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医诊断学1发热(特选参考)

西医诊断学1发热(特选参考)

西医诊断学1发热(特选参考)
西医诊断学1发热(特选参考)

第一章常见症状

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体征(sign)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这些改变有多种形式,有些只有主观才能感觉到的,如疼痛、眩晕等;有些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如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也有主观无异常感觉,是通过客观检查才发现的,如粘膜出血、罗音、杂音、肝脾大等;还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质量变化(不足或超过),如肥胖、消瘦、多尿、少尿等,需通过客观评定才能确定的。凡此种种,广义上均可视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了体征。

症状学(sympomatology)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是医师向思者进行疾病调查的第一步,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主要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又可有某些相同的症状,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作出错误的诊断。

本章仅对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部分症状加以阐述。

第一节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

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一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食后体温也可赂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在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着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家(L1)、肿瘤坏死因子(TNF)相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收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

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病因与分类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区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为多见。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拴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肿瘤坏死、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以及慢性心力衰竭而引起的发热,一般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①物理性,如中暑;

西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

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

西医诊断学1发热

第一章常见症状 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体征(sign)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这些改变有多种形式,有些只有主观才能感觉到的,如疼痛、眩晕等;有些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如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也有主观无异常感觉,是通过客观检查才发现的,如粘膜出血、罗音、杂音、肝脾大等;还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质量变化(不足或超过),如肥胖、消瘦、多尿、少尿等,需通过客观评定才能确定的。凡此种种,广义上均可视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了体征。 症状学(sympomatology)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是医师向思者进行疾病调查的第一步,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主要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又可有某些相同的症状,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作出错误的诊断。 本章仅对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部分症状加以阐述。 第一节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一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食后体温也可赂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在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着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家(L1)、肿瘤坏死因子(TNF)相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收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

西医诊断学重点

绪论 名解 体征: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的可觉察的改变。 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第二章 一、问诊的内容(8个) 1、一般项目 2、主诉 3、现病史 4、既往史 5、系统回顾 6、个人史 7、婚姻史 8、月经史: 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地,民族,婚姻,通信地址,电话号码,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等。 现病史: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2、主要症状的特点3、病因与诱因4、病情的发展和演变5、伴随病状6、诊治经过7、病情中的一般情况。 二、主诉的名解: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第四章 发热 一、正常体温的值36~37 二、病因和分类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 (2)非感染性发热如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2、抗原抗体反应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4、皮肤散热减少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

常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三、发热的分度分为三度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度以上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温差>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又逐渐身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水肿 肿,其他和局部性水肿 咳嗽和咳痰 【临床表现】 咳嗽的性质:咳嗽无痰或少痰为干性咳嗽;咳嗽伴有咳痰为湿性咳嗽 咳嗽的音色:咳嗽声音嘶哑为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鸡鸣样咳嗽见于百日咳;金属音见于纵膈肿瘤和主动脉瘤和支气管癌;咳嗽声音低微或无力见于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及极度衰弱者。

考题解析 西医诊断学基础

考题解析:西医诊断学基础(中医师考试专用) [A1型题] 1.下列哪项不符合胸壁疾患所致胸痛的特点 A 疼痛部位较固定 B 局部有压痛 C 举臂动作时可加剧 D 因情绪激动而诱发 E 深呼吸或咳嗽可加剧 考题解析:引起胸痛的原因有:①胸壁疾病;②心脏与大血管疾病;③呼吸系统疾病;④纵隔疾病;⑤食管、腹腔脏器疾病等。而胸壁疾病引起胸痛的特点是:疼痛部多固定于病变处;局部常有压痛;深呼吸、咳嗽、举臂动作可致胸痛加剧。 所以,情绪激动诱发的胸痛不符合胸壁疾患所致胸痛的特点。它诱发的胸痛多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故标准答案为D。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可见于 A 急性脑血管疾病 B 癔病

C 急性感染所致的毒血症 D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E 左心功能不全 考题解析: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生的机制是:①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降低心功能;②仰卧位肺活量减少,回心血量增多,肺淤血加重。它是心源性呼吸困难。故标准答案为E。 急性脑血管疾病影响呼吸中枢,常出现呼吸节律异常;急性感染时,由于体温升高和毒性代谢产物的影响,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增加;癔病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特点是呼吸浅表而频数;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常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3.下列除哪项外,均是采录“既往史”所要求的内容 A 过去健康情况 B 预防接种情况 C 传染病史 D 过敏史 E 是否到过传染病的流行地区 考题解析:病历书写格式规定:个人史项中包括居住地区情况;而既往史应采录的内容是过去健康状况、预防接种史、传染病史、过敏史等。故标准答案为E。

4.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A 正常人卧位时可见颈静脉充盈 B 正常人坐位时可见颈静脉充盈 C 右心衰竭时可见颈静脉充盈 D 上腔静脉回流受阻时可见颈静脉充盈 E 心包大量积液时可见颈静脉充盈 考题解析:正常人坐位时颈静脉不显露,平卧位时可见颈静脉充盈。因此,正常人坐位时可见颈静脉充盈是错误的说法。故标准答案为B。 而在右心衰竭、上腔静脉回流受阻和心包大量积液时,因体循环静脉或上腔静脉淤血,静脉血压增高,可见颈静脉充盈。 5.玫瑰疹对下列哪种疾病有诊断意义 A 伤寒 B 麻疹 C 猩红热 D 丹毒 E 风湿热

诊断学基础必过重点

诊断学重点内容 绪论 1、症状概念: 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 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 2、体格检查: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对患者进行检查,称为体格检查., 3、诊断学内容 1)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 2)检体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嗅; 3)实验诊断,如三大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常规; 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 5)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 6)病历与诊断方法 第一篇常见症状 1、体征: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心脏杂音,腹部包块,皮疹等, 2、发热:(高热持续期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1)正常体温:正常人腋测体温36℃~37℃左右.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20次/分. 2)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4)发热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5)发热的原因: ①感染性发热,由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是引起发热最常见,最直接的物质) 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③原因不明发热 3、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过敏或痛觉,此现象称为牵涉痛 .如胆囊疾病—右肩背部的牵涉痛;心绞痛除心前区及胸骨后的疼痛外还可以牵涉至左上肢至左上肢内侧甚至牙痛;肾绞痛—会阴部;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 头痛的病因: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疾病;神经症

西医诊断学1)

A1型题 1.重度脑挫伤后出现高热,其原因主要为 A.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B.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C.感染性发热 D.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E.内分泌、代谢障碍 答案:1.D 2.属感染性发热的病因是 A.风湿热 B.血清病 C.白血病 D.类风湿关节炎 E.流行性出血热 答案:2.E 3.持续高热,体温39℃以上,24小时体温波动范围在1℃以内,称之为 A.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回归热 答案:3.A 4.下列引起阿斯综合征所表现的意识障碍是 A.脑出血 B.脑血栓形成 C.癫痫 D.心源性脑缺血 E.肝性脑病 答案:4.D 5.轻刺激能唤醒,醒后能进行短简而正确的交谈的意识障碍属 A.嗜睡 B.昏睡 C.浅昏迷 D.中度昏迷 E.深昏迷 答案:5.A 6.先出现意识障碍,后出现的发热常见于 A.流行性脑膜炎 B.败血症 C.流行性出血热 D.脑出血 E.休克性肺炎 答案:6.D 7.昏迷伴双侧瞳孔大小不等见于 A.急性酒精中毒 B.有机磷中毒 C.吗啡中毒 D.低血糖昏迷 E.脑炎 答案:7.E 8.引起抽搐的内因性中毒因素是 A.急性酒精中毒 B.肝性脑病 C.马钱子中毒 D.一氧化碳中毒 E.有机磷中毒 答案:8.B 9.引起急性脑缺血,出现意识丧失、抽搐的疾病是 A.脑挫伤 B.脑炎 C.低血糖 D.病窦综合征 E.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答案:9.D 10.抽搐不伴意识障碍见于 A.低血钙抽搐 B.脑炎 C.脑外伤 D.高血压脑病 E.肺性脑病 答案:10.A 11.关于癫痫大发作的临床表现下列不正确的是A.突然意识丧失 B.两眼上翻 C.全身抽搐 D.呼吸不规则或暂停 E.双侧瞳孔缩小 答案:11.E

医学影像诊断学

《医学影像诊断学》 题集 遵义医学院医学影像学实验室 目录

第一章总论 (3) 第二章呼吸系统 (5) 第三章循环系统 (12) 第四章骨关节系统 (13) 第五章消化系统 (19) 第六章肝胆泌尿生殖系统 (26) 第七章中枢神经系统 (30) 第一章总论 一、填空题 1、医学影像学包括、、、 、和等项内容。 2、X线具有穿透性、、和、和电离效应等特性,它们分别是、、和基础。 X线穿透性受、和的影响。 3、在阅片时, 应分析病变的要点是、、

、、、和等。 4、人体组织器官有不同的和差,使透过人体后的剩余X线量不均匀。 5、人为引入一种物质到人体器官或间隙使其产生密度差异而形成的对比称对比。引入的这 种物质称引入这种物质的方法称。 6、X线图像特点包括、、和等。 7、数字X线成像包括、和。 8、水的CT值为 HU,骨皮质的CT值约为 HU,空气的CT值约为 HU 9、在T1加权像上水和大部病变(如肿瘤.炎症.变性.坏死.液化.水肿)为即长T1信号。 T1加权像上的即短T1信号通常为脂肪和亚急性血肿。在T2加权像上,水和大部分病变呈高 信号即信号。 二、名词解释 人工对比自然对比 CT MRI PACS 介入放射学 CR DDR CT值 T1 T2 MRA T1WI T2WI 三、选择题(可单选或多选) 1、摄胸部平片显示心肺等结构属于()。 A、人工对比 B、天然对比 C、造影检查 D、特殊检查 2、最适合心血管造影的造影剂()。 A、硫酸钡 B、泛影葡胺 C、欧乃派克 D、碘化油 3、X线图像显示的不同灰度与X线透过的物质密度的关系是()。 A、物质密度高,吸收X线量多,显白影 B、物质密度低,吸收X线量少,显黑影 C、物质密度高,吸收X线量少,显黑影 D、物质密度低,吸收X线量多,显白影 4、CT值为负值可能为() A、脂肪 B、气体 C、肌肉组织 D、血液 5、数字X线成像特点是() A、数字化图像,清晰度、分辨率高,对比好。 B、曝光宽容度大: C、 X线剂量低: D、多种后处理功能:调整窗位窗宽、图像放大等。 6、骨皮质在MRI图像上的表现正确的是() A、长T2信号 B、长T1信号 C、短T2信号 D、短T1信号 7、MRI在哪些方面优于CT() A、脑垂体病变 B、脊髓病变 C、肺内病变 D、关节积液 8、有关磁共振成像特点正确的是() A、磁共振信号高低与密度无关。 B、无骨伪影干扰 C、体内顺磁性金属异物不影响图像失真 D、自 旋回波序列血管内流动的血液无信号

4西医诊断学练习题

西医诊断学模拟题D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其选出。每小题1分,共30分) 1. 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是 A A.感染性发热疾病 B.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 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 D.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E.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 2.咳嗽与咳痰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E A.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 B. 咳嗽亦属一种病理现象 C. 咳嗽控制中枢在延髓 , D. 咳痰是一种病态现象 E. 胸膜疾病或心血管疾病不会出现咳嗽。 3.下列引起胸痛的原因,其中哪项不是胸壁病变 A A. 胸膜肿瘤 B. 肋间神经炎 C. 肋间骨折 D. 非化脓性软骨炎 E. 带状疱疹 4.呕血的颜色 C A. 出血量大时咖啡色 B. 出血速度快时咖啡色 C. 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时鲜红 D. 出血量小时鲜红 E. 出血速度慢时鲜红 5.黑便并蜘蛛痣和肝掌可见于 D # A. 直肠癌 B. 胃癌 C. 溃疡性结肠炎 D. 肝硬化门脉高压 E. 胆管癌 6.阑尾炎的疼痛特点 E A. 上腹痛 B. 下腹痛 & C. 左下腹痛 D. 右下腹痛 E. 转移性右下腹痛 7.有关腹泻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E

A. 变态反应可引起腹泻 B. 腹泻的某些发病因素互为因果 C. 病程超过两个月者属于慢性腹泻 D. 分泌性腹泻是由于胃肠粘膜分泌过多的液体所致 E. 渗出性腹泻粘膜组织学基本正常 8.中度昏迷与深昏迷最有价值的鉴别是 D A. 各种刺激无反应 B. 不能唤醒 C. 无自主运动 % D. 深浅反射均消失 E. 大小便失禁 9.问诊时应避免下列哪项 E A. 一般由主诉开始 B. 先由简易问题开始 C. 先进行过渡性交流 D. 医生的态度要诚恳友善 E. 使用特定意义的医学术语 10.关于肛测法测体温,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A. 肛测体温比口测法高~0.8℃ B. 正常值为37~37. 8℃ C. 多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 D. 肛测体温比腋测法高1℃ E. 肛测法最可靠,所有发热原因待查者最好都用肛测法 11.一般判断成人正常发育的指标,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A. 头长为身高的l/10 B. 胸围等于身高的1/2 C. 两上肢展开的长度略小于身高 D. 坐高小于下肢的长度 E. 体型应为正力型 ` 12.慌张步态,是指起步后小步急速趋行,身体前倾,有难以止步之势,见于 C A. 大骨节病 B. 酒精中毒 C. 震颤性麻痹 D. 高血压心脏病 E. 下肢畸形 13.下列关于意识状态的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D A. 意识状态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即对环境的知觉状态 B. 凡能影响大脑功能活动的疾病均可引起程度不等的意识改变 C. 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简要分为嗜唾、意识模糊、谵妄、昏睡、昏迷 D. 临床上检查意识状态的方法一般多用视诊来判断 E. 正常人意识清晰,定向力正常,反应敏锐精确,思维和情感活动正常。14.麻疹粘膜斑(Koplik斑)的描述,下列哪项正确 E

西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西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 稽留热:体温持续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 2 弛张热:体温持续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内体温差别在2℃以上,但均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 呕血:上消化道或全身性疾病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呕吐从口腔排出。 4 黄疸:胆红素代谢障碍使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增高,渗入组织,引起巩膜、粘膜和皮肤黄染的现象。见于肝、胆疾病及溶血性疾病。 5 昏睡:患者几乎不省人事,不易唤醒。虽在强刺激下可被唤醒,但不能回答问题或答非所问,且很快又在入睡。 6浅昏迷:意识大部丧失,强刺激也不能唤醒,但对疼痛刺激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吞咽反射眼球运动等都存在,见于脑颅疾病等。 7主诉: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8紫癜:直径在3 ~5mm的皮下出血,由于皮肤或黏膜下出血所致,用手压之不褪色。见于血液病、重症感染等。 9蜘蛛痣:是由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状如蜘蛛而得名。见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10颈静脉怒张:卧位颈V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或坐位与立位时颈V明显充盈。提示V压增高。见于右心衰、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上腔V阻塞综合征等。 11支气管语音:是由呼吸道吸入或呼出的气流在声门及气管、支气管内形成湍流和摩擦所产生的声音。呼吸音音强调高而响亮吸气时弱而短,呼气时强而长。 12钟摆律:心肌有严重病变时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致使S1失去其原有特征而与S2相似,同时因心搏加速,舒张期明显缩短,而使收缩期与舒张期的时间几乎相等,此时听诊S1、S2酷似钟摆的“滴答”声,称为钟摆律。 13奔马律:在S2之后出现响亮的额外音,当心率快时与原有的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 14反跳痛:在检查压痛时,如突然移去手指,病人腹痛加剧,并常伴痛苦表情或呻吟,提示炎症已波及到腹膜壁层。见于急性腹膜炎。 15病理反射:当锥体束损害时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功能,而出现一些正常人所不能见到的反射,又称为锥体束征。见于巴宾斯基征、霍夫曼征等。 二简答论述 1 常用触诊方法及适用范围 浅部触诊法主要用于检查体表的浅在病变、关节、软组织,浅部的动脉、静脉、神经,以及精囊、精索等。 深部触诊法 1)深部滑行触诊法:主要适用于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2)双手触诊法:适用于肝、脾、肾、子宫和腹腔肿物的检查。 3)深压触诊法:以拇指或并拢的2~3个手指逐渐按压,探测腹部深在病变部位,或确定腹腔压痛点,如阑尾压痛点、胆囊压痛点等。 4)冲击触诊法:适用于大量腹水而肝、脾难以触及时。 2 语颤的临床意义: 1)语颤减弱或消失主要见于:1)肺泡内含气量增多:传导声波的能力降低,如肺气肿及支

(完整word版)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秋西医诊断学基础试卷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卷( B 卷) 考试科目:诊断学基础考试类别:初修适用专业:医疗保险2011级、医院管理2011 级 一、最佳选择题(每小题 5 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 1 分,共 50 小题,共计50 分)1.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 A.感染 B. 无菌坏死物质吸收 C.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D. 抗原抗体反应 E. 皮肤散热减少2.某发热患者,体温在39℃以上,每日波动2~2.5℃,最低温度37.6℃,应判断为: A. 稽留热 B. 间歇热 C. 弛张热 D. 波浪热 E. 不规则发热3.心绞痛的胸痛,放射部位多在 A. 右肩 B. 左肩左臂 C. 肋缘处 D. 后背部 E. 腰部4.青壮年咯血伴低热、盗汗者,见于 A. 肺结核 B. 支气管扩张 C. 肺癌 D. 二尖瓣狭窄 E 肺炎链球菌性肺炎5.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A.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B. 急性胃粘膜病变 C. 消化性溃疡 D. 胃癌 E 慢性胃炎 6.下列哪项不是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特点 A. 皮肤瘙痒 B. 心率减慢 C. 皮肤呈浅黄色 D. 血清结合胆红素增多 E 陶土样大便7.血清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增加见于 A. 肝外阻塞性黄疸 B. 肝细胞性黄疸 C. 肝内阻塞性黄疸 D. 溶血性黄疸 E 胆汁淤积性黄疸8.尿中尿胆原增加,胆红素阴性的是 A. 肝外阻塞性黄疸 B. 肝细胞性黄疸 C. 肝内阻塞性黄疸 D. 溶血性黄疸 E 胆汁淤积性黄疸 9.以下哪项不属于意识障碍的类型 A. 嗜睡 B. 昏睡 C. 思睡 D. 浅昏迷 E. 深昏迷 10.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和小须,见于 A. 高血压病 B. 肾脏疾病 C. 肾上腺皮质肿瘤 D. 肾上腺髓质肿瘤 E. 甲状腺疾病11.患者只能坐于

西医诊断学

西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度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 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 一、血常规 (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1、减少――贫血2、绝对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二)白细胞中性粒0.5-0.7;嗜酸粒0.005-0.05;嗜碱粒0-0.1;淋巴0.2-0.4;单核0.03-0.08 1、中性粒(1)增多: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溶血;中毒(酮症酸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应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等。 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西医诊断学基础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得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得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得绝对浊音界就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得机理主要就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得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得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得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得心律失常就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得心律失常就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得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得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 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 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

《诊断学基础B》第4次作业

1. 冬天小儿的尿液冷却后呈白色浑浊是由于: [1分] A.尿酸盐沉积 B.乳糜尿. C.脓尿. D.肾盂肾炎. E. 泌尿系结石. 2. 镜下血尿是指离心沉淀尿镜检红细胞为:B [1分] A.0~3个/HP B.>3个/HP C.3~5个/HP D. >5个/HP E.>10个/HP 3. 健康成人男性红细胞的正常值: [1分] A.( 3.0 - 5.0 ) ×1012/L B.( 3.5 - 5.0 ) ×1012/L C.( 3.5 - 5.5 ) ×1012/L D. ( 4.0 - 5.5 ) ×1012/L E. ( 4.5 - 5.5 ) ×1012/L 4. 尿中出现大量管型,说明病变部位在: [1分] A.肾实质. B.输尿管. C.前列腺. D.膀胱.

E.尿道. 5. 影响红细胞沉降的因素是: [1分] A.血沉增快的关健是红细胞排斥力减少而导致的缗线状聚集。 B.白蛋白,卵磷脂有促缗线状聚集的作用。 C.纤维蛋白原有抑制缗线状聚集的作用。 D.球形红细胞易形成缗线状,可使血沉加快。 E.球状蛋白原有抑制缗线状聚集的作用。 6. 健康成人女性红细胞的正常值: [1分] A. ( 3.0 - 4.5 ) ×1012/L B. (3.0 - 5.0 ) ×1012/L C. ( 3.5 - 5.0 ) ×1012/L D.( 3.5 -5.5 ) ×1012/L E.( 4.0 - 5.5 ) ×1012/L 7. 某患者红细胞参数计算:MCV 76 f L,MCH23pg, [1分] A.急性失血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 缺铁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8. 尿酮体是指: [1分] A.β- 羟丁酸. B.乙酰乙酸+ 丙酮酸. C.丙酮.

执业西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解析【100题】

1、支气管呼吸音只见于 a、肺炎 b、肺气肿 c、胸腔积液 d、自发性气胸 e、支气管哮喘 答案:a 2、严重呕血病人应暂禁食 a、2-4h b、4-6h c、6-8h d、1-2h e、8-24h 答案:e 3、急性胸膜炎病人常取 a、被动体位 b、患侧卧位 c、仰卧位 d、端坐位 e、前倾坐位 答案:b 4、通过哪项评估可判定病人需要吸痰 a、神志 b、呼吸音 c、紫绀 d、心率 e、呼吸困难 答案;b 5、口服毒物患者在洗胃时,每次洗胃液体量为 a、150-200ml b、200-300ml c、400ml d、500ml e、500-1000ml 答案:b 6、肠鸣音亢进时每分钟至少能听到 a、2次 b、6次 c、4次 d、8次 e、10次 答案:e 7、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见于 a、肺不张

b、胸膜粘连 c、支气管扩张 d、支气管异物 e、支气管哮喘 答案:e 8、关于体温的论述下列哪项正确 a、体温低于36.5℃称体温过低 b、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常有体温过低 c、体温高于37.5℃称发热 d、无菌性炎症一般无发热 e、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常有体温升高 答案:c 9、胃癌易向下列何处淋巴结转移 a、颈部淋巴结 b、左腋淋巴结 c、左锁骨上淋巴结 d、左锁骨下淋巴结 e、左腹股沟淋巴结 答案:c 10、成人脉压大于5kpa(37.5mmhg)可见于 a、甲状腺功能减退 b、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c、心包积液 d、严重二尖瓣狭窄 e、主动脉瓣狭窄 答案:b 11、呼吸中带有刺激性蒜味的现象见于 a、支气管扩张 b、肺脓肿 c、尿毒症 d、酮症酸中毒 e、有机磷农药中毒 答案;e 12、吸气时出现脉搏显著减弱或消失的现象可见于 a、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b、心包积液 c、右心衰竭 d、冠心病 e、房室传导阻滞 答案:b 13、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包括杆状核,分叶核)正常应占 a、0.5%-1% b、50%-75% c、3%-8%

(西医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

[真题] (西医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往往采取 A.强迫停立位 B.强迫侧卧位 C.强迫坐位 D.强迫蹲位 E.强迫仰卧位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2题: 主动脉瓣狭窄,可出现 A.胸骨左缘第二肋问收缩期震颤 B.心尖部舒张期震颤 C.胸骨右缘第二肋间收缩期震颤 D.胸骨右缘第二肋间舒张期震颤 E.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连续性震颤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主动脉瓣狭窄为收缩期震颤,故排除B、D、E,胸骨右缘第二肋间为主动脉瓣听诊区,故答案为C。 第3题: 下列关于蜘蛛痣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分布于下腔静脉回流区 B.是体内雄激素生成增多所致 C.是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所致 D.是皮肤小动脉扩张所致 E.以上均非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多出现于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一般认为蜘蛛痣的出现与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有关,故选E。

第4题: 卧位查体时,大量腹水的腹部外形呈 A.舟状腹 B.一侧腰部膨隆 C.蛙状腹 D.腹部平坦 E.下腹部局限性隆起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大量腹水时,平卧位时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腹部呈扁而宽状,呈蛙状腹。舟状腹见于恶液质。下腹部局限性膨隆见于子宫增大、膀胱胀大。一侧腰部膨隆见于多囊肾、巨大肾上腺瘤、肾盂大量积水或积脓,故答案为C。 第5题: 梨形心脏常见于 A.心包积液 B.主动脉瓣狭窄 C.左房室瓣狭窄第二章诊断学 D.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E.左房室瓣关闭不全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6题: 扑翼样震颤见于 A.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B.震颤性麻痹 C.肝性脑病 D.小脑肿瘤 E.脑动脉硬化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7题: 检查者用钝尖物在被检查者外踝下方由后向前划至跖趾关节处,此方法是检查 A.Kemig征(克匿格征) B.Gordon征(戈登征) C.Babiski征(巴彬斯基征) D.Chaddock征(查多克征)

(完整版)诊断学名词解释精华版

1.发热(fever):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发热. 2.热型:许多发热性疾病时,体温曲线的形状可有一定规律性,称为热型. 3.稽留热(continued fever):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摄氏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4.弛张热(remittent 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 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至39度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多见于 布氏杆菌病。 6.间歇热:体温聚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 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7.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 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8.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9.症状(symptom):患者主观感受到不舒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10.体征(sign):医师客观检查到的患者身体方面的异常改变。 11.水肿(edema):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 12.咯血(hemoptysis) :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称咯血. 13.牵涉痛(referred pain):是指内脏器官或深部组织的疾病引起的疼痛,可在体表的某一部位也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区. 14.发绀(cyanosis):又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 15.中心性发绀: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降低所指的发绀. 16.呼吸困难(dyspnea):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 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17.三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时,患者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 18.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由于睡眠中迷走神经兴奋刺激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或者仰卧时肺活量减少肺淤血加 重,因这种呼吸困难多在夜间睡眠中发作,故称. 19.呕血(hematemesis):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 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20.腹泻(diarrhea):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21.黄疸(juandice):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症状和体征. 22.胆红素的肠肝循环: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经胆管排入肠道后,形成尿胆原,小部分经肠道吸收,通过门静脉血回 到肝内,其中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23.少尿(oliguria):正常成人如果24小时尿量小于400毫升,或每小时尿量小于17毫升,称为少尿. 24.无尿:正常人24小时尿量少于100毫升称为无尿。 25.多尿:正常成人24小时尿量超过2500毫升者称为多尿(polyuria). 26.尿三杯试验:患者一次排尿,将最初10~20毫升尿液留于第一杯中,中间30~40毫升尿液留在第二杯中,终末5~10 毫升留在第三杯中. 若第一杯尿液异常,病变部位可能在前尿道;第三杯尿液异常,病变在膀胱或后尿道;若三杯尿液均异常,病变在膀胱颈以上,称. 27.膀胱刺激征:膀胱区或后尿道病变,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也称尿道刺激征. 28.晕厥(faint):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 29.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一般无意识障 碍。 30.抽搐(tic):指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非自主地抽动或强烈收缩,常可引起关节运动和强直. 31.惊厥(convulsion):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收缩表现为强直性和阵挛性时,称为惊厥. 32.意识障碍(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于高级神 经中枢功能活动受损引起. 33.心悸(palpitation):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 感. 34.嗜睡(somnolence):是一种轻度的意识障碍.患者呈病理性持续睡眠状态,经刺激可唤醒,醒后能回答问题,能配合体格 1

《医学影像诊断学》试题集

《医学影像诊断学》 题集 徐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实验室

目录 第一章总论 (3) 第二章呼吸系统 (5) 第三章循环系统 (12) 第四章骨关节系统 (13) 第五章消化系统 (19) 第六章肝胆泌尿生殖系统 (26) 第七章中枢神经系统 (30)

第一章总论 一、填空题 1、医学影像学包括、、、 、和等项内容。 2、X线具有穿透性、、和、和电离效应等特性,它们分别 是、、和基础。X线穿透性 受、和的影响。 3、在阅片时, 应分析病变的要点是、、 、、、和等。 4、人体组织器官有不同的和差,使透过人体后的剩余X线量不均匀。 5、人为引入一种物质到人体器官或间隙使其产生密度差异而形成的对比称对比。引入的这种物质称引入这种物质的方法称。 6、X线图像特点包括、、和等。 7、数字X线成像包括、和。 8、水的CT值为HU,骨皮质的CT值约为HU,空气的CT值约为HU 9、在T1加权像上水和大部病变(如肿瘤.炎症.变性.坏死.液化.水肿)为即长T1信号。T1加权像上的即短T1信号通常为脂肪和亚急性血肿。在T2加权像上,水和大部分病变呈高信号即信号。 二、名词解释 人工对比自然对比CT MRI PACS 介入放射学CR DDR CT值T1 T2 MRA T1WI T2WI 三、选择题(可单选或多选) 1、摄胸部平片显示心肺等结构属于()。 A、人工对比 B、天然对比 C、造影检查 D、特殊检查 2、最适合心血管造影的造影剂()。 A、硫酸钡 B、泛影葡胺 C、欧乃派克 D、碘化油 3、X线图像显示的不同灰度与X线透过的物质密度的关系是()。 A、物质密度高,吸收X线量多,显白影 B、物质密度低,吸收X线量少,显黑影

医学诊断学

诊断学复习题 佚名 检体诊断部分(考试占75分) 一、填空题(每空0.5分) 1. 关于动脉血压测量,收缩压主要取决于和;舒张压主要取决 于及 . 2. 叩诊肺肝境界消失,见于、、及 .。 3. 胃区振水音的出现提示可能有、、。 4. 两侧肺主叶间胸膜在体表的投影位置后自向下斜行,于腋后线交于,继续向前下止于连接处。 5. 正常成人体格成长状态的指标是:头长身高,胸围身高,两上肢平展开中指间距身高。 6. 正常人两上肢血压相差应,下肢收缩压应比上肢收缩压,动态血压监测(ABPM)夜间血压均数应比白昼血压均数至少低 . 7. 双侧肺下界在锁骨中线、腋中线和肩胛线上的位置分别为第、、肋间。 8. 正常脾浊音界位于腋中线第~肋间,约为~ cm,其前界不超过 . 9. 有关腹水检查,出现液波震颤示液量约有~ ml,叩得移动性浊音约有 ml,水坑试验阳性能查出 ml游离腹水。 10. 关于脊柱的体表定位,双臂下垂时,两侧肩胛冈内端连线通过第胸椎棘突,平第胸椎体;两侧肩胛下角连线通过第胸椎棘突,平第胸椎体;两髂后上嵴连线通第腰椎体间隙。 二、名词解释(共16题,每题1分) 1. 稽留热 2. 黄疸 3. “三凹”现象 4. 发绀 5. 腹膜刺激征

6. 奇脉 7. 强迫体位 8. 抬举性心尖搏动 9. 肺实变体征 10. 胸膜刺激征 11. 莫非征 12.周围血管征 13. 肝颈静脉反流征 14. 固定分裂(心音听诊) 15. 奔马律 16. 阴离子间隙(AG) 三、判断正误题 1.判断对错: 1)体检发现蜘蛛痣均有病理意义 2)瘀点色红压不退色,表皮光亮略高出皮面 3)胰腺触诊应采用深压触诊法 4)肺癌咯血特点为持续或间断痰中带血 5)见于胸腹部2-3mm大小红色圆形斑疹,压之退色有助于伤寒病的诊断2.判断对错: 1)上消化道出量达500ml即可有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2)脓血便呈暗红色果酱样,提示可能为急性菌痢 3)三杯试验如三杯尿均有血,提示病变在膀胱 4)胸部肿瘤转移导致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称为Virchow淋巴结 5)位于指端有压痛的红色小结节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有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