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习题及答案【部编版】

12.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班级:姓名:

说明:自己给学生编辑整理使用,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期中前古诗词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习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

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静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动态。

2、B 是五言律诗,不是绝句。

3、感情:①尾联表达诗人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的内心的苦闷和怅惘的心情,②并露出欲学伯夷、叔齐隐居避世的意向。分析:①诗人登东皋远望安逸闲适的秋日晚景图,诗人油然而生的不是愉悦之情,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

的情绪,②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可见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2、黄鹤楼唐·崔颢

【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是虚写。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习题】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2、名句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1、B 颔联没有描绘高耸的雄姿,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

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2、名句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3、《使至塞上》王维

【原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习题】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3、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B【解析】“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2、B【解析】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3、D【解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

4、答案: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4、《渡荆门送别》李白

【原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习题】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答案】

1、C C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2、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5、《钱塘湖春行》

【原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习题】

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2、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诗的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冬日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了百花竞放、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这首诗能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品读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案】

1、C 不是暮春,而是初春的景象。

2、C 不是深密,而是浅密。

3、野花开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知识练习题及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知识练习题及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朗读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学习《野望》 (一)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一学生范读,余生听评。 3.师范读诗歌,生仔细听清语音和节奏。 东皋(gāo) 薄(bó)暮徙(xǐ)倚犊(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4.自由读,读准语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情感。 5.齐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2.了解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有疑难寻求小组的帮助。 4.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完成导学案上的题。 (三)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四)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建议收藏:初中古诗文学案】

1 一、重点 1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难点 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一、赏析《野望》 1 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县,后迁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唐朝著名诗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2 理解词语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傍晚。薄,接近。 徘徊 小牛 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食野菜。在这里“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水边高地 眺望原野 3 鉴赏诗句 (1)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明确:叙事兼抒情,总领全诗。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入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诗人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明确:秋野静景。 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3)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明确:秋野动景。 在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4)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明确:以长歌抒苦闷。 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4 体会感情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二、赏析《黄鹤楼》 1 走近作者 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2 理解词语 2

《野望,黄鹤楼,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名句赏析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此句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着力描绘山野晚归的生动场景; 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 3. 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 运用典故,借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表现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体现 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首联运用典故有何作用? 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 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2.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悬念。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生机盎然,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归纳及考题巩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导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有关文学常识 2.赏析名句 3.体会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一、预习积累 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被称为诗魔,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2.《钱塘湖春行》是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二、感知探究: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2)颈联中哪两个词最为传神?试品评。 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三、学习测评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游行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从动物(俯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从植物(仰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点集锦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二、《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三、《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野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12 唐诗五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赏析诗中优美词句。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 ) 徙.倚( ) 驱犊.( ) 白沙堤.( ) 萋.萋( ) 燕.然( ) 2.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 (1)薄.暮望( ) (2)徙倚..欲何依( ) (3)来从.楚国游( ) (4)仍怜.故乡水( ) (5)晴川历历..( ) (6)芳草萋萋.. ( )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

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教案

12 唐诗五首教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诗文的默写与理解。 朗读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多媒体。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一、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介绍 《使至塞上》: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萋.萋(qī) 燕.然(yān) 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长河】诗中指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二学习《野望》

5-5.《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梳理

5-5.《钱塘湖春行》知识点整理 【诗歌】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唐朝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 二、问题探究 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早春。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 2.“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不能。“几处”写出了早莺之少,如果改为“处处”,不符合时令的特点;“谁家”改为“家家”,那就是说新燕很多,而在早春,燕子只是零零落落的几只。“几处”“谁家”贴切地写出了早春的特色。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动词用得很精妙,请找出来并说说这两个动词精妙在何处。 一个“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小燕子忙碌的神情,把小燕子写得活灵活现。这两个字写出了莺、燕的动态美,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表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呢衔草。 5.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花开得繁盛、色彩缤纷的景象;“浅”字写出春草的低矮柔嫩;“渐欲”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长势。这两句诗不但描绘了景物之美,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诗歌主旨 《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钱塘湖春行》

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知识点归纳: 1、点明游览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从动物(仰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从植物(俯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直抒胸臆,既点明春行,又照应春行的地点的句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答: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6、颔联中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 答:不能,因是初春,乍暖还寒,飞鸟不多,故不是处处、家家。 7、颔联中用争和啄字美在哪里?答: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8、本诗描绘的西湖早春景色生机盎然。你认为哪一联最能体现这个特点?为什么? 答:颔联,颔联以莺燕做春天的代表,以几只莺抢占向阳的暖树一试歌喉和数只燕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为典型形象,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的图景。★或:颈联,颈联以绚丽的花﹑蓬勃的草为代表,描绘出杂花满眼﹑嫩草铺地的春色。 9、举例说明《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什么?答:几处早莺争暖树与谁家新燕啄新泥这两句对近景及高处的莺燕的动态描写,突出了早春特有景象,修辞上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是写近景,是写低处的花草,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10、你还能背出一首写早春景象的唐诗吗?你还积累了哪些写西湖胜景的名句?请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答: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为大家推荐的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的内容,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八年级上册诗词:《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知识点梳理)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文学常识】 1、本诗作者是 唐 代诗人 白居易 ,字 乐天 ,晚年号 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讽喻诗语言通俗易懂,叙事诗有《长恨歌》《琵琶行》等名作。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钱塘湖”指 杭州西湖 。 【译文】 1、解释词义 初:刚刚 云脚:指低垂的云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杂花,各式各样的花 2、句义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阴下的白沙堤。 【文章主旨】 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对初春时节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写作手法】 1、寓情于景 2、直抒胸臆 【拓展链接】 《钱塘湖春行》的早春特点:本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

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春有初春、仲春、暮春,景色各有不同。积累下列写不同春色的诗句: 初春: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 仲春: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 暮春: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衡元 仲春: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 脉络结构图:

部编八上《钱塘湖春行》备考知识点梳理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诗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唐朝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 二、问题探究 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早春。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 2.“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不能。因为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首诗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很精妙,请找出来并说说这两个动词精妙在何处。 两个动词:争、啄。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表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呢衔草。 5.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6.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诗歌主旨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精品习题

部编版八上第12课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 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

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三、赏析简答题: 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2《唐诗五首-黄鹤楼》

12.《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课件)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 (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想象着画面,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之《钱塘湖春行》《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课堂巩固训练题 (附答案)

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堂 巩固训练题 1.《使至塞上》选自。作者是,字,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朝代)诗人、画家。世称“王右丞”。有之称。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作者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塞上,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2.《渡荆门送别》选自。作者是 ,字,号,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3.《钱塘湖春行》选自。作者是,字,晚年号,太原(今属山西)人,(朝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4.钱塘湖,即杭州。 5.字词训练 gāo bó xǐ yǐ 东( ) ( )暮 ( )( ) dú zhuó mò 牛( ) ( )春泥 ( )马蹄 dī péng sài 白沙( ) 征( ) 汉( ) cháng jì dū yān ( )河候( ) ( )护 ( )然

6.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字词句。 7.诗文背诵/默写。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8.课堂内容训练。 ⑴《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

⑵“蓬草”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⑶颈联的“直”和"圆”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为什么这两个字用得好? ⑷《渡荆门送别》诗中描写渡荆门,天开地阔,逼真如画的名句是? ⑸《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⑹《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⑺在《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 ⑻在《钱塘湖春行》中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哪一句? ⑼《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12.《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赏析简答题: 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黄鹤楼唐·崔颢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理解性默写: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赏析简答题: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习题及答案

12.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班级:姓名: 期中前古诗词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习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

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静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动态。 2、B 是五言律诗,不是绝句。 3、感情:①尾联表达诗人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的内心的苦闷和怅惘的心情,②并露出欲学伯夷、叔齐隐居避世的意向。分析:①诗人登东皋远望安逸闲适的秋日晚景图,诗人油然而生的不是愉悦之情,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

钱塘湖春行知识点

)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贾亭的西面,至白沙堤终,绕湖而行,观赏景色。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 (4)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行”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喜悦之情。 (5)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初、早、新、渐、浅等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钱塘湖初春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在湖边骑马春行的情景。 (7)作者游览的行踪是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在描写西湖景物时,最能够体现春意的词语是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8)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最爱(爱) (9)“行不足”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11.写西湖的名句:北宋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二、主旨感情 本诗通过西湖早春明媚风光,既表现了诗人因郊游而满怀喜悦,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初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赏析简答 1、“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 答: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 2.为什么说“云脚低”? 答:“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上的云自然显得低,这是早春景象,点题。 3、:颔联、颈联分别从怎样角度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答:颔联主要从动态方面(动物的变化)进行描写,颈联主要从静态方面(植物的变化)进行描写,反映出早春美丽、热闹的景象: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4.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画面。 答: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6、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7、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8、.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答:“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小,新燕不多,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9、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并加以品析。 答:“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争”字,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啄”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使全诗洋溢春的活力与生机,在准确传达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10、“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4分)①运用了拟人手法;②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③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④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⑤“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⑥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三、理解性默写 (1)苏轼写西湖的名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西湖美景令作者陶醉,以至于流连忘返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诗中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4)直接抒情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 1 页共1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