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教案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教案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教案
对顶角、余角和补角教案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

课时安排说明: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垂直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

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

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

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

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

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综

合应用;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 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请同学们自学第一节,提前两天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

提炼出数学图形,进行归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提前一天进行筛选,捕捉出有代表性的答案,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

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

3.巩固练习:教师展示下列图片,学生快速回答:

2.1—1 2.1—2 结论: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和 .

2.定义分别为: 。

问题1:在2.1—1中,直线m 和n 的关系是 ;a 和b 是 ;

a 和n 是 。

m

n

a

b 2.1—3

问题2:在2,1—2和2.1—3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活动目的: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相互探讨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课堂效率。

活动注意事项:在实际教学中可让学生自由搜寻,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注意捕捉有效信息,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图2.1—1中,如果有学生提出a 和m 有何位置关系,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的作品中已经包含了“巩固练习”的内容,教师应恰当取舍。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

问题1:观察2.1—4:∠1和∠2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顶角的定义。

问题2:剪子可以看成图2.1—4,那么剪子在剪东西的过程中,∠1和∠2还保持

相等吗?∠3和∠4呢?你有何结论?

2.1—5 1

2

3

4 2.1—

4 2.1—6

问题3: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

问题4:如图2.1—6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活动目的: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设置问题1和问题2的目的是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活动素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而问题3和问题4是利用学习过的有关事实解决实际问题,一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巩固了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方法的不唯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活动注意事项: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教育的始终,因此教师应将活动过程充分放手给学生,同时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的能力,简单合情说理的能力,观

察分析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增加浓郁的学习氛围。

补角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supplementary angle )

余角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0活动目的: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相互交流中,初步形1 2 1

2 1 2 1 2

A B C D

注意:互余与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1.请画出两个角,使他们的和为直角。 2.请画出两个角,使它们的和为平角。 3.小组交流画法,相互点评。 4.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补角余角的定义。

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中,体验“互补互余”仅仅表明了两个角的度量关系,并没有限制角的位置关系;在合作共赢中,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首先应关注全体学生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进行有效讨论?在巡视中,还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要及时收集学生一些好的画法进行展示,关注学习上稍微落后的学生,提前给予点拨,在集体展示时给这部分同学展示的机会,可以极大的调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

问题1:小组合作,每人编一道有关余角或者补角的题目,其余同学抢答,组长记录、整理各种题型,练习2分钟。教师巡视,给予评价,捕捉好资源。问题2:教师将捕捉到的好资源用投影仪集体展示,全班抢答,及时给予评价。问题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填序号)

①已知∠A=40o,则∠A的余角=500②若∠1+∠2=90o,则∠1和∠2互为余角。

③若∠1+∠2+∠3=180o,则∠1、∠2和∠3互为补角。④若∠A=40o26′,则∠A 的补角=139o34′⑤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⑥一个锐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大900

活动目的:据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设置问题1和问题2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竞争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升所编题的质量,促进合作交流的意识。问题3是针对学生易错题而改编的一组判断题,这种形式能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活动注意事项:学生在编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仔细聆听每组的发言,对每组的表现予以点拨和激励,注意收集出色的资源及学生出错的信息,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还存在哪些不足?展示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强调。

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2.1—7抽象成图2.1—8,ON与DC交于点O,∠DON=∠CON=900,∠1=∠2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1—8

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

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3:∠AOC 与∠BOD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

活动目的: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相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简单推理。同时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本着面向全体的原则,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熟悉的背景知识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串---问题串,极大的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以达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目标!

活动注意事项: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本环节的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提出来的,前一个问题为下一个问题作好铺垫。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问题环节设计跨越性不能太强,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自己能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质疑;上课要渗透合情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三环节 学以致用,步步为营

2.1—7 2

D C

O

1 3 4

A N

B 2.1—8 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

A

B C A B

C

D

问题1:①.因为∠1+∠2=90o,∠2+∠3=90o,所以∠1= ,理由是 .

② 因为∠1+∠2=180o,∠2+∠3=180o,所以∠1= ,理由是 . 问题2:

①用你手中的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2.1—9.则∠A 是∠B 的 。

② 在①的基础上,做∠CDA=900。如图2.1—10.

1. 则∠A 的余角有哪几个?为什么?

2. 请找出互补的角,并说明理由。

3.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试试看吧!

活动目的:通过一题多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找规律、通过规律找方法。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亲自画图,可以直观的发现有关结论,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为问题的顺利解决而奠定基础。变式训练题的设置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超级变变变中体验数学的美,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活动注意事项: 学生可能会认为概念和性质不难理解,但认识中却存在不清晰的地方。此处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与思考的时间,可以分组讨论合作,也可以现场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之间思维互相碰撞,在争论中发现问题要比盲目的接受知识更有意义,特别是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来的知识更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综合应用

O B A C D E 2.1—11 2.1—12

O D E C B A

问题1:如图2.1—11已知:直线AB 与CD 交于点O, ∠EOD=900,回答下列问题:

1. ∠AOE 的余角是 ;补角是 。

2. ∠AOC 的余角是 ;补角是 ;对顶角是 。 问题2:如图2.1—12,点O 在直线AB 上,∠DOC 和∠BOE 都等于900.

请找出图中互余的角、互补的角、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交流。

活动目的:通过问题串的巧妙设置,不仅高效率的复习了本节的知识点,而且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收获了一份自信!问题串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活动的注意事项: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对出现的错误,一定进行积极的辨析,让学生学会解决的方法。 第五环节 学有所思 反馈巩固 归纳总结:

2. 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3. 你还有哪些困惑?

活动目的: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独自梳理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的能力。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及表达能力,经历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快乐过程。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对于知识点的整合,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纠正,教师也应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强调。 巩固反馈

1. 如图

2.1-13,直线AB 与CD 交于点O ,∠BOC=900,EF 经过点O.

(1)指出图中所有的对顶角;

(2)图中那些角与∠AOE 互余?互补?

(3)若∠BOF=34°,试求出∠AOF ,∠BOE ,∠DOE 的度数.

C D E

2.如图2.1—14,点O 在直线AB 上,OC 平分∠BOD ,OE 平分∠AOD ,请找出∠COD 的余角和补角,并说明理由。

3.学以致用: 如图2.1—15:小颖想测量一堵拐角高墙在底面上所成的角∠AOB 度数,人不能进入围墙内,你能帮小颖想出简单的测量方法吗?请简述你的方法。

活动目的: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活动注意事项:要及时反馈,关注学生易错点,及时进行强调巩固。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能力延伸

基础题:1.书P42页习题2.1 第 1,2,3,4,5题

提高题:2.下图由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其中∠FDE=∠AOB=900,点O 在

FD 上,DE 在直线AB 上, 请找出相等的角、互余的角、互补的角。

活动目的:作业应该体现出课堂学习的延续性,因此本节课我也精心设计了一道探究性的题目,实现了同一图形经过不同变化可以产生不同问题,与课堂的问题相呼应;作业分层,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

活动注意事项:首先应激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其次注意提高效率,最后应鼓励学生进行反思。

四、教学设计反思:

1. 开放课堂 激发潜能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本节课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课堂开放,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有利于教师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 A B

D

E F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几何直觉是增进数学理解力的很有效的途径,而且它可以使人增加勇气,提高修养。”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方法。学生的画法千变万化,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的效果,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新知识。

3.巧设问题串打造高效课堂

我在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的基础上,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有效的学习环境。变式训练、一题多解的设置,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开花,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4.注意事项。

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维也是百花齐放,教师应注意捕捉有效信息,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问题,应大胆放手给学生,注意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的能力,简单合情说理的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等。讨论时,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培养,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应予以重视,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

初中数学余角和补角第一册教案.

初中数学余角和补角第一册教案 2018-11-28 一、教学目标: ⑴ 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余角与补角,懂得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⑶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⑴ 复习角的定义。你知道有哪些特殊的角? ⑵ 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组两个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你有什么发现? 新课: 由学生的发现,给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文字叙述)。 并且用数学符号语言进行理解。 问题1:如何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① ∠1的余角:90°-∠1 ② ∠α的补角:180°-∠α 练习:填表(求一个角的余角、补角) 拓广:观察表格,你发现α的余角和α的补角有什么关系?

如何进行理论推导? 结论:α的补角比α的余角大90° α一定是锐角 钝角没有余角,但一定有补角。 问题2:①如果∠1与∠2互余,∠3与∠4互余,并且∠1=∠3,那么∠2和∠4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讨论,请一人回答) ②如果∠1与∠2互补,∠3与∠4互补,并且∠1=∠3, 那么∠2和∠4什么关系?为什么? 结论:性质:①等角的余角相等。 ②等角的补角相等。 练习:看图找互余的角和互补的角,以及相等的角。 结论:直角的补角是直角。凡是直角都相等。 解决实际问题: 在长方形的台球桌面上,选择适当的'角度击打白球,可以使白球经过两次反弹后将黑球直接撞入袋中。此时∠1=∠2,∠3=∠4,并且∠2+∠3=90°,∠4+∠5=90°。如果黑球与洞口的连线和台球桌面边缘的夹角∠5=40°,那么∠1应等于多少度才能保证黑球准确入袋?请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此问题) 小结: ⑴ 这节课,使我感受最深的是…… ⑵ 这节课,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⑶ 这节课,我学会了…… ⑷ 这节课,我发现生活中…… ⑸ 这节课,我想我将……

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并会运用解题; 2、经历观察、操作、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概念; 2、教学难点:应用方程的思想解决有关余角和补角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带领同学们领略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的壮观景象,并思考:斜塔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和它与竖直方向所成的角度相加为多少度?(课件演示) 2、(动手操作1)拿出一个直角纸板,将直角剪成两个角, ∠1和∠2,问:∠1和∠2的和为多少度呢? ∠1+∠2=90o,我们把具有这种关系的∠1、∠2称为互余, 其中∠1叫做∠2的余角,∠2叫做∠1的余角。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演示试着说出余角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比萨斜塔的现实情境和剪纸这一实际操作引出余角概念,既调起学生的兴趣,又直观易懂。) 二、新知探究 1、余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为90o(直角),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2、(动手操作2) (1)拿出和的两个角的纸板拼成一个直角,问:“这两个角互余吗?” 把其中一个角移开,“这两个角还互余吗?” 注意事项1:两角互余只与度数有关,与位置无关。 继续提问:直角三角板的和的两个角互为余角吗?老师在前面黑板上画一个的角,班长在后面黑板上画一个的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吗? (2)拿出一个直角纸板,将其剪成三个角,分别标上∠1、∠2、∠3,问: “∠1、∠2、∠3是互为余角吗?为什么?” 注意事项2:互余是两角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余角的两个注意事项,通过举例、现场操作,让学生说出错误观点,然后以纠错的方法得出,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3、补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为(平角),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 4、游戏一:找朋友 环节一:老师把事先准备的标有度数的角的卡片发给一些同学,并介绍了游戏规则:当老师拿出一张卡片,说要找余角(补角)朋友时,拿到它的余角(补角)的同学请立刻起立,并说:“我是一个____度的角,我是你的余角(补角)朋友!” 环节二:将班级同学分成左右两个大组,参与的同学可以向另外一组的同学提出考验:“_____

相交线对顶角教案

相交线对顶角教案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重点是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这些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 常常要用到,要求学生掌握.对顶角的概念是结合图形描述的,这样描述,便于学生在图 形中辨认.教学中不必让学生背这些词句,而是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教给学生在图形 中如何辨认它们.辨认对顶角的要领是:首先要有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四个角的前提条件, 再找其中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或不相邻)的两个角,就是对顶角. (2)本节课的难点是对顶角性质的证明和书写格式.要证明两角相等,这对于刚学习推理证明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回忆至今为止已经学过的关于两个角相等 的定理,使学生自己联想到“同角的补角相等”这个定理,从而受到启发获得证明的思路.可先结合图形用文字语言叙述推理过程,然后再“翻译”成符号语言的几何推理格式.要 特别注意使学生明确每一步推理的根据. 3.教法建议 (1)因为本节是由相交线的模型――用钉子固定的两根木条来引入的.所以教师要事先准备好教具,先让学生观察模型,对相交线建立感性认识,然后在从模型抽象出两条相交直线.或用我们提供的课件来引入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讲完了对顶角的定义后,可以用以下方法让学生感受对顶角的特征,探索其 性质.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剪刀,在讲台上演示.老师不停地变换剪刀的边所成的角,让学生思考,在剪刀的边所在的角中,哪些角是对顶角,哪些角是邻补角?让学生在变化中 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意义. (3)本节课的内容适合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先拿出相交线的模型,转动木条,观察 角的变化,然后抽象出两条相交直线,再让学生观察四个角的特征,这四个角根据位置关系可以分几类,这两类角各有有什么特征?这些问题都要由老师设问、启发,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来,让学生自己亲历一次发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方向】433余角和补角

【关键字】方向 4.3.3 余角和补角 基础检测 一、填空: 1.已知∠1=200,∠2=300,∠3=600,∠4=1500,则∠2是____的余角,_____是∠4的补角. 2.如果∠α=39°31°,∠α的余角∠β =_____,∠α的补角∠γ=_____,∠α-∠β=___. 3.若∠1+∠2=90°,∠3+∠2=90°,∠1=40°,则∠3=______°, 依据是_______。 二、选择: 4.如果∠α=n°,而∠α既有余角,也有补角,那么n的取值范围是( ) A.90°

11.如图所示,A、B两条海上巡逻艇同时发现海面上有一不明物体,A艇发现该不明物体在它的东北方向,B艇发现该不明物体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 请你试着在图中确定这个不明物体的位置. 拓展提高 12.小华从A点出发向北偏东50°方向走了到达B地,从B 地他又向西走了到达C地. (1)用1:2000的比率尺(即图上等于实际距离)画出示意图; (2)用刻度尺和量角器量出AC的距离,以及C点的方向角; (3)回答C点距A点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精确到),C点的方向角为多少.(精确到1°). 13.在飞机飞行时,飞行方向是用飞行路线与实际的南或北方向线之间的夹角大小来表示的.如图,用AN(南北线)与飞行线之间顺时针方向夹角作为飞行方向角. 从A到B的飞行方向角为35°,从A到C的飞行方向角为60°,从A到D 的飞行方向角为145°,试求AB与AC 之间夹角为多少度AD与AC之间夹角为多少度并画出从A飞出且方向角为105°的飞行线. 余角和补角答案: 1.∠3,∠2 2.50°29′,129°31′,79°2′ 3.40°,同角的余角相等 4. B 5.C 6.A 8.30°10.∠BOD=120°,∠DOF=40° 13.AB与AC之间夹角为25°, AD与AC之间夹角85°.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余角和补角教案

余角和补角 教学目标: 1.理解余角与补角的概念 2.能用规范的数学符号语言描述余角、补角,并进行相关的求角问题的计算 3.理解有关余角、补角的两个命题 重点与难点;余角、补角的概念、性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角的相关内容(如角的定义,角的分类,角的计算,画角的和差,角的平分线等)。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是关于两个角之间特殊数量关系的:余角和补角. 二,新课: 1.余角,补角的概念: ①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符号语言: 如果∠1+∠2= 90°,那么∠1和∠2互为余角。 反之也成立: 如果∠1与∠2互为余角,那么∠1+∠2= 90°。 ②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 180度 ( 平角 ),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符号语言: 如果∠1+∠2= 180°,那么∠1和∠2互为补角。 反之也成立: 如果∠1与∠2互为补角,那么∠1+∠2= 180°。 概念关键点: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只与它们的和有关,与它们的位置无关。两个角在不在一起没关系,主要看它们的和是多少。 2.求出一个角的余角、补角 试一试:(1、图中给出的各角中,哪些互为余角,哪些互为补角)

2:完成下列表格 ∠α∠α的余角∠α的补角 5° 32° 45° 62°23′ 77°38′45″ x 填图后思考: 1.所有的角都有余角吗? 2.所有的角都有补角吗? 3.一个角的余角的表示:() 一个角的补角的表示:() 4.同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多少度? 3 利用角的数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例1 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的3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解设这个角为x度,则它的补角为(180-x)度,它的余角为(90-x)度180-x=3(90-x) X=45 答:这个角为45° (练习:若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的2倍多25度,求这个角) 4 余角、补角的性质 通过观察得到: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三、练习 书105页 四、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 五、作业 练习册7.6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1.1 相交线 1教案教学设计

5.1相交线 5.1.1相交线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重点)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重点、难点)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钢索,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钢索组成的图案;围棋棋盘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在我们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类型一】对顶角的识别 下列图形中∠1与∠2互为对顶角的是() 解析:观察∠1与∠2的位置特征,只有C中∠1和∠2同时满足有公共顶点,且∠1的两边是∠2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故选C. 方法总结:判断对顶角只看两点:①有公共顶点;②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类型二】邻补角的识别 如图所示,直线AB和CD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1的邻补角是________. 解析:根据邻补角的概念判断:有一个公共顶点、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延长线.∠1和∠2、∠1和∠4都满足有一个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延长线,故为邻补角.故

答案为∠2和∠4. 方法总结:邻补角的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相邻且互补.但需要注意的是: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一定互补,但互补的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探究点二:对顶角的性质 【类型一】 利用对顶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 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若∠BOD =42°,OA 平分∠COE ,求∠DOE 的度数. 解析:根据对顶角的性质,可得∠AOC 与∠BOD 的关系,根据OA 平分∠COE ,可得∠COE 与∠AOC 的关系,根据邻补角的性质,可得答案. 解:由对顶角相等得∠AOC =∠BOD =42°.∵OA 平分∠COE ,∴∠COE =2∠AOC =84°.由邻补角的性质得∠DOE =180°-∠COE =180°-84°=96°.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在图中找出对顶角和邻补角,根据两种角的性质找出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类型二】 结合方程思想求角度 如图,直线AC ,EF 相交于点O ,OD 是∠AOB 的平分线,OE 在∠BOC 内,∠BOE =12 ∠EOC ,∠DOE =72°,求∠AOF 的度数. 解析:因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较复杂,所以想到列方程解答,根据观察可设∠BOE =x ,则∠AOF =∠EOC =2x ,然后根据对顶角和邻补角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设∠BOE =x ,则∠AOF =∠EOC =2x .∵∠AOB 与∠BOC 互为邻补角,∴∠AOB =180°-3x .∵OD 平分∠AOB ,∴∠DOB =12∠AOB =90°-32 x .∵∠DOE =72°,∴90°-32 x +x =72°,解得x =36°.∴∠AOF =2x =72°. 方法总结:在相交线中求角的度数时,就要考虑使用对顶角相等或邻补角互补.若已知关系较复杂,比如出现比例或倍分关系时,可列方程解决角度问题. 【类型三】 应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如图,要测量两堵墙所形成的∠AOB 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请你写出测量方法,并说明几何道理. 解析:可以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把∠AOB 转化到另外一个角上. 解:反向延长射线OB 到E ,反向延长射线OA 到F ,则∠EOF 和∠AOB 是对顶角,所

余角补角教案

4.3.3 余角和补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⑵、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 3、关键:了解推理的意义和推理过程是掌握性质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建于1173年,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才完工。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 二、新课讲解: 1、探究互为余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即:∠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 2、练习⑴:

80? 65? 46?44? 25? 10? 170? 120? 100? 150? 80? 10? 30? 60? 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余角? 3、探究互为补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即:∠3是∠4的补角或∠4是∠3的补角。 4、练习⑵: (1)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补角? (2)填下列表: 结论:同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 (3)填空: ①70°的余角是 ,补角是 。 ②∠α(∠α <90°)的它的余角是 ,它的补角是 。

初中数学最新-对顶角教案 精品

8.4对顶角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对顶角的概念,会在图形中认识对顶角。 2、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并会运用此性质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简单的几何证明语言进行叙述。 教学重点: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简单推理和计算,在复杂的图形中确定对顶角的组数。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相关知识后对图形进行的进一步研究。本节从生活中两条交叉的公路形成的角引出对顶角的概念,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度量,先取得对顶角相等感性认识后再利用“同角的补角相等”推导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最后对这一性质加以应用。学生是在初一上学期只学习了图形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对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的运用难以用准确的几何语言加以描述,解题过程的书写是难点。 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在学习了对顶角后很容易地联想到相邻两角的关系,同时通过测量发现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后,推导的过程中用到相邻两角的关系,在此引入邻补角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这里补充邻补角的相关知识。 在图形中找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对数时,学生会出现重复和遗漏的情况,部分同学会觉得无从下手。我让学生先掌握两条直线相交有几对

对顶角和邻补角对数,由简到繁,依次探索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四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直至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情况,提示他们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对数我们已经知道,那么这些图形可以分解成多少个两条直线相交?同学们恍然大悟,结合组合规律快速地判断准对顶角和邻补角对数。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一些不相交于点的直线相交的情形让学生找对顶角和邻补角对数,学生自然也就知道如何处理了。 教学方法:以情境导入,提炼问题,合作探究、总结归纳、拓展提升 二、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1.请同学们每人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一至两幅相交线的图片,在课堂上描述交流。 2.自学课本P16~P17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两条直线相交可以得到几个角?结合图8-17识别,哪些是对顶角,并试述定义. (2)通过测量你能得出对顶角的重要性质是什么吗?试用学过的知识说明理由. (3)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相邻的两个角有什么关系?你能说明理由吗? (4)在复杂的图形中你能迅速准确地确定对顶角的组数吗? 2、教学流程: (1)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欣赏我们身边直线的实例,看图片,能用几何图形表示吗?计算机播放笔直的公路、桥梁等图片,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从而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出课题:8.4 对顶角 (2)检查预习,提炼问题

《余角和补角》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 余角和补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与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余角、补角性质的推导和应用,初步掌握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初步接触和体会演绎推理的方法和表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 3.关键:了解推理的意义和推理过程,是掌握性质的关键. 教具准备 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1)在一副三角板中,每块都有一个角是90°,那么其余两个角的和是多少? (2)已知∠1=36°,∠2=54°,那么∠1+∠2=?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结论:都是90°. 2.提出问题. (1)观察方格如右图中的两个角,你能猜想∠1+∠2等于多少度?

§13.1 邻补角、对顶角(教案)

§13.1 邻补角、对顶角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吴其胜 【教学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进行说理和表达的基本训练,初步感知形式推理的规则和过程. 【教学重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难点】 对顶角性质的证明. 【教学流程】 一、引入 1.展示一张浦东新区局部地图.请同学们找一找:罗山路和张杨路在哪? (我们分别用两条直线AB、CD表示罗山路和张杨路,很显然他们是相交直线) 2.两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3.为什么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理由(反证法): 假如两条直线相交有两个交点, 那么经过这两个交点就有了两条直线, 这与“经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相矛盾. 所以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不可能有两个交点. 于是我们用点O表示它们的交点. 二、思考 1.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形成了哪几个小于平角的角? (答:形成了4个小于平角的角:∠1 、∠2 、∠3、∠4 ) 2.四个角两两相配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答:能组成六对角:∠1与∠2、∠2与∠3、∠3与∠4、∠4 与∠1、 ∠1与∠3 、∠2与∠4)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三、探索 1.∠1与∠2的位置关系. ⑴填空:

∠1的顶点是,边是, ∠2的顶点是,边是, 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是,一条公共边是,另一条边和互为反向延长线. 我们把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1、∠2叫做互为邻补角. ⑵邻补角定义: ①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互为邻补角. ②两条直线相交所得的四个角中,不仅有一个公共顶点,还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互为邻补角. 问题1:图中还有没有其他的邻补角? 答:有,它们是∠2与∠3 、∠3与∠4、∠4 与∠1 . 注意1:邻补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邻补角. ⑶∠1与∠2的数量关系. 问题2:∠1与∠2有什么数量关系呢? 答:∠1+∠2=180° . 类似的可以得到:∠2+∠3= ∠3+∠4= ∠4+∠1= 180° 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 ⑷互为邻补角与互为补角的区别与联系. 答:互为邻补角包括两角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即: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既“相邻”又“互补”;而互为补角仅指两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即: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互补”. 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一定是互为补角,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不一定是互为邻补角. 2.∠1与∠3的位置关系. ⑴填空: ∠1的顶点是,边是, ∠3的顶点是,边是, 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是,公共边,∠1的两边和∠3的两边都互为反向延长线. 我们把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1、∠3叫做互为对顶角. ⑵对顶角定义: ①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和补角公开课优质教案

余角与补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式和问题式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和学案实施教学. 四、学法指导 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归纳概括、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案、直尺等; 学生:预习课题内容;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问题1.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比萨城的奇迹广场上,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目前已知其倾斜角达到12°,你能求出斜塔与底面所成的锐角的度数吗? 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求出锐角的度数。 教师总结出余角的概念: 互为余角(互余):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即若∠1+∠2=90°,则∠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 【多媒体展示】针对问题: 1.已知∠A的度数为30度,则∠A的余角为_____度. 2.已知某角是其余角的2倍,则此角为________度. 学生自主作答,教师订正答案。 【多媒体展示】若比萨斜塔与底面所成的最小锐角度数为78°,请问斜塔与底面所成的最大钝角的度数是多少?想一想! 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求出锐角的度数。 教师总结出补角的概念: 互为补角(互补):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即若∠3+∠4=180°,则∠3是∠4的补角(或∠4是∠3的补角). 【多媒体展示】针对问题: 1.已知∠A的度数为130度,则∠A的补角为_____度. 2.已知某角比其补角小30度,则此角为________度. 学生自主作答,教师订正答案。 2、小试牛刀 【多媒体展示】问题:

余角和补角的教学设计

余角和补角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两个角的两种特殊关系:互余、互补; 2、掌握互余、互补角的两个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3、会利用互余和互补的关系求出角的度数; 4、会用数学语言描述互余、互补的定义、性质. 二、教学重点: 1、认识互余、互补的关系与性质; 2、利用互余、互补的关系与性质学会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三、教学难点: 1、通过简单推理,归纳出互余、互补的关系与性质; 2、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性质. 四、教学设计: 1、演示文稿计算下列各式: (1)76°45′+13°15′= (2)53°+37°= (3)124°34′+55°26′= , (4)30°+150°= 2、(1)76°45′+13°15′= 90°,

(2)53°+37°= 90°, 互余定义: 当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简称互余; 3、两个角互余用数学语言表述为: 如果∠1与∠2互余,那么∠1+∠2=90°, ∠1=90°-∠2 4、(3)124°34′+55°26′= 180° (4)30°+150°= 180° 互补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 补角,简称互补. 5、两个角互补用数学语言表述为: 如果∠1与∠2互补,那么∠1+∠2=180°, ∠1=180°-∠2 6、例题学习: 例1已知∠α=50°17′,求∠α的余角和补角. 解:∠α的余角=90°-50°17'=39°43', ∠α的补角=180°-50°17'=129°43'. 7、跟踪训练: 例1.已知∠α=53°23′,求∠α的余角和补角. 解:∠α的余角=90°-53°23'=36°37', ∠α的补角=180°-53°23'=126°37'.

相交线教案课程

相交线教案课程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相交线 [学习目标] 1.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相交线和垂线的联系与区别. 3.理解邻补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基本图形. 4.能借助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垂线. [课时安排] 共4课时 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识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正确运用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四个角,这四个角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学习5.1.1相交线(师板书).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学习目标呢请看: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并识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正确运用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 三、自学指导 (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2-3练习前).要求: 1.回答“探究”和“云图”中的问题,理解、识记什么叫做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识记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思考:对顶角为什么相等,邻补角和 补角有什么区别; 3.注意例1的解题格式和步骤. 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后,比谁能熟背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并能仿照例题做对 检测题. 四、先学 (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 生质疑问难. (二)提问 1.提问: (1)如图,∠1的邻补角是______,为什么 (2)∠1的对顶角是_______,∠2的对顶角是_______,为什么 (3)如图,∠1____∠2(填“>”“<”或“=”),为什么 (指名回答,答错指名纠正,答对出示正确答案) (三)检测 1.过渡语:知道了什么是邻补角和对顶角,接下来,我们比一比谁能正确做对检测题. 2.出示检测题: 必做题1.如图所示,直线AB,CD,EF 相交于点O. (1)∠AOC 的邻补角是____和_____, ∠BOE 的邻补角是____和_____. (2)∠DOA 的对顶角是_________, ∠EOC 的对顶角是_________. 2.如果∠1=35°,则∠2、∠3、∠4分别等于多少度 选做题: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E 平分∠AOC ,∠BOC-∠BOD=20°求∠BOE 的度数. 要求:1、字体端正,书写工整,过程规范; 2、6分钟独立完成 . 2 4 1 3

43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4. 3. 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和方位角,憧得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 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具体问题。 2、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余角和补角余角和补角 教学难点:余角、补角性质,方位角的判别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余角、补角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说一说一副三角板中行个角的度数?30° , 60° , 90° , 45° , 45° , 90° 2、同一块三角板两个锐角的度数和等于多少?30° +60° =90° , 45° +45° =90°在现实生活中,从 身边的角出发提出 问题,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激发兴趣 和积极性,从而自 然引入新课 学生讨论后回 答。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互为余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由30° +60° =90° , 45° +45° =90° 给概念下定义,介 绍余角的概念。 学生讨论后回 答。 2、自主学习,进行类比,加深理解。 问题1:你能在教科书上找到互为补角的定义吗?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问题2:你认为两角互余,两角互补与两角的位置有关系吗?画出图让学生进… 步理解什么是什么 补角。 两角互余,两角 互补只是两个 角间的数量关 系,而与两角的 位置无关。

《余角与补角》教学设计

《余角与补角》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德江县楠杆土家族乡民族初级中学周刚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上)》第四章《图形的认识》的第三节,主要内容是理解余角、补角的定义及性质. 2.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角、直角、平角的定义”、“角的大小比较”等内容的基础上,对角与角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它为以后证明角相等提供了一种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中从“数量”关系定义余角、补角,使学生对定义认识的深度、广度得以拓展.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平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有关基础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认知水平和能力: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有着一定的 学习经验及活动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并能在教师引导下低起点、小步距进行探究. 3.任教学生特点:我班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活跃,能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逻辑推理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正确表达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通过在生活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余角、补角、 对顶角的概念. ②通过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中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同角(等角)的 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③通过对余角、补角性质的探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的数学思想方 法;会对文字、图形、符号三种语言进行相互转化. ④通过关于比萨斜塔的新闻轶事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 有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余角、补角、对顶角教案

余角、补角(1) 学习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知道余角、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2. 经历观察、操作、说理、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有条理的表达数学问题; 3. 会运用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正确区分余角和补角,并运用余角、补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图中∠α和∠β的度数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 / 请你用一副三角板操作一下! 二、数学化认识 1、互为余角的概念: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 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 … 2、互为补角的概念: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 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简称互补.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三、基础训练 1.填表 … 想一想:同一个角的补角与它的余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2.已知3组角:

— A 组 B组 C组 (1)对A组中的每一个角,在B组中找出它的补角,并用线连接; (2)B组中有哪些角的余角在C组中分别找出这些角,并用线连接。 3.判断: (1)90°的角叫余角,180°的角叫补角。() (2)如果∠1+ ∠ 2 +∠3=180 °,那么∠1、∠ 2与∠3互补。() 四、例题讲解 " 例⒈如图,如果∠1与∠ 2互余,∠1与∠3互余,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 想一想 1.如图,如果∠1与∠ 2互余,∠ 3 与∠4互余, ∠1 =∠ 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 2.如图,如果∠1与∠ 2互补,∠ 3与∠4互补, ∠1 =∠ 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结论: 余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补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例2.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2与∠3有怎样的大小关系为什么 。 五、当堂反馈 一、判断: (1)如果两个角相等,则它们的补角相等。() (2)如果∠1 =40 °,∠2=60 °,∠3 =80 °, 那么∠1、∠2、∠3互为补角。() 二、填空: 【 (1)一个角是36 °,则它的余角是_______,它的补角是_____。 (2)∵∠1和∠2互余,∴∠2=_____- ∠1; ∵∠1和∠2互补,∴∠1=_____- ∠2 。 三、如图,∠AOB= ∠COD=90 °,

433余角和补角(2)

课题:余角和补角(2) 主备:南苑 【学习目标】:1、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重点难点】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方位角的应用; 学案 一、自主探究 自学课本P141——P143;练习上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互为余角的定义,并举例介绍 2、互为补角的定义,并举例介绍 3、同桌交流完成例3,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性质。 4、学习例4,掌握方位角 练习: 1.70°的余角是,补角是; 2.∠α(∠α <90°)的它的余角是,它的补角是; 竞比展示 1、练习

2 1 4 3 教 案 1.探究补角的性质: 例3、如图, ∠1与∠2互补,∠3与∠4互补, ∠1= ∠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分析:(1)∠1与∠2互补,∠2等于什么?∠2=1800 - , ∠3与∠4互补,∠4等于什么? ∠4=1800 - 。 (2)当∠1= ∠3时,∠2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4(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上面的结论,用文字怎么叙述? 补角的性质:等角的 相等。 2.探究余角的性质: 如图∠1 与∠2互余,∠3 与∠4互余 ,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余角性质:等角的 相等 1 2 3 4

西北 西南 东南 东北 北西 南 东 南 西 3.方位角: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1)认识方位: 正东、正南、正西、正北、东南、 西南、西北、东北。 (2)找方位角: 乙地对甲地的方位角 ; 甲地对乙地的方位角 例4:如图.货轮O 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 在它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40°,南偏西10°,西北(即北偏西45°)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 和海岛D.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 和海岛D 方向的射线。 (师生共同完成) 巩 固 案 1、α∠和β∠都是AOB ∠的补角,则α∠ β∠; 2、如果9031,9021=∠+∠?=∠+∠,则32∠∠与的关系是 , 理由是 ; 3、A 看B 的方向是北偏东21°,那么B 看A 的方向( ) A 南偏东69° B 南偏西69° C 南偏东21° D 南偏西21°

余角与补角的教学设计

余角与补角的教学设计 龙海长边中学----黄月红 课本要求 理解余角、补角等概念,通过直观感知而获得并掌握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内容分析 知识层面: 本节课内容选自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四章第4节第3课时.通过欣赏比萨斜塔图片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然后通过“课堂找朋友活动”得到的结论推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最终使学生能综合运用上述性质,来解决问题. 能力层面: 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再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思想层面: 通过类比探究补角的性质为以后论证角的相等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等概念; 2.通过直观感知而获得并掌握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 角相等的性质 3.通过练习掌握其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探究等过程,发展学生几何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探索余角、补角的性质过程及应用 教学策略 1.通过类比探究补角的性质 2.以问题窜的形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个人独立思考与师生沟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比萨斜塔图片、教具操作活动,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去过意大利吗? 生:没有 师:那你们肯定也没见过他们国家的标志性建筑--比萨斜塔吧?

生:是的 师:老师也没见过,不过老师这边有两张比萨斜塔图片,跟大家一起欣赏欣 赏.从数学的角度看,比萨斜塔最神奇之处在于,它不是垂直于地面, 而是与垂直方向还有一个小角。那你知道这个小角与斜塔本身和地面 的夹角,这两个角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生:和等于90° 师:请大家继续看第二张图片,这两个角在数量上又有什么关系? 生:和等于180°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具体直观,引出余角概念. 二、新知探索 活动(一)概念 师:引出概念,1、两个角的和等于9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2、 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 师:概念中的“互为”是什么意思?(即每一个角都是另一个角的余角(补角), 总是成对出现) 师:拿出直角教具剪开成两个互为余角,任意摆动位置,问这两个角还是互为余角 吗? 生: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主要反映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角的位置无关. 活动(二)画图 师:如果两个角互为余角(补角),我们怎样画出它们的几何图形? 生:动手画图 师:能说说你是怎样画出来的? 引出:1-902∠?=∠ 师:已知BOC ∠,在不能用量角器的条件下,你能画出BOC ∠的余角吗? 生:画 活动(三)几何语言 师:根据概念、结合图形,我们一起用几何语言.... 表示. 活动(四):探究同角的余角(补角)相等 师:现在大家对余角和补角都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老师随口说出一个角,你能马上答出它的余角(补角)吗? 生:能 师:那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活动”! 师生:一起互动 师:从刚才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归纳出,余角的性质1:同角的余角相等 补角的性质1:同角的补角相等 活动(五)探究等角的余角相等 师:刚才两位同学分别画出了两对互余的角:21∠∠与,43∠∠与,如果31∠=∠, 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