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数字资源标准规范

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数字资源标准规范

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数字资源标准规范
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数字资源标准规范

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数字资源标准规范

第二部分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规范

委托方: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研制方:北京大学

2014年6月

目录

1 目的和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3)

3.1 PDOI名称(PDOI name) (3)

3.2 PDOI语法(PDOI syntax) (3)

3.3 持久性(Persistent) (4)

3.4 对象数据(Object) (4)

3.5 元数据(Metadata) (4)

3.6 唯一标识(Unique Identification) (4)

3.7 兼容性 (Compatibility) (4)

3.8 互操作性 (Interoperability) (4)

4 语法规则 (4)

4.1 一般规则 (4)

4.2 PDOI前缀 (5)

4.3 PDOI后缀 (5)

4.4 PDOI 的显示 (5)

5 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PDOI管理 (6)

5.1 前缀管理 (6)

5.2 各级中心标码前缀示例 (6)

5.3 显示示例 (6)

附件:国家中心及各省级分中心前缀一览表 (7)

1目的和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国家公共数字文化支撑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系统( Platform 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 ,简称PDOI )的体系框架、命名规则。

本规范仅供平台建设参与单位对数字资源对象进行标识。方便资源对象的保存、迁移、交换和使用,可以有效地对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本规范不试图代替各平台参与单位已使用的标识系统,但可以将各单位机构已采用的标识符进行扩展,统一纳入到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体系中进行标识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虽有的修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别代码

ISO/IEC10646 Universal Multiple-Octet Coded Character Set (UCS) RFC 3986 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 (URI): Generic Syntax

RFC 3629 UTF-8,a Transformation Format of ISO 10646

《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规范和应用指南》

3术语和定义

3.1PDOI名称(PDOI name)

在PDOI系统内定义一个唯一对象(标识对象)的字符串。PDOI名称可以由遵循PDOI语法规则的字幕、数字、字符组成。

3.2PDOI语法(PDOI syntax)

PDOI名称中字符的形式、顺序的组成规则,具体指PDOI名称前缀、分隔符、后缀的形式和特征。

3.3持久性(Persistent)

不受时间影响而存在,能够脱离标识符分配者的直接控制应用在各种服务中。也可与其他标识符系统存在映射关系。

3.4对象数据(Object)

存储资源本身的数字文件。

3.5元数据(Metadata)

描述对象数据的数据。

3.6唯一标识(Unique Identification)

有且仅有一个对象被该PDOI标识。

3.7兼容性 (Compatibility)

PDOI标识符的兼容性体现在PDOI号码的后缀中可以包含任何已有的标识符,例如国际标准书号ISBN,国际标准刊号ISSN,国际标准文本代码ISTC,出版物件标识符PII等。

3.8互操作性 (Interoperability)

PDOI的处理系统可以与任何因特网上不同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在处理同一数据时能保持一致,能与不同时期的技术系统兼容。

4语法规则

4.1一般规则

PDOI是为达到PDOI系统的目的而建立一个无任何含义的字符串。一个PDOI 名称标识唯一的一个数字对象。PDOI语法规则规定了组成PDOI。

PDOI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a.前缀元素

b.分隔前后缀的向前斜线“/”(‘\0x2F’)

c.后缀元素

前缀由分级的子命名授权段组成,每个子命名授权段之间用字符“.”(‘\0x2E’)分隔。

后缀是本地命名授权,在同一前缀命名空间下,后缀名影视唯一的。

PDOI名称应遵循URI语法规则。PDOI名称字符串以及前后缀元素的长度都没有限制,在实际应用中,PDOI名称字符串可能受到相关通讯协议的限制。

PDOI是不区分大小写的,可以使任何ISO/IEC10646字符集中的任何字符。

4.2PDOI前缀

PDOI的前缀是命名授权。命名授权由多个非空的命名授权段来构成,每个段由字符“.”(‘\0x2E’)分隔。

PDOI的前缀由命名授权段组成,一般情况下:

a.第一个命名授权段是中国唯一标识符命名授权

b.第二个命名授权段是行业/系统/地区/机构命名授权。

c.根据应用需要,PDOI的应用机构可增加第三个、第四个命名授权段,但

命名授权段的数量不宜超过四个。

4.3PDOI后缀

PDOI后缀与前缀之间用向前斜线“/”(‘\0x2F’)分隔,同一个前缀元素下的每个后缀应该都是唯一的。唯一的一个后缀可以是一个顺序号,也可以是另外一个系统的标识号。

4.4PDOI 的显示

当PDOI在屏幕显示或打印时,在PDOI名称前需放置一小写的“pdoi:”,其中冒号为半角。

5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PDOI管理

5.1前缀管理

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管理机构,负责所辖省级分中心、市级支中心、相关文化组织机的标码前缀申请、注册、解析和管理工作。

5.2各级中心标码前缀示例

国家中心:86.8000/***

省级分中心:86.8000.11 /****

市级支中心:86.8000.11.*** /*****

注释:其中

第一个字段86固定代表中国;

第二字段 8000代表国家中心;

第三个字段代表各省中心,支撑平台规定为由身份证前2位数字组成;

第四个字段代表省级分中心下属各机构,由各省自定义,不超过3-4位数字。

“ / ”后的后缀,是各省已采用的标码系统,保持不变。

5.3显示示例

pdoi: 86.8000/***, 通过pdoi可以查找到资源的一些信息。

附件: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通知》(教技函〔2012〕70号)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印发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电馆〔2013〕40号)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体要求,推进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工作,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宗旨,结合我市实际,在学校信息化硬件设备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建立鄂尔多斯数字教育云平台,在网络化管理、学科整合、自主学习、信息化推进、过程性评价等,不断努力探索,为努力推进我市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方面,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服务,探索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打好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汇聚资源和服务,构建本地化网络条件下的学习和教学环境,探索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区域教育信息

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益,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公平发展。 三、区域试点工作容 (一)建设视频互动教学及网络研修系统。通过软、硬件建设,利用网络视频互动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具备远程视频互动教学、教研、教师培训、教育视频资源共享等公共服务能力,为区域的网络教研、教师网络研修、精品课程网络直播、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共享等多方面的应用活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录播系统的建设,完成国家要求的精品课程、学校优秀课例、优质课程的录制。由此建立优秀课例资源库,丰富资源容,促进资源建设;通过点播、直播增加教研手段;通过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功能,建立起互动平台,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教育资源;建立自主学习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共享优质教师资源。 (二)充分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省、市服务平台,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同步课堂、推送资源、探究性学习、名师课堂、“名师”导学、网校选课、网校辅学、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名师工作室等10种应用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试验。 (三)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探索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学校试点工作重点容(主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探索;校本教育资源应用模式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教研模式创新探索;信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可行性实施计划书

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可行性报告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申报类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项目 项目名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业主单位:政府机关 申报单位: 负责人: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申报日期:2016年4月12日

目录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1) 第一章总论 (6) 1.1 项目背景与概况 (6) 1.1.1 项目的基本情况 (6) 1.1.2 项目业主单位与技术支持单位概况 (7) 1.1.3 项目提出的依据 (10) 1.1.4 项目预期目标 (12) 1.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3) 1.2.1 项目建设内容 (13) 1.2.2 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 (15) 1.3 问题与建议 (16) 1.3.1 项目实施的关键 (16) 1.3.2 建议 (16)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意义与必要性 (17) 2.1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 (17) 2.2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现状 (19) 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

2.3.1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推动全省文化服务信息化的需要 (22) 2.3.2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努力把建成全国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示范城市 (23) 2.3.3政府科学决策的需要 (24) 2.3.4公众生活的需要 (24) 2.3.5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25) 第三章项目建设内容 (25) 3.1网络体系建设 (26) 3.2 对已有基础文化信息数据进行改造 (27) 3.3专题数据收集、采集、处理与整合 (27) 3.4 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27) 3.5 目录数据生产及建库 (27) 3.6 文化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8) 3.7 示范工程建设 (28) 3.8 保障体系建设 (28) 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29) 4.1文化发展基础条件 (29) 4.2文化系统发展现状 (29) 4.3技术条件 (31)

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2016—2020年) 一、服务项目与内容 (一)基本服务项目 1、读书看报 (1)公共图书馆(室)、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村指行政村,下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等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并免费提供借阅服务。 (2)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不含电子文献)不少于0.6册(件),人均年新增公共图书馆藏量不少于0.03册。农家书屋基本配备的图书不少于1200种、 1500册,报纸期刊不少于5-10种,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不少于100种(张),年新增图书不少于60种,组织读书活动不少于4次。 (3)省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不低于150TB,市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不低于25TB,县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不低于3TB。 (4)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实时更新,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2、收听广播 (1)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

(2)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提供不少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 观看电视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未完成无线数字化转换的地区,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中央1、7、 13套,省第1套和地市1套电视节目)。 3、观赏电影 (1)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电影放映服务,每一行政村每年不少于12场,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比例不少于1/3。 (2)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4、送地方戏 (1)县(市、区)要在行政区域内重点扶持不少于1个文艺院团。 (2)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采取政府采购方式,每个乡镇(街道)每年有5场以上戏剧戏曲等文艺演出。价格按照省级不低于10000元/场、市级不低于5000元/场、县级不低于3000元/场进行采购。 5、设施开放 (1)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和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

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doc

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 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 朔州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是山西省第一家规划设计和建成上线运行的地市级数字文化工程,是我市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重点工程,是2016年文化部、财政部全国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试点项目,也是我市“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工程情况 (一)建设思路 1.资金来源:一是2013年我市申请创建国家示范区,原市长李正印专门从2013年度市长基金中拨出782万元,用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二是该工程被列为2016年文化部、财政部全国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试点项目,文化部资助50万元。 2.建设背景:该项目是正式从2014年10月开始建设。为什么要建设这个工程?如果按当时文化共享工程标准建设,我们可以“买一批电脑,建一个网站,联一个大网”,就很容易完成工作要求。政府给我们这个项目这么多钱,这是朔州建市以来文化系统单笔资金最大项目,我们想要通过这个项目发挥文化惠民最大效益,让朔州老百姓通过先进技术享受先进文化。考虑到以下两点,对原来方案进行了重新修改和完善: 一是文化部、财政部从2002年就开始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个

工程,但发展仍不平衡,中央财政对县区、乡村有投入,对我们市级没有投入,而且县乡文化共享工程设施利用率低、存在着“肠梗阻”现象;二是文化部当时已提出开始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要求,国内南方先进城市已在探索实施,有可以参考的经验。 3.建设思路:本着大文化理念,通过整合文化共享、数图推广、电子阅览室三大工程,整合文化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体育馆等馆内、馆外、系统外三大信息资源,整合文化管理、服务、需求三大职能,在源头上建设好公共文化服务的起始一公里,在终端上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打造朔州文化工作新平台、新领域。 (二)项目内容 朔州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两中心两站一平台”系统项目,是由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承建(中标价241.395万元,其中软件平台由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两中心:市文化局数字文化管理中心、市图书馆机房中心;两站:市博物馆、市群艺馆数字服务站;一平台:市县乡村四级分布式互联网站集群——朔州数字文化网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有文化资讯、文化有约、群众文化、数字场馆、特色文化、专题片、文化志愿、文化艺术、文化共享、文创商城十大栏目。该项目2017年7月17日上线试运行,8月24日通过专家初审。 二是“六馆八库”资源项目,由中科九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承建(中标价389.65万元),包括数字图书馆、群艺馆、体育馆、博物馆、美术馆和红色文化馆六个数字场馆或虚拟全景场馆,还有“右玉精神”、朔

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数字资源标准规范

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数字资源标准规范 第二部分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规范 委托方: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研制方:北京大学 2014年6月

目录 1 目的和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3) 3.1 PDOI名称(PDOI name) (3) 3.2 PDOI语法(PDOI syntax) (3) 3.3 持久性(Persistent) (4) 3.4 对象数据(Object) (4) 3.5 元数据(Metadata) (4) 3.6 唯一标识(Unique Identification) (4) 3.7 兼容性 (Compatibility) (4) 3.8 互操作性 (Interoperability) (4) 4 语法规则 (4) 4.1 一般规则 (4) 4.2 PDOI前缀 (5) 4.3 PDOI后缀 (5) 4.4 PDOI 的显示 (5) 5 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PDOI管理 (6) 5.1 前缀管理 (6) 5.2 各级中心标码前缀示例 (6) 5.3 显示示例 (6) 附件:国家中心及各省级分中心前缀一览表 (7)

1目的和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国家公共数字文化支撑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系统( Platform 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 ,简称PDOI )的体系框架、命名规则。 本规范仅供平台建设参与单位对数字资源对象进行标识。方便资源对象的保存、迁移、交换和使用,可以有效地对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本规范不试图代替各平台参与单位已使用的标识系统,但可以将各单位机构已采用的标识符进行扩展,统一纳入到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体系中进行标识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虽有的修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别代码 ISO/IEC10646 Universal Multiple-Octet Coded Character Set (UCS) RFC 3986 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 (URI): Generic Syntax RFC 3629 UTF-8,a Transformation Format of ISO 10646 《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规范和应用指南》 3术语和定义 3.1PDOI名称(PDOI name) 在PDOI系统内定义一个唯一对象(标识对象)的字符串。PDOI名称可以由遵循PDOI语法规则的字幕、数字、字符组成。 3.2PDOI语法(PDOI syntax) PDOI名称中字符的形式、顺序的组成规则,具体指PDOI名称前缀、分隔符、后缀的形式和特征。

互联网大数据+云+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云+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建 设 方 案

目录 1.前言 (4) 1.1概述 (4) 1.2建设内容 (4) 1.2.1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4) 1.2.2优质资源班班通 (5) 1.2.3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5) 2.技术实现架构 (5) 2.1IAAS 层(基础设施即服务) (6) 2.2PAAS层(平台即服务) (6) 2.3SAAS层(软件即服务) (7) 3.应用系统建设 (7) 3.1“云”的应用 (7) 3.1.1资源云平台 (7) 3.1.2网络学习空间 (11) 3.1.3监管平台 (13) 3.2“端”的应用 (15)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 (15)

3.3“云”与“端”的互通 (22) 3.3.1云平台主动推送到书到课资源至教学端 (23) 3.3.2云平台个人空间资源随时同步至教学端 (23) 3.3.3教学端垂直检索云平台资源 (24) 4.平台优势分析 (24) 1. 前言 1.1 概述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对教育信息化工作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的具体落实。其中,基础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是教育资源集结与服务中心和网络学习协作池,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借助资源平台获得学习空间,获取教育资源,寻得专业支持,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动,成为“三通两平台”运行的资源与智力保障。 1.2 建设内容 按照“云+端”的建设和应用模式,平台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1.2.1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全面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丰富教育资源的种类与内容,调整资源

聚合与呈现方式,建立教育资源管理与服务运行机制,增强为一线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1.2.2优质资源班班通 聚合优质师资力量,通过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形式,为学校提供在线课堂服务。为紧缺学科制作专递课堂教学资源,借助网络平台供教师点播应用。为班级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直达课堂。 1.2.3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针对我省基础教育工作实际,应用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师网络工作与学习空间,实现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的信息化。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打造交互式、个性化、自主性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学习方式的优化,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学习主体的互动。 2. 技术实现架构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专为教育定制的、成熟的云平台解决方案,具有遵循标准、数据安全存储、云计算架构体系、大数据处理能力、长时间不间断稳定运行保障等特点。 平台逻辑架构上共分为三层: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

公共数字文化

公共数字文化:新技术,新体验 杨秋华(南宁市西乡塘区图书馆广西南宁 530011)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数字 文化建设工程已经成为了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公共图书馆朝着科学化, 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提升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近些年 来不断推进服务方式的变革,服务设施的更新,在政策法规制定方面也随 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得以完善。当然,由于起步时间较晚,相关专业 的人才、专业技术等各方面依旧处于缺乏状态,导致我国公共数字文化会 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构建一套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 展示新技术,新体验的公共数字文化体系是当前社会对公共图书馆发展提 出的时代新要求。本文立足于公共数字文化当前的传播情况、机制构建的 现状,旨在探讨实现我国公共文化数字化在新的技术指导下给用户带来的 新体验。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发展现状新技术新体验 文化作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支撑起一个民族能否健康发展的精神与灵魂。文化实力,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力量的强弱与文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也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强盛持久程度。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一,是当前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是构建我国公共数字文化管理体制,实现科教兴国,构建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在当代社会通信技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公共文化服务也不断追求着高质量高效率,逐渐走向数字化的道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统筹实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1]。近几年来,我国不断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法规,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便利范围不断推广,更加注重结构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健全性,让人民群众能够免费、平等、自由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因此,不断追求新技术与新体验的公共数字文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公共数字文化的文化内涵及其建设意义 公共数字文化,顾名思义,指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与数字文化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的技术运行管理模式下的公共服务体系。其中,数字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以其独特的智慧,利用以促进各方面发展需求的典型。数字文化属于一种基于网络而迅速发展与传播的文化,运行载体与传播媒介是网络,主要形式与存在形态是数字。这是一种在近些年来才开始流行的新兴文化形态,依靠计算机与互联网成为了一种现实。数字文化已经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的生产、运输、采集与信息处理中,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形成了当代人际网络交流中必不可

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一、服务项目与内容 项目内容标准基本 服务 项目读书看报1.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不少于28小时;农家书屋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0小时。2.县级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1册以上,或总藏量不少于50万册;人均年新增藏书量不少于0.05册。农家书屋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报刊不少于10种,年新增图书不少于60种。3.市、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每年组织送书下乡1万册次;县级公共图书馆对乡镇图书分馆每年流通不少于4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指导举办1次全民阅读活动。4.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显示屏,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收听广播5.乡镇有线广播联网率达到100%,有线对农广播覆盖率达到80%;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每天播出次数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6.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7.通过直播卫星,免费提供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免费提供不低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免费提供不低于15套广播节目。观看电视8.有线电视联网率达100%(海岛包括微波方式),农村有线数字电视实际入户率达90%以上;电视自办对农栏目每周达3档(含)以上,平均每档不少于10分钟。9.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低于15套电视节目,未完成无线数字化转换的地区,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在城市和有线电视通达的农村地区,为城乡低保户免费提供基本有线(数字)电视节目。观赏电影10.为农村群众提供

数字电影放映服务,合理调整放映结构,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两年)比例不少于1/3。11.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看戏12.根据群众需要,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平均每年为每个乡镇(街道)送地方戏曲等文艺演出5场以上。13.国有剧院每年举办公益性演出不少于12场。设施开放14.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健全。15.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实施门票减免,文化遗产日免费参观。16.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免费使用。17.学校、工人文化宫、体育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文体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开放时间和免费项目由地方政府制定。文体活动18.每个县(市、区)每年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不少于12次;每个乡镇(街道)每年举办文化节、读书节、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不少于6次;每个村(社区)每年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不少于2次。展览展示19.公共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公共美术馆每年分别举办免费展览不少于4次。文化走亲20.市、县(市、区)每年组织跨区域文化走亲5次。数字文化21.县(含)以上公共文化设施内免费提供Wi-Fi,公共电子阅览室免费提供上网服务。22.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可以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培训讲座23.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每年举办公益培训或讲座不少于12次;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举办公益培训不少于6次。24.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每年举办公益培训或讲座不少于6次。 项目内容标准硬件

地方公共数字文化特色资源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517115204.html, 地方公共数字文化特色资源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作者:吴高 来源:《图书馆建设》2016年第01期 [摘要] 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是数字时代国家或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特色资源建设是我国地方公共数字文化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特点体现为资源总量颇具规模、地方特色较为鲜明、资源建库形式多样、界面设计各具特色等方面。我国地方公共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分布、资源内容、资源建设、资源揭示、资源共享及资源推广6个方面,可从宏观政策、资源建设、技术平台及资源利用4个层面来探讨地方公共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改进的策略。 [关键词] 公共文化公共特色资源数字文化数字资源 [中图分类号] G250.74 [文献标识码] A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外来文化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而不断扩张,区域民族文化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但是,与此同时,数字信息载体也拓宽了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途径,促使地方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在现代转型中走向了新生。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建设自然就成为数字时代国家或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以下简称省级分中心)特色资源建设是我国地方公共数字文化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以此为视角和切入点,对我国公共数字文化特色资源建设问题进行探索总结,供学界同仁共同探讨。 1 现状调查 笔者于2015年1-6月调查访问了各省级分中心,将各分中心特色数据库资源建设情况进 行了统计汇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从调查中可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不断加大的情形下,地方公共数字文化特色资源建设呈现繁荣发展的景象,内容涉及到地方历史、民族文化、地域专题、自然风光等多方面,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做出了很大贡献,其总体特点如下。 1.1 资源总量颇具规模 经笔者调研发现,绝大部分省级分中心均建有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各省级分中心总计建有368个特色资源数据库,其中湖北、浙江、江苏3个省级分中心特色数据库数量分别为35个、28个和21个,位列前三;建库数量在10个以上的省份有20个。特别是近年来全国文化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附件1: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落实《2010年文化工作要点》提出的“建立若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探索“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工作方式,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文化部、财政部拟将共同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以下简称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

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充分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调动各地政府的积极性,集成、整合、提升“十一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二、基本做法 (一)按照创建标准要求,确定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性意义的地区和项目,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以及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二)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相结合,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针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的具体实际,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设工作,对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形成一系列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努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开展制度设计研究是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度设计研究成果是示

云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解决方案

畅言“云+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2014年

目录 1.概述 (3) 2.技术实现架构 (3) 3.应用系统建设 (5) 3.1“云”的应用 (5) 3.1.1资源云平台 (5) 3.1.2网络学习空间 (8) 3.1.3监管平台 (10) 3.2“端”的应用 (12)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 (12) 3.3“云”与“端”的互通 (17) 3.3.1云平台主动推送到书到课资源至教学端 (17) 3.3.2云平台个人空间资源随时同步至教学端 (18) 3.3.3教学端垂直检索云平台资源 (18) 4.平台优势分析 (18)

1. 概述 畅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对教育信息化工作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的具体落实。其中,基础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是教育资源集结与服务中心和网络学习协作池,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借助资源平台获得学习空间,获取教育资源,寻得专业支持,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动,成为“三通两平台”运行的资源与智力保障。 按照“云+端”的建设和应用模式,平台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1、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全面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丰富教育资源的种类与内容,调整资源聚合与呈现方式,建立教育资源管理与服务运行机制,增强为一线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2、优质资源班班通。聚合优质师资力量,通过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形式,为学校提供在线课堂服务。为紧缺学科制作专递课堂教学资源,借助网络平台供教师点播应用。为班级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直达课堂。 3、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针对我省基础教育工作实际,应用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师网络工作与学习空间,实现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的信息化。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打造交互式、个性化、自主性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学习方式的优化,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学习主体的互动。 2. 技术实现架构 畅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专为教育定制的、成熟的云平台解决方案,具有遵循标准、数据安全存储、云计算架构体系、大数据处理能力、长时间不间断稳定运行保障等特点。 平台逻辑架构上共分为三层: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核心业务,是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兴义市图书馆在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资源整合、服务模式、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提升了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实现了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 标签:公共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文化权益 一、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背景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核心业务,也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文化部、财政部于2011年11月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能力,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制[1]。这个文件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了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因此,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尤其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服务效能,满足城乡群众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文化鉴赏、文化休闲等基本文化需求。 二、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文化占领新媒体阵地的客观要求。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可更好地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兴义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积极参与国家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以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依托国家数字图书馆和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平台,结合数字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室)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内容安全、服务规范、环境良好、覆盖广泛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兴义市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水平。 三、兴义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兴义市图书馆从2004年被列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就开始思考

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2016—2020年) 一、服务项目与容 (一)基本服务项目 1、读书看报 (1)公共图书馆(室)、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村指行政村,下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等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并免费提供借阅服务。 (2)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不含电子文献)不少于0.6册(件),人均年新增公共图书馆藏量不少于0.03册。农家书屋基本配备的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报纸期刊不少于5-10种,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不少于100种(),年新增图书不少于60种,组织读书活动不少于4次。 (3)省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不低于150TB,市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不低于25TB,县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不低于3TB。 (4)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实时更新,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2、收听广播 (1)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

(2)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提供不少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 观看电视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未完成无线数字化转换的地区,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中央1、7、13套,省第1套和地市1套电视节目)。 3、观赏电影 (1)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电影放映服务,每一行政村每年不少于12场,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比例不少于1/3。 (2)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4、送地方戏 (1)县(市、区)要在行政区域重点扶持不少于1个文艺院团。 (2)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采取政府采购方式,每个乡镇(街道)每年有5场以上戏剧戏曲等文艺演出。价格按照省级不低于10000元/场、市级不低于5000元/场、县级不低于3000元/场进行采购。 5、设施开放 (1)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和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

第-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2016年10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世官制 2.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②④ 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4.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5.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6.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 7.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一种字体把不同弧度的曲线和不同长度的直线巧妙地组合成一个装饰性强的字,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该字体是 A.甲骨文B.小篆 C.隶书D.楷书 8.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9.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此现象反映了A.棉纺织业彻底衰败B.自然经济日渐解体 C.经济结构全面转型D.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10.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 11.19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促动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C.新中国成立D.改革开放 12. 关于长征,八十年前毛泽东即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八十年后的今天,重温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 它的价值意义随着历史的演进愈益凸显。下列项中,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①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③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④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 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 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这次“胜利”是

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_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_张珽

大众文艺 摘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为更好地顺应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本文围绕“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作一综述,为促进全民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略尽绵力。 关键词:数字化服务平台;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效能 一、现阶段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基础设施严重匮乏 虽然,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均充分意识到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大了对巩固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然而,由于数字化技术设备、资源数量十分有限,完全无法满足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需求。大部分数字化服务平台虽然具备一定数量的数字化设备,不过由于监管维护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因此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不够完善,并不能满足公众对文化的需求,服务效能并不理想。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存在一定矛盾 随着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的逐步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积不断拓展,服务种类日趋丰富多元化。然而,真正受到广大基层群众认可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却是凤毛麟角。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文化服务受到一定约束,限制了群众的参与范围,无法更好地满足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其次则是由于公共文化服务没有形成影响力,品牌意识不强,且无法针对使用者进行平台操作培训,因此受众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 (三)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优劣。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从事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的机构,工作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对现代信息技术了解甚少,部分工作人员甚至根本不懂得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另外,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管理制度不够科学规范,岗位培训等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现有人员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始终停留在原有水平,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严重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的监管力度 全方位落实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实现数字网络技术的全面普及,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等,争取为广大受众提供质量更高、种类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另外,还应加强对数字化设施的监管力度,对现有信息采集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为数字化设施的监督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各地区政府应致力于促进先进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充分借助多媒体、网络、手机等载体,突破传统文化服务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二)全面落实数字资源建设工作 充分运用国家数字化公共文化平台建设方面相关的政策,通过统筹规划,有序组织,结合各地域文化背景与资源特色,积极构建有质量的数字资源库。进一步丰富共享工程的服务方式,加强与其他单位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提高现有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在有线电视、手机网络等技术的辅助下,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同时,还应对现有工程服务网络进行改良,优化服务性能,紧扣数字化建设这一核心内容,合理运用先进技术,实现对现有技术平台的改良,提升平台的服务效能。 (三)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众所周知,不同地区均具备其特有的文化资源,而区域特色是区域文化品牌独有的显著特征。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文化资源的优势并不意味着文化品牌具有优势。为进一步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地方相关机构部门应提高人力、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通过不断努力,打造出品质优良的文化品牌,以促进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应充分结合现有文化资源的优势,结合地方特色,创建文化服务品牌。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加强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融合现代先进技术,打造文化活动品牌,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石。 (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整体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整体水平,直接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为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应将从事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的人才队伍作为切入点,从根本上实现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改善。只有在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方面下功夫,才能在公共文化的生产、服务与发展方面体现出优势。新时期,应清楚地意识到服务队伍的重要影响与时代价值,充分把握好文化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工作,将培训工作落实到基层文化骨干,才能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五)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向基层群众输出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渠道,按照技术类别来划分,可将其归纳为固定文化服务体系和流动文化服务体系两大类型。通常情况下,固定文化服务体系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一般需要在特定条件,如时间或空间的限制下才能完成;流动文化服务体系,一般不会存在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条件下均可进行。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得以顺利输出的重要保障,因此,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六)提高数字化服务能力 应灵活应用相应措施,实现各地区、各阶层数字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创建出覆盖面积广泛、与各行各业联系紧密、技术先进、稳定性强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受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应灵活应用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对数字化服务平台进行不断优化,大创建互动式文化服务环境,增强人机交互性,提高受众的参与性。最后,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各地区资源采集与整合的力度,积极主动加强与组织、信息产业、科技部门的合作,不断充实数字化服务平台的资源库,使数字化服务平台能够与时俱进,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服务平台的辅助下,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面积将会更加广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会更加完善。为促进全民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本文围绕“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展开了系列探讨。经过本文研究最终发现,全面落实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加大对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投入、充实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提高文化服务队伍整体水平,均有利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颜宁.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02). [2]胡守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02). [3]王小明.提升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应处理好八个关系[J].上海文化,2013(10). [4]黄燕.浅议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J].群文天地,2011(12). 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张 珽 (河北省秦皇岛市群众艺术馆 066000) ?群文论坛? 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