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宫格起源于河图洛书

九宫格起源于河图洛书

九宫格起源于河图洛书
九宫格起源于河图洛书

九宫格起源于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的图案正好对应着从1到9九个数字,并且无论是纵向、横向、斜向、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就是现代数学中的三阶幻方,他们把这个神秘的数字排列称为九宫图。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河图洛书是数学里的三阶幻方,中国古代叫“纵横图”。九宫格游戏正是在纵横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纵横图最初用古代数学家们的日常教学。后来发展为人人喜欢的数学文字游戏。在九宫格之后又衍生出便于携带的滑板类游戏——重排九宫。

「重排九宫」,就是「重新排列九宫图」的意思。这是根据当时盛行研究的数学游戏—「纵横图」(也叫「幻方」或「魔方阵」)发展来的,九宫游戏的起源,更可追溯到我国远古神话历史时代的「河图、洛书」。洛书就是最基本的3×3阶魔方阵,是数学里的三阶幻方。唐宋时代的数学书中记载有许多纵横图的排法,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重排九宫游戏。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最早形式还是出现于文字记载。

中国唐宋时代风行重排九宫游戏,在3×3方格盘上,放有1-8八个数,剩下一格为空,每一空格其周围的数字可移至空格。先设定初始排列数字,然后开始思考如何以最少的移动次数来达。

「重排九宫」有两种玩法,第一种是在在3×3方格盘上,是把1至8八个小木块随意摆放,每一空格其周围的数字可移至空格。玩者要将小木块按12345678的顺序重新排好,以最少的移动次数拼出结果者为胜。

第二种玩法如九宫格算术游戏玩法,推动木格中8个数字排列,横竖都有3个格,使每行、每列两个对角线上的三数之和都等于15。在计算的同时,还必须思考怎么把数字方块推动到相对应的位置上,这个游戏不仅仅考验人的数字推理能力,也同时考验了人的思维逻辑能力。

九宫格游戏规则,1至9九个数字,横竖都有3个格,思考怎么使每行、每列两个对角线上的三数之和都等于15。这个游戏不仅仅考验人的数字推理能力,也同时考验了人的思维逻辑能力。

九宫格游戏对人们的思维锻炼有着极大的作用,从古时起人们便意识到九宫的教育意义。千百年来影响巨大,在文学、影视中都曾出现过。九宫格最早叫“洛书”,现在也叫“幻

方” 。

在《射雕英雄传》中黄蓉曾破解九宫格,口诀:戴九履一,右三左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还有口诀:“一居上行正中央,依次斜填切莫忘;上出框时向下放,右出框时向左放;排重便在下格填,右上排重一个样。” 这口诀不仅适用于九宫,也适用于推广的奇数九宫,如五五图,七七图等等.

九宫格:

2 9 4

7 5 3

6 1 8

另:

九宫格为数独的“前身”,最早起源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洛书,其特点较之现在的数独更为复杂,要求纵向、横向、斜向上的三个数字之和等于15,而非简单的九个数字不能重复。儒家典籍《易经》中的“九宫图”也源于此,故称“洛书九宫图”。而“九宫”之名也因《易经》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保存、沿用至今。

《河图洛书系列之一:河图洛书简介》

河图洛书系列――河图洛书简介 -陈子娈 《河图洛书》是《易经》的源头。 今天就先和大家讲讲河图洛书有关的故事 这幅图大家都认识吧? 这就是河图。

这一幅就是洛书。 在育心教材《易经》上经大书的附录《周易本义图书》中的第一幅图。84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哈, 在育心教材《易经》上经大书的附录《周易本义图书》中的第一幅图。84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哈, 为什么要把河图洛书放在第一位?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的根是《易经》,而河图洛书是《易经》的前身,所以也可以说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之源。 就这简简单单的黑白子,1-10和1-9最简单的自然数,我们的祖先就能通过这奇妙的数阵排列而把万物生成之律包涵其中。 可以说,河图洛书包罗万象,传统文化的各种学说都蕴含于内,是中华文明之源。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四季八风……学数学的把河图洛书说成是数学之母,气象学家从中看到了四时变化规律,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都有深远影响……

但大家是否知道在宋朝以前,《易经》的后面可没有这些我们现在看到的图表。 在《河图》、《洛书》图传出之前,除了神话传说之外,没有任何文献对河图洛书图象做过具体的说明。 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很多,最经典的传说是这样的: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一章》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八卦说 八卦解说及八卦方位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

籍生焉。” 《易纬·干·凿度》认为: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河图洛书说 河图 洛书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I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辞海》“河图洛书”条下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

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 仓颉造字说 仓颉像仓颉 书迹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仓颉到底是什么人呢?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宋代淳化年间,有一部著名的书法集子叫《淳化阁帖》,其 卷五载有古篆书二十八字,传说是仓颉所写。 经过人民长期摸索、反复试用、逐渐完善起来的约定俗成的

《汉字的起源》教学设计

(封面) 《汉字的起源》教学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字的起源 (2)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形象地展示汉字的发展 (2)通过课堂练习来巩固和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魅力,关心汉字的发展。 (2)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书写规则,了解汉字中的民族文化气息,并且有助于鉴赏书法艺术作品教学重点 理解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 教学难点 对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的理解并能正确地解决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下列图片,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 解说:

图一为“梅花堂”,由“梅花”二字的演变可以初见汉字的发展变化;图二两个“明”的不同写法可以看到汉字字体的千变万化,同时,柱子上的字体可以看出属于篆字。 引言: 悠悠中华五千年,中国有着太多太多让外国人仰慕的东西,包括四大发明,文字等等,而汉字则是见证中国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今天句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走进中国。 二、看“图”识字 1、学生辨识课文中的甲骨文图片,了解汉字起源于图画; 2、课堂活动设计一: 下面是一幅挂在阿拉斯加猎人门上的画。据考证,猎人画这幅画是要告诉人们这样的意思:“我坐船照这个方向到岛上去,我要在岛上睡一晚,又到另一岛上,睡两晚。我希望杀死一头海狮才回家。”严格地讲,这些还不是文字,只是用画画儿的方式传达了一些意思罢了。请同学们对照释义研究一下这幅图,看看它是怎样传达意思的,你认为它传达的清楚吗?假如我们现在还没有文字,你会怎么用图画来传达这个意思? 3、知识补充:汉字的起源 (1)结绳记事说 (2)八卦说 (3)书画说 (4)仓颉造字说《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

河图系列学习笔记(一)

河图系列学习笔记(一) 宣圣讲义 孔子 易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言河图洛书所由来也。 闲云老叟:段是说河洛之由来,则是说在文字上的阐发。 天地之间。运行者气。纪量者数。显示者象。而主其中御之以合度者道。道兼神形。气数则神之见也。象则形之呈也。凡天文地理。可纪可指可名者。皆不外此三类。而皆不离乎道。 闲云老叟:此处是说道是体,气数象是道这个体之用在三个方面的表现。而这三个方面就完全可以把握住了一个事物的根本。 河图者。天地自然气数所赋。而成其自然之象也。盖天地既奠。神形全具。有其气者有其数。有其数者有其象。河图之出。以象之显也。其象之所示则数也。其数之所在则气也。气有阴阳。名曰两仪。言既生成之后。必有此两者之质。以为其成物之本也。两仪化合。遂分为水火木金土五者之气。名曰五行。 言两仪既化。必有是五者流行其间。以辨其性而别其类。亦

物之始成所秉者也。两仪既见。五行乃名。二五构精。万有始生。此属天地万物生生之本。莫之能外者也。 五行之气。因二为五。虽五仍二。然言其本质。必自五者始。后人或云为四。或云为三。其意大同。究不若别之为五。适合天地自然之气与数。试证之河图。可见其旨矣。 河图之中。点画成象。自一至十。各相连而不混。相离而不乖。其数之自然。足见其气之自在也。 气之动也。以二气之分合而后化。故生成之数。必属于天地。天地者。二气之所生也。物之生化。以五者为类。而水火木金土。以辨以名。以成其五行。水火木金土者。 五行之所主也。故河图之数。生成自天地。而名类止于水火木金土。而天下万物莫不尽于是。 是故河图之象。即天地生化终始之图。其气与数。即天下万有分合变化之本。斯所以为天道之所见也。而圣人则之。因以明天道。以立天下万物有生成变化之规。而述之为易。则河图者易之所自仿也。 易传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云者。即河图中之数也。 河图以天地统全数。以水火木金土分配各数。而建立天地万物万数之本。以明天下之物。莫不有数。莫非生成于天地。而得其气与数以成其气数。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干·凿度》认为: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河图洛书说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I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辞海》“河图洛书”条下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一说禹治洪水时,天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

关于河图洛书的讲座

关于河图洛书的讲座(转载) 根据现在河图洛书的这种画法,结合我们所学的黄元御《四圣心源》,给大家讲一讲这种上古文化对于现在来说的应用。我们现在老说是上古文化,其实不是什么上古文化,它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宇宙、这个空间之中,对事物生长发生道理的一种最朴实、最朴素、最真切的一种描述。只是我们现在由于接触的知识太多,各种心理生理的障碍更加纷杂了,致使不能够对河图洛书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关于河图 首先讲河图。管理员把这个河图贴出来,大家一块看看。现在贴出来的就是河图,旁边的是洛书。河图就是我们左边所看到的图形,这个图形四四方方的,它代表着五行分布的一种现象。中间是中土,左木右金,上火下水。在上古伏羲这个时代,有龙马出于梦河,伏羲根据龙马背上的这个纹理有所感应,然后产生了河图现在的这种模样。这个河图呢,它主要讲的是五行顺生,大家可以看看。由北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生东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大家看,水生木;而上面是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木生火;火又生金;然后金—西方金,地四生金天九成之,然后金气敛凝。他这里面讲的这个道理呢,是用五行顺生的。而我们看的是,有个缺口就是说,这个火应该是火生土而土生金,由金水相生,偏于中土五行的话,这样子顺生到中土,这恰恰讲的是五行顺生归于中土的这个道理。按黄元御学说去理解,这是一种自然生化之道。排列是自然生化,自然代表了一个这种方位,方位定了以后,然后由这个方位而产生出来每种数,就是说每种方位有他具体的变化之间的变化。这个数呢,可以类比他的时间的变化进度。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数用十天干的角度来描述出来。壬水癸水,甲乙之木,然后从这个角度来把它描述出来。有人也许要问说,河图里面这个数要怎么样类比在我们日常生活、看病角度来应用。现在这个河图,我们利用它,根据它的数类比四季、类比四时的变化,然后产生出来不断的这个时间,大家可以这样的去类比。本身从十天干,从一到十它就描述的是一个事物从生到灭的一个过程,而这从生到灭的一个过程有他方位的变化也有他时间的变化。从河图具体分类的位置,然后进行阐释进行定位,然后在从中得到这个数的变化。 我们古人根据河图反映的信息,然后从它演变出来先天八卦,以及结合洛书演变出来了后天八卦。至于有人说后天八卦是洛书,用后天八卦直接套,或用先天八卦套在河图上,或后天八卦直接套用在洛书上,这是一种机械僵化的做法,建议大家不需要这样做。这样做是没有道理,而且是没有意义。对于先天八卦是这种理数,相对的道理领悟了以后,然后才演变出这种先后天八卦,而不是说你拿着那八卦直接去套,直接去对比。 *关于洛书

河图洛书释义

【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 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河图上,排列 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 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 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河图洛书 - 释义 《易.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故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

之。”孔子相信河图、洛易的存在,并以二者作为圣人作《易》的四条依据之一。 b5E2RGbCAP 河图洛书 4 9 2 ,3 5 7 ,8 1 6 ,九宫对河图洛书的图形,文献一直保存至今。河图实际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构成中宫,奇数为阳,白色,代表天数<生数);偶数为阴,为黑,代表地数<成数)。洛书实际是九宫,即1—9排列而成,横,竖,斜三个数相加和都是15。河图、洛书形式不同,本质相同,都表示历法和卜筮,四面八方,四时八节,八卦,九宫及五位统一的体系。十月太阳历与《河图》有相通之处,原因在于它们有同样的源头。 《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孔传认为河图即八卦。有文献说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也有尧,禹受图的说法。《竹书纪年》轩辕“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沈约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风后受图的说法流传很广。有人以为龙马为东方七宿的龙与天马四,与《山海经》中的“马身而龙首”相符,当为上古龙马图腾的人在星空中找到的龙

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

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 关于[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的字幕: 从先秦到唐代,各种典籍记载有关河图洛书问题时,对于河图洛书的内容和价值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是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和祥瑞意义。 先讲第一个问题河图洛书的典则意义所谓典则,典则,已被认定的常道、准则,或者已经实行的权威性的制度、法则。指已被认定的常道、准则,或者已经实行的权威性的制度、法则。《尚书·五子之歌》一篇中说: “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这里的典与则就是典章、法度的意思。《易经·系辞上》记,直接记述河图洛书的那段话是: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经·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其意思是:上天生成了神物,圣人就取法于它。天地的自然变化, 圣人就仿效于它。天空显示天象,能预兆吉凶祸福,圣人就以此为警诫。黄河出现河图,洛水中出现龟书,圣人就以此为取法的依据。 对“圣人则之”的具体解释,就是伏羲据河图而创立了八卦,

大禹据洛书而创立了《九畴》。这种说法在汉代已经很流行。《汉书·五行志》引用刘歆的话说:“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西汉·刘歆《汉书·五行志》 “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洪范》就是《九畴》。孔安国注释《周易》,又进一步明确地说: “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东汉末年郑玄的《周 易郑氏注》引用汉代的纬书《春秋纬》说:“河以通乾出天苞,地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东汉·郑玄《周易郑氏注》“河以通乾出天苞,地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 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这里九篇、六篇的说法,似乎是说河图和洛书都是用文字写成的著作,而不是符号或者图形。郑玄的这种说法,后代的学者基本上是不认同的,而后世共同认同的是, 伏羲画卦依据了河图。汉代人的说法流传久远,影响很大,历代论述河图洛书的各种著作,大都是对这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考辨和论析。一伏羲据河图而创立八卦第一个问题是 伏羲据河图而创立八卦。 伏羲创立八卦究竟是怎样依据河图呢?各种书籍没有做出 令人满意的解释。后代学者的工作,多是在八卦的方位和河

河图洛书 基础知识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礼记·礼运》:“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 《尚书·顾命》则言:“龙马负图出于河,圣人则之以画八卦,神龟负书出于洛,夏禹得之以作九畴。” 1977年在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中出土的太乙九宫盘可作为洛书的左证。 “我国古文字,当自纪数字开始,纪数字乃古文字中之原始字。纪数字由一至九 分为二系而五居其中。由一至四均为积画,此一系也;由五至九变积画为错画, 此又一系也。数至十则反于一,故不列十也。”(《甲骨文字释林》) 天地之数:河图洛书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两个5重迭),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天1、地2、天3、地4、天5、地6、 天7、地8、天9、地10。天数5,地数5,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25,地 数30,凡天地之数55,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 化生而已。 河图为五行图,洛书为九宫格。

河图口诀(天地生成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 洛书口诀:二四位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汉代徐岳《术数记遗》:“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北周甄鸾注曰:“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由洛书而成九宫图。

易学之象数理之河图洛书

易学之象数理之河图洛书 [中国战略论坛] 2008-06-23 00:45 分类:古圣先贤 一、河图洛书 中国易学关于八卦来源的传说,最初指天赐的祥瑞河洛之辞,最早见于《尚书?顾命》,又见于《论语?子罕》《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认为八卦乃据河洛推演出来。汉人多宗此说,以河洛解释八卦来源。 (1)河洛所指,后世理解不一。 西汉刘歆以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为洛书。汉代《纬书》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以九六附会河洛之数。宋初陈抟创《龙图易》,吸收汉唐九宫说与五行生成数,提出一个图式,名龙图,即河图。西蜀隐者则以陈抟之先天太极图为河图。刘牧将陈抟龙图发展为河图、洛书两种图式,将九宫图称为河图,五行生成图称为洛书。南宋朱震于《周易卦图》中载其图。南宋蔡元定认为,刘牧将河图与洛书颠倒了,将九宫图称为洛书,五行生成图称为河图。朱熹《周易本义》卷首载其图。后世所称一般以蔡说为准。南宋薛季宣以九数河图、十数洛书为周王朝的地图地理志图籍。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胡渭《易图明辨》,亦认为河图洛书为四方所上图经一类。今人高亨认为河图 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另有人认为河图为上古气候图,洛书为上古方位图,或以为河图为天河之图。众说不一,尚在继续探求中。 (2)河图、洛书的关系。

一般认为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主常,洛书主变;河图重合,洛书重分;方圆相藏,阴阳相抱,相互为用,不可分割。汉代刘歆认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汉书?五行志注),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图主全,故极于十;洛书主变,故极于九。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于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并认为河图象天圆,其数为三,为奇;洛书象地方,其数为二,为偶(易学启蒙)。蔡沉: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并认为河图主象、洛书主数;河图主偶、洛书主奇;河图主静、洛书主动(洪范皇极?内篇)。清万年淳以图之方圆论河洛关系,认为:河图外方而内圆,中十点作圆布,外四圈分布四方,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然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书纵横皆十五之数,是又河图包裹洛书之象河图点皆平铺,无两折,洛书亦然;洛书外圆而内方,圆者黑白共四十数,圆布精其外,包裹河图之象。河图已具洛书之体,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因将图书奇偶方圆交互表之以图(易拇)。近代杭辛斋认为:河图为体而中有用,洛书为用而中有体。有以图书配八卦者,多拘执而不能悉当,其实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即先天,洛书即后天,故图与书,相互表里,不能分割(易楔)。还有人认为河图重合, 具有奇偶相配、阴阳互抱、生成相依的特点;洛书重分,具有奇偶分离、生成异位的特点,两者一分一合,体现对立统一盛衰动静的辩证关系。 二、图书之争亦称河洛之争 宋以来围绕河图洛书真伪八卦是否据河洛而画等问题的论争,《周易?系辞下》提出,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先秦两汉至唐代文献基本持此观点。然河洛图式早已失传,至少唐末已不可见。宋初陈抟以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世,于是引起肯定派(图书派)与否定派(疑古派)的论争。图书派内部针对何谓河图、何谓洛书,有图九书十与图十书九的分歧。前者以刘牧为代表,王湜、朱震、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标签:标题] 篇一:汉字的来历与起源 汉字的来历与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 篇二:关于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关于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

九数为《河图》,十数是《洛书》——河图洛书研究之三

九数为《河图》,十数是《洛书》——河图洛书研究之三 袁立 一、谁是《河图》,谁是《洛书》 《河图》与《洛书》其实并不很难辨别。根据宋代以前的文献,我们至少可以有不下十项理由确定九数图为《河图》,十数图为《洛书》。 首先,我们看《周易》怎么说的:《易系辞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这个数据包括地数十,显然它记述的是十数图。《易经?系辞上》实际已经告诉了我们十数图的排列方式,即“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把这句话更清晰的表达就是《青囊经》的“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用白点表示天数,用黑点表示地数,十数图就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都知道文王画出的是后天八卦,《周易》就是文王根据后天八卦撰写的经文,那么《周易系辞》记载的必是后天八卦来源的《洛书》数据。即十数图为《洛书》。 其次,我们再从传承上核实一下。宋代明确坚持《河图》为九数图者和坚持十数图为《河图》者各有一部分人,我们为叙述方便把他们分别称为九数派和十数派,在辩明谁是《河图》谁是《洛书》之前,我们暂称其一为九数图,另一为十数图。从宋代九数《河图》派和十数《河图》派的传承审查,有传承者当为正确的,没有传承者自然就是比附无知的乱说。 宋代朱震的《汉上易解》记载:“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北宋邵雍之子邵伯温在《易学辨惑》记述:“陈抟好读《易》,以数学授穆修,修授李之才,之才授邵雍(尧夫);以象学授种放,放授庐江许坚,坚授范谔昌;此一枝传于南方也。” 两者经整理就是:陈抟(-种放)-穆修-李之才-邵雍;穆修-周敦颐-程颢、程颐;陈抟-种放(-李溉)-许坚-范谔昌(-刘牧)。 无论邵伯温的《易学辨惑》或朱震的《汉上易解》中都没有阮逸或蔡元定以及朱熹什么事,没有传承的说法当然也不排除有可能是正确的,但多数都是错误的。那么阮逸以及蔡元定、朱熹的《河图》十数论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知道易学自古就有象数和义理两大派别,阮逸以及蔡元定、朱熹既然不在象数派传承之内,当然最多就是儒家的义理派传承。义理派正是被传出《河图》与《洛书》的麻衣陈抟师徒在《正义心法》和《正义心法注》里批评的“周孔孤行”的继承者。所谓“周孔孤行”就是只知读诵《易》的周孔经文而不通过卦爻推演探求易理真髓的儒家门徒,这些人关于象数问题的解释是根本不可取信的。因此,九数图为《河图》,十数图为《洛书》。 其三,看看谁更容易推出五行,五行就是洪范九畴的主要内容。谁更明显的含有五行,则它必然是《洛书》。秦代黄石公的《青囊经》对十数图的记述是:“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阖辟奇耦,五兆生成,流行终始,八体洪布,子母分施。”所谓子母者,这里是作生数和成数来讲的。《青囊经》对九数图的记述是:“中五立极,临制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纵横纪纲”。《青囊经》有关九数图根本没有提到五和十,而对十数图明确提到“五兆生成”“子母分施”。五兆生成就是五行生成,子母分施就是生数成数。十数图再次被确认为《洛书》。 其四,天圆地方,天数图为《河图》,地数图为《洛书》,我们再看看谁由天数组成,谁

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

河图洛书与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常见使用的一个概念,它的本意是指黄河、洛河流域的文化形态。以河洛并称古已有之,如《史记·封禅书》说“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又《史记·郑世家》说“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洛之间,人便思之”,这两段话指出在夏商周三代河洛之间就是中华民族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地区,其他地区的民众对河洛一带也都十分向往。这里的文化开发较早,最早进入民众定居的农耕社会;这里建立起第一个王朝夏朝,最早出现国家的形态;这里的文化创造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源头。 河洛文化之所以形成一个含义固定的文化概念,最主要的标志是河图和洛书。《易经·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意思是说,黄河里出现龙图,洛水里出现龟书,圣人行事便以它为准则。据传说,中华始祖伏羲时代黄河中跃出一匹龙马,背负“河图”,伏羲接受了它,依据此图创立了八卦;大禹时,洛水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大禹依据它创立了“洪范九畴”。至于河图和洛书什么样子,《易经》没有绘图,也没有具体的文字解释。先秦时期的其他著作如《管子》、《墨子》中也提到河图洛书,都没有绘出图形。汉代的儒士认为河图就是八卦,而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九畴》。今天人们看到的以黑白圈点表示的河图洛书出自宋代,据说是北宋初年著名道士陈抟绘制,以一至九的排列为河图,一至十的排列为洛书。北宋刘牧著《易解》,改变陈抟的说法,以一至十的排列为河图,一至九的排列为洛书。南宋朱熹《周易本义》肯定刘牧的说法,于是世人皆信从十为河图,九为洛书。但是,明清时期的学者又对河图洛书的图样提出种种疑问。如清代乾隆年间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说: 世传河图洛书,出于北宋,唐以前所未见也。河图作黑白圈五十五,洛书作黑白圈四十五。考孔安国《论语注》,称河图即八卦。是孔氏之门本无此五十五点之图矣,陈抟何自而得之?至洛书既谓之书,当有文字,乃亦四十五圈,与河图相同,是宜称洛图不得称书,系词又何以别之曰书乎? 诸如此类的疑问,在今天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尽管难以得到圆满的解决,但是应该肯定,河图洛书的图式在北宋出现,也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今天看来,它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河洛文化的基础。从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方面进行考察,可以看出河图洛书的图式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图中的黑白两种圈点和八卦中的太极图的道理相同,代表着阴阳,五居中央表示五行居于核心地位,而阴阳五行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哲学基础。四方加中央的格局形成八卦的基本方位,合成一幅完整的图,表示阴阳五行所生成的物质物象居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相克相生,和谐发展。这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存在、物质运动的基本认识。河图中一至十的排列,洛书中一至九的排列,无重复数字,也未缺少某一基本数字,秩序井然。这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人类社会的有序性的基本认识。河图洛书中数字排列的位置上下左右交叉安排,大数小数调配适当,隐含着一种内在的规律;尤其是洛书中横行、竖行、对角线的每一组数字相加之和都等于十五,这种特异现象十分典型地表现了古代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均衡思想。 河图洛书的数字概念,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数学成就。洛书中的数字排列,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幻方,或称纵横图。近代世界范围内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幻方理论是数论的组成部分,即在边为n的正方形方格中填充适当的数字,使横行、竖行、对角线各组数字相加之和都相等(如边为5的幻方)。中国古代对幻方的认识比西方国家早一千多年,东汉时就出现每边为3的幻方,称为九宫,这是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来的,此八卦的八宫加上中央,合为九宫。《后汉书·张衡传》中记载张衡上疏请禁绝图谶等迷信活动,疏中有“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语,说明当时已有术士利用九宫进行占卜。而从数学的观点来看,九宫就是幻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充分感受汉字的魅力,关心汉字的发展。 2.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3.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的汉字与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并称为三大古字。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惟有中国的文字生生不息,延用至今。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对汉字的了解有多少呢?汉字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汉字。PPT 一、汉字的起源 对汉字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结绳说,图画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等。书中给我们举的就是其中的一种,图画文字。 除了图画说以外,我们要重点讲一种起源说——仓颉造字说。 PPT(图:仓颉,仓颉的文字)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说来凑巧,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猎人看了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象,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徵,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 其实,不管是什么起源传说,从这些传说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图画文字。 对以上关于文字的起源传说,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就可以了。 二、汉字的演变 汉字流传至今,经历的上千年的变化,逐渐地简单化,便于书写。那么汉字是从从古至今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呢?我们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产生于商代,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是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追源至此。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像栩栩如生,与近代几乎没有差别,河图四象、28宿俱全。其布置形意,上合天星,下合地理,且埋葬时已知后人会发掘。同年出土的安徽含山龟腹玉片,则为洛书图像,距今约5000多年。可知那时人们已精通天地物理、河图、洛书之数了。据专家考证,形意墓中之星象图可上合二万五千年前。这说明邵庸等先哲认为“河图、洛书乃上古星图”,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 1、河图由来 相传在上古伏羲氏时,伏羲氏教民“结绳为网以渔”,养蓄家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条件。因此,祥瑞迭兴,天授神物。七八千年前的某一天,伏羲沿黄河查看民情,在今天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边,他忽然发现在湍流的河水中,有一种龙背马身的神兽,生有双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龙鳞,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负图点,由黄河进入图河(今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送庄乡境内),游弋于图河之中的马头龙身的神兽——龙马凌波而驰。龙马奇异,头似龙,身若马,有龙鳞,赤纹绿色,踏水而行。伏羲心惊,再仔细观之,更见龙马背负图点,神光迭现。伏羲大喜,以为龙马降临,必有天书神授。于是,他紧随龙马,由黄河进入图河。待伏羲追上时,龙马倒显得非常温顺。伏羲用草绳系之,拴龙马于树桩之上,而后观察其体态,摩其皮毛,竟发现其背上卷毛形成多个较为规则的旋涡。是龙马把身上的旋毛变成一块玉版献给了伏羲,伏羲心中奇怪,认为其中必有奥妙。于是他依龙马旋涡排列方位的图点绘制了图形。这个图形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龙马背负河图”。“河图”,或曰“八卦”。 2、河图内容 《系辞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奇异知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伏羲)氏之天下也,抑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即是演绎《易》的易理,也是创造汉字的原理。 1、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这法于古人的“天圆地”的理念。“○”是“ ”的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的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π=3.14159……),“π”是物质世界“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其中”。“○”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可见,汉字的“外圆”结构是“完美”和“节省”的构造式。 2、“五”之说 “五→二乂”字,《说文解字》说“五,五行也,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可见,“五”字乃指“天地阴阳相交,音同‘戊午’。戊,为天干第五;午,也指五月”。在著名的《河图》、《洛书》中,“五”安排在图的中间,也有“阴阳相交”之意。“天”是最大的“阳象”,“地”是最大的“阴象”,“天地造化五行”。“五行”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3、五种基本笔画 笔画指构成楷书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所有笔画归纳为五种标准的结构,即:横(一)、竖(丨)、撇(丿)、捺(丶)、折(乙)。 4、汉字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河图与洛书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散见于各种史籍上,但说法不一,见解各异。这里介绍几种较为普遍的说法。 河图洛书起源与传说 关于河图洛书起源的学说。古今认识不一。传统一般认为“河出图,洛出书”,《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礼记·礼运》:“河出马图”。先秦也有持否定观点: 1)伏羲受河图,画八卦。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 2)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 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竹书纪年》:“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路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故曰归藏氏。” 3)帝尧得龙马图。 《宋书·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坛于河、洛,新闻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龙马衔甲赤文,绿龟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黄金,约以专绳。” (4)帝舜得黄龙负河图。 《宋书·符瑞志》:“舜设坛于河,黄龙负图,图长三十三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

汉 字 的 起 源 有 种 种 传 说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 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 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 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 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 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 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 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 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 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 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从 1954 年秋至 1957 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 6000 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 4500 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 10 多个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 1000 多年。因此,“象形字” 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汉字的构成主要有三种方法: 象形法 这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方法,因此创造了最原始的文 字,例:“日” 写成, “月” 写成, 水写成, 牛写成 等等。这些象形字经过逐渐的演变,到后来都改变了原字的形体,变成了后来方正的字体,有的笔画减少了,有的笔画增添了,由不规则变成了有规则的字体。 会意法 象形字比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古人便创造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法。就是用不同的符号或借用“象形字” 加上一些符号来表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