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凝主要测量项目的临床意义

血凝主要测量项目的临床意义

血凝主要测量项目的临床意义
血凝主要测量项目的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的临床意义:

(1)延长:先天性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减少症,先天性(第Ⅴ因子,第Ⅶ因子,第Ⅹ因子)缺乏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循环内抗凝物质增加(SLE),维生素K摄取障碍(新生儿出血,长期服用抗生素与磺胺类药、抗甲状腺药)、维生素K吸收障碍(口炎性腹泻,肠息肉,肠瘘,肠梗阻,溃疡性结肠炎),维生素K利用障碍(阻塞性黄疸,肝硬化,中毒性肝病,急性肝炎等)等。

(2)缩短:先天性第Ⅴ因子增多症、心肌梗死、肺栓塞、静脉炎初期、DIC高凝期等。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临床意义:

(1)延长:第Ⅶ、Ⅻ因子以外的因子和前激肽释放酶激肽原减少、特别是第Ⅷ、Ⅺ因子缺少(血友病)、使用肝素等。

(2)缩短:高凝状态。

3、凝血酶时间(TT)的临床意义:

(1)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

①先天性:先天性无(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异常症等。

②后天性:肝硬化、肝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

(2)缩短:纤维蛋白原增加(感染、炎症、癌、妊娠晚期)等。

4、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

(1)增加:

①生理性:高龄者、妊娠后期、雌激素制剂内服者、运动后等。

②后天性:妊娠中毒症、感染疾病、恶性肿瘤、脑梗死、心肌梗死、手术、胶原性疾病、糖尿病、肾病

综合症、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液制剂长期或大量输入(AHG抗人球蛋白制剂、新鲜冻血浆)等。

(2)减少:

①生理性:新生儿。

②先天性:

A.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B.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C.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一部分。

③后天性:

A.生理障碍:慢性肝炎、肝硬化。

B.消耗增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症、大出血、使用蛇毒制剂等。

C.纤溶亢进:休克(电击)、手术、(一次纤溶)、DIC(二次纤溶)等。

概述

血液在血管内的正常流动,保证了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运行。为机体正常运行提供了一个稳态的内环境。但是在很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机体稳定的内环境被破坏,往往伴随着出血或体内血栓的形成。出血和体内血栓的形成已远远超越了血液学的界线,成为一门受各学科学者共同重视和研究的边缘学科。而在这一边缘学科中研究血小板的功能及各种凝血因子的含量,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的医疗厂商为了配合这一工作的开展,研制了许多先进的检测仪器,使检测的手段做到准确定量的程度,使有关凝血因子的检测已成为许多医院的常规检查项目。

为何要做凝血测试

血栓与止血不仅涉及到基础医学,且与多个临床学科(包括血液科、呼吸消化科、心血管科、神经科、妇产科、普外科等)的疾病密切相关。

l 所有手术前检查:外科手术、骨科手术、妇科手术等。

检查病人的出凝血机能,以免术中发生危险。

推荐检测项目:PT、Fib、APTT

l 监测抗凝及溶栓治疗:如换瓣手术后,肝素治疗、口服抗凝剂、华法令、香豆素等,减少临床治疗出血发生率。

推荐检测项目:PT、Fib、APTT、TT

l 预测血栓形成:如心肌梗塞,静脉栓塞等。

通过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预测血栓形成,早诊断,早治疗。

推荐检测项目:Fib、AT-III

l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推荐检测项目:APTT、Fib、A T-III、Protein S、Protein C

l 先天及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因子测试,PT,APTT,血友

病患者VIII因子缺乏等

l 各类肝脏病:因肝炎,吸收障碍或口服抗凝剂导致Vit.K缺

乏而致的因子(II,VII,IX,X)肝脏疾病的愈后判断(因

子XIII)

l 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缺乏所致的出血倾向:PT,Fib,APTT

l 动脉粥样硬化

l 中医活血化瘀的诊疗研究

凝血测试项目的临床意义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1.PT延长,PT比值增加见于:

a. 先天性者多见于凝血酶原及因子V,VII,X缺乏症

后天性者多见于肝脏病,阻塞性

黄胆,DIC,口服抗凝药物等

b.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c.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①抗凝血活酶形成的抗凝物质

Ⅰ. 因子VIII的抑制物

Ⅱ. 因子IX的抑制物

②抗凝血酶抑制物

如多发性髓骨瘤、冷球蛋白血症、高丙球蛋白血症。

③类肝素抗凝物质

先天性少见,获得性多见

多见于电离辅射、急性白血病、严重肝病、过敏性休克、全身性红斑狼疮。

④狼疮性抗凝物质

多见于全身性红斑狼疮

多为IgG或IgM,主要是对抗凝血活酶的磷脂部份。

2.PT缩短见于DIC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二.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

1. APTT延长:

a. 因子VIII,XI,XII缺乏症

b. 严重的因V,X减少或凝血酶原和

纤维蛋白原缺乏

c.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2. APTT缩短见于因子VIII、V活性增高、DIC高凝期、血栓性疾病、血小板增多症等。应用于:

1.监测肝素治疗

2.检测凝固抑制物(FDP)

三.凝血酶时间(TT)

1.TT延长:

a. 非常低的纤维蛋白原含量(<0.8g/L)

b.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

c. DIC

d. 尿毒症

e. 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

2.TT缩短见于有钙离子存在时及PH呈酸性等

四.纤维蛋白原(Fib)

1.Fib含量增多

a. 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梗塞、肺栓塞);

b. 产后、大手术后;

c. 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酸中毒;

d.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

e. 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

f. DIC的纤溶亢进期;

g. 原发性纤溶亢进症;

h. 肝硬化、重症肝炎。

2.Fib含量减低

五.抗凝血酶III(A T-III)

1.AT-III增高:

a. 血友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出血时

b. 心脏瓣膜病,平均为74.8s,个别>120s

c. 尿毒症,平均为49.5s,个别>120s

2.AT-III降低:

a. DIC

b. 慢性肝病,如肝癌、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肝脓肿、肝坏死等

c. 败血症

d. 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心肌梗塞、静脉栓塞后<20s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简介 生化全套检查就是指用生物或化学的方法来对人进行身体检查,生化全套检查容包括:肝功能(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总胆红素、直接、间接胆红素,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空腹血糖;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尿酸;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等。不同的医院,生化全套检查的项目会有差别,但大致的项目不会相差太大。生化全套检查用途 1、用于常规体检普查 2、疾病的筛查和确证试验 生化全套检查是对身体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对身体情况的一 种了解,有时也可以检查出来潜伏的疾病,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就需要定期的检查,如肝功能检查,防止病情突然发作,及时进行治疗。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2.血清天门冬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3.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4.血清碱性磷酸酶 5.血清白蛋白测定 6.血清白蛋白测定

7.球蛋白 8.A/G 9.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10.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 11.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 12.血清前白蛋白测定 13.ALT/AST 14.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15.血清甘油三酯测定 16.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17.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18.血清载脂蛋白A1测定 19.血清载脂蛋白B测定 20.血清载脂蛋白a测定 21.尿素测定 22.肌酐测定 23.尿素测定 24.血清碳酸氢盐测定 25.乳酸脱氢酶测定 26.血清肌酸激酶 27.血清肌酸激酶-MB同功酶活性测定28.血清a羟基丁酸脱氢酶测定

29.钾测定 30.钠测定 31.氯测定 32.钙测定 33.葡萄糖测定 临床意义: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3-07-23T11:15:35.5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林双平 [导读] 分析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临床常见疾病如感染、贫血,及临床疑难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异常疾病诊疗的意义。 林双平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疾控中心湖北黄冈 438000) 【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临床常见疾病如感染、贫血,及临床疑难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异常疾病诊疗的意义。方法收集近5年来363名感染、贫血疾病患者和128名血小板异常、初诊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涂片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其临床价值。结果通过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有效地协助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并对临床较少见的血液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提示价值。结论尽快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普通应用,但不能取代外周血涂片检查。 【关键词】外周血血涂片检验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076-02 近年来,检验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血细胞检查方面,全自动血细胞仪已经非常普及,不少检验科工作人员特别是年前工作者已对这一技术手段非常陌生。我国学者王少玉报道,4年来近12万左右的病例,近7%进行了血涂片检查,且绝大部分是由实验室技师发现血细胞异常主动提出进行涂片检查的[1]。其实,血细胞分析仪也有其内在缺陷,并非十全十美。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恶液质、不易控制症状的疾病,常需要进行末梢血涂片或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可以较快速提出对临床有诊断价值的检验结果。为此,我们汇总总结了我中心近5年来血涂片检查的资料,先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分析 1.1 感染 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严重感染可出现核左移,甚至可引起类白血病反应。患者252例,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进行血涂片检查,发现白细胞数量异常(主要以升高为主)、形态异常有209例,占82.94%。其中形态异常主要有:①核左移,即杆状细胞增多;②胞浆内出现中毒颗粒,即胞浆内内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蓝黑色颗粒;③空泡变形: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空泡,常见于较严重感染,与细胞发生脂肪变形有关。④核变形:出现核固缩、核溶解、核碎裂。根据血涂片检查,可初步诊断为细菌感染的有121例,占48.02%(121/252);考虑为病毒感染的有88例,占34.92%(88/252)。根据以上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即考虑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考虑病毒感染给予抗病毒治疗,治疗有效率达81.34%(170/209)。 1.2 贫血 贫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它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更多见的是属于某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这时如果单纯对症治疗贫血而不去寻找和去除病因,则可能会导致暂时贫血被纠正.但实际延误病情的后果。通过血涂片寻找、分析贫血的原因是一种既简单又准确可靠的方法。我们资料汇总显示,近5年来诊断为贫血(成年男子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妊娠妇女低于100g/L)且进行血涂片分析的成年患者111例,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发生有红细胞异常的有72例,占64.86%。正常的红细胞形态为圆盘状,双面微凹,染色呈淡红色。常见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有: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镰状红细胞、钱串状红细胞等。染色异常有:①红细胞染色过浅:红细胞中心染色过浅提示血红蛋白不足,见于缺铁性贫血;②嗜多色性红细胞:有学者认为这类细胞实际上就是网织红细胞,为未成熟的细胞,若这类细胞明显增多,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③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深蓝色颗粒,这类细胞的出现多见于铅中毒。 通过红细胞涂片可将贫血进行分类,这对于临床寻找贫血的病因有重要指导意义。分类有: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变小,染色变浅,多数病因为缺铁性。常见的缺铁原因有慢性失血,如女性常见月经过多,不规则阴道出血,慢性消化道出血等。临床医师根据血涂片结果可仔细询问病史,查清贫血的原因进行对因和对症同时治疗;②大细胞性贫血,主要是巨幼细胞贫血,涂片见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同时中性粒细胞出血分叶过多,巨型粒细胞出现。巨幼细胞贫血主要的病因为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应予以补充。③溶血性贫血:常见原因为先天性的,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可通过外周血涂片中特殊的红细胞形态提高重要的临床诊断依据;④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贫血,如疟疾,在红细胞中可找到疟原虫,对临床可提供确诊依据,对后续的治疗和疗效的监测也起着重要作用。 1.3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异常是临床较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常为某些疾病的特殊表现。血小板异常主要包括数量异常、形态异常、分布异常。近5年在我疾控中心就诊的患者,进行血涂片发现的血小板异常有98例,其中数量异常是最常见的,占90.82%(89/98)。数量异常主要是数量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人工血涂片检查血小板与自动化分析仪相比有明显优势,因为部分红细胞碎片和血小板的体积相似,仪器常常不能完全区分。而且自动化分析仪对血小板形态异常,如体积过大或过小的血小板也漏计。另外,血液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短,可因血小板离体后一过性的可逆聚集而血细胞分析仪误分析为血小板数量过少。因此对于仪器分析血小板异常的血标本应常规进行血涂片检查,排除假性血小板增多和减少。血小板分布异常,主要是指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是凝血的重要过程。一些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可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功能下降,进而导致出血。 1.4 异常细胞 通过血涂片可发现血液中的异形细胞,对早期发现、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有重要意义。常见的异常细胞有:①幼稚细胞:常见于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刘杰[2]研究发现周血涂片栓出幼稚红细胞对血液肿瘤性疾病与血液非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血液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幼红、幼粒细胞应引起重视,严密随访;②异形淋巴细胞,血涂片出现大量异形淋巴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水痘、流感、放射病、免疫损伤及应激状态多种疾病[3]。周茜[4]研究报道感染类疾病,免疫肿瘤类疾病,先心病和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外周血涂片异性淋巴细胞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也可见于嗜酸性细胞白血病;④狼疮细胞:狼疮细胞是在狼疮因子作用下形成的,涂片发现狼疮细胞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疗效评估都有重要意义。 2 讨论 外周血涂片检查是一种传统、简单、易掌握、易普及的血液检查方法。但其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工作经验,而且费时,费力。全自动

血凝五项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及D-二聚体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是研究参与外源性及内源性凝血途径因子常用的临床检验试验。主要用于诊断怀疑有凝血系统病变的患者。血凝四项在国内外早已广泛应用于口服抗凝药治疗的监控,手术,导管插入术,透析和重症监护患者凝血功能的监测,筛查某些与凝血有关疾病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PT的测定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理想和常用的筛选试验,也可作为外源性途径及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的定量试验。同时,也可作为口服抗凝剂治疗的监控。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VitK缺乏、肝病、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等,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APTT是测定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的筛选试验,也可作为内源性途径凝血因子的定量试验,可检测除Ⅶ因子外的其他血浆凝血因子,特别是用于因子Ⅷ、Ⅸ、Ⅺ、Ⅻ和前激肽释放酶的测定。同时,APTT测定可用于肝素治疗监控。 APTT延长:见于凝血因子Ⅱ、Ⅴ、Ⅷ、Ⅸ、Ⅺ、Ⅻ减低,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力增强,抗凝物质存在(如血内肝素含量增加及口服抗凝剂)是监控肝素治疗的重要指标。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病综合症。 三、凝血酶时间(TT) 该实验检查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能力的过筛试验。 TT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肝素类物质存在。SLE、肝病、肾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球血症或免疫球蛋白增多等疾病。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Fbg) 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如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急性心机梗死、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也见于各类急性时相反应,如急性细菌性感染,急性传染病,大的手术或创伤之后,恶性肿瘤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肝脏是机体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Ⅰ、Ⅱ、Ⅴ、Ⅶ、Ⅸ、Ⅹ因子均在肝细胞内合成,这些因子的半寿期较短,当肝脏有疾患时,这些因子可单独或联合检测血凝四项(PT、APTT、TT、Fbg),对判断肝细胞损坏或预后有重要意义。 五、D-二聚体意义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

干化学法测定血氨的临床意义

干化学法测定血氨的临床意义 人体内血氨含量极微,体内氨是蛋白质代谢过程中通过氨基酸脱氨基形成,大部分在肝脏内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血液中氨的来源主要为肠道中细菌分解尿素和由氨基酸脱氨所生成。此外,组织细胞中有多种脱氨酶,能使蛋白质、核苷酸脱氨而生成氨。在正常情况下,氨的主要去路是在肝脏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此外,脑和肾脏等器官的氨与谷氨酸作用生成谷氨酰胺后被运输到肝脏,在肝脏转变成尿素或其它含氮化合物后由肾脏排出体外,或形成铵盐随尿排出。是蛋白最终代谢产物。 一、血氨特性 氨对人体有毒,能影响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对人体的中枢神经有潜在的毒副作用,血氨的来源增加和去路减少,都会引起血氨增高。血氨测定对肝性脑病,肝硬化末期肝昏迷,肝衰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急性/亚急性肝坏死和雷氏综合症[1]。高血氨症在饮食蛋白过多摄入时也有发现。 二、影响血氨的因素 1、吸烟者是血氨假阳性增高的主要原因,采血前一天午夜后禁止吸烟,严重者采血前应淋浴。 2、实验室周围环境,空气是氨标本污染的主要原因必须通过化学处理。 3、血氨测定应用血浆[2],不能血清做标本。血液在凝固过程中会产生氨,抗凝剂可用非铵盐的肝素,EDTA和草酸盐三(Li,K,Na)、不能用肝素胺,氟化物。 4、采集标本后15分钟内测定,滞留15分钟就可引起血氨增高,最多30min内检测完成。显著溶血不能用来测定。 5、如超出测定系统线性范围,可用去氨水稀释血浆后重新测定。 三、标本采集 血氨测定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本的留取收。 1、应用加抗凝剂的密封负压管采集。防止环境中的氨污染标本 2、低温离心5min,取血浆迅速测定,30min内检测完成。 3、如不能立即测定,2~4℃可保留2h,-20℃可稳定24h。 4、红细胞氨浓度是血浆的2.8倍,故标本应禁止溶血,溶血可使红细胞内的氨进入血浆。红细胞和血小板中的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谷丙转氨酶(ALT),可引起血氨的浓度的自然增加,在0、20、37℃时,氨平均增加的比率分别是3.9±0.23、5.2±0.23、 25.2±0.59umol/L/h,在肝病时γ-GT和的ALT活性比正常人的增加很多,γ-GT是血氨测定引起标本氨浓度增加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了降低血标本在放置中氨的增加,测定出标本中真实的氨含量,可在血标本中加入γ-GT抑制剂,如6-二氨基-5氧-L-己氨酸(6-diazo-5-oxo-L-norleucin)或硼砂加丝氨酸等。 四、血氨的测定方法 1、原理:血氨测定干片(比色法)方法通过生化系统上使用血氨测定干片和血氨与脑脊液蛋白复合物校准品来完成。血氨测定干片为途覆在聚酯基材上的多层分析成分。将一滴患者样本滴在干片上,并通过扩散层均匀地分布到下面的试剂层。水和非蛋白组分扩通过,散到

临床血凝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临床血凝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我院新引进血凝检测系统,用于指导临床医师正确认识疾病和疾病的转归,一目了然的知道病人的血液系统情况,用于以下各种疾病的诊断,作为外科手术、妇产科口腔科拔牙手术的等的必查项目。请各位医师在作出诊断时务必参考!!严防医疗事故!!

可能[2],往往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计数、肝功能检查、尿液检查,许多医院还将血凝谱检查作为对妊高征患者的普查项目。虽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测定,可灵敏地反映凝血功能异常,但价格昂贵,且大部分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都在正常范围内,普查的意义并不显著。美国研究妊高征的权威机构也不主张把血凝谱作为妊高征的常规检查[2]。因此,必须缩小对妊高征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范围,既不影响对凝血功能障碍的正确判断,又不盲目检查。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的异常检出率极低,只有0.8%~7.5%。略低于国外报道的1%~12%[1],也说明对妊高征患者普查凝血功能指标临床意义不大。 2.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值预测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1992年,Leduc等[3]发现患有严重先兆子痫的妊娠妇女,如果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或纤维蛋白原异常,一定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而且只有血小板<100×109/L时,才有必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1997年,Kramer等[4]报道,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的先兆子痫患者,均伴有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指标升高。在此基础上,1999年有学者首次分别利用肝功能指标血清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 床意义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简介 生化全套检查就是指用生物或化学的方法来对人进行身体检查,生化全套检查内容包括:肝功能(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总胆红素、直接、间接胆红素,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空腹血糖;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尿酸;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等。不同的医院,生化全套检查的项目会有差别,但大致的项目不会相差太大。 生化全套检查用途 1、用于常规体检普查 2、疾病的筛查和确证试验 生化全套检查是对身体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对身体情况的一种了解,有时也可以检查出来潜伏的疾病,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就需要定期的检查,如肝功能检查,防止病情突然发作,及时进行治疗。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2.血清天门冬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3.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4.血清碱性磷酸酶

5.血清白蛋白测定 6.血清白蛋白测定 7.球蛋白 8.A/G 9.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10.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 11.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 12.血清前白蛋白测定 13.ALT/AST 14.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15.血清甘油三酯测定 16.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17.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18.血清载脂蛋白A1测定 19.血清载脂蛋白B测定 20.血清载脂蛋白a测定 21.尿素测定 22.肌酐测定 23.尿素测定 24.血清碳酸氢盐测定 25.乳酸脱氢酶测定 26.血清肌酸激酶

27.血清肌酸激酶-MB同功酶活性测定 28.血清a羟基丁酸脱氢酶测定 29.钾测定 30.钠测定 31.氯测定 32.钙测定 33.葡萄糖测定 临床意义: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析学科。通常人们所说的血流变检查,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血液流变学检查近十几年来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包含的具体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 1、全血粘度检测 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粘度等。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粘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临床意义] 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的重要参数,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粘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 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糖尿病。 3.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4.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6.其他:休克、烧伤、先兆子痫等。 全血粘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2、血浆粘度 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临床意义] 血浆粘度越高,全血粘度也越高。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胳系

统活跃,可使ALP增高。 注意:使用不同绶冲液,结果可出现明显差异。 6.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或r-G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血清总胆红质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肝脏疾病,肝外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新生儿黄疸慢性活动期肝炎闭塞性黄疸病毒性肝炎 胆石症阻塞性黄疸胰头癌肝硬化输血错误 8.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9.血清甘油三酯测定的临床意义: 增高:可以由遗传、饮食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TG值2.26mmol/L以上为增多;5.65mmol/L以上为严重高TG血症。 降低:常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B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10.血清总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 (1)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及分类; (2)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判断; (3)CHO增高或过低可以是原发的(包括遗传性),营养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病、肾病等。当CHO值在5.17-6.47mmol/L时,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边缘;6.47-7.76mmol/L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水

实验四 血涂片形态检查

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 Examination of Blood Smear 实验原理 血细胞经涂片、固定和染色后,可体现出不同发育阶段及病理生理改变的白细胞,在细胞体积、细胞质成分及酸碱性、细胞核染色质含量及空间排列状态的差异,借助显微镜对上述差异进行总体分析而将各种白细胞区别开来。 成熟红细胞不含细胞核,细胞质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略呈碱性。制成血涂片经瑞-吉染色后,血红蛋白与染液中呈酸性的伊红结合而显桔红色或淡粉红色。同时也展现出红细胞的各种形态学特点。 试剂器材 1.试剂香柏油、二甲苯或乙醇—乙醚清洁液 2.器材经瑞氏染色的血涂片、拭镜纸、目镜测微尺。 操作步骤 1.肉眼观察血涂片的外观和染色情况,正面向上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 2.镜检 (1)调试好显微镜。 (2)低倍镜观察:采用10×目镜观察血涂片的质量,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细胞排列不拥挤(即红细胞单个分散不重叠)的区域(一般在血涂片的体尾交界处),准备进一步检测。 (3)高倍镜观察:转换40×目镜,整体观察血涂片细胞着色,有无特殊细胞。 (4)油镜观察:在选定的观察区域,滴加香柏油1滴,转换油镜,仔细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是否正常,细胞内有无内容物,以及血红蛋白的充盈度和着色是否正常。同时作好记录。 2.结果统计与报告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比报,对异常形态白细胞描述;对所见大小、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按百分比报告;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及血红蛋白充盈度异常和着色异常者按有或无报告。 注意事项 应用低倍镜浏览全片,特别是血膜的两侧和尾部,以防异常成分漏检。 参考范围 一、镜下所见正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10μm ~15μm,细胞核呈分叶和单个杆状两种形态。核染色质疏密不匀,部分聚集成块状,DNA和组蛋白分别被美蓝和伊红着色染成深紫红色。细胞质内因充满大量细腻均匀的紫红色中性颗粒,染色后呈均一的呈粉红色。一般以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处1/3者,视为分叶核;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即为杆状核。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核形多样,胞核细长,弯曲,可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细胞核分2叶~5叶,甚至5叶以上,叶间以核丝或核桥相连。 2.嗜酸性粒细胞细胞体呈圆形,直径约13μm ~15μm,略大于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多分为两叶,中间以细丝相连呈“眼镜”状,偶见分为3叶~4叶者。细胞核染色质粗糙,染成紫红色。胞质中充满粗大、均匀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颗粒富有立体感,排列整齐、紧密。 3.嗜碱性粒细胞细胞体呈圆形,直径约10μm ~12μm,略小于中性粒细

凝血全套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延长见于: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2、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延长见于: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e、DIC 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增高:烧伤、糖尿病、急性感染、急性肺结核、癌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妊娠、肺炎、胆囊炎、心包炎、败血症、肾病综合症、尿毒症、急性心肌梗塞后减少: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严重肝脏疾病。 5、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有在血栓形成后才会在血浆中增高,所以它是诊断血栓形成的重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在原发性纤溶症亢进则显著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疾病。

血氨检测临床意义

正常人体游离血氨含量极低(血氨正常值20~60μmol/L). 临床意义:血氨值偏高可能影响肝病患者肝昏迷的发生.其根据主要是:①本病发作时患者血氨及脑脊液中氨浓度明显升高;②给某些肝硬变或慢性肝病患者大量高蛋白饮食或含铵药物,可诱发本病;限制蛋白质摄入和采取降血氨治疗后,病情有好转,可使患者从昏迷中清醒.③给动物喂食大剂量铵盐可使门静脉血氨浓度升高,当超过肝脏处理氨的能力时,体循环血氨升高,动物出现神经症状及昏迷. 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目前认为主要是造成脑能量代障碍,以及直接干扰神经细胞膜的正常功能而造成.但是氨中毒不是肝性脑病的唯一发病机制.因为部分患者血氨并不增高,另一些血氨增高的肝病患者并不出现肝性脑病,昏迷程度也不与血氨升高呈平行关系,降低血氨措施并不对每个病例都有效 血氨(blood ammonia;plasma ammonia;serum ammonia):体各组织各种氨基酸分解代产生的氨以及由肠管吸收进来的氨进入血液,形成血氨。血氨正常值20~60μmol/L。 、血清:22—45umol/L或40—80ug/dl(酶法)。换算成SI单位因素:0.587.

血氨测定的临床意义 2011-05-25 06:31:46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 人体血氨(Plasma ammonia)含量极微,但氨对人体有毒,能影响神经细胞的新代。血氨的来源增加和去路减少,都会引起血氨增高。血氨测定对肝性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生化特性 血液中氨的 人体血氨(Plasma ammonia)含量极微,但氨对人体有毒,能影响神经细胞的新代。血氨的来源增加和去路减少,都会引起血氨增高。血氨测定对肝性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生化特性 血液中氨的来源主要为肠道中细菌分解尿素和由氨基酸脱氨所生成。此外,组织细胞中有多种脱氨酶,能使蛋白质、核苷酸脱氨而生成氨。在正常情况下,氨的主要去路是在肝脏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此外,脑和肾脏等器官的氨与谷氨酸作用生成谷氨酰胺后被运输到肝脏,在肝脏转变成尿素或其它含氮化合物后由肾脏排出体外,或形成铵盐随尿排出。 二、标本 血氨测定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本的留取收集。血氨测定不能用血清做标本。应用抗凝血做标本,抗凝剂可用非铵盐的肝素、EDTA和草酸盐三种。血氨测定时,标本的正确留取和收集方法如下: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及意义分析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及意义分析 发表时间:2016-09-02T15:17:20.8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4期作者:赵杰 [导读] 血常规检验以血细胞分析仪为主,可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检验质量较高,报告时间少。 赵杰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经济试验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血涂片分析的意义。方法:将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320例分组对照组,其中正常组120例、异常组200例,均采取血涂片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正常组血涂片分析异常率显著低于异常组,而正常率则显著高于异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涂片分析对血常规检验异常患者有很高的准确率,临床意义较高,可借鉴。 【关键词】血常规;血涂片;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4-0036-02 Blood Smear Analysi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Blood Test Analysis Zhao Jie. Youxian Economic Experimental Zon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Mianyang 62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blood smear blood test analysis. Methods 320 cases of patients receiving a packet in the control group blood tests, in which the normal group of 120 patients, 200 cases of abnormal group, are taking blood smear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nalysis of normal blood smear abnormaliti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abnormal group, the normal rat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abnorma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analysis of blood smears blood test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very high accuracy, high clinical significance, can learn. 【Key words】 Blood; Blood smears; Application; Significance 血常规检验以血细胞分析仪为主,可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检验质量较高,报告时间少,但过度应用则可能出现漏报或误报等[1],影响疾病诊断与鉴别。血涂片分析指的是在光学显微镜下通过血液推片、染色等分类白细胞[2],从而有效检验血小板、红细胞形态等,逐渐成为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手段[3]。为了进一步探讨血常规检验中血涂片分析的意义,我院有了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本研究的对象共有320例,均为我院接诊的血常规检查患者,入组时间2015年1月~2016年1月。入组对象均有完整临床资料,且自愿接受血涂片分析处理,其中经血常规检验异常有200例(异常组)、正常有120例(正常组)。异常组:男性105例、女性95例;年龄在18~78岁之间,均值48.6±5.1岁。正常组: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龄在18~79岁之间,均值48.5±5.6岁。在前述一般资料上两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实施血常规检验,然后实施血涂片分析,采集血液标本后用EDTA抗凝,仪器为血细胞分析仪及其相关配套试剂、光学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株式会社)。血常规检查异常组患者标本用血涂片分析,而正常标本于油镜下涂片观察后染色[4]。两组检查内容包括细胞形态学、计数、分类,以及白细胞形态正常与否、淋巴细胞有无异型、细胞形态学正常与否、红细胞有无淡染区域增大、有无畸形等,并记录血小板数量,分析形态与凝聚性。其中血常规检查正常而血涂片分析异常为假阴性;血常规检查异常而血涂片分析正常为假阳性;血常规与血涂片均正常为阳性,均异常为阴性[5]。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便于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结果 正常组血涂片分析异常率显著低于异常组,而正常率则显著高于异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表两组患者血涂片分析结果比较[n(%)] 组别例数血涂片检查正常血涂片检查异常 正常组 120 115(95.83) 5( 4.17) 异常组 200 101(50.50)* 99(49.50)* 注:与正常组相较,*P<0.05 3.讨论 血液检测仪可完成血常规检查,但以往忽视了血涂片分析,而血液检测仪可根据标本大小与分布及相互间比例来诊断是否报警,这种方式无法充分分析细胞异常[6]。基于此,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针对血常规检验,要结合血涂片分析,可对血液病诊断提供更好的依据。我院针对接诊的320例血常规检查患者进行对照,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与异常组,然后均进一步采取血涂片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组患者经血涂片检查显示正常率95.83%、异常率4.17%,与异常组50.50%、49.50%相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血常规检查中若检测N%不断升高,则需进一步实施血涂片检查,可对有无中毒颗粒、核左移及空泡等明确,若发现这种现象,则有可能伴有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从相关报告来看,目前国内很多医院都受到血常规检查相关不良事件投诉,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检查人员每天工作量较大,可能存在害怕繁琐重复检查而忽略血涂片分析;部分检查人员未能完全掌握血液分析仪,忽视血涂片操作,同时对相关检验知识掌握不够,未能足够认识细胞,无法准确反应患者真实情况[7]。总的来说,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其全细胞计数分析仅仅是初步筛查方式,若有异常则显示检验结果并不准确,还需进一步予以血涂片分析[8]。可见,血涂片分析对血常规检验异常患者有很高的准确率,临床意义较高,可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冬蕊,张志琴,严国栋等.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8):266-267.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 血液高凝状态等。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 正常范围:a)血浆法:大于40 %; b)定量法:48 %?64%; c)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40 %,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 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D 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 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H)、因子V、因子叩、因子X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VII、因子X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 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血氨检测临床意义

正常人体内游离血氨含量极低(血氨正常值20~60μmol/L)、? 临床意义:血氨值偏高可能影响肝病患者肝昏迷的发生、其根据主要就是:①本病发作时患者血氨及脑脊液中氨浓度明显升高;②给某些肝硬变或慢性肝病患者大量高蛋白饮食或含铵药物,可诱发本病;限制蛋白质摄入与采取降血氨治疗后,病情有好转,可使患者从昏迷中清醒、③给动物喂食大剂量铵盐可使门静脉血氨浓度升高,当超过肝脏处理氨的能力时,体循环血氨升高,动物出现神经症状及昏迷、 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目前认为主要就是造成脑能量代谢障碍,以及直接干扰神经细胞膜的正常功能而造成、但就是氨中毒不就是肝性脑病的唯一发病机制、因为部分患者血氨并不增高,另一些血氨增高的肝病患者并不出现肝性脑病,昏迷程度也不与血氨升高呈平行关系,降低血氨措施并不对每个病例都有效 血氨(blood ammonia;plasma ammonia;serum ammonia):体内各组织各种氨基酸分解代谢产生的氨以及由肠管吸收进来的氨进入血液,形成血氨。血氨正常值20~60μmol/L。 、血清:22—45umol/L或40—80ug/dl(酶法)。换算成SI单位因素:0、587.

血氨测定的临床意义 2011-05-2506:31:46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转载 人体内血氨(Plasma ammonia)含量极微,但氨对人体有毒,能影响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血氨的来源增加与去路减少,都会引起血氨增高。血氨测定对肝性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生化特性 血液中氨的 人体内血氨(Plasma ammonia)含量极微,但氨对人体有毒,能影响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血氨的来源增加与去路减少,都会引起血氨增高。血氨测定对肝性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生化特性 血液中氨的来源主要为肠道中细菌分解尿素与由氨基酸脱氨所生成。此外,组织细胞中有多种脱氨酶,能使蛋白质、核苷酸脱氨而生成氨。在正常情况下,氨的主要去路就是在肝脏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此外,脑与肾脏等器官的氨与谷氨酸作用生成谷氨酰胺后被运输到肝脏,在肝脏转变成尿素或其它含氮化合物后由肾脏排出体外,或形成铵盐随尿排出。 二、标本 血氨测定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本的留取收集。血氨测定不能用血清做标本。应用抗凝血做标本,抗凝剂可用非铵盐的肝素、EDTA与草酸盐三种。血氨测定时,标本的正确留取与收集方法如下:

血常规检查过程中血涂片镜检的重要性分析与总结

血常规检查过程中血涂片镜检的重要性分析与总结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查中的重要性。方法:总结350例患儿血检资料,按照随机数表原则进行分组后,对两组血检异常患儿近一步进行血涂片镜检查,最后计算全自动血检仪假阳性百分比率并对比检验结果的差异性。结果:治疗一组28例血常规异常(血常规异常百分比为16.0%)患儿中,经过血涂片镜检确认异常的有17例,血常规检查异常中的假阳性百分率为60.7%,与治疗二组相比,数据结果一致(P>0.05)。结论: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的检查确诊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全自动分析仪进行初步筛选,再利用血涂片镜检进行确诊,能够大大提高检测准确度。 [关键词]血涂片镜检,血常规,重要性,准确度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blood smears in routine blood test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blood smear in the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Methods: To summarize 35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blood test data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principle, with abnormal blood tests in two groups of blood smear examination step, difference calculated automatic blood tester for false positive percentage and comparison of test results.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of 28 cases of abnormal blood (blood abnormal percentage is 16%) in children with confirmed by blood smear abnormalities in 17 cases, false positive percentages of abnormal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s in 60.7%, 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the two groups, the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P>0.05). Conclusion: blood smear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were screened by automatic analyzer, and then the use of blood smear examination for diagnosi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etection. [Key words] blood smear examination, blood routine, importance, accuracy Of renal function 血常规检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血涂镜片的检查,这也是检验科检验员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