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气输导体系和油气运移研究综述

油气输导体系和油气运移研究综述

油气输导体系和油气运移研究综述
油气输导体系和油气运移研究综述

“高等石油地质学”文献综述

油气输导体系和油气运移研究综述

班级:地学研11-6班

姓名:张鹏

学号:S1*******

2012年3月22日

摘要

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是指连接源岩与圈闭的运移通道所组成的输导网络,是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关键控制因素。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只有经过有效的输导体系才能进入圈闭,形成油气藏[11]。本文分别对油气输导体系和油气运移进行了研究综述,着重叙述了输导体系的内涵、分类、要素特征及研究内容和方法,还对油气运移的初次二次运移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论述了油气运移的一般研究方法。

一、油气输导体系研究

输导体系是指油气系统中各种输导层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油气的运移作用是连接油源与圈闭的纽带,而输导体系则是油气运移作用的载体,是含油气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众多学者已对输导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付广等[3]研究了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对油气成藏模式的控制作用;张照录等[5]根据油气运移主干道的不同把输导体系划分为断层型、输导层型、裂隙型及不整合型等4种类型;姜建群等[7]论述了包括烃源岩分析、输导网络、流体势、异常压力以及流体示踪技术的流体输导体系的研究流程;赵忠新等[9]对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输导性能在时空上的演化进行研究,指出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在油气运移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刘震等[10]提出了5种输导体系识别方法;另有部分学者对具体的含油气盆地或凹陷的油气输导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6,10]。

输导体系的提出使人们对油气运移途径的认识从具体、单一提高到更加综合、系统的层面,深入研究输导体系的类型、特征、分布、影响因素、时空关系,有助于认识油气运移的动态过程,揭示油气成藏规律。

1.1输导体系的内涵及分类

输导体系是指油气从烃源岩到圈闭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路径网,包括连通砂体、断层、不整合及其组合[3,6]。该定义一方面明确了输导体系的要素组成,另一方面暗示了输导体系与烃源岩及圈闭的关系,即输导体系必须以某种方式连接烃源岩与圈闭。从输导体系的内涵出发,可将其分为两个亚输导体系,即沟通烃源岩与储集层的“通源”亚输导体系与储层内部的通“圈闭” 亚输导体系。其中前者控制了油气的宏观规律,后者决定了油气在储层中的微观分布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通源”亚输导体系的类型,可将输导体系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如表1所示,不同类型的输导体系可以叠置形成复合输导体系[7,8]。

表1 输导体系基本类型表

输导体系的命名采用“通源”亚输导体系与通“圈闭” 亚输导体系相结合的原则,如断裂—砂体输导体系表示断裂起“通源”作用,油气在储层内主要沿砂体运移成藏;砂体+断裂—不整合+断裂表示复合输导体系,其中砂体与断裂沟通了油源,油气进入储层后沿不整合及断裂运移成藏。将输导体系划分为两个亚体系的意义在于能够清晰的描述输导体系的结构性和层次性,有利于发现运移通道上的圈闭[6]。

1.2输导体系的要素特征及影响因素

1.2.1 断层(断裂)

断层(断裂)既可以作为油气输导的通道,又可以作为油气输导的封堵面,这主要取决于断层(断裂)的封闭性。断层封闭机理可概括为物理作用封闭和化学作用封闭。影响断层封闭性的因素很多,包括断层的力学性质、断层面形态(倾角)、断层走向、断距、断裂充填物的性质、断层两盘对置的岩性、断层面的泥岩涂抹、断层流体压力、断层内流体的性质、断层年龄、净厚度与毛厚度比率、断层埋深、断层的同生性、断层中裂缝的发育程度、断层活动时期、断面的紧闭程度、断层的组合形式、断层密度等[4]。

1.2.2 骨架砂体

骨架砂体是沉积盆地内发育的同沉积输导体系,是油气输导的通道。影响砂体输导的主要因素有:砂体的孔隙结构、孔隙度、渗透率、厚度、平面分布、侧向连通性、围岩封闭性、古产状等,这些因素受控于沉积作用和沉积后作用[4,6]。

1.2.3 不整合

不整合也是油气输导的重要通道之一。影响不整合输导的主要因素有:不整合的性质和类型、不整合的岩层组合形式及其相对物性、上覆(遮盖)地层的性质、不整合的发育规模、形成时间和运移期的配置关系、与其他运移通道的时空配置关系、压力、风化剥蚀和地表水淋滤洗刷程度以及交汇叠置程度等[4,6]。

1.3 输导体系研究内容及方法

输导体系是油气运移的通道体系,其三维空间形态展布和输导能力决定了该输导体系的优劣,因而成为输导体系研究的核心问题。

1.3.1 三维空间形态

输导体系的类型受控于盆地的构造类型、沉积充填特征、地层格架特点、流体活动方式等诸多因素。在沉积盆地中识别与总结不同类型运移通道的样式是输导体系分析的前提。一般来说,在拉张型盆地(如裂谷盆地)中,断陷的结构及其断层组合系统是其主要构造格架样式,断层通常起着油气运移主干道的作用;对于挤压型盆地(如前陆盆地),其逆冲断层则为运移主干道;在相对较稳定的大陆边缘型盆地,渗透性好的地层为油气运移的输导层;而在快速沉降的大陆边缘型盆地,异常高压流体的存在可以造成水力破裂,形成由断裂和裂缝组成的运移通道,常表现为以垂向运移为主。在此基础上,以层序地层分析为工具,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及不同界面的地震反射构造图,查明输导体系的空间形态,获取输导体与烃源区的空问配置、输导体叠置关系,断层是否为油源断层等重要信息,从而分析输导体系在三维空间上的形态与展布[5]。

1.3.2 输导能力

不同类型的输导体系,其研究方法和侧重点各异。目前,断层的封闭性研究就是其中的热点之一。对于岩性输导层而言,其孔隙度、渗透率等表征其输导能力的参数值的空问变化尤为重要。输导体系输导能力的研究多采用实验及计算机模拟法进行[5]。国内外众多勘探已证明,传统的以寻找储层和构造圈闭为主的勘探对于成熟勘探区可能是适用的,而在新盆地的勘探通常是失败的,只有位于油气运移主干道上,而且与油气运移时间相匹配的圈闭才能成藏[15]。因此,查明输导体系,确定油气从生成到逸散或被捕集的运移通道体系,对于确定现代勘探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油气运移研究

石油和天然气是流体矿产,具有可流动性,当受到某种驱动力作用时就会在

地壳中发生流动。我们把油气在地壳中的移动称为油气的运移。根据运移特征,我们把油气运移划分为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自烃源岩向储集层或运载层中的运移。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进入运载层后的一切运移。它包括油气在运载层中的运移,也包括业已聚集的油气进入运载层后的一切运移[1,2]。油气运移贯穿于整个油气地质历史, 是连接生、排、运、聚、散各个环节的纽带, 也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理论方面, 是要研究油气运移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机制;在实际方面, 是要研究运移的动力、相态、通道和数量,如图1所示。显然油气运移既是基础理论性研究,又是应用性很强的研究。因此,研究油气运移规律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12-13]。

图1 沉积盆地中的油气运移研究框图

2.1 初次运移研究

2.1.1 初次运移的动力

初次运移主要发生在烃源岩中。其动力在成岩早期主要是压实过程中产生的瞬时剩余压力;在成岩晚期,主要是异常高流体压力。异常高压主要由压实、生烃、重结晶、胶结、水热、渗透和构造等作用引起,但只有在被封隔层封闭的相对封闭的层系中, 异常高压才能形成并逐渐加强。这样的体系被称为压力封隔体, 是盆地演化过程中地层非均质性和不均一成岩的产物。此外,对天然气初次

运移来说,由气体浓度差引起的扩散作用是其特有动力,也是煤层甲烷运移的重要方式[2,12]。

2.1.2 初次运移的动力

油气在地下运移呈什么相态,既取决于地下的温度和压力,又取决于生烃量、烃组分、地层孔隙度、溶解度等条件,而这些条件又随埋藏深度、有机质类型及丰度而变化,因此,初次运移的相态大体上有纵向演变规律,如图2所示[12]。

2.1.3 初次运移的通道

烃源岩中的孔喉系统、干酪根网络、纹理面、节理以及穿过烃源岩的断层都可以成为初次运移的通道。但到油气大量生成时,烃源岩大多已进入晚期成岩阶段,相当致密,油气运移要克服巨大的毛细管阻力,因此,由水力破裂(地层中流体压力大于静水压力1.42倍以上或大于最小主应力时产生剪切破裂和张破裂)而产生的微裂隙就成为初次排烃的重要通道[1,12]。

2.2 二次运移研究

2.2.1 二次运移的动力

二次运移主要发生在烃源岩以外的输导岩系中,其动力在静水条件下主要是油气的浮力,在动水条件下主要是流体势差。流体势只是一种笼统的提法。如果地下流体只是水,流体势就是水势,此时为地层中某一水质点所具有的机械能(即压能与位能之和),可以简单地用测压水头与高程水头之和来表示;当地下流体中含有油、气时,要区别水势和油(气) 势,因为油(气)在亲水介质中的运移既有浮力又有毛细管阻力。虽然地下流体主要是水, 但水势不能完全代表油(气)势,二次运移的动力应当是相对于水的油(气) 势差[12]。

油气二次运移也主要呈幕式流动。这一方面受初次幕式排烃期次的影响和控制;另一方面二次运移也有临界运移饱和度和克服毛细管阻力的问题,往往需要有相当量的油气微聚集或在异常高压作用下地层破裂后才能发生运移;此外,还受断层通道幕式开启的影响,这也是二次运移呈幕式流动的原因。

图3 动水条件下油气运移方向示意图

2.2.2 二次运移的相态

在自然界中, 油气的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是几乎同时存在的连续过程[2]。虽然刚进人输导层的油气肯定继承了初次运移时的相态,但由于输导层与烃源层的物理条件有许多不同,且二次运移的空间和距离都远比初次运移要大,因此油气进入输导层后必然发生相态变化。如果这时的油气相态是水溶相、气溶相、凝析气相和油溶相中的一种,由于输导层温度、压力降低而盐度增高,油气将出溶形成分散的油珠和气泡,要待形成一定的微聚集后才能继续运移,若后继无源,则将滞留在运移途中。如果初次运移的油气呈游离相(油相或气相)进人输导层时无需相态转变,能较快地达到一定数量而继续运移,并可在圈闭中直接聚集成藏。因此,石油以油相、天然气以气相进行二次运移是最有效的相态[12]。

2.2.3 二次运移的通道

油气总是沿最省功的路径运移的,地下运移通道必须是边界被封闭的空间,从而决定了二次运移必然具备有效通道空间和主流向这两方面特征。众所周知,输导层中的渗透性地层、不整合面以及断层、裂缝都是油气侧向和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但实际上只有在其中发生了二次运移的通道才是有效通道空间;二次运移主流向主要取决于有效运移通道空间的分布,在宏观上,有沿沉积相带由细到粗的向源性和沿构造脊高点以及沿长期活动断层的运移性[12-14]。按目前的认识,

无论盆地类型如何,断层都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但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圈闭类型。断层活动时是地应力、地层压力和流体释放的通道,断层形成封闭性则与其活动期后的成岩作用有密切关系,而断层的再活动又可破坏成岩封闭使其再次成为通道。

2.3油气运移的研究方法

研究油气运移的方法有以下新进展:1)利用化学再磁化作用确定烃源岩演化的绝对年龄。2)根据Pb-Pb 、Rb-Sr 、Nd-Sr 的同位素年龄来确定石油生成和运移的时间。3)应用放射性同位素( K-Ar ) 和稳定氧同位素18O分析流体通过断层的时间。4)利用K-Ar放射性同位素校正自生钾长石和伊利石的年龄,从而确定水-岩相互作用的时间,进而确定油气充注成藏的时期。5)利用原油中咔唑类氮化物的含量和比值变化,追踪运移方向和充注期次。6)新提出的特净技术( ultraclean technique ) 可以无损地测定包裹体中烃类组成和古压力及古温度,来直接确定烃类充注的期次和时间。7)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结合40Ar/39Ar 衍参数确定盆地演化时间,用4He / 3He比值可判断构造稳定程度和断裂深度及天然气垂向运移距离。8)激光显微技术可以提供流体包裹体、自生矿物、微体化石的稳定同位素和痕量元素的数据,直接为定时提供信息和依据仁。9)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技术, 能获得精美的地下流体流动图像,展示地下流体分布和流动方向。10)应用全岩热模拟气相色谱一同位素质谱分析,可获得轻烃碳同位素分析数据,从而实现气-源直接对比。

总结

本文论述了油气输导体系的内涵和分类,断层、骨架砂体及不整合的三个要素特征,以及油气输导体系的研究内容及方法;论述了油气初次、二次运移的动力、相态及通道;最后简单论述了研究油气运移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蒋有录, 刘华. 高等石油地质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0

[2] 蒋有录, 查明.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3] 付广, 薛永超, 付晓飞. 油气运移输导系统及其对成藏的控制. 新疆石油地质,

2001,22(2): 24-26

[4] 沈朴, 张善文,林会喜, 等.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综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0, 17(4): 4-8

[5] 张照录, 王华, 杨红. 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研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21(2):

133-135

[6] 张卫海, 查明, 曲江秀. 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配置关系.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24(2):118-120

[7]姜建群,胡建武.含油气系统中流体输导体系的研究.新疆石油地质.2000,21(3):193-196

[8] 何登发, 赵文智, 雷振宇, 等. 中国叠合型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 地学前缘,

2000, 7(3): 23-36.

[9] 赵忠新, 王华, 郭齐军, 等. 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输导性能在时空上的演化分析. 石

油实验地质, 2002, 24(6): 527-536

[10] 刘震,张善文,赵阳等.东营凹陷南斜坡输导体系发育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

30(3);84~86

[11] 林社卿, 杨道庆. 泌阳凹陷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特征及意义.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4,

26(4): 16-19.

[12] 李明诚.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研究综述.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27(4): 3-10

[13] 李明诚. 油气运移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421(2): 1-6

[14] 张厚福,金之钧. 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24(4): 1-4

[15] Johan ~Christian“chris”Pratsch著.根据油气运移路径确定勘探策略.宋明雁, 译.国

外油气勘探.1997, 9(1):63-68

油气输导体系输导能力评价(文献综述)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进展 摘要:输导体系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前人已从不同角度对其命名、分类、特征、研究思路与方法做了系统研究。本文简述了近年来对输导体系命名与分类的新认识;总结了输导体系研究的思路、关键问题以及研究新方法。重点阐述了断裂型、不整合型、储层型输导体系输导效率的定量评价方法。结合输导体系研究现状,对未来输导体系研究的趋势提出了几点认识。 关键词:油气输导体系;概念与分类;研究思路;定量评价 输导体系作为烃源岩与油气藏之间的通道,是评价圈闭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盆地内圈闭能否成藏及油气聚集量的问题,而且还决定着油气的输导样式、运移方向和距离、油气聚集量、油气藏类型和成藏位置[1]。然而,并不是所有输导体系都能起到输导作用,真正发生了油气运移过程的输导体系不超过10%[2]。因此,对输导 体系进行有效性分析对于油气成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输导体系的研究多是基于几何特征,从静态要素出发进行定性描述,而在输导能力的定量评价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输导要素的定量评价标准,对各类输导要素进行量化评价,从而更好地根据输导体系来预测油气藏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提供指导[3]。 1 输导体系的概念及分类 1.1 输导体系的概念 对于输导体系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不同的定义。目前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定义是:油气从烃源岩到圈闭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路径网及其相关围岩,包括连通砂体、断层、不整合面及其组合,其中连通砂体、不整合面和断层称为输导要素。该定义不仅明确了输导体系的组成,还揭示了输导体系与烃源岩及圈闭的关系,即输导体系必须以某种方式连接烃源岩与圈闭。 1.2 输导体系的分类 对于输导体系的分类,前人已作了大量的研究(表1)[3]。这些分类方案主要是依 据输导体(断层、不整合面、砂体)的组合方式、空间形态和逻辑关系来划分的。其中以各种输导体组合方式为主的输导体系类型划分方案最多。

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实践表明,建立综合评价制度,对促进讲究经营道德、提高经济效益、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正在进行实行市场体制的各种建设,其间不可忽视建立严格、有效的综合评价制度。综合评价制度,一般包括评价基本目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和公开评价结果四个方面。本文专门研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试图为统一人们这方面的认识和实务做法提供一些基本思路。 一、评价模式的基本结构 我国目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四套:一是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八大指标;二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十项指标;三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六类十二个指标;四是资本增值保值考评指标体系,包括一个主导指标和若干个辅助指标。前两个指标体系,由财政部发布,第三种指标体系是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四种指标体系来自于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规定。多头重复,缺乏严肃性和有效性,这可能是我国目前评价制度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姑且不去深究这些评价制度实际效果如何,就各发布部门对比所作的说明本身来看,如此多重的评价制度实无必要。笔者认为,目前多头评价的状况必须改变。在中国,对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宏观上只能设置一套,否则,整个综合评价将出现无序混乱、难以规范的局面。 二、评价目标 综合评价的主要目标,是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公开考评制度应起到哪些作用。科学、合理、有效的综合评价制度,应该能有力地促进注重财务目标、财务实绩和财务纪律。从具体的操作功能上讲,综合评价必须具有导向效能,即:它的实施将使自觉地兼及长期发展和短期利润,并能讲求经营道德和履行社会责任,严格做到遵纪守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以充分满足上述要求为出发点。 财务目标,规范意义上说是价值最大化,用我们通常的说法,是使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对此衡量,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1.立足过去若干年财务实绩指标,看是处于发展、停滞或萎缩状态。2.依据当前在技术、人力、产品市场及信息等资源开发上的投入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看前景好坏。财务实绩是指拥有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质量,一般以资产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等指标衡量,这方面国内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整理)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整理) 公司要从外部获得股权和债权融资,需要得到融资方的认同,基本的是要使得融资方意识到它们的权利能够得到合适的保护,否则融资方就不愿意提供资金或会提高要价,公司治理评价就是证明公司对融资者提供这种保护的“显示信号”。 引言 公司治理作为一种涉及公司股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制度性安排,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司治理改革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通过一系列措施、规则和激励等公司治理方面的安排,能有效地推动公司的管理层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保护投资者利益。这方面的分析已经很多,这里我们所关心的是:能否将对公司治理的分析和判断用于公司融资和投资领域?这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公司治理的水平与公司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以及公司的市场价值(更具体地说就是股价)存在何种关系?二是对公司治理水平能否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这取决于能否能用一个简洁和可以比较的标准来衡量各个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达到的水平。关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明确的:公司治理效率确实与公司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和结构有关,也与公司的业绩和公司价值有关。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认为虽然精确的数量分析是困难的,但在实用的层次上,一个客观的、可以比较的衡量体系是可能的。

戴米诺公司(Deminor)从1999年开始运用其建立的一套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在欧洲开展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价研究。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以下简称SP)在1998年建立了一套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使这个显得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和可以判断。该指标综合了一些国际组织和公司治理专家提出的公司治理原则,从2000年至今SP已经用这个体系对一些公司的公司治理进行了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逐步被市场认同,特别是在机构投资者中得到好评。里昂证券亚洲也已对新兴市场的上市公司开展公司治理评分。证监会提出准备在引进SP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泰国证监会也拟在近期推出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我们试图吸收这些机构特别是标准普尔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并根据中国实际构建一套符合中国特点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 公司治理评价的理论基础 近10年来,对公司治理与公司业绩及公司价值的关系的探讨构成企业理论、公司财务理论和公司法研究领域的一个共同热点。人们虽然没能建立类似净现值公式那样的一个精确计量模型,但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实证研究的结果,都显示出公司治理水平与公司获取外部融资的能力和公司价值有着清晰的、无可辩驳的关系。我们从下面几方面来作简要说明。 一、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

油气输导体系和油气运移研究综述

“高等石油地质学”文献综述 油气输导体系和油气运移研究综述 班级:地学研11-6班 姓名:张鹏 学号:S1******* 2012年3月22日

摘要 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是指连接源岩与圈闭的运移通道所组成的输导网络,是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关键控制因素。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只有经过有效的输导体系才能进入圈闭,形成油气藏[11]。本文分别对油气输导体系和油气运移进行了研究综述,着重叙述了输导体系的内涵、分类、要素特征及研究内容和方法,还对油气运移的初次二次运移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论述了油气运移的一般研究方法。 一、油气输导体系研究 输导体系是指油气系统中各种输导层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油气的运移作用是连接油源与圈闭的纽带,而输导体系则是油气运移作用的载体,是含油气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众多学者已对输导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付广等[3]研究了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对油气成藏模式的控制作用;张照录等[5]根据油气运移主干道的不同把输导体系划分为断层型、输导层型、裂隙型及不整合型等4种类型;姜建群等[7]论述了包括烃源岩分析、输导网络、流体势、异常压力以及流体示踪技术的流体输导体系的研究流程;赵忠新等[9]对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输导性能在时空上的演化进行研究,指出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在油气运移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刘震等[10]提出了5种输导体系识别方法;另有部分学者对具体的含油气盆地或凹陷的油气输导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6,10]。 输导体系的提出使人们对油气运移途径的认识从具体、单一提高到更加综合、系统的层面,深入研究输导体系的类型、特征、分布、影响因素、时空关系,有助于认识油气运移的动态过程,揭示油气成藏规律。 1.1输导体系的内涵及分类 输导体系是指油气从烃源岩到圈闭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路径网,包括连通砂体、断层、不整合及其组合[3,6]。该定义一方面明确了输导体系的要素组成,另一方面暗示了输导体系与烃源岩及圈闭的关系,即输导体系必须以某种方式连接烃源岩与圈闭。从输导体系的内涵出发,可将其分为两个亚输导体系,即沟通烃源岩与储集层的“通源”亚输导体系与储层内部的通“圈闭” 亚输导体系。其中前者控制了油气的宏观规律,后者决定了油气在储层中的微观分布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通源”亚输导体系的类型,可将输导体系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如表1所示,不同类型的输导体系可以叠置形成复合输导体系[7,8]。

致密油气国内外研究现状

致密油气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致密油气居国外非常规之首 在国外,与其他非常规油气资源相比,致密油气开发最早,而且产量最大。目前,美国进行商业性开发的非常规气包括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三种。在2000年,煤层气和页岩气开发规模还不大,致密气约占美国非常规气产量的70%;到2010年,尽管煤层气特别是页岩气产量急剧升高,致密气仍占48.8%。 目前世界大部分地区发现了致密油资源:主要包括中东波斯湾北部、阿曼、叙利亚;北海盆地、英国;远东俄罗斯;北美加拿大和美国、墨西哥;南美阿根廷;中国。 致密油在美国石油产量中占重要地位。过去5年来,美国石油资源中约有500×108bbl 来自致密油发现,而致密油的开采更使美国持续24 年的石油产量下降趋势得以扭转。2011年产量达3000×104t,预计到2020年产量达1.5×108t。 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供给形式,致密油的勘探开发在美国和加拿大获得巨大成果,其产量大幅提升已经逆转了该地区石油产量下降的趋势。目前,北美是除了欧佩克之外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预计2010—2016年产量将增长11%(EIA,2011),这主要归功于加拿大油砂产量增长及陆地致密油储层产量的增长。 北美地区已在艾伯塔中心和得克萨斯南部发现了大量致密油资源,其他有利区带包括洛杉矶区域、墨西哥湾、南部和加拿大东部。成熟致密油远景区主要包括:美国北达科他州、蒙大拿州和加拿大萨彻斯温、曼托尼州的Bakken页岩;威明顿和科罗拉多州Niobrara页岩;得克萨斯州南部Eagle Ford页岩;加利福尼亚州Monterey/Samtos 页岩;俄亥俄州Utica 页岩。可以说致密油是美国长期保持产油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致密油气已成为中国油气产量的重要部分 中国致密油分布范围广,类型多。根据国土资源部等部委联合完成的“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在我国可采的石油资源中,致密油占2/5。采用资源丰度类比法进行的预测和初步评价认为,中国主要盆地致密油地质资源总量为( 106.7 ~111.5) ×108t,可采资源量为( 13 ~14)×108t。据统计,2003年中

客户价值评价体系研究

客户价值评价体系研究 1、前言 当今,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受到企业普遍关注,已经成为了企业营销管理决策研究的热点。对企业来说选择有价值的客户,构建合理的客户组合,并在此基础上管理其客户关系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本着提高客户价值评价的准确性和企业营销决策者区分有价值客户的有效性,以及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本文在研究客户价值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还充分运用了文献归纳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客户评价体系运用到客户细分及资源分配策略中,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取得胜利。 客户关系价值的研究对于企业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长期经济效益以及核心竞争力都具有一定的贡献。本文建立的一套有效的商业企业客户价值评价体系,为客户关系的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际运用价值。 2、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基础理论—关系营销理论,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关系营销理念强调企业应将客户当作一种重要的资源来看待,它甚至比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源如人、财、物等具有更重要的战略地位,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客户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利润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关系营销关注的是如何保持客户,建立长期的客户关系,高度重视客户服务,并借助客户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培育客户忠诚,关系营销的核心就在于发展与客户的长期、稳定关系。 随着市场的成熟,竞争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保持现有客户上。然而,客户保持的目标不是追求霉流失,也不是说最大化客户傈持率就等同于最大化企业利润。企业应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有利可图的客户身上。确定哪些是企业应该保持的客户,对于有效地开展客户保持、增强盈利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确定客户价值,并将这些价值客户细分成不同群体是保证企业成功实施客户保持的关键。 3、客户价值的分类和界定 3、1客户价值的分类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01年3月,交通部、铁道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以及政策措施。各个部门、各个地方都在根据国家的统一决策积极地行动,物流规划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然而,由于缺乏一个科学而且客观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导致许多地方、许多部门进行盲目建设。由于很多物流项目缺乏合理的评价方法,没有很好地正常运行,实际效果不显著。如果国家在现代物流发展初期就制定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使国家能够很好地把握中国物流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避免大量的建设资金浪费,同时制约有些政府官员大搞“形象工程”。对于具体物流建设部门,也可以通过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对建设项目进行正确的评估,以便尽早地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从而确保物流快速、健康地发展。这样,中国物流规划建设一开始就能够在一个科学的约束框架进行,物流建设领导部门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子兵法说的“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物流评价指标构成方案、指标数据以及有关统计分析的方法与制度。通过对物流评价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定量地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或一个城市的物流发展水平,对于提

高推进物流产业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特别是为研究制定物流发展计划提供科学的、量化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物流评价指标应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互结合的方式。在此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关于加快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本着实用的原则,提出中国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供有关部门及感兴趣的专家参考。 现代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的容,因此,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比较全面地衡量物流发展水平。我们根据中国实际情况,选择了一些比较实在的、能够反映问题的指标,如物流基础设施指标、物流保障体系指标等。中国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由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保障体系、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构成、物流规划、物流产值、物流用户、物流成本共计8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构成。该指标体系从多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对物流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采用定性打分与定量统计相互结合的方式,使中国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既科学又容易实施。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6.2所示。 表16.2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现状

国内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现状 一、国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发展的现状 1、国外油气勘探理论进展: “合油气系统”概念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M G Dow在1972年在AAPG年会上首次提出后,后来经Perrodon(1984),Demason(1984),Meissner(1984),Ulmishek(1986)及Magoon(1987、1988、1989)等人补充、修改而完善,认为:“含油气系统强调特殊烃源岩与形成石油聚集之间的成因关系,盆地研究强调构造凹陷及所包含的沉积岩,而不考虑与油藏的关系,对含油气区带和远景圈闭的研究强调应用现有的可行的技术或方法探测出现今存在的圈闭”。含油气系统一词代表了所有形态的烃类(固态的、液态的和气态的),而系统则代表了所有相互关联的基本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上覆岩层)以及所有成藏作用(圈闭的形成、石油的生成一运移一聚集)。 “层序地层学”概念早在1948年Sloss,Krumbein及Dapples等就提出了。后经Vail(1977,1988),Payton(1977),Posarnentier(1988),Galloway(1989),Sagree(1988),Wagoner(1988)等人进一步完善,层序地层学理论进入到系统化与综合化阶段,形成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Vail and Posamentier,1988)和成因层序地层学新学派(Galloway,1989)。以最大水进面(海泛面或湖泛面)泥岩作为层序边界,强调在海平面或湖平面从下降到上升所完成的进积—退积—加积作用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成因地层单元,层序内部具有向上变粗再变细的演化序列;1994年,Cross等提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根据基准面旋回原理和可容空间变化原理,揭示基准面旋回层序与沉积动力学和地层响应过程的关系,研究相对应的沉积相演化序列,预测有利储集砂体的产出位置和发育情况。2002年AAPG年会对层序地层学研究新进展进行总结,主要为:①提出运动学层序和体系域、地球半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深海盆地千米级规模的海平面变化、深海页岩层序识别和陆架边缘崩塌基准面及崩塌层序等新理论,提出气候变化是高频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验证了米兰柯维奇旋回中40×104a离心率周期造成海平面变化的理论;②在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成岩作用与层序地层学关系研究方面以及层序地层学在含油气系统、团闭预测、储集层和油气藏精细描述、烃源岩预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

创新的能力与管理才能升级的推动力量。融资难、税赋重、国家直接支持较少,成为了多数企业在创新条件方面吃闭门羹的重要原因。无力自主创新是企业的内在与外在环境决定的,从而致使多数企业无意创新。此外,中小微型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方面做的不够完善,容易在市场风险大的环境下,因知识产权专利问题在企业技术创新市场风险方面带来的问题甚至比过去更大,严重打消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受现实经济利益的诱惑,在自主经营中追求“短平快”,导致多数企业放弃创新。实际上,民营企业最讲究“机会成本”和“利润最大化”,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包括相当部分民营科技企业,不愿意在技术创新上花精力、投金钱。他们产学研合作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大部分民营企业创新活动中通过研发活动掌握核心或关键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能力较弱,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也不强。事实上,人才、技术和资金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我们应该对在信息化建设和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民营企业的先例与经验在企业内部进行宣传和推广。 3.推进我区中小微民营企自主创新的对策与解决措施 (1)努力拓展中小微民营企业的自主发展空间。为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空间问题,一是用地指标向中小企业适当倾斜。每年安排的用地指标重点用于发展中小微民营企业,在主平台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指标专门用于中小高新企业发展。二是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三是总结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区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的土地指标用于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为中小企业创业提供必要的空间。四是加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建设。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在企业培育,公共平台建设,人才培训等方向出台专门扶持策,促进高新产业的发展。 (2)加快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要及时建立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一是加大共性技术开发力度。要鼓励工业功能区、行业龙头企业、大专院校和其它会力量联合创建各类行业技术中心和检测中心,打造行业共性技术平台,为中小企业构筑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二是完善创新合作机制。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技术战略联盟,企业间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重大的技术创新的联合研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节约创新的时间,分摊创新成本及分散创新风险,让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互惠共生的环境中提高创新能力。三是大力推动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创新专业化服务体系。积极整合会资源,构建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会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和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为产学研合作和企业间的技术合作提供技术成果交易、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 五、总结 由此可见,中小微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不单纯是企业自身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需要国家在政策上保障和支持,以及引导,积极创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在企业管理模式方面也应该尊重”蝴蝶效应”将管理者与员工结成对子,以其自变量微小的变化可以导致其经济效益质变的不断攀升。自主创新机制与管理模式的有机运行可以填补我国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研究的空白,也是对该领域的一次新的推进,推进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机制与管理模式方面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我国中小微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经济的稳定和谐。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顾名思义就是对企业以及企业员工进行规范的重要手段,其属于社会价值体系的范畴,也是促进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另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企业信用的缺失,使得企业的信用规范体系不科学,严重影响到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一、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内涵及意义 企业信用评价是指由独立的、中立的专业机构,受评价对象的委托、按照“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以标准化的评价事项和内容为依据,用规范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对受评对象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行为、能力和可信任程度进行调查、审核和综合评价,并以直观的符号表示其评价结果的行为。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商业信用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等,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系统性较强,需要社会中的各方都积极参与到其中。从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信用制度体系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同时还能够保证信用评价体系的顺利开展。从信用文体的本质上来看,主要呈现出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久而久之导致诚信评价体系不健全。可见,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价,可以不断满足市场经济运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满足市场主体对于信息的需求。在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的过程 中,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和政策来进行,将客观、公正的原则融入到其中,努力提升市场主体的综合素质以及技能,将信用指标放到首位,促进企业信用程度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信用评价体系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准绳,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1.企业信用评价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是一种新型的价值体系,因此,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对于这一体系来说,我国还没有提出明确的规范政策。即使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加工和整理,但是仍旧缺乏法律法规作为指导。反过来,如果企业做出了有悖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工作,也无法对其进行惩罚,因为,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还有待提升。久而久之,评价机构的设置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形同虚设,同时企业的管理工作的规范程度也会随之降低,缺乏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规范化。 2.信用评价的主体资格比较混乱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 姻朱家贵 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 要:企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建立健全企业发 展的制度和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也需要更加严格。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从目前我国各大企业的发展上看,诚信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主要对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旨在根据企业信用评价存在的问题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的高效性。 关键词:信用评价体系;信用意识;管理制度 125

油气成藏输导体系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油气成藏输导体系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Ξ 王大成1,李子甲2,滕兆宇3,张留柱4 (1.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2.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3; 3.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井下作业分公司,黑龙江大庆 163000; 4.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公司东辛采油厂,山东东营 257000) 摘 要:关于油气藏输导体系的研究一直是油气藏地质专家的研究热点。近年,油藏专家们对于输导体系理论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依然面临着从理论到技术应用上的各种挑战。现从近年输导体系研究概况出发,总结近年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认为优势运移通道的有效性验证研究、断层封闭性的定量研究、复合型输导体系输导因素的时空配置关系研究等方面是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油气藏;输导体系;优势运移通道;断层封闭性 中图分类号:TE 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0)21—0127—02 油气成藏体系是地表以下含油气的自然系统,它包括了形成油气藏的一切必要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结构,其中的元素是烃源岩、输导体 系和圈闭[1] 。近年,关于油气藏输导体系的研究一直是油气藏地质专家的研究热点。不论是在划分油藏的输导类型方面研究还是在输导体系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目前地质工作者们依然面临有关输导体系研究的各种挑战。现就有关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论述。 1 近年输导体系理论研究概况 陆相含油气盆地中,有效烃源岩是成藏的物质基础,油藏的空间展布形态是成藏要素和成藏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匹配的结果,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是连接源岩和圈闭的“桥梁”,它决定着油气运移的路径和方向,并将成藏要素和成藏作用有机地统一成一个整体,控制着油气成藏。几年来,许多学者针对输导体系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97年,谢泰俊等在研究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时,根据不同类型通道在运移中的作用和具体地质情况,划分了4类运移通道体系:以断裂带为主的运移通道体系、与古构造脊相关的运移通道体系、与活动热流体底辟作用相关的通道体系及与不整合有关的运移通道体系[2]。 1998年,Ga leazz 根据含油气系统基本元素的特征及其构造地层格架样式,将M a lvina s 盆地的Low e r I nceram us --Sp ringhill 含油气系统疏导体系划分为由储集疏导层构成的主疏导体系和由断层疏导层构成的次疏导体系[3]。 年,张照录认为输导体系应包括输到层和相关围岩。根据油气运移主干道的不同,输导体系可 分为断层型、输导层型、裂隙型及不整合型等4种类 型。在某一系统中,输导体系并非为单一类型,而是多种类型的组合。输导体系与油气聚集相辅相成,含油气系统的输导体系不同则油气运聚的方式各异,反过来油气的不同运聚方式又可以改造甚至形成新的输导体系。由于输导层在地质空间往往是以相互组合的形式存在,并具有显著的时间性,因此必须强调输导层及其配置的时空关系[4]。 2000年,谢泰俊明确提出了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的概念,指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指某一独立的油气运移单元中所有的运移通道(包括断层、裂隙、空隙、洞穴、不整合面等)及相关的围岩在地下组成的网络体系,包括油气运移通道体系、留意驱动类型和流体运移香台等特征。它具有与河流体系相似的特征,其中有微(细)流,直流及主流,是一个三维体系。驱动类型包括浮力、压力、毛细管力等类型。烃类在运移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相态,其相态还随温度、压力等条件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它可以是气相、液相、水溶相、油溶相等。并以琼东南盆地为例阐明了高温高压条件下油气运移的基本特征及成藏模式。强调高温高压条件及中低温常压条件下天然气运移输导体系明显不同,前者受压力场控制,以水溶相运移为主,低压脊是运移的主要通道;后者受浮力控制,以气相运移为主,构造脊为主的运移通道[5]。 2001年,付广等在《油气运移输导系统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中对油气输导系统作了如下描述:“所谓油气输导系统系指连接源岩与圈闭的运移通道所组成的输导网络。它作为油气成藏中连接生烃与圈闭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含油气盆地内各种圈闭最终能否成为油气藏及油气聚集的数量,而且还决定着油气在地下向何处运移、在何 7 21 2010年第21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Ξ 收稿日期5 2000:2010-08-1

致密油气国内外研究现状

致密油气国外研究现状 一、致密油气居国外非常规之首 在国外,与其他非常规油气资源相比,致密油气开发最早,而且产量最大。目前,美国进行商业性开发的非常规气包括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三种。在2000年,煤层气和页岩气开发规模还不大,致密气约占美国非常规气产量的70%;到2010年,尽管煤层气特别是页岩气产量急剧升高,致密气仍占48.8%。 目前世界大部分地区发现了致密油资源:主要包括中东波斯湾北部、阿曼、叙利亚;盆地、英国;远东俄罗斯;北美加拿大和美国、墨西哥;南美阿根廷;中国。 致密油在美国石油产量中占重要地位。过去5年来,美国石油资源中约有500×108bbl 来自致密油发现,而致密油的开采更使美国持续24 年的石油产量下降趋势得以扭转。2011年产量达3000×104t,预计到2020年产量达1.5×108t。 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供给形式,致密油的勘探开发在美国和加拿大获得巨大成果,其产量大幅提升已经逆转了该地区石油产量下降的趋势。目前,北美是除了欧佩克之外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预计2010—2016年产量将增长11%(EIA,2011),这主要归功于加拿大油砂产量增长及陆地致密油储层产量的增长。 北美地区已在艾伯塔中心和得克萨斯南部发现了大量致密油资源,其他有利区带包括洛杉矶区域、墨西哥湾、南部和加拿大东部。成熟致密油远景区主要包括:美国北达科他州、蒙大拿州和加拿大萨彻斯温、曼托尼州的Bakken页岩;威明顿和科罗拉多州Niobrara页岩;得克萨斯州南部Eagle Ford页岩;加利福尼亚州Monterey/Samtos 页岩;俄亥俄州Utica 页岩。可以说致密油是美国长期保持产油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致密油气已成为中国油气产量的重要部分 中国致密油分布围广,类型多。根据国土资源部等部委联合完成的“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在我国可采的石油资源中,致密油占2/5。采用资源丰度类比法进行的预测和初步评价认为,中国主要盆地致密油地质资源总量为( 106.7 ~111.5) ×108t,可采资源量为( 13 ~14)×108t。据统计,2003年中

宏观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宏观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刘志强 2012-8-13 15:55:50 来源:《世界经济》(京)1998年08期第61~65页 作者简介:刘志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 一、研究宏观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目前,用于国际比较的指标体系主要是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代表作主要有:美国R·S·克莱因(Ray.S.Clien,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根据其国力方程设计的指标体系(Ray.S.Clien:《80年代的世界权力趋势与美国对外政策》,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日本经济企划厅综合计划局编《日本的综合国力》,1987年);中国军事科学院黄硕风研究员设计的指标体系(黄硕风:《综合国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王诵芬研究员等设计的指标体系(王诵芬主编:《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湖南出版社1996年)。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代表作主要有:世界经济论坛设计的指标体系;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设计的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设计的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代表作主要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设计的指标体系(《我们共同的未来》,牛津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Our CoMMon Fu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世界银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国家财富指标体系(World Bank:Monitoring Euvironment ProgreSS,Washington D.C,1995)。英国政府统计办公室设计的指标体系(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United Kindom Government Statistic OFFice of DOE UK.1996.3,London)。虽然这些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中均有经济要素,但由于综合国力概念的核心在于现实的全部实力——物质实力中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外交、人口与领土方面的物质实力,战略意志和国家意志方面的精神实力,因此,不论上述哪套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其经济要素主要是反映一个主权国家的宏观经济实力,没有反映宏观经济业绩中的经济增长及其源泉、就业、物价稳定和汇率稳定情况,没有反映政府财政状况中的债务情况和支出结构,没有反映宏观经济结构中的使用构成。另外,它表现的宏观经济效益中仅反映了人力投入的效益和物耗水平,忽略了财力投入的效益,其反映宏观经济的指标只有静态指标,没有增长率方面的动态指标。这表明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中的经济要素没有全面反映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国际竞争力不论采用何种定义,它都是仅从经济角度,着眼于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教学,体系,过程]有关教学过程的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有关教学过程的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1前言 学前教育专业是高职教育中热门的专业,也是社会需求量大的教育类型专业,从促进高职要与结构调整,推进教育改革的角度看,应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工作。教学评价体系是学前教育专业各项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体系更是具有指导性功能。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应该从引导机制、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方面入手,建立起适应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适于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新型教学评价体系,在改进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发展提供机制和体系方面保障。 2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引导机制引导机制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实行中没有正确看待引导机制的作用,也没有人知道引导机制的真正价值,导致对引导机制的建设中存在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不能做到对引导机制探索和创新的支撑,进而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在具体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中由于没有长远发展目标,不能平衡引导与实际、引导与发展的作用,导致在引导机制上存在基础薄弱,保障能力不足,出现对引导机制发展基础的削弱,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创建。 2.2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缺乏考核机制在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中的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成绩、课堂表现、教学内容等方面,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计划安全、实施措施没有必要的重视,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管理的范围过于狭窄,不能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进行全面地覆盖,做不到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保证,也难于满足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高职院校教育创新的不断深入。 2.3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效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中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导致监督标准不明确,监督效果难于体现,不能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价值和功能,也失去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有效管理与监督作用。 3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机制的要点 3.1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的引导机制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的引导机制是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建设客观、公正教学评价基础的基础。在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引导机制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认可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评价机制的重要性,使其能够面对建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引导机制过程中的困难和负担,做到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引导机制更好地完善和更为有效地促进。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引导机制建设实际操作中应该将力争基础、经济、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使引导机制真正成为有活力、有指导意义的机制,更好地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机制,做到对学前专业教学改革的保证和促进。

潜山油气藏勘探与开发

潜山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藏调研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潜山的概念 潜山(Buried hills)一词,较早见于赛德尼.鲍尔斯(Sidney . Powers)的论文《潜山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性》中(美国经济地质学,一九二二年第十七卷),后来,其它地质学家也使用了这一术语,如A . I .莱复生(Levorsen)在其《石油地质学》一书中就提到潜山,系指在盆地接受沉积前就已形成的基岩古地貌山,后来被新地层所覆盖埋藏而形成的潜伏山。我国1982年出版的《潜山油气藏》(华北石油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1982)一书中提出,凡是现今被不整合埋藏在年轻盖层下,属于基底的基岩突起,都称为潜山。它包括了后期由于基岩块体翘倾,所形成的基岩突起,都称为潜山。 还有一部分学者把潜山油气藏称之为基岩油气藏,如兰德斯(Landes,1960)认为基岩油气藏和一般油气藏的主要区别在于烃源层位于储层之上。后来一些学者进一步定义为:基岩油气藏位于一个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下的比较老的基岩中,烃源层多数位于不整合面之上,但有少数烃源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下、储层之上,这种油气藏统称基岩油气藏。 第二节潜山的分类 潜山分类有多种多样,主要有按成因、形态、岩性等来进行分类。 一、按成因分为地貌山、构造山和构造—地貌山 1、地貌山:主要是受侵蚀作用形成的潜山,就是在上覆盖层沉积前,在不整合面上基底就存在地形上突起,并遭受风化、剥蚀、淋滤,后期被年轻的盖层埋藏形成的潜山。这类潜山的储集体的孔、洞、缝一般都很发育。 2、构造山:主要是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潜山,就是上覆盖层沉积前,在不整合面上不存在或仅有微弱的地貌显示,主要是在盖层沉积期或沉积以后,由于构造变动产生的褶皱、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山或后成潜山。其特征是潜山侵蚀面与上覆层产状平行,断棱或褶皱的核部是潜山的最高部位。构造山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断块山和褶皱山,断块山在冀中坳陷较发育,褶皱山尚未发现。这类潜山的储集体的孔、洞、缝不如地貌山发育。 3、构造—地貌山:由构造和侵蚀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潜山。在古侵蚀面上就存在地貌山,潜山幅度的大小是随后期的构造活动变化而增减。 实际上,地貌山和构造—地貌山在地质营力的作用上是很难割断,地貌山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以侵蚀作用为主,但实际上构造活动也在起作用;从潜山的评价来看,地貌山和构造地貌山均遭受过多期构造活动和岩溶作用,孔、洞、缝均较发育。因此,把地貌山和构造—地貌山都称之为地貌山。 二、按形态分为潜山、潜台、潜丘 1、潜山:现今被年轻的盖层埋藏在不整合面下的基岩高突起,规模相对较大。潜山按不同部位又可以分为:山顶(头),即位于潜山的顶部;山坡,即位于潜山的山坡;山腹(内幕),即位于潜山内部,由于潜山内部结构存在隔层,组成山腹(内幕)圈闭。 2、潜台:现今被年轻盖层埋藏在不整合面下的基岩台地,规模相对较大,如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古潜台。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评价研究综述

油气成因与烃源岩评价研究综述 1 油气成因理论 油气成因理论作为石油地质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已争论上百年,油气成因的认识可归纳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2大学派,其争论的核心是生成油气的母质和形成过程。前者认为油气是由地质历史时期分散在沉积物中的动植物有机质发生热解转化而成,后者则提出油气是由地下深处的无机物通过无机合成反应形成的。 1.1 有机成因说 认为油气是由分散在沉积岩中的生物有机体转化而成[1]。有人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提出油气是由动物遗体转化而来的;也有人根据煤的形成,提出油气的生成同植物残体的埋藏有关;古勃金则根据多数油藏分布于滨海或海洋沉积层内,或是与海洋有联系的陆相沉积层内(这里动植物非常繁盛且易于埋藏),提出石油的动植物混成说。 史密斯经过对墨西哥湾进行大量现代沉积取样分析研究,提出油气的有机成因早期生成说,认为沉积物中所含原始有机质在成岩过程中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但其观点与实际地质资料有较大出入:古代沉积岩中液态烃含量要比现代沉积物中大20余倍,现代沉积物中液态烃的组成和性质与石油都有一定的差别,而且要在地下一定深度和温度下才能生成石油。于是又有人提出有机成因晚期生成说,认为有机质埋入地下,随沉积物不断下沉,有机质转变为干酪根,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干酪根达到成熟热解,开始生成大量油气。但后来研究表明生物有机质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可以不经干酪根而直接生成油气。因而有机成因学派在油气生成过程及生成机理上也有分歧。 现代石油地质学理论主要是建立在油气生成的有机成因上,人们认为所有工业性油气藏和煤矿几乎完全为生物成因的。油气的有机成因理论已被长期作为油气勘探战略和方法的理论基础,石油有机成因主要依据如下: (1)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田99.9%分布于沉积岩中,而在沉积盖层不发育的地盾和巨大结晶基底隆起区,很少或没有找到油气聚集。 (2)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个时代岩层中都找到了石油,但石油天然气在地质时代上的分布很不均衡,似乎与沉积岩中有机质的分布状况相吻合,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创新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创新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创新 大水学校徐沙沙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诊断、调节、鉴别和激励功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本文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学校课堂教学评价中的问题和原因分别进行了追溯和深入分析,进而在理论和操作层面上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相应的完善与创新。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新课程 一、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源起及发展 17世纪班级授课制的形成标志着课堂教学的产生,课堂教学评价是随着课堂教学而产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随着课堂教学模式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而变化。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这一阶段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强调是对教师的评价,特别是对教师的编写教案和教学设计评价。19世纪末,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新的三中心即学生、经验、活动,在这一阶段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进行评价。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评价都强调对教师知识教学的评价。20世

纪50年代末,美国教育评价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策略,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了解这些目标并达成目标。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国外课堂教学评价中对教师的评价更注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教师的发展对工作带来的实际变化及对学生和学校的影响。 中国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前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依据教学理论建立起来的课堂教学评价系统,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知识的教学即知识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教育评价思想被介绍到中国,中国的课堂教学评价迅速开展起来。此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其评价内容大多是依据教学过程的展开确定的,以李秉德为代表,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以下几个方面,即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在这之后中国的教学理论发展迅速而且逐渐成熟,随之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也旱多样化发展。国内的教育家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注重对教师的评价,以王汉澜教授为代表,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的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有的教学家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如赵明仁、王嘉毅认为,从教师对学生、学生之间、学生自我在知识、思维、技能、品质、作品等方面以及教师自我教师对学生在教学知识、教学方法上的表现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二、现行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功利性较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