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体经济时期的“工分制”及其效率产生机制

集体经济时期的“工分制”及其效率产生机制

集体经济时期的“工分制”及其效率产生机制
集体经济时期的“工分制”及其效率产生机制

集体经济时期的“工分制”及其效率产生机制

——基于 J 小队“工分制”的历史考察

孙敏

摘要:工分制作为集体时代农业生产中一项基本的经济制度,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以J小队会计的口述为基础史料,展现集体时代工分制在一个普通农村的生产小队具体实践,分别从工分制的管理者、劳动组织形式、工分的制定和评定、工分年终核算四个方面来分析工分制的运行机制。从中发现工分制的运行由于深深地嵌入在乡土社会之中,其运行的效果不仅受制度设计本身的影响,更受乡土社会中的熟人社会、地方性共识等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工分制;熟人社会;队委会;劳动小组

一、问题的提出

工分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计量农民参加生产劳动的数量以及计算劳动报酬的一种方法,亦称劳动日制,也是农村集体组织对农民进行劳动管理的一种形式”,[]根据该定义,工分制至少包含三层含义。首先是作为劳动数量的计量单位,即在集体劳动中个体劳动数量与质量的体现。其次作为劳动报酬的计量单位,是集体劳动成果分配的重要依据。再者,作为劳动管理的组织形式,即集体对社员的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的方法。可见,工分制既是一种农业生产制度又是一种农业产品分配制度,既是一种经济制度也是一种组织制度,其内在复杂性和外延丰富性使得学术界对其效率问题一直未达成共识。

已有的学术研究对此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无效论者”从工分制的组织角度出发,认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因低效甚至无效的监督机制出现社员“磨洋工”、“搭便车”“大呼隆”等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从而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另外“无效论者”还从工分制作为分配制度出发,认为“工分制由于未对劳动进行准确的度量”[]以及分配过程中的平均主义大大难以对劳动者产生激励。“有效论者”则从历史实践的具体个案出发,以数据模型和定量分析为方法,论证工分制对绝大部分社员的劳动激励和行动效率是具有制度优势的,而“无效论者”中所提及的懒汉只是村落中的少数。[]这些研究都从不同的层面展现工分制的运行逻辑,为本文的所讨论的问题奠定了研究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运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定量研究难以体现制度落地过程中的人事影响。学界当前研究资料主要为官方的统计数据和民间的草根账册。这两类资料共同的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可计算性,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显示其结论的科学性。但数据往往反映的是基于宏观视野下的主流与趋势,是一种客观主义研究的视角,有

其合理性。但这种量化的历史研究方法剔除了制度在实践过程中的“人事”即行动者在实践制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事实上,任何历史制度实践与不同的区域社会后,其制度的实际效果千差万别。

其次,工分制往往被研究者作为一个相关变量纳入到整个集体时代的体制之中,其回应的问题往往是工分制从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大集体”的生产的效率。这种寓局部于系统的分析容易忽视了工分制作为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的研究价值。

结合前人的研究,文章试图将个案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从乡土社会的视角解剖麻雀,揭示工分制作为独立形态下运作逻辑,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工分制的效率问题。具体而言,本文则以小队会计的访谈记录为主,以口述史资料形式展现集体时代的工分制在一个普通农村的实践过程,主要包括工分制的管理者、劳动组织形式、工分的制定和评定、工分年终核算四个方面,进而从工分制的制度本身所蕴藏的“微机制”和乡土社会的特殊性来论证正常形态下工分制是有其内在效率的。

二、方法与背景

(一)方法:来自亲历者的口述资料

本文主要采用半结构式的访谈为主,通过田野调查收集的相关文献资料与访谈者的口述资料为依据,重点分析60年代稳定发展时期的工分制。而所访谈得对象是武汉江夏区老屋胡村的一名老干部,他1946年出生,69岁,1962年开始参与集体生产,1964年-1968年为J小队会计,1968年-1981年大队副业会计,1981年-2005年为村书记。2005年从村干部退出后就在家务农。作为从群众锻炼出来的小队干部,对其所经历后两个阶段的工分制在生产小队的实践过程有清醒的记忆,从而为本文提供了相当丰富而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二)J小队概况

J小队现在为武昌江夏区W村的十二村民小组,据村部2014年的统计,该村民小组目前有24户共83口人,其中劳动力63人。水田面积250亩,旱地面积334亩,水塘10口。由于该村地理位置低于该灌溉渠内的大型水库,在正常的降水条件下,基本上可以依靠自流满足该小组的农业生产用水。由于该小组的户口迁出人口不多,集体时代的人口70-80人左右,其中劳动力40-50个。水田面积200-300亩,与2014的统计数据相比并无较大的出入。由于该村属于江夏区远郊村,城市发展规模还未达到该区域,暂未出现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用地的征地情况,因此该小队集体时代的水田和旱地面积与当前的数据基本一致,总的可用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大约为550亩左右。

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的回忆,集体时代的生产是非常忙碌的,几乎都是从白天干到晚上,很少有休息。一年下来,在农忙的时候每月只有1号和15号放假休息,而冬季农闲时经常被小队集体组织起来去开荒、肥田和兴修水利。其生产的大致过程:清明之前的2-3月份开始整理土地即耕地,为了保证亩产,往往是先耕后耙,如此翻耕2-3次,在没有机械的的情况下都是依靠人力和畜力相结合的牛耕劳作。清明时节播种育秧,其中1亩秧田可栽8亩水田。5月开始插秧,由于该小队主要劳动力的人均水田面积约为5.5亩,在主要劳动力全部调用的情况下,也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插秧的环节。在秧苗生长过程中的灌溉与排涝、除草与施肥等环节也需要不断地调配劳动力。10月开始收割,到11月结束,由于该小队只种一季水稻,农忙到此基本结束。大部分的旱地主要生产经济作物,如花生、芝麻、油菜、玉米、棉花、红薯等等。

(三)工分制的四个阶段、四种形态

长达30年的集体时代在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三级所有,对为基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该制度以生产小队为基础,通过工分制实行集体劳动、集体分配,具有浓烈的共产主义气息。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由于其内部具体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形态的“工分制”。为此,本文根据小队会计提供的口述资料,可将J队在长达30年的工分制实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2年-1957年的工分制确立期,即合作社时期。该地区大致经历了互助组、低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三个阶段。与全国合作社普遍情况一致,“常年互助组内设立组长和农工员,……组员劳动实行工顶工,按劳评分。……初级社转为高级社,生产资料无偿归功,取消了土地报酬,农民个人收入完全按照社员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工分成为广大农民维系生活的关键”。[]第二阶段,1958年-1961年的工分制挫折期,即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J 小队以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一大二公”的“大公社”体制取代了工分制。

“小队社员在合作社保留的田地、生产工具全部上交,包括自家的犁、镰刀、锄头等等所有大小型生产工具基本上都交给生产小队。生产队长哨子一吹,大家就集体出工。收工回来后就吃…大锅饭?,当时湾子里宣传的是…吃饭不要钱,人人拿工资?。第一年(1958)我们就把前几年留存下来的粮食吃完了,还发放了1个月的工资。随后就进入到…三年困难?,村民们靠挖野菜、扒树皮来充饥,很多村民半年内没有吃到1粒米”。[]

遇到如此重大的灾难,口述者冷静地分析道:

“有人磨洋工并不代表所有的社员都不劳动,不记工分、吃大食堂是影响了生产的效率,但不至于颗粒无收。当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干旱。1958年吃完合作社留下来的口粮后,到1959年在农作物生产最需要水的时候,100多天三个月里我们这里没下一滴雨。碰到这样的大干旱,在没有什么大型水利的情况下,农民再多的投入也是没有用的。当时开春播下去种子到七八月份几乎没有碰到一滴水,怎么可能收到粮食?大伙只能在干旱过后抓紧时间广种薄收,前大半年里只能是到处挖野菜、扒树皮。”[]

可见,在当地老百姓的眼中,低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确实对集体的经济效益产生不良影响,但“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1959年“大饥荒”的主要原因是百年难遇的大旱与政治上激进持续的“共产风”共同造成的。“三分人祸,七分天灾”是该湾子的基本写照。

第三阶段,1962年-1966年,工分制的稳定期。随着1962年全国农村经济建设政策的调整,根据1962年9月出台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中“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的规定,[]该生产小队首先恢复工分制,通过制定较为精准且易操作的工分制实施细则压缩社员磨洋工、搭便车的空间,通过“多劳多得工分”的分配方案提高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其次根据1959年关于自留地调整规定,允许生产小队恢复自留地制度,“规定只要社员愿意要,都应该给他,并长期归社员自由使用”。[]J队于1961年按照每户1人1分地的标准分给社员自留地,自留地以旱地为主,一般分配在房前屋后。社员在完成集体生产后可以经营自留地,他们在自留地上种点蔬菜,放养点鸡鸭来补充家用。最后,取消“大食堂、大锅饭”。在纠正前期“共产风”的前提下工分制在J小队进入稳定发展期。

第四阶段,1967年-1978年,工分制的异化期。工分制的异化主要表现为“文革”中政治工分和社队在平调劳动力中所产生的越级工分。政治工分主要是“看劳动态度、思想表现、家庭出身等政治因素,使得评工记分呈现出更多地人为因素”,[]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工分制中“按劳分配”的原则。而越级工分则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小队之外的基层组织对小队劳动力的平调和无偿征用。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些劳动对征用劳力者而言并不是无效劳动,但对被征用劳力所在的生产对而言,除了农田水利工程与生产队的产出大概有间接关系外,其他的劳动与生产队的集体收益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任何关联,农民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劳动所产生的价值并没进入其集体分配之中。[]这两类工分在年终分红中稀释了生产小队的工分价值,工分制遂逐步走向了其反面。正如口述者所描述的:

“1974年-1975年,生产大队修了两个大型水库,到下半年的我们小队的社员都是全部上江堤、修水利。社员的劳动成果归大队,但劳动力的成本归小队,社员的工分所得由小队负责。还有生产大队大兴副业,大办集体企业,当时先后办起了7个小厂,化肥磷厂、茶厂、养猪厂、大米加工厂、灰厂、养鸭厂,还把大队的木匠和泥瓦匠组织起来到外面揽活等等。而这些集体企业的工人,都是从每个生产小队调劳力去工作的,社员在企业的劳动成果还是归生产大队,但工分却记在生产小队的帐上。去集体企业劳动的社员一般都得按中等劳力计分,年底结账也是在生产小队分配”。

这些工分在生产小队看来,基本上属于无效的空头工分,但又必须参与年终分红,由此引起了社员和小队的不满,成为工分制的异化的集中表现。

三、工分制的运行实践

不同时期的工分制的农业生产效率有不同表现形式及成因。由于访谈时间的限制和访谈对象经历的特殊性,难以对四个阶段的工分制进行详细的描述,因此本小节以J小队稳定期的工分制形态为主要论述对象,其具体运作情况如下:(一)工分制的管理者——队委会

所谓“队委会”即每个生产小队选举产生的小队干部,主要包括生产小队长、会计、出纳、记工员、民兵队长、妇女队长等等,一般5-7人组成队委会,共同安排本小队的农业生产。J小队当时共有7个小队干部,每个小队干部都有明确的分工,在参加集体劳动的同时要完成公职任务。小队长主要负责全盘,安排、调度和监督生产。大队开会一般都是由小队长参加,生产小队的收入和开支都由小队长来决策。副队长一名,主要负责具体生产工作的安排。贫雇农组长一名,专门代表贫农和雇农,主要负责反映该群体50-60%的意见,在实际管理中不起实质性的作用。技术队长一名,主要是负责小队生产技术的把关。会计一名,主要负责计算和管理生产小队集体的财务。记工员一名,专门负责登记每天社员劳动所得的工分。妇女队长一名,专门负责组织妇女劳动生产和开会。

这些小队干部,在完成本职的管理工作之外,还必须带头参加农业生产。如小队长,他最多公务是开会,开会的当天就按当日的中上等工分给予记录。如果小队长不开会则在田间与普通社员共同参加生产,他在劳作过程走动走动,看看社员的劳动情况,对社员劳动具有监督的责任。等到傍晚,社员们陆陆续续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小队长便带领记工员核验任务的完成情况并登记相应的工分。又如小队会计,每个月完成公务的时间之多5个工作日,其他时间必须参加劳动才能获得工分。晚饭后小队会计会与记工员核对当日参加集体劳动的社员所得的

工分,并对张榜公布。而社员们吃了晚饭也会过来坐坐看看自己的工分是否有误、第二天安排了什么劳动、唠唠嗑等。

(二)工分制下劳动力组织形式——劳动生产小组

在小队内部,原则上按照劳动力的好坏均衡搭配,7-9个社员为一相对固定的生产小组,平时的劳动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工分按照任务分配前定好的数额,并参考任务完成的质量上下浮动。如果小组内部有成员偷懒想搭便车是很容易被其他社员排斥出局的。

“几个熟人之间,常在一起工作,谁干活勤快谁磨洋工,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如果确实因体力或技术的原因,一个小组内有人做得确实比另一个人少很多,他们内部可以相互调剂,一般也就是1-2个工分,1个工分值不了多少钱,熟人之间也就不会那么斤斤计较。但是,如果有个别社员长期不好好做,以后干活小组长就不会再叫你去干活。”[]

在农村的物质财富几乎完全由都很差小队垄断经营的情况下,“农户家庭的收入,无论是物质还是现金,都依赖于劳动工分。因此,在集体劳动中,工分就相当于财富和货币,直接决定者家庭的实际收入”。[]“小组长不再叫你一起干活”实际上赋予了小组长拥有对劳动力的一定程度的配备权利,通过该权利小组长可以通过“不叫”的方式威慑甚至是惩罚社员的偷懒行为,剥夺其挣取工分的机会。当小组长不再理会“干活不认真的社员”的时候,那些“差劳力”就会慢慢组建在一起,但他们的收入就与他们劳动的效率成正比,从而影响其整个家庭的收入。

在农忙的时候,为了赶生产进度,在小队范围内允许小组成员之间自由组合,在这种情形下,便形成“好的劳力就与好的劳力搭配,差的劳力只能与差的劳力搭配”的新格局。新格局实际上是对相对固定的劳动小组的打破,这使得社员们在合作的同时产生一定的竞争性和排斥力,尤其是对那些比较懒散的社员来说,劳动力的重组是对他们“干活不够勤快”的社会性宣布。懒散的事实和懒散的名声不仅减少个体参与集体生产的机会,从而影响其年终的收入,而且在熟人社会中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由此带来的负面形象对个体乃至整个家庭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三)工分的制定与评定——可浮动的定额工分

工分的制定即对生产小队范围内的每一位社员和每一项生产活动“值多少个工分”进行赋值。该制定工作都是在队委会的组织下,全体社员共同参加、民主评议制定的。与全国大部分生产小队情况一致,J队的工分在未劳动之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评底分,是指根据劳动者的综合能力(包括体力、年龄、性别、劳

动技能等因素)和劳动态度而评定的基本分。一般底分的等次有10分、8分、6分、4分四个等级。另一类是定额工分,即针对每一个生产环节和项目,结合该劳动的强度、难度、地理位置等要素的综合考虑,给不同的生产项目制定不同等级的工分,它实际上“是一种按件记工的体系。”[]据小队会计回忆:“以插秧为例,会根据田块的质量分不同的等级,比如上等田1亩定额为10个工分,下等田1亩则定额为8个工分。一小组社员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体完成某一片田地的任务后就能获得相应的工分。另外,捆秧苗,小队则按计件的方式记录工分;稻谷收获后要担稻草,就根据稻草离仓库的远近分不同的等级工分,同样采取计件的方式。但担稻草与捆稻草是分开记工分的,这样可以防止担草的人在捆草过程中偷工减料。这类计件的工分还可以为那些劳动积极分子提供机会,勤快的农民,为了挣多一点工分,天还没有亮自己就到田里去捆秧苗。”[]两类工分值在获得全体社员的多数同意后便张榜公布在小队宣传栏里,以后社员对自己所参与的生产劳动能够获得多少工分自己心里就清清楚楚,也就不会跟小队长、记工员扯歪皮。但为了保证生产的质量落到实处,事后还有一个工分评定环节,即在社员完成任务后,由小队长和记工员到现场去检查任务完成的质量,根据质量的达标情况在定额工分上有一定的浮动。比如,插秧插的过稀就会整体降1-2个工分。可见,在定额工分的前提下通过任务完成之后质量检测来实行可浮动的事后工分评定,一方面保证了定额工分制下的机会公平,另一方面在浮动工分评定下的生产效率。

(四)工分制下的分配——按劳分配与实物分配

工分制下社员的年终收入主要依靠全年劳动所得的工分数量以及该生产小队的整体生产效益。具体分配方案如下:

首先是生产小队的工分在当年的物价水平下价值的计算,即工分值。而年终结算是工分值的必要环节,每年的工分值多少钱还会受到该生产小队的农业生产情况而定的:

“到年底,会计会将一年的收成,包括水稻、小麦、红豆、绿豆、芝麻、玉米等等收入进行核算。首先要除去上缴大队的公粮,当时的公粮交稻谷。纳完公粮、留下下一年口粮后剩余的粮食就转卖给供销社或粮站,折算成货币。然后再减去一年中生产小队的所有公共开支,当时主要开支是肥料、煤油灯、农具等等。再者除去当年全体社员已经消耗的口粮,按照粮价折算成货币。最后剩下的货币收入就是全体社员一年总工分的总价值。用这部分钱除以劳动力的总工分就是一个工分的平均价值。”[]

其次是以户为单位的家庭年支出与年收入。生产小队在年前按照每户家庭的人口类型分一年的口粮,成年劳动力平均口粮每月35斤,小孩按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口粮,老人的口粮比青壮年的少一点,大概在30斤/月。到年底结算时,首先根据家庭所拥有的总工分数乘以工分值计算出家庭的货币收入,然后算出该家庭的所消耗的口粮值多少即家庭的食物支出金额,口粮按照当时的市价折算成货币。最后两者减去即得出该家庭的年纯收入,其决定了“是小队给社员钱还是社员给小队钱”。因此影响家庭纯收入核心要素是所有家庭成员的集体劳动所得的工分数,而这往往取决于家庭的劳动力结构。如果1个核心家庭里有夫妻和4个孩子,就意味着在较长的时期内,这个家庭只有2个壮劳力,其他的小孩子没有能力参与劳动挣工分,“两个壮劳力挣到的工分抵不上6口人的口粮钱,到年底基本上就是社员欠小队的钱,社员也拿不出来,就先欠着,等小孩长大成为劳动力后慢慢扣除”。

最后实物分配,实物分配包括来年的口粮分配和年终的福利发放。年底社员除了货币收入结算外,还有一些物质福利发放。这些物质福利也是工分劳动下的公共产品。在J小队最大的福利是年猪,小队每年安排1个专业的养猪户,小队提供养猪的场地和猪食。猪食主要是糟糠和野菜,糟糠由养猪人每周到小队领取,小队有一本专门的猪饲料账册,由会计负责。养猪人一年需要养7-8头,要养好这些年猪,每天割野菜是最主要的劳动,因此基本上就没有时间参加其他的生产活动,小队给养猪人员的工分是按照当年的上等工分计算。“猪要养得好,就必须勤快,今年要是喂得不好,下一年小队就会淘汰,换一个人来养。一个中上等的劳力一年的工分有4500工分,相当于100多元,所以小队想养猪的人还是很多的,如果养得好就不会换人。”其他的如鸡鸭这些家禽一般由农户自己养自己支配,但由于当时物质缺乏,大部分家庭成员的口粮都比较紧张,社员只有在家里有重大的开销的时候才会在自己家养鸡养猪,比如儿子结婚、建房子等等。社员通过经营家庭副业增加集体劳动之外的货币收入以此完成人生大事。

以劳力均衡搭配的劳动小组为生产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社员之间的工分数量上的差距。以1962年为例,一个勤劳的壮劳力一年可以拿到4800-5000个工分,普通劳动力大概能够拿到4000个工分,以劳动个体为核算单位,同等劳动力在劳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年终所挣的工分数量差距不大。据会计回忆,1962年即实行工分制的第一年,他们小队的年终时1个工分值3分钱,一个壮劳动力5000个工分*0.03=150元,其一年消耗的口粮35*12=420斤,按当年粮食价格100斤稻谷15元来算,折合成货币为63元,壮劳动力一年的纯

收入为150-63=87元。但以家庭为核算单位则因家庭结构的特殊性难以精确计算,按照会计的提供的数据,“一年下来家庭的工分收入约在200-300元,除去整个家庭的口粮后,家庭的纯收入大概在20-50元”,这应该是当时的普遍情况。

四、工分制效率的产生机制

基于前文的对工分制在该生产小队的实践逻辑,本小节从制度本身及乡土社会的特殊性出发,简要分析其对参与集体生产的社员行为选择的影响,以此为依据来重新探讨工分制的效率问题。

第一,生产小队之间的竞争迫使以生产小队长为领导核心的队委会成员带头生产、合理排工以保证本小队的经济效益和社员的基本福利。正如访谈的这位会计所说的:

“小队长表面上是大队干部任命的,但实际上是由社员们举手表决产生的,由社员自己挑选小队里的生产能手,生产大队只是下来把把关。当时的小队长比大队书记有权威,但小队长很辛苦,小队长是一队之长就像一家之主一样,每天都要想各种办法提高小队的生产。小队长的生产安排直接影响小队社员的收入,而且每年年底,小队长都要到大队汇报一年的收成,干得好的小队1个工分值5-6分,干得不好的的1个工分值2-3分,不同小队之间也是有比较有竞争的。一般情况下,小队长只要自己肯带头,生产安排合理,基本上都是能搞好的,一当就当10多年的小队长的人很多。搞不好的很少,搞不好主要就是他自己不愿意带头吃苦,也就没有能力安排生产。”

可见,工分制使得大队范围内的生产小队之间有了可以通约比较的“年终工分值”,在大队甚至公社范围内的“精准比较”使得生产以小队长为核心的小队干部组织有了双重压力。其一,由于生产小队内部社员对集体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有着强烈的期待,进而在小队内部产生一股强大的自下而上的群众压力。“同样数量的工分,社员看到别的小队拿到的收入比自己的多很多,心里肯定是不平衡的。生产提不上去,小队长自己也觉得没面子,他自己也就不愿意继续做。”其二,存在自上而下的上级领导的考评压力。两者相结合,使得以生产小队长为核心领导的队委会成员对本生产小队的生产事务尽心尽力,尤其在如何高效的安排劳动、如何实现小组劳动的有效监督方面对小队干部有着极高的要求。因而在双重压力下,使得小队干部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而产生持续的工作动力。

第二,工分制度下灵活的小组劳动组织形式有效地甄别“落后社员”并可以将其边缘化,从而实现了低成本的有效监督。根据前文所述,工分制下的劳动小组

人数不多3-5人,在相对固定的小组长带领下共同完成生产小队分配的任务。在劳动过程中,为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这种监督表现在任务完成后的工分评定上。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且可视的短暂的劳动环境中,不同社员劳动的技术、劳动的效率、劳动的质量等方面在一个劳动小组内是非常清楚的:

“这活你干得多干得少,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比如插秧,5个人为一小组共同完成1亩田,你插得速度明显慢于其他社员,或者你插的秧不稳不好,在队长评定完工分后,社员之间就可以通过内部协商的方式给干得好又快的多一个工分,落后的就减少一个。一次干活一两个工分值不了多少钱,所以他们也不会太计较的。但是,如果你老是干活懒散,尽想着偷懒,下次小组长就不会叫你出工了。”

可见,在小组劳动过程中通过多次性的“同工不同酬”可以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熟人范围内检验社员的集体劳动的态度和效率。劳动小组的相对固定性即通过多次反复的集体劳动中有效地甄别出劳动中的“落后分子”,并通过劳动小组的可调换性实现劳动中的积极分子对落后分子的排斥,即“你每次都不好好干,下次小组长就不会叫你出工”。小组劳动中有效甄别和相对排斥“落后分子”的机制,使得抱有投机心理的社员不得不担心“小组长出工不叫你”,不出工不仅影响个人的工分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长的筛选”形成熟人社会中的具有负面形象的“边缘人”,进而影响到个体生活的其他方面。

第三,熟人社会所产生的地方性共识和社会性惩罚有效地克服成员“搭便车”,从而保证公共性生产的效率。以经济理性为特征的陌生人社会和以社会理性为特征的熟人社会,其克服公共事务中“搭便车”的能力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正如贺雪峰所言,熟人社会行动逻辑的重要特点是多次反复博弈,人不仅是一个经济人,而且是一个社会人,是一个道德人,是一个希望得到他人尊敬,生活得有点体面从而需要其他村民承认的人。[]工分制通过集体劳动将农业生产变为以生产小队为基本单位的公共事务,在村庄预期稳定、村庄舆论有力的集体劳动过程中形成对“勤劳”的强烈认同,社员若在乎熟人社会中的面子、人情和尊严,其行为就会受到地方性共识的约束。如果他不在乎熟人社会中的面子、人情和尊严,故意破坏地方性共识,其行为则会受到社会性的惩罚。

所谓“社会性惩罚”是指在超出了乡村社会共同体的基本规范的越轨行为将受到乡土社会软权力的惩罚。软权力来自于村庄自主生产的价值,生产小队实际上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实体单位,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以及集体时代相对封闭的城乡格局,使得社员的流动性非常小。“因为长期共同生活,并且有未来共同生

活的预期,村民便会在乎他人的评价,在做事时保持道理上的正确”,[]“道理上的正确”便是村庄自主价值的集中体现,“软权力”即来自于这种“道理上的正确”。工分制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对勤劳的认同,“只有多劳动才有多的收获”、“大家都是白天干完集体的,晚上还拼命为自己家劳动”,“你要是不勤快、干活不利索,懒人的名声一传出去,媒婆都不好意思给你上门说亲”。可见,懒汉在熟人社会中遇到的不仅仅是经济危机,甚至还有可能因娶不到媳妇而产生家庭再生产的社会危机,其社会关系也因各种负面名声而产生危机。这种社会性的惩罚远较外部的监督和经济的贫困对个体“偷懒”行为更有约束力。熟人社会中社会性惩罚抑制了社员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行为,从社会层面保证了工分制下的生产效率。

五、小结

在小队会计的口述史中,集体时代的工分制不是静态的、没有温度的制度框架而是充满了人情与故事、生动而又复杂的历史实践。工分制是集体时期农村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种集生产与分配为一体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同时生产出一套有别于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而这一经济制度与价值体系共同塑造了农村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并在长达20年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代表社会主义方向的新传统。至今这套新传统在不同的地区或多或少地被保留下来。遗憾的是学术界将更多地精力单纯地从制度理性和经济学的理性人出发来研究工分制,而对工分制在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的深渊影响鲜有研究,而这正是要求研究者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将工分制纳入到具体的、民间的现实场景中去发现其另一方面。——————————

注释:

[]潘淑淳. 记工分 [J]. 档案天地.2009(6).13.

[]林毅夫.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J]. 1990(12).

[]李秀林.农业集体经济缘何低效率:一个交易费用分析——以安阳县吕村乡前奇务大队为例[J]. 当代经济. 2008(3).40-41.

[]张江华.工分制下的劳动激励与集体行动的效率 [J]. 社会学研

究.2007(5).1-20.

[]潘淑淳. 记工分 [J]. 档案天地.2009(6).13.

[]调查笔录:2015年武汉江夏区老屋胡村调研报告.2015(12).

[]调查笔录:2015年武汉江夏区老屋胡村调研报告.2015(12).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625. []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第4编)[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556.

[]潘淑淳. 记工分 [J]. 档案天地.2009(6).13.

[]张江华.工分制下的劳动激励与集体行动的效率 [J]. 社会学研

究.2007(5).18.

[]调查笔录:2015年武汉江夏区老屋胡村调研报告.2015(12).

[]吴淼.工分制下农民与村干部的行为选择 [J]. 中共党史研

究.2010(2).39-42.

[]张江华.工分制下的劳动激励与集体行动的效率 [J]. 社会学研究.2007(5).5. []调查笔录:2015年武汉江夏区老屋胡村调研报告.2015(12).

[]调查笔录:2015年武汉江夏区老屋胡村调研报告.2015(12).

[]贺雪峰.乡村的前途 [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152.

[]贺雪峰.乡村的前途 [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263.

本文修改版发表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完整版)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农村集体经济是集体成员利用集体所有的资源要素,通过合作与联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适应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要求,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构建集体经济治理体系,形成既体现集体优越性又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引领农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一、组织机制 目前大多数的村集体经都是由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体制的基层组织生产大队沿革而来的。我村对家庭承包经营配套的集体经济制度进行改革,成立独立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属于全体村民,村民按照人口享受集体经济的盈利与资金的分配的权利。村委会进行辅助管理与指导,但没有决策权。同时,设立相关的程序与条件,让集体经济步入正轨,并独立、健康发展。

二、职能机制 盈利主体是指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即使如此。与其他企业等经营性主体相同,集体经济被赋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性质,作为特殊的企业,也同样以营利为目的,不是社会义务。但资金筹集方面,因发展落后,村民不能自给自足,筹建资金只能全部由政府承担。村民必须充分利用已有资金把集体经济作为经营主体参与市场化竞争的能力,抢占市场份额,取得盈利。 三、收入机制 无论集体经济组织,还是集体成员的农牧,作为现代名目经营主体,畜牧养殖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最重要的经营要素,即畜牧养殖必须作为他们的经营资本。在现行的产权制度下,牧场作为集体牧场,畜牧多少由集体经济分担部分,其余部分由牧民自己承担。牧民可从集体经济借支,来购买母畜、个体经营、股份合作等,每年盈利之后归还本金,并按照盈利的百分之三上交集体经济,以保障集体盈利。 四、资产清产核资机 这是顺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要对集体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摸清集体家底,健全管理制度,防止资产流失。在清产核资中,重点清查核实的集体资金、债权债务等,查实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做到账证相符和账实相符。对清查出的没有登记入账或者核

电力市场交易模式知识讲解

第五章电力市场交易模式 第一节电力市场的交易类型 一、电力市场运营结构 一个完整的电力市场,一般划分为中长期合约交易市场、期货交易市场、日前交易市场、实时交易(平衡)市场和辅助服务交易市场几种。 (一)中长期合约市场:中长期合约是中长期实物交货合同,它可以通过竞价产生,也可以双边协商后以协议签订。 (二)期货交易市场:期货交易是期货合约的交易。 (三)日前市场:落实中长期合同电量,组织日前竞价,通过竞争发现日前市场价格,制定满足电网安全和经济运行的机组开停计划。 (四)实时平衡市场:组织实时平衡市场,通过竞争发现实时市场价格。 (五)辅助服务市场:通过竞争发现保证电力商品质量的各项服务内容的市场价值。 图2.l 电力市场运营结构图 第二节中长期合约交易市场 一、中长期合约交易市场 中长期合约交易是现货交易的一种形式,根据预先签订的合约商定付款方式,进行电量的买卖,并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实物交割。 电力市场上的中长期合约交易,是利用市场成员中发电商所申报的机组基本数据、机组报价数据,机组检修计划,电力市场运营系统(调度)所报送的负荷预测数据、电网输送容量、安全约束等信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按照电力市场的竞价规则,制定电力市场中长期合约交易计划,为参与交易的每个机组分配年度和月度合约电量。中长期合约既可以通过竞价产生,也可以通过协商后双边签订。 在单一购买者市场中,中长期合约交易分为年度竞价及月度竞价,单一购买者(电网)从各个发电商中按报价从低到高排序,选择年度、月度电量的供应者,以鼓励发电商之间的竞争。上述两种交易电量在电力市场初期占整个电力交易量的70%~80%。如果政策允许,部分大用户也可直接从发电公司购电。 在输电网开放,有多个购买者或零售商竞争的电力市场中,中长期合约交易市场为长期市场和中期市场。在长期市场中,由交易人进行双边交易,交易不再细化到0.5h间隔,交易量很大,长期交易以年度基本负荷为基础。在中期市场中,通过交易人或交易中心进行电能买卖,交易基于季度、月或周的基本负荷,部分交易可以细化至0.5h交易时段,交易量较大。 电力中长期合约内容包括合约电量、合约电价、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拒绝供电或拒绝接受供电时的惩罚量或补偿量(中断电价)、时间等主要参数。 电力差价合约是中长期合约交易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合约,由于其形式简单、易于操作,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电力市场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差价合约是买电的(供)配电公司(或用户)与卖电的发电商之间的一种中长期合约。当合约交货时的市场价格高于合约敲定价时,(供)配电公司(或用户)仍以市场价与pool(联营体)进行买电交易结算,而发电商需要把市场价与合约敲定价之间的差价交付给(供)配电公司(或用户),而当合约交货时的市场价格低于合约敲定价时,发电商仍以市场价向联营体卖电结算,而(供)配电公司(或用户)需要把市场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计划方案说明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 实施方案 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县委先后下发了《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兴村计划”、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稳定。根据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有关要求,结合全县农村实际,现就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全省脱贫奔小康示范县、率先建成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兴村计划”,全面推行“三三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促

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村科学发展,为实现“三年翻番”、“两个率先”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目标任务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站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坚持“村级主导、市场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培植典型、示范带动,整体联动、部门配合”的原则,创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形式,多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不断加快山区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亿千百十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县打造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亿元村1个、千万元村5个、百万元村10个、十万元村100个,9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彻底消灭“空壳村”。 三、实现形式 1、资源开发型。要结合农村实际,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分发挥矿产、山林、水能等自然资源优势,挖掘经济潜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矿产资源丰富的村,要积极兴办集体企业,合理开发矿山资源,并由卖原矿向深加工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精细化发展路子,争取效益的最大化。山林资源丰富的村,要抓紧开发林地资源,吸引林业投资项目,特别是在林权制度改革中,既要保留少量的集体林地,也要适当提高

集体经济管理办法

精心整理西田村集体经济现金管理办法 一、现金的概念 现金是指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财会部门为了准备支付日常零星开支而保管的钞票。 1 2 应于次日存入银行,不得“坐支”现金(即从本单位的收入现金直接支用)。 3、现金支出的管理规定 现金的使用范围是: ①工作人员的工资、劳动报酬和各项工资性补贴; ②使用劳动力付给的劳动报酬;

③根据规定经批准的各项奖金; ④各种劳保、福利费用及有关规定的对个人的其它现金支出; ⑤开展工作所需的管理费用和其它开支; ⑥工作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等。 单位必须按规定的用途使用现金,不准用不符合规定的凭证顶现金(白条抵库); 4 5 1 实行“村帐乡(镇)管”的村民委员会的现金管理做法是: ①由乡(镇)农综站全部代管村民委员会的会计核算和现金管理工作,实行“钱帐分管制度”和“开支审批制度”。 ②村民委员会实行“报账制”,设置一名专职或兼职出纳员保管和使用现金。

③现金收入的管理:村民委员会发生各项收入,必须通过乡(镇)农综站的办理,由乡(镇)农综站开出收款收据,乡(镇)农综站出纳员收款,不得由村民委员会私自收款。如果由乡(镇)农综站委托村出纳员收款,也必须由乡(镇)农综站开出收款收据,交村出纳员代收,村出纳员收到款后必须及时交乡(镇)农综站收款入账。严禁村委会私自收取款和不开出收款收据乱收款。 2 村民小组出纳员收款,也必须先由村委会开出收款收据,交村民小组出纳员代收。村民小组出纳员收到款后,必须及时交村委会收款入账,不得坐支现金。严禁村民小组私自收款和不开收据乱收款。 ④村民小组的开支,可以根据现金使用的实际情况,由出纳先向村委会在核定的现金限额内借入抵垫资金,用于村民小组的开支,发生支出后应及时向村委会报销,

2015年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关于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的实施意见

关于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有关要求,推进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建立相对独立、规范运行的电力交易机构(以下简称交易机构),现就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适应电力工业发展客观要求,以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为目标,组建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搭建公开透明、功能完善的电力交易平台,依法依规提供规范、可靠、高效、优质的电力交易服务,形成公平公正、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促进市场在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基本原则。 平稳起步,有序推进。根据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目标、进程及重点任务,立足于我国现有网架结构、电源和负荷分布及其未来发展,着眼于更大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交易机构组建工作,建立规范运行的全国电力交易机构体系。 相对独立,依规运行。将原来由电网企业承担的交易业务与其他业务分开,实现交易机构管理运营与各类市场主体相对独立。依托电网企业现有基础条件,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鼓励具有相应技术与业务专长的第三方参与,建立健全科学的治理结构。各交易机构依

规自主运行。 依法监管,保障公平。交易机构按照政府批准的章程和规则,构建保障交易公平的机制,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公平优质的交易服务,确保信息公开透明,促进交易规则完善和市场公平。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交易机构实施监管。 二、组建相对独立的交易机构 (一)职能定位。 交易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在政府监管下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公开透明的电力交易服务。交易机构主要负责市场交易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管理;负责市场交易组织,提供结算依据和相关服务,汇总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自主签订的双边合同;负责市场主体注册和相应管理,披露和发布市场信息等。 (二)组织形式。 将原来由电网企业承担的交易业务与其他业务分开,按照政府批准的章程和规则组建交易机构。交易机构可以采取电网企业相对控股的公司制、电网企业子公司制、会员制等组织形式。其中,电网企业相对控股的公司制交易机构,由电网企业相对控股,第三方机构及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户等市场主体参股。会员制交易机构由市场主体按照相关规则组建。 (三)市场管理委员会。 为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充分体现各方意愿,可建立由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定稿)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村级财务收支行为,管理用好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规范我县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财务收入管理制度 1、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依法、合理组织收入,加强货币资金管理。 2、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主要包括:上级和部门对村级的专项补助和拨款、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收入、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发包及村办企业上缴收入、投资收益、上级转移支付以及奖励、救济扶贫补助、补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集体建设征地地补偿费,以及各种代收、借贷等其他收入。 3、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的各项收入应当使用“省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监督管理总站”统一监制的票据,确保收入有据可查,并在一定的时限内及时、足额上缴乡镇农村集体财务委托代理中心入帐核算,严禁私设小金库、坐支、截留、挪用或擅自抵顶债务。上级转移支付以及奖励、补助、补偿资金等须直接拨入乡镇农村集体财务委托代理中心帐户,统一支付管理。

4、乡镇农村集体财务委托代理中心要经常核查村级有关经济往来帐目,定期与开户银行核对,定期盘点库存现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财务开支审批制度 1、村集体经济组织各项支出应做到集体理财、民主管理、公开透明。 2、村集体经济组织支出主要包括:;村(组)干部报酬、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广播通讯等管理费、计生支出、五保户供养、集体统一经营支出、公益事业支出、生产建设支出、经营性支出、其他经审核许可支出。村级不得开支招待费。 3、村集体经济组织支出实行备付金制度,每月由村出纳员到乡镇农村集体财务委托代理中心领取一定数量的备付金用于日常开支,发生超出备付金限额的支出事项时,村应提前向中心提出申请,经中心主任审批后预支。 4、财务开支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经村书记和村主任共同审批同意并签字,定期交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大额开支,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后须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财务开支严禁“白条”做帐。 5、审核同意后的财务开支票据由村出纳员负责到乡镇农村集体财务委托代理中心报账。中心要加强对原始单据的

电力市场分析

引言 本文致力于通过分析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电价形成机制,市场主体的构成、市场交易和运行模式、市场交易策略,并进行科学预测市场需求,分析研究发电集团交易竞价策略,在此基础上,建议发电集团在当前电力市场竞争条件下,积极主动并有选择性地采取交易策略参与市场竞争,以最优的报价策略获取最大化利润。本文还分析国内外电力市场结构、运行方式、特点、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在掌握大量基础性市场信息基础上预测未来电力需求,比较分析区域电力总供给和需求的状况,并对未来区域电力市场竞争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和判断;本文在对电力市场理论分析、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实证论述基础上,提出发电集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策略的竞价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具体总结提出基于成本分析、基于市场出清价格预测的博弈论模型等多种交易竞价策略方法。最后,通过对市场规则、竞争形势和发电集团内部降耗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交易前充分做好战略设计和规划,做好内部挖潜、降本增效等基础工作对发电集团竞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并建议发电集团及时调整竞价策略,改善管理方式,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为未来在电力市场中交易成功奠定基础。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电力产业被普遍认为是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世界各国对电力产业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等环节实行严格管制。80年代以后,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边界发生了显著变化,全球范围掀起了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浪潮。随着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成为当前电力行业改革和理论研究的主流思想,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电力市场成为各级政府和各类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电力市场参与者的发电集团,其利益最终必须通过电能的生产和交易来实现,在交易过程中提前获悉尽可能多的电价和电力需求信息,就可以在电力市场的交易中占得先机,求得更大的利益回报。发电集团的报价决定了其自身在发电市场中可以占有的市场份额,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利润。因此,对竞争对手报价策略以及电力市场未来运行趋势进行准确预测,并在此分析判断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最合理、最理性、最优化的策略选择,就成为当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国际、国内电力改革的历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看,传统的电力产业垄断经营体制已经难以为继,电力市场化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电力市场开放,就是要将电力工业纳入到市场经济的框架中,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合理利用。传统的基于粗放管理和行政手段的一系列规制、调度和控制方式,势必无法适应竞争环境下的市场实际情况,因此,必须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电力系统运行控制及规划工作的各个环节,相应改变市场调节手段。作为最先被推向市场的发电集团,必须高度关注电力市场信息、市场特点、市场建设和规划。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放开规制、引入竞争、市场定价。而其中电价是电力市场的杠杆和核心内容,电价的形成机制直接决定了市场的开放程度,因而改革电价形成机制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在厂网分开的基础上,逐渐放宽市场准入,尝试建立区域电力市场,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制定电力市场法律,制定市场交易规则,使价格在竞争中形成,使电价真正反映电力生产成本水平和市场对电力产品的供需状况。 建立科学、健全、有序的市场,要求所有的市场主体能够认清形势,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规范的竞争,要求市场主体宏观上找准定位,调整成本控制策略,确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运营管理研究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运营管理研究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运营管理问题,涉及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我国农村集体资产总量增长快速,规模庞大,如何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提高运营效益,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课题。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边界模糊、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不完善、法律建设制度不健全的情况,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比较混乱、运营效益低下、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而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村级集体资产高效管理,促进集体资产运营效益稳步提高,是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闽侯县为研究案例,在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和法人治理结构等研究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和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资料,从产权制度、治理机制、运营模式等层面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运营管理现状进行了综合剖析,重点对闽侯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运营财务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县域内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成效显著的典型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研究得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面上表现为发展意愿弱、管理运行混乱、经营收益低、发展后劲不足,实质上是由于村级集体资产权属模糊、边界不清,集体成员的占有收益权利无保障,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机制不规范和集体资产运营模式单一影响了集体组织的运转和集体资产运营的效益,同时政府对村级集体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不够。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推进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集体资产运营模式和加大政府帮扶指导力度等,以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运营管理水平。

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一、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一是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 二是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激活农民财产权。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动员和引导有条件的村集体,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中连续使用。 二、加快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进程,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管全局、管长远、管根本的重大改革,对于实施乡村战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航海农村集体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汪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

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配送地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强指导服务,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一是引导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围绕特色主导产业,依托市场,因地制宜,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运作水平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品牌,实施品牌策略,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健全内部制度,搞好规范运作。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积累发展机制,深化监督约束机制,培育农民合作社健康运行。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队伍,推动合作社快速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之间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支持农民以资金、技术、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力争2020年规范化管理的农民合作社达到100家以上,覆盖全县所有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创建国家级示范社达2家以上,创建自治区级示范社5家以上、5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农民合作社进行初加工,60%以上农民合作社实行品牌化营销,90%以上的农民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到2022年,全县的合作社全部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全县80%以上的农民加入合作社,产品通过合作社销售,提高农民组织化程

村组集体经济管理制度

村组集体经济管理制度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总则;预(决)算制度;投资决策制度;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及结算管理制度;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行讲述。其中包括: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管理与监督,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行为,增加财务工作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促进我镇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应坚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勤俭节约和科学预算的原则,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集体经济组织必须按照量入为出、高度节约的原则,根据本单位当年的实际,按照全年总体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和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在新一会计年度前,科学合理安排本集体经济组织全年的财务收支预算等,具体材料详见: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管理与监督,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行为,增加财务工作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促进我镇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市村组集体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镇按村或村民小组设置的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集体经济组织),代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的村民委员会执行本制度。

第三条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应坚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勤俭节约和科学预算的原则,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保障成员(股东)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二章预(决)算制度 第四条集体经济组织必须按照量入为出、高度节约的原则,根据本单位当年的实际,按照全年总体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和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在新一会计年度前,科学合理安排本集体经济组织全年的财务收支预算,具体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其他收入,经营管理运作费用、福利费用、固定资产购置、工程(含装修、水电安装等)和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开发使用、收益分配、筹资或投资等各项财务收支。 第五条集体经济组织在制定财务预算前,必须广泛征询意见和充分论证,由村两委会制定初步方案,经党员及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向成员(股东)公布,报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备案后实施,并由监事会监督执行。预算一经通过,应严格控制,不得随意追加、修改或超预算开支。如在实施过程中确实需要修改或追加,超出本制度规定限额的,应按照“一事一议”的决策制度,提交给成员(股东)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向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农办)书面报告,说明原因。 第六条年终决算时,集体经济组织要结合年初的预算进行比较,查找节支、超支或计划外开支的原因。特别是对超支较大的开支项目要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关于印发《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基本规则(试行)》的通知(电监市场〔2009〕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关于印发 《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基本规则(试行)》的通知 电监市场〔2009〕50号 (2010年1月1日起试行) 各派出机构,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集团公司,有关电力企业: 为规范和推进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依据《关于完善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电监市场[2009]20号),我会制定了《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基本规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依照执行。 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基本规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推进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以下简称直接交易)试点工作,依据《关于完善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电监市场[2009]20号)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直接交易是指符合准入条件的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按照自愿参与、自主协商的原则直接进行的购售电交易,电网企业按规定提供输电服务。 第三条直接交易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市场化原则,保证电力市场公平开放。 第二章准入与退出 第四条参加直接交易的电力用户、发电企业,应当是具有法人资格、财务独立核算、信用良好、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实体。内部核算的电力用户、发电企业经法人单位授权,可参与试点。 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的具体准入条件,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符合直接交易准入条件的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可向电力监管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按程序审核批准后取得直接交易主体资格。 第六条直接交易双方,在合同期内原则上不得退出直接交易,如需退出直接交易,由有关部门审核批准。退出方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予适当补偿,补偿方式可在合同中约定,或参照电监市场[2009]20号文件的精神协商确定。 第七条取得资格并参与直接交易的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取消其交易资格,并承担相应违约责任。 (一)违反国家电力或环保政策并受处罚的; (二)私自将所购电量转售给其他电力用户的;

XX镇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XX镇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根据《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通知》(晋组通字(2019)13号)、《XXx市X区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就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按照全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领,坚持自カ更生与政策扶持相结合,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为组带,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建和领办土地股份合作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等为主要经营方式,因地创宜探索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等多种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健全村集体经济管理机制、经营机制、监督机制,调动村集体成员积极性,增强村集体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注入新活力。 二、基本原则及扶持目标

(一)基本原则 1、以村为主导,民主决策。各村要充分发挥村支两委班子的主导作用,发挥全体村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运用好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挖掘发挥农民聪明才智,培养村级班子和广大农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管理村级事务的能カ,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2、坚守底线,改革创新。要坚守不改变村集体产权性质不损害村集体利益、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条底线,巩固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探索村级集体经济有效组织形式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收增效经营管理模式,形成成熟高效、可复制、可推广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3、市场引导,政府指导。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立足市场进产业、选项目、选合作伙伴,坚持开放式发展,做实产品、供精质量、做出品牌、做大市场,实现持续发展和持久增收。各村要因村施策,科学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和目标,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既要用好当地源优势,又要坚守生态环保底线,进免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实现绿色发展,交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4、集体所有,成果共享。坚持集体资产集体所有,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保障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把集体増实力、农民增收益、产业增效益有机统一,实现集体增收和农民家庭取富双赢,经济发展与村级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能力同步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增强,确保集体经济发展成

2020年村级财务集体经济管理制度

2020年村级财务集体经济管理制度 为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强化村级财务监督,严肃财经活动纪律,管好用活集体资财,提高集体资金使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有关财经法规和政策,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现金管理制度 (一)建立岗位责任制:各村现金由村报帐员(文书)负责管理,其它人员一律不得插手经管现金。 (二)向单位和个人收款,必须开据统一收据,不得用白条和以表代据收款,用完的收款收据必须及时销号交存。 (三)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不准坐收坐支,不准平调、挪用公款,不准公款私存,不准白条顶库,不瞒报收入,收入现金及时入帐。 (四)备用金实行限额,村一级不得超过500元,社一级不得超过200元。 (五)村级建立现金日记帐,准确核算现金收支,及时清点现金,并在每月报帐日和镇上进行帐面余额的核对。 财务收支管理制度 (一)各类资金的收、支管理 1.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由财政机关按照有关政策转入农

经专户按村记帐,开支时按照镇政府确定的方案支出不足部分。 2.“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严格按照《**省村级范围内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筹集、管理和使用,其开支范围主要用于村级道路建设、植树造林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筹集集体生产性公益事业资金,筹集资金实行上线控制,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5元,严禁自立项目或提高标准向群众筹资,加重农民负担。 3.专业承包合同收入的资金:无论是公地、园林、房屋,还是其它集体资产,只要是承包经营,就必须签订合同,依照合同收承包费,壮大集体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或其它公益性支出。 4.外来投资和拨付资金(包括捐款、各种赞助款、补助等):要做到专款专用,按时交存农经专户管理,不得随意乱花乱用,做到物尽其能,财尽其用。 5.经营性收入和其它收入资金:做到应收尽收、不准隐瞒虚报,更不得设置帐外帐。 6.各种结算类资金:要及时清理应收、应付款和内部往来款项,往来款项,积极催收欠款,清偿债务,提高资金的周转利用率。 (二)核算方法:各村财务收支由村报帐员(文书)具体经办,款项的拨付由政府镇长(镇政府分管领导)审签,支

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资料

附件3 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 为规范电力市场运营,依法维护电力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证电力市场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 2015? 9 号)及其配套文件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规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现货交易的电力市场。 第三条[ 市场原则] 电力市场成员应严格遵守市场规则,自觉自律,不利用市场力或市场规则的缺陷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市场主体的利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市场正常运行。 第四条[ 实施主体] 国家能源局依法组织制定电力市场规划、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办法,会同地方政府对区域电力市场和区域电力交易机构实施监管。 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和地方政府电力管理部门根据职能依法履行省(区、市)电力市场监管职责。 第二章市场成员 第五条[ 市场成员] 电力市场成员包括市场主体(包括市

场交易主体和电网经营企业)和市场运营机构三类。其中,市场交易主体包括各类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户和独立的辅助服务提供商等;电网经营企业指运营和维护输配电资产的输配电服务企业;市场运营机构包括电力交易机构和电力调度机构。 第六条[ 市场主体登记] 所有并网运行的省级及以上调度发电企业应在电力交易机构登记。 为电力市场交易提供输配电服务的电网经营企业应在电力交易机构登记。 不符合准入条件的电力用户、符合准入条件但未在电力交易机构注册的电力用户(以下统称“非市场用户” ),由售电企业或电网经营企业代理开展交易,按售电企业约定价格或国家目录电价结算。 第七条[ 市场主体注册] 符合准入条件且纳入省级政府目录的的售电企业、电力用户、发电企业须向电力交易机构申请注册,取得市场主体资格后,方可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申请注册的发电企业和拥有配电网的售电企业须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后。 符合技术条件的独立辅助服务供应商,须向电力交易机构申请注册,取得市场主体资格后,方可参与辅助服务交易。 第八条[ 市场运营机构职责] 电力交易机构主要负责市场主体注册及注销、组织实施电力市场交易、编制交易计划, 并提供结算依据和服务。 电力调度机构主要负责电网运行安全、系统实时平衡和日以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最新(最新)

农村村级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基础。发展壮大农村村级集体经济,需要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打破旧有思维桎梏,通过开放共享、产业融合、模式再造等,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特别要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途径。 引入外力,探索村级集体资产增值新路径。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村级集体经济要坚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凭借自身资源与地缘优势,引入工业资本、外来资本,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在广大农村,集体资产包括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资源性资产,用于经营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农业基础设施、集体投资兴办的企业及其所持有的其他经济组织的资产份额、无形资产等经营性资产,用于公共服务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非经营性资产。上述三类资产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多种限制,农村集体资产不能向资本转化,无法与现代资本市场体系有效对接,成为无法利用或利用成本很高的低质资产。从资产价值来看,目前村集体最具利用价值和增值空间的资产当属土地资产。应抓住目前窗口期,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使村集体在农业土地流转中发挥主导作用,实现资产盘活和资本增值,不仅可行而且很有必要。大城市周边农村通过现代化农场经营发展果树、蔬菜、花卉、畜禽养殖等高附加值农业经营,在经济上比较可行。村集体代表村民与现代农业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代表村民监督企业运营,索取并分配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年度收益。村集体的主要收益来源有:一是零散土地在规模化平整经营后,原有田边地头、边界小路、沟坎渠道等非耕作土地均可实现耕作利用,一般可较原耕地增加10%~ 20%的面积,这部分土地可作为村集体资产获得收益;二是原有水井、池塘、沟渠、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可作价出售、出租或入股新进企业,实现资本收益;三是作为全体村民代表,可与农业经营企业谈判,雇佣村民作为农业工人以及获得部分产品、下脚料的处置权,村集体可获得部分中介收入。 产业融合,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业态。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突破单一农业发展限制,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经营性收入来源。村级组织应整合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探索生产服务、电商、旅游、健康、物业等产业与集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在土地、林地、滩涂、水面等资源优势村,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把农民有序、合理地组织起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形成规模优势,并通过“集体+生产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生产服务型经济,村集体以提供统一管理、有偿服务等形式,领办创办各类服务实体,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物资、流通、仓储等服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有偿服务,增加集体经营收入。在特色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好的地区,针对农产品销售难题,探索“集体+电商”模式,利用电商平台,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将周边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民个人的水果、蔬菜、草药、花卉等特色农产品汇集到电商平台,由集体组织专人经营管理,收取一定比例费用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在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村落,探索“集体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 实施方案 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县委先后下发了《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兴村计划”、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稳定。根据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有关要求,结合全县农村实际,现就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全省脱贫奔小康示范县、率先建成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兴村计划”,全面推行“三三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村科学发展,为实现“三年翻番”、“两个率先”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目标任务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站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坚持“村级主导、市场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培植典型、示范带动,整体联动、部门配合”的原则,创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形式,多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不断加快山区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亿千百十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县打造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亿元村1个、千万元村5个、百万元村10个、十万元村100个,9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彻底消灭“空壳村”。 三、实现形式 1、资源开发型。要结合农村实际,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分发挥矿产、山林、水能等自然资源优势,挖掘经济潜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矿产资源丰富的村,要积极兴办集体企业,合理开发矿山资源,并由卖原矿向深加工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精细化发展路子,争取效益的最大化。山林资源丰富的村,要抓紧开发林地资源,吸引林业投资项目,特别是在林权制度改革中,既要保留少量的集体林地,也要适当提高年林地租金。水能资源丰富的村,要积极兴办电站、修建水库,抓好水电综合开发利用,以水电、水产等强村富民。 2、股份合作型。要结合国土整治,加大低丘岗地、低产林改造力度,以资源引资,以资源入股,开辟村级集体经济新的增收渠道。要

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管理制度

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管理制度 1、资源登记簿制度。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荒地、滩涂等集体资源性资产,应当建立集体资源性资产登记簿,逐项记录。资源性资产登记簿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的名称、类别、坐落、面积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集体资源性资产,还应当登记资源承包、租赁单位(个人)的名称、地址,承包、租赁资源的用途,承包费或租赁金,期限和起止日期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及发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事项等要重点记录。 2、公开协商和招标投标制度。集体所有且没有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土地、林木、山岭、园地、荒地、滩涂、水面等资源性资产的承包、租赁,应当采取公开协商或者招标投标的方式进行。以公开协商方式承包、租赁集体资源的,承包费、租赁金由双方议定。以招标投标方式承包、租赁集体资源的,承包费、租赁金应当通过公开竞标、竞价确定。招标方案必须履行民主程序。在招标中,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中标权。招标投标方案、招标公告、招标合同和相关资料应当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备案。同时要建立健全村级工程建设的招投标制度。 3、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或协议,统一编号,统一管理。合同应当使用统一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上交的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并定期公开。经济合同及有关资料应及时归档并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备案。

4、集体建设用地收益专项管理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集体资产和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增加集体积累、集体福利和公益事业等方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得用于发放干部报酬、支付招待费用等非生产性开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要纳入账内核算,严格实行专户存储、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专项审计监督。

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几个要点

2004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并自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国村集体经济组织执行。该《制度》主要适用于按村或村民小组设置的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并由代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的村民委员会执行。 一、《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主要特点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较以往制度相比,更加体现了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精神,并特别强调了包括货币资金、销售、采购、存货、固定资产、投融资等业务的内部控制程序和做法。这对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完善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从核算和报告角度看,该制度的突出特点有三个: 1.在主体界定方面,适应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实行统一核算和分散核算相结合的两级核算体制。明确指出,凡是作为发包单位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发生的收支、结算、分配等会计事项都必须按该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但由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属的各承包单位实行单独核算,因而其发生的经济业务不记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账内。 2.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际经营特点,设置了一些专用会计科目。例如,资产类中专门设置了“农业资产”科目,负债中单独设置了“一事一议资金”科目,收入中将发包及上交收入、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和补助收入进行单独核算等。这突出反映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核算特点和政府对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要求。 3.适应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基础工作现状,一些核算内容和方法大大简化。例如,所有者权益中将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合并为“公积公益金”科目;损益类项目中不再单独设置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而是将其核算内容合并到其他费用科目;固定资产可以按年或按季、按月提取折旧,而不必按月计提折旧;长期投资只要求用成本法核算,也不要求期末计提各种减值准备;不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等等。 二、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以前,村集体经济组织执行的是财政部于1996年颁布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试行)》。在执行新制度时,应特别注意新旧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以及核算内容方面的变化。 (一)资产类科目及相关核算方法 1.流动资产中的大部分科目与原制度科目核算基本相同,但新《制度》没有设置“产成品”科目,只设置了“库存物资”科目,用于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库存的各种原材料、农用材料、农产品、工业产成品等物资。该科目的核算内容包括了原制度“库存物资”和“产成品”两个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原制度“经营支出”科目核算的部分内容。期末的存货项目应根据“库存物资”和“生产(劳务)成本”科目余额合计填列。 2.农业资产是此次新《制度》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的特殊性新设的一项资产项目。农业资产包括牲畜(禽)资产和林木资产等。“牲畜(禽)资产”科目主要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购入或培育的牲畜(禽)的成本,该科目下设置“幼畜及育肥畜”和“产役畜”两个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