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概说《中国文学史》

概说《中国文学史》

概说《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承载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

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五千年大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尽在其中。它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

悠久的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时期为“古代文学史”,

后时期为“近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为中国文学发生、发展及以后的不断进步,形成中

国的传统文学,起到了重大的奠基作用,从而,使其传统文学发展到其顶

点的时期,就是中国文学最光荣的时期。

一.中国文学史的起源简介:

中国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产生一直要追溯至人类生活的最原

始阶段。

据甲骨文字和岩图记载,原始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由于体力的张

弛和工具使用的配合,自然地发生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规律

之后,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也就是舞蹈的节拍和诗

歌韵律的起源。

在远古时代的村落中,每当春天到来,准备开始农耕之际,为了祈求

丰盛的收成,要举行祭祀之类的活动。秋天收获之后,也要举行类似的活动、仪式,从中便产生了歌谣,这些歌谣就成了中国文学的源泉之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

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

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

说是其原貌。这些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二.古籍记载: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据说是神农时代出

现的《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本,归其泽!”(《礼记·郊特牲》)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

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从其思想内容和语词看来,颇有些简单质朴的韵语,可能

是原始歌谣的遗留。

如《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

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虽

只有一句,却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比较可信的夏代诗歌的遗文。属于远

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

的认识。

后来的文字记录大多是片断零散的,有些已经被后人改造,中国神话

的原始形态并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三.文明标志: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

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

汉字的起源,历来有若干推断,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随着

甲卜辞及殷商青铜器的不断出土,探讨上古文学有了可信的资料。

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

甲骨文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字,已经发展为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的记事文字;商代中期的青铜

器铭文也只有两三字,直到商代晚期,铭文仍很简单。

然而,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却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为口耳相

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较长的钟鼎铭文,这表明具有文学

因素的文本出现了。从此,文学的各种形式,在语言文字的不断成熟过程

中分途发展。

四.文学形式: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

合在一起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

《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葛天氏”,应该是传说时期的一个部落酋长。

这八阕,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有歌有舞,歌辞已经无

可稽考,舞容极其简单,仅三人手持牛尾,边舞边唱。

其内容从八阕乐曲的题目来推测,“载民”是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的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即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了原始人的宗教信仰。

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一体的原始形态。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如《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而其中的颂诗,是祭祀时用的歌舞曲。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五.主要特征: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①容易引起具体意象。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特征,其自身排列有时就会引起其中一种具体的意象。

例如赋和骈文,就大量运用同形旁的字。

中国文字的象征表意特征,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②汉字一般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这就使中国诗歌的音节变化有了一整套独特的谨严的格律,并且在外观上构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

③汉语有四声,诗人们利用汉语言的这种特性,写诗时注意字声安排,于是,近体诗(五言律诗、绝句,七言律诗、绝句)、词、散曲等诗歌体

应运而生,并统领诗坛达千年之久。

诗歌,充分利用四声变化,造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④文言文,作为特殊的书面语言,可与日常用语长期分离而保持官方

语言的地位,这就发生了文学在文言和白话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内容

与形式皆有巨大的差异的现象。

六.思想体系:

中国文学,除了因为汉文字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以外,还具有它自己

的独特文学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其思

想渊源在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中国的民族性格

和文化思想。

其一,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为核

心的入世思想;

其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

其三,是以“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

其四,是以“允执其中”(《论语》)为规范的中庸哲学。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诗文以教化为功用的中国文学,在内容上偏重

于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将文学视为政治的附庸和说教的倾向,一直

被当作一种无可非议的倾向。

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宦海的浮沉、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序乱、伦理的向背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旋律,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曲,概莫能外。

儒家的入世哲学和教化观念,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但同时也抑制了自我情欲的释放,自由个性的迸发和自我意识的开掘,尤其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观念,使文学蒙上了理性主义的烟霭。

上述内容特点并行的是“中庸”美学追求。

中国文学讲求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般不把情感表达得过分热烈。

中国旧体诗大都感情节制,思想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样表现出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是互为补充的。儒、道、释三家,也常常合流。儒家、道家、佛教思想有相异和对立的一面,又分别给予中国文学以不同侧面的影响。

所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儒家继承的是兼善精神,道家则本着“无为”之旨,发展了独善思想。

在中国文人身上,积极入世和消极避世思想往往交织在一起,彼此消长。

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现象有着鲜明的表现。

如果说“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是古代士大夫的互补的人生趋向,那么,慷慨悲歌与愤世嫉俗,则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常有的心理状态和艺术

意念。

虽然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总体风格的影响占着主导的方面,但老庄哲

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这种影响有两个方面:

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观点,揭示了艺术中虚和实、无和有的

辩证法,指出“有生于无”。这对于形成中国文学含蓄精练的艺术表现形

态上的特点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学,极强调以虚写实,以静写动的表现方法。

中国文人不喜欢纤毫毕现地直接描述,而把艺术感觉、艺术想象的空

间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揣摩和思寻,追索那些不可言传的大音、大象,

美的极致,创造出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②“大制不割”、“道法自然”。“不割”即强调一种自然的完整性,强调自然的纯朴、素朴、浑朴。

然而,至高无上的、形而上的道,要求“法”形而下的自然,这里强

调的是一种自然的美。

因而,中国文学艺术家,向来把刻苦的技巧训练,与不露刀斧凿痕的

无技巧境界结合起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大多

数中国作家毕生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的写照,也是他们艺术道路的真实反映。

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影响,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相比,大体上说,西方

文学显得直截了当、率性任真,中国文学则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西方文

学倾向于锋芒毕露深刻广大,中国文学则倾向于绵里藏针机智微妙;西方

文学尚一泻千里的铺张,中国文学则尚尺幅万里的浓缩。

这两种审美观,在总倾向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七.文学演进:

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所谓外部因素

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关于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到

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所以中国文学发展的

不平衡性特别突出。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每个文体都有一个从萌生到形成再成熟的过程,所谓文体发展不平衡,包含这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

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二.朝代的不平衡。各个朝代文学的总体成就是不一样的,有的朝代

相对繁荣些,有的朝代相对平庸些,这很容易理解。

三.地域的不平衡。所谓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

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

其次,在中国文学的演进过程中,有一些相辅相成的因素。

1.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

2.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3.复古和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

八.不同时代的分期: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时期

第二段:秦汉时期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上古期:

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学。

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诗经》

里的诗歌大都是群体的歌唱,从那时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屈原出现,经过了数百年之久。

上古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的记录,这是一大进步。

而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又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

种混沌的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

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在讲先秦散文时我们无法

排除《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也无法排除《周易》《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等哲学著作,那时还没有纯文

学的散文。

至于诗歌,最初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吕氏春秋》里记载

的葛天氏之乐,以及《尚书·尧曲》里记载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都是例证。

《诗经》《楚辞》中的许多诗歌也和乐舞有很大关系。风、雅颂的重

要区别就是音乐的不同,据《史记·孔子世家》,《诗》三百五篇都可以

和乐歌唱。《楚辞》中的《九歌》是用于佘祀的与乐舞配合的歌曲。

上古时期的第二段是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出现了不同于先秦文学的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是创作主体的处境有了变化,战国时代游说于列国之间的士,

聚集到统一低过的皇帝或者诸侯王周围,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他们以歌功

颂德或讽刺喻谲谏为己任。

如武帝时期的司马相如、东方朔,吴王门下的枚乘、邹阳。

然而,对于中国诗歌来说,汉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

《诗经》那种四言的躯壳到汉代已经僵化了,楚辞的形式转化为赋,

汉代乐府民歌却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活力,先是在民间继而在文人中显

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并由此酝酿出中国诗歌的新节奏、新形式,这就是

历史不衰的“五七言体”。

中古期:

中古期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

中古期的第一段从魏晋到唐中叶。

这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的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的阶段。

诗,占据着文坛的主导地位。文向诗靠拢,出现了诗化的骈文;赋向

诗靠拢,出现了骈赋。

从“三曹”、“七子”,经过陶渊明、谢灵运、庾信、“四杰”、陈

子昂,到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杜甫,诗歌的流程清楚而又

完整。

杜甫,既是这个阶段最后的一位诗人,又是开启下一阶段的最早的一

位诗人,像一个里程碑矗立在文学史上。

“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这两个诗歌的范式,先后在这个阶段

的头尾确立起来,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成为后代诗人追慕的极致。

这又是一个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的阶段,作家独特的人格与风格得以

充分展现。

陶渊明、李白、杜甫,他们的成就都带着鲜明的个性。

此外,这个阶段的文学创作,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

成若干文学集团,文学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切磋,提高了文学的技巧。

以曹操为道的邺下文人集团在发展五言古诗方面的作用,齐梁和初唐

的宫廷诗人在建立近体诗格律方面的作用,都是有力的证据。

在这个阶段,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使文学呈现多姿多彩的新面貌。

在儒家提倡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之外,玄学家提倡的真和自然,已成

为作家的美学追求;佛教关于真与空的观念、关于心性的观念、关于境界

的观念,也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中古期的第二段是从唐中叶开始的,具体地说就是以天宝末年“安史

之乱”爆发为起点,到南宋灭亡为止。

唐中叶以后文学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韩、柳所提倡的古文引

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这次。

由唐宋八大家共同实现的,确定了此后的文学语言和文体模式,一直

到“五四”才打破。

诗歌经过盛唐的高潮之后面临着盛极难继的局面,诗人们纷纷另辟蹊径,经过白居易、韩愈、李贺、李商隐等中晚唐诗人的努力,到了宋代终

于寻到了另一条道路。

就宋诗与唐中叶以后诗歌的延续性而言,有这样两点值得注意:由中

晚唐诗人开始,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人文意象明显增多,到了宋代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由杜甫、白居易开创的反映民生

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晚唐一度减弱,到了

宋代又普遍地得到加强。

就宋代出现的新趋势而言,诗人与学者身份合一,议论成分增加,以

及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也很值得注意。

作为宋诗的代表人物,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具有比较明确的创作主张与

艺术特色。

苏轼、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也各以其自身的特点,与江西诗派共

同构成有别于唐音的宋调。

唐中叶以后曲子词迅速兴盛起来,经过五代词人温庭筠、李煜等人之手,到了宋代遂蔚为大观,并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

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人的名字也就永远镌

刻在词史上了。

唐中叶以后传奇的兴盛,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的阶段;而在城市

文化背景下,唐代“市人小说”的兴起,宋代“说话”的兴盛,则是这个

阶段内文学的新发展。

中古期的第三段从元代开始,延续到明代中叶。

从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从此,文学的对象更多地从案头的读者转向勾栏瓦舍里的听众和观众。

文学的传媒,不仅是写在纸上或刻印在纸上的读物,还包括了说唱扮

演的艺术形式。

儒生社会地位降低,走向社会下层从事通俗文学的创作,先是适应群

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继而提高这些文学形式,于是出现了关汉卿、王

实甫、马致远、高明等一大批不同于正统文人的作家。

元代的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与以温州为中

心的南戏,共同创造了元代文学的辉煌,而明代流行的传奇又是对元曲的

继承与发展。

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这两部长篇白话小说,

成为这个阶段的另一标志,它们的出现预示着一个长篇小说的时代到来了。近古期:

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这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壮大、印刷术的普及,文人的市

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二)、在王学左派的影响下,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并在作品中以更

加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

(三)、诗文等传统的文体虽然仍有发展,但已翻不出多少新的花样。

而通俗的文体,显得生机勃勃,其中又以小说最富于生命力。这些通

俗文学,借助日益廉价的印刷出版这个媒体,渗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产

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以上各方面看来,明代中叶的确是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开端。

从明嘉靖初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的第一段。

明清易代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对那些汉族士人的震动极其强烈,但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着明代中叶以来的趋势,并没有

发生巨大变化。在近古期第一段,文学集团和派别的大量涌现以及它们之

间的论争,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

近古期的第二段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

与明清易代相比,鸦片战争的炮声是更大的一次震动。

鸦片战争带来千古未有之变局,从此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

民地社会。

西方文化,开始涌入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而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在向

西方寻求新的富国强兵之路的同时,也寻求到新的文学灵感,成为一代新

的作家,龚自珍、黄遵宪、梁启超便是这批新人的代表。

与社会的变化相适应,文学创作也发生了变化。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

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

文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的工具,在国民中最易

产生影响的小说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

随着外国翻译作品的逐渐增多,文学的叙事技巧更新了。

报刊这种新的媒体出现了,一批新的报人兼而具有作家的身份,他们

以报刊传播其作品,写作方法也因适应报刊这种形式的需要而有所变化。

在古文领域内出现了通俗化的报刊文体,在诗歌领域里提出了“我手

写我口”这样的口号。

近古期的终结,也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我们仍然划定在“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年。

这是因为“五四”作为一次新文化运动,不仅在社会史上开启了一个

新的时期,也在文学史上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五四”运动之前,虽然出现了一些带有新思想与新风格的作家,

但那仍然属于古典文学的范畴。

“五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那批作家才有了质的变化。

我们既注意19世纪末以来文坛发生的渐变,更注重“五四”这个大

的开阖。

“五四”,阖上了中国数千年古典文学的门,同时打开了文学的一片

崭新天地,新文化运动。

中国文学史概述

中国文学史概述 中国文学史分期 一中国文学史分期: 1、中国古典文学史:(先秦至1840) 先秦文学 秦汉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东汉建安年代至隋统一)隋唐五代文学 宋代文学 元代文学 明代文学 清代文学(1644至1840) 2、中国近、现代文学史(1840至1949) 3、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至今) 二、各阶段的主要文学成就和现象 (一)先秦文学 1、总体特点:从萌芽到初步发展阶段①、没有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②从本质上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2、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①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诗歌305篇,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

经》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初步开创诗歌创作的艺术传统。②历史散文:以记事记言为主,主要有《左传》(编年体)、《国语》(国别体)、《战国策》(国别体)等③诸子散文: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庄子》的文学性最强。④楚辞:其明显的特征是具有楚文化的独特风采,以六、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屈原运用楚辞体创作了《九歌》、《九章》,其代表作《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长篇抒情诗,与《诗经》并称“风骚”。 (二)秦汉文学 1、总体特点: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1)出现完全以文学的感染力为目标的文学样式:赋 (2)文学创作的兴盛 (3)出现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 (4)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2、主要文学形式及成就 (1)辞赋:汉赋经过了骚体赋、大赋、

小赋几个发展阶段。 (2)乐府诗: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乐府本是建于西汉武帝时的官方采诗机构,其所采集的民歌即为乐府诗。乐府诗长于叙事,五言、杂言为主,奠定了中国叙事诗的基础。 (3)文人五言诗: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与乐府诗长于叙事不同,五言诗长于抒情。评价“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 (4)《史记》:代表两汉散文文学的最高成就的是《史记》。《史记》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纪传体这种新的史书体例。在史学、文学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次为《汉书》(断代史)。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总体特点: (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对文学的重视,首先表现在社会上层包括帝王在内,普遍热心文学创作。在上述背景下,文学理论呈现出空前繁荣,《文心雕龙》、《诗

中国文学史

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上古——公元前221年) 概说 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非常长远的。北京西南房山周口店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中国猿人骸骨化石,证明了大约五十万年以前我国已有人类居住。这些原始人类经过长期劳动,他们自身和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进步。据文献记载,大概到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可能已经进入氏族社会后期。我国儒家所乐道的尧舜禅让,天下为公,大概就是氏族部落会议以及氏族长和部落酋长推选制的反映。那时的社会没有阶级,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儒家经典著作中曾称赞它为理想的“大同”时代。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人占有了生产资料,人类开始出现了阶级,社会更有了保护私有制的措施,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国家组织也逐渐形成。我国古代文献多有夏禹“家天下”的传说,认为是“小康”时代的开始。按照这个传说看来,夏代可能就是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的起点。但即使如此,只能看作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推移的过渡状态,真正的奴隶制社会是到了殷商时代才完成的,这有许多文献及地下发掘材料可以确切证明。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起了变化,奴隶社会才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这个转化的完成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及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于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由完成走向巩固。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也是非常长远的。从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看,生产工具已相当进步,且有红色陶器,其时代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左右,我们一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比“仰韶文化”稍晚、其时代约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又有“龙山文化”,这是山东济南的龙山镇发现的。其文化遗存有精致的黑色陶器、卜骨等。这些考古学上的材料,使我们看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文字的发生一般是在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候。我国何时开始有文字,现在还不能断言,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已有初步的定型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标志着我国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文字的应用渐渐推广,史前时期流传的原始人民的口头创作如诗歌、神话故事等,有不少被记录下来,使我们得以从文献中窥见上古文化的一斑和文学艺术的萌芽。 但文学艺术并非起于有了文字之后,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学艺术早已产生。上古时代文学的具体情况不能知道,所可推测的就是上古文学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相联系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还不难推测:由于上古时代人们的群居生活和集体劳动,决定它的文学艺术活动一般是集体的;又由于那时候既没有文字,也没有社会分工,文学就只有口头创作,没有书面创作;只有文学和其他艺术如诗歌和音乐、舞蹈那样互相结合的形式,没有单纯的文学作品独立存在。所有这些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相伴随的现象,都是上古文学的特点。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通过人们头脑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又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形象的表现,它不可能超阶级而存在。但上古时代的社会还未分裂为两个对抗性阶级,所以那时的文学艺术没有阶级性。到了阶级社会形成以后,一切文学艺术就不可能不打下阶级的烙印,同时也揭开了两种文化斗争的序幕。 夏代有无文字,不得而知。文献所载有关夏代的历史多属传说性质,其诗歌、谣谚和散文可靠的也很少。但其中如“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样的词句反映了尖锐的阶级斗争,即奴隶坚决反抗奴隶主的斗争,相传为夏桀时人民大众的呼声,却是比较可信的。(此据《尚书?汤誓》引,与《孟子》、《史记》稍异。俞樾谓二句是韵语,疑为夏民歌谣。) 殷的先世本是游牧部族,向无定居生活。成汤以前就迁徙过八次,成汤至盘庚,又迁都

中国文学史

容简介】 中国文学,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一片盛开异卉奇葩的艺术苑圊,一座语言文字砌成的美丽宫殿,搏动着一个伟大民族丰富而深邃的灵魂,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在其中舒卷;中国文学,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对人类精神宝库永久的贡献。《彩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从上古叙述到20世纪末的文学通史,1995年7月由祥云(美国)出版公司出版繁体字本,同年12月又由中国和平出版社与祥云(美国)公司共同推出简体字本。因为该书文字精简、编排新颖、图片丰富多彩且印刷考究,颇得读者青睐。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年)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原名谢婉莹,生于福州。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副主度。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文集《归来以后》、《晚晴集》、《九旬文选》等。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董乃斌,1942年8月生于上海,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著有《李商陷传》、《李商陷的心灵世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流金岁月》等学术著作。 钱理群,浙江杭洲人,生于193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求》、《周作人传》、《周作人论》、《丰富的痛——“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物”的东移》、《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等。 【该书目录】 第1篇文学的诞生 一抹原始的风采 如醉如狂的原始歌舞 奇妙的上古神话 幻想加工过的世界 神话与传说合流 民族文化的源头 奇妙的汉字 从结绳记事到图画记事 汉字与中国文学的特征 凝固在金石上的历史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社会风情的生动画卷有韵的历史光辉的起点 屈原和楚辞“上下而求索”的悲歌 缠绵凄艳的祭神之歌“屈平词赋悬日月” 秦汉散文 万世文章的楷模司马迁和《史记》汉代辞赋 汉赋的演变趋势汉大赋的审美特点

中国文学简史

中国文学史概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学的发展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丰富灿烂的优秀作品,建造起一座人类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现在能看到的最早中国文学作品是远古歌谣和神话传说。它们先是以口头方式流传,有了文字以后才被记录下来。其中“女娲造人”和“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一般认为是5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后期母系社会和伏羲氏族公社时期的产物。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共收录305首诗,主要分为“风”“雅”“颂”。其中“风”160首,是采自周王朝京都以外15个国家的民歌。“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105首,是周代京都地区的民歌和士大夫作品。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的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还有“颂”40首,是当时朝廷祭祀朝拜时用的乐歌。《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方法为赋、比、兴。所谓赋,就是铺陈描述、直接描写的意思;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就是触物兴词,即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情感,引起诗人歌唱,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也成为中国诗歌长河中的经典开头。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叙事生动、描绘形象、语言各有千秋而经验深刻的《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叙事散文成熟的同时,社会上通晓某一方面知识的“士”们为了实现个人目的,奔走游说,周游列国,寻找可以接受自己主张的国君或诸侯。他们或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或依附豪门,为诸侯在政治外交上献计献策,从而形成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局面,留下了各具特色的诸子散文。如《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它们是社会上各门各派的思想学者阐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不同观点的哲理性著述,不但有思想上的深广度,而且说理生动,文采斐然,个性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战国中期,楚国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战国后期,楚国由盛而衰,在外见欺于秦国,在内贵族之间相互倾轧,政治黑暗。身为贵族、关心国家命运而才华横溢的屈原却为腐朽的统治者所不容,被流放民间。面对祖国一天天被秦国吞灭,痛苦万分的诗人创作出人类历史上的诗歌奇葩——《楚辞》。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我国诗歌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并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一种新型的体裁——骚体。诗中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宁死不屈的精神光照千古,所表现出的浪漫主义色彩更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端。这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又一座诗歌丰碑。从此,“风骚”并举,构筑起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 屈原之后,烽烟弥漫的战国纷争局面为秦始皇终结。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焚书坑儒,文化专制,时间短暂,文学荒芜。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全面统一强盛的朝代。国家的空前统一和经济的发展繁荣,既产生了全面总结历史文化的需要,也为这种总结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于是《史记》应运而生。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写史,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代后期的班固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史记》和《汉书》都是中国史传散文的经典之作。汉代的论理散文和记事散文也较为突出。论理散文是由诸子散文发展而来的,汉初贾谊和晁错成就最显著。记事散文主要记述历史故事,以刘向的《世说》《说苑》《列女传》为代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惟一的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国家。中华文明远不止科技史上的“四大发明”,更值得我们自豪的是中国有悠久而灿烂的古代文学。中国是著名的礼乐之邦和诗文之乡,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哺育着代代中华儿女。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还可以接受优秀文学熏陶,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同时对人格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学生今后做人、做中国人、做胸怀壮志的现代中国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分期: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二、唐宋文学 三、元明清文学 第一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先秦文学 先秦,指的是自远古至公元221年秦统一中国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它包括蒙昧时代(北京人、元谋人时期);传说时期(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商周时期,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有:神话、诗歌、散文。 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大禹治水》、《仓颉造字》等。 诗歌:《诗经》(《关雎》、《蒹葭》、《黍离》)、楚辞(《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散文:《论语》、《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上善如水)、《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二、两汉文学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但仅过了13年,秦二世(胡亥)时便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6年,秦王子英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后来刘邦在楚汉相争中战胜项羽,沿袭秦制,建立汉王朝。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有:汉赋、乐府诗、五言诗,此外还有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史记》。 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列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西京赋》、《东京赋》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五言诗: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 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争权,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到了公元二世纪左右时再度衰败。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迎至许都,“挟

中国古代文学史

文学史知识点 1、中国文学史分期:三古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2. 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的背景说明: 上古期背景: (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 (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上古期。 (3)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这在上古期也已经形成了。(4)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来看,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学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基本格局也是在上古期奠定的。 中古期背景:(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

明朝中叶为止) 为什么将魏晋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并将魏晋到明中叶这样长的时间划为一个中古期(中国文学所有的因素都在这个时期具备了,而且成熟了): (1)这时期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过程。 (2)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3)这是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 (4)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臻于成熟。白话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经相当繁荣。 (5)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各种新的形式。 (6)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近古期背景:(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2)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晚明诗文)重视个人性情、追求生活趣味、模仿市井俗调的倾向。 (3)传统文体发展缓慢,通俗的文体显得生机勃勃。 3、先秦时期的文学背景说明: (总体上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

中国文学史概述

中国文学史概述 先秦: 先秦指的是秦以前的时代,即从远古历经夏、商、周三代(西周、东周,东周前期称春秋,后期称战国)到公元前221年这一阶段。先秦时期,揭开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一页,奠定了中国文学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 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是我国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形式。由于远古时代文字尚未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缺乏知识,不能理介、解释自然形象,就借助幻想来表达他们的希望和心愿,创造了《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富有想象性的优美神话,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神奇,但它根源于现实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坚强意志和美好理想。 古代歌谣源起于原始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发出的互相协调的有节奏的声音,这就是《诗经》中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部分诗篇的来源。 由于早期(先秦)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尚未形成,故将这一阶段的作品分成韵文和散文两大类。古代韵文包括诗、词、曲、赋几种基本形式。古代散文指散行而不押韵的文字,包括传记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等。古代散文比后来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四大文体之一的散文的范围要宽泛得多)。 诗是我国古代运用最广的一种韵文,也是世界各国文学中最早和最基本的文学样式之一。 诗按句式的不同,可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按体裁可分为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律体等;按性质内容,有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有人又从形式上将它分成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民谣等。 《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按乐曲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属于地方曲调,指的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各地的民歌,计160篇,有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幽)。 “雅”即“正”的意思,即“正声”。所谓“正声”,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属于朝廷的“正声雅乐”,大多为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两部分,计有105篇,这是根据音节律吕来划分的。“颂”则是统治者宗庙祭祀的乐歌,计有40篇,有周朝的周颂、鲁国的鲁颂、商的后代的商颂。“风”和“雅”中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些民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 1.时间范围的简单界定 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第一届全国文代会的召开之间的32年的文学2.主要特征 (一)内容方面 1、以“人”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逐步得到了确立。 2、普通人的情感得到了高度重视。 (二)形式方面 开放、自由、通俗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简答:什么是推动与贯穿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何根本性因素激发与规约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纷繁复杂现象与诸种创作方法更迭、流派纷呈重组? (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古人对人的发现与认识)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两种或多种人的观念,人的声音的对话、交流、对抗、激荡与交融 二、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现代文学的先声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近代文学。文学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不可能出现突变。 文学的变革需要一个过程。这个时期的文学运动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成就。变革是这个时期文学的总的特点。 第二节文学观念变革 在戊戌维新前后,我国文坛兴起了启蒙文学的潮流。在这股文学潮流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观念。当时的启蒙文学家努力地从封建正统文学观念中挣脱出来,他们汲取了一些西方的文学观念(主要是人道主义)。 在文学上,同时出现了对封建正统文学(主要是拟古派诗和桐城派文)进行改革的呼声,其中较有影响的是谭嗣同、夏曾佑等提出的“诗界革命”和梁启超等竭力推行的“新文体”。在诗歌改革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是黄遵宪。梁启超的宣传改良主义思想的新体散文,以“平易畅达”见称,其影响更为广泛。在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理论倡导下,小说成为新派知识分子暴露旧世态、宣传新思想的有力工具,并且直接出现了一批职业作家。 第三节文学创作实绩 诗文的改革话剧的输入小说地位的提高翻译的盛行

中国文学史梗概1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成就。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收集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并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初步形成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传统,奠定了后世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诗经》中的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那个时代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人民群众多种多样的思想感情,都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反映。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体诗——楚辞。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运用这一形式创作了《九歌》和《九章》,他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并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春秋战国时代,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其中《论语》为语录体,《孟子》为对话体,《庄子》则擅长论辩,而且文学性最强。与之相辉映的,是或记事、或

记言的历史散文,其中《左传》为编年体,《国语》和《战国策》为国别体。《战国策》的人物描写十分高明,言辞也铺张犀利,颇具文学价值。秦朝二世而亡,几无文学可言,李斯《谏逐客书》是仅存的散文名篇。 西汉时期,适应大一统帝国的需要,辞赋应运而生,并给予魏晋抒情小赋和唐宋文赋以直接的影响。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乐府民歌着力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与《诗经》一脉相承;它长于叙事铺陈,语言富于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在它的哺育下,汉代文人五言诗也走向成熟,到东汉后期出现了《古诗十九首》,被后人称为“五言之冠冕”。 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既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新体例,又堪称传记文学的精品,它所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叙述事件和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都对后世散文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

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 (2)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资料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 1、研究时限:从上古到清末; 2、研究对象:此一时期的作家、作品、流派、文学思潮等。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从思想内容上看,古代文学表现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①“爱国”与“忠君”。 ②“民本”与“仁政”。 ③重视政教合一,主张文学艺术要为政治和道德服务。 2、古代文学表现了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的抗争。 3、古代文学表现对人事、对天命、对人在宇宙间地位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 4、古代文学表现出一种寻根意识和乡土情结。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是什么? 1、它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心灵史。 2、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沃土。 3、中书西去,中国古代文学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朝代分期法: 先秦文学→秦汉文学→代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近代文学。 五、先秦文学大体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时期。 1、原始文学 2、夏商文学 3、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4、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5、楚地文化与楚辞 六、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铭文。 七、神话 1、定义: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山海经》是著录神话材料最为丰富的一部典籍。 3、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全部保留在《淮南子》中。 八、神话的分类: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简狄吞卵》 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宋代文学概说.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 一、宋代社会文化背景 1、崇文抑武的国策 “杯酒释兵权”;官僚大多出身于文人;文官待遇的优厚;军事力量的孱弱 2、城市经济的繁荣 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士大夫优裕的生活;词的兴盛与传播; 3、民族矛盾的激化 4、理学的兴盛 5、高度成熟的文化 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王国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 二、宋代文学成就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间的词已经高度成熟、定型,另一方面新兴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开始登上文学殿堂,为后世元、明、清文学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文学成就——诗歌 1、宋代非常重视诗歌创作。诗人众多,著作大盛。而且,宋诗也表现出不同于唐诗的独特风貌。清吴之振《宋诗钞》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深独存。 2、与唐诗相比,宋诗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3、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内敛温和,平淡瘦劲;唐诗外扬热烈、色泽丰美。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宋代文学成就——散文 宋代散文成就超过唐文,表现在: 1、文体多样化。欧苏吸收骈文辞采、声调之长,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 2、融合古文的议论、叙事和抒情三种功能,使古文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如欧苏之文。 3、风格丰富多彩,整体上平易畅达,简洁明快,更切于实用,奠定了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章局面。宋代文学成就——词 1、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如林。 2、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成熟。词的声律、章法、句法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 3、在题材和风格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题材应有尽有。风格上婉约和豪放,清新与秾丽并存。 三、宋词的繁盛和发展 宋词的繁盛 词是宋代最引人注目,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学样式。宋代是词创作的鼎盛时期。 宋词繁盛的原因 1、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 2、宋代社会的阶级特点 3、宋代文人的创作心态 4、唐五代词的传承与影响 宋词的发展 北宋前期词坛概况: 北宋前期,词的创作出现兴盛的局面,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代表着这一时期词坛的最高成就。其中,晏殊、欧阳修、张先承袭了晚唐以来的婉约词风,词作多为小令,题材不外是花前樽下、儿女情长,风格旖旎柔婉,但他们在继承中也有局部拓新,主要是在抒情深度和表现手法上有所发展。柳永则更多地继承了民间词的传统,多写长调慢词,题材以男女艳情、市民生活为主,为宋词的长足发展开辟了道路。 北宋中后期词坛概况: 北宋中后期是两宋词史上多种风格并存、名家辈出的繁荣期、创造期。这期间最重要的词人是苏轼。

(完整版)现代中国文学史

现代中国文学史·绪论 一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 广义:中国文学史整体认同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 狭义:指与现代中国文学相对关系紧密的此前文学史 (一)中国现代文学直接源于元明清文学: 1、元代文学 汤显祖“尊情说” :以情反理《牡丹亭》 2、明代中叶:王阳明的心学 ;李贽“童心说" 。 3、晚明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性灵说”: 4、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颇具现代思想意识的小说. 《红楼梦》中现代思想意识举例: 1、以“情”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 2、现代情爱观、婚恋观: (二)白话的倡导溯源 注意:古典白话与现代白话的不同。 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拉开了新旧文学的距离,划分出一种语言的分界。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历史发展 (一)发生: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 1、中华民族面临的三重危机: 民族生存危机 封建政治危机 传统文化危机 2、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 (1)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时期(1840——1894) 经世致用文学思潮,“师夷长技以治夷”,中体西用。 (2)维新变法时期(1895――1905): ①维新文学思潮两大观念深入人心: A进化观念:维新派是进化观点主要阐释者和应用者 . B民主自由观深入人心 ②清末维新派的文学改良是文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 1898年开始,维新派先后提出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一系列口号.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格,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③西方作品的译介:林纾与“林译小说” 1898年夏,林纾尝试着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逸事》即《茶花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3)辛亥革命时期(1906――1916) 文学出现多元化取向,革命的趋势,并成为启蒙的主要手段,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二)近代文学转型 (1)由传统的古典文学体系向现代的、情感型的文学体系过渡。 (2)由传统的以诗文为主体的文学范畴论向现代的诗文、戏曲、小说并举的文学范畴论递进。 (3)由与口语脱离的文言文向与口语接近的白话文过渡. (三)分期:三个十年及其主要特征 第一个十年:文学革命时期(1917――1927),个性的,启蒙文学,春。 第二个十年:革命文学时期(1928――1937.6),阶级的,革命文学,夏。 第三个十年:抗战文学时期(1937.7――1949.9),战争的,战争文学,秋. 十七年文学,文学严冬. (四)文学类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笔记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一。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中国文学史

总绪论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一)三古七段的划分: 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二)各阶段的成就 一上古期 1中国文学的各种题材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 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孕育于这个时期。 二中古期 1 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地进程。 2 诗词曲三中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它们分别在唐宋元三朝达到高峰。 3 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臻于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经相当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在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这为明清章回小说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三近古期 1 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的通俗化。 2 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 第一编先秦文学 先秦有广狭二义,广义先秦指秦统一中国(前221)以前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的春秋战国时期。 一先秦文学发展的的轨迹: 1 文学形态主要两类:歌谣和神话《击壤歌》《南风歌》。保存远古神话较多的古代文献《穆天子传》《庄子》《淮南子》《山海经》 2 夏商文学商朝留下来的文献主要有甲骨卜辞《周易》中部分卦爻和《尚书》中的《盘庚》篇。 3 西周春秋文学。理性精神敬礼重德诗歌《诗经》散文《尚书》中的《周书》《春秋》和说理散文《论语》《墨子》《庄子》 4 战国文学士人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孟子》《庄子》 二先秦文学的总体特点 1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表现在散文上就是文史哲不分。 2 创作主体发生变化。夏商王朝之前,巫觋是社会文化的主角;西周春秋时史官的地位上升,成为新兴的文化代表;春秋战国之交:士阶层 3 成就辉煌,影响巨大。风骚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部分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部分知识点 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唯物史观是文学史研究的指南 二、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 ①文学史研究应当考察作家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的社会背景、作品的影响,做到知人论世,但这不能取代对作品的解析、评说。 ②历史上创作出传世之作的作者方才有资格进入书写的文学史。 ③文学作品与宗教学、哲学、史学著作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表述工具的精神产品,而且在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合胶合、互渗互动的关系。 ④文学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以象见义,借助想象、幻想,取象造型,表达人生感悟和精神诉求;运用语言文字要讲究修辞及声韵,富有感染力和欣赏性,所以称之为审美文化形态。 三、文学史的任务 1、文学史研究和书写的任务,是通过对历史上相继产生的文学作品的解析,展示文学的历史面貌及其成就、特色。 ②对文学史的认识,最根本的任务是在于显示本民族文学成就和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弘扬传统的审美精神和文化创造力,为现代文艺创作发现提供历史的资源和精神力量。 ③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和书写,赋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使命。

四、文学史研究的方法是历史和美学的统一 1、史学的属性是如实地叙述已经消逝了的社会人事的实际的状况,叙述的基本原则是求真求实,文学史的书写也应当是如此。 2、文学发展演变的情况,诸如文体的兴替,写作范式的变化,语言的变迁,都具有历史的客观性,也是有迹可循、可以表述的。 3、文学史研究方法是历史的和美学的统一。 五、文学史撰述的多样性 通史、断代史、文体史、类型史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 一、先秦:浑融辉煌的文学源头 1、诗的起源:《诗经》 2、官方文书:《尚书》 3、占卜,卦爻辞:《周易》 4、哲理书:《老子》 5、史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二、两汉:辞赋蔚兴,传纪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 1、两汉叙事散文:《史记》 2、文赋:《上林赋》《子虚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文学审美的提升 1、曹丕:《典论论文》 2、刘勰:《文心雕龙》

中国文学史概说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概说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学? 把它作为通向二十一世纪的“个人护照”。1通过诗歌参证历史或通过历史印证诗歌,寻找诗中的文化、文化中的诗:其实大家回想一下,文学不仅在短短的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了过去的琼楼玉宇,逼真地复制了那在过去岁月中也许早已为人们淡忘了的生动具体的细节,而且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群,一种生活的韵味,一片奇妙的风光。读盛唐诗人杜甫的诗,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李唐王朝天宝末年,天子昏庸、奸臣挡道、武将好大喜功,屡屡对外开边拓土的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图景,读巴尔扎克的人《人间喜剧》就会想起18世纪末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龌龊生活图景,读80年代初走上文坛的朦胧诗派诗人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同样会想起文革岁月中长大的青年一代,对苦难的承担以及试图透过黑暗寻找光明的坚定信念。诗是需要品味体会,普希金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过去的将变为可爱。这是1825年普希金题在一位16岁少女纪念册上的短诗,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少女早已不是当初的少女,岁月也不再浪漫如白桦林里19世纪的俄罗斯,读这首诗的人也许阅历不同,年龄变化,但无论何种境遇,我们都会感谢生活的赐予,它使我们忍让、宽容、克制并憧憬未来……2文学还能培养我们诗人的才情,哲人的思辩,历史学家的深沉。也许有人说,哲理太枯燥,诗情太虚浮,但是,至少可使我们“澹泊明志”,修身养性。陶渊明一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令人追慕不已。古人尚可“买田数亩,买泉一眼”以安顿自己的心灵,现代人呢?现代人最怕丢失的是财富,而最先丧失的是精神,诗可以使我们在物欲横流,灵魂放逐的年代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一切都推向市场的时候,不要拍卖自己的良知。尽管我们不可能诗意的栖居,但是,对诗意生存的追求,却是人性中永不泯灭的一面。○3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上古的神话、西周的诗经、春秋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 笔记志怪、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领风骚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这些作品既给我们美的享受,又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研讨之机。琼瑶的《在水一方》出自《诗经•秦风•蒹葭》;《梅花三弄》主题曲,“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出自金人元好问《摸鱼儿》;《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自明代杨慎《临江仙》。我讲这些目的,文学是有传承的,今天的发展是在昨天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知识层次、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江郎也有才尽之时,学无止境。(另外,文学也是在永不停歇的流动发展的)讲一个文革遗笑,那个时代毛主席的话(语录)就是圣旨,是人们心中的上帝,老领导领大家学毛主席语录,毛主席有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屈指形成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可老领导怎么读呢“天高云淡,……,屈指形成二万六,盘山上高峰。”这时一个小年轻怎么觉得不对劲就举手了,他说“报告领导,我有问题”记得中学历史课上老师讲过红军长征历经二万五千里艰难险阻,毛主席怎么写成二万六了呢?老领导没有意识到他的错,振振有辞,从容不迫地说“年轻人,这就是你们的不是了,下句不是”盘山上高峰“吗,既然是盘山而上,自然多走了了一千里。如果说老领导闹得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是与那个特定时代,特定历史背景有关的话,我们今天就应尽量避免或者少制造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当然,我并不需要大家人人都去做博士,但是一个充塞知识的头脑是应该有的(前人成果只不过是我们的必修课,关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