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海绵城市知识点总结

1海绵城市知识点总结

海绵城市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和作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主要通过构建综合性“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来实现。

海绵城市建设有三大突出作用,一是,保护水资源,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吸纳尽可能多的水资源。为城市所利用。二是,防治水污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减少雨洪初期雨水对水体的污染。三是,减轻洪涝灾害影响,通过减少径流系数的方式,使较大降雨量得到就地吸纳,降低城市内涝的影响。

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无论是李克强总理,还是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出了“让城市有面子,更要有里子”的建设宗旨,现在到了注重里子的时候。

树立三段论观念:包括源头减排设施、排水管渠设施、排涝除险设施。

达到四大目标:城市排水工作一定要有系统的理念,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工作,达到系列综合目标,即: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河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协调五大专业: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规划、建筑、绿地、道路、水务等专业共同协调。海绵城市不仅是给排水行业的事情,但我们没有跨界的条件,无法指挥道路怎么设计、绿地怎么做。只有各个专业相互协同、相互配合,才能够把海绵城市的系统理念建立起来。

牢记六字箴言:分别为渗、滞、蓄、净、用、排。其中,构建系统的理念,更要牢记后四字。

三、建设途径

1. 保护修复城市原有生态系统。

对地表和地上水体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运用生态方法对已受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其中地表水包括湿地、河流、坑塘、湖泊、沟渠等。在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中,尤其要注意保护可以吸纳较大降水的生态单元,如湿地、湖泊、林地、草地等。

2. 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

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城市建设中,运用各

种工程及非工程手段,尽量使开发前

后的水文特性保持不变,增加透水面

积,减轻径流污染、径流总量等对生

态造成的不利影响。建设海绵城市具

体工程措施包括尽量采用透水性路面、

地面,利用停车场、绿地等公共区域建立地下雨水收集池等方式减小径流系数、延缓汇流时间;同时在一些重要区域建立地下大型雨水调蓄池等控制性工程,来降低径流,减轻排水系统压力。LID通过渗透、过滤、储存、蒸发和滞留等方法来模拟天然的水循环过程,让雨水就地滞留并下渗,减少雨水径流量,控制面源污染。它的目标是针对开发场地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手段对雨水径流量和径流中污染物进行有效地控制,使场地开发前和开发后的水文特性保持不变,维持其自然的水力循环。

四、建设实施难点

建设海绵城市具有综合性、政策性、长期性的显著特征,是城市建设领域的系统工程。其在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维护管理等环节上的难点各有侧重。

1规划设计难点:如何合理选择规划控制目标和低影响开发具体设施及其组合。

2 工程建设难点:如何落实建设资金、建设单位,建设方案如何实现高效开发建设。

3 维护管理难点:低影响开发设施系统如何经受住时间考验。

五、雨水渗透减排系统

1、雨水生态净化系统一般包括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渗透塘、生态植草沟、雨水湿地、生态树池等方式。

2、雨水入渗系统一般包括生态绿地下渗(下凹式绿地、植被渗滤、雨水花园、渗透塘、生态植草沟、雨水湿地、生态树池)、透水地面(透水砖地面、草坪砖地面)、渗透排水设施(渗透管/渠、渗井)等。

3、雨水综合处置应优先考虑采用生态绿地净化设施,绿地植物应选用本地耐淹品种(具体植物配比可参考附录I),同时通过经济技术分析综合考虑选取。

4、铺装地面应高于周围绿地50~100mm,并坡向绿地,或建适当的引水设施,使超过下渗能力时所产生的地表径流

可自行流入绿地。

5、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当区域内的绿地入渗面积不足以承担硬化地面上的径流雨水,或者表层有较浅的不透水层时,可采用渗透管(周边为砂性土时)入渗。渗透管宜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或排疏管等透水材料。渗透管不宜设在行车路面下,其管径和敷设坡度应满足雨水排放流量的要求,管径不宜小于150mm。

6、渗井的净化能力较低,对水质要求高,仅适用于雨水水质较好的场合,只有在雨水无法通过绿地和透水地面入渗

时,才考虑渗井(周边为砂性土时)。

六、雨水调蓄排放系统

1、雨水调蓄排放系统一般包括:集水面收集系统、源头截污装置、沉淀处理装置、调节贮存池(塘)、溢流装置、雨水提升泵及其配套自控系统等。

2、雨水调蓄排放系统能够降低雨水洪峰流量、减轻城市洪涝,但不能减少径流总量,宜在为削减城市洪峰或要求场地的雨水迅速排干的场合采用,或作为雨水入渗及收集利用的辅助方式。

3、当场地条件允许时,建议优先采用人工湖、渗透塘、雨水湿地等进行调蓄,周边种植耐湿植物,尽量模仿自然形式设计雨水调蓄设施。

4、雨水调蓄排放系统雨水收集管道的设计标准可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的设计标准相同,只是在系统中途或末端增设

雨水调蓄池和流量控制设施,使排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的峰值流量减小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多余的雨水滞留在管道和调蓄池内。

七、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1、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一般包括:集水面收集系统、源头截污装置、初期雨水截流处理装置、调节贮存池(塘)、沉

淀池(塘)、过滤池(土壤滤池或压力滤池等)及其配水系统、消毒装置、回用水供水管系统、溢流装置、雨水提升泵及其配套自控系统等。

2、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应优先收集屋面及绿地范围内雨水,不宜收集机动车道路等严重污染的下垫面上的雨水。

3、应依据可利用的水质、水量和用水时间选择雨水用途,宜优先选择用水量大且稳定、用水时间不受天气和季节影

响、特别是在降雨时期用量也不受影响或影响较小的方式。回用雨水不宜用于与人体有直接接触的场合。

4、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规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绿化、道路及广场浇洒、车库地面冲洗、车辆冲洗、循环冷却水补水、冲厕等各项最高日用水量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景观水体补水量根据蒸发量和水体渗透量综合

确定。

2)每个雨水调节贮存池的有效储水容积应能至少满足旱季时系统两周的用水量。当资料具备时,也可根据水量供需平衡状况采用日调节计算的方法确定。调节贮存池可兼作调蓄池,起到调节雨水洪峰流量的作用。

3)超过设计标准的径流雨水溢流进入外部市政管道。

5、雨水利用管网系统应尽量与中水管网系统联合使用,并建设自动切换和控制系统,以保障供水安全。

八、城市道路

设计要点:

(1)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是以控制面源污染与削减地表径流为主,雨水调节与收集利用为辅。适宜在道路使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

(2)已建道路可通过降低绿化带标高、路缘石开口改造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化空间雨水控制利用设施,溢流接入原有市政排水管线或周边水系。

(3)针对城区内已建下穿式立交桥、低洼地等严重积水点进行改造,应充分利用周边现有绿化空间,建设低影响开

发源头调蓄措施,减少汇入低洼区域的“客水”;在周边绿化空间较大的情况下,应结合周边集中绿地、水体、砂石坑、公园、广场等空间建设雨水调蓄、蓄渗设施。

(4)新建道路应结合红线内外绿地空间、道路纵坡及标准断面、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布局等,优先采用植草沟排水。(5)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其他非重型车辆通过路段,优先采用渗透性铺装材料。

(6)道路红线内绿地高程应低于路面、人行道,并通过在绿化带内设置植草沟、雨水花园、生态树池等滞留设施净化、消纳雨水径流,并与道路景观设计紧密结合。

(7)充分利用立交桥区域内绿化空间,合理布置雨水控制利用设施。桥面雨水落水管尽量接入绿地,管口应铺设卵石层消能、散水。

(8)道路中交通环岛、公交车站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的布置应结合相邻绿化带、雨水口位置综合考虑,尽可能利用绿化带净化、削减径流。

(9)当道路红线外绿地空间有限或毗邻建筑小区时,可结合红线内外的绿地,采用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雨水滞蓄设施净化、下渗雨水,减少雨水排放。

(10)当道路红线外绿地空间规模较大时,可结合周边地块条

件设置雨水湿地、渗透塘等雨水调节设施,集中消纳道路及部

分周边地块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示例:

道路雨水进入周边绿带内(设置雨水花园、植草沟等设施),通过绿带滞留、净化和传输,下渗及溢流的雨水会同地表径流通过雨水管道(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经过渗透塘、雨水湿地处理)排入下游河道,从而减轻径流污染,改善道路周边整体环境。

九、建筑与小区

设计要点:

(1)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是以控制面源污染、削减地表径流、雨水调节为主,有条件的小区可兼顾雨水

收集利用。适宜在建筑与小区使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雨水湿地、渗透塘。

(2)宜兴市既有建筑改造时,优先考虑雨落管断接方式,将建筑屋面、硬化地面雨水引入周边绿地低影响开发设施(如雨水花园、植草沟、雨水桶等)下渗、净化、收集回用。

(3)宜兴市坡度较缓(小于15°)的屋顶或平屋顶、绿化率较低、与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相连的建筑与小区(新建或改建)可考虑采用绿色屋顶。普通屋面的建筑可利用建筑周围绿地设置雨水花园等承接、净化屋面雨水。

(4)针对宜兴市的粘土土质,可结合景观设计采用土壤改良型的雨水花园等设施,并设置溢流口。

(5)建议优先采用生态植草沟、渗透沟渠等自然地表排水形式输送、消纳、滞留雨水径流,减少小区内雨水管道的使用。若设置雨水管道,宜采用截污挂篮等雨水口截污设施。

(6)广场、人行道、邻里支路及其它无大容量汽车通过的路面,优先采用透水性铺装,步行、自行车道采用渗透性铺装。

(7)建筑与小区景观水体、雨水湿地/塘等调蓄设施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小区场地条件,应保证周边径流尽可能汇入其中,并结合安全、生态环境、景观设计的要求来确定。

(8)对宜兴市带有地下车库的小区进行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布局时,优先采用雨水调蓄池等集雨设施,不宜采用对种植土层、地下水位要求较高的设施。

(9)有水景的建筑与小区,应优先利用水景来收集和调蓄场地

雨水,同时兼顾雨水蓄渗利用及其他设施。景观水体面积应根

据汇水面积、控制目标和水量平衡分析确定。雨水径流经各种

源头处理设施后方可作为景观水体补水和绿化用水。对于超标

准雨水进行溢流排放。

(10)无水景的建筑与小区,如果以雨水径流削减及水质控制

为主,可根据地形划分为若干个汇水区域,将雨水通过植草沟

导入雨水花园,进行处理、下渗,对于超标准雨水溢流排入市政管道。如果以雨水利用为主,可以将屋面雨水经弃流后导入雨水桶进行收集利用,道路及绿地雨水经处理后导入地下雨水池进行收集利用。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示例:

建筑与小区可将屋面、路面等硬化空间的径流引入绿地内的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蓄设施进行渗透、调蓄及净化,水质较好的雨水可通过合理设计雨水桶或雨水池进行收集,经简单处理后回用。地块内有景观水体时宜优先考虑构建以景观水体为核心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十、城市绿地及广场

设计要点:

(1)集中绿地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是以雨水调节、控制面源污染、收集利用为主,并应尽可能收集处理周边硬化表

面的径流。适宜在集中绿地使用的分散式雨水设施主要有: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湿地、渗透塘、生态堤岸、生物浮床。

(2)将集中绿地周边汇水面(如广场、停车场、建筑与小区等)的雨水径流通过合理竖向设计引入集中绿地,结合排涝规划要求,设计雨水控制利用设施。

(3)充分利用景观水体和植被,建议绿地设计为下沉式绿地,

采用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渗透塘以及雨水湿地等雨水滞蓄、

调节设施滞留、净化及传输雨水。

(4)将雨水处理设施与景观设计相结合,通过布置多功能调蓄

设施,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同时,对雨水水质和径流量进行控制,

并对雨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5)在有条件的河段建议采用生态堤岸、生物浮岛等工程设施,

降低径流污染负荷。位置和规模可结合水系及沿岸绿化带条件和管线汇水区域特征布置。可在河道入河口处设消能设施,防止对河岸造成侵蚀。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城市绿地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示例:

雨水经过绿地的滞留、净化、传输,再进入河湖水系,避免雨水径流通过雨水干管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及水资源的浪费

十一、建设要点(六字箴言)

1 海绵城市--渗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1.1透水景观铺装

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

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

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

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

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1.2透水道路铺装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

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

而传统的道路铺装材料也是导

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

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1.3绿色建筑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

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在承重、防

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

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对于不适用绿色

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

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

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

贮蓄或下渗。

2 海绵城市---蓄

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

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

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2.1蓄水模块

雨水蓄水模块是一种可以用来储存水,但不占空间的新型产品;具有超强的承压能力;95%的镂空空间可以实现更有效率的蓄水。配合防水布或者土工布可以完成蓄水,

排放,同时还需要在结构内设置好进水管、出水管、水

泵位置和检查井。

2.2地下蓄水池

雨水收集池,由水池池体、水池进水沉沙井、水池

出水井、高、低位通气帽,水池进、出水水管、水池溢

流管、水池曝气系统等几部分组成。

3海绵城市---滞

其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例如,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通过“滞”,可以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具体形式总结为三种: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渗透池、人工湿地。

3.1雨水花园

是指在园林绿地中种有树木或灌木的低

洼区域,由树皮或地被植物作为覆盖。它通过

将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

表径流的洪峰,还可通过吸附、降解、离子交

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其中浅坑部分能够蓄积一定的雨水,延缓雨水汇集的时间,土壤能够增加雨水下渗,缓

解地表积水现象。蓄积的雨水能够供给植物利用,减少绿地的灌溉水量。

3.2生态滞留区

概念上来讲生态滞留区就是浅水洼地或景观区利用工程土壤和植被来存储和治理径流的一种形式,治理区域包括草地过滤,砂层和水洼面积、有机层或覆盖层、种植土壤和植被。生态滞留区在对于土壤的要求和工程技术上的要求不同于雨水花园,形式根据场地位置不同也较为多样,如生态滞留带、滞留树池等。

3.2.1植草沟

植浅草沟具有输水功能,具有一

定的截污净化功能。适用于径流量小

及人口密度较低的居住区、工业区或

商业区、公园、停车场及公共道路两

边,可以代替路边的排水沟或者雨水

管渠系统。植草沟沟顶宽0.5~2m,深度0.05~0.25m,边坡(垂直:水平)1:3~1:4,纵向坡0.3%~5%。可设置在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前作为预防处理。

3.2.2雨水塘

雨水塘是渗水洼塘即利用天然或人工修筑的池塘或洼

地进行雨水渗透,补及地下水,雨水塘能有效地削减径流峰

值。但雨水塘护坡需要种植耐湿植物,若雨水塘较深(超过

60cm)护坡周边就要种植低矮灌木,形成低矮绿篱,消除安全隐患。同时整个雨水塘系统还要形成微循环才能防止水

体腐坏。

3.2.3雨水湿地

雨水湿地人工雨水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

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

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将雨

水花园、生态滞留池收集的雨水进行集中的

净化。而且其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

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极

其适合海绵城市建设中多出应用。

4 海绵城市---净

通过土壤的渗透,通过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因此,应该蓄起来,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雨水净化系统根据区域环境不同从而设置不同的净化体系,根据城市现状可将区域环境大体分为三类:居住区雨水收集净化、工业区雨水收集净化、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根据这个三种区域环境可设置不同的雨水净化环节,而现阶段较为熟悉的净化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

4.1雨水净化系统三部分

土壤渗滤净化:大部分雨水在收集时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净化,并通过穿孔管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渗滤池中;来不及通过土壤渗滤的表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

人工湿地净化:分为2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未经土壤渗滤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级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净化的雨水排入下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提升到山地贮水池中。初级净化池与次级净化池之间、次级净化池与清水池之间用水泵进行循环。

4.2雨水净化系统三大区域环境

4.2.1居住区雨水收集净化:

居住区雨水收集净化过程中由于居住区内建筑面积和绿化面积较大,雨水冲刷过后大量水体可以经生态滞留区、雨水花园、渗透池收集起来经过土壤过滤下渗道模块蓄水池中,相对来说雨水径流量较少。所以利用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惠存、下渗、过滤然后经过生物技术净化之后就可以大量用于绿化灌溉、冲厕、洗车等方面。

4.2.2工业区雨水收集净化:

工业区有别于居住区,相对来说绿地面积较少,硬质场地和建筑较多,再加上工业产物的影响,所以在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和净化环节就要格外注意下渗雨水的截污环节。经过承载海绵城市原理的园林设施对工业污染物的过滤之后,雨水经过土壤下渗道模块蓄水池,在这个过程中设置截污处理对下渗雨水进行第二次的净化,进入模块蓄水池之后配合生物技术再次净化后再次的循环利用到冷却水补水、绿化灌溉、混凝土搅拌等方面。

4.2.3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

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对比前两个区域环境有着不一样的方面,绿地面积大,不同地区山体高程不同所以导致径流量不同,并且河流、湖泊面积较大,所以减缓雨水冲刷对山体表面的冲击破坏和对水源的直接污染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就上述问题来讲,市政区域雨水净化在雨水收集方面要考虑生态滞留区和植物缓冲带对山体的维护作用以及对河流、湖泊的过滤作用。在雨水调蓄方面主要使用调蓄池来对下渗雨水进行调蓄,净化后的水一方面用于市政绿化和公厕冲厕,一方面排入河流、湖泊补给水原,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5 海绵城市---用

在经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多层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可能被利用,不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不仅能缓解洪涝灾害,收集的水资源还可以进行利用,如将停车场上面的雨水收集净化后用于洗车等。我们应该通过“渗”涵养,通过“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原地,如建筑施工、绿化灌溉、洗车等。

6 海绵城市---排

是利用城市竖向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有些城市因为降雨过多导致内涝。这就必须要采取人工措施,把雨水排掉。

当雨峰值过大的时候,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

灾害。经过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渗透

池净化之后蓄起来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绿化

灌溉、日常生活,一部分经过渗透补给地

下水,多余的部分就经市政管网排进河流。

不仅降低了雨水峰值过高时出现积水的几

率,也减少了第一时间对水源的直接污染。

十一、海绵城市与城市水生态

老旧城区存在布局复杂、建筑密度高、容积率小、绿化率及水

面率低等问题,以海绵城市为目标的改造实施难度大。要进行海绵

化改造,就要综合源头、过程、系统治理,灰色和绿色基础设施结

合,同时考虑周边条件。

旧城区进行海绵化改造,主要的问题都在这几块:道路整治、

棚户区改造与小区整治、积淹水片区改造,河道整治。

1、道路整治与海绵城市改造

1.1传统城市道路面临问题:

传统城市“边沟-雨水口-市政管线”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面临几大问题:①雨水直接经过排水管道排水,汇流速度

快,无法蓄存;②雨水冲刷速度快,导致雨水污染;③道路绿化带

耗水严重等问题。

1.2道路海绵改造难点与误区: 1.3道路“海绵化改造具体方式”:

“海绵化”道路改造能使道路排水收集、输送、净化、利用、排放等环节有机地统一并协调运用,实现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2、棚户区“海绵化”改造与小区整治出新

“棚户区”,一般指简易房屋和棚厦房屋集中区。棚户区住宅一般结构简陋、居住环境差、无道路、无绿化、无

公共活动场地、采光通风差,是破坏城市美观的

败之态。

2.1改造的难点与误区:

目前多地已开始同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和老

旧小区整治,这二者改造的难点与误区多有相通

之处:

2.2改造区域“海绵化”技术比选:

老城区结合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改造等进行区域整体治理凸显出海绵化改造由点及面的特点。

除了海绵化改造,还会结合老旧小区特点,分类推进包括:拆除违章建筑;翻修、拓宽道路,增设停车位,整修车棚;整治大门、路灯、内楼道及陈旧、破损的外立面;完善物防设施,安装监控;落实长效管理等改造内容。

3、积淹片区改造

3.1积淹片区积水成因3.2积淹水片区改造难点与误区:

积淹片区的积水成因多种多样,常常非单一成因,

而是多种因素组合产生,如:

3.3改造方式:

如同治病一般,积淹片区的海绵化改造需要对症下药。

①增加一些排水设施,比如排水沟;②增加水位观测点,可以随时通过监控系统观测到水位的读数;③为了方便控制,需要把水泵控制柜置于位置较高的变电站;④建设新闸站,提高防汛标准等……

4、河道整治

河道“海绵化”改造协同城市黑臭河道治理,黑臭河道治理是河道“海绵化”改造的突破口,遵循河道治理“系统性、长期性”的原则,结合污染源识别结果,提出综合河道治理方案。

4.1河道海绵化治理技术: 4.2河道“海绵化”改造特点:

5、收集处理雨水原则:

①硬化率几乎达到80%,重点为设置屋顶绿化和

透水铺装;

②结合用地性质和传统形式,设置绿化带;

十二、海绵城市四大植物应用

海绵城市是一个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系统,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下,城市排水系统中需要储存有限的雨水,利用更多的自然力量进行排水。自然的力量,多指利用绿色基础设施进行雨水利用,如屋面绿化集水、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城市河道等,利用这些措施来缓解城市内涝,可以实现健康、持续、自然渗透和净化的循环城市环境。植物是海绵城市中收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能够滞留、吸纳,净化雨水,是解决雨水面源污染和水体存储循环的关键一环。

植物在特殊环境下的生长状况以及在雨水设施中的特殊功能均受到雨水的淹没时间、淹没频率、淹没深度等的影响。因而,合理地选择与配置植物是维持雨水设施性能长期有效的关键。

1.植物景观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中植物选择与设计的总体目标是:构建雨水设施稳定的植物群落,使之符合生态和审美的双重要求。

其应用场景分类四种:屋顶绿化、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和城市水系,城市水系中植物应用场景又分为河道和护坡两种。

2.海绵城市中植物应用场景详情

2.1【屋顶绿化】

绿色屋顶由植物层、种植土层、排水层、屋面防水层等组成。屋顶花园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自然条件要求,如结

构坚固,具有承载力和隔水及排水设施等。

(1)选择要求

选择绿色屋顶的植物时,需要考虑几点:

?选择阳性、耐瘠薄的浅根性植物。植物根系的长度

不能超过种植土层厚度。屋顶种植土层厚度一般为10~

30cm,为防止植物根系穿破建筑防水层,应选择须根发达

的植物,避免选择直根系植物或根系穿刺性较强的植物;

?选择耐旱、抗寒性强的矮灌木和草本植物;

?选择具有耐空气污染,能吸收有害气体并滞留污染物质的植物;

?选择抗风、不易倒伏、耐积水的植物种类,以常绿为主,冬季能露地越冬的植物。

(2)具体应用植物

?浅根性植物如白玉兰、紫玉兰、天竺、杜鹃、牡丹、茶花、含笑、月季、橘子、金橘、茉莉、美人蕉、大丽花、苏铁、百合、百枝莲、鸡冠花、枯叶菊、桃叶珊瑚、海桐、构骨、葡萄、紫藤、常春藤、爬山虎、六月雪、桂花、菊花、麦冬、葱兰、黄馨、迎春、鸡蛋花、天鹅绒草坪、荷花等。

?耐旱、抗寒性强的矮灌木和草本植物。常见的有绣球花、罗汉松、瓜子黄杨、大叶黄杨、雀舌黄杨、锦熟黄杨、珊瑚树、棕榈、蚊母、丝兰、栀子花、巴茅、龙爪槐、紫荆、紫薇、海棠、腊梅、寿星桃等,因时因地区确定使用材料。

?抗风、不易倒伏,同时又能耐短时积水的植物。如大叶胡颓子、胡枝子、锐齿冬青、无刺枸骨、矮紫杉、丛生大叶女贞、法国冬青、大叶黄杨、朴树、榉树、黄栌、美国红栌等。

?常绿植物如耐冬、山茶、中华蚊母、日本女贞、红豆杉、香樟、杜英、北美栎、广玉兰、榕树、冬青、棕榈、散尾葵、加拿利海枣、桂花、造型对接白蜡、造型黄杨、海桐、剑麻、南洋杉、凤凰木、木荷、红花木莲、含笑等。绿地草坪以常绿草坪及麦冬草、佛甲草、果岭草为主。

此外,屋顶绿化还可根据不同植物对种植基质土层厚度要求,将乔木、灌木进行树池栽植或在绿地进行局部微地形处理。

2016年,沣西新城在辖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之一——西部云谷园区的2栋楼、约2400平方米推行绿色屋

顶示范项目建设。植物的使用不仅使得园区屋顶景观效果极佳,也大大提升了雨水的截留、净化作用。

精心选配佛甲草、景天、细叶芒、马蔺等植物品种,耐旱耐涝、适应性强。目前基本解决了荷载、营养、净化、浇灌等问题。

2.2【下沉式绿地】

(1)选择要求

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20cm。在不同下凹深度配植植物

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植物的耐水及耐旱特性。

?优先选择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的植物;

?耐短时水淹、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种类;

?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多种群落结构,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绿地景观。

(2)具体应用植物

下沉式绿地种植植物优先选择具有一定耐涝性的乡土植物,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多种群落结构,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绿地景观。

?常用的地被类植物为细叶芒、黄菖蒲、鸢尾、水葱、千屈菜、萱草、马蔺、斑叶芒、木槿、柽柳、旱柳、白蜡、花叶蔓长春、花叶扶芳藤、大花六道木、毛核木等;

?乔木类为垂柳、旱柳、龙爪柳、榔榆、桑、柘、豆梨、杜梨、柽柳、紫穗槐、落羽杉、水松、棕榈、栀子、麻栎、枫杨、榉树、山胡椒、狭叶山胡椒、沙梨、枫香、悬铃木、紫藤、楝树、乌桕、重阳木、柿、葡萄、雪柳、白蜡、凌霄等。

对于大型绿地项目,将绿地全部下沉的土方工程量较大,费用高,因此建议按照分区域、分路段设计下沉式绿地,利用地形曲直、起伏等微地形变化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

2.3【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属于生物滞留设施中的一种典型的雨水设施。雨水花园在非降雨期间几乎是干燥的,其植物配置应结合进水雨水水质和水质净化目标。

?选用能有效净化污染源、既耐水湿又耐旱的草本及花灌木植物种类;

?雨水花园一般对景观效果要求较高,可优先选用本土植物,适当搭配外来物种;

?雨水花园在降雨期间水体流动速度较快,所选植物需要拥有较深的根系;

?具有较高的抗逆性,能抗污染、抗病虫害、抗冻、抗热等。

雨水花园一般挑选耐水、耐湿性好,且植物植株造型优美的乔木作为常用植物,便于塑造景观和管理维护。

常用耐水湿乔木有:湿地松、水杉、落羽杉、池杉、垂柳等。

因雨水花园中的水量与降雨息息相关,存在满水期与枯水期交替出现的现象,因此种植的植物既要适应水生环境又要有一定的抗旱能力。

根系发达、生长快速、茎叶肥大的植物能更好得发挥功能。例如:马蹄金、斑叶芒、细叶芒、蒲苇、旱伞草等。

将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搭配种植,提高植物群落的结构层次性和观赏性,去污性和观赏性。如:灯芯草、水芹、凤眼莲、睡莲等。

在试验驯化的前提下谨慎选用外来物种,既能提高花园中物种的多样性,又可避免物种入侵。根系发达、生长快速、茎叶肥大的植物能有效降解污染物质,是选择雨水花园植物的重要标准。

2.4【城市水系】

城市水系里需要种植植物的区域有两种:河道及护坡,应根据设计水深和水体污染物的净化目标选择相应的植物种类。

(1)河道

?河道中要选择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抗水淹的水生植物,在不同水位条件下,选择合适生活型的水生植物

———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完善水生植物群落,提高水体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是指根生长于泥土中,基叶挺出水面之上的植物。在滨水植物景观的营造中,挺水植物是最重要的植物材料。比较常见的有荷花、千屈菜、香蒲、芦苇、菖蒲、慈姑、黄花鸢尾等。

浮水植物:浮水植物是指根生长于泥土中,叶片漂浮于水面上,包括水深1.5-3m的植物。浮水植物在划分水面空间、改变水面色彩、增加水面景观效果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漂浮植物:漂浮植物是指根生长于水中,植株体漂浮在水面上。它多数以观叶为主,随着漂浮的地点的变化,植物

可以改变不同水域的水面景观效果。如凤眼莲、水鳖、大薸等。

沉水植物:沉水型水生植物根基生于泥中,整个植株沉入水中,具发达的通气组织,利于进行气体交换。沉水植物有:竹叶眼子菜、狐尾藻、黑藻、苦草、金鱼藻、菹草等。

(2)护坡

河道护坡为湿地水陆交错的地带,是湿地向陆地的过渡区域,处于土壤比较潮湿的环境,也可能周期性地被雨水淹没,适合种植一些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的沼生、湿生植物,在岸际可点缀喜水湿的乔灌木。

?生长快、适应性强、病虫害少的植物;

?耐修剪、耐瘠薄土壤、深根性的植物;

?管理粗放、抗风、抗污染、有一定经济价值

的植物。

在河道护坡植物的应用中需要三种类型的植

物:

?抗冲击性强、能固土的植物:像狗牙根,高

羊茅,黑麦草这几种草籽都具有以上的特点。野芋、

紫芋、象耳芋、斑茅、旱伞草、千屈菜、再力花、梭鱼草、芦苇、芦竹、水葱、野灯芯草、香蒲、水烛、慈姑、欧洲大慈姑、菰、石菖蒲、香菇草、黄花水龙、水禾、苦草、菹草,以及所有推荐的耐水湿木本植物。

?耐污能力强的植物:姜花、美人蕉、旱伞草、黄菖蒲、花菖蒲、路易斯安那鸢尾、芦苇、芦竹、水葱、野灯芯草、香蒲、水烛、菰、黄花水龙、水禾、粉绿狐尾藻、苦草、金鱼藻、菹草等植物。

?在水岸交界处(河道消落带)生长的植物:湿生植物中体量较大又耐水湿的野芋、紫芋、象耳芋、美人蕉、旱伞草、砖子苗的等植物适合消落区应用。挺水植物中,可以在陆地生长的芦苇、芦竹、野灯芯草、石菖蒲、香菇草、金线蒲等植物适合在消落区应用。能够耐受短时间水淹的木本植物垂柳、水杉、池杉、南川柳、水松、落羽杉、枸骨、苦楝、乌桕等植物,可以应用在消落区。

河道消落带至常水位范围内建议选用湿生植物。常水位至50cm水深处建议应用挺水植物。常水位以下50cm ~80cm处建议应用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建议种植在水体能见度2倍以内的水深区域内。浮水植物在流动的河道内极

易快速扩张,避免使用。

目前国内针对海绵城市中植物的功能、选择原则及设计方法等的研究比较滞后,导致在海绵城市的设计实施阶段,往往无法正确的选择植物,及提供适当的生存环境,难以充分发挥植物各自的雨水净化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绵城市建设发展。

3.总结

海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植物,植物不仅能吸纳雨水,还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是解决雨水面源污染和水体存储循环的关键一环。海绵城市植物是景观和功能保证的有效途径。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对植物的研究也将持续推进。

城市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

城市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 1背景 城市是人口聚集度高、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城镇建设用地不足国土面积的1%,却承载了54%的人口,产出了84%的GDP。 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开发强度过高,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以我国北方为例,城市开发建设前,在自然地势地貌的下垫面条件下,70%~80%的降雨可以通过自然滞渗进入地下,涵养了本地的水源和生态,只有20%-30%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见图1a);而城市开发建设后,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的下垫面硬化,70%~8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20%~30%的雨水能够入渗地下(见图1b),破坏了自然生态本底,呈现了相反的水文特征,破坏了自然“海绵体”,导致“逢雨必涝、雨后即旱”,也带来了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a开发建设前b开发建设后 图1城市开发前后径流变化情况(以我国北方为例) 针对当前这种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等场合,多次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针对城市地下水涵养、雨洪资源利用、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排水能力提升与内涝风险防控等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丰水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枯水期将蓄存的水“缓释”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 2海绵城市建设原理 住建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实践,于2014年10月编制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即建设“海绵体”。 海绵城市建设本质是通过降低雨水的产汇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自然状态(见图1a),即建设“海绵体”。 径流系数是表征水文特征的重要参数,是自然状态下地表径流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与

海绵城市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海绵城市建设学习心得体会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20xx年3月20日—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举办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培训班。根据会议时间安排,我局及规划设计院一行四人准时报到,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海绵城市建设导引、海绵城市规划及**案例、海绵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海绵城市与建筑小区雨水利用、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雨水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城市绿地雨水收集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国内工程实践案讲解等课程。22日下午组织学员实地参观考察学习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鸟巢、水立方等低影响开发的相关项目。经过此次学习,我们一行四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设方式、治理观念、投融资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拓展了今后我市海绵城市等相关建设的思路。具体心得体会如下: 1、什么叫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像一块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就吸水,干旱时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以有效地防止出现城市内涝。“海绵城市”既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一直以来都有的理念。现在所说的“海绵城市”,原来也被称之为“低影响开发”——在自然地上的房屋建筑,

修房之前雨水径流量不发生太大变化。通过渗透、过滤、储存、蒸发和滞留等设施,让水文条件尽量不受到开发的影响,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应用,是一种新的雨水管理思想与技术体系。 2、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 近年来,**、**、北京等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可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20xx年,“到**看海”成了流行词;20xx年,北京“7·21”大雨让77位市民失去生命…… 城市发生内涝,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于城市建设,但从根源上说,是建设和建筑改变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当地面径流量得到有效控制时,对地下管网的要求相应变低。尤其是对于改造难度较大的老旧城区而言,这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传统的市政“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顺畅”的模式,忽略了雨水的循环利用。实际上,可以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经验表明,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典型“海绵城市”可以截留80%以上的雨水。 3、如何建好“海绵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这需要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

1海绵城市知识点总结

海绵城市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和作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主要通过构建综合性“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来实现。 海绵城市建设有三大突出作用,一是,保护水资源,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吸纳尽可能多的水资源。为城市所利用。二是,防治水污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减少雨洪初期雨水对水体的污染。三是,减轻洪涝灾害影响,通过减少径流系数的方式,使较大降雨量得到就地吸纳,降低城市内涝的影响。 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无论是李克强总理,还是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出了“让城市有面子,更要有里子”的建设宗旨,现在到了注重里子的时候。 树立三段论观念:包括源头减排设施、排水管渠设施、排涝除险设施。 达到四大目标:城市排水工作一定要有系统的理念,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工作,达到系列综合目标,即: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河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协调五大专业: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规划、建筑、绿地、道路、水务等专业共同协调。海绵城市不仅是给排水行业的事情,但我们没有跨界的条件,无法指挥道路怎么设计、绿地怎么做。只有各个专业相互协同、相互配合,才能够把海绵城市的系统理念建立起来。 牢记六字箴言:分别为渗、滞、蓄、净、用、排。其中,构建系统的理念,更要牢记后四字。 三、建设途径 1. 保护修复城市原有生态系统。 对地表和地上水体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运用生态方法对已受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其中地表水包括湿地、河流、坑塘、湖泊、沟渠等。在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中,尤其要注意保护可以吸纳较大降水的生态单元,如湿地、湖泊、林地、草地等。 2. 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 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城市建设中,运用各 种工程及非工程手段,尽量使开发前 后的水文特性保持不变,增加透水面 积,减轻径流污染、径流总量等对生 态造成的不利影响。建设海绵城市具 体工程措施包括尽量采用透水性路面、 地面,利用停车场、绿地等公共区域建立地下雨水收集池等方式减小径流系数、延缓汇流时间;同时在一些重要区域建立地下大型雨水调蓄池等控制性工程,来降低径流,减轻排水系统压力。LID通过渗透、过滤、储存、蒸发和滞留等方法来模拟天然的水循环过程,让雨水就地滞留并下渗,减少雨水径流量,控制面源污染。它的目标是针对开发场地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手段对雨水径流量和径流中污染物进行有效地控制,使场地开发前和开发后的水文特性保持不变,维持其自然的水力循环。 四、建设实施难点 建设海绵城市具有综合性、政策性、长期性的显著特征,是城市建设领域的系统工程。其在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维护管理等环节上的难点各有侧重。 1规划设计难点:如何合理选择规划控制目标和低影响开发具体设施及其组合。 2 工程建设难点:如何落实建设资金、建设单位,建设方案如何实现高效开发建设。

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

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 设计文件技术深度及审查要点 (试行) 珠海市海绵城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7年12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相关要求,推动珠海市海绵城市的科学建设,指导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审查工作,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珠海市海绵城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编制了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文件深度及技术审查要点(试行)(以下简称“要点”)。 本要点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珠海市地方标准)编写,以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以下简称“强制性条文”)为根本依据,除将强制性条文作为必须审查的内容外,还从现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中摘录了部分与强制性条文关系密切、对安全和公众利益有较大影响的条款作为审查内容。 本要点根据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专项内容编写,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建设标准;3.设计文件深度及审查要点;4.典型海绵设施审查要点;5.附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类型繁多,主要包含建筑与小区、公园与绿地、道路与广场、水务与水系,工程设计文件审查中如遇到本要点未涉及的情况,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大型建设项目,如大型防洪排涝工程、河道生态治理等,根据项目需求,需满足不同类型工程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工程现场调研、测绘及勘察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地区经验及工程师的综合判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作为施工图技术文件审查附属文件,可针对海绵城市建设设施提供相应勘察内容,可不涵盖工程勘察的全部内容。 本要点用黑字体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审查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某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展及经验总结

xx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展及经验总结 一、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及时部署和督查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一是xx市长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审议《xx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予以印发。提出了将我市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海绵城市的工作目标,梳理出了近期共计57项具体工作任务,逐项分解至各部门,落实责任并明确了完成时间节点,在全市形成了多部门协同推进海绵城市的工作机制。目前,2017年第二批共计50项工作任务也已经制定印发。 二是成立了xx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的xx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张虎常务副市长多次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事宜。各区(新区)及有关部门相继成立了区级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完成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组织机构、工作目标、任务分工等。 三是搭建市、区海绵协调平台,并建立市、区海绵办联动工作机制。市海绵办通过海绵城市联络员微信群、现场办公等形式,与各区形成合力。在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市、区海绵办还尝试合署办公模式,定期联合召开工作例会,共同协调解决试点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积极推进海绵城市规划、政策和标准制订,形成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机制 一是《xx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印发;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的《xx市海绵城市规划编制要点和审查细则》也已经印发实施;各区海绵详细规划相继印发。 二是海绵城市政策制定工作有序开展。已经发布了《xx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xx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2项;即将发布《xx市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正在编制《xx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xx 市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与推广方案》、《xx市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方案》以及《xx市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估考核办法》4项。 三是全面开展技术标准体系制订,并将海绵要求纳入现行建设项目管控流程。已印发了《xx市海绵城市规划要点和审查细则》、《xx 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推进xx市建设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工作实施方案》、《xx市建设海绵型道路工作实施方案》、《xx市园林绿化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和《xx市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指引》、《xx市海绵城市建设水务实施规划与指引》等技术文件;正在开展《xx市房屋建筑工程海绵设施施工图设计要求和审查要点》、《xx 市海绵城市设计标准图集》、《xx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验收、运行维护技术规程》等3项标准规范的编制。

海绵城市工作总结

2020年老旧住宅小区环境整治工程 海绵城市工作总结 一、2020年度主要工作成果 (一)项目概况 我集团2020年度老旧小区环境整治工程主要分为3个 片区,片区内共计涉及改造小区**个,改造楼栋**栋,建 筑面积共**万平方米。小区建设年代久远,平面布局形式 老旧,地面停车空间局促,地下管线埋深较浅且错综复杂。小区内绿化率较低,现状车行道主要采用沥青铺设有网裂、 龟裂等问题。人行道采用面包砖,有局部凹陷,大部分人 行道下不具备设置生态滞留池、下沉式绿地的条件。雨水 篦子及窨井盖少数损坏,局部有积水现象;**条市政道路,总长约**公里。车行道主要有网裂、龟裂、不规则裂缝、 车辙、沉陷、坑槽、波浪拥包等问题,人行道材质为面包砖,整体状况良好,但是污染比较严重。项目整体上受地 上地下场地限制,海绵城市系统的建设基底较差。 (二)工作机制 为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部署,科学、系统、高效地完成老旧小区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我集团严格坚持以下工作机制和方法。 1.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开展工作。运用整体分析、模拟指标测算等方法确定设计方向,合理选择相应海绵技术措

施。结合景观设计要求进行总体设计和设施布置,形成系统设计方案。依据总体方案复核技术措施与目标要求,进行方案优化设计。按照优化后的设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规模,组织方案实施,提出实施控制要求,指导设施建设与管理维护。 2.形成从业人员培训机制。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特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我集团形成管理和相关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培训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掌握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与专业性强的咨询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现场观摩、检查、技术研讨等活动。 3.强化督查和考核。我集团把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作为集团一项重点工作,纳入年度重点任务目标并进行绩效考核。 (三)海绵项目进展情况 2020年我集团在2020年度老旧小区环境整治工程中积 极推进落实新增海绵面积及海绵设施改造。其中小区改造 中根据“海绵城市”设计原则人行地面采用透水混凝土,新增海绵城市面积约**万平方米。对于既有海绵设施如雨污管道,进行疏通及修复,更换原有雨水篦子,保持排水畅通,完善小区雨污分流系统,解决小区积水现象。新建阳台废 水管,实现雨水与废水分别排放。

海绵城市学习报告

海绵城市学习报告 海绵城市的原本目的是建立一个城区雨水的中转站,减少城市内涝的问题,并对雨水进行储存、缓慢排放甚至再利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思路就是低影响开发,它意味着利用绿地自然状态下的透水、储水、净化能力,这不仅对城市排水系统有益,还能使城市生态更加完整,美化人居环境。 一、背景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人们片面地追求土 地使用效率,将许多城区土地建造成了硬质化、 不透水、无生态的,而排水工作就全部交给了城 市下水管网。这就导致每逢下雨城市排水系统压 力巨大,无法及时对水进行处理和排放。这就造成了城市内涝、初期雨水污染城市内河等诸多问题。而简单地扩大污水处理厂的体量又是不值得的,毕竟降雨在大多数地区不是常态。这就是海绵城市所要解决的矛盾。 二、主要思想 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回补地下水。 LID理你希望变原先的集中管网式排水为利用“生态+人造”的分布式净水、储水、排水。这样既可以降低造价,又能提升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三、主要措施 1、对路面进行改造,主要解决排水和热岛效应问题,方法有:

1)用透水沥青或透水混凝土代替不透水沥青,这一方法在中国一些公园已经得到采用,但是造价会从没千克约3元升至每千克7.5元。但是透水沥青的空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灰尘堵塞,要用高压水或真空吸尘器进行清洗以延长使用期限。 2)铺设砂石路,虽然透水性能更加优良,但是需要每年对砂石进行补充,维护成本较高。可以用与铺设健身小路。 3)铺设植草格,植草格空隙很大,维护成本也很低。城市中大面积的露天停车场如果铺设沥青地面夏季往往炽热难耐,还会造成巨大的热岛效应。以植草格铺设停车场地面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材料已经在许多小区停车场有所应用。 2、对屋顶进行改造,起到在低成本排水的同时,减少热岛效应的作用。有两种方案: 1)采用倾斜屋顶,引导雨水流向屋子边上长有植被的一侧。 2)采用绿植屋顶,将雨水暂时滞留在屋顶,不仅有利于城市生态,而且可以起到增湿降温、环节热岛效应的作用。 3、对路缘石进行改造:路缘石的主要作用是保持 行车道结构的稳定,同时将车辆和行人之间进行隔离。 一般情况下,马路牙子高出行车路面的高度。传统的雨 水收集井对管网的要求较高,还没有充分利用路边绿化 带的储水作用。(事实上中国的城市往往是将雨水排走 再用市政用水浇灌绿化带,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因此, 铺设带孔路缘石,将雨水引入绿化带就成了LID输水储水、美化生态的重要手段。如果要防止杂物进入绿化带,对污染物进行初步吸附和过滤的话,还可以使用如图所示的带砂石过滤的路缘石。 4、改造路边绿化带,建设渗水沟。使穿过路缘石的雨水经过渗水沟表面草本植物和土

海绵城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红权

海绵城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王红权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种先进城市规划理念被不 断提出,海绵城市作为其中一种城市规划理念,受到了国家的广泛关注,各大城 市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海绵城市这一 新兴理念的推进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才能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步伐,但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问题 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正确应对,有效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发挥出海绵 城市的积极作用。对此,本文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及意义,分析了海绵城市的 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海绵城市;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海绵城市概述 1.1内涵 海绵城市指的是通过建设可渗透路面与绿地等各种措施使城市具有海绵一样 的功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主要针对于水的循环利用,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 增加,不仅加大了对水的需求量,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海绵 城市理念的提出就在于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旨在降雨的时候,对雨水进 行收集、渗透、贮存、净化、利用等,防止城市出现洪涝灾害的同时,当需要水 资源的时候,可将雨水进行有效利用。对于海绵城市而言,“海绵”可以是公园、 草地、小河等,合理构建海绵体,减轻径流的污染负荷,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 市水循环系统,实现雨水的有效利用与控制,更好的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保证城市正常运转。 1.2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有利于城市发展,还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化进 程的加快,使得城市中的人口越来越多,之前很多城市由于空间规划、基础设施 建设、产业分布等原因,各种“城市病”也越来越严重,很多城市在抵抗高温、低温、寒冷等极端天气方面的能力极低,不仅危害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威 胁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相关部门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海绵 城市建设为重点,合理规划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特别是很多城市所面临的水问题,其建设重点在于总结治水方法,采取有效措施 正确应对洪涝、干旱等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除了有对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因素 的考量外,还有社会与经济方面的考虑。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会构建大量的海绵体,建设的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不仅能防止城市内涝,还可改善室内空气环境,并可成为城市居民的锻炼、休闲的场所。同时,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于天然 水系的利用与保护,这就减少了管道项目的铺设,也不需要再耗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去维护,大幅度降低了水污染及内涝问题的治理费用,减轻了经济压力。城 市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极为重要,要加强对于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做好城市的储水、排水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2我国海绵城市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要晚于英国、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海绵城市理念 于2012年提出,到目前为止,全国共计30个城市试点,并且一些地区和城市开 始自主的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其中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建设成果较为突出,但也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总结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518710341.html,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总结与思考 作者:陈钰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第17期 摘要海绵城市作为城市建设新思想,在接受我国各试点城市的试炼。本文简略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总结了目前学者所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其进行了思考。以期对海绵城市的推广有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1海绵城市的背景 我国年际降雨变化大,年内降雨季节不均匀,6-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60%-80%。受维度、海陆影响,东西南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差异显著,南方靠近海洋水汽充足,北方靠近内陆水汽缺乏,季风由南向北减弱。气候变化不确定性造成夏季暴雨洪水现象不断发生。同时,因城市化迅速发展,多变的降雨现象恶变成了内涝灾害。近几年各地均出现暴雨频频,2015年全 国20个省遭遇暴雨灾害,强度为历年罕见。说明城市内雨水排水系统的存在严重缺陷。此外,水污染事件也屡见不鲜。4月江西省新余仙女湖水质污染事件是今年第一起水污染大型事件。我国的水资源因水质污染也面临着严重短缺的现象。然城市对雨水的利用却不尽人意。传统城市排水模式以工程管道方式直排。力求雨水尽快排出,造成雨水不能在城市中下渗和蒸发,影响城市地下水补充,人为增大径流量,违背大自然的规律。 这样一个背景下,2014年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编制了《海面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旨在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广“海绵城市”,促进自然积存、渗透、净化,节约水资源,已水生态基础设施为根本的建设。2015年有16个城市成为我国海绵城市首批试点,2016年先后有公布新加入试点城市名单。 2海绵城市的内涵概念 海绵城市(sponge city),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思想理念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水防涝思路有一个新的格局,保证了城市和城市周围自然的原水文特征稳定,资源的可持续化。 3建设措施提出、思考

海绵城市建设心得体会

海绵城市建设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中国都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面对宝贵的水资源,海绵城市正是这几年为解决洪涝灾害,让城市自由呼吸诞生的新概念。由于大多数城市已经被钢筋混凝土包围,城市本身的呼吸作用越来越差,自然的淡水自然循环被严重破坏,地表淡水流失,地下淡水资源逐渐减少,后果可想而知,结局令人堪忧。海绵城市的理念更是为了弹性适应环境的变化,应对自然灾害,而海绵城市的构建从增强城市渗水性和减少淡水径流两方面入手。 随着2015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后,各地政府正在积极响应。日前,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2018年,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构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城市的重要理念和方向,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并制定了至2020年,2030年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2018年,审计方向在自然资源审计上加大力度,而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效性和长远性也正是我们审计人应该关注的方向。但是作为审计人应该如何更好的服务于海绵城市建设呢?笔者认为:首先是积极配合项目跟踪审计。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句空话,审计更不是木已成舟再需要指出问题的一项工作,应该更好服务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跟踪和监督。政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积极引导和

调控作用至关重要,想要建设海绵城市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力度,对于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吸引了更多社会性参与的PPP项目,特许经营的模式等,审计人更应该把握服务意识,努力学习新的概念和理念,不刻板教条而应创新长远地看待建设过程中的服务型审计。 其次是将新理念融入到新项目审计。审计老城区改造,新建基础设施项目时,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融入到审计工作中,关注是否在水资源方面存在违规审批和建设等情况,一方面将目光放在国家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另一方面着眼于新政策的效益情况。绿地和公园是城市海绵建设的有力载体,对于此类项目审计更应该着眼于是否能够对城市河湖、湿地产生吸纳性作用,在公园中是否仍然使用板结性材料阻断地表吸收水分等。 海绵概念,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一个新理念的实施会屡屡碰壁,审计人在海绵城市建设系统中,应基于新理念发现问题和漏洞,“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服务,留住更多的淡水资源给子孙后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