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

可见,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比向低轨道发射卫星要困难。

(4)第一宇宙速度意义

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环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所以也称为环绕速度。

在地面附近发射飞行器,如果速度等于7.9km/s,这一飞行器只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还不能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飞离地球实现星际航行。

思考:若卫星的发射速度大于

7.9km/s,会出现什么情况?

若卫星的发射速度大于7.9km/s,绕地球运动的轨迹不再是圆,而是椭圆,发射速度越大,椭圆轨道越“扁”。

当飞行器的发射速度等于或大于

11.2km/s时,它就会克服地球的引力,永远离开地球。

2、第二宇宙速度大小:v=11.2km/s。

(1)当飞行器的速度等于或大于

11.2km/s时,它就会克服地球的引力,永远离开地球。我们把11.2km/s叫作第二宇宙速度。

(2)意义:使卫星挣脱地球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称为脱离速度。

注意: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的飞行器还无法脱离太阳对它的引力。

3、第三宇宙速度大小:v=16.7km/s (1)当物体的速度等于或大于16.7km/s 时,物体可以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我们把16.7km/s 叫做第三宇宙速度。

(2)意义:使卫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也称为逃逸速度。

(3)注意:发射速度大于11.2km/s ,而小于16.7km/s ,卫星绕太阳作椭圆运动,成为一颗人造行星。如果发射速度大于等于16.7km/s ,卫星将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空间。

思考:你能推导出卫星运行时,其a n 、v 、ω、T ,分别与其轨道半径r 的关系吗?

(1)解得 r 越大,a n 越小 (2)解得 n 2ma =r Mm

G

2n r

GM =a 21

n a r

r

νm =r Mm G 2

2r

GM

=

ν

相同,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卫星轨道半径越大,环绕速度越大

B.卫星的线速度可能大于7.9km/s

C.卫星轨道半径越小,向心加速度越大

D.卫星轨道半径越小,运动的角速度越小

答案:C

4.据人民日报客户端1月3日的报道,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完成了人类航天史上的一项壮举,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在月背软着陆,成为2019年太空领域的“开门红”。关于月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月球上地磁南极是地理的北极,和地球上相似;

B.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约是地球上的6倍;

C.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约是地月距离的十分之一;

D.月球的环绕速度要比地球同步卫星的线速度要大。

答案:C

5、在地球上空有许多同步卫星,下列关于地球多个同步卫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的质量可能不同

B.它们的速率可能不同

C.它们离地心的距离可能不同

D.它们的向心加速度大小可能不同

答案:A

拓展提高

1、所示,T和S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两颗人造地球卫星,虚线为各自轨道,其中T为地球同步卫星。由此可以判定()

A.T卫星可以相对地面静止在天津的正上方

B.T卫星的运行周期小于S卫星的运行周期

C.T卫星的运行速率大于S卫星的运行速率

D.T卫星、S卫星的运行速率均小于7.9km/s

答案:D

2.如图所示,a是赤道表面上一建筑物,随地球一起转动,b是地面附近近地轨道上正常运行的卫星,c、d两卫星在相同的轨道上(轨道平面跟赤道共面)且绕地球运行的方向一致、d在c的后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卫星b所需的向心力可能小于卫星c所需的向心力

B.卫星c的线速度小于a的线速度

C.卫星b运行的线速度可能大于地球第一宇宙速度

D.卫星d加速后可追上c

答案:A

3、关于地球同步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稳定运行轨道可以位于重庆正上方

B.稳定运行的线速度小于7.9km/s

C.运行轨道可高可低,轨道越高,绕地球运行一周所用时间越长

D.若卫星质量加倍,运行高度将降低一半

答案:B

的关系

高中物理_宇宙航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6.5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 【设计思想】 宇宙航行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已学过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 本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人造卫星原理的理解,因此教学设计上采用理论探究法,在设计中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通过设疑→思考→启发→引导这样一条主线,激发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考、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来掌握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学情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圆周运动、天体运动都已经讲过,从知识上讲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直接推导出卫星的速度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或许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知识储备不足,猜想可能缺乏科学性,语言表达也许欠妥,但只要学习始终参与到学习情境中,激活思维,大胆猜想,敢于表达,学生就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牛顿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初构想。 2.会解决涉及人造地球卫星运动的较简单的问题 3.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4.通过实例,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感受人类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究的精神和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的思考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2.通过对卫星运行的线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的讨论,通过对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和理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展示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激发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5节宇宙航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5节宇宙航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对应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时代的新纪元。我国在70年代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相继发射了多颗不同种类的卫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1999年发射了“神舟”号试验飞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人造卫星已有所了解,那么地面上的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为人造卫星呢?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它的运动速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知识。 [新课教学] 一、人造地球卫星 1.牛顿的设想 在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初速度抛出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它们的落地点相同吗? 它们的落地点不同,速度越大,落地点离山脚越远。因为在同一座高山上抛出,它们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同,速度大的水平位移大,所以落地点也较远。 假设被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物体的运动情形又如何呢? 如果地面上空有一个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它只受重力的作用, 那么它就做自由落体运动,如果物体在空中具有一定的初速度,且初速 度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垂直,那么它将做平抛运动,牛顿曾设想过:从 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一次 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2.人造地球卫星 (1)人造地球卫星

《宇宙航行》名师教案

§6.5 宇宙航行 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第五中学张泽

2. 两大模型: a. 绕心天体绕中心天体 n F F =,得到r T m r m r m ma r Mm G n 22 2224πων==== b. 地面附近物体 G F =,得到mg r Mm G =2 二、情景导入 探索宇宙的奥秘,奔向广阔而遥远的太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下图展示的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发射的各种卫星。 思考:为什么卫星能围绕地球运行?卫星在什么条件下能挣脱地球的束缚? 三、进行新课 (一)宇宙速度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宇宙速度”,然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 简述牛顿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思考和设想,体会逻辑推理与合理外推的魅力。 2. 用已有的物理学知识对该设想进行论证。 3. 什么是第一宇宙速度?有哪些意义? 当卫星近地环绕时,可认为轨道半径r 等于地球半径,将 r=6400km ,G=6.67×10-11Nm 2/kg 2,M=6.0×1024kg 代入,计算v 的值。 结合以下两方面,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 A. 牛顿设想,发射速度决定落点远近;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牛顿的抛体运动”) B. 绕地做圆周运动时,由 GM v r = 得,轨道半径越大,速度越小。 【思考】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其运行线速度越小,是不是说人造,卫星发射到离地面越高的轨道就越容 认真观看PPT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1.设想在高山上水平抛出一个物体,初速度越大,落点就越远;可以想象当初速度足够大时,这个物体将不会落到地面,成为和月球一样的地球卫星。 2.该设想涉及两个物理知识点,首先是平抛运动,当物体的高度一定时,它运动 的时间就一定; 这样它的水平初速度越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让学习感受逻辑推理及合理外推的思维方法。

2020年高中物理第五节《宇宙航行》教案人教版必修2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五节宇宙航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剖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宇宙航天器等内容,人们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研究天体运动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的航天梦想,为科学研究、人类生活服务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如下知识: (1)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V=GM / R或 V= . gR,数值上M=7.9km/s . (2)第二宇宙速度:克服地球引力,脱离地球的逃逸速度.V2=11.2km/s. (3)第三宇宙速度:在地面附近发射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速度,V3=11.2km/s. 2、本节课教学重点: 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应用领域。

3、本节课教学难点: 1、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区别。 2、掌握有关人造卫星计算及计算过程中的一些代换。 三、教学思路与方法 这节内容是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时刻联系在一起.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和生活、和社会联系的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献身科学的热情,对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细线,塑料瓶 课堂教学设计

走近中国航天教案

走近中国航天 活动目标: 1. 通过开展走近中国航天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调发学生对航天知识的兴趣,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分析等过程自行设计解决方案,利用周围的航天资源来解决问题,体会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养成探究意识。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小组学习、分工合作、积极参与、乐于表现的意识以及与他人分享的态度。正式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 活动重点: 此次活动,借走近中国航天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学习航天人身上的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航天精神。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中了解我国的航天史,明确未来的发展路线,产生热爱的航天,热爱祖国的情感。活动过程: 1. 欣赏交流引发主题 师:同学们,在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一件让世界瞩目的大事,那就是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再次搭乘 3 名宇航员执行为期30 天的航天飞行任务,下面我一起来回顾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精彩场面。 师:航天事业是高难度,高挑战的,它需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需要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作为中学生,我们将是未来航天事业的后继人,现在世界各国的航天竞争十分激烈,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航天知识,为实现我们的航天梦打好基础。 2. 交流讨论征集课题 将学生分成六个组,围绕“中国航天” ,开展组内讨论,选择 1 一-2 个你最有感兴趣,想去研究的问题。填写在卡片上。 学生分组讨论,填写最有兴趣探究问题征集卡。 3. 确定课题收集资料 A航天员训练 航天员的培训内容包括:体质锻炼、理论知识教育、心理训练、特殊环境因素耐力和适应性训练、生存训练和航天器技术训练、航天医学工程技术训练、空间

高中物理_6.5宇宙航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节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第五节《宇宙航行》。主要内容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宇宙速度,了解人类的航天历程。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万有引力的定律,并能初步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求引力或一些速度,但学生的推理和运算能力较差,加上本章书的公式运用较为灵活,故学生对此有一定的畏难心理。 三、设计思想 针对本节课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本课的主要设计思想是采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设计各种交互性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资源,其中包括主题导入、同步练习(其中设有交互性很强的习题)、实战演练(其中设有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的小测,并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建议)、课外拓展等。并采用学生交流互动为主导,教师作为学习的辅助者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借此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有关知识和航天发展史。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理解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的思考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2.通过对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展示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 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七、教学过程:

宇宙航行教案1

第5节宇宙航行 新课教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宇宙速度 师组织学生观看常娥一号发 射并到达月球的全过程flsh 动画和阅读教材“宇宙速度”。 呈现问题一: 1、抛出的石头会落地,为什么卫星、月球没有落下来? 2、卫星、月球没有落下来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师:演示抛物实验,提出问题。 牛顿的思考 与设想: (1)抛出 的速度v越大 时,落地点越远,速度不断增大,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 阅读课文 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2)牛顿根据自 4、若此速度再增大,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5、此抛出的物体速度增大何种程度才能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组织学生讨论猜 测: 1、平抛物体的速度 逐渐增大,物体的 落地点逐渐变大。 2、速度达到一定值 后,物体将不再落 回地面。 3、物体不落回地面 时环绕地面做圆周 运动,所受地面的 引力恰好来提供向 心力,满足 r mv r GMm2 2 = r GM v= ? 4、若此速度再增 大,物体不落回地 培养学生实验与 理论的结合,对 物理现象进行大 胆科学猜测的能 力。

师:(1)由上面的第5问求得的抛出的物体速度v=7.9km/s时才能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这一速度就是第一宇宙速度,也是发射卫星能绕地球做环绕飞行的最低发射速度。 意义: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环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所以也称为环绕速度。 (2)第二宇宙速度 大小 211.2/ v km s =。 意义:使卫星挣脱地球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称为脱离速度。面,也不再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不能提供所需要的向心力,从而做离心运动,轨道为椭圆轨道 5、根据万有引力与向心力公式得 r mv r GMm2 2 = r GM v= ? s m/ 10 40 .6 10 98 .5 10 67 .6 6 24 11 ? ? ? ? = - =7.9km/s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 同步教案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单元复习教案 新课标要求 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 3、了解万有引力的“三性”,即:①普遍性②相互性 ③宏观性 4、掌握对天体运动的分析。 复习重点 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宇宙速度、人造卫星的运动 教学方法:复习提问、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二)本章要点综述 1、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 3 2a k T = 比值k 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2、万有引力定律 (1)开普勒对行星运动规律的描述(开普勒定律)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2)万有引力定律公式: 122m m F G r =,1122 6.6710/G N m kg -=?? 周期定律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轨道定律 面积定律 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 表述 的测定 天体质量的计算 发现未知天体 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应用 万有引力定律

(3)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一切物体,但用公式计算时,注意有一定的适用条件。 3、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1)基本方法: ①把天体的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2 22Mm v G m m r r r ω== ②在忽略天体自转影响时,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2 M g G R =,R 为天体半径。 (2)天体质量,密度的估算。 测出环绕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 ,周期为T ,由2 224Mm G m r r T π=得被环绕天体 的质量为2324r M GT π=,密度为3 22 3M r V GT R πρ==,R 为被环绕天体的半径。 当环绕天体在被环绕天体的表面运行时,r =R ,则2 3GT π ρ= 。 (3)环绕天体的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 ①由22Mm v G m r r =得v =∴r 越大,v 越小 ②由2 2Mm G m r r ω=得ω=∴r 越大,ω越小 ③由2224Mm G m r r T π=得T =∴r 越大,T 越大 (4)三种宇宙速度 ①第一宇宙速度(地面附近的环绕速度):v 1=7.9km/s ,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环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 ②第二宇宙速度(地面附近的逃逸速度):v 2=11.2km/s ,使物体挣脱地球束缚,在地面附近的最小发射速度。 ③第三宇宙速度:v 3=16.7km/s ,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在地面附近的最小发射速度。 (三)本章专题剖析 1、测天体的质量及密度:(万有引力全部提供向心力) 由r T m r Mm G 2 22??? ??=π 得2 324GT r M π= 又ρπ?=334R M 得3 23 3R GT r πρ=

《宇宙航行》教案

宇宙航行教案 一、教案背景 本节前已经讲过卫星的发射,环绕的有关知识,对卫星环绕地球飞行的速率、周期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中阶段主要研究的有极地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其中地球同步卫星用于通讯等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用途,并且其轨道、运动有着其自己的特点。因此设立了本教案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同步卫星的特点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课题 地球同步卫星 三、教材分析 本节为第六章第五节中的一个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知道卫星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是万有引力所充当的。并且在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就一课中,对天体的运动规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一些实际应用。 2、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特点。 3、地球同步卫星和其他卫星的运动的共同点:万有引力作为行星、卫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4、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地球同步卫星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事件的之间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新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对

航天知识产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特点和运行规律。 难点: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位置的确定。 六、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并自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并结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通过分析找到地球表面物体万有引力与两个分力——重力和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与同步卫星若在北半球受到的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进行对比与比较。得到地球同步卫星轨道位置的结论,并由万有引力定律及同步卫星周期,从而推导地球同步卫星的速度、高度等。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地球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卫星,有气象卫星、通讯卫星等等。其中有一种很特别的卫星它总是相对于地球的一个固定位置保持相对静止,这种卫星就是地球同步卫星。 (二)新课教学 1、简单介绍地球同步卫星 卫星环绕地球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相对于地面静止,因此从地球上看它总在某地的正上方,因此叫做地球同步卫星。 学生活动:根据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义讨论、归纳、总结其特点: (教师引导并总结) ●与地球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和周期,地球同步卫星的周期T=24h。 ●相对于地球的某地保持相对静止。 提出疑问:既然是相对于地球某地保持静止,那么在大连的上空有没有地球同步卫星?并给出若卫星相对于大连所在的北半球保持静止应有的轨道图片。 2、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

2020学年高中物理 第6章 第五节 宇宙航行学案 2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五节 宇 宙 航 行 “嫦娥三号”卫星是嫦娥绕月探月工程计划中嫦娥系列的第三颗人造绕月探月卫星.“嫦娥三号”要携带探测器在月球着陆,实现月面巡视、月夜生存等重大突破,开展月表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等探测活动.根据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的规划,中国将在2013年前后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探测和自动巡视勘察. 1.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初构想.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的表达式. 3.掌握人造地球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半径的关系. 4.能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及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解决卫星运动的有关问题. 一、人造卫星 1.牛顿对人造卫星原理的描绘. 设想在高山上有一门大炮,水平发射炮弹,初速度越大,水平射程就越大.可以想象,当初速度足够大时,这颗炮弹将不会落到地面,将和月球一样成为地球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动力学原因. 人造卫星在绕地球运行时,只受到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作用,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3.人造卫星的运动可近似地看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向心力就是地球对它的吸引力. G Mm r 2=mv 2r =mω2r =m 4π2 T r . 由此得出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r 的关系: v 由此可见,卫星的轨道半径确定后,其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也唯一确定,与卫星的质量无关,即同一轨道上的不同卫星具有相同的周期、线速度及角速度,而且对于不同轨道,轨道半径越小,卫星线速度和角速度越大,周期越小. 二、宇宙速度 1.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也叫地面附近的环绕速度. 2.近地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 =R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有GMm R =m v 2 R .从而第一宇宙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必修二 6.5宇宙航行 ——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一、教案背景 本节前已经讲过卫星的发射,环绕的有关知识,对卫星环绕地球飞行的速率、周期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中阶段主要研究的有极地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其中地球同步卫星用于通讯等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用途,并且其轨道、运动有着其自己的特点。因此设立了本教案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同步卫星的特点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课题 地球同步卫星 三、教材分析 本节为第六章第五节中的一个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知道卫星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是万有引力所充当的。并且在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就一课中,对天体的运动规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一些实际应用。 2、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特点。 3、地球同步卫星和其他卫星的运动的共同点:万有引力作为行星、卫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4、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地球同步卫星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事件的之间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新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对航天知识产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特点和运行规律。 难点: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位置的确定。 六、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并自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并结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通过分析找到地球表面物体万有引力与两个分力——重力和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与同步卫星若在北半球受到的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进行对比与比较。得到地球同步卫星轨道位置的结论,并由万有引力定律及同步卫星周期,从而推导地球同步卫星的速度、高度等。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地球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卫星,有气象卫星、通讯卫星等等。其中有一种很特别的卫星它总是相对于地球的一个固定位置保持相对静止,这种卫星就是地球同步卫星。 播放同步卫星视频:https://www.doczj.com/doc/566849467.html,/flash/html/4/2012/0217/3512.html 同步卫星1_在线视频观看 (二)新课教学 1、简单介绍地球同步卫星 卫星环绕地球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相对于地面静止,因此从地球上看它总在某地的正上方,因此叫做地球同步卫星。 学生活动:根据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义讨论、归纳、总结其特点: (教师引导并总结) ●与地球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和周期,地球同步卫星的周期T=24h。 ●相对于地球的某地保持相对静止。

宇宙航行教学案

第5节宇宙航行教学案 【课前预习】 1.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想过,从高山上水平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如果速度足够大,物体就,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 2.第一宇宙速度大小为,也叫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大小为,也叫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大小为,也叫速度。 3.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1957年10月4日在发射成功的,卫星质量为kg,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的时间为。 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是1961年4月12日发送成功,飞船绕地球一圈历时。 世界上第一艘登月飞船是1969年7月16日9时32分在发送成功,进入月球轨道;飞船在月球表面着陆;宇航员登上月球。 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在2003年10月15日9时在发送成功的,飞船绕地球圈后,于安全降落在主着陆场 【自主探究】 要点一人造地球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与半径的关系 1.运行规律 2 2 2 2 2 ? ? ? ? ? = = = = T mr mr r v m ma r Mm G π ω (1)人造卫星的运行速率:v= 当r=R时,卫星绕地面运行,v== km/s 这是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大环绕速度. (2)人造卫星的运行周期:T=. (3)人造卫星的运行角速度:ω=. 【例题1 】如图所示,a、b、c是大气层外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a、b质量相同且小于c的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c的线速度大小相等且大于a的线速度 B.b、c的向心加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向心加速度 C.b、c的周期相等且大于a的周期 D.b、c的向心力相等且大于a的向心力

要点二三个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的推导: 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大小为v=km/s. 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大小为v=km/s. 说明(1)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大运行速度,也是最小发射速度. (2)三个宇宙速度分别为在三种不同情况下在地面附近的最小发射速度. 【例题2】.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 B.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大速度 C.它是人造地球卫星在靠近地球表面的圆形轨道上的运行速度 D.它是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所需要的最小地面发射速度 【例题3】.金星的半径是地球的0.95倍,质量为地球的0.82倍。那么, (1)金星表面的自由落体加速度是多大? (2)金星的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大? 要点三.卫星的轨道和种类 (1)卫星的轨道 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可以是椭圆轨道,也可以是圆轨道. 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时,地心是椭圆的一个焦点,其周期和半长轴的关系遵循开普勒第三定律. 卫星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时,由于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而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地心必须是卫星圆轨道的圆心.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在赤道平面内(如同步卫星),也可以和赤道平面垂直,还可以和赤道平面成任一角度. (2)卫星的种类 卫星的种类主要是按卫星有什么样的功能来进行命名的.主要有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勘测卫星、科学研究卫星、预警卫星和测地卫星等种类.【同步卫星】 (1)卫星运动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T=24 h=8.64×104s)。所谓地 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和地球具有相同周期的卫星,T=24h。

人教版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五节宇宙航行同步训练

人教版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五节宇宙航行同步训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共计15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北京时间10月31日17时28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变轨后,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飞向月球.在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时,它的最高速度可达() A . 7.9km/s B . 10km/s C . 16.7km/s D . 3×105km/s 【考点】 2. (2分) (2019高一下·葫芦岛期末) 关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第一宇宙速度与地球的质量无关 B . 第一宇宙速度大小为11.2km/s C . 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的物体的质量应该非常小 D . 第一宇宙速度是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 【考点】 3. (2分) (2017高一下·应县期中) 假设地球的质量不变,而地球的半径增大到原来半径的2倍,那么从地球发射人造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应为原来的() A . 倍

B . 倍 C . 倍 D . 2倍 【考点】 4. (2分) (2020高一下·咸阳月考) 关于三个宇宙速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 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大绕行速度 B . 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地面最小发射速度 C . 在地球发射绕月球运动的月球探测器,需要达到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 D . 飞船的地面发射速度达到第三宇宙速度,它会飞出太阳系以外 【考点】 5. (2分)已知地球半径为R ,质量为M ,自转角速度为w ,地面重力加速度为g ,万有引力常量为 G ,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为v ,则第一宇宙速度的值不可表示为 () A . B . C . D . 【考点】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6.5宇宙航行

6.5 《宇宙航行》 一、教材分析 《宇宙航行》系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五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原理,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公式分析解答有关卫星运行的原因; (2)掌握三个宇宙速度,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 (4)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2)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3)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一节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计算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人造卫星运转的环行速度与卫星发射速度的区别; 四、学情分析 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学生处于高一年级,大多是90年出生,17岁已经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比较起成年人来还不及,尤其是对知识体系条理性掌握,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能力还欠缺。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本节与第六章息息相关,不同水平的学生学起来认知程度不一样。从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来看,学生容易接收表象、浅显的知识,不易接收推理性强、易混淆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人造卫星的发射、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 “宇宙航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第五节内容,介绍了万有引力的实践性成就,万有引力理论使人类实现“飞天”梦想。本节课是一节知识应用与扩展的课程,所以设计时注意加大知识含量,引起学生兴趣。同时注意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用万有引力是天体运动的向心力这一基本方法研究问题的习惯,避免套公式的不良习惯。围绕第一宇宙速度的讨论,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卫星运动图景。 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利用电教媒体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交互平台。 二、【教材分析】 本章知识与内容结构示意图 从以上框图不难看出本节内容是整章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本章中与实际联系最为紧密的一节,所以本节内容是《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章中的重要一节。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研究宇宙速度,认识万有引力的发现对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1、会计算并理解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 2、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1.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初梦想。 2.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 3.会解决涉及人造地球卫星运动的较简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示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1.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航天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探究的成就感; 2.感受人类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究的精神和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的价值; 3.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计算并理解宇宙第一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难点:创设问题情景,理解三个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 五、【学习起点能力分析】 ●在物理1的第3章中,学生已经知道力与运动的关系,能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在物理2的第4章中,学生初步研究了研究了圆周运动;本章中又学了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前面所学的能量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高中学生大都会对航天常识有所了解,并形成了某些看法,其中有的可能是正确的,有的可能是不正确的。有的学生还可能对航天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些已有的看法和兴趣等特点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启发式教学、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浩瀚的宇宙、闪烁的星空,神秘而美丽的太空一直牵引着人类无限的遐想。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终于摆脱了大地的束缚和引力的牵绊,实现了飞天的梦想。我国航天员也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印在飞船舱外的茫茫太空之中。 展示神舟飞船图片及航天员翟志刚太空漫步图片。

2018学年高中物理必修2检测:第六章第五节宇宙航行 含解析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五节宇宙航行 A级抓基础 1.关于宇宙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运行时的最大速度 B.第一宇宙速度是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速度 C.人造地球卫星运行时的速度介于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之间 D.第三宇宙速度是物体逃离地球的最小速度 解析: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同时也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大运行速度,故A对,B、C错;第二宇宙速度是物体逃离地球的最小速度,D错. 答案:A 2.某位同学设想了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卫星发动机关闭),其中不可能的是() 解析:人造地球卫星靠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的方向指向地心,所以圆周运动的圆心是地心.故A、B、C正确,D错误. 答案:D

3.关于地球同步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地球同步卫星一定在赤道上空 B .不同的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高度不同 C .不同的地球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不相等 D .所有地球同步卫星受到的向心力大小一定相等 解析:地球同步卫星一定位于赤道上方,周期一定,离地面高度一定,向心加速度大小一定,所以A 项正确,B 、C 项错误;由于F =G Mm r 2,所以不同的卫星质量不同,其向心力也不同,D 项错误. 答案:A 4.如图所示,a 、b 、c 、d 是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圆形轨道上匀速运行的四颗人造卫星.其中a 、c 的轨道相交于点P ,b 、d 在同一个圆轨道上.某时刻b 卫星恰好处于c 卫星的正上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 、d 存在相撞危险 B .a 、c 的加速度大小相等,且大于b 的加速度 C .b 、c 的角速度大小相等,且小于a 的角速度 D .a 、c 的线速度大小相等,且小于d 的线速度 解析:b 、d 在同一轨道,线速度大小相等,不可能相撞,A 错;由a 向=GM r 2知a 、c 的加速度大小相等且大于b 的加速度,B 对;由 ω= GM r 3 知,a 、c 的角速度大小相等,且大于b 的角速度,C 错;由v = GM r 知a 、c 的线速度大小相等,且大于d 的线速度,D 错.

精品-大班体育优秀儿歌《小小航天员》教案

大班体育优秀儿歌《小小航天员》教案 设计思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教育 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看着孩子们如此关注火箭升空,特别研发了多个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捕捉知识,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在交往中积累生活和学习经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充气棒的多种玩法。 2、训练幼儿上肢肌耐力,发展四肢动作协调性。 3、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5、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 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教师将汗巾为幼儿统入背部 2、充气棒(数量为全班幼儿人数的一半) 3、适合幼儿四散活动无障碍场地 4、韵律操碟《我是小小航天员》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韵律操《我是小小航天员》 将幼儿带入活动场地后,播放音乐《我是小小航天员》,请幼儿集体进行热身运动。 二、出示充气棒与幼儿讨论: 1、它象什么?(幼:象铅笔、火腿肠??????) 2、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幼:软软的、肚子里有空气??????) 3、它可以怎样玩?请幼儿用多种方法试一试 注:教师引导幼儿探索充气棒的多种玩法 三、游戏《小小航天员》 (教:)充气棒就象火箭,你们都知道什么火箭成功升空?请幼儿各抒己见 (教:)今天我们也来玩火箭上天的游戏吧! 玩法一:幼儿分两队面对面站立,相对距离为5米左右,请一队幼儿拿充气棒,教师说:“火箭发射”幼儿一手轻拿充气棒中部,一手用力从下向上挥臂,有拳头将充气棒顶向空中;一方幼儿捡或接过充气棒,游戏依次交替进行。 玩法二:幼儿分两队面对面站立,相对距离为5米左右,请一队幼儿拿充气棒,教师说:“火箭发射”幼儿双手轻拿充

《宇宙航行》示范教案

6.5宇宙航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 的关系。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应用领域。 【教学难点】 1、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区别。 2、掌握有关人造卫星计算及计算过程中的一些代换。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引入新课 1、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时代的新纪元。我国在70年代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相继发射了多颗不同种类的卫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99年发射了“神舟”号试验飞船。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知识。 放映一段录像资料,简单了解卫星的一些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上几节的学习中,大家已经了解了人造卫星在绕地球运行的规律,请大家回忆一下卫星运行的动力学方程。(课件投影) (1)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动力学原因: 人造卫星在绕地球运行时,只受到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作用,人造卫星作圆

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2)人造卫星的运行速度: 设地球质量为M ,卫星质量为m ,轨道半径为r ,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 2 2Mm v G m r r =, ∴v = 可见:高轨道上运行的卫星,线速度小。 提出问题:角速度和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呢? v r ω==, 22T πω== 可见:高轨道上运行的卫星,角速度小,周期长 提问:卫星在地球上空绕行时遵循这样的规律,那卫星是如何发射到地球上空的呢? 新课讲解 1、牛顿对人造卫星原理的描绘: 设想在高山上有一门大炮,水平发射炮弹,初速度越大,水平射程就越大,可以想象当初速度足够大时,这颗炮弹将不会落到地面,将和月球一样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 课件投影。 引入:高轨道上运行的卫星速度小,是否发射也容易呢?这就需要看卫星的发射速度,而不是运行速度 2、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 问题:牛顿实验中,炮弹至少要以多大的速度发射,才能在地面附近绕地球

宇宙航行_教案9

宇宙航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通过实例,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说明物理学的发展对于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 2.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关心国内外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将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教学重点】 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 【教学难点】 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案例一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2007年10月24日经火箭发射,“常娥一号卫 星”首先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然后加速,脱离地 球轨道后,惯性滑行,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最后 进行科学探测。 结合登月航线讨论:为什么飞船能围绕地球旋 转?飞船在什么条件下能挣脱地球的束缚?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宇宙速度 师组织学生观看常娥一号发射并 到达月球的全过程flash动画和 阅读“宇宙速度”。 呈现问题一: 1.抛出的石头会落地,为什么卫 星、月球没有落下来? 2.卫星、月球没有落下来必须具 备什么条件? 师:演示抛物实验,提出问题。 牛顿的思考与 设想: (1)抛出的速 度v越大时,落地 点越远,速度不断 增大,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2)牛顿根据自己的设想草 拟了一幅极富创意的人造卫星原 理图。 (3)牛顿的设想由于受技 术条件的限制,物体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速度,但他的思想启发了后人,在太空探索中立了头功。 呈现问题二: 1.平抛物体的速度逐渐增大,物体的落地点如何变化? 2.速度达到一定值后,物体能否落回地面?组织学生讨论猜测: 1.平抛物体的速度逐 渐增大,物体的落地 点逐渐变大。 2.速度达到一定值 后,物体将不再落回 地面。 3.物体不落回地面时 环绕地面做圆周运 动,所受地面的引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 培养学生实验与理 论的结合,对物理 现象进行大胆科学 猜测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