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小学电子备课教学案

(2015——2016第二学期)

年级:六年级学科:发探备课教师: 使用教师:

教学课题走进三维空间教学时间2016.3.2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三维空间的知识,初步训练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研究三维空间的知识,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践探究精神。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教学方法:动手实践与讲解相结合。

4.教具媒体:1个牙膏空盒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观察与实验

认识什么是空间想象。

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我们视线的局限性,我们

只能看到三个面,但在思考问题时或计算时,我们必须要

“想到”看不见的另外三个面,其中依靠的就是空间想象。

二、精讲点拨

利用图2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训练。

图2是一个由许多小正方体组成大正方体,若只把大

正方体的外表涂上着色,想一想,回答下面的问题:

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

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

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

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

思考建议:

1.想一想图2中的大正方体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组

成?

2.图中可以看见的部分只有3面,还有3面看不到,

但要想到它的存在。

教学

环节

设计

的依

据及

反思

让学

生对

空间

想象

有初

步的

认识。

训练

学生

的空

间想

我的

修改

3.找出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些部位,利空间想象,把看不到的这三种方块也都考虑到。

结果:

在顶角外有8个3面涂色的小方块。

两顶角之间夹着的是2面涂色的小方块,共12块;

在每一个面的中心是1面涂色的小方块,共有6块;

在大正方体的中间有一块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方块;

大正方体共有小正方体:8+12+6+1=27(块)

三、当堂训练

完成书上P7练习。

1、找合适的图

2、找出图4四ABC三个立方体相应的平面展开图。

3、翻动立方体。

四、总结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内容呢?

板书设计:

走进三维空间

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我们视线的局限性,我们只能看到三个面,但在思考问题时或计算时,我们必须要“想到”看不见的另外三个面,其中依靠的就是空间想象。

结果:8个3面涂色的小方块;2面涂色的小方块,共12块;1面涂色的小方块,共有6块;在大正方体的中间有一块各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方块;大正方体共有小正方体:8+12+6+1=27(块)象能力。

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后反思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 本学段课程标准主要目标: 教材总目标:修订后的教材内容以学生实验为主体。教材通过科学小实验(兼顾课题研究、动手实践、思维训练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基本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研究,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初步的创新思维,逐步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态度,在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升华,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的基本方法,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3.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4.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 《发现与探索》是天津市课程改革体系中的教材,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目前教学虽然也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道授业”这一传统的立场上,所以在教学行为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或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 “发现与探索”的许多内容与小学中的“科学”内容相近,不要将此课上成“科学”课。“科学”课教学的首要目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发现与探索”中的学科知识只是学生形成能力、习得方法、形成价值观的载体,“学科知识”非教材重点的追求目标,目标重点是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方法和科学素养。

第一课:连通器 3月2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连通器内水面保持同一高度的现象。 2、初步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漏斗、胶管、玻璃管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认识连通器 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 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样高吗 ③、试着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水面还一样高吗 思考:连通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连通器内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实施计划.doc

2014-2015 (1 )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实施计划 胡云亭 课程实施课时计划: 1.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 2.有趣的“毛细管” 3.标准化的研究 4.?纸托“千斤” 5.空气的压力 6.哪个滑梯快 7.鱼缸里的水能H动流出来吗 8.数三角形 9.记忆力训练 10.生日“魔术” 11.磁铁隔着物体磁性受影响吗 12.缩减发明 13.期末作品上交 1课时(第一周) 1课时?(第二周) 2课时(第三-第四周) 2课时(第五-第六周) 2课时(第七-第八周) 2课时(第九-第十周) 2课时(第-一-第十二周) 2课时(第十三周-第十四周)2课时(第十五周-第十六周)2课时(第十七周-第十八周)1课时?(第十九周) 1课时(第二十周)

1课时(第二十一周)

4. 一纸托“千斤” 一、目的要求 1 .通过“一纸托千斤”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形变的思考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 2.通过纸的变形与强度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创新精神。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初步了解力学和建筑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有两个: 1.实验一:单张纸承重①②③动手实验活动。 2.实验二:圆筒空心纸管,变形的承重实验。

三、指导策略 1 .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实验一中的三个小实验,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纸承受的重量与它的形状有关系”的初步结论。 2.指导学生精心制作圆筒空心纸管,从卷纸管、剪裁纸管、粘牢纸管、用纸裹纸管、到承重实验,每个环节都要求认真制作,逐步改变“物件的结构”,体验“改变物体的形状就能改变它的承重能力”。 3.在老师的帮助下,对各组的“构件”进行承重计量,看哪些承重量最大。 4.请优胜组总结成功经验,以共同提高动手能力。并启发学生动脑动手,想出改形状,使纸承受更多重物的办法。 例如:用儿张纸叠成宽约8厘米的纸条,再用胶水粘在一?起,盘成一个圆墩,如图“" 状,一人单足踏上,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 5.课后还可以搞一个社会调查,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周围的学校、街道、住宅、工厂、 商店、车站等,有哪些地方用上了变了形状的 ................................... 钢铁或铝合金构件,要仔细观察,并且记录下来。 6.课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体验,小组成员研讨并制作“纸桥”模型,组织学生进行纸桥结构、承重等方面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5. 空气的压力 一、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的“空气的压力”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使学生认识空气有压力,空气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以及了解空气压力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使学生知道空气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和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压力。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知识交流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 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四年级下册教案 笫一课对称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对称的特点和作用。 教法:自学研究 教具:剪刀等 教学过程: 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 1.在图1. 2.3中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用一张白纸白纸描绘下来。 2.把白纸上的图按图中蓝色线对折,按透过的图像轮廓描下图像的另一半,涂 上相应的颜色。 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 1.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性。 2.观察对称线两边图形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实验三:研究在家住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 研究问题:北京天坛的祈平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 实验四:进一步研究对称作用 探索发现: (1)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使建筑物更加坚固,平稳、美观、整齐、庄重、严肃、宏大、有气势等。 达标测评:观察图片,说一说哪个是对称形式的? 课堂小结: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对称 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第二课溶解的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溶解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溶解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教法:自学研究 教具:实验杯等 教学过程: 实验一:水溶解糖的快与慢 1.分组装配实验器材。 2.分别向A,B,C3个杯子里导入同样多平常温度的水。 3.将3块糖分别放入3个杯的水中。 4.小组讨论:为什么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慢? 实验二: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 操作:用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二)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 1、实验一: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①图中红蓝线那条长? 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 ③图中的圆圈圆吗? ④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了什么? 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2、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 ①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 ②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③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④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三)课后作业 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①完成三、四实验, ②分组讨论 一、实验三:①观察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 ②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 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④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 二、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①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 ②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 ③小结: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人们的经验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 三、小组讨论弄明白:1、实验一的3幅图,说明了是错觉的存在。实验二说明

《发现与探索》 六年级《飞机升空的道理》说课稿概况

《发现与探索》六年级《飞机升空的道理》说课稿 塘沽区浙江路小学罗蔷 教材分析: 《飞机升空的道理》是地方课程《发现与探索》六年级上册第一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飞机升空的道理”为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新知方面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运动流体特性方面科学知识的体验。2.通过实验活动,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3.通过学习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运动流体特性方面的知识,初步明白飞机升空的道理,并能简单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研究事物最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初步了解运动流体的特性。 教学难点是由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而推导出科学结论,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和引导。 教学过程大家看到板书以(一)观察发现(二)提出问题(三)实验研究(四)探索延伸(五)畅谈收获五个环节为线索。 第一环节观察发现,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莱特兄弟当年也是靠观察鸟飞翔时是用翼尖翼边的扭动保持平衡得到启发,意在告诉学生观察的重要。又通过自己观察课件图片,发现不管飞机怎样更新发展,机翼的形状始终不变。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这里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机翼形状

不变。接着质疑,这么大的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呢?这是本课要探究的。并且很快告诉大家这个托起飞机的神奇力量在我们身边就有,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样把悬疑神奇的问题拉近到学生的身边。 第三环节实验研究,每个实验都要完成统一的步骤,即:实验过程——发现现象——探究规律——得出结论——填写表格。但三个实验所完成的任务各有侧重,实验一重点在探究规律,明白气流速度快压力小。实验二目的是巩固实验步骤。实验三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理清实验步骤,并明确飞机升空是由于机翼上下两面形状不同,造成气流速度不同,从而产生的上下压力差,把飞机托举起来。实验三中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验证实验环节。同学们先动手制作模拟机翼,正当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模拟机翼形状的特殊性但对飞机升空原理还模糊不清时,教师适时的请他们停下来,带着问题来看机翼上下形状不同从而导致飞机升空的视频,通过看视频进一步说明道理。待学生弄清了其原理后再让他们修改机翼并试飞,很快他们就得到了成功的体验。由此而带来的深刻感受和浓厚兴趣可想而知。 第四环节探索延伸,以奥林匹克号与豪克号相撞事件和火车站候车要注意安全等事例,进一步解说流体力学原理。并使学生明白这个原理的确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引导大家进一步在生活中观察探究。 第五环节畅谈收获,学生结合板书总结本课的收获,使其思路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并留下深刻记忆。

【推荐】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教案

班级 学科数学主备人使用人 课题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内角 和 课型新授教学时数 1 教学内容课本24—25页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方法 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 “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 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 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学具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总第 22 课时)二次备课一、预习检查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组 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 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产生质疑, 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1、活动一、比一比 2、活动二、量一量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度。 (5)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 3、有什么方法能验证你们的想法?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度。 4、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内容)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 计划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组成: “身边科学”“物理实验”“数学研究”“发明训练”等四个单元,29个实验、6项信息研究、2项制作等活动组成。 2、教材说明 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进行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实验和收集信息进行研究的活动。 1.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大多是学生能亲自进行实验和操作的,或者对己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判断推理而较容易得出结论的内容。 2.教材物理实验比重较大,相对讲教材难度较大,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上也上升了一个层次。 3.教材的思路更明显地体现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各种奥秘。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重心放在对比实验能力的培养。 4.在科学价值观培养上注重了以下三点: (1)科学服务于实践认识。 (2)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 (3)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进行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实验活动,帮助他们体验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特点,引导他们进行尝试性的科学实验研究,学习收集信息,培养科学精神,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笫一单元身边科学 1.单元组成 笫四课《手上的触觉》笫五课《小降落伞的实验》笫七课《叶子能吸尘增湿吗》笫十一课《缓冲的作用》第十二课《死海的秘密》 2.主要活动内容: 认识手上触觉,降落伞留空时间,叶子吸尘增湿改善环境的作用。认识缓冲作用, 液体密度与浮力关系

3.活动思路: 通过实验探讨身边事物的一些科学道理。然后再对生活实践中有关现象进行解释或研究它在实践中的应用。 笫二单元物理实验 1.单元组成:笫二课《溶解的作用》笫三课《“静电”小实验》笫六课《坦克的履带》笫九课《反冲作用》 2.主要活动内容:静电、反冲作用、缓冲作用等物理现象的认识与应用。了解溶解、压强、液体密度与浮力等有关知识及其应用。 3.活动思路: 以一个物理知识为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再用研究的结果解释生活实践中有关现象,并研究它在实践中的应用。 笫三单元数学研究 1.单元组成:笫一课《对称》笫三课《测量的技巧》 2.主要活动内容: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建筑艺术中的对称与巧妙测量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及其应用情况。 3.活动思路: 通过信息研究与实践操作认识“对称”和巧妙的测量方法。再用研究的结果解释生活实践中有关现象,并研究它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四单元发明训练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9课《辨认方向》教案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9课 《辨认方向》 教案 单位:天津市河北区月牙河小学姓名:张艳

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知道辨认方向的多种方法。 2、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提高学生辨认方向的能力。 3、了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活动,知道辨认方向的多种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相传,太平洋上有一处岛屿,那里景色迷人、风光秀美,过去曾是海盗经常出没的地方,现在海盗已经被消灭了,但是据说海盗在那里藏了很多宝贝,吸引了许多人去探险。所以那里叫“冒险岛”。你们敢去吗?探险不但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在茫茫的大海上,咱们扬帆起航了。哎呀,现在咱们遇到难题了,快来一起想想办法。咱们在岛上总不能瞎走,要沿一定的方向走吧。你知道在咱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给学生创设生动的故事情景,让学生认识到会辨认方向的重要性,使学生迫切希望掌握今天所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 (一)使用指南针辨认方向 1、观察指南针实物,认识指南针。 2、学习使用指南针。

师:用指南针辨认方向要注意些什么? 3、用指南针测一测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师:教室的门窗是正南正北朝向的吗? (设计意图:学生被置于现实的生活空间,学习使用指南针的方法辨认四个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真实而亲切。) 师:如果手边没有指南针,你又用什么方法辨认方向呢? (二)太阳帮助我们辨认方向 1、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面向太阳方向站立,你的前面是东方,后面是西方,那左面和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2、太阳落山时刻,面向太阳方向站立,你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认识东、南、西、北的方向。通过交流和对话,使每个学生学会辨认生活中的方向。)(三)小游戏 1、我说你说:教师指定一个方向,学生说出其他三个方向。 2、我说你做: (1)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2):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

四年级上册数学《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教案及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教 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一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一)(第43-4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出示题目:1×1= 11×11= 111×111= 1111×1111= 2、观察与发现 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运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请学生自己出类似的算式并说出答案。 二、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出示题目:142857分别乘1、 2、 3、4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乘 5、6的得数。 三、第三关:神奇的9 1、出示题目:99×99= 999×999= 的得数有什么特点。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9999×9999,99999×99999的得数。 四、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出示题目。 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用发现的规律 教案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通过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小学发现与探索教案

##小学发现与探索教案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 操作:用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二)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 1、实验一: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①图中红蓝线那条长? 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 ③图中的圆圈圆吗? ④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了什么? 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2、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 ①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 ②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③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④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三)课后作业 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①完成三、四实验, ②分组讨论 一、实验三:①观察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 ②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 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④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 二、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①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 ②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 ③小结: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人们的经验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 三、小组讨论弄明白:1、实验一的3幅图,说明了是错觉的存在。实验二说明了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响人们产生视错觉。实验三说明图形(物品)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怎样注意视错觉现象? 四、探索延伸 动手量一量书中4幅图,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吹泡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配制泡泡液的实验,了解泡液成分的比例。 2、初步掌握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支滴管、1小杯洗洁精、水。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吹泡泡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游戏,你们自己会制泡液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制泡液。 (二)学习新课:配制泡液与吹泡泡 1、实验一:目的是叫同学们明白清水吹不出泡泡。 2、实验二: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洗洁精看能否吹出泡泡? 3、实验三:重点指导, ①试着向杯中用滴灌滴入2滴、3滴、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②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用嘴对着吸管连续吹几个泡泡,观察泡泡的大小。 ③通过实验发现,用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效果不好。 ④小结:配制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第二课时 一、探索发现: 活动设计:

发现与探索

发现与探索

小学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 子牙镇王庄子学校 邹春雨

第一课:连通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连通器内水面保持同一高度的现象。 2、初步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漏斗、胶管、玻璃管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认识连通器 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 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样高吗? ③、试着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水面还一样高吗? 思考:连通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连通器内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2、实验二,连通器的原理, ①、教师出示连通器,向A容器里注水,水量达到A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停止注水。 ②当水流动时,观察A、B、C容器水面现象。 ③打开连通器开关D,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思考:①、这是不是进一步证明了连通器内的液面总是一样高? ②、打开开关D后,为什么会喷出液体?根据这个道理,请你解释山上泉水涌出的道理。

讨论: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本课开始的问题,两把壶装的水一样多吗?试着说说它的道理。 3、实验3:实验设计。 ①设计题目:一条水渠与一条公路交叉,不架桥且能使车辆正常行驶,怎样让水流过去呢?请画出设计图。 ②提示:运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设计。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内同一种液体的液面总是一样高。(四)、探索延伸 在房屋装修安装护墙板时,人们为了让室内护墙板同样高,装修工人往往用一根装上水的透明塑料管来完成测定工作。你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走进三维空间 一、教学目的: 1、用长方体纸盒进行三维空间的研究,了解三维空间的知识。 2、初步训练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牙膏空盒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纸盒:纸盒平放在桌上占桌面多大面积?我们只要知道纸盒底部的长和宽就行了。如果想要知道纸盒占了多大空间?我们就必须计算出它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1、观察与实验。 ①、平方纸盒,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由于我们的视线的局限性,只看到有三个面。 ②、在思考时,我们必须要想到看不见的三个面,这就是空进想象。

2019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第3课《探索宇宙》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第3课《探索宇 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探索宇宙的历史。 2、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3、能够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 4、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是怎么探索宇宙的。 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 【教时】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都喜欢看西游记吗?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宫中的很多故事真是精彩,让我们大家百看不厌。这就是古人对太空世界的一种精彩的描绘,说明了古人也想了解神秘的宇宙。 2、讲述:无边无际的宇宙,它究竟藏着多少奥秘?在人们的眼里,好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从古至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不断地探索着宇宙,希望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宇宙的真面貌。 3、提问:你认为探索宇宙的困难有哪些? 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并指出,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去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讲述: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想知道地有多宽,天有多大,宇宙是怎样构成的。

(2)提问: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神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传哪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对宇宙的向往和追求?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传了这些神话传说?)(3)盘古开天辟地: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 嫦娥偷药奔月:古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 女娲炼石补天:古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 夸父持杖逐日:古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4)谈话:这些神话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迫切了解与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下,人们想用智慧把目光射向宇宙,从而,望远镜就诞生了。 2、介绍望远镜: (1)要求学生阅读资料,小组交流、汇报人类从肉眼观察-----第一架望远镜-----各种现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尤其展示现代望远镜的先进功能及特点。 ①天文望远镜②光学望远镜 ③射电望远镜④太空望远镜 (2)讲述: 1610年1月10日,伽利略用第一架望远镜观察到了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情况,其中有一项特别重要的发现,那就是他看到了在木星周围有4颗卫星围着它转动。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地球确实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所有的天体都是围绕地球转动的。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更远的天体。 (3)介绍现代的望远镜:①天文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天文望远镜的图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多。②射电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射电望远镜的图片)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③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相关内容)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他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 (介绍“光年”的含义:由于使用了望远镜,人们看到了远处的各种星体,发现星体之间的距离非常大,用地球上的长度单位来计算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就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边的关系》同步教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7~2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的实验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行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特征。 3.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索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对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现在我想知道大家所知的和我有什么不一样,请举手发言。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课前大家都按要求准备了四组小棒,正巧今天我们又是一起探讨三角形,大家就动手摆一摆这四组小棒,哪几组可以摆成三角形,哪些不可以摆成三角形。 (一)教师出示书27页“摆一摆”。 1.让学生按照课本四组小棒看看能否拼成三角形。(每组小棒的长度不要搞错。) 教师:(边走边观察)我们三角形的摆放是三根小棒要首尾相接。如果碰到不能拼成三角形的那一组,就接着摆放下一组。 2.把操作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摆成的形状填入表中。 教师:孩子们刚刚摆放的图形可以清楚的看出哪一组小棒是拼不出三角形的,那这一组三根小棒和其他组的小棒有什么区别,比较三条边的关系。 3.通过数据的比较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师:我们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和表格里的数据比较得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要大于第三边。 (二)教师出示书28页“练一练”。 第1题。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知道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那我们现在在验证一下31页“练一练”第1题,刚刚得到的结论好不好用。 教师:第(1)组与第(3)组的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而第(2)组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因为第(2)组中第一根与第二根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 第一课:连通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连通器内水面保持同一高度的现象。 2、初步了解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漏斗、胶管、玻璃管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指导看图,这里有两把茶壶,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对了,壶的容积一样,B壶的壶嘴短了些,如果我们用来装水,装的水还一样多吗?其中有什么道理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认识连通器 ①按书图组装连通器。 ②在漏斗中注一些水。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一样高吗? ③、试着把玻璃管抬高或降低些。 实验观察:漏斗和玻璃管中的水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水面还一样高吗? 思考:连通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连通器内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2、实验二,连通器的原理, ①、教师出示连通器,向A容器里注水,水量达到A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停止注水。 ②当水流动时,观察A、B、C容器水面现象。 ③打开连通器开关D,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思考:①、这是不是进一步证明了连通器内的液面总是一样高? ②、打开开关D后,为什么会喷出液体?根据这个道理,请你解释山上泉水涌出的道理。 讨论: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本课开始的问题,两把壶装的水一样多吗?试着说说它的道理。 3、实验 3:实验设计。 ①设计题目:一条水渠与一条公路交叉,不架桥且能使车辆正常行驶,怎样让水流过去呢?请画出设计图。 ②提示:运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设计。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内同一种液体的液面总是一样高。(四)、探索延伸 在房屋装修安装护墙板时,人们为了让室内护墙板同样高,装修工人往往用一根装上水的透明塑料管来完成测定工作。你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走进三维空间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材第27、28页) 1. 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 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 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团结协助的精神。 重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难点: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每个小组一袋木棒(里面有四组小棒)、学生自己准备10根小棒等。 1.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

教师:认真观察,你知道小明从家到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吗? 学生:小明从家到学校一共有3条路。 教师:分别是哪3条? 学生1:小明家——电影院——学校。 学生2:小明家——学校。 学生3:小明家——邮局——学校。 教师:今天,小明起床晚了,眼看上学快迟到了,你们快帮小明选择一条能最快到达学校的路? 学生:小明家——学校。 1. 教师:为什么小明走这条路最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有的学生用生活经验解决,有的学生用尺子测量,有的…… 教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学生1:从小明家到学校的路是直的,但是其他路是弯曲的,所以小明走直的路最近。 学生2:用尺子测量,发现小明家——学校是最近的。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分别测量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小明家到电影院的距离以及电影院到学校的距离,实际上,小明家、电影院和学校这三点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三角形。

教师:这三条线段就是三角形的三条边,因此这个问题与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情境来创设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2. 教师:下面让我们做个试验来探讨上面的问题。 把准备好的实验学具发到每小组,里面是12根小棒,其长度如下所示。 (1)3厘米、5厘米、6厘米(2)3厘米、4厘米、6厘米 (3)3厘米、3厘米、6厘米(4)3厘米、2厘米、6厘米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用下面的小棒摆三角形。在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选代表汇报操作结果,在汇报结果之前先说明是用的哪几根小棒。 学生1:用的是3厘米、5厘米、6厘米的三根小棒,可以摆成三角形。 学生2:用的是3厘米、4厘米、6厘米的三根小棒,可以摆成三角形。 学生3:用的是3厘米、3厘米、6厘米的三根小棒,不可以摆成三角形。 学生4:用的是3厘米、2厘米、6厘米的三根小棒,不可以摆成三角形。 教师:在摆小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第(1)组和第(2)组都能摆成三角形。 学生2:第(3)组和第(4)组都不能摆成三角形。 教师:你能尝试着用文字叙述什么情况下能摆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摆成三角形吗? 学生1:只有三角形任意两边相加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摆成三角形。 学生2:三角形任意两边相加的和等于或者小于第三边时,不能摆成三角形。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边都有这种关系?请各小组拿出自己准备的任意三根小棒摆三角形,最后请各小组汇报摆小棒的发现。

发现与探索 教案1&2

一、课题:1. 巧安排省时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统筹方法的应用及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在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中,使学生感悟研究问题的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以“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使学生 初步树立科学服务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合理安排工作顺序”的统筹方法,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探索课题:简介华罗庚导入,为以下活动做好铺垫。 1. 知识背景介绍,观看数学家华罗庚工作照片,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 对“统筹”结合“小字典”给予适度解释。 3. 出示探索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进行探索活动 实验一 (1)“媛媛的安排”。 1. 自读研究问题,明确媛媛所做的四项工作。 2. 理解提示栏中语句:“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这是这一统筹方法的核心所在。 3. 观察工作流程图,初步感知统筹方法 (2)“李大娘的安排”。 1. 自读研究问题,明确李大娘所需要做的四项工作。 2. 按照上边研究的方法来完成绘流程图的实践活动。 3. 进行全班交流。 4. 推导出“思考问题”栏中的结论。 (3)“沏茶待客”。 1. 自读研究问题,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判断三种方法中哪一个符合统筹工作的方法。 2. 提示学生找出“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这一主要问题。不可随意去想。 实验二“合理安排工作顺序”统筹方法的研究。 事例一运油 1. 自读研究问题,明确两个方案的安排。 2. 指导两点,帮助学生理解:一是占用总的工作时间。二是使工地尽快用到油。 3. 分析哪个方案合理、省时。 事例二排队打水 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判断两种方法中哪一个符合统筹工作的第二个方法。(关键要让学生从“占用总的工作时间”这一思路去判断。) (三)探索延伸:总结全课的两个实验,巩固两个统筹工作法。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边的关系》培优教案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球神姚明吗?这是他的个人资料身高:2.26米腿长:1.3米,听说他一不能跨三米?你们信吗?(让学生发表意见后) 师:今天我们能顺利的探究出这个问题,就能解开姚明之谜,你们有信心吗? 二、再现情境,唤醒经验 师:黑猫警长骑着警车,正在追击老鼠有几路可以逮到老鼠?如果你是黑猫警长,你会走哪条?请你上来指给大家看,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走? 三、借助经验,初步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瞧一瞧黑猫警长走的两条路近似一个什么图形(生答:三角形)。

你能用简单的说说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吗? 师:“a边的长度肯定小于b加上c这两边的长度和。”能不能换种说法? 师:在这个三角形中除了“b与C这两边的长度和肯定大于a边”外,还有其他的关系吗? 师;观察板书你们发现了什么?初步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板书) 四、动手测量,抽象归纳 师:刚才大家在说的时候,都用到“肯定”这个词,你怎么敢肯定?万一相等呢?(生答:直走比拐弯走快) 师:同学们在数学的研究上单靠观察是不够的,有谁能有更好的办法来证明三角形边的关系。从而引导出测量。

最新《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 陈霞

1.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内容: 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研究视错觉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视错觉现象”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视错觉方面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初步了解视错觉方面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获得“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的科学观的体验。 教学难点是视错觉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而得出科学性结论,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对于三年级学生存在一定难度,要做好启发和引导。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通过对图形进行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可以再收集一些视错觉现象事例,或结合教学情况制作课件,以提高教学活动效果。 四、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准备1把学生用直尺和1张白纸。 五、教学过程: (1)导言: 观察书图中A和 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看上去它们好像不平行,可是用尺量一量就会发现它们是平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通过观察到“量一量”的实践中提出有时“我们会产生视错觉现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新课: 本节活动是对图形进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进行四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实验程序: 观察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①图中是红线长还是蓝线长? 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 ③图中间的圆圈圆吗? 思考:动手测量一下,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观察与测量进一步证明“视错觉现象”是存在的。教学中以学生 自主活动为主,“思考问题”可以小组活动方式进行讨论,教师及时总结。 第一、二幅图较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而第三幅图,由于印刷问题有时不易产生“视错觉现象”,若将此图放大效果会好一些。 实验二 实验程序: 1.比较图2中横线A和横线B,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为什么我们感觉B比A长呢? 2.看一看:图3中A图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思考:想一想,是不是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 通过实践证明因为不适当的参照物(短斜线与四周的大小圆图形)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第二幅图要指导同学在白纸上剪下相当于中间圆图形大小的部分,然后盖在图上进行研究。 实验三 实验程序: 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 想办法用薄纸把图形①描下来,再与图形②并列横放(重合)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实践证明图形相对位置,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关键是指导同学把图1描好。 实验四 实验程序: 图5是由蓝、白、红三色组成的。看一看,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认真看一看再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