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鉴赏(三)

古代诗歌鉴赏(三)

古代诗歌鉴赏(三)
古代诗歌鉴赏(三)

古代诗歌鉴赏(三)

1.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

登泰山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1)下列对这首元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作者青年时代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表现了诗人初次登上泰山的欢愉心情。

B.诗的颔联叙述了诗人登上南天门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目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C.诗的颈联主要写诗人居所的今昔变化,强调现在才知以前居处井底多么狭隘,今后即使筑巢枝头也会觉得宽阔。

D.全诗充满一种新鲜、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与诗人入仕后的成熟、洞彻世事的老练迥然不同。

C[C项,“居所的今昔变化”错,应是对人生的感悟。]

(2)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抓住张诗中的关键词语“登”“到”等,知晓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所见,所写之景是眼前之景,是实写;再分析杜诗中“望”“会当”等可以看出诗人并未登上山顶,所见之景为想象,是虚写。这样两首诗就区别开

了。

【答案】杜诗是从泰山脚下远望,是诗人的想象,而本诗则是作者登上泰山后亲眼所见之景。杜诗标题中的“望”字,诗中的“会当”表明作者没有登上泰山;本诗标题中的“登”字,诗中的“到天关”表明是作者登上泰山之后的亲眼所见。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通过“雪”“寒灯”“漏声”“月”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B.“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手法巧妙。

C.“铁骑无声望似水”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D.词尾间接抒发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

D[D项,“间接抒发感慨”错,应该是“直抒胸臆”。]

(2)本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解析】解答该题,可以先分析两者的相同点,“自许封侯在万里”“塞上长城空自许”两句写的都是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但这志向均无法

实现。然后分析两者的不同点,“鬓虽残,心未死”强调的是“心未死”,也就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意思。“镜中衰鬓已先斑”强调的是“鬓”“先斑”,侧重点在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上。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3.(2018·吉大附中高三年级四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秋晚客兴

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注]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越:古国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

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

D.“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尾联情感“由悲转喜”。

B[诗歌的第三句写傍晚夜幕来临的状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故B 项不恰当。]

(2)本诗尾联在表情达意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2分)②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又喜”“可意”“是处”等词口语化,有助于作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2分)③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2分)

4.(2018·自贡二诊)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

江边晚望

刘秉忠①

沙白江青落照红,沧波老树动秋风。

天光与水浑相似,山面如人了不同。

千古周郎余事业,一时曹孟谩英雄。

东南几许繁华地,长在元戎②指画③中。

【注】①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曾随忽必烈南征北讨,这首诗歌应写于长江边。②元戎:指忽必烈,当时还未即位当皇帝。③画:通“划”,筹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由晚望江景,引出对历史和现实的评说,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

B.五、六两句用典,表达了对周瑜历史功业的羡慕之意,赞美曹操是真正的英雄。

C.最后两句写如何攻打偏居东南的南宋,早就已经在忽必烈的准备和谋划之中。

D.后四句,把千古公认的英雄与现实的豪杰两相对照,表达了对忽必烈的

赞美之情。

B[B项,“羡慕之意”“赞美”错,“余事业”是说周瑜功业还没有完成,“谩英雄”是说曹操也算不上真正的英雄。]

(2)本诗首联描写景物富有特色,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首句用“白”“青”“红”等颜色词,抓住景物特征,细致生动地描绘了秋日傍晚景色的灿烂多姿;(3分)第二句用一动词“动”,准确传神地刻画了老树、沧波在秋风中的飘摇动荡之态,境界苍茫雄壮。(3分)(或:意象色彩鲜明,构成绚丽苍茫的意境;动静结合)

5.(2018·潍坊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金陵新亭①

李白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情②。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②周(yǐ)情:西晋灭亡后,南渡豪士在新亭宴饮,周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视流泪。唯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由金陵风景优美起笔,继而写豪士们在新亭聚会,用语平实。

B.三、四句写周顗举目四望,风景未变而山河易主,悲从中来,大为哀叹。

C.作者选取周顗绝望哀鸣、众人相对哭泣的场景,意在表现国家灭亡的悲痛。

D.作者运用典故,取其意而用之,借古讽今,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发人

深思。

C[C项,意在突出王导的形象。]

(2)结合全诗,从尾联“慷慨”一词入手,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慷慨”一词,写出了王导不同于对坐而泣的众人,颂扬了王导的意气激昂以及他忧心国家的情怀;(3分)面对动荡的时局,诗人期望时人能够共同努力,用实际行动来光复山河。(3分)

6.(2018·佛山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雨过偶书①

王安石

霈然②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③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④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①熙宁七年(1074),大旱。此时新法功效业已呈现,王安石仍六次上书,自请罢相,以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进京为相。本篇系他回到江宁后得雨而作。②霈然:雨量充足。③岁功:一年的收成。④枕簟:竹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甘”“洗”“共”三字生动地写出雨降临及时,雨势酣畅,人们欢欣鼓舞的反应。

B.第五句“分”字准确写出了雨后云雾散去,星斗渐现,且以“风雷静”突出了雨后的宁静。

C.第六句写出雨后凉意怡人,而室内枕簟却被闲置一边,诗人借此表现了自己心境的落寞。

D.这首诗,诗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摹雨态、雨势及其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C[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第六句写的是雨后新凉,房间中的枕席也令人感到舒适,符合王安石自请外放的淡然豁达。“心境的落寞”理解有误。]

(2)诗的尾联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尾联诗句字面上用霖雨解除旱情后就回归深山,写出浮云明白进退之趣。(2分)“谁似浮云”表面上是疑问谁是浮云,其实是暗指诗人自己。诗人肯定浮云,做官就要有为民为国造福的思想。(2分)“谁似浮云”也是反问,表达自己不会像浮云一样,稍有小成就功成身退,而是会继续努力进取,为国为民造福。(2分)

7.(2018·枣庄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寒节日寄乡友

齐己[注]

岁岁逢寒食,寥寥古寺家。

踏青思故里,垂白看杨花。

原野稀疏雨,江天冷澹霞。

沧浪与湘水,归恨共无涯。

【注】齐己:俗名胡德生,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寺家”点明了诗人的僧侣身份,“寥寥”这一叠词既表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寂,又抒发了诗人凄冷之感。

B.“踏青思故里”一句写诗人置身野外,看到和自己家乡相同的风景,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表达委婉含蓄。

C.“垂白”以极简洁之语,写诗人年迈,照应“岁岁”,让诗人的情感更显得沉郁,也让对乡友之情更真挚。

D.“归恨共无涯”呼应了“岁岁逢寒食”,让诗歌在时间维度上向着未来和历史两个方向延展,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B[B项,“看到和自己家乡相同的风景”理解有误,踏青思故里,可倒装为“思故里踏青”,而眼前唯有“寥寥古寺家”。]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选取其中一种简要赏析。(6分)

【答案】(示例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分)“杨花”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稀疏雨”“冷澹霞”,寄寓着诗人寒食节期间内心的孤冷悲戚之情;“沧浪”“湘水”寄寓着诗人归家不得的无奈和遗憾。(4分)

(示例二)想象,对比。(2分)设想故里的乡友们踏青的情景,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并与眼前自己孤单面对杨花开落形成对比。(4分)

8.(2018·德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双调]水仙子·咏竹

马谦斋

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渭川①风雨清吟枕,花开时有凤寻②。

文湖州③是个知音。春日临风醉,秋宵对月吟,舞闲阶碎影筛金。

【注】①渭川:渭河,古渭河流域以盛产竹子著称。②“花开”句:传说凤凰喜欢竹实。③文湖州:宋代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以善画竹而闻名。曾为湖州知州,故世称文湖州。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抓住竹子的外形特征和独特的生长个性进行阐发,表达作者对竹子的赞赏。

B.“花开”句运用凤凰喜欢竹实的典故,竹子花开自有凤凰来寻,用凤凰的高贵烘托竹子的高洁。

C.“文湖州”句借文湖州画竹,表明文与可是竹子的知音,也是我的知音,委婉地表达了对竹子的喜爱。

D.作者是在咏竹,又不止于咏竹,更是借竹抒发孤芳自赏之意,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D[D项,“孤芳自赏之意”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不当,作者借咏竹表明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

(2)赏析“春日临风醉,秋宵对月吟,舞闲阶碎影筛金”这三句的妙处。(6分)

【答案】①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对竹子不同时候的姿态进行了生动的描摹;②赋予竹子鲜明的人格色彩,营造了空灵飘逸的意境;③进一步抒发了对竹子的赞美之情,深化了诗歌主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教师备选】

9.(2018·黄冈中学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B.“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C.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D.词人与友人彻夜谈心赏景,直到窗外渐明,在分别之际,两人互赠诗文。

D[D项,“词人与友人彻夜谈心赏景,直到窗外渐明”不对,由下句“夕阳吹角最关情”可知,此时窗外是夕阳西下时分,说“彻夜”“直到窗外渐明”属于臆测。]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每点2分) 10.(2018·成都三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②萧条戴鹖冠③。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暮年漂泊潭州时所作。②隐几: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③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交代写作时间与地点。“舟中”一语双关,真实反映了杜甫晚年的

漂泊处境,同时隐喻天下百姓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

B.首句承题,写诗人强打精神,饮酒过节。“强饮”两字意蕴丰富,折射出诗人不欲饮酒、应节当饮、以饮浇愁的复杂心绪。

C.第二句写诗人穷愁潦倒的身世际遇。以儒士之身而戴隐者鹖冠,点出诗人无官无职,包蕴着不为朝廷所用的无奈与辛酸。

D.尾联总束全诗,深化主题。面对眼前春江之上青山白云的自然景色,诗人遥想万里外的长安,表现了他忠君忧国的执着。

A[A项,没有“一语双关”;“舟中作”为实写,并无隐喻。]

(2)第三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承接第二联,写舟中所见的蝴蝶翩跹、白鸥远翔之景,呼应题目“舟中作”。(3分)②与尾联抒情形成反转:蝶鸥自在,与诗人的困于舟中的处境形成反衬。(3分)(意思相近即可)

11.(2018·太原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发商水道中

陈与义①

商水西门语,东风动柳枝。

年华入危涕,世事本前期。

草草檀公②策,茫茫杜老诗③。

山川马前阔,不敢计归时。

【注】①陈与义(1090 -1138),宋朝诗人。1127年,北虏入寇,诗人南奔,途经河南商水作此诗。②指刘宋将军檀道济,他出击魏军时因粮饷不继而仓促撤兵,致魏军深入。③杜甫有“干戈浩茫茫”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地点是商水西门,时间是春天柳枝飘动的时节,标题表明将从

商水出发。

B.第二句以春风吹动柳枝烘托离愁别绪,写出奔亡途中、行程催促、不得不离开的伤感。

C.“世事本前期”是说眼下时势方艰,但追本求源,也有其前事之因,有命中注定之意。

D.诗人借檀公典故有追究北宋贻误战机的罪过之意,借杜诗抒发自己漂泊无定的感慨。

C[C项,不是“命中注定之意”,而是有暗讽北宋王朝之意。]

(2)尾联两句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前句写景,写出山川的辽远;后句写自己不敢作归乡之计。(2分)以开阔之景反衬难归之情。(2分)与上联中的前途“茫茫”形成情感呼应。(2分)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①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②,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③,升君白玉堂。

寒菊

[宋]郑思肖④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罗含:东晋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②重露:寒凉的秋露。③

泛:以菊花浸酒。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④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1)下列对上面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均属“咏物诗”,都以“菊”作为主要吟咏对象,并将诗人的情志寄寓其中。

B.两首诗均描写出了菊花超逸于群花之上的独特“香气”和“色彩”,以及不畏严酷自然的“傲骨”。

C.李诗颔联中的两个典故,表面写菊花的颜色和香味,实际上写作者的才能,用语含蓄,情韵深厚。

D.郑诗中,诗人借助颇富口语气息的“宁可”“何曾”二词,写出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品位。

B[B项,郑诗中没有描写菊花“色彩”。]

(2)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解析】虽然《菊》中写到了陶渊明,但根本点不是田园,而是借菊表现自己的才干。五、六两句前句写出秋菊傲霜的品格,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他是在担心时不我待,光阴流逝,多少有些迟暮之感。“白玉堂”暗指朝廷,末尾两句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了,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寒菊》一、二句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三、四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

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答案】李诗借“菊”侧重表达自己对入朝建功立业的热切希望(或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苦闷)。(1分)李诗先对菊花的“色”“香”进行描摹,并借助陶渊明、罗含的典故表现作者的才能;第三联先写秋菊的傲霜,再写自己的隐忧,第四联笔锋一转,肯定菊花甘愿被酿酒的奉献精神,进而流露出欲入朝建功立业的愿望。(2分)郑诗主要借“菊”表达自己守志抱节的忠贞。(1分)郑诗开篇描摹了菊花“独立疏芳、独守清高”的品性,紧接两句突出其不畏严酷环境的铮铮傲骨;进而表达出自己对故国忠诚坚贞的志节(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2分)(意思对即可)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座 一、答题基本方法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包括内容: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 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 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鉴赏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讲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

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 1、1、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3、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

高考语文复习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 (2)

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 训练9写景·抒情·比较 (时间:80分钟分值:8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问题。(11分) 咏檐前竹 沈约 萌开箨①已垂,结叶始成枝。 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②。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 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注】①箨:笋壳。②离离:竹节历历分明之貌。 (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檐前竹”怎样的生长过程?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檐前竹”怎样的品格?请作简要 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诗歌一、二句写“檐前竹”拔节抽枝,当竹茎拔节而出时,笋壳就垂脱了;随着细长竹叶的抽生,慢慢就长出了嫩枝;三、四句接着写竹子挺拔直上,转眼间,已变得枝叶繁茂、亭亭如盖了,而且低处竹节间距离较近,呈现出历历分明之貌。 总之,前四句诗描写了“檐前竹”无声无息地拔节而出,由矮而高,终于挺拔地站立“檐前”的生长过程。 (2)第一问:通过想象将“檐前竹”拟人化,让“檐前竹”自己倾诉心声:“我所仰慕的 是君子的风仪,而不是花前月下的池畔风光;能够生长在您的门窗前,正是我的心愿啊!” 这其实也是诗人对“檐前竹”的赞美。第二问:表现了“檐前竹”不慕风华、清心自守的品格。 【诗歌鉴赏】诗中只把竹子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观照,形象地勾勒出它的清姿,反衬出它的品格,别无政治上的寓意或个人身世的感慨。前四句描绘“檐前竹”的生长态势,带有强烈的动感。“风动”两句,不直接写竹,只从露珠滴阶、竹影参差中烘托出它的

古代诗歌鉴赏常见“套路”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常见“套路”分析 诗歌鉴赏是中学语文考试常见的题型,虽然分值不算多,但考察的却是学生方方面面的语文知识。小编针对此类题中常出现的一些考题“套路”,整理了一些答题思路,希望有助于大家识破出题者的“套路”,将这些分牢牢把握住。 l 套路一: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

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l 套路二: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诗歌的表达技巧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l 套路三:分析语言特色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复习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常州期末 三、古代诗歌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苏轼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注: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9. 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6 分) 10.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涵。(5 分) 镇江期末(一模)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绝句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9. 《绝句》中写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5分) 10.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无锡期末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九日蓝耕会饮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润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9. 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特色。(5 分) 10. 整首诗是如何写“悲"的?请简要概括。(6分) 苏州期末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月杜甫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9.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10.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 徐州期末(一检)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①看弟 马戴 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题练习题10 古代诗歌鉴赏(三)——比较鉴赏

2013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三)——比较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 解析:答此题首先要区分开“理趣”和“情趣”这两个概念。“理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传达一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诗人借助诗中的形象,把所感所悟传达出来,既富有情趣,又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情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趣味,即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考生作答时要抓住词中重点字、词语来分析。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因为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的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惆怅意绪。 (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作者: ————————————————————————————————日期:

诗中有真情乃需细品评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步骤,提高鉴赏诗词思想感情的答题能力。 2、学会多角度入手鉴赏诗歌的情感,学会分析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概述。 二、考情分析 1.解读《考纲》 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对诗词的鉴赏做了两点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 2.考点分析 年份卷别题目·作者朝代·体裁题材考点 2013 全国Ⅰ卷《鹊桥仙(华灯纵博)》 陆游 宋·词写景抒情 诗鉴赏表达技 巧;评价情感全国Ⅱ卷《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其一)》朱熹宋·律诗 托物言志 诗 年份卷别题目·作者朝代·体裁题材考点全国Ⅰ卷《阮郎归(春风吹雨)》爱情闺怨诗

2014 (无名氏) 宋·词 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情感 全国Ⅱ卷 《含山店梦觉作》韦庄/《宿 渔家》郭震 唐·绝句 宋·绝句 羁旅思乡诗 年份 卷别 题目·作者 朝代·体裁 题材 考点 2015 全国Ⅰ卷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唐·律诗 边塞征战诗 鉴赏表达技 巧;评价情感 全国Ⅱ卷 《残春旅舍》 韩偓 唐·律诗 写景抒怀诗 年份 卷别 题目·作者 朝代·体裁 题材 考点 2016 全国Ⅰ卷 《金陵望汉江》 李白 唐·古诗 写景抒怀诗 鉴赏表达技 巧;评价情感;鉴赏语言、形象 全国Ⅱ卷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杜甫 唐·古诗 状物赠友诗 全国Ⅲ卷 《内宴奉诏作》 曹翰 宋·律诗 言志抒怀诗 年份 卷别 题目·作者 朝代·体裁 题材 考点 全国Ⅰ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即事抒怀评价情感;鉴

古代诗歌赏析之读懂诗歌

古代诗歌赏析之读懂诗歌

“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 -----“看一看”“抓一抓”“辨一辨”“思一思”读懂诗词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应该包含在思想内容中。这四个方面也是诗词鉴赏的主要命题方向。虽然知道了这些,但还不够。要想做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词。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得出答案。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词。那么,怎样去读懂诗词呢?可以采用“两步四法”。 第一步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就是从标题、注释、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把握诗词大意,从而揣摩诗词情感。需用“三法”:“看一看,找启示”“抓一抓,寻突破”“辨一辨,明关系”。 方法一:看一看,找启示 看诗词的题目、注释、诗序甚至标点等,从而找到理解诗词的启示点。

【启示一】看题目,思考信息 [讲一讲]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 ④揭示诗歌的线索; ⑤表明诗歌的题材;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题目抓住题材是较为实用的方法,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古代诗歌鉴赏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总结

————————————————————————————————作者:————————————————————————————————日期:

古代诗歌鉴赏总结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从广义上看,可以包括下面内容: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②修辞手法(辞格、修辞格):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③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想象、联想、烘托、渲染、对比、衬托、讽刺、象征、托物言志、抑扬褒贬、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等。 一、表达方式 中国古典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纵观历年高考,描写、抒情是其中的考查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我们将这部分内容放到“表现手法”中进行介绍。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朝发白帝城》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杜甫)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杜牧) 3.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 感情,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类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目吟留别》李白)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将进酒》李白)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 第,怎得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李清照 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

古代诗歌鉴赏之三学生版

古代诗歌鉴赏之三——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范畴与内涵。 2、明确高考试题有关考查表达技巧的命题特点。 3、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知识构建、解题思路和方法 【考试说明及解读】 考试说明: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考点解析: 诗歌表达技巧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得分率不高。对近几年全国和各地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归纳,我们发现在诗歌鉴赏的五个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得最少,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 考查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与鉴赏古诗词的语言结合起来考查,重点考查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 2、与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主要是对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及表达效果的把握。 3、结合诗歌具体语句的分析,理解表达效果的艺术效果。 4、一般要求考生先判断使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然后分析表达效果,也有的结合古代文艺评论家对该诗歌表达技巧的评价来考查。 5、结合扩充语句考查对表达技巧的把握。 【备考方案】 1、构建知识体系:熟悉理解并掌握各种表达技巧。 2、有针对性的训练,养成在训练中感悟理解,在理解中积累提升的习惯。 3、在训练中要善于总结答题方法和规律,掌握答题步骤。 4、答题切忌生搬硬套,贴标签,要具体诗歌具体分析,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答题。 5、切忌盲人摸象式的鉴赏,要整体把握诗歌,必要时结合诗人的身世、写作背景、注释等去分析。 6、明确考查角度,做到考什么答什么。 一、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构建知识术语: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手法、修辞方法、结构技巧、其他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2)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抒怀怀古伤今 用典抒情 (3)写景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衬托渲染 运用修辞联想想象移步换景 绘形绘声绘色高低远近俯仰 动静明暗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 视觉、触觉、听觉、嗅觉 (4)修辞手法 比喻: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座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包括内容: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 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 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在全诗中,仅有第一句中的动词“踏”与诗题“访隐者”中的“访”相呼应。 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隐者孤独、随性自然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本题是对古代诗歌中形象的鉴赏能力的考查。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考生要学会概括这些形象的特征并揭示出作者刻画某一形象的意义,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意境。相比较而方,诗歌对于“形象”的考查比“语气”“表达技巧”“思想”要少一些。因为诗歌不同于小说以塑造形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8 古代诗歌鉴赏(三)

专题限时集训(八) 古代诗歌鉴赏(三) (限时70分钟) 1.(2019·黄山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早春寄怀 李建勋 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 B.颔联中的“闲”字表明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 C.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D.诗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结起来,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 A[“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错误。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通过描写自己遥想兄弟们身上佩戴茱萸的画面,间接表现出自己的游子处境。] (2)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①客居他乡的思家之情及思归不得的愁情。②时光飞逝、韶华不再的伤感之情。③世路多艰、功业难成的悲哀之情。④感受惠风和畅、见到春意

萌发的欣喜之情。⑤想要狂眠高歌、一醉解愁的豪放之情。(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9分) 酬周参军 吴均[注] 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沈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注】吴均:南朝梁文学家,素有才名,然位仅下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的“起”,是在烦恼滋扰下的举动;次句中的“倚户”,更见其无聊与无奈。 B.“水传”二句借水的远阔、风的凄寒营造出高旷肃杀之境,凸显了诗人寥落的心绪。 C.“沈云”二句互文见义,以乔树隐、层峦灭暗喻自己不为世人所知,深深寄寓不平之气。 D.全诗以忧怀开端,以饮酒抚琴收结,又兼寓情于景,语言古朴刚劲,情致清拔高远。 D[“刚劲”错误。] (2)同为酬答诗,吴均的“且当对樽酒”与刘禹锡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所含的情感、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且当对樽酒”既有借酒浇愁的无奈苦闷之意,又借饮酒抚琴寄托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全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纲 古代诗歌鉴赏得一般方法 第一节诗歌得形象得鉴赏 诗歌得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得形象倾注了诗人得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得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得意象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得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得写景作为后一两句得情感抒发得基础。由景物得物象可以探知诗人得情感。如李白得《静夜思》前两句就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得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得情感。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析意境,探知诗人得感情。 “意”就就是指作者得主观感情,“境”就是指得就是作者所创设得生活图景,主要就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就是将作者得思想感情与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得耐人寻味得艺术境界。 在意境得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与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得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得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得情感寄寓于所描写得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得融情 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就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二、鉴赏诗歌中得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得事物来表明自己得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得特点、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抓物与志得“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得品格、精神。

古代诗歌高考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教学参考 0910 0744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一) ——考点及注意点 考纲要求 1.《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

二、整体鉴赏方略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如2005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 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 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 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 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 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 满。 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七要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

古代诗歌鉴赏(解析版)

第09练古代诗歌鉴赏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案】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解析】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牧人、牛犊、猎马、飞禽,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首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颔联描写秋天山林之静景,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尾联环顾四围,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据此理解作答。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 【答案】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情景交融的能力。“昔人”提示了时间已经过去,“空余黄鹤楼”“不复返”“白云悠悠”景中带情,感慨万千。“乡关何处是”“使人愁”,展现的是对故乡的思念,愁绪油然而生。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案】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特定语境下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关键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此地空余黄鹤楼”,因为昔人离去,只剩下了黄鹤楼,人去楼空,写景中透露出悲凉的意味。“白云千载空悠悠”面对昔人已去,人去楼空,诗人内心空空荡荡,身处异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内心的孤独、寂寞、惆怅的感情不言自明。 使至塞上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选出对杜甫《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题中的“望”字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诗人观望到“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