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RDscan道路空洞探测技术简介

RDscan道路空洞探测技术简介

RDscan道路空洞探测技术简介
RDscan道路空洞探测技术简介

RDscan道路空洞探测技术简介

一用途与特点

(1)主要用途

RDscan主要用于城市道路、地铁、场地的工程地质勘查、工程病害诊断和工程治理效果评价等领域。用于道路结构、地质结构、道路脱空、路面坍塌、地铁次生病害以及隐避工程等地质与工程对象的精细勘查。

(2)技术背景

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地铁以及地下结构等工程建设迅猛发展,道路塌陷等次生灾害频繁发生。工程地质勘查、工程灾害诊断等服务需求益日激增,需要探测的深度由3m增加到30m。地震与电法勘探不但分辨率低,而且难以适应城市道路与交通的严酷环境。地质雷达的分辨率虽然很高,但是探测深度太浅,难以解决实际的工程需要。目前,城市内30m深度的探测对工程物探领域还是一个空白。RDscan技术正是为填补这一空白而开发的,它具有如下独到的特点。

(3)RDscan主要技术特点:

1 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垂直分辨率达15cm,相当于400M雷达;探测深度30m,相当于雷达探测深度的10倍;

2 抗干扰性强,不需中断交通;

3 拖缆接收,不破损路面,检测速度快;

4 实时成像,现场扫描成像,即时发现地质问题;

二设备组成与技术指标

(1)设备组成

RDscan为软硬一体化智能设备,能够像做雷达扫描一样做地震探测。主要设备包括主机、拖缆、电磁脉冲震源三部分。

图1 RDscan 主机 图2 RDscan 接收拖缆

图3 RDscan 工作方式

(2)主要技术指标 通道:16、32 可选;

采样动态: 24Bit , 采样频率:156kHz ; 电缆频带:20Hz —20kHz , 检波器间距:25cm ,50cm ; 内置电池:8小时, 触发方式:有线、无线(可选);

电磁震源瞬时功率:900kw 激震出力:10 KN (探测深度100m )

三 技术性能优势

在工程物探领域,地质雷达的分辨率是最高的,反射地震的探勘深度是最大的。对于城市的探测目标,RDscan比地震和地质雷达更具优势。分辨率比地震高一个数量级,探测深度比地质雷达高一个数量级。性能比较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RDscan的分辨率与400Mhz地质雷达相当,但是探测深度是地质雷达的10-15倍,这是RDscan魅力之所在。

四应用实例

近年来城市路面塌陷频发,其原因多与地下供水、排水管线漏水、地铁施工扰动等因素有关。结合北京、天津的路面坍塌事故,北京同度工程物探技术公司使用RDscan技术进行了现场探测,探查坍塌发生的原因、影响范围,并提供治理建议。对每项探查都完成了专题报告,列于应用实例中。包括天津开发区路面塌陷、北京地铁9号线丰台科技园路面塌陷、14号线郎家园路面塌陷、7号线广渠门九龙山站2号风洞路面塌陷、15号线望京西路面塌陷以及8号线地铁工程地质探查等专题报告。

这里仅简要介绍天津开发区域路面塌陷与北京望京西路面塌陷探测的实例,其它实例可查看专题报告。

例1天津开发区道路塌陷探测

2012年天津开发区新修的道路在暴雨后发生多处坍塌,位置在雨水管线上方,塌坑深度达4-5m。探测目的是查清引起路面坍塌的地质与工程原因、影响范围以及治理建议。探测使用RDscan技术,探测深度设计为15m。

探测得到两个主要结果,其一是查清了15m以内主要的地层分布,其二是找到了引起坍塌的原因及其相应的治理措施。探测得到的主要地层结构分4层(图4),界面分别在1m、5.5m、10m,经钻孔验证分别为路基层、细砂粘土层、细砂层与粗砂层。在天津开发区的探测中,地层厚度的分辨率为40cm左右。

探测发现在4-5m埋深处存在蓝色的低速层(图5),雨水管就在该位置。地面坍塌部位的低速异常与该低速层相连。说明雨水管在该部位有漏水点,排水时掏蚀了该层位的松散土体,形成脱空,造成了路面塌陷。建议对该段排水管进行

修复。

图4 塌陷区段地层结构

图5 低速层与路面塌陷

例2 地铁15号线望京西路面坍塌探测

2014年望京西站东侧地铁15号沿线路面出现直径2m坍塌,塌陷后很快进行了充填处理。为查明引起坍塌的原因及影响范围,以便采取进一步治理措施,开展了RDscan探测。测线穿越路面坍塌区,平行地铁走向。测线长度30m,探测深度15m。坍塌区中心位置在测线15m处。探测区位置如下图。

图6 望京西路面塌陷与探测位置图

主要探测结果

探测得到地质结构剖面(上)和地层速度剖面(下)示于图7。图7的上图展示了测区的地层结构与界面形态,红色为波速升高的界面,蓝色为波速减低的界面。其中4-6m的深度存在蓝色的波速陡降带,表明其下方存在低速土体,或脱空区。图7的下图展示了地层波速的分布,其中6-15m的深度上存在多处蓝色的低波速区,表明该处地层松散,存在局部脱空区,这是导致路面塌陷的主要原因。该结果表明,地铁施工超挖引起的土体松动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地下4m处,并已在地表形成局部坍塌。建议对测区内深度6-15m的范围进行注浆加固处理,

以消除隐患。

图7 望京西路面坍陷段地质界面(上)与波速分布(下)图

例3 甜水园地铁14号线路面塌陷探测

2014年2月16日下午15时许,北京朝阳区甜水园街与水碓子中街交叉路口附近发生路面塌陷。塌陷坑直径6m,深5m,造成交通中断。路面塌陷抢修中发现地下1.5m深处有自来水管爆裂,漏水不止。沿甜水园路地下正在施工地铁14号线。为探查引起坍塌的原因及影响范围,以坍塌区为中心,布置了两条测线。测线L1沿地铁走向,南北方向,长50m的测线;测线L2沿水碓子中街,方向东西,与地铁走向垂直,长130m。设计探测深度30m。探测使用RDscan道路扫描仪,配备16通道检波拖缆。坍塌现场及探测位置见下图。

图8a甜水园路面塌陷现场图8b RDscan测线位置

探测主要结果

探测得到L1剖面的地质结构图像(上)和地层速度图像(下)示于图8。地质结构图像中红色、黄色表示波速增高的界面,蓝色、深蓝色表示速度降低的界面。正常情况下随深度的增加地层的波速是增加的,即界面应以红黄色为主。但是该剖面中蓝色、深蓝色界面分布较多,分布在深度6m、14m部位,说明其下存在低速区。在波速图像中这一特征表现得更为直观。在深度18-22m范围内有一个连续的低速层,地铁就开挖在该层中。在剖面中部的塌陷区,里程22-32m 的地段,存在自上而下的低速异常区,与下部的低速层相通。说明地铁施工扰动引起自来水管开裂,自来水的渗漏,造成土体流失。形成了较大范围的土体松动与脱空,这是引起路面塌陷的主要原因。坍塌影响的范围直径达10m。建议对塌陷填充区外围2m范围进行注浆加固,以便消除隐患。

图8 坍塌区地质结构(上)与地层波速分布(下)图像

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勘察目的与任务 受石狮市市政建设管理处的委托,我院承接了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目的是查明沿线工程地质条件,为路基设计、边坡的稳定性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施工设计排水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具体任务为: (1)、查明沿线各地段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各岩土层的空间揭露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2)、查明不良地质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揭露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等,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 (3)、查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查明沿线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干湿类型所需的参数;并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对路基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稳定性影响; (4)、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和坟场的揭露情况,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密实度,判定场地地震效应等。 (5)、未尽事宜详见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及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有关规范要求。 二、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1)勘察合同及委托技术要求; (2)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

订本); (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2008年修订本); (5)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7)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8)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9)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10)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11)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12)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13)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14)福建省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 (15)福建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 (1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等。 三、拟建工程概述 拟建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本次施工路段从K0+036.074至K1+165.795,道路全长为1129.721m,;道路设计起点坐标(X=35809.166 Y=14831.661),终点坐标(X=35519.613 Y=16014.400),设计起点位于濠江路,桩号为K0+000,设计路面标高为23.75m,西北至东南走向,终点相交于东环路,桩号K1+165.795,设计路面标高为40.89m;为城市Ⅱ级主干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为40 km/h,设计荷载城-A,设计年限30年,设计道路宽为26m,双向四车道,两侧设人行道,路面交通等级为轻等级,轴载标准BZZ-100,

道路勘测设计文献综述

道路勘测设计文献综述 计课程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暑假期间我也在石家庄机场高速公路工地实习了一个月,提前接触了公路、桥梁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只是了解一些皮毛。通过听从老师的建议我阅读了一些有关道路勘测设计方面的文献,对道路勘测设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道路建设一般来说经过勘测、设计、和施工三个阶段,而道路的勘测设计是根据设计任务书提出的公路路线,或按照规划所拟定的道路路线,进行勘察与测量,取得必要的勘测设计资料,以便按照规定编制设计文件,是修建道路的基础保障。 主题:道路是提供各种车辆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按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道路,离不开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耗的纽带,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与铁路、水路、航空以及管道运输等比较而言道路运输机动灵活,分布广,对于客货运输,特别是短途运输有着显著的效益。 道路建设是物质生产,因而它必然具有物质生产的基本属性,但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产品它还具有一些本身特有的属性和特点:公益性、商品性、灵活性、超前性、储备性、系统性;专业性强、生产周期和使用周期长、不具有商品形式。综上所述,根据道路的属性和特征,道路运输

在交通运输中主要有如下功能: (1)主要承担中、短途运输的任务, (2)补充和衔接其他运输方式,担任大运量运输的集散运输任务, (3)在特殊条件下也可独立担负长途运输任务。特别是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中、长途运输的运量将逐步增大。 道路主要由线形和结构组成,而线形组成包括路线,平、纵面线形;结构组成包括路基,路面,隧道,沿线设施。 道路勘测设计的内容,是根据设计任务书提出的道路路线,或按照规划所拟定的道路路线,去所修建道路的地段进行实地勘察并结合地形以及行车安全舒适的要求设计合理美观的路线,最终目的是把设计者的构思、设计的路线放在实地,并为施工方提供可靠的测量和调查资料。道路还应综合考虑山、水、田、林、路等统筹安排、布置协调。设计标准应根据工程的不同性质,不同要求,区别对待。 经济调查和勘测根据道路使用的任务和性质,道路选线经过实地勘察,核查其实施的可能和必要条件,先作一般的技术经济调查并搜集有关资料。应在总的道路规划指导下勘察道路起迄点和控制点(如必须通过的城镇、工矿企业等),沿线地形、地貌、河流水文、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筑路材料,选择大中桥桥位,以及与铁路和其他道路的交叉等。按照技术标准考虑行车便捷、安全、畅通的要求,经过技术经济多方面的方案分析论证和比较,选定合理的路线,同时应适当考虑与周围景物的协调。

道路勘测技术杨少伟道路勘测设计试卷及课后习题答案

道路勘测技术杨少伟道路勘测设计试卷及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五章 横断面设计 5.1 某新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V =30km/h ,路面宽度B =7m ,路拱i G =2%,路肩b J =0.75m ,i J =3%。某平曲线α=34°50"08′,R =150m ,L s =40m ,交点桩号为K7+08 6.42。试求曲线上5个主点及下列桩号的路基路面宽度、横断面上的高程与设计高程之差:1)K7+030;2) K7+080;3)K7+140;4) K7+160(圆曲线上的全加宽与超高值按《规范》处理) 解: 已知:JD =K7+086.42,α=34°50′08″,R =150 m ,L s =40 m 平曲线要素计算: 24332 0.44424238419.988 2240s s s s L L p R R L L q R --==== s +tan 67.186 =+131.199 =+sec 7.674 2 3.173 T R p q L R L E R p R J T L α αα +?=()=2 =()-=2 =-= 主点桩号计算: ZH =K7+019.234 HY =K7+059.234

QZ= K7+074.834 YH =K7+110.433 HZ =K7+150.433 超高过渡及加宽计算: 超高过渡采用内边轴旋转,加宽线性过渡,路基边缘为设计高程,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采用第一类加宽:b =0.6 m ,已知i h =4%,则x 0=i a /i h ?L c =2/4×40=20 m K7+030处:(前缓和曲线上) Δ Δ x =10.766 b x =x/L c ?b =0.16 m ,i 内=ig =2%,i 外=x/ L c ?2i h -i g =0.1532% B 内 =3.66 B 外 =3.50 b j =0.75 B 内 ’= 4.41 B 外’=4.25 △h 内 =b j ?i j -(b j +b x )i 内 =0.75×3%- (0.75+0.16)×2%=0.004 △h 内’=b j ?i j -b j ?i 内=0.75×3%-0.16×2%= 位 置

EPC项目-市政道路延长线勘察设计施工(EPC)总承包项目-技术标(承包人实施方案、技术方案、管理组织方案)

市政道路延长线勘察设计施工EPC总承包项目 实施方案、技术方案、管理方案 目录 一、承包人实施计划方案 (8) 1、概述 (8) 1.1. 项目简要介绍 (8) 1.2. 招标范围 (8) 1.3. 项目特点的理解.包括对及施工方案、工艺流程及项目重点、难点工程的 理解。 (9) 2、总体实施方案 (16) 2.1. 项目目标(质量、工期、造价) (16) 2.2、项目实施组织形式 (17) 2.3. 项目阶段划分 (22) 2.4. 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22) 2.5. 对项目各阶段工作及文件的要求 (23) 2.6. 项目采购计划 (32) 2.7. 项目沟通与协调程序 (33) 3、项目管理要点 (39) 3.1. 合同管理要点 (39) 3.2. 资源管理要点 (40) 3.3. 质量控制要点 (42) 3.4. 进度控制要点 (53) 3.5. 费用估算及控制要点 (56) 3.6. 安全管理要点 (59) 3.7. 职业健康管理要点 (60) 3.8.环境管理要点(包括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施工后期的场地恢复措施等)。 (70)

3.9. 沟通和协调管理要点 (74) 3.10. 财务管理要点 (76) 3.11. 风险管理要点 (78) 3.12. 文件及信息管理要点 (80) 3.13. 报告制度 (86) 3.1 4. 支付保障措施(有关民工工资、劳务分包、材料采购、设备租赁、工程 分包等的按期支付保证措施) (87) 二、承包人实施勘查方案 (92) 1、前言 (92) 1.1、工程概况: (92) 1.2、工程勘测的目的及技术要求和执行的标准 (92) 2、施工技术方案 (93) 2.1、勘察部分技术方案 (93) 2.2、地形测量部分技术方案 (97) 2.3、管线探测部分技术方案 (100) 3、工程勘察的难点、重点及解决对策 (105) 3.1、工程勘察的难点 (105) 3.2、工程勘察的重点 (106) 3.2、类似工程勘察情况 (107) 4、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 (107) 4.1、质量保证措施 (107) 4.2、安全保证的措施 (111) 5、勘测成果报告 (112) 5.1、勘察报告 (112) 5.2、地形测量报告 (113) 5.3、管线探测报告 (114) 三、承包人实施设计方案 (115) 1、工程设计方案 (115) 1.1、设计依据 (115)

市政道路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市政道路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点击此处下载全文) 资料目录 ?勘察基本情况 ?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 ?地层岩性 ?区域地质构造 ?地震 ?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评价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管涵工程地质评价 ?水文地质评价 ?岩土设计计算参数评价 ?深路堑稳定性评价

沿线筑路材料质量、储量评价 内容简介 勘察阶段:详细勘察 【工程地质评价】 填方路基段工程地质评价 LK0+220~LK0+260段地基土表层为种植土②,厚约0.7米;其下为软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1,厚2.0~3.5米;再下为硬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2,厚度3. 6~大于4.5米。表层种植土②应清除,软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1压缩性较高,分布厚度较大,清除较困难,宜进行地基处理,以处理后的复合地基作为路基持力层。该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120kPa,回弹模量为13.2MPa。 …… 路堑段地基及边坡工程地质评价 LK0~LK0+220段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④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250kP a;基岩全风化层⑤-1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240kPa。地基土均可作为路基持力层。路堑边坡为土质边坡,边坡最高处为17.7米,建议分三级放坡,采用锚杆混凝土框架植物防护,其放坡坡率宜缓于1:1。 …… 管涵工程地质评价 表层种植土②与软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1应清除,其下硬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2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200kPa,可作为管涵持力层。 ……

含:原状地形图、柱状图42张、地质纵断面图14张、地质平面图7张、公路勘察图例、路堑路堤管涵综合地质说明8张、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填方地段工程地质评价表、路堑边坡工程地质评价表、涵洞(通道)工程地质评价表、岩土的力学指标推荐值、土的动力触探试验成果总表 道路工程地质勘察要点 受建设方委托,对此道路工程提出如下地质勘察要点: 一、勘察范围 本工程为城市主干道,标准路幅宽度为60m,西起湘芸路,东至西环线西辅道,道路全长2133.182米,平面图见附图。 二、勘察任务 通过勘察,应对沿线各地段路基的稳定性和岩土性质作出工程地质评价,为路基设计、确定设计回弹模量、路面设计、路基压实、防护与加固、路基排水、管道基础设计、地基处理、深基开挖、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岸坡设计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勘察内容 1、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 2、查明治线地段的地质构造、地层结构特征,查明各类土层的类型、性质及其空间分布,查明基岩风化层厚度、分布界线及风化破碎程度,提出承载力指标,沿山地段应查明对设计和施工方案有影响的基岩。 3、查明沿线各地段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分布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整治措施的建议和必要的防治工程设计参数。 4、查明沿线各地段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土基干湿类型所需参数。 5、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查明含水层范围,颗粒组成,渗透系数、补给来源,并提供施工降水设计参数,评价承压水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6、查明沿线各地段暗埋的河、湖、沟、坑的分布范围,埋深及其覆盖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7、调查了解地下埋设物加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其密实度。 四、布孔原则

水准测量技术之公路勘测技术诀窍

水准测量技术之公路勘测技术诀窍 发表时间:2018-10-30T15:42:36.56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5期作者:张小永 [导读] 为加快公路大通道建设,2017年初新疆启动四大工程,加快构建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国省道干线为主干,东联甘肃、青海、西藏,西出中亚、南亚、西亚,畅通南北疆的大通道主骨架网络,着力提高与周边国家、其他省份和疆内的高效互联互通水平。 张小永 湖北格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223 1项目背景 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 。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官员对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行解读,明确了战略部署的基本战斗思路。2016年9月,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国家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全面开展各等级公路的全面开发,实现西部地区的路网系统全面升级。为加快公路大通道建设,2017年初新疆启动四大工程,加快构建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国省道干线为主干,东联甘肃、青海、西藏,西出中亚、南亚、西 亚,畅通南北疆的大通道主骨架网络,着力提高与周边国家、其他省份和疆内的高效互联互通水平。 西部地区公路项目最难的是,打通“无人区”,缩短居民点之间的交通距离,并对“无人区”的自然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在公路前期的勘测、设计阶段,如何为设计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是每个测绘单位要去思考、实现的。在勘测环节会遇到各种困难难题,单一的、常规的测绘技术无法满足要求,必须利用现有的有限成果,完成复杂、困难、难控地区的数据生产。 2工作原理 水准测量又名“几何水准测量”,是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观测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标尺,按尺上读数推算两点间的高差。通常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点的高程。由于不同高程的水准面不平行,沿不同路线测得的两点间高差将有差异,所以在整理国家水准测量成果时,须按所采用的正常高系统加以必要的改正,以求得正确的高程。 水准路线(leveling line)是由若干测段(两个相邻水准点间的观测线路)首尾相接而构成的水准测量观测路线。 水准测量路线有单一水准路线、附合水准路线、闭合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这四种路线根据地形来选择。 水准路线可布设成:单一水准路线,或将若干水准路线相互连接而构成水准网。二者的区别为前者不具有结点,而后者有结点,包括:附合水准路线,起始于一个已知水准点而终止于另一个已知水准点;闭合水准路线,起闭于同一个已知水准点;支水准路线则从一个已知水准点出发,既不附合于另一个已知水准点,也不闭合于同一个已知水准点。水准网可布设成附合水准网和自由水准网:前者具有一个以上已知水准点;后者仅有一个已知水准点,为无附合条件的水准网。 3技术诀窍 在新疆“无人区”等困难地区,由于公路工可线位比较长,中间没有已知水准点,若要利用两端的已知水准点,完成整个线路的四等及以上水准测量,就需要采用多种测量线路组合的综合方式,来完成精度指标的控制。 首先,利用每两个水准点组成一个闭合环(闭合水准路线),利用起始的高等级已知水准点在闭合环中解算第一个待测水准点,解算第一个水准点高程后,再用第一个水准点和第二个水准点构成闭合环,解算第二个水准点高程,然后依次组成相应的闭合环,并解算下一个待测水准点高程,一直递推解算到线路另一端的已知高等级水准点高程。第一步的分段闭合环线路、递推解算每个待测水准点的高程工作完成,但是此时解算的待测点高程是不能满足精度指标的,不能够拿来直接利用在公路设计依据。 然后,把工可线位前后的高等级已知水准点和中间的待测水准点一起组合构成一条超长距离的附合四等水准线路,按照附和线路要求测定从已知点到待测点再到已知点的相邻点的高差;利用第一歩形成的闭合线路节点环所解算的高程结果,计算相邻水准点间的高差;取附合线路和闭合线路的高差高差中数作为最终的相邻点高差,进行四等附合线路解算。 最后,计算高差的时候要进行误差修正,解算后的初步成果要进行按距离等比例平差,四等附合线路计算并平差后的符合精度指标的待测点的最终高程成果,才能作为准确的测绘成果进行公路设计。 4实现结果 通过两种水准测量线路技术相融合,实现新疆“无人区”等困难地区的超长线路的等级水准测量,为公路勘察、设计提供精度可靠的基础测绘成果,使得勘察线路、桩号等勘察内容选择更科学、合理,使得设计成果更贴合当地的实际地形、地貌,为后期的公路施工提供良好的基础测绘成果参考和便宜的施工设计图纸。 灵活、多样的选择水准的技术手段,实现困难地区、超限地区、复杂地区的水准高程成果更加精确、可靠,为公路勘测、设计项目提供真实的基础测绘成果,是每一个测绘人应当掌握的必须技能。 五、结论 新的水准技术在“无人区”公路、勘测设计项目顺利实施后,我单位把此项新的水准技术在所有西部地区的公路勘测、设计项目上进行了全面推广,大大节省了项目实施的时间、成本、人员和设备,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并为业主方、勘察方、设计方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基础数据成果,真正达到了“多赢”的战略。 任何一项新的技术创新,都会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的风险和资源浪费,有利于单位的市场经营和开拓,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我单位一直坚持技术创新来,来提高自己的规模、收益和发展。

技术标 (市政道路、景观)勘察设计工作大纲

勘察设计工作大纲 目录 一、勘察设计工作方案 1、项目概况 2、设计风格 3、设计理念 4、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概况 4.1园区规划 4.2建设目标 4.3建设情况 4.4交通状况 4.5投资环境 4.5.1工业 4.5.2农业 4.5.3旅游资源 4.6投资优势 4.6.1区位优势 4.6.2投资政策 4.6.3优惠政策 4.6.4服务保障措施 4.6.5招商项目 5、拟采用的勘察设计标准 6、勘察工作方案 6.1 工程概况 6.2 勘察阶段及勘察等级 6.3 勘察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6.4 本次勘察所采用的主要行业技术标准 6.5 勘察技术方法

6.5.1 勘察技术方法 6.5.1.1 地质调查 6.5.1.2 工程测量 6.5.1.3 钻探 6.5.1.4 土样的采取 6.5.1.5 水位的观测及水样的采集 6.5.1.6 原位测试 6.5.1.7 室内岩土试验 6.5.2 勘察工作布置 6.5.2.1 勘探点布置 6.5.2.2 勘探深度 6.6 勘察工作过程及完成主要地勘试验工作量 6.7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6.8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6.9气象条件 6.10水文条件 6.11 地形地貌 6.12 地层岩性 6.13 地质构造及地震 6.13.1地质构造 6.13.2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6.13.3不良物理地质作用 6.13.4水文地质 6.13.5地形地貌 6.13.6场地自然环境 6.13.7 地层岩性 6.14 地质构造 6.15 水文地质条件 6.15.1 场地主要水系特征 6.15.2 地下水的类型及埋藏条件

6.16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6.16.1 不良地质 6.16.2 特殊性岩土 6.17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 6.1 7.1 岩土的测试成果及分析 6.1 7.1.1 室内土工、岩石常规试验 6.1 7.1.2 标准贯入试验 6.1 7.3 设计参数的建议 6.1 7.4岩土工程分级及开挖最陡坡度 6.18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6.18.1 区域地震稳定性评价 6.18.2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6.18.2.1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评价 6.18.2.2场地地震特征参数 6.18.2.3场地饱和砂液化判别 6.18.2.4场地有利、不利地段划分 6.18.3建筑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6.19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评价 6.19.1 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6.19.2 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6.19.3 地基持力层的选择 6.19.4道路地基基础方案选择原则 6.20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6.20.1 第四系松散软弱土类岩组(A岩组) 6.20.2 第四系松散中软~中硬土类岩组(B岩组) 6.20.3 软硬相间层状泥质岩、砂岩岩组(C岩组)6.21 工程地质分区 6.21.1侵蚀堆积松散区(Ⅰ区) 6.21.2构造剥蚀基岩区(Ⅱ区) 6.22场地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三维探地雷达技术在道路塌陷空洞探测中的应用

三维探地雷达技术在道路塌陷空洞探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2-24T16:51:45.2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作者:倪国亮[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城市浅层地质稳定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导致我国许多城市道路地面塌陷事故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秩序。 朝阳华程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辽宁朝阳 122000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城市浅层地质稳定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导致我国许多城市道路地面塌陷事故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秩序。三维探地雷达是近年来国外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在道路地下空洞检测、地下管线探测、工程质量检测、考古等领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对三维探地雷达技术在道路塌陷空洞探测 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三维;探地雷达技术;道路塌陷;空洞探测 1前言 近年来,城市道路塌陷事件频繁发生。北京、大连、哈尔滨、深圳、广州、南京、合肥、长沙、南宁、太原等近年来都出现过城区道路塌陷事件,轻则影响交通,重则造成死伤,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2三维探地雷达探测系统 2.1工作原理 探地雷达是通过发射天线(T)向下发射超高频短脉冲电磁波,由接收天线(R)接收反射波,并根据其回波旅行时间t(又称双程走时)、幅度与波形资料,经过图像处理和解译,以确定地下界面或地下介质的空间分布。 2.2三维探地雷达 三维探地雷达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它采用三维阵列天线,将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分离,交错等距排列,发射和接收天线可任意组合,实现剖面间距接近天线中心频率的1/4波长这一理想状态。采集数据经专门的处理软件处理后可以实现数据的无缝拼接,保证最终成果为一个完整的三维数据体。该成果可以在任意方向上“切片”以反映异常的形态。 2.3三维探地雷达数据采集系统 三维探地雷达数据采集系统包括雷达阵列天线(集成主机)、GPS精确定位系统、控制中心、工程车等,将三维探地雷达图像、图像坐标位置、地表特征物、标记等多种数据信息同步采集,融入到原始数据中。该系统可对城市道路进行地毯式、全覆盖普查探测,得益于这种全新的数据采集模式,技术人员通过一幅幅雷达剖面,和不同方向的“切片”判断分析地下异常的位置、形态以及危害程度,并提出施工建议。 3三维探地雷达异常识别 3.1正常路面基层的标准雷达异常图像 由于路面为层状结构,每一层铺筑的材料具有一定的介电性差异,因此,对于正常路面基层的雷达异常图像的波相同相轴或色谱图将呈现为近水平线型展布,每一层内的信号强度基本一致,反映在图象上无明显变化。 3.2富水体 富水体的相对介电常数大于周边土体,随着含水量的增大,相对介电常数差异越大。雷达图谱通常为顶面反射信号能量较强,下部信号衰减明显,同相轴较连续、频率变化不明显。 3.3道路局部密实不均匀 路面基层内若存在局部密实不均(压实度,离析,湿度)必然会导致介电常数的不同,电磁波在此发生反射,地面可接收到相应的雷达剖面异常图像。这种密实不均体界面处引起的异常幅度一般变大,判断其边界的定性方法为:依据在不均匀体边界处有连续的反射波同相轴中断或弯曲分布,其波长变长,波幅明显变化,波组特征也发生明显变化。 3.4公路局部脱空或空洞 从理论上讲,在面层和基层结合密实区,层间反射弱,波形平缓、规则、无杂乱反射存在。当路面积水未及时排出时可能导致地表水下渗,使面层与基层之间逐渐疏松,局部甚至脱空或空洞。脱空、空洞的相对介电常数为1,与土体的相对介电常数(6~40)差异明显此时,层间介质的介电常数差异较大,依据雷达波反射界面与波的传播特性,反射界面明显、传播速度降低。空洞异常区雷达图谱通常为反射信号能量强,反射信号的频率、振幅、相位变化异常明显,下部多次反射波明显,边界可能伴随绕射现象。 4应用实例分析 4.1探地雷达数据采集 为全面了解上海某道路下方塌陷空洞的三维空间分布,利用三维探地雷达技术对塌陷区进行了三维探测。在道路表面布置了一个1.0m×0.5m的三维测网,平行路面布置了12条间距为0.5m的测线,垂直路面布置了11条间距为1.0m的测线,探测设备采用意大利IDS公司生产的RIS-K2型探地雷达系统;为兼顾探测深度和分辨率,本次探测采用400MHz屏蔽天线,采样点数为512个,时窗长度为100ns。为采集到高精度雷达数据,采用50m皮尺定点并采用自动叠加、连续扫描模式,每隔1m做一个标记,以修正天线移动速度不均匀引起的记录道的位置错位。 4.2数据处理 探地雷达数据处理是利用数学方法压制雷达剖面的噪声,提高电磁波信号的信噪比,获取与地下介质有关的速度、振幅、频率和相位等特征信息,从而为雷达剖面的地质解译提供高质量的雷达剖面。野外采集的原始雷达数据中来自地下塌陷位置的反射波非常微弱,加之采集现场运行的挖掘机、道路旁边的高压线使得采集的GPR数据包含大量噪声,因此需要经过处理才能压制噪声,提高反射波的信噪比,以利于雷达剖面的解释。数据处理主要采用零时校正、直流滤波、带通滤波、自动增益和时深转换。其中,零时校正主要是消除天线离地和天线延时的影响;直流滤波主要是切除电磁波中含有的直流成分;带通滤波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地表环境如挖掘机、高压线工作产生的噪声影响;增益主要是补偿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衰减的能量;时深转换主要是将时间剖面转换为深度剖面。 4.3三维探测结果与分析

道路勘测设计期末试题(含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试题 (1*25=25分) 一、填空题1.现代交通运输由_____铁路_____ 、____公路___ 、_水运____ 航空、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3.公路平面线形的三要素是指_____直线______ 、__缓和曲线_____和___圆曲线__。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公路上的圆曲线最大半径不宜超过_10000___米。 5. 停车视距计算中的眼高和物高《设计规范》规定为:眼高 米,物高米。 6.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主要阻力有__空气_____阻力、____道路____阻力、___惯性___阻力。 7.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方式有___绕内侧边缘旋转________、____绕路中线旋转_______和____绕车道外侧边缘旋转_______ 三种。 8.选线一般要经过的三个步骤是__全面布局_________、__逐段安排_________、____具体定线_______。 9. 公路定线一般有___纸上定线________、___实地定线________和_____航测定线_______三种方法。 10. 对于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措施通常有_建立交通管制__________ 、__采用渠化交通_________和___修建立体交叉_________。 (1*15=15分) 二、选择题1.公路设计时确定其几何线形的最关键的参数是(C )。 A 设计车辆 B 交通量 C 设计车速 D 通行能力 共 页,第 页

2.高速、一级公路一般情况下应保证( A )。 A 停车视距 B 会车视距 C 超车视距 D 错车视距 3.一般公路在高路堤情况下的超高构成可采用( B )。 A 内边轴旋转 B 外边轴旋转 C 中轴旋转 D 绕各自行车道中心旋转 4.反映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横向安全、稳定程度的指标是( D )。 A 离心力 B 横向力 C 垂向力 D 横向力系数 5.基本型平曲线,其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长度之比宜为(A )。 A 1:1:1 B 1:2:1 C 1:2:3 D 3:2:1 6.确定路线最小纵坡的依据是(D )。 A 汽车动力性能 B 公路等级 C 自然因素 D 排水要求 7.在纵坡设计中,转坡点桩号应设在(B )的整数倍桩号处。 A 5m B 10m C 20m D 8.路基设计表是汇集了路线( D )设计成果。 A 平面 B 纵断面 C 横断面 D 平、纵、横 9.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当牵引力等于各种行驶阻力的代数和时,汽车就(B )行驶。 A. 加速 B. 等速 C. 减速 D. 无法确定 10.人工运输土石时,免费运距为第一个( C )。 A 5m B 10m C 20m D 50m 装 订 线

勘察技术标投标文件精编版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勘察招标投标文件 项目报建编号: 42011520150331001 项目名称: 投标文件内容:技术部分 投标人: *********************** (盖章)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理人:(签字或盖章)日期: 2015 年 5 月 22 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3) 二、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 (4) 三、工程勘察方案 (5) 四、勘察工作质量及保证措施 (21) 五、勘察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27) 六、勘察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29) 七、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措施 (30) 八、组织协调工作保证措施 (31) 九、拟投入仪器设备 (32) 十、对工程合理化建议 (33) 十一、承担本项目的优势 (34) 十二、承诺书 (36)

一、工程概况 拟建XXXXXX项目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大桥新区,该项目规划用地面积为57053.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710.40平方米。具体各拟建物工程特性见下表:表1-1 建筑物特性一览表 编号建筑物名称建筑面积(F) 层数(F) ①1#厂房9386.0 1-3F ②2#厂房9673.6 1-3F ③3#厂房10556.0 1-3F ④4#厂房10885.6 1-3F ⑤5#厂房1268.4 1F ⑥6#厂房5705.9 1-3F ⑦7#厂房5705.9 1-3F ⑧8#厂房12098.0 1-3F ⑨门房201.0 1F ⑩设备用房232.0 1F 根据拟建场地周边地质勘察资料,拟建场地地层概况如下: ①层填土人工堆积层( ml Q )褐黄色,干~稍湿,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 表部含建筑垃圾及少量作物根系。层厚0.50~3.00m。 ②层粘性土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至上更新统冲积层( al Q 4~ al Q 3)褐黄色, 稍湿,可塑至硬塑状。中压缩性土。层厚3.00~15.00m。 ③层基岩泥质粉砂岩或灰岩。 场地地貌单元属岗垄地貌,地形平坦,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地下空洞探测解决技术方案

地下空洞探测解决方案 发 布 于 2 1 5 - 1 - 7 1 3 : 3 4 1.地下空洞的探测目的 通过车载式雷达探测系统或便携式探地雷达,定期对道路重点区域进行地毯式普查探测,提前发现隐伏在地下的危险空洞隐患,提前预警,在灾害发生前及时采取措施处治除险,防患于未然,避免地下空洞事故的发生。

2. 地下空洞探测依据的标准规范 (1)《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7-2007); (2)《公路工程物探规程》(JTG/T C22-2009);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10222-2006); (4)《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CJJT73-2010); (5)其它现行的相关规程、规范及标准。 3. 地下空洞灾害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各城市城区频繁发生地下空洞灾害事故,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灾害事故的调查统计表明,地下空洞主要发生在如下重点区域: (1)管线(特别是带水管线)密集区、暗渠集中区,老化管线、渗漏管线集中区; (2)深基坑施工地区及其周围影响区域。管线(特别是带水管线)密集区、暗渠集中区,老化管线、渗漏管线集中区; (3)地铁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沿线及其周围影响地区; (4)地下溶洞发育地区。 由于地下管线大多位于城市道路下方区域,并且道路交通动荷载直接加剧了坍塌灾害的发育发展,因此,绝大多数的地下空洞灾害事故都发生在上述重点区域的道路范围内。 4.地下空洞探测的原理和技术 4.1 探测技术 对于引起坍塌灾害事故的道路下方隐伏的空洞进行探测作业,由于交通繁忙,环境干扰大,常用的工程物探方法,如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法、瞬变电磁法等难于施展,难以避免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各种干扰因素,应用效果较差,成本高,速度慢,难以大范围应用。 探地雷达具有现场实施方便、抗外部环境干扰、作业快速便捷、探测效率高,分辨率高、实施成本低廉等优势,成为道路塌陷灾害普查探测的首选技术手段和唯一现实可行的方法,同时探地雷达也是唯一在国内外城市地下空洞普查探测的

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勘察目的与任务 受石狮市市政建设管理处的委托,我院承接了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目的是查明沿线工程地质条件,为路基设计、边坡的稳定性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施工设计排水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具体任务为: (1)、查明沿线各地段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各岩土层的空间揭露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2)、查明不良地质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揭露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等,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 (3)、查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查明沿线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干湿类型所需的参数;并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对路基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稳定性影响; (4)、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和坟场的揭露情况,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密实度,判定场地地震效应等。 (5)、未尽事宜详见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及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有关规范要求。 二、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1)勘察合同及委托技术要求; (2)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 (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2008年修订本); (5)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7)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道路勘测设计 复习资料

《道路勘测课程》练习套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某转坡点处坡度角为ω,要求竖曲线外距为E,则竖曲线半径R= 8E/ω2 。 2.竖曲线最小长度是以汽车按设计车速行驶 3 秒的时间来进行计算的。 3.关于土石方调配的复核检查公式有横向调运方+纵向调运方+借方=填方、横向调运方+纵向调运方+弃方=挖方、挖方+借方=填方+弃方。 4.定线就是在选线布局之后,具体标定出道路中线位臵的作业过程。 5.实地定线的方式有穿线交点法、直接定交点法、坐标法、拨角法。 6.评价汽车制动性能的指标主要有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7.选线的三个步骤是路线方案选择、路线带选择和具体定线。 8.纵断面图上俩条主要的线是地面线、设计线。 9.越岭线的展线形式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和螺旋式展线三种。 1.现代交通运输系统是由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及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2.汽车行驶时需要克服的阻力为空气阻力,道路阻力,惯性阻力。 3.平面线性要素的六种组合类型基本型,S型,卵型,凸型,复合型,C型。 4.道路纵断面上的两条主要的线地面线,设计线。 5.行车视距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 6.垭口的选择包括:垭口位臵的选择,垭口标高的选择,垭口展线条件的选择,垭口地质条件的选择。 1、道路平面现行三要素是指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2、汽车在运动过程中所需克服的阻力有空气阻力、道路阻力、惯性阻力。 3、路线平面设计的主要成果有图纸和表格。 4、路线纵断面设计主要是指纵坡设计和竖曲线设计。 5、路肩从构造上可分为硬路肩和土路肩。 6、分隔带上的路缘石主要起导向、连接和便于排水的作用。 7、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 8、沿分水岭布设的路线称为山脊线。 1:高速公路应符合的条件:必须有四条或四条以上车道,必须设臵中间带,必须设臵禁入栅栏,必须设臵立体交叉。 2:横向力系数μ与行车速度V,平曲线半径R,横向超高坡度i h的关系:μ=V2/127R-i h。4:当设计速度大于60km/h的时候,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不小于设计速度的6倍;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不小于设计速度的2倍; 5:整体式断面包括:行车道、中间带、路肩以及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避险车道等部分。6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绕内边线旋转、绕外边线旋转、绕中线旋转。7:实地放线的方法有:穿线交点法、直接定交点法、坐标法、拨角法。 1、公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公路网的规划,从全局出发,按照公路的------ 、------ 、和--------------综合确定,答案:使用任务,功能,远景交通量。 3、根据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力的平衡式计算曲线半径为(设臵超高时)答案:R=V2 127( +i h ) 4、规范》规定圆曲线的最大半在不宜超过----------;答案:10000m 5、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类型包括答案:基本型;S型;卵型;凸型;复合型;C型 7、路线纵断面图构成答案:地面线、设计线、变坡导线 5.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6.平面交叉的布臵类型:加铺转角式,分道转弯式,扩宽路口式,环形交叉

市政道路岩土勘察报告2015.10

xx市产业示范区 xx路(xxx~xxx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工程概述 本次勘察的xx市产业示范区xx路(xxx~xx路),道路总长约1953.984米,设计里程桩号K0+000- K19+53.984,呈南北向,设计道路宽24m,拟建道路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属支路,市政建设场地类别为II类,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岩土条件复杂等级为二级,市政工程勘察等级乙级。 我院受园区管委会委托,承接了该道路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 二、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 1、勘察依据 (1)勘察合同及甲方提供的相关资料; (2)《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 (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6)《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2013);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8)《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 (1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0年版)。 2、勘察的目的、要求

(1)查明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 (2)查明道路沿线的岩土的类型、性质及其分布; (3)提供道路沿线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地基承载力; (4)实测地下水位,并查明道路沿线各地段的地下水类型、来源、水位、排水条件及对路基稳定性影响; (5)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的分布; (6)查明沿线各路段路基干湿状况,提供划分土基干湿类型所需参数; (7)对地表水及地下水对路基稳定性进行评价; (8)查明道路沿线不良地质现象成因、类型、性质及空间分布等; (9)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10)对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 3、工程进程 (1)准备工作:2015年3月20日~2015年3月20日 (2)野外作业:2015年3月21日~2015年3月30日 (3)室内试验:2015年3月29日~2015年3月31日 (4)资料整编:2015年3月29日~2015年4月1日 (5)提交报告:2015年4月1日 4、勘察工作 (1)勘察工作方法 本次勘察方法主要有:钻探、取样、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等。各勘探孔定位采用全站仪测放,原位测试主要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取土样采用厚壁敞口取土器,取样方法采用重锤少击法。室内试验主要对土样进行了常规试验、膨胀四项。 (2)勘探点布置及勘察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勘探点布置根据设计院要求沿道路中心、边线交叉布置,中线间距50.0m。遇水塘、沟增加钻孔,共布置勘探孔48个,本次道路线路勘察实际完成勘探孔48个,其中取土孔17个,标贯孔8个,鉴别孔23个,外业采用XY-1型工程钻机、小螺纹钻施工。 道路勘探工作量一览表表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