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

文言文实词——通假字【知识点精讲】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4.偭规矩而改错。

5.忳郁邑余挓傺兮。

6.伏清白以死直兮。

7.进不入以离尤兮。

8.芳菲菲其弥章。

9.椎床便大怒。

10.蒲苇纫如丝。

答案:

1.(泮,同“畔”)

2.(莫,同“暮”,年末)

3.(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4.(错,通“措”,措施。)

5.(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6.(伏,通“服”,保持。)

7.(离,通“罹”,遭受。)

8.(章,通“彰”)

9.(椎,通“捶”,捶打。)

10(纫,通“韧”,柔软结实。)

专题训练

考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

1 / 8

1.认识古文中特殊的“通假”现象。

2.掌握技巧,熟记常用“通假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辨析“通假字”的技巧。

2、难点:熟记并在考试中运用技巧找出“通假字”。

三、导入

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

例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很明显,在这个句子中,根据语境,“生”的意义在这个句子中是解释不通的,这说明它应该是一个“通假字”,通“性”——本性。

“通假”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我们把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那么我们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怎样根据语境来推断出“本字”呢?

四、专题解题思路指导

(一)总结类型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指出它的本字。

借字本字字义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又

(2)其次诎体受辱诎屈弯曲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敝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

(5)境界危恶,层见错出见现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

(8)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毫

(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餍

(10)张良出,要项伯要邀

(1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取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

(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

(1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矣

(14)沛公不胜杯杓杓勺

(15)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案按查明

(16)使臣奉璧,拜送于庭。庭廷

(17)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返

(18)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尊樽

(19)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摩磨

(20)秦伯说,与郑人盟说悦

2.根据通假字和本字之间的关系,总结文言通假字的规律:

A.【声旁字代替形声字】(5)(6)(9)(12)(17)(18)

B.【同声旁的字相代替】(2)(8)(15)(19)(20)

C.【同/近音字相代替】(1)(4)(7)(10)(13)

D.【形声字代替声旁字】(3)(11)(14)(16)

(二)归纳方法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在每组上方的括号内指明通假规律。

A.【同(近)音字相代替】

借字本字字义

(1)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关贯套上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背背弃

(3)渔父见而问之曰父甫对老年男子的尊称(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辨变变化

(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毋不要

B.【同声旁的字相代替】

借字本字字义

(6)见狱吏则头枪地枪抢撞击

(7)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悟晤交谈

(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详佯假装

3 / 8

(9)此小大之辩也辩辨分别

(10)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途道路

(1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据守

C.【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借字本字字义

(12)失其所与,不知知智明智

(1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供应

(14)毋内诸侯内纳

(15)唯大王与秦孰计议之孰熟仔细

(16)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佚散失

D.【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借字本字字义

(1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旨

(18)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陌百

(1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20)山高风距,雾气去来无定距巨

2.观察以上各组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关系,归纳出构成通假的基本原则:

语音是借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同(近)音构成通假的基本原则。

由于历史音变,有的通假字与本字已不同音了。

如:详——佯:假装;失——佚:散失;内——纳;陌——百。

3.归纳辨识通假字的方法

一个字,依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为通假字。具体推断方法如下:

(1)同音替换;【倍背——语音相同或相近】

(2)增加偏旁:【共供——声旁字代形声字】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

(3)更换偏旁:【涂途——同声旁的字相代】

(4)去掉偏旁:【材才——形声字代声旁字】

五、专题训练指导

1.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

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欲豫焉豫:参与。

2.臣(鲍叔牙谦称)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

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归纳:同(近)音替换,推断本字。

3.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属其家通明属:托付【】

4.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逐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步兵

5 / 8

答案:D.卒,通“猝”,仓猝。考查重点实词“卒”的通假情况,一定要在原文中理解。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归纳:增加偏旁,推断本字。

5.(沈周)奉亲至孝。父没,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

题目:下列句中划横线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父没,或劝之仕【】

归纳:更换偏旁,推断本字。

6. 上贤而释之(指代汲黯)。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责大指而已指:意旨。【】

归纳:取消偏旁,推断本字。

复习巩固

1.郭原平,字长泰,又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直:报酬【】

2.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

翻译下列句子: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3.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

翻译下列句子: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译文:(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课堂要点归纳总结

课堂要点:

六、课后练习(作业):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

2.虽趣舍万殊。

3.亦由今之视昔。

4.举酒属客。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苟富贵,无相忘。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9.五万兵难卒合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答案:

1.(悟,通“晤”,面对面)

2.(趣,通“趋”,往,取)

3.(由,通“犹”,犹如,如同)

4.(属,通“嘱”,劝酒)

5.(冯,通“凭”,乘)。

7 / 8

6.(无,通“毋”,不要)

7.(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通“非”,不是)

9.(卒:通"猝",仓猝。形容词。)

10.(说,通“脱”)

高考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汇编及练习答案版

高考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汇编及练习 1.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酒杯。) 2.虽有槁暴。(有,通“又”。)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见识。)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天性。) 5.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7. 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9.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围绕。) 10.须臾成五采。(采,通“彩”。) 11.多平方,少圜。(圜,通“圆”。) 12.鼓瑟希。(希,通“稀”,稀疏。) 13.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14.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说,通“悦”,高兴。) 15.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刑,通“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16. 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1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1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19. 砉然向然。(向,通“响”。) 20.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怎么。) 21.批大郤。(郤,通“隙”,空隙。) 2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24.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据守。内,通“纳”,接纳。) 25.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倍,通“背”,违背,背弃。) 27.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28.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通“勠”。) 29.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隙,隔阂。) 30.遂散六国之从。(从,通“纵”。) 31.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藉,通“借”。) 32.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裁,通“才”。) 33.翼日进宰。(翼,通“翌”。) 34.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35.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 37.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38. 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39.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欺凌。) 40.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 4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42.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高考再怎么改革,语文都是必考科目,而文言文通假字是必考中的必考。下面是小编与你分享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欢迎阅读。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而:同“如”象。形容词。“军惊而坏都舍。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蕃:通“繁”;多。形容词。“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同“返,返回。动词。“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 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兴化部是日遂淩出华林部远甚。”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估:通“贾”;商人。名词。“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洗手。动词。“媵人持汤沃灌。”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画:同“划”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驩:同“欢”欢聚。动词。“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 文言文实词——通假字【知识点精讲】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4.偭规矩而改错。 5.忳郁邑余挓傺兮。 6.伏清白以死直兮。 7.进不入以离尤兮。 8.芳菲菲其弥章。 9.椎床便大怒。 10.蒲苇纫如丝。 答案: 1.(泮,同“畔”) 2.(莫,同“暮”,年末) 3.(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4.(错,通“措”,措施。) 5.(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6.(伏,通“服”,保持。) 7.(离,通“罹”,遭受。) 8.(章,通“彰”) 9.(椎,通“捶”,捶打。) 10(纫,通“韧”,柔软结实。) 专题训练 考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 1 / 8

1.认识古文中特殊的“通假”现象。 2.掌握技巧,熟记常用“通假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辨析“通假字”的技巧。 2、难点:熟记并在考试中运用技巧找出“通假字”。 三、导入 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 例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很明显,在这个句子中,根据语境,“生”的意义在这个句子中是解释不通的,这说明它应该是一个“通假字”,通“性”——本性。 “通假”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我们把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那么我们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怎样根据语境来推断出“本字”呢? 四、专题解题思路指导 (一)总结类型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指出它的本字。 借字本字字义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又 (2)其次诎体受辱诎屈弯曲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敝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 (5)境界危恶,层见错出见现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 (8)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毫 (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餍 (10)张良出,要项伯要邀 (1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取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汇总及练习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汇总及练习 1、木直中绳,糅以为轮。(糅:同“煤”,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s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13、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14、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15、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16、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17、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18、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措”,插。) 19、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20、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2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22、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23、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24、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25、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26、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27、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28、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29、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30、可予不(同“否”) 31、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32、召有司案图(同“按”) 33、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34、设九宾于廷(同“傧”) 3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3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37、请奏盆缶瓦秦王(同“缶”) 38、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39、要项伯(同“邀”,邀请) 4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4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42、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43、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通假字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1.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2.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3.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4.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5.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6.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7.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8.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9.敚: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10.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11.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12.而:同“如”象。形容词。“军惊而坏都舍。 13.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14.蕃:通“繁”;多。形容词。“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5.反:同“返,返回。动词。“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 16.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17.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18.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19.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20.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1.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兴化部是日遂淩出华林部远甚。” 22.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23.估:通“贾”;商人。名词。“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24.灌:通“盥”;洗手。动词。“媵人持汤沃灌。” 25.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6.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27.衡: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60例通假字

L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被: 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②通“披”,披散,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靖之战》).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出师表》).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1O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1L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傩: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傩已灭,天下已定。(《伶官传序》).细: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细,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当:通“挡”,遮挡,动词。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反:通“返”,往返,动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衡: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论积贮疏》)②通“横”,梗塞,不顺,动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通“环”,绕,动词。 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惠:通“慧”,聪明,形容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整理汇总(共266个)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同“畔”) 12.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 15. 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16."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17.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18.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19.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欺凌。) 21.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要项伯。 23.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24.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5.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2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27.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28.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小知不及大知。 29.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 30.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31.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奉,同“捧”) 32."图穷而匕首见。" "信义安所见乎?" "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暴露呈现,露出来。动词。"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动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 现在。副词。 3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3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决而行" (决,通“诀”诀别。) 35.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 3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通“只”,只是,不过) "系向牛头充炭直。" "昂其直,居为奇货。"玉盘珍羞直万钱。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乐国乐国,爱得我直。直: 通"值";价值,引申为公正的待遇。史进道:“直什么?”直:通"值";值得。动词。

高考常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按音序汇总)

高考常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按音序汇总) 在语文学习中,大部分人都不喜欢文言文,因为文言文晦涩拗口,难以理解!之乎者也,各种省略,各种通假字! 但文言文背诵和阅读是高考语文很重要的一部分!!喜不喜欢学,我们都要好好学! 下面这些文言文通假字,都是根据历年高考总结的高频通假字~~所谓高频,就是经常考到的那些啦,希望能帮助到那些不能很好理解文言文的同学们。 A 案:同“按” ;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 罢:通“疲” ;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 ;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 ;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 ;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披” ;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 ;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 ;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 ;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 ;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 ;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 ;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归纳

A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C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考必考通假字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考必考通假字汇总 1)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2)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3)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4)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5)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6)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7)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8)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9)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10)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11)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12)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13)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14)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15)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16)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17)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8)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19)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20)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1)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2)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3)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4)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25)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26)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27)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28)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9)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30)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31)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高三语文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高三语文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高三语文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导读: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重要知识点:高三语文的通假字,希望大家在空余时间进行复习练习和学习,供参考。 必备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集锦(2)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集锦(2) J--N 机:通“几”;预兆。名词。“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疾:同“嫉”;嫉妒,憎恨。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棘:同“戟”;兵器。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籍:通“藉”;垫。动词。“籍柔覆温之躯。” 纪:通“记”;记载。动词。“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贾:通“价”;钱。名词。“如有营,予佐尔贾。” 简:同“拣”选,择。动词。“宏餍慈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同“拣”;挑选,选拔。动词。“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见:同“现”;展现,表露出来。动词。“信义安所见乎?”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出现。动词。“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路转溪头忽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现在。副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缰:同“强”;强大。形容词。“缰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疆:通“强”;强壮。形容词。“始以疆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介:同“芥”;小草。名词。“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缙:通“搢”;插。动词。“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菁:通“精”;精华,糟碎。形容词。“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迥:同“回”;辣转。动词。“迥忆后街之屋。” 鸠:同“纠”;集合。动词。“豪民于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 沮:通“阻”阻止,阻挡。动词。“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

高三语文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高三语文文言文常见通假字 导读: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重要知识点:高三语文的.通假字,希望大家在空余时间进行复习练习和学习,供参考。 必备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倡导。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于郑人盟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荆轲刺秦王》 5.日以尽矣矣,通“已”。 6.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鸿门宴》 9.具告以事具,通“俱”。 10.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11.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13.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14.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必修二 《氓》 15.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16.于嗟鸠兮于,通“吁”。 17.犹可说也说,通“脱”。 18.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采薇》 19.岁亦莫止莫,同“暮”。

20.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薾”,花盛开的样子。 21.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棘,通“急”。 《离骚》 22.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23.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24.何方圜之能周兮園,通“圆”。 25.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26.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 《孔雀东南飞》 27.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28.蒲苇纫如丝纫,通“韧”。 《短歌行》 29.契阔谈䜩䜩,通“宴”。 《兰亭集序》 30.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赤壁赋》 31.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游褒禅山记》 32.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 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33.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3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以颁,通“斑”。 35.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 《劝学》 36.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37.虽有槁暴有,通“又”。 38.参省乎己参,通“叁”,多次,表概数。 39.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过秦论》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阅读通假字复习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一、概念辨析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为四种不同的文言现象,四者有着严格的区别,初学者常常将之混为一谈。但现实中前三者确有相似之处,而“假借字”往往和其他三种难以区分,所以对于不够明确的情况,也往往用“通假字”统称。 1.古今字 古代已有对应的字,后人又造新字来表达这个意思。如“莫”为“暮”之古字,因“莫”被用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2.异体字 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3.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有临时作用。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4.假借字 通假字常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而六书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二、通假字的类别及特点 1.从语音方面来看 (1)同音通假: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 【例】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畔”通“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通“早”) 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通“背”) (2)双声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韵母不同。 【例】①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③太后盛气而胥之。(《触龙说赵太后》)(“胥”通“须”) ④毋内诸侯。(《鸿门宴》)(“内”通“纳”,两字同声部。) ⑤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培”通“凭”) (3)叠韵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韵母相同,声母不同。 【例】①置之河之干兮!(《诗经·伐檀》)(“干”通“岸”)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③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什么是通假字?“通”和“同”有什么区别?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而“同”则是指二者完全一样可以互相代替 以下是按首字母顺序归纳的高中常考的文言通假字,如: A 案:同“按” ;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 罢:通“疲” ;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 ;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 ;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 ;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杯:同“杯” ;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①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穿着,覆盖在肩上。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闻妻言,如被冰雪。” 俾倪:同“睥睨” ;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①通“避” ;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②通“僻” ;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 ;困顿,失败,疲惫,衰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徧:同“遍” ;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 ;不。副词,句尾语气词“吗”“或师焉,或不焉。” “汝见我不?” C 材:同“才” ;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 ;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 ;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 ;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集中堆积。“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 ;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 钞:同“抄” ;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 ;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 ;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 ;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 ;合纵&与“横”相对,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A 案,同“按” ~语察~察看。语语。“召有司案语~指此以往十五都予语。” 从 B 语,通“疲” ~疲语。形容语。“语夫语老易于而咬其骨。” 语,通 “班”“斑” ~~语语花白。形容语。“语白者不语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 ~字版。名语。“板印语籍~唐人未盛语之。” 尚 暴, “同曝”。语语。“语有槁暴~不语挺者~使之然也。” 晒輮 暴,同“曝”暴露~语露。语语。“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 ~暴露~语露。语语。“忠语暴于朝廷。” 杯,同“杯” ~酒器。名语。“沛公不语杯杓~不能。” 辞 倍,通“背” ~背叛~忘语。语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语背。语语。“倍道而妄行~语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 ~语。语语。“被明月兮。” 珮宝璐 被,同“披” ~穿着。语语“语妻言~如被雪。” 冰 被,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语语。“廉语语之一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语。”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语语。“屈原至于江语~被语行吟语畔~” ; 俾睥睨俾倪,同“” ~斜着眼看。形容语。“语其客朱亥~倪” .辟辟,通“避” ~语避。语语。“其北陵~文王所语雨也。” 辟辟,通“僻” ~行语不

正。形容语。“放邪侈~无不语已。” 弊,通“” ~困语~失语。形容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敝 弊,通“” ~疲语~衰语。“率疲弊之卒~百之~语而攻秦~” 敝将数众弊,通“” ~疲语~衰语。形容语。“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敝 徧徧从,同“遍”遍及~普遍。语语。“小惠末~民弗也。” 语,同“语” ~迎接客人的人。名语“语九语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语。“或语焉~或不焉。” 不,同“否” ~语。疑语语语。“察王以十五城语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气” ?不,同“否” ~语。疑语语语。“汝语我不气” ? 不,同“否” ~语。疑语语语。“可共语不,” 气宁 C 材,同“才” ~才能。名语。“食之不能其材。” 尽 裁,通“才” ~语语。副语。“手裁语~语又超忽而语。” 采,同“彩”彩色~语色。名语。“成五采~此天子也。” 气 采,同“彩” ~语色~彩色。名语。“语臾成五采。” 语,同“语” ~黑色。名语。“要刺语忌也~语语语于殿上。” 离 藏,同“语”语腑。名语。“末至二三里~藏语悲哀。” 摧 廛,通“语” “胡取禾三百廛兮” ? 唱,通“倡” ~倡语。语语。“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语、五语语法~” 语,同“抄” ~抄。语语。“适中手自语语。” 写 语,同“仇” ~仇语~仇人。“及仇语已语~天下已定~“ 鉏鉏櫌,同“语” ~语语。名语。“棘矜非语于语戟语语也。” , 语,通“黜” ~语免官语。语语。“屈平语~” 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