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物理_《力与运动》考点解析

中学物理_《力与运动》考点解析

中学物理_《力与运动》考点解析

图1 《力与运动》考点解析

山东省高唐县琉寺中学 李洪生

这部分知识与生活、应用联系密切,是中考重要的考查点,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这些考点常以填空、选择题题型出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可能会以实验题出现,考查的重点是将物体的受力情况与其运动情况的结合,复习时要求会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其运动情况,或者是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其受力情况。

考点一:运用惯性知识解答有关问题

因为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因此要解释惯性现象,必须明确原来的状态,步骤如下:( 1 )判断物体原来的状态( 2 )物体发生的变化( 3 )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状态( 4 )结果出现了什么现象

【例题2】在无风的天气里,从水平匀速向

右飞行的飞机上先后落下三包货物,若不计空气

阻力,在地面上的人看到这三包货物下落过程

中,在空中排列的情况应该是图1中的

〔 〕

【解析】货物从飞机上落下前,与飞机一起

水平向右匀速飞行,具有向前的速度,从飞机上先后落下后,由于无风,又不计空气阻力,因此水平方向

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由于货物具有惯性而保持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三包货物沿水平方向和飞机具有相同的速度,在水平方向上通过的路程相等。由于重力的作用,先落下的在最下面。故C 是正确的。

【考点点拨】:同学们要认真理解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因此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是否运动和运动的快慢无关;惯性在生活中有利有弊,会识别它们。

另外,同学们喜欢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弄混淆,其实相互作用力是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它们力的性质相同,同时存在,同时消亡。

考点二: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可以使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或使运动的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改变,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各种情况,都必须施加力,因此,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例题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它一定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B .物体受到了力,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C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D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解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也可能是受到平衡力的作用,,选A 是错误;物体受到了,如果力互相平衡,运动状态就不改变,选项B 错误;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处于静止状态,选项C 错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选项D 正确。

【考点点拨】:解题时应特别注意: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不一定不受力;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原来静止的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一定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物理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物理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关庄中学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为全面、准确地了解,观察课堂教学现状,查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座谈、听课、访谈和讨论等方式,对我校进行了为期6六天的基本情况调查,并形成如下调查报告内容。 一、学生学习物理情况 在调查过程中,发放“初中学生物理学习情况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1.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兴趣方面 “你对现在的学习”选择“很有兴趣”、“比较有兴趣”、“没有兴趣,感觉很枯燥”的人数分别为20人(40%)、10人(20%)、10人(20%)。 “你在课堂上经常回答问题吗?”选择“经常”、“有时”、“很少”、“从来没有”的人数分别为10人(20%)、12人(24%)、28人(56%)。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及行为习惯方面 “课堂上你们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同学之间的互动研讨情况如何?”选择“互动非常积极”、“部分同学互动积极”、“偶尔有些互动,但不很多”、“基本没有互动”的人数分别为20人(40%)、8人(16%)、22人(44%)。 “你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习惯于采用以下哪种方式”选择“总是问个“什么是正确答案””、“从不同角度想问题”、“总想听听别的同学的看法”、“先放一放,以后再说”的人数分别为20人(60%)、9人(18%)、9人(18%)、2人(4%)。 “平时学习中”选择“有预习的习惯”、“没有预习的习惯”、“老师要求时我会预习”、的人数分别为6人(12%)、10人(20%)、29人(58%)、5人(10%)。 3.学生的学习状况及作业方面 “你对完成每天的作业感觉怎样?”选择“比较轻松”、“偶尔有困难”、“比较困难”、“困难很大”的人数分别为15人(30%)、12人(24%)、10人(20%)、13人(26%)。 二、物理教学所取得的成绩 调研过程中,通过实地察看、观课、访谈、及问卷,我发现我校的初中物理教学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教学硬件条件较齐备 (1)物理实验室装备齐全,标准及数量符合物理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物理摩擦力典型例题

摩擦力训练题 2.木箱重500N,放在水平地面上,某人用40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木箱,未能推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的推力小于箱子受到的摩擦力(B)箱子受到的摩擦力等于40N (C)箱子受到的摩擦力最小值为40N (D)箱子受到的摩擦力在40N和500N之间1.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间一定存在摩擦力; 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滑动摩擦力; C.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D.相互紧压的粗糙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才受滑动摩擦力. 3.A、B、C三物块叠放在一起,大不平力F A=F B=10N的作用下以相同的速度 沿水平方向向左匀速滑动,如图所示。那么此时物体B作用于物体A的摩擦力大小和作用于C的摩擦 力大小分别为() (A)20N,0 (B)20N,10N (C)10N,20N (D)10N,0 4.一人用100N的水平力推着一个重150N的木箱在地板上匀速前进,如图所示,若另一人再加给木箱50N竖直向下的力,那么() (A)木箱的运动状态要发生改变 (B)木箱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C)木箱重变为200N (D)木箱共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5.一个物体重100N,受到的空气阻力是10N,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若物体竖直向上运动时,合力大小是110N;②若物体竖直向上运动时,合力大小是90N,合力的竖直方向向下;③若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时,合力大小是90N,合力的方向竖直向下;④若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时,合力大小是110N,合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如图两位同学在水平面上推动底部垫有圆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01-初中物理考点分布和分值特点_表格版

初中物理考点分布和分值特点 序号内容分值考点形式1 声学2—4声音的产生、传播、回声定位和声音特点及环保填空选择 2 光学4—8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色散、平面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眼病相 关知识 选择填空作图 实验探究 3 物态变化3—6物体三态的六种变化、晶体融化凝固特点、水的沸腾特点、温度计(体温计)使 用 填空选择 实验探究(生活现象为主) 4 电学15—20 or more 电的产生传导电流电压电阻电热电功电功率电路图电学仪器家庭用 电用电安全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串并联电路特点 全部形式最后一个大题必 定是电学综合题 5 磁学2—6磁学基础磁体特点磁场相关电磁继电器安培定则发电机电动机原理填空选择作图实验探究(极少) 6 信息 2 电磁波相关知识通信知识填空选择 7 物质世界6—8物质微观结构质量及其测量密度及其运算天平量筒的使用填空选择实验探究计算题 8 运动学3—6运动的特点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的计算选择填空实验探究 9 力学4—8力的示意图三要素牛顿定律惯性二力平衡弹力重力摩擦力力的测量填空选择作图实验探究 10 简单机械2—4杠杆滑轮滑轮组斜面杠杆的平衡条件填空选择作图实验探究 11 压强和浮力7—14压强的相关知识及运算浮力的相关知识及运算流速和压强的关系填空选择实验探究计算题 12 功和机械能6—10功的概念的理解运算功率的概念和运算机械能动能势能机械效率相关运 算 填空选择实验探究 计算题 13 热和能2—4分子运动论比热容内能热值热机能量守恒定律环保填空选择计算题 14 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2 能源及其分类能量转化和转移核能新型能源填空选择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摩擦力(基础) 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物理 重难点突破 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 摩擦力(基础)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理解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测量滑动摩擦力; 3.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4.知道摩擦力的利用和防止; 5.能用平衡的观点解决有关摩擦力的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滑动摩擦力。 2.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测量:利用弹簧测力计可以粗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要点诠释: 1.摩擦力的实际作用点是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 2.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并挤压;(3)相对运动。 3.测量滑动摩擦力时,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4.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的区别: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往往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要点二、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在本实验中,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多个,所以实验探究过程中我们要用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不变,而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要保持压力等因素不变。 2.提出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可能有,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实验器材:木块、弹簧测力计、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两块、砝码。 4.实验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2)在木块上面放一个砝码,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摩擦力。 (3)换用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的长木板,保持木块上的砝码不变,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摩擦力。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博白县博白镇绿珠初级中学冯宏贵为了改进课堂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老师乐意地教,学生轻松地学,师生和谐,提高课堂效益。通过调查部分老师和学生,从教与学方面反馈问题。了解和发现不利于物理教学的主、客观原因,从而有利于指导我们今后的物理教学工作。 一、调查目的 (1)调查教师课堂结构和教学情况 (2)调查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性,学习的意见和接受能力。 二、调查的对象 (1)初中物理教师 (2)八、九年级的学生。 三、调查方式 (1)深入课堂观察了解 (2)以不记名书面问卷方式(询问调查对象) (3)召开座谈会 四、调查内容和结果与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课堂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我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调查。 (一)教师方面 对教师的调查主要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途径和教学方式这三个方面的情况。

(1)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主要包括:传授和主导相结合的教的观念,国家初中物理课程改革标准的课程观,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落实。通过调查了解初中物理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从中寻找教师实施课堂探究式问题教学困难的结症。 (2)教学途径 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在调查中应了解教师教学中有没有注重对学生的探究技能的训练和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 (3)教学方式 对我校物理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查 从以上调查结果和深入课堂观察结果分析,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不够重视,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具体表现在:(1)老师以讲授式教学为主,上课随便,想到什么讲什么,讲完了就算。(2)课堂教学方面欠佳,老师一味的讲,学生单纯的听,连表达的机会都不没有,听不进,就睡了。(3)没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平时没有追踪,没有总结和评估。(4)不求创新,现在多数教师都

(完整)初中物理摩擦力解析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力学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而在力学中解决摩擦力有关问题尤为困难,首先摩擦力有三种:即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其次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不容易搞清楚。下面就通过一些例题来说明:一、判断是否受摩擦力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摩擦力,我们可以从产生摩擦力的条件入手,条件是: ①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即两个物体之间有弹力 ②接触面不光滑 ③物体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或发生相对运动 注意: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 压力即为作用在支持面上且与作用面垂直的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知道压力可能大于重力,可能小于重力,还可能等于重力,也可能与重力无关。但是不论支持面是什么样的,也不论物体受力情况如何复杂,物体对支持面的正压力和支持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总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以许多情况下都是通过求物体所受支持力来求得正压力的。 注意:如图3所示的物体静止情况下的压力大小,可见压力与重力无关。(1)静止的物体 例1.下图(1)中,物体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 图(2)中,物体B静止在斜面上; 图(3)中,物体C被压在竖直墙壁上而处于静止, 图(1)图(2)图(3) 试分析上图中,物体A、B、C是否受摩擦力? 分析解答:上图中物体A、B、C分别相对于地面、斜面、墙面均处于静止状态,但其中物体B、C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所以B、C受摩擦力,而A物体不受摩擦力。 (2)运动的物体 例2.下图中,物体A在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B物体在水平皮带上跟随皮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C物体沿着倾斜的皮带一起匀速直线运动,D物体沿着竖直墙壁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现在不考虑空气阻力,试分析它们是否受摩擦力? 第1页(共4页)

高观点下的中学物理专题分析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 单位: 专业: 考试科目:高观点下的中学物理专题分析考试分数: 2011年 12 月 27 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高观点下的中学物理教学研究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运动)。 2、(麦克斯韦)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 兹)又用实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3、吉布斯在《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中建立了(统计系综)体系,提 出了(矢量分析)等概念,阐明了(热力学)等现象的本质。 4、(普朗克)在物理学史上第一次提出能量子的概念。 5、规范粒子是指(传递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 6、戴维逊和汤姆逊因验证(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分享1937年的 物理学诺贝尔奖金。 7、泡利提出(泡利不相容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25分) 1、例举几个混沌现象。 答:气候不能精确重演与长期天气预报者无能为力之间必然存在着 一种联系,这就是非周期与不可预见性之间的联系。他还发现了混 沌现象“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性”。这可以生动的用“蝴蝶效应”来 比喻:在做气象预报时,只要一只蝴蝶扇一下翅膀,这一扰动,就 会在很远的另一个地方造成非常大的差异,将使长时间的预测无法 进行 许多曾被认为是噪声的信号,其实是一些简单的规则生成的。这些 包含内在规则的“噪声”不同于真正的噪声, 表征复杂时间序列特性的统计量是功率谱(power spectrum),它把 复杂的时间序列分解成不同频率的正弦振荡的叠加。在给定频率处 的功率谱值与频率的正弦波系数的平方成正比。典型的功率谱由一 个或多个尖峰,它们对应于信号中出现的主要频率。除这些主峰外, 其他频率也可能出现,不过幅度较低,而且功率谱通常分布在一个 宽频带上。 2、粒子物理面临十大问题是什么? 答:粒子物理面临十大问题: (1)是否存在未发现的自然规律,如新的对称性和新的物理规律? (2)是否存在额外维空间? (3)能否把自然界所有的力统一为一种力? (4)为什么存在如此多的种类不同的粒子? (5)为什么夸克和轻子只有三代?粒子质量的起源是什么? (6)什么是暗物质?如何在实验室中产生它? (7)什么是暗能量?

八年级物理教学情况分析

八年级物理教学情况分析 义井中学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二、、学年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初中物理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初中物理摩擦力方向的 判断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物理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虞城县实验中学孟瑞丽 初中物理力学是难点也是重点,而解决摩擦力的问题尤为关键,在这里我们说一下滑动摩擦力方向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要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我们要先明白运动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的区别。物体的运动方向是相对地面而言的,而相对运动的方向是相对于和它接触的物体而言的。 例:如图:水平传送带按顺时针方向匀速转动,现将一物体A轻放在传送带上,当物体由速度为0加速运动的瞬间所受的摩擦力方向怎样。 A 解析:此图受力物体是A,与A接触的物体是传送带,物体A 相对地面是在向右运动,但物体A刚放上传送带并加速的瞬间速度小于传送带的速度,即相对于传送带是在水平向左运动的,因此,物体A的相对运动方向是向左的,即摩擦力的方向应与之相反,是水平向右的。 2:静摩擦力的方向。

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应先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可以采用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的,没有摩擦力,看物体之间将要发生的相对运动,那么这个相对运动方向就是我们要找的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应与之相反。 例:如图:斜面上静止一物体A,试画出A所受的摩擦力。 A 解析:假设A不受摩擦力,A将沿斜面向下做加速运动,因此A相对斜面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故静摩擦力的方向应与之相反,沿斜面向上。 以上方法不易判断时,还可以根据物体的平衡状态分析摩擦力的方向。

上海初中物理专题复习(情景分析专题)

六、情景分析专题 1、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黄同学选用了两块材质相同、厚度不同的海绵A 、B ,以及若干完全相同的砖块进行实验。实验中,他将砖块分别叠放在A 、B 海绵的表面,并保持海绵与砖接触面的形状和大小始终一致,实验过程如图1(a )、(b )、(c )、(d )、(e )、(f )所示,观察到海绵的形变程度为△L 1、△L 2、△L 3和△L 4,且△L 2>△L 4>△L 1>△L 3 。请根据实验条件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⑴ 分析比较图1(b )和(c )[ 或(f )和(g )] 中海绵形变程度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分析比较图1(b )和(f )[ 或(c )和(g )] 中海绵形变程度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做“研究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与支持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实验,他用双面胶将一个200克的砝码固定在1米长的塑料直尺中间,将直尺的左端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提右端,如图2(a )所示。然后缓缓抬高右端, ①比较图 2( a )和( b )[或图 ( a )和(c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较图2(b )和(c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在探究“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用左端固定在桌子一端的弹性薄钢片进行实验。先将钢片水平放置,再将重力不同的砝码放置在钢片中间,其实验步骤与现象如图12(a )、(b )和(c )所示。接着,将钢片右端抬起与水平方向成一定夹角,将砝码放置在钢片中间,其实验步骤与现象如图3(d )、(e )所示。(砝码重G a <G b <G c = G d = G e ) ⑴ 析比较图3(a )、(b )、(c ),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⑵ 分析比较图3(c )、(d )、(e ),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4、某小组选用电源、电键、2个电压表、定值电阻R 1、R 2、R 3 (已知R 1<R 2<R 3)及若干导线来“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实验过程如图8所示, 图1 (a ) (b ) (c ) (e ) (f ) (g ) 图2 (a ) (c ) 图3 (b ) (c ) (a ) (d ) (e )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光的折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第一部分:教学情景 开始上课,教师利用班班通放映《海市蜃楼》片段 教师:观看了“海市蜃楼”的奇观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自然现象太奇妙了! 学生乙:海市蜃楼真美,真壮观! 学生丙: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那么神奇、美丽 教师:同学们也许还会提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是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把筷子斜插入水中,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是否一样 教师演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筷子“折断”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教师:这位同学的猜想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来检验学生:用实验!教师:对!用什么样的实验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学生:让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正好和老师一致,在你们的桌上,已经摆放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光学仪器盒。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乙: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教师:回答得很好!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上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可能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甲: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学生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丁: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学生戊: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学生己: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我们利用桌上的光学仪器盒来研究光在折射时的什么规律。

初中物理8.3摩擦力经典题(2017中考题)

初中物理8.3 摩擦力经典题(2017年中考题汇总)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班级大扫除时,小天发现许多现象与摩擦有关,其中减少摩擦的措施是()A.擦玻璃时把抹布压紧在玻璃上去擦 B.书柜下装有滚轮便于移动位置 C.黑板刷的刷面使用更粗糙的材料制成 D.水桶的手柄上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2.如图所示,穿久了的运动鞋鞋底磨损得厉害,原因是鞋底受到() A.重力B.摩擦力C.压力D.支持力 3.假如摩擦力消失了,将会直接导致() A.声音不能传播B.冰块不能漂浮于水面 C.徒手不能爬上直杆D.电灯通电后不能发光 4.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有时要增大摩擦,有时要减小摩擦,下列做法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A.足球守门员比赛时要戴防滑手套 B.郊游爱好者远足时要穿上旅游鞋 C.地面铺设带有凹凸花纹的地板砖 D.磁悬浮列车靠强磁场托起离开轨道 5.如图所示,C是水平地面,A、B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和B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关于A、B间摩擦力F1和B、C间摩擦力F2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F1=0,F2=0 B.F1=0,F2≠0 C.F1≠0,F2=0 D.F1≠0,F2≠0

6.自行车是我们熟悉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它涉及不少有关摩擦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捏住刹车后没有推动水平地面上的自行车,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B.轮胎上制有花纹是通过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的 C.刹车时用力捏刹车把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的 D.在转轴上加润滑油是通过变滑动为滚动来减小摩擦的 7.骑自行车是一种既健身又低碳的出行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行车轮胎上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B.用力蹬车是为了增大车的惯性来增大速度 C.下坡时以自行车为参照物,车的坐垫是运动的 D.停在路边的自行车,它对地面的压力和所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8.在研究滑动摩擦力时,小王利用同一木块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三次实验,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F3,则F1、F2、F3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F1>F2>F3B.F1<F2<F3C.F1=F2=F3D.F1>F2=F3 9.自行车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属于减小摩擦力的是() A.轮胎上造有花纹 B.刹车时用力紧握刹车闸 C.给车轴加润滑油 D.脚踏板有很深的凹槽 10.为安全起见,在下坡路上,小华握紧自行车刹把缓慢行驶.在此过程中,增大滑动摩擦力的方法是() A.增大压力B.减小速度 C.增大接触面积D.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11.教室的门关不紧,常被风吹开,小明在门与门框之间塞入硬纸片后,门就不易被风吹开了.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塞入硬纸片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 B.门没被吹开是因为风吹门的力小于摩擦力

上海初中物理专题复习(表格分析专题)

七、表格分析专题 1、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甲同学依据“石块扔入河中的水里总是沉入河底,木头放进水里却会浮在水面”,猜想:沉入水中的物体不受浮力; 乙同学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水银中的铁块最终漂浮在水银面上”的现象,猜想:物块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可能会对它浸入液体中后的最终状态有影响。 ⑴于是他们首先用细线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如图 1(a )所示),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 = 3.2牛;再把该石块浸没在水中(如图1(b )所示),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牛,发现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_________物体的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从而判断出甲同学的猜想是________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⑵接着他们用若干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实心物块和足够的水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三中。 表三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物块 A B C D E F 物块密度 (千克/米3) 2.7×103 2.2×103 1.1×103 0.9×103 0.6×103 0.4×103 物体浸在水中的实验现象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3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物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 A B C D E F (a ) (b ) 图1

的实心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③至此,大家认为上述实验数据有限,要完善证实乙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应该用更多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于是他们决定下面还要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它提供全面、有力的依据。 2.某小组同学连接图15所示的电路开展电学实验,其中定值电阻R 1的阻值为10欧,滑动变阻器R 2标有“50Ω 2Α”字样,电路连接正确。闭合电键后,他们首先将变阻器R 2的滑片P 所示。 ①该小组同学在完成第一次实验后,将滑片 P________移动。(选填“向a 端”、“向b 端”或“没有”) ②请在表格的栏目中,填上电压表V 1、V 2的符号。 ③若已知三次实验时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0.4安、0.3安和0.2安,请将以上示数正确地填入表格。 ④若要利用上述表格中的数据验证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则可以选用表格中的哪几列数据,并说明选用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同学做实验探究盛有液体的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压力大小遵循的规律.如 图3(a)所示三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中分别注入质量相等的水,利用仪器测得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并将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又用酒精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之后,他们又在如图3(b)所示三个不同底面积的口大底小容器中注入等质量的水,重复上述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三中。(800ρ=酒精千克/米3) 图2

(完整)九年级物理考试质量分析

九年级上学期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1、试卷分五大,题型与分值与近几年基本相同。 2、试题难易适中,试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关注和重视 3、能紧扣新课程理念,在考查学生过程和方法以及能力上有很好的体现 4、试卷重视物理“双基”的考查,贴近现实,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5、试卷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考点履盖面广,便于查漏补缺,是一份好试卷 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够牢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达到理解的程度,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够 2、未认真审题、看图,导致思路不清,误入圈套 3、作图中不能正确表示力、力臂,审题不完整,造成缺答、漏答 4、填空题有些不带单位,结论无条件。 5、计算题乱套公式,计算过程中单位混乱 四、改进措施 1、加强双基。重视概念、规律的教学,对于重要的概念和规律要讲清讲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回归教材,千万不可用资料代替。 2、重视基础知识的拓展。教学中不必要片面地对知识点进行深度和难度的挖掘,但必须重视知识的横向拓展。近年的考题、甚至于图表都来自于这,或进行了简单的改编 3、加强规范。对物理定律、公式、符号、单位、公式、专用仪器和名词、物理术语要加强规范,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抓好抓牢,不能总是迁就学生。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4、重视实验教学。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不能只重视结论。当然我们大多数学校都一样,实验器材不足、不配套,甚至没有,但作教师的我们还得想尽办法尽可能多做实验,哪怕是演示。这也是我们物理学科吸引学生的地方 5、重视中档题目。近年的物理试题和此份样卷说明,加强中档题目的训练,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6、强化分类指导。学生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对于物理学困生,有时还得大胆取舍,对基础题精讲多练,也许会收到好的效果;对于物理优秀生,主要是强化学科应试心理指导,做到精益求精

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物理作为—门自然学科,有其独特性和科学性,通过物理学的学习可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理解科学的内涵,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物理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K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简单、机械,认为学习物理与文科一样死记硬背即可;受数学学科影响,有畏难情绪,认为学习物理很烦,很难,对学习物理不感兴趣;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升学率而实施题海战术,造成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压力大,忽略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忽略物理学科的特点,从而扭曲了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心理。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I.教学观念滞后,制约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长期以来,由于受心试教育的影响,人们说的足素质教育,做的足以试教育,绝大多数教师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淡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陈旧,抑制厂学生的发展,忽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人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为讲授型,其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方法单一,重点足对知识的传授,对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少,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听教师讲和按教师的要求去做,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少有自主学习的权利,这种陈旧的教育方法最终导致学生越学越不爱学,教师越教越难教的状况形成。 3.教师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素质教育实施已几年了,但绝人多数教师仍没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是以分数来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大搞题海战术,实施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教学,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大纲所要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均给以淡化。叫学生做笔记、记结果。没有让学生去认真细致的探究,从而失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意义,淡化了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 4.繁重的学习压力,制约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繁锁的资料和做不完的作业,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制约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初中物理教学所面临的形势 新课程在给初中物理教学带来新理念的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主要表现在:1.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对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理念,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技能的培养,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要将物理与生活紧密联系,树立全人发展观。 2.教学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不再是单一的书本,他们可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进行信息沟通和获取知识,因而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获取信息等方面要同学生相互的交流,变“教堂”为“学堂”,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3.教学内容的变化。与传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无论是从知识的广度,还是知识的深度均比旧教材有较人的变化,它更加注重物理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将先进科学技术纳入物理课堂,将生活中的物理引入课堂,如激光、原子钟、神奇的眼睛等,这些变化不仅给物理教学带来了新鲜血液,而且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压力,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刻领会和理解课程标准,而且要认真钻研教材,重新熟悉新教材

初中物理摩擦力

摩擦力(培优小测试) 1、(2013扬州)小明观察如下漫画,总结了四个观点,错误的是() A.甲图此刻人对箱子推力等于箱子受到的摩擦力 B.乙图此刻箱子受到的摩擦力大于甲图此刻箱子受到的摩擦力 C.丙图此刻人对箱子推力大于箱子受到的摩擦力 D.丙图箱子在同一水平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 2、(2012岳阳)在研究摩擦力时,小明同学用一块各侧面光滑程度完全相同的木块,在同一水平桌面上进行了三次实验.如图所示,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三次示数F1、F2、F3的大小关系为() A.F1<F2=F3B.F1>F2>F3 C.F2>F1>F3D.F1=F2>F3 3、(2011盐城)锯子的锯齿都“东倒西歪”,不在同一平面内.小明猜想这是为了减小锯木头时的阻力,并设计实验检验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A.用同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硬木头和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B.用一把“东倒西歪”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C.用一把“东倒西歪”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D.用同一把锯子,分别在“东倒西歪”和拨正锯齿时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4、(2010宜宾)同学们在以“假如…”为主题的讨论中,下列四种观点正确的是()A.假如失去摩擦力,任何物体都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 B.假如没有了空气,声音就一定不能传播 C.假如没有了大气压强,地面上的物体都会飘向高空 D.假如失去了重力,天平就不能再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5、(2008镇江)如图所示,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小明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长方体木块A,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不计弹簧测力计的自重,在木板运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上海初中物理专题复习(表格分析专题)

七、表格分析专题 1、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甲同学依据“石块扔入河中的水里总是沉入河底,木头放进水里却会浮在水面”,猜想:沉入水中的物体不受浮 力;乙同学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 入水银中的铁块最终漂浮在水银面上”的现象,猜想:物块 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可能会对它浸入液体中后的最 终状态有影响。 ⑴于是他们首先用细线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如图 1(a)所示),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 = 3.2牛;再把 该石块浸没在水中(如图1(b)所示),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牛,发现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_________物体的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从而判断出甲同学的猜想是________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⑵接着他们用若干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实心物块和足够的水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三中。 表三 实 验 序 号 123456 物 块 A B C D E F 物 块 密 度 (千 克/ 米 2.7× 103 2.2× 103 1.1× 103 0.9× 103 0.6× 103 0.4× 103 (a) 图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3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物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的实心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③至此,大家认为上述实验数据有限,要完善证实乙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应该用更多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于是他们决定下面还要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它提供全面、有力的依据。 2.某小组同学连接图15所示的电路开展电学实验,其中定值电阻R 1的阻值为10欧,滑动变阻器R 2标有“50Ω 2Α”字样,电路连接正确。闭合电键后,他们首先将变阻器R 2的滑片P 移动到某一位置,读出各个电表的示数;然后再将滑片P 向变阻器R 2实验时电压表V 1、V 2 b 端”或“没有”) 图2 b

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有其独特性和科学性,通过物理学的学习可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理解科学的内涵,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物理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为了了解现状,着眼于未来教学的需要,我对我校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做了一次调查研究。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我校全体物理教师和八、九两个年级的全体学生。 调查问卷的题目(学生卷): 1、你对物理这门学科() A、很感兴趣 B、比较感兴趣 C、没什么感觉D、不感兴趣 2、你认为物理这门学科学起来() A、很难,怎么学都学不会 B、还可以,有点难,但还能学会 C、不难,基本都能学会 D、容易,我学得轻松 3、下节是物理课,你在课前往往准备的() A、十分充分B、还算充分C、只准备了一点D、没有准备 4、你的物理老师,讲新课的时间一般为() A、10-20分B、20-30分C、30―40分D、40分以上5、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提问你回答问题的次数() A、很多B、不多C、很少D、没有 6、在老师所讲过的课中,你认为老师精心备课才来讲的所占的比例() A、100%B、85%左右C、60%左右D、低于50%7、课堂上,你觉得老师对你意见的倾听,往往() A、很认真B、能听一些C、只听一点儿D、一点儿都不听 8、在课堂上,你往往觉得自己是() A、主角B、老师的配角C、一些好学生的配角D、不知道

上海初中物理专题复习(情景分析专题)

六、情景分析专题 ⑴ 分析比较图 1(b )和( c )[ 或( f )和( g )] 中海绵形变程度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初步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分析比较图 1(b )和( f )[ 或( c )和( g )] 中海绵形变程度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初步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做“研究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与支持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实验,他用双 面胶将一个 200 克的砝码固定在 1 米长的塑料直尺中间, 将直尺的左端放在水平桌面上, 用 手提右端, 如图 2(a )所示。 然后缓缓抬高右端, 观察到的实验情况如图 8(b )、(c )所示。 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比较图 2(a )和(b )[ 或图( a )和( c )]可知: _______________ ① 较图 2( b )和( c )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某小组在探究“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用左端固定在桌子一端 的弹性薄钢片进行实验。 先将钢片水平放置, 再将重力不同的砝码放置在钢片中间, 其实验 步骤与现象如图 12(a )、(b )和(c )所示。 接着,将钢片右端抬起与水平方向成一定夹角, 将砝码放置在钢片中间, 其实验步骤与现 象如图 G e ) (a ) ( b ) ( c ) ( d ) (e ) 图3 ⑴ 析比较图 3( a )、( b )、( c ),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⑵ 分析比较图 3( c )、(d )、(e ),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4、某小组选用电源、电键、 2 个电压表、定值电阻 R 1、R 2、R 3 (已知 R 1< R 2< R 3 )及若干导线来“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实验过程如 1、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黄同学选用了两块材质相同、厚 度不同的海绵 A 、B ,以及若干完全相同的砖块进行实验。 实验中, 他将砖块分别叠放在 A 、 B 海绵的表面,并保持海绵与砖接触面的形状和大小始终一致,实验过程如图 1(a )、(b )、 (c )、(d )、(e )、(f )所示,观察到海绵的形变程度为 △L 、△L 、△L 和 a ) (b ) (c ) 图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