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法心理学概论

司法心理学概论

司法心理学概论
司法心理学概论

法律心理学

第一编司法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司法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法学)和偏重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司法心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司法心理学又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性质。因而,司法心理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而又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科。

2、司法心理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要紧集中在(证人证言心理学)和(审判心理学)两大方面。

3、19世纪下半叶现代心理学诞生后,真正意义上的证人证言心理学也开始逐步形成,至20世纪中期渐趋成熟。德国司法官布拉维尔,法国比奈认为证人证言(不可信)。德国心理学家

闵斯特伯格、温德伊奇,奥地利刑事法学家格罗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兰凯尔认为证人证言(是可信)的。

4、战国时代的(《周礼》)一书中,有许多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例如闻名的“五听”:“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周礼·秋官·小司寇》。

二、解释名词

1、什么是司法心理学?

2、什么是司法活动?

3、什么是司法活动的效能?

4、什么是犯罪预测?

5、什么是犯罪预防?

6、什么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三、简述题

1、简述司法活动有那些的执法特点?

2、司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司法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4、司法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第二章法律社会化与法制宣传心理

一、填空

1、限制人们行为的要紧规范有四种:(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纪律规范)、(行政规范)。

2、社会教化的差不多包括四个内容:(教授差不多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指点生活目标)。

3、个体内化的要紧环节是:(观看学习和模仿)、(对猎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认知加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认同某一个体或群体)、(自我奖赏)。

4、法律社会化的具体目标是形成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分为两部分:(法律的思想体系)、(法律心理)。

5、法律社会化源于(法学)和(社会学)的结合。19世纪末产生了把两者集合起来的社会法学派。这一学派的要紧代表人物之一是奥地利的(埃利希),他于1913年出版了(《法律社会学差不多原理》)一书,这是法学史上第一部“法律社会学”名称的专著。

6、社会操纵种类大致有:(组织操纵)、(规范操纵)、(舆论操纵)三大类。从左右个人行为方面看可分为(自我操纵)和(外力操纵)两种形式。

7、从犯罪心理学角度看,仅就有意犯罪而言,可划分为以

下四种模式:(渐变的犯罪模式)、(突变的犯罪模式)、(机会性犯罪模式)、(无意识犯罪动机模式)。

8、最早提出犯罪公式的是(德国)学者(梅兹格)。

二、解释名词

1、什么是法律社会化?

2、什么是法律思想体系?

3、什么是法律心理?

4、什么样是健全人格?

5、什么是守法心理结构?

6、什么是守法行为?

7、什么是社会操纵?

8、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三、简述题

1、简述健全人格与法律心理学的关系。

2、简述弗洛伊德的健全人格理论。

3、简述培因和李波的心理机能健全人格理论。

4、简述凯利的健全人格认知理论。

5、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的健全人格理论

6、简述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健全人格理论。

7、简述俄罗斯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提出的“动机圈”理论。

8、简述精神医学的健全人格理沦。

9、简述守法心理与守法行为的关系。

10、简述健全人格的“三良”。

11、简述守法心理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12、简述法律社会化缺陷的要紧表现。

13、简述美国学者亚伯拉罕姆森(D.Abrahamsen)提出的犯罪公式。

四、论述题

1、庞德的法律社会化的观点。

2、论述健全人格的大体轮廓。

3、论述守法心理结构的要紧成分是什么?

4、论述美国当代犯罪学家赫希的社会操纵理论。

第三章司法人员的选拔培训与评价

练习考虑题

一、填空

1、心理学家介入警察特征评估能够追溯到刘易斯·特曼(Lgwis Terman),最早是注重(智力测验),20世纪40年代,强调的重点转移到(人格特征)。

2、心理选拔的方法要紧有(心理测验)、(面试)、(笔试)

二、名词解释

1、心理测验:

2、面试:

3、笔试:

第二编犯罪理论

第一章社会学习理论

一、填空

1、有人认为社会学习理论能够解释人的攻击性行为的(获得)、(激起)、(保持)和(调节)等方面。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性行为的论述,实际上包含对犯罪行为的解释。

2、班杜拉认为攻击性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社会学习)的结果。

3、班杜拉认为讨厌刺激要紧有以下几种(人身攻击)、(言语威胁和侮辱)、(生存条件不利的变化)、(具有行动目标的行为受阻碍)。

4、攻击性行为是由(讨厌的激发者)、(诱因激发者)、(示范激发者)、(强迫激发者)、(奇妙激发者)引起。

二、名词解释

1、“讨厌的激发者”

2、“诱因激发者”

3、示范激发者:

4、强迫激发者:

三、简述题

1、简述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性行为获得的解释?

2、攻击性行为是如何样保持的?

第二章精神分析理论

一、论述题

1、运用人格结构理论解释犯罪

2、运用人格进展理论解释犯罪

第三章挫折一侵犯理论

一、填空题:

1、挫折——侵犯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于1939年提出,要紧用于讲明人什么缘故会表现出侵犯他人的越轨行为,后来的学者对它作了一些修正,使挫折一侵犯理论逐渐成为解释犯罪缘故的重要理论流派之一。

2、1939年,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E·(米勒)等人合作出版了(《挫折与侵犯》)一书,在书中他们首次提出“挫折一侵犯理论”。

3、伯克威茨在1965年发表的《侵犯性驱力的概念:某些附加的考虑》中,把侵犯分为(手段性侵犯)和(目的性侵犯)两种。

二、解释名词

1、什么是侵犯?

2、什么是手段性侵犯?

3、什么是目的性侵犯?

三、简述题

1、简述米勒的一对多理论。

2、简述伯克威茨的多对一理论。

3、简述挫折引发侵犯的机制。

4、简述沃森的阻碍犯罪行为因素的模式。

四、论述题

论述挫折——侵犯理论对犯罪的解释

1、诱发犯罪的内在因素

2、诱发犯罪的外在情境

第四章脑功能障碍与犯罪

一、填空题

1、“犯罪学之父”意大利学者龙勃罗梭(G.Lombroso,1911)提出“天生犯罪人论”;美国心理学家和大夫谢尔登提出了“体型讲”;到了20世纪60年代,又有人提出了“染色体讲”(W。H。Price,et al,1967)。美国依阿华大学神经生理学家(达马索)(Antonio Damasio)的研究小组则在自己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神经病理学”)的观点(R。Highfield,1999)。

二、名词解释

1、癫痫性精神障碍?

2、操纵不良综合症(dyscontrol syndrome):

3、多动症:

4、酒依靠

5、药物依靠

三、简述题

1、简述达马索的“道德罗盘”讲。

第五章变态心理与犯罪

一、名词解释

1、变态心理

2、反社会行为。

3、痴呆(dementia)

二、简述题

1、简述变态心理的推断标准

2、简述神经症的表现。

3、简述躁狂抑郁症的特征

4、简述精神分裂症的特征。

三、论述题

1\变态心理产生的缘故

—、生物学模式

第六章遗传与犯罪

一、填空题

1、遗传与犯罪研究包括(家庭研究)、(孪生子研究)、(养子女研究)、染色体研究等。区分先天因素对这些复杂通路的阻碍,从而对遗传上犯罪可能产生几率大的人群加以良好的社会教化,使之可不能产生犯罪行为。

2、同卵孪生子具有同样的基因,通常使用MZ来表示。识不他们的要紧指标是:(性不相同)、(血型相同)、触珠蛋白型相同。假如3项指标中有一项不同,就不是同卵孪生子。

3、染色体(chromosome)是遗传的要紧物质基础,人的体细胞有46个染色体,其中44个,也确实是前22对,是常染色体;第23对是性染色体。正常男性第23对染色体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正常女性有(2个X染色体)。

4、染色体异常是偏离男性染色体(46,XY)和女性染色体(46,XX)正常形状的性染色体模式。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表现为47,(XYY)的男性和47,(XXY)形状的男性。

5、新发觉的各种脑肽类物质以及神经递质对人类行为的介导作用差不多成为当前生物学中的热门学科。如(去甲肾上腺素)、(血消素)与情感变化有直接关系;(多巴胺)过剩是精神分裂症的生化学基础;(脑内鸦片类肽)是一种天然欣快剂,它的产生多或少,均可导致精神上的变态等。

第七章社会学理论

一、填空

1、社会学理论研究犯罪的要紧内容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犯罪现象与人的(年龄)、(性不)、(种族)、(职业)、经济、(地域)、(季节)和气候等联系中,发觉犯罪的种类和频率;

2、1937年,帕森斯(Parsons)出版了《社会行动的结构》

一书,奠定了结构功能学派的基础。结构功能理论的代表人物要紧是美国闻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3、社会操纵理论不是解释人们什么缘故违法犯罪,而是解释大多数社会成员什么缘故不违法犯罪,从而间接地讲明了社会犯罪的缘故。代表性人物是(特拉维斯·赫希)和(沃尔特·雷克利斯)。

4、社会操纵论的种类要紧有(遏制论)、(中性化讲)、(社会责任讲)。

5、中性化讲的代表人物是(大卫·莫萨)。

6、社会责任讲的理论代表人物是(拉维斯·赫尔斯基)。

7、“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又称“烙印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犯罪学流派中研究犯罪缘故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最早由(坦南鲍姆)在其著作(《犯罪与社区》)中提出来的。

二、简述题

1、赫希的社会操纵理论的差不多观点。

2、简述中性化讲。

3、简述社会责任讲。

4、标签理论的差不多内容。

司法机构工作人员心理和谐与心理健康现状

收稿日期:2012-06-10作者简介:李亮亮(1987 ),男,黑龙江明水人,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关系与组织形象设计。 董杨叶(1988 ),男,四川人,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 2012年10月第31卷第10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Oct.2012Vol.31No.10 司法机构工作人员心理和谐与心理健康现状 李亮亮,董杨叶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在随机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心理和谐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唐山市某区300名司法机构工作人员进 行测查,运用SPSS 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元回归方法确定影响司法机构工作人员心理健康和心理和谐的因素。司法机构工作人员心理和谐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均值,心理和谐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负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抑郁、敌对、工资待遇、偏执、精神病性、工作任务、工作压力。司法机构工作人员心理和谐和心理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司法机构工作人员;心理和谐;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12)10-0118-05 司法机构工作人员的心理和谐和心理健康是目 前心理健康研究中一个新的领域[1]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改革的日益深入,现代社会已向司法机构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司法机构工作人员的心理和谐和心理健康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 。心理和谐是个体在处理自我、家庭、人际和社会问题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和总体感受。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个体对生活、工作、个性特征、情绪情感等的感受或体验,即自我状态;(2)个体对家庭生活中的氛围和成员之间关系的感受和评价,即家庭氛围;(3)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即人际关系;(4)个体对社会现象的评价,即社会态度。心理和谐是基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实际国情所提出的全新概念,它除了强调个体对自己的主观体验和评价之外,还强调个体对人际关系及社会态度等外部环境的感受和评价。因而心理和谐的内涵更加丰富,能够更加全面、综合地反映个体的心 态和感受[3] 。 司法机构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能 否有效惩治犯罪、调处纠纷、实现正义、维护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职能的实现,但目前司法机构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却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尽管之前的研究对司法机构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有所涉及,但并未从心理和谐角度加以研究。本文研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司法机构工作人员的心理和谐与心理健康加以测量,以期为改善司法机构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提供新的思路。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了唐山市司法机构工作人员300名,基本涵盖了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其中包括暂不在编、办事员、科员、副科、正科、副处等类别,经过调查,年龄基本平均分布在各个阶段,满足作为司法机构工作人员的样本条件。其中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74份,剔除无效问卷16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58份,有效率94.2%。司法机构工作人员的构成情况见表1。 表1 司法机构工作人员的构成情况(含前不含后) 5年以下 5-10年10-15年 15-20年 20-25年 25-30年 30年以上 男4436205438202女 14 6 4 12 8 (二)方法自编若干与司法机构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相关的 · 811·

司法心理测试编题

司法心理测试技术考查 编题1 1月28日夜1:10分许,在广州动物园南门附近一条小路上,一个留长发,身穿深蓝色外套毛衣的女青年遭到抢劫。案犯从后面走来,突然抢走她挂在左肩的红色手袋,袋里有873元现金,一张身份证,一个三星翻盖手机,一串钥匙,一包卫生巾,一支口红。女青年回头看到案犯逃走:中等身材,穿灰色旧西装上衣。警察在现场附近一出租小区内找到一个嫌疑人。名叫林俊,湖南人,身材与受害人所述大致相符。刚来广州不久,一直未找到工作。此人好赌,据调查,他欠了1000多元的赌债,但还继续赌,钱的来历不明。有作案动机和时间。当天晚上他在一个老乡住处赌博,1:00以前散伙,各自回家。 请根据上述案情,编出GKT测试题 第一组: N O、你知道被抢的手袋是什么颜色吗? N1、被抢的手袋是白色的吗? N2、被抢的手袋是黑色的吗? R、被抢的手袋是红色的吗? N3、被抢的手袋是蓝色的吗? N4、被抢的手袋是黄色的吗? 第二组: N O、你知道口袋装有一包什么吗? N1、手袋里是装有一包泡泡糖吗? N2、手袋里是装有一包新丝袜吗?? R、手袋里是装有一包卫生巾吗? N4、手袋里是装有一包塑料手套吗? N5、手袋里是装有一包快食面吗? 第三组:N O、你知道手袋里的手机是什么品牌的吗? N1、手袋里的手机是苹果直板手机吗? N2、手袋里的手机是摩托罗拉翻盖手机吗? R、手袋里的手机是三星翻盖手机吗? N3、手袋里的手机是索爱滑盖手机吗? N4、手袋里的手机是直板华为手机吗? 第四组:N O、你知道手袋被抢前是挂在那里的吗? N1、手袋被抢前是背在原主的胸前吗? N2、手袋被抢前是系在原主的腰部吗? R、手袋被抢前是挂在原主的左肩吗? N3、手袋被抢前是背在原主的后背吗?

司法心理学概论

法律心理学 第一编司法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司法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法学)和偏重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司法心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司法心理学又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性质。因而,司法心理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而又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科。 2、司法心理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主要集中在(证人证言心理学)和(审判心理学)两大方面。 3、19世纪下半叶现代心理学诞生后,真正意义上的证人证言心理学也开始逐步形成,至20世纪中期渐趋成熟。德国司法官布拉维尔,法国比奈认为证人证言(不可信)。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温德伊奇,奥地利刑事法学家格罗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兰凯尔认为证人证言(是可信)的。 4、战国时代的(《周礼》)一书中,有许多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例如著名的“五听”:“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周礼·秋官·小司寇》。 二、解释名词 1、什么是司法心理学? 2、什么是司法活动? 3、什么是司法活动的效能? 4、什么是犯罪预测? 5、什么是犯罪预防? 6、什么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三、简述题 1、简述司法活动有那些的执法特点? 2、司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司法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4、司法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第二章法律社会化与法制宣传心理

一、填空 1、限制人们行为的主要规范有四种:(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纪律规范)、(行政规范)。 2、社会教化的基本包括四个内容:(教授基本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指点生活目标)。 3、个体内化的主要环节是:(观察学习和模仿)、(对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认知加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认同某一个体或群体)、(自我奖赏)。 4、法律社会化的具体目标是形成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分为两部分:(法律的思想体系)、(法律心理)。 5、法律社会化源于(法学)和(社会学)的结合。19世纪末产生了把两者集合起来的社会法学派。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奥地利的(埃利希),他于1913年出版了(《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一书,这是法学史上第一部“法律社会学”名称的专著。 6、社会控制种类大致有:(组织控制)、(规范控制)、(舆论控制)三大类。从左右个人行为方面看可分为(自我控制)和(外力控制)两种形式。 7、从犯罪心理学角度看,仅就故意犯罪而言,可划分为以下四种模式:(渐变的犯罪模式)、(突变的犯罪模式)、(机会性犯罪模式)、(无意识犯罪动机模式)。 8、最早提出犯罪公式的是(德国)学者(梅兹格)。 二、解释名词 1、什么是法律社会化? 2、什么是法律思想体系? 3、什么是法律心理? 4、什么样是健全人格? 5、什么是守法心理结构? 6、什么是守法行为? 7、什么是社会控制? 8、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三、简述题 1、简述健全人格与法律心理学的关系。 2、简述弗洛伊德的健全人格理论。 3、简述培因和李波的心理机能健全人格理论。 4、简述凯利的健全人格认知理论。 5、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的健全人格理论 6、简述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健全人格理论。 7、简述俄罗斯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提出的“动机圈”理论。 8、简述精神医学的健全人格理沦。 9、简述守法心理与守法行为的关系。 10、简述健全人格的“三良”。 11、简述守法心理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12、简述法律社会化缺陷的主要表现。 13、简述美国学者亚伯拉罕姆森(D.Abrahamsen)提出的犯罪公式。 四、论述题

司法心理学B卷参考答案

2010年6月应用心理学081、082司法心理期末考试B卷 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行动手段的选择、行动时机的捕捉 2、被动型 3、侥幸、戒备、抵触 4、多样性、技能性、顽固性 5、潜在、恶变、衰落 6、渐变、突变;朦胧、变态 7、消极的情绪情感品质、挫折耐受力差 8、复杂性、综合性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最有可能犯罪的6类人员: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参加不良组织者;无正当理由经常携带被政府所禁止的器具者;人格有严重缺陷者。) 2、犯罪意向,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活动之前处于朦胧状态的冲动或意图。它是尚未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到的违法犯罪需要。 3、所谓智能犯罪,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行为人借助高科技工具和先进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4、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从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内外化机制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5、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答:反侦查心理及其表现:精心设计作案时间,破坏和伪造犯罪现场,改变个体形象特征,处理赃证,伪装积极,串供和慌供。 2、答:结构的稳定程度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结构的组合状况决定了犯罪行为的性质;结构各因素的组合方式影响行为的发展变化。 3、答:犯罪行为、动机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1)多数情况下,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是一致的 (2)犯罪动机相同,犯罪目的不同 (3)犯罪目的相同,犯罪动机不同 (4)犯罪动机来源于需要,犯罪目的既来源于需要,又受行为人个性和当时情境、条件制约,犯罪行为服从于犯罪目的。 (5)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常因犯罪目的实现而使犯罪动机强化。 4、答:(一)个性特征1、个性倾向特征(1)需要:局限于生理需求和低级精神需要(2)动机:受需要支配,与诱因直接相关(3)法制观:淡薄2、个性心理特征(1)性格:温柔,多愁善感,细心,胆小(2)能力:智力与男子无差异,主要是体力差异(二)认知特征:认识范围狭窄,社会化认识系统薄弱(三)情感特征:情感丰富、细腻,情绪波动大(四)意志特征1、意志受情绪影响大,带明显的情感色彩2、行为易受环境或他人的暗示

心理学核心期刊汇总

心理学核心期刊汇总 我国心理学学术期介绍 1 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研究员,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1989 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所收录。 2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 《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特设专栏刊登一定数量的中、短篇论文,形成该刊的特色之一。《心理科学》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 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在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界享有声誉。 3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原名《心理学动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究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科学进展》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该刊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

被误解的七大心理学问题 (1)

被误解的七大心理学问题-教育心理学论文 被误解的七大心理学问题 心理导读:心理学名词太枯燥了?那是因为你的功力还太浅!快来看看下面这位大神级别的童鞋对心理学名词的妙解吧。他用一个女人跌宕起伏的一生诠释了心理学上的三大类难解的名词。 华牧之/文 误解一:心理学家知道人们在想什么 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么你说说我正在想什么?当周围人得知了你是学心理专业的时候,他们会马上好奇地发出这种问题。人们总是以为心理学家和算命先生差不多,应该能透视眼前人的内心活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心理活动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并非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心理学家所做的就是要探索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它们如何产生、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相互间有什么联系等等。心理学家通常是根据人的情绪表现和外在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也许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和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部心理特征,但除非具有超感知能力,否则再老到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会所谓的知心术,一眼就看穿你的内心世界。 误解二:心理学是伪科学 许多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都是骗人的。这着实让搞心理学的人伤心不已。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对于大多数人,所谓科学,应该有严格的实验操作和严格的逻辑推理,比如物理学或数学,而人的心理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对它的操作和研究岂不是很玄?人的心理又变化莫测,是个十分难以控制的变量,所以人们认为心理学研究是靠不住的。其次,心理咨询往往令人们失望。由于人们

对心理咨询没有一个正确和充分的了解,产生了瞬间治愈心理问题的希望,这样当然会失望。没有什么药能瞬间愈病,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扰同样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心理咨询要想收到好的效果,咨询者需要积极配合咨询师的要求,不能只由咨询师一方努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诸多的原因,使许多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科学。1982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成员。这证明了心理学的学术地位。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如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物理心理学,向来就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相近似。发展到现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从实验控制、统计学分析,直到结论的提出,都已经采取了严格的科学设计,都制定了统一的科学标准。 关于心理咨询,在咨询者的积极配合的基础上,往往需要数个月甚至是更长时间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这是一个互动的和漫长的过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家对心理咨询要有正确的理解和现实的期望,不宜因为急于求成、效果不佳,就否定心理咨询,否定整个心理学。 误解三:心理学家会催眠 很多人对催眠术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觉得它很玄妙。提起催眠术,人们又往往想起心理学家。原因之一,可能是弗洛伊德的误导。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既然他使用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应该都会催眠术。另外,可能是缘于几部颇有知名度的心理电影的误导,例如日本恐怖片《催眠》。片中的描述和心理学家使用催眠术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纯粹为了商业炒作而对催眠术的作用进行了夸张甚至歪曲。 催眠术源自18世纪的麦斯麦术。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得出,令

司法心理学简介及案例分析

我对司法心理学的认识(后附案例分析) ——读罗大华《司法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目的主要是从心理角度认识司法过程,更全面的掌握执法、司法人员和犯罪分子、受害人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对各种犯罪现象进行研究,对预防犯罪和执法司法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司法心理学概念 司法心理学是研究与司法活动有关的人员在司法活动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提高司法活动效能的一门学科。 二、司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司法心理学结合法律科学和心理科学,研究在司法活动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提高司法活动的效能,从而促进广大司法人员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并教育广大人民群众遵守国家法律,增强法律意识,从而实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具体来说,司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司法活动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现象和与司法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三、司法心理学的任务 提高学科水平;用司法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武装司法工作人员的头脑;为犯罪预测、犯罪预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研究司法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学问题,提高司法实践效能;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司法心理学服务 四、司法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 (1)良好的认知品质 ①注意、感知、观察品质 ②记忆、想象、思维品质 (2)高尚的情操 ①神圣的职业使命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受憎分明的正义感 ②情感的稳定性、广阔性与深刻性 (3)坚强的意志品质 ①抗干扰、维护法律权威的自觉性 ②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坚韧性 ③拒腐蚀、抗诱惑,保持清正廉洁的自制性 ④在紧急情况下应付突发事件的果断性 (4)成熟、健全的人格 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导向 ②适合司法工作职业需要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类型 ③成熟的自我意识 ④丰富的社会经验 (5)合理的知识结构 ①一般的文化科学知识 ②一般的专业知识 ③特殊的专业知识 (6)综合的职业能力 ①执法能力 ②社会交往能力 ③写作、语言表达能力 ④应变能力

司法心理学期末考试

题目:对司法心理学的课后感 姓名:封涛龙学号:201315028 在学习司法心理学课程之后,我最感兴趣的内容是犯罪的原因论,尤其是生物学派的龙勃罗梭对天生犯罪人的理论。老师通过对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1968年的Speek案、2005年的赫卡案、2010年中国黑龙江省双城市的孪生子案的生动讲述,使我对这一方面的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龙勃罗梭的代表作是《犯罪人论》,利用课余时间我积极的拜读了这一作品,深深的被龙勃罗梭的实证研究方法和富于进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龙勃罗梭是意大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实证主义犯罪学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犯罪学史上的最重要的开拓性研究者,被国外一些犯罪学家称为“犯罪学之父”。在《犯罪人论》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龙勃罗梭无上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忘我精神。龙勃罗梭出生于意大利维罗纳的一个犹太家庭,早年对病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意大利与奥地利的战争结束后,龙勃罗梭开始研究精神病学,随着研究的发展,龙勃罗梭产生了建立有关精神病人与犯罪人的人类学学说的想法。天生犯罪人学说,便是龙勃罗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犯罪学理论,也是龙勃罗梭用力最多,最富于创新精神的理论,也成为后世最有争论,受到非议最多的理论之一。

天生犯罪人理论是龙勃罗梭在运用体制人类学等学科的方法进行大量的人体测量,尸体解剖和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的,并非凭空而论。《犯罪人论》一书的主要内容即对101个意大利犯罪人头骨的研究、对1279名意大利罪犯的人体测量和相貌分析、犯罪人的文身等研究他们的犯罪原因。受过系统医学教育并对很多领域都感兴趣的龙勃罗梭,通过对士兵,精神病人,犯罪人等的观察,身体测量,尸体解剖,发现善良的人和不善良的人不仅在性情方面,而且在身体特征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龙勃罗梭对383名死刑犯人的头盖骨进行的解剖检查发现,这些犯罪人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常人的解剖学特征。在一系列实验数据的基础上,龙勃罗梭大胆的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论,该理论认为犯罪人是出生在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他们的生物特征决定了他们从出生时起就具有原始野蛮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这种行为必然不符合为文明社会的社会规范和传统习惯,由此必然导致犯罪。 我们不得不承认,龙勃罗梭在犯罪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些具体结论观点在今天已经过时了,有些观点在今天的人看来甚至有点荒唐可笑,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他的很多观点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我们的学习研究还是富有启发性的。即使是那些已经过时的理论,也不是他的主观臆造,而是在大量的实验,分析基础上提出的,他严谨,勤奋,客观的治学态度,永远是我们后来人的学习榜样。在科学技术水平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研究已经不

司法心理学(重点笔记)

第一讲犯罪心理学研究什么? 1、什么是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一)犯罪心理学要研究犯罪心理; (二)————————犯罪行为; (三)—————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及原因;(四)—————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犯罪心理学要研究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3、什么是心理分析法?在案件侦查中,心理分析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心理分析就是依据心理与其外部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犯罪行为的外部表现和客观后果,去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在案件侦查中,心理分析法主要包括: (1)确定犯罪人作案的行为方式; (2)确定犯罪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 (3)判断犯罪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的; (4)了解案犯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 (5)刻画犯罪的特征、背景。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嫌疑人提供依据。 第二讲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 1、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主体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机能系统,在不同的条件下对犯罪心理起着不同的作用。 影响犯罪心理的主体因素主要包括主体的: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 这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在因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是个体对客观现实中的一些不良刺激的积极吸纳、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存在于主体外的客观因素包括: 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情境因素。 犯罪心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应该从哪些方面分析人的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在心理学上,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2)心理状态: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状态。(3)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3、心理学要研究探索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4、心理学都有哪些分支领域?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有何作用。(一)基础领域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社会心理学(二)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组织与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司法心理学也叫法制心理学、运动心理学也叫体育心理学等;作用:理论: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论据。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再次,心理学的研究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有重要意义的。实践:教育、生产劳动、自我教育和发展 5、心理学研究中应遵循什么原则?研究心理现象都有哪些具体方法?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6、心理学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产生主要受到了哪些学科的影响?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影响:生物学的影响、生理学的影响 7、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代表人:铁钦纳;机能主义创始人:詹姆士代表人:杜威和安吉尔;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托尔曼;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韦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代表人物:阿德勒荣格 现代认知心理学创始人:奈塞尔;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 8、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是什么?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的研究、心理分析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9、学习和研究心理学有什么意义?1、维护身心健全。2、帮助自我了解。3、戒除不良习惯。4、提升工作效率。5、化解学习困难。6、消除情绪紧张。7、增进亲子感情。8、调理婚姻关系。9、解除心理冲突。10、学习正确判断。 第二章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K+经过离子通道外流,而Na+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这就是静息电位。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是神经-体液调节。反射弧:反射就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及时适当的反应。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称为反射弧。反射环 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是相互接触,而无细胞质的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20章 犯罪与司法心理)【圣才出品】

第20章犯罪与司法心理 1.自由意志论和决定论都是怎样解释犯罪的? 答:(1)自由意志论 自由意志论(libertarian view)认为,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其选择过程是不受外部约束而是主动进行的。因而犯罪行为是由犯罪人自己决定的。对于预防和控制犯罪,自由意志论的观点是,尽管人是自由的,但自由也是有原因的。所以,自由只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可能性,而并不是必然性。 (2)决定论 决定论(determinism view)认为,人的行为完全由个人之外的因素决定;犯罪是在各种因素下“身不由己”的结果,只要具备了某种外部条件它就必然发生;预测和控制犯罪是可能的,只要知道某个人处于某种条件下,就可以知道他会不会犯罪。 2.什么是犯罪心理倾向,它是怎样形成的? 答:(1)犯罪心理倾向 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在诸多方面与正常人存在差异。带有强烈犯罪性或犯罪倾向的人格,在特定条件下,使人更可能表现出实际犯罪行为。 刘丽君、李明杰等人(1995)的研究发现,罪犯的精神质和神经质人格倾向显著大于正常人群。罪犯总体个性倾向于外向,喜欢冒险,行为常受冲动的影响。 (2)犯罪倾向形成的因素 ①先天素质因素的影响 染色体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有些罪犯比正常人多出一个Y染色体,但并不是每个

有XYY染色体的人都犯罪。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是,这些人比其他人“更可能”存在犯罪倾向。之所以“更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障碍,存在更多的失调,或者具有更多的犯罪条件。 另外,某些特殊的骨相、脑电波和气质类型,智力的低下,精神病态等,都可能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类似的作用。 ②社会环境的影响 a.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及其对犯罪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影响犯罪倾向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包括构成社会的各个方面: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同伴、邻里和大众传媒等。 第一,家庭 家庭是人们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由一系列社会关系组成。这些关系的不良和缺陷,有可能导致家庭成员的犯罪倾向。麦科德(J.McCord,1979)的研究发现人身犯罪与家庭冲突、缺乏母爱、缺乏家庭监督有关,财产犯罪主要与缺乏母爱和监督有关。帕特森(G.R.Patterson)早期的研究也发现,偷盗和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家庭类型有密切关系。 第二,学校 学校的招生方式、管理方式、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等,可能导致或增强某些学生的犯罪倾向。哈格里夫斯(D.H.Hargreaves,1980)的研究发现,能力分组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某些学生的不良心理。 第三,居住区 不同的居住区可能形成不同的邻里关系特点、文化模式和社会心理气氛,其中的缺陷可能导致犯罪倾向。邻里间的不和睦会引起生活于其中的人的不良思想和反社会倾向。研究发现,贫困人口居住区、人口稠密居住区和外来人口居住区的犯罪率比较高。

社会心理学[第二十章犯罪与司法心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十章犯罪与司法心理 一、犯罪行为的引发和决定因素 (一)自由意志论 自由意志论(libertarian view)认为,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其选择过程是不受外部约束而是主动进行的。因而犯罪行为是由犯罪人自己决定的。对于预防和控制犯罪,自由意志论的观点是,尽管人是自由的,但自由也是有原因的。所以,自由只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可能性,而并不是必然性。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1.英国功利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边沁(J.Bentham)认为,人类的行为是为了趋乐避苦,犯罪行为也出于趋乐避苦;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人们的行为都是理性的,是否从事犯罪行为是经过明智的计算的,只有当获得的好处多于代价的时候才会犯罪。 2.班杜拉(1986)把自由看成是“自我影响力(self-influence)的运用”,这种自由支配力在行为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指导人们在行为过程中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因此,犯罪行为也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 (二)决定论 决定论(determinism view)认为,人的行为完全由个人之外的因素决定;犯罪是在各种因素下“身不由己”的结果,只要具备了某种外部条件它就必然发生;预测和控制犯罪是可能的,只要知道某个人处于某种条件下,就可以知道他会不会犯罪。 1.决定论包括两个分支,社会因素决定论和个人因素决定论。 (1)社会因素决定论者认为,犯罪是不恰当的社会造成的。 (2)个人因素决定论者认为,个人的某些不能选择的先天性特点决定着一个人犯罪的可能性。 2.对决定论的批评

(1)决定论把人看成完全被动的,否认了理性和思考,忽视了其选择性和创造性,不符合事实。当强调个人先天因素的时候,既否定了个人的主动选择,也否定了社会因素的作用,这是在为犯罪行为逃避责任建立“避风港”。 (2)决定论将犯罪完全归因于社会病态与政治性质,把犯罪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简单化。 (3)决定论认为只要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决定条件,就可以对犯罪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而决定论者并没有做到这些,他们甚至还不知道犯罪行为发生的条件。 (三)共同作用论 共同作用论也称为温和作用论(soft determinism),处于自由意志论和决定论之间,认为人既是自由的,又是被决定的。一个人可以进行主动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完全的自由意志只是一种错觉,尽管它在犯罪行为中确实起着作用。这种观点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认同。但是,自由意志和外部决定物的各自作用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依然是不够明确的问题。 二、犯罪心理倾向及其形成 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在诸多方面与正常人存在差异。带有强烈犯罪性或犯罪倾向的人格,在特定条件下,使人更可能表现出实际犯罪行为。 刘丽君、李明杰等人(1995)的研究发现,罪犯的精神质和神经质人格倾向显著大于正常人群。罪犯总体个性倾向于外向,喜欢冒险,行为常受冲动的影响。 对于犯罪倾向形成的因素,有如下观点: (一)先天素质因素的影响 染色体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有些罪犯比正常人多出一个Y染色体,但并不是每个有XYY染色体的人都犯罪。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是,这些人比其他人“更可能”存在犯罪倾向。之所以“更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障碍,存在更多的失调,或者具有更多的犯罪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