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彭尾才

一、村落的形成过程—原始居住地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防疾病,以便更好地生活。在原始社会,由于经济生活极其简单,靠狩猎、捕鱼、采集等生存,人们的居住地还不能称其为聚落。

史前时代,人们没有固定的活动地点,人类的居住地是非定居式的,那时的村落也是不固定的、流动的,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散在居住;采集经济时代,人们学会就地取材建立了简陋的住宅,如利用石灰岩、黄土等易穿凿的地区修建的穴居、巢状树居等。石器时代,人们为了很好地捕获大型野兽,如野牛、野鹿等,或者为了自身防卫,人与人发生了社会联系,穴居、巢居等比以前密集,也就形成了早期的简单村落。

二、村落的发展—古代村落、近代村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人类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居住条件也有很大进步,建立了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房屋,村落的条件和固定性增高。

氏族社会时期,经济自给,为了防备经济住所被侵袭,便于与其他集团、部落斗争,人们互相结合成较大的集团,为了防风、防野兽筑起墙垣;为了便于管理,还建立了简单的行政中心。这一时期有的村落的规模相当大,如约6000年以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公社的村落,内部就包括了居住区、制陶工场和公共墓葬区三部分。居住区有40多座房屋紧排在一起,大的有60—150平方米,小的有10—20平方米。房屋中间还有一个火塘,供取暖、煮饭、照明等用。但是,在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有季节性的游牧,住宅也随季节而转移,因此,其村落还是散在的、不固定的。

到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聚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专门从事商业、手工业的城镇。村落以农牧渔业为主,如西欧的东南部,因开放的耕地而形成的村落具有块状、街状、环状、以集会的广场为中心的集村等特点;干燥地区出现了集中于河流附近、泉水旁边,从事灌溉农业的农村、牧村;拉美地区因有许多大的种植园,村落以农场主的住房为中心。

近代,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世界各国、各地区村落的悬殊也很大。如英国、法国一些古老村落,中间有开阔的中庭,有围墙,且以一户为中心,四周分布着其他住房、农具房、畜舍、收藏室等,围墙外又有牧场、庄稼地、果园等。西亚地区阿拉伯的传统村落是以带葱头形高头塔的伊斯兰寺院为中心,并且有广场,住房多为石头和瓦造的无窗小屋。

三、村落的变化—现代村落

现代社会,因经济的大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世界新工业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推动各国陆续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大大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村落的格局规划也随之改变。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原来的小木屋被现代化的庭院、小洋楼、别墅所代替,多数农家有汽车库、现代化的农机储藏室。连通的道路都是水泥路或柏油路,每个村庄就是一个个现代化的城镇,且村落的布局规划向着科学、生态、环保发展。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机械化最发达的国家,其农村聚落大部分都经过规划,在大农场中间布局现代化的住宅区。如俄亥俄州的代顿附近有一个大农场,就在50多公顷耕地的一角,建有现代化的农村住宅区,有设备齐全、装修较豪华的起居室、储藏室、车库、农具室、各种畜舍、饲料储存库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变化,村落的变化也是可观的。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大

多数土路改成了柏油路、水泥路,村落沿路或沿河建设。如江苏的苏南、苏中地区很多地方进行了集体规划,在沿路或沿河建起一排排的小洋楼,集体安排供电、供水、供气(煤气、暖气)、通宽带、网线、有线电视等(当然,有一些古老民居任然保留下来)。有的还建有简单社区,村落布局规划日臻完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村落有很多变成了一个个小城镇。四、我国村落的发展趋势

我国现代村落的发展有几种趋向:

1、村落经济组织与社区整合是大方向,村委会等同于城市的社区,负责一个或几个村落的

各方面农事调度和经济、文化、环保等的安排。

2、对村落布局和规划与城市一样也实行功能分区,如:居住用建筑地(包括住房及院落),

公用建筑地(祠堂、仓库、学校、村办公室、卫生所以及娱乐性建筑),水井,打麦或晒谷场地,道路,墓地(多在村外)。

3、“城中村”—村落终极趋向。在很多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出现的、已经转为以从事工商业

为主的村落,是城市地域扩张的一种自然延伸,类似于北京的“浙江村”、“韩河村”,其生活和工作都很城市化,只是房子矮一点、商业气氛淡一点而已。但广州市附近的“城中村”就在繁闹的市中心区域,每个“城中村”就像在方圆几千米人为制造的一个整体高达40多米的“水泥巨物”,就是一个城中城。

还有提倡民主村落、文化村落等。村落的发展变化逐渐使村落中的“庄稼人”变成“社会人”了。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福建篇)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福建篇)第一批(48个) 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 福州市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村 三明市清流县赖坊乡赖安村 三明市大田县济阳乡济阳村 三明市建宁县溪源乡上坪村 三明市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 三明市明溪县胡坊镇肖家山村 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 三明市尤溪县台溪乡盖竹村 三明市尤溪县台溪乡书京村 三明市尤溪县西滨镇厚丰村 三明市尤溪县新阳镇双鲤村 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三明市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 泉州市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 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茂霞村 漳州市平和县大溪镇庄上村 漳州市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 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下梅村南平市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 南平市顺昌县大干镇上湖村 龙岩市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 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龙岩市连城县莒溪镇壁洲村 龙岩市连城县四堡乡务阁村 龙岩市长汀县馆前镇坪埔村 龙岩市长汀县三洲镇三洲村 龙岩市长汀县红山乡苏竹村 龙岩市上杭县太拔乡院田村 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 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 龙岩市漳平市双洋镇东洋村 宁德市福安市溪潭镇廉村 宁德市福鼎市磻溪镇仙蒲村 宁德市福鼎市店下镇巽城村 宁德市福鼎市管阳镇西昆村 宁德市福鼎市太姥山镇潋城村宁德市古田县吉巷乡长洋村 宁德市古田县平湖镇富达村 宁德市古田县杉洋镇杉洋村

宁德市屏南县长桥镇柏源村 宁德市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 宁德市屏南县双溪镇双溪社区宁德市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 宁德市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 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 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第二批(25个) 三明市明溪县城关乡翠竹洋村三明市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三明市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 三明市永安市青水乡沧海畲族村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塘溪村 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铺上村 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铺下村 泉州市南安市官桥镇漳州寮村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洪坑村 漳州市漳浦县旧镇镇石牛尾村漳州市平和县芦溪镇芦丰村 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峡阳村 南平市顺昌县元坑镇槎溪村 南平市浦城县水北街镇观前村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传统村落甚至更广泛意义上的农村的凋敝没落是一个普遍趋势,由于生产技术提高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城市化、工业化集聚吸收加速了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加之交通、通讯、物流发展,传统乡土社会的封闭性被打破,生产生活的内容和需求更加复杂化;而且乡土建筑等在物质层面的实用功能势必逐渐老化和减弱,实用功能层面的淘汰在所难免;由此导致农村人口萎缩、传统的农渔林业和工艺产业日趋衰落、城乡发展失衡、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开始动摇等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村落中包含着历史形成的、具有唯一性的传统价值和记忆秩序,如果简单地以新代旧、寻求物质利益和功能的满足,消解的将是历史形成的文化主体性、认同感、凝聚力和特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动力。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2015年6月,与冯骥才、乌丙安在后沟村调研 由于漫长的农耕社会发展过程中,历史上形成的村落文化具有丰富性,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意象,内部交织的是制度、礼俗、农业生产以及乡土社会里人才不脱离草根、精英力量始终参与乡土建设等内在机制,在转型过程中,其实很难孤立地保留建筑遗迹等物质外壳,必须深入文化的血脉肌理,考虑其根本性的生成和发展。特别是结合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拥有独特历史文化禀赋的传统村落,是以文化驱动经济生产,还是用经济市场来肢解文化?是实行相对静态的遗产保护,还是开展动态的乡村与社区营造?是自上而下的、外力干预为主的消极保护,还是多方参与、村民为主的主动保护?就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体、对象、机制和目标。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参考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再造魅力故乡”实践,以及台湾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社区营造”实践可以看到,初衷都在于拯救社会转型冲击过程中凋敝的乡村,出发点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开展的是具有主动性的“营造”、“再造”,主体是地方居民。如日本“再造魅力故乡”运动提出,“以独到的眼光来发掘地方的资源,以积极的思考方式来重新评估地方发展方向;即使受到一些限制,也能换一个方向来进行,而得到非常好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不再是仅仅以不满来面对现状,而能平实地匀勒出今后将要如何前进的情景。因为这样,我们就能使都市的魅力重新散发出光辉,使人们和工作机会又再度回流到地方上来。”台湾“社区总体营造”运动提出,“其目的不是只在于营造一些实质环境,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建立社区共同体成员对于社区事物的参与意识,和提升社区居民在生活情境的美学层次。社区总体营造工作的本质,其实就是在造人,也只有透过文化的手段,重新营造一个社区社会和社会人,以实质环境的改善作为短期目标的社区总体营造才有可能成功”,实际也是“整合运用地方固有的特色资源,以振兴地区产业发展及生活品质,朝向突显出该地存在与价值的定位前进。”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台湾“彩虹眷村”一景 从根本上说,我们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必须回归文化,着眼社会发展,即更加重视文化生态和文化资源保护,变静态保护为动态营造,并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说,传统村落要延续和发展下去,必然要与当代社会对接发展经济和生产,因而发挥其文化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发展具有文化创意内涵的产业,具有契合度和可行性,关键在于,是充分认识文化的独特价值、尊重文化的生态和内涵,以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来增加产业附加值,还是以短期的市场收益、逐利需求来开发、肢解、改造原本具有唯一性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涉及深层次的认同、发展的监督机制、以及主动营造和发展的共识。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对农村文化缺少认同和尊重,甚至将农村、乡土作为鄙夷嘲谑的对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探究与反思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探究与反思 发表时间:2017-12-25T15:52:35.753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10月作者:周长娟董飞范梦琦[导读] 传统村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经济、旅游等综合价值的文化遗产。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358摘要:传统村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经济、旅游等综合价值的文化遗产。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上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本文通过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探究以及对既有的保护机制的反思,,进 而提出价值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框架:完善传统村落价值认定评估体系,健全保护与监管机制,实行精准保护与分类发展。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价值评估;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和文明大国,传统村落是我国文化的根植所在,对其保护体现了一个具有深远的文化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的东方文化大国对其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坚守。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是消亡的严峻形势。在我国城镇化水平从 1978 年的 17. 9%提高到 2015年的 56. 1% 的同时,村庄的数量平均每年以接近3000 个的数量递减,大批传统村落正在或面临消亡。 国内学术界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逐渐重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更是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012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活力的若干意见》下发。同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下发《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对传统村落的调查工作,并进行专家审定工作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甄选。 基于以上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既有的理论研究,进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对策探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现实意义。 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一)概况 从传统村落的现实处境来看,传统村落目前正面临严峻的形势。在进入21世纪(2000年)时,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而到了2010年,仅仅十年的时间,总数锐减为271万个。这样的消失速度和数量,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来说是惊人的。 近年来,由于专家学者的不断呼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问题逐渐引起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视,住建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共申报了11567个传统村落信息,但政府对这些上报的村落在政策上如何处理尚无具体方案。 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既包括外在数量的减少,也表现在其内在文化传统的消散。大多数的传统村落仍然处在自然变迁中,实践中尚未出现实际可行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但所采取的方式与政策仍较为粗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仍处于摸索阶段。(二)传统村落损毁现象严重截止到2014年,我国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不超过5000个,而且还在逐步较少。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即使是已经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仍难逃被破坏甚至是消失的命运。 传统村落的损毁包括自然性损毁和社会性损毁。自然性损毁是指由于日晒雨淋等自然因素导致的传统村落建筑的损毁,这属于传统村落损毁的不可控因素。更为严重的则是社会性损毁,相对于自然性损毁来说,社会性损毁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而出现的,包括两个方面: 1.外在传统村落数量的减少 城镇化建设和自然村落的合并使得村落数量和面积减少。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的城镇建设面积仅有1.22万平方千米,而到了2010年,已经增长到了4.05万平方千米,面积扩张了约4倍。大致上,这些新增的城镇面积几乎就是消失的传统村落面积。另一方面,为了推进农村扶贫脱贫工作,同时节省管理成本,村落的合并成为主要的方式。几个较小的自然村落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几个较小的行政村合并为一个较大的行政村。这导致自然村落数量减少,许多村落呈现“空心化”的状况。 2.村落内在发展动力不足 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传统村落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化现象严重。传统村落失去了农耕后续力量,这对传统村落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在相对发达的地区,传统村落也面临着原住民迫于生计迁出的问题,迁出后,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而原有的生活样态却无法保持,导致传统村落的“空壳”化甚至是消失。如何保持传统村落居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成为传统村落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三)传统村落文化流失 如果说村落的损毁是不可控客观因素,那么保护不当而导致传统村落文化流失则是重要的主观原因。这种保护不当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漠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从规划到实施,都缺乏科学的判断,搞大拆大建,一昧地追求现代化,将古建筑拆除,全部建成钢筋水泥的多层楼房,失掉了乡村特有的韵味。另一方面则是盲目的仿古,打着保护传统村落的旗号,实则是违规开发村落,将村落原住民全部迁出,不顾南北地域差异,建起一批现代材料的仿古建筑,将村落一律打造成江南白墙黛瓦的花园庭院,变成“千村一面”旅游景点。 这是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发展中极易采取的建设思路,以为用现代化的手段搞出一个田园式的村庄,继而搞旅游开发、观光采摘等就是在留住乡愁,殊不知正是这种方式,破坏了村落原有的文化积淀和特色。 传统村落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家风传承、家族荣誉等人文精神最基本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村落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被打破,村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也悉数散尽。如果说建筑是传统村落的生命线,那么,文化则是传统村落的灵魂。传统村落的保护既要保护生命也要留住灵魂,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留住美丽乡愁。 三、传统村落保护对策探究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安徽篇)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安徽篇)第一批(25个) 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金鹰村蔡畈古民居 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龙潭寨古民居 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永丰村 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 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 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黄山市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 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 黄山市休宁县商山镇黄村 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宏村 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卢村 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屏山村 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关麓村 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 黄山市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村 黄山市歙县郑村镇棠樾村 池州市东至县花园乡南溪古寨

池州市贵池区墩上街道渚湖姜村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石门高村 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 宣城市泾县榔桥镇黄田村 宣城市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宣城市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 第二批(40个) 安庆市宿松县柳坪乡大地村 安庆市宿松县趾凤乡团林村 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响肠村 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请水寨村 黄山市歙县深渡镇阳产村 黄山市歙县深渡镇漳潭村 黄山市歙县深渡镇漳岭山村 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瞻淇村 黄山市歙县许村镇许村村 黄山市歙县雄村乡卖花渔村 黄山市歙县雄村乡雄村村 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花桥村木梨硔黄山市休宁县陈霞乡里庄村 黄山市黟县碧阳镇碧山村 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古筑村

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古黄村 黄山市黟县碧阳镇石亭村 黄山市黟县碧阳镇马道村麻田街 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塔川村 黄山市黟县宏村镇秀里村 黄山市黟县宏村镇下梓坑村 黄山市黟县宏村镇龙川村 黄山市黟县渔亭镇团结村 黄山市黟县西递镇石印村珠坑 黄山市黟县西递镇叶村村利源 黄山市黟县柯村乡翠林村 黄山市黟县柯村乡竹柯村 黄山市黟县美溪乡美坑村 黄山市黟县宏谭乡竹溪村 黄山市祁门县历口镇历溪村 黄山市祁门县历口镇环砂村 六安市舒城县晓天镇晓天街道居委会中大街池州市贵池区唐田镇沙山嘴文化村 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菊江村东流老街 池州市东至县龙泉镇观桥村 池州市东至县龙泉镇老屋村 池州市石台县大演乡严家古村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的定义: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单,其中贵州省最多,有90个,云南省和陕西省分别为62个、49个,分列2、3位。 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2012年第一批共计646个,2013年第二批共计915个,2014年第三批共计994个)。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统计局: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比如,有的村落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例如,浙江省永嘉县的苍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愿望。这些传统村落,无疑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是维持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传统农业一切来自土地,又全部回到土地之中,对大自然干扰是最小的。当前,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 试行

附件3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等有关规定,制定《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特色风貌,维护传统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村落风貌保护的关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一)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 (二)分析村落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与产业特色; (三)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 (四)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和内容,规划发展项目; (五)制订保护和发展管理规定; (六)提出传统资源保护、村落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

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村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保证规划成果的整体质量。有条件的村落,要在满足本细则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实际需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基本内容包括: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村落特色格局和风貌保护要求; (四)特色街区、特色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规划期限应符合所处镇、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原则上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鉴于村庄规划的实际操作情况,可进行调整)。 三、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村域环境、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文献资料、保护发展基础资料等方面。 调查范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历史、视觉、文化、产业关联的区域。 调查内容、调查要求以及档案制作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02号)执行。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山西篇)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山西篇)第一批(48个) 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店头村 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新平堡村 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觉山村 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大阳泉村 长治市长治县八义镇八义村 长治市长治县贾掌镇西岭村 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东庄村 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岳家寨村 晋城市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 晋城市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晋城市高平市马村镇大周村 晋城市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 晋城市陵川县西河底镇积善村 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村 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镇西黄石村 晋城市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 晋城市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

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 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 晋中市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晋中市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 晋中市灵石县夏门镇夏门村 晋中市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晋中市太谷县北洸乡北洸村 运城市万荣县高村乡阎景村 运城市新绛县泽掌镇光村 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 忻州市宁武县涔山乡王化沟村忻州市繁峙县神堂堡乡茨沟营村忻州市繁峙县杏园乡公主村 忻州市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忻州市河曲县旧县乡旧县村 忻州市岢岚县大涧乡寺沟会村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乡北方沟村忻州市偏关县万家寨镇万家寨村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丁村 临汾市襄汾县汾城镇西中黄村

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陶寺村 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吕梁市交口县双池镇西庄村 吕梁市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 吕梁市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吕梁市柳林县柳林镇贺昌村 吕梁市柳林县三交镇三交村 第二批(22个) 阳泉市郊区平坦镇官沟村 阳泉市平定县冠山镇西锁簧村阳泉市平定县东回镇瓦岭村 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娘子关村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上董寨村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下董寨村阳泉市盂县梁家寨乡大汖村 长治市平顺县虹梯关乡虹霓村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奥治村 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周村村 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天井关村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东街村 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西街村 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车辋村

传统村落档案表及填表说明

附件: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制作要求 档案编号:××××××(县级行政区域代码)- ×××号 中国传统村落档案 村落名称:硝水泉村 所属镇(乡):洪水泉回族乡 所属县(区、市、旗):平安县 所属市(地区、州、盟):海东市 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青海省 立档负责单位(盖章): 立档负责人签字: 建档日期:年月日

科学调查和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制作说明 一、科学调查内容与要求 科学调查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历史资料、传统村落选址格局及周边环境、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有形传统资源;二是村落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及其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乡风民俗、民间技艺等无形传统资源;三是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相关的各类规划、政策和管理制度等资料。调查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村域环境调查 1.调查内容:村域范围内的山川水系、地质地貌、植被动物等自然环境以及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 2.调查要求:应在不小于1:5000的近期测绘地形图上,标示上述要素,并配以相应的照片、文字说明,形成文字性的“村域环境分析”及“村域环境分析图”图纸。 (二)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调查 1.调查内容:与村落的选址、发展紧密关联的地形地貌以及山川水系、村落形状,主要街巷(道路)格局肌理、重要公共空间等。 2.调查要求:应在不小于1:5000的近期测绘地形图上标示上述要素,并配以能反映其特点的照片、文字说明,形成文字性的“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分析”及“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分析图”图纸。 (三)传统建筑调查 1.调查内容:村落中传统建筑物(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建议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传统建筑)的位置、建成年代、面积、基本形制、建造工艺、结构形式、主要材料、装饰特点、建造相关的传统活动、历史功能、产权归属、使用状况、保存状况等。 2.调查要求:应在不小于1:2000的近期测绘地形图上标示各传统建筑物与构筑物,形成“传统建筑分布图”。对主要传统建筑物与构筑物,每一处均应建立单独的登记表,以表格、文字、照片、图纸等形式进行记录。对极为重要的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优秀传统建筑物和构筑物,还应搜集现有能完整真实反映现状保存信息的测绘图纸,对不能完整真实反映现状保护信息的,应重新进行测绘。 (四)历史环境要素调查 1.调查内容:反映村落历史风貌、构成村落特征的要素如塔桥亭阁、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以及传统产业遗存、历史上建造的用于生产、消防、防盗、防御的特殊设施等。 2.调查要求:应在不小于1:2000的近期测绘地形图上标示各历史环境要素,形成“历史环境要素分布图”。对主要的历史环境要素,每一处均应建立单独的登记表,以表格、文字、照片、图纸等形式进行

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社会参与优秀案例申报书

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社会参与 优秀案例申报书 申报单位: 通讯地址: 申报时间: 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优秀案例征集分享活动办公室制

填写说明 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优秀案例征集分享活动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包括案例征集、推选、交流论坛和海内外推广的大型活动,旨在分享好的做法,鼓励新的创意,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上形成共识,引导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发展的方向,向海内外彰显我国文化遗产的丰富与生机。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优秀案例的申报单位为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申报内容包括村落基本情况、项目亮点、助力乡村振兴的情况。申报材料应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案例征集及评审时间: 1.在线填报期,2019年9月20日-11月30日,期间,登录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官方网站 ()选择进入-“申报平台”选择“拯救老屋”--“优秀案例征集”,进行线上填报。 2.核实盖章期,2019年12月1日-12月15日,申报人登录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申报平台,下载申报表加盖单位公章,并将盖章页上传至申报平台。

3.案例评议期,邀请入围案例的申报单位,携带盖章纸质申报文件、演示ppt、宣传视频,赴京参加线下演示推选,完成后进入公示、复议阶段,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4.案例交流、推广 优秀案例展览展示及交流论坛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一、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优秀社会参与案例申报表 (以网络申报表为准)

二、其他资料 1.相关证明、说明材料扫描件(pdf文档); 2.村落风貌、项目亮点等内容的图片资料(不超过10张); 3.音视频(3-5分钟,大小不超过200M,系统自动压缩)。

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附件 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一、北京市(4个) 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 门头沟区大台街道千军台村 昌平区流村镇长峪城村 密云县新城子镇吉家营村 二、河北省(7个) 石家庄市赞皇县嶂石岩乡嶂石岩村 石家庄市平山县杨家桥乡大坪村 石家庄市平山县杨家桥乡大庄村 邢台市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 保定市顺平县腰山镇南腰山村 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水东堡村 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水西堡村 三、山西省(22个) 阳泉市郊区平坦镇官沟村 阳泉市平定县冠山镇西锁簧村 阳泉市平定县东回镇瓦岭村 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娘子关村

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上董寨村 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下董寨村 阳泉市盂县梁家寨乡大汖村 长治市平顺县虹梯关乡虹霓村 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奥治村 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周村村 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天井关村 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东街村 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西街村 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车辋村 晋中市和顺县李阳镇回黄村 晋中市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 晋中市祁县贾令镇谷恋村 晋中市平遥县段村镇普洞村 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 晋中市灵石县南关镇董家岭村 忻州市宁武县涔山乡小石门村 忻州市偏关县万家寨镇老牛湾村 四、内蒙古自治区(5个)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赛镇塔布赛村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腊铺村 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室韦村

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奇乾乡奇乾村 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恩和村五、吉林省(2个) 通化市通化县东来乡鹿圈子村 白山市抚松县漫江镇锦江木屋村 六、黑龙江省(1个) 黑河市爱辉区新生乡新生村 七、江苏省(13个)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前杨柳村 南京市高淳区漆桥镇漆桥村 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杨桥村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翁巷村 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村村 苏州市常熟市古里镇李市村 镇江市新区姚桥镇华山村 镇江市新区姚桥镇儒里村 镇江市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 镇江市丹阳市延陵镇柳茹村 八、浙江省(47个)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714321329.html,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探析 作者:丁勇 来源:《城市地理》2017年第09期 摘要:传统古村落是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其的保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针对上九山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面控制、整体保护、突出重点、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策略,针对古村整体格局、街巷、院落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等要素提出了具体的保护与发展方案,以期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上九山村 1上九山村基本概况 上九山村坐落于孟子故里邹城市西南部,离邹城市中心城区24公里,地处邹、滕、鱼三县市交界处,至今尚有清康熙年间三县界碑矗立于此,有着“走入上九村、一脚踏三县”的美名。2013年被批准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14年11月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1.1历史起源 上九山村,一座自然生成的石头村,建于明初,后几经变迁延续至今。因周边9座山头而得名“九山”,不久后,山下又建一村,为便于区别,故取名“上九山村”。民国后,居民逐步迁居山下建新村,形成了今日的上九山古村。 1.2村落特色 1.2.1象法易学、选址天人合一的佳作 古村坐落于凫山山系的南部,处在山区和平原交接的地方,四周山丘环绕,其选址按照中国传统风水格局,独取乾位(天),坐落乾位两山之间,犹如咽喉锁钥;且布局自然形成“人”字型,有天、地、人三合之寓意。 1.2.2因势而建、格局完整的鲁西南民居标本 古村依山而建,顺应山体走势,依势造房,房屋错落有致,整体风格较统一,432栋建筑物中400栋为传统风貌类建筑,是山东省内整体格局保存最完好、最集中、规模最大、建造最精细的鲁西南民居建筑群,堪称“活标本”。 1.2.3尊儒重道、民风朴实的文明古村落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我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种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使得多地的传统村落逐渐陈旧甚至破败不堪,数量正在逐步减少。然而,无论经济如何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所以,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就成为当下最紧迫的任务。 1.凤凰古村历史背景凤凰古村坐落在深圳市宝安福永街道凤凰山脚下。南宋德?v 元年,元军举兵南下,文天祥在赣吉两州(江西)募集数万民兵抵抗,被元军击败后被俘,后在大都(今北京)慷慨就义。宋军溃败后,文氏族人随败军溃散,逃至广东宝安西南沿海荒芜地带。文天祥胞弟文天壁携族人先居于宝安黄松岗鹤子园,元代大德年间,文天祥孙辈文应麟携族人迁至凤凰村购田置业定居,开村立业,繁衍后代。经过历代经营建设,逐步建成坐向统一、建筑整齐、巷道贯通的古建筑群。凤凰古村目前有300 多座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其中有多达十五栋传统建筑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被深圳市文物专家认定为深圳目前唯一一座没有遭到大面积破坏、保存得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2.凤凰古村保存现状及原因分析凤凰古村周边景观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凤凰古村原有环绕村落的绿水早已不知去了何方;村民自从富裕后,嫌弃祖宅太小,不适合现代化生活,于是纷纷在老村外择地兴建多层民房。这些多层民房都围绕着古村兴建,于是,村落周边美丽的田园风光已成无敌楼景。 凤凰古村内单体建筑同样遭到破坏。首先表现房主对民居的改造上。这种改造一般只是局部的改变,还不会对建筑产生毁灭性的破坏,但对民居的内部空间以及其建筑装饰部分如壁画、木雕、石刻等却有不小的破坏。其实,是某此业主对建筑物的整体的推倒重来,这时通常业主为获得更多的租金回报常会将其改建为多层的楼房,在凤凰古村中,几栋零落的四五层高的水泥楼对古村落的景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图1)。 3.凤凰古村的保护方式综合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实例经验, 采用活化的动态保护方式是一种有效的积极保护方式。对于以民居为多数的传统聚落,居住建筑不断更新的特征决定了对这类建筑遗产必须采取动态保护方式。村民不仅是这些传统民居的所有者,也是这些传统民居的使用者或间接使用者,只有他们对于保护是自发乃至自觉的,民居的保护才具有可持续性。 改建自用是指原住民为适应现代生活需求而对围屋进行增设室内厨房、卫生设施和必要的内装饰等改造以改善居住条件,供原住民自己使用,可用以居住或举行各类仪式,也可用以作村民委员会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要求精简版20130912综述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 [20130912]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促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的有关规定,制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在满足本要求的基础上,应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改善村落人居环境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应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农村实际、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要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当地政府部门、专家和村民的意见,以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 三、村落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形

态资源(以下称传统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基础。 (一)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应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 (二)调查内容 1.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反映村落选址特征的山形水系、地形地貌;构成村落自然景观特征的植被等。 2.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村落现状整体轮廓;主要街巷河道的分布、形态与主要节点;公共空间的功能、位置、形态;村落各主要特征天际线等。 3.传统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有保护价值的建筑、遗迹等的位置、规模、保存状况、使用现状等。 4.历史环境要素: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等的位置、规模、功能、保存现状等。 5.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较鲜明地域或民族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活动场所、线路、相关实物资料;相关传承人、手工艺者等。 6.村落社会环境:村落人口、经济状况等基本信息,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及问题;村民保护发展意愿与

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 内涵和价值

编者按 今天,光明日报将光明讲坛设在岳麓书院,请胡彬彬教授论述“小村落,大文化”。过去,传统的文史哲研究框架体系,忽略了对中国村落文化的研究,我们在这里探讨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从学术研究的视角看,是具有创新意义的。胡彬彬教授用三十年的时间做了一件事: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进行系统考察和多维研究,他将以田野考察所历、所见、所研的大量例证,来探究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中华农耕文明与中国村落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长久远的农耕文明史。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物证的。物证在哪里?湖南南部的永州有一个地方,叫作玉蟾岩,当地的土话叫“蛤蟆洞”。在这个洞里我们发现了上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种子。这是一个让全世界轰动的发现,也是让全世界瞩目和服气的物证。这足以证明,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上万年农耕文明史的古国。 第二个和第三个例证是,湖南常德的澧县有两个山,一个叫城头山,一个叫彭头山。上个世纪,我们分别在这两座山上发现了六七千年前的古代遗址。前者不仅有一个非常大的类似于城池或村落的遗址,而且还有保存完好的稻田遗址;后者更是又有稻谷种子出土。我想那就是华夏先民非常远古的村落和人类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物证。 何谓村落?《辞海》只给了两个字的注解:“村庄。”《辞源》给了六个字的注解:“乡人聚居之处。”这两个注释有点单薄。“村落”是个中国词,有关“村落”的称谓,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如《三国志·魏书卷十六》:“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 “村落”一词,在魏晋以降的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联系前面的三个物证,我们可以给“村落”下一个大致的基本的定义,即村落是由古代先民在农耕文明进程中,在族群部落的基础模式上,进而因“聚族而居”的生产生活需求而建造的、具有相当规模、相对稳定的基本社会单元。村落与村落文化的内涵虽不尽相同,但关联紧密。“文化”是个舶来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这个词的原始词意具有耕种、居住、敬神等多重意义。由此可知,村落和文化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而且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村落是基础,文化是内涵。 我们常常说“中华民族”这个词。“中华民族”是怎么来的?“中华民族”的构成就是由无数个氏族和家族构成,家族上面就是氏族,家族的下面就是家庭。村落是国家和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家庭是民族最基础的构成单元。由于村落文化具有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的特质,并承载了中国久远悠长的文明历史,因而极具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传承性;村落成员的生产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有形或无形的文化形态,从表面化一般形式的呈现,到隐性化深层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重庆篇)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重庆篇)第一批(14个) 涪陵区大顺乡大顺村 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 九龙坡区走马镇椒园村 綦江县东溪镇永乐村 忠县花桥镇东岩古村 忠县新生镇钟坝村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金岭乡银杏村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黄龙村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崃镇新城村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民族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苍岭镇大河口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河湾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后溪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腰界乡南界村 第二批(2个) 涪陵区大顺乡大田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可大乡七分村 第三批(47个) 涪陵区蔺市镇凤阳村

大足区玉龙镇玉峰村 大足区铁山镇继光村 巴南区丰盛镇桥上村 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 黔江区阿蓬江镇大坪村 黔江区五里乡五里社区程家特色大院 黔江区水市乡水车坪老街 江津区塘河镇硐寨村 江津区吴滩镇邢家村 江津区塘河镇石龙门村 江津区白沙镇宝珠村东海沱 合川区涞滩镇二佛村 永川区松溉镇松江村 永川区板桥镇大沟村 潼南县双江镇金龙村 潼南县花岩镇花岩村花岩场 梁平县聚奎镇席帽村 武隆县后坪苗族土家族乡文凤村天池坝组武隆县沧沟乡大田村大田组 武隆县浩口苗族仡佬族乡浩口村田家寨忠县洋渡镇上祠村2组 忠县永丰镇东方村9组

巫山县龙溪镇龙溪村2社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大寨村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两河村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安镇边城村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洪安镇猛董村大沟组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凯干村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钟灵镇凯堡村陈家坝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海洋乡岩院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镇龙池村洞子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堰提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酬镇江西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丁市镇汇家村神童溪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龚滩镇小银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大江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河湾村恐虎溪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苍岭镇苍岭村池流水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苍岭镇南溪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何家岩村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浪坪乡浪水坝村小山坡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双泉乡永祥村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梅子垭镇佛山村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润溪乡樱桃村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读书笔记 一: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作者:周建明 传统村落既是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历史上形成的村落,作为仅次于语言的人类的第二大创造,成为其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和世世代代人民的集体记忆。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甚至连文物古迹,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成了社会发展建设的绊脚石。在房地产开发时,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村落,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打造,消失殆尽;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以旧貌变新颜换来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今天的部分地区正面临着环境危机,特色危机、文化危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认识到:历史环境保护、文化资产活用、地方特色维护等课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大量的文物古迹、近代建筑、历史街区、文化名城遭遇到了严重的建设性破坏;假古董泛滥成灾、欧陆风盛行不衰,人造景观蔓延各地;大广场,大草坪,形象工程、献礼工程成为少数领导者与新闻媒体的关注重点;等等。这一切都告诉人们,需要反思我们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设计手法,城市管理目标,传统村落保护政策。 本书的写作即是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在对中国传统保护规划理论进行多年研究,以及参与大量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对国外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为中心,试图全面论述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的含义与意义,并以历史城市保护为核心,阐述整体性保护的理论与规划方法。 我认为全书可以是分为四部分来阐述的。分别是 ①传统村落的概念和类型 ②传统村落的保护 ③传统村落的发展 对全书进行概述和总结如下: 二:传统村落的概念和类型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村落正是中 国几千年文明历程,尤其是农耕文明历程的最佳见 证。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产生地和传承地,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在中华文明的历 史长河中,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通过不断的经验 积累和创造性的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这 些民居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文化以及周边环境的独 特优势,并围绕其独特的功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同时,各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选址、布局业务不显示出高超的技术和智慧。传统村落正是我国传统营造文化最重要得载体。 1.传统村落基本概念

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

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 发表时间:2018-09-07T14:32:06.5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作者:马晓丹 [导读]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4 摘要:任何一个传统村落都位于人口迁移、文化碰撞和社会发展的变革过程中,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可以有效促进村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村庄仍然是村庄。人的生命价值在于生命意义和情感的聚集依托于此,回归村落是村庄的创造性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村子的活力得以恢复。 关键词: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保护;活化 前言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正在大量消失。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发展旅游来保护传统村落,取得较好效果,但实践中也存在传统村落“变味”的尴尬。比如,在搞旅游开发时出现了拆古建新、拆真建假以及过多外迁村民等错误做法。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积极发展旅游,又要防止过度商业开发,以科学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 1影响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因素 近些年有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罗剑在他的论文枟贵州民族特色村寨的主要特点枠中提出用传统村落认识论的观点来了解传统村落并进行保护。阳建强以江南古村李市为例,阐述了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对如何保持并延续传统村落地方活力和特有的村民生活形态,达到村落文化价值的推陈出新的目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王军等人探讨了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前我国有关工作现状,提出了传统村落保护动态监控理念,建构了传统村落保护动态监控体系。尽管近些年来众多学者在各方面做出大量努力并取得显著成果,但由于传统村落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复杂,保护与活化工作整体来看却仍存在一些问题。 1.1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医疗保障、教育以及卫生条件等社会事业进展缓慢,城乡二元格局导致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来自传统村落的人口向城市转移,部分传统村落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现象,使得乡村的农业生产收到严重的干扰。要发展和延续传统文化,保留居民原本的生活方式是保持村落活力的基本要求。传统人文资源的大量流失并且使这些传统村落逐渐缺失生产生活的气息,这毫无疑问给传统村落的保护以及活化带来了很大麻烦。 1.2价值认知的差异 传统村落的保护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进行,是在包括政府部门,文物保护协会等在内的部门或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进行的。村民对于这样的保护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甚至是置之不理。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农民收入增加,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而原来居住的古建筑由于年代久远,不管是从功能要求还是建筑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大部分村民对原住宅进行大拆大整,甚至推到进行重建,这种自发性以及盲目性的修缮、重建就造成了对传统村落的永久性破坏。 1.3规划层面的不足 为实现传统村落的复苏,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地方政府委托规划设计单位进行新村规划设计,然而在规划者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前期调研工作,没有深入的调研村落的传统文化以及地方特色,未能细致了解村落遗产的发展情况以及历史价值,只是千篇一律的建设聚居点,进行风貌改造,没有将当地特色考虑到村落的发展中来。并且在规划中缺少关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参与,使对村落的规划设计与村落的保护发生冲突,并且使规划设计后的传统村落文化流失,没有文化底蕴支撑,这便无异于其他村落。其次规划管理部门缺少对传统村落遗产保护持续的监管,这些无疑是造成传统村落大量消失的重要因素。 2传统村落旅游的几点建议 陡岩村是位于云南省个旧市贾沙乡陡岩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地处红河河谷地带,呈南北走向,位于红河北岸较为陡峭的山顶上。陡岩村建村形成年代依据现存建筑年代及历史遗迹分析,约在清朝中期。陡岩先民为什么选择这个坐北朝南的山坡地筑屋聚居,很大程度上是适应自然环境和气候,也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而生存。陡岩村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全村成台地式分布,形成背山面田的村落外部环境,建筑形式基本为彝族的土掌房,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建筑占地面积约47314m2,为聚居于彝族聂苏支系的民居建筑。为近代史上彝族等当地少数土著民族的风格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滇南地区较典型、有代表性的彝族民居建筑,陡岩村的土掌房每户有四大间,正房比耳房高,为正三间,平房是厢房一至二间,外墙一般无窗或仅开小窗,土墙土顶均为黄色,高低错落。屋顶为晒场,从正房楼顶至平房屋顶。土掌房选用材料取材于当地,属于可再生的乡土材料,夯土墙良好的保温性也使得建筑室内冬暖夏凉。这种民居的生态模式是在特色的自然环境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结果。 2.1保护的原则 坚持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保护民族特色文化原则;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注重历史文化与片区旅游发展相互制约与发展,立足长远,远近结合,逐步实施的原则。与此同时,重视建筑遗产保护,自然遗产,非物质遗产,人文景观保护,保护村庄周边环境,保护村庄风貌,控制新建用房风貌,注重村庄基础设施整治。 2.2人居环境改善 目前陡岩村的自然环境优美,但居住环境较一般,多存在人畜混住现象。卫生条件、基础设施有待改善。应积极引导村民开展传统建筑功能提升,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人居环境品质。 2.2.1居住环境改善:对传统建筑人畜混住现象逐步改为人畜分离,对居住的卫生条件、安全及舒适性等方面进行改善。 2.2.2村落基础设施改善:排水系统改建为截流式合流制,新建污水处理设施。架空的电力线路逐步改为地下敷设。对垃圾处理、公厕等环卫设施进行整治。 2.2.3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对村落内体育设施、商业集贸设施、医疗、文化活动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提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