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科版 初中物理 第一章 声现象 教案

苏科版 初中物理 第一章 声现象 教案

苏科版 初中物理 第一章 声现象 教案
苏科版 初中物理 第一章 声现象 教案

课 题: 引 言 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然界许多奇妙的物理现象具有规律性,物理学就是探究这些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知道物理学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深刻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进行看图、实验、讨论等学习活动,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2)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 (2)通过讲述物理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形成“喜欢物理”的情感态度。 【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物理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进入八年级时,你将会学习一门全新的课程——物理,英文名称是否physics ,她将带你进入奇妙的物理世界给你科学想象的无限空间。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我们探究的物理现象,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研究,我们还会发现许多有趣和意想不到的问题。

同学们,物理学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从树上掉下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钢铁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漂浮在水面上?广播电视、移动电话、因特网能传递各种信息……我们心头还萦绕着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奇妙的物理现象

[看一看]点燃两支蜡烛(一长一短),用玻璃杯罩住,观察

是长蜡烛先熄灭,还是短

蜡烛先熄灭?(见课本图0—1) [议一议]为什么短(长)的先熄灭?

[点 拨] 如果玻璃杯较小,蜡烛燃烧后产生的温度高密度小的二氧化碳气体上升到

玻璃杯的顶端,长蜡烛先熄灭;如果玻璃杯较大,二氧化碳气体下沉到杯 的底部,短的蜡烛先熄灭。

[猜一猜]用酒精灯加热盛水的烧瓶的颈部,不金鱼会怎样?(见课本图) [想一想]金鱼为什么没有被迅速烫着?

[做一做]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见课本图) [想一想]书上的字为什么变大了? [试一试]给你玻璃杯、课本(纸张)、文具盒(铁质)、塑料板等到物品,隔着上述

物品,磁铁对铁钉的吸引会发生变化吗?

0-1

[点拨]同学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奇妙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将它们

分为:声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电现象、热现象、磁现象等。为了解开这些物理现象之谜,我们要多留心观察,勇于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小结归纳](板书)

物理现象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包括:力、热、声、光、电等到现象。

2、物理学对人类的贡献

[看一看] 播放多媒体”神舟”六号飞船升空及飞行;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山峡水电站;航空母舰、核潜艇等图片。

[议一议]人类创造了许多奇迹,你们有何感想呢?

[点拨]在17—18世纪,由于生产的需要,促进蒸汽机的研制和改进,解决了机械的动力问题,人们由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机械生产,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它可以正确无误地辨认人的声音和手写的字体,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2亿次。

[说一说]同学们,你能说出物理学对人类还有哪些贡献呢?

[小结归纳]物理学的重大发现,有力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物理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可谓功勋卓著。(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下列物理现象中:(1)地热喷泉;(2)闪电;(3)乐音和噪声;

(4)钱江涌潮。

属于力现象的是;热现象的是;电现象的是;光现象的是;声现象的是。

[例2]太阳照着树,会在地上留下影子,我们注意到,时间不同,树影也不同。能否用树的影子来记录白天的时间呢?关于这方面的应用,你还知道哪些?

[解析]可以用树的影子来记录时间,这是因为一天的不同时段,树的影子长度和方位都会有所不同,古代的日晷、圭表都是应用这一原理。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总结]

(1)物理现象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包括:力、热、声、光、电等到现象。

(2)物理学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课后准备:

玻璃杯、(熟)鸡蛋、精食盐、回形针

课题:引言二、体验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通过探究装满水的杯子里能放多少回形针,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热爱科学、积极探究的欲望,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难点】体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平时见到过哪些物理现象?

学生:……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你们对这些物理现象是怎么思考的?又是怎样怎样的?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就是要学会科学探究,那么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事例来说明。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一读]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故事。

[想一想] 要探索自然界存在的无穷奥秘,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科学家是通过科学探索去认识它们的,科学家是如何研究的呢?

[点拨]同学们,意大利生理学家伽伐尼和物理学家伏打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而且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做出猜想和假设,为了检验猜想和假设,伏打又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并非生物电,而是两种不同金属与导电的液体接触产生了电,并且伏打又根据这一发现制成了伏打电堆。

[小结归纳]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当然上述步骤中贯穿着交流和合作的过程。

[点拨]科学探究不仅对科学家研究科学问题是需要的,对我们学习物理学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也同样是需要的。

[体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1.怎样使鸡蛋上浮和下沉?

如图所示,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鸡蛋沉入水底.

[想一想]如何使鸡蛋上浮呢?

[试一试]向杯子水中加盐并不断搅拌,会发生什么现象?

[想一想]如何使鸡蛋下沉呢?

[试一试]向上次实验的杯中加水并不断搅拌,会发生什么现象?

[想一想]能不能使鸡蛋悬浮在水中呢?

[试一试]向上次实验的杯子水中加适量的盐并不断搅拌,直到鸡蛋悬浮为止.

2.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

器材:玻璃杯(塑料杯、纸杯)、回形针、水、食盐

步骤:取一只杯子,在杯中倒满水

[猜想]若将一只回形针轻轻放入水中,请猜想一下,

水是否会溢出?

学生:不会(或会)

[试一试]将一只回形针轻轻放入水中,观察水溢出了吗?

学生:没有。

[猜想]猜想一下,在水不溢出的情况下,最多能放入多少回形针?

[试一试]学生两人为一组,继续放入回形针,直到水刚冒出为止,记下在水不溢出的情况下最多能放入多少回形针?

[算一算]实际放入的数量与你的猜想数字相差多少?

[交流合作]与其他小组交流一下,谁放得最多?猜一猜,放入回形针的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液体种类和杯子大小。

[小结归纳]对上面的实验我们一定会感到很有趣,也一定会感到很吃惊——猜想和结果会有那么大的差别!这就是我们进行实验探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乒乓球的反弹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1.与接触面的硬度有关

2.与乒乓球被举的高度有关

3.与乒乓球的材料有关

4.……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1.用同一乒乓球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分别接触水泥地面和木板表面,观察乒乓球弹起的高度;

2.用同一乒乓球先后从不同高度自由下落,接触水泥地面,观察乒乓球弹起的高度;3.用不同乒乓球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接触水泥地面,观察乒乓球弹起的高度;[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别进行实验,测量出乒乓球弹起的高度。

[分析与论证]

由测量结果交流分析得出影响乒乓球反弹高度的因素。

[提出新问题]

如何使乒乓球反弹的高度超过抛出的高度?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总结]

科学探究的过程:(板书)

1.提出问题:

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猜想与假设:

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应针对探究目的进行周密的设计;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数据的记录在案要尊重事实,不可拼凑;

5.分析与论证:

实验数据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分析论证才能形成结论;

6.评估:

对探究的过程、结果,都要进行充分的考虑;

7.交流与合作: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意识,同时要思考别人的意见,形成有合力的团队。

五、作业

预习《声音是什么》

课题:一、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2)利用声音传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声音传播需要传声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

(2)结合,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建筑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都使人感到刺耳难听。乡村夜晚稻田中的蛙声,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想知道与声音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同学们对声音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老师真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让我们共同协作,一起来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声音的产生

[做一做]请同学们设计方案: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你能不能设计方案使其他的物品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各组提出活动方案、讨论。

[具体方案]:

(1)用摩擦、搓揉、指弹、撕等方法使纸发出声音,也可把它做成纸筒,纸笛,纸炮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2)一杯水到在地上会发出声音。

(3)向笔帽中吹气,会有声音;笔帽扔在地上会有声音;敲击笔帽也会发声。

(4)拨动橡皮筋会有声音。

[体验]同学们用手摸着喉头,然后发出声音,这时手指有什么样的感觉。击打音叉,把发声的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有什么感觉。

[议一议]学生讨论交流,上述物体(橡皮筋)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是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只有固体能发声吗?液体和气体呢?

[小结归纳](板书)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演示](1)把发声的音叉放入不中,溅起水花。(2)扬声器发声时,纸屑上下跳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用碎纸屑洒在鼓面上,发声时纸屑跳动,用手按住鼓面,

纸屑停止跳动,小鼓不再发声。

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应用]让学生一些发声物体振动的事例。

[想一想] 大家能能举出发声体不振动的事例吗?

(二)声音的传播

[做一做](1)将衣架挂在细绳中央,当同学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你听到了什么?如果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试一试你还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吗?

(2)把耳朵贴在盛水鱼缸外面,让同学把石头放在水中敲击,你听到了什么?

[想一想]它们在声音传播方面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析总结:气体、液体、固体可以传声。

[讨论交流]请学生举一些气体、液体、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

[演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中,

再把瓶内空气逐渐抽出,声音有何变化?

[点拨]师:声音在空气污染中传播,随着空气的减少而减弱

(引入“真空”概念),再把空气逐渐放入广口瓶内,声音又逐渐加强。

[小结归纳](板书)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音是一种波

[演示]一滴水滴入水中,引起水波。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的水波。

[引导]介绍: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类似的方式传播的。但是人眼看不见。

[演示]图1-7实验

[议一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结归纳](板书)

1.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声波,声音在空气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声能。

介绍:医学上的超声碎石的原理。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

[做一做]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想一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要测量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快慢,需要测量出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学生分析总结:不一样;需要测量出声音传播的距离和时间;

测量工具:皮卷尺和秒表。

[议一议]怎样估测声音在空气中(300m以上距离)传播的快慢呢?

学生讨论交流后总结:用皮卷尺量出一段300m以上距离,当站在终点的人看到起点发令枪冒烟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听到发令枪声时,按停秒表,读出时间,算出速度。[点拨]师: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 m/s;钢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 m/s。

[小结归纳](板书)

1.空气中的声速:340m/s。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ld >v液>v气。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类型一: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1]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敲击产生振动而发声的;在山间小路上的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空气

传入耳的。

[例2] 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

原因是 B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经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类型二: 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例3]正要咬饵上钩的鱼,突然听到脚步声受惊逃走,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C )

A.大地——空气——水——鱼 B.空气——水一一鱼

C.大地——水——鱼 D.水——鱼

[例4]如图7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

股接触的乒乓球会_弹__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

在_振动__,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

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若在月球表面

上进行此实验,则__不能_(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

述现象,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是真空) .

类型三: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例5]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为了伏击日军火车,侦察员常用耳朵贴着铁轨来提前判断是否来了火车.这是利用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例6]请看下列声速表中几种物质的声速[v(m/s)]

(1)声速的单位是m/s ;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速度比空气快

(2)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有关。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总结]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声;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声具有能量。

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在图9中,小明与小红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

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铁丝比棉线传声性能好____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

声音了,这是由于__细棉线停止了振动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__不能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理由是:细棉线没有拉直不能振动,从而不能传播声音。

2.阅读材料

会“跳动”的声音

声音不但会“爬行”,而且会“跳跃”。

1921年5月9日,前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据调查,在半径7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千米到16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令人奇怪的是,从半径160千米半径一直到半径300千米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

这真是令人奇怪而有趣的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地带呢?原来声音有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传播时,爱拣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如果某一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当声音经过这些地方时,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又向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一种“跳动”现象。上面所说的现象就是爆炸声上下跳动产生的。

有人总结了一条经验: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示着要下雨或者已经下雨了。因为这时空气湿度大,温度低,容易传播声音。

请回答:

(1)声音喜欢走什么样的介质?

(2)简述由传声差别预测天气的道理。

答案:(1)声音喜欢走温度低的介质。

(2)因为晴天空气湿度小、气温高,不容易传播声音;而阴雨天空气湿度大,温度低,容易传播声音。

五、作业

《课堂作业纸》

课题:二、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响度大小与振幅及发声体距离远近有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2)组织不同学生利用各种乐器发声及本人参与发声来认识音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要素及相关影响因素。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两首乐曲:二胡独奏曲和笛子独奏曲

(请两位同学上台演奏)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一谈听到的两首乐曲,有哪些方面是不同的?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同一首乐曲声音有强弱,调有高低,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声音与声音有什么不同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响度

[做一做]教师用大小不同声音说“同学们好”,要求学生区分两次声音有什么不同?[议一议]学生交流讨论:两次声音一次大,一次小。

[点拨]师:声音大即强,声音小即弱。

[小结归纳](板书)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演示]演示敲鼓

[思考]用什么方法使鼓发出的声音更响一些?用什么方法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呢?

学生思考回答:用较大的力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大,响度大;洒一些碎纸屑在鼓面上,用较大的力敲击,鼓面振动幅度增大,纸屑跳得高,响度增大。

[试一试]如果换音叉做上述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学生思考回答: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幅度大,响度大;在音叉旁边用细线悬挂一

轻质小球,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幅度增大,小球弹起幅度增大,响度增大。[点拨]师:声源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想一想]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归纳](板书)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试一试]人站在距发声体远近不同的地方响度如何?

[议一议]近的地方振幅大,声音大;远的地方振幅小,声音小。

[小结归纳](板书)

3.人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二)音调

[做一做]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都说“声音的特征”,其他学生听后区分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

学生分析总结:女生声音高,男生声音较低。

[试一试]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不

同?

[猜一猜]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可能与梳齿的振动快慢有关。

[点拨]师: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快,快速拨梳齿,梳齿振动慢。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

[读一读]学生阅读“信息快递”内容。

[小结归纳](板书)

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反之,越低。

[点拨]师:通常女生比男生的音调高。女高音、男中音就是指音调的高低。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类型一: 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例1]用手轻按自己喉咙两侧,张开嘴小声发出“啊”,手感觉叫喉部振动幅度小,再大声“啊……”时手感觉喉部振动幅度大,为说明了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例2] 弦乐队在演奏前,演奏员都要调整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功能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B)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传播方向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总结]

1.音调和响度;

2.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回音壁

[拓展]

1.回声及其利用

回声是声音从振动的发声体发出到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秒。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例如要测定海底的深度,可以从船上发出特定的声音,并使用特定的仪器接收到回声信号,并记录下回声与原声之间的时间间隔t,在查出声音传播速度v的条件下,即可算出海底的深度。

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在处建筑都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原理造成的声音效果。

2.阅读材料

会“拐弯”的声音

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声源产生的声音一定由声源处沿直线向四周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是向上拐弯的。

(1)赤日炎炎,在水沙漠或戈壁滩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叫喊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途径向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五、作业

《课堂作业纸》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闻其声如风其人”;我们在欣赏流行歌曲时,一听到歌声就知道是谁唱歌,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声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三)音色

[听一听]用几种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比较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试一试]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发出音调相同的声音单作凭听觉能否辨认出声音是从哪个乐器发出的?

[点拨]师:即使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也可以区分,这是因为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各有自己的特色,称为音色。

[看一看]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

[点拨]师:上述四种乐器,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它们发出声音的波形也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声波的波形都很有规律。

[做一做]所有同学都闭上眼睛,请三位同学到后边朗诵同一首诗,其他同学指出是谁。[小结归纳]

1.音色是由发声体自身决定的,反映声音的品质。

2.影响发声体音色的因素:

(1)构成发声体的材料不同,音色不同;

(2)构成发声体的形状不同,音色不同;

3.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板书)

[拓展]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

[做一做]请一位同学上台演奏二胡,同学们观察他演奏时,手的位置改变情况,同时比较音调的变化。

[想一想] 学生交流: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归纳]

弦乐器的弦越短、越细、越紧,音调越高;弦越长、越粗、越松,音调越低。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07株洲)宋祖英和汤灿都是湘籍著名歌唱演员。当她们表演女声二重时,

我们仍能分辨出她们的声音来,这主要是因为她们的歌声有不同的( A ) A .音色 B .响度 C .音调 D .音速 [例2](07大连)如图1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 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可发出不同音高。 那么发声体是_瓶子和水_,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 右是_降低 。(选填:“升高”、“降低”或“”相同)

[例3] (07江西)如图6所示,甲图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振动 ;乙图中的游泳者 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 液体 中传播;丙图中小白兔能分辨出叫门的不是外婆,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来判断的.

[例4](07扬州)小明在表演二胡时,首先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 音调 (填“响度”或“音调”)。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振动 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二胡的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例5](05安徽)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发生里氏9级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有几十万人遇难。这次灾难之后,国际上加强了对海啸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已知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 ,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到最近的陆地距离是300Km ,海浪推进的速度是200m/s ,则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陆的时间是 1300 s 。

[例6]学习了《声音的特性》后,小明和他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实验: 甲: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发出的声音不同。 乙:用医用听诊器了解人的心脏跳动的情况。 丙:用二胡和小提琴同时演奏《二泉映月》。

丁:使正在发音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你认为能探究影响声音特性的实验有哪几个?各探究了哪些特性?其它实验虽然不是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 答案:能探究影响声音特性的实验有实验甲和丙。甲探究了声音的音调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丙实验探究了音色是由发声体的自身决定的。

乙、丁实验不能探究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乙实验说明医用听诊器能减少声音的分散,能增大响度;丁实验说明了物体发声时在振动。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 结] 1.音色是由发声体自身决定的,反映声音的品质。

2.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五、作业

《课堂作业纸》

甲 丙 乙

课题:三、令人厌烦的噪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认识噪声。

(2)知道的来源及危害。

(3)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噪声

(2)组织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寻求减弱噪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乐音和噪声的关系分析,进行思想熏陶,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对噪声来源和危害分析,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强化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难点】分辨乐音与噪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听几种声音:

(1)小溪流水,森林中鸟鸣声,配乐诗朗诵,谈谈对这些声音的感受(声音优美)(2)机器的轰鸣声、公路汽车过路声、建筑工地上的打桩声(令人厌烦)

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一谈听到的上述声音,有哪些方面是不同的?

导语二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同学们,在平时,你们认为哪些声音让你心情愉悦,哪些声音让你心烦,说一说。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噪声的来源

[做一做]教师:请同学们听两次声音。(第一次优美动听,第二次吵杂难听)

[读一读]学生阅读“信息快递”,了解什么是乐音和噪声。

[小结归纳](板书)

1.乐音:通常是指哪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

2.噪声:通常是指哪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

[讨论交流]如果我们正在上课而旁边有人在欣赏音乐,那么这“动听的音乐”对我

们来说需不需要呢?而对于欣赏音乐的人来说是否也不需要呢?

[拓展]

1.从物理学角度讲:

(1)乐音是四发声体做有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2)噪声是四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看一看]学生阅读课本图示,观察乐音和噪声的波形。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家庭、学校周围环境,在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声?(学生根据亲身经历列举)噪声的来源:

建筑工地上机器发出的各种声音;公路上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家属区(住宅区)小工厂发出的声音;家用电器工作时发出的声音;自习课时同学随便讲话的声音。 (二)噪声的等级及危害 [拓 展]噪声的危害:

噪声被列为当代社会主要污染之一,它会使人心烦意乱,神经紧张,损伤有的听觉,使人产生头痛,记忆力衰退,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和工作。噪声还是诱发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喷气式飞机和水泥搅拌机的噪声能使人头痛、呕吐。极强的噪声,能直接导致人和动物的死亡。 [读一读]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声音的级别和对仗的影响。 [举例] 噪声的危害:

例1.1964年,美国空军作超音速飞行实验时,在飞机的轰鸣中,一个农场的10000只鸡中有6000只死亡。 例2.《楚天金报》消息,4月15日清晨,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一个单位搞宣传活动时,伴随着激扬的音乐声,飞翔在空中的15只珍希红嘴相思鸟纷纷落地而亡! (三)噪声的控制

[讨论交流]分析声音到达人耳的过程(声源——介质——人耳),引导学生讨论控制噪声的方法。

[小结归纳] (板书)控制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想一想]以下各图中控制噪声的方法分别属于哪一种?

图1 图2 图

3 乐音的波形有规律 噪声的波形毫无规律

[议一议]减弱城市噪声污染的具体措施:

(1)抓植物绿化工作:在道路两旁、园区植树、种植草坪;(2)汽车在市区禁用喇叭,禁止载重车穿行;(3)城市住宅区内禁止商店或摊贩用高音喇叭做商业广告;

(4)市区禁止燃放鞭炮;(5)在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设置噪声测量仪;(6)市区建筑工业要设计隔音板禁用搅拌机等。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类型一: 区分乐音与噪声及噪声的来源

[例1]有人说音乐是乐音,因此音乐声不会成为噪声,你认为这一观点对吗?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从环保角度讲,所有声音都可能成为噪声。

[例2]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声音:()

①工厂车间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

④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⑤婚庆时的爆竹声⑥山间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C )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①④⑤⑥

[例3] (05桂林课改)噪声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有三大部分: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居民噪声。请你分别列举出一个工业噪声和一个交通噪声的实例。

工业噪声:工厂机器的运转声。

交通噪声:机动车辆的轰鸣声。

类型二: 噪声的控制

[例4] (07常德)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

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C)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例5] (07厦门)如图所示.为了使道路交通更加通畅,厦门市几条主干道架设了高架道路,高架道路的路面铺设“海绵”沥青,部分路段两侧设有高3 m左右的透明板墙,铺设“海绵”沥青和安装这些板墙的主要目的是(B)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 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

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 D.阻止车辆废气外泄

[例6]假如你是一名城市建设的规划者,你将怎样采取怎样的措施减弱噪声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答案:①植树、种草②设置隔音板③工厂、娱乐场所应远离居民区④在市区内禁止鸣笛⑤机场应修建在远离市区的郊外等。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总结]

1.乐音:通常是指哪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

2.噪声:通常是指哪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

3.控制噪声的途径:

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拓展]

阅读材料

城市噪声的来源与控制

城市噪声来源有: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环境噪声。控制措施有: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对噪声大的机器安装消音器并限制使用,未安装消音设备的机车不得驶入市区,不安装高音喇叭,市区内禁止鸣放高音喇叭等;积极搞好城市绿化植树,宜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例如城市高架快速干道系统——上海市内环线上,采用质量轻、强度高、隔音性能好且耐腐蚀的先进材料——聚碳酸脂板作为隔音材料,尽可能降低高架干道上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污染。此外,在市区有关地段如闹市区等处设立噪声监测及分贝显示装置,以加强对哭声的控制。同时加强每个公民控制噪声的环保意识,不制造噪声并增强增强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律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阅读上述材料可知减弱噪声的方法是: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3)在教室里上课,室外常有噪声干扰,请你至少提出三种减小噪声干扰的方法:答案:①建议学校依靠环保部门,依法清除学校周围的噪声源②改进噪声发生处的设备,减弱噪声③关上教室门窗④在教室周围多种树⑤设置隔音墙等。

五、作业

《课堂作业纸》

课题: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与觉动物的听觉范围。

(2)知道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3)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人的听觉频率范围.

(2)组织学生通过观看利用多媒体演示超声波与次声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引导与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科学的求知欲。

(2)使学生认知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难点】超声波与次声波的特征及应用解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师:我们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对于听觉正常的人在空气中是不是都能听见物体振动发出的所有声音呢?

导语二师:在我们生活中,我们能听见蜜蜂飞舞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为什么听不见蝴蝶飞舞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呢?

用多媒体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中火山、地震爆发前夕,自然界的动物引颈倾听,然后立即四处逃散的片断。

[猜一猜](1)火山、地震爆发前夕,自然界的动物有什么异常反应?

(2)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这种信息的呢?人为什么不能?

学生讨论交流后引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人与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做一做]用一台音频发生器由低到高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你先闭上眼睛仔细听,当听见声音就兴起手,直到听不见声音就放下手臂,另一些同学根据你的动作记录相应的声音频率的数值,这就是你能听见的声音频率范围。以同样方式测一测其他同学的听觉频率范围。

[点拨]师:每个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并不相同,一般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通常在20Hz----20000Hz之间,叫做可听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频率低于

20Hz的叫次声波。各种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不同,像蝙蝠、海豚、飞蛾能听见超声波;而大象、鲸能听见次声波。

[小结归纳](板书)

1.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

2016届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2016届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 11.4 功率 教案

《功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判断做功快慢的方法 2.知道功率的概念 3.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能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通过实例结合已学的物理规律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概念 W和P=Fv 难点:学会如何比较功率的大小,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P= t 教学流程: 一、知识回顾: 1、功的定义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功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导入 (请你帮忙)工地上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学生回答的方法可以总 结为两种:一种是人工,一种是机械。 1、两种方法对砖做功一样多吗? 2、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引出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 理量。 教学过程 师:生活中不仅做功多少很重要,同时做功的快慢也很重要。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参照比较运动的快慢运用类比法,得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运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总结,并得出功率的定义) 板书: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①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的时间,用时越少,做功越快 ②相同时间,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越多,做功越快 板书:功率: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的定义:功与时间之比叫做功率 W 功率的定义式:P= t W-功-焦耳(J) t-时间-秒(s) P-功率-瓦特(W) 功率的常用单位:kW(1kW=103W)、MW(1MW=106W) 介绍为什么用瓦特做功率的单位(瓦特的贡献) 小资料:用图片打出一些运动物体,让学生猜的功率的单位 如:优秀运动员短时间运动的功率可达1_____;长时间运动的功率可达70_____ 抽水机的功率大约是1.2_______; 轿车的功率可达66________ 马长时间拉车的功率约为450_______,表示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 功率的计算 例题建筑工地上,水泥板质量为0.7t,起重机在15s内把它匀速提升到4m的高度,起重机提升重物的功率是多少: 解先计算起重机做了多少功,再求单位时间做的功,这就是功率

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 (2)

声现象 章节(课题)名称声现象复习(一)学时 1 总课 时 13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 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 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 过程 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 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学生特征分析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2.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教学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 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学札 记 基础知识讲解: 1、声音的产生: 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复习提问明确 目 标, 强调 重、 难点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 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 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v 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C.听觉器官完好. 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 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使人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就是乐音。 声音的三个特性: A、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 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③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 ④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其他动物可以听到超声波、次声波。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它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教师比较频率和振幅的不同。 C.音色:某种声音所独具的特质。如二胡、小提琴,无论在白天、黑夜、人们都能区分,就是它们的音色不同之使然。自助练习 了解 性常 识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科学之旅有趣有用的物理 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了解有哪些不同形式的能量。 ● 2.过程与方法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器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二、新课开始

【教学后记】 --科学之旅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 391 更新时间:2009-6-10 19:36:12 课题:引言 科学之旅—《探索物理》 课时:1课时 目的:(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 性;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 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4)用STS 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 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 法。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 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 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具: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 三棱镜一付,小石子一枚,开水和带盖的空矿泉水瓶。 教程: 一、导入语:(衔接式、启发式) 1、上节我们对大家学习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说物理是非常有用的, 非常有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2、不过大家可要大胆回答问题,踊跃做实验哟!咱们看谁做得最好了! 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 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声、光、热、电、力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 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 (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详解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1、什么叫做质量? 答: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的物理量符号是m. 2、质量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如何换算? 答: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千克的单位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3、实验室常用什么器材测量物体的质量? 答: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4、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答: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2、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标尺示数值之和,即为所测物体的质量。使用托盘天平时注意事项:1、首先要认真观察天平的最大测量值(称量)和标尺上的分度值(感量),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往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2、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里,不要用手直接拿砝码。 5、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6、若被测物体的质量小于标尺上的分度值(即天平的感量),该如何测量? 答:可采测多算少法(累积法)进行测量。(如邮票、大头针等m= m总/n) 7、常见物体质量的大约数值是什么? 答:一张邮票:50mg;一个成人:50kg;一只苹果:140g; 一元硬币:10g;一只鸡:1.5kg;一只鸡蛋:50g;一头大象:6t 8、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什么关系? 答:同种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不同物质的不同实心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9、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式及单位是什么? 答: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 ρ=m/V 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米3,单位符号是:kg/m3 其它单位有:克/厘米3(g/cm3)、千克/分米3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3 欧姆定律 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问题: 1、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电路图? 3、怎样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4、本活动的探究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同桌相互 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学生上黑板进行活动探究 1、连接电路 2、进行实验 3、收集数据 引导学生 合理猜 想,引出 探究课题 培养学生 进本的实 验操作能 力,学会 用控制变 量法探究 问题 学会交流

刚才几位同学都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究,并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下面就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组的探究结果。 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PPTflash动画展示该实验过程,进一步理清实验思路、过程以及探究时注意的细节问题 活动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电 压变大为原来的两倍时,电 流也变为原来的两倍;电压 变大为原来的三倍时,电流 也变为原来的三倍。 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 电压成正比。 认真观看的同时思考滑动 变阻器在本探究中的作用 实验 次序 电压 U/V 电流 I/A ① ② ③ 激发学生 交流的欲 望 学会分析 数据、归 纳结论 进一步掌 握电流与 电压的关 系

课堂 小结 1.回顾本课探究过程 2.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3.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同桌或邻桌间相互交流后, 点名回答 进一步掌握新知 课堂 练习 PPT 展示练习 学生分组练习 巩固新知 作业布置 作业:课本“www ”习题 独立完成 进一步落实新知 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主要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时间紧,学生素质较低时,教师不能一味放手,要注意适当引导。利用PPTflash 动画演示及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归纳的结论,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板书,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显得比较宽裕,是本课圆满完成的关键之一。

初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山东省阳信县实验中学常俊山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引言-奇妙的物理现象教案 (1)

引言“奇妙的物理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物理课程是学习物理学的启蒙课程,引言则是启蒙的开篇,它为学生打开物理知识的大门,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物理世界,领略物质世界的美妙与和谐。 从引言的教材看编写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终生的探索热情,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根据的质疑精神,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一目的不是通过一节课可以实现的,要一如既往的贯彻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本节教材采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生动的画面,展示奇妙的物理现象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尝试体验研究物理学的方法。对于这些物理现象,由于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有限,教师无需花费时间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并产生疑问,产生追根到底的欲望,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设了科学学科,通过小学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科学知识,但这些知识都停留在了解、识别的层面上,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处于低层次,要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层次;有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小学科学的一些成熟的研究方法可以迁移到初中的学习,更要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初中物理的研究方法,养成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 【目标设计】 目标设定的要素是:一、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把握教学的基本起点;二、将《课标》与教材内容结合;三、思考学生的实际状况,已有的知识基础;四、教学重、难点内容需要达到的具体效度以及实现途径。根据以上几个要素设计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感受物理学的奇妙,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知道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和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全过程,学习描述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他们初步的观 察能力。 2、让学生在观察后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评估,让学生体验如何发现有研究价值

(完整版)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 一.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声的物体一直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能使人耳鼓膜振动,让人觉察到声音的存在。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这表示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回声是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的。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是指,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340m/s,应记住。 二.声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声音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大小,增大响度的目的是使声音更响亮,听清来更清楚。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 女子的音调比男子高。 3.音色:不同的发声器,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即使发生的响度和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还是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声音的另一因素,音色不同。 三.噪声 1.噪声: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乐音: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3.噪声的危害 4.噪声的控制 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 (1)控制噪声在声源。 (2)阻断噪声传播。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是20Hz-20000Hz之间,称为可听声。频率高于20000Hz 的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还能成像等特点。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 教案 [005]

5.2 速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2)学生从测量的速度的过程中,增加对速度大小及测量方法的感性认识 (3)通过尝试计算,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骄人成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对速度的定义、公式和理解 3、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的难点:1、速度概念的理解 2、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3、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三、教具: 纸锥、米尺、表、多媒体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交流:同学们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个电视节目吗?首先我们来一个猎豹捕食的视频。 播放《动物世界》中猎豹追捕鹿的场景。 提出问题:猎豹能追捕到鹿吗?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猎豹比鹿跑的快(或猎豹比鹿速度大),引入课题“速度” 同学们能再举一些物体运动快慢不一样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老师鼓励,(举例过程中,老师引入一些关于快慢的比喻,如说一个人走路慢就像蜗牛爬行一样,说一个跑的快就像离弦的箭一样等等。跑的快与慢,对于动物非常重要,这就意味着能否生存) 总结:物体运动有快慢。 二、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如何比较动物的运动快慢呢? 活动5.5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猜一猜:让它们从同一高度释放。哪个纸锥下落得较快? 师:(对一个学生)你的猜想是什么? 学生:顶角小的,(或其他说法) 师:(对其余学生)有没有不同的猜想? (如何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再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哪个纸锥快的呢? 生:相同路程比时间(或引导) 那你们有没有其它的判断快慢的方法呢? 总结:相同时间比路程(如学生回答不出来,引导:没落地之前如何判断哪个快呢)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会,来看一看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金的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初中物理教案

一、大气压复习提要: 1.大气压定义:大气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 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大气受重力作用。 3.常见的大气压现象及应用: ⑴图10-25、10-26、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⑵吸管、茶壶盖开小孔、吸盘式挂钩、钢笔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液等。 (会分析,解释) 4.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水银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⑴图10-27,说明大气压能支持一定高度的水银柱,大气压的值与这个 高度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平衡,即大气压的值等于这个高度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也就是: P大气压=ρ水银gh ⑵上式中,h指的管内水银面到水银槽内水银面的竖直高度。在管子倾 斜时,不能把顺着管子测得的两水银面之间的距离作为h。 ⑶影响大气压测量值的因素: ①管子上方不是真空(偏小) ②在不同高度测量(越高越小) ③以倾斜管子中的水银柱的长度作为h。(偏大) ⑷1atm=1.013×105Pa(F浮=,式中h=0.76m ) 6.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高度越高,大气压的值越小。在海拔2000m 以内,每升高10m,大气压的值降低111Pa。或每升高12m,大气压的值降低1mm水银柱。 气压与沸点的关系及应用: ⑴图10-30,a、b两图分别说明什么? ⑵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升高,随气压减小而降低。 ⑶高压锅的原理及降低液体沸点的方法。 7.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及应用: ⑴图10-38、39说明什么?(分析) ⑵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越大,体积越小,压强越小, 体积越大。 ⑶应用:打气筒,抽气机,空气压缩机,车辆气动门等。 复习题:书:P167-168 2,3,5,8 练习册:§10.4 §10.5 综合练习:1.2.7.8.18.22

苏科版初中物理目录修订稿

苏科版初中物理目录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初中物理目录(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引言 1.奇妙的物理现象2体验科学探究 第一章声现象 声音是什么声音的特征令人厌烦的声音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第二章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水循环 第三章光现象 光的色彩颜色人眼看不见的光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 光的反射 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 光的折射透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望远镜与显微镜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世界是运动的 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体的质量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物质的密度物质的比热容物质的物理属性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走进分子世界探索更小的微粒宇宙探密 第八章力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重力摩擦力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九章压强与浮力 压强液体的压强气体的压强浮力 第十章力与运动 物体的浮与沉二力平衡力与运动的关系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 杠杆滑轮功功率机械效率11 综合实践活动 第十二章机械能与内能 动能势能机械能 内能热量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 第十三章简单电路 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 第十四章欧姆定律 电阻变阻器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应用

第十五章电功与电热 电能表与电功电功率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家庭安全用电 第十六章电磁转化 磁体与磁场电流的磁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 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电磁感应发电机 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讯 信息与信息传播电磁波及其传播现代通信走进信息时代 第十八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核能太阳能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八年级物理教案(苏科版)—第一章第三节令人厌烦的噪声

第一章声现象第三节令人厌烦的噪声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特点、作用 技术常常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产生弊端。处理好噪声问题,益发显得重要,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污染着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节节就是从这一角度切入主体的,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借此渗透关于“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的思想教育,故本节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与以往教材相比,本节内容的选择和展开具有以下特点: (1)关于噪声的来源,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图1-16所示的内容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进行分析、讨论,并尝试对它们分类。 (2)关于噪声的危害,希望通过一些简易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后再结合声音的级别加以展开。 (3)结合噪声的控制,增加了一个探究性活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4)在习题中特意设置了一个调查学校受噪声污染情况的“作业”,其目的不仅限于巩固和应用有关的噪声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培 养学生将科学技术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和情感。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来源及危害,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器材 录音机小闹钟鞋盒棉布报纸塑料袋 泡沫塑料音叉铝锅饭勺 三.学情分析 由于初二学生刚学习物理,实验能力较差,故在进行探究活动时要悉

心指导,引导学生比较出有关材料的隔声效果。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 (2)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3)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2.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与技术 设计。 3.情感与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和讨论,培养热爱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的意识,提高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指导: 1.课前准备 (1)准备阅读提纲 (2)上网查阅城市区域噪声标准 (3)准备一块玻璃板和一塑料泡沫、一只铝锅和金属饭勺 (4)现场收集噪声,到闹市区录下各种噪声 (5)观察街道上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了解其作用 (6)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公众对噪声的认识、政府及相关部门控制噪声的举措 (7)寻找家庭和教室的噪声来源 (8)收集各种隔声材料,准备闹钟和鞋盒 2.活动目的 (1)了解噪声的概念、来源、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途径 (2)探究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3)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自我健康保护

【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宾县胜利中学张晓明课题第三章声1、认识声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知道声音在空气(150C)中的传播速度。 ●常识性了解人耳的听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和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培养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收集有效信息并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实验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情感。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难点声波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声音并不陌生,但认识缺少系统化、科学化,根据学生对实验都比较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动手探究来认识声音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展台、吉它、小鼓等 学生分组:纸、橡皮筋、音叉及小槌等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 探究活动:发声体在振动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正式上课之前,老师请来了一位舞蹈家给我 们表演优美的舞姿,请同学们欣赏 教师演示(跳舞的烛焰) 你觉得什么原因导致烛焰跳舞的呢? 引入:本节课我们学习:什么是声音 哪位同学能发出声音让大家感受下呢? 知识点: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 观察教师演示 思考后回答 利用手中的器 材发出声音 让学生处于教师设 置的情境中,感受 物理就在我们身 边,使学生乐于探 索日常生活中的物 理道理 引入课题: “什么是 声音” 感受声音,让学生 动手做起来,激发 学生兴趣 引导 提出问题声源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呢? 思考并回答培养学生根据现象 发现问题并提出问 题的能力 猜 想 和 假 想 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地猜想 将吉它:平行移动(无声) 琴弦振动(有声音发出)猜想: 1、可能是物体 要运动起来 2、可能是物体 要振动起来 3、…… 观察,思考是哪 一个猜想 培养学生大胆的合 理的猜测与假设的 能力 设计实验[要求]根据你桌上的器材,讨论设计实验的 方案,并交流方案。 参与学生的设计、交流、做必要的引导 设计方案并交 流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 的能力 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案,对学生的方案给 予肯定 展示一些存在问题的方案,给学生评价 学生交流,说出 你的评价 培养合作精神 进行实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后,展 示较好的方案 1、用小槌击鼓,立刻在鼓面放小纸屑,观 讨论实验注意 事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的能力,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

目录 第一章、声现象 (2) 第二章、光现象 (4) 第三章物态变化 (7) 第四章电流和电路 (10) 第五章电阻及欧姆定律 (16) 第六章电功率 (22) 第七章电与磁 (24) 第八章信息传递 (26) 第九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28) 第十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34) 第十一章力与运动 (37) 第十二章机械与人 (39) 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 (41) 第十四章功和机械能 (45) 第十五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49)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 【教学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声音的传播 3.声速及有关计算 4.乐音的三要素 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授课形式】实验教学;实例教学;识记教学;例题教学;教材展示教学等【知识结构】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原因:振动(举例:讲话时喉咙的振动;吉他) 2.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以波的形式传播。(举例:敲击桌子能听到声音)3.声速: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作为常识识记)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3)回声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二、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快慢)决定。(举例:吉他或翻书)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与声源的振幅有关。(一个人的声音大小)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两个人声音不同)三、乐音和噪声 1.区别:(1)从物理学角度看(有规律或无规律;好听悦耳或难听刺耳);(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是否污染环境)。 2.减小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戴耳机) 四、超声与次声 通常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低于20Hz 的声音称为次声(人耳不能听到)。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 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就是35℃至42℃,每一小格就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得量程与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得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就是物质存在得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得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得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与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凝固点。晶体得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9、晶体与非晶体得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得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与凝固曲线图:

苏科版初中物理《摩擦力》优质教案

xx教师辅导教案 授课日期:年月日授课课时:______学员姓名年级辅导科目物理学科教师授课时间 教学课题摩擦力 课堂教学过 教学内容要点补充知识点1 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四个必要条件: 例.如图,小红背者书包站在匀速上行的自动扶梯上随着扶梯一起上 行,在上行过群中;书包所受重力方向是;电梯对小红 (选填“有”或“没有”)摩擦力. a.摩擦力的分类: ?静摩擦力: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而尚未发生相对运动时,在它们的接 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力,称为静摩擦力。 方向:跟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判断方法: 大小: 例1.小刚用水平推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讲台桌,结果没有 推动(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讲台桌不受摩擦力 B.推力与讲台桌的重力大小相等 C.推力小于地面对讲台桌的摩擦力 D、推力与地面对讲台桌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程例2.小明观察如下漫画,总结了四个观点,错误的是() A.甲图此刻人对箱子推力等于箱子受到的摩擦力 B.乙图此刻箱子受到的摩擦力大于甲图此刻箱子受到的摩擦力 C.丙图此刻人对箱子推力大于箱子受到的摩擦力 D.丙图箱子在同一水平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 例3.如图所示,用6N的力握住总重为1.5N的水杯静止不动,若将手的握力增大到8N,手与水杯之间摩擦力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将水杯总重增加到2N,水杯仍然静止不动,则手与水杯之间摩擦力的大小为N.例4.小明在家里根据课本提示(在玻璃杯里装满米,压紧后插入一根筷子,慢慢地把装米的玻璃杯提了起来),做“筷子提米”实验. (1)实验中,将米和杯子提起来的力是摩擦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方向. (2)这种摩擦是一种摩擦(选填“滑动”、“滚动”或“静”). ?滑动摩擦力: 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方向: 大小: 影响因素: 例1.假让我们想像一下,如果教室里的摩擦突然消失,下列描述的现象不可能的是() A.同学们稍微活动就从椅子上纷纷滑到地面上 B、写字时铅笔从手中滑出并一直飘浮在空中 C.固定日光灯的螺丝从天花板上滑出,致使日光灯落到地上

(免费)全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套) 引言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课前预习】 1.课本图0-2的实验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鱼会___________,请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实验,你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想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由此引入新课。 (一)物理研究对象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实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 学生回答:吹、搧、罩 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实验研究什么问题? (三)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 5.得出结论6.交流合作7.提出新猜想 能否提出一个与容器有关的更深一步的问题?如:容器的长短和粗细对蜡烛的燃烧是否有影响? 用实验验证:将蜡烛放入直筒与量筒内燃烧,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2:两支蜡烛燃烧,罩上后,哪支蜡烛先灭? 结论:当实验条件改变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实验3: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分别将一些物体放入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观察回形针的下落情况。 实验4:学生自行实验,用一装水的子对着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有哪些变化。 〖要点归纳〗 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当堂反馈〗P3W. W. W. 第1题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课后巩固】学生回家做: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②P3第2题(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