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庄子部分

中国哲学史庄子部分

中国哲学史庄子部分
中国哲学史庄子部分

参考文献:

《庄子集释》郭庆藩

《庄子今注今译》鼓应(有时候不准)

《庄子哲学》王博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笑敢

《庄子评传》颜世安

《齐物论》及其影响 少明 《庄

子新探》恒寿(做学问) 《庄

学研究》大华(做学问 王中

江、王博、开、笑敢

道家分为老庄派:关注人的精神修养;黄老派:关注政治,如何实现国家久安。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反对法家、儒家。

推荐《中国思想家评传》 庄子其人其书

1. 庄子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人,名周,宋国蒙人(今省东北)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即与孟子 同时代。

庄子者,蒙文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 然其要本归于

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夫、盗跖( zhi 二声)、 胠箧(qu 一声qie 四声),以抵讹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史记?老子非列传》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

“千金,重利;卿 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 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非列传》)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愿以境累矣! ”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 者,宁其死为

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

庄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途中。”《秋水》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

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 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

’诺。我且 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外物》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 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曰鹓鶵1( yu m ch u )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 而飞于;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

ch 1)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

视之曰:’吓(he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秋水》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 亦足矣,又 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 庄子

推荐,写论文很好

) 写的很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hu 一声)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jiao四声)

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

万物为齑(ji 一声)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列御寇》

2. 庄子与隐者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jue二声或jiao四声)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

将为宾乎?鹪鹩(jiao 一声liao二声)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其书

郭象《庄子注》33篇,其中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这个注本一直传到现在,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庄子》注本。《汉书?艺文志》记“《庄子》52篇。”

多数学者认为,篇为庄子本人所著,外杂篇为庄子后学。(参看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大华《庄学研究》)一般认为,《庄子》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已经全部呈现在偏里了。

一、庄子的道论

1. 道,无名无形,不可言说。

《齐物论》中这样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道昭而不道。”

《知北游》说:“道不可闻,闻而非道也;道不可见(xian/jian ),见而非也;道不可

言,言而非也”

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

2. 道没有分别、没有界限,无所不在

《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封,界线),言未始有常”

成玄英疏曰:“道无不在,所在皆无,荡然无存,有何封城也。”

浑沌凿窍:

南海之帝为倏,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

有了视听食息的混沌就不再是混沌,混沌本身就是无界限、无分别的,正是因为无界限

无分别,混沌才可以施恩于万物正如道生万物,但是道却不会包含任何万物的具体形式一样。

混沌就是道

(人这一辈子活着难得糊涂)人不必过于分别、界限。

3. 道为“物物者”,物物者非物

世间万物都来自于道,世间万物都是物,而道就是“物物者”,或者叫“造物者”,尽管

它没有任何形态,但它是万物的主宰。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

物物者非物《知北游》

道具有普遍性,不具有特殊性。使物成为具体事物的道是普遍的。

成玄英解释“夫能物于物者,非物邪。非物则无先后,物出则是物,复不得有先于此物

凡是物,都是有先后的时间关系的,只有非物,才能超越时间先后的关系,这个非物应

并也只能理解为道,能够产生物的道一定是在物之前的。

“物物者非物”,就是说能够使物成为物的,不是物。就是说不能用物来规定物的存在, 凡是物都是有名称、形态的,而道是“无”、“无名” “无形” “无声” “无象”的,即老子所谓“无,名天地之始”,道才是“物物者。”

4. 物物者与物无际

道超越于物,超越于时空,超越于任何具体形态,但是,道何以能够进入有限的、处于时空的物中的?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 庄子曰:“在蝼蚁? ”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bai )”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pi). ”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 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物物者与物无际。《知北游》

在庄子看来,道是超越的,也是周延的、普遍的、无所不在的,存在于任何或者高上、或者低下的东西之中,道在物中。

《知北游》说“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对于事物来说,道是超越的,但道不是外在的,是与物无际的,道就存在于万物之中。

《大宗师》中庄子论道“道,有情有信,无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5. 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据

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渔夫》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知北游》

6?道可以用人的生命来体证

(庄子《天下篇》《汉书?艺文志》必读)

《大宗师》中的真人,《逍遥游》中的天人、神人、至人、圣人等,都是“道体”的具

体化。因为“道”不仅仅是宇宙万有的终极根源,同时也是人的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 _____________ 《天

下》篇呈送关、老聃为“古之博大真人”,因为他们恬淡无欲,与神明同在,体会道体,关

老聃就是“道”的化身。

、庄子的“天论”

道论是庄子学派思想的形上学部分,而“天论”则是庄子学派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哲学

表达。通过“天论”,天地万物的“自然性”被鲜明的揭示出来。

《庄子》七篇所说的“天”就是自然地代名词,与人为相对。

“知天地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大宗师》

郭象说:“天者,自然之谓。”

庄子指出,要把握“道”的根本精神就必须“照之于天”,就是以天为法则。

庄子对天、人有明确的区分,其所谓“天”就是“自然” 。

天在,人在外,德在乎天。

曰:“何谓天?何谓人?”

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

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秋水》

庄子所谓的“天”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天即万有本来应该具有的自然而然的面目,

即所谓本来具有的“性” “命”,就是我们说的“天性”的东西。“人”即“人为”,是人为外

在地强加于自然的东西,比如“落马首,穿牛鼻”。所以说,“天在,人在外”。“天”是绝对真实的,“以人灭天”的行为是违反自然的。在庄子看来,如果能照之于天,万物本来就齐

一。因而,只有明白了万物齐一的道理,才能真正得道和理解“道”的本真意义。

齐物论

“齐物”是庄子哲学的重要概念。《齐物论》是七篇的第二篇。专门讲述“齐物”的道

理。齐物论一般来讲有三层含义:一是“齐物-论”(支离疏的故事);二是“齐-物论”(儒

墨的是非都是“亏”的,是没有用的,有所亏欠,这些东西应该齐掉,道家的才是最好的。);三是“齐物我”(人和物之间的界限,庄周与蝴蝶)。

“齐物-论”--万物齐一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丑的一个人)与西施,恢恑憰(jue二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齐物论》

“道通为一”,是讲万物的“齐一”。庄子讲“齐物”,并非要消灭事物之间事实上的差

异。“齐物”的基本含义,是要在肯定个体性、差异性的前提下,实现万有价值上的齐一。______________ “道通为一”,是要经由“不用而寓诸庸”的方式来实现。就是不加人为的干预,任物个“宜用”。因任万物本来的、自然的面目,则能与物相同。莛虽小,楹虽巨,厉虽丑,西施虽美、当各尽其用,各成其性,也就达到了“一”,而“一”就是“道”。

庄子认为,包括人在的宇宙万有,在其实存意义上,存在着种种天然的差别。庄子并不否认这些差别,在他看来,这些差别,正是事物自身所无法改变的“性”或者“命”。任何存在物,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还是人或者动物,都有各自不同的天性。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气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跤;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

不足。是故凫胫(野鸭的腿)虽短,续之则忧;鹤胫(仙鹤的脖子)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骈拇》

在庄子看来,一个事物的价值或者存在意义,不在于它与其他事物相比的事实意义上的

高下,而在于是否符合他那个天然的命、性。宇宙万有,千差万别,夭寿各异,大小不同, 但只要能

够充分发挥和实现各自的天然的命、性,其价值就是同一的。

麻雀虽小,鲲鹏虽巨;祖虽寿,殇子虽舀;厉虽丑,西子虽美,但是只要充分表现其性

命之情,其在价值实现的意义上并无不同。因此,肯定事物在实在意义上的“差异性”,与

主事物在价值上的“齐一性”,是相辅相成贰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齐物”不仅不是要了厂

灭宇宙万有在实存意义上的差别,而且必须以承认和实现这种差别为前提,才能实现事物各

自的天然性、命,因而才能达到“齐物”。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

我为一。《齐物论》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人生观

对于庄子来说,生命的鲜活不在于外在的形态,而在于在的心灵。对待生命,要像“庖

丁解牛”一样“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寻找空隙”,还要像“泽雉(zhi四声)”那样去安养生命。

泽雉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qi二声)畜乎樊中。

对于泽雉来说,樊笼就意味着失去了子游。在现实世界,人间的功名、制度,乃至人的

形体、欲望,又何尝不是精神的樊笼呢?必须把一切有形的、无形的樊笼打碎,把心灵解放

出来。要正确对待生命,也要正确对待生死。在庄子看来,“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所以庄子能做到妻子去世“鼓盆而歌” 。

庄子的境界论

经结论主要是讲人如何跳出“有待(有依靠、凭据)”的局限,顺应天地人三重存有之

法则而驾驭万事万物之变化,使有限融入无限之中,从而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理想境界。

“若夫成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真正的自由是不需要依靠的,在无穷的天地之间自由行动,这就是“无待”。

①效一官,行比一乡

②宋荣子辩乎荣辱之境

③列子御风而行

④但是最高的境界是庄子的至人、神人之境界,f的。

在庄子看来,至人、神人、圣人都是超越个人得失、超越功名利禄的人,都能做到“无所待”,就像“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是获得绝对自由的人。这种无待的自由境界,并非自然界的直接赋予,人也要经过重重修炼,庄子把这种方法叫“坐忘”。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

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

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离形”就是“堕肢体”,讲的是对欲望或者形体的超越;“去知”就是排除人的主观私

意。庄子不仅要忘掉外部世界的仁义礼乐,而且要忘掉自己的肉体、感官,排除形体、知识,

使自己与整个自然混为一体。只有形如槁木、无思无虑、无生无死,精神上得到了彻底的自由,才是所谓“坐忘”状态。也就是庄子所谓的得道者的“吾丧我”的身心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吾丧我是重点

中国哲学史庄子部分

庄子 参考文献: 《庄子集释》郭庆藩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有时候不准) 《庄子哲学》王博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刘笑敢推荐,写论文很好 《庄子评传》颜世安 《齐物论》及其影响陈少明 《庄子新探》张恒寿(做学问) 《庄学研究》崔大华(做学问) 王中江、王博、郑开、刘笑敢写的很好。 道家分为老庄派:关注人的精神修养;黄老派:关注政治,如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反对法家、儒家。 推荐《中国思想家评传》 庄子其人其书 1.庄子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人,名周,宋国蒙人(今河南省商丘东北)。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即与孟子同时代。 庄子者,蒙文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夫、盗跖(zhi二声)、胠箧(qu一声qie四声),以抵讹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 庄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途中。”《秋水》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曰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秋水》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文言虚词“乎”用法分析

TAG:文言字词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中国哲学史论庄子的自由观

《中国哲学史》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论庄子的自由思想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XXXXXXXXXXX

论庄子的自由思想 摘要:“自由”这个词表面上简单易懂,实质上却很难被人理解。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意识到人作为特殊生命体并有权力追求自由的人是庄子。庄子的自由思想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所以基本倾向还是属于现实主义的人生哲学,其主要自由思想主要致力于作为生命解放的自由及其精神的绝对自由。他指出,人即使处于现实的压迫和不得已之中仍可以保持内在精神的愉悦,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 关键词:庄子自由哲学 一.自由思想的理论定位 生命是自由的,庄子的自由思想让处于当今社会的我们意识到自由的实质和生命的最高价值,面对整日为物质财富奔波不停的人们,我们应该静下来思考下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对庄子自由意识的理解使我们既得到了心灵上的解放又能体会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庄子》显示出来的不为物役保持内心纯正的自由思想对当代人精神健康方面起到了特别意义。总的来说,庄子的自由思想所反映的不仅是人生观的问题而且是现实问题。 《庄子》一书及其它典籍中记载的庄子生平,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庄子自由思想萌发背后的清高、孤傲、以及对心灵洁净的守望和执着提供了视角。一是拒绝权势的召唤。当时的社会,汲汲奔走于富贵名利之途的士人大有人在,甚至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讲原则。曹商、苏秦、张仪之流的特点就是媚世,就是向权力献媚,就是对权势的崇拜。而在庄子看来,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丧失生命的尊严,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分析1

(一)、宾语前置(可以这样理解:前面的词受后面的词支配)具体如下: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庄暴见孟子课外阅读答案

庄暴见孟子课外阅读答案 庄暴见孟子课外阅读答案——通过课文《庄暴见孟子》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不少的语文知识。今天小编还给大家准备了“庄暴见孟子课外阅读答案”,同学们可以动手写一写,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 庄暴见孟子课外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 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弃之为数,小数也。不 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 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 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台子上》)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吾如有萌 焉何哉(萌芽,此处喻苗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技艺) B.通国 ..之善弈者也(全国)使弈秋诲二人弈.(下围棋)

C.思援弓缴 而射之(收缴)虽与之俱 .学(一起) D.使弈秋诲 .二人弈(教导,指导)思援 .弓缴而射之(取过来)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C.通国之善弈者也 D.为是其智弗若与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弗若之矣”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B.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C.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D.虽与.之俱学 4.下列各句中的解释或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弈秋”是当时的围棋高手。“秋”是他的名 字,因善下围棋,所以叫“弈秋”。这是古人称名的习惯。 B.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后概括为成语“一曝十寒”。

庄暴见孟子教案)

优秀教案《孟子见梁襄王》 一、课文悟读 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这正是孟子文章“气充辞沛”的一种诠释。 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仁政”(即“王道”)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增添了其说理的魅力。 二、亮点探究 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 探究学习: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探究学习: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3.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探究学习: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 4.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探究学习: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梁襄王“孰能一之?”的问话,“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对执政者的谏言。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孰能与之”时,力透纸背地分析社会现状“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进一步指出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施“仁政”的君主出现后,百姓拥戴的场面,且“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孟子在文中是以“不嗜杀人者”的话题来抒发所主张的“仁政”思想的。 5.文中出现的“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探究学习: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可归为4种用法: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②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③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 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三、选题设计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先秦及其他 一、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论总结: 1、孟子性善论p55 2、荀子性恶论p93 3、董仲舒性三品说p127 4、王充人性论p150(次重点) 5、韩愈性三品说p231 6、李翱性善情恶说p235 7、王安石人性论p259(次重点) 8、二程、张载、朱熹等人性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P270/280/294 9、王廷相人性论p344(次重点) 10、王夫之人性论p380 二、宇宙观比较:老子p28,周易p87 三、墨子宗教观:p46 四、公孙龙:离坚白说p75指物论p76白马非马p77 五、惠施:合同异p72十命题p73 六、中国哲学史上的名实关系总结: 1、孔子正名思想p16 2、墨子取实予名p45,后期墨家以名举实p82 3、惠施与公孙龙p72/75 4、荀子正名p99/100

5、董仲舒正名p126 七、韩非子法家思想p102 八、《周易》相关的问题: 1、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代表宇宙间天地雷风水火山 泽八中事物,构成一种宇宙图式或框架。 2、十翼:象传(上下)、彖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 传、序卦传、杂卦传、文言传。十篇注释周易古经的文章, 相传乃孔子所作,实际乃孔子及其弟子而为。(注意区分周 易古经和易传) 3、周易的宇宙论p87 4、周易的辩证法p88 5、一阴一阳之谓道 6、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程朱与戴震p395解释 不同) 九、荀子对先秦思想的总结历史观、人性论、自然观、认识论p91 十、庄子:p66 1、齐物论:a、齐同物论b、齐物之论 2、齐是非 3、道通为一 4、心斋、坐忘、吾忘我 5、逍遥游 6、有待、有己、无待、无己

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文言虚词练习(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0、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1、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文言虚词练习(三)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料学笔记(简)

冯友兰中哲史料学笔记 要求:全真透精。 《汉书。艺文志》是西汉以前的书籍的总书目。 一部特定时代的哲学著作,倘若在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史中没有一点痕迹可寻,这部著作的来源就很可疑。 以前的人,特别是汉朝的人,喜欢托古。 判定史料的真伪,主要是的确定它的年代;这与它本身的学术价值,不能混为一谈。要把它放到真正产生它的时代里去讲。 阶级社会中的史料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别是文字著作,我们必须注意它是为哪一个阶级写的。 论目录 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就写一篇提要,称为“叙录”。许多篇叙录汇集起来,成为一部书,名叫《别录》或《刘向别录》。刘歆作出一个总目录,叫做《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略》对于个别的书,只列书名和作者姓名,没有叙录,《七略》是《别录》的节本。 《刘向别录》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在某些古书中看到刘向所作的叙录。《七略》也失传了,不过它的基本部分还在班固的《汉书》里保存下来。 《六艺略》于六艺之外,加上《论语》、《孝经》和小学,共有九种,包括103家,3123篇。这九种书中,与中国哲学史史料有直接关系的是易、书、礼、春秋、论语、孝经。 因乐无经,只有五经。五经加《论语》、《孝经》、《小学》为8,又因为《礼》有“三礼”,春秋有三传,宋人又把孟子列入,称为十三经。 《易经》还有中古文、费式和高氏三家,可是《艺文志〉就没有列这三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很多错误,近人余嘉锡撰《四库提要辩证》,订正了不少。 第三章奴隶社会时期(商至西周)的哲学史料 一般地说,现在所见的《古文尚书》,不可作为资料来使用,除非有些词句,现在我们已经弄清了它的来源。就是《今文尚书》,也不完全可靠。《尚书》中与哲学思想有关系的是:洪范、大诰、康诰、召诰、洛诰、无逸。 《尚书》注解: 1、《十三经注疏》里面的伪孔传和孔颖达疏。 2、《书经集传》,南宋蔡沈。 3、《尚书今文注疏》,清孙星衍。 《易经》:孔颍达的《周易正义》。《系辞》原来有《大传》这个名称,《十翼》中的其他篇是跟《系辞》同样性质的著作,所以都可以称作《易传》。 早期的《周易》,经和《十翼》还是分别开来,直到东汉末年,郑玄才把《篆》、《象》纂入经中。 《周礼》可以看作战国或者秦汉时期的史料。 第四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哲学史料(一) 《论语》

文言文中的兼词详解

文言文中的兼词详解 兼词,就是一个单音节词由两个字快读而合成,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常见的有“诸”、“盍”、“叵”、“耳”“焉”等。【诸】用在句中,有时是“之于”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于”是介词。例如: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一一把土石投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②穆公访诸蹇叔。(《殽之战》)—一秦穆公就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 以上两例中的“诸”都是“之于”的合音,例句①中的“之”代“土石”,“于”作介词“到”讲;例句②的“之”代秦师袭郑这件事,“于”是介词,作“向”讲。 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是代词,“乎”是疑问语气词。例如: 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王曾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给庄子,有这回事吗?” ④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昭公八年》)——“听说高强要用兵攻打你,你听到这件事了吗?”” 上面两句中的“诸”都在句末,肯定是“之乎”的合音,“之”代前半句所说的事,“乎”是疑问浯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盍】“盍”(hé)是“何不”的合音,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作“为什么”、“怎么”讲;“不”是否定副词。例如:①“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为什么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 ②“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楚世家》)——伍奢有两个儿子,不杀掉的话,就要成为楚国的祸患,为什么不用免他父亲罪的办法召唤他们来?” 要注意的是,“盍”后面如果紧跟“不”字,则“盍”相当于“何”,就不是合音词了。如:“盍不出从乎?”(《管子·戒篇》)”——“为什么不跟着出去呢?” 【叵】“叵”(pǒ)是“不可”的合音词,表示否定,多用于贬义。例如: ①“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新唐书·尹情传》)一—“我学生很多,尹子不可推测啊!” ②居心叵测。(成语)——存心险恶,不可推测。“叵”:—般用在“测”字前,“叵测”即不可推测。早期白话中还有“叵耐”一词,意为“不可容忍”。如“叵耐这厮无礼”等。 【耳】“耳”是“而已”的合音词,意为“罢了”,表限制语气。例如: ①“盖向来不过笼络耳。”(《谭嗣同》)——原来他一向不过

2019庄暴见孟子作业练习参考答案语文

庄暴见孟子作业练习参考答案 庄暴见孟子作业练习参考答案——通过课文《庄暴见孟子》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不少的语文知识。今天小编还给大家准备了“庄暴见孟子作业练习参考答案”,同学们可以动手写一写,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 庄暴见孟子作业练习参考答案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王语( )暴以好( )乐( ) 独乐乐( ) 管籥( )之音疾首蹙( )頞( ) 庶几(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A、其庶几乎! 庶几:---------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语:--------诸:--------- C、未有以对也对:------- D、举疾首蹙頞頞:------蹙:-------- 3、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A、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B、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C、今王鼓乐於此 D、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例:举疾首蹙□而相告 A、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D、聊举数人以训汝 例:今王鼓乐於此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声如洪钟。 C、噌吰如钟鼓不绝。 D、顾谓御史书曰:秦王为赵王鼓瑟。 4、下面无通假字的一句是 A、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B、今王田猎於此 C、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D、直好世俗之乐耳 5、辨析下列句式的句式特点,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A、直好世俗之乐耳句式:--------------译文: ---------------------------------- B、他日,见于王句式:--------------译文: ------------------------------------- 6、“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一句的正确译文是 A、我并不是爱好古代君王的音乐,只是爱好现在的流行乐曲罢了。 B、我并不是能爱好古代君王的音乐,但特别爱好现在流行的音乐。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课文《庄暴见孟子》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一起来学习一下。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 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

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庄暴见孟子【翻译】: 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于是孟子又)说:“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

中国哲学史孟子部分

孟子的性善论 一、孟子生平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如家的代表人物。 《世纪·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后世称孟子与子思的思想为“思孟学派”。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 研究孟子生平事迹最早最可靠的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及《孟子》这部著作。现存《孟子》仅有后汉赵岐《孟子章句》一种。赵岐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删定为七篇,即现存的《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母三迁 《三字经》说:“昔孟母,择邻处” (二)亚圣孟子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氦氦份教莓寄逢犀抚篓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愈的《原道》提出了儒家道统说,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系。在这一系列的关于儒家学说的传授系统中,孟子仅次于孔子,被认为是儒家正统性的象征。 南宋朱熹、陆九渊极力尊孟。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包括《孟子集注》《孟子》与《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儒家《四书》,并被立为官学。元仁宗延佑年间(1314-1320)科举考试恢复以明经试士,并规定以程朱注释的四书五经为主。朱熹的《孟子集注》成为士子科考的必读之书。孟子的“亚圣”称号也被官方特准。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决定亚圣孟子与颜子、曾子、子思为孔子四配。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子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杨朱:一毛不拔的典故 “自生民以来,未有胜于孔子者。”(《孟子·公孙丑》) “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 “乃所愿,则学孔子”(《孟子·万章下》) 二、良心的发现 所谓良心的发现,就是说,孟子认识到人心具有良善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道德的生命和世界。 “良心”以此,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名词解释) 虽存乎人者,其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放其良心:放:流放、放逐、丢失、遗忘

文言文答题方法大全

高考文言文阅读高分攻略 1命题思路 1、贴近教材。文言实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2、注重细节。考查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查观点认识的提炼等。 2阅读步骤 一是浏览全文找主要内容,对于人物传记阅读可围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 二是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一般此题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三是再读原文,逐个做题。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3实词虚词1、文言实词一 + 文言实词二(点蓝字可见120实词)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如:贷责无旁贷(推卸) 严惩不贷(宽恕,饶恕)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如:“无所阿避” 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2、文言虚词常考文言虚词共18个(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文言虚词解析),要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4材料+错项1、筛选材料(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2、找错误项(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5固定短语: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16.不过:不超过。17.地方:土地方圆18.山东:淆山以东。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22.指示:指给……人看。23.可以:可以凭借……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30.前进:走上前献上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6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例: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题(答案)

高考文言虚词(18个) 高考文言虚词“而”练习(一)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2.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_______ 《伶官传序》 3.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 《论语》 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_______________ 《伶官传序》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 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 《劝学》 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_______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_______________《愚公移山》 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_______________《伶官传序》 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答案:1~2连词,表承接“来”“就”。3~6连词,表并列“和”“并且”。7~8连词,表转折“却”。9~11连词,表递进“而且”。12~13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4.连词,表因果“因而”。 高考文言虚词“何”练习(二) 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_______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 《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_______________ 《赤壁之战》 4.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_______ 《岳阳楼记》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_______________ 《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_______________ 《伶官传序》 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_______________ 《石壕吏》9.今日之事何如_______________ 《鸿门宴》 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_______________ 《五人墓碑记》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固定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一些结构、形式都比较固定的句式,掌握这些常见句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句意。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辑录如下: 一、表陈述语气 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没有用来……的办法”。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 “没有……的人(事、物)”。如: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司马迁《鸿门宴》)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 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 “凭什么”“依据什么”。如: 君何以知燕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如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 作……”、“用……做……”。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苏轼《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 是……啊”。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其李将军之谓也。(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 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8.“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如: 则谓非草木不得。(《芙蕖》) 二、表疑问语气 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 样”“怎么办”。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 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 “对……该怎么办呢”。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西门豹治邺》) 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 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 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 呢”。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4.“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如: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三、表反问语气 1.“况……乎“,译为“何况……呢”。如: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2.“岂……耶”“岂……乎”“独……哉”,可译为“难 道……吗”。如: 赵岂敢留璧得罪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如: 安得使予多暇日,……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 6.“安……哉”,译为“怎么……呢”。如: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张溥《五人墓碑记》) 7.“况……欤”,译为“何况……呢”。如: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8.“无乃……与”,译为“难道不是……吗”。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四、表感叹语气 1.“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如: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2.“亦……哉”,译为“也……啊”。如:

庄暴见孟子..

庄暴见孟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课文中词和句子的总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提示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我们初中时期学过孟子的三篇文章,回忆一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都是他的篇目。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众多文章收入初高中语文教材,如:等。 二、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人),孔子孙子子思的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后世称之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三、讲授新知: 1、熟读课文:范读《庄暴见孟子》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掌握节奏。 下列加线的字注意读音: 王语暴(yù)庶几(shùjī)好乐(hàoyuè)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èlè,yuèlè,lè,lè)可得闻与(yú)蹙(安页)(cùè)管龠(yuè)

羽旄(máo) 2、分析课文: 诵读开头至“不若与众”。 (1).齐读一遍后,学生复述这部分的大意。 (2).注疏要点。①“庄暴见孟子”——孟子在齐宣王(前341~前324在位)时,曾一度为齐客卿,庄暴因不知如何答对齐宣王“好乐”的说法,所以来问他。 ②“王语暴以好乐”——也可以说成“王以好乐语暴”(齐王把喜爱音乐的事告诉了我)。王,承前章指齐宣王。据此可知庄暴是齐臣。 ③“曰:好乐如何”——上文是庄暴语,此处加一“曰”字,表示说话中有停顿。问“如何”,意思是“好乐”好不好。 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之”,起舒缓语气作用,无义。“庶几乎”,是“庶几于治乎”的省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孟子将要借题发挥了——把“好乐”和“治国”联系在一起。

[全]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 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 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 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本始”是指原始,本初。“材朴”是指资质朴素。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

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4“尚贤”“尚同”[武汉大学2015研] 答:“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墨子认为,尚贤是政治根本。这种思想直接冲击了宗法世袭制,为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广泛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②“尚同”是指一切有关善恶、是非的意见及行动上都必须统一、服从于上级。墨子独到地揭示出国家这种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但“尚同”说的专制色彩太浓厚,会引起暴政和集权。这一思想经过法家的吸收和改造,成为中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 5竹林七贤[武汉大学2015研] 答: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