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锦溪古镇

苏州锦溪古镇

苏州锦溪古镇
苏州锦溪古镇

苏州锦溪古镇

千年水乡锦溪,因镇内一条灿若锦带的小溪而得名,泽浸环市,街巷依水,古桥联袂,素有“36座桥,72只窑”的美誉。

锦溪,其建置沿革,镇名更迭,历经2500余年。可与苏州同龄,最早乳名叫“录荇”,人文记载可追溯至公元前14年,西汉末,东汉初的王莽时代,在三国时期属吴郡管辖,至五代又地属苏州府,直至解放初年,河东属昆山县界称下塘,河西归长洲县管辖称上塘,因此在苏南这块弹丸之地,便出现了两个锦溪镇。

锦溪是历代名人聚集之地,早在西汉,历史名将马援在此练兵,三国辅吴大将军张昭墓葬于斯,西晋大画家顾凯之在此隐息,唐代文豪陆龟蒙的晚年时期长期在此居住,南宋皇妃陈妃子因留恋锦溪美景,恋不忍离,后在锦溪病殁,水葬五保湖上,孝宗皇帝怀念陈妃,遂御名众僧在五保湖畔构筑莲池禅院,诵经超度,锦溪因此被孝宗赵昚更名“陈墓”长达800余年。

锦溪又是历代文人骚客的怡游之地,南宋诗人吴文英,名人卫径,元人马致远,明代诗人高启、沈周、文征明、祝枝山、唐伯虎等辈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诗文。

陈妃水冢

陈妃水冢在锦溪镇南五保湖中。宋隆兴元年(1163年),金兵入侵,孝宗携眷南迁临安,途中陈妃病殁,立水冢而葬。1992年重修。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姑苏志》云陈妃为宋光宗之妃,《昆县志》云陈妃为宋孝宗之妃,而

乾隆《陈墓镇志》则认为:“合观两志,陈墓有道院,宋南渡时驻跸焉,御书亲题三字曰‘通神庵’。则孝宗实临幸斯地,为孝宗之妃无疑。”

陈妃水葬后,宋孝宗下旨在五保湖畔构建了莲池禅院,并命僧守之。锦溪因此更名为“陈墓”,有明代文徴明诗为证:

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

君王情爱随流水,赢得寒溪尚姓陈。

“陈墓”之名沿用了将近800年。

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位于锦溪镇南首五保湖畔,始建于南宋,占地面积5111m2,建筑总面积1400m2。乾隆《陈墓镇志》载:“宋孝宗南巡葬陈妃于此,构是院,命僧守之。”

莲池禅院为一座朝背庙宇,历宋、元、明三代,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扩建鼎新,殿堂、廊庑次第告成,计有弥勒、三世、大悲、观音等殿,傍添斗坛、方丈、三官堂、鹤来轩、藏经楼等处。寺外筑长堤开巨沼,又改名为“阿律寺”。乾隆三十二年,殿宇俱为风阵所毁。客堂、山门片瓦无存。僧人及乡里竭力募化,修葺了正殿、方丈殿,重建了客堂和山门。顺治十六年主持道忞应诏入都,被圣上赐号为“弘觉禅师”。

天水桥

俗称北观音桥,南北走向跨于油车港上,桥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由郭子敬出资建造,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现存的天水桥是单孔拱桥,除

桥拱为青石质地外,其余由花岗石构成。桥长17.2米、宽2.7米、净跨6米、矢高3.1米。此处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绿荫如盖,长桥如虹,拱桥如弯弯满月,怡静淡雅,如诗如画。桥的东西两侧分别刻有两联:“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原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普庆桥

普庆桥又名俞家桥,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年间重修。桥为花岗石质地,单孔拱桥,东西走向,跨于市河上。桥长18.5米,宽2.8米,净跨6米,矢高3.75米,保存基本完整。有桥联“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湖”之句。2005年12月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建筑。

里河桥

此桥又称南塘桥、南观音桥。建于南宋,坐落在古莲池西侧的三图河上,为明代“锦溪八景”之一,“古井风亭”所在地,如今的南塘桥沧桑斑驳,桥畔民居临水而筑,吊脚阁楼,粉墙蠡窗,古韵犹在。西面沿河成行的巨大老樟,苍劲蓊郁,香气四溢,博得不少游人的赞叹。桥东亲水廊棚内则听朱椅间陈,游客疲累,假此小憩,静听河中游船上飘出的江南丝竹,真亦有宠辱皆忘之乐。桥畔有宋井一口,风亭一座,泉水清冽,久旱不枯,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有诗称赞:“改邑何妨旧井存,苔花剪剪石栏春。辘轳声里千年泽,不是邮亭阅古人。”

十眼桥

十眼桥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架于坟塘港至五保湖口,南北走向。桥长52米、宽2.8米、高3米,主孔跨度3.5米。九墩十孔。桥墩采用条石整齐叠砌,结构坚固,姿态优美,有“小宝带桥”之称。建国后,几经修缮,现保存良好。

通神道院

通神道院原名“天庆观”,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大街西首,南宋始建,元、明、清历代曾扩建,今存东岳殿及山门,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通神道院原属长洲县地界,与昆山县福城圩的莲池禅院一溪相隔,南北遥峙。南宋时建有三清殿、通神庵。元时增建正山门,至明清时已有中岳殿、雷神殿、关帝殿、玉皇殿、文昌阁、斗姥阁等建筑,造型与规模均与苏州“玄妙观”相同。

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古莲池畔。始建于明朝,为三层楼阁式建筑,砖木方形结构,飞檐翘角,高15.6米,总面积约200平方米。历史上曾几经修葺。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星阁俗名“文昌阁”,又称“片云阁”,原在通神道院内,历来供奉“文曲星”。乾隆癸亥年(1743)因风灾大颓,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移建至莲池院,并立“重建文昌阁记”碑嵌于内墙。移建后的文昌阁,高15.6米,四面三层,登浮屠状。阁前有石台,上有石栏,东南堤埂种植杨柳,西有宝阁岑楼,并缀以琴堂、莲舫、

惜字会。内有两幅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人物画像拓片。登阁远眺,水天一色,帆影

点点,白鸥翔集,可谓美景如画。

张省美术馆

大|

位于锦溪镇上塘老街,于2002年由张省捐赠给锦溪镇人民政府。与该馆相对面便是建于洪武五年的普庆桥,“张省美术馆”这五个大字便是由我国著名美术

大师启动先生所题。馆内展示的书画作品有我国著名青年画家张省先生近三十年

来各个时期的作品,以及有张省收藏的刘海粟、钱君匋、陈大羽、张继馨等书画

大师的部分佳作精品,共209件。

张省先生是已故著名大师刘海粟先生的关门弟子,现为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刘海粟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华名人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研究

会特邀画师。著有《张省画集》、《张省速写精选》、《张省中国画集》、《张省水墨

画集》等。作品《渔舟晨曲图》、《春来江水绿如蓝》为美国总统克林顿收藏。

1994年创作的水墨画长卷《烟雨江南图》,长73米,宽0.77米被选为世界吉尼斯

水墨画之最。

张省1955年生于水乡古镇锦溪,古镇如诗如画的水乡美景和浓郁的深厚的文化气息,使生于斯、育于斯的他从小就造就了对书画艺术的无比喜爱与执着追

求,为今后攀登艺术高峰打下了坚实基础。张省先生早年师从张继馨,后又师从

际大羽,并深得两位大师工笔画、花鸟画、人物画真传。张省先生的作品,山水

画雄健酣畅、大气磅礴,水墨画浓郁淡雅、姿睢飘逸。尤其是张省先生的葡萄,

更是粒粒晶莹剔透,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以到被当今中国画坛称之为中国的“张

葡萄”。

80年代末张省先生师从刘海粟后,又得到了这位“当代艺术泰斗”的悉心指导。1993年夏天,上海电影制片厂和珠江电影制片厂筹拍刘海粟大师生平事迹

的影片《沧海一粟》时,刘海粟大师则亲定张省来担纲大师作画时的运笔替身。

海粟大师的夫人夏伊乔女士称赞张省为大师的“一代传人”,钱君匋大师对张省的

作品给予了“神笔墨意”的高度评价。

柿园

大|

柿园是近代著名画家、围期国手陆曙轮先生故居,位于锦溪镇古镇区德求堂内,因园内有两株柿树而得名。柿园两字为现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主

席沈鹏先生所题,柿园主体建筑“片石山房”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缘于主人藏有石

涛,《片石山房》古印一枚,又觅得古湖石一片,遂作书斋名。

柿园现在是已故陆曙轮先生和他的次子陆家衡先生的书画艺术陈列馆。

陆曙轮(1900年——1980年)名纪,字序伦、曙轮,号陆叔子、残道人、柿园老人,昆山锦溪人,生性淡泊,有隐士风,善工诗、书、画并擅围棋,30

年代曾作为中国围棋国家队队员迎战日本棋手。绘画师从近代著名画家陈伽庵,

又为陆廉夫再传弟子,曾执教于苏州沦浪美术专科学校,所作山水画有元人气息,

作品《秋山萧寺图》等曾入选1937年全国美术展。

陆家衡,陆曙轮老先生次子,字持平,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昆山昆仑堂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他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外书法大赛中屡屡获奖,并被国际、国内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陆家衡自幼接受父训,聪颖好学,幼年的家衡在父亲的熏陶下,继承父业钻研金石书画,书法初学时以董其昌、赵子昂为主,后效法颜鲁公,吴昌硕及著名碑贴考据大家翁闿运先生,悟得书画之笔法,继而又问道于吴门宋季丁先生,始致力于两汉六朝碑版研习,潜心于隶书创作,偶又作丹青,尤以草篆之法入画,颇有青藤、白阳、缶庐之遗意。陆家衡所作书法,各体皆能,尤以隶书见长,其隶书作品气息高古,用笔豪放,从他刚健有力、坚韧似铁、来势突兀、气魄宏大的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一幅“古来画师非俗士,今日风物属诗人”的立轴,流溢出赵子昂的秀逸神韵,北碑豪迈的气度,质地沉郁浑厚,风骨峻利飞动,气势磅礴遒健,形象流畅蕴藉。隶书之势如惊涛裂岸,起千堆雪,如鹰击长空,雄姿天成。陆家衡的水墨画亦独具风格。他的小品画展,气势不小,富丽而典雅、鲜明而脱俗,构图新颖,富有情趣。骨线是中国画的生命。陆家衡的画之所以能有扎实而灵动的线条,明丽而淡雅的设色,形神兼备的造型,归根结底是因为他的书法功底坚实深厚。在他的作品中竹子四季常青,虽劲风不能撼其节,虽雾霜不能夺其色,夏风秋露,姿色可人。陆家衡绘的秀竹,竹干的运笔从容,笔迹间浓淡逐次而生,竹干的圆劲之态,十分生动。竹叶如写字一般,一笔下去,轻顿重挫,竹叶的类圆跃然纸上。在用墨处理上,竹叶正深反浅,面重背轻,而且少有复笔,前轻后重的层次也井然有序,即使竹梢,其用笔也细劲有韧性。真是“下笔如有神,触处成春”,观其画面,风姿绰约,清秀自然,妙不可言,在当代中青

年书法家中独树一帜。

锦溪杰出人物馆

大|

锦溪历来文运昌盛,人文荟萃。特别是清末、民初以后的近百年间,已经培养了260多位专家、教授和留学生。

锦溪杰出人物馆中展示的近代锦溪115位名人,他们中最早的是生于1872年,光绪二十三年贡生,曾任江苏省立图书馆第四任馆长。陈谓士先生;年纪最

小的是1966年出生的庄晓曦,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0年留美国,获博士

后学位,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们当中有两院院士、已故资深院士陈华癸先生,25岁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十学位,生前曾是我国农业微生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共生固氮、水稻

田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国际上已将他发现的紫云英根

瘤菌定名为“华癸根瘤菌”,他是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优秀的教育家。

半导体材料物理专家秦国刚院士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国际著名固体物理学家黄昆教授的高足.由他带领的课题研究组在半导体杂质

与缺陷、多孔硅与纳米硅镶嵌氧化硅发光领域的研究中,获得了系统的创造性成

果,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他们当中有38人行后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有多人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他们中有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前辈,

有三次参加过党的武装起义将士,有长征时期参加革命的巾帼英雄,有长期与共

产党合作的爱国民主人士。

陈三才,字定达,锦溪人,1902年出生,14岁毕业于苏州元和学堂,被保送入北京清华学校,1920年毕业后赴美留学,期间曾任留学生会主席、足球队、

网球队队长,1924年毕业后入美国著名的西屋电机公司工作,1927年回国,在

上海创立北极电器公司。陈三才先生关心国家大事,热心公益事业,在上海时曾

担任上海清华同学会会长、联青社社长,1931年发起组织“中国工程师学会”,江

泽民主度老师顾毓琇任副会长。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投入,出钱出力,并亲赴前

线,协助军队构筑工事,后因参与谋刺大汉奸汪精卫未遂事泄,被“76”号特务逮

捕,1940年10月2日被害于南京雨花台。在江主席和顾毓琇教授的关心下,2001

年清华大学九十华诞时,将陈三才烈士的英名镌刻在清华园“祖国儿女清华英烈”

纪念碑上。

为了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前人发奋苦读、矢志报国的精神,激励后人,由镇人民政府于2003年创办了锦溪杰出人物馆。

文革收藏展览馆

大|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年5月,于1976年10月结束。

文革的影响是值得后人研究与借鉴的,近乎疯狂的运动,致使新中国的发展脚步

停歇倒退了几十年。文革藏品陈列馆的目的就是要让年轻一代人了解“文革”,让我

们中青年一代来重新认识“文革”,让更多的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用科学的目光来分

析和研究“文革”,从中总结并吸取教训。

走进馆内,一幅幅画面陈现于眼前,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大地。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批判会,斗争会,声讨会;所有的机关、学校、工矿、企业、农村铺天盖地

的大字报,大标语;身着绿军装,手举红宝书的青年学生狂热奔走,串联,呼号。

馆中区展示有报刊、商标、传单、宣传画、招贴画以及当时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各种语录、诗歌、马恩列思著作、鲁迅言论集等。另有色彩纷呈的各种“造

反派”传单,小字报,通令布告、声明、呼吁、通牒;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证、

会员证、出席证、荣誉证、户口薄,毕业证、粮票、布票、油票、饭菜票、烟票

等。馆内还展示有毛泽东像章、纪念章、革命样板戏脚本,革命样板戏塑像,林

林总总,数以万计。

金石人家

大|

金,钟鼎也;石,丰碑也。“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金石印章多为篆文,旧时用为官印的代称,接受官印、新官就职。篆刻之意,大多以书写篆字

为主,先写后刻,故称篆刻。

“金石人家篆刻艺术馆”为当代知名篆刻家唐志云于2001年所创办的一个文化旅游景点。

该馆位于一处典型的江南古镇清代建筑,二层楼高,院内有古井,盆景长青,馆内展品共分四大类:

“师竹轩”展示了作者的刻字艺术,其中九龙石刻,树皮山水刻字造型新颖,别出

心裁,自成一格。砖刻“锦溪春色”、“普庆夏荫”、“南塘秋月”、“天水冬雪”则以古砖为

材,采用平面线刻手法,古为今用,再现了锦溪古桥之倩影和靓丽的砖刻艺术风

采。

“翰墨楼”陈列作者书画艺术精品,其中有以明代衡山文征明咏锦溪八景为题

材而创作的行草书“锦溪八景”诗,有“梅、兰、竹、菊”传统的水墨写意花卉画,

具有青藤缶老之意趣。

“味石斋”展示了作者篆刻印章艺术。其治印主张是:白文印不使其满,当红白相间,密处密不通风,疏处疏可走马,不为汉印所囿;朱文印则结体疏朗,意

态生动,明秀中具飘逸之趣。

“思悟堂”是作者20多年笔耕成果展,充分展现了作者在国内外书画篆刻艺术比赛中所获得的奖章、荣誉证书。同时展示了著名书画家、金石篆刻家唐喦、陈

雨辰、江路一、华人德、钟植生、张士东、陆家衡等诸先生以及国际艺术大师日

本篆刻家协会理事长梅舒適先生为“金石人家”开馆题词。

作者唐志云,字冲霄,号莲池居士,斋名“思悟堂”,昆山锦溪人。现为国际美术家联合会艺术市场委员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家委员会永久会

员、西峰印社理事、东吴印社社员、华夏书法艺术学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连云港

淮海书画院特聘名誉院长。

古董博物馆

大|

系苏州古玩收藏家薛仁生老先生来锦开设的古玩收藏品博物馆。薛仁生原藉无锡,世居苏州,出生于没落大户,抗战前夕,其父曾在上海广州路(前称五马

路)开设古玩店,收购书画,文房四宝及瓷器杂件。故所见甚广,自幼养成爱好,

弱冠后继承父业,投身于收藏,节衣缩食,半个世纪来,积聚了以历代水盂珍品

为主的各类古玩藏品逾3000件。

古董馆展品种类繁多,分布于三个楼层。底楼为漆器,木雕,明清家具展示。

人类历史上天然漆是中国的最早发明创造。据考古界发现证明,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我国的先民就能制造漆碗,良渚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民们也造出了漆器,殷商时代的漆液里不仅开始掺合各种颜料,而且出现了漆器上粘贴金箔和镶嵌松石的做法,开汉唐“金银开脱”技艺之滥觞。馆藏的汉代漆杯就是我国早期漆器的典型代表。

我国的木器制作也远在旧石器时代。《易经?系辞》云“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辑”。伏羲早在4000年前就制造和使用了独本舟。(此物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馆内收藏最早木器为宋代马车,此乃稀世之物,该车车架,车轴,车辙均为名贵树种黄檀木制作,故十分坚固和经久耐用。

二楼瓷器,书画,玉器展示也不乏珍品。瓷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又一独特成果,可以这样说,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我国瓷器滥觞于商夏,成熟于东汉,从瓷器的前身原始釉开始,我国瓷器就以高温色釉,特别是以铁元素为着色剂的青釉为特征。东汉以来,表现为青釉的独盛,历久而不衰,一直绵延不断,赓续相继,贯穿到明清时代的龙泉青瓷的最终衰微。

馆内展示的宋代五大名窑瓷,明代钧红瓷,雍正开片瓷,乾隆朗红瓷,广彩瓷百余件瓷器珍器则可窥我国瓷器发展之“一斑”。

三楼水盂陈列室则珍藏了自先秦至今3000年间的历代水盂,笔筒,笔洗,笔架800件。一件清黄杨木缕花雕笔筒高11.8厘米,直径7.8厘米,集山水、花鸟、楼台、亭阁和人物微雕于一体。它出自清福建名艺人柯庆元之手。他的作品对山峰峦岫的高低、远近、层次极为有致、衬以树木、花草、亭舍、楼台与人物,意境十分幽雅。一件北宋越窑三足蟾蜍水盂憨态可掬,让人问津不禁。三楼珍品室

集聚的唐代铁瓶,南北朝青花原始瓷猛兽尊,南北朝鸡首壶,北魏石佛,唐代白

仕女亦乃“国之瑰宝”。

中国古代砖瓦博物馆

大|

位于古镇区上塘老街清代建筑“丁宅”内,为锦溪首创,国内一绝。馆内藏品涉及瓦当、滴水、屋脊构件、建筑砖、铭文砖、祭祀砖等14大类,2300多件。

从汉代城砖、六朝板瓦、西晋纪年砖、唐宋凿榫井砖,到明清、太平天国、民国

时期,乃至以五星为标志的青砖应有尽有,堪称一部卷帙浩繁的砖瓦发展史长卷。

那些薄薄的、铺垫于瓦片之下的甍砖,巴掌大小的窗花砖,千年不毁的墓砖,还

有经烧百天、用桐油浸透的金砖,每一件都闪烁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

术结晶。

馆中珍藏着最“原始”的一块距今已有5500年历史,出土于199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昆山市张浦镇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是我们的祖先——良渚人居

住的“半穴式”房屋上的遗留物。此砖以竹杆和芦苇作骨架,由粘土、砻糠和稻草

揉合,经堆积大量干柴用大火焚烧而成,考古界称之为“红烧土”,乃砖之“雏形”,

亦为砖之“元祖”。

馆中瑰宝“铜雀台瓦当”,乃建安五年曹操在河南洛阳建造的金凤、冰井、铜雀三台之遗器。瓦当正面镌有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翁方纲手书:“天然一片瓦,

琢成此奇形,北海鱼龙舞,中央雨露泽。”刻者自诩为“铁笔道人”,还附记“此瓦得

于洛阳荒野蔓草间,其泥细结,其性坚韧,古玩之真,铜雀台遗器永保之……”

筒瓦背面镌有纪年“建安五年三月造”。

另一珍品,是一块秦代望夷宫上的装饰砖,距今足有2100年历史,为陕西咸阳出土的所有古砖中图案花纹最为完好一块。砖乃沙土烧制,每边长一尺有余,

砖面呈黄褐色,镌刻四形回纹,线条简洁流畅,棱角分明,处处透出一种古朴的

沧桑之美,显示出秦时制砖的最高艺术。

西汉墓室砖亦称之为“琴砖”,长1.12米、宽0.25米、厚0.19米,中空薄壁,砖面刻有菱形纹饰。此砖在西汉时用以构筑墓室,明人用来搁置古琴。由于砖是

空心的,轻轻叩之,磬然有声,可以使琴声产生共鸣,使琴声更加悠扬动听。

中原文化艺术馆

大|

中原文化收藏馆所展示的藏品为河南省开封市文物鉴定所辛树伟先生提供。

馆内藏品分三大类:明清紫檀家具,青铜器瑰宝收藏,历代古瓷器。

我国的传统家具向以材美、工巧、艺精闻名于世。而传世于今的明清家具,除了以其造型优美而享誉世界外,更是以选用材质优良的紫檀,黄花梨木而著称,

明清紫檀和黄花梨家具它代表的是我国古代家具制作的最高水平。

青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我国青铜器最早始于夏朝,至商代已达到高度发达时期,商中期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至西周

是其鼎盛时期,直至战国时期铁器的出现而取代,我国的青铜器基本贯穿于整个

奴隶制社会的始终。

瓷器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又一独特成果,可以说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我国瓷器滥觞于商、周,成熟于东汉,宋代是我国瓷器的极其辉煌时期,堪

称中国瓷坛百花争艳,竞相斗妍,宋代五大名窑名闻遐迩……。

宜兴紫砂博物馆

在宋代,人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陶土,它与普通的陶土不同,其砂粒尤为细腻,质地特别坚致,色泽呈紫红色,非一般陶土可以比拟,是陶土中的佼佼者—

—这就是紫砂,仅产于宜兴丁蜀镇的一条山脉深处。

紫砂壶自出现与宜兴地区的钦茶风尚有着重要的渊源,明初时又在江南文人雅士的推崇下,逐渐出现了紫砂壶艺,融诗、书、画与篆刻于一体的紫砂茶具,

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位于上塘老街南端,于2002年5月对外迎宾,集陶都宜兴紫砂精品于古镇锦溪,让往来游客饱览古往今来从粗犷到细致、从抽象到写实、

从夸张到仿真的紫砂艺术文化。

一尊紫砂造像“未来世佛”弥勒佛,特别是那巨型“东坡提梁壶”,以夸张的手法仿制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点炉煮茶的那把提梁壶。此壶粗砂手制,彩描手绘,

从制作、干燥直至煅烧成品,历时200多天,净重1、5吨,可供2000人同时饮用。

在展厅中,陈列着历代紫砂名壶,有紫砂壶雏形——宋代紫砂壶,有明代时大彬提梁壶、陈子畦的圆灯壶,有清代邵大亨的掇球壶以及蜚声海内外的“曼生

十八式壶”,还有彩陶、均陶堆花和紫砂瓶等现代紫砂艺术创作精品,其中不乏近

年来在国内、国际上获大奖的作品。馆内展出的大彬提梁壶,与故宫博物院的大

彬款紫砂胎包漆方壶、扬州博物馆的时大彬六方紫砂壶同为国之重器。明代紫砂

巨匠陈子畦的圆灯壶,是明代初年“像生壶”的佳作。“曼生十八式”,是由清西泠

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号曼生)铭文,号称“一门眷属”的紫砂艺术人杨彭年制作,

乃紫砂界的传世瑰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