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法名词解释

国际法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际法的基础
国际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一种总称。
特征1.主体主要是国家 2.以协议的方式制定 3.调整的对象是国际关系 4.强制实施方式与国内法不同 ( 国家的自觉行动和单独或集体的自卫)。

国际习惯(是国际法最古老的渊源),是指被各国接受为法律的国际惯例或者是国际实践。

国际法主体:即国际法律关系的主体,一般是指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依国际法直接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行为者。

国际组织:一般指由若干国家的政府、民间团体或个人为特定的国际合作目的通过协议而创立的常设国际机构。

国际损害行为责任:是指国际法律责任主体在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的活动中造成损害所应承担的国际责任,其性质属于损害赔偿责任。

国际地役:是指一国根据条约承担的对其领土主权的特殊限制,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别国的需求或者为别国的利益服务。国际地役的主体是国家,客体是国家的领土,不构成国家领土组成部分的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不能柞为国际地役的客体。

第二章 国际法上的国家
国家的基本权利,是由国家主权直接表现出来的各种权利,这些权利是主权者固有权利,是不可剥夺的,也不可以转让,不可交易性的权利。

国家不当行为,是指一国违反其国际义务而对另一国或国际社会所作的侵害行为。国家不当行为的构成要件要两个:一是可归因于国家,二是违背国际义务。

民族自决原则,指被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人民取得民族独立的权利(脱离权)。泛指自行决定和处理事务权(自决方式:A 解放斗争;B 公投。)

独立权,是独立自主的处理国内管辖事项和国际关系。包括外交政策,不受任何其他国家管辖控制和干涉。

平等权,是指国家不问其大小、强弱,社会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如何,在国际法上都处于同等的地位。

自保权,是指国家在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受到外来非法侵犯时,可采取相应对抗措施的权利。包括国防建设和武力自卫。

管辖权,是指一个国家对于国内的一切人、物和事件,以及领域外的本国人行使管辖的权利。

国际法上的承认,是指既存国家以一定方式对新国家或政府出现这一事实的确认,并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行为。

国家承认,是指一个既存国家确认特定领土范围内的居民已组成为一个国家并具有国际法上的人格,同时表示愿意与其交往。

国家继承是由于国家领土改变引起的与领土相关的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由一个国家转移给另一个国家。

政府承认是指承认新政府为国家的正

式代表,并表明原意同它发生或继续保持正常关系。

政府继承,即由政府的更迭而引起继承,内容与国家继承相差不大,只是产生继承的原因不同而已。

租借: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其部分领土出租给另一国,在租借期内,承租国将租借地用于条约规定的目的并行使全部或部分管辖权。出租国仍保持对租借地的主权,租借期满后予以收回。
永久中立国是国家自愿并根据国际条约或国际承认在对外关系中承担了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

中立国指在发生武装冲突时,对交战的任何一方都不采取敌对行动的国家,分为战时中立国和永久中立国。

第三章 国际法上的居民
1.引渡,是指一国应外国的请求,把在其境内被外国指控为犯罪或判刑的外国人,移交给请求国审理或处罚的一种国际司法协助行为。

2.庇护:是指国家允许因政治原因受外国追诉或迫害而前来请求避难的外国人在本国入境、居留并对之加以保护的行为。国家对外国人的庇护通常在本国领域内庇护,但不排除条约规定的域外庇护。

罪名特定原则,指请求国在将被引渡人引渡回国后,只能以请求引渡时所主张的罪名进行审判或惩处,不得以不同于引渡罪名的其他罪名进行审判或惩处。

国籍是表明一个人属于某国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对国家和公民个人都有重要意义。法律地位不同,如选举权、服兵役、外交保护。

国籍的积极冲突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国籍。具有两个国家的国籍称为双重国籍,具有两个以上国家的国籍称为多重国籍。

难民,是指因种族、宗教、国籍、特定社会团体的成员身份或政治见解,而有恐惧被迫害的正当理由,置身在原籍国领域外不愿或不能返回原籍国或受该国保护的人。

第二节 待遇
1.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给予另一国的国民或法人的待遇,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或法人在该国享受的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通过条约中的最惠国条款给予,通常适用于经济和贸易方面。

2.互惠待遇是指国家之间互相给对方公民在税收优惠、互免入境签证、免收签证费等方面的待遇。

3.差别待遇是指国家给予外国人不同于本国公民的待遇,或给予有不同国籍的外国人不同的待遇。采取差别待遇不能有任何歧视。如果采取的差别待遇是歧视性的,则是违反国际法的。历史、地域原因除外。

4.国民待遇是指国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公民相同的待遇。一般限于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政治权利排除在外。


第四章 海洋
1.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毗邻领海的一定宽度的海洋水域,根据《海洋法公约》规

定,它从领海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00海里,包括水体、海床和底土。
2.公海,是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以内的全部海域。
3.领海:是沿海国的主权及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在群岛国的情形下则及于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领海宽度最大以十二海里为限)
国家领土是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领陆、领水、领空、底土)的地球的特定部分。
4.毗连区,是指沿海国在毗连领海的一定范围内,为对海关、财政、卫生、移民等类事项行使管制所设置的区域。毗连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
5.国际海底区域“区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
6.海洋法是关于各种海域的法律地位以及各国在各种海域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国际河流:流经数国,可通航公海,并根据国际条约向所有国家商船或船舶开放的河流,如莱茵河、多瑙河、刚果河、湄公河
7.群岛水域,是群岛基线所包围的水域。
8.大陆架,是指沿海国的陆地领土在该国领海之外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9.正常基线是海岸的低潮线,即海水退潮时退到离岸最远的那条线。
10.直线基线是连接海岸向外突出的地方和岛屿上适当各点而形成的一条线。
11.无害通过,是指在不损害沿岸国和平、安全与良好秩序的情况下,毋须事先通知或征得许可而继续不停地迅速地穿过领海或驶入内水或自内水驶往公海而通过领海的航行。
12.紧追权,指沿海国当局如有充分理由认为外国船舶或其小艇违反本国法规,对该外国船舶进行紧追的权利。是沿海国当局的一项权利。
13.登临权,是指军舰或政务船,在公海上享有靠近和登上被合理怀疑犯有国际罪行、其他违反国际法行为嫌疑的船舶,进行登临、检查的权利。


第五章 外交与领事馆
外交保护,泛指一国通过外交途径对在国外的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所进行的保护。

外交特权与豁免是指外交代表机关及其人员在接受国所享有的特殊权利和优惠待遇的总称。

外交团,是由驻在一国的各国外交使节全体组成的团体。它是礼节性的团体,其团长由到任最早等级最高的使馆馆长担任。它不具有任何法律职能。


第六章 国际争端和平解决,战争
1、谈判与协商
谈判: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使争议问题得到解决而进行的国际交涉或协商。
协商也是一种谈判,但比谈判要缓和的多,更注重的是“双方平等交换意见”、互通情报、共同应对问题。

2、斡旋与调停
斡旋:是指由第三方为争端

当事国提供有利于双方接触、谈判的便利条件,或提出建议,或转达各方意见,从而促使当事国开始谈判,或者重开谈判以解决争端的方法。
其本身并不参与谈判、亦不提出解决方案。
调停:是指由第三方为争端当事国创立有利于双方开始或者重开谈判的条件,并提出解决争端的实质性建议和参加或主持当事国之间的谈判,努力促进它们达成解决争端的协议。

3、调查与和解
A.调查:是根据争端当事国的协议,共同组成国际性“调查委员会”,协助当事国解决主要是由于对事实的认识分歧而导致的争端。调查委员会在对争端事实进行调查后,提出调查报告。当事国接受报告后可解决争端。
B.和解:是指在争端发生后,当事国将争端提交一个双方共同组建的“和解委员会”,不仅要在调查的基础上提交报告,阐明事实真相,而且要提出解决争端的建议,协助当事国达成解决争端的协议。

战俘:是战争中或非战争的武装冲突中落于敌方权力支配下的合法交战者。如武装部队成员、民兵、支援部队成员落入敌方权力后,即为战俘。

国际罪行,指违背对于保护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至关紧要的,以致整个国际社会公认违背该项义务是一种罪行的行为。

人道主义法,指战争和武装冲突期间保护平民、战斗员以及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受难者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称为“国际人道主义法”。

第七章 联合国
联合国的宗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发展各国之间友好关系;促进国际间经济、社会及文化方面的合作 ;构成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双重否决权,指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非程序性问题拥有否决权。对于一个问题是程序性问题还是非程序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也有否决权,这被称为“双重否决权”。

观察员,国际组织通常邀请非成员国或非国家实体。例如,民族解放运动,出席其有关的会议,其身份称为观察员。观察员没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区域性国际组织,指在特定区域内的国家为了共同利益和共同政策而结成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成立后,把区域组织纳入了联合国维持和平与安全的体制,但它只与联合国发生特殊关系,本身是独立于联合国之外的,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大国一致原则:“大国一致原则”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表决程序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安理会对非程序性事项的表决以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在内的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决定。

第八章 领土法
1.先占:国家对无主地的有效统治。这种无主地,一般是指不属于任何国家的,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2.时效:一国占有他国部分领土,

且经过长时期地继续并安稳的占有后,取得该土地的领土主权。时效期限一般为50年,但不是普遍认可的国际法原则。
3.领土主权是指国家在其领土内行使的最高的、排他的权力,处在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和物都受其管辖。
4.添附
1)自然添附:海底隆起形成的涨滩、近海新岛屿出现、河口泥沙冲击而形成的三角洲
2)人工添附:围海造田、岸外筑堤
5.征服:一国以武力兼并别国领土的行为。现代国际法不认可。只是在没有禁止战争,没有禁止武力之前存在的形式。
6.割让:国家根据条约把他一部分领土转移给他国。


第九章 条约
1条约的加入,指没有在条约上签字的国家成为缔约国受条约约束的一种法律行为。加入主要是对开放性的条约,尤其是造法性条约,加入可以将条约扩大到那些不曾参加谈判的国家,使其成为条约的当事国。
2.条约的保留,是指一国于签署、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条约时所作的单方声明,不论措词或名称如何,其目的在于摒除或更改条约中若干规定对该国使用时的法律效果。
3.条约的解释,是指对条约的整体、个别条款或词句的意义、内容和适用条件所作的说明。其目的在于明确条约含混不清或模棱两可的地方,从而有利于条约的善意履行。

4.国际条约是具有缔约能力的国际法主体间以国际法为准而缔结的确立其相互权利、义务的国际书面协议。

第十章 国际法基本原则
(1)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是指主权国家在国际法律关系中地位完全平等,相互无管辖和支配的权利。他们平等的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平等的承担国际法律责任。
(2)不侵犯原则
不侵犯原则是指禁止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方法侵犯别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他是维护国家主权平等独立的关键。
(3)不干涉内政原则
“内政”是指纯属一国主权管辖的,不涉及国际义务的事项;“干涉”是指一国或数国对别国的内政采取的专横干预行为,强制别国维持或改变某种情势。不干涉内政原则是不得干涉任何实质上属于一国国内管辖的事项,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平等和独立。
(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不侵犯原则的引申,他是指国家遇有争端应以和平方式解决,而不得诉诸威胁或使用武力以及其他非和平的方法,以避免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这一原则是不侵犯原则的引申。
(5)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他是指各国必须自觉的、诚实的、严格的履行来自国际法上的法律义务,无论这些义务源于条约或是国际法其他渊源,并且在施用国际法的原则规则时自我约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