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2014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2014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2014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胸痛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痛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痛就是常见症状,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急性胸痛可以就是一些致命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如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临床医师诊断胸痛时必须掌握全面临床资料细致分析,应首先区别胸痛起源于胸壁或胸内脏器病变,如已肯定病变来自胸腔内脏器官应进一步作病变的定位(哪个脏器)定性与病因的诊断。 鉴别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别: 一、病史 疼痛的部位及放射很多疾病引起胸痛常有定的部位胸壁疾患的疼痛常固定于病变部位且局部有明显压痛急性肺炎肺梗死自发性气胸等的疼痛在患侧胸部;胸膜炎所致胸痛常在胸廓扩张度较大的下侧部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且放射至左肩及左臂内侧纵隔食管疾患的疼痛常位于胸骨后膈肌及膈下疾患常在肋缘及斜方肌处有放射痛。 二、疼痛的性质自轻微的隐痛至剧烈的疼痛程度不等性质各异肋音神经疼痛呈刀割样触电样灼痛肌痛呈酸胀痛骨痛呈桱痛锥痛原发性肺癌与纵隔肿瘤可能胸部隐痛与闷痛心绞痛与心肌梗死常呈压榨样痛可伴有窒息感主动脉瘤侵蚀胸壁时呈锥痛食管炎与膈疝呈灼痛或灼热感。 三、疼痛发生方式肌痛常在肌肉收缩时加剧骨源性疼痛肿瘤所致疼痛所致疼痛为持续性的脊神经后根疼痛发生于身体转动或弯曲时胸膜炎的疼痛常在深吸气及咳嗽时加重屏住气时疼痛减轻心绞痛常在用力或过度激动时诱发呈阵发性心股梗死则常呈持续性剧痛心脏神经官能症所致胸痛则常因运动反而好转食管疾患的胸痛常随吞咽动作时引起或加剧。 四、伴随症状胸痛伴咳嗽者考虑呼吸系统疾患胸痛同时有高热者考虑肺炎;胸痛伴有小量咯血者应考虑到肺癌肺梗死肺结核胸痛突然发生伴呼吸困难者应想到自发性气胸;胸痛伴吞困难者考虑食管疾患。 五、其她有关病史肺梗死常有心脏病或最近手术史急性纵隔炎常有颈部外伤炎性疾患或邻近脏器疾患史青壮年胸痛多注意肌源性胸痛肋软骨炎胸膜炎肺炎肺结核等中老年者则应多考虑心血管疾患肿瘤侵及胸膜神经痛心神经官能症则以青中年女性夺见。 六、体格检查、胸壁疾患由视诊触诊即可确定而胸内脏器疾患则须详细体格详细视诊单侧胸廓饮满应相到胸腔积液触觉语颤增新开业要见于肺炎叩诊浊音或实音应考虑到肺炎肺梗死肺癌胸膜间皮瘤;叩诊鼓音则考虑气胸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者心界正常或增大心率增快听诊有异常发现等腹部脏哭疾患则有相应腹部体征。 七、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就是例行地检查白细胞的变化可提供定的依据痰的细菌学检查可以确定肺炎及肺结核的病原菌脱落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肺癌的诊断脑腔及心包腔穿刺液的化验及细胞学检查对诊断均有裨益血尿肌红蛋白增高血清心肌酶增高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

胸痛的鉴别诊断

胸痛的鉴别诊断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1、冠心病、心绞痛 由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炎症、精神高度紧张等原因可造成供应心脏本身血液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至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心肌的氧气供需不平衡,因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血管的神经末梢,产生疼痛。疼痛部位一般位于胸骨后、心前区或心口窝,疼痛性质为压痛、闷痛、隐痛、痛等,疼痛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稍感疼痛,重者疼痛难忍,放射部位为背部,左上肢内侧、颈部、牙齿等处,持续时间为1-30分钟不等,诱因为劳累,饱餐、运动、情绪激动等。经休息或口服(舌下含)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能迅速缓解,也有的病人用硝酸甘油等效果不好。 发作时做心电图有的ST段下降,有的ST段升高,少部分病人心电图正常,需做运动平板试验或冠状动脉造影才能进一步明确诊断。初发劳累,进行性劳累和变异型心绞痛统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叫梗塞前状态,如果未得到适当休息和有效治疗,病情非常容易发展或导致急性心肌梗塞。多年来,各大医院均为此部分病人开通了绿色通道,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上述三种心绞痛,则立即收入病房治疗。 中医将本病称作胸痹,早在内经中就有上述,如“心病者、胸中痛、胁下痛、背肩胛疼痛,两臂内痛”心口窝处疼痛者叫作胃脘痛,古代中医有心胃同治之说,限于当时科学技术尚不够发达,故不能完全将此二种病区别开来。现代病人也将二病混淆。常因此耽误病情。 2、急性心肌梗死 绝大部分病人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严重阶段,冠状动脉狭窄十分明显,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血栓形成,将某一个血管分支堵塞引起急性心梗,是一种急危重症。心梗时的表现为疼痛部位和心绞痛相似,但疼痛程度较重,时间较长,超过半小时,硝酸甘油效果欠佳,有的病人疼痛时大汗淋漓,有的伴有恶心、呕吐,常有部分病人误以为是胃痛,不及时治疗,延误病情,死亡率为9-10%。心电图显示发病后早期可有ST段抬高,6小时后部分病人ST段降时,少数病人早期可无心电图改变,另外检查心肌酶可升高。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大降低了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急性心梗危重并发症。 3、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为心包和壁层的急性炎症,非特异性心包炎的病因不十分清楚,病毒感染及感染后发生过敏反应可能是病因之一。一般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起病前常有上呼吸感染,60%病人起病及骤,最突出症状为心前区胸骨后疼痛,常极为剧烈如刀割,牙根、闷痛,咳嗽,呼吸时加剧,疼痛持续几天,伴有发热、心包磨杂音,心包渗透液。心电图早期可有ST段抬高,本病能自行痊愈,只能对症治疗。无特殊疗法。另外,结核性、风湿性、肿瘤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包炎均可有胸痛发作。 4、动脉夹层动脉瘤 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病,急性主动脉夹层是血液渗入主动脉壁,分开其中层形成夹层血肿,也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引起剧烈胸痛,休克和本身症状,若血肿继续扩大,可使动脉壁外膜破裂而引起大出血,以至死亡。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内膜破裂或外膜穿孔一般发生在24-48小时内。亚急性型发病后生存数天到数周。慢性型发病后生存大约6周以上,可因主动脉夹层的远端再破入内膜形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实用标准(第五版)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2015年11月修订) 胸痛中心的建设目标是要建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急性胸痛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疗”的机制,通过对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现状的分析,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所确立的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以具备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能力的医院为核心,通过对医疗资源的整合建立起区域协同快速救治体系,以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整体救治水平。为实现此目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共包含五大要素,分别是:基本条件与资质、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和救治、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培训与教育、持续改进。 要素一基本条件与资质 胸痛中心申请认证之前必须满足此要素的全部条件。 一、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10分) 由于胸痛中心是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的机构,既可以是在不改变现有结构基础之上实体运作的虚拟机构,也可以是重新组建的实体机构。但不论何种方式,胸痛中心的建设均要涉及到医院内外许多部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组织机构的形式可以因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相同的。 1.医院发布正式文件成立胸痛中心及胸痛中心委员会,要求:

1)由医院院长或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建设和重大决策;(2分,资料)(1.10) 2)书面文件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工作职责;(1分,资料)(1.11) 3)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具有调动医院所有资源为胸痛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的权 力;(1分,资料)(1.12)4)胸痛中心成立并实际运作至少6个月以上才能申请认证。(1分,资料)(1.13)说明:1.10-1.13 需上传医院正式文件的扫描件。 2. 任命胸痛中心医疗总监,要求: 1)医院正式任命一名具有心血管内科专业背景的高级职称医师担任胸痛中心医疗总监,且该医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能必须具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性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及紧急救治能力;(1分,资料)(1.14) 2)正式文件明确胸痛中心医疗总监的职责;(1分,资料)(1.15) 说明:1.14-1.15需上传以下材料: 1医疗总监任命文件的扫描件 2明确医疗总监职责的正式文件 3 医疗总监的专业资质文件: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 3. 任命胸痛中心协调员,要求: 1)指定一名具有急诊或心血管内科专业背景的医师担任胸痛中心协调员,协调员必须

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三版)

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第3版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修订,2020年05月)中国基层胸痛中心是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的提升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能力和效率。但我国现阶段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很多地区尚不具备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条件。对于不具备PPCI条件的基层医院(包括已经开展PCI技术但无法达到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标准版)的医院),建立规范化胸痛中心对及时明确诊断、减少发病后早期延误、及时实施转运PCI或溶栓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引导基层医院进行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根据目前中国胸痛中心的发展制定了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该标准包含五大要素,分别是:基本条件与资质、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和救治、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培训与教育以及持续改进。 要素一基本条件与资质 基层胸痛中心申请认证单位必须满足此要素的全部条件。 一、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10分) 胸痛中心是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的机构,既可以是在不改变现有组织架构基础之上实体运作的虚拟机构,也可以是重新组建的实体机构。但不论何种方式,胸痛中心的建设均要涉及到医院内外许多部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组织机构的形式可以因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相同的。 1.医院发布正式文件成立胸痛中心及胸痛中心委员会,要求:(材料4分)(1.10) (1)由医院院长或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胸痛中心的工作和重大决策,成员应包括与急性胸痛诊疗相关的学科、医疗及行政管理等部门的负责人; (2)医院发布正式文件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工作职责;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 2016年8月 为了促进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加快我国心血管疾病急救体系建设,使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更好地了解胸痛中心的基本条件和要求,提前做好胸痛中心申请和被认证的准备工作,推动广泛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区域医疗机构参与胸痛中心建设的工作,根据《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和《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特制定下列两项建设标准,并为符合下列两项标准之一的胸痛中心建设单位提供进一步支持。 一、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本建设标准专门针对已经具备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条件且能够全天候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而设置,凡具备以下基本条件者可以开始进行胸痛中心建设工作。 1.医院领导层理解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明确承诺支持胸痛中心建设,为胸痛中心 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资金、流程优化、院内外协调等方面的行政支持。 2.成立了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包括医院层面的胸痛中心委员会以及任命了总监和 协调员。 3.制订了胸痛中心管理制度:至少包括数据库管理制度、联合例会制度、质量分析 会制度、典型病例讨论会制度、培训制度、奖惩制度等。 4.心血管内科专业基本条件要求:①心血管内科在区域内为优势学科,能为本地区 其它医疗机构提供心血管急危重症抢救、复杂疑难病例诊治以及继续教育等服务 和支持;②配备有不少于6张的冠心病监护室(CCU);③具备急诊PCI能力,导 管室基本设备能满足急诊PCI的需要,并常备急诊PCI所需的各类耗材;导管室 365天/24小时全天候开放能力;④导管室过去1年PCI手术量不少于200台, 急诊PCI(包括直接PCI及补救性PCI)不低于50例。 5.急诊科基本要求:①急诊科主任愿意承担胸痛中心建设任务;②设置了胸痛中心 的功能分区:包括分诊台、急性胸痛诊室、抢救室、急性胸痛观察室等区域;③ 建立了指导急性胸痛快速分诊、快速诊疗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规范诊疗的流 程图,并已经开始执行上述流程图;④对于急性胸痛患者,能够在首次医疗接触 后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⑤开展了床旁快速检测肌钙蛋白。

胸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胸痛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首先是快速识别高危患者, 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张力性气胸等, 并迅速采取措施, 若漏诊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在急诊科中误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死亡率约为25%, 是住院患者的2倍, 并可引起一定比例的医疗纠纷。与ACS相比, 肺栓塞、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和气胸相对少见, 虽也可危及生命, 但不是本文关注的内容; 其次是排除低危患者。对于无生命危险的非心源性胸痛, 如骨骼和肌肉源性的胸痛、胃、食管疾患或焦虑综合征, 若误将这些疾病当成心源性胸痛而收入院, 不但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而且也导致了医院的床位紧张。 然而, 胸痛的诊断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一方面, 临床收治的很多急性胸痛患者不是心源性胸痛或高危冠心病患者。根据国外的数据, 约20%~30%因胸痛而至急诊科就诊的患者被怀疑为而收住院, 但最后明确诊断为者还不到50%。50%以上的胸痛患者并非高危冠心病患者, 无需住院。另一方面, 经过一系列的临床评估, 临床认为心源性胸痛可能性小的患者中约6%在回家之后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血管事件。因此, 如何减少漏诊真正需要住院的高危冠心病患者成为关键。 面对一个急性胸痛患者, 首要的任务是根据患者既往的病史、目前的症状、体征、心电图结果, 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

判断该患者是否存在威胁生命的疾病。来院就诊的胸痛患者可分为以下3种类别: 大部分症状明显的ST段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依据病史、心电图表现、快速的心肌酶测定(主要是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及肌钙蛋白等)可以迅速做出诊断; 大部分症状明显的非ST段升高的患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通常也可较为容易的识别出来, 危险程度可从心电图及肌钙蛋白测定予以估计; 最大的问题难处就是第3类胸痛患者, 这些患者常常是新近起病, 没有典型的心源性胸痛症状。心电图也不典型, 心肌酶和肌钙蛋白阴性, 这种患者多以”胸痛原因待查”为诊断。理想的处理方法是对这些患者迅速做出评价, 并分出哪些是需要紧急住院并行急诊溶栓或急诊血运重建的患者, 哪些是需要住院并根据情况选择抗栓等药物强化治疗、择期血运重建或保守治疗的患者, 以及哪些是无生命威胁的非冠心病的低危患者, 可放心地消除顾虑而无需住院。 1 心电图(ECG)和心肌损伤标记物在胸痛患者中的应用 1.1 心电图是胸痛患者应用广泛的检查方法。异常的心电图包括ST段升高、ST段下降和T波低平或倒置。入院时有ST段升高的患者早期死亡率最高, ST段下降患者的死亡率中等, T波倒置最低。ST段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最敏感和最特异的标志。新出现ST段升高的患者80%~90%为急性心肌梗死。约90%的有新出现的Q波为急性心肌梗死。ST段下降提示心肌缺血, 但是其诊断进展性心肌梗死的可靠性差, 仅约50%的患者最终确诊

胸痛的诊断与鉴别

胸痛的诊断与鉴别 【摘要】:胸痛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凶险的临床症状,某些引起胸痛的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有着很高的死亡率,同时,造成胸痛的疾病不同,其治疗治疗原则也不同,甚至某些引起胸痛的疾病的治疗原则是完全相反的。因此,对胸痛的原因作出正确快速的判断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极其重要。在本文中,我们结合临床通过分析不同原因胸痛的基本特点,希望为临床快速判断胸痛的可能原因提供思路和方向,以便于快速正确的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诊疾病。这不仅能减少漏诊、误诊,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适当的治疗,而且对避免盲目将所有胸痛患者均收入住院,降低医疗费用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胸痛;鉴别;鉴别诊断 胸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心肺、食道等器官和胸壁组织出现炎症、缺血、功能障碍等均可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而导致胸痛。它是心内科门诊、急诊常见症状之一,病因较多且复杂,不同原因所致胸痛的危险性有较大差异,应首先迅速筛选出可能致命的疾病,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降低胸痛患者病死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胸痛发病机制 由于炎症、外伤、肿瘤浸润、化学物质刺激内脏、缺血缺氧、膨胀、平滑肌痉挛、机械性压迫或刺激,损伤了胸壁、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腹腔脏器,损伤组织释放化学物质,如K+、H+、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P物质及前列腺素等,刺激肋间神经感觉纤维,脊髓后根传入纤维,支配心脏及主动脉的感觉纤维,支配气管、支气管、食管的迷走神经感觉纤维,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均可引起胸痛【1】。二、胸痛的病因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于肺炎、气胸、胸膜炎(干性或少量渗出液)、胸膜粘连、肺栓塞、胸膜肿瘤、气管及支气管炎等。这些疾病引起的胸痛与呼吸、咳嗽有关,在深呼吸及咳嗽时胸痛加重,常伴有呼吸困难。这种胸痛是一种定位不确切的内脏痛。 心血管系统疾病也称心源性胸痛,常见如下疾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肺梗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心包炎及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一旦考虑此类疾病的可能,应立即处理与治疗,否则严重的患者可在剧烈胸痛中猝死。 消化系统疾病导致胸痛的常见消化科疾病有进展期食道癌、反流性食管炎等,前者的主要症状进食哽噎感伴有胸骨后慢性疼痛,中老年人多见;后者主要症状是是胸骨后灼烧样痛,胃内容物返流。反流常导致咽炎和咳嗽,故患者易被误导而前往五官科和呼吸科首诊;一部分胆囊炎患者可出现右下肋缘闷痛伴放射性右侧肩胛痛,饱餐后症状加重。 心胸外科疾病肋骨骨折、气胸患者一般都有明确外伤史;肋软骨炎、胸骨炎则表现为胸壁局部单纯性疼痛,深呼吸或按压患处时疼痛加剧;自发性气胸多发于高瘦青年,表现为胸部疼痛,呼吸困难和气促,一般有剧烈活动史。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较罕见,患者会出现剧烈胸痛,诊断比较困难。 皮肤科带状疱疹患者可出现胸部皮肤沿肋间神经分布烧灼样痛,数天后出现簇集性粟粒样丘疹、水疱。 心理障碍:该类患者有明显的胸闷、胸痛、心悸等各种心血管病样的不适或症状,但做各种相应的检查,均未明确与症状相符的相关心血管疾病,或者患者有相关心血管疾病,但其自我症状与疾病严重程度不符。女性多见,临床症状不典型,系女性多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致使心肌对血液中儿茶酚胺敏感性增高所引起。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心理障碍,而胸痛是焦虑和抑郁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经针对性心理干预和抗焦虑、抗抑郁治疗后症状好转【13】。三、胸痛的诊断要点 呼吸系统:1.肺栓塞对任何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的患者,都要考虑肺栓塞的可能,约20%的患者可同时出现这三种症状,即典型三联征。可有低氧血症、晕厥、紫绀,即刻心电图可有急性右室高负荷的改变,即SⅠQⅢTⅢ征。D-二聚体、超声心动图、

胸痛规范化评估及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胸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病因繁杂,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病情程度轻重不一,规范化的胸痛评估与诊断对早期识别胸痛病因、挽救生命、改善预后、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邀请院前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呼吸科、消化科、检验科、影像科等学科专家,共同制定本共识。 一、流行病学 研究显示,人群中约 20% - 40% 的个体一生中有过胸痛主诉,年发生率约为 15. 5%。胸痛症状随年龄增加而增长,老年人群中高发,以男性为著。我国北京地区的横断面研究显示,胸痛患者占急诊就诊患者的4.7%。 英国全科医生研究数据库纳入 13 740 例胸痛患者进行为期 1 年的观察,结果显示缺血性心脏病是胸痛患者的最主要致死原因,占随访期间死亡人数的 36%。 我国北京地区的研究显示,在未收住院的胸痛患者中 30 d 随访发现,高达 25% 的患者出现院外死亡、再次入院和失访等情况。此外,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临床路径研究报道,高达 20% 的患者出院诊断与客观检查结果不符,提示可能存在漏诊和误诊。 二、胸痛的分类与常见病因 胸痛是指位于胸前区的不适感,包括闷痛、针刺痛、烧灼、紧缩、压榨感等,有时可放射至面颊及下颌部、咽颈部、肩部、后背部、上肢或上腹部,表现为酸胀、麻木或沉重感等。 胸痛的病因涵盖多个系统,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从急诊处理和临床实用角度,可将胸痛分为致命性胸痛和非致命性胸痛两大类(表 1)。 根据我国地区的研究资料显示,急诊就诊的胸痛患者中,ACS 高居致命性胸痛病因的首位。急性肺栓塞与主动脉夹层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临床中容易漏诊及误诊。因此,本共识对这三种致命性胸痛疾病作重点叙述。

胸痛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痛诊断与鉴别诊断 胸痛是常见症状,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急性胸痛可以是一些致命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如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临床医师诊断胸痛时必须掌握全面临床资料细致分析,应首先区别胸痛起源于胸壁或胸内脏器病变,如已肯定病变来自胸腔内脏器官应进一步作病变的定位(哪个脏器)定性与病因的诊断。 鉴别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别: 一、病史 疼痛的部位及放射很多疾病引起胸痛常有定的部位胸壁疾患的疼痛常固定于病变部位且局部有明显压痛急性肺炎肺梗死自发性气胸等的疼痛在患侧胸部;胸膜炎所致胸痛常在胸廓扩张度较大的下侧部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且放射至左肩及左臂内侧纵隔食管疾患的疼痛常位于胸骨后膈肌及膈下疾患常在肋缘及斜方肌处有放射痛。 二、疼痛的性质自轻微的隐痛至剧烈的疼痛程度不等性质各异肋音神经疼痛呈刀割样触电样灼痛肌痛呈酸胀痛骨痛呈桱痛锥痛原发性肺癌和纵隔肿瘤可能胸部隐痛和闷痛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常呈压榨样痛可伴有窒息感主动脉瘤侵蚀胸壁时呈锥痛食管炎和膈疝呈灼痛或灼热感。 三、疼痛发生方式肌痛常在肌肉收缩时加剧骨源性疼痛肿瘤所致疼痛所致疼痛为持续性的脊神经后根疼痛发生于身体转动或弯曲时胸膜炎的疼痛常在深吸气及咳嗽时加重屏住气时疼痛减轻心绞痛常在用力或过度激动时诱发呈阵发性心股梗死则常呈持续性剧痛心脏神经官能症所致胸痛则常因运动反而好转食管疾患的胸痛常随吞咽动作时引起或加剧。 四、伴随症状胸痛伴咳嗽者考虑呼吸系统疾患胸痛同时有高热者考虑肺炎;胸痛伴有小量咯血者应考虑到肺癌肺梗死肺结核胸痛突然发生伴呼吸困难者应想到自发性气胸;胸痛伴吞困难者考虑食管疾患。 五、其他有关病史肺梗死常有心脏病或最近手术史急性纵隔炎常有颈部外伤炎性疾患或邻近脏器疾患史青壮年胸痛多注意肌源性胸痛肋软骨炎胸膜炎肺炎肺结核等中老年者则应多考虑心血管疾患肿瘤侵及胸膜神经痛心神经官能症则以青中年女性夺见。 六、体格检查、胸壁疾患由视诊触诊即可确定而胸内脏器疾患则须详细体格详细视诊单侧胸廓饮满应相到胸腔积液触觉语颤增新开业要见于肺炎叩诊浊音或实音应考虑到肺炎肺梗死肺癌胸膜间皮瘤;叩诊鼓音则考虑气胸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者心界正常或增大心率增快听诊有异常发现等腹部脏哭疾患则有相应腹部体征。 七、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是例行地检查白细胞的变化可提供定的依据痰的细菌学检查可以确定肺炎及肺结核的病原菌脱落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肺癌的诊断脑腔及心包腔穿刺液的化验及细胞学检查对诊断均有裨益血尿肌红蛋白增高血清心肌酶增高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四版)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标准共包含五大要素,分别是:基本条件与资质、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和救治、持续改进、培训与教育。 要素一基本条件与资质 胸痛中心申请认证之前必须满足此要素的全部条件。 一、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 ㈠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 胸痛中心是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的机构,既可以是在不改 变现有结构基础之上实体运作的虚拟机构,也可以是重新组建的实体机构。但不论何种方式,胸痛中心的建设均 要涉及到医院内外许多部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组织机构的形式可以因不同医院的实 际情况而定,但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相同的。 1.医院成立胸痛中心委员会 1)由医院院长或副院长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建设和重大决策;(1.10)2)书面文件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工作职责;(1.11) 3)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具有调动医院所有资源为胸痛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的权力。(1.12) 说明:1.10-1.12 需上传医院正式文件的扫描件。 2. 任命胸痛中心医疗总监 1)医院正式任命一名医师担任胸痛中心医疗总监,且该医师应具备心血管专业背景、高级职称及将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能必须具备对 ACS 患者进行急救和诊断的能力;(1.13) 2)书面文件正式明确胸痛中心医疗总监的职责。(1.14) 说明:1.13-1.14 需上传以下材料: 1.总监任命文件的扫描件 2.总监的专业资质文件: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 3.总监资质说明与职责 3. 任命胸痛中心协调员 1)指定一名医师担任胸痛中心协调员,协调员必须具备正确处理ACS的能力;(1.15)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成果及展望(2020完整版)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成果及展望(2020完整版) 一、中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情况及救治现状 中国心血管疾病年报结果显示,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本世纪初我国进行的几项大型临床研究如CPACS、CHINA-PEACE 等研究均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很差,院内死亡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高达10.1%~12.4%和18%,均显著高于同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患者发病后迟迟不呼叫120或及时到达医院,CPACS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病到就医的时间二级医院平均为5小时而三级医院为8小时。二是院前急救体系不适应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急救体系是基于“急诊就近”的基本原则而设置的,没有考虑送达医院的救治能力。这种单纯就近原则导致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栓塞等许多急性胸痛患者被就近送到不具备救治能力的医院,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延误后才能到达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这是造成延迟到达具有救治能力医院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内没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的快速救治通道。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第一期的结果表明,2012年全国53家大型心脏中心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平均门-球时间为112分钟,溶栓患者的平均门-针时间为138分钟,与指南要求的90分钟和30分钟具有较大的差距。四是基层医院诊断能力不足,且缺乏与PCI医院专科医师之间的

及时沟通协调机制,不能在需要时得到后者的及时指导,使首诊于基层医院的患者在基层医院停留时间过长。其中后三条均为医疗体系内部原因,如何解决上述医疗体系内的延误正是我国胸痛中心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成果 为了解决我国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领域存在的上述问题,2011年3月27日,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原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率先提出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基于区域协同救治理念的胸痛中心,即以具备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力的区域中心医院为核心,将周边的基层医院和院前急救体系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使任何医疗机构一旦接触了急性胸痛患者,就可以按照统一的工作流程进行快速而规范的诊疗,以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该模式成功地被多家医院复制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专门成立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以此为依据制订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该标准正是围绕着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而设置。经过8年的努力,尤其是近5年开展的胸痛中心认证工作,推动了我国急救体系的重塑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快速发展,显著地提高了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并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所取得显著成就可以概括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