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达州市宣汉县南坝镇第二中心小学殷兴均李培军

【摘要】《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以及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给出了科学素养的定义,为我们指明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方向。作为学校及教师,要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课内,要注意用活《科学》教材,并可根据校情,开设专门的科技活动课程,还要进行多学科整合,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外,可以通过开展趣味科技节、少先队科技主题活动、科技课外兴趣小组、校外综合性科技教育等活动,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培养科学素养探索实践

被誉为美国新世纪科学教育改革“圣经”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这样定义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包括: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包括运用科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界并能做出相应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还包括

能够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做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世界普遍运用的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科学方法、科学对社会影响的理解。

对于学生来说,科学素养可简约地概括为一个人的爱科学、学科学、做科学和用科学的水平。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使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课内外的科技活动,学生在参加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要进行阅读、观察、比较、思考、设计、制作、试验、完善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的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得到了增强,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他们在搜集信息、准备材料和制作试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无疑也是在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意志和毅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了把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做好,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应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可以说,每一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我们的的老师要充分地进行挖掘,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用活《科学》教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教育。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到处蕴涵着“自然是由物质组成的”、“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等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这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科学自然观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极好教材。比如,

在低年级段,通过教材提供的各种具体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如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水和空气,天气的阴晴雨雪,太阳的东升西落等,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有机渗透,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界及其各种自然事物与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了解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求知欲。在中年级段,重点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不简单地把“运动”、“变化”等概念硬“塞”给学生,而是在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的自然知识、感受自然世界的同时,更多地认识和关注自然界的变化,丰富感性认识,积累感性经验,促进科学自然观的逐步形成。到了高年级,则重点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物质是相互联系的”、“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教育。在《科学》教材中,既有探索自然界物质是相互联系的内容,如绿叶制造养料与水份、阳光的联系,种子的萌发与空气、温度之间的关系等;也有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内容,如热的传导、月相的变化、生物的进化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和科学自然观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自然变化规律,并自然而然地明确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白人类能不断地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并遵循自然界规律去开发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道理。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学习、研究自然知识和科学自然观教育的有机渗透,不仅接触认识了许多具体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还受到了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的熏陶,初步领悟科学自然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学习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周围五彩的自然界和缤纷的自然事物与现象,为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开设专门的科技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要真正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开设专门的科技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要明确科技活动课程的目标:在科技活动课程中,学生亲自实践研究“身边的科学”,探索“身边科学的奥秘”,扩大学生视野、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少年儿童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全体学生科技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观念方面,能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做人。在动力方面,激发学生对科学追求的,推动学生去追求和探究。在感知方面,使学生接触科学,感知科学。在方法能力方面,能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其次,科学确定科技活动课程的内容。要根据课程目标有侧重的挑选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科普知识、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古今中外科技发明介绍、科技小论文介绍、创新方案、思维训练、课后实践题、科技信息发布会……

第三,要在科技活动课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指出“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好学生。”各种自然观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大多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认识的。因此,在科技活动课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

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操作、动手制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的认识。

第四,训练、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等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如在观察方面,训练学生观察各种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观察方法,包括明确观察目的,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等。在思考方面,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在实验方面,训练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学习初步的设计实验的方法,会做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训练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在科技制作方面,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从基本的认识过程来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学生的“学”为重心组织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做”上下功夫,对学生进行科学认识程序的训练。如面对某一具体的认识对象,采用什么方法去认识;如果用实验的方法,则应该怎样设计实验,如何在实验中找出有用的事实材料;面对大量的事实材料,如何进行整理,又如何找出事实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在科技制作中,怎样才能做得更快更好,有什么规律可循等等。科学方法是从事学科探究活动所必

须采用的一些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就学会了“真刀真枪搞科学”的真实本领,就能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获取科学新知、发展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质,也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科学素养基础。

3、多学科整合,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在各学科教学中,科学探究性活动很多。每位老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社会、思品等学科课程中蕴含的科技教育资源,按照学科的规律用学科特有的方式,去研究学科中的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教学时加以研究、落实。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合于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研究活动活动之中。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引导和鼓励,无疑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注入了活力。如对学生在探究的创新火花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以保护学生的上进心和探索精神。另外,还允许学生的在探究活动出现失败,因为探究是一种探索性活动,走的并不一定是别人走过的路,它往往有一定的风险,对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其探究精神,然后与学生一起找一找失败的原因,再鼓励学生尝试进行新的探索。

二、通过课外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教师要十分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扩大学生的科学知识面,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丰富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思维与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1、开展趣味科技节活动

为了让科技教育深人人心,学校可每年举行一次趣味科技节活动,以趣味科技节为载体,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科技活动的行列。趣味科技节中,可以设计阅读科普读物、科普故事演讲、科普讲座、科学小论文、趣味实验、科普网页、科普海报、科普黑板报、科幻画现场竞赛、车模竟速、风筝航模制作、科技小发明比赛等系列活动,通过较为浓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科技活动,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启迪同学们的思维、拓宽思路,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感受玩科学带来的乐趣,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活动中,从活动的准备到活动的进行以及活动后的反思,都引导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开展少先队科技主题活动。

科技教育自身的特点赋予了它的实践性。因此,以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寓科技教育于少先队活动之中,是提高科技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每年都可组织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如:“科技与创新”主题班队会竞赛、“科技天地”队角评比、“科技小报”评比等等,学校广播站还可定期进行科技教育专题广播,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演讲”,也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科技教育演讲。

3、开展科技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为满足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学校可建立课外科技兴趣小组,科技辅导员定点辅导,让每位学生各找其需,各显所能。课内是普及型的,课外是扩展型的,校内是普及型的,校外是扩展型的,校级是扩展型的,班级是普及型的。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科技实验、科技论文四小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创造发明能力。

4、开展校外综合性科技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结合校情、地情,认真组织丰富的校外实践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去体验、欣赏、学习、探索、实践。通过组织这些探索自然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从感情上建立起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养成对大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亲近社会,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实践等活动,了解身边的科学,能正确认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立志从小做小科技,长大有大发明,并养

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这些课外活动都能有效地开阔学生在科学方面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的无穷魅力和科技进步对人类的文明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他们的科学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与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并把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2001年7月第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青少年科技活动概论》(郭正谊、郭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3】《创新之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辅导与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是借助学校这个教育平台来习得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也是学生适应社会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直指教育的本真——育人。因此,学校要立足核心素养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也为应对社会当前的改变与未来变化的需要。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推进新型化课堂 小学阶段,是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启蒙期”。核心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素质教育道路漫长、任重道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发展,学校层面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一)改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教师的责任是使每位学生的个性都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即“因材施教”,让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得到提高。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所谓的“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教师教学已逐渐转型,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更注重“开放性、多元化、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增强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发展能力 学校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俗话所“学以致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向社会大课堂,强调“学生参与,

老师辅导,自治管理,突出个性”等特点。 二、学校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个人认为学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涉及“道德”“情感”“能力”三个领域。 (一)学会做人 作为一名小学生,学校要教导学生要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从小确立远大理想,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会做人,对于学校来说,非一时一事之功,而是教学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面对的课题和考验。活到老,学到老,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学校是教导学生做人的“小型社会”,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陪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德,让学生努力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学会感恩 让学生学会感恩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会感恩是指不要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从身边的小事,从教师的教导,从切身的体会,都是学会感恩的教学内容。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也难以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更谈不上爱同学、爱母校、爱国家、爱民族了。学会感恩,它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的情怀。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科学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必备的基础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为基础。科学课程也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注重科学态度的养成、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转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设计与旧知既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想去进行思考与探究,但又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使其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例如在教学《小水轮》一课,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特别爱“玩”,于是我在刚上课时,就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玩小水轮,老师和大家一起玩。我们要相互合作,比一比,看哪组同学在玩的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这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个

个兴高采烈地“玩”起来。他们个个积极动手,人人动脑思考,做—做,议一议,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大约20分钟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汇报实验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小水轮在水流作用下会转动。”有的说:“我发现水流越大,小水轮转动越快”。还有的说:“我发现杯子提得越高,小水轮转动越快”。……这样把学与玩结合起来,不仅轻松地获取了新知识,提高了动手的能力,而且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一杯米和一根筷子,说“同学们,你能用筷子把这杯米提起来吗?”学生跃跃欲试,有的相互私语,几名学生上来尝试:把筷子插进米内,没有提起杯子。我将杯中的米压紧,然后手提筷子,杯子被提起来了。学生非常惊奇、赞叹。我说:“杯子提起来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的导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矛盾和问题之中,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自发的兴趣,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课上来。 三、理论结合实际,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自然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我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呵护儿童好奇心,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本来好奇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至打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逐渐减弱了”,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有责任的。 二、引领儿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过去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科学教育往往既枯燥又乏味,教师实行的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方面: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1?问题情境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观点在探究中交流讨论,反复探究,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3.发现、概括阶段,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结论。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于每一个时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童是未来科技进步的储备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成为重中之重。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累积,经验的逐渐增加。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耐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 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大任务。可以说先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是培养具有科学意识的文明人。科学意识就是不迷信,不盲从。学习一定的科学知识,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日后人生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品质。这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 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以此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长治市实验小学牛惠芳 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应该从核心素养培养模式下全面适 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就需要教师必须建立一套基于核心素养培养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体系,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教学上的指导,继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下面就从核心素养培养基础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建立的初衷不是只代表着技能、思想及经验以外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充分体现出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及对数学运算技巧的充分把握。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不能够脱离数学学习的应用、创新,要积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灵活的采用数学思维模式来分析世界,进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努力创造情境教学,增添提问环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核心教学为导向,为学生开创出自主探究的现实学习环境,并结合教材实际内容设计出形象化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积极运用现有的所学方法,自主展开学习研究。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常识,有选择性的将其融入到所学内容之中。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爱喝的饮料为切入点,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式的教学情境:小明

的爸爸给小明买了一箱可乐,一箱一共25瓶,问12箱可乐一共多少瓶?通过在课上融入这样贴近生活的小问题,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 又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冲突点,向学生提问:圆柱体容器内水的体积怎样来计算?学生会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将水倒进长方形的容器内计算。这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是圆柱形状的橡皮泥又该对其体积如何进行计算?此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引导,学生也许会想出将橡皮泥制作成长方形再来进行计算。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如果是针对圆柱体铁块体积进行计算,又该如何做呢?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后会得出:将其浸泡到水中,然后再排除掉水的体积,剩下的就是铁块实际的体积。教师通过为学生设置这样环环紧扣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思考与回答中会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去,极大地调动起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积极运用游戏形式,凸出核心素养教育。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性格特点都比较活泼好动,并且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理,愿意在课下做一些有趣的游戏。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喜爱的游戏创编进去,进而促使学生将在游戏中收获的游戏体验与数学知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为学生营造出快乐教学的氛围,从而能够体现出数学核心素养教育的意义。例如: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先将乘法口诀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从过去单一的以分数评价逐步转变为品行、能力、素质的多元评价;近年来,教育部又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评价更上一个层次,那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我校在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去年春季学期,我校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德育教育专题研讨会,重点对今年学生的行为表现、习惯养成、违纪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现在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不良行为表现与我们初中阶段的大有不同,那是的我们,学校既没有围墙,老师管理、学校管理并没有现在这样严格,但我们最调皮的也莫过于利用课间时间溜到寝室抽支烟,偶尔早退一次,或许就是在不喜欢的课上打哈瞌睡,对乱丢乱扔、乱打乱骂、强制翻阅围墙、夜不归宿、对家长不尊、对师长不尊等现象基本没有,而现在的学生,没有责任意识、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孝道、没有进取之心、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规矩意识,更谈不上爱国了。为此,学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家长重视不够、教师教育不实。近些年来,家长只顾去思考如何挣钱,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也没有对孩子施加任何压力,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老师为了片面的抓质量、抓分数,尤其是科任教师,多数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有价值资源,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的教育,就连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都没有

注重培养。据于此,我校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在班级课程中另开设了一门校本课程---专题教育课,并融多项教育于一体,利用每周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由政教处、教务处分别就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责任意识教育、爱国守信教育等教育主题展开教育,并在每次教育中都要选择学校内或校园外的一些典型违纪违规事例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分享,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二、以德育教育十大主题为抓手,抓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根据德育研讨会的研讨情况,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地域趋势,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了以“孝道、修德、公正、责任、感恩、诚信、友善、爱国、宽容、砺志”为主题的十大教育主题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实行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实践、一月一评价、一月一总结。每月第一个周的升旗仪式后,由当周的行政值周领导,按照计划,开展主题教育的启动仪式,并明确本主题教育的相关要求、布置学习任务、落实监督责任主体,然后就由政教处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比如,在三月份开展的孝道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春季期间为家长、为长辈做了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然后交到政教处,由各班班主任对照学生写的情况向其家长了解,再要求学生在本学月中做一件体现孝道的事,学月中再由政教处利用每周五降旗时列举一些关于孝道的事例给予熏陶。在四月份的诚信教育主题教育活动中,采用同样的方法,学月第一周,要求学生写了承诺“五要五不要”,然后由政教处进行监督引导,重点对违纪违规的学生进行对照检查,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实验课很难组织,教师为了减少“麻烦”,能不触及实 验的,尽量不触及,虽然随着新教改的深入,近几年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不过,教师在教学中,不知如何把握:小组合作怎样更有效?怎样指引学生合作、交流,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长时间处被动参与的应付层面,这与我们追求的科学素养背道而驰。因此,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修,分别观看高秀丽老师执教的〈〈有趣的磁铁》和刚老师的〈〈我们的呼吸》等一系列实验的巧妙,惠文老师执教的〈〈认识岩石》这一自然界事物的过程和方法,周伟老师执教的〈〈我们的身体》、 外部的秘密,森老师执教的〈〈寻找生物的家园》的欢乐旅程,鲍星海老师执教的〈〈彩虹的秘密》六位老师的课,真正领略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彩的教学艺术,真是受益匪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行动的改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做到让学生乐意做实验,首先应该从精彩的导课入手,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这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一个扣人心弦的精彩导课,自然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在短短的几分钟抓住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 二、寻找证据,巧解冲突,验证猜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的不单是使学生“做”得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怎么样“做”,因而,教师应当在“做”的方法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实践是人类认识自然神会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特点。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奥秘。在科学课堂的探究中,动手实验,寻找证据,巧解冲突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冲突是学生探究的动力,证据是学生探究获取新知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情境,每个未知的答案都不是从教师口中说出来,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科学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同时,教育学生做任何事也不能弄虚作假,一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三、科学课上的细化问题。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在提问时,往往问的问题太笼统,致使课堂上出现学生答非所问、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做实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针对想要验证的猜想制定出实验方案,这是有效实验的关键。要想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细化问题,使实验的指向性明确。其次,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每个学生都喜欢实验活动,但由于小学生的个人能力参差不齐,观察事物时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主题。他们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因此要在学生开始探究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出一个相对完善的探究方案,了解实验注意事项,更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探究方案,教师指导完善,并让学生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说出来,这样,学生探究目的明确,更能尽情地享受实验的乐趣。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教师为了追求有序的课堂效果,过多了关注表现积极的学生,忽视了其他学生,很多学生始终是倾听者。 今后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小组合作,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引 导他们参与其中。我们要注意教法的灵活运用,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合作、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情感,面向全体,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等科学素养。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在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

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讲授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讲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我让学生收集描友谊的诗句;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分抽选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学习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请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

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时时处处都能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者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有别于其他学科。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儿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呢?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我总结了点滴体会。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恳求各位同行批评指争,以求共勉!一、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对其产生了无穷的兴趣之后,就会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也一样,我们教师如果在教学

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兴趣的培养,将取决于学习态度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逐步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借助可用素材,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总是巧妙地把科学的学习内容寓于生活实例当中,把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富有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真知。例如,我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生活当中有哪些东西容易生锈,然后再在课堂上呈现一些生了铁锈的金属,如生了铁锈的自行车车轮,爬满了铁锈的金属锁头,长满铁锈的铁钉等等,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生了锈的金属,并适时的设置悬念:为什么这些金属会出现这种生锈的现象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预期目标。二、巧妙创设学习情景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科学课程新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浅谈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要】21世纪是信息飞跃时代,也是科技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我国各行各业已经普遍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更加确立了科学素养的养成和培养要从小孩抓起的道理。学科学课作为对中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志趣和创新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科学素养兴趣现代教育手段 一、引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集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体实力的强弱和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必须从人们小的时候抓起。 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中学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年龄特点,中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对科学兴趣,体验科学实验的神奇的重要时期。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倡他们以亲身经历、体验为主的探究式学习,以及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新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 三、科学课程在科学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内容上: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初步了解《科学》里面的术语和基本概念;2、熟悉《科学》里一些基本的研究过程与方法;3、知道科学、技术与我们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过程与方法上:中学科学课程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究能力,而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科学课程的一般过程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整理分析——得出探究结论,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且在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动手能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语文核心 素养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陈先云理事长在“全国第二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 关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讲话实录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第二,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第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第四,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2.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它对“素养”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等。”经合组织是从功能论的视角来界定素养的。首先,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的要求的能力,是能够满足要求、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素养是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并且,

“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而“核心素养”(keycompetency)则必须满足如下这六个条件:(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3)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它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任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二、核心素养提出的历史沿承 “核心素养” 是当下教育领域关注焦点之一,来源于西方。 早在199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出版、欧洲委员会前主席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贯穿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几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学校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构建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三是知行合一、综合实践,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教学能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通过学科教学以课堂为支撑点,通过学科知识兼顾在学生理解背诵和学生前期相关文化知识的搜集等,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积淀人文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用眼去看、用耳去听、动手去画,逐步培养审美情趣。活动中,孩子们创作了精美的手抄报、精致的绘画、精彩的文章,提升了热爱家乡的情怀,并在探寻古迹遗址、回想远古

先民生活方式中培养关切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大胸怀和大视野。 第二,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要注重好奇心的保护,注重学生探究意识的激发。在课程实践中,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网络查询、询问亲朋、向老年人请教等方式,广泛收集相关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暑假体验中走向大自然,走入田间体验农耕的辛苦;走进书籍体验科学的奥秘……用心观察大自然,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操作,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牢固、更深刻。 第三,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自主管理重在强调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在实践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信息收集、知识整理和总结归纳意识,提高学生甄别信息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自觉抵触网上不良信息的侵蚀。要求学生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自我发展。我们还特别强调学生的安全意识、生命意识、健康意识和文明意识,培训学生的自救自护技能。我们还建议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自主的空间和时间,促进孩子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遇到问题和挫折时看孩子自己能否处理,能否合理地借助周边的力量等,这些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课题组认为,走出校外、走进自然、走近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积极

物理新课程培养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物理新课程培养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基础教育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主渠道,中学物理教学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物理学科中丰富的资源,在物理课堂教学、物理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条理想的有 效途径。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需要人类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使社会得以和谐、健康的发展。教育使人类走向文明,使社会不断进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当是中学阶段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确定这一培养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也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养、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中学物理教学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在物理教育中探寻和渗透科学素养的培育和熏陶,无疑是物理教育中 一个突出而又值得深究的课题。 以物理新课程理念审视物理教育,物理课程在重视科学知识积累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加强学生实践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基于这些认识,物理新课程的设计应注重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全过程,探讨研究科学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极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则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而《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则明确提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 课程的核心理念”。 物理教育不单指常规的物理教学,还包括各种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活动。如科普宣传活动、科技发明与小制作、网络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小论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物理游戏、物理故事会、物理讲座等。在物理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除要遵

浅谈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浅谈“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个人认为学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涉及“道德”“情感”“能力”三个领域。 (一)学会做人 作为一名小学生,学校要教导学生要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从小确立远大理想,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应常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鞭策和约束自己。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强健的体魄,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学会做人,对于学校来说,非一时一事之功,而是教学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面对的课题和考验。活到老,学到老,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学校是教导学生做人的“小型社会”,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陪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德,让学生努力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学会感恩 让学生学会感恩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会感恩是指不要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从身边的小事,从教师的教导,从切身的体会,都是学会感恩的教学内容。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也难以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更谈不上爱同学、爱母校、爱国家、爱民族了。学会感恩,它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的情怀。 (三)学会学习 学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场所,是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领域。学会学习,是指学生永远葆有积极的学习状态,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老师应勤于教学,学生应孜孜求学,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广泛的兴趣爱好,进而形成个人的志趣,学校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学习,不仅要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乐于学习、敏于求知,既能自主自觉学习,又能与他人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并能够把学习所得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第四小学王砚裙 【内容摘要】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最终在学生的心灵上播下科学的种子。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民族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从创设情境着手,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挖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语言、录像、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运用游戏、讨论、操作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激活创造思维,展示创造才干。例如:在上《循环系统》一课时,使用投影仪帮助教学,使其显示出血流方向,动、静脉血流情况,既形象生动,又简洁明了,直观真实、情趣盎然。学生对之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就容易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再如教学《蜡烛熄灭了》一课,上课时,先要求学生动手划火柴点燃蜡烛,接着让学生“想办法把蜡烛熄灭”,而且要求“尽可能使蜡烛慢慢地熄灭”,该怎么办?还有什么方法?哪种方法最好?这样,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一次次地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二、从培养兴趣着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将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进而激活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动力。而观察是发现事物本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要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不只是看清事物的各部分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事物众多的属性中本质的东西找出来。保持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和敏锐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确定观察内容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