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浅论校园文化建设

一、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着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它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习惯。而校园文化则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它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目标创设出来的,在教育者自觉控制下优化的、形象的典型环境,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念。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靠几个人,一朝一夕的艰苦奋斗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同心协力、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完成,需要有一个教长时间不断循环浓缩的积淀过程。具体说来,校园文化主要指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工直接参与和创造的精神财富,主要指全体师生在教育、生活与劳动中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优良的学校文化不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还能促进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并非什么新名词,而各种文化说也颇为多见。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研究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无论你怎样理解,怎样看待或是否已意识到,校园文化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外显与隐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办学成功的校长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成功地运用于学校管理之中,开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一流学校。随着教育改革重点的转移,校园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校园文化能规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赋予学校以活力机制,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从文化学角度看,校园文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审美、娱乐等文化知识;既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课余活动。

从学校自身来说,教育不单纯是一种知识简单的传授,还有文化气质、道德风貌、人文环境、科学氛围等等。这是一个朴实、和谐、统一的有机体,仅靠知识的传授是很难达到的。所以要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这种教育效果。

二、引起对校园文化重视的原因

首先历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点转移。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跨进一个崭新的世纪,教育不但要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而且还要思考如何创新的问题。21世纪人们将面临着: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经济、高科技、交通、信息和劳动世界的挑战。因此无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回避,都必须创造未来的和改善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特别是教育与环境,以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推动和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从当今世界来看,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如何,不仅要看经济、科技实力,更要看国民素质。国民素质是国力的基础,而国民素质和国家教育紧密相关,教育和文化紧密连。所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的重点必需要考虑基础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过去我们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缺乏考虑社会、家庭等各系统各方面的制约因素,显得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表面性。对学校改革所需要的政治经济体制文化环境注意不够,甚至对学校部的各环境也重视不够,存在着重措施方法轻思想观念的现象,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如今教育的转轨使人静下心来思考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开始注意到了社会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认识到了不良文化所带来的负效应;开始注意到了素质教育首先是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素质教育,并着手开展社区文化教育和校园文化教育的结合。综上可以说是对校园文化的重视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全球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会议上,专家一致认为90年代世界各国若不把德育放在首位,那么进入21世纪人类将会置身于可怕的道德环境中去,道德危机的来临决不亚于生态危机!88年国家教

委副主任腾藤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作了《为了下一代迎接新世纪,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报告。这对进行素质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奠基工程。在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文化环境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下,教育者灌输一定的容,施加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影响下的循序渐进潜移默化逐步化的过程,所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与一定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校园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校的隐性德育体系。它把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隐含于自身文化结构之中,通过灌输、启迪、感染、熏而潜移默化形成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道德品质。所以为了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实施德育引起了人们对校园文化的重视和研究。

再者,是管理模式的变化。理性管理模式与非理性管理模式的结合引起了人们对校园文化的重视。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往往重视运用一些制度,运用运筹学、控制论、系统论及信息论原理进行管理,这总要带一些约束性。在教育这个特殊队伍中,在对教师进行管理中虽然强调教师是学校的主人要参与管理,可事实上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一些不科学的量化考核,不尽人情的条条框框,实际上给教师带来的是一种压抑,一种精神上的不快和对立,使之处于被动地位。要搞好学校的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不仅要有理性的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文化氛围,重视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教师奇形怪状意识和归属意识,建立一个良好的校风,形成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只有在这种所谓非理性管理的文化氛围之学校管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校长师生才能同心同德。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管理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还是一种子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而且,管理界还有:“知识不如智力,智力不如素质,素质不如觉悟。”的名言。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只有铁的管理制度,没有柔的人情投入的管理不是完整的管理。如果说学校理性的管理是基础,那么校园

文化就是灵魂,就是学校的精神支柱。由此,如果把校园文化看作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的话正是人们重视的又一原因。

另外,如今各学校非常注意发展自己的教育特色,这也是引起人们对校园文化重视的原因。从大的方面说,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又决定各国教育的民族特色。在批判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又非常重视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根据本国国情发展教育。小的方面讲,一个学校也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办出自己的特色,在注意发展自己教育特色同时必然引起对校园文化的重视和自身文化的形成。

三、校园文化的特征

1、抽象性和相对独立性。抽象性指它是以观念形态呈现的文化现象。相对独立性既是指作为精神文化而对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独立,又是指学校的精神文化相对于社会精神文化的独立,其涵主要是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2、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校园文化常表现为在学校中出现的现象和气氛,但反过来,学校中出现的现象和气氛不一定代表学校文化。如校园石头上所刻录的名人名言,它是学校中的一个文化现象,但这个现象所含的精神容是不是已经被师生所接受并化成相应的思想及行为?一些学校用校歌来说明它的文化特色,这不是不可以,但如果这些容只是个别的、暂时的,不构成有个性的精神品质,那么它就不能显示其文化特征。稳定不是绝对不变的,只是它有一些基本稳定的要素,如执行制度的严格,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术上的包容以及思想上的自由等等;发展性是相对稳定性的自然延伸,由于校园文化受制于社会文化,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3、群体累积性。校长对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校园文化却不是靠校长个人所能创造的。校长的文化意识必须通过师生群体的认同,并表现出群体的气质和品性后才能确立和显示。这一过程不是即时式的,而是累积式的,即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的过程。由于文化形成过程相当脆弱,

因此,一个具有稳定状态的校园文化的确立必然是长期的、有反复的。校园文化不可能速成,那些认为一个校训的提出就是一种校园文化的想法是幼稚的。现存的历史名校中的一些文化涵不是诞生在校长的话语里,而是形成于其后的传承中。

四、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般意义下,文化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依次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文化虽属于精神文化畴,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有师生共同生活与学习的场所及其物质形态,又有着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它们影响和制约着师生的生活,是起约束作用的制度文化。而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由于其受制于学校的领导方式和人际关系,因此,校园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依次为:物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核心是管理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

(一)、物质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

学校物质环境文化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如建筑、设施、设备、资料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学校是专门的育人场所,育人的意向性要求这种物质文化本身包容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学校物质文化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学生不仅通过物质景观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空间设计、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按美的规律规学校文化的各种物质载体。从学校整体规划到一个具体的建筑式样,从一个雕塑制作到一块标语牌的设计,从一条路的命名到一个小园林的风格,都应遵循这种原则,使整个校园洋溢着高雅、和谐、完美的气息,从而提高校园文化生活的品质。

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确实如此,美的学校的教育作用不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而是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时时

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渗透和影响的作用。从感知的角度讲,其教育意义更深刻,更持久。

1、校园地理环境。

校园环境是自然物质的人性化发展。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可以更好地体现一所学校特定的文化氛围,使生活其中的师生得到美的享受和冶。校园所处地理位置的优与劣,是学校自然环境好坏的重要衡量标准。

市郊一所学校是一九九八年动工兴建的,在选址方面考虑得比较周详。校园地处镇区的东南角,东枕宽阔的新路、南面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西面和北面紧靠着居民小区。大家把学校建在与城镇“若即若离”的边缘地带,一方面,避免了污染、噪声、交通拥挤等问题,给校园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外部环境,另—方面,又能使师生的日常生活和交通便利带来方便。

—年四季不断变幻色彩的田野给校园带来了“恬静”的乡村气息,而来来往往的车辆则显示着——种“流动”的现代都市文明。这样的地理环境为该校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

2、校园建筑布局。

建筑是一门艺术,它作为景观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作为实用设施直接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

校园建筑一般通过建筑的造型、建筑的空间布局来表现一定的思想容和价值追求。就拿上面提到的市郊的那所学校为例:

该校正门是学校的窗口,是学校外在形象的突出体现。校门采用不锈钢的移动门,两边立柱是非对称性的几何构造,用褐色石贴面,显得既庄重又明快。

学校围墙全部由铁栅组成,既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又与外界融为一体。显现出一种开放、自由的思想理念。

教学楼主体系用“回”字型结构,外墙面全部用土黄色面砖贴面,看上去既庄重、质朴又不失现代感。办公室、教室全部采用铝合金窗,在通风、采光方面能满足办公和教学的要求。实验楼与教学楼相邻,按标准配置了常规实验设备、电教器材、多媒体设备和艺术、劳技等设备设施。完全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教学楼的东面是标准化操场,全部由绿色的草坪覆盖。

环境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反映。学生走进学校看到的是布局合理、设置规、整洁美观的学习、生活环境,置身在芳草如茵、繁花似锦之中,感受到和谐、高雅、清新和优美,赏心悦目、耳濡目染,就会起到净化、美化心灵的作用。

3、校园艺术景点。

优美的艺术景点能起到冶性情、规行为、启迪心智的目的。还是以上面提到的学校为例:

走进这所学校的大门,第一眼就能看到一个圆形的大花坛。花坛种植的花草由专人设计和管理,一年四季都能展示出不同的造型和色彩。花坛中央是一白色雕塑,名为“希望”。雕塑的主体是一位老师和一个学生携手奔向前方,体现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了师生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激励着师生不断振奋向上。

在操场南面的绿化带有鹅卵石小道,有长廊,有彩色蘑菇亭。为师生的娱乐、休息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为了让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环境更美,他们还在校园摆上了大量盆花,重新修整绿草坪,力求给孩子们一个美丽的空间。

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学校的校舍,应尽可能体现出积极的精神和理想。该校把教师们和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摄影作品,制作成一幅幅壁挂、一个个校园文化橱窗,在教学楼走廊、大厅里轮流展出。和学生作品一起展出的还有许多古今中外大艺术家的画像和生平事迹。这样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学生的热情,时时给孩子们以启迪。

学校赋予校园以优美的景色,让整个校园处处呈现一派整洁舒适、明朗清新、生机勃勃的景象,使学生在紧的学习之余,有一个轻松、高雅的环境来调节情绪、放松心理。

美的环境能约束并规人的行为。比如,学校的建筑、布局表现出整体的美,对学生队列的整齐、纪律的严明都有一定的影响。学校在楼道走廊里挂上学生的书画,巧妙安装玻璃镜、装饰品等。教室走廊上、图书馆里,科学家、名人画像和诗句、给学生以启发和鼓舞。校园、办公室里整齐地摆放着花卉盆景,营造—种生机勃勃的氛围。还有那绿树红花、长藤软蔓、方亭回廊,使学生随处感到赏心悦目,而自然生发出一种细腻、珍爱的情感。天长日久,性情受到冶,鲁莽、粗野的行为定会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变。

(二)、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障

规章制度是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的规化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强调宣传教育,也要认真加强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说,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在现代社会,制度完善、公正本身就体现着一种文明,而遵纪守规也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养。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规章制度、道德规、人际交往方式、文娱活动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建立协调一致、相互制约、有机发展的学校文化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校园制度文化坚持正确导向着眼点是建立竞争机制,使学校活动(包括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常处于竞争状态之中。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它具有稳定性、权威性的特点。学校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所以,要非常重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每个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中遵照执行。学校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学校所形成的良好校风以及氛围都能得到有力的保证。

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浅论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着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它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习惯。而校园文化则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种亚文化现象。它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目标创设出来的,在教育者自觉控制下优化的、形象的典型环境,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念。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靠几个人,一朝一夕的艰苦奋斗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同心协力、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完成,需要有一个教长时间不断循环浓缩的积淀过程。具体说来,校园文化主要指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工直接参与和创造的精神财富,主要指全体师生在教育、生活与劳动中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优良的学校文化不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还能促进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并非什么新名词,而各种文化说也颇为多见。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研究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无论你怎样理解,怎样看待或是否已意识到,校园文化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外显与隐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办学成功的校长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成功地运用于学校管理之中,开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一流学校c 随着教育改革重点的转移,校园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校园文化能规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赋予学校以活力机制,进而促 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c从文化学角度看,校园文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既包括科学知 识,也包括审美、娱乐等文化知识;既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课余活动。 word. ... 从学校自身来说,教育不单纯是一种知识简单的传授,还有文化气质、道德风貌、人文环境、科学氛围等等。这是一个朴实、和谐、统一的有机体,仅靠知识的传授是很难达到的。所以要

校园文化建设

试论学校文化构成要素及建设 摘要: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优质与现代化的需求,使得学校文化的重建成为必然,学校文化成为课程改革研究领域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方面课程改革对学校文化提出挑战,为学校文化重建提供契机,甚至可以说课程改革本身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重建,甚至可以说,学校文化重建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学校文化,构成方法,构成要素,作用 学校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对学生的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所学校都应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雄厚的文化底蕴,将文化内涵内化于学生,促使学生成材。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对学生成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者要着力创造良好的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时机,让学生潜心在学校的这种氛围中去思考,去体验感悟,从而完善自己。 一、学校文化概念界定 荷兰当代哲学家皮尔森认为:“‘文化’这个术语与其说是名词,不如说是动词。它主要不是意指包括诸如工具、图画、艺术作品,更不消说博物馆、大学楼、税务所等在内的客体或产物,而是首先意指人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活动;舞蹈或念咒的礼仪;以及性爱、打猎、准备食物相关联时的各种行为模式。”〔1〕阎德明主编的《现代学校管理学》一书中有如下的表述:“所谓学校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2〕

新思考网《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一文提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的全体成员(师生员工)的一种共同追求,是学校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 二、学校文化的构建方法 (一)秉承传统,开拓创新 学校优良的精神传统是学校教育意识与学校办学特色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每个知名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优良精神传统。学校的传统在学校文化重建中既表现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升旗、校服、各种节日活动等),也表现出观念精神的形态(如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它是学校的历史及影响学校的各种精神因素的积淀,它渗透在学校的一切传统活动中,培养着学校成员的发展,它和学校环境融合成为学校文化构建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因此构建学校文化,需要关注学校的文化传统。老学校要在秉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构建学校文化;新学校要在特色办学的实践中构建学校文化。不管是旧有的学校,还是新建立的学校,学校文化的构建应和学校的生命一起跳动,同时呼吸。 学校文化是学校“本土”特色的体现,在处理学校传统与特色办学的关系时,应当认识到,学校特色不仅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建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基本源点。不同的学校成长于不同的环境之中,学校的精神、价值观、行为等文化特征也会有所不同,并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缺乏独立精神,没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无异于没有学校文化,没有传统的学校文化便会成为水中浮萍。学校应该尊重其发展沿革史,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环境和办学传统,进行具体的文化设计定位。因此,学校在构建“本土”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始终重视提炼和汲取学校办学传统中的优秀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构建既保持学校优秀传统,又适合当代社会特质的学校文化体系。 (二)营建环境,打造气质 学校是学校文化生存的基本环境。学校环境,既是学校文化重建的结果,又是一种教育力量,从而对学校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刘凤科5-犯罪构成要素分类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分类 核心内容:刑法规定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所以刑法中大多数构成要件都是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消极的构成要件极为罕见。除此之外,犯罪构成要件要素还有哪些分类?以下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1、记述(明确)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不明确)的构成要件要素 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在解释构成要件要素和认定是否存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时,只需要法官的认识活动即可确定的构成要件要素。只需要进行事实判断、知觉的、认识的活动即可确定的要素。通常情况下,我们对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的认识不存在障碍。 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在解释构成要件要素和认定是否存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时,需要法官的规范的、评价的价值判断才能认定的构成要件要素。——即这些用语的含义是需要解释才得适用的,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没有明确的界限。大致可分为三类: a.法律的评价要素。国家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公私财物 b.经验法则的评价要素。入户抢劫中的“户”,例如,乞丐在桥洞下的住宅、牧民的账篷、渔民的渔船。 c.价值的评价要素。猥亵、淫秽物品等。 d.“量”的评价要素。如“数额较大”、“严重残疾”、“情节严重” 2、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积极的、正面的表明犯罪成立的要素。 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消极的、反面的否定犯罪成立的要素。 因为刑法规定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所以刑法中大多数构成要件都是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消极的构成要件极为罕见,例如刑法389条第三款的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特别提示】注意区分小计的构成要素和重庆、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规定。前者是不成立犯罪的条件,后者是成立犯罪、但存在从宽处罚的清洁,因此只是处罚原则的规定。 3、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和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表明行为外在的、客观面的要素,例如行为、对象、结果、构成身份等。 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表明行为人内心的、主观面的要素,例如故意过失、目的、动机等。 4、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刑法条文明文规定的要素。绝大多数的构成要件都是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刑法条文表面上没有规定,但实质上是必须具备的要素。例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就是盗窃罪的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学校理念文化概述

学校理念文化概述 学校文化识别系统 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是学校文化建设个性化解决方案。SIS 即School Identity System的英文简称。它包括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MI)、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VI)、学校环境文化识别系统(EI)、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BI)四个分支系统。 一、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 概要: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M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的核心工程,它对内可以激励全体师生,对外可以展示学校的价值追求。学校理念文化识别系统要依据教育发展趋势和具体的教育政策,结合学校的地域特色、历史沿革、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的多种可预期因素进行综合规划。 具体规划内容: 1.核心理念; 2.基本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精神、学校使命、学校形象定位、学校发展愿景等; 3.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德育理念、办学目标等; 4.治校理念:发展理念、管理理念、用人理念等; 5.口号誓词:校长寄语、教师誓词、学生誓词等。(注:根据学校性质、学校地域文化、学校所在省市教育政策的不同,研究所会确定符合学校的理念文化元素。) 二、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

(1)概要:学校视觉文化识别系统(V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最为直观的组成部分。它兼顾学校内部不同的功能需要,以校徽、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涉及教学、办公、指示、公关等100多种应用元素,通过个性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得以规范呈现,从而塑造学校良好的视觉形象。 (2)具体规划内容: 1.基本元素系统:校徽、标准字、标准色; 2.应用要素系统:办公、服饰、公关、运输、指示、环境系统等100余个设计元素。 三、学校环境文化识别系统 (1)概要:学校环境文化识别系统(EI)是学校文化识别系统(SIS)的基础工程。环境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隐性资源,其主题突出的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生活区文化、活动区文化及个性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对在校师生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要以“六化”为指导原则,做到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 (2)具体规划内容: 1.教学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包括楼宇命名、教室及走廊等的文化设计; 2.办公区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包括楼宇命名、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及会议室、接待室等各种功能室)及走廊等的文化设计;

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维度分析

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维度分析 呼伦贝尔副教授杜国民 一、学校组织文化维度研究的意义 1.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从不同维度对学校组织文化 进行研究,会使人们从不同层面挖掘学校文化的意义,更加明晰学校文化现状,了解所处的文化层次结构及文化功能,提升师生对文化建设的了解度和认知度,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维度研究,其要旨在于多视角审视学校文化现象,形成科学的学校组织文化观。 2.通过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寻找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学 校文化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梳理、组织行为的研究、组织氛围的透视等,判断学校发展的健康状况,发现学校文化建设各要素、因子间的因果关系,探明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找出文 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3.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有利于学校文化内部要素的整合。伯顿·克拉克认为, 对于一个复杂的组织而言,其内部的整合体现为两个基本维度:结构性整合和规范性整合。 结构性整合主要是通过组织中人们或群体间的互动联系来实现的,规范性整合则来自组织成员共享的信念、态度和价值。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场理论”( field theory)——“行为=f(人·环境)”。即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来解释学校组织行为,通过学校成员之间的工作关系、情感关系、权力关系、利益关系等的研究会使结构性整合更加合理。 另一方面,通过剖析学校文化内部要素,查明各要素在现实中的作用和状态,提炼升华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默许假设或核心价值观,将有利于达成文化的规范性整合。 4.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有利于拓展学校文化功能开发的视角。在组织管理上,“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模式,它能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 引导成员走向共同目标,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育人育德上,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潜在 的教育资源,对人才素质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学生的社会发展上,学校文化会加速学生的成熟步伐,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等。 二、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几个维度 对某一种文化进行判断评价,首先应当对其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发现其文化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其系统及功能。本文主要从学校组织的文化类型、组织氛围、组 织行为、发展层次等几个维度进行探讨。 1.学校组织文化的类型维度研究。在文化类型上,学校文化有着一般组织理论所不能 刻画的个性特征。斯坦霍夫和欧文斯(Steihoff,C.R.& Owens.R.G.)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家庭文化(family culture)、机器文化(machine culture)、表演文化(cabaret culture)、恐怖场所文化(little shop of horros cuture),分别隐喻了相互关爱、友善合作的,学校作为完成任务 机器的,学校是表演舞台的和受专制强力控制的,冷漠冲突的几种学校文化形态,认为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根”。汉迪( Charles Handy)提出学校组织文化存在四种理想模式:权力 文化模式( Power culture)、角色文化模式( Role culture)、任务文化模式(Task culture)和人的文化模式( People culture)。他用四位希腊神话人物(宙斯、阿波罗、雅典娜和狄俄尼索斯) 来分别作为上述四种文化模式的象征,对崇拜“英雄”的组织、工具理性特色明显的组织、 注重集体合作精神的组织和彰显人的地位尊严的组织进行了文化描述,但其四种文化模式更像组织或管理模式,理想化特征较为明显。此后,舒尔·多普森和伊安·莫克内进一步提出 大学的四种组织文化模式:学院模式(Collegial Model)、官僚化模式(Bureaucracy Model)、团队模式(Corporation Model)和企业模式(Enterprise Model)。学院模式代表了一种学者治校、教授治教的围绕学术权威建立起来的具有强烈权力文化色彩的、部门连接相对松散的组织运行 模式,不足之处在于极易滋生学阀专制、组织战斗力不强;官僚化模式代表了高度规范、等

企业文化的构成

一、企业文化的构成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等四个层次的文化。学习型组织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宗旨和追求的目标,从而构成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物质层文化 物质层文化是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加以表现的表层文化。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是物质文化的首要内容。其次企业的生产环境、企业容貌、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设计等也构成企业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行为层文化 行为层文化是指员工在生产经营及学习娱乐活动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指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包括企业行为的规范、企业人际关系的规范和公共关系的规范。企业行为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行为。 (1)、企业行为的规范是指围绕企业自身目标、企业的社会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行为规范。企业行为的规范从人员结构上划分为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行为和员工行为等。 (2)、企业人际关系分为对内关系与对外关系两部分。对外关系主要指企业经营面对不同的社会阶层、市场环境、国家机关、文化传播机构、主管部门、消费者、经销者、股东、金融机构、同行竞争者等方面所形成的关系。 (3)、企业公关策划及其规范。 (4)、服务行为规范:是指企业在为顾客提供服务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是企业服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制度层文化 制度层文化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与一定限制的文化,它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它规范着企业的每一个人。企业工艺操作流程、厂纪厂规、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等都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企业的制度文化是行为文化得以贯彻的保证。

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

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 什么是文化呢?就是习俗、生活习惯。改造学校文化就是把学校里的人长久养成的习俗、习惯改过来。 一个好的校长,会在学校里建立一系列只有他的学校才有的风俗。例如:大家都在做升旗仪式,但是他的升旗仪式和别人不一样;每个学校都有建筑物,但是他的建筑物就是和别人不一样;所有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在工作、学习,但是这个学校的老师的工作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跟别人就是不一样,这就是学校文化。 一般来说,学校文化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个是器物文化,主要指学校的教室、走廊、操场、厕所、食堂、课桌、墙壁、黑板等;第二个是制度文化,指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第三个是精神文化,指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三种文化相比,谁更重要呢?我认为学校的制度和精神文化,比器物文化更重要。那么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相比,哪一个最重要呢?回答是:精神文化。今天我们就谈谈学校的精神文化。 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什么样的习惯才算是好习惯呢?回答是: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所谓自然就是从人性出发,顺应人性、保护人性、发挥人性。所以好的生活习惯,是符合人性的。 我所要谈的人性,从哪里出发呢?可以从食欲出发。为了有好吃的,人类必须劳动。在原始社会,男人捕猎,女人采野果子,逐渐

演变成农业和畜牧业。后来发现,靠天吃饭不稳定,农业和畜牧业还是不可靠,于是又发展了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可是,我们发现化学工业依然不可靠,石油、煤炭,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于是,我们又开始制造一种新兴产业,叫“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 其实,学校教育也是循着这样的路径发展的。农耕时代教育主要的内容是怎么养殖动物、怎么种田,再后来是怎么操作工业技术,而信息时代里我们的学生开始学纯知识。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活动生发出不同的精神文化内容,也自然而然孕育出与之相合的行为习惯。 在当下的信息社会里,我们怎么让孩子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养成一个顺应自然的好习惯呢?我的建议如下: 在学习文科知识的过程中,我建议让孩子们围绕某个主题展开主题学习,而不是死板地依赖课本学习。比如学语文时,教材本身很难帮助孩子学好语文。而且目前的语文课本很可怕:它是由一篇一篇互不相干的课文拼合成的,不是以主题的形式呈现的。 假设一个学生对余秋雨的散文感兴趣,他在一段时间内都只学余秋雨的散文,这就是主题学习;而如果一个孩子一篇一篇地按课本的顺序学习语文,就是课文学习。 怎么把课文的学习变成主题学习呢?我再举一个历史的例子。一个学生能够把历史学好,或者真正对历史这个学科有激情,绝不是看课本看出来的。相反,历史课本很可能让学生对历史失去兴趣。但是如果让学生主题式地研究毛泽东这个人,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把中国近代史融会贯通了,这就是主题学习的方式。

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维度分析

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维度分析 [摘要]从不同维度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研究会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赋予学校文化以意义,全面理解和建构学校文化系统,将有利于探察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及相关关系,建构理想的学校文化模式,创造适宜的学校组织氛围,同时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校组织文化维度 一、学校组织文化维度研究的意义 1.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从不同维度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研究,会使人们从不同层面挖掘学校文化的意义,更加明晰学校文化现状,了解所处的文化层次结构及文化功能,提升师生对文化建设的了解度和认知度,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维度研究,其要旨在于多视角审视学校文化现象,形成科学的学校组织文化观。 2.通过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寻找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文化内部要素及其结构的梳理、组织行为的研究、组织氛围的透视等,判断学校发展的健康状况,发现学校文化建设各要素、因子间的因果关系,探明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找出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3.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有利于学校文化内部要素的整合。伯顿·克拉克认为,对于一个复杂的组织而言,其内部的整合体现为两个基本维度:结构性整合和规范性整合。结构性整合主要是通过组织中人们或群体间的互动联系来实现的,规范性整合则来自组织成员共享的信念、态度和价值。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场理论”(field theory)——“行为=f(人·环境)”,即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来解释学校组织行为,通过学校成员之间的工作关系、情感关系、权力关系、利益关系等的研究会使结构性整合更加合理。另一方面,通过剖析学校文化内部要素,查明各要素在现实中的作用和状态,提炼升华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默许假设或核心价值观,将有利于达成文化的规范性整合。 4.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维度研究,有利于拓展学校文化功能开发的视角。在组织管理上,“组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模式,它能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引导成员走向共同目标,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①;在育人育德上,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对人才素质的形成具有巨大

企业文化构成要素综述

中国近5年企业文化研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综述与索引 姓名:邓超 学号:0802010231 专业:08经济学1类1班

中国近5年企业文化研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综述 前言: 21世纪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障企业在激烈地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是现代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始于21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至今日企业文化己成为21世纪管理的热点。中国企业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企业文化的涵义一般来说是指在企业特定的组织环境里,全体成员在工作和生活的长期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表现,也即从广义的文化角度来理解企业文化。概括目前关于企业文化定义和内涵的研究,基本上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企业文化包括价值观念、价值体系、经营活动和管理模式,以及管理者与生产者的地位、作用、素质和要求; 第二,企业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和核心,制度文化是中坚和保证; 第三,企业文化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低层次是组织风气和传统;中层次是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高层次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 第四,企业文化是多种层次的整合,即著名的企业文化的层次整合观点。 企业文化给企业带来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效益。企业文化成了促进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因此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性。本文研究的范围为中国近5年企业文化研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正文 观点一: 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现代企业文化中的本质要素,是现代企业员工的集体意识,它反映了现代企业员工集体志向的决心和追求。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中的决定性要素,它决定现代企业其他文化要素的性质。例如它可以使价值观、信念、经营哲学等是上进、乐观、积极、开拓的;也可以使它们是退缩、悲观、消极、封闭的。因此,现代企业精神具有两重性:要么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要么悲观丧气;要么有胆有识、敢想敢干,要么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么勇于开拓进取,要么保守落后、故步自封。 (二)现代企业价值观 现代企业价值观是指以现代企业为主体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现代企业人格化的产物,主要是指现代企业精神和部分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哲学。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决定了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是现代企业的主导信念。 现代企业价值观在现代企业文化中起着核心的作用。现代企业文化的所有内容,都是在现代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在不同领域的体现或具体化,现代企业价值观是现代企业文化的基石。现代企业价值观对现代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取向,对企业的兴衰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企业目标 企业目标是以企业经营目标形式表达的一种企业观念形态文化。

学校行为文化

学校行为文化 一、学校行为文化的概念 (一)学校行为文化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校行为文化作出了不同的定义,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有代表性的定义。 范国睿在《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中提出学校组织文化由精神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组成。其中,学校规范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该书对学校行为文化的定义如下“所谓行为文化,是指学校主体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其内容:一是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班风、学风等学校气氛;二是表现为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学校行为文化是观念文化的外化。”该书从学校组织气氛的视角探讨学校行为文化,着重研究在师生员工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学校气氛,把校风、班风、学风当做学校行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把学校气氛尤其是校风、班风、学风当作学校行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似乎扩大了行为文化的内涵,也容易导致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界限不清。 赵中建主编的《学校文化》提出了学校领导所倡导的精神文化与师生员工在实践中形成的行为方式脱节的问题,将导致学校文化的二重性,即实际行为和学校文化的脱节。为

避免这种情况,学校在谨慎地确立核心价值观之后还必须关注师生员工的实际行为,使其行为模式符合学校所倡导的文化,以形成和谐的行为文化。该书对行为文化的界定,简单、清晰,值得借鉴:“学校行为文化就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 除此之外,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也开始关注行为文化,其中不乏精彩、深刻的论述。邓党雄编著的《校园文化建设论》将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活动文化四部分。“校园活动文化”指的是学校在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它并不包括师生员工的一切行为模式,仅仅指向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与我们探讨的行为文化有一定的交叉。在校园文化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是学校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文化还包括师生员工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形成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校园活动文化是学校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著作对校园活动文化特点的概述发人深省:“如果说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那么,活动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外壳,是传达这种核心与灵魂的载体,没有这种载体,校园精神则无法显现……活动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相对于精神文化的虚,它又有实的特点,相对于物质文化的静,它又有动的特点。”

学校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1)选择性 学校担负着培养人的历史重任,学校文化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因此,学校文化必须对社会文化进行严格的整合和选择。 (2)熏陶性 学校文化往往以有形或者无形的方式,对置身其中的人施予影响,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润物无声”的熏陶。学校文化正是通过这种渗透性,锚株积累,慢慢地滋润着人的心灵。 (3)传承性 学校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各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学校教育是传承人类文化的工具,人类文化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代代相传的过程。 (4)正统性 学校文化传播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层的文化,因此,学校文化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手段和方法,深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学校文化的正统性,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学生的发展方向。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孤立的文化,都反映一定社会阶层或团体的利益。为此,学校文化的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5)自主性 学校文化虽然是社会文化的影子,对社会的依存度较大,社会对学校文化的决定性较强,但学校文化也有相对的自身规律。学校文化可以按照规律发展其自主性,形成自己的特色。 学校文化不像茶楼酒店等社会俗文化那样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是学校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规格,经过精心设计、严密组织而形成的系统文化。

(1)选择功能 从总体上说,人类文化来自于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相似的积累过程,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为保持自身文化的纯洁性,每个文化圈子都有一个过滤网,对自身既有文化进行净化,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和同化。没有哪一种文化愿意毫无保留地接受异质文化。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个人认识的有限性与人类文化发展的无限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此,有必要在文化传递过程中进行整理和选择。 (2)浸润功能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文化所烘托的氛围,所创造的环境,往往使置身其中的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成人的品格、素养,仍折射出儿童时代的影子,散发出学生时代的气息。所以,人们在界定素质定义的时候,认为素质就是当人们把在学校里学过的东西都忘记了以后,所剩下的就是素质。素质的形成,恰恰是学校文化长期熏染的结果。 (3)凝聚功能 学校文化能加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团结师生,凝聚师生,好好的工作、学习、发展,还可以把学校、家庭、社会凝为一体,形成办学的合力。 (4)导向功能 学校文化体现一种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追求一种人生目标和社会理想,诉求一种教育责任和价值取向。这些教育准则和道德规范,起到约束、规范思想和行为的作用,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学生的发展方向,推动学校和人的发展。 (4)融合与传播功能 学校文化汇聚了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它取长补短、吐故纳新。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孤立存在的,各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与此同时,各种文化在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形成新的地域文化。如同深圳市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相互碰撞和相互融的合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特区文化。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

学校文化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7期) Total No .277 收稿日期:2011—09—25 作者简介:高志华(1987—),男,山东临沂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学校文化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高志华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以往对学校文化的研究,都是从宏观的视野进行探讨,给人一种难以捉摸甚至是无从下手的感觉,而作为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的学校文化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加深对学校文化的理解。根据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学校文化的结构主要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每一个结构方面都有其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对学校文化的结构及其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以期能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作出些许贡献。 关键词: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结构;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46—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学校文化的研究 方兴未艾,在概念界定、原则、结构以及策略上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在以往的研究中,都是从宏观上谈学校文化建设,总给人一种难以捉摸甚至是无从下手的感觉, 而作为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的学校文化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加深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因此,本文主要以学校文化的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学校文化结构的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些许启迪。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笔者认为,按照由外到内、从表层到深层的变化过程,学校文化的结构应该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为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其中, 学校物质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一、学校物质文化的影响因素 学校物质文化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它们能够迅速为人们提供感觉刺激,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学校文化。学校物质文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分为校内环境与校外环境。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师生员工的工作效率 和情绪。校外环境是指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我国 古代就有“远市而不喧,林深而宽敞”的说法,形成了一种重视学校外部环境美的传统。现代学校是一 个开放系统,除了要重视环境美之外,还要充分考虑交通、 信息、社会联系等因素,要选在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以及社会联系密切的临近省城的地区;校内环境主要包括校内自然环境和学校建筑两个方面,从自然环境看,校园建设应“有山有水,中西结合”,营造一种能够对师生员工的人格品质、道德素质形成 起促进和提升作用的“花园式”校园。校内建筑也有很大的教育使命,所以校园里的建筑要选择多种造型艺术形式,象征各种精神和理想,在一定程度上陶冶身心,涵养性格。此外,学校建筑要根据人们存 在的活动模式, 将相关的人群安排在适当的地方,从而达成不同学科之间和人员之间的交流。 (二)学校文化设施。学校文化设施是学校物质文化的主要结构层面,是学校教育、科研和生活的载体,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作的保障。学校文化设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是图书馆建设。要重视图书馆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及时更新图书资料, 注重图书资料的丰富性和使用率。第二是校园网络的建设。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的建设日益成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有条件的 6 4

违纪行为的四个构成要件

如何正确理解违纪行为的四个构成要件 根据党纪处分条例的规定,任何一种违纪行为的成立都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 一、违纪行为客体。是指党纪处分条规所保护的、被违纪行为所侵犯的党内关系和社会关系。这是用以说明违纪行为侵犯了什么样的党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要件。任何违纪行为都侵犯一定的党内关系和社会关系,即一定的客体。比如,在党内组织秘密集团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党的团结和统一;贪污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公共财物的所有权。违纪行为的危害性表现为对一定的客体造成或可能造成某种危害,不侵犯任何客体的行为,是不构成违纪行为的。因此,违纪行为客体是任何违纪行为的构成所不可缺少的要件。 二、违纪行为的客观方面。是指党纪处分条规规定的,说明侵犯某种客体的各种客观事实。这是用以说明违纪行为客体是通过行为人怎样的行为,在怎样的情况下受到侵害,以及受到何种程度侵害的要件。它包括危害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以及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比如,贪污行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取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其结果是侵犯了公共财物的所有权关系。 三、违纪行为主体。是指具有责任能力,实施了危害行为,按照党纪处分条规规定应负党纪责任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和党组织。这是用以说明实施违纪行为的党员和党的组织的基本特征的要件。它不仅包括党员的责任能力,而且包括党员的特殊身份。比如,有的违纪行为如盗窃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具有责任能力的党员;而有的违纪行为如失职、渎职行为的主体,不仅必须具有责任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党和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党员。 四、违纪行为的主观方面。是指违纪行为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它包括违纪过错(违纪故意和违纪过失)、违纪目的和违纪动机。其中,违纪故意或违纪过失是一切违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违纪目的是某些违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的主观要件;而违纪动机不是违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它一般不影响定性,只影响量纪。

第三章 犯罪构成要件概述

2013年司法考试网上辅导 刑法学 第1页 第三章 犯罪构成要件概述 重点掌握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 一、根据是否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可以分为: 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不需要进行价值判断的要素。 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需要进行价值判断的要素。 二、根据法律条文是否作出明确规定,可以分为: 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法律明确规定构成某一犯罪必须具备的要素。 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法律虽未明确规定,但理论上认为构成某一犯罪必须具备的要素。 【例题·多选题】《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关于本条的理解,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12-2-51) A.“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属于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B.“他人”属于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C.“侮辱”、“诽谤”属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D.“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属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答疑编号506046030101] 【答案】AB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 选项A 正确。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大致相当于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包括 行为、结果、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时间、地点、方式和手段等等。选项A 中“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属于手段方面要求,是客观构成要件要素。 选项B 正确。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不需要进行价值判断的要素,“他 人”不需要进行价值判断。 选项C 正确。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需要进行价值判断的要素,“侮辱”、 “诽谤”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选项D 正确。相对确定的法定刑通常对刑期的上限和下限做了规定,“三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属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例题·多选题】关于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2008-2-51) A.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中的“贩卖”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淫秽物品”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B.贩卖毒品罪中的“贩卖”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毒品”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C.强制猥亵妇女罪中的“妇女”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猥亵”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D.抢劫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是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非法占有目的"是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答疑编号506046030102] 【答案】A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犯罪构成要件的分类。 选项A 、C 正确,B 错误。按照刑法理论的通说,在解释构成要件要素和认 定是否存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时,如果只需要法官的认识活动即可确定, 这种构成要件要素便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如果需要法官的规范的、评价的 价值判断才能认定,这种构成要素就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对于“贩卖”、 “毒品”、“妇女”等的理解,只需要一般的认识活动与基本的对比判断即可, 所以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但是对于“淫秽物品”、“猥亵”等,则需要司 法者的规范的、评价的行为才能认定,因此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浅论校园文化建设 一、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着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它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习惯。而校园文化则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它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目标创设出来的,在教育者自觉控制下优化的、形象的典型环境,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念。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靠几个人,一朝一夕的艰苦奋斗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同心协力、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完成,需要有一个教长时间不断循环浓缩的积淀过程。具体说来,校园文化主要指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工直接参与和创造的精神财富,主要指全体师生在教育、生活与劳动中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优良的学校文化不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还能促进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并非什么新名词,而各种文化说也颇为多见。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研究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无论你怎样理解,怎样看待或是否已意识到,校园文化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外显与隐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办学成功的校长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成功地运用于学校管理之中,开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一流学校。随着教育改革重点的转移,校园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校园文化能规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赋予学校以活力机制,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从文化学角度看,校园文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审美、娱乐等文化知识;既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课余活动。

学校的核心文化

下面结合学校的具体工作,以“用国学特色引领学校核心文化”为题,在此与大家交流、学习,以期共同发展。 一、正确理解学校核心文化 学校文化是很多学者、教育实践家探讨的热门问题,也是众多学校所极力追求的亚文化、隐性文化,而学校核心文化则相对较少。 1.学校核心文化是“学校精神”的体现 (1)学校核心文化的内涵:是一所学校所追求和实践的学校精神,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和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在一定理论和思想引领下学校文化身份的核心,是学校行为的内在体现。 (2)“学校精神”是学校所特有的、能够体现学校内在品质的精神风范,是学校之间相互区别的外在气质表现,是在一定思想引领下而形成精髓作风,是促使学校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学校精神是学校核心文化的体现,它的形成与发展对一所学校至关重要,优良的学校精神会促进学校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不良的学校精神会阻碍学校发展、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严重者甚至会使被教育者走上歧途。 (3)校长在建设学校核心文化,培育“学校精神”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提出学校办学理念、倡导先进文化,身体力行、感化带动。做到“身带动、心感动、情促动”。抓住“学校核心文化”的“关键”进行引领,找出能够促动学校发展的主流思想,结合学校的实情,采取有效的措施狠抓落实,充分发挥校长的主导作用。

2.学校核心文化是“办学思想”的体现 (1)“学校核心文化”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首先每所学校都有区别于其它学校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的学校价值取向。其次,学校之间外在的行为表现是一种内含的文化做为支撑主体间共同的特征,就代表了这所学校的核心文化。所以学校核心文化内在与外显的迹象就是学校“办学思想”的体现。 (2)中小学办学思想的局限性:做为基础教育,各中小学在办学思想上共性的东西所占份额较大、国家规定的较多。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对事物所不同的观念和有限定的实践行为。其一,中小学教材模块化、课程标准具体化,已经主导了教育者文化功能的大部分。其实这并不是教育者或学校教育思想的体现,它体现了国家办学思想。虽然校本教材已经开始重视,但更多的则停留在形式上。在培养大量人才的基础上,也扼杀了很多人才。其二,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使学校的管理文化受限。教育者更多的良知和教育天赋很容易被层级的管理模式所扼杀,教师工作的被动型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3.学校核心文化是学校品牌、学校特色的引领 (1)校际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学校核心文化的竞争,就是在学校核心文化引领下品牌的竞争。它规定着学校品牌的类型、程度、性质,这样在学校核心文化引领下而打造的学校品牌是一种象征、一种归属感、一种成就感。同时品牌的类型也千秋各异。 (2)学校的核心文化引领下的学校特色则显现的更为鲜明,不同的学校文化是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相互区别的一个表征,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