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我国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我国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我国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我国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前我国水土流失仍然面积大、分布广、流失严重,防治任务艰巨。分析我国水土流失的类型、原因、特点及危害,提出水土保持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做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水土流失是当前我国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己达367万k㎡,每年新增流失面积1.5万k㎡,每年流失土壤厚度平均为0.01~2.O0 cm,土壤侵蚀总量达50亿t。我国的西北、西南、华南等广大地区水土流失都十分严重。造成我国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有毁林开荒、毁草开荒、陡坡种粮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程。长期以来,由于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耕种,使之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河和长江的年输沙量分别占世界9大河流的第1位和第4位。

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水文、气象、地形、植被、土壤及其成土母质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是人口过度增加产生的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利用.在自然状态下,土壤侵蚀一般比较缓慢,土壤侵蚀从土壤的自然形成过程取得补偿,土壤系统基本处于平衡状态。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对植被的破坏,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加速了

1

中国水利年鉴2017_建设管理-水土保持-【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

南水北调办公室完成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并报送国务院,为“十三五”期间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提供了重要的规划依据。(李柏) 【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对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群众 生产生活条件、保障淤地坝工程安全和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有5000多座淤地坝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实施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十分必要和紧迫。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在财政部大力支持下,2016年,水利部商财政部编制并印发了《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方案》,为开展除险加固工作提供了规划依据;印发了《关于开展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实施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2016年安排中央财政资金2亿元,除险加固病险骨干坝221座。截至2016年12月底,7省(自治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中央投资计划完成率达到80%以上,青海省达到90%以上,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同时,水利部组织黄河水利委员会完成了黄土高原地区1562座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病险情况核实工作;开展了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专项督查,并向各省印发了督查整改意见;开展了《淤地坝技术规范》修订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相关前期工作。(惠波) 【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2016年,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活动, 经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水利部组织评估、公示后,公布了29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名单。包括8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15个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6条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89个工程被评定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其中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43个,主要分布于北京、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甘肃、云南、宁夏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34个,主要涉及水利水电、铁路、公路、输变电、输油气、煤炭、风电、冶炼、机场等工程;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12条,主要分布于江苏、河南、四川、安徽、江西、贵州6个省。(蔡道明)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6年,国务院批复《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后,各地加强组织实施,积极开展省级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报批工作。截至2016年12月底,各地省级水土保持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其中浙江、江苏、福建、黑龙江、宁夏、青海、河南、甘肃、山东、陕西、辽宁、江西、四川和安徽等14个省(自治区)的规划已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复,明确了本省(自治区)水土保持目标任务、重点防治区域和工作安排。同时,宁波、厦门、深圳3个计划单列市的规划也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复。2016年,水利部编制完成《全国水土保持发展“十三五”规划》《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综合治理规划》《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建设方案》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开展《黄土高原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的编制,逐步完善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孔祥兵)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2016年,持续实施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组织编制《国家水土保持 监控能力建设规划》,进一步开展重要监测点升级改造。 1.完成《中国水土保持公报》改版与2015年公报编印完成《中国水土保持公报》编制大纲修订,组织开展省级基础资料收集审核,编制印发《2015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为社会提供了全国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等信息。 2.编制《国家水土保持监控能力建设规划》为提高中央级水土保持监管工作能力与水平,组织编制《国家水土保持监控能力建设规划(2017—2020年)》,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等。 3.实施“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组织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编制形成2018—2022年项目规划(初稿),为三年滚动项目储备打好基础;组织完成2015年监测数据汇编,形成7卷13册汇编成果;完成了国家级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152个县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开展了69条小流域和92个监测点的水土流失定位观测。中央级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的开展,带动和促进了地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了动态监测工作。 4.组织国家重要监测点升级改造提出《水土保持重要监测点建设标准》,内容主要包括建设目标与内容、监测指标与设备、监测用房及综合管理等。完成2个典型小流域综合观测场的设备采购、安装与使用培训。到2016年年底,已开展了4个重要监测点升级改造,促进了监测指标规范化、采集方法标准化、数据处理系统化及信息传输自动化。 181 水土保持

我国水土保持现状及措施1

我国水土保持现状及展望 摘要水土流失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该文主要介绍了水土流失的概念、水土保持的现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引言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1]。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在960万km2的国土面积中,70%为山丘所占据,由于复杂的自然因素和长期滥用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2]。此外,我国水土流失强度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3]。因此,水土保持工作被我国政府列为基本国策之一。 1、水土保持现状 1.1水土流失现状 水是生命之源,是维系生态系统功能和支撑经济系统发展不可代替的资源。水在农业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有丰富的可供利用的水资源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才能平稳发展。全国有近0·73×108hm2的旱地农田的70%以上集中在北方干早、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降水不足、分布不匀,特别是耕地土壤风蚀、水蚀、沙化十分严重,土壤质量退化,旱灾频发,造成农业生产的产量和效益长期低而不稳。传统落后的土壤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更加剧了土壤侵蚀、流失和退 化,己成为我国北方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1] 1.2水土流失特点 (一)分布范围广、面积大 根据最近公布的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m2,水蚀风蚀交错区面积26万km2。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分布面积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流失相对较轻。水蚀面积,东部10省(市)为9万km2,中部10省为49万km2,西部12省(区、市)为107万km2。[4](二)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 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交错,成因复杂。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石质山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伴随有大量的重力侵蚀;青藏高原以冻融侵蚀为主;西部干旱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风蚀非常严重;西北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则是风蚀水蚀共同作用区。[4] (三)土壤流失严重 据统计,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24亿t,其中上游地区达15.6亿t;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达16亿t。[5] 2、水土保持进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基础性研究方面,通过对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发生过程、发展趋势以及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的分析研究,初步摸清了我国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的方式、类型、面积及发生发展规律。在应用研究方面,试验推广了以改变小地形和高效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的各种耕作措施。[6]主要进展有:1991年6月29日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全国八大自然资源保护法规之一,用法律形式将水土保持工作固定下来;把水土保持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批准了第一个《全国水土保持规划

中国自然科学期刊影响因子

2008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 作者:ikisisy 日期:2009-6-9 10:46:00 序号排名代码期刊名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 1 E139 地质科学1771 2 E309 岩石学报4079 3 E153 地球物理学报3565 4 X031 中国公路学报1564 5 V013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405 6 N033 光学精密工程1487 7 E130 地理科学2234 8 E146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830 9 E357 地学前缘3023 10 L031 石油勘探与开发2707 11 E106 矿床地质1361 12 E305 地理学报3621 13 E010 地质学报1876 14 E654 中国地质1156 15 L006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874 16 R040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9060 17 X672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861 18 C106 CHINESE PHYSICS 3547

19 R039 电网技术4632 20 E308 地球物理学进展1626 21 A108 中国科学D 3288 22 Z014 生态学报8368 23 E124 中国沙漠2592 24 E126 石油实验地质1418 25 Z012 自然资源学报2177 26 H012 土壤学报3315 27 E601 古地理学报636 28 E301 第四纪研究2224 29 E009 地质论评1981 30 S019 电力系统自动化5746 31 G121 中国药理学通报3205 32 E001 气象学报2138 33 E144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990 34 E024 地球化学1694 35 E142 地球科学2200 36 S011 软件学报3450 37 F009 植物生态学报3364 38 H89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71 39 E109 大气科学2175 40 E358 高校地质学报894 41 E310 地理研究1788

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分析

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分析 姓名石孟杰 学号2012213271 序号39 摘要:近几十年来, 洪涝不断, 旱灾无常,这些与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息息相关。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基本条件和基础资源, 水土流失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国人地矛盾突出, 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系统, 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 中国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容易形成荒漠化现象,我国是遭受荒漠化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荒漠化类型多,而且分布面积广。荒漠化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农、林、牧业生产,威胁着城乡人民生活。可见,水土流失若不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及不妥善治理将给人们的人身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 不仅仅阻碍国家经济建设, 而且也不利于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全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关键词:水土流失;荒漠化;现状;危害;解决措施 1. 引言 目前,全国约37%的国土面积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 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生产生活条件差,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发自然资源的活动更加频繁。由于各类生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未能采取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肆意开山炸石, 任意弃渣, 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点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要充分认识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2. 水土流失的概述 水土流失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中国水利百科全书》中给出的定义是:在水力、重、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土地表层侵蚀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其他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岩屑、松软岩层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水土流失在国外叫土壤侵蚀,美国土壤保持学会关于土壤侵蚀的解释是:“水、风、冰或重力等营力对陆地表面的磨损。或者造成土壤、岩屑的分散与移动。”英国学者对土壤侵蚀的定义是:“就其本质而言,土壤侵蚀是一种夷平过程,使土壤和岩石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转运、滚动或流失。风和水是使颗粒变松和破坏的主要营力。”由此可见,国外水土流失的定义也包括了风蚀。而生态学认为,水土流失是指缺少有效保护的土壤不能有效地将水分保持在土壤中而造成水分流失的现象,同时伴随水的流失,产生对土壤的侵蚀和冲刷,也使土壤流失。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办法(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保障水土保持方案质量,根据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水利部《关于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移交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管理的通知》(水保[2008]329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单位资质从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单位,应申请加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成为学会的团体会员单位;按照本办法取得《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格证书》(以下简称“资格证书”);并在资格证书等级规定的范围内从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业务。 第三条个人资质从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的人员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参加资质管理单位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取得《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人员上岗证书》(以下简称“上岗证书”)方可开展工作,同时每三年至少参加一次知识更新培训。 第四条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资格证书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持甲级资格证书的单位,可承担各级立项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持乙级资格证书的单位,可承担所在省级行政区省级及以下立项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持丙级资格证书的单位,可承担所在省级行政区市级及以下立项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 第五条管理主体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负责资格证书的管理工作。资格证书的颁发、降级和吊销等证书管理文件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理事长签发。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预防监督专业委员会具体承担资格证书的申请受理、审查、颁发、延续、变更等管理工作;省级水土保持学会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委托承担甲级资格证书的初审和乙、丙级资格证书的申请受理、延续及变更的审查、日常检查等具体管理工作。没有省级水土保持学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乙、丙级资格证书的具体管理工作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预防监督专业委员会承担。 第六条管理原则资格证书实行动态管理,总量控制。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根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业务的需求等情况确定不同时期的持证单位控制总量,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申请单位,择优发放资格证书。 第七条征求意见资格证书的颁发、延续、处罚等应征求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章资格证书的申请、审查与颁发 第八条甲级资格证书条件申请甲级资格证书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的独立法人,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组织章程或管理制度,有固定的工作场所,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注册资本不少于500万元(或开办资金不少于200万元,或固定资产不少于1000万元)。 (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机构持有上岗证书的专职技术人员达20人以上,其中注册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师3人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6人以上,技术负责人应具有水土保持相关工程类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三)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机构的专职技术人员中,所学专业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解读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解读 近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这是我国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部规划是我国首部获得批复的国家级水土保持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的行动指南。为了大家能够较好地了解规划,现就规划的主要内容做一解读。 解读一: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侵蚀严重。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294.9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0.72%。土壤侵蚀模数大于2500吨/(年?平方公里)的中度及以上面积占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3%,侵蚀强度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同时,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人口规模、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公路、铁路、矿山、城镇等大规模建设导致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仍十分突出。 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恶化的集中反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其危害集中表现在:一是导致土地退化、削弱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加剧生态恶化,威胁生态安全;二是水土流失导致植物与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加剧干旱灾害,同时径流携带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进入水体,加剧面源污染,威胁饮水安全;三是水土流失搬运大量泥沙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威胁防洪安全;四是导致耕地数量减少、耕层变薄、质量下降、生产能力降低,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五是恶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我国水土流失地区与成因

我国水土流失地区与成因 移动信息工程学院1319 陆明珠13354238 【摘要】中国是个多山国家,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且多暴雨,又由于各种人为因素,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的1/6,本文就我国水土流失地区和成因进行探讨,并就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给出相关建议,旨在促进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水土流失分布地区成因解决途径 【正文】水土流失是指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水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的现象。 我国水土流失现状 (一)分布范围广、面积大中国国土面积960万km2,地势西 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2/3,在总土地面积中,耕地占14%,林地占16.5%,天然草地占29%,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 冰川、石山和高寒荒漠等占35%。2004年,全国11条河流土壤侵蚀总量16.22亿t,其中长江、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总量分别为9.32亿t 和4.91亿t。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几乎 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全球屈指可数。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37%,其中:水蚀面

积165万km2,风蚀面积191万km2,在水蚀、风蚀面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km2。调查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 (二)形式多样且类型复杂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交错。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石质山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伴随有大量的重力侵蚀;青藏高原以冻融侵蚀为主;西部干旱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风蚀非常严重;西北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则是风蚀水蚀共同作用区。 (三)土壤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最直接的表现是土壤的被侵蚀流失。据统计, 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 5.0× 109t。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 2.4× 109t,其中上游地区达 1.56× 109t,位于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区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达 1.6× 109t。 (四)生态恶化,加剧贫困程度植被破坏,造成水源涵养能力减弱, 土壤大量“石化”、“沙化”,沙尘暴加剧。同时,由于土层变薄,地力下降,群众贫困程度加深。中国 90%以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根据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适用于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

适用于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 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四级类备注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 1.0米,北方宽度< 2.O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旱平地耕地梯田<1°1°~5°水平梯田坡式梯田5°~8°8°~15°坡耕地15°~25°25°~35°>35°沟川(台)地沟川坝地坝滩地坝平地分布于北方的川台地由淤地坝淤地形成的坝地,包括引洪漫地分布于南方的山间小盆地、川台地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情况适当归并分布于北方自然形成的小于5°的平缓耕地田面坡度小于1°的梯田田面坡度大于1°的梯田,包括东北漫岗梯地水浇地旱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和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果园茶园园地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果园的三级地类可根据实际情况按树种细分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经济林栽培园是指在耕地上种植的并其它园地经济林栽培园采取集约经营的木本粮油等其它类的栽培园,四级地类可根据实际情况按树种细分其他可根据实际情况按树种细分续表 B. 0.1-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适用于水土保持)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四级类备注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指树木郁闭度≥ 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用材林防护林有林地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林地指种植在非耕地上的木本食油 三、四级可根据需要按林业有关标准进行划分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灌木林地 三、四级可根据需要按林业有关标准进行划分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 0.10- 0.19的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疏林地其它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 树木郁闭度

我国水土保持现状及措施

我国水土保持现状及展望 (刁英琦20103147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 摘要水土流失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该文主要介绍了水土流失的概念、水土保持的现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引言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1]。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在960万km2的国土面积中,70%为山丘所占据,由于复杂的自然因素和长期滥用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2]。此外,我国水土流失强度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3]。因此,水土保持工作被我国政府列为基本国策之一。 1、水土保持现状 1.1 水土流失现状 水是生命之源,是维系生态系统功能和支撑经济系统发展不可代替的资源。水在农业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有丰富的可供利用的水资源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才能平稳发展。全国有近0·73×108hm2的旱地农田的70%以上集中在北方干早、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降水不足、分布不匀,特别是耕地土壤风蚀、水蚀、沙化十分严重,土壤质量退化,旱灾频发,造成农业生产的产量和效益长期低而不稳。传统落后的土壤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更加剧了土壤侵蚀、流失和退化,己成为我国北方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1] 1.2 水土流失特点 (一)分布范围广、面积大 根据最近公布的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m2,水蚀风蚀交错区面积26万km2。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分布面积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流失相对较轻。水蚀面积,东部10省(市)为9万km2,中部10省为49万km2,西部12省(区、市)为107万km2。[4] (二)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 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

第一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第一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等级项目名称完成人完成单位获奖项目编号 一等黄土区基于水平衡的水土 保持林草覆被及林分结构 设计技术 朱清科毕华兴张建军魏天兴张宇清 张学培查同刚张岩尹忠东李永芳北京林业大学SBXH2007-J-1-01 二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对 黄河水资源和泥沙影响评 价方法研究 陈江南王云璋徐建华王国庆熊维新 康玲玲穆兴民吴发启金双彦史学建 李雪梅 1.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2.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SBXH2007-J-2-01 二等黄土高原农果复合型生态 农业运行机制与关键调控 技术研究 吴发启李凯荣黄占斌朱德兰王健 李会科杜翠萍佘雕张青峰杜文才 徐军宏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3.陕西省延安市农科所 SBXH2007-J-2-02 二等水土保持辅助规划设计软 件 史明昌黄兆伟计文琦李团宏刘瑜 高勇郑国柱于波曹刚马海宽 张瑞霞 北京地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SBXH2007-J-2-03 二等岩质坡面喷混植生技术成 果转化与推广 张长印吴卫文章梦涛李光辉王富永 袁建平许峰王康宾邹东平鲁胜力 丛佩娟 1.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2.深圳市如茵生态环境建设有限公司 SBXH2007-J-2-04 三等金沙江流域退耕还林(竹、 草)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 试验示范 李昆方向京毕玉芬廖声熙孟广涛 张春华李贵祥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2.云南农业大学 3.云南省林业科学院 4.鹤庆县林业局 5.彝良县林业局 SBXH2007-J-3-01 三等高塬沟壑区果园集雨节水 灌溉技术示范与研究 李怀有陈智汉郭永乐王斌闫剑 张西宁安润莲 1.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2.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SBXH2007-J-3-02 三等齐家川示范区径流高效利 用技术体系研究 赵安成李怀有郭锐刘文宏王斌 张西宁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SBXH2007-J-3-03 三等矿区废弃地植被综合恢复王兵赵广东苏铁成白秀兰李刚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SBXH2007-J-3-04

东北黑土区农地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_刘宝元

东北黑土区农地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刘宝元1,阎百兴2,沈波3,王志强1,魏欣1 (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100875,北京;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30012,3.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130021:长春) 摘要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对稳定粮食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的重开垦轻保护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影响到了粮食生产的地位。以东北松嫩黑土区面积约2080万hm 2的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950个野外调查点资料,推算研究区农地面积为1727.40万hm 2。通过径流小区和137Cs 监测资料,估算该地区农地水土流失强度。东北黑土区农地土壤流失量与坡度的关系为A =0.7379θ。利用美国SRTM 90m ×90m 地面高程资料,得出研究区总体地形平缓,坡度1°以下面积占72.25%,1°~5°面积占27.05%,5°以上面积仅占0.70%;但由于坡面较长,观测与计算结果表明,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1339.45万h m 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64.40%,占研究区农地面积的77.54%。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已经十分严重,开展针对该地区水土流失特点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设已刻不容缓。同时,为全面了解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状况,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整个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监测与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 关键词 黑土;黑钙土;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监测;东北黑土区 收稿日期:20071109 修回日期:20071224 项目名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多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2007CB4072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维持 可持续土地生产力的定量标准:容许土壤流失量”(40671111);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专题“东北黑土区考察”(2005SB KK01) 第一作者简介:刘宝元(1958—),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土壤侵蚀。E -mail :baoyuan @bn u .edu .cn Current status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strategies of soil erosion for cultivated land in the Northeastern black soil area of China Liu Baoyuan 1,Yan Baixing 2,Shen Bo 3,Wang Zhiqiang 1,Wei Xin 1 (1.Beijing Normal Univers it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Res ource Ec ology ,School of Geography ,100875, Beijing ;2.Northeast Ins 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 ology ,Chinese Acade my of Sciences ,130012,Changchun ; 3.Songliao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 on ,Minis try of Water Res ources ,130021,Changchun :China ) Abstract Northeastern black soil area is one of important regions for crop production and commodity grains in China ,which takes the key role in stabilizing national grain markets and keep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The long ter m cultivation with less soil conservation has caused serious soil erosion and threatened food pr oduction in this area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black soil region in Songhuajiang -Nenjiang plain ,which is about 20.8million hm 2,and estimated soil loss from the cultivated land by using 950point survey data and soil loss data measured from plots and 137 Cs .The cultivated land is about 17.274million hm 2in the study area .The soil loss pr ediction equation for cr op land is A =0.7379θ.The analysis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tudy area has rolling hill topography by using SRTM elevation data with resolution of 90m ×90m .The percentage is 72.25%of the total area for slope steepness less than 1°,27.05%for slop ranges of 1°-5°,and only 0.70%for slope steeper than 5°.But the large slope length caused serious soil erosion for the crop land .Soil loss calculated fr om both plot and 137Cs measured data sho wed that the area of soil er osion is about 13.3949million hm 2,which is 64.40%of the study area and 77.54%of the crop land in the study region .It is urgent to take practices for soil conservation .In addition ,to understand the soil loss rate for the northeastern China ,   2008年2月6(1):18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 .6 No .1Feb .2008

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经验

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经验 摘要:水土流失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达到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1%。水土流失遍布各地,不但发生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也存在。经过多年水土流失治理,截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105万km2,其中建设基本农田2.12亿亩,小型水利水保工程740多万座(处),营造水土保持林7.55亿亩,经过治理的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多年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理清了发展思路,客观确定了发展目标及主要治理任务,科学提出了战略布局,可从宏观上为今后的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整治提供战略指导。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直接关系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根据遥感调查,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达到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1%。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而且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80年代开始,水利部先后在黄河中游、长江上游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施重点治理工程。98年以来,国家又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

源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效果十分明显。截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105万km2,其中建设基本农田2.12亿亩,建成淤地坝、塘坝、蓄水池、谷坊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740多万座(处),营造水土保持林7.55亿亩。经过治理的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有近1.5亿人从中直接受益,2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在多年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理清了发展思路,客观确定了发展目标及主要治理任务,科学提出了战略布局,从宏观上可为今后的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整治提供战略指导。 1水土保持发展总体思路 以保持水土、整治国土为基础,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通过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大江大河泥沙。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2 水土保持发展发展目标 在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江河泥沙的同时,加强对化肥、农药

水土保持的现状情况

水土保持的现状情况 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水土保持应该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水利方面,我国存在着水多、水少、水污、水浊的四大问题。其中水浊既独自为害水体,又增加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处于关键地位。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质量,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增加水多水少的矛盾。泥沙增多既降低河流质量,影响水生物活动,又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提高污染的浓度与防治的难度。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似不应就问题论问题,而应当追根溯源,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的中心环节与战略措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土保持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用问题,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注重于经济发展,更关注生态环境,既要有辩论思维,又要考虑政策法规。从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是水土保持的最高理想。当然,这既是很高的要求,也是很艰巨的任务,既限于科技水平,也限于政经条件。但是只要我们努力研究,积极争取,总有一天能够达到或部分达到这一艰巨而伟大的战略目标。 中央财政拨付201*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资金**万元,项目建设范围涉及山西、重庆、宁夏等7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拨付201*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资金**万元,占全年水土保持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100%,主要通过坡改梯、林草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治理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生态保障。

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现状及发展趋势_孙厚才-2007

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现状及发展趋势 孙厚才1 ,赵永军 2 (1.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10;2.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北京100053) [关键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现状;发展趋势 [摘 要]通过分析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特点、经济发展背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现状,对全国各行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量进行了统计,得出了开发建设项目在实施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和水土保持单项设施验收等措施后,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的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S 1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0941(2007)01-0050-03 1993年8月1日,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发布施行,明确规定了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的开发建设项目要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法规体系、执法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展开。1996年3月1日,水利部批复了全国首个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安太堡露天煤矿水土保持方案》,标志着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工作走上正轨。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有近8万个开发建设项目编报了水土保持方案,开发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投资600多亿元,大大提高了我国水土保持投入的力度,建生态工程、绿色工程、景观工程的理念已普遍被建设单位所接受。2005年7月8日,为满足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水利部颁布了《关于修改部分水利行政许可规章的决定》,对1995年5月30日水利部发布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和2002年10月14日发布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使得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更加完善。1 我国资源分布及经济发展背景1.1 资源分布情况 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世界上可被人类利用的150多种矿产资源中,我国已初步探明储量的有137种,但分布不平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其中山西、内蒙古、陕西、贵州、新疆、宁夏、安徽7省区的煤炭资源占全国总储量的84%;石油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西部和东部,东北占38%、西部占27%、东部占21%;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海域、东北及东部,西部占79%、海域占12%、东北及东部占8%;铁、锰、铜等矿产资源分布在西部、中部及东部,其中西部、东北、东部铁矿石的的储量均占到全国的29%,中部仅占13%;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的装机容量有37853.24万k W,长江流域 [基金项目]全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项目 (2005S B K K 08) 占53.4%、黄河流域占6.1%、东南沿海诸河占2.9%、雅鲁藏布江及西藏其他河流占15.4%,最少的是淮河流域仅占0.1%。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因此北煤要南运、西气要东送、电力要并网,开发建设也呈现出地域性不平衡态势。1.2 经济发展背景 根据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特点、环境问题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今后15~20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是快速发展期。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开发建设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支撑作用,但目前的开发建设已进入生态环境约束时期。为了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研等方面更加重视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建立生态环境友好的开发建设体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十五”期间,我国积极、稳步地推进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战略,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国家长期建设国债中有1/3用于西部地区,仅这一地区新开工的重点项目就达60个,规划投资总额达8500亿元;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战略实施中,关闭了资源枯竭的矿山,因地制宜地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大矿区发展替代产业,使得工业发展势头良好,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民营经济投资增长较快。 但是,当我们由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提升时,就必须着手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平衡问题。目前,我国有些行业仍采用高消耗、高污染、生态破坏性大的粗放的经济运行方式来获得经济效益,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高投资、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低质量和低效益的状况比较明显。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钢材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 · 50·中国水土保持S W C C 2007年第1期 DOI :10.14123/j .cn ki .s wcc .2007.01.0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