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柏拉图哲学朱熹哲学之比较

柏拉图哲学朱熹哲学之比较

柏拉图哲学朱熹哲学之比较
柏拉图哲学朱熹哲学之比较

柏拉图哲学与朱熹哲学之比较

摘要:作为西方哲学中理性主义代表的柏拉图哲学和作为道学神秘主义集中代表的朱熹哲学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又有些许差别。从柏拉图的理念论与朱熹的理念说,柏拉图的认识论与朱熹的认识论,柏拉图的政治学说与朱熹的政治学说,柏拉图的辩证法与朱熹的辩证法等四个层面可见一斑。对于深化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柏拉图;朱熹;理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唯心主义代表,他继承并发展的理性主义成为西方哲学史的传统。朱熹生于公元1130年,是古代中国影响极为深远的唯心主义代表。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相去甚远,但他们的哲学观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从四个方面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比较:一是朱熹理一分殊说与柏拉图的理念论,二是朱熹的”格物穷理”说与柏拉图的回忆说,三是朱熹的”不和乃和”与柏拉图的正义,四是朱熹”一生两”的矛盾观与柏拉图的通种论。从中可以窥视中国和西方哲学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对于重新思索”中国哲学的有无”问题提供一定的启发。一、朱熹的”理一分殊”与柏拉图的理念论

朱熹的”理一分殊”涉及到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朱熹的”理一分殊”说与邵雍的”合一衍方”说一脉相承,实际上他们都将”理”作为一般同具体的个别事物割裂开来,并使”理”成为绝对的

柏拉图主要思想概述

敬文法哲学研习会柏拉图主要思想概述 专业:法学理论 学生姓名:岳岚培高寒梅郭甜甜指导教师:孙文恺教授 完成时间:2020年6月15日

前言 0 一、辨证学 (1) (一)意典的性质与意义 (1) (二)意典界与事物界 (1) (三)晚年辨证学方面的变迁 (2) 二、格致学 (2) (一)宇宙的形成 (2) 1.开辟 (2) 2.质素 (2) 3.灵魂 (3) (二)宇宙的分类 (3) 三、伦理学 (3) (一)个人伦理 (4) (二)社会伦理 (4) 1.国家起源 (4) 2.哲学王的统治 (5) 3.社会等级 (5) 4.公有制 (6) 5.教育理论 (6) 结语 (6)

柏拉图主要思想概述 摘要:柏拉图的思想是西方文化的奠基,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 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其思想理论涉及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诸多方面,本文试图从内容上以其辩证学、格致学、伦理学三个方面为主线对柏拉图的主要思想进行梳理,以期对柏拉图的主要理论学形成初步认识。 关键词:柏拉图意典格致伦理 前言 柏拉图的著作均采用对话体,这种写作方式承载了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关于柏拉图思想的分类,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一是以时间分,另两种是以内容分。具体地讲,前者以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将柏拉图的对话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对话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有《申辩篇》、《优息弗罗篇》、《克力同篇》、《查米德斯篇》、《伊翁篇》、《高尔吉亚篇》、《拉凯斯篇》、《门内科索斯篇》、《普罗泰戈拉篇》、《吕雪思篇》、《优息德谟斯篇》、《大希庇阿斯篇》。中期对话有《米诺篇》、《斐多篇》、《克拉底鲁篇》、《会饮篇》、《理想国》、《斐得罗篇》、《巴门尼德篇》。晚期对话有《智者篇》、《泰阿泰德篇》、《蒂迈欧篇》、《克里底亚篇》、《政治家篇》、《斐利布篇》和《法篇》。”①这种对话分期,学者们是大致同意的。但不同时期是否意味着不同的哲学思想,学者们持不同观点。有的认为,不同分期,其哲学思想截然不同。有的认为,柏拉图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内容分的有三分法和八分法,三分法由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任诺苦辣提斯首先接受。“所分的是(一)辨证学或名学(Dialectic or Logic);(二)格致学(Physics);(三)伦理学(Ethics)。”②八分法则分为:认识论、理念论、辨证法、自然哲学、社会政治哲学、道德伦理哲学、灵魂论、至善论。③两种分法都有道理,相比而言,第二种分类更为得当。原因在于第一种分法,非细致研究柏拉图每一篇对话不能进行;而且分歧较大,比较不同时期思想的变化更是艰难。而第三种分法所分小类可以归入三分法的大类中去,不如三分法精炼。本文遂采用第二种分类总结概括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①余纪元:《<理想国>讲演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②严群:《柏拉图及其思想》,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1页。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 提起古希腊文明,人们无疑会想起这两位在诸多领域中取得影响后世的成就的学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哲学、教育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气象学、政治学、诗学等方面建树颇丰,诗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师徒,在学术见解上自然会有相通之处,亚 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其师的思想,但他同时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足见他与柏拉图还是存在许多分歧的。 首先,关于城邦的思想。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对自由城邦的政治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古希腊时代,城邦制度可称是最先进、最理想的政治建构,在希腊文中,城邦一词为polis,不同于今天英文中的city或country,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形态,是柏与亚政治思想的实践对象,而且他们的政治思想也只适用于城邦,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确立,城邦的衰落也使这一系列政治思想失去了适用价值(当然,从西方近代以来,这种对政治构建的最初观念对今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了正义城邦的思想,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和财富生产者三个阶层,正义的城邦是三个城邦发挥各司其职、相互和谐的统一体,前两者是国家的治理者,第三阶层则是财富的创造者,这也引申出专业化的原则,在正义城邦中,人人需各司其职,统治者和军人也需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且他们适合于他们的这一地位所要求的条件。正义城邦的统治者,在《理想国》中,便是柏拉图著名的“哲学王”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 是正义国家实现的关键,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家执政的根据:(1) 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保持公民完善的品德, 矫正人们品德的堕落,有赖于具有完善品德的哲学家。(2) 知识是美德的基础。它是对“理念”的认识与回忆,而非源于物质世界。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这种知识,回忆这种知识。(3) 治国需要知识、美德和权力的结合。(4) 哲学家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训练过程。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其实质是要恢复奴隶主贵族政体,以挽救城邦的危机。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观念于柏拉图有明显的不同,他提出“人是政治的动物”,并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个人于城邦的关系,好比一只手,只有当它与活着的身体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实现它的目的(如拿取物品)一样,个人没有独立的意志,必须成为城邦的一部分,通过城邦发挥个人价值,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个人同样没有独立性,他们的生活和行为完全是为城邦的存在而服务的,这一点上二人的观点很相似。

《西方哲学--柏拉图式哲学理论》

西方哲学--柏拉图式哲学理论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柏拉图是希腊人,出生于处于城邦时代的雅典。在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之间的经济是独立发展的,相互之间的冲突或者结盟也是普遍现象。而雅典是众多城邦当中最强大的那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那一个,经常在与别的城邦的纠纷之中获胜。这一切不仅仅归功于它强大的军事力量,让后人觉得它真正强大的地方是在于那些文学、艺术的创作,科学的发明以及哲学的创见。我们今天所谈论的柏拉图时代,是雅典有由盛而衰、逐渐没落的时代,是一个黄金时代的结束。人们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很容易感受到一些哲学问题,比如:人的一生当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什么? 柏拉图终身最重要的功绩有一项,那就是是创立了学园。柏拉图创立学园之后,希腊大量有才气的青年聚集到柏拉图身边。他们在柏拉图周围搞各种科学研究和讨论各种学术问题,这些举动都为后来西方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思想。柏拉图的后半身几乎都在他的学园里度过,并且柏拉图这一生的著作也大多数在学园里写成。受到这些方方面面的影响,柏拉图终是走上了哲学的道路,为当时的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柏拉图的思想来源 柏拉图在他二十岁的时候遇到了苏格拉底,从此师从苏格拉底,专心研究哲学,并把他以前的著作全数焚烧。而,八年后,当苏格拉底在亚瑟比大审中被判处死刑时,看着八年来一直受自己敬仰的老师死亡,使柏拉图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此时柏拉图也才二十八岁。撇开个人因素不谈,就苏格拉底的思想来看,他是以追求真理为毕生目标。真理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属于外在世界的,要去研究部大自然的天文、地理、生物的各种现象与状况;另外一个层次是研究人的社会中的各种行为与制度。 我们经常会这样想,我们的社会中到底存不存在真理呢?换言之,就是是非善恶有没有标准呢?如果说法律是相对的一个概念,那么就没有一个标准能够用来评判每一个人的行为对错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是非善恶没有标准,一个人可能在甲社会上是好人,在乙社会上却被认为是坏人了;善恶是非变成是由外在来决定,而非由内在所决定。进一步来看,如果不是由内在决定善恶,那么人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内在价值:我是好人可能是因为我处于这个时代,如果我处于别的时代,说不定我就是坏人了。那我们要如何解决这种困难呢?苏格拉底就是要探究有没有由个人内在所出发的、可以自我肯定且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行为。换言之,也就是我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我都要做某种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一定是对的。苏格拉底一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使得柏拉图收到很大启发,变为一个热爱智慧,热爱哲学的青年。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但唯一有遗憾的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只能是停留在哲学的头脑思维层面。苏格拉底创造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是透过理性,而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是对人们生命的思考,是指引人们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哲学详细地盘绕“理念”这一词,理念也被人们称为理念论,是雅典的这个期间哲学观点最引人注目之一,他改变了理念在当时人们心中的了解程度,也彻底打破了往常的哲学家们的观念。在柏拉图哲学当中,他明确地提出,要将宇宙间的准则和事理都要看成统一的普遍性。他不仅把他的理念世界呈现给众人,还逐一地形容出当时的希腊哲学有什么样的缺陷与弊端。人们在接受了柏拉图的哲学观念之后,将曲解点明,希腊人民将柏拉图哲学思索过程,逐步形成了哲学的概念。 柏拉图式辩证法,是指柏拉图的思想经典著作《对话录》,柏拉图为何这么重视对话的形式?首先,只靠个人是无法发现真理的。因为我们在研究问题的时候,都会用自己特定的角度去思考。当我们从某个这个特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永远不会知道站在别的角度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

1.比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法治思想 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重视统治者对智慧的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浸透着对法律的推崇。但二者都是都是强调理性的作用,只是通过不同的治理手段而达到理性的目的而已。柏拉图的人治思想 柏拉图《理想国》中一个核心观点便是主张贤人政治,即“哲学王”统治。这种统治的基础是学者所设想的知识精英统治社会的理想。柏拉图的贤人政治,主要依靠哲学家的智慧治理国家。《理想国》反复强调这种贤人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忽略了法。柏拉图认为,哲学王通过知识进行统治,比法律同志具有很大优越性,法律远不能和哲学家的智慧相比。推崇人治,轻视法律是柏拉图早年的思想特征,但柏拉图并没有完全否认法律的作用能够或根本不要法律,柏拉图在以人治思想为特色的《理想国》中也论述法的问题。 但在柏拉图的晚年时期,它的法律思想开始转变,由于统治国家具有最高才智的人难以找到以及实践中的挫折,他又提出了法治,并认为“法治国”是统治人类的第二等好的选择。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认为,政治学是研究公共的善,而为了实现公共的善,单靠教育是不行的,因为人的本性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所以必须有法律来制裁或者惩罚人们的不善行为。柏拉图后来论述的法治理论开创了西方法治理论的先河。柏拉图称,法治的关键是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统治者可以不受法律制约,甚至可以以言代法,那么不管在这个国度里有多少法律,也谈不上什么“法治”。法治的基础是节制。以法治国不仅要有法可依,还要做到人人自觉守法。普遍的守法观念是实现法治的前提条件。 总的来说,他前期重视人治,后期重视法治。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 法治,一种治道,其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式的城邦政治体制。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可以超越但却无法绕过的人物。他对法治思想和理念的贡献在于:首先,他是提出法治优于人治的法治理念的第一人。其次,他还最早提出并阐述了法治的两大要素——良法之治与法律至上。在其经典著作《政治学》里,他给出了关于法治的经典语义解释:“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而良好的法律是法治而前提。这其实也是法治的两个基本属性:法治之法应是良法,法应具有至上的权威性。专制政体的法律是“恶法”,服从“恶法”不能称作坚持法治,亚里士多德坚持柏拉图“恶法非法”的主张。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具体体现在立法、执法、守法的各个环节之中。国家的执政人员要严格实行法律,要加强对公民守法观念的培养和训练。他在《政治学》中对比和权衡了法治和人治的利弊,认为法治优于人治的地方在于:1.法律是经过众人的经验审慎考虑后制定的;2,法律没有感情不会偏私,有公正性;3.法律具有稳定性;4,法律借助规范形式具有明确性5,人治容易误国家大事6,时代要求实行法治。 亚里士多德主要强调了法与道德的关系。其观点是:法治之法应具有特定的道德价值。首先,法治之法应以理性为基础。其次,法治之法以善为其终极追求。次,法治之法以民主意志为其基本品格。 思考柏拉图构思的是由哲学王实行人治的理想国家;亚里士多德则倾向于由中产阶级实行法治的国家。柏拉图追求理想化的精英统治,而亚里士多德虽未完全放弃贵族的统治方式,但他更加诉诸多数人的较温和的民主统治。柏拉图主张哲学王的人治方式,是因为他们为只有哲学王才能懂得怎样治理国家的道理,所以柏拉图实际上强调的是理性(知识)是统治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强调要重视法律,也是因为法律是按照理性来规定的,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所以他们两人所强调的实际上都是理性。重视理性的作用,这是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的一贯主张。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教案)

第二单元 第5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教学时间:4月29号主备人:黄海涛授课人 教学目标: 1、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主要生平事迹, 2、了解柏拉图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 3、认识柏拉图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教学重点:1、柏拉图理想国的设想。 2、柏拉图的思想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并评价柏拉图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 2、归纳并分析柏拉图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1、柏拉图的生平与他思想的联系 2、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3、柏拉图在世界文化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生生交流、合作学习 一、柏拉图的生平 1、出身名门 2、追随名师:苏格拉底 3、游历四方:西亚、北非、南欧 4、创办学校:387BC,阿卡德米学院 Academy 二、柏拉图的思想——理念论和理想国 1、思想产生的背景 A、①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 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实质是:奴隶制寡头政 治的斯巴达打败了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的雅典。 ②苏格拉底被处死刑 ——以上两者暴露民主政体弊端。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不 满。 B、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游历四方,考察各地,产生新思想 2、理念论(哲学思想) A、观点: 理性世界:由理念构成;事物的概念或实质——真实、永恒 ①世界: 感性世界:由具体事物构成;物质或现象——虚假、变幻

② 理性世界——————————————————感性世界 ③ 知识先天固有,学习即是回忆。 B 、评价: ① 唯心论:理念为先,知识先天; ② 理念论触及现象及本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第一次阐述 了人的理性对于事物有触动作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 3、理想国(政治思想) A 、代表作:《国家篇》(《理想国》 B 、观点: ① 理想国家: ② 国家统治者——哲学王 C 、评价: ① 为了改变当时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弊端,建立和谐稳定的 社会; ② 理想国终成乌托邦。 三、柏拉图学园——阿卡德米学园 1、目的:为了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王 2、情况: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 教育宗旨: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人才 学生来源:具有初级数理知识;上层社会;男女平等 开设课程:算、几、天 教学方法:对话形式,自由讨论 教学历年:全面、和谐、发展 3、影响: 生命中的转折点,传播政治理想,培养众多人才; 欧洲文化史上大事件,为后来欧洲文教、科技、哲学等发展奠定基础。 四、评价柏拉图 1、受到人们尊敬,在思想史、哲学史、政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 史上是奠基者,世界影响巨大。 2、思想存在争议,其理念论、知识论、理想国存在局限;但其一生 追求真理、崇尚美德的境界令人佩服。 对立 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 护国者——执政 “智慧之德” 卫国者——军队 “勇敢之德” 生产者——生产 “节制之德”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doc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 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 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够面临同样的问题。于是二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仁学和正义论。这两种理论是他们思想的基础和关键。 二、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相似之处 1.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种,即哲学家、军人、生

论柏拉图《蒂迈欧篇》的政治哲学维度

论柏拉图《蒂迈欧篇》的政治哲学维度 摘要:《蒂迈欧篇》服从于培养哲学王的政治教育,因而不仅仅是一篇阐述柏拉图自然哲学思想的作品。通过《蒂迈欧篇》中的宇宙论,柏拉图阐明了正义的秩序就是理性统辖下的和谐的整体。并且指出,塑造灵魂是构建政治秩序的关键环节。同时,通过阐述造物者与诸神的创造活动,指出造物者和诸神并不干预人间的政治活动。因此,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正确的政治建构应当效法造物者和诸神的创造活动,以理性支配下的和谐的整体为目标,努力造就合乎正义秩序的生活。这样一来,也就为人间政治事务的能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留下了余地。 关键词:柏拉图;蒂迈欧篇;宇宙论;政治哲学 在柏拉图的所有作品中,以自然哲学为主题的,《蒂迈欧篇》是唯一一篇。而且,它在历史上的影响也主要是自然哲学方面的。①不过,尽管历来颇受重视,人们对这篇对话的理解却仍然是问题多多。黑格尔也认可这样的说法:“‘蒂迈欧’篇自来就被当作柏拉图对话中最困难、最晦涩的对话。”②也许,问题的关键恰在于人们仅仅将其理解为一部自然哲学作品,而缺乏一个整体的视角来审视这篇对话的意义。 一、服务于政治教育的宇宙论 按照施特劳斯对于政治哲学的理解,政治哲学关注的是非历史性的“社会之最好的或正义的秩序”③。而这里所说的“正义的秩序”即是指可作为绝对标准的等级次序,表现为一定社会中的那一个阶层应当占据统治地位并得到自觉地认可和服从,那些习惯被社会养成并受到推崇,那些道德品味以政治秩序为中介而发挥了作用。④众所周知,柏拉图在《国家篇》中对于合乎正义秩序的国家进行了十分详尽的探讨。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所有的问题都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的确,在《国家篇》中,苏格拉底十分详细地讨论了理想的城邦。但是,也只是讨论而已。因此,这种理想的城邦还只是停留于言辞之中或逻辑之上。对于柏拉图来说,他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逻辑上的理想城邦。可是,理想的城邦有实现的可能吗?对于这一问题,柏拉图其实有两种回答。他首先承认,这一理想的城邦是作为评判现存城邦优劣的标准而存在的,并不奢求它能够实现出来⑤;另外一种极端的可能性就是,如果有哲学王出现,这种理想的城邦也许可以实现出来。但是,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涉及理论的正确性问题。即哲学家在思想中所创造的理想城邦或哲学王在实践中要实现的理想城邦,必须是真理。否则,何以说明在思想中创造的城邦有资格成为标准?何以说明哲学王所实现出来、创建出来的城邦就是最好的城邦呢?因此,哲学家以及具备哲学素养的政治家都必须是掌握、至少是窥见了知识或真理的人。 对于柏拉图而言,真正的知识或真理并不是对于感性现象的感知,而是对于理念的把握。在柏拉图看来,鉴于人们所习惯的是对于感性现象的感知,因此,就需要一个灵魂的转向,即通过教育使被教育者摆脱对于感性认识的习惯性依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简介和主要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469—399BC.)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与活动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人的生活领域竖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宫殿,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追求,却显示了人类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从此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希腊哲学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苏格拉底是雅典一个雕刻匠的儿子,出身贫寒,但崇尚知识,多方求学,逐渐成为具有全面文化休养的哲学家。他述而不作,没留下任何著作,其思想主要是由他的两个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作品中得知的。他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是不守本分。所以他的哲学追求便集中在认识人自己上。他提出的命题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等,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最严肃的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他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无论你们怎样处罚我,我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 因此他的哲学是道德哲学。他的讨论虽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但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如辩证的认识,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再如讨论中的问答方法,即辩证法最初的涵义,通过反复问答,揭示对话者的自相矛盾之处来达到正确认识。他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理性,要求人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发现真理,并提出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确立了一系列概念范畴。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有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思想的忠实继承人柏拉图(427—437BC.)出自雅典贵族家庭,生逢希腊城邦危机初现的时代,曾力求用自己的哲学拯救国家和社会。后致力于教书育人,留下大量著作,主要作品以对话体写就,著名的有《申辩篇》、《会饮篇》、《理想国》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问题。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其它理论均以此为基础。在他看来,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由于感知的世界总在不停地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因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比如说少女和鲜花美时,必先有一个美的概念在判断者心中,这一概念又一定和美的总体概念相一致,因而在判断者的身外必定有个绝对美的理念。美如此,真与善亦然,一切具体和抽象事物都有理念。理念是世间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他倡导对永恒的真善美亦即理念世界的追求,后来人们往往把追求纯精神的唯理主义行为称作柏拉图式的行为。柏拉图否认现时世界的真实性和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认为理念是人心之外的一种实体,真理认识只能靠对它的直接感悟,所以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论。他的理念论用于现实社会的改造,便产生了他的理想国的设计。他的哲学认识论却成为西方唯心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柏拉图像 亚里斯多德(384—322BC.)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哲学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他师从柏拉图20年,一度任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教师,后回雅典办学,著作传说达千卷之多,大多散佚,现存162卷,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气象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范畴篇》等47部,其中有些作品,可能是赝品。他是现代许多科学门类的奠基人,哲学到他的手里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他的著作中,希腊哲学的爱智与深思精神被发展到顶峰。他的哲学与他的导师柏拉图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其中的批判要多于继承。他有句科学认识史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反映他的真

柏拉图的国家主义正义论_理想国_的政治哲学解读_袁久红(1)

2004年3月第6卷第2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Mar .2004 Vol .6No .2 柏拉图的国家主义正义论 ———《理想国》的政治哲学解读 袁久红,王海风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关键词]理想国;正义;秩序 [摘 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柏拉图在探寻国家正义的过程中,从可经验的个人正义开始,通过理性的归纳,引导人们到对国家正义的认识上,提出国家的正义就是和谐与秩序。但是,国家正义在内容的体现上,又完全在于其公民的政治素质。与智慧、勇敢、节制相对应的三个阶层的划分及其各安其分、各尽其责,这既是国家正义的体现,又是国家之所以正义的条件。同时,这三个阶层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国家的伦理目的,每个公民都应该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遵循自身的正义。柏拉图正义论的鲜明特征是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与价值观上的国家主义。 [中图分类号]B502.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 (2004)02-0050-04 [收稿日期]2003-12-29 [作者简介]袁久红(1965—),男,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哲学。 罗尔斯《正义论》的问世使逐渐走向“后现代”的政治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向传统政治哲学回归,探讨诸如“正义”、“自由”等政治价值的诸多理论话语又活跃在当代各种学术专著和期刊中。然而,透过历史的沉积,在回到最初的文本时,我们会很快发现,对正义的专门性探讨在政治学刚刚发轫之时就有了深入的研究和认识,那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一部《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该书自始至终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在该书中,柏拉图的代言人苏格拉底与他的对手辩论的起源就是对什么是正义这个问题的讨论,而为了便于探索城邦的正义,苏格拉底又将国家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作了比较研究,以此进入何为正义及其如何实现的广泛深入的探讨。 一 在古代希腊的政治观念中,一个核心的观念是正义(Dik ē),它是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在柏拉图之前,哲人们围绕着正义究竟是什么作了种种探讨,但可以说,他们均不够系统,且大多停留在对正义的经验性认识的层面上。柏拉图反对正义的经验性认识,主张将正义纳入理性的考察范围,并通过对正义的经验性认识的“辩证”归纳,挖掘出正义的本质,再根据正义的本质设计出符合正义的社会制度,建立理想的国家。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真正的哲学,只有从这种哲学的高度,人 们才能认识正义的本质所在,无论城邦正义还是个人正义都概莫能外。” [1](P .83) 为此,柏拉图在《理想 国》中通过优雅的对话和智者风格的“辩证法”首先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念作了逐一的分析和批判。 首先,正义的内涵不是“把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因为,第一,正义的人要给予其朋友有益的东西,他就必须自己来判断什么是善;他必须知道对他的每一位朋友而言什么东西是有益的。因此,正义包括较高层次的知识,由于每个人不可能都拥有这些知识,正义就不能在所有的人身上得到 落实。[2](P .33) 第二,“对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来说,伤 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反而是正义的———因为他们的若干朋友是坏人,若干敌人是好 人。”[3](P .13)第三,正像发冷不是热的功能、发潮不是 干燥的功能一样,善良的人也不会伤害其他任何人,“伤害朋友或任何人不是正义者的功能,而是和正义者相反的人的功能,是不正义者的功能。” [3](P .15) 因此,正义不是“把善给予朋友,把恶给 予敌人”。 其次,正义不是“强者的利益”。色拉叙马霍斯 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3](P .18)他 还论证说:“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平民政府制定民主法律,独裁政府制定独裁法律,依次类推。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他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因此,我的意思是,在 DOI :10.13916/j .cn ki .issn 1671-511x .2004.02.013

简述柏拉图的基本政治思想

简述柏拉图的基本政治思想 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孙云龙学号:2008214295 序号:46 在柏拉图的基本的政治思想中,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有各式各样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才有了各式各样的房子,有了绿色的理念才有了世间的绿色…… 在国家观方面,表现为正义论的国家观,正义论是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柏拉图认为,人都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理性即智慧和知识,当理性支配意志和欲望时,后两者则表现为勇敢和节制。可见,智慧、勇敢和节制都是人的美德。在国家生活中,各人从事的工作取决于各自的德性具有智慧品性的人由金铸成,是国家的统治者具有勇气品性的人由银铸成,将成为保护国家的军人和武士欲望则为广大自由民所共有,它由铜和铁铸成。每个人的天性在出生时又由神铸定,它决定了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不可任意更改的。 柏拉图把正义分为国家正义与个人的正义,他在《理想国》中指出国家的正义就是国家的三个阶层各守其职、各安本分,治国者靠智慧把国家治理好,卫国者凭勇敢保卫好疆土,劳动者以节制搞好生产,从而使国家处于安全稳定之中;柏拉图强调,每个人只能从事最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各行其是,各司其职,不得任意改变。正义就存在于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关系中,每个阶级的成员都专心致力于本阶级的工作,且不应干涉其他阶级的成员所干的工作。即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因此,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使每个人都在最适合自己能力的岗位上工作是社会组织的最高原则,它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这就是社会的最大正义。而个人的正义就是人心中的三个部分各尽其职各安其分,理智以智慧统帅心灵,意志以勇敢保护心灵,欲望以节制为心灵的正常活动提供生理基础,三部分协调配合,使心灵处于和谐安宁之中。柏拉图在社会分工论和等级论的基础上得出了正义的定义。他说:“正义就是三个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在如何实现正义这一点上,柏拉图还特别推崇哲学家治国的思想。哲学家执政治国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也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哲学王统治则是实现柏拉图正义理想的关键,离开哲学王统治,正义的实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为了实现正义理想,哲学王统治是必要的。同样,哲学王统治也是合法的,它的合法性不在于人们的同意,而在于哲学家基于智慧统治的自然正当性,它无需经过人们的同意。有了必要性和合法性,不等于就有了可能性。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统治尽管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极其困难。哲学家的产生就比较困难,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更为困难。最后,柏拉图提到,如果哲学家有幸成为统治者,它要根据理想的

【柏拉图哲学思想作文】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哲学思想作文】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柏拉图作为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中充满着对世界的深邃解读,浏览柏拉图的思想却发现这些思想不时的和我国的传统思想发生着碰撞,迸发出共同的火花。以下是精心的柏拉图哲学思想作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柏拉图与中国哲学家的几点重合 摘要西方哲学作为西方智慧的千年沉淀,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样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柏拉图作为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中充满着对世界的深邃解读,浏览柏拉图的思想却发现这些思想不时的和我国的传统思想发生着碰撞,迸发出共同的火花。 1 西方哲学启蒙时期与我国传统思想的重合 西方哲学和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一些不同:西方哲学理论注重的是知识,认识以及论证,中国的传统思想则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和修养。其实二者也不是完全彼此分离的,有知识也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好的道德修养也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是中西方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西方哲学自从古希腊开始就是走的一条知识的路。古希腊的哲学家早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在此之前的一些古代文明大都带有很浓厚的神话色彩。比如说古巴比伦有一个说法,传说我们所在的世界是

在一个大乌龟的背上,这个乌龟游弋于大海之上,乌龟动一动就会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古希腊哲学开始脱离神话性质,开始用理性去思考问题。所以就出现了恩培多克勒的“土,水,火,气”四元素说。我们知道,我国在古代的时候有五行说,所谓的“五行”其实就是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中西之间的这两种思想不约而同都回答了世界的构成。这也算是早期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一个偶然重合。严复在对西方文化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说:“盖彼 __为体、民主为用”。① 2 柏拉图的作品风格与我国哲学家的重合 到了古希腊哲学高度发达时期,哲学家们的目光逐渐的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人生和社会等问题上来了。当时出现了一批对人们思想有着深刻影响的哲学家,其代表人物就是大家熟悉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作为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本人具有浓厚的诗人气质,确切的说,柏拉图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在历史长河中,柏拉图的文学造诣并不比他的哲学造诣差。而庄子也是一个公认的大文学家,当然他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庄子的哲学非常深邃,文笔也美妙至极。柏拉图的对话有很多篇,其中有一篇记录的是大家坐在一起喝酒聊天,中文翻译为“会饮篇”。《庄子》这部著作最大的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及其对近代西方民主理论的影响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及其对近代西方民主理论的影响 学号: 姓名:

柏拉图政治哲学中统治权理论和自由、民主、容忍三大悖论的提出对民主制度提出挑战,近代民主理论在深入分析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同时对其政治理论的核心问题——“谁应当统治”进行解构,并最终将此问题转换为“应如何对统治者进行管理”这一现代民主问题。其手段是从对执政者的人格设定入手,提出选择政治精英的制度理想和基本标准,揭示政治精英堕落为“无赖”的理论可能性,补充完善防范“无赖”的政治理念及其演变过程,进而对剥夺“握有利剑的疯人”的道德正义性和历史正义性进行理论论证。 一、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及其隐性基础 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中心问题是:谁应当统治这个国家?按照柏拉图的正义理念,天生的统治者应该统治,而天生的奴隶应该受到奴役。那么,天生的统治者应该是什么人呢?柏拉图本人的回答是:最优秀,也就是最睿智的人。他认为,“除非真正追随哲学的人获得政治权利,或者拥有政治控制权的阶级靠天赐良机变成了真正的哲学家,人类将不会有好日子”。为了这最好的统治,柏拉图对五种政治制度进行了分类并对其优劣进行了品评。1和2为君主政体:由一个好人统治,它的变体是暴政——由一个坏人统治。3和4为贵族统治:

由一些好人统治,它的变体是寡头统治——由一些不好的人统治。5为民主:由人民,或多数人统治,即大众统治。柏拉图认为:好的制度的特点是依法治理,其中最好的制度是由一个人统治的君主制,其次是由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最差的是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相应的,坏的制度的特点是不依法治理,故最差的制度是由一个人统治的独裁,其次是由少数人统治的寡头政治,最好的是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对于民主制,柏拉图认为“它是最坏的有法律的制度,最好的无法律的制度”,因为“大多数人统治的制度在一切方面都是虚弱的,既不能行大善,也不能作大恶”。柏拉图还提出民主制可能导致的“自由悖论”、“容忍悖论”和“民主悖论”。“自由悖论”认为:在不受任何约束控制的意义上,自由必然导致非常巨大的限制,因为它使得恶霸随心所欲奴役顺从者;“容忍悖论”认为:无限的容忍一定导致容忍的消失,因为如果我们把无限的容忍甚至扩展到那些不宽容的人,如果我们不准备去捍卫一个容忍的社会反对不宽容的攻击,那么容忍者就会伴随着宽容一起遭到毁灭;“民主悖论”认为:通过大多数人的选择,一个暴君可能登上统治者的宝座。 可以说,柏拉图关于民主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政治哲学仍有很大的挑战性,如何应对柏拉图的挑战尤其是如何避免柏拉图提出的民主制的三大悖论,对于今天的民主理论应是永恒而常新的课题。近代民主理论认为,在柏拉图的理论中有一个隐而未现的前提应该值得注意,那就是:柏拉图将政治权利完全等同于统治权,这样就把我们所有的政治努力都建立在“希望成功地获得优秀的、有能力的统治者”这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柏拉图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并非是现在一些学者所认定的,就是一个客观的唯心主义者的早期代表,对于他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与与讨论,本文就试着做一点这方面的工作。 柏拉图出身于奴隶主又是较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喜欢艺术和哲学,又受到奴隶制政治的影响和吸引。在他成长的年代中,当时正是古代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创建时期,也是奴隶主头子间争权夺利,主张要更民主些还是更****些,相互间血腥较量,垂死斗争的时期。漫长的伯罗奔尼苏战争就是这一斗争现实的体现。残酷的斗争现实,给予了柏拉图思想的深刻影响。另外,希腊的两个较主要的宗教,如奥林匹克神和俄耳菲斯教的宗教意识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再由于他成年中热爱诗歌和戏剧等艺术,所以古希腊以神话为题材的史诗和戏剧等,也在柏拉图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审美的种子。总起来说,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还是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如米利都派、毕达哥拉斯派、恩培多克勒、爱利亚派的自然哲学,智者派的社会哲学和伦理学。其中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深的为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恩培多克勒的原始物质论,爱利亚派中的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苏格拉底以善为主的哲学与伦理学。其中又以苏格拉底无惧无畏的恂道精神对柏拉图思想的成熟和以后的志向确立影响最大。因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又是执友,所以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的学说和品德,基本上就成为柏拉图学说建立最为主要的理论基础。以上这些就是形成柏拉图思想较为直接的现实基础和原因。柏拉图吸收如此丰富的古希腊文化,与他一生中勤奋学习读书,多次出游,广集人材,兴办学园有关。 据有关资料介绍,柏拉图一生的着作以柏拉图的名义流传下来的有30多篇对话和13封信,如《斐多》、《斐德罗》、《巴门尼德》、《国家》、《会饮》、《大希庇阿斯》、《智者》、《斐利布斯》、《蒂迈欧》、《法律》等等篇。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研究,大体上分辨了真伪,确定了着作的先后分期。现在比较公认的有25篇对话和1篇替苏格拉底作的《申辩》为柏拉图所作,在13封信中,一般认为第7封信比较可靠,被看作柏拉图的自传,但也有人存疑。 下面我们从柏拉图的一些公认的着作中,还有一些相关的研究的资料中来讨论一下柏拉图思想中的真善美的问题。 一、真实的存在与理念论 柏拉图的宇宙观不是一般的纯自然哲学的宇宙观,而是自然与宗教和伦理相结合为一体的,为他后期思索所独创的宇宙观。柏拉图的宇宙观虽然为罗素所否定,但肯定的人大有人在,我认为不可似罗素那样地轻易否定,而是要深入地研究,分清是非清红皂白。 首先是他的客观真实存在论。在他的名篇《蒂迈欧》中,认为在整个宇宙中有四个方面的真实存在,其中有神、理念、空间和混沌物质元素。 柏拉图是有神论。神是宇宙的第一真实存在,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宇宙的创造者,他是永恒的,不变的实在。但是,柏拉图所说的宇宙神与一般宗教的上帝基督不一样,宗教的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柏拉图的神就不能创造理念、空间与物质的基本元素等。也与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也不完全一样,有那么多的神话故事。柏拉图所说的宇宙神只能是哲学道理中的自然神,是自然造化中的主宰者、指挥者、管理者和创造者。在他讲神掌管宇宙,创造宇宙

浅谈古希腊哲学及柏拉图哲学的产生及发展

浅谈古希腊哲学及柏拉图哲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古希腊哲学的诞生 作为一门“爱智慧”(philosophy)的学问,哲学——这个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的学科正在遭到冷落。其中的原因当然和哲学的“无用之学”这一性质有一定联系,但更主要的原因我认为还是现在的人们对哲学产生了种种误解。对哲学的误解并非现在才有,其实古已有之。相传古希腊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在夜晚仰望星空,失足掉落在井里,邻居们就嘲笑他只关注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忽视了自己脚下的路。而在第二年,这位“不切实际”的哲学家用自己积累的自然知识,预见了橄榄的丰收,赚了大钱,从而一下子成为了当地最富有的人。也许这个故事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哲学并非一门完全无用的学问。作为一种世界观、方法论,人类思辨产物的哲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不像工业革命、科技进步、社会制度变革那样对人类社会产生显著而又迅猛的促进作用,它是一种“隐性基因”,虽然我们难以察觉到,但它确实是以某种“纯粹思想”的形式对人类世界产生了漫长的且更为深刻的影响。 古希腊是哲学的发源地,所以它本身也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对自然界与人自身的奥秘的探索与发掘,促使古希腊人创造了哲学这一门学科。除古希腊外,那个时代的东方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启蒙,开始出现了一些哲学思想,但是在这里我着重探讨狭义的哲学,即古希腊人创造的philosophy这门学科。因为那个时候的思维形式还是很原始朴素的,所以早期的哲学所呈现出的感性特点与神话宗教具有很多的相似性,“世界万物和人们自己都处在一种感性的神秘互渗。”(杨适著《哲学的童年》)这种“神秘主义”的影响在晚期希腊哲学及中世纪哲学体现得尤其突出。不过,哲学的产生说明了古希腊人的世界观已开始由感性具体的原始思维模式向更合理、更具逻辑性的深层层次进发。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有以下三点: 一,“惊异”。二,需要有“闲暇”。三,具有“自由”。关于“惊异”,亚里士多德曾这样说: 古今人们开始爱智慧都是由于惊异。······感到困惑和惊异的人想到自己的无知,为了摆脱无知,他们就爱智慧,因此他们这样做显然是为了求知而追求学术。而不是为了任何实用的目的。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人类进行哲学思考仅是为了“解答困惑”而非功利性目的。从后来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难发现,哲学家们大都不会带有功利色彩地去做学术研究。关于哲学的产生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也许会更深刻全面,在此不再说明。 二前柏拉图时代的哲学家 在柏拉图之前,古希腊哲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都已提出了各自的哲学观点。他们的观点中几乎都是以探讨“世界本源”这一问题为中心。

柏拉图的不平等和中国文化不平等是天壤之别

柏拉图的不平等和中国文化不平等是天壤之别 你对柏拉图思想意义认识不足。 柏拉图或者说苏格拉底,让人去信奉精神绝对的理念世界,这是人类认识的飞跃,没有这一点,人类精神就不能独立,没有精神独立,人类就没有心灵的平等。 人类先天禀赋,永远是不平等的,就如同大自然的生物,高低不等,千差万别,人类不过是它们中一员。这是人类一种基本的大自然属性。 但是人类还天赋的具有精神属性。而人类去认识这种精神,是没有外在物质客观限制的,是没有门槛的,即人人可以自由平等的去认识这种精神,而一旦信仰了这种精神,把精神信仰视为生命意义的原则,那么人类文化获得了一种精神的平等,因为这种精神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人类的物质文化是这种精神的演绎,因此在这种伟大的精神面前,每个人都能自由平等的用灵魂去拥抱这种精神,去朝圣这种精神。因此,平等的意义理应是精神自由信仰的内涵。 所谓平等就是人类的不平等,这是尼采反对大众低俗浅薄的强者呼喊,如同木秀于林而不畏平庸者妒忌。针对雅典极端平等民主制的弊端,柏拉图《理想国》中也主张了人类不平等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对应了人类的历史实践,但是未免不近人情,屡屡被指责。但是要注意,柏拉图政治不平等立足的基础,仍然是坚守着精神自由信仰的灵魂,柏拉图并没有抛弃精神的自由平等,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柏拉图的不平等和中国文化的不平等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区别的标志,就是精神独立自由的取舍。 中国的不平等不是精神独立意义的,是没有普遍纯粹精神概念的,是只有物质权利争夺和压迫而没有纯粹精神自由平等的创造和生命永恒意义的升华。 所谓精神平等,是人类在认识精神律令(柏拉图的纯粹理念)面前一律平等,是在基督教的上帝精神面前人人平等,是在康德的绝对命令精神面前的人人平等;注意现在流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个含混的说法,因为它避开了法律内容是否正义,法律如果是建立在自由正义人性的基础上,那么法律就接近上帝精神,但是它永远不能等同、更不能超越上帝精神,因为人是有缺陷的,人可以不断的完善的追求上帝精神,但是人只有在理想即理念中敬仰纯粹完美的上帝精神。 所谓精神平等,是认为每个人精神进取的地位是绝对独立自由平等的,谁都不能依靠世俗特权和上帝建立特殊关系,谁都不能靠政治特权去代表上帝,去垄断的总经销上帝精神,谁都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自我标榜是最高真理的化身。 而以上禁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被彻底的边缘化,因此,中国文化不平等的精神基础和柏拉图的政治理想的精神基础,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并且是根本对立。 柏拉图虽然反对民主政治的平等,认为人先天的存在不平等差异,但是柏拉图只是从物质层面确定了人有优劣差异,进入精神理念层面,柏拉图恰恰是在缩小人的物质差异,《理想国》中是取消私有制,这就根本上限制了人的物质收入差距;《理想国》中,没有家庭,子女和父母互不相识,这就在制度上保证能实现中国文化的大同理想“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中国文化有这种浪漫理想,却没有逻辑精神保证);《理想国》中的哲学王,是被选举产生,不仅是要求他甚至强迫他作出个人牺牲而必须服务于公共政治。可见,柏拉图认为人有自然客观差异,但是人可以在精神理念的追求中缩小人的社会地位差距,取消私有制、取消家庭,是根本性的限制人的物质欲望的精神理想。可见,柏拉图认识到人的自然不平等,但是他的政治理想是缩小人的不平等,限制社会的两极分化。 当然上述政治理想是乌托邦,迄今为止,对人类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负面价值。 柏拉图理念思想的真正价值,是为人的精神信仰打开了天启,而一旦认识到存在实在的绝对精神,就必然会打倒人间的偶像崇拜,由此开辟了个人的精神自由独立的道路,这条路又必然是理性的通向个人平等、社会民主的道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