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下肢丹毒的住院患者

一、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丹毒(ICD-10编码:L03.1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皮肤,并迅速相四周蔓延扩张,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七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型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肿大。病情多在4-5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有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3.症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赤红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红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2.适用于下肢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3.下肢丹毒慢性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孕妇、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糖;

(3)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下肢血管彩超、胸部X线片等。

(八)治疗方法: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湿热毒蕴证:清热凉血,利湿解毒。

推荐方剂:萆薢渗湿汤加减。萆薢、薏苡仁、赤小豆、赤芍、金银花、牡丹皮、泽泻、虎杖、黄柏、蒲公英、甘草等。

中成药:新癀片、四妙丸等。

(二)外治法

1.贴敷疗法

(1)外敷膏药:适用创面无水疱,局部红肿者,可选用金黄膏或复方黄芩液或青黛膏或芩柏膏;消肿散痛垫外敷:适用创面无水疱,局部红肿疼痛者。

(2)中药湿敷:适用于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可选用黄柏、白鲜皮或黄连、白头翁、金银花、马齿苋、土槿皮、红花等煎剂湿敷。

(3)硫酸镁湿敷:适用创面无水疱,局部红肿者。

2.湿润暴露疗法:适用于创面有水疱者。先将疱液引流,外涂湿润烧伤膏。

3.中药熏蒸:中药金银花、黄柏、知母、贝母、天花粉、白及、穿山甲等煎汤,外用熏洗。

4.砭镰法:嘱患者取端坐位,将患肢放在脚凳上,充分暴露:将三棱针用碘酒、酒精棉球常规消毒;施术者手持三棱针沿红肿最明显处边缘环刺一周,针距1-2mm,深度2-3mm,注意避开大血管和神经,让刺血点自行流血2-5分钟,每点流血1-2ml,待恶血流尽后,再清洁创面,敷以凡士林砂条,覆盖无菌纱布,外以弹力绷带包扎加压固定(须有较好透气性,松紧适度)(三)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可选用半导体激光照射:适用于丹毒导致的肢体肿胀、疼痛、溃疡修复。

(四)内科基础治疗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学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处理。

(五)护理调摄

1.生活起居:患者应卧床休息,制动,抬高患肢30°。注意足部清洁,避免搔抓,积极治疗皮肤破损及足癣。

2.饮食调理:清淡饮食,禁忌辛辣、油腻油炸、荤腥等。

3.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焦虑等不良情绪。

(九)出院标准

1.发热,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改善。

2.下肢皮色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

3.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疾病加重,需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病情变化,出现内陷、红丝疔、局部化脓等,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家属意愿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丹毒中医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下肢丹毒(ICD-10编码:L03.1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丹毒护理常规讲课稿

丹毒 丹毒指以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素体血分有热,或湿热火毒之邪侵人肌肤破损处,郁于肌肤而发。 (二)临床表现 本病特点是发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灼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发无定处,多见于小腿、头部、面部,新生儿多发生于臀部。 (三)护理评估 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体温变化。 2.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热蕴毒证、湿热蕴毒证、胎火蕴毒证。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完整。 (3)下肢丹毒,抬高患肢,以利于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皮损的颜色、水肿、疼痛的程度,做好记录。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是为毒邪内攻之险症。应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的情况。 3.给药护理。 (1)口服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服药数天,以防复发。 (2)外敷药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有小面积破溃、局部出现红疹、瘙痒时,报告医师。 ( 3 )注意保持外敷药湿润。 4.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荤腥及辛辣刺激之品。毒邪内攻者宜半流质饮食,湿热内蕴者宜食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如玉米粥、西瓜及冬瓜汤等。

(2)高热者,多饮淡茶水和清凉饮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5.生活护理。 (1)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及皮肤抗病能力。 ( 2 )病重者宜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保持患者个人卫生,防止皮肤损伤,避免毒邪入侵。 6.情志护理:注意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7.起居护理。 (1)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床边隔离,多饮水,不宜吹风日晒。 ( 2 )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 8.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9 C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

外科感染试卷 三基 第 版

§6.3.1.4外科感染试卷单5选1(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1分]下述哪项属特异性感染 A: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B:变形杆菌感染 C: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D:链球菌感染 E:假丝酵母菌病 2.[1分]破伤风病人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 A:面部表情肌 B:四肢肌 C:膈肌 D:咀嚼肌 E:颈肌 3.[1分]上唇痈可并发 A:面部蜂窝织炎 B:眼睑炎 C:口腔炎 D:牙龈炎 E: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4.[1分]治疗下肢急性丹毒,首选抗生素是 A:四环素 B:红霉素 C:庆大霉素

D:氯霉素 E:青霉素 5.[1分]预防破伤风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是 A:彻底清创 B:应用青霉素 C:注射TAT D:注射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E: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6.[1分]深部脓肿的特点是 A:局部波动感明显 B: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 C:局部仅有红肿现象,但无压痛 D:局部红肿,压痛明显,穿刺可抽到脓液 E:局部红、肿、热、痛明显 组5选1(每组试题与5个共用备选项配对,可重复选用,但每题仅一个正确) 7.[1分]败血症 A:细菌仅在一个毛囊内产生的化脓性感染 B:细菌进入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 C:大量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身中毒症状 D:局部病灶内化脓的细菌栓子,间歇地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身体他处器官或组织内产生转移性脓肿者 E:少量的细菌间歇侵入血液循环内,而又被人体防御系统所消灭,不引起全身中毒反应者 8.[1分]脓血症 A:细菌仅在一个毛囊内产生的化脓性感染

C:大量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身中毒症状 D:局部病灶内化脓的细菌栓子,间歇地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身体他处器官或组织内产生转移性脓肿者 E:少量的细菌间歇侵入血液循环内,而又被人体防御系统所消灭,不引起全身中毒反应者 9.[1分]毒血症 A:细菌仅在一个毛囊内产生的化脓性感染 B:细菌进入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 C:大量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身中毒症状 D:局部病灶内化脓的细菌栓子,间歇地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身体他处器官或组织内产生转移性脓肿者 E:少量的细菌间歇侵入血液循环内,而又被人体防御系统所消灭,不引起全身中毒反应者10.[1分]菌血症 A:细菌仅在一个毛囊内产生的化脓性感染 B:细菌进入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 C:大量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身中毒症状 D:局部病灶内化脓的细菌栓子,间歇地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身体他处器官或组织内产生转移性脓肿者 E:少量的细菌间歇侵入血液循环内,而又被人体防御系统所消灭,不引起全身中毒反应者11.[1分]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A:脓液稠厚,色黄,不臭 B:脓液稀薄,淡红色,量多 C:脓液稠,有粪臭 D:脓液淡绿色,有甜腥臭 E:脓液具有恶臭(下述各类感染时的脓液特点为) 12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局部红赤肿胀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戒烟、酒。 2.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患部皮肤。 3.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范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4.每日用碘伏消毒清洗创面。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5.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 6.遵医嘱中药外敷。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熏洗。 9.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发热 1.监测体温等情况。寒战者注意保暖,加盖衣被。高热者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

2.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2000ml/天,遵医嘱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煎汤代茶频频饮服,如菊花、金银花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三)疼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湿敷。 6.遵医嘱中药塌渍。 (四)水疱 1.水疱超过3cm者,遵医嘱抽吸疱液。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品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阳光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3.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药物涂抹厚度约1~2mm,敷药面积应超过红肿部位1~2cm,一般敷药4~6小时(其他详见附录2)。

丹毒临床路径之欧阳家百创编

丹毒临床路径 欧阳家百(2021.03.07) (2016年版) 一.丹毒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丹毒(不伴有并发症)(ICD-10:A46..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二版》(赵辩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1.急性发病。 2.局部红肿性斑,表面皮温增高,可出现水疱,迅速扩展。 3.伴有高热及局部疼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杨国亮皮肤病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杀菌消炎,解除全身症状。 2.选择敏感抗菌药物系统治疗。

3.局部外用抗菌药物治疗。 4.物理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46..00丹毒(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ESR、CRP或PCT;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 (1)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血液或创面); (2)皮肤真菌涂片+培养(怀疑有足癣的患者); (3)双下肢动脉、静脉彩超(必要时); (4)病理活检(必要时); (5)口腔及耳鼻喉科相关检查(必要时); (七)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抗细菌治疗:青霉素是首选药物,但要考虑青霉素的高耐药性及需要皮试阴性后方可用药。其次可选1、2代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患者应≥18岁)或阿奇霉素。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 径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下肢丹毒的住院患者 一、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丹毒(ICD-10编码:L03.1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皮肤,并迅速相四周蔓延扩张,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七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型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肿大。病情多在4-5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有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3.症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赤红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红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2.适用于下肢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丹毒临床路径

丹毒临床路径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丹毒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丹毒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丹毒(不伴有并发症)(ICD-10: A46..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二版》(赵辩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1.急性发病。 2.局部红肿性斑,表面皮温增高,可出现水疱,迅速扩展。 3.伴有高热及局部疼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杨国亮皮肤病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杀菌消炎,解除全身症状。 2.选择敏感抗菌药物系统治疗。 3.局部外用抗菌药物治疗。 4.物理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46..00丹毒(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ESR、CRP或PCT;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 (1)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血液或创面); (2)皮肤真菌涂片+培养(怀疑有足癣的患者); (3)双下肢动脉、静脉彩超(必要时);

下肢丹毒综合疗法体会

下肢丹毒综合疗法体会 发表时间:2014-05-15T10:57:38.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1期供稿作者:姜竹春 [导读] 丹毒是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故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姜竹春(黑龙江牡丹江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 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下肢丹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措施。结果通过综合疗法治疗44例下肢丹毒全部治愈,有效率100%。结论综合疗法治疗下肢丹毒疗效显著。 【关键词】下肢丹毒;综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233-01 丹毒是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故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丹毒是因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小损伤处侵犯皮内网状淋巴管所致的炎症,是常见外科体表感染性疾病。因其发病时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故名丹毒[1]。可发于头面部、躯干及下肢,其中以发于下肢者多见。丹毒如果治疗不彻底常常复发,现将我院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4例病例来源于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患者,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15岁~68岁。 1.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除下肢局部红肿热痛外,伴有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体温在37.8~39.5℃之间,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增高。 1.3诊断标准①起病急,全身症状明显,常有突然发冷、畏寒、高热和头痛不适;②基本损害为稍高于皮面的水肿性红斑,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楚,压之红色消退,去除压力后重复出现红色,红肿区有烧灼样疼痛,并可出现浆液性水疱,局部可有淋巴结肿大;③血常规检查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升高。 1.4综合治疗 1.4.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忌食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下肢肿胀渗出者应适当抬高患肢。 1.4.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静脉应用青霉素800万u,1次/d,连用10d,对继发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 1.4.3中药治疗①内治法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为治法。生地黄20g,赤芍15g,茯苓15g,银花15g,连翘20g,车前子10g,黄柏10g,蒲公英30g,生甘草6g为基础方内服,并根据病程阶段、临床表现予以辨证加减。早期伴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者,治疗上凉血清热、利湿通络,予基础方加牡丹皮、苍术、牛膝等; 中期肢体局部肿胀、肤色暗红、舌暗红、苔薄腻、脉滑数者,予基础方加苍术、当归、桃仁等活血清热、利湿消肿,并减少生地黄等凉血清热药物用量;后期局部红热消退,下肢肿胀,予基础方去生地黄、蒲公英,加黄芪、当归、泽泻、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利湿消肿。每日1剂,煎取250ml,分早晚2次餐后温服。②中药外治法以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利湿消肿之中药外敷。金银花30g,紫花地丁100g,虎杖60g,黄柏60g,牡丹皮60g,赤芍60g,土茯苓100g。每日1剂,水煎,取药汁1000ml,温度保持在20~30℃,将患肢置于药液中,以纱布淋洗患处30min,再以纱布浸湿药液敷于患处20min,每日2次。 1.5疗效判断标准[2] 治愈:全身及局部症状消退,血常规正常;好转: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症状未全消;未愈:全身与局部症状未能控制,出现“陷证”。 2.结果 通过综合疗法治疗44例下肢丹毒全部治愈,有效率100%。一年后随访4例复发,复发率9%。 3.讨论 丹毒即现代医学的急性淋巴管炎,是丹毒链球菌引起的粘膜网状淋巴管炎,多发于下肢腿胫部、踝部、足背部。本病初期往往有怕冷、发热、关节酸痛、头痛、纳呆等症状,随后出现小片红斑、后迅速蔓延成鲜红一片,稍高出皮肤,边界清楚,与正常皮肤有明显界限。严重的红肿处可伴发紫癜或大小不等的水泡。西药治疗一般首选青霉素注射液静脉滴注,其见效快,治疗效果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联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抗溶血性链球菌,疗效确切[3]。但单纯西药治疗,复发率高,且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导致耐药,影响免疫球蛋白的合成,降低机体抵抗力。 中医认为,丹毒为血分郁热、郁于肌肤、外感风湿毒,或皮肤损伤、毒邪乘隙而入所致。病机为热毒炽盛,湿热蕴结,瘀血阻络。治当清热解毒,利湿化瘀。五味消毒饮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散结,萆薢、薏苡仁利水渗湿泄热,苍术、黄柏清热解毒燥湿,泽泻、通草清热利水,牡丹皮凉血,牛膝引药下行、活血行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中药具有抗菌消炎作用,活血化瘀中药能善毛细血管通透性。 中药的清热解毒药理作用主要体现为抗病原微生物、抗毒素、解热、抗炎、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利湿功效的中药能抗菌、抗病毒、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金银花目前已被列入重要的中药抗菌药物,其有效成分银花皂素对溶血性链球菌分泌的毒素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还具有提高人体免疫的功能;野菊花所含黄酮苷可扩张周围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的血液瘀滞状态,促进炎症消退;黄芩可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炎症反应。外用金黄散调敷,缓解患者局部灼热肿痛的感觉。中西医结合疗法标本兼治,较单纯西医抗感染治疗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治疗丹毒的方式虽多种多样,但是结合笔者经验以及其他的文献报道来看,多着眼于疗效的比较与评价,其机理阐述较少,缺乏更深层次的规范化研究,如对有效药物的药效学研究,消肿止痛消炎作用机制的更深层次的规范化研究,从而取得中医药治疗丹毒的循证医学的证据。综上所述,综合疗法治疗下肢丹毒,既能使药物直达病所,又能治病求本。在急性期早期治疗见效快,恢复消肿期能消褪皮肤红肿“僵化”现象,加速痊愈,能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俊爽,李晓艺,史风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31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12):1825-1826. [2] 朱群霞.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3):46-47. [3] 吴澎,钮晓红.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丹毒26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2,32(10):1024-1025.

丹毒临床路径

丹毒临床路径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丹毒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丹毒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丹毒(不伴有并发症)(ICD-10: A46..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二版》(赵辩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1.急性发病。 2.局部红肿性斑,表面皮温增高,可出现水疱,迅速扩展。 3.伴有高热及局部疼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杨国亮皮肤病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杀菌消炎,解除全身症状。 2.选择敏感抗菌药物系统治疗。 3.局部外用抗菌药物治疗。 4.物理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A46..00丹毒(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ESR、CRP或PCT;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 (1)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血液或创面); (2)皮肤真菌涂片+培养(怀疑有足癣的患者); (3)双下肢动脉、静脉彩超(必要时);

一例丹毒病人护理体会

一例丹毒病人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8-12-04T11:32:34.20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作者:毛嘉 [导读] 湖南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四病室湖南长沙 410000 【关键词】丹毒;治疗;护理;预防 丹毒(erysipelas)是一种细菌导致的急性皮肤浅层感染,常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而入侵,如足癣、刺伤等侵入,继而引起皮内网状淋巴管的急性感染,故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本病多发生于下肢和面部,通常起病急,蔓延快,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局部可出现界限清楚的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可褪色,可有烧灼样痛。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可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全身反应。丹毒经及时治疗可基本治愈,但复发率较高,反复发作的丹毒,又称为复发性丹毒,可致局部淋巴管阻塞,淋巴液回流障碍,组织增厚,形成象皮肿。少数严重患者可引起脑膜炎、急性肾炎、心内膜炎,甚至败血症,预后甚为严重。因此,丹毒的防治十分重要。我科于2018年6月28日收治一例丹毒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并制定出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后,患者痊愈出院,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现将次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6岁。因“左下肢红肿热痛3日”入院。患者三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小腿部皮肤疼痛、灼热感、大面积红肿,伴局部皮温升高。小腿内侧皮肤可见成片浅黄色水泡,无破损,无渗出,无皮屑。当时无头晕头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纳可,寐安,二便调。今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丹毒”收入我科;高血压病史,诉自服施慧达(具体用量不详,血压不详)。手术史:1998年行胆囊切除术(具体情况不详),腹部有一15cm疤痕。2015年左踝关节骨折,内侧可见一7cm疤痕、外侧可见一15cm疤痕。否认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病史,无心脏、血液、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疾病史,否认外伤、中毒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未询及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2 治疗 2.1 中医治疗 龙胆10g、车前子10g、木通10g、黄芩10g、炒栀子10g、当归12g、生地黄20g、麸炒泽泻10g、麸炒柴胡12g、甘草6g、牛蒡子15g、黄连10g、淡竹叶10g、大黄5g、羚羊角超微1g、川芎12g煎煮成7剂,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2.2 全身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遵医嘱抗生素治疗选用头孢美唑钠(0.5g)4支*0.9% NS100ml Bid,0.9% NS 250ml*注射用转化糖qd,0.9% NS100ml*奥美拉唑(20mg)2支 qd。并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应用3~5日,以免丹毒复发。 2.3 局部治疗 患肢抬高,局部用50%硫酸镁液湿热敷及复方消炎散外敷以消炎散肿,并配合红外线照射疗法。 3.护理 3.1 一般护理 3.1.1 体位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抬高30度左右,有利于水肿消退。 3.1.2 饮食护理 饮食清淡,宜低盐低糖、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忌辛辣油腻;指导病人在发病期间要戒烟、戒酒; 3.1.3 环境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为防止接触性传染,不与家人共用洁具;3.1.4病房内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注意通风;接触患者及周围环境前后均要洗手消毒,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2 皮肤护理 3.2.1 全身护理 指导患者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并保持清洁,皮肤若感到瘙痒,不可用力抓挠,以免加重感染; 3.2.2 局部患处护理 患处要充分暴露,避免热源,避免碰撞,避免压迫;每天要用温水洗脚,切忌用太热的水烫脚;局部敷药时应将药物直接敷于患处皮肤,敷药时宜均匀、轻柔,以便于药物充分渗透;每日用皮尺于同一部位测量肿胀患肢的周径,以了解肿胀缓解情况 3.3 心理护理 3.3.1 患者家属 家属、好友对患者应多加关心,亲友可以多陪陪患者,让患者的心情愉悦,来自亲友的支持会给患者无穷的心理能量。 3.3.2 患者 病人常因患处皮肤红肿疼痛导致行动不便或局部水泡导致自卑、焦虑、忧愁。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和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向病人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并缓解其不安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重要性,给予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药物相关护理 丹毒因需长期足量应用抗感染药物可致病人菌群失调,多注意病人口腔有无真菌感染。 4.体会 4.1 抗生素应正规、及时、足量使用。首次发病的病人常因使用抗生素效果明显而不遵医嘱用药,导致丹毒不能彻底治愈而复发。而首次用药若没有足量用药,再发时再用原来的药可能会导致效果不佳。所以,应向病人做好宣教,积极配合治疗。

左下肢丹毒

左下肢丹毒 患者张桂贞,女,78岁,主因左下肢肿痛伴发热(体温最高39℃)1周于08.3.25入院治疗。入院前于急诊查学常规:WBC17.0×109/L,其余正常,给予头孢吡肟2g/q12h治疗7天,体温有所减退,但未降至正常。查体:患者诉反酸,左下肢红肿可见略吸收,有水泡形成,且水泡破溃,有少许浆液性分泌物。诊断:左下肢丹毒。患者既往冠心病史8年,于3年前行冠脉搭桥手术,无足癣病史。平素规律服用阿斯匹林0.1g/qd,倍他乐克25mg/qd,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索尼特) 60mg/qd。 入院后检查患者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ESR均无异常。 入院后给予NS100ml+阿乐欣(注射用阿洛西林钠)4g/q8h联合盐酸莫西沙星片(拜复乐)0.4g/qd/po抗感染;龙胆紫外用;NS100ml+泮托拉唑40mg/qd抑制胃酸;5%G250ml+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异舒吉) 10mg/qd扩冠;同时口服:阿斯匹林0.1g/qd、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索尼特) 60mg/qd、倍他乐克25mg/qd、单硝酸异山梨酯(欣康)20mg/tid。 患者自3-25至4月3日左下肢疼痛减轻、反酸减轻、水泡破溃处逐渐结痂,左下肢痛明显减轻,但仍低热,患处皮温高,感染控制不理想;且血压控制不理想,处于160/90mmHg左右。 4-2:考虑可能存在厌氧菌感染,给予奥硝唑0.5 g/qd静点。 4-3:仍低热,左下肢疼痛加重,血压160/90mmHg。感染控制不理想,停用阿乐欣、奥硝唑,改用NS100ml+青霉素钠160万U/q6h;外用如意金黄散,以醋调制;加用氨氯地平控制血压。 4-4至4-10未再发热,左下肢疼痛消失,红肿明显消退,于4-10出院。带药:希刻劳0.25/tid×5、倍他乐克25mg/qd×14、阿斯匹林0.1/qd×14。 分析: 1、首先应关注治疗用药的选择 丹毒(erysipelas)系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真皮炎症。中医称为火丹、流火。多由足癣或下肢外伤引起。治疗上应采取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首选药物为青霉素G,可选用红霉素或复方磺胺类药物。局部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中后期红肿稍

13、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下肢丹毒的住院患者 一、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丹毒(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 )》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皮肤,并迅速相四周蔓延扩张,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七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型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肿大。病情多在4-5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有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3.症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赤红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红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2.适用于下肢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3.下肢丹毒慢性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孕妇、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潜血; ( 2 )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糖; ( 3 )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下肢血管彩超、胸部X 线片等。 (八)治疗方法: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湿热毒蕴证:清热凉血,利湿解毒。 推荐方剂:萆薢渗湿汤加减。萆薢、薏苡仁、赤小豆、赤芍、金银花、牡丹皮、泽泻、虎杖、黄柏、蒲公英、甘草等。 中成药:新癀片、四妙丸等。 (二)外治法 1.贴敷疗法

52 外科 丹毒(下肢丹毒)急性期临床路径(2017年版)

丹毒(下肢丹毒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下肢丹毒急性期的住院患者。 一、丹毒(下肢丹毒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TCD 编码:TCD:BWC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丹毒急性期(ICD-10 编码:L03.1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慢性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丹毒(下肢丹毒急性期)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毒蕴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丹毒(下肢丹毒急性期)急性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丹毒(下肢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2.发病时间在2周以内。 3.下肢丹毒慢性期、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有过敏病史或过敏体质、患有精神病患者、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或有继发的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损害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糖、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可选择下肢血管彩超、胸部X 线片、B超(肝胆胰脾肾等)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湿热毒蕴证:凉血清热,利湿解毒。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外治法 (1)贴敷疗法 (2)中药泡洗 4.其它特色治疗 5.饮食疗法 6.西药治疗 7.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发热消退,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改善。 2.下肢皮色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 3.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如出现血疱、皮肤坏死等,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疾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了内陷、红丝疔、局部化脓等,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名中医治丹毒四个秘方

名中医治丹毒四个秘方 治丹毒秘方(3首) 2.1蝎槟导滞汤 【来源】余步卿,《浙江中医医院学报》(6)1980年 【组成】全蝎(或蝎尾)4只(研吞)、槟榔、生甘草各4.5克,川牛膝、炙甲片、桃仁各9 克,红花、独活各3克,赤芍、黄柏各6克,忍冬藤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化湿清热,疏结导滞。 【方解】本方是已故名医余步卿用以治疗流火早期的经验方。方中的独活、黄柏、生 甘草化湿清热;忍冬藤解毒通络;以全蝎搜风、散结、通络;槟榔、川牛膝、炙甲片、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疏结导滞,且牛膝导药下行直达病所,故兼之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化湿清热、疏结导滞之功。用之临床,一般三四剂即可见效。 【主治】流火早期(下肢丹毒)。鲁贤昌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本方不但对流火早期 有效,而且对流火中、晚期(除化脓者外)和多种下肢疾患,如热痹、血栓性静脉炎、炎性肿块、手术后感染和伤筋瘀肿疼痛,人造血管术后栓塞等均可主之。 【加减】如有表证,发冷发热,脉浮数、舌苔白腻,可加薄荷、苏梗;热重烦躁,舌 苔黄腻,去红花,加焦山栀、黄芩、丹皮;脘闷欲呕,去桃仁、炙甲片、独活,加藿香、姜半夏、广郁金、炒枳壳;肿硬痛剧,加乳香、桑寄生;皮色潮红、光亮肿大者,去炙甲片、红花,加晚蚕砂、地骷髅、绵茵陈。 鲁贤昌用药经验:如方中缺全蝎,可用地鳖虫、地龙或蜈蚣代替;槟榔用量可酌情增 加;高热时,去独活、红花、炙甲片,加金银花、紫花地丁、半枝莲、丹皮等。

在内服药治疗的同时,也可适当配合外治:如腹股沟淋巴结坚硬肿大,可用温经通络 的薄贴盖之;局部红肿较剧者,可加用如意金黄散外敷。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良效。鲁贤昌临床验证流火(下肢丹毒)、血栓性静脉炎、人 造血管术后栓塞各1例、均获痊愈。多年临床使用,用治上述各病症,证明均有良好效果。2.2鹿角阳和汤 【来源】郑锦章,《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鹿角霜30克,麻黄5克,熟地30克,肉桂5克,白芥子3克,炮姜1.5克,川椒5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二煎温服、第三煎熏洗患处。 【功用】温阳解毒、利湿消肿。 【方解】慢性丹毒出现局部漫肿,疼痛不著,患处皮温稍低,皮色苍白或紫暗,自觉 木胀感等是虚寒之象,故方用麻黄开腠,可助解散寒凝;取肉桂壮元阳、益火之源,以消 阴翳;炮姜守而不走,助肉桂温中散寒;白芥子对皮里膜外的寒凝有消散之功;方中重用 熟地补血生精填髓,扶正以驱邪。且熟地与麻黄同用,既能缓麻黄发表,又能去熟地滋腻; 川椒温经散寒;鹿角霜功力不及鹿角,故用量较大,取其温补肾阳兼能散瘀消肿而治虚寒 性疮疡。合用共奏温阳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慢性丹毒。 【加减】局部皮色紫暗,加丹皮20克,红花6克,鸡血藤30克;疼痛加乳香、没药各6 克。 【疗效】治疗17例慢性丹毒虚寒型,除1例转口腔医院,2例下肢呈慢性水肿样而中断 治疗外,其余均获良效。 2.3解毒清热汤

丹毒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丹毒该怎么办

丹毒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丹毒该怎么办 丹毒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1.全身治疗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 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 二、预后 婴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预后危重。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丹毒最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医 1.中医疗法: 二、辨证选方 1.风热化火 治法:散风清火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牛蒡子15g,薄荷(后下)10g,僵蚕12g,生山栀10g,黄芩10g,黄连10g,板蓝根30g,银花12g,连翘12g,赤芍12g,丹皮12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元明粉;咽痛加玄参、生地。 2.肝脾湿热 治法:清肝泄热利湿。 方药:柴胡清肝汤或花斑解毒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生山栀10g,龙胆草30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0g,银花15g,连翘12g,车前子(另包)30g,生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湿热化火 治法:利湿清热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紫花地丁15g,,银花10g,连翘20g,赤芍15g,丹皮15g,川牛膝15g,赤苓12g,车前子(另包)30g,粉萆薢14g,生苡仁

丹毒拔罐疗法

取穴方一阿是穴(患部)、大椎、曲池(双)、委中(双)。发于上部者,配合谷、尺泽;发于下部者配血海、足三里、解溪、太冲。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快速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0-15分钟,以每穴出血量约0.5-1毫升为度。其中解溪、太冲点刺出血,不拔罐。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疗程即愈。 取穴方二膈俞、大椎、委中。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或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0-15分钟。隔日治疗1次。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皆效。 取穴方三大椎、厥阴俞。上部配曲池、肩外俞;下部配委中、血海。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以毫针用泻法针刺,然后拔罐5-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临床多年,效果甚佳。一般1-2疗程即效或痊愈。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取穴方四大椎、委中。上部配曲池、合谷;下部配阴陵泉、血海。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皆效。 取穴方五大椎、身柱、肺俞、肩外俞、曲池、病变周围的健康皮肤处。 方法: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头面部丹毒。 效果:屡用多效。

附穴方六委中、血海、三焦俞、大肠俞、环跳、次(骨+谬)、病变区周围的健康皮肤处。 方法: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下肢丹毒。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曾治疗15例,经治2-3疗程,均获痊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局部红赤肿胀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戒烟、酒。 2.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患部皮肤。 3.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范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4.每日用碘伏消毒清洗创面。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5.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 6.遵医嘱中药外敷。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熏洗。 9.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发热 1.监测体温等情况。寒战者注意保暖,加盖衣被。高热者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

2.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2000ml/天,遵医嘱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煎汤代茶频频饮服,如菊花、金银花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三)疼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湿敷。 6.遵医嘱中药塌渍。 (四)水疱 1.水疱超过3cm者,遵医嘱抽吸疱液。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品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阳光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3.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外科试题

第八章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 【考纲要求】 1.外科病人的营养需求:①人体基本的能量储备与需要;②创伤与感染的代谢变化与营养需求。 2.外科病人的营养补充:①肠外营养的适应证、方法与并发症;②肠内营养的适应证、方法与并发症。 【考点纵览】 1.正常成人一般每日约需能量7535kJ (1800kcal)。 2.创伤后或严重感染时BEE(基础能量消耗)可增加20%~40%,大面积烧伤时BEE增加50%~100%,一般的择期手术增加10%左右。 3.外科营养包括经胃肠道和胃肠外两种。 4.肠外营养的适应证。 5.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可分为技术性、代谢性和感染性三类。 6.肠内营养的适应证。 【历年考题点津】 1.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时,补充氮(g)和热量(kcal)的比例一般为 A.1:10 B.1:50 C.1:100 D.1:150 E.1:300 答案:D 2.机体处于应激如创伤、手术、感染等情况下,能量代谢的变化中,错误的是 A.机体出现高代谢和分解代谢 B.脂肪动员加速 C.蛋白质分解加速 D.处理葡萄糖能力增强 E.机体处于负氮平衡 答案:D 3.下列各项关于全胃肠外营养的指征中,不包括 A.短肠综合征 B.大面积烧伤 C.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D.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 E.肢体外伤性失血 答案:E

4.应用全胃肠外营养时,氮和热量之比应为 A.150~80)kcal B.1100~120)kcal C.1150~200)kcal D.1210~240)kcal E.1:250kcal以上 答案:C 5.长期肠外营养支持者,应选择的穿刺血管是 A.颈内静脉 B.大隐静脉 C.颈外静脉 D.足背静脉 E.头静脉 答案:A 6.肠内营养并发症与输入速度及溶液浓度有关的是 A.误吸 B.腹胀、腹泻 C.肠炎 D.肠道细菌移位 E.胆囊结石 答案:B 第九章外科感染 【考纲要求】 1.概论:①感染发生的原因与预防;②病理;③诊断;④治疗原则。 2.软组织急性感染与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①病因与临床表现;②处理。 3.全身化脓性感染:①种类;②诊断;③治疗原则。 4.特殊性感染:①破伤风的临床表现、诊断、防治;②气性坏疽的临床表现、诊断、防治。 【考点纵览】 1.外科感染的概念。 2.局部症状: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是化脓性感染的典型症状。 3.波动感是诊断浅部脓肿的主要依据。 4.疖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5.面部,特别是上唇和鼻部周围的疖,处理不当可引起颅内感染。 6.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称为疖病,常见于糖尿病病人与营养不良的小儿。 7.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