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莱芜文化,莱芜表达 前言

莱芜文化,莱芜表达 前言

莱芜文化,莱芜表达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莱芜知识,

2、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此基础出增强对莱芜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莱芜历史及特色

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

学生方面;小组合作,课下收集

教学设计目的:

莱芜市地处山东省中部,莱芜古称嬴、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在这里发生过“长勺之战”,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动了著名的“莱芜战役”。让学生了解上世纪60年代是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并且知道莱芜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增强爱莱芜之心。

目录

1、简介

2、历史沿革

3、莱芜风景

4、文化艺术

风土人情

莱芜梆子

莱芜三辣

莱芜锡雕

5、莱芜名吃

第一章:简介

莱芜市地处山东省中部,莱芜古称嬴、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在这里发生过“长勺之战”,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动了著名的“莱芜战役”。上世纪60年代是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现在是以钢铁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市,是山东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并且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和“中国黄金蜜桃之乡”。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2013年8月28日,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的通知》,莱芜将从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要素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快建设济莱协作区,着力打造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第二章:历史沿革

?莱芜,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平州邑地。嬴邑属于齐国,秦置嬴县,属济北郡。西

汉增置牟县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故名莱芜。北宋设主管冶炼的莱芜监,金属泰安州。1915年属济南道。1925年属泰安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莱芜县,改设省辖县级市,由泰安市代管。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

第三章:莱芜景点

?莱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且山川秀美,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有保存完好、

比秦长城还早400多年的齐长城,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莱芜梆子”和莱芜锡雕手工艺品,也有沟深壑险、景色宜人的齐鲁大峡谷群,更有山水相映、碧波万顷的雪野湖。也有一望无际的林海草原。更有古代冶炼遗址。

第四章;文化艺术

风土人情

中元节为农历的七月十五,莱芜境内大部分地区会祭祖,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样式也与春节相似,祭品多为时令水果,当天的饮食一般是水饺、馒头,饭后吃苹果、梨等时令水果,传统中这一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的。唯独陵县例外地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吃粗茶淡饭。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为“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称为送灶、辞灶、醉司命。

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

胶东地区灶神画像贴在正屋东面的锅灶墙上,两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时,摆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汤,然后烧香叩头,把旧灶神?揭下烧掉,这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了。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好给灶王喂马。过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山东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在恩县、博平等地却是妇女率儿童焚香拜奠祀灶。旧灶?烧了以后,有的把新灶?当时贴上,有的则到除夕再贴,所以对联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的词句。

祀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通用的是糖瓜、枣等,临朐还用羊枣、柿饼,威海用糯米饼、小糖瓜,无棣、恩县、博平、招远、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枣糕,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或者是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所以成武等地称此为“涂神口”,有的还真在灶神的嘴上或锅灶门口粘上一小块糖。也有的在灶门口抹点酒糟或酒,谓“醉司命”。供品除糖瓜之类外,有的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面条,有的还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灶马、灶鸡,好让灶王爷骑马上天,一路顺风。祭祀之后,还要举行欢送仪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边磕头一边烧掉旧灶王像和一匹纸马,同时老年人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那些迫切需要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这样就算把灶王爷送走了。淄川、招远等地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卜吉凶。

辞灶后,据说是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民间家贫不能成礼者多在此时嫁娶,谓之“乱岁”。古代称大寒后10日为阳宅乱岁,嫁娶无禁。现在农村还多在年底结婚。

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古代腊日没有定期,到了晋代以后,

都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为腊八。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于这天成道。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北宋东京(开封)各大寺庙都在这天举行浴佛会,做七宝五味粥,这种粥叫腊八粥,又叫佛粥。后来民间也做腊八粥,甚至朝廷也做腊八粥,以赠百官。山东各地腊八日吃腊八粥极为普遍。德州的腊八粥用八种粮食和果品制作,其中必定有枣,象征吉祥。腊八粥的枣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气,争取明年五谷丰收。要把腊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连”的谐音,意味着连年丰收。黄河口垦荒人家,家有新妇,腊八日用黄米、红枣制糕,名为“吃碗糕”。即墨把腊八节作为农家的节日,据说取自“七人八谷”,是对谷的纪念。

腊八节正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旧时,邹平等地的地主为了表示对长工的仁慈,过了腊八节才行辞退,临走时,赠送几个腊八糕。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节。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称瓜节。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

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胶东沿海地区,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灯,并奏丝竹乐。德州运河两岸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滕州也有放河灯的习俗,形式与德州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灯前,摆香案,念佛经,佛师一边念经,一边朝台下撒小馍馍,小孩子蜂拥而上,一抢而光,据说吃了能消灾。长岛渔民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亲人,用木板秫秸制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点,有的甚至装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爱的生活用品,然后点燃蜡烛,由已经结婚的同辈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莱芜梆子

又名“莱芜讴”,音乐唱腔高亢激昂,豪迈奔放,风格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宝库中的奇葩。流行在山东莱芜、新汶、泰安、蒙阴一带,所以最早也叫“靠山梆”或“泰山梆”,清初已有演出。

1850年前后,徽班“老阳春”经运河入山东,定居在泰安县夏张镇。此后,流行于汶上一带的梆子(汶上梆子),经常与徽调同台演出,逐渐结合,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莱芜梆子。1874年成立科班“小阳春”班,1895年在莱芜北勺山成立“长顺”班,继而成立了“吉庆”等十几个科班。1954年1月成立莱芜县民艺剧团,1956年改名莱芜梆子剧团。《送猪记》《三定桩》《红柳绿柳》《借闺女》晋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和接见。1977年《三定桩》赴广交会为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演出。《三定桩》《红柳绿柳》分别被搬上银幕。《推媳妇》2000年12月参加全国部分省市农村题材小戏调演在长安大戏院演出,2002年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群星奖”优秀剧目展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前往观看,给予高度评价。现代戏《正月十五雪打灯》获1995年度山东省精品工程奖,1996年参加文化部在西安举办的全国梆子戏优秀剧目交流演出,荣获七项奖。1997年,现代戏《雪野风情》获山东省第四届精品工程奖。现代戏《好儿好女》《大山魂》《钓鱼人》先后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

莱芜三辣

莱芜种植花椒的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北魏时期就有栽植花椒的记载,明代嘉靖年间已开始大量栽植,之后常种不衰。主要栽植品种有:香椒子、大红袍、小红袍、青皮椒、大花椒等。莱芜花椒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强、树势健旺、果穗紧密粒大、出干皮率高、椒皮厚实、色泽鲜艳、香味浓郁等特点。花椒皮中各类挥发性芳香物质含量高达9%,不仅是提炼制作高级食用香精的好原料,而且是上等的食用调味品;花椒种子含油量高达30%,花椒皮和种子均可入药,具有开胃、健脾、增强体质之功能。莱芜生姜、大蒜、鸡腿葱与莱芜大红袍花椒并称为莱芜“三辣一麻”,莱芜大红袍花椒在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莱芜被椒商品基地县,1998年莱城区被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

莱芜锡雕

莱芜锡雕,又称西关村王家锡雕,山东省省级文化遗产。锡雕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清时期锡雕在民间已相当盛行。据史料记载,莱芜锡制品第一代传人可以上溯到公元1676年,所做锡制品就已受到朝廷青睐,成为贡品。莱芜制锡艺术在清朝乾隆年间已高度发展,当时从事锡雕加工制作的艺人主要分布在莱城西关、杨庄、寨里一带,而艺术水平较高的首推莱城西关王氏一家。史料记载:“乾隆女婚嫁至曲阜,由京派人于莱芜定制。”现孔府所藏部分锡制品就是乾隆皇帝女出嫁时定制,可见这一时期的锡雕工艺已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峰期。莱芜锡雕,以精锡为原料,以锉、锤、刀为主要工具,经设计、化锡、制钣、下料、焊接、铣磨、雕刻等十几道工序;制作技法上采用锻、塑、雕、焊、镶嵌、多材质组合等技法,凹雕、线雕、浮雕并用,表面抛光度可达10级以上;造型紧凑、简约玲珑、收放自然、比例协调。莱芜锡雕,按类别分为礼器、饮具、灯烛具、烟具、薰具、文具、化妆盒、纪念章、浮雕摆件、花瓶、储藏用品等;按表现内容与形式分为花、鸟、鱼、虫、龙凤、走兽、吉祥物、人物、诗词歌赋、传说故事等,多达100种以上;借助地域文化故事传说、瑞

兽花鸟、诗词等来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愿望,寄托人们美好的精神向往。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莱芜锡雕“凤王祥”以其独特、精湛的技艺和观赏价值,备受青睐,成为享誉国内外鉴赏和收藏的艺术珍品。

莱芜锡雕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莱芜制锡世家王家就名扬华夏神州:1914年在美国全球物品博览会荣获“巧手如神”、“妙夺天工”两大白金奖,南洋博览会最优金奖,北京评议会最优奖章,山东博览会最优等龙牌金奖。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在现代国内工艺美术展览上也屡获殊荣。锡雕工艺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保护。

锡雕艺品在制作工艺上,有别于南方机制锡器的铸造成型,完全采用手工技法打造器具外形,所成作品多为空心结构。工艺流程可分为:设计、制板、选料、裁剪、成型、焊接、整形、抛光、雕刻、再抛光十个主要制作步骤。在雕刻技法上借鉴木雕、石雕的雕刻工艺,结合金属可熔可焊的性质,独创了“拉焊”的金属雕刻技法,在塑造作品形象上可加可减,深浅浮雕并用,作品灵动自然。

所制锡器原材料为“锡都”个旧生产的国际免检产品“云山”牌纯锡,它的锡含量达到99.9%以上,被喻为“绿色金属”。锡雕艺品以色如银,亮如镜,温润略带珠光色,声如磬而独具特色。锡是排列在白金、黄金及银后面的第四种稀有金属。它富有光泽、无毒、不易氧化、不易变色,不带有金属异味,而且具有吸收不纯物质的功效。以前在水质不好的地方,人们会把锡板放在井底来净化水质。因为锡容易与亚砷酸、氰酸等发生反应,因而还具有一定的测毒性。用锡制作的花瓶,可以使鲜花保持长久的绽放。因此锡器享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美誉。实用价值得天独厚。又因物以稀为贵,故尽显其珍藏之价值。

第五章:莱芜名吃

鸡腿葱

因其葱白粗大,状如鸡腿而名。莱芜市莱城区及钢城区普遍栽种。

板栗山东省莱芜市境内栽培历史悠久,《嘉靖莱芜县志》有莱盛板栗”之记载。主要产地为莱城区大槐树乡,产量约占全市一半,莱城区大王庄、上游、茶叶口等乡镇亦有栽植,

莱芜雪野鱼

主要以雪野湖产的花鲢、鳜鱼、甲鱼、鲫鱼为主,并辅之以河虾、河蟹等湖鲜,特色菜有红烧鲤鱼、温炖鳜鱼、清炸串条、鲫鱼汤、甲鱼汤、鲳鱼汤及各种湖鲜。特别是用正宗的雪野湖花鲢鱼头做成的雪野鱼头汤,取甘甜的泉水,配以独特的佐料,以木炭慢炖缓熬,肉质细嫩、汤洁白如乳,

口镇方火烧

口镇方火烧乃是一方名吃,长相如其名,方形的,硬硬的,特有嚼头

,

莱芜羊汤

莱芜羊汤选用本地区山区天然放养的优质全羊精制加工而成,不腥不膻,肉质酥烂,汤色乳白,营养丰富,味道独特。莱芜羊汤店馆颇多,金家羊汤历史已逾百年,久负盛名。近年来开发出了真空包装产品,高温杀菌,携带方便,是招待或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莱芜棋山炒鸡因出自钢城区棋山的农家饭店得名。主要分干炒和清炖两种。

莱芜香肠莱芜香肠源自顺香斋南肠。清朝末年,历城人苏志廷由济南辗转到莱芜口镇开张创制。其主要原料是莱芜猪之瘦肉和小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