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

摘要:本文介绍了2001年全国暑期英汉翻译高级研讨讲习班的盛况,从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角度讨论了本次讲习班带给翻译界和教育界的一些新理念,并对学员反馈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研讨;中国译界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ummer Symposium on Translation in Beijing and the topics discussed at the symposium, which include the new approach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It also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China.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teaching; Symposium; Chinese translation circle 盛夏时节,来自全国翻译界和教育界的约170名莘莘学子与24位名闻遐迩的翻译家和教育家汇聚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进行了一场几近军事化的学术对垒和教学切磋。在短暂的十天时间里,学员们蓄势待发,情绪高涨,教员们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与传统的学术研讨和教学模式大相径庭的新路向,给中国翻译和教学界注入了一种新的理念。一、关于翻译研究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

Nature of Academy”。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社会各阶层强加给学术的悲哀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流?学术如何突破世俗樊篱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此次讲习班的过程中,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诠释。正如中国译协的领导黄友义、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倡导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提高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素质”,重在“思维模式的改革”,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先生的报告中得到印证。许先生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词句是如何剪裁未作任何阐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批评等问题进行了宏观的解剖。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和学界进入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的种种途径。许钧教授是主要从事法汉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专家,此次与他的同行刘和平教授一同出现在以英汉翻译为主的讲台上,这种安排本身就意味深长:作为组织者的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旨在打破学科研究的界限,追求一种“殊途同归”的学术效应。“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演讲的

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方法,向学员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分析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发展的路向作了展望。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目前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申教授从西方文体学的发展概况入手,对文学翻译中对语域的处理和故事层次上的假象等值等问题作了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说明了文

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主要作用。申丹教授的高足王东风则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文体变形处的分析,指出了文学翻译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王教授认为,“无论是翻译文本中的译例,还是译家的言论,都清楚地表明译家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作家。前者的语言策略具有信息取向,而后者则是诗学取向。”据此,他在文中对传统的信息或语义取向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这种多视角的研究路向为广大学员进行多元的、多层面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样板,这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标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体现出的另一理念是提倡资源共享、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为质疑学术传统和挑战学术权威提供温床和土壤。这次讲习班打破了传统的10分钟宣读论文的模式。每位主讲人花2-4小时把自己的最新成果以讲义、板书或投影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向学员展示,穿插提问、发言、演示等模式进行探讨。学员们不但可以与教师共享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讨论中,新的学术观点不断生长。比如说,对于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刘士聪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颇为独特的观点。刘先生认为,就英译汉而言,应提倡“归化”,这与英、汉文化的强弱无关,并不代表汉语文化要迁就英语文化,亦与政治、经济无关,而是象征着我们对英语标准语言的一种追求,是纯粹的语言处理。这一观点令学员们困惑不解:如果是纯粹的语言处理,为什么英译汉的策略要与汉译英有所不同?在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上,香港岭

南大学的孙艺风博士认为,翻译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勒弗菲尔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对翻译重写过程的作用。他认为,对待不同理论的吸纳应持全面审慎的态度。孙艺风对内地的许多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师言亦言”、“人云亦云”的“追尾”现象持否定态度,因此他主张:学术与教育的牵引应以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为重。在这次大研讨的过程,最“火爆”的一场“争鸣”来自诗歌翻译的两大名家——许渊冲和江枫。许先生以二十世纪可能改造未来人类面目的伟大成就克隆技术为切入点,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文学翻译克隆论——信达优论”。许先生坚信,富有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译文就是“信达优”的译文。而江枫先生则以“译诗,形似与神似:一点必要的常识”为主题,对许渊冲先生的“新译论”提出了批评。这种沸腾的场面让广大译界同仁有机会目睹学术界的另一种光景,它形象地表明:学术研究的表现形式不总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也会“硝烟弥漫”!问题是,学术界将以怎样的一种学术态度来诠释和审视学术之种种。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香港学者周兆祥关于“翻译与人生”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启示。二、关于翻译教学翻译教学,尤其是口译教学,一直就是中国译界的薄弱环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关于翻译教学的讲题在此次讲习班课程中覆盖了1/5。内容涵括了香港和内地的主要教学模式。其中,周兆祥先生介绍的“香港浸会大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与内地的翻译教学相比有很大区别。香港的翻译课程设计针对性很强,

比较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渗透,也依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课程设置已进入系统化。在教育模式上,亦更鼓励“以学生为中心”,鼓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这种模式,为一向崇尚“以教师为中心”的内地教学界提供了不同的参照系。在口译教学方面,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刘和平博士以她的新作《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为蓝本,说明了她对口译教学的独特理解。刘和平认为,目前的中国翻译研究停留在静态的研究,即对翻译结果的研究上,忽略了动态的研究,即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要揭开翻译过程之谜,把它教给学生,必须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进行认真研究。为此,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刘和平还以三组学生生动的口译演示为例,说明了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理解和接受意义的思维过程,而非词与词、句与句的简单对等。她的这种“渔生鱼”的教学理念引起了口译人员和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另外,从来自北外的谷欣、加拿大外教杜蕴德的交替演示和来自广外大的冯之林的Powerpoint软件包的演示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国内主要外语院校的口译教学模式,并欣喜地发现,统计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已逐渐地渗透到翻译教学与研究当中。三、反馈中的思考这次讲习班带来的另一种理念是:以教带学,以学助教,高瞻远瞩、着眼未来。为了提前发现问题,以不断完善未来的办学方式,组织者从一开始就给每一位学员发了一张“调查表”,内容主要是以翻译教学和本次办班模

式为主,这一设计与学员大多为高校教师的情况不谋而合。参加本次讲习班的学员共约170人,其中来自全国高校的副教授、讲师占大多数,另有少数各行各业的外事翻译和在校博士、硕士生。反馈回来的有效调查表为125张。虽不是100%的准确,但这一反馈数字也足以代表主要现象。从统计数据的分布情况分析,有三分之二的教师仍以笔译教学为主,口译仍未达到平分秋色的地位。就教师素质而言,50%的人从教时间在8年以上,但有96%的人从未参加过翻译教学培训,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培训问题已成当务之急。翻译的课程设置失衡,课时偏少,每周4小时以下、6小时和8小时的比例为4:2:4。在翻译教学手段上仍显落后,虽有42%的人表示在教学中逐渐引入了磁带、录像带、VCD、powerpoint或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但仍有58%的人回答从未使用过电教设备。在问到“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您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有九成以上的学生的回答是:缺少反映新时代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先进教材。学员们普遍反映,现在仍然使用80年代以来出版的《英汉翻译教程》、《口译教程》等市场出售的教材和自编教材,两者使用的比例为2:1。这一情况,与1996年南京全国首届翻译教学研讨会上反映的问题相吻合。这说明,五年来,中国翻译界和教学界仍未把教材建设问题纳入议事日程。这种不正常的“执著”引起了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的高度注意,他们正在酝酿在不久的将来物色得力的专家编撰崭新的教材,给中国学界填补这一空缺。相信热情的学术界会同心

协力,共助这一力作早日铸成。这次讲习班的帷幕在军科院的军号声中隆重开启,又在军号声中徐徐降落。对于精心策划的组织者——《中国翻译》编辑部来说,他们又在琢磨新的培训将如何更加切实有效、更加周到细致。而对于学员们来说,讲习班的丰富和精彩、紧凑和有序、务实和高效,带给了他们终生难忘的回忆。来自湖南的印晓红认为,此次学习,就犹如“站在一个巨人肩上,俯瞰译界众多理论和实践的一次大讨论”。广州的蔡若蘅用十分感性的语言说:“味道好极了!有‘恨晚’和‘胜十年’之感。以后若有机会,当然还想来!”而来自合肥的任静生更把这次“高品位”、“大容量”有荟萃比做一道“精美的精神大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立意要做“中国翻译的合格嫁衣”的《中国翻译》编辑部,一定会把这件嫁衣越织越美。就像学员们送给带病坚持战斗的编辑部工作人员的“中国结”,新的培训班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织入更新更浓更美的中国情结。广告载入中..

翻译目与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研究评价

一、引言 纵观翻译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目的论(skopostheori e)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的”,theor ie是德语词,意为“理论”。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那么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究竟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了。翻译目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到译文的预期效果,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仲伟合,钟钰:1999) 二、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 目的论首先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 eiss)提出。1971年她出版了《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限制》一书并发表相关主张。尽管赖斯仍以对等理论为研究基础,但她同时也意识到,在现实语境中有时不可能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有时甚至不希望建立对等,因为有些译本是要实现不同于原文文本的某一目的或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翻译首先应考虑译本的功能而非对等,这就形成了目的论的起源。 后来,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发展并创立了翻译目的论。他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

论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英语范文.doc

论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英语- 论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李金凤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天津300270) 摘要:翻译能力是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论述了翻译能力的构成、翻译能力综合培养的原则以及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翻译能力;翻译教学;英语教学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集语言学、文学、心理学于一身,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领域。 一、翻译能力的构成 翻译能力是指对一种文化、历史现象及其背景材料下的口头内容或文字内容用另一种文化、历史现象及背景材料下的相应内容相对应的表达及解释的准确程度,通常所说的英汉互译尤其是

书面互译即属于这种情况。表现为: 1.坚实的语言功底能力。这里所说的语言功底能力,首先是指汉语本身的修养,其次是指对双语异同的敏锐把握。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都有待提高,学生普遍存在错别字较多、语句不连贯等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入学时英语成绩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词汇量较少,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入学后学习惰性大,过于依赖老师,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不能很快提高。 2.百科全书式的“杂学”知识。主要是指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要想翻译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对原文彻底地了解,而要了解原文,必须通过三道关:第一关是词汇语法关;第二关是熟语关;第三关是“字典不能帮忙的那些东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情风俗,俚语方言等”。目前高职学生普遍知识面较窄,仅限于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另外学生面临英语四、六级的压力,所以学英语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背英语单词、做英语习题上,根本没有时间再去阅读一些“杂学”知识。 3.双文化底蕴。译者必须掌握两种语言,如果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也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译者不仅要深入了解外国文化,而且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还要不断地把两种语言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翻译时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但面对的则是两个文化。因此,如果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某种西方文化现象不了解,就不可能翻译正确。 二、学生翻译能力综合培养的原则 1.渐进性原则。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翻译能力中的各种能力不可能在新生入学之始便全面展开,要有阶段侧重。在开始翻译课程之前学生要学习一些基础性

性别与翻译——论翻译中的性别视角及其在国内的现状

性别与翻译——论性别与翻译的结合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发布时间:2010-03-19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性别与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的结合在西方的发展状况,然后通过梳理国内发表、出版的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的文章和书籍,讨论了性别与翻译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作者认为,国内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还主要处在梳理和介绍阶段,中国译论研究者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运用于中国的情境中,进一步发展、丰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研究还不多。而在中国的翻译实践中,作者认为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译者在翻译中体现了其性别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性别视角,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评论,女译者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lation pr actice, theory and critic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joint study of gender and translation in China by combing all the papers and books on translation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published in China. The author finds that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a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introducing wester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only a few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to apply the theory to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 The author also finds that the Chinese female translators with gender consciousness have shown their gender awareness in their translation. Keywords: feminist translation, gendered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critics, female translators 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正是这次转向后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联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翻译研究发展的一个日益突出的方向。这里的“性别”指的是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别”(gender)概念。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社会性别则由后天社会、文化因素塑造而成。本文将首先介绍性别与翻译在西方的结合与发展,重点讨论性别与翻译结合在中国内地[①]的发展与现状。 一、西方女性主义翻译 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兴起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开始,性别概念一直是女性主义的核心。性别的建构性而非本质性让西方女性认识到:女性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及较男人低下的社会地位不是其生理性别决定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造成的。社会性别概念还让西方女性进一步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工具,更是塑造、操纵女性的社会工具,要改变女性被歧视的状况就要从语言入手,改革语言,甚至重构女性语言。而翻译,从操作层面上看是一种语言的转换,并且和女性一样被置于次等地位,因此女性主义者把性别与翻译结合起来(Flotow,2004:5-12)。按照路易丝·冯·弗洛图(Luise V on Flotow)的划分,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三个方面。 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女性主义译者翻译女性主义先锋小说、政治上不正确[②]的作品和被遗忘的女性作家作品上,并通过女性主义译者的元文本,如前言、注脚等方面表现出来。首先,在翻译女性主义先锋小说的时候,西方女性主义译者,如弗洛图、戈达尔德·芭芭拉(Godard Barbara)、苏姗妮·吉尔·莱文(Suzanne Jill Levine),苏姗妮·德·罗特宾尼尔·哈伍德(Suzanne de Lotbiniere-Harwood)等,体现出一种忠实于译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女性主义“写作项目”的忠实观(Simon,1996:2)。她们与原作者一起合作,将原作中采取的激进的写作策略,如挑战语言的语法性别、

工业工程 外文期刊 翻译_

Adrian Payne & Pennie Frow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re has been an explosion of interest in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by both academics and executives. However, despite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published material,most of which is practitioner oriented, there remains a lack of agreement about what CRM is and how CRM strategy should be developed.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develop a process-oriented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positions CRM at a strategic level by identifying the key crossfunction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M strategy. More specifically, the aims of this article are ?To identify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of CRM,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CRM within a holistic organizational context, ?To propose five key generic cross-functional processes that organizations can use to develop and deliver an effective CRM strategy, and ?To develop a process-base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CRM strategy development and to review the role and components of each process.

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分类书目选编》4

王耀庭,谭弓.科技文献汉译英概论.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89页. 王晔主编.新编实用英语——法律口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7页. 王沂暖编.翻译论文集.兰州: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1983. 王怡,王宁主编.即席翻译实用英语会话.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261页. 王颖,吕和发主编.公示语汉英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394页. 王勇.英汉?汉英口译教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王友贵.翻译西方与东方:中国六位翻译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王月仁.英汉实用科技翻译教程新编.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 王运.实用科技英语翻译技巧.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王运,杨力田编.科技英语句型及翻译处理.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5. 王治奎等.大学英汉翻译教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321页. 王治奎等编.大学英汉翻译教程:参考译文分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76页. 王治奎等.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2/3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004. 533页/488页. 王治奎主编.大学汉英翻译教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2001/2005.582页/513页/513页. 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13页. 王佐良.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英文本)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王佐良.论诗的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王佐良.王佐良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823页. 魏立智.翻译转换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 魏向清.双语词典译义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31页. 魏志成编.英汉比较翻译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68页. 魏志成编.英汉比较翻译教程练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45页. 魏志成编.汉英比较翻译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24页. 魏志成编.汉英比较翻译教程练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82页. 温绍贤.中英诗意境的异同及其翻译.河南新郑: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美资),2003/2006.188页/327页. 温秀颖.翻译批评——从理论到实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241页. 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编印.全国翻译书籍目录(1—12,两册).北京: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1956. 文军等主编.当代翻译理论著作评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文军.翻译:调查与研究.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258页. 文军等主编.外语?翻译?文学.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文军.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文军.科学翻译批评导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50页. 文军,张镇华,王斌主编.外语翻译与文学研究.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翁凤翔编.实用翻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277页. 翁凤翔主编.当代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06页. 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文学翻译丛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吴冰等.大学英语口译(汉英)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吴冰主编.汉译英口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525页. 吴冰主编.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461页. 吴冰主编.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练习.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00页.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吴存民.分析与翻译(上、下册).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吴古华.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程:口语口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09页.

《中国翻译》杂志

刊名:中国翻译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主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中国翻译协会 周期: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ISSN:1000-873X CN:11-1354/H 邮发代号:2-471 复合影响因子:2.663 综合影响因子:1.64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中国翻译 曾用刊名:翻译通讯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中国翻译》杂志期刊简介 《中国翻译》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和中国翻译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国内统一刊号:CN11-1354/H,国际刊号:ISSN1000-873X。本刊自1979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办刊宗旨,关注理论前沿,贴近翻译实践,反映国内、国际翻译学术界前沿发展水平与走向,开展翻译学理论研究,交流翻译经验,评介翻译作品,传播译事知识,促进外语教学,介绍新、老翻译工作者,报道国内外译界思潮和动态及行业发展态势,加强编读互动交流,以满足业界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中国翻译》杂志期刊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译学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评论、译著评析、翻译教学、科技翻译、经贸翻译、实用英语翻译、人物介绍、国外翻译界、当代国外翻译理论、翻译创作谈、翻译史话、译坛春秋、中外文化交流、国外翻译界动态、词汇翻译选登、读者论坛、争鸣与商榷、翻译自学之友等。 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期刊之家网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本站声明:期刊之家网与多家医学期刊结成了学术联盟,如果您有发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的需求,以及对于需要论文发票的作者可以与我们联系 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刘编辑1269292199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 《中国翻译》杂志期刊常见论文发表范例 传教士《圣经》汉译的殖民语境顺应研究——以Logos从“言”向“道”转化的历时性诠释为例 “精加工”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翻转课堂”的口译教学行动研究 “习近平论文艺”要点翻译探究 以赛促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于翻译实践与教学的一点思考 韩素音使我与翻译结缘 英汉互译的三种基本方法 翻译之本与翻译之为:在实践中演绎 论蕴含文化因子的地名英译原则和策略 从莫言英译作品译介效果看中国文学“走出去”

翻译学国际顶级权威期刊.附官方网址

翻译学国际顶级权威期刊 Bab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duction –Quarterly journal devoted to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Babel is a scholarly journal designed primarily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yet of interest also for the non-specialist concerned with current issues and event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Babel includes articles o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s well as discussions of the legal, financi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the translator’s profession; it reports on new methods of translating, such as machine-aided translation, the use of computerized dictionaries or word banks; it also focuses on schools, special courses, degrees, and prizes for translators. An established publication, Babel will appeal to all those who make translation their business. Contributions are written in French and English and occasionally in German, Italian and Russian. Babel is published for the Federation of Translators (FIT). https://www.doczj.com/doc/543038406.html,/cgi-bin/t_seriesview.cgi?series=Babel Meta deals with all aspect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translation, interpretation research, stylistics, comparative terminological studies, 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 (machine translation), documentation, etc. While aimed particularly at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terminologists, the publication addresses everyone interested in language phenomena. https://www.doczj.com/doc/543038406.html,/revue/meta/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encourages studies of all types of interlingual transmission, such as translation, interpreting, subtitling etc. The emphasis lies on analyses of authentic translation work, translation practices, procedures and strategies. Based on real-life examples, studies in the journal place their findings i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from a practical, theoretical or pedagogical angle in order to address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craft, the methods and the result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worldwide. The journal is published quarterly, each issue consisting of approximately 80 pages. The language of publication is English although the issues discussed involve all languages and language pairs. https://www.doczj.com/doc/543038406.html,/multi/journals/journals_pst.asp Target promotes the scholarly study of translational phenomena from a thoroughly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national point of view. Rather than reducing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to the practical questions asked by translators, their committers or their audience, the aim is to examine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in communication in general, with emphasis on cultural situations and theoretical, methodological and didactic matters.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the

报纸杂志名称翻译词汇精编版

报纸杂志名称翻译词汇

daily 日报 morning edition 晨报 evening edition 晚报 quality paper 高级报纸 popular paper 大众报纸 evening paper 晚报 government organ 官报 part organ 党报 trade paper 商界报纸 Chinese paper 中文报纸 English newspaper 英文报纸 vernacular paper 本国文报纸 Japanese paper 日文报纸 political news 政治报纸 Newspaper Week 新闻周刊 the front page 头版,第一版 bulldog edition 晨版 article 记事 headline 标题 banner headline 头号大标题 byline 标题下署名之行 dateline 日期、发稿地之行

hot news 最新新闻 exclusive news 独家新闻 scoop 特讯 feature 特写,花絮 criticism 评论 editorial 社论 review, comment 时评 book review 书评 topicality 时事问题 city news 社会新闻 column 栏 letters 读者投书栏 general news column 一般消息栏cartoon, comics 漫画 cut 插图 weather forecast 天气预报 serial story 新闻小说 obituary notice 讣闻 public notice 公告advertisement 广告 classified ad 分类广告

翻译论坛杂志.pdf

公务员之家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和《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依法从事国内所有合法期刊征订及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本站不是翻译论坛杂志官网,直投稿件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编辑部。 翻译论坛基本信息: 刊名:翻译论坛 Translation Forum 主办单位:江苏省翻译协会 周期:季刊 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创刊时间:2014 翻译论坛期刊收录: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知网数据库收录 翻译论坛主要栏目: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翻译论坛杂志信息: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翻译论坛杂志稿件要求: 1、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审稿周期一般为5个工作日,作者也可来电查询,以免影响正常发表。 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稿件刊登后,赠当期杂志2册。 说明:该杂志未出现在最新新闻出版总署目录内,本站仅做历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务。 翻译论坛常见论文发表范例: “翻译腔”之辨 国内高校网页英译研究 Habitus与翻译选择 马建忠“善译”思想之再思 MTI人才培养的困惑与出路 创新与学习——译者素养漫谈 科技英语中的消极修辞与翻译 英译《菜根谭》对比与再译探究 和合翻译学视野中的翻译价值观 论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忠实性 乡土文学、乡土语言及其翻译研究 《红楼梦》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国佛教翻译中儒家文化的同化作用 客居地译介——美国本德尔教授中国行 中国古典文学在西班牙的翻译情况初探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 摘要:本文介绍了2001年全国暑期英汉翻译高级研讨讲习班的盛况,从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角度讨论了本次讲习班带给翻译界和教育界的一些新理念,并对学员反馈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研讨;中国译界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ummer Symposium on Translation in Beijing and the topics discussed at the symposium, which include the new approach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It also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China.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teaching; Symposium; Chinese translation circle 盛夏时节,来自全国翻译界和教育界的约170名莘莘学子与24位名闻遐迩的翻译家和教育家汇聚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进行了一场几近军事化的学术对垒和教学切磋。在短暂的十天时间里,学员们蓄势待发,情绪高涨,教员们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与传统的学术研讨和教学模式大相径庭的新路向,给中国翻译和教学界注入了一种新的理念。一、关于翻译研究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

浅谈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及其思考.

浅谈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及其思考 论文关键词:翻译研究传统思路规定性中心性封闭性 论文摘要:在梳理中西传统译论的基础上,认为传统翻译研究思路可概括 为规定性、中心性和封闭性。 一、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翻译是人类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之一。对我国的学者而言,尤其要注意到翻译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已故的季 羡林先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惝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 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人 的次数大小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 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就是翻译。”(许钧《翻译思考录》,1998)毫无疑问,人类的进步,离不开译者进行积极的翻译实践。而翻译研究较之于翻译实践,其意义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翻译理论是研究和探讨翻译固有的 内在规律,发现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研究翻译理论,可为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供某些解决的办法。换言之,翻译理论的可 贵之处,在于能用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翻译研究的必要性由此可 见一斑。I.A.理查兹(IvorArmstrongRichrads)曾说,翻译很可能是宇宙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最复杂的一类活动。第一论文范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543038406.html,编辑。 它的复杂性必然对我们的研究构成挑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断地向纵深的方向 发展并且有所创新。 然而,长期以来,译论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这并不说明翻 译没有理论研究的必要,刘宓庆就曾在《当代翻译理论》一书的绪论中阐述了 译论的三个职能:认知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启蒙作用;执行职能,也就是 翻译的能动性和实践性;校正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规范性和指导性。”这些,在为翻译理论正名的同时,也为翻译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 很久以来,对翻译的研究是伴随着翻译活动产生的点滴思考与经验体会, 但事实是,无论中外,自翻译实践产生之日起,翻译研究一直存在,而且源远 流长。“发源于不同民族文化土壤和社会生态环境中的西方译论与中国传统译 论必然沿着各自的发展轨迹,向前推进”。然而,不同的翻译传统却可以产生 出彼此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和理论。也就是说,中西方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有着 某些吻合的迹象,如苦苦纠缠于规定性的指令、过分注重主客之间的二元对立 以及不懈探讨语言到语言之间的内部转化等等。概括来讲,翻译研究的传统思 路侧重于规定性、中心性和封闭性。 (一)传统翻译研究的规定性 传统翻译研究苦苦纠缠于规定性的指令,翻译理论大多是规定翻译的标准、设立翻译的规范,而不是对人们实际从事的翻译活动进行客观地探讨。在这种 翻译观念的作用和指导下,传统译论投入太多的精力,周而复始地进行两种语 言之间的形式对比,以期找出翻译过程中的双语转换技巧与规律,以此规范、 指导人们的翻译实践,实现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与此相呼应,探讨以“忠实”为本的翻译标准,从而构成了两者之间互相依存、共生互动的关系,共同 造就了传统译论以技巧加标准为内容、以实用主义为路向、以规范性态度为价

常用的国内外翻译期刊

国际国内著名翻译学期刊目录 1.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 multidiscipli nary journal for tran slati on and in terpret ing studies.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publishes original articles and reviews on all sub-discipli nes of Tran slati on and In terpret ing (T/l) Studies: gen eral T/l theory, descriptive T/I studies and applied T/I studies. Special emphasis is laid on the questions of multilingualism, language policy and translation policy. Publicati ons on new research methods and models are en couraged. Publishes book revQws, n ews, announ ceme nts and advertiseme nts. 2. Alta newsletter American literary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美国文学翻译家协会新闻通讯》 3. Bab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季干刊- published by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ranslators with the assista nee of UNESCO.

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

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 On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its Development 文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本文介绍了翻译能力的概念,以实例说明了语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最后以“模仿真实情景法”阐述了翻译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翻译能力培养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ained the concep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troduced “linguistic/text competence”, “strategic competence” and “self-monitoring competence” by adopting concrete examples. At the final part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explained how to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by quoting “real-life-like assi gnment” put forward by Jean Vienne. Key Word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development 一、能力与翻译能力 所谓能力,系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现代汉语词典》:921)。针对性质不同的“某项任务”,其要求所具备的“主观条件”于是又可细分为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决断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分力”(徐方瞿:84)。但从为完成“某项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角度看,又可分别表述为数学能力、写作能力、翻译能力等。 能力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甚强的概念。与技能相比,技能具有“可传授性、可模仿性、可操作性”的特点。而“能力”的基本特征难以言传,也就是具有“只可意会”性,很难用“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徐方瞿:80---83),因此,技能层面所要求的活动常常定位在专门活动,而能力层面所要求的活动常常定位在综合活动。 与“某项任务”相关的能力,一般而言都 与“能力”相关。翻译能力就是如此。什么是翻译能力?如果套用《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可表述为“能胜任翻译工作的主观条件”。那么,这些“主观条件”又包含哪些内容呢?事实上迄今为止很多学者对翻译能力的研究,都更多地侧重于对这些“主观条件”(即“分力”)的描述与分析。如Toury(1984)说,双语者就是拥有“天才的的翻译能力”,即“语言转换能力”的人,这种能力由“双语和语言迁移能力”组成。Bell从更广泛的角度提出了描述翻译者能力的方法。第一种称为“理想的双语能力”,它被设想为一种理想的、不犯错误的操作系统。第二是将翻译能力看作一种“专家体系”,即储备了大量知识,具有推理功能;最后一种,称之为“交际能力”,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语法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文本能力和策略能力。此外,Albrecht Neubert提出了5个参数,即翻译能力所包含的5个分力:语言能力、文本能力、学科能力、文化能力及转换能力(文军:2)。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特归纳一翻译能力的模式,如下图: 翻译能力 语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评估能力

翻译教学与研究 文档

翻译教学与应用翻译研究 翻译教学不仅是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关键一环,也是检验应用翻译理论的重要工具,而且是翻译学学科建设、翻译事业发展的基础,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过去我们在翻译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理清了翻译教学与翻译学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厘清了翻译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发展了一系列翻译教学方法,但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的理论构建,翻译教学过程、对象、目标、方法、内容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今后的翻译教学研究应在注意保持理论研究前瞻性的同时,扩大研究的视野,从对翻译课堂教学实践的单一研究扩大到对翻译专业建设、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翻译教师发展、翻译教学、教学翻译、翻译教材开发、翻译教学评估等多方面的研究。 2008年翻译教学研究逐渐呈现立体化多方位研究的趋势,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和翻译能力成为研究重点,但翻译教材建设、翻译教师发展和翻译教学评估等方面尚不够充分。仲伟合、穆雷从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概念辨析开始,回顾了中国外语教学经历的几个阶段,从诸多方面论证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差别,提出翻译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分析了翻译方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育中的教学侧重点、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解析了翻译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模块,区分了翻译专业本科、外语专业高年级翻译教学和“4+1双学位”三类教学的对象及其要求,具体明晰了不同层次翻译专业人才的能力构成,勾勒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层级与特色,为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宏观的结构性指导。穆雷还提出了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的具体构想。苗菊、高乾借鉴国外经验,探讨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阐明术语学对于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翻译专业教学中设置术语课程的必要性。苗菊、朱琳介绍国外大学本地化翻译教学的理念和内容,分析本地化与翻译的关系,提出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王京平以德国高等院校的翻译专业为参照,讨论我国硕士翻译专业课程框架的四个基本要素。杨晓荣回顾了翻译专业得以正名的历史过程,勾画了其正名之后的前景,也预计了将来的困难和挑战。文军、张金陵通过对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从1951到2005发展50年的回眸,指出中国翻译教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何三宁指出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功能意识、语篇意识、文化意识等意识观的培养。王树槐、王若维提出了翻译能力由以语言——语篇—语用能力为核心的6种分项能力构成的综合模式。吴波认为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王湘玲、贺晓兰尝试进行项目驱动的协作式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段自力对网络辅助课程与翻译教学整合所做的实证研究也为网络辅助翻译教学提供了参考。 和翻译教学一样,翻译批评也是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重要途径,具有促进翻译学理论反思和翻译质量提高的作用。随着译学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活动的进一步繁荣,翻译批评的范围不断扩大,翻译主体、翻译客体、翻译行为、翻译技巧、翻译现象、翻译事件、翻译效果、翻译管理等都成为翻译批评的对象,翻译批评的方法与翻译批评研究的范式也不断丰富和变化,中国传统文论观照下的佳译鉴赏、误译评判、译作比较等方式依然存在,而翻译批评研究者的理论意识明显加强,翻译批评越来越多地借鉴翻译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