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绞痛分类及分型

心绞痛分类及分型

心绞痛分类及分型

心绞痛分类及分型

参照WHO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可将心绞痛归分为:

①劳累性心绞痛:其特点是疼痛由体力劳累、情绪激动或其他足以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迅速消失。

②稳定型心绞痛(stableanginapectoris):指劳累型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无改变,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的次数、诱发因素的程度大致相同,且每次发作的性质和部位无改变,疼痛的时间相似(3~5分钟),用硝酸甘油后,也在相同时间内起效。

③初发型心绞痛(initialonsetanginapectoris):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初次发生劳累型心绞痛时间未到1个月。

④恶化型心绞痛(acceleeratedanginapectoris):原为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在3

个月内疼痛频率、程度、诱发因素经常变动,进行性恶化,可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也可逐渐演变为稳定型心绞痛。

⑤自发性心绞痛:其特点为疼痛发生与体力或脑力活动引起心肌需氧量增加无明显关系,而与冠脉血流贮备量减少有关。疼痛程度较重,时间较长,含服硝酸甘油不易缓解。包括:⑥卧位型心绞痛(anginadecubitus):休息或熟睡时发生,常在半夜,偶在午睡或休息时发作,可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

⑦变异型心绞痛(prinzmetalsvariantanginapectoris):临床表现与卧位型心绞痛相似,但发作时ECG显示有关导联ST段抬高,与之相应导联ST段压低,迟早会发生心肌梗死。

⑧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acutecoronaryinsufficiency):疼痛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生,历时较长,达30分钟到1小时或1小时以上,但无客观证据,常为心肌梗死前奏,故又称梗死前综合征。

⑨梗死后心绞痛(postinfarctionanginapectoris):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1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痛,随时有再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

⑩梗死前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中的恶化型心绞痛和各型自发型心绞痛的总称。

?混合型心绞痛:其特点为患者即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发生心绞痛,亦可在心肌需氧量无明显增加时发生心绞痛。包括劳累性心绞痛和各型自发型心绞痛的总称。

?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劳累性心绞痛中的初发型和恶化型心绞痛及各型自发型心绞痛,以及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心绞痛和冠状动脉旁路术后心绞痛。

治疗原则: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减轻心肌耗氧量,恢复缺血心肌氧供需间的平衡,同时治疗冠状动脉硬化。(减少冠状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如吸烟、高血压、高血脂)

心绞痛分级

心绞痛分级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稳定型心绞痛CCS分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 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 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情绪激动、寒冷时受限制更明显;平地步行200m以上或登楼一层以上受限; 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平地步行200m内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 Ⅳ级: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 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程度Braunwald分级? I级.?严重的初发心绞痛或恶化型心绞痛?,无静息疼痛;?? II级.?亚急性静息型心绞痛(1个月内发生过,但48小时内无发作)?; III级.?急性静息型心绞痛(在48小时内有发作)? 临床环境? A??继发性心绞痛,在冠状动脉狭窄基础上,存在加剧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以外疾病? B??原发性心绞痛?,无加剧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以外疾病? C??心梗后心绞痛(心梗后2周内发生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ACS TIMI危险评分 包括:

(1)年龄>65岁; (2)3个或3个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或吸烟); (3)已知有冠心病史; (4)心电图的ST段改变>0.05 mV; (5)近24h内有严重的心绞痛发作; (6)近7d内有口服阿司匹林史; (7)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或cTnT)升高。 存在1个变量时计1分,然后累计其变量的数量和,评分范围为O~7分。根据患者的危险评分值,将其分成低危(0~2分)组、中危(3~4分)组与高危(5~7分)组。

心绞痛教案

《心绞痛病人的护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掌握心绞痛病人的概念、临床表现、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指导。 2.熟悉心绞痛病人的护理诊断。 3.了解诊断心绞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操作技能目标:能熟练操作心电图机及进行心电监护仪。(三)情感目标:通过实训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重点 1.冠心病的临床分型;心绞痛病人的身体状况; 2.心绞痛发作时的处理;心绞痛的健康指导。 (二)学习难点 心绞痛病人的身体状况;心绞痛发作时的处理及健康指导。 三、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具体环节采用了多媒体演示、学生贴卡片活动、小组讨论。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机、教学课件、项目卡片。 五、授课类型 新课

六、课时 4 课时 七、教学时间安排 导课 5 分钟新课讲授 60 分钟 能力训练 18 分钟课堂小结 4 分钟拓展练习 3 分钟 八、教学过程 教学组织教学内容表现手段设计意图 导课观察思考 复习旧课,简要回顾上堂课 讲授的内容;案例引入本次课内 容; 提问总结; 案例分析; 通过复习强 化已学内容,通 过展示案例启发 提问,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引 出本次课内容。 新知探究提出问题 通过引入的案例,提出本次 课的主要内容。 课件案例展示。通过设置情 景,提出任务, 进一步激发学生 兴趣。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定义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 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 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 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 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 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 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 病和糖耐量异常、肥胖、从事体 力活动少、遗传因素、A型性格 者等。 二、分型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心绞痛 心肌梗死 缺血性心肌病 猝死 课件展示各项 教学内容,结合对 比、案例等教学方 法讲授。 通过教师讲授, 让学生们系统学 习心绞痛的相关 理论知识,这一 环节旨在让学生 达到知识目标。

稳定型心绞痛指南

美国医师学会(ACP)发布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无症状冠心病的一级治疗指南 美国医师学会(ACP)最近了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治疗和随访的指南,这份指南总结了200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更新指南中的相关建议,强调了那些对一级医疗机构医师最重要的建议。该指南涉及了既往6个月中无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或血运重建的有症状病人的治疗和随访,还涉及了根据病史、心电图有陈旧心肌梗死证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无创性检查结果异常而确诊或疑诊冠心病的无症状病人。 这份指南的目标读者是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所有医师。该指南不适合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因为这些病人有中重度急性冠脉事件的近期风险。 该指南证据级别同ACC/AHA的规定:A级建议基于有大量病人的多项随机临床试验;B级建议基于只有少量病人的有限数量随机临床试验、非随机研究或观察性登记的认真分析的证据;C级建议基于专家共识意见。 药物治疗 治疗概述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有2个主要目标。首要目标是预防心肌梗死(MI)和死亡,从而延长寿命。第二个目标是减轻心绞痛症状,减少缺血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最优先考虑选用以预防死亡为目标的治疗。当2种不同治疗能同样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时,建议采用预防死亡效果更好的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所有急性和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病人,无论有无症状,只要没有禁忌证,都要常规使用阿司匹林(75~325 mg/d)治疗。在剂量低于75mg/d时,治疗益处降低。氯吡格雷最好只用于不能服用阿司匹林者。 β受体阻滞剂 用于梗死后病人的二级预防时可减少心脏事件,用于高血压病人时也可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强烈建议用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初始治疗,糖尿病不是禁忌证。 降脂药物 许多临床试验都证实,确诊冠心病(CAD)者使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药物可减少不良缺血事件。确诊CAD者,包括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只有轻中度升高,也要建议使用他汀类进行降脂治疗。

抗心绞痛药物分类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简介心绞痛持续发作得不到及时缓解则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心肌需氧与供氧的平衡失调,致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代谢产物(乳酸、丙酮酸、组胺、类似激肽样多肽、K+等) 聚积心肌组织,刺激心肌自主神经传入纤维末梢引起疼痛。任何引起心肌组织对氧的需求量增加或/和冠脉狭窄、痉挛致心肌组织供血供氧减少的因素都可成为 诱发心绞痛的诱因。因此,增加心肌组织供血、降低心肌组织对氧的需求量是治疗心绞痛的主要措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因素,临床应用抗血小板药、抗血栓药,也有助于心绞痛的防治。根据临床表现分为①劳累性心绞痛(angina of effort );②自发性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at rest);③混合性心绞痛(mixed pattern of angina)。 2、决定心肌耗氧量的主要因素:①心室壁张力(ventricular wall tension)②心率(heart rate)③心室收缩力(ventricular contractility)。 抗心绞痛药物分类: 硝酸酯类包括硝酸甘油 硝酸异山梨酯 单硝酸异山梨酯 戊四硝酯 b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 钙通道阻滞药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及普尼拉明 钙通道阻滞药是临床用于预防和治疗心绞痛的常用药,特别是对变异型心绞痛疗效最佳。钙通道阻滞药治疗心绞痛有如下优点:①钙通道阻滞药有强大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变异型心绞痛是最佳适应证;②钙通道阻滞药因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故更适合心肌缺血伴支气管哮喘者;③钙通道阻滞药抑制心肌作用较弱,特别是硝苯地平还具有较强的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作用且血压下降后反射性加强心肌收缩力,可部分抵消对心肌的抑制作用,因而较少诱发心衰;④心肌缺血伴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患者禁用β受体拮抗药,而钙通道阻滞剂因扩张外周血管恰好适用于此类患者的治疗。常用于抗心绞痛的钙通道阻滞药有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zhuo、哌克昔林及普尼拉明。由于钙通道阻滞药有显著解除冠状动脉痉挛的作用,因此对变异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对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等也有效。钙通道阻滞药与β受体拮抗药联合应用,特别是硝苯地平与β受体拮抗药合用更为安全,二者合用对降低心肌耗氧量起协同作用,

心绞痛CCS分级

心绞痛CCS分级 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 劳累性心绞痛的分级标准是依据诱发心绞痛的体力活动量而定,较适合临床运用,目前,该标准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分级标准的具体内容如下: 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 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情绪激动时受限制更明显; 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平地步行1公里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 Ⅳ级: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 一般来说,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发作程度常与缺血相关,与血管的阻塞程度相平行。心绞痛Ⅰ级的患者,其冠状动脉循环储备力相对较高,因此常表现为典型稳定劳累性心绞痛,而诱发发作的运动量相对固定、重复性好。心绞痛Ⅱ级的患者,若生活节奏掌握的好,也可将心绞痛控制在可预示的范围。而心绞痛Ⅲ级的患者,心绞痛阈值的波动范围较大,有时心绞痛可发生在平时能很好耐受的劳力水平以下,但无休息时发作。这些患者经充分的药物治疗,其病情仍可保持相对稳定。心绞痛Ⅳ级的患者,其冠状动脉的储备能力已明显下降,心绞痛阈值已无明显波动的余地。此类患者病情很不稳定,休息、平卧时也常常发生,随时有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故多归于恶化劳累性心绞痛。掌握心绞痛的分级标准,对于了解病情的轻重、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心绞痛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一侧心室在一次搏动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简称搏出量。搏出量等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之差。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左室舒期末期容积约为120~130ml,搏出量为60~80ml,平均约70ml。由此可见,每次心脏搏动,心室只射出心室腔内的一部分血液。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即 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射血分数反映心室泵血的效率,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射血分数约为50~60%。心脏在正常工作范围内活动时,搏出量始终和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相适应。当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时,搏出量也相应增加,射血分数基本不变。 在医疗实践中,射血分数比搏出量更有临床意义。例如在心室收缩功能减退而心室腔异常扩大时,其搏出量可能和正常人没有明显差别,但它和已经增大的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比例已不正常,射血分数明显下降,说明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弱。 左右心室相等的是每分输出量和博出量,由于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不等,故射血分数不等.安静状态下作左室射血分数50-70%,运动时可达85-90%.通常所说的EF指的是左心室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较左室小,其EF值相对较大,具体数值没见统计报道 常用心得安试验辅助鉴别非特异性ST-T改变是由心肌器质性病变引起,还是由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或β受体高度敏感所致。口服心得安进行心电图对比试验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心电图ST—T改变是心脏复极异常的表现,对诊断冠心病、心肌病变有重要意义,许多原因都可能影响心肌复极过程。致ST—T改变,称为非特异性ST—T改变,其发生不但与电解质紊乱有关,心脏神经官能症致ST—T改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心得安试验对诊断有一定的

稳定型心绞痛诊疗规范

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当冠状动脉供血与心肌的需要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并伴有代谢产物的堆积 (乳酸、丙酮酸、磷酸等)刺激神经发生疼痛,缺血时伴有心脏收缩功能的障碍出现憋气等症状,同时会导致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发生心律失常。一部分病人由于病变炎症活动加居导致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稳定型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 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间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常为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胸闷等。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和刀扎,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病人不自觉停止原来活动。 3.持续时间:一般2~5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 4.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可在2~5分钟内缓解。 【诊断要点】 1.病史询问,有或无上述表现; 2.体格检查,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多为乳头肌缺血功能失调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或出现交替脉; 3.实验室检查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空腹血糖、血脂检查,必要时查糖耐量。了解贫血、甲状腺功能。胸痛明显者,查血肌钙蛋白、肌酸激酶; 4.心电图: (1)静息心电图:静息心电图多正常,静息心电图可表现出冠心病的迹象,如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异常复极。 (2)发作时的心电图:大多数病人相邻的二个导联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发作时记录的心电图正常也并不罕见,不应该排除心肌缺血诊断。胸痛同时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早搏或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 (3)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持续性地检测心电的变化,用于评价症状和心电的关系,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要低于运动试验,但可以显示运动没有诱发的自发心肌缺血。

第3节 稳定型心绞痛

第三节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 stable angina pectoris)也称劳力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疼痛消失。疼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至数月内无明显变化。 【发病机制】 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存在固定狭窄或部分闭塞的基础上发生需氧量的增加。当冠脉狭窄或部分闭塞时,其扩张性减弱,皿流量减少,对心肌的供血量相对比较固定,如心肌的血液供应减低到尚能应付心脏平时的需要,则休息时可无症状。在劳力、情绪激动、饱食、受寒等情况下,一旦心脏负荷突然增加,使心率增快、心肌张力和心肌收缩力增加等而致心肌氧耗量增加,而冠状动脉的供血却不能相应地增加以满足心肌对血液的需求时,即可引起心绞痛。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1、2或3支冠脉管腔直径减少>70%的病变者分别各占25%左右,5%~10%有左冠脉主干狭窄,其余约15%患者无显著狭窄。后者提示患者的心肌血供和氧供不足,可能是冠脉痉挛、冠脉循环的小动脉病变、血红蛋白和氧的离解异常、交感神经过度活动、儿茶酚胺分泌过多或心肌代谢异常等所致。患者在心绞痛发作之前,常有血压增高、心率增快、肺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压增高的变化,反映心脏和肺的顺应性减低。发作时可有左心室收缩力和收缩速度降低、射血速度减慢、左心室收缩压下降、心搏量和心排血量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和血容量增加等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变化。左心室壁可呈收缩不协调或部分心室壁有收缩减弱的现象。 【临床表现】 (一)症状 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力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为: 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像针刺或刀扎样锐性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有些患者仅觉胸闷不适而非胸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3. 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重复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等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4.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达到一定程度后持续一段时间,然后逐渐消失,心绞痛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多为3—5分钟,很少超过半小时。 5.缓解方式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舌下含用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二)体征 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 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是乳头肌缺血以致功能失调 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 【辅助检查】

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诊疗指南

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心绞痛是心肌暂时性供氧和需氧之间失平衡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所致”表现为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率、性质和诱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心绞痛症状也可发生于瓣膜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和未控制的高血压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患者。冠状动脉痉挛、微血管病变以及某些非心脏性疾病也可引起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临床上需注意鉴别。 【临床表现】 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常位于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左手指侧,以及其他部位。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窄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诉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 分钟。 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发作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有关,停下休息即可缓解。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时,疼痛发作的诱因、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及缓解方式一般在较长时间内(> 3个月)大致不变。

【诊断要点】 1.病史询问有或无上述症状出现。 2 .体格检查常无明显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闻及第四心音、第三心音或奔马律,或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逆分裂,偶闻双肺底啰音。体检尚能发现其他相关情况,如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可发现高血压、月巴胖、月旨质代谢障碍所致的黄色瘤等危险因素,颈动脉杂音或周围血管病变。 3.实验室检查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空腹血糖、血脂检查,必要时检查糖耐量。了解贫血、甲状腺功能。胸痛较明显患者,查血肌钙蛋白、肌酸激醃。 4 ?心电图及运动试验静息心电图通常正常。当胸痛伴ST-T波改变符合心肌缺血时,有助于心绞痛诊断。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时,如出现与症状相一致的ST-T 波改变时,对诊断也有一走的参考价值。极量或亚极量运动试验(平板或踏车)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可进行危险分层。 5?负荷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显像静脉推注或滴注药物行负荷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显像。主要表现为病变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心室壁节段活动异常(超声心动图)或缺血区心肌放射性核素(铠210 )摄取减低。 6?CT和磁共振显像多排螺旋CT或电子束CT平扫可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一、我国冠心病得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一)患病率: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15、9‰,农村地区为4、8‰,城乡合计为7、7‰,较2003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11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2011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05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11年已连续3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梗死亡率随年龄得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12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数为504、74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29、52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院费用为16802、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5、78%。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09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 2009年3827例、2010年5372例、2011年7022例、2012年8668例、2013年10137例、2014年11814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

由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得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就是一致得,冠心病规范化防治得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2009年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二、冠心病得定义及分类: (一)冠心病定义: 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得简称,就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得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得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 按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 O)发表得“缺血性心脏病”得命名与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1、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近年来,从提高诊治效果与降低死亡率出发,临床上提出两种综合征得分类:⑴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

心绞痛分类及分型

心绞痛分类及分型 参照WHO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可将心绞痛归分为: ①劳累性心绞痛:其特点是疼痛由体力劳累、情绪激动或其他足以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迅速消失。 ②稳定型心绞痛(stableanginapectoris):指劳累型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无改变,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的次数、诱发因素的程度大致相同,且每次发作的性质和部位无改变,疼痛的时间相似(3~5分钟),用硝酸甘油后,也在相同时间内起效。 ③初发型心绞痛(initialonsetanginapectoris):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初次发生劳累型心绞痛时间未到1个月。 ④恶化型心绞痛(acceleeratedanginapectoris):原为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在3 个月内疼痛频率、程度、诱发因素经常变动,进行性恶化,可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也可逐渐演变为稳定型心绞痛。 ⑤自发性心绞痛:其特点为疼痛发生与体力或脑力活动引起心肌需氧量增加无明显关系,而与冠脉血流贮备量减少有关。疼痛程度较重,时间较长,含服硝酸甘油不易缓解。包括:⑥卧位型心绞痛(anginadecubitus):休息或熟睡时发生,常在半夜,偶在午睡或休息时发作,可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 ⑦变异型心绞痛(prinzmetalsvariantanginapectoris):临床表现与卧位型心绞痛相似,但发作时ECG显示有关导联ST段抬高,与之相应导联ST段压低,迟早会发生心肌梗死。 ⑧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acutecoronaryinsufficiency):疼痛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生,历时较长,达30分钟到1小时或1小时以上,但无客观证据,常为心肌梗死前奏,故又称梗死前综合征。 ⑨梗死后心绞痛(postinfarctionanginapectoris):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1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痛,随时有再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 ⑩梗死前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中的恶化型心绞痛和各型自发型心绞痛的总称。 ?混合型心绞痛:其特点为患者即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发生心绞痛,亦可在心肌需氧量无明显增加时发生心绞痛。包括劳累性心绞痛和各型自发型心绞痛的总称。 ?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劳累性心绞痛中的初发型和恶化型心绞痛及各型自发型心绞痛,以及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心绞痛和冠状动脉旁路术后心绞痛。 治疗原则: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减轻心肌耗氧量,恢复缺血心肌氧供需间的平衡,同时治疗冠状动脉硬化。(减少冠状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如吸烟、高血压、高血脂)

三种心绞痛的病理机制

三种心绞痛的病理机制 心绞痛的病理机制是什么呢?心绞痛作为心血管系统病变的主要表征之一,在历年的医学类考试中均有涉及,题型多变,且多与其他学科交叉出题,难度较大,对广大考生而言是考试的难点,今天贵州中公卫生人才网就给大家来从病理学角度分析鉴别心绞痛的知识点,总结一下应试中的做题思路。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道真题: 患者,李某,男性,68岁,主因心前区疼痛9年,加重伴重度呼吸困难10小时。入院前8年感心前区疼痛,多于劳累,饭后发作,可自然缓解。入院前2月,痛渐频繁,且与休息时也可发作,每次发作时均感轻度呼吸困难。入院前10小时,睡眠中突感心前区剧痛,向左肩,臂放射,且伴有呼吸困难,咳出少许粉红色痰液,来院就医。 体格检查:体温38.5度,脉搏128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80/40mmHg,慢性重病容,端坐呼吸,口唇及指甲发绀,皮肤湿冷,双侧肺底部可听湿罗音,心届向左扩大,心音弱,律齐,肝,脾(一)实验室检查:红细胞4.8×10十二次方/L,白细胞20×10九次方/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85。入院后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但于入院后26天,病人突感心前区疼痛难忍,面色苍白,抢救无效死亡。 我们看到,在题设中,患者既往史和现病史出现了三次关于心前区疼痛的描写,根据题设,我们很容易判断出这是心绞痛的表现,而且患者心绞痛的症状随着时间的退推移是逐渐加重的(如红字部分),先是劳累后出现心绞痛,后来是疼痛频繁休息时也会发作,最后是睡眠中突发心绞痛。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我们需要从心绞痛的病理机制来理解。 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所以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心肌细胞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导致酸性代谢产物和多肽类物质蓄积而刺激心脏局部的神经末梢,引起心前区疼痛。所以,讨论冠状动脉的供血量的变化就能够明晰心绞痛的类型。 当冠状动脉病变,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脉内壁的斑块形成,致使管腔呈现不同程度的狭窄,或者冠脉痉挛,都会导致心肌血供的减少;其次,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也会使冠脉供血相对不足。当超过心脏的代偿之后,就会出现心绞痛的表现。 当冠脉管腔阻塞>75%时,在体力活动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致使冠脉供血相对不足,引起轻型的心绞痛,一般休息后心肌耗氧量降低或者服用硝酸酯制剂扩张冠脉后可有效缓解症状,所以此其称为“稳定性心绞痛”。 随冠脉病变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导致冠脉分支栓塞引起心肌供血不足而发生进行性加重的心绞痛,其发病不稳定,在劳累、休息时均可能发病。此期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 当冠脉明显狭窄,或出现发作性冠状动脉痉挛,致使心肌血供持续不足,此时即使是休息和睡梦中也会引起心绞痛。此期称为“变异性心绞痛”。 在开始我们提到的这个案例分析题中的“李某”,他的主诉就是一个典型的冠脉病变进行性加重的表现。当我们对心绞痛的病理改变机制很清楚的时候,我们就会通过他发生心绞痛时的诱因,很容易的判读出患者“李某”的诊断——冠状动脉行心脏病。这个诊断也和题设最后患者突发冠状动脉性猝死相呼应。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一、我国冠心病的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一)患病率: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15.9‰,农村地区为4.8‰,城乡合计为7.7‰,较2003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11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2011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05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11年已连续3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梗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12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数为504.74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29.52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院费用为16802.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5.78%。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09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 2009年3827例、2010年5372例、2011年7022例、2012年8668例、2013年10137例、2014年11814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由

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的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是一致的,冠心病规范化防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86681013711814537238277022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例数 二、冠心病的定义及分类: (一)冠心病定义: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 按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表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1.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近年来,从提高诊治效果和降低死亡率出发,临床上提出两种综合征的分类:⑴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

心绞痛诊疗指南

心绞痛诊疗指南 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而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胸、颌、肩、背或臂部不适为特征。典型者可以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而加剧,含服硝酸甘油片后可缓解。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稳定型心绞痛 【诊断和危险分层】 1.典型心绞痛特点 (1)性质和持续时间典型的胸骨后不适感。 (2)劳力或情绪激动可以诱发。 (3)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片后可以缓解。 2.体格检查多正常 3.≥50%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正常,但发作时部分可记录到心电图异常改变。 .危险分层:4 (1)经运动或药物负荷试验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无创检查的危险度分层,可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见下表无创检查危险度分层 )高危(年死亡率﹥3% )﹤35%F1、静息状态下严重的左

心室功能不全(LVE )、平板平分高危(评分≤-112LVEF3、运动状态下严重的左心室功能不全(运动状态35%)﹤、负荷状态下大面积灌注缺损(特别是前壁损伤)4 、负荷下多处中等大小的灌注损伤5、大面积固定性灌注缺损伴左心室扩大或肺摄取增加6 201铊)(、负荷状态下灌注缺损伴有左心室扩大或肺摄取增加7 201(铊))或心率较、给与低剂量多巴酚丁胺时(≤810ug/kg/min,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室壁运动/分)120慢时(﹤次2个节段)障碍(涉及﹥9、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大面积心肌缺血1%~3%)中危(年死亡率:LVEF、静息状态下轻度/中度左心室功能不全(1 )35%~49% )﹤评分﹤52、平板评分中危(-11负荷状态下中度灌注缺损但无左心室扩大或肺摄取增3、201铊)加(、仅在大剂量多巴酚丁胺时,限制性负荷超声心动图检4个2查显示心肌缺血伴有室壁运动障碍,范围涉及≤节段1%)低危(年死亡率﹤)1、平板评分低危(平分≥5* 2、静息或负荷心肌灌注正常或小范转缺损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室壁运动正常或静息状态下 3、* 局限性室壁运动障碍无改变*虽然发表的资料有限,但是有这些表现的患者当存在平板评分高危或静息严重的左心室 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35%)时,可能并非低危。 (2)经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危险 度分层。以下患者应建议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心绞痛的种类及注意事项

心绞痛的种类及注意事项 1、初发型 是指患者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初发后不到一个月。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 恶化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2、恶化型 亦称进行型,是指原有稳定型的患者,在3个月内疼痛的频度、程度、诱因经常变动,并进行性恶化,疼痛加剧,时间延长,可超过10分钟,用硝酸甘油后也不能立即完全消除,表明冠状动脉病变有所发展,可发展为心肌梗死。 3、卧位型 属于不稳定心绞痛中发病急、危险性较大、预后较差的一种,它是在休息时或熟睡时 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间较长,症状也较重,疼痛剧烈难忍,患者烦躁不安,服硝酸甘油 疗效不明显,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心律失常。 4、变异型 经常在夜间发作,但发作时与卧位型心电图表现不同,预后不佳,多会发生心肌梗死。 5、中间型 亦称为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发作时间长达30分钟到1小时以上,常在休息时或睡眠 中发生,病情严重,常是心肌梗死的前奏。 6、梗死后心绞痛 是指在急性心肌梗死后不久发生的心绞痛,很有可能再次发生心肌梗死。 1、情绪性心绞痛喜、怒、忧、悲、恐等七情均能引发心绞痛。因此,心绞痛的防治 需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并由医师辅以药物治疗心绞痛。 2、饮酒性心绞痛过量饮酒会使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而诱发心绞痛,平时应少饮酒。 因此,饮食方面也是在心绞痛的防治中需注意的。 3、排便性心绞痛排便用力也可引起心绞痛。这类心绞痛患者平时应多吃高纤维素的 食物,多运动,必要时服通便药,以保持大便通畅。这也是属于较为有效的心绞痛的防治 方法。

4、劳累性心绞痛易在劳动、运动、急走、爬山、登楼、骑车时发生,休息片刻可逐 渐缓解,如不能缓解,可含服硝酸甘油类药物。这是属于心绞痛的防治方式之一。 5、饱餐性心绞痛餐后血液流向胃肠,心肌血液供应相对不足,有碍心肌氧运输,餐 后立即劳作或快步行走易引发心绞痛,故饮食不宜过饱,饭后应休息,以避免心绞痛发作。 忌食一:脂肪餐,大量、长期食用高脂食物如油条、肥肉等,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脉管腔变窄,心肌缺血缺氧,从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发作。 忌食二:饮酒,长期酗酒者是冠心病的发病诱因。饮酒后酒中乙醇等成分进入血液, 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冠脉痉挛、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绞痛发作。 忌食三:辛辣刺激性食物,辣椒、生姜、大葱、大蒜、蜀椒等辛辣食物,性味辛温燥烈,食用后经吸收进人血液,可使心跳加快,加重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患者发病。 忌食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动物的脑子、骨髓、肝肌及其他内脏和蛋黄、少数鱼类 如墨鱼、鱿鱼等及贝壳类如蚌、蛏、蚬、蟹黄等、鱼子,均富含胆固醇,经常食用,可升 高血浆中胆固醇,引起或加重冠心病。 忌食五:浓茶和浓咖啡,浓茶和浓咖啡中所含的大量茶碱和咖啡因可兴奋中枢神经、 心血管,从而引起心跳加快、心律失常,使心肌耗氧量增加,易引起心绞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完整版)(完整版)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

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 作者:欧洲心脏病学会 今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新一版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指南,旨在帮助医生面对具体患者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同时考虑到了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以及特定诊治手段的危险/效益比。该指南不但对欧洲国家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心绞痛临床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仅就其主要内容做一简介,以飨读者。 一、定义与病理生理学 典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为胸部、下颌部、肩背部或上臂部的不适感,常因劳力或情绪压力而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最常见病因是粥样硬化所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阈值在每天甚至同一天都有所不同,症状的变异性取决于关键狭窄部位的血管收缩程度(动态狭窄)和/或远端血管状况。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如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二、流行病学 心绞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而难以评价不同研究中患病率及发病率的差异。一项欧洲研究发现,45~54岁

女性的心绞痛患病率为0.1%~1%,而65~74岁女性的患病率则猛增至10%~15%;同样年龄组的男性患病率分别为2%~5%和10%~20%。据此估计,大多数欧洲国家每百万人中约有2~4万心绞痛患者。在40岁以上西方人群中,无并发症的心绞痛年发病率约为0.5%,但存在地区差异。疾病进展和急性事件的发生并不一定与冠脉造影所显示的病变狭窄程度相关。 三、诊断与临床评估 1. 诊断 所有稳定型心绞痛疑似病例都需要接受迅速、恰当的心脏方面的检查,以得到正确诊断和预后评估。医生应首先进行无创性检查,包括运动心电图、负荷超声心动图或心肌灌注扫描。这些检查可以评价轻、中度症状患者的病情,并有助于危险分层。 进行运动试验评价时应考虑到受试者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性、所达到的运动负荷、临床症状特点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如果无法评价运动心电图结果,或运动试验尚不能确诊,则需要做其他检查。心肌灌注显像及负荷超声心动图在显示心肌缺血程度和缺血部位方面有特殊 的价值。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助于评价心室功能。在有创性检查中,冠脉造影可以确定冠脉有无狭窄,其目的是为了确诊,确定治疗方向及评估预后。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冠脉造影所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0.1%~0.2%。

11抗心绞痛药-药理教案

教师授课方案

一、心绞痛概述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常见症状,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其发作典型的特点是阵发性的前胸紧缩或压榨性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方,可放射至心前区

与左上肢。 互动:心肌耗氧量的影响因素 临床上对心绞痛的分型和归类尚无一致的看法。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命名和诊断标准的意见,可归为: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 二、抗心绞痛药作用环节 1、舒张冠脉,解除冠脉痉挛或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 2、舒张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前负荷;或舒张外周小动脉,降低心后负荷,以降低心射血阻抗,降低心室壁肌张力;或减慢心率;或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作功氧耗量。 3、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加速血流速度。 三、常见的抗心绞痛药 (一)硝酸酯类抗心绞痛药: 代表药: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硝酸甘油用作抗心绞痛药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由于起效快、经济和方便,至今仍是防治心绞痛最常用的药。 硝酸甘油的基本作用是松弛平滑肌,尤其是松弛血管平滑肌,这是防治心绞痛发作的药理基础。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变血流动力学,降低心肌耗氧量 硝酸甘油舒张全身动脉和静脉,特别是舒张毛细血管后静脉(容量血管)作用较强,而舒张小动脉(阻力血管)的作用较弱,血液贮存于静脉贮血池,同时血量减少,心容积缩小,左室舒张末压力下降,心肌壁张力降低,对小动脉舒张作用可使外周阻力降低,心脏作功和心室射血时间均减少,由于上述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使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减少心肌耗氧量。 2. 改变心肌血液重分布,有利于缺血区的灌注 硝酸甘油通过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使左室舒张末的压力、左室内压和肌壁

冠心病分级

高血压用药原则:利尿剂与β受体拮抗剂、ACEI\ARB\连用;钙拮抗剂与ACEI、ARB、利尿剂连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连用。包含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通道拮抗剂(CCB),ACEI+利尿剂、ARB+CCB、血管紧张素D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CCB+利尿剂5种组合。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肺水肿),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急性肺水肿), 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液(肺淤血)。 动脉抗血小板,静脉抗凝 动脉血栓的防治应以抗血小板为主,静脉血栓的防治应以抗凝为主;理想的抗栓治疗可能同时需要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如急性冠脉综合征。 抗血栓药物: 华法林、重组水蛭素和肝素为常用抗凝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昔单抗、前列环素、前列腺素及双嘧达莫等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纤溶药物: 链激酶、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 抗血小板治疗:一旦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应尽快给予阿司匹林160-325mg嚼碎后服用,同时给予氯吡格雷75-300mg 如无禁忌,急性冠脉综合征后应该无限期使用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氯吡格雷。 对于高血压患者,年龄大于50岁、或存在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应加用阿司匹林, 口服华法林必须定期检测INR,保持于2-3之间,只要INR不超过3.5-4.0,可以不用调整用药。 急性心房颤动时,降低过快的心事率成为首选,常用β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仍可选,

冠状动脉TIMI血流如何分级? 答:冠状动脉TIMI血流一般是指急性心肌梗死时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将其分为4级: TIMI 0级:无灌流,即在闭塞部位及远端无前向血流(造影剂)充盈。 TIMIⅠ级:微灌流,即造影剂通过闭塞部位,但在任一时刻都无通过闭塞段远端血管的前向血流。 TIMIⅡ级:部分灌流,造影剂通过闭塞段并到达远端血管,但其充盈速度与正常血管相比明显减慢。 TIMIⅢ级:完全灌流,前向血流充盈远端血管快速而完全。 心力衰竭的分期:美国ANA/ACC学会: A:心力衰竭高危期,尚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B:已有器质性心脏病变,如左室肥大、左心室射血能力降低,当无心力衰竭的症状。C:有器质性心脏病变,既往或目前有心力衰竭的症状。 D:需要特殊干预治疗的难治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分级:(按诱发心力衰竭症状的活动程度将心功能分为四级) I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II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III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量即可引起上述的症状。 IV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可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心绞痛严重程度的分级:根据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分级(CCS)分为四级 I级: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和登楼)不受限,仅在强、快或持续用力时发生心绞痛。 II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快步、饭后、寒冷或刮风中、精神应激或醒后数小时内发作心绞痛。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200m以上或登楼一层以上受限。 III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一般情况下步行200m或登楼一层引起心绞痛。 IV级: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即可发生心绞痛。 AMI引起的心力衰竭称为泵衰竭,按killiP分级法可分为: I级:尚无明显心力衰竭。 II级:有左心衰竭,肺部啰音<50%肺野。 III级:有急性肺水肿,全肺大小干湿啰音。 IV级:有心源性休克等不同程度或阶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心绞痛在临床上的分类型

心绞痛在临床上的分类型 近年来对确诊的心绞痛病人主张进行仔细的分型诊断,已提出不下10种的分型命名。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的意见,可作如下归类: (1)劳累性心绞痛:1786年Heberden首先引入心绞痛这一术语,并对劳累性心绞痛作了详尽的描述。这种心绞痛最初被称为经典心绞痛。其特点是疼痛由体力劳累、情绪激动或其他足以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后迅速缓解。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黄褐斑的防治孕期保健小知识妊娠护理与保健(1)常见的妊娠疾病(1) ①初发型心绞痛: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初次发生劳累性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内。或有过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已数月未发,现再次发生时间未到一个月,也可列入本型。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此型心绞痛患者年龄相对较轻,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心绞痛可在较重体力、较轻体力和休息时发作。并且同一患者,其心绞痛可在不同劳力强度下发作,反映了心绞痛阈值幅度较大,提示动力性阻塞在其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头一个月内有8%~14%的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其后多数转变为稳定劳累性心绞痛,部分患者心绞痛可消失。 ②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指劳累性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并无改变,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疼痛的劳累和情绪激动程度相同,每次发作疼痛的部位和性质无改变,疼痛持续时间相仿(3~5分钟),经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后,也在相同的时间内发生疗效。 ③恶化型心绞痛:原为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在3个月内疼痛的频率、程度、时间、诱发因素经常变动,进行性恶化,硝酸甘油用量明显增加。发作时常出现ST段明显压低,发作缓解后有时可见T波倒置,但无血清酶的升高。经内科积极治疗约90%的患者病情可逐步稳定,其中一部分患者病情稳定后的活动耐量大致可恢复到原劳力水平,部分患者病情稳定后的活动耐量较前下降。约8%~10%的患者于不稳定期发生急性心肌梗塞。 (2)自发性心绞痛:其特点为疼痛发生与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疼痛程度较重,时限较长,不易为含用硝酸甘油所缓解,包括以下4种类型: ①卧位型心绞痛:是指安静平卧位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可缓解。或发生于夜间熟睡时,亦可发生在午休或白天平卧时。可能与夜梦、夜间血压降低、或发生未被觉察的左心室衰竭,以致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心肌灌注不足,或平卧时静脉回流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有关。可发展为心肌梗塞或猝死。 ②变异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的发作与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无关,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暂时性痉挛和收缩造成一过性心肌缺血所致。发作时ECG示有关导联的ST段抬高,与之相应的导联则ST段可压低。病人迟早会发生心肌梗塞。 ③中间综合症:亦称冠状动脉功能不全。疼痛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生,历时较长,可达30分钟或1小时以上,但无心肌梗塞的客观证据,常为心肌梗塞的前奏。 ④梗塞后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一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痛。由于供血的冠状动脉阻塞,发生心肌梗塞,但心肌尚未完全坏死,一部分未坏死的心肌处于严重缺血状态下又发生疼痛,随时有再发生梗塞的可能。 (3)混合性心绞痛:其特点是病人既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发生心绞痛,亦在心肌需氧量无明显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时发生心绞痛。1985年Maseri首先提出混合性心绞痛这一名称,认为在确具有一定劳力阈值的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如在静息时或应能很好地耐受的劳力水平下也发生心绞痛时,建议用混合性心绞痛这一词来诊断。它是由不同程度的固定性和动力性狭窄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外,有人将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各型自发性心绞痛广义地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也有人将恶化型心绞痛和各型自发性心绞痛统称为"梗塞前心绞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