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备考资料分解

自然辩证法-备考资料分解

第一讲科学与宗教

一、科学与宗教的含义

(1)科学的含义:

1.知识体系说:对于自然界的事物及它的变化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2.社会活动说:是一种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实验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建制说: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

归纳起来,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的本质联系以及它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是组织科学活动的社会事业。

(2)宗教的含义:某种以神圣物(崇拜物)为中心的信仰和崇拜行为的社会系统。

二、宗教的本质、核心与根源

(1)本质:一切宗教都只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是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表现形式。

(2)核心:宗教的观念和思想、宗教感情和体验是宗教意识的两个方面,是一切宗教信仰的核心。宗教需要靠感受、体验,信则有不信则无。

(3)宗教产生的三大根源:

1.认识论的根源:1)对于世界事物的认识水平不够高,眼界的局限。由于古代科学水平不高,无法解释遇到的自然现象和问题,只能以幻想的形式颠倒的反映世界,用超现实的力量和原因来说明世界;2)认识上的错误。对于精神与肉体的关系的认识错误,把人的精神和肉体看成是相对独立的,而不是辩证联系的看待问题,事实上物质产生精神,精神是依附于肉体的,两者无法割裂开来;

2.心理的根源,最主要是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例如原始的宗教是受自然压迫的结果;

3.社会阶级的根源,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资源的压迫在阶级社会里面产生了人为宗教,人为宗教主要是社会压迫的结果。在历史上的任何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和体制,都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三、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两者辩证联系、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1)区别

1.认识出发点不同。科学的认识出发点与唯物论的世界观一致,认为客观物质构成世界,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对客观世界及其物质运动规律加以认识形成科学;宗教认为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世界,它支配着自然界,也支配着人的生活世界。宗教是对客观世界虚幻、歪曲的反映,是以崇拜至上的神为中心的信仰体系。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规律和实在正确体现的体系。

2.认识方法的不同。科学从客观实际出发,依靠科学实验,从客观实际出发,依靠科学经验、依靠观察和理性思维进行观察思考,发现、检验、发展真理;宗教也讲理性,也要靠经验和体验,但体验是灵感、顿悟、冥想,经不起逻辑推理、实践检验。宗教认为信仰是获得真理的主要途径,宗教人士宣称一切的智慧都来自于神灵的启示,神是万能的,天启的真理高于科学的真理,人的理性是软弱无能的,而且不能超过信仰规定的界限。

科学与宗教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科学的认识和宗教的认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区别在于反映的正确和错误。所谓意识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可能对也可能错。科学与宗教都面对

着同一个现实世界,它们都是人类生存需要所产生的,都是为了解决人类遇到的问题,只是在一系列重大、根本的问题上给出的看法、答案对立相反,所以冲突不可避免。一个是唯心论的看法,一个是唯物论的看法,一个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个是幻想,歪曲的反映,靠上帝。

3.社会作用的不同。科学是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科学因子为人类提供改造自然、获取自由的武器,主张人类的解放要依赖自己而不是神仙皇帝。科学注重的是今生今世,认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旨在推翻旧制度,砸烂旧的生产关系,解放发展生产力,解放人的思想,实现人的自由。无疑科学的社会作用是积极的;宗教追求上帝永恒的爱,相信来世在天堂将永远幸福,并将这个作为最终目标。在社会变革中,宗教表现往往是消极的,它会解除人的精神武装,使人精神涣散,不求上进。马克思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虽然在阶级统治时期人民受苦受难,遭受不幸的时候可以适量作为镇痛剂、安慰剂,但是过量也会摧毁人的意志,使人上瘾,失去斗志,无法自拔,连过一点像人一样的生活的要求与愿望都剥夺了。

当然对宗教的本质和作用需要辩证的看待,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肯定一切,宗教总体上是消极的,但是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宗教的积极作用:1)社会整合功能:可以统一协调的行动,有利于社会稳定。2)行为规范功能:每个宗教都有戒律,大都引人向善;3)情操美感培育功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4)群体认同功能:信仰同一个宗教的人具有相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5)心理调节功能: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宗教对心理疾病有辅助治疗效果,可以调节心理生理的小疾病。

(2)对立

科学与宗教是冲突的,影响最大的两个时期:(1)中世纪对科学家的迫害,对科学真理的否定;(2)19世纪末,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地心说被日心说取代,进化论向宗教提出了挑战,宗教的统治地位受到威胁。

(3)科学与宗教的相互作用

唯物辩证的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它们区别又冲突,而又互相促进,宗教有多种,不能一概否定,我们需要识别对科学有贡献的宗教及与科学冲突的宗教,就如道教是中国古代化学的起源,对古代科学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宗教对科学的作用消极为主,积极为辅。

1.宗教对科学的积极影响:1)新教教会兴办教育、建立大学,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精神是一致的、有强烈的功利色彩,强调世俗的职业,要求人们刻苦勤奋,认为这才是对上帝的爱,同时认为自然界和人类都是上帝创造,人类为了理解上帝的意图,应该研究把握自然界的规律,这种观念的改变,推动了科学的发展;3)新教为科学提供自由宽容的环境,不主张权威的统治,新教注重教育、认识观念与科学的观念部分一致,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和谐的,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2.科学对宗教的影响:科学知识进步巨大,挑战压制宗教,使得社会体制从政教合一转变为科政合一,在工业化国家中技术官僚代替宗教人士成为统治阶级。

3.科学与宗教的对化关系:宗教宣称是对科学的补充,强调宗教与科学是和谐的。科学与宗教的对化关系主要表现在1)道德补充。科学没有道德,科学进步不能使道德随之进步,宗教日益强调它的价值作用在于道德教化作用,在于利用道德教育对人的行为的改造;2)也利用20世纪新出现的某些不确定的物理学理论及一些混乱的概念,来否定科学的真理性,以此调和其与科学的关系;3)宗教对科学的适当让步。表现在:I. 在神学允许的一定范围内公开承认一些人所共知的科学常识,但是坚持一个底线——人的精神属于上帝。II.千方百计消除与科学对立的局面,主动改善教会与科学家的关系。III. 鼓励神职人员、教徒学习科学知识。IV. 改变不科学的陋习,大胆利用科学成果为宗教服

务。

第二讲科研选题

问题1:请论述科研选题的作用、原则与个人条件

问题2:请论述科研选题的问题发生点与选题原则

科学研究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自然、探索未知、获取新知的创造性活动。为了在探索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减少盲目性,保证科学研究的创造性以及获取较大的科研成果,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标,这就是科学研究的选题问题。

一、科研选题的含义、重要性、意义(作用)

(1)含义:科研选题是从战略上选择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和过程,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对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具体展开研究和探索的基本形式。

科学始于问题”。所谓“问题”,就是一种科学上的疑难或矛盾,就是人们想要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点,是知和不知的对立统一。如果对一事物一无所知,就形不成问题。如果对要认识的事物都已基本上认识了,那也就无所谓问题了。前者人们暂时无法探索,后者则是人们已经完成了的认识,是基本上没有疑问的知识。

科学问题:一定时代科学家在特定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答案。它体观了人们对事物的已有认识和没有认识之间的矛盾。

科研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必须是一个有所了解而又没有完全掌握的问题或者矛盾,否则就不能形成和作为一个科研课题。科研课题不仅仅是一个问题,而且还必须是具有科学意义和科学价值的问题。

(2)重要性:科研选题是整个科学研究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课题选择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把握科学问题的准确性。科研选题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全局性与根本性的意义,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在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方向,会给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全局带来极大的推动力,其问题的解决甚至会在科学技术发展中造成革命性的变革,从而开创新的学科,导致科学技术体系和结构重大改组。还有一些科研选题虽然一时并没有得到完全正确的解决,但是由于选题本身具有研究方向和价值,因而也发生了重大影响。

(3)意义(作用):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第一,科研选题能使研究人员真正明确科研目标和任务。

第二,利研选题能使研究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研人员的知识储备量,又分非定量积累(通过学习科学方法论,读内部的科学思想史,将普适性知识转化为哲学)和定量积累。二是科研人员对各知识要素之间的组织方式。

第三,科研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科研工作的成败。

第四,科研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科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

二、科学问题的发现

(1)科学问题的基本发生点

科学问题的基本来源有二:一是实践和理论的矛盾,二是是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10个具体发生点概括如下:

1、自然科学理论中的空白区和“处女地”;

2、两门或几门科学相接触的边缘区和结合部;

3、旧理论和新事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

5、处于检验中的科学假说;

6、相互对立的理论或假说;

7、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推广和应用;

8、领域中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向其它领域的移植、扩展;

9、修改和完善过程中的理论和假说;

10、从研究和探索的失败中得到借鉴和启发。

(2)发现科学问题的个人条件

1、丰富的知识储备。

2、良好的科学思维品格。独立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3、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辩证地把握世界。运用辩证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和探索世界。

(3)发现科学问题的基本途径

1、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基本方式有:1)在观察、实验中,“留心意外之事”,捕捉机遇,从新事实与旧理论的关系中,看新事实与旧理论之间是否有矛盾,从而发现科学问题。2)到社会生产中进行调研。采访有关人员,了解生产技术上所存在的问题和要求,密切注视从生产、实验中提出来的新问题。3)经常与同行交流谈论、交换思想,从中得到启发,发现有价值的科学问题。4)了解自己学科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及正在研究或有待研究和解决的科学问题。

2、查阅文献资料。通过查阅贡献资料,发视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发现科学内部各种假说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发现科学理论体系内部的逻辑困难或“谬论”(佯谬),发现不同学科理论之间的矛盾,从中引伸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3、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引出新的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解决一个问题,往往屡遭失败,这样科学家往往从反面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导致新的发现。

三、科研课题的选择

(1)如何选择科研题目

从广泛意义上说,科研选题包括两个方面:确定研究方向和选择研究课题。前者是研究者选定的在较长时间内的研究主攻方向,后者则是研究者在主攻方向确定好之后所选择的制高点与突破口。

1、要考虑科研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2、在科研选题时还要考虑解决课题的客观条件和研究者的主管条件;

3、要处理好热门和冷门、主要和次要、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4、要处理好眼前与将来的关系,尽量选择可持续的研究课题。

(2)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必要性原则。即选题首先要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是指科研选题必须具有科学理论根据,即既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又

要符合已被实践反复证实的科学定律。

3、创造性原则。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这就要求课题本身

具有先进性、新颖性、独创性和突破性,应是前人和他人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并预期能出成果的科技问题。

4、可能性原则。“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

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选题时必须考虑课题有可能预期完成的主、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定科研课题。

主观条件:是指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如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语知识)、技术水平、科究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设计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令人个人兴趣等),它反映着科研人员对选择的课题的掌握和驾驭的能力。

客观条件:是指资料、设备、物资、经费、时间、协作条件、导师特长、相关学科的发展程度等。

此外,在选择科研课题时,还应进行经济分析,讲究经费效益,尽可能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最优化。

(3)课题的论证与评价

课题的选择是否正确恰当,都必须对课题及其方案做出论证和评价,然后就最佳课题方察做出决策。对课题的论证,主要是运用基本原则论证课题的可行性。其论证有4个方面:

1、目的性论证。论证问题是否能够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和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一般地,能满足社会需委和科学发展需要的课题,将会受到社会的重视,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2、根据性论证。论证问题的立论依据,看有没有其哲学依据和科学根据。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课题就会陷入非科学或伪科学的歧途。

3、创造性论证。论证问题是否有新颖性和突破性。如果课题重复雷同,将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4、可行性论证。即要论证问题能否解决,要切合实际地分忻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或通过一定努力能否达到。不具备完成条件的课题,坚决不选。

(4)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

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研究层次,科研选题的特点和要求都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来看科研选题的形成过程还是有共同的规律性的,是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的。只有当科研选题获得有关方面认可,并得到经济上的资助后,科研工作才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否则将难以展开。在选择和确定科研课题时,一般采取的总程序如下:

1、对国内外的科技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尽量多地发现和搜集科学问题;(课题的前期调研)

2、初步对所储备的科学问题,利用选题的基本原则进行初步论证,筛选出备选课题;(课题的构思和论证)

3、对各选课题,进行初步研究,设计出研究方案;

4、对各个备选课题,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参考意见;

5、结合实际,综合比较各备选课题的综合评价结果,择优选择科研课题。(课题的提出和评审)

第三讲科学问题

问题1: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一、科学问题始于问题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1)科学问题与科学观察的定义

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

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科学问题的来源

科学知识包括经验和理性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科学问题实质上是经验和理性之间的矛盾,它主要包括经验事实之间、经验和理论之间、理论自身、理论与理论之间等方面的矛盾。

1、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

2、解决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矛盾;

3、解决理论自身的内部矛盾;

4、解决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

5、解决社会需求与现有生产技术手段的矛盾。

三、科学问题的分类

按学科的性质可以划分为理论问题和实验问题。

按问题求解的类型也可以把科学问题划分为:关于研究对象的识别与判定,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关于事务内在机理和规律性的研究,分析事物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关于研究对象的状态及运动转化过程,回答是怎样的问题。

问题的形式分类,不是绝对不变的,各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第四讲观察与实验

一、观察

科学观察,又称为观察方法,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感官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进行仔细认真的考察,感受客观事物提供的信息的方法。它是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基本方法。

(1)科学观察的主要特点:感知性、目的性。

(2)科学观察活动存在三个要素:观察者、观察对象、观察工具

(3)科学观察的类型: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4)科学观察的四个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典型性原则

二、实验

科学实验,又称为实验方法,是指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在有利的条件下去研究自然规律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实验是近代科学的精髓。

(1)实验与观察的关系

实验方法比单纯的观察方法有明显的优点,观察一般只能在自然发生的情况下进行,还要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实验方法则是人为地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在有意识的变革自然中去认识自然。

(2)科学实验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针对性的特点;

2、具有可传达性、公共性、可重复性、可检验性的特点;

(3)科学实验的作用:

1、使得人们认识自然现象的实践基础扩大;

2、使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

3、科学实验是许多科学新理论的基础和源泉,是科学抽象的必要前提;

4、还是检验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和手段。

16、科学研究的方法(3种,注意区分)

答:科学研究的方法分为演绎的方法,非演绎的方法和思想模型法。演绎的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其根本特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涵的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非演绎的方法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类比与联想,思想模型法。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而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的认识的思维方法;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归纳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概括也是一种由个别或特殊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类比的思维过程离不开联想,即从一个对象联想到另一个对象,否则就不能进行类比。思想模型是人们为了从事科学研究而建立的对原型的高度抽象化了的思想客体或思想事物。思想模型也包括数学模型。思想模型具有解释功能、判据功能、预见功能即创造性功能。在这个意义上,理想模型方法又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第五讲科学与技术

一、科学

(1)含义

科学就其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知识体系;就其发现过程来说,它是一种活动体系;就其社会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而实际上,它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认识世界。

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涵义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2)科学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

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二、技术

(1)含义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个方面。技术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2)本质

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三、科学技术

(1)本质

1、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2、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精神财富已经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

3、科学技术的本质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主要力量;

4、科学技术的本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强大杠杆;

5、科学技术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2)对本质的认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更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代社会,人们对科学技术本质的认识:科学技术是一种方法;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本质归根结底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总结、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含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固定的解释都有其局限性。

(3)特征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可复制性;整体性;价值性;历史变迁性;

(4)构成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反映,科学的认识过程就是科学语言、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逻辑、科学方法、科学范式、科学理论、科学精神和科学建制等内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科学的结构就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知识体系。

1、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科学知识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特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表示特定的含义,具有明显的形式化。

2、科学事实。

1)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某一个别的事务、事件、现象、过程或关系的解释、描述或判断,是经过专门整理和检验的确定性事实,一般以单称命题的形式表达出来。

2)科学事实可分为实验事实、观察事实和理论事实三类,并不是所有的科学事实都是通过实验或者观察的方法获得的;客观事实和科学事实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科学事实的特点:具有精确性;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可重复性。

3、科学定律

1)科学定律是用科学语言表示的、反映自然界事务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科学命题,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2)特征:简明性;学科性;预见性;相对性。

4、科学精神

1)科学精神是科学价值的核心内容,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科学精神是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所体现的一种理想的精神气质,是具有感情情调的、采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等一套形式表现出来的约束科学家规范的综合。科学精神借助于习俗的价值获得合法地位,通过格言例证和法令的增强,被科学家内化为自己科学良心。

2)科学精神与社会的价值观念紧密相连,不同的价值观会对科学精神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于科学精神的界定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具体来说,

科学精神包括:求真务实精神;理性的怀疑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实证精神;民主精神;

四、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2、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它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它追求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

3、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技术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可以预见的。

4、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生产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8、知识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相对来说,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9、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意义;技术知识则关系现实生产力,对社会文明、国家的实力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更为直接和近期的影响。

10、知识表征方式不同。科学知识主要记载为陈述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A是B”或“由于A 所以B”。技术知识主要记载为程序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如果采用A方法则出现B结果”。

11、它们的社会建制不同。科学的社会建制主要是指科学共同体(学派、学院和研究所),它的动力主要是科学荣誉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学知识是无偿的;技术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是技术功利、技术保密。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想到技术。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科学发展到今天,科学与技术已经能相互贯通,呈一体化的趋势,从三次技术革命看,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已经表现为双向的互动关系。

这种关系的最好体现是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形成,即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科学的技术化指在科学研究中,需要以相关技术的发展作为其辅助的手段,为其提供相应的研究工具;技术的科学化指技术向技术知识体系的升华而反过来指导技术的发展,和技术以当今基础学科的新成果为基础的迅速转化。

科学与技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融洽的结果形成了科学与技术的连续体。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进程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式、发展速度、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在这种协调发展的机制下,共同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第六讲自然辩证法

一、含义、研究对象、内容、性质

(1)含义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为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2)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在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目的在于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因此它始终围绕着“自然界-人-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而展开研究。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研究作为这一关系的客体的自然界,作为这一关系的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这一关系的中介的科学技术,因此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

(3)内容

由四个紧密联系的部分组成:

1、自然界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指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包括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及其原理为指导,以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历史为依据,对自然界进行研究,探讨并揭示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形成人类关于自然界发展的总的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旨在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一种正确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3、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观、技术方法论,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提出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深入阐述了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技术的社会建构以及技术创新与技术产业化等问题。

4、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而且出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社会体系和机制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产业化,科学技术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科学投资、研发以及推广运用的社会伦理、法律和自然生态风险越来越大,也产生了许多尖锐的综合性问题,这都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4)性质

从学科性质来说,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高度,从整体上去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已经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辩证法在不断丰富辩证唯物主义的同时,又接收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人与

自然界的关系,任务是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任务是解决人与人的矛盾,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一切科学技术活动都在社会大舞台中进行并受社会关系的制约,解决人与人的矛盾的一切社会活动又必须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为基础和前提,因此两者相互联系、相互统一。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是普通、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是依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从自然界本身,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自然界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和具体应用。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和意义

(1)创立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中,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出版标志自然科学摆脱宗教神学束缚独立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开端。观察、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结合使自然科学在17世纪获大进步。一系列具有决定性的重大发现以及自然科学的其它成就,越来越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辩证发展的性质。

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也为了适应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的需要,马恩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以及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上一切有价值的成果,特别是汲取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性,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1)发展

1、列宁开创了自然科学哲学的新篇章。

他强调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和发展恩格斯“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不可想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肯定了唯物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是纯粹客观的范畴”的观点。由于马赫主义者提出“时空是主观的”唯心主义的观点,列宁对此进行了批驳,并肯定了“时间和空间是纯粹客观的范畴”唯物主义的观点。

2、毛泽东的重要贡献

毛泽东重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强调自然界无论在微观方面,还是在宏观方面,都是无限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无限的;提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进;论述了真理发展的辩证法,指出百家争鸣是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等等。其中,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对于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开展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3)意义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对人类自然观、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具划时代意义:

1、在自然观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直观思辨的性质,汲取了其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自然观,进一步提出了以运动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的无限流动和循环的自然观,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从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到近代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现代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是人类自然观的一次革命。

2、科学认识和方法论上,马恩克服了培根经验论的形而上学缺陷和笛卡尔唯理论的唯心主义倾向,把归纳法和演绎法辩证地结合起来,批判了康德“先验论”和黑格尔的“理念论”等唯心主义观点,并将黑格尔关于思维能动作用的观点加以改造,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放在科学认识和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地位,论述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本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

3、科学技术观上,马恩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新领域,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进行考察,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他们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对科学技术认识之中,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实质及其发展的辩证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当今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就是以此为始点,并不断地得到传播和发展起来的。

三、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和意义

(1)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方法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坚持与各门具体学科相结合的原则。自然辩证法是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中产生、发展的,它涉及哲学、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等广阔的知识领域,并把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连结起来。

4、坚持创新的精神。这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风格,也是学好自然辩证法的基本途径。

(2)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哲学素养,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2、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兼备文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

4、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科学技术的性质与意义、方法与精神、历史与趋势,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诸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5、有助于增强我们的科技意识,提高科学素质,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

6、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坚持科学态度,运用科学方法,不断开拓创新;

7、有助于我们划清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界限,明辨是非,自觉地坚持真理,反对愚昧迷信和伪科学,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自己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

科技与理性 科技的工具理性 及科技的价值理性作为科技理性的两个层面,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关系。科技的工具理性作为科技的价值理性存在的基础,它是以科技的价值理性为导向,科技的价值理性是科技理性的核心,它作为科技的工具理性的依托,指引着科技的工具理性的发展方向。科技的价值理性作为一种目的理性和建构理性,“人本质上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强调是人类关于未来价值活动的一种观念模型,是人们它是以目的、意识和价值的合理性为其基本理念。科技的价值理性是人类以理论理性知识为基础,从人类主体的自身需要和自身意志出发进行价值活动的一种自我控制能力和一种规范原则。价值理性内在的属性要求科学家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 理性作为人自觉意识能力,体现着人类认知和把握世界创造的主体能动力量,也是 人的本质的重要特征。人与世界万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或界限,就在于前者有理性而后者没有。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把人界定为“理性的动物”,帕斯卡尔把人称为“会思 想的芦苇”。科技理性是理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逻辑上合理,形式上完善,操作上可行。 科技理性是一种以自然为对象的人的理性。它是科学技术与人的理性相结合的产 物。 科技理性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科技理性具有精确性,它具有用数字符号定量化地 阐释自然的特点。第二,科技理性是一种对象性思维,是一种主体、客体再分的思维方式。第三,科技理性具有无限扩张性,具体表现为科技理性的无限性与科学技术知识的有限性的矛盾。 科学家的伦理责任 价值是对主体及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的描述,它代表了客体在主体化过程 中的性质与程度。”①马克思说:“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①。它的最基本内容就是改造世界并使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或者按照人的尺度及要求来认识并改造我们的世界,这包括人和社会本身。可以说是人赋予这个世界以“价值”。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一旦把客体事实被价值化之后,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功能之间就自然而然构成了一种价值关系,价值也就这样产生了。在通常情况下,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统治着工具理性。科学家的道德素养,活动意图,活动目标以及道德水平等都制约着对科技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由此决定了科学家对社会具有不可回避的伦理责任。科学家应承担的伦理责任的内容 1、尊重生命,维护人的尊严 过去,由于科学需要人类不断的探索和追求,因为探索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所以我们提倡科学家不受任何阻碍地探索一切自然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命医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活动一直都没有受到阻碍,这已经危及到了人类的人格与尊严。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人是目的,而永远不能只看成是手段。这告诉人类的生存和人的生命的发展是第一位的。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编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一讲古代自然观 一、古中国自然观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古中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 1.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3.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四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气:风、暑、湿、燥、寒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1.何谓创新思维?束缚人类创新思维定势表现极其如何克服? 创新思维指的是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独特性、有效性和非常规性等基本特点,创新思维能突破常规和传统,不拘于既有的结论,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创新思维俗称“点子”,往往可以救活一个单位或一家企业。 思维定势: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时,人们会不假思索地采用自己习惯的特定思维 框架进行处理。 思维定势的表现: (1)从众定势:为维持群体的相对稳定,与多数人保持一致,内化为普遍的个人思维准则。(2)经验定势:经验的狭隘性:时间、空间、条件。 (3)理性定势(唯书本定势):过于理想化,容易脱离实际;过于专业化,造成人的片面化,机械化。 (4)权威定势:对权威的尊敬甚至崇拜,不敢逾越权威半步,不敢怀疑权威的理论和观点。 一味“听话”、总是“服从”、外在泛化 如何克服:一、跳出从众定势:从众心理就是不带头,不冒尖,一切都随大流的心理状态,不许标新立异。 二、跳出经验定势:经验的狭隘性:时间、空间、条件。 三、破除权威定势:对权威的尊敬甚至崇拜,不敢逾越权威半步,不敢怀疑权威的理论和观点;权威定势的三大表现:一味“听话”;总是“服从”;外在泛化。 四、破除书本定势:破除书本定势的集中训练:读书正反合;团队思索;独木桥边的两人游戏。 2.何谓思维视角,思维视角的主 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人的思维活动不仅有方向,有次序,还有起点。在起点上,就有切入的角度,称为思维视角。 主要表现形式:1、肯定视角、否定视角;存疑视角 2、过去视角、现在视角、未来视角 3、自我视角、他人视角、群体视角 4、无序视角、有序视角、可行3.谈谈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思 维? 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至少 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概 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得出结论 几个环节。如果一种研究方法不 包括概念操作化与实证检验这 两个环节,这种方法就不是严格 意义上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要 保证研究过程与结论都可公开 检验,因此科学方法要求以共同 规则确定标准,而没有相同标准 就无法做任何检验。 此外,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帮 助我们了解相关因素之间的关 系;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了解事物的变化程度;科学研究 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预测的 准确率。 提倡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 纠正不良的学风。 使用科学方法有助于防止制造 含义不清的新词,有助于防止无 明确逻辑关系的因果解释, 有助于防止不在乎结果的形势 预测。 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开放 性,认为自身是不完善的和需要 改进的,因此采取科学的研究方 法还可以有助于培养研究人员 承认错误的品德和改正错误的 勇气。 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创 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发挥人的自主 创新能力,以超越常规的眼界从 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 全新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面 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技术和人 类遇到的各类复杂的新问题,如 航天载人计划、生态问题、社会 和谐发展等问题,都要求科学工 作者运用创新思维,并且要有意 识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 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 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 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其基本方 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 思维形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 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 等逻辑方法。具体可归纳为下面 三种方法: 1)系统思维法。 2)发散思维法。 3)逆向思维法。 4.谈谈现代科技发展的态势与特 点. 发展态势:(1)信息科技占 主导地位: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 及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 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2)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 先导技术:基因工程的发展及应 用;细胞工程的发展及应用 (3)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 纳米科学技术取得长足发展;新 能源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核 能、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 新材料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电子 信息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符 合材料、纳米材料);海洋开发 与空间开发成为新的热点;环境 科学技术引起高度重视(环境监 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废物 资源化、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特点:(1)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加速化:科学技术成果加速增 长。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与应 用的周期愈来愈短,新技术、新 产品过时的速度越来越快。 (2)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 与综合化: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 于综合----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 的科学化,科学与技术发展各自 呈现综合的统一性。 (3)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5.谈谈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其 社会影响. 特点:(1)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加速化:科学技术成果加速增 长。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与应 用的周期愈来愈短,新技术、新 产品过时的速度越来越快。 (2)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 与综合化: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 于综合----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 的科学化,科学与技术发展各自 呈现综合的统一性。 (3)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社会影响:(1)形成新的生产方 式:全数字的先进制造方式与先 进服务方式的结合(竞争内涵的 变化);全球化的开发、生产、 销售模式(物流全球畅通)。 (2)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知识与信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 资源(知识创造财富);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 力(创新成为企业竞争能力的灵 魂)。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P2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P2 3、用系统思想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间的矛盾。 P2 4、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P2 5、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P3 6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P3 7、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P3 8、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P4 9、E. 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P4 10、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 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P4 11、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P4 1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P4 13、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 可以相互替代。P4 14、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 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P5 16、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P5 17、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P5 18、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辩证法。P6 19、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P6 20、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逆性,是指任何事物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P6 21、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P6 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有限性。P6 23、开始精神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和方法从事一切科学研究。P6 24、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P6 25、科学的价值在于了解世界,技术的价值在于改造世界。P6 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P7 27、简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基本特点?P7 28、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科学方法论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P7 29、结合你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 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P7 30、结合以上实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谈谈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关系。P8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一、人与自然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答: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通过劳动与自然进行交换,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1)人与自然之间的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2)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所以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 二、试分析近代机械自然观? 答: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牛顿力学正确反映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表现在: 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 2.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 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 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测运的结果。 6.物质微粒“可以无限的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 三、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的特点表现在哪里? 答: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的基本特点表现在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①肯定世界的物质性;②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因素;③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④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最高形式;⑤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题型:辨析题4*10分;材料分析题3*20分 1、原子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答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原子论自然观:要点:采用分割法,把大的东西分成小的东西,这样大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通过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又可以通过更小的东西的运动规律来揭示,最后使得各门分散的科学得以相通。 2、数学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并能举例加以说明。 答案: (1)核心思想: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之中都存在着某种数量关系。 (2)数学自然观的古希腊代表:毕达哥拉斯:“万物”已经不仅仅是世界上的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除了这些实际事物外,还有一些也是存在的东西,如正义、理性、灵魂、美、善良等等,这些东西显然是不能用水、土、火、气来解释的。毕达哥斯时代,数还不能离开感觉的对象而独立存在。点是1,线是2,面是3,体是4。 (3)数学自然观的近代代表——开普勒: 土星轨道的球——立方体 木星轨道的球——正四面体 火星轨道的球——正十二面体 地球轨道的球——正二十面体 金星轨道的球——正八面体 (4)元素周期表 3、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答案:机械论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 (2)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

(3)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 (4)人与自然是分立的。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 答案: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1、达尔文又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 2、德国的F.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证明了无机界同有机界之间的联系; 3、M.J.施莱登和T.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 4、在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表明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统一; 5、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见电磁世界图景)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 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自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大体描绘出了一幅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自然图象。于是,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并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5、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答案:功能=F(组分、结构、环境) (1)一定的结构决定一定的功能——结构解释方法和结构模拟方法(仿生学) (2)系统的性状功能有相对的独立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多对一”的关系-----黑箱方法。 6、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答案: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表现出一定的加和性 (2)非加和性——系统的突现功能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7、生态自然观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材料分析题)

最新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古代科学衰落原因 欧几里德写成几何学巨著《几何原本》,在这部划时代历史巨著的示范作用下,形成了共同原始科学结构学科群并对后世科学家进行示范。然而公元415年女数学家希帕提娅遭到基督徒的野蛮杀害,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下令关闭雅典的学校,严禁研究和传播数学,数学发展再次受到致命的打击,公元641年阿拉伯人攻占亚历山大里亚城,图书馆再度被焚,希腊数学悠久灿烂的历史至此终结。 由此可得,古代科学走向衰落的原因是: 1.示范作用的极限。示范作用是指科学家利用已在某领域中明确的模式去搞新的研究,但这种末班的应用取决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念是否允许人们去利用示范。科学不仅常常和直观相矛盾,还和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相抵触。在古希腊奴隶社会的价值观念中,这种示范作用很难社会化,罗马的一个皇帝曾拒绝用机器搬运神殿大柱,因为那会使奴隶失去工作。几何学建立的原始科学结构在奴隶社会中几乎不能发挥示范作用。古希腊科学发展渐渐陷于停滞状态,而且古代社会对科学的需求比对技术的需求小的多。并且由于科学体系本身的专门性和复杂性,很多科学理论虽然正确,但和人们直观认识不相同,所以科学理论传播特别是方法论上的示范遇到的障碍可想而知。 2.教育和通讯技术的不发达,理论的传播范围有限。思想的社会化需要通过出版和印刷,跨地域的科学交流需要发达的通讯技术。古希腊的文字是写在纸草和羊皮纸上的,价格昂贵,购求和安放均极为困难,科学理论的教育和传播只能是奴隶主这一小部分人的特权,科学社会化程度太小,一旦社会结构面临变化,战争的风云就会摧毁原始科学结构。 3.罗马帝国的征服以及基督教的兴起,使整个古代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希腊理性精神受到压制。古代宗教及相应的理性主义精神消失,对上帝的虔诚取代对自然和人生的思索,科学土壤随着古代社会的解体而流失,而原始科学结构在古希腊罗马的社会化程度实在太小,所以古代科学的衰落成为必然。

自然辨证法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750字)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在计算机学科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辩证法的指导。 计算机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学科类别分为四个层次,从高到底分别为:哲学层次、科学层次、技术层次和应用层次。显然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层次,主要研究宏观问题;而计算机科学属于科学层次,研究微观的算法、程序及实际的硬件设备。但两者研究的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计算机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思维规律和机器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和对机器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 ②自然辩证法与计算机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当一个计算机专家去研究分析一个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在这方面,图灵可以说即是计算机学界的大师,也在哲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哲学层次上,对于计算机能不能思维,会不会有意识这个问题,图灵提出了一个检验方法:现有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如果对于我们出的任何问题,人写一个答案,机器打印一个答案,如果分辨不出是人的还是机器的答案,就说明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检验法”。现在计算机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推理论证,总是可以找出计算机回答的规律,这与人脑思维是有区别的。这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的研究。 2、什么是自然观,试分析所学专业或学科中所蕴含的自然观念,并分析其自然观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 (790字)首先,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它既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大体包括人们对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我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技术,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的思想内容。用自然观来解决计算机科学问题将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自然观在计算机科学的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可以大致从下面几个方面体现: (1) 系统自然观在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体现:在计算机领域,就拿一台通用的计算机来说,计算机的组成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这些设备组成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与其中的每一个部件都是密不可分的。 (2) 自然观的整体性体现在:任何一个软件系统的整体和软件开发的每一个流程都是息息相关的。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上,无论开发什么类型的软件,无论要开发的软件规模如何,我们都要遵循软件开发的流程,从软件的需求分析,到软件的概要设计,再到软件的详细设计,代码编写,以及软件的测试、维护,这些步骤的完成最终实现了整个软件系统。所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任何一个流程出现问题整个软件的设计都不能完成,所以说我们应当遵循这个规律。 (3) 生态自然观与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随着我们对计算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从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一、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1、历史发展上哲学源于科学,科学脱离哲学是相对晚近的事情。(举例)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从历史发生上,科学源于哲学; 近代科学革命之后,具体科学领域逐渐脱离哲学研究的范围,但科学和哲学之间仍然扮演者彼此的批判者和促进者角色。 科学本身也是哲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哲学)。 2、哲学为科学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培根:对归纳法和经验观察的强调,见第一课件最后部分) “归纳法就是为获得真正证明的方法。归纳逻辑不是在知识问题上研究,而是对自然的权力艺术的科学” “归纳法是发现个体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制的工具,是获得支配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能起决定作用的形式的方法。” 三表法: 具有表:所有正面例证 缺乏表:所有反面例证 程度表:不同程度的例证分类 培根对自己的方法的评价是,它告诉如何整理科学必须依据的观察资料。他说,我们既不应该像蜘蛛,从自己肚里抽丝结网,也不可像蚂蚁,单只采集,而必须像蜜蜂一样,又采集又整理。 3、科学与哲学互相扮演彼此的批判者(见第一课件中对相关案例的介绍) 1)、科学对哲学的作用 科学研究对哲学观念和理论的批判和挑战。 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自我实在性的挑战。 举例: 神经科学对自由意志观的挑战——李贝特实验 在心理学家本杰明·李贝特(Benjamin Libet)的实验当中,他使用EEG来检测被试的脑活动信息,同时要求被试随时报告自己动作发出的意向。结果发现,大脑是在个体报告发出动作意向之前几百毫秒之前就已经产生了相应动作的脑活动,也就是说动作产生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个体意识当中的意向,而是意识之外的其他脑活动。这个研究的结果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引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虽然有学者质疑Libet实验中被试报告与脑活动的时间差测量的精确性(比如对被试用来报告出动作意向的时间的测量问题),但是在2008年在《自然?神经科学板》(Nature NeuroScience)上,金顺菘(Chin Siong Soon,音译)等人采用现代的脑成像技术再一次验证了李贝特的研究结果。 2)、哲学对科学的作用 反思与批判 约翰·赛尔(John Searle)对强人工智能纲领的批判 强人工智能:心智(Mind)本质上就是程序。只要计算机拥有了适当的程序,理论上就可以说计算机拥有它的认知状态以及可以像人一样地进行理解活动。 举例: 如果一台电脑表现(act)、反应(react)和互动(interact)都和有意识的个体一样,那么它就应该被认为是有意识的。 赛尔的中文房间 “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 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这个思想实验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全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一、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1、历史发展上哲学源于科学,科学脱离哲学是相对晚近的事情。(举例)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从历史发生上,科学源于哲学; 近代科学革命之后,具体科学领域逐渐脱离哲学研究的范围,但科学和哲学之间仍然扮演者彼此的批判者和促进者角色。 科学本身也是哲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哲学)。 2、哲学为科学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培根:对归纳法和经验观察的强调,见第一课件最后部分) “归纳法就是为获得真正证明的方法。归纳逻辑不是在知识问题上研究,而是对自然的权力艺术的科学” “归纳法是发现个体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制的工具,是获得支配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能起决定作用的形式的方法。” 三表法: 具有表:所有正面例证 缺乏表:所有反面例证 程度表:不同程度的例证分类 培根对自己的方法的评价是,它告诉如何整理科学必须依据的观察资料。他说,我们既不应该像蜘蛛,从自己肚里抽丝结网,也不可像蚂蚁,单只采集,而必须像蜜蜂一样,又采集又整理。 3、科学与哲学互相扮演彼此的批判者(见第一课件中对相关案例的介绍) 1)、科学对哲学的作用 科学研究对哲学观念和理论的批判和挑战。 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自我实在性的挑战。 举例: 神经科学对自由意志观的挑战——李贝特实验 在心理学家本杰明·李贝特(Benjamin Libet)的实验当中,他使用EEG来检测被试的脑活动信息,同时要求被试随时报告自己动作发出的意向。结果发现,大脑是在个体报告发出动作意向之前几百毫秒之前就已经产生了相应动作的脑活动,也就是说动作产生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个体意识当中的意向,而是意识之外的其他脑活动。这个研究的结果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引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虽然有学者质疑Libet实验中被试报告与脑活动的时间差测量的精确性(比如对被试用来报告出动作意向的时间的测量问题),但是在2008年在《自然?神经科学板》(Nature NeuroScience)上,金顺菘(Chin Siong Soon,音译)等人采用现代的脑成像技术再一次验证了李贝特的研究结果。 2)、哲学对科学的作用 反思与批判 约翰·赛尔(John Searle)对强人工智能纲领的批判 强人工智能:心智(Mind)本质上就是程序。只要计算机拥有了适当的程序,理论上就可以说计算机拥有它的认知状态以及可以像人一样地进行理解活动。 举例: 如果一台电脑表现(act)、反应(react)和互动(interact)都和有意识的个体一样,那么它就应该被认为是有意识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