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数加减法(一)》教案

《分数加减法(一)》教案

《分数加减法(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能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在探索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约分等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我们班的第二课堂活动就要学习剪纸,同学们有兴趣吗?

2.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师: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

2、提出要求

1)沿着长24厘米来摆,如果达到上面的要求,正方形的纸片的边长可能是多少厘米?猜一猜,算一算,摆一摆?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板书,1、2、3、4、6、8、12、24厘米

3)讨论,这些数都是24的什么?板书集合图。

3、同上研究,沿着宽18厘米的来摆,正方形的纸片的边长可能是几,归纳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18的因数,形成集合图。

4、全班交流:

生1:我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18行,这样正好铺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2:我用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12个,可以摆9行,也正好摆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3:我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6个正方形,摆了4行,还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4:……

师将可以摆满和不能摆满的数据分类进行板书。

(二)分析概括,提升数学问题

1.师: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

2.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

3.师: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才行,这些只能剪成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没有剩余。)

4.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4的因数18的因数

引导学生填写下图并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24的因数18的因数

(三)总结概括给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6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2、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

三、学习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一)学习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1、让学生分析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经过几步完成的。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举的方法。

2、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列举法1: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列举法2:先找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

12的因数:1、2、3、4、6、12;其中1、2、3、6也是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列举法3,先找18的因数,再从1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公因数。

让学生比较三种方法哪种更加简单,让学生认识到先找小数的因数,范围小,容易确定公因数。

四、课件出示例2

让学生欣赏几幅学生的剪纸作品,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挺棒的,我相信你们在这节课的表现也同样会是很棒的,是吧?

2、出示情境图。

1)我剪鲤鱼用了这张纸的81,“蝴蝶剪纸”用了这张纸的8

3, 2)通过信息复习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3、请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一共占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用了这张纸几分之几?

4、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揭示加法的意义算式有什么特点?(同分母的分数相加)你是怎样想的?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想想看,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2)实在想不出办法的,可以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信封。(信封中装有

81和83的直观图)

2、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不一定要小结出具体是什么法,可视情况而定): 方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得出81+83=8

4 小结:利用分数的意义解释 方法二:1个81加上3个81等于4个81,也就是8

4 小结:分数组成法。 方法三:81=0.125,83=0.375,0.125+0.375=0.5,也就是8

4,小结:转化法。 方法四:

81+83=831 =84 在前面某一方法的基础上,观察得出: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3、最简分数。

(1)像

21、81、31、83、43……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巩固认识。

①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②判断:363、8

6是最简分数吗? 五、课件展示例4。

(1)复习环节。(出示:在黑板上贴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

这样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不重叠、不间隔横着(手势辅助)排下去,可以表示怎样的长度?还能说吗?

师:你发现了什么?

若学生答不到点子上,则引导:这些长度与3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学生的回答是:这些数都是长3厘米的倍数,3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能不断排下去)

设问:那竖着排呢?你又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认识到是2的倍数。

2、情境导入,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

师:在刚刚结束的寒假中,小明积极参加了社区的公益活动,为了增加春节期间的节日氛围,社区要用图所示的这种规格的剪纸作品布置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展板,来装饰社区,你能不能帮小明想一想用多少个“春”字作品可以摆成正方形展板?

(2)这些展板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分米?猜一猜,边长和2分米与3分米之间会是怎样的关系?

(3)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探究: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盒中的这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代替“春”字,同桌合作,用你手中的这些纸片摆摆看。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适时指导,对于找到一种摆法的学生,应即使提示他们思考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摆法。挑选学生作品留待展示。

(4)情况反馈:指名学生到实物展台上摆给全体同学看。说明摆出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拼出的结果可能有许多种:

①用6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

教师适时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摆几排,摆几列?怎样用算式表示?(6÷3=2(次),6÷2=3(次))

②用24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

再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12÷3=4(次),12÷2=6(次))

(4)总结规律。

师:根据刚才摆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略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想到的多?

交流:(能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板书提问:他举得例子对吗?为什么能摆成正方形?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摆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课件出示下图)

(明确:,就能用这样的小长方形纸片摆只要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就会符合要求)

3.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像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可以用下图表示(用课件出示)。

2)(板书:公倍数)这里的省略号又意味着什么?

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用省略号来表示。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

(预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既是一个数的倍数,又是另一个数的倍数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则:不错,公倍数是至少对于两个数而言的。)3)2和3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其中最小的的是6,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同时明确,正方形展板的边长可以是6分米、12分米、18分米……

4、反思前面的学习总结一下如何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六、课后练习

自主练习1、2、3

七、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以下内容: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苏教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苏教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苏教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比较与分析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设计理念 1、更换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探究题,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挑战性,计算的方法更加开放。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认知的冲突中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 3、知识的背后体现方法,让知识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方法的背后隐含思想,让方法不再是一种笨拙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生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揭示课题。 1、情境:同学们,再过几天就到什么节日了?我想你们一定盼望很久了吧?为了渲染出更欢乐的节日气氛,学校手工小组的同学决定做40面彩旗,装扮我们的校园。 2、信息:男同学已经做好了20面,如果用分数来表示,他们完成了这批任务的几分之几?女同学做好了16面,又完成了这批任务的几分之几? 3、问题:如果只用这两条有关分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用什么算式来解答?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计算,给一个恰当的名称。

二、感知体验 1、初步感知,根据以往做加法的经验,直觉猜测并质疑。 (1)猜测:第一题是一道分数加法(1/2+2/5),根据以往做加法的经验,你认为结果可能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2)质疑:科学探究从来不会、也不应该只停留在猜想这一步上,它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验证!所有的同学都深入地再想一想,3/7对吗?你们是从什么地方看出它的结果不可能是3/7的? 2、深层体验,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如此看来,直接相加的这个经验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新问题了。 它究竟等于多少呢?同学们自己先独立思考,在稿纸上写下自己的解法,然后在小组内 交流。 三、互动交流。 1、学生汇报、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预设的方案:通分、化成小数、化成整数。 2、在不同方法的比较中突出“转化”思想,优化算法。虽然方法不同,但思路却差不多,都是(转化)。比较各种不同的转化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原因。 3、完成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实现方法的迁移。你能像加法一样,用“通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计算出这道减法的结果吗?(1/2—2/5) 4、提醒学生验算,强调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1)验算:我们学计算,一方面要学会计算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借计算来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小数加减法验算一样。这道加法怎样验算?减法呢? (2)约分:作为结果,能约分的应该怎么办? 5、从更新的视角解决整数与分数的减法问题,突出分母相同的必要性。(1)问题:那么你能不能算出还剩下这批任务的几分之几?

《分数加减法(一)》教案

《分数加减法(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能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在探索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约分等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我们班的第二课堂活动就要学习剪纸,同学们有兴趣吗? 2.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师: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 2、提出要求 1)沿着长24厘米来摆,如果达到上面的要求,正方形的纸片的边长可能是多少厘米?猜一猜,算一算,摆一摆?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板书,1、2、3、4、6、8、12、24厘米 3)讨论,这些数都是24的什么?板书集合图。 3、同上研究,沿着宽18厘米的来摆,正方形的纸片的边长可能是几,归纳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18的因数,形成集合图。 4、全班交流: 生1:我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18行,这样正好铺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2:我用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12个,可以摆9行,也正好摆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3:我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6个正方形,摆了4行,还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4:…… 师将可以摆满和不能摆满的数据分类进行板书。 (二)分析概括,提升数学问题 1.师: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 2.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 3.师: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才行,这些只能剪成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没有剩余。) 4.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4的因数18的因数 引导学生填写下图并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分数加减法数学教案优秀5篇

分数加减法数学教案优秀5篇 分数加减法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 2、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设计教案前的一些想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加减法,三年级已经学过,学生知道怎样计算,同时经过近五年的学习,学生也能很容易判断用什么方法计算。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以外,能根据法则正确进行计算之外,我还认为要通过构建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法则,并能有条理思考的思考问题。由于这节课知识目标比较简单,我以为学生能够体验到自主学习成功的乐趣。)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出示主题图: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块?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还剩多少块?,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2、复习分数的意义和单位 师:爸爸、妈妈吃的披萨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为什么?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问题复习加减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迁移旧知,探究新知 1、根据妈妈吃了个披萨,爸爸吃了个披萨,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1)一共吃了多少个? (2)爸爸比妈妈多吃几个? (3)还剩多少个? 2、你能解答这几个问题吗?学生独立解答,抽生口答,教师板书。

3、探究解决方法,渗透学法指导 师:要判断是否正确解决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思考?小组交流,汇报:从算式、结果两方面进行思考 (通过学生自主提问,整理解题思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有序的思考问题,) 4、自主探究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1)第一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说一说分数加法的含义。学生齐读分数加法意义。 (2)第二题与第三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你知道分数减法的含义吗?学生齐读分数减法意义。 (3)比较分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有什么发现? 5、迁移旧知,归纳同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1)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强调计算结果要化简。 (2)观察算式,有什么共同点,揭示课题。 (3)思考: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课件出示 (我希望学生能通过前面的复习,再思考为什么用加减法计算,说出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而发现整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回答的结果和我相要的相去甚远,这是为什么?上完课后我认真地反思这个问题,原因1:可能是因为我可能太希望学生能准确地进行回答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而忽略了现行教材淡化法则意义;原因2:也许是我问题的指向性不太明了,学生不清楚从哪方面回答) 6、教师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发现通常情况下,解决问题要从列式和计算结果两方面进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楚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题单第一题。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说明原因吗?

分数加减法数学教案(优秀6篇)

分数加减法数学教案(优秀6篇) 数学教案-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篇一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加深对分母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加深对分母的理解,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两张同样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 2、看图中的涂色部分,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3是()个1/3 ()/()是()个1/()()/()是()个()/() 3、(1)出示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要求对折再对折,问把它平均分成几份? (2)要求一张纸的四分之一涂色,另一张纸的四分之二涂色(涂好后问这一张是四分之几,另一张有几个四分之一) (3)一个四分之一拼到两个四分之一上能不能拼?这时就是几个四分之一?(3个)那么老师要问问看为什么能拼?(平均分的纸一样大,平均分的份数一样多)(4)如果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大小不一样能分吗? 3、导语:好,老师要问了,这个3/4怎么来的?(把1个1/4和2个1/4合起来)对,这就要用到加法,今天咱们就要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4、出示课题(课件显示) 二、新授 1、出示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2/5,做小旗用去1/5,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课件显示) (1)学生齐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课件根据学生回答一一显示) 教师提问: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2/5是什么意思? 1/5要用另外一张纸去表示吗? 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多少,只要把什么合起来?(做纸花用去的2个1/5和做小旗用的1个1/5合起来) (2)列算式1/5+2/5=3/5(课件显示) 提问:这道算式中的分数各表示什么?还剩下几分之几? 2、出示例2(课件显示例2图形) 教师提问: (1)老师把第一只圆平均分成几份?(6份)取其中的几份?用分数怎么表示? (2)老师把第二只圆平均分成几份?(6份)取其中的五份,用分数怎么表示? (3)把1/6拼到5/6上,怎么拼?(学生讲解,课件显示) (4)要把1/6和5/6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课件显示)

《分数的加减法》教案

《分数的加减法》教案 《分数的加减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运算。 2.通过观察、推理和对比,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分数加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异分母分数相加。 2.分数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减,异分母分数相减。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加减法在分数中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和掌握基本运算方法。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黑板:用于书写示例和讲解。 2.投影仪:展示分数加减法的实例和解题过程。 3.教学软件:用于模拟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五、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 2.教学策略:通过实例演示、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等方式进行教学。 3.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和讨论,促进知识点的掌握和 运用。 六、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2.讲授新课: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和基本运算方法。 3.巩固练习:布置相关题目,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并对疑难问题进行 解答。 4.归纳小结:回顾本课知识点,总结分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和注意事 项。 七、评价与反馈 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口头提问等方式进行评 价。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进一 步掌握知识点。 八、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自行寻找生活中的分数加减法问题,并进行解答。

分数加减教案

分数加减教案 【篇一: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5419329049.html,]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https://www.doczj.com/doc/5419329049.html,]观察能力、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动手动脑能力及归纳出分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算理、“整体”与“个体”的转化,化未知为己知。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抽象后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理解“1”表示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交流谈话法、操作合作法。 教具准备:课件、纸卡片、彩笔、剪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理解分数 二、动手动脑、交流合作 1.创设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找水喝,没想到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就把西瓜平均切成八块,师徒四人每人两块。他很快吃掉自己的两块西瓜,可是他还馋得直流口水,就又吃了三块西瓜,他只顾自己吃,差点把师傅都忘了。 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 (1)猪八戒第一次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又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师:+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说说看。 (全班交流,初步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 (2)动手操作活动。

①同桌合作商量,将一张画有图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②每人按 自己的喜好,涂出其中的几份。(不能都涂完,要互相谦让。)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④你们 两人一共涂了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怎样算的?(同桌合作完成, 师巡视并提醒如何进行计算。) ⑤全班交流,同桌汇报。 ⑥观察交流,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 同归纳小结,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3.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减法运算 (1)师: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 你知道吗?怎么算呢? (2)比一比。 ①拿出涂色的纸,同桌互相比一比。 ②把算式写在纸的背面,并说一说是怎样减的。 ③你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 (3)师: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后,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师傅 和师兄够吗? (四人小组讨论)。 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数形结合 1.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1题。 2.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2题。 四、强化新知、课外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教学反思: 本课在新授课之前先练习了两道题。旧知一般是后继新知的生长点,通过叙述分数的意义和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练习,可以习旧引新,承前启后;再通过动画故事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本课以“猪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用直观图形来揭示同分 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 直观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让学生 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本课教学时,学生做用“1”减去一个分数 的运算时,稍有困难,通过理解“1”表示的意义后,就能够很顺利地 进行运算了。 【篇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加减法(一)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1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青岛版

分数加减法(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1 一、复习导课 1、 2/9+7/9 7/24+23/24 4/15+8/15 13/20+27/2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同学们你是怎样计算的?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计算结果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和8 27和9 8和9 42和54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练习题,使学生回顾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解法、最简分数,复习最大公因数,为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约分进行铺垫。 二、经历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一)、尝试“变”分数。16/24 1.活动要求: (1)尝试用以前面的知识解决。 (2)这个分数要和原来的分数大小相等。 (3)它的分子、分母要比原来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2.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1)用公有的因数2分几次去除。分步约分 (2)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一次性约分

(二).归纳概念。 1.引导观察: 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原来分数的关系? 2.归纳意义: 启发学生由分数的大小和分子、分母的变化概括约分的概念。(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3.规范格式 4.巩固练习 (1)观察这个分数能否再化简了?为什么? (2)游戏:找最简分数练习。 要求学生两人合作,一个同学出一个分数,另一个同学变出一个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把变出的分数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能变几个就变几个。 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再全班交流。 (观察后发现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5.归纳提升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怎样约分、什么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三、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一分数加减法》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一分数加减法》教 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和熟练地读写含一分数的加减表达式; 2.能够掌握一分数的加减法规则,运用一分数加减法 进行实际问题求解。 2.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一分数的加减法规则与实际问题的求解,难点在于如何识别问题中的一分数,掌握一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3. 教学内容 1.一分数的定义和表示法; 2.一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3.应用一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4.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模拟思考和探讨,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来达到掌握一分数加减法的目的。 5. 教学过程 5.1 导入新课 老师通过展示包含一分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一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5.2 自主探究 老师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模拟思考和实践,让 学生自主探究一分数的定义、表示法和加减法运算规则。 5.3 合作学习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和合作学习,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问 题进行探究和解决,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熟练掌握一分数加减法。 5.4 练习巩固 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老师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 生在课堂上或课后独立完成,加深对一分数加减法规则的掌握,为日后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5.5 总结归纳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学习,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 纳所学知识,加深对一分数加减法规则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体验和掌握一分数的加减 法规则,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让学 生在实际情景中模拟思考和探讨,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来达到掌握一分数加减法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可能会比较害羞或者比较内向,他们可能不太习惯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参与讨论,这时候老师需要特别注意去引导他们,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五年级数学(北京版)分数加减法(一)1教案

第五单元第1课时:分数加、减法(一) 年级:五年级教材版本:北京版 授课教师单位及姓名: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校孟颖 指导教师单位及姓名:北京市顺义区教师研修中心张秋爽 一、教学背景简述 本节课重点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三年级已经接触过分母小于10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算理还是算法都比较容易,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难点。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例是分母加分母,分子加分子。 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借助画图、操作等方法,感悟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学生借助画图的方法展现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学会借助画图思考、分析、理解算理,寻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学习目标 1.根据具体情境,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2.借助画图、操作等方法,体验分数单位累加的过程,在情境中感悟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进一步发展数感,提高运算能力。 3.利用已有经验,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发展迁移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新华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在六月初分批复课,学校根据师生人数准备防控物资。教职工和学生人数情况如图:

根据图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四年级和五年级人数共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人数共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二)“理”“法”互通,解决问题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法 活动一:用画一画、涂一涂、算一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问题1:四年级和五年级人数共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①借助画图,数分数单位的个数 ②借助算式,表达算理 (2)同分母分数减法 51 -99 743 --111111 借助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理解异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 (3)总结算法 交流总结同分母分数的算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活动二:用画一画、涂一涂、算一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问题2: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人数共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产生疑问: (1)把分数转化成小数计算的局限性。 (2)单位“1”相同,平均分的份数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3)会画图,会列示,不会计算。 活动三: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画一画,或者用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继续解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第1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知识与能力: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过程与方法:结合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约分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 今天我进了学校的网站了解了一下。瞧,这是我无意间发现的几幅剪纸作品。(播放学生作品),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挺棒的,我相信你们在这节课的表现也同样会是很棒的,是吧? 2.出示在网站上得到的信息。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通过信息复习分数单位。 3.请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2)“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二、自主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样想的?揭示加法的意义 归纳: 三、合作探究,组内小展:应该怎样计算?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想想看,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2)实在想不出办法的,可以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信封。(信封中装有1/8和3/8的直观图) 四、班级展示: 1、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不一定要小结出具体是什么法,可视情况而定): 方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得出1/8+3/8=4/8 方法二:1个1/8加上3个1/8等于4个1/8,也就是4/8 方法三:1/8=0.125,3/8=0.375,0.125+0.375=0.5,也就是4/8,小结:转化法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教案 )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教案) 小学数学,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基本的分数运算法则。 2. 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运算,掌握分数混合运算。 3.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手工制作分数条、分数带,理解分数的概念。 2. 控制分子和分母的意义与关系。 3. 掌握分数加减运算法则。 三、教学难点 1. 分数计算过程中的化简法则。 2. 混合数与分数转换。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白板、计算器等。

2. 学生:准备笔、纸、课本、教辅等。 五、教学过程 1. 分数加减的口诀 分子加分子,分母不变;分子减分子,分母不变。 分母相同,加减分子;分母不同,先通分。 2. 分数的制作——分数条、分数带 分数条是通过长方形的面积来表示分数,将一个长方形按比例等分,每一份即为一分数单位。 分数带是将一条长条分成若干粉色小段,用不同的颜色标记每一份的份数。 3. 分数加减的计算 a.分母相同 对于分母相同的分数,只需将分子加或减即可,分母不变。 例: 2/5+3/5=5/5=1 (分母为5时) 5/8-3/8=2/8=1/4 (分母为8时)

b.分母不同 当分母不同的时候,需要先将分数通分后再进行计算。通分的步骤是先求出这几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将所有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按这个最小公倍数进行乘法操作即可。 例: 4/7+3/5 (1)使用分数条,找到画分数表示 (2)找最小公倍数是35 (3)对每个分数乘以适当的倍数,使得分母都变为35 所以, 4/7+3/5=20/35+21/35=41/35 c.混合数和分数的相互转换 如果要将混合数转化为分数,可以先将分数和整数分别计算出来,然后将分数和整数相加。 例如,5 1/3=5+1/3=16/3 如果要将分数转化为混合数,可以将分子除以分母后得到的整数放在整个数的前面,然后将余数放在分数的分子上面。 例如,8/3=2余2,所以 8/3=2 2/3

2019年(春)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案

103100972073419 492019年(春)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剪纸中的 数学—分数加减法(一)》(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案 青岛版六三制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 (2)灵活运用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化小数的基本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登山吗?春天是一个踏青的季节,现在正好是春暖花开的时候,登山就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小丽和小红也去登山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她们的登山情况。 请同学们观察信息窗,谁来大声读一下。(小丽和小红进行登山比赛,从山下到山顶,小丽用了0.8小时,小红用了小时。)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最先到达)也就是要比较 0.8与这两个数的大小。 我们来看这两个数,一个小数,一个分数,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生: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师板书: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师:同学们的方法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板书课题。示标、读标、释标。 二.合作探究 (一)首先我们先来探究: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 1、做一做: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0.3、0.1 2、0.231、1.5 2、想一想:你是怎样化的? 3、说一说: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生:一位小数----十分之几,两位小数---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千分之几…… 生2: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生:小数化分数,把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师小结。 (二)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研究:怎样把分数化小数? 1、做一做: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分数加减法教案

分数加减法(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例1,练习十四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和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数加、减法计算过程,在操作、探究、交流、汇报等学习过程中明白分 数加减法的算理。 情感、价值观:在学习探究活动中,渗透转化、数形结合、比较、归纳等数学思想,结合具 体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理解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学习探究活动中,弄清分数加减法算理。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准备正方形纸5张,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口答 72 99 -= 4277+= 指名口答。师再问:对于“4277+”你是怎么想的?生: 4 7 里有4个 17 , 27 里有2个 17 ,4个 17 加 2个 17 等于6个 17 ,也就是 6 7 。 生接着口答,再请想对的同学举手,统计做对的情况。 2、导入。

师:哇!这么多同学都做对了,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的? 学生口答: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师: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的加减法。同时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师:吉安街道正在进行改造,请看图片(课件出示情景图),提问: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口答。 师: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选择性的用课件出示: ①今天能将这个广场铺完吗?②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③今天下午比上午多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2)对于第①个问题,如果学生提出来了,就让学生同桌交流估算的过程,指名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如果学生没提出来,则不作强调。 2、主动探究,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来解决屏幕上的这两个问题。 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今天下午比上午多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①师:请看第一个问题,怎样列式?指名口答,教师板书: 1 16 + 7 16 = 。 师追问:“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生口答,师引导学生感受:分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 ②师:请看第二个问题,又怎样列式?

最新西师大版数学五下《分数加减法(一)》教案(公开课)

4.1.1 分数加减法〔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练习十八的第1-3题的内容。 ◆教材提示 “分数加减法〞是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同分母分数加减,通分和约分的根底上的进一步学习。本节内容包括一个例题和练习十八的3个相关练习组成。但这一节是后面学习的关键内容。是后面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分数乘除法运算的根底。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例1设置了工人为广场铺地砖的情境图,并在情境图后呈现三个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在教学中,对于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探究过程,教师要适当引导和启发,可以运用动手操作画一画的方法,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计算过程和方法的探究。 最后在练一练中进一步让学生稳固对分数加减的计算,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分数的魅力和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根底上,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解答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过程与方法: 运用引导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分数加减法的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正方形纸片、笔、稿纸等。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几张家乡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自由交流。并让学生从中找到有关数学的知识。 2.引入课题。 家乡的变化是无数工人叔叔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大家请看,工人叔叔正在广场上铺地砖呢!〔课件出示主题情境图〕可是,他们在铺地砖的时候,遇到了很多与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创设谈话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自然与教材中的情境相衔接,为新知的学习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寻找数学信息。 〔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后,反响汇报自己找出的数学信息。 〔2〕根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谁能提出适宜的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根据学生的提问,遴选出教材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再根据找出的数学信息,提出解决问题,为后面探究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打下根底。 2.解决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其中的三个问题,其他问题你们可以在课后互相合作来解决。 〔1〕课件出示问题1: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提问:这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应该如何来解决? 学生解决问题:用116 +7 16 来解决。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课时:第1课时课题:折纸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练一练1、2、3)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 长方形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1、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列式表示为: 二、启发思考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法,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相加减。 三、拓展思考 1、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笑笑用了纸的1/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

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 通分的实质就是将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 六、作业 课本P3页练一练 1、2、3、 利用画图法来将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统一分数单位。 再次强调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青岛版 五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分数的加减法(一)教案

第三单元分数加减法(一) 第1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及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提供的情景探索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的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剪纸是我国的艺术瑰宝,请欣赏下面的剪纸作品。这些剪纸中也包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可以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出示情境中的问题 让学生仔细读里面的信息理解题意 重点让学生理解剪完后没有剩余是什么意思? 2.猜想:正方形的边长可能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 追问: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预设:剪一剪或摆一摆等 3,.动手操作验证 让学生摆一摆,并记录自己用的是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分别是怎样摆的。(让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交流 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摆的。用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每行摆几个,摆几行(教师根据学生说的用课件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摆的结果)。 追问:如果要摆得快一些,应该选哪一种? 4.引导自主探索 谈话:你们怎样想出可以用边长是1、2、3、6厘米的正方形来摆呢? (引导学生说出1、2、3、6都是18和24的因数或是24和18的公因数。)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24和18的因数 小结:1、2、3、6是24和18的公因数,最大的一个是几?可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学习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5.用集合圈来表示24和18的因数与公因数。(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集合圈的组成)24的因数 18的因数 你能把上面的结果填到下面的集合圈里吗?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