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千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长积分模拟试验

近千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长积分模拟试验

近千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长积分模拟试验
近千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长积分模拟试验

第20卷第5期2005年5月

地球科学进展

A DVANCE S I N E AR TH S C I ENC E

V o l.20 N o.5

M a y.,2005

文章编号:1001-8166(2005)05-0561-07

近千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长积分模拟试验*

刘 健1,H ans v on S t o r ch2,陈 星3,E dua r do Z o r it a2,王苏民1(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积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08;

2.G K SS研究中心海岸研究所,D-21502G ee s t h ac ht,德国;

3.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近千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长积分模拟试验是全球气候模拟研究的新领域,它不仅将现代器测资料与过去代用指标序列进行了有机的衔接,而且对过去百年和年代际尺度的气候变化可进行动力学解释,探讨其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导致的区域响应差异。由于这类长积分模拟对计算机技术和气候模式本身的要求较高,目前能进行这类研究的国家为数不多。重点介绍了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的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E C H O-G,以及利用该模式进行的千年长积分模拟试验结果。首先,应用全球120年的器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论证了该模型较强的气候模拟能力;其次,根据全球地表2m气温的千年模拟结果,揭示了中世纪暖期—小冰期—20世纪暖期三段式气候变化时段,然后讨论了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鼎盛期全球及中国的温度分布特点;最后根据对各控制因子的拟合分析与比较,初步揭示了近千年来的温度变化主要受太阳有效辐射的变化控制,而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对100年来温度的快速上升起着主导作用。

关 键 词:气候变化;模拟试验;E C H O-G;千年;温度

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过去2k a气候环境的变化是“过去全球变化”(P a s t G l o b a l C h a n ge s,P AGE S)和“气候变率与可预测性”(C li m a t e V a r i a b ilit y a nd P r e d i c t a b ilit y,C L I V-A R)两大国际研究计划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1,2],其中1k a来的气候变化是现代器测资料衔接过去代用指标序列的关键时段,也是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加剧的时期,成为各国科学家关注的热点[3~11],尤其是围绕中世纪暖期(M W P,1000—1300年)[12~16]、小冰期(L I A,1550—1850年)[17~20]和现代增暖(1900年至今)[21,22]开展了大量工作。因为有充足的器测资料为依据,研究结果对于20世纪全球快速增暖的认识十分一致;但对于20世纪增暖之前的气候变化(包括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在内)的认识则存在较大分歧。因为这段时期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依据是通过各种代用资料(历史文献、树轮、冰芯、湖芯、珊瑚、石笋等)重建的气候序列[8~20]。代用资料的代表性和重建手段的精确性对气候重建序列的可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资料的缺乏和局限,目前只能论及某些特定区域的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是否是全球性的现象?各地中世纪暖期及小冰期的出现时间及其内部的冷暖波动变化有何差异?20世纪增暖幅度在近千年是否有先例?就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而言,哪些因素和过程起主要控制作用?对这些问题目前均存在较多争议[21~23]。同时,对千年气候变化成因机理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3,4,24]。

* 收稿日期:2004-03-11;修回日期:2004-10-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过去300年中国东部季风区雨带进退图谱与模拟诊断”(编号:40331013)和“中国小冰期气候环境区域分异与动力学研究”(编号:4027212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重大事件复

原及其影响研究”(编号:K Z CX3-S W-32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创新项目“东亚水汽演变及千年尺度古气候

模拟研究”(编号:C XN I G L A S-A02-06)资助.

 作者简介:刘健(1966-),女,四川合江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古气候模拟研究.E-m a i l:j i an li u @n i g l as. a c.c n

近20年来,为了实现全球增暖背景下气候情景的预估,气候模式和模拟结果比较计划发展很快[25]

。为了对近千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动力学机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深入理解不同区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差异,开展长时间积分的气候模拟研究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受具体条件限制,目前国内还没有开展过千年长时间积分的古气候模拟试验。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积累,但采用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所

进行过的长积分模拟试验迄今为止只积分了300

个模式年[26

]。其它更长时间的模拟所采用的模式要

么是简单的能量平衡模式[6

],要么是简化的海气模式[27

]。这类模式由于对气候系统的过于简化,对长时间气候变化的刻画显得较为粗略。鉴于此,作者在德国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较为完善的全球海

气耦合气候模式

E C H O - G [28

]开展了1000 多个模式年的长时间积分气候模拟试验。本文对此模拟工作

及结果做简要介绍。关于1

k a 来的长时间积分模拟,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 C A R )目前应用其新近开发的气候系统模式( C S M 1.4 )也正在开展,至

今尚未有正式结果发表。

1 模式

模拟采用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

E C H O - G 。它由全球大气环流模式 E C HA M 4 和海洋环流模式 H O PE- G 耦合而成[28]

E C HA M 4 和 H O PE- G 均为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

M a x P l a n c k I n s tit u t e f o r M e t e- o r o l og y , M PI )开发。

E C HA M 4 是第四代大气环流谱模式[29]

,它以原始方程为基础,采用混合p-σ坐标,

水平分辨率为 T 30 ,相当于3.75°×3.75°,垂直分19层,其中200 h P a 以上有5层,模式顶层为30 h P a ,相当于30 k m 。预报量包括涡度、散度、气压、温度、

比湿、云中水的混合比、有关微量气体和气溶胶混合比等。动力和物理过程的时间积分步长为24分钟,

辐射计算为2小时间隔。海洋模式 H O PE - G [30

]是海洋原始方程模式,其水平分辨率为 T 42 ,相当于2.8°

×2.8°,热带地区采用0.5°×0.5°的加密网格。垂

直方向共20层。海洋模式

H O PE- G 由大气强迫场驱动,其海洋预报量包括水平速度、海表面高度、位

温和盐度等。

E C HA M 4 和 H O PE- G 两者通过 O A - S I S3 耦合器耦合为气候模式 E C H O - G 。该模式在现代气候模拟和古气候模拟研究中均得到较多应用,

其气候模拟能力已得到可靠验证[31~34

]。它是目前进行长时间气候模拟最合适的气候模式之一。

2 模拟方案

本文共做了2个试验:控制试验和真实强迫试

验。2个试验均从901 年开始,积分到1990

年。控制试验以1990 年的实际情况为强迫(固定强迫条

件),真实强迫试验先以控制试验的强迫场为起点,经50年积分后逐步过渡到以真实的随时间变化的

有效太阳辐射、C O 2浓度和C H 4浓度场为外强迫。该试验在1 k a 左右达到稳定态,然后一直积分到

1990 年。

真实强迫试验采用的与控制试验不同的强迫条件,包括随时间变化的太阳辐射常数、火山活动指数、C O 2和C H 4浓度。其中,太阳辐射变化由太阳黑

子和大气中的宇宙射线同位素求出[35

],火山灰的辐射强迫效应先由格陵兰不同冰芯中硫化物含量浓度

估算[36

],然后在大气环流模式的有关计算中将其转换成有效太阳辐射变化,大气C O 2与C H 4浓度由南极冰芯资料获得[37,38]

。图1是上述强迫因子的时

间变化。

图1 强迫因子的时间变化

F i g.1 T i m e se q u e n c e o f f o rc i ng f a c t o r s

3 模拟结果

首先将

E C H O - G 模拟的全球年平均温度距平(相对于1961 —1990 年)与国际上认可的120 年观测集成资料[8

]做对比,以验证模式的模拟能力;然

后分析模拟的1

k a 来全球温度的变化特征与主控因子。

3.1 模拟能力验证

图2是由模拟结果和琼斯(J o n e s )观测集成资

料计算的全球年平均温度距平(相对于1961

—1990 年)的逐年变化。图中虚线和实线分别为模拟结果和琼斯资料的计算值及相应的变化趋势,点线为零

距平线。可以看出,两者均给出了1860

年以来全球265 地球科学进展 第20卷

年平均温度变化的上升趋势,两者在99.9%的置信

度水平上相关,相关系数达0.68

。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偏差范围平均为0.17 ,与琼斯观测集成资料的误

差水平相当。这证明模拟结果和琼斯观测集成资料有相同的可信度。

3.2 全球年平均温度的逐年变化

图3是全球地表2m 气温的年平均模拟值。图中实线为全球年平均气温模拟值,虚线为其百年滑

动平均值(101 点滑动平均),点线为百年滑动平均

值的最大和最小变化值。此图显示,近千年来气温变化呈明显的两峰一谷的“V ”字型。全球年平均温

度最高的30年出现在1130 —1160 年,而最低的30

年出现在1680

—1710 年。从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来看(图中虚线),近千年来全球气温在1130

年达到最高值287.4 K ,随后逐步降低到1710

年的最低图2 全球年平均温度距平(相对于1961 —1990 年)

模拟值与J

o n e s 观测集成资料的对比 F i g.2 C om p a r i s on o f s i m u l a t e d a nd o b ser v e d g l obal annual m e an t e m p er a t u r e a n om a li e s ( r e l a ti ve t o 1961-1990 )

图3 全球地表2m 气温的年平均模拟值

F i g.3 S i m u l a t e d g l obala n n u al s u r f a c e

2 m a i r t e m p er a t u r e

值286.7 K ,其间历时近600 年;之后,全球气温稳

步上升,经过200

多年全球气温就达到了与中世纪暖期相当的水平,其升温速率比降温速率快1倍多。

从模拟的年平均结果来看(图中实线),

20世纪末期全球年平均气温已超过中世纪暖期。

3.3 模拟的典型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气候情景

图4是中国和全球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气候情景模拟图。这里的中世纪暖期是取温度最高的30

年(1130 —1160 年)的平均值,小冰期是取温度最低

的30年(1680 —1710 年)的平均值。从图4(a )、

(b )可见,模拟很好地捕捉了中国东、西部不同的气候特征,即中国东部温度呈带状分布,而西部呈阻塞型高低温中心分布。比较中世纪暖期(a )和小冰期(b )可以发现,中国东部等温线在中世纪暖期比小

冰期普遍由南向北迁移了0.5 ~1 个纬度,西部青藏

高原中心的-15℃的等温线范围在中世纪暖期时比小冰期时缩小了1倍多,而位于新疆的5℃高温区在中世纪暖期时则比小冰期扩大了1倍多。图4

(c )、(d )显示,

E C H O - G 成功地模拟出了全球各地(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及极地)的气候特征。中世纪暖期北半球中低纬度等温线比小冰期普

遍由南向北迁移了0.5 ~1 个纬度,北极-20℃的低

温区由小冰期时的横贯全球萎缩到仅局限在130°

E ~30° W 范围;南半球中低纬度等温线的位置变化不明显,但中高纬度的等温线在中世纪暖期时则明

显比小冰期由北向南推移了0.5 ~1 个纬度,而且,

小冰期时南极-60℃的冷区范围在中世纪暖期时萎缩到几近消失。综合图4(c )、(d )可知,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时,两极的变化最大,高中纬度次之,低纬度变化最小。通过模拟来看,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的气候变化都具有全球性特点。

4 气候变化机理分析

根据真实强迫试验与控制试验的比较发现,控制试验可以模拟出气候系统围绕平衡态的上下振荡,但不能给出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这样的气候变化情景(图略)。因此可以肯定太阳活动、火山活动

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是过去1

k a 来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

为了分析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温室气体含量

变化在1 k a 气候变化中的贡献,我们在有效太阳辐

射变化(受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变化的共同影响)和有效太阳辐射与温室气体共同变化2种情况下对

全球年平均温度距平(相对于1961 —1990 年)模拟

365

第5期 刘 健等:近千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长积分模拟试验

图4 中国和全球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气候情景模拟

F i g.4 M od e li n g r es u lt s of c li m a t e sce n a r i os i n M e d i e val W a r m P er i od ( M W P ) a nd L ittl e I c e A ge ( L I A )

(a )中国中世纪暖期;(b )中国小冰期;(c )全球中世纪暖期;(d )全球小冰期

(a ) M W P i n C h i na ;(b ) L I A i n C h i na ;(c ) G l o b al M W P ;(d )

G l o b al L I A 值进行了拟合。

在有效太阳辐射变化情况下的拟合曲线方程为:

Δ T =-0.345 +0.087 ΔS (1)上式中,Δ

T 为全球相对于1961 —1990 年的10年平均温度距平(℃),Δ

S 为相对于1961 —1990 年的平均太阳辐射(1364.76 W / m 2

)的10年平均有效太阳辐射变化量( W / m 2

)。

有效太阳辐射与温室气体(C O 2和C H 4)共同变化情况下的拟合曲线方程为:

Δ T =-0.025 +0.074 ΔS +2.11 l n C C ()0

l n H

H ()[]

(2)

式中ΔT 和ΔS 的意义同公式(1),C 为大气C O 2的

年平均浓度(×

10 -6

),C 0是1961 —1990 年的平均C O 2浓度(333.6 ×

10 -6

),H 为大气C H 4的年平均浓度(×

10 -6

),H 0是1961 —1990 年的平均C H 4浓度(1583.2 ×10 -12

)。

拟合曲线(1)和(2)与温度距平模拟曲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4 和0.59 ,置信度均为99.9%。图5

给出了上述2个方程得出的拟合曲线及模拟曲线。

图5是中国东部(25 ~40° N ,105° E 以东)的模

拟结果。可以看出,有效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共同影响)可以决定千年以来温度变化的主

要趋势(拟合(1),虚线)。1000 —1900 年间,该曲

线与模拟的温度曲线趋势一致。但在1900

年以来的近百年间,其温度趋势与模拟结果存在较大差别,

465 地球科学进展 第20卷

图5 模拟的中国东部温度距平及其拟合曲线

F i g.5 S i m u l a t e d a n n ual t e m p er a t u r e a nom a l y a n d i t s

f itti n

g c u r v e s o v e r e a s t er n C

h

i n a

增暖趋势较弱,基本维持平衡态上下的正常波动变化。只有在加入温室气体(C O

2

和C H4)后,方可拟合出20世纪温度上升的特征来(拟合(2),点线)。拟合曲线(2)在1000—1900年的时间尺度上与拟合曲线(1)基本一致,但在近百年来,该曲线与模拟的温度变化十分一致,反映出了20世纪的明显增温趋势。说明近百年来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对全球和区域增温的作用愈来愈明显。由此可见,在1k a尺度上,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是控制全球和区域温度变化的主要因子,而在最近百年尺度上,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对温度变化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5 结 论

(1)近千年来气温变化呈明显的两峰一谷的“V”字型。全球年平均温度最高的30年出现在1130—1160年,而最低的30年出现在1680—1710年。从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来看,近千年来全球气温在1130年达到最高值287.4 K,随后逐步降低到1710年的最低值286.7 K,其间历时近600年;之后,全球气温稳步上升,经过200多年全球气温就达到了与中世纪暖期相当的水平,其升温速率比降温速率快一倍多。20世纪的气候变率在千年中为最大。20世纪末全球年平均气温已超过中世纪暖期。

(2)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是全球性现象。模拟的中国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气温显示,中国东部等温线在中世纪暖期比小冰期普遍由南向北迁移了0.5~1个纬度,西部青藏高原中心的-15℃的等温线范围在中世纪暖期时比小冰期时缩小了1倍多,而位于新疆的5℃高温区在中世纪暖期时则比小冰

期扩大了1倍多。全球模拟表明,中世纪暖期北半球中低纬度等温线比小冰期普遍由南向北迁移了0.5~1个纬度,北极-20℃的低温区由小冰期时的横贯全球萎缩到仅局限在130°E~30°W范围;南半球中低纬度等温线的位置变化不明显,但中高纬度的等温线在中世纪暖期时则明显比小冰期由北向南推移了0.5~1个纬度,而且,小冰期时南极-60℃的冷区范围在中世纪暖期时萎缩到几近消失。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时,两极的变化最大,高中纬度次之,低纬度变化最小。

(3)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温室气体含量变化是近千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在千年尺度上,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起主控作用,而在最近百年尺度上,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对温度变化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致谢:对德国G K SS研究中心提供的良好工作条件和经费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R e f ere n ce s):

[1] P AG E S/I G B P,C L I VA R/W C R P.T he P AG E S/C L I VA R I n t e rs ec-t i on,R epo r t of a J o i nt I G B P-W C R P W o r k s hop[R].I t a l y:V en-

i ce,1994.

[2] Y an g B ao,S hi Y a f eng,L i H engpeng.S o m e advances i n c li m a ti c

c h ange over t he pa s t t w o m il l enn i a[J].A

d v an c

e s i n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2002,17(1):110-117.[杨保,施雅风,李恒鹏.过去2k a气候

变化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1):110-117.][3] C r ow l ey T J.C au s es of c li m a t e change ov er t h e p a s t1000y ea r s [J].S c i e n c e,2000,289:270-277.

[4] B r ad l e y R.E nh a n ce d:1000y ea r s o f c l i m a t e change[J].S c i e n c e,2000,288(5470):1353-1355.

[5] J o nes P D,O s bo r n T J,B r iff a K R.T h e e vo l u ti on o f c li m a t e ov er t he l a s t m il l enn i um[J].S c i e n c e,2001,292:662-667.

[6] B e r t r and C,L ou t r e M F,C r uc if i x M,e t a l.C li m a t e of t h e l a s t m il l enn i um:A s en s i ti v i t y s t u dy[J].T e ll u s,2002,54A:221-

244.

[7] G e r b e r S,J o os F,B rüg g er P,e t al.C on s t r a i n i ng t em p e r a t u r e va r i-

a t i on s o ver t h e l a s t m i ll e n n i um

b y

c om pa r i n g s i m u l a t e

d and o b-

s e r v ed a t m o s p he r i c C O

2[J].C li m a t e D yna m i c s,2003,20:281-299.

[8] M an n M E,B r ad l e y R S,H u g h es M K.N o r t he r n H em i s ph e r e t em p e r a t u r e s du r i n g t he p a s t m il l enn i um:I n f e r en c es,u n c e r t a i n-

t i es,a nd l i m it a ti on s[J].G e ophy s i c al R ese a rc h L e t t er s,1999,26:759-762.

[9] J o nes P D,B r iff a K R,B a r ne t t T P,e t al.H i gh-r e s o l u t i on pa l a eo-

c l i m a t i c r ec o r ds f or t h e l a s t m i ll e n n i um: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n,i n t eg r a t i on

a nd c om pa r i s o n w it h G en e r al C i r cu l a t i on M o d e l c on t r ol-r u n t em per-

a t u r es[J].T he H o l o ce ne,1998,8:455-471.

5

6

5

第5期 刘 健等:近千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长积分模拟试验

[10] B r iff a K R.A nn ual c l i m a t e va r i ab i lit y i n t he H o l oc ene:I n t e r p r e-t i ng t he m a ss age of a nc i e nt t r ees[J].Q ua t er na r y S c i e n c e R e-

v i e w s,2000,19:87-105.

[11] S hen J i,Z hang E n l ou,X i a W e i l an.R e co r ds f r o m l ake s ed i m en t s o f t he Q i nghai l a k e t o m i rr or c li m a t i c and e n v i r onm en t al changes

o f t he p a s t a bout1000y ea r s[J].Q ua t e r n a r y S c i e n ce s,2001,21

(6):508-513.[沈吉,张恩楼,夏威岚.青海湖近千年来气候

环境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J].第四纪研究,2001,21(6):

508-513.]

[12] B r ad l e y R S,H u g h e s M K,D i az H F.C li m a t e i n M e d i ev al t i m e [J].S c i e n c e,2003,302:404-405.

[13] C r o w l e y T J,L ow e r y T S.H ow w a r m w a s t he m e d i ev a l w a r m p e-r i o d?[J]. A M B I O,2000,29:51-54.

[14] H il l er A,B oe tt ger T,K r em ene t s ki C.M ed i eva l c l i m a ti c w a r m i ng r e co r d e d by r ad i oca r bon da t ed a l p i ne t r ee-l i n e s h if t on t he K o l a

P e n i n s u l a,R u ss i a[J].T he H o l o ce n e,2001,11:491-497.[15] Z hang D e er.P r e li m i na r y s t udy o n t he M e d i ev a l W a r m P e r i o d c l i-m a t e i n C h i n a[J].Q ua t er na r y S c i e n ce s,1993,13(1):7-15.

[张德二.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

究,1993,13(1):7-15.]

[16] J i n Z hangdong,S hen J i,W ang S um i n,e t al.T he M ed i eva l W a r m P e r i o d i n t he D a i h a i a r e a[J].J o u r na l of L a k e S c i e n ce s,

2002,14(3):209-216.[金章东,沈吉,王苏民,等.岱海的

“中世纪暖期”[J].湖泊科学,2002,14(3):209-216.][17] K r eu t z K J.B i po l ar changes i n a t m o s phe r i c ci r cu l a ti o n d u r i ng t he L itt l e I ce A ge[J].S c i e n c e,1997,277(5330):1294-1298.[18] F i s c h e r H.L i ttl e i ce ag e c l ea r l y r ec o r ded i n n o r t he r n G r e en l a n d

i c e co r es[J].G e o phy s i c a l R ese a rc h L e t t er s,1998,25(10):

1749-1752.

[19] Q i an W,Z hu Y.L it tl e I c e A ge c l i m a t e nea r B ei j i ng,C h i na,i n-

f e rr ed f r om h i s t o r i ca l a n d s t a l agm it e r eco r d s[J].Q ua t er na r y R e-

s e a r c h,2002,57:109-119.

[20] W ang S hao w u,Y e J i n li n,G o n g D aoy i.C li m a t e i n C h i na d u r i ng t he L i ttl e I ce A ge[J].Q ua t er na r y S c i e n ce s,1998,18(1):54-

64.[王绍武,叶瑾琳,龚道溢.中国小冰期的气候[J].第四

纪研究,1998,18(1):54-64.]

[21] W ang S hao w u,X i e Z h i hu i,C ai J i ngn i n g,e t al.S t u dy o n t he

c hange o f g l obal m ean t em pe r a t u r e du r i n g l a s t m i ll enn i um[J].

P r og res s i n N a t u r al S c i e n c e,2002,12(11):1145-1149.[王绍

武,谢志辉,蔡静宁,等.近千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研究

[J].自然科学进展,2002,12(11):1145-1149.]

[22] Z heng J i ngy u n,G e Q u a n s heng,F ang X i uqi.S ee i ng t h e20t h

c en t u r y w a r m i n g f r om t em pe r a t u r e changes o f W i n t er-H a l f-Y e ar

i n ea s t e r n C h i na f o r t he l a s t2000y ea r s[J].A c t a G e og r aph i c a

S i n i c a,2002,57(6):631-638.[郑景云,葛全胜,方修琦.从

中国过去2000年温度变化看20世纪增暖[J].地理学报,

2002,57(6):631-638.]

[23] W ang S hao w u,Z hao Z ongc i,Y ang B ao.D i s pu t e o n t he c l i m a t e w a r m i ng i n r ec ent y ea r s[J].N e w s l e t t e r of C l i m a t e C ha nge,

2003,2(6):12-14.[王绍武,赵宗慈,杨保.近年来关于气候

变暖的争议[J].气候变化通讯,2003,2(6):12-14.][24] B a u e r E,C l au ss en E M,B r ovk i n V.A ss e ss i ng c li m a t e f o r c i ngs

o f t he E a r t h s y s t e m f o r t he p a s t m ill e nn i um[J].G e o phy s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L e t t er s,2003,31(12):1276-1292.

[25] L u o Y o n g,W a n g S h a o w u,D ang H o n g yan,e t a l.A dvanc es i n

c l i m a t e m ode l s an

d m o d

e l i n t e r co m p a r i s o n p r o j e ct d u r i ng t h e l a s t

20y ea r s[J].A d v a n ce s i n E a r t h S c i e n c e,2002,17(3):372-377.

[罗勇,王绍武,党鸿雁,等.近20年来气候模式的发展与模

式比较计划[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3):372-377.][26] C uba s ch U,V o s s R.T h e i n fl u e n c e of t o t al s o l ar i rr ad i a n c e on

c l i m a t e[J].S pa c e S c i e n c e R e v i e w s,2000,94:185-198.

[27] C uba s ch U,H ege r l G C,V o s s R,e t al.S i m u l a t i on w it h an O-

A G C M o f t he i n fl u e n c e o f va r i a ti ons o f t he s o l a r c on s t ant on t he

g l o bal c l i m a t e[J].C l i m a t e D yna m i c s,1997,13:757-767.[28] L eg u t ke S,V o s s R.T he H am bu r g A t m o s p he r e-O c ean C oup l ed

C i r c u l a ti on M odel E C H O-G.T echn i c al R epo r t N o.18[R].

H am bu r g,G e r m any:G e r m a n C l i m a t e C o m p u t er C e n t er(D KR Z),

1999.

[29] R oec k ner E,A r p e K,B eng t ss on L,e t al.T he a t m o s ph e r i c ge n-

e r al c i r cu l a ti o n m odel E C HAM4:M odel de s c r i p ti on and s i m u l a-

t i on o f p r e s e nt-d ay c li m a t e.M ax P l anck I n s t i t u t für M e t e o r o l og i e,

R epo r t N o.218[R].G e r m any:H am bu r g,1996.

[30] W o l f f J O,R e i m e r E M,L e g u t ke S.T he H a m bu r g O c ea n P r i m iti v e

E qu a t i o n M o d e l H O PE.T ec hn i c a l R e p or t N o.13[R].H a m bu r g,

G e r m a n y:G e r m a n C li m a t e C o m pu t e r C e n t e r(D KR Z),1997.

[31] R a i b l e C,L u k s ch U,F r a ed r i c h K,e t al.N o r t h A t l an ti c deca d a l r eg i m es i n a coup l ed G C M s i m u l a ti on[J].C li m a t e D ynam i c s,

2001,18:321-330.

[32] B aque r o-B e r nal A,L a ti f M,L egu t k e S.O n d i po l e-l i ke va r i a b ili t y o f s e a s u r f ace t em pe r a t u r e i n t he t r o p i ca l I nd i an O cea n[J].J o ur-

n al of C li m a t e,2002,15(11):1358-1368.

[33] M a rs l a n d S J,L a ti f M,L eg u t ke S.V a r i a b i lit y of t h e A n t a r c t i c

C i r cum p o l a r W a ve i n a co u p l ed oc ean-a t m o s ph e r e m odel[J].O-

c e a n D y na m i c s,2003,53(4):323-331.

[34] G on z a l ez-R uoco F,v o n S t o r ch H,Z o r i t a E.D ee p s o i l t em pe r a-t u r e a s p r ox y f or s u r f ac e a i r-t em pe r a t u r e i n a c oup l e d m ode l s i m u-

l a t i on of t he l a s t t hou s and y ea r s[J].G e op h y s i c a l R ese a r c h L e t-

t er s,2003,30:2114-2116.

[35] U s o s k i n I,S o l anki S,S chue ss l er M,e t a l.M il l enn i um-s ca l e s un s p o t num b e r r ec on s t r u c t i on:E v i dence f o r an unu s ual ac ti ve

s un s i nce t h e1940s[J].P h y s i c al R ev i e w L e t t er s,2003,91:a r t.

211101.

[36] R oboc k A,F r ee M.T h e v o l can i c r e co r d i n i ce co r es f o r t h e p a s t 2000y ea r s[A].I n:J o n e s P,B r ad l ey R,J o u z e l J,e d s.C li m a t i c

V a r i a ti on and F o r c i ng M echan i s m s of t h e L a s t2000Y e a r s[C].

N ew Y o r k:S p r i n g er-V e r l ag,1996.533-546.

[37] E t he r i dge D,S t ee l e L P,L angen f e l ds R L,e t al.M o r gan N a t u-r al and a n t h r opoge n i c changes i n a t m o s p he r i c C O

2

o ve r t h e l a s t 1000y ea r s f r om a i r i n A n t a r c ti c i ce and f i r n[J].J o u r na l o f G e o-

p hy s i c a l R ese a r c h,1996,101:4115-4128.

[38] B l un i er T,C h a p pe l l az J A,S c h w ander J,e t al.V a r i a ti ons i n a t-m o s p he r i c m e t ha n e c once n t r a t i on du r i ng t he H o l oce ne e poc h[J].

N a t u r e,1995,374:46-49.

6

6

5 地球科学进展 第20卷

L ON G - T I M E M O DEL I N G E X P E R I M E N T O N G L O BA L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F O R T H E LA S T M I L L E NN I U M

L I U J i a n 1

, H ans v on S t o r ch 2

, C H E N X i n g 3

, E dua r do Z o r it a 2

, W AN G S u- m i n

1

(1. K e y L a bo r a t o r y o f L a k e S e d i m e n t a ti o n a nd E nv i r o nm e nt , C h i n es e A c ad e m y o f S c i e n ce s ,

N an j i ng 210008 , C h i na ;2. I n s tit u t e f o r C o a s t al R ese a rc h , G K SS R ese a rc h C e n t e r ,D -21502 G ees t ha c ht , G er m any ;3. D e p a r t m e nt o f A t m o s p h er i c S c i e n ce s , N an j i ng U n i vers it y , N an j i ng 210093 , C h i na )

A b st r a c t : L o ng- t i m e m o d e li ng e x p e r i m e nt i s a n e w r e s ea r c h f i e l d i n t he g l o b a l c li m a t e s i m u l a ti o n. I tc a n n o t o n l y l i nk p r e s e n t i n s t r um e n t a l c li m a ti c d a t a u p w it h p a s t p r ox y r eco r d s e r i e s , b u t a l s o e x p l a i n d y n a m i ca l m ec h a n i s m o f p a s t c e n t e nn i a l a nd d eca d a l c li m a t e c h a n g e , a nd d i s c u s s i t s m a i n co n t r o l f ac t o r s a nd t he d i f f e r e n c e o f r eg i o n a l r e- s p o n s e. O n l y f e w c o un t r i e s c a n c a rr y o n t h i ski n d o f l o ng- t i m e m o d e li ng e x p e r i m e n t r e s ea r c h a t p r e s e nt , f o r i t n ee ds a d va n ce d c o m p u t e r t ec hn o l og y a nd c li m a t e m o d e l . I n t h i s p a p e r , t he g l o b a l a t m o s ph e r e- o cea n c o up l e d c li m a t e m o d- e l E C H O - G f r o m M a x P l a n c k I n s tit u t e f o r M e t eo r o l og y i s i n t r o du ce d , a nd t he r e s u l t o f l o ng- t i m e m o d e li ng e x p e r i - m e nt f o r t he l a s t 1000 y ea r s i s a n a l y z e d. F i rs t , t he c li m a ti c s i m u l a ti o n a b ilit y o f t h i s m o d e l h a s b ee n p r ove d b y J o n e s 120- y ea r g l o b a l i n t eg r a t e d i n s t r um e nt a l d a t a. S eco nd , a cco r d i ng t o t he s u r f ac e 2 m a i r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 t he m i l - l e nn i um s i m u l a ti o n , t he t h r e e s t age s o f t he M e d i eva l W a r m P e r i o d ( M W P ), t he L ittl e I c e A g e ( L I A ) a nd t he w a r - m i ng o f 20 t h c e n t u r y i n 1000- y ea r c li m a t e c h a n g e a r e s h o wn , a nd t he d i s t r i bu ti o n c h a r ac t e r i s ti c s o f g l o b a l a nd C hi - n e s e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t t he m ax i m um o f M W P a nd t he m i n i m um o f L I A a r e a n a l y z e d. F i n a ll y , b a s e d o n f itti ng a n a l y s i s a nd c o m p a r i s o n o n c o n t r o lli ng f ac t o r s , i t ca n b e s ee n t h a t t he c h a n g e o f t e m p e r a t u r e i s c o n t r o ll e d m a i n l y b y t he c h a n g e o f e ff ec ti v e s o l a r r a d i a ti o n d u r i ng t h e l a s t 1000 y ea r s , w h il e t he i n c r ea s e o f t he c o n t e n t s o f g r ee nh o u s e g a s e s p l ay s a b i g r o l e o n t he f a s t w a r m i ng o ve r t he p a s t 100 y ea r s.

K e y w o r ds : C li m a t e c h a n g e ; S i m u l a ti o n e x p e r i m e nt ;

E C H O - G ; M ill e nn i um ; T e m p e r a t u r e.765

第5期 刘 健等:近千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长积分模拟试验

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气候变化同步测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气候变化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 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114°49′E~116°39′E、33°43′N~34°52′N之间。下图为商丘地区1971~2019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1971~2019年气候 A.趋向于暖湿化 B.趋向于冷湿化 C.趋向于暖干化 D.趋向于冷干化 2.该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是 A.玉米 B.水稻 C.甜菜 D.甘蔗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报告中指出,1880年至2019年期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85摄氏度。1901年至2019年期间平均海平面升高19厘米,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判断地表平均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B增强 B.E增强 C.G增强 D.K增强 4.为解决材料中所述问题,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夏季调低空调的温度 B.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C.开发可再生能源 D.保护并扩大雨林面积 2019年11月23日华沙气候大会达成协议后闭幕,碳排放仍是本次大会的主议题。据此回答5~6题。 5.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阻挡了地面长波辐射 B.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二氧化碳强烈反射地面短波辐射 D.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6.就全球气温升高导致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山地0℃等温线高度将上移 B.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C.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D.海平面将上升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全球变暖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对小麦、水稻、大麦、豆类等C3作物助长作用显著,增产达10%~50%。然而,这种助长作用,受植物呼吸作用、土壤养分和水分供应、固氮作用、植物生长阶段、作物质量等因素变化的制约,这些因素的变化很可能抵消二氧化碳增加的助长作用。下图为中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变化距平百分率分布图(1986~2019年)。据此回答7~9题。 7.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对区域农业的影响是 ①我国香蕉、菠萝等作物范围北扩②中纬度地区农业受益,但世界粮食总产量下降③巴西主要糖料作物定会迎来大幅度增产④植物病虫害爆发率提高,病虫害范围扩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对区域能源消耗、工业生产的影响是 A.我国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普遍降低 B.北美五大湖区域居民居单位面积采暖降温年耗电量明显增加 C.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的培育等技术市场扩大 D.工业活动承受到越来越多政策性压力和税收负担 9.人类控制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A.减少能源的使用 B.提高能源利用率 C.加快常规能源的开发 D.实现经济全球化 图甲为某区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气候要素变化图,图乙为气候变化影响该区域农作物生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不会影响社会经济生活B.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 C.全球变暖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干旱现象D.全球变暖使得高纬度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 2.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是() A.北半球高纬度和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减少B.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减少C.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D.大部分热带沙漠将会消失 3.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甲烷B.氟氯烃C.二氧化碳D.氮氧化物 4.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 A.将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B.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物种不易患病,抗害虫袭击的能力提高D.植物的生产率会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5.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一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B.东北山区河流春季水量比现在大 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大 6.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正确的是() A.海平面的上升B.臭氧大量减少 C.燃烧煤、石油等,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和氧化氮所致D.森林被砍伐 7.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含量增加将会产生的后果是() ①海面上升②温带草原地区气候变干③腐蚀建筑物④皮肤癌发病率上升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8.下列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全球变暖会使降水增加,农作物增产②积极开发氟利昂的代用品以及研制新型制冷系统,是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措施③对煤炭中疏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④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6.读“世界各大洲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示意图”、“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国柱状图”及有关资料,回答:(1)图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三个大洲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所示十国中,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最少的亚洲国家是____。 (3)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是____,其能源消费结构以______为主。 (4)在工业发达国家中,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 法国仅为英国的52.5%、为德国的56%,从法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将会给世界沿海城市带来说明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一、引起全球变暖的因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

高中地理 2.4 全球气候变化同步练习(一)新人教版必修1

全球气候变化同步练习(一)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o.9℃。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读图2-27回答1~3题。 图2-27 1.图2-27中的气温变化曲线反映的是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一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B.20世纪80年代的气温高于20世纪40年代的气温 C.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一致 D.近百年来的气温明显低于距今7万年到距今1万年的气温 2.图2-27反映的问题是全球变暖,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②大面积植树造林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3.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

B.高山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地方出现减少和退缩 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 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力 4.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是( ) A.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B.海平面下降 C.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D.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不会发生变化 5.如果全球变暖,南极冰川全部融化,我国将被淹没的地区是()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6.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为了对保护和改善世界环境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你认为下列措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是() ①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耗能工业转移到西部人烟稀少的地区②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③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④限制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的消耗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1.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们把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近代气候变化 B.气候变化指冷暖变化,不包括干湿变化 C.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不断下降 D.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2.关于全球变暖的说法正确的是()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第四章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4.1概述 一、问题的重要性 1、气候是变化的。 地球形成至今大约经历了46亿年,在这46亿年里,气候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冷暖交替。干时变换,时地球气候演变的基本特点。 2、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空间尺度有全球性的,也有局域性的。其变化对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生物、海洋、地质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也受到这些过程的反馈。气候变化的研究涉及了气象学、生物学、考古学、地质学、地理学、天文学、水文学、海洋学以及人类进化和发展史等学多学科,而研究气候变化又用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所以可见,气候变化的研究是多么复杂。 二、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 1、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有长达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的冰期和间冰期循环,也有几十万年、万年、千年、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的气候变化。现在世界上气候学家公认的气候变化时间有以下几种: (1)106-108年:大冰期气候、大间冰期气候 (2)105年:亚冰期与亚间冰期气候 (3)104年:副冰期、副间冰期气候 (4)102-103年:寒冷期与温暖期气候 (5)100-101年:世纪及世纪内气候变化(包括年代际、年际尺 度的变化) 2、气候史分级 根据时间尺度和研究方法,地球气候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1)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①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主要指距今22亿年(其中了解较多的是6亿年以来)——1 万年的气候变化。 ②其气候特点: a、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 b、气候变化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 c、温度振幅为10-15oC。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①时间:一般指距今1万年左右以来的气候变化 ②气温变化:气温变化振幅一般为5-10oC (3)近代气候变化主要描述一、二百年以来有气象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4.2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一、地球年龄的计算方法 研究过去的气候,需要一个时间的概念,地质上计算地球年龄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同位素年龄,即绝对年龄,另一种为相对地质年代。 (1)同位素年龄:以年或百万年为单位,表示的是矿物和岩石形成到现在的确切年龄。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岩石发现于格陵兰,距今约38亿年,由此推算可知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 (2)相对地质年代 ①定义:是将地质历史划分为一些自然阶段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和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2020届高三新高考地理大复习知识点强化练习卷: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读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的判读 一、选择题 据某研究机构推算,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的小麦、大豆等作物产量大幅下降,每年因此损失约424亿美元。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区域降水也发生变化。下图示意1959~2008年我国部分地区降水趋势系数分布。降水趋势系数表示降水长期趋势变化的方向和程度,降水趋势系数为正值,说明随时间的推移,降水呈增多趋势,反之,降水呈减少趋势。降水趋势系数的绝对值大于等于0.273时说明降水变化趋势明显。据此完成1~3题。 1.1959~2008年,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的区域大致位于( ) A.新疆中部B.甘肃西部 C.陕西东部D.宁夏北部 2.图示区域具有生长优势的农作物是( ) A.冬小麦B.春小麦 C.水稻D.大豆 3.1959~2008年,图中甲地( ) A.湖泊水位大增B.粮食产量降低 C.病虫害发生频率减小D.生态系统可能失调 1.C 2.B 3.D [第1题,据图可知,陕西东部降水趋势系数为-0.4~-0.273,说明该地降水明显减少,C对;宁夏北部降水趋势系数主要为-0.273~-0.1,降水减少趋势不明显,D错;而新疆中部和甘肃西部降水呈增多趋势。第2题,图示地区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降水较少,冬季气温偏低,冬小麦在该区域不具有生长优势;春小麦抗旱能力强,适宜在温凉气候下生长,在该区域具有生长优势;图示区域为我国西北地区,不适宜水稻、大豆的生长。第3题,因全球气候变暖,区域降水增多的同时,蒸发量也会增加,故甲地湖泊水位是否大增无法确定;降水增多,气温升高,高纬度地区粮食产量可能增加;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增多,害虫安全过冬的可能性增大,从而造成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增加;气候的变化改变了环境,从而使生态系统不稳定。] (2019·湖北质检)下图示意亚洲部分区域2013年5月对流层CO2浓度(颜色越深表示浓度越大)的分布。读图,完成4~5题。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一周一练同步练习:全球气候变化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一周一练同步练习: 全球气候变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面为一张挪威北极地区冰川融化的照片,照片中融化的冰壁内出现了一张可怕的脸,融水成为这张令人恐怖的脸流下的伤心泪。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大面积融化的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B.臭氧被大量破坏C.排放SO2过多D.以上都不对2.此现象的发生,产生的后果主要有 A.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减少B.农作物生长期延长 C.海平面上升D.臭氧被大量吸收 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 ℃—5.8 ℃,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①冰川退缩②冻土融化③气候更加适宜生物生长,各地动植物数量增加④灾害性天气减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①②④ 4.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可表现为 A.南半球农作物的分布向北移 B.我国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将会扩大 C.农业生产活动受到病虫害危害的范围会明显减小 D.安徽南部地区可能会出现大面积苹果树种植区

读全球气温变化资料图,回答下面小题。 5.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臭氧层破坏B.全球变暖 C.酸雨D.水旱灾害 6.针对该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人类应采取的对策是 ①植树造林②控制酸性气体排放③发展新能源、节能技术等 ④减少氟氯烃等对臭氧层的破坏⑤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 我国冬季气温的高低与北极地区冷空气的强度密切相关。下图为1978~2021年11月北极浮冰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图中北极浮冰面积的变化( ) A.导致冷空气强度逐渐增强B.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C.不利于北冰洋航线的开拓D.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8.据图可知,我国最有可能出现严重冻害的年份是( ) A.1982年B.1990年 C.2006年初D.2010年 9.当强冷空气南下,可能造成( )

介绍全球气候变化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3、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的事情(文件,措施,实际目标) 4、以前、现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 5、存在分歧的地方 6、最新的研究数据的来源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 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 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在人类活动和自然两个作用力的驱动下产生的,气候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大气内部的状态和行为,而且还取决于与大气有明显相互作用的海洋、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组成的复杂系统。人类活 动不仅对局部地区的区域式气候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到全球气候。这正是当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 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因素是矿物质的燃烧和森林 的毁坏。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只占全球很小的一部分, 可能这一小部分的变化可能就会引起CO2和CH4的巨大变化。 从科学的角度看,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涉及5大科学问题,即: 气候变化的基本科学事实与证据,气候变化的原因过程与机理,气候变化的

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简言之,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应基于对事实、机理、影响、预测和策略 这五大科学问题的清楚认识。其中,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与观测证据 包括气候系统主要要素(如气温、降水量、海平面、雪盖和冰盖的变 化等) 的变化趋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等;气候变化的机理(原因) 包括自然和人为驱动因子的变化及其所引发正负反馈过 程与相互作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 对资源与业(农、林、牧、渔、水) 的影响,发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重大工程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等;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包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系 统和社会系统影响的预测等;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包括减缓气候 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2个主要方面。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生效。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0日正式生效。 2002年第八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德里宣言》。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 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是:稳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4.1太阳(第1课时)同步练习A卷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4.1 太阳(第1课时)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题 (共10题;共18分) 1. (2分)下列有关太阳大气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肉眼可见的太阳层次为光球层,因此它是太阳外部唯一发出可见光的层次 B . 由于耀斑和日饵都可能导致色球层增温,所以色球层是太阳外部层次中温度最高的层次 C . 因为极光是太阳大气中带电粒子流高速碰撞地球高层大气所产生的,所以只有太阳活动极大年时,地球两极地区看见极光机会就多 D . 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温度较低的斑块,所以人们用肉眼就可看到出现在太阳光球层上的黑子 2. (2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利用卫星拍摄了太阳表面的活动情况,并且预测2019年或2020年太阳将达到“能量最低点”,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A . 耀斑 B . 太阳黑子 C . 日珥 D . 太阳风 3. (2分)太阳黑子位于太阳大气的() A . 光球层 B . 色球层 C . 日冕层 D . 对流层 4. (2分)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东升西落也是一种太阳活动,它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B .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C . 在太阳黑子数目最多的时期和地方,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就很少出现 D .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三部分,黑子和耀斑都出现在光球层 5. (2分)2018年8月,有史以来飞得最快的航天器“帕克”太阳探测器升空,正式开启人类穿越日冕,“触摸”太阳的逐日之旅。下列有关太阳说法正确的是() A . 太阳位于银河系中心 B . 太阳黑子是常见的太阳活动之一 C . 日冕层位于太阳大气的最内层 D . 耀斑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上 6. (2分)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表现在() A .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 B . 干扰无线电长波通讯 C . 干扰发电厂和输电线 D . 诱发潮汐现象和地震灾害 7. (2分)太阳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同时太阳活动也会对地球产生影响。下列现象不可能由太阳活动引起的是() A . 无线电通讯受干扰 B . 地球两极形成极光 C . 气候发生明显变化 D . 夜晚天空出现流星 8. (2分)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下面关于太阳的相关知识正确的是() A . 太阳是一个能自己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B . 太阳活动强会引起地震等自然灾害增多 C . 太阳大气层由内到外依次是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练习题

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练习题 一、选择题 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中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是( ) A.青藏高原B.南海诸岛 C.华北平原 D.横断山脉 2.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是( ) A.计划生育 B.提升城市化水平 C.节约水源 D.开发新能源 解析:1.B 2.D 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故四个选项中南海诸岛受到的影响最显著。第2题,开发新能源能够有效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积极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引领各国共同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赢得了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下图为地质时期全球平均温度及降水特点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生代以干旱为主 B.第四纪冰川面积比现在小 C.寒冷期偏长,温暖期偏短 D.整个古生代全球气候以温暖为主 4.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全球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发生变化,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变 B.热量条件改善,全球生物多样性增加 C.全球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增多 D.极端天气减少,流行疫病减少 解析:3.D 4.C 第3题,图中显示新生代全球气候以湿润为主,A错;第四纪气候较寒冷,属于大冰期,冰川覆盖面积应该比现在大,B错;整个地质时期,寒冷期偏短,温暖期偏长,C错;整个古生代全球气候以温暖为主,D正确。第4题,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在变暖的过程中,地球上可能会发生更多的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如持续性干旱、热浪、大暴雨等。 下图为美洲地区局部区域图。读图完成5~6题。 5.加勒比海夏季盛行风为( )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分析 对于目前的气候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说,我们的环保技术很先进,以后对气候环境造成最大威胁的是发展中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当为其买单,因此,他们对发展中国家横加指责。但气候问题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要细数气候问题的起因,不能不联系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凭借技术和武力,把魔爪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肆无忌惮的掠夺,毁坏自然资源,毫无顾忌的排放“三废”,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破坏。现在他们有了技术,也想追求健康的环境,一方面加大对一些污染行业的改造,另一方面把一些有污染而又赚钱的行业,推向发展中国家,现在他们要求发展中国家对气候环境担负更多的责任,道理何在? 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急需帮助的群体,且大多数是殖民地国家,面临着很多困难,一方面要维护国家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经济,解决吃饭问题。而发达国家不仅不伸出援助之手,反而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义务,很令人气愤。 相反,中国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表现出一个大国应有的态度,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奉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十一五”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制定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了今后五年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中国一直发挥着积极建设性作用,努力推动谈判议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使国际社会充分了解中国“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政策与行动、取得积极成效以及“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部署及有关谈判立场,特发表本白皮书。 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在处理有关涉到人类的问题时要有责任意识和牺牲精神,要互相信任,携手合作,合作的前提是正视现实,从实际出发,在要求上不能“一刀切”,用中国的俗语说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科技比较落后,资金比较短缺。而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较充裕的资金。因此,像胡锦涛主席所说的应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应率先垂范,做好自己的环保工作,同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式为发展中国家的环保工作创造条件和提供便利,尤其在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处处为发展中国家设置障碍,制造困难。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也是帮助自己,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也应注意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持续发展。 只有人类携起手来,通过合作与对话,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们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气候变化的若干术语

第八章气候变化 【1】教学要点 介绍气候变化的概念、气候变化的历史、引起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以及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讨论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途径,重点揭示城市化过程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2】教学时数 10学时(不含自学) 【3】考核要求 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能正确解释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的气候效应,初步掌握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认识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问题历来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一个科学问题,也是当今自然科学领域中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之一。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各种学科领域,地球气候变化史反映了地球发展史、生物演变史、人类进化史各时期及以前的大气环境演变过程,与地球科学的许多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需要借助其它有关学科的发展加以推动。 第一节气候变化的概念 长期以来,各门学科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各种有关气候变化概念和时间尺度的学术名称。例如,表示气候变化概念的术语就有气候变化、气候变迁、气候振动、气候波动和气候趋势等等。为此,1966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对涉及气候变化概念和气候变化时间尺度的学术名称作了统一的规定,试图作为气象学领域中讨论气候变化问题的标准。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指所有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综合名称。诸如气候趋势(climatic trend)、气候振动(climatic fluctuation)、气候波动(climatic vacillation)、气候周期、气候不连续/突变等。关于时间尺度,百年以上的气候变化均有专门名词,千年尺度称为冷期或暖期,万

全国高考地理试题汇编(10月)G4全球气候变化

G4 全球气候变化 【文综地理卷·2015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五校联考(201409)】G4据2014年3月14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 近些年来,祁连山雪线正以年均2米到6.5米的速度不断上升,随着冰雪资源不断减少,河西走廊地区面临着巨大的水资源危机。1.祁连山地区冰川面积大幅缩减的原因有() ①温室气体大量排放②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酸雨 ③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强④农业生产发展大量引水灌溉 ⑤过度砍伐森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④⑤ 【知识点】本题考查冰川面积变化原因分析。 【答案解析】1.C 解析:1题,祁连山地区冰川面积大幅缩减的原因主要是全球变暖造成的,而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过度砍伐森林、臭氧层破坏都会造成全球气温升高,故而C正确。 【思路点拨】全球变暖原因及影响是常考的知识点,要注意总结和灵活应用,本题难度不大。补充:

【地理卷·2015届湖北省孝感高中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201410)】K1 G4专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低碳经济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未来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先的国家。完成 39-40题。 39.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列工业部门受益最大的可能是 A.造船工业B.电子工业C.核电工业D.服装工业 40.若现阶段我国生产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由粮食及各种植物纤维加工而成)作为汽车燃料,将对我国产生的显著影响有 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②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减轻耕地压力④调整种植业结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知识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 【答案解析】39.C 40.D 解析:39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船工业、冶金工业、都有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温室气体排放多。服装工业虽然污染少,温室气体排放也较多,核电工业没有污染气候和温室气体排放,A、B、D错。核电属于清洁能源,所以在低碳经济时代,会得到更多发展,受益最大。C正确。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编制人审核人 班级小组姓名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不同时期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 2.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3.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我们应采取那些措施。 【技能目标】 利用不同图表资料分析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并提出有效措施。 【情感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全球变暖原因影响,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气候变化与古代文明兴衰的关系。

2、收集、分析、整理相关资料,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 【重难点】 1、正确认识全球变暖原因 2、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措施 【课时】1 【学法指导】 注意深入思考学案中每一个问题,循序渐进,探究过程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不要只记最后的结果,疑惑点可以与同学探讨; 【学习过程】 【情景设置】教材引言 一、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 探究一.阅读教材,结合图4-3-2,过去的全球气候 变化的情况。 (1)你认为哪些因素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 (2)研究过去气候变化通常划分哪几个时期? 、、 (3)读图4-3-2,你能总结出15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吗? ①、“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表现为期和期交替,

大致以年为周期。冰期时,冰川从向,从向推进,气候 明显变;间冰期时冰 课前评价ABCD课后评价ABCD 川,气候变。当前地球气候正处于中。 ②、“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也发生过显著变化, 大量史料表明,500年来我国气候的变化表现为15、17、19世纪的期和16、18、20世纪的期交替出现。 ③、百余年来,仪器观测时期的全球气温变化,也 是冷暖交替,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时期;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____年代全球气候逐渐_____,此后30多年全球气候有所变____,从20世纪____年代末开始,全球气温又逐步______,并呈现加速态势。 【自我小结】对该部分内容做个自我总结吧: 过去全球气候处于不停的中,全球气候受多种因素 影响很复杂,如受、、、等因素影响。地质时期的气候 变化状况总体表现为的期和的期交替,当前地球气候正 处于的期。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探究二:气候变暖是近现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原因是什么呢?阅读教材结合图4-3-3思考: 1、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变 化趋势?同期全球气温有何变化趋势?特别是(时间)以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张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图1:1970—1979年全球气温变化图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12.5《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同步练习(2)及答案.docx

2019-2020 年九年级物理: 12.5 《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同步练习(2) 及答案 一、夯实基础 1.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措施是节约用水,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节约用水意义 重大。下面的节水办法中不可行的是() A.开发节水技术 B.在每天的淘米、洗衣、冲厕的过程中,限量用水 C.减少每个人每天的饮用水 D.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喷灌技术 2.威胁人类生存的一个危机是由于温室效应导致的__________,解决的根本措施是减少 ____________的排放。威胁人类生存的另一个危机是____________ ,保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3.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土地沙漠化及沙尘暴日益严重的趋势,专家建议要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裸地面积,这样可以减慢土壤中水分的________。 二、能力提升 4.该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表水污染严重②径流量少③人口密集,经济发达④径流含沙量大 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③④ 5. 为防止水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建立高耗水项目管制制度②合理开采,做到采补平衡 ③规划地下水禁采区④跨流域调水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读下表,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分别是 5.5 %和63.8 %,这主要是因为()比较项目长江以南长江以北 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81%19% 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6.5 %63.5 % 人均水资源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3.8 %1/4 水资源利用率 5.5 %63.8 % 人口(亿)7 5.5

2012高考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测试题及答案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一、选择题(共61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6分)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产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全球温度上升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关系密切。2009年联合国日的口号是“用爱温暖世界,而非二氧化碳”。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阻挡了地面长波辐射 B.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二氧化碳能强烈反射地面短波辐射 D.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2.有关升温3°C对靠雨水生产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 3.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亚B.北非 C.西亚D.中亚 “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性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界。下列甲图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乙图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A.①B.②C.③D.④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大体是一致的 B.近7千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分析回答6~7题。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2012年第9 期 教辅集锦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林春路/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 (224600)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1.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 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米兰科维奇理论)。地球绕太阳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000年。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它们可以显著地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大气冷却。 2.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等。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 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 )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 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并充分混合,因而最受关注。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候变暖,将使大量冰川逐渐融化,自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山地冰川都几乎发生了大规模的后退。美国NOAA 卫星观察到的雪盖资料表明:1980年以来,全球的雪盖面积减少了9%~13%。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观测发现,位于拉尔森冰架的一块像牛津郡那么大(约2900平方千米)的冰山已从南极大冰原分离,并逐渐涌向大海。再加上海水受热膨胀等原因,导致全球海平面将呈上升趋势,并且对沿海地带造成严重影响。 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温升高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增加,而大部分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此外, 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增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种自然灾害从未间断:1991年的特大洪水肆虐江淮大地;1992—1993年的持续干旱横扫整个东部;1994年夏季华中出现旷日持久的干旱和高温酷暑天气,而华南与东北则出现严重的水患;199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辽河平原又出现建国以来罕见的暴雨洪水。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字,仅1994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受灾面积就达0.5亿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1700亿元。新世纪以来,各种极端天气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2010年更是反常,北方出现冬天暴雪奇冷天气,春季西南5省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受灾耕地面积达到1.11亿亩,2212万人出现饮水困难,持续干旱近五个月,仅云南一省就损失170亿元。 3.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全球气候变暖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加大,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数量上将有所增加,空间范围也将扩大。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威胁人类,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国家低收入人口的健康。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全球气候变暖,还会改变某些疾病传染媒介(如蚊子)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人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许有其有利的一面, 但更多的、令人担忧的却是其不利的一面。因此, 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并寻求适应或延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是摆在全人类面前一道崭新的课题。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反过来又影响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复杂过程。气候异常与环境问题无国界,世界各国只有积极参与,全球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才能够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全球变暖的形势,目前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在技术上最切实可行的是广泛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停止滥伐森林,用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 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