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大学生物统计题库

海南大学生物统计题库

海南大学生物统计题库
海南大学生物统计题库

海南大学生物统计

一、名词解释。

★集团:也称总体或母体,是符合指定条件的所有个体所组成(有限与无限)。

☆集团参数:由集团的全部个体观测值按一定方法计算出来的、反应集团特征的数值。

☆个体:构成集团的基本单位;对每个个体的同一特征(性状)进行观测可得到1个观测数据。☆样本:按一定方法从集团中抽取出的一部分个体构成一个样本。

☆样本统计量:由样本中的全部个体观测值按一定方法计算出来的、反应样本特征的数值。

★偶然误差(机误):由非研究因素(环境条件)的随机波动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行成的试验指标的随机变化(实际观测值以真值为对称中心随机波动)。

☆系统误差:由非研究因素(环境条件)的趋势性(方向性)变化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行成的试验指标的方向性变化(实际观测值表现为普遍比真值大或小)。

☆准确度:实际观测值与真值间的符合程度。

☆精确度:实际观测值相互间的符合程度。

☆重复:每个处理在试验结束后能获得2个或更多的观测值。

★局部控制(区组化):将试验空间分范围地控制环境因素,使其对处理小区的影响达到最大程度的一致。

☆随机排列:各处理在小区中的位置由机会(而非主观意愿)决定且每个处理被安排在每个小区的机会要相等。

☆重复区:试验空间内人为根据环境变化情况划分的、各种非研究因素能够保持最大程度一致性的区域。

☆小区:安排试验处理的最小空间区域。

☆试验方案(狭义):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所拟定进行比较的一组试验处理的总称。

★试验因子:对试验对象在某方面的表现(试验指标)有影响的,试验过程中需要进行考查的条件。

★试验因素:有待比较的一组处理的因子。

★试验处理:预先设计好实施在试验单位上的一种具体措施。

☆试验水平:在试验中被人为设置的每种状态。

★试验指标:在某一项研究活动中,并不可能对所有的经济性状都进行研究,故而只能确定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性状为需要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目标性状,其余均为非目标性状,则相应的目标性状即为试验研究中的试验指标。

☆试验效应:试验指标因研究因子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的数量变化。

☆主效应:试验指标在单个因子水平间表现出的平均差异称为该因子的主效应。

☆交互效应:不同因子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导致的试验指标的变化,即复因子试验中去除各因子主效应后的剩余效应则为因子间的交互效应。

☆试验空间:放置试验对象并实施研究活动的空间。

★适合性测验:根据X2值估计实际数据与预期理论值假设测验的统计方法。

★统计学第一类错误:统计假设μ=μ0为真,被判为假。

☆统计学第二类错误:统计假设μ=μ0为假,被判为真。

★显著水平:统计学中犯第一类型错误的最大概率。

★t0.05,12:自由度为12,显著水平为5%的相关系数t的值。

★正交实验:根据正交表来安排的试验。

★局部控制(区组化):将试验空间分范围地控制环境因素,使其对处理小区的影响达到最大程度的一致。

☆边缘效应:因试验小区或试验地边缘位置的试验对象由于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试验指标观测数值异常现象。

☆随机变量:是一个取值具有随机性的变量,是抽象化的存在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指随机变量的取值出现概率的。

★小机率原理:如果某事件发生的概率足够小,则在一次(实践)观察中,有理由相信这一事件将不发生。

★回归截距:a ,是x=0时,y 的值,即回归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

★回归系数:n x x xy x xy SSx SPxy b /)(y/n x -)x -(y/n x -222∑-∑∑∑∑=∑∑∑∑==,是x 每增加一个单位数时,y 平均

地要增加或减少的单位数。 ★相关系数:SSy

SSx SPxy Sy

Sx df SP r ?=

?=/,表示X 和Y 相关密切程度。

☆回归分析:以计算回归方程为基础的统计方法。 ☆相关分析:以计算相关系数为基础的统计方法。

☆集团均数的区间估计:对集团均数在一定概率下的取值范围(下限,上限)进行估计。 ☆点估计:对集团均数用其相应的样本均数(是集团均数的无偏估计)进行估计。

★∑

1

2

2t

/2)1-|t -|(n i c a ==χ,近似程度随数据量及数值的增大而提高,故当数据量较少或数值较小时可对其作连续性矫正。(连续性矫正的卡平方值)

★相关关系是不同变量 (至少有一个是随机变量)间的关系,指当一个变量的值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的值与随之而发生变化的趋势。

★MS :均方。即多个总体或处理所提供的组内变异(或误差)的平均值。

★N (3,22

):平均数为3,标准差为2的标准正态分布。

二、填空题。

1.科学研究的方法有 定性研究 和 定量研究 。

2.试验设计的目标是避免 系统 误差,减小 随机 误差,以保证试验的 精确度 和 准确度 。

3.试验设计要贯彻 重复 、 局部控制 、 随机排列 等三大原则。

4.作为集团的代表,样本的 样本容量 和 样本自由度 决定了其代表性的大小。

5.反映资料中心位置的统计量有 样本平均数 ,反映数据变异度的统计量常用的有 样本平方和 、 样本方差 、 样本标准差 、 样本变异系数 、 样本极差 、 样本标准误 。

6.平均数的作用是 平均数是一组样本数据的代表值,可以与其他资料进行对比 ;样本容量的作用是 决定样本的大小与代表性(误差)的大小 ;样本自由度的作用是 决定样本的代表性大小,取代样本容量n 参与平均变异计算以获得对集团变异性的无偏估计 ;平方和的作用是 反应个体间差异的大小 ;方差的作用是 反应个体间的平均差异 ;标准差的作用是 反应个体间的平均差异的大小 ;变异系数的作用是 反应整齐性的大小 ;极差的作用是 反应变异的幅度 ;标准误的作用是 估计抽样误差(随机误差)的平均大小 。

7.统计分析的核心在于由 样本 的情况推断 总体 的信息。

8.某试验将A 因子的4水平控制为副处理(主要因子),B 因子的3水平控制为主处理(次要因子),重复2次。该试验的主处理数为 3 ,主区数为 6 ,副处理数为 4 ,副区数为 24 。若FA 显著,则A 因子水平间多重比较时用 机误b 。(机误a 或机误b )

9.某田间试验,A 因子有4个水平,B 因子有3个水平,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两次。已知误差均方为4.82,因子主效应F 测验达显著,需作A 因子水平间的多重比较(用Duncan 测验,即

新复极差法),此时 = 0.896 。

10.L8(4*24

)表示一张具有 具有4个水平1列,2个水平4列的8行 的混合型正交表。如采用该正交表安排试验,该试验的处理数有 8 个。

x S

11.本课程学过的随机排列的试验设计方法主要有 随机区组设计 、 完全随机排列 、 拉丁方设计 、 裂区设计 、 条区设计 、 局部实验 等6种。 12.试验资料一定要满足 方差具有同质性 、 变异的可加性 、 变异的独立性 等三条件才能进行方差分析。若试验资料为可数资料,在进行方差分析时,常用的统计代换有 反正弦代换 、 平方根代换 、 对数代换 等三种。

13.方差分析时,进行均数间多重比较的标准常用的有 最小显著差数法 、 复极差法(q 法) 、 Duncan 氏新复极差法 等三种测验法。多重比较结果表示最常用 标记字母 法表示。

14.计数资料的X2测验应用于 适合性 测验、 独立性 测验和 联合分析 测验。 15.协方差分析是 回归 分析法和 方差 分析法的相结合的一种统计分析法,其主要功用有当(x ,y )为因果关系时,可利用y 依x 的回归系数矫正y 变数的处理平均数,提高精确度 和 当(x ,y )为相关关系时,可通过估计不同变异来源的总体方差和协方差,作出相应的相关分析 。

16.试验方案设计的过程就是 试验三原则 的贯彻过程。其具体步骤分别是 确定重复次数 、 按局部控制原则进行重复区的小区的划分 、 将各处理在每个重复区中按随机排列的原则安排到试验小区中 。(重复、局部控制、随机排列)

17.试验中保护行设置的作用是 边缘效应区域的试验对象的异常将会影响到试验观测结果的准确性,为解决此问题,可在进行数据观测时,将这部分区域排除在外,不参与数据的测量,以此提高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区域的存在对数据的准确性具有保护作用。

三、简单题&问答题。

1.请说明随机区组设计过程的各个步骤。 答:(1)确定重复次数。根据试验所允许的最大规模确定最高重复次数,根据误差的大小确定最低重复次数。(2)按局部控制原则进行重复区的小区的划分。重复区的划分方向与环境变异方面相垂直,小区方向与环境变异方面相平行。(3)将各处理在每个重复区中按随机排列的原则安排到试验小区中。可通过抽签或随机数字的方式进行。

2.解释用作区间估计的t 分布概率公式 的统计含义。 答:统计在95%的可靠度下样本平均数的上限和下限。

3.解释差异显著性测验中所计算出来的t 值、χ2值、F 处理值的含义。 答:如果随机变量y ~N(μ,σ),则其函数 所服从的概率分布称为t 分布。t

即为标准化离差。如果u1, u2, … un ~ N(μ,σ)(即来自相同集团)则χ 2 =Σu i 2

所服从的概率分布为χ2分布。χ2即相互独立的多个正态离差平方值的总和。F 处理即为处理间差异平方与误差平方的比值。

4.写出本课程学过的5类型统计分析方法?简述各类统计分析法的作用和适用条件。 答: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协方差分析、统计假设测验、卡平方分析。

5.请论述单因子试验与复因子试验的方差分析在计算过程上的主要区别。 答:(1)单因子试验与复因子试验的方差分析都要计算处理间的自由度,而复因子试验的方差分析还需要计算组间的自由度。(2)在进行平方和的分解时,单因子试验和复因子试验的方差分析都需要分解出处理的平方和和误差的平方和,而复因子试验的方差分析还需要分解出组间的平方和。(3)在进行F 测验时,单因子试验和复因子试验的方差分析都需要计算处理间均方对误差均方的比率,而复因子试验的方差分析还需要计算组间均方对误差均方的比率。

6.为什么多个处理平均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不宜用t 测验,而需采用方差分析法?在进行方差分析时,试验资料一定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直接进行分析?

答:若多个处理平均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采用t 测验,会造成计算量加大,置信度降低,而方差分析法相对而言,计算量小,能够较精确地反应各处理间的差异。在进行方差分析时,试

%95)//(05.005.0=+≤≤-n S t y n S t y P μy )/S -(μy t =

验资料要满足同质性、可加性、独立性才能直接进行分析。 7.解释正态分布概率公式 的含义。

答:有95%的样本x 落在

的范围内。 8.说明单因子试验设计的方法有哪几种及其适用条件。

答:单因子试验设计的方法有随机区组设计、完全随机排列和拉丁方设计。(1)随机区组设计。适用条件:当环境条件在1个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变异时(二维平面空间)。(2)完全随机排列。适用条件:当环境条件在0个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变异时(二维平面空间)----任何方向上的趋势性变异均不明显。(3)拉丁方设计。适用条件:当环境条件在2个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变异时(二维平面空间)。

9.说明在试验设计中是如何对误差进行控制的? 答:控制误差之三大原则:(从含义;作用;实施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掌握)(1)重复:每个处理在试验结束后能获得2个或更多的观测值。给每个处理安排2个或更多的小区,每个小区观测一个数据;只给每个处理安排一个小区,但在观测数据时先在每个小区内设置多个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观测一个数据。(2)局部控制:将试验空间分范围地控制环境因素,使其对处理小区的影响达到最大程度的一致。将有差异(方向性的)的整个试验空间划分成若干个相对最为一致的小区域(重复区),再在每个重复区内给每个处理均安排一个小区,从而使各处理能够在各个环境条件最为一致的重复区内进行公平的比较。重复区的划分方向与环境变异方向垂直,重复区内的小区划分方向与环境变异方向平行。(3)随机排列:各处理在小区中的位置由机会(而非主观意愿)决定且每个处理被安排在每个小区的机会要相等。 10.何谓试验设计(狭义)?简述试验设计三原则及其作用。

答:试验设计(狭义)是指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所拟定进行比较的一组试验处理的总称。试验设计的三原则是重复、局部控制、随机排列。其作用为对误差进行合理控制的前提下,将各处理安排到试验小区中,以分析试验指标的各项效应。

11.写出本课程学过的试验设计方法及各种方法的适合情况。 答:(1)随机区组设计。当环境条件在1个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变异时(二维平面空间)。(2)完全随机排列。当环境条件在0个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变异时(二维平面空间)----任何方向上的趋势性变异均不明显。(3)拉丁方设计。当环境条件在2个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变异时(二维平面空间)。(4)裂区设计。1·当不同因子对小区的面积或分析结果的精确度有不同要求时;2·在原单因子试验基础上追加新的因子或单因子试验的连续多次观测结果。(5)条区设计。不同因子对小区的面积均要求较大时。(6)正交试验设计。当因子数较多、每个因子的水平数也较多从而导致复因子试验的规模过大(处理组合数太多)时。

四、计算器。

1.请计算以下某生物量的测量数据之:平均数;样本自由度;平方和;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误,并对该生物量作置信度为95%的区间估计。

数据:7,7,8,9,9,9,9,10,10,11(单位:毫克/毫升) 解:

2.现对2种不同的种子进行发芽试验得结果如下,试对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第一批种子为

87:13;第二批种子为82:18.( )

%95)96.196.1(=+≤≤-δμδx x P 99.5;84.32

2,05.021,05.0==x x 228

.2;206.2;306.210,05.09,05.08,05.0===t t t 002.8.7989.%%.%*y cv ....f ..-....-y -y .11...n y y i i ≤≥=+=-=+≤≤-============++=∑==-=-==+++=∑=且时,95该生物量在置信度为所以,,

798.910/287.1*206.29.8;002.810/287.1*206.29.8得,%95)//(由.407.010/287.1/;标准误:4614100/变异系数:

28716561;标准差:65619/914/方差:;

914)9811()987()(平方和:;

91101;样本自由度:981077平均数:222

22n t y n t y P n S S S S S D SS S SS n Df y δμδ)96.1,96.1(δμδμ+-

解:

3.以下试验资料已计算出其SS 总=738.95,SS 处理=648.55,请完成F 测验。

(3)F 测验

解:

5.经对一果园进行调查,得其单株产量记录分别如下:23,23,27,21,20,28,40,32,20,22,17,15,25,28,22,26,30,25,17,20.试计算其变异系数,并对该园的平均单株产

1

1.36

2.349.312.5,05.0 4.12,05.012.3,05.0===F F F ;

168.2)19df (t ;788.2)18df (t ;093.2)19df (t ;101.2)18df (t 01.001.005.005.0========;7.67.9355.63895.738;

7.9305.88624/)96...8189(/;

55.64895

.738;

05.88624*54212222

2

=--=--==-∑+++=-=====B A T e j B A T SS SS SS SS C a T SS SS SS C 显著差异

有推断:组间、处理间均49

3423872639841处理间组间....>=>=F F 33.290.75x y ?,即33.29420.7456x y ?故2942.3357.18*7456.014.47;7456.07143.539/4286.402/;8424.07259.4774286.402*))((*;

4286.4027/)330*130(6531/;

8571.4227/33015980/)(;7143.5397/1302954/)(2

22+=+==-=-======--=

==-=-==-=-==-=-=∑∑∑∑∑∑∑∑x b y a SS SP b SS SS x x y y SS SS SP r n y x xy SP n y y SS x y

x y x xy y x 况无关

批次情况与种子发芽情,即05.0,故现实得611

.0100*100*31*169002*)2/002-13*82-18*78(2

1,05.022

2><==P X X X c c

量作95%的区间估计。 已知: 解:

6.未使用药物进行防治时观测到感病植株数为145,正常植株数为13,使用某农药进行防治后观测得感病植株数为52,正常植株数为404,试分析该农药是否具有防治效果。

已查:

2 HA :用药物处理与否与种子感病多少有关。因此,

7.有一牧草中耕次数A (2水平)和施肥量B (3水平)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试验资料已算出:SS 总=1036,SS 区组=291.33,SS A =240.67,SS B =3.25,SS 处理组合=583。试完成该试验的方差分析表,计算各因子均方及作F 值。 解:

8.采用碘量法测定还原糖,用0.05mol/L 浓度硫代硫酸钠滴定标准葡萄糖溶液,记录耗用硫代硫酸钠体积数(mL ),得到如下数据:

.221.314%0%.%*y cv f y -y n y y i i

785.6且时,95置信度为该园的平均单株产量在所以,

785.2620/844.5*093.205.24;314.2120/844.5*093.205.24得,%95)//(由.324100/;变异系数:844.5156.34标准差:;156.3419/955.648/;方差:955.648)(平方和:;191;样本自由度:05.24平均数:05.005.0222≤≥=+=-=+≤≤-=========∑==-==∑=n t y n t y P S S S D SS S SS n Df δμδ有关理与否与种子感病多少应被否定,即用药物处o ,01.0,故现实得15.344456*158*417*197614*)2/614-13*52-404*145(或15.34469.309)5.069.309404(

31

.146)5.031.14652(31.107)5.031.10713(69.50)5.069.50145(21,01.022

2

22

222H P X X X X c c c <>===--+--+--+--=;635.6;841.32

1,01.021,05.0==X X

试求y 对x 的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

解:

9.橡胶苗圃肥料试验,A,B,C,D,E 五中肥料处理,小区面积为一个苗床,采用拉丁方设计,试验指标为平均茎围(略),用SAS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其中五中肥料间的平均茎围多重比较结果(q

法)如下表,请写出统计结论。 、B 处理间差异显著性达到a=0.05水平。

(2)肥料A 与肥料D 无显著差异,与肥料E 、B 处理间差异显著性达到a=0.05水平。 (3)肥料D 与肥料E 无显著差异,与肥料B 处理间差异显著性达到a=0.05水平。 (4)肥料E 与肥料B 处理间差异显著性达到a=0.05水平。

0.671.5x y ?,即0.66531.5061x y ?故6653.087.4*5061.18;5061.11943.50/6.75/;

9976.09784.748.74*))((*;6.757/)56*34(6.347/;

1127/56560/)(;1943.507/1.3431.216/)(6.347;560;31.216;56;1.34;8;87.42222

2222+=+==-=-======--==

=-=-==-=-==-=-========∑∑∑∑∑∑∑∑∑∑∑∑∑x b y a SS SP b SS SS x x y y SS SS SP r n y x xy SP n y y SS n x x SS xy y x y x y x x y

x y x xy y x

生物统计学考试题及答案

重庆西南大学 2012 至 2013 学年度第 2 期 生物统计学 试题(A ) 试题使用对象: 2011 级 专业(本科) 命题人: 考试用时 120 分钟 答题方式采用: 闭卷 说明:1、答题请使用黑色或蓝色的钢笔、圆珠笔在答题纸上书写工整. 2、考生应在答题纸上答题,在此卷上答题作废.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 1、正确无效假设的错误为统计假设测验的第一类错误。( ) 2、标准差为5,B 群体的标准差为12,B 群体的变异一定大于A 群体。( ) 3、一差异”是指仅允许处理不同,其它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不变。( ) 4、30位学生中有男生16位、女生14位,可推断该班男女生比例符合1∶1 (已知84.321,05.0=χ)。 ( ) 5、固定模型中所得的结论仅在于推断关于特定的处理,而随机模型中试验结论则将用于推断处理的总体。( ) 6、率百分数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前,应该对资料数据作反正弦转换。( ) 7、比较前,应该先作F 测验。 ( ) 8、验中,测验统计假设H 00:μμ≥ ,对H A :μμ<0 时,显著水平为5%,则测验的αu 值为1.96( ) 9、行回归系数假设测验后,若接受H o :β=0,则表明X 、Y 两变数无相关关系。 ( ) 10、株高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30150±=±s y (厘米),果穗长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s y ±1030±=(厘米),可认为该玉米的株高性状比果穗性状变异大。 ( )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分别从总体方差为4和12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4的样本,样本平均数分别为3和2,在95%置信度下总体平均数差数的置信区间为( )。 A 、[-9.32,11.32] B 、[-4.16,6.16]

生物统计学考试复习题库

生物统计学各章题目 一 填空 1.变量按其性质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非连续)变量。 2.样本统计数是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3.生物统计学是研究生命过程中以样本来推断(总体)的一门学科。 4.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两大部分。 5.生物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记录统计学)、(近代描述统计学)和(现代推断统计学)3个阶段。 6.生物学研究中,一般将样本容量(n ≥30)称为大样本。 7.试验误差可以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 判断 1.对于有限总体不必用统计推断方法。(×) 2.资料的精确性高,其准确性也一定高。(×) 3.在试验设计中,随机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完全消除。(∨) 4.统计学上的试验误差,通常指随机误差。(∨) 二 填空 1.资料按生物的性状特征可分为(数量性状资料)变量和(质量性状资料)变量。 2. 直方图适合于表示(连续变量)资料的次数分布。 3.变量的分布具有两个明显基本特征,即(集中性)和(离散性)。 4.反映变量集中性的特征数是(平均数),反映变量离散性的特征数是(变异数)。 5.样本标准差的计算公式s=( )。 判断题 1. 计数资料也称连续性变量资料,计量资料也称非连续性变量资料。(×) 122 --∑∑n n x x )(

2. 条形图和多边形图均适合于表示计数资料的次数分布。(×) 3. 离均差平方和为最小。(∨) 4. 资料中出现最多的那个观测值或最多一组的中点值,称为众数。(∨) 5. 变异系数是样本变量的绝对变异量。(×) 单项选择 1. 下列变量中属于非连续性变量的是( C ). A. 身高 B.体重 C.血型 D.血压 2. 对某鱼塘不同年龄鱼的尾数进行统计分析,可做成( A )图来表示. A. 条形 B.直方 C.多边形 D.折线 3. 关于平均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正态分布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相等. B. 正态分布的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等. C. 正态分布的中位数和几何平均数相等. D. 正态分布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几何平均数均相等。 4. 如果对各观测值加上一个常数a ,其标准差( D )。 A. 扩大√a 倍 B.扩大a 倍 C.扩大a 2倍 D.不变 5. 比较大学生和幼儿园孩子身高的变异度,应采用的指标是( C )。 A. 标准差 B.方差 C.变异系数 D.平均数 三 填空 1.如果事件A 和事件B 为独立事件,则事件A 与事件B 同时发生的概率P (AB )= P (A )?P (B )。 2.二项分布的形状是由( n )和( p )两个参数决定的。 3.正态分布曲线上,( μ )确定曲线在x 轴上的中心位置,( σ )确定曲线的展开程度。 4.样本平均数的标准误 =( )。 5.t 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相比,顶部偏( 低 ),尾部偏( 高 )。 n /σx σ

海南大学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即蛋白质的构象问题。(构型的改变伴随着共价键的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的改变不需要共价键的短裂和重新形成。) 肽键C-N键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具有部分双键性质,不能自由旋转,其中绝大多数都形成刚性的酰胺平面(由肽键周围的6个原子组成的刚性平面)结构。虽是单键却有双键性质,周边六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前后两个a-carbon在对角(trans) α-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P53): 1)肽链中的酰胺平面绕Cα相继旋转一定角度形成α-螺旋,并盘绕前进。每隔3.6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每圈间距0.54nm,即每个氨基酸残基沿螺旋中心轴上升0.15nm,旋转100°。 2)螺旋体中所有氨基酸残基侧链都伸向外侧;肽链上所有的肽键都参与氢键的形成,链中的全部C=O和N-H几乎都平行于螺旋轴,氢键几乎平行于中心轴; 3)绝大多数天然蛋白质都是右手螺旋。每个氨基酸残基的N-H都与前面第四个残基C=O形成氢键。 侧链在a-螺旋结构中的作用: 4)* α-螺旋遇到Pro就会被中断而拐弯,因为脯氨酸是亚氨基酸。 * R为Gly时,由于Ca上有2个氢,使Ca-C、Ca-N的转动的自由度很大,即刚性很小,所以使螺旋的稳定性大大降低。 * 带相同电荷的氨基酸残基连续出现在肽链上时,螺旋的稳定性降低。 β-折叠是由两条或多条伸展的多肽链靠氢键联结而成的锯齿状片状结构。侧链基团与Cα间的键几乎垂直于折叠平面,R基团交替地分布于片层平面两侧。 ①β-折叠分平行式(N端在同一端。氨基酸之间沿轴相距0.325nm)和反平行式(N端不在同一端。氨基酸之间沿轴相距0.35nm),后者更为稳定。 ②维持β-折叠结构稳定性的力——氢键由一条链上的羰基和另一条链上的氨基之间形成,即氢键是在链与链之间形成的。 β-转角存在于球状蛋白中,β-转角都在蛋白质分子的表面。其特点是肽链回折180°,使得氨基酸残基的C=O和与第四个残基的N-H形成氢键。 无规则卷曲是指没有一定规律的松散肽链结构。酶的功能部位常常处于这种构象区域。无规卷曲常出现在α-螺旋与α-螺旋、α-螺旋与β-折叠、β-折叠与β-折叠之间。它是形成蛋白质三级结构所必需的。 ⑶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即单个α-螺旋或β-转角、β折叠)组合在一起,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辩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基本组合形式为αα,βαβ,βββ 结构域指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三级结构的局部折叠区,它是相对独立的紧密球状实体,称为结构域(domain)或功能域。结构域之间有一段肽链相连——铰链区;各个结构域可以相似或不相同;结构域一般为酶活性中心 ⑷三级结构指的是多肽链在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的基础上,主链构象和侧链构象相互作用,进一步盘曲折叠形成球状分子结构。球状蛋白的三级的结构特怔: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具有明显的折叠层次;大多数非极性侧链埋在分子部,形成疏水核;而极性侧链在分子表面,形成亲水面;分子表面往往有一个陷的空隙,它常常是蛋白质的活性中心。 维持三级结构的作用力:二硫键——共价键;(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德华力)——非共价键(次级键) 肌红蛋白由—条多肽链和一个血红素(heme)辅基构成,分子量为16700,含153个氨基酸残基。血红素能与O2,CO,NO,H2S结合 ⑸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聚合而成、有特定三维结构的蛋白质构象。每条多肽链又称为亚基。 血红蛋白由四条多肽链形成,是一种寡聚蛋白质。这四条链主要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缔合在一起。血红蛋白分子上有四个氧的结合部位,因为每条链上含有一个血红素辅基。 维持四级结构的作用力: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德华力 9、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 1)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①一级结构与细胞进化以细胞色素C为例:细胞色素C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的线粒体中,是一种含有血红素辅基的单链蛋白质。在生物氧化时,细胞色素C在呼吸链的电子传递系统中起传递电子的作用,使血红素上铁原子的价数发生变化。在分子进化过程中,细胞色素C分子中保持氨基酸残基不变的区域称为保守部位。保守部位的氨基酸都是细胞色素C完成其生物学功能所必需的。 ②一级结构变异与分子病所谓分子病是指由于遗传基因突变导致蛋白分子中某些氨基酸残基被更换所造成的一种遗传病。镰刀状细胞贫血病是因病人的红细胞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变形而呈镰刀状。Glu 和Val 分子的侧链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Glu 侧链带负电荷,而Val侧链是一个非极性基团,所以使得HbS分子表面的负电荷减少,这种变化使患者的血红蛋白容易发生聚集并形成杆状多聚体,这就是导致红细胞变形的原因。

海南大学生物统计题库

海南大学生物统计 一、名词解释。 ★集团:也称总体或母体,是符合指定条件的所有个体所组成(有限与无限)。 ☆集团参数:由集团的全部个体观测值按一定方法计算出来的、反应集团特征的数值。 ☆个体:构成集团的基本单位;对每个个体的同一特征(性状)进行观测可得到1个观测数据。 ☆样本:按一定方法从集团中抽取出的一部分个体构成一个样本。 ☆样本统计量:由样本中的全部个体观测值按一定方法计算出来的、反应样本特征的数值。 ★偶然误差(机误):由非研究因素(环境条件)的随机波动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行成的试验指标的随机变化(实际观测值以真值为对称中心随机波动)。 ☆系统误差:由非研究因素(环境条件)的趋势性(方向性)变化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行成的试验指标的方向性变化(实际观测值表现为普遍比真值大或小)。 ☆准确度:实际观测值与真值间的符合程度。 ☆精确度:实际观测值相互间的符合程度。 ☆重复:每个处理在试验结束后能获得2个或更多的观测值。 ★局部控制(区组化):将试验空间分范围地控制环境因素,使其对处理小区的影响达到最大程度的一致。

☆随机排列:各处理在小区中的位置由机会(而非主观意愿)决定且每个处理被安排在每个小区的机会要相等。 ☆重复区:试验空间内人为根据环境变化情况划分的、各种非研究因素能够保持最大程度一致性的区域。 ☆小区:安排试验处理的最小空间区域。 ☆试验方案(狭义):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所拟定进行比较的一组试验处理的总称。 ★试验因子:对试验对象在某方面的表现(试验指标)有影响的,试验过程中需要进行考查的条件。 ★试验因素:有待比较的一组处理的因子。 ★试验处理:预先设计好实施在试验单位上的一种具体措施。 ☆试验水平:在试验中被人为设置的每种状态。 ★试验指标:在某一项研究活动中,并不可能对所有的经济性状都进行研究,故而只能确定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性状为需要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目标性状,其余均为非目标性状,则相应的目标性状即为试验研究中的试验指标。 ☆试验效应:试验指标因研究因子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的数量变化。☆主效应:试验指标在单个因子水平间表现出的平均差异称为该因子的主效应。 ☆交互效应:不同因子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导致的试验指标的变化,即复因子试验中去除各因子主效应后的剩余效应则为因子间的交互效应。☆试验空间:放置试验对象并实施研究活动的空间。

生物统计学考试题及答案

生物统计学考试题及答案

重庆西南大学 2012 至 2013 学年度第 2 期 生物统计学 试题(A ) 试题使用对象: 2011 级 专 业(本科) 命题人: 考试用时 120 分钟 答题方式采用: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 1、正确无效假设的错误为统计假设测验的第一类错误。( ) 2、标准差为5,B 群体的标准差为12,B 群体的变异一定大于A 群体。( ) 3、一差异”是指仅允许处理不同,其它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不变。( ) 4、30位学生中有男生16位、女生14位,可推断该班男女生比例符合1∶1(已 知84.321,05.0=χ)。 ( ) 5、固定模型中所得的结论仅在于推断关于特定的处理,而随机模型中试验结论则将用于推断处理的总体。( ) 6、率百分数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前,应该对资料数据作反正弦转换。( ) 7、比较前,应该先作F 测验。 ( ) 8、验中,测验统计假设H 00:μμ≥ ,对H A :μμ<0 时,显著水平为5%,则测验的αu 值为1.96( ) 9、行回归系数假设测验后,若接受H o :β=0,则表明X 、Y 两变数无相关关系。( ) 10、株高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30150±=±s y (厘米),果穗长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s y ±1030±=(厘米),可认为该玉米的株高性状比果穗性状变异大。 ( )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分别从总体方差为4和12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4的样本,样本平均数分别为3和2,在95%置信度下总体平均数差数的置信区间为( )。

A 、[-9.32,11.32] B 、[-4.16,6.16] C 、[-1.58,3.58] D 、都不是 2、态分布不具有下列哪种特征( )。 A 、左右对称 B 、单峰分布 C 、中间高、两头低 D 、概率处处相等 3、一个单因素6个水平、3次重复的完全随机设计进行方差分析,若按最小显著差数法进行多重比较,比较所用的标准误及计算最小显著差数时查表的自由度分别为( )。 A 、 2MSe/6 , 3 B 、 MSe/6 , 3 C 、 2MSe/3 , 12 D 、 MSe/3 , 12 4、已知),N(~x 2σμ,则x 在区间]96.1,[σμ+-∞的概率为( )。 A 、0.025 B 、0.975 C 、0.95 D 、0.05 5、 方差分析时,进行数据转换的目的是( )。 A. 误差方差同质 B. 处理效应与环境效应线性可加 C. 误差方差具有正态性 D. A 、B 、C 都对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 1、方差分析有哪些步骤? 2、统计假设是?统计假设分类及含义? 3、卡方检验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4、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步骤? 5、平均数有哪些?各用于什么情况? 四、计算题;(共4题、50分) 1、进行大豆等位酶Aph 的电泳分析,193份野生大豆、223份栽培大豆等位基因型的次数列于下表。试分析大豆Aph 等位酶的等位基因型频率是否因物种而不同。( 99 .52 05.0,2=χ, 81 .7205.0,3=χ)(10分) 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Aph 等位酶的等位基因型次数分布 物 种 等位基因型 1 2 3 野生大豆 29 68 96

生物化学考试试题库

生物化学考试试题库 蛋白质化学 一、填空题 1.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种,一般可根据氨基酸侧链(R)的大小分为侧链氨基酸和侧链氨基酸两大类。其中前一类氨基酸侧链基团的共同特怔是具有性;而后一类氨基酸侧链(或基团)共有的特征是具有性。碱性氨基酸(pH6~7时荷正电)有两种,它们分别是氨基酸和氨基酸;酸性氨基酸也有两种,分别是氨基酸和氨基酸。 2.紫外吸收法(280nm)定量测定蛋白质时其主要依据是因为大多数可溶性蛋白质分子中含有氨基酸、氨基酸或氨基酸。 3.丝氨酸侧链特征基团是;半胱氨酸的侧链基团是;组氨酸的侧链基团是 。这三种氨基酸三字母代表符号分别是 4.氨基酸与水合印三酮反应的基团是,除脯氨酸以外反应产物的颜色是;因为脯氨酸是α—亚氨基酸,它与水合印三酮的反应则显示色。 5.蛋白质结构中主键称为键,次级键有、、 、、;次级键中属于共价键的是键。 6.镰刀状贫血症是最早认识的一种分子病,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子β亚基的第六位 氨酸被氨酸所替代,前一种氨基酸为性侧链氨基酸,后者为性侧链氨基酸,这种微小的差异导致红血蛋白分子在氧分压较低时易于聚集,氧合能力下降,而易引起溶血性贫血。 7.Edman反应的主要试剂是;在寡肽或多肽序列测定中,Edman反应的主要特点是。 8.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类型有、、 和。其中维持前三种二级结构稳定键的次级键为 键。此外多肽链中决定这些结构的形成与存在的根本性因与、、 有关。而当我肽链中出现脯氨酸残基的时候,多肽链的α-螺旋往往会。 9.蛋白质水溶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亲水胶体,其稳定性主要因素有两个,分别是 和。 10.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 11.在适当浓度的β-巯基乙醇和8M脲溶液中,RNase(牛)丧失原有活性。这主要是因为RNA酶的被破坏造成的。其中β-巯基乙醇可使RNA酶分子中的键破坏。而8M脲可使键破坏。当用透析方法去除β-巯基乙醇和脲的情况下,RNA酶又恢复原有催化功能,这种现象称为。 12.细胞色素C,血红蛋白的等电点分别为10和7.1,在pH8.5的溶液中它们分别荷的电性是、。 13.在生理pH条件下,蛋白质分子中氨酸和氨酸残基的侧链几乎完全带负电,而氨酸、氨酸或氨酸残基侧链完全荷正电(假设该蛋白质含有这些氨基酸组分)。 14.包含两个相邻肽键的主肽链原子可表示为,单个肽平面及包含的原子可表示为。 15.当氨基酸溶液的pH=pI时,氨基酸(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当pH>pI时,氨基酸

贵州大学《生物统计学》考试试卷(含答案)

贵州大学《生物统计学》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1.在假设检验中,显著性水平α的意义是___C___。 A. 原假设0H 成立,经检验不能拒绝的概率 B. 原假设0H 不成立,经检验不能拒绝的概率 C. 原假设0H 成立,经检验被拒绝的概率 D. 原假设0H 不成立,经检验被拒绝的概率 2.设123,,X X X 是总体2( , )N μσ的样本,μ已知,2 σ未知,则下面不是统计量的是__C___。 A. 123X X X +- B. 4 1 i i X μ=-∑ C. 2 1X σ+ D. 4 21 i i X =∑ 3.设随机变量~(0,1)X N ,X 的分布函数为()x Φ,则( 2)P X >的值为___A____。 A. ()212-Φ???? B. ()221Φ- C. ()22-Φ D. ()122-Φ 4.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程度的大小应采用__D___。 A .样本平均数 B. 样本方差 C. 样本标准差 D. 变异系数 5.设总体服从),(2 σμN ,其中μ未知,当检验0H :220σσ=,A H :220σσ≠时,应选择统计量___B_____。 A. 2 (1)n S σ- B. 2 2 (1)n S σ- X X 6.单侧检验比双侧检验的效率高的原因是___B_____。 A .单侧检验只检验一侧 B .单侧检验利用了另一侧是不可能的这一已知条件 C .单侧检验计算工作量比双侧检验小一半 D. 在同条件下双侧检验所需的样本容量比单侧检验高一倍 7.假设每升饮水中的大肠杆菌数服从参数为μ的泊松分布,则每升饮水中有3个大肠杆菌的概率是____D____。 A.63e μ μ- B.36e μμ- C.36e μ μ- D. 316 e μμ-

生物化学习题【题库】

生物化学习题集 生物化学教研室 二〇〇八年三月

生物化学习题 第一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一、选择题 1、热变性的DNA分子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复性,条件之一是() A、骤然冷却 B、缓慢冷却 C、浓缩 D、加入浓的无机盐 2、在适宜条件下,核酸分子两条链通过杂交作用可自行形成双螺旋,取决于() A、DNA的Tm值 B、序列的重复程度 C、核酸链的长短 D、碱基序列的互补 3、核酸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 A、2’,5’—磷酸二酯键 B、氢键 C、3’,5’—磷酸二酯键 D、糖苷键 4、tRNA的分子结构特征是:() A、有反密码环和 3’—端有—CCA序列 B、有密码环 C、有反密码环和5’—端有—CCA序列 D、5’—端有—CCA序列 5、下列关于DNA分子中的碱基组成的定量关系哪个是不正确的?() A、C+A=G+T B、C=G C、A=T D、C+G=A+T 6、下面关于Watson-Crick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两条单链的走向是反平行的 B、碱基A和G配对 C、碱基之间共价结合 D、磷酸戊糖主链位于双螺旋侧 7、具5’-CpGpGpTpAp-3’顺序的单链DNA能与下列哪种RNA杂交?() A、5’-GpCpCpAp-3’ B、5’-GpCpCpApUp-3’ C、5’-UpApCpCpGp-3’ D、5’-TpApCpCpGp-3’ 8、RNA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 A、核糖相同,部分碱基不同 B、碱基相同,核糖不同 C、碱基不同,核糖不同 D、碱基不同,核糖相同 9、下列关于mRNA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原核细胞的mRNA在翻译开始前需加“PolyA”尾巴。 B、真核细胞mRNA在 3’端有特殊的“尾巴”结构 C、真核细胞mRNA在5’端有特殊的“帽子”结构 10、tRNA的三级结构是() A、三叶草叶形结构 B、倒L形结构 C、双螺旋结构 D、发夹结构 11、维系DNA双螺旋稳定的最主要的力是() A、氢键 B、离子键 C、碱基堆积力 D德华力 12、下列关于DNA的双螺旋二级结构稳定的因素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3',5'-磷酸二酯键 C、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B、碱基堆积力 D、磷酸基团上的负电荷与介质中的阳离子之间形成的离子键 13、Tm是指( )的温度 A、双螺旋DNA达到完全变性时 B、双螺旋DNA开始变性时 C、双螺旋DNA结构失去1/2时 D、双螺旋结构失去1/4时

生物统计学期末复习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 填空 1.变量按其性质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非连续)变量。 2.样本统计数是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3.生物统计学是研究生命过程中以样本来推断(总体)的一门学科。 4.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两大部分。 5.生物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记录统计学)、(近代描述统计学)和(现代推断统计学)3个阶段。 6.生物学研究中,一般将样本容量(n ≥30)称为大样本。 7.试验误差可以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 判断 1.对于有限总体不必用统计推断方法。(×) 2.资料的精确性高,其准确性也一定高。(×) 3.在试验设计中,随机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完全消除。(∨) 4.统计学上的试验误差,通常指随机误差。(∨) 第二章 填空 1.资料按生物的性状特征可分为(数量性状资料)变量和(质量性状资料)变量。 2. 直方图适合于表示(连续变量)资料的次数分布。 3.变量的分布具有两个明显基本特征,即(集中性)和(离散性)。 4.反映变量集中性的特征数是(平均数),反映变量离散性的特征数是(变异数)。 5.样本标准差的计算公式s=( )。 判断题 1. 计数资料也称连续性变量资料,计量资料也称非连续性变量资料。(×) 2. 条形图和多边形图均适合于表示计数资料的次数分布。(×) 3. 离均差平方和为最小。(∨) 4. 资料中出现最多的那个观测值或最多一组的中点值,称为众数。(∨) 5. 变异系数是样本变量的绝对变异量。(×) 单项选择 1. 下列变量中属于非连续性变量的是( C ). A. 身高 B.体重 C.血型 D.血压 2. 对某鱼塘不同年龄鱼的尾数进行统计分析,可做成( A )图来表示. A. 条形 B.直方 C.多边形 D.折线 3. 关于平均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正态分布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相等. B. 正态分布的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等. C. 正态分布的中位数和几何平均数相等. D. 正态分布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几何平均数均相等。 4. 如果对各观测值加上一个常数a ,其标准差( D )。 A. 扩大√a 倍 B.扩大a 倍 C.扩大a 2倍 D.不变 5. 比较大学生和幼儿园孩子身高的变异度,应采用的指标是( C )。 A. 标准差 B.方差 C.变异系数 D.平均数 第三章 12 2--∑∑n n x x )(

生物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生物统计学考试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 分组时,组距和组数成反比。 ×2. 粮食总产量属于离散型数据。 ×3. 样本标准差的数学期望是总体标准差。 ×4. F分布的概率密度曲线是对称曲线。 √5. 在配对数据资料用t检验比较时,若对数n=13,则查t表的自由度为12。 二. 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6.x~N(1,9),x1,x2,…,x9是X的样本,则有() x N(0,1)B.11 - x ~N(0,1)C.91 - x ~N(0,1)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7. 假定我国和美国的居民年龄的方差相同。现在各自用重复抽样方法抽取本国人口的1%计 算平均年龄,则平均年龄的标准误() A.两者相等 B.前者比后者大 D.不能确定大小 8. 设容量为16人的简单随机样本,平均完成工作需时13分钟。已知总体标准差为3分钟。 若想对完成工作所需时间总体构造一个90%置信区间,则() u值 B.应用t分布表查出t值 C.应用卡方分布表查出卡方值 D.应用F分布表查出F值 9. 1-α是() A.置信限 B.置信区间 C.置信距 10. 如检验k (k=3)个样本方差s i2 (i=1,2,3)是否来源于方差相等的总体,这种检验在统计上称为 ( )。 B. t检验 C. F检验 D. u检验 三. 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11. 12. 13. 已知F分布的上侧临界值F0.05(1,60)=4.00,则左尾概率为0.05,自由度为(60,1) 的F 14. 15.已知随机变量x服从N (8,4),P(x < 4.71)(填数字) 四.综合分析题(共60分)

生物统计考试题

湖 北 工 程 学 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核试卷 考核课程: 生物统计学 考核类型: 考查 考核形式: 机考 学生所在院系: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班 级: 1014631/2 试 卷: A 一、10头母猪第一胎的产仔数分别为9,8,7,10,12,10,11,14,8,9头。试计算这10头母猪第一胎产仔数的坪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10分) (用excel )解:坪均数=9.8 极差 =7 方差 =4.4 标准差=2.097618 变异系数=0.214043 二、测得贫血儿童治疗一个疗程前后血红蛋白含量(单位g/L )如下表所示,试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红蛋白含量有无差别。 (20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治疗前 98 102 83 101 96 94 113 81 74 83 治疗后 128 136 114 129 131 134 130 119 121 118 解(excel ,F 检验):H 0:治疗前后患者血红蛋白含量有无差别 ;H A :治疗前后患者血红蛋白含量有有差别。 显著性水平:α=0.05

统计量t=-13.3057 p=1.59E-07 因为p <0.05;所以拒绝H0,可以推断:治疗前后患者血红蛋白含量有显著差别。 三、研究矮壮素使玉米矮化的效果,在抽穗期测定喷矮壮素小区玉米8株、对照区玉米9株,其株高(单位:cm)结果如下表所示,试作假设检验。(20分) 处理 1 2 3 4 5 6 7 8 9 矮壮素160 160 200 160 200 170 150 210 对照170 270 180 250 270 290 270 230 170 解(T检验):H0:实验组与对照组玉米株高变异一样;H A:实验组与对照组玉米株高变异不一样。 显著性水平:α=0.05 F=0.235248 p=0.036074 因为p>0.05;接受H0;所以在抽穗期实验组与对照组喷矮壮素对玉米株高变异一样 H0:矮壮素对玉米无矮化作用;H A:矮壮素对玉米有矮化作用 显著性水平:α=0.05 t=-3.17527 p=0.003996 因为p<0.05,拒绝H0;所以在抽穗期喷矮壮素对玉米有矮化作用 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双菊饮具有很好的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功效,为便于饮用,制成泡袋剂。研究不同浸泡时间和不同的浸泡温度对浸泡效果的影响,设计了一个两因素交叉分组实验,实验结果(浸出率)见下表: 浸泡时间/min 浸泡温度/℃ A1 10 15 20 60 23.72 25.42 23.58 80 24.84 28.32 29.55

生物化学题库及答案

生物化学试题库 蛋白质化学 一、填空题 1.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20 种,一般可根据氨基酸侧链(R)的 大小分为非极性侧链氨基酸和极性侧 链氨基酸两大类。其中前一类氨基酸侧链基团的共同特怔是具有 疏水性;而后一类氨基酸侧链(或基团)共有的特征是具有亲水 性。碱性氨基酸(pH6~7时荷正电)有两3种,它们分别是赖氨 基酸和精。组氨基酸;酸性氨基酸也有两种,分别是天冬 氨基酸和谷氨基酸。 2.紫外吸收法(280nm)定量测定蛋白质时其主要依据是因为大多数可溶性蛋 白质分子中含有苯丙氨基酸、酪氨基酸或 色氨基酸。 3.丝氨酸侧链特征基团是-OH ;半胱氨酸的侧链基团是-SH ;组氨酸的侧链基团是 。这三种氨基酸三字母代表符号分别是 4.氨基酸与水合印三酮反应的基团是氨基,除脯氨酸以外反应产物 的颜色是蓝紫色;因为脯氨酸是 —亚氨基酸,它与水合印三酮的反 应则显示黄色。 5.蛋白质结构中主键称为肽键,次级键有、 、

氢键疏水键、范德华力、二硫键;次级键中属于共价键的是二硫键键。 6.镰刀状贫血症是最早认识的一种分子病,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子β亚基的第六位 谷氨酸被缬氨酸所替代,前一种氨基酸为极性侧链氨基酸,后者为非极性侧链氨基酸,这种微小的差异导致红血蛋白分子在氧分压较低时易于聚集,氧合能力下降,而易引起溶血性贫血。 7.Edman反应的主要试剂是异硫氰酸苯酯;在寡肽或多肽序列测定中,Edman反应的主要特点是从N-端依次对氨基酸进行分析鉴定。 8.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类型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 和。其中维持前三种二级结构稳定键的次级键为氢 键。此外多肽链中决定这些结构的形成与存在的根本性因与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次序、、 有关。而当我肽链中出现脯氨酸残基的时候,多肽链的αa-螺旋往往会中断。 9.蛋白质水溶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亲水胶体,其稳定性主要因素有两个,分别是分子表面有水化膜同性电荷斥力 和。

农学院海南大学

农学院 农学 [主修课程] :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育种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作物(热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植物保护概论、农业推广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农业经济管理、种子学等。 [就业方向]:适合于到农林行政管理部门、科教单位、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种子公司等相关单位工作,以及在农业基层单位从事技术推广、生产管理等工作。 草业科学 [主修课程] :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学、牧草育种学、草坪学、草地保护学、牧草栽培学、畜牧学、牧草与饲料作物加工与贮藏、环境保护学、反刍动物营养学、草地生态学等。 [就业方向]:本学科毕业生可在城市园林、水土保持、环保、畜牧、草原管理、人工草场、草坪运动场、城建等企事业部门从事各种类型草坪的建植与管理工作,以及从事各种功能草地的培育、优良牧草和草坪草的选育、优良草种品种种子生产等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从事高尔夫球场建造、高尔夫球场经营策划、高尔夫俱乐部管理、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高尔夫市场调研、高尔夫赛事组织、高尔夫运动管理等科研、教学工作,以及培养能在牧草生产、饲料加工与储藏领域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农业资源与环境 [主修课程] :物理化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学、地理信息系统、土壤资源利用、土壤农化分析、仪器分析、农产品品质分析、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植物营养研究法、环境土壤学、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微生物学、生态学、测量学、栽培学等。 [就业方向]: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农产品质量监测、土壤、水资源分析和新型肥料研发等基本技能,毕业后能适合于农业、土地、环保、水利、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应用、国土资源开发及保护、分析测试、生态农业、农业环保、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及土壤肥料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生物技术 [主修课程] :基础生物学:植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免疫学、生物统计学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原理、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生物技术制药、生化技术原理与实验、分子克隆技术、育种学原理。 [就业方向]:本科毕业后可继续攻读生命科学领域的各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近年来,本专业每年均有50%以上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也可到农、林、牧、渔、环保、园林、医药、食品、工业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教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动物科学 [主修课程] :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营养学、动物繁殖学、动物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饲料学、牧草和饲料生产学、畜牧微生物学等。 [就业方向]:适合到畜禽生产企业、各级畜牧行政部门、科学研究单位,从事生产、科研、经营管理及科技推广,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园艺园林学院 园艺 [主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测量学、土壤肥料学、田间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热带园艺作物种子种苗学、园艺学(园艺作物栽培学、果树栽培学、热带果树栽培学、观赏树木学、花卉学或蔬菜栽培学等)、园艺作物育种学、园艺作物虫害防治、园艺作物病害防治、热带园艺产品采后技术、园艺产品商品学、园艺设施栽培、农业经济管理、园艺作物组织培养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适合于农林行政管理部门、科教单位、农业综合开发区、旅游风景区、城镇园林绿化等单位从事果树、花卉和蔬菜的遗传育种、栽培管理、种苗繁育,植物造景(含插花与盆景制作)园艺产品采后处理与保鲜,园艺技术开发等相关工作。园林 [主修课程] :绘画、设计初步、观赏树木学、观赏花卉学、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园林设计、种植设计、园林生态学,园林史、建筑史,风景区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环境小品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适合于城建、园林等系统的有关管理部门、公司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以及科研机构、农林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具有从事各类城市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教研科学工作。 园艺(果树方向) [主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遗传学、土壤肥料学、田间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园艺作物育种学、果树学、果树栽培生理、园艺作物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采后技术、果品加工、园艺产品商品学、农业经济管理、特种热带果树栽培、园艺设施栽培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适合到农林行政管理部门、科教单位、农林苗木生产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区、等单位从事果树、花卉、蔬菜的遗传育种、栽培管理、技术指导、园艺产品采后处理与保鲜、果品加工、营销、管理等工作。 园艺(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 [主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测量学、土壤肥料学、田间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观赏植物繁殖技术、观赏树木学、花卉学、花卉应用、观赏植物配置、园艺作物育种学、园艺作物虫害防治、园艺作物病害防治、热带园艺产品采后技术、园艺产品商品学、园艺设施栽培、农业经济管理、园艺作物组织培养、园林设计、园林绿地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适合于农林行政管理部门、科教单位、农业综合开发区、旅游风景区、城镇园林绿化等单位从事花卉等园艺植物的栽培、繁育管理,植物造景(含插花与盆景制作),园艺技术开发,景观规划、设计、施工、概算、评估、养护等相关工作。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主修课程] : 农业设施学、农业建筑学、设施农业工程学、设施环境工程学、设施作物遗传育种学、无土栽培原理与技术、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温室的设计与建造、农业园区规划设计与管理、植物生理生化、设施作物病虫害。 [就业方向]:毕业生适合从事设施农业及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产品制造、产业开发、技术推广、经营管理工作,以及科研机构、农林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海洋学院 水产养殖学 [主修课程] :鱼类增养殖学、虾蟹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水环境化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学生既可从事水产苗种繁育、水产养殖、水产饲料研发、水产品加工运输等行业的技术工作,也可从事水产养殖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本专业历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5%以上,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制药工程 [主修课程]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化工原理、基因工程、制药工程、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制药工艺学、天然药物化学、生物技术药物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到医药、农药、生物工程和精细化工等部门和领域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药物检验、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经营管理及教学工作。毕业生也可以继续攻读制药工程、生物工程、药学与生命科学等方面的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的教学科研工作。 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环境科学 [主修课程] :环境生态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信息系统、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适合于农林生产部门、环境理论研究机构等单位从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土地利用、生态修复、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际运用工作,以及大气、海洋、交通、工业、农业、医学、军事等领域的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工作。

2017福师《生物统计学》答案

一、单选题(共 32 道试题,共 64 分。) V 1. 最小二乘法是指各实测点到回归直线的 A. 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B. 垂直距离最小 C. 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D. 纵向距离最小 2. 被观察到对象中的()对象称为() A. 部分,总体 B. 所有,样本 C. 所有,总体 D. 部分,样本 3. 必须排除______因素导致“结果出现”的可能,才能确定“结果出现”是处理因素导致的。只有确定了______,才能确定吃药后出现的病愈是药导致的。 A. 非处理因素,不吃药就不可能出现病愈 B. 处理因素,不吃药就不可能出现病愈 C. 非处理因素,吃药后确实出现了病愈 D. 处理因素,吃药后确实出现了病愈 4. 张三观察到李四服药后病好了。由于张三的观察是“个案”,因此不能确定______。 A. 确实进行了观察 B. 李四病好了 C. 病好的原因 D. 观察结果是可靠的 5. 四个样本率作比较,χ2>χ20.05,ν可认为

A. 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B. 各总体率均不相同 C. 各样本率均不相同 D. 各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6. 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计算相对数尤其是率时应有足够的观察单位或观察次数 B. 分析大样本数据时可以构成比代替率 C. 应分别将分子和分母合计求合计率或平均率 D. 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应作假设检验 7. 总体指的是()的()对象 A. 要研究,部分 B. 观察到,所有 C. 观察到,部分 D. 要研究,所有 8. 以下叙述中,除了______外,其余都是正确的。 A. 在比较未知参数是否不等于已知参数时,若p(X>x)<α/2,则x为小概率事件。 B. 在比较未知参数是否等于已知参数时,若p(X=x)<α,则x为小概率事件。 C. 在比较未知参数是否大于已知参数时,若p(X>x)<α,则x为小概率事件。 D. 在比较未知参数是否小于已知参数时,若p(X

生物统计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考试轮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编号 考试课程:[120770] 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命题负责人曾汉元 适用对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15级审查人签字 考核方式:上机考试试卷类型:A卷时量:15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答案中要求保留必要的计算和推理过程,全部答案保存为一个Word文档,文件名 为学号最后两位数+姓名。考试结束后不要关机。提交答卷后,请到主机看一下是否提交成功。第1题12分,第3题5分,第10题13分,其余的题各10分。 1、下表为某大学96位男生的体重测定结果(单位:kg),请根据资料分别计算以下指标:(1)算术平均数;(2)几何平均数;(3)中位数;(4)众数;(5)极差;(6)方差;(7)标准差;(8)变异系数;(9)标准误。(10) 绘制各体重分布柱形图。 66 69 64 65 64 66 70 64 59 67 66 66 60 66 65 61 61 66 67 68 62 63 70 65 64 66 68 64 63 60 60 66 65 61 61 66 59 66 65 63 58 66 66 68 64 65 71 61 62 69 70 68 65 63 66 65 67 66 74 64 70 64 59 67 66 66 60 66 65 61 61 66 67 68 62 63 70 65 64 66 68 64 63 60 60 66 65 61 61 66 59 66 65 63 58 66 2、已知1000株水稻的株高服从正态分布N(97,3 2),求: (1)株高在94cm以上的概率? (2)株高在90~99cm之间的概率? (3)株高在多少cm之间的中间概率占全体的99%? 3.已知某批30个小麦样品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4.5%,σ=2.50%,试进行95%置信度下的蛋白质含量的区间估计和点估计。 4、有一大麦杂交组合,F2代的芒性状表型有钩芒、长芒和短芒三种,观察计得其株数依次分别为348、11 5、157,试检验其比率是否符合9:3:4的理论比率。 5、某医院用某种中药治疗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现将血红蛋白含量(g/L)变化的数据列在下面,假定资料满足各种假设测验所要求的前提条件,问:治疗前后之间的差别有无显著性意义? 患者编号 1 2 3 4 5 6 7 治疗前血红蛋白含量65 75 50 76 65 72 68 治疗后血红蛋白含量82 112 125 85 80 105 128

海南大学生物化学重点

DNA的熔解温度:双链DNA或RNA分子丧失半数双螺旋结构时的温度。 增色效应: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减色效应:若变性DNA复性形成双螺旋结构后,其260nm紫外吸收会降低,这种现象叫减色效应。 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 氧化磷酸化: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TP的偶联反应。能荷:细胞内的能量状态取决于ATP、ADP及AMP的相对浓度。 基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 基因组:单倍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为一个基因组,或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基因为一个基因组。 比活力:每毫克的蛋白质所具有活力的单位数。 葡萄糖异生作用:由非糖前体物质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诱导契合学说:为说明底物与酶结合的特性,在锁钥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说。底物与酶活性部位结合,会引起酶发生构象变化,使两者相互契合,从而发挥催化功能。 填空 核酸的*体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脂键连接 蛋白质的单体氨基酸通过肽链连接 核酸最大吸收波长260nm蛋白质最大吸收波长280nm 酶的两大特性专一性即底物选择性和高效性 异生生物ATP产生的两大途径: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 tRNA二级结构是三叶草型,三级结构是倒L型 选择 在生理PH条件下,下列哪种氨基酸带正电荷(赖氨酸) **结构的顺序5’-5’ tRNA末端(CCA序列) Rx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 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是(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使(Vmax降低,Km不变) 下列哪种物质不含高能磷酸键(G-G-P) 螺旋结构常在哪里被破坏?(脯氨酸) 判断 20中氨基酸中只有甘氨酸不是L型,且都有*先性T DNA双链总的G+C占有量与个单链的G+C含量相同T 所有蛋白质中N含量都是16% F DNA中,G+C含量越高,Tm越高,Tm与G+C含量成正比F 电子传递方向是由高电位传向低电位F 糖酵解和*酸戊糖途径都发生在细胞质中 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