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扩散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关系分析_丁焕峰

技术扩散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关系分析_丁焕峰

技术扩散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关系分析_丁焕峰
技术扩散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关系分析_丁焕峰

技术扩散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关系分析

丁焕峰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 510006)

〔摘 要〕 本文从辨析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优化等几个重要概念入手,分析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技术扩散对产业结构优化

的主要作用机制。

〔关键词〕 技术扩散 产业结构优化〔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1—17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306-N7040430)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问题,可以说任何一个经济学说都承认科学和技术变革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性(Freeman and Soete ,1997)。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一项技术创新只有经过扩散其潜在经济效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本文从辨析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优化等几个重要概念入手,分析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技术扩散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1 相关概念辨析

对于技术创新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创新包括从研究开发、首次商业应用到传播、推广、扩散的完整过程;狭义的技术创新指发明或研究与发明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包括在生产体系中引入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的技术组合、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组织商业模式及新的制度规则等,是处于知识形态或处于原型技术形态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新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关键一步。技术扩散则是指新技术在最初的商业化应用之后的继续推广应用,包括新技术在其潜在采用者之间传播、推广和广泛应用的过程,既包括企业间的扩散,也包括在已采用企业内部继续扩大新技术应用范围、提高其影响程度。

目前国内外对技术扩散内涵的理解并不统一,代表性的有传播论,认为技术扩散就是技术通过一定渠道推广、采用、传播的过程,代表人物有E .M .Rogers 、L .Schultz 、P .Stoneman 、傅家骥、许庆瑞等人;学习论,认为技术扩散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代表人物是E .Mansfield ;效益论,把技术扩散与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联系在一起,认为企业总是倾向于接受效率更高、成本更省或更新颖的先进技术;顾客总是喜欢那些优先采用先进技术而生产出高品质、低价格的产品,代表人物是J .C .Metcalfe 。总的来说,技术扩散的内涵主要包含下

面五点:

(1)技术扩散是通过一定渠道在潜在采用者中传播技术创新信息和应用新技术成果的过程,表现为技术创新成果应用随时间而不断增加,应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的社会现象。

(2)技术扩散的结果应该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其应有的影响。(3)技术扩散必须以商品化了的技术创新成果为对象。

(4)技术扩散既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又包含在技术创新大过程之中。

(5)技术创新成果与技术扩散结果在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社会资源的需求与消耗也是不同的。技术扩散与技术创新扩散。技术扩散就是技术创新扩散。稍有不同的是技术创新扩散开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首次商业化应用之时,而技术扩散过程应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的出现之时,两者的起点有点不同。实际应用与研究中较少进行区分。

技术扩散与技术转移。技术转移就其一般意义来说,是指技术从供方向受方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受方掌握该技术才结束,该过程可以发生在不同地域之间,也可发生在不同领域之间。技术扩散与技术转移的主要区别是:技术转移是一种有目的的主观经济行为,参与技术转移的双方都抱有明确的目的,而技术扩散既包括有意识的技术转移,又包括无意识的技术传播;技术转移的受方一般来说只有一个,而且是明确的对象,而技术扩散的对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多个,且以潜在采用为主,一般来说也只有一个扩散源;技术转移研究多以国际间的技术转移为多,而技术扩散多以国内为主;技术转移更偏向于同一领域内的转移;技术转移以受方掌握技术为结束标志,而技术扩散则要等所有潜在采用者都采用了该技术为止。

技术扩散与技术引进。技术引进是指为发展本国经济和科学技术,通过各种方式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

地从国外获取先进技术的活动。从概念上讲,技术引进是技术扩散的一个方面。技术扩散客观上存在着技术输出和技术输入两个方面,从供方的角度看,技术扩散就是技术输出,而从受方角度看,技术扩散就是技术输入,即技术引进。

技术扩散与技术转让。技术转让只是技术权利的转让,是指一方将技术的使用权或所有权转让给另一方的行为过程。通常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技术转移活动,是一种有偿的技术转移活动,常被称之为技术贸易或许可证贸易。而技术扩散通常包括一切导致技术知识迁移的过程和活动,包括有偿或无偿的,也包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活动。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在此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数量比例关系(龚仰军,2002)。其中,技术经济联系规定了各产业之间的组合关系,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比例关系反映了各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中的地位,是各产业经济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认为,产业结构是描述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如果整个经济系统可以划分为n个产业,设X i为第i个产业的产业水平,则向量X=(X1,X2,…,X n)T就可表示为一个特定的产业结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农业为主导※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周振华,1992)。结合各国发展实践,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变动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了诸如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列茨法则、霍夫曼定理等一些理论学说,总的来说产业结构演进有如下基本规律:从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而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则表现为先上后降;相应地从劳动力比重的转移角度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有所上升,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在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有所上升,而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则有所下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的科技成果在生产建设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许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迅速增加。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发展过程。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是指静态的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而是指通过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使一国或一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两部分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则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合理化是高度化的基础,只有先实行合理化,结构高度化才有可能实现,否则就是“虚高度化”;而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合理化进一步发展的目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本身是为了使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转换,使产业结构向长期的更高层次水平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水准向高级水准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动态的,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⑴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这是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工业化阶段的表现,也就是重化工业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重化工业比重在轻重工业结构中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生产资料优先发展”的表现;⑵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即加工组装业的发展大大快于原材料工业的发展,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促进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化发展;⑶产业结构的“软化”,即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知识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人才的依赖大大增强;

⑷产业结构的高信息化,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各领域,加快农业的工业化和工业的信息化,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经济活动中信息采集传输和利用的能力,提高国民经济的竞争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要标志是形成了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主导产业群。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往往对应着不同的产业结构,因而有不同的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主导产业及其群体不断更替、转换的一个历史演进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

2 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

产业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步向高度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归纳起来是社会需求的变动、社会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变型、技术创新、国内外环境变化、劳动力质量的提高等因素。

2.1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动力

一方面,当某产业的创新带来新的需求时,一般将引起生产要素向该产业流入,促进该部门的成长和发展,从而引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当某产业的创新仅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没创造出新的需求时,则往往引起生产要素从该产业的流出,从而加速了该部门的萎缩和退出过程,这同样导致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创新引起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不同部门的收缩和扩张,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有序发展,因此是创新从根本上提高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2.2 社会需求结构与规模的变动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

一切社会生产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不同的社会需求结构也就决定了不同的产业结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若能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根据社会需求结构的要求,建立起能发挥自身优势的产业,形成特色经济,那么产业结构就能为区域经济或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

2.3 社会制度与经济体制通过规定、调整和引导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行业间的配置,影响着产业结构优化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方式和产业政策模式是大不一样的。

2.4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形成与优化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技术、信息、能源和资金的交流;同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在劳动地域分工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因此,产业结构开放度的提高使得产业结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所影响。

2.5 劳动力成长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既可以节省和替代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可以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的形成。一些聚集大批技术创新人才、新技术运用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地区和国家就是包含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智能化产品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地方,从而推进其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也才使得这些地区和国家保持着较强的产业竞争力。

除此之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条件、历史基础、文化背景与发展机遇等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产业结构的优化。所有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综合作用,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 技术扩散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产业结构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相关,其中技术创新是最关键的因素。产业结构中的技术经济联系是通过中间产品的运动来实现的,即通过中间产品的使用(消耗)及其使用程度使产业间发生相应的生产技术联系。也就是说一个部门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能源和基础设施等靠其它部门供应,具体的原材料等种类、质量、数量则由其所对应的生产技术体系所决定。创新的技术通过有效扩散一方面对产业结构变量发挥作用,即通过影响社会需求结构与规模、相对成本、国内外经济环境等来对产业结构优化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影响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所谓的技术矩阵水平的提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3.1 技术扩散对产业结构变量的影响

也就是通过影响社会需求结构与规模、相对成本、国内外经济环境等来对产业结构优化发挥作用。

技术扩散对社会需求结构和规模变动的影响。技术通过有效的扩散会促进经济增长,引起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就会影响原有的需求结构,产生新的需求压力,从而导致需求结构和规模的变化,这也必然要求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进行调整优化以满足社会需求结构和规模的变化;需求结构和规模的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社会需求结构和规模的变动是以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为前提,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又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及其有效地扩散,就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否则若脱离人均水平提高而超前消费,就会缺乏技术支撑导致产业结构的扭曲。

技术扩散对相对成本的影响。相对成本随着技术水平、规模经济、资源比较优势、劳动力价格的变动而发生变化,只有在技术进步发生并提到有效扩散的情况下,相对成本才会发生大的变动,进而对产业结构产生本质影响。当技术进步并得到有效扩散后就会导致某一部门的生产效率提高,这个部门就会得到高于一般产业部门的平均收益的超额收益,其他部门的生产要素就会向该部门转移,从而要素的供给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该部门所需要素价格降低,各产品间要素的相对成本也就因此而变化,最终就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及其有效扩散也会改变各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和资本相对边际生产率,影响它们收益率之间的平衡,从而使所使用的生产要素间的相对成本发生变化,形成它们之间的替代关系,这也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技术扩散对国内外环境,特别是国际贸易变化的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开放性使得其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管理、组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这些技术、管理和组织的创新有效扩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基础,从而也改变各国及各地区在大区域中的分工地位,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3.2 技术矩阵水平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技术创新及有效扩散的差异影响了各产业间技术水平的差异,各产业技术水平不同,它们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关系就会不同,各投入和产出部门间及其内部关系的比例关系也就不同,也就是说产业间直接消耗系数(技术矩阵)决定了产业结构水平。通过技术创新及其有效扩散,能够改变产业间技术矩阵水平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提高了产业要素,如资本、劳动力的素质,使生产要素在产业间重新配置;又有利于经济水平的提高、改变社会需求结构等,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4 技术扩散过程及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技术扩散是创新的技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伸展、演变、扩大应用范围的过程。它以扩散的行为参与者(扩散主体)为基础,以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为支撑,以技术势差为动力,以信息、物资的流通为条件,是一个涉及技术、经济、社会、企业、信息、人文、政府政策等众多因素的复杂过程。所有影响技术扩散的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所有因素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扩散的时间空间展开模式,同时扩散过程反过来又影响各因素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因此,技术扩散过程是扩散主体与扩散影响因素、扩散中影响因素之间以及扩散过程与扩散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塑共生、互动演化的动态图景(武春友,1997)。一般来说,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技术及其技术体系本身对扩散的影响

一项技术的扩散速度和被采纳程度主要受制于技术本身的属性,如罗杰斯在研究创新的扩散中认为一项创新的采纳率与该创新的相对优势、相容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都成正比,而与创新的复杂性成反比(罗杰斯,2002)。从微观企业的角度考察,一项技术扩散的速度也受制于这项技术本身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性、是否以较短时间投资回收期和较少的投资、是否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等。

与此同时,任一个技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技术总是与其他技术相互依赖、相互协调而构成技术体系。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转移与扩散将一个技术领域中的运行结构转移到另一个技术领域中,从而使技术具有一种组合特征和累积性。如果一项新的技术不能与现有的相互关联的互补性技术较好地兼容,它就很难迅速地融入到现有技术体系之中,也就影响了技术的有效扩散。

4.2 经济体制对技术扩散的影响

经济体制决定了一国或地区的决策结构、信息结构、

动力结构和经济结构,从而决定了各经济组织的经营模式及其所面临的市场、政策和法律等外部环境,这就影响了企业的技术采用行为和技术创新者的创新供给行为,进而影响技术扩散速度与范围。决策权较为分散的经济体制有利于技术扩散;高质量的信息及通畅的传输渠道能促进技术扩散;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能调动各微观主体技术供给和采用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技术扩散;竞争的市场结构有利于竞争者竞相采用技术,加速技术扩散;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等资源结构是技术能否有效扩散的重要条件。

4.3 有效的技术和市场信息是技术扩散的重要条件

对先进技术和市场需求信息的获取与利用直接决定了企业等微观主体采用技术创新的决策以及采用成功与否。信息的传播需要一定的中介媒体,如大众传播媒介、人际交流网络、中介扩散机构等。

4.4 政策环境对技术扩散的影响

旨在促进技术创新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的一切政府计划、法律法规、规定办法、规章制度及标准等,都称之为扩散政策。政府通过不同的扩散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技术创新发展。这些政策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型:以供给为导向的或间接的以环境为导向的创新政策,政府通过提供给公司以基本知识、基本资金、风险资金、人力、技术支持等鼓励确立以供给为导向的创新政策;对于很多需要保护的创新项目,政府也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采取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政策;规章制度和税收政策同提供本地电信服务和环境方面的技术发展一样可以间接地促进创新。

政策法规旨在为创新的供应者、采用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以有利于技术的扩散。政策方面,政府应对技术创新采用者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为技术创新的采用提供有利的条件,其表现为直接经济支持,通过拨款、风险分担投资以及贷款等形式把政府资金转移到企业,使企业有能力采用创新技术;间接经济支持,主要是税收刺激,如新产品减免税等,还有折旧制度,如加快固定资产折旧,合理使用折旧基金,使企业有能力、有愿望把更多的资源用于采用技术创新上。法规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范,来调节扩散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理顺扩散渠道。

4.5 企业内部条件对技术扩散的影响

扩散源企业能否将技术转让出去、潜在采用企业是否采用该技术等都影响了技术的扩散。一般来说,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的企业家及其群体有利于技术扩散;一个经营状况好、R&D水平高、技术基础好的企业群体有利于一项技术的扩散;企业规模大,其技术基础强,能较快地吸收创新,技术扩散也就快。

5 结 论

前面所述内容小结于图1。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发展过程。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是指静态的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而是指通过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使一国或一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两部分内容

图1 技术扩散与产业结构优化

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归纳起来是社会需求的变动、社会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变型、技术创新、国内外环境变化、劳动力质量的提高等因素。创新的技术通过有效扩散一方面对产业结构变量发挥作用,即通过影响社会需求结构与规模、相对成本、国内外经济环境等来对产业结构优化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影响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所谓的技术矩阵水平的提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有技术体系、信息中介、经济体制、政策环境及企业本身的能力等方面。

参 考 文 献

1.Daniel Shefer and Amnon Frenkel.Local milieu and in-novations:some empirical results[M].Regional Science,1998

2.E.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Freeman,C.and L.Soete.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3rd E dition)[M].London and Washington:Pinter,1997

4.Leon A.G.Oerlemans,et al.Firm clustering and innova-tion:Determinants and effects[M].Regional Science,2001

5.Rui Baptista.Do innovations diffuse faster within geo-graphical cluster?[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0

6.傅家骥,姜彦福等.技术创新[M].企业管理出版社

7.龚仰军.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8.康凯.技术创新扩散理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9.李青等.区域创新视角下的产业发展:理论与案例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4

10.王志伟.技术扩散过程的几类限制性因素[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23~26

11.武春友等.技术创新扩散[M].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12.夏大慰等.产业政策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13.张耀辉.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演变[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4.周冯琦.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5.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丁焕峰,博士,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1引言 产业结构协调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既意味着产业结构本身的协调和优化,也意味着区域之间在产业发展上合理的分工。以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例,区域是为管理社会、经济等活动的应用性整体,作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区域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彼此相连,相互之间存在各种关系。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和谐则会对区域经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摩擦和冲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是,国民经济却并不等于各区域经济的简单累加。区域经济协调则会产生“1+1>2”的效果,反之,若区域经济之间摩擦和冲突不断则结果往往是“1+1<2”[1]。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一直较大,改革开放以来非平衡发展模式的实施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地区协调来实现。目前正处于转轨期的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的干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产业结构区际矛盾的具体表现就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地方利益抬头、产品的过剩与短缺并存、产业过度竞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我国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研究探索产业结构协调的理论,以减少或协调产业发展的矛盾,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产业结构协调的重要性 2.1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任何社会,只要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在客观上都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对一国来讲,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国民经济要实现持续稳步增长,产业之间的发展必须协调,即在再生产过程中,应经常注意保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这种内在联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各个部门和行业之间;每个部门和行业内部各环节之间;同类产品生产的各部门和行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等,产业结构协调意味着从产业的角度看这些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协调的。 2.2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背景下,市场上的中间产品需求日益增多,产业部门之间彼此依赖程度日渐增大,结构效益的权重日益上升,以至于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支点。这种来自结构聚合的经济效益,其意义已大大超过个体劳动生产率提高对效益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现代经济增长应该是速度与效率的统一,只有产业结构协调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否则社会商品要么是短缺与过剩并存,要么是以周期性的波动甚至经济危机爆发出来。对第二次产业而言,由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和一系列数量比例关系,因此其发展必须与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只有产业结构合理,才能保证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献综述》论文纲要

论文纲要 题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理论综述 张晨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2010级世界经济研究生) 学号:20100210018 一、文章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现状与方法进行回顾、整理、归纳、分析。以期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维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归纳以后,我们认为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二、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三、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 — 2003) 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 (二)美国人赫希曼(A.O.Hir schman)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经济理论研究 7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 杨国庚1 杨奇2 (1.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长兴学院,浙江长兴313100; 2.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摘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一、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2003)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在分析经济史料的基础上,将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并通过考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世界经济和历史普遍的经济成长与发展的一般模式,即人们所说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这种扩大作用是通过主导行业部门的扩散效应,包括前项效应、旁侧效应和回顾效应来实现的。主导行业部门正是通过所表现出的这三种效应的产业结构关联作用,使其带动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发展的作用,并能在整体上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罗斯托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系统性总结研究,奠定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坚实理论基础。 美国人赫希曼(A.O.Hirschman )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在投资上不均衡,使得供给与需求上也不均衡,从而对重点产业行业部门进行重点性投资,并带动关联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进而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达到整体发展。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实质上是一种总结。美国人赫希曼对产业结构研究的贡献在于他对产业结构关联效应的研究。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怎么样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但正是他们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注意,并吸引了专家学者们的眼球,引起各级地方政府领导重视,从而要求专家学者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的再深入研究。 上世纪50年代,日本为实现赶超战略梦想,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编撰了《产业结构论》一书,首次对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升级进行了研究,明确提出了二个基准条件,“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他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率先在生产率上升快的主导产业中优化升级。同时又他认为,在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应优化升级需求增长快的产业作为龙头产业或主导产业。此理论是以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为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这对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的产业结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日本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在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理论

技术扩散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关系分析_丁焕峰

技术扩散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关系分析 丁焕峰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 510006) 〔摘 要〕 本文从辨析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优化等几个重要概念入手,分析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技术扩散对产业结构优化 的主要作用机制。 〔关键词〕 技术扩散 产业结构优化〔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1—17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306-N7040430)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问题,可以说任何一个经济学说都承认科学和技术变革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性(Freeman and Soete ,1997)。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一项技术创新只有经过扩散其潜在经济效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本文从辨析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优化等几个重要概念入手,分析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技术扩散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1 相关概念辨析 对于技术创新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创新包括从研究开发、首次商业应用到传播、推广、扩散的完整过程;狭义的技术创新指发明或研究与发明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包括在生产体系中引入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的技术组合、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组织商业模式及新的制度规则等,是处于知识形态或处于原型技术形态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新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关键一步。技术扩散则是指新技术在最初的商业化应用之后的继续推广应用,包括新技术在其潜在采用者之间传播、推广和广泛应用的过程,既包括企业间的扩散,也包括在已采用企业内部继续扩大新技术应用范围、提高其影响程度。 目前国内外对技术扩散内涵的理解并不统一,代表性的有传播论,认为技术扩散就是技术通过一定渠道推广、采用、传播的过程,代表人物有E .M .Rogers 、L .Schultz 、P .Stoneman 、傅家骥、许庆瑞等人;学习论,认为技术扩散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代表人物是E .Mansfield ;效益论,把技术扩散与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联系在一起,认为企业总是倾向于接受效率更高、成本更省或更新颖的先进技术;顾客总是喜欢那些优先采用先进技术而生产出高品质、低价格的产品,代表人物是J .C .Metcalfe 。总的来说,技术扩散的内涵主要包含下 面五点: (1)技术扩散是通过一定渠道在潜在采用者中传播技术创新信息和应用新技术成果的过程,表现为技术创新成果应用随时间而不断增加,应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的社会现象。 (2)技术扩散的结果应该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其应有的影响。(3)技术扩散必须以商品化了的技术创新成果为对象。 (4)技术扩散既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又包含在技术创新大过程之中。 (5)技术创新成果与技术扩散结果在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社会资源的需求与消耗也是不同的。技术扩散与技术创新扩散。技术扩散就是技术创新扩散。稍有不同的是技术创新扩散开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首次商业化应用之时,而技术扩散过程应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的出现之时,两者的起点有点不同。实际应用与研究中较少进行区分。 技术扩散与技术转移。技术转移就其一般意义来说,是指技术从供方向受方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受方掌握该技术才结束,该过程可以发生在不同地域之间,也可发生在不同领域之间。技术扩散与技术转移的主要区别是:技术转移是一种有目的的主观经济行为,参与技术转移的双方都抱有明确的目的,而技术扩散既包括有意识的技术转移,又包括无意识的技术传播;技术转移的受方一般来说只有一个,而且是明确的对象,而技术扩散的对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多个,且以潜在采用为主,一般来说也只有一个扩散源;技术转移研究多以国际间的技术转移为多,而技术扩散多以国内为主;技术转移更偏向于同一领域内的转移;技术转移以受方掌握技术为结束标志,而技术扩散则要等所有潜在采用者都采用了该技术为止。 技术扩散与技术引进。技术引进是指为发展本国经济和科学技术,通过各种方式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研究.pdf

在曾经“唯GDP增长”的年代,追求经济快速增长是各级政府长期追求的目标。但由于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的持续恶化,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只追求经济增长率显然不应是政府追求的唯一目标。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具体到产业发展方向上,即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是这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后,许多城市进入瓶颈期,开始思考产业配置和升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来展开探讨。 一、咸宁市基本概况 素有“湖北南大门”、“武汉后花园”之称的咸宁,位居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两大改革试验区的中轴线上,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核心城市。近几年来,咸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已成为全省发展较快、变化最大的城市之一。当前,咸宁市政府已经摆脱了重视经济数据的提升而忽视环境建设的阶段,转而将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经济研究发展的新方向,是许多二、三线城市在进行转型的时期所必须把握住的重点。 二、咸宁市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产业结构的研究都集中于产业结构升级,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升级,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以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中的比重来衡量结构调整的成果。显然,这种探讨和比较显得过于简单和直接。三大产业之间讲求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第一产业是基础,是发展根本和原料保证;第二产业是支撑,是产能体现和物质保障;第三产业是发展,是城市发展和未来活力。三者之间缺一不可,也不能侧重于某一产业的发展而忽视其他产业,应该强调三方协调,共同优化发展。咸宁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逐步合理和完善的趋势。第一产业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26.4%下降到2013年的18.7%,但整体规模仍在扩大,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62.9亿元,同比增长4.8%,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咸宁市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在湖北省排名前列,但利用森林资源创造效益的能力有待加强。畜牧业近几年来受到政府的重视,产值不断提高,呈现出第一产业多方面发展的态势。咸宁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在这几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增强实力,曾经的弱势行业也得到了发展。在工业领域,咸宁市的支柱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类和食品饮料类,政府的招商引资的大手笔项目也集中在这两个领域。但这两大行业的产品属于快消类产品,市场竞争大,产量接近饱和,利润率不高。所以这几年来,咸宁市一直在注重第二产业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并且取得了成效。在以前并不具备优势的矿产冶金以及高新技术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201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 423.09亿元,同比增长13.6%。在环境保护和资源整合方面,咸宁市政府一直有自己的坚持和发展理念,所以重工业基本在咸宁市一直没有形成,轻工业在第二产业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不仅如此,咸宁市政府更是根据湖北省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于2014年将湖北咸宁恒宇工业有限公司、咸宁市天宏化工有限公司和赤壁中南水泥有限公司的设备拆除报废,淘汰落后产生共计30余万吨。咸宁市第三产业的产值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但跟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业相比,尚有明显的差距。因为咸宁市的山水资源丰富,所以旅游业一直是重点扶持和发展的行业。而众所周知,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并不仅指旅游本身,而是集餐饮、住宿、购物和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即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该行业的发展还可带动房地产行业等的进步。但咸宁市的第三产业还停留在传统批零行业的发展中,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相关从业人员的服务意义不够强烈,在此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加快咸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见和建议 1.凸显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目前各县特色还未完全形成,主推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不够大,宣传力度不够广,包装特色不够明确的问题普遍存在。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就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力度,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观光休闲的体验式服务。针对咸宁市农业发展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加速转型:①加大投资、拓宽渠道,实现产量增长。咸宁由于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优势,完全可以依托武汉市场,招商引资,为农业发展注入资金。武汉市人口众多,对农产品需求量大,且具有当地湖北特色,是其他地方的农产品无法替代的。②突显特色、加大宣传,提升产品竞争力。咸宁市有许多优质农业资源,相对于传统农业,投资周期较短,回报丰厚。嘉鱼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蔬菜产业基地一直是武汉各大超市的优质供应商;通城油茶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在人们关注健康饮食的今天,市场前景良好;崇阳的楠竹产业一直稳中有升,而与武汉精武集团合作的鸭业产业基地也已经初具规模;通山的山区资源丰富,现代牧业发展前景广阔,生态养殖是未来养殖业的主导方向,牧场示范基地的建设也在进行之中。③发展集群、健全市场,促进高效流通。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是产业集群型的农业发展,这样可以提高农业的市场集中度,增加产业链效应。大型农业园区应该着重发展观光旅游和采摘行业,并在服务过程中宣导生态农业和品牌的意识,切实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2.选准主导工业,进行支柱产业升级。在前期的建设铺垫中,工业园的规划和发展一直是咸宁市的发展重点,但也存在重复建设,没有合理规划和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咸宁市工业的发展应该以节能减排和精细化发展作为方向,城区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和森工等轻型工业为主,并加强信息科技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和运用。在打造“咸宁制造”的同时,还要打造“咸宁名片”,让客户对咸宁生产的工业品有认同感和品牌认知度。 3.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旅游竞争力。咸宁的山水资源在湖北小有名气,作为“灵秀湖北”的主推方向,观景式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了,配套服务和后续服务现在成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点。要追求更高增值性和附加值的

产业结构现状研究分析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作者:————————————————————————————————日期:

2.2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2.2.1产业结构理论 根据我们对产业结构的了解,产业结构就是指在某个国家或者某各地区所拥有的劳动力,以及他们所具有的资金再加上所有的生产资料和各种的物质总和,这些在国民经济的陪比中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真实的反映出改地区或者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它们能够达到最好的程度。在现在社会,我们所考察国民生产总值与产业结构中生产的人数有着直接的关系,产业的增加值就是运用它们两个的比值来确定的。 均衡增长理论是赫希曼不均衡增长理论的对立面,赫希曼讨论的前提是在资源比较稀缺的情形下,根据他的描述认为,我国现在还处在高速发现的黄金时期,但是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就发现来说,这些资源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从而诱发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均衡增长理论更加适用于山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就以山西省为例,山西作为煤炭大省,他们只要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再加上他们丰富的资源,全面发展多个产业。 2.2.2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发展中慢慢的变化,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是我们现在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是我国经济能够长期有效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所谓的产业结构优化就是指为了使产业结构分部更加的合理,产出效率更加的高,使产业的发展达到另外一个高度。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它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实现资源和结构的合理化配置,这样有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接下来,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什么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所谓的产业结构优化就是将原有产业的各个生产要素合理的配置,这样对于产业来说,能够使它们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使各个生产部门能够通力合作,为经济长久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得,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我们要综合考虑各个生产要素之间是否相互的统一。这个方面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产业的生产技术与改产业所需的劳动力是否相匹配,如果对于产业来说技术层面与劳动力的配比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那么这种矛盾的存在迟早会发生,只不过是早是晚的事,通过各个生产部门的收入总额与本部门的总的劳动力总和来配比,这样能够大体上得到产业结构的优化。 其次,产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方式是否合理有效。这个方面主要决定着产业的投入与产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合理有效,如果投入和产出它们之间的交易较为密切,那么,对于产业来说,它们的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密切,在企业中,各个产业部门的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来说,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是相互服务的,即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例如大的方面来说,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最后还的反哺农业,用技术和设备促进农

新常态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思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7165265.html, 新常态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思路 作者:辜秋琴黎玲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第18期 摘要: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全球经济变化对中国经济影响加强,随着欧美发达国家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也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时期,为了避免我国掉入“中等收入陷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成为新时期发展要求。文章针对我国产能行业过剩、产业技术结构、产业集中度和区域结构等存在的问题,结合马克思《资本论》里相关产业结构理论,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一直动荡不堪,全球各国经济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主力军,其发展状况对全球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显得更为迫切。 一、经济新常态对于中国产业结构新要求 1. 从全球经济来看,自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在危机演化多年之后,不再是一个内部统一的集合体,各国各地区经济自身经济都有了发展,美国经济发展始终强劲,欧洲和日本经济却早已有暗流通缩迹象,中国、印度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国家经济依旧稳健,全球经济正进入“新常态”。然而全球经济变化对新兴市场的冲击更大,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在面对全球经济变化的新趋势时,应加快解决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最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 从国家经济来看,随着全球经济增速不断下滑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也紧随其后地进入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新常态”,在新常态时期,为了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中国要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必然,变成了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找出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最终达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目的。 二、面对经济新常态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意味着对中国产业结构会有高于以往的要求,对于产业结构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优化升级,因此必须清楚新常态背景下优化升级所面临的问题。 1. 产能利用率低,行业过剩现象非常严重。产能利用率低加剧了产能的过剩,过度的剩余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得市场供过于求,生产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导致恶性竞争,不利于维护市场稳定。同时,供过于求的现象也使得企业所获得的利益相比以前大大减少,降低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企业生产规模减小,使得就业岗位大量流失,造成大量人员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当前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不仅聚集于传统产业,还发生在新兴产业,如光伏、风电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内容摘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应该成为经济学中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结合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诸多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产业构成,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发生作用的方式和途径。人们所提到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比重也就是产业结构比较直观的反映。事实上,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研究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及其作用方式演化的规律,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态势和相互关系;二是分析不同产业之间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通过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研究一个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效益。产业结构反映了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方式,也包括产业之间在生产、交换和消费方面的联系。 而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持续良性发展。从本质上讲,产业结构优化就是要提高社会各种资源的总和不断转化为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效率和效果,这样才能以最优的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产业结构优化通常需要一个地区建立以某一个或几个高效率、有优势的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一种产业结构关系,最终形成“优势突出,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具体到区域而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本地区的区域产业优势、资源禀赋与限制等多种经济发展要素,明确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特定的产业政策,以实现区域内产业内和产业间发展的相互协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益。 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2.2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根据我们对产业结构的了解,产业结构就是指在某个国家或者某各地区所拥有的劳动力,以及他们所具有的资金再加上所有的生产资料和各种的物质总和,这些在国民经济的陪比中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真实的反映出改地区或者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它们能够达到最好的程度。在现在社会,我们所考察国民生产总值与产业结构中生产的人数有着直接的关系,产业的增加值就是运用它们两个的比值来确定的。 均衡增长理论是赫希曼不均衡增长理论的对立面,赫希曼讨论的前提是在资源比较稀缺的情形下,根据他的描述认为,我国现在还处在高速发现的黄金时期,但是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就发现来说,这些资源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从而诱发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均衡增长理论更加适用于山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就以山西省为例,山西作为煤炭大省,他们只要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再加上他们丰富的资源,全面发展多个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发展中慢慢的变化,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是我们现在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是我国经济能够长期有效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所谓的产业结构优化就是指为了使产业结构分部更加的合理,产出效率更加的高,使产业的发展达到另外一个高度。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它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实现资源和结构的合理化配置,这样有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接下来,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什么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所谓的产业结构优化就是将原有产业的各个生产要素合理的配置,这样对于产业来说,能够使它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2.2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根据我们对产业结构的了解,产业结构就是指在某个国家或者某各地区所拥有的劳动力,以及他们所具有的资金再加上所有的生产资料和各种的物质总和,这些在国民经济的陪比中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真实的反映出改地区或者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它们能够达到最好的程度。在现在社会,我们所考察国民生产总值与产业结构中生产的人数有着直接的关系,产业的增加值就是运用它们两个的比值来确定的。 均衡增长理论是赫希曼不均衡增长理论的对立面,赫希曼讨论的前提是在资源比较稀缺的情形下,根据他的描述认为,我国现在还处在高速发现的黄金时期,但是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就发现来说,这些资源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从而诱发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均衡增长理论更加适用于山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就以山西省为例,山西作为煤炭大省,他们只要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再加上他们丰富的资源,全面发展多个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发展中慢慢的变化,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是我们现在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是我国经济能够长期有效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所谓的产业结构优化就是指为了使产业结构分部更加的合理,产出效率更加的高,使产业的发展达到另外一个高度。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它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实现资源和结构的合理化配置,这样有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接下来,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什么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所谓的产业结构优化就是将原有产业的各个生产要素合理的配置,这样对于产业来说,能够使它们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使各个生产部门能够通力合作,为经济长久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得,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我们要综合考虑各个生产要素之间是否相互的统一。这个方面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产业的生产技术与改产业所需的劳动力是否相匹配,如果对于产业来说技术层面与劳动力的配比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那么这种矛盾的存在迟早会发生,只不过是早是晚的事,通过各个生产部门的收入总额与本部门的总的劳动力总和来配比,这样能够大体上得到产业结构的优化。 其次,产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方式是否合理有效。这个方面主要决定着产业的投入与产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合理有效,如果投入和产出它们之间的交易较为密切,那么,对于产业来说,它们的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密切,在企业中,各个产业部门的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来说,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是相互服务的,即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例如大的方面来说,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最后还的反哺农业,用技术和设备促进农业的发展。第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这个层面上所说的意思是某个部门的发展,不能够影响到另外一个产业的发展,它们应该是共同发展,这个平衡如果被打破,那么这个发展就是不平衡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协调的。 再者,对于各个产业部门在行使权利的时候在地位上是否相同,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很快,而且竞争压力也是非常的大,这就造就了一些产业会对某些部门产生偏见,因为他们最注重的只有利润,这就会导致一条腿走路的现象,因此就会出现部门之间他们的权利不同,最终也会导致他们的地位出现一定的差距,进而形成了各个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研究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研究 在曾经“唯GDP增长”的年代,追求经济快速增长是各级政府长期追求的目标。但由于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的持续恶化,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只追求经济增长率显然不应是政府追求的唯一目标。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具体到产业发展方向上,即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是这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后,许多城市进入瓶颈期,开始思考产业配置和升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来展开探讨。 一、咸宁市基本概况 素有“湖北南大门”、“武汉后花园”之称的咸宁,位居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两大改革试验区的中轴线上,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核心城市。近几年来,咸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已成为全省发展较快、变化最大的城市之一。当前,咸宁市政府已经摆脱了重视经济数据的提升而忽视环境建设的阶段,转而将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经济研究发展的新方向,是许多二、三线城市在进行转型的时期所必须把握住的重点。 二、咸宁市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产业结构的研究都集中于产业结构升级,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升级,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以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中的比重来衡量结构调整的成果。显然,这种探讨和比较显得过于简单和直接。三大产业之间讲求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第一产业是基础,是发展根本和原料保证;第二产业是支撑,是产能体现和物质保障;第三产业是发展,是城市发展和未来活力。三者之间缺一不可,也不能侧重于某一产业的发展而忽视其他产业,应该强调三方协调,共同优化发展。咸宁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逐步合理和完善的趋势。第一产业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26.4%下降到2013年的18.7%,但整体规模仍在扩大,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62.9亿元,同比增长4.8%,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咸宁市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在湖北省排名前列,但利用森林资源创造效益的能力有待加强。畜牧业近几年来受到政府的重视,产值不断提高,呈现出第一产业多方面发展的态势。咸宁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在这几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增强实力,曾经的弱势行业也得到了发展。在工业领域,咸宁市的支柱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类和食品饮料类,政府的招商引资的大手笔项目也集中在这两个领域。但这两大行业的产品属于快消类产品,市场竞争大,产量接近饱和,利润率不高。所以这几年来,咸宁市一直在注重第二产业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并且取得了成效。在以前并不具备优势的矿产冶金以及高新技术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201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423.09亿元,同比增长13.6%。在环境保护和资源整合方面,咸宁市政府一直有自己的坚持和发展理念,所以重工业基本在咸宁市一直没有形成,轻工业在第二产业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不仅如此,咸宁市政府更是根据湖北省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于2014年将湖北咸宁恒宇工业有限公司、咸宁市天宏化工有限公司和赤壁中南水泥有限公司的设备拆除报废,淘汰落后产生共计30余万吨。咸宁市第三产业的产值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但跟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业相比,尚有明显的差距。因为咸宁市的山水资源丰富,所以旅游业一直是重点扶持和发展的行业。而众所周知,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并不仅指旅游本身,而是集餐饮、住宿、购物和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即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该行业的发展还可带动房地产行业等的进步。但咸宁市的第三产业还停留在传统批零行业的发展中,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相关从业人员的服务意义不够强烈,在此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加快咸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见和建议 1.凸显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目前各县特色还未完全形成,主推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不够大,宣传力度不够广,包装特色不够明确的问题普遍存在。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就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