所、县交通局,公司安全工作部门负责人应赶到现场,协助搞好调查处理。

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

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内容提纲 一、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深刻启示 中央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五大能力的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依法执政的能力; ——总揽全局的能力。 (胡锦涛05年7月山西考察) 六大领导本领 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 ?a?a 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 ?a?a 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 ?a?a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 ?a?a 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 ?a?a 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 ?a?a 六大领导能力(习近平) 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 ?a?a 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 ?a?a 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 ?a?a 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a?a 提高维护稳定的能力; ?a?a 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a?a

苏荣书记在2008年12月15日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的讲话 一是科学判断形势、敏锐把握趋势的洞察力; 二是勇于破解难题、善于抓好落实的操作力; 三是愿做群众工作、会做群众工作的亲和力; 四是冷静应对复杂情况、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驾驭力。实践启示之一:2003年非典疫情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臵公共事件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到提高。 实践启示之二: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这次灾害警示我们,越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越是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是不能忽视可能发生的风险。我们要深入总结,举一反三,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种应急物资准备,进一步提高危机处理水平,真正把这场抗灾救灾斗争的经验转化为更好抵御风险的措施和能力。 ?a?a胡锦涛 最高层的果断决策; 最快速的反应; 最有力的支援; 最广泛的动员和行动; 最开放的态度。 二、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严峻形势与挑战

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应急预案

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应急预案 为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根据《xxxx发电有限公司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本预案。 一、基本原则 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工作,在公司统一领导下,由综管部负责组织协调,会同责任主体部门共同提出新闻发布及报道意见,并报请公司领导同意后统一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要恪守尊重新闻规律和遵守宣传纪律的一致性,坚持有利于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广大员工根本利益,有利于企业稳定和谐,有利于时间妥善处理的原则,做到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舆论,注重宣传效果。 二、分级响应与报道流程 1、成立组织机构。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发生后,根据需要成立“xxxx发电有限公司突发事件新闻发布领导小组”,负责审定新闻发布方案,决定新闻发布内容和方式,明确工作要求,建立各项工作机制,落实工作人员责任,分析形势及内外舆情,统一指导新闻发布工作。并酌情成立新闻发布、信息监控、综合协调等小组。 新闻发布组:由责任主体部门、生产安全部和综管部组成,受领导小组委托,执行新闻发布方案,拟定新闻发布内容,组织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信息监控组:由责任主体部门、综管部及信息中心、生

产安全部等有关单位组成,负责对媒体、互联网有关事件报道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重要信息及时上报。组织对互联网的舆论引导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综合协调组:由责任主体部门、综管部及信息中心、生产安全部和负责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上级主管部门组成,负责新闻发布领导小组的运转,情报信息的上报及通报,受理记者的采访申请及报道管理等工作。 2、分级对应启动。一般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由综管部负责,按照公司新闻发布领导小组统一口径进行报道;较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部门不得擅自进行公开报道,由领导小组报经总办会批准后发布新闻通稿。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由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报经总办会,并报请总公司批准后发布新闻通稿。 2、各部门第一负责人作为本单位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第一责任人,负责配合处置事件的各级新闻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为新闻单位正常采访给予支持,对新闻稿件涉及的事实及时进行认真审核,并会同综管部及时、准确地组织和开展采访报道工作。 4、处置事件的责任主体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和规定。外部新闻媒体出现导向偏差,不实报道或歪曲性报道,甚至引发突发公共新闻事件,责任主体部门及综管部要密切关注新闻报道,及时将有关情况汇报应急指挥中心或公司领

处置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处置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许多应急管理制度。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突发事件处置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敏的应对体制尚未形成。 二是,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够充分、有力。

三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有的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得到控制。 四是,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有待提高。 二、突发事件处置的基本思路 一是,重在预防,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从制度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时消除风险隐患。突发事件的演变一般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可控的,只要措施得力、应对有方,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是完全可能的。因此,突发事件处置要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作为处置的重要目的和出发点。 二是,既授予政府充分的应急权力,又对其权力行使进行规范。突发事件往往严重威胁、危害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了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需要赋予政府必要的处置权力,坚持效率优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协调指挥各种社会力量。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点

虽然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和事件繁杂,危害程度各异,但这些事件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特点: 1.客观性和复杂性; 2.长期潜伏性; 3.突发性; 4.灾难性; 5.广泛性; 6.共振性。 1.客观性和复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由多种原因、多种因素、多种条件构成, 而且这些原因、因素和条件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转化。因此,既要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又要加强相互协调和沟通,采取科学、系统、综合的措施应对。 2.长期潜伏性。 如1998年的特大洪水,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长期以来对森林的过度采 伐和对植被的破坏,导致区域自然生态失衡。还有天津特大爆炸事件,这有一个量变过程,具有隐蔽性。所以,应当极其重视这一阶段,加强科学研究,尽可能地化解这种量的积累,防止量的扩张和质的突变。这就是我们一贯倡导的预防为主的方针。 3. 突发性。这些事件会在何时、何地或何种情况下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这为我们防止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和选择采取应对措施的时机,增加了难度。 因此,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体制具有特殊意义。 4.灾难性。这些事件对社会大众的财产和生命有时会带来灾难和毁灭,这种损害是刚性的,不可逆转的。一旦发生,必须动员必要的力量和资源进行紧急救援,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5.广泛性。如1976年发生在唐山的大地震,波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多个省市区。2002年底至2003年的“非典”疫情扩散到中国20多个省市区,并波及欧美。为此,有必要建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应急机制,并与其他国家或有关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共同抗击突发事件。 6.共振性。公共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连锁反应。如大洪水不仅影响农业, 而且影响教育、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商业流通等。洪水退后还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流行病疫情爆发,房屋和基础设施损毁影响建筑业等。为此,必须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不能单打一。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左然:《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类型和特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9

中小学突发事件的特点和类型

中小学突发事件的特点 (1)信息不全性。 由于种种因素,突发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初期,信息不通、信息不全导致小道消息流行,谣言四起,学生陷入困惑、紧张、恐惧中。 (2)突发性、高度不确定性。 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的,其爆发时间、地点、方式、种类以及影响的程度常常超出人们的常规思维之外。使人们猝不及防,手足无措,无以应对,陷入困境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很大的独特性、偶然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难以预测和预防。 (3)后果的严重性和连锁性。 由于危机突然发生,人们来不及作出第一反应,也难以作出正确的第一反应,陷入惊恐、混乱之中,从而造成巨大损失,包括生命、健康、财产、设施和环境生态的巨大损失。 各类突发事件之间又会相互影响、相互交叉。例如,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会衍生防疫间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诱发社会治安间题。所以各类突发事件都会面临衍生新的灾害危机的严重后果。 中小学突发事件的类型 一般国内认为校园内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大致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等。第二类,社会性灾害事件。包括火灾、漏电事故、建筑事故、社会动乱等。第三类,卫生性灾害事件。包括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其他中毒事件等。第四类,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以及师生冲突。包括恐吓、劫持、群体校园动乱以及师生和员工间的伤害事故等。这四类事件都属于学校危机管理的基本对象,学校应该对其所有可能面临的危机分类,并依据危机的相关特征来建立“危机组合”(crisis portfolio) ,以拟订相关对策,并实施模拟训练(危机管理演习) 。 1.校园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献研究显示,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中小学校园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校园暴力问题 校园暴力是指包括无法接受的社会行为,从威胁或伤害他人的侵犯行为(以及高度公开化的大规模流血行为)到欺骗和恐吓,性骚扰,群体暴力,勒索,以及其他各种方式的胁迫行为。 在美国,许多中学生都正在经历着各种形式的暴力———推搡,威吓,强迫,抢夺,言语冒犯,以及威胁———这些都使他们的校园生活痛苦不堪。在任意一天,呆在家里的每12 个中学生就有一个是因为害怕而不敢出门。校园暴力事件的现状堪忧。有研究表明,全美国有将近8%的学生有被威胁或者在校内被武器伤害的经历;学生在学校被武器威胁或伤害的发生率大约为1 比15,被卷入斗殴时间的发生比为1 比8;针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园中携带武器的行为发生率要高于针对学校行政人员的调查所显示的结果。 在日本,被公认为最安全的地方——中小学校园里,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多起恶性事件。这些事件一次又一次地摧毁了日本“治安天国”神话,也使得加强和

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金阳山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预案 一、目的 为确保山庄宾客和员工生命财产安全,迅速、有效地处置山庄遇到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尽可能地为山庄宾客提供救援和帮助,将山庄突发公共事件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山庄管理区域内处置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故等导致游客和员工重大疾病或伤亡事件。 三、突发公共事件的范围 1、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导致的重大游客伤亡事件,包括:台风、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他各类重大安全事件等。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重大游客疾病或中毒事件,包括:突发性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等。 3、突发社会安全事故特指重大涉外旅游突发事故和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事故,包括:发生港澳台和外国游客死亡事件,在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中由于人群过度拥挤、火灾、建筑特倒塌等造成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 四、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救援第一。在处理旅游突发公共事件中,以保障山庄宾客和员工生命安全为基本目的,尽一切可能为游客和员工提供救援、救助。 2、及时报告,信息畅通。各部门在接到有关事件的救援报告时, 要在第一时间内,立即向山庄领导报告,及时、有序地做好救援工作。 3、积极救援,严禁推诿。各部门应明确本部门的应急工作责任、权

限、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杜绝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把握最佳应急处理时间,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效。 五、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1、组织机构设立“山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协调领导小组”,总经理任组长,副总经理和主任秘书任副组长,山庄各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 2、工作职责负责指挥、指导和协调山庄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与处置工作;有权决定本预案的启动和终止;根据山庄实际发生的有关安全情况向住客发出警告或警示;向董事会报告;决定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汇报;处理其他相关事项。 六、突发公共应急事件响应 1、山庄突发公共应急事件的信息传递中心为总机原则上在山庄发生或发现的公共应急事件,应在第一时间向总机通报,然后由总机按照山庄相应的应急处置程序向相关人员报告。 2、当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根据实际情况,山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协调领导小组立即启动本预案及具体事件处置预案,迅速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 (一)突发重大传染性疫情应急处置程序 1、报告 ①发现山庄客人(含非住店客人)疑似重大传染性疫情时,山庄 工作人员应立即向部门领导汇报。 ②相关部门领导在接获汇报后,应随同汇报人员前往查看,如发现基本情况与汇报无异应立即向山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协调领导小组报告。

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

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传染病)应急预案学校是传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也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为确保师生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做好学校流感、集体性发热、水痘、流脑、非典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加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防止疾病在学校中传播,保护学校广大师生、职工身体健康,需制订详细并可操作预案。 一、预防措施 1、建立学校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卫生资源及设施。 2、建立各项卫生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校医室和班主任密切配合做好每天晨检工作,认真填写学生日检统计表,保证学校预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3、开展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培训,保证每周的健康教育,教会师生和职工一般防病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学生学习场所、生活场所要通风换气和定期消毒。

5、学生如发现有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二、一旦发生流感、集体性发热、水痘、流脑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遵循分级处置原则,根据以下传染病应急事件的等级确认、划分进行处置。 (一)第一级传染病事件 1、确认、划分: (1)流感:在流感最长潜伏期内出现体温>38℃,并伴有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类流感症状,一个班级病例在5例及以上或全校病例在15例以上、30例以下。 (2)集体性发热事件:在近3天内突然出现集聚性发热病人,经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一个班级病例在5例及以上或全校病例在15例以上、30例以下。 (3)水痘:全校学生在水痘最长潜伏期内,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斑疹、丘疹、水疱并伴有较轻全身症状的病例在30例以下。 (4)流脑:学生出现有发热、头痛、瘀点、颈部强直、喷射性呕吐等流脑疑似症状的流脑疑似病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