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类文献综述

机械类文献综述

机械类文献综述
机械类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齿轮作为传递运动和动力的基础元件,在工业发展的历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机械传动中的地位是其它元件一直都无法替代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齿轮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它的方方面面都在产生着巨大的变化。例如,在设计上,基于动态弹性啮合理论的齿轮动态设计将取代基于刚性力学的静态设计;在加工上,齿轮加工机床及刀具的原始精度正在不断地提高;在检测上,齿轮测量技术正朝着高效率、高精度、多功能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等等。

齿轮以其形状复杂而著称于世,其各项误差的检验项目种类繁多,并且技术上难度较大,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工程界最为关注的一项课题。我国精密测量技术和仪器的现状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机械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先进测量技术和仪器的基础理论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方面与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齿轮测量的发展尤其是复杂齿轮测量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随着我国经济、技术与世界接轨,测量检测行业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冲击,其竞争能力也就必须加强。

目前国外发展了一些齿轮测量智能化仪器,但其价格昂贵,使用维修的技术性很强,所以大多企业还是沿用传统的齿轮测量仪器或通用仪器进行齿轮测量。这些仪器的电气控制及数据处理部分可靠性差、故障频繁,直接影响齿轮生产和新产品开发。为了缓解这种高新科技与落后环境的矛盾,低成本地提高我国几何量检测的智能化程度,用微机技术对该仪器升级改造、实现检测系统智能化很有必要。

研究真正反映齿轮三维几何空间形状和制造误差组成因素的齿轮整体检测方法在我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研究用检测简便、精确、迅速的测量方法改造现有测量机更为突出。

20世纪80年代以前,齿轮测量原理主要以比较测量为主,其实质是相对测量。具体方式有两种:一是将被测齿轮与一个标准齿轮进行实物比较,从而得到各项误差;二是展成测量法,就是将仪器的运动机构形成的标准特征线与被测齿轮的实际特征线作比较,确定相应误差。而精确的展成运动是借助一些精密机构来实现的,不同的特征线需要不同的展成机构。比较测量的主要缺点是:测量精度依赖于标准件或展成机构的精度,机械结构复杂,柔性差,同一个齿轮需要多台仪器测量。对于齿廓误差测量而言,展成式测量技术仅限于渐开线齿廓误差测量上。对于非渐开线齿轮的端面齿廓测量,采用展成法测量是十分困难得,因为展成机构太复杂并且缺乏通用性。

多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在大型齿轮测量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丰富了大型齿轮测量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在检测仪器方面,各国均开发了由计算机控制的齿轮量仪,其机构大量应用新技术和新元件,如计算机数控技术运用于控制、驱动、数据处理等;光栅、同步感应器、容栅、磁栅、电感测微技术、电容测微技术、激光测量技术等用于位移测量,不断提高齿轮测量精度。总的发展趋势为:1)测量软件功能的增强和扩展,由于大齿轮的结构复杂大、重量重等原因,这就要促使其必须实现自动化的要求,即机电一体化的趋势。用计算机进行控制,用软件进行复杂的数据处理,也就大大提高了效率。2)

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由于很多机械加工场地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为了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实现远程控制是大势所趋的事情。在远程控制室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在机测量的同时还可以整理数据报告,检验和打印报告单,既节约时间又节约人力资源。对于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利用,在早期的齿轮测量中。人工读指示表(如千分表等)获取齿轮误差,得到的是误差幅值,仅仅能用来评判被检项目合格与否。电动记录器的出现,靠人工读曲线,使工艺误差分析成为可能。而计算机的采用,使自动处理测量结果、分析工艺误差并将分析结果反馈到加工系统进而修正加工参数成为现实[9]。目前,在齿轮测量数据处理方面,通常采用的方法为最小区域法和最d'--乘法。理论上讨论最多的是最小区域法,实际中广泛使用的是最小二乘法,同时数字滤波技术也得到一定应用。如今的常用渐开线圆柱齿轮测量仪器有几十种。它们的测量方法都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按照齿轮测量的原理不同,可以大致把它们分为两大类。~类是比较法测量,或者称为相对测量法测量。例如。齿形测量仪通过用机械范成或电子范成的渐开线与被测齿轮的实际曲线比较并获得误差。这种测量方法现在用途极为广泛。另一类是绝对测量法。例如,测量齿形时,把实际的齿形曲线与数学理论曲线相比较并获得误差。

2齿轮精度设计概述口]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设计涉及面广,现简述如下。

(1)公差组与精度等级

对齿轮传动一般有四个方向的要求

①传动准确,即传动比变化尽量小;

②传动平稳,即振动与噪声尽可能小.避免产生动

载荷与撞击;

③工作点面接触好,即载荷分布要均匀,避免动载荷

大时齿面应力集中,引起早期点蚀、折断而降低使用寿命;

④齿轮副侧隙要合适。

按上述分析,齿轮精度标准按误第特性对传动性能的

主要影响划分为三个公差组.

关丁齿厚极限偏差和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两个项H,由于它们属于侧隙配台系统,所以不包括在上述三个公差组内。齿轮精度设计就是要确定两个公差组的精度等级,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三个公差组内帽膻评定指标。

圆柱齿轮加工误差分析

何淑菊,邱淑英

(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从加工误差来看,影响齿向方向接触精度的主要因素是齿向误差,影响齿距累积误差的主要因素是齿轮的几何偏心,就齿轮坯基准面误差对齿向误差及齿距累积误差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找出齿轮坯基准面跳动值的一种确定方法,并对加工齿轮改进方法进

行探讨。

1齿轮坯的基准面误差对齿向误差的影响

准面是指加工齿轮时的定位面,齿轮坯基准端面对齿轮轴心线的垂直误差,会使被

加工齿轮产生齿向误差或轴向齿距误差同理,当安装齿轮坯的夹具之端面(基准面)出现跳动时也会出现类似上述结果齿向误差不仅取决于上述两个方面,也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

(1)齿轮安装误差;齿轮端面不平(端面跳动);夹具定位面不平(支承端面跳动)(2)机床刀架几何误差:横向倾斜,纵向倾斜

2基准面误差对齿距累积误差的影响

齿轮的齿距累积误差是分度圆上任意两个同侧齿面的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之差最大值的绝对值,而影响齿

距累计误差的主要因素是齿轮的几何偏心。,齿距累积误差是齿轮的几何偏心的 2倍.在实际加工中,引起工件偏心的齿轮几何偏心的原因有:

1)由夹具心轴的径向跳动所引起的齿轮几何偏心e1

2)由齿坯基准孔与夹具轴间的装配间隙引起的齿轮几何偏心e2 3)由夹具支承端面与心轴轴线不垂直即夹具支承面跳动造成的齿轮几何偏心e3

4)由齿坯端面跳动引起的齿轮几何偏心e4

5)机床工作台及锥孔等误差造成的几何偏心e5

6)齿轮心轴在夹紧下变形而引起的齿坯几何偏心e6

上述各种造成工件偏心的总和,在向量方向未知情况下可近似的按概率法合成为

减小上述某些因素可以通过对机床安装定位夹具或补偿误差所引起几何偏心来消除,但齿坯的端面径向跳动误差所引起的几何偏心是不易消除的因为工件在制造时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而且工件在夹具上安装的角相位是随机性,因此可按下式近似确定

式中: b为工件齿部厚度; d为定位面最大直径;△b为工件端面在定位最大直径上的跳动值; k为系数(根据机床、夹具及调正的精度选择,一般为1—3)

3,齿轮基准面跳动数值的确定方法

齿轮的基准面是齿部加工的定位基准,它的精度将直接影响齿轮的齿向、齿轮累积误差和接触精度,此项精度值一般可在标准中查得对于某些要求偏严、加工难度较大的齿轮,为保证达到齿向误差和齿距累积误差的要求,应选择端面跳动精度要求较高的数值,而后把端面跳动数值做下列比较才能确定(如图)

端面跳动对齿向误差和齿距累积误差的比较

(10)

式中: B为齿宽;△b为轴孔配合间隙;△d 为端面跳动值选定的端跳值只有符合上述公式要求才是有

效的,反之会因△d的干涉,使定位面不能接触而

失效由上式作相应变换,

即表明夹具心轴与齿轮孔的配合间隙也要符合上式,才能使齿轮坯的定位基准面与夹具定位面很好的接触

当采用重叠装夹时,端面跳动对齿轮精度影响为:下层工件只受本身下面端跳动的影响,而上层工件除受本身下端跳动影响外还受下层工件上下两面端跳动的影响;工件两端面是车削而成,所以其跳动方向不固定,且重叠工件的装夹亦是随机的,因此,三个端跳相互独立,但其综合影响亦可采用概率合成,即

如果下层工件之端跳正好满足精度要求,(即工艺能力系数,有超

差),则上层工件的工艺能力相对下降倍,其超差量将增加如果多个工件重叠装夹,引起工件歪斜,有时便会使各工件接触面出现间隙或定位轴弯曲为了保证精度,当采用重叠装夹加工时,应将公差适当缩小,取原计算公差的0.6—0.8 倍即可,并且控制端跳的加工误差

1)加工齿轮时,为了减少齿向误差,齿坯基准面误差,即端面跳动公差应为齿向公差的一半

2)齿轮基准端面跳动值应符合式(10 )要求

3)为了提高加工齿轮精度,应保证齿轮毛坯端面与轴孔的垂直度、

轴孔的精度以及夹具的精度要求,即保证夹具零件(工件心轴、垫圈、螺母以及夹具底座等)的制造精度及夹具的精度要求;保证刀具刀杆、刀垫、螺母的制造精度;刀杆直

径按级精度制造;刀杆各配合粗糙度应在以上

用线性化方法研究直齿圆柱齿轮的动态性能

胡舸王建宏陈国冲

(1.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030;2.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重庆400030)

该文献是首先建立了一对啮台齿轮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将用非线性方程表示的模型线性化,通过结合应用有限元理论和接触力学理论,得到齿轮的动态传输误差()和接触力以及动态响应的关系。此方法在齿轮动态研究领域显示出了较强的优越性。由于将非线性问题转化成线性问题,避开了冗长的迭代过程,加速了求解过程。再者,在接触及其附近区域使用接触力学理论,仅用数日较少的单元就可得到精度足够的解。

我国对直齿圆柱齿轮动态性能的研究已经很长时间了。刚开始时,质量一弹簧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得出了很多有用的结论。但是在这些研究中,系统的激励被假定为方波或类似的波形,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直齿圆柱齿轮的动态性能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参数振动。如果不考虑制造误差,直齿圆柱齿轮的激励主要

来自于接触刚度的变化和传动中同时啮合齿对数的变化。G.L-OsTIGuY和I.CONSTANINEScu…应用有限元法

研究了一个单齿的自然频率、模态和由模态分析得到的啮合过程中的瞬态响应。R.B.BHA等发现有限元方法在研究轮系的动态时十分有用,因为关联的因素可以很容易地在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中得到体现。他们使用具有两个质量、两个弹簧和两个阻尼器的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组代表啮合的轮齿,另外一组代表齿轮的其他部分的影响。AM ucHE等”提出了一种对理想齿面使用雅可比矩阵作动态约束的自动算法来计算轮齿的变形。

很明显,按照传统的思维,为了在轮齿上的接触区域得到精度足够的解,有限元的数目必须相当多才行,而局部细化又不适用于接触区域在两个物体表面移动的情形,但有限元可以以相当的精度计算出距接触区域一定距离的点的变形。另一方面,当接触物体远大于接触区域时,弹性半平面法可以比较准确地给出接触区域内两点的相对位移。因此,可以综台使用有限元法和半平面法来计算出直齿圆

1有限元分析

1.1齿轮的有限元模型

齿轮的有限元模型如图1所示,轮齿的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轮齿受力后表面情况较复杂,因此轮齿表面用八节点的单元来表示,而在其余地方,情况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用常用的四节点单元来表示。齿轮主要用来传递力矩,就齿轮总体而言,非线性变形主要集中在轮齿上,离轮齿越远的地方,也就是说离齿轮中心越近的地方,齿轮的

变形和受力情况相对越简单,因此有限元单元的数目也就相应地减少。

1.2数学模型

直齿圆柱齿轮的动力学模型如图3所示,可以用以下方程来表示。

在许多有限元分析中,阻尼矩阵。是用质量矩阵Ⅲ和刚度矩阵岛的线性组合来表示,也就是Ray.1ei曲阻尼模型

式中η和λ是线性系数。在这里,为了表示方便,可以将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式(1)表示组合起来写成齿轮对的有限元表示

1.3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

应用Newmark方法对式(3)离散化,可写成以下形式

B—一个已知的、非方阵的矩阵,用来将接触力分配给附近的节点,矩阵B

决于单元的边界几何以及有限元的插值模式

R—动态项

1.5相对于接触点的参照点位移

对于相互啮合轮齿上的一对接触点,尽管在轮齿的表面是八节点的单元,但由于轮齿啮合的复杂性,不能直接由节点位移根据位移模式来计算接触点的位移。但是位于接触点正下方,距其一定距离的参照点的位移可以用有限元法相当准确地计算出来。而接触点和参照点之间的相对位移可由弹性半平面法来计算。下面首先用有限元法计算

齿轮上参照点的位移

式中,u和v,分别表示参照点在z轴和y轴的位移。G是已知的,由有限元位移模式和参照点的坐标决定的矩阵,用来从有限元节点位移计算出参照点位移。下标r表示是参照点,下标x和y表示x坐标和y坐标。

1.6接触点和参照点之间的相对位移

一对相互啮合的齿轮,轮齿在接触点的外形轮廓应为渐开线,但由于接触区域相当小,因此,可以近似地认为接触区域的轮廓外形为圆弧,其半径可由齿轮的渐开线方程得到。

1.7接触点的位移

齿轮轮齿表面上接触点的位移是由参照点的位移加上接触点和参照点之间的相对位移。

如图4所示,f和f分别表示一对啮合齿轮的轮齿表面曲线。西表示轮齿上的两个可能接触点在未变形之前的初始距离。全局坐标系为x,y,位于接触点的局部坐标系为x7,y’。局部坐标系的y’轴方向为接触点的法线方向。d为主动轮和从动轮上接触点到参照点之间的距离。由式(9)得到的参照点位移为全局坐标系x,y下的位移,利用旋转矩阵将其转换成局部坐标系z’,y’下的位移。一对共轭齿轮,如果不考虑齿轮的弹性变形,接触点的轨迹应为齿轮的啮合线。但实际上齿轮承载以后,齿轮的弹性变形使得实际接触点不再是啮合线上

的点。对于接触分析而言,由于轮齿受力后实际接触点应在理论接触点附近。因此,将轮齿表面上理论接触点附近的区域离散化,在齿面的法线方向计算出一系列的可能接触点,并计算这些可能接触点对在受力前的距离,然后将可能接触点对的距离与动态项相加,距离最近的可能接触点对作为实际接触点。

从该文献我们了解到使用有限元和接触力学研究一对参数相同的齿轮对的动态性能。接触力是通过在接触齿对的半分析法的有限元公式得到。所使用的方法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需要作任何假设,它克服了有限元法在静态分析、响应计算等应用中的一些限制。

(2)由于在接触点不是靠增加单元数目来提高精度,因此所使用的有限元数目大为减少,相应地减少了计算时间。

(3)晟后联立求解的方程都是线性方程,求解过程耍远比直接求解非线性方程简单,因为目前非线性方程的求解一般都是采用迭代法。

(4)本方法特别适用于离散动态模型中啮合建模比较困难的多体多接触系统。

在三坐标测量机上精确测量渐开线圆柱齿轮的齿形误差

黄富贵张认成

华侨大学

针对传统齿针对传统齿形误差测量方法的测量误差来源多、测头与工件装调整误差大等缺点,提出一种在三坐标测量机上利用扫

描法实现渐开线圆柱轮齿形误差测量的新方法。该测量方法具有测量采集点精度高、齿形轮廓曲线拟合误差小、测量过程与误差处理过程人工干预少、测量精度高等特点。

齿形误差是反映齿轮工作平稳性精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齿形误差的精确测量与评定可以有效地判定第公差组的性能指标,同时,通过对齿形误差测量结果的分析,可以找到误差的产生原因,为齿轮加工机床参数的调整、刀具的修磨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齿轮齿形误差的精确测量一直以来都是齿轮

测量技术人员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渐开线圆柱齿轮齿形误差的测量方法主

要有标准设计齿形比较法、标准渐开线轨迹法和坐标测量法等三大类。标准设计齿形比较法是将被测实际齿形与标准设计齿形曲线进行比较而得到齿形误差的方法。该方法的主要问题在于:被测齿轮端面与齿轮定位孔的孔心线垂直度误差、成像误差等将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该方法只适于盘类齿轮齿形误差的测量,而且测量精度低,一般只能对/级以下精度的齿轮进行测量。标准渐开线轨迹法是将被测齿形与仪器复现的标准理论渐开线轨迹进行比较,求出齿形误差,并通过在直尺—基圆盘式、圆盘—杠杆式等机械展成仪或电子展成仪上实现。该方法的主要问题在于:仪器的基准误差被测齿轮的安装误差以及基圆盘的直径尺寸误差等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坐标测量法是将被测齿形上若干点的实际坐标与理论坐标进行比较的一种测量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测量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实

际坐标的获取;理论坐标的计算。该方法的主要问题是计算繁琐特别是测点要求多、测点布置有特殊要求时,数据处理工作量大。针对目前齿形误差测量与数据处理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在三坐标测量机上利用扫描法实现测量点数据采集、利用三次样条函数实现齿形工作曲线拟合、利用展成法实现齿形误差评定的渐开线圆柱齿轮齿形误差测量的新方法。该测量方法测量点数据采集与齿形误差评定简便,测量效率高,测量精度高。

1,其原理如下

GB10095-88《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中齿形误差的定义为:在端截面上,齿形工作部分内(齿顶倒棱部分除外)包容实际齿形且距离为最小的两条设计齿形间的法向距离。设计齿形可以是修正的渐开线(包括理论渐开线、凸齿形和修缘齿形等)图1齿形误差测量简图。根据渐开线圆柱齿轮齿形展成法的形成原理,理论齿形上各点的展开角增量△Φ与△g应的展开长度增量应满足以下关系式

式中r为齿轮的基圆半径,可由被测齿轮参数求得。若被测齿轮为渐开线圆柱直齿轮rb=m**cosa/2;若被测齿轮为渐开线圆柱斜齿轮,则rb=m*Z*cosat/2,rb单位为mm。△g为展开长度增量,△Φ为角度增量。

2,其测量方法是要实现对被测齿轮齿形误差的评定,首先应得到被测齿轮的实际齿形轮廓曲线。该曲线可以采取如下方法获得:先

对实际齿轮齿形轮廓上有限点的坐标数据进行精确采集,然后采用三次样条函数将实际齿形轮廓上有限点拟合成连续曲线。三次样条函数的主要优点是其光滑程度较高,保证了插值函数一阶、二阶导数的连续性。因此,实际齿形曲线用三次样条函数拟合在理论上可行,而且符合齿轮的设计要求。三次样条函数的拟合精度主要决定于采集点的多少与分布形式。实际测量中,采集点应主要分布在齿轮正常工作齿面上,靠近齿顶或齿顶修缘部分尽量不采点;过渡渐开线与正常工作齿面交界处以下部分不采点;靠近齿轮分度圆附近采集点应分布较密,靠近齿顶和齿根部采集点应分布较疏,采集点的数量也不要太多。测量实践表明:对于模数为’22的齿轮,齿面上的采集点数一般控制在 *%点以下,这样可以得到较高的拟合精度。

从该文献我们了解到在Status FX 777型三坐标测量机上利用扫描法实现渐开线圆柱齿轮齿形误差的测量方法,可克服传统齿形误差测量方法的测量误差来源多、测头与工件安装调整误差大的缺点。同时,该测量方法除测量数据采集、实际齿形轮廓曲线的三次样条函数拟合需要人工干预外,数据处理与齿形误差的评定全部依靠计算机完

成,测量误差与评定误差小,测量简便实用。理论分析与比较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测量方法的测量精度高,适合于盘类渐开线圆柱直齿轮和斜齿轮齿形误差的精确测量。

计算机辅助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设计

李亚非,王诚

(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114)介绍了笔者开发的一种用Visual C++语言编写的齿轮精度CAD 软件,该软件操作简单,采用了新国标,能快速正确地确定齿轮的精度等级、检验项目及公差值,并可生成齿轮零件图,实例证明软件正确可行。

齿轮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齿轮传动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各国先后多次制订和修订了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机床、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仪器仪表等机械产品中的圆柱齿轮精度标准。但整个齿轮精度设计过程十分繁琐,要查取多张表格,用到的计算公式多而复杂,设计工作量大,花费时间多,且易出错。对此,人们想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基于 GB/T10095—1988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的 CAD系统,大多采用 VB 语言编程及三个公差组来控制齿轮公差。本文介绍一种采用Visual C++语言自主开发的基于2008 年新国标的设计软件,摒弃三个公差检验组的分类,根据齿轮工作环境选择推荐的检验组,用该软件可以轻松完成齿轮精度设计工作。

1 软件的界面设计

机械设计设计外文文献翻译、中英文翻译、外文翻译

机械设计 摘要:机器是由机械装置和其它组件组成的。它是一种用来转换或传递能量的装置,例如:发动机、涡轮机、车辆、起重机、印刷机、洗衣机、照相机和摄影机等。许多原则和设计方法不但适用于机器的设计,也适用于非机器的设计。术语中的“机械装置设计”的含义要比“机械设计”的含义更为广泛一些,机械装置设计包括机械设计。在分析运动及设计结构时,要把产品外型以及以后的保养也要考虑在机械设计中。在机械工程领域中,以及其它工程领域中,所有这些都需要机械设备,比如:开关、凸轮、阀门、船舶以及搅拌机等。 关键词:设计流程设计规则机械设计 设计流程 设计开始之前就要想到机器的实际性,现存的机器需要在耐用性、效率、重量、速度,或者成本上得到改善。新的机器必需具有以前机器所能执行的功能。 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应该允许设计人员充分发挥创造性,不要受到任何约束。即使产生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也会在设计的早期,即在绘制图纸之前被改正掉。只有这样,才不致于阻断创新的思路。通常,还要提出几套设计方案,然后加以比较。很有可能在这个计划最后决定中,使用了某些不在计划之内的一些设想。 一般的当外型特点和组件部分的尺寸特点分析得透彻时,就可以全面的设计和分析。接着还要客观的分析机器性能的优越性,以及它的安全、重量、耐用性,并且竞争力的成本也要考虑在分析结果之内。每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要优化它的比例和尺寸,同时也要保持与其它组成部分相协调。 也要选择原材料和处理原材料的方法。通过力学原理来分析和实现这些重要的特性,如那些静态反应的能量和摩擦力的最佳利用,像动力惯性、加速动力和能量;包括弹性材料的强度、应力和刚度等材料的物理特性,以及流体润滑和驱动器的流体力学。设计的过程是重复和合作的过程,无论是正式或非正式的进行,对设计者来说每个阶段都很重要。 最后,以图样为设计的标准,并建立将来的模型。如果它的测试是符合事先要

科技文献检索 试题与答案

《科技文献检索》试题 姓名张涛学号 1409snzhangtao 专业畜牧兽医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30分) 1.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 A ) A 载体 B 纸张 C 光盘 D 磁盘 2. 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一次文献( A ) A 期刊论文 B 百科全书 C 综述 D 文摘 3. 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二次文献( D ) A 专利文献 B 学位论文 C 会议文献 D 目录 4. 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三次文献( C ) A 标准文献 B 学位论文 C 综述 D 文摘 5. 下列选项中属于连续出版物类型的选项有( A ) A 图书 B 学位论文 C 科技期刊 D 会议文献 6. 下列选项中属于特种文献类型的有( D) A 报纸 B 图书 C 科技期刊 D 标准文献 7. 纸质信息源的载体是( D ) A 光盘 B 缩微平片 C 感光材料 D 纸张 8. 以刊载新闻和评论为主的文献是( B ) A 图书 B 报纸 C 期刊 D 会议文献 9. 使用分类语言对信息进行描述和标引,主要是可以把( B )的信息集 中在一起。 A 同一作者 B 同一学科 C 同一主题 D A+B+C 10.《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将图书分成( A ) A 5大部分22个大类 B 5大部分26个大类

C 6大部分22个大类 D 6大部分26个大类 11.《中国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是我国常用的分类法,要检索农业方面的图书,需要在( A )类目下查找。 A S类目 B Q类目 C T 类目 D R类目 12. 利用文献末尾所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的方法是( C ) A 倒查法 B 顺查法 C 引文追溯法 D 抽查法 13. 至少由一种文档组成,并能满足某一特定目的或某一特定数据处理系统需要的一种数据集合,称为( A ) A 数据库 B 记录 C 字段 D 文档 14. 广义的信息检索包含两个过程( B ) A 检索与利用 B 存储与检索 C 存储与利用 D 检索 与报道 15. 狭义的专利文献是指( C ) A 专利公报 B 专利目录 C 专利说明书 D 专 利索引 16. 中国国家标准的代码是( A ) A G B B CB C ZG D CG 17. 我校图书馆所购买的下列数据库中可以检索期刊论文的是(A ) A 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 B 超星数字图书馆 C 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 D 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 18. 期刊论文记录中的“文献出处”字段是指:( C ) A 论文的作者 B 论文作者的工作单位

机械设计文献综述最终版

1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扫描式三维形貌检测系统即为三坐标测量机,是经过40多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率的新型精密测量仪器,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 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机床、机械、汽车、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兴起后,各种复杂零件的研制和生产需要先进的检测技术与仪器,因而体现三维测量技术的三坐标测量机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和日趋完善。作为近4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率的新型精密测量仪器,三坐标测量机已广泛地用于机械制造、电子、汽车和航空航天等工业中。它可以进行零件和部件的尺寸、形状及相互位置的检测,例如箱体、导轨、涡轮和叶片、缸体、凸轮、齿轮、形体等空间型面的测量。此外,还可用于划线、定中心孔、光刻集成线路等,并可对连续曲面进行扫描及制备数控机床的加工程序等。由于它的通用性强、测量范围大、精度高、效率高、性能好、能与柔性制造系统相连接,已成为一类大型精密仪器,故有“测量中心”之称。 三坐标测量机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主机机械系统(X、Y、Z三轴或其它)、测头系统、电气控制硬件系统、数据处理软件系统(测量软件)。 三坐标测量机的出现是标志计量仪器从古典的手动方式向现代化自动测试技术过渡的一个里程碑。三坐标测量机在下述方而对三维测量技术有重要作用: (1)解决了复杂形状表面轮廓尺寸的测量,例如箱体零件的孔径与孔位、叶片与齿轮、汽车与飞机等的外廓尺寸检测; (2)提高了三维测量的精度,目前高精度的坐标测量机的单轴精度,每米长度内可达1μm以内,三维空间精度可达1μm一2μm。对于车间检测用的三坐标测量机,每米测量精度单轴也可达3μm一4μm; (3)由于三坐标测量机可与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配套组成生产加工线或柔性制造系统,从而促进了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 (4)随着三坐标测量机的精度不断提高,自动化程度不断发展,促进了三维测量技术的进步,大大地提高了测量效率。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不但便于数据处理,而且可以完成CNC的控制功能,可缩短测量时间达95%以上。 2本课题相关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2.1三坐标测量机的发展历程 三坐标测量机是集机械、光学、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大型的精密测量仪器,由于它的通用性强,测量范围大、精度高、效率高、性能好,因此自1959年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2.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3.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题目:一般应采用《×××研究的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前言:点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正文:无固定格式,可以按文献的时空顺序,层次顺序,毕业论文(设计)的论点顺序等展开,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论文(设计)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2. 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相关,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数量一致,原则上不少于15篇,并且要有外文文献;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一般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3. 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如果在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中已有详细、清楚的说明,只需说明文献的作者和名称,在参考文献中无法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引用文献要加以标注。4. 文献综述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论文(设计)完全一致,引用图表、公式等资料的方式也应与毕业论文(设计)保持一致。1. 文献综述应始于选题,要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撰写,原则上要在毕业论文(设计)正式开题之前完成。2. 文献综述与毕业论文(设计)同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核的基本文献,为保存文档,学生应同时提供纸介和电子文档。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现阶段,我们更应继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文献综述。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Overview on our state folk cultural developmentAbstract:Folk custom culture

机械类外文文献

附:外文翻译 外文原文: 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Design Mechanical design means the design of things and systems of a mechanical nature—machines, products, structures, devices, and instruments. For the most part mechanical design utilizes mathematics, the materials sciences, and the engineering-mechanics sciences. The total design process is of interest to us. How does it begin? Does the engineer simply sit down at his desk with a blank sheet of paper? And, as he jots down some ideas, what happens next? What factors influence or control the decisions which have to be made? Finally, then, how does this design process end? Sometimes, but not always, design begins when an engineer recognizes a need and decides to do something about it. Recognition of the need and phrasing it in so many words often constitute a highly creative act because the need may be only a vague discontent, a feeling of uneasiness, of a sensing that something is not right. The need is usually not evident at all. For example, the need to do something about a food-packaging machine may be indicated by the noise level, by the variations in package weight, and by slight but perceptible variations in the quality of the packaging or wrap. There is a distinc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atement of the need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oblem. Which follows this statement? The problem is more specific. If the need is for cleaner air, the problem might be that of reducing the dust discharge from power-plant stacks, or reducing the quantity of irritants from automotive exhausts. Definition of the problem must include all the specifications for the thing that is to be designed. The specifications are the input and output quantit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the thing must occupy and all the limitations on t hese quantities. We can regard the thing to be designed as something in a black box. In this case we must specify the inputs and outputs of the box together with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ations. The specifications define the cost, the number to be manufactured, the expected life, the range, the operating temperature, and the reliability. There are many implied specifications which result either from the designer's particular environment or from the nature of the problem itsel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which are available, together with the facilities of a certain plant, constitute restrictions on a designer's freedom, and hence are a part of the implied specifications. A small plant, for instance, may not own cold-working machinery. Knowing this, the designer selects other metal-processing methods which can be performed in the plant. The labor skills available and the competitive situation also constitute implied specifications. After the problem has been defined and a set of written and implied specifications has been obtained, the next step in design is the synthesis of an optimum solution. Now synthesis cannot take place without both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because the system under design must be analyz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performance complies with the specifications. The design is an iterative process in which we proceed through several steps, evaluate the results, and then return to an earlier phase of the procedure. Thus we may synthesize several components of a system, analyze and optimize them, and return to synthesis to see what effect this has on the remaining parts of the system. Both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require that we construct or devise abstract models of the system which will admit some form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We call these models

科技文献检索(试题与答案)

《科技文献检索》试题 姓名张涛学号1409snzhangtao 专业畜牧兽医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 A ) A 载体 B 纸张 C 光盘 D 磁盘 2. 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一次文献( A ) A 期刊论文 B 百科全书 C 综述 D 文摘 3. 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二次文献( D ) A 专利文献 B 学位论文 C 会议文献 D 目录 4. 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三次文献( C ) A 标准文献 B 学位论文 C 综述 D 文摘 5. 下列选项中属于连续出版物类型的选项有( A ) A 图书 B 学位论文 C 科技期刊 D 会议文献 6. 下列选项中属于特种文献类型的有(D) A 报纸 B 图书 C 科技期刊 D 标准文献 7. 纸质信息源的载体是(D ) A 光盘 B 缩微平片 C 感光材料 D 纸张 8. 以刊载新闻和评论为主的文献是(B ) A 图书 B 报纸 C 期刊 D 会议文献 9. 使用分类语言对信息进行描述和标引,主要是可以把( B )的信息集中在一起。 A 同一作者 B 同一学科 C 同一主题 D A+B+C 10.《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将图书分成( A ) A 5大部分22个大类 B 5大部分26个大类 C 6大部分22个大类 D 6大部分26个大类 11.《中国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是我国常用的分类法,要检索农业方面的图书,需要在(A )类目下查找。 A S类目 B Q类目 C T 类目 D R类目 12. 利用文献末尾所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的方法是( C ) A 倒查法 B 顺查法 C 引文追溯法 D 抽查法

机械设计工艺夹具设计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含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题目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

1. 获得广泛的应用,1.1 1.2 选题意义 2.设计内容 2.1 主要设计内容 …………………………… 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3.设计的方法及措施 3.1 可行性分析 ……………………………

3.2 方法及措施 …………………………… 4.预期设计成果 …………………………… 5.设计工作进度计划 本毕业设计的阶段划分与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第七学期第10~12周(2010.11.1~2010.11.19),查阅文献和撰写 第二阶段:第七学期第13 第三阶段:第八学期第1~ ……….; ……; ……….; ……….; ……….; 第六阶段:第八学期第10~12周(2011…..~2011…..),整理和撰写设计论文,形成终稿,送审、修改、并装订。

1. 获得广泛的应用,分子合成技术,……2.研究方向 2.1 2.1.1 机械结构设计

参考文献(含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1] 蒋继红, 虞贤颖, 王效岳. 塑料成型模具典型结构图册 出版社, 2006. [2] 朱祖超. ARKKIO A. Determination [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 期刊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 出版年份,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专著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M]. 其他责任者.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代号, 标准名称[S].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学位论文 [序号] 主要责任. 文献题名[D]. 保存地: 保存单位, 年份.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机械类英文文献+翻译)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Machining Serope kalpakjian;Steven R.Schmid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20.9 MACHINABILITY The machinability of a material usually defined in terms of four factors: 1、Surface finish and integrity of the machined part; 2、Tool life obtained; 3、Force and power requirements; 4、Chip control. Thus, good machinability good surface finish and integrity, long tool life, and low force And power requirements. As for chip control, long and thin (stringy) cured chips, if not broken up, can severely interfere with the cutting operation by becoming entangled in the cutting zone. Because of the complex nature of cutting operations, it i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relationships that quantitatively define the machinability of a material. In manufacturing plants, tool life and surface roughness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machinability. Although not used much any more, approximate machinability ratings are available in the example below. 20.9.1 Machinability Of Steels Because steels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engineering materials (as noted in Chapter 5), their machinability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The machinability of steels has been mainly improved by adding lead and sulfur to obtain so-called free-machining steels. Resulfurized and Rephosphorized steels. Sulfur in steels forms manganese sulfide inclusions (second-phase particles), which act as stress raisers in the primary shear zone. As a result, the chips produced break up easily and are small; this improves machinability. The size, shape, distribu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these inclusion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machinability. Elements such as tellurium and selenium, which are both chemically similar to sulfur, act as inclusion modifiers in

科技文献检索(试题与答案)

《科技文献检索》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 A ) A 载体 B 纸张 C 光盘 D 磁盘 2. 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一次文献( A ) A 期刊论文 B 百科全书 C 综述 D 文摘 3. 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二次文献( D ) A 专利文献 B 学位论文 C 会议文献 D 目录 4. 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三次文献( C ) A 标准文献 B 学位论文 C 综述 D 文摘 5. 下列选项中属于连续出版物类型的选项有( A ) A 图书 B 学位论文 C 科技期刊 D 会议文献 6. 下列选项中属于特种文献类型的有( D) A 报纸 B 图书 C 科技期刊 D 标准文献 7. 纸质信息源的载体是( D ) A 光盘 B 缩微平片 C 感光材料 D 纸张 8. 以刊载新闻和评论为主的文献是( B ) A 图书 B 报纸 C 期刊 D 会议文献 9. 使用分类语言对信息进行描述和标引,主要是可以把( B )的信息集中在一起。 A 同一作者 B 同一学科 C 同一主题 D A+B+C 10.《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将图书分成( A ) A 5大部分22个大类 B 5大部分26个大类 C 6大部分22个大类 D 6大部分26个大类 11.《中国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是我国常用的分类法,要检索农业方面的图书,需要在( A )类目下查找。 A S类目 B Q类目 C T 类目 D R类目 12. 利用文献末尾所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的方法是( C ) A 倒查法 B 顺查法 C 引文追溯法 D 抽查法 13. 至少由一种文档组成,并能满足某一特定目的或某一特定数据处理系统需要的一种数据集合,称为( A )

机械设计文献综述要点

课题名称:PE(400*600)颚式碎石机的设计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破碎机械通常可以分为6类,除了其中的锤式破碎机和辊式破碎机2类外,砂石场常见的破碎机械还有复摆颚式破碎机、圆锥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和立轴冲击式破碎机(VSI)等4类。 主要介绍下复摆颚式破碎机 复摆颚式破碎机是砂石场的初级破碎设备。以下主要从3个方面来分析国内外产品差异。 (一)产品的品种规格 复摆颚式破碎机以进料口的长度和宽度来标定机器的规格,国内制造商基本上按行业标准制造约8种规格粗碎系列产品。国际上主要制造商的产品有更多的规格。例如:美卓集团的诺德伯格公司,有C、VB和重型3个系列合计22种规格;特雷克斯集团的锡达公司有28种规格;爱斯太克集团的先锋公司有15种规格。 (二)产品的性能 复摆颚式破碎机的主要技术参数是处理能力和最大允许进料尺寸。同一规格的复摆颚式破碎机由于设计不同,其最大允许进料尺寸也不相同,我国参照采用原苏联标准,进料口宽度以固定齿板齿尖(齿底)与活动齿板齿底(齿尖)距离为计算标准,而国际上不少企业以固定齿板和活动齿板之间距离计算,由此,标明相同规格的产品,国内产品与国外企业的产品相比实际上往往小一个齿深的距离,大规格的破碎机齿深为60-100mm,因而国内产品的允许进料尺寸往往偏小50-80mm。 (三)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工艺 近20年来,针对复摆颚式破碎机运动方法的四连杆机械设计理论有很大进展。例如:破碎腔的双向啮角,短肘板大摆角,减少传动角与偏心距等,国外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往往已采用这些经过验证的先进设计理论来提高产品性能和使用可靠性。我国国内制造商由于种种原因采用先进设计理论甚少,其主流产品几乎都是20世纪70年代之前定型的产品,采用耐磨材料,(如高锰钢)和重要配套件(如调心滚子轴承)等国产基础件,使用寿命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文献综述格式和写作技巧(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格式和写作技巧(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阅读、选择、、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者用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状况综合叙述的情报。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的历史 (寻求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方法的分析(寻求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详尽地对当前的及发展趋势,不但可以使者方向,而且便于他人该课题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的基础上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的结论,概括指出对该课题的意见,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的优点、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 ... ...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是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 “文献综述格式和写作技巧(文献综述范文)” 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行之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练习——布置作业”。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问题——问题,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认识”。教学模式力求教师的主导作用

机械类英文文献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s://www.doczj.com/doc/563037193.html, Physica A334(2004)243–254 https://www.doczj.com/doc/563037193.html,/locate/physa Stability and transition in multiple production lines Takashi Nagatani?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Shizuoka University,Hamamatsu432-8561,Japan Received28October2003 Abstract We present the dynamical model of the multiple production lines composed of M parallel and u series machines.We extend the single-series production line model to the multiple production lines.We study the e ect of the multiple lines on the dynamical behavior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We apply the linear stability analysis to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 the multiple lines. The linear stability criterion is derived for the production system with the multiple lines.It is shown that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 the multiple lines is more unstable than that in the single line.The phase diagram(region map)is given for the multiple production lines.The nonlinear instability and dynamical transition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computer simulation.It is shown that the dynamical transitions occur between the stable and oscillatory productions. c 2003Elsevier B.V.All rights reserved. PACS:05.90.+m;89.90.+m;89.40.+k Keywords:Production process;Instability;Dynamical transition;Transportation;Multiple lines 1.Introduction Concepts from statistical physics and nonlinear dynamics have been very successful in discovering and explaining dynamical phenomena in transportation systems[1–5]. Many of these phenomena are based on mechanisms such as delayed adaptation to changing conditions and competition for limited resources.The delayed adaptation is relevant for production systems as well[6–10].Mathematicians,physicists,tra c sci-entists,and economists have suggested that tra c dynamics has also implications for the dynamical behavior of production process. ?Fax:+81-53-478-1048. E-mail address:tmtnaga@ipc.shizuoka.ac.jp(T.Nagatani). 0378-4371/$-see front matter c 2003Elsevier B.V.All rights reserved. doi:10.1016/j.physa.2003.11.002

科技文献检索

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 实习报告书
学生姓名:蛟 学 日 院: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 期:
学 专
号:20084687 业:微电子学 绩:

合肥工业大学文献检索教研室 2009.4

1 目的与要求
1.1 目的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 握信息检索的理论知识、各类文献信息源知识、了解文献检索的原理、掌握检索 工具的使用。因此,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检索实习,加深对课堂所学 检索知识和检索方法的巩固, 达到熟练地掌握有关检索工具,培养学生针对专业 课题进行检索的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检索的能力。 1.2 检索实习要求 (1) 实习前:认真复习课堂所学知识,针对实习内容回顾信息源的性质、特
点;各种检索工具(手工检索工具、计算机检索工具)性质、信息组织原 理、检索途径、著录格式、和使用方法。熟悉和选择合适的专业课题。 (2) 实习中:按照检索实习步骤,逐步进行实习,认真做好检索笔记与内容
记录,完成各项检索实习。 (3) 实习后:整理检索实习记录,参照实习报告范例,按要求写出实习报告。
1.3 实习报告要求 所写的报告步骤合理、内容正确、项目完整、格式规范。报告用电子邮件方 式提交给任课教师。说 A、检索年限取近三年中任何一年。如果文献量太少,可以放宽检索年限。 B、本报告中的题录格式书写要求:第一作者、文献标题、文献出处(刊名、 年、卷期、起止页码) C、若指定数据库查不到相关文献,写出检索式,在“检出篇数”一项内填 写零。 D、检出篇数指按检索词或检索式实际检出的篇数,而非经人工筛选的切题 篇数。 E、检索式包括检索词、字段限定、检索途径(简单或高级检索等) 2 实习报告撰写 实习报告是每次实习过程详细记录并经过组织的检索内容,须按照规定的格 式完成。 3 实习报告的提交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

文献综述的写法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

毕业设计机械类外文文献

MCB – Industrial Robot Feature Article The BarrettHand grasper – programmably flexible part handling and assembly Abstract This paper details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the BarrettHand BH8-250, an intelligent, highly flexible eight-axis gripper that reconfigures itself in real time to conform securely to a wide variety of part shapes without tool-change interruptions. The grasper brings enormous value to factory automation because it: reduces the required number and size of robotic workcells (which average US$90,000 each – not including the high cost of footprint) while boosting factory throughput; consolidates the hodgepodge proliferation of customized gripper-jaw shapes onto a common programmable platform; and enables incremental process improvement and accommodates frequent new-product introductions, capabilities deployed instantly via software across international networks of factories.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approach to material handling, part sorting, and component assembly called “grasping”, in which a single reconfigurable grasper with embedded intelligence replaces an entire bank of unique, fixed-shape grippers and tool changers. To appreciate the motivations that guided the design of Barrett’s grasper, we must explore what is wrong with robotics today, the enormous potential for robotics in the future, and the dead-end legacy of gripper solutions. For the benefits of a robotic solution to be realized, programmable flexibility is required along the entire length of the robot, from its base, all the way to the target workpiece. A robot arm enables programmable flexibility from the base only up to the Industrial Robo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by William T. Townsen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