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评估

分析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评估

分析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评估
分析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评估

分析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评估

1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风险评估历史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骨密度(BMD)小于-2.5SD作为骨质疏松

症的诊断标准,极大地推动了骨质疏松症的诊疗进展。骨强度是骨质

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决定因素,骨强度包括BMD和骨质量两个因子,虽

然BMD能够反映骨质矿物盐的含量,一定水准上反映了骨折发生的风险,但BMD与骨折发生并不成正比例,还会有相当数量骨折的发生不

能预测出来,所以,BMD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够。在2002年随着

骨折评估的进展西方很多国家应用BMD联合其他骨折风险因子共同评

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使得风险评估的进展又上了一个新的

台阶。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举使用FRAX来评估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在2011年我国也正式引进FRAX评估工具并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2FRAX评估工具研究进展

2.1FRAX工具简介

FRAX的开发是基于患者实例的真实数据,将骨折概率与多种临床危险因子以及股骨颈的骨质密度BMD相结合。本评估软件适用于40~90岁

未发生骨折却存有骨量低下的人群,在计算机软件中输入患者姓名、

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和骨折史、服用激素类药物史等7个骨折危险

因子,根据输入数据可得出参与评估者在未来10年发生髋部、脊柱等

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可能性,临床医生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做

出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2.2FRAX的应用现状

国内外各国学者对此软件实行了大量的研究,如Kanis、Dawson-Hughes及Fujiwara等,他们建议当评估软件测试人群10年发生骨质

疏松性骨折发生可能性达到一定值时对患者实行临床干预和治疗可大

水准减少国家相关的医疗支出。如Kanis建议此值为7%。在我国,虽

然各地也积极展开了FRAX的应用,但当前国内主要应用于类风湿关节

炎患者的骨折评估、骨折患者的回忆性分析及健康体检者的描述性分

析上,极大的防碍了FRAX的推广应用。

2.3FRAX的优势与不足

FRAX作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骨折评估软件,优于以往的任何评估工具,极大的降低了高危人群骨折的发生和社会的投入,但它仍然存有诸多

不足。首先在其评估上软件忽略了患者体力活动和骨代谢指标等因素;其次,此软件并不能确切评估骨折病人再次骨折的可能性;而且这个

软件对于已经接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并不适用。除上述的明显不足外,该软件还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亟待完善。

2.4FRAX的应用展望

虽然此软件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但在我国尚缺乏大量的研究对比试验,没有根据我国国民自身情况制定的干预治疗阈值,在临床上常要

参考别国的数据资料。所以,在我国应大力展开基于此软件的应用研究,并将这个行之有效的骨折评估工具在基层推广,充分发挥其社会

意义和经济意义。

3结语

骨折疏松症的早期发现无论是对患者本人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有相

当重要的意义,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而FRAX作为当

前最优的骨折评估工具虽然存有很多不足,但依旧还是带来了很大的

社会效益。当前国内外学者正在实行积极的研究,逐步对FRAX的不足

实行补充和完善,而且,把此软件扩大安装范围到计算机、CD、

iPhone甚至其他人们日常用的电子设备上,扩大此骨折评估软件的受

益人群,而就这些受益人群的应用数据的反馈对软件的完善也是由一

定协助的。FRAX软件的评估当然重要,但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对患

者的健康同样重要,患者能够通过补充维生素D、钙剂和其他矿物质盐。

分析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评估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OP和继发性OP,原发性OP 除特发性外,分为I型和II型,I型又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为高转换型,主要原因为雌性激素缺乏;II 型又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为低转换型,由于年龄的老化。 1.原发性特发性:幼年型成年型经绝期老年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指主要由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落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常于绝经后5~l0年发病,属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其特征是全身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改变,以至骨脆性增高,易于骨折,使妇女的残废率和死亡率增加,其治疗机理主要在于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提高绝经后妇女体内性激素水平,抑制骨吸收,并通过对机体的全身性、多环节的调节作用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 型):老年人肾脏虚衰,三焦气化不利;或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气虚无力行血;或脾虚湿盛;或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寒凝筋脉等均可导致瘀血痰浊痹阻筋脉,致筋骨失养;同时,痰瘀还可导致肾虚的产生及进一步衰竭,从而诱发或加重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产生。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治疗,主要以补肾(温补肾阳,填补肾精)为主,并在补肾的基础上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采取健脾益气、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温化寒湿等法。 2.继发性继发性OP是继发于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或继发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肾小管性酸中毒、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

.内分泌性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性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妊娠哺乳 .营养性蛋白质缺乏维生素CD缺乏低钙饮食酒精中毒等 .遗传性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 .肝脏病 .肾脏病慢性肾炎血液透析 .药物皮质类固醇抗癫痛药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肝素等 .废用性全身性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卧床截瘫太空飞行等;局部性的见于骨折后Sudecks肌萎汐伤后肌萎缩)等.胃肠性吸收不良胃切除 .类风湿性关节炎 .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Mast-Cell病等 .其他原因吸烟骨质减少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 骨的生长期:受精至20~25岁 平衡期:20~25稳定期,35~40岁骨吸收与骨生成平衡 骨衰老下降期:35岁以后开始衰老,骨量下降。妇女绝经后(50岁以后),10年内,每年以1.5~2%丢失。 骨质疏松难以控制的因素: ①绝经;②性别;③年龄;④种族;⑤体型瘦小(57kg 以下,危险性更大);⑥种族史。 骨质疏松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①日照不足;②长期低钙饮食;③不良的生活习性;④运动量少;⑤药物;⑥疾病。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大小: 激素>糖尿病>外来激素>抗癫痫药>泻药>低钙饮食

骨质疏松与骨密度

骨质疏松与骨密度 由于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发生骨质疏松与骨质减少,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它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其特点是骨质减少,骨组织的细微结构被破坏,使骨的脆性增加,骨折的危险性增加。它可以使除头颅外的任何部位的骨骼发生骨折。已知骨组织的强度有75%~85%与骨密度(BMD)有关。随着年龄的老化,周身各骨骼的BMD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股骨颈的BMD在20~90岁之间,女性要下降58%,男性要下降39%;股骨粗隆间区(intertrochanteric region)则分别下降53%及35%。BMD下降到一定程度,易于发生骨折。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前臂远端(Colles'骨折)、胸椎和腰椎压缩性骨折和近端股骨骨折(股骨颈居多)。随年龄的增加,骨折发生率相应增加(就各人种而言,白人、黄人远高于黑人骨质疏松的发生率)。Colles'骨折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1.5,椎骨压缩性骨折为1∶7,股骨颈骨折为1∶2。股骨颈骨折而致死亡者占15%~20%,如要恢复到骨折前的功能,一般需12个月的时间,有些则致终身残疾。 骨峰值与骨重建 骨骼内矿物质含量是决定是否易发生骨质疏松的基础,而成人后的骨峰值(Peak adult bone mass)的高低,是年长后是否易发生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同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其他导致骨矿物质丢失的速度加快等因素均与骨质疏松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 在人的一生中,骨骼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通过骨重建(bone remodeling)使新骨代替旧骨,保持骨骼的"年青化"。这种代谢更新,称为骨转换(turnover),每单位骨转换如呈负值,造成骨矿丢失,称为高转换,许多继发性骨质疏松,都是由于各种病因造成骨的高转换引起。 骨质疏松的病因 骨质疏松与骨质减少有着多种致病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疾病及药物等,见表1。 表1. 常见的骨质疏松与骨质减少的原因遗传疾病生活方式药物营养 白人、黄人神经性厌食吸烟甲状腺激素不能耐受奶制品 家族史甲亢甲亢少活动或过分活动引起无月经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低钙饮食 体形小甲旁亢绝经早抗凝药物素食者 柯兴氏病未生育化疗酗酒 I型糖尿病月经初潮迟抗惊厥药物持续高蛋白饮食 类风湿 骨质疏松的分型 按照骨转换可以分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或低转换型骨质疏松,按病因分型可以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绝经后早期骨丢失,丢失的骨骼主要为小梁骨及少量的皮质骨,Ⅰ型引起的骨折,多为Colles'骨折及压缩性椎骨骨折;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由于老年肾功能减退,1α(OH)D3的合成功能下降,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使皮质骨丢失,Ⅱ型骨质疏松多见股骨颈骨折。另一种见于年青人的骨质疏松,称特发性骨质疏松,常原因不明,很少见。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第三稿·2014版)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年9月第20卷第9期Chin J Osteoporos,September 2014,Vol 20,No.9 Published online www. wanfangdate. com. cn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7108. 2014. 09. 001 1007 编者按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各学科组专家委员会成立两年了,各学科专家委员会组织本领域专家开展 了学科指南或专家共识的编写工作。经过专家们多次认真讨论,反复修改,在2014年4月杭州国际会议上 各学科组报告了指南或专家共识,与会代表反响很好,并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建议,大部分专家委员会按期完 成了专家共识的编写工作。这些学科组的指南或共识参考了国外最新研究进展,贴近我国骨质疏松诊疗研的实 际,旨在为各级医疗或研究机构开展骨质疏松临床和研究提供参考或指导。本刊将在近期陆续刊登各学科组专 家委员会编写的指南或共识。本次刊登的指南或专家共识,以学科组署名的,表明该学科组专家委员会已建 立。有的学科组专家委员会尚未建立起来,将用学科组牵头单位的名义发表专家共识,2015 版指南或专家共识将全部以学科组专家委员会名义发表。这些专家共识将于2015年4月17日北京春季国际会议前夕在北京五环大酒店向与会代表再次报告,各单位如要建立研究手段,欢迎参会学习,请留意学会发出的后续通知。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 第三稿·2014版)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学科 组组长张智海刘忠厚李娜 其他审阅专家:张萌萌黄琪仁马远征王亮刘勇刘新宇朱钧蓝旭李士春杨鸿兵喻恒峰汤光宇张 伟姚伟武李绍林彭俊红周晟周劲松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 张智海) ;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刘忠厚) ; 北京积水潭医院( 李娜) ; 吉林大学第四医 院 ( 张萌萌) ; 上海市第六医院( 黄琪仁姚伟武) ; 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 309医院) ( 马远征王亮) ; 青岛大学医学院 附属医院 ( 刘勇)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刘新宇) ; 湖南省怀化第一人民医院( 朱钧) ; 兰州军区总医院( 蓝旭) ; 北京石景山 医院( 李士春) ; 北京密云中医院( 杨鸿兵) ; 江西省人民医院( 喻恒峰) ;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汤光宇) ; 河北省三院( 张 伟) ;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李绍林) ; 武汉市普爱医院( 彭俊红) ; 甘肃省中医院( 周晟) ; 成都军区总医院( 周劲松) 中图分类号: R6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7108( 2014) 09-1007-04 摘要: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组织专家在2000年第二稿的基础上,复习了近年来国际国内在骨质疏松症诊断方 面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国人群特点和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实际情况,制定本共识为各级医疗机构开展骨质疏松症诊疗工作 提供参考。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参照WHO- 2. 5 SD的标准,也可以根据中国人群的实 际情况采用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 OCCGS) 建议的- 2. 0SD或者骨量下降25%作为诊断标准。并提出了 在使用DXA骨密度诊断时需要注意DXA的局限性,避免漏诊。根据近年来定量CT研究的成果,首次在共识中建议 采用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 ( ISCD) 和美国放射学院( ACR) 推荐的腰椎QCT骨密度低于80 mg / cm3作为骨质疏松 的诊断标准。首次建议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FRAX应用。脆性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并推荐综合影像 检查诊断脆性骨折和鉴别诊断。强调了骨生化检查的作用。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测量; 诊断标准; 影像学检查 Expe rt conse nsus on the diagnosis of oste oporosis in Chine se Population ZHANG Zhihai,LIU Zhonghou,LI Na The Osteoporosis Committee of China Gerontological Society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Zhonghou,Email: occgs@ 126. com Abstract:Based on the year 2000 the 2nd version of 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the Osteoporosis Committee of China Gerontological Society ( OCCGS) has organized experts to learn the research advance in recent years all over the w orld,to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opulation and the medical practic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in China,and to make the follow ing consensus of 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 for guidelines of osteoporosis management in all levels of medical *通讯作者: 刘忠厚,Email: occgs@ 126.com

骨质疏松量表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 (IOF) 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 姓名:性别:年龄:身高: cm 体重: Kg 电话: 1、父母曾被诊断有骨质疏松或曾在轻摔后骨折? 是□否□ 2、父母中一人有驼背? 是□否□ 3、实际年龄超过40 岁? 是□否□ 4、是否成年后因为轻摔后发生骨折? 是□否□ 5、是否经常摔倒(去年超过一次),或因为身体较虚弱而担心摔倒? 是□否□ 6、40岁后的身高是否减少超过3cm以上? 是□否□ 7、是否体质量过轻?(BMI值少于19kg/m2) 是□否□ 8、是否曾服用类固醇激素( 例如可的松,泼尼松) 连续超过3个月? (可的松通常用于治疗哮喘、类风湿关节炎和某些炎性疾病) 是□否□ 9、是否患有类风湿关节炎? 是□否□ 10、是否被诊断出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I型糖尿病、克罗恩病或乳糜泻等胃肠疾病或营养不良? 是□否□ 11、女士回答:是否在45岁或以前就停经? 是□否□ 12、女士回答:除了怀孕、绝经或子宫切除外,是否曾停经超过 12 个月? 是□否□ 13、女士回答:是否在50岁前切除卵巢又没有服用雌/孕激素补充剂? 是□否□ 14、男性回答:是否出现过阳萎、性欲减退或其他雄激素过低的相关症状? 是□否□ 15、是否经常大量饮酒(每天饮用超过两单位的乙醇,相当于啤酒1斤、葡萄酒3两或烈性酒1两)? 是□否□ 16、目前习惯吸烟,或曾经吸烟? 是□否□

17、每天运动量少于30min?(包括做家务、走路和跑步等) 是□否□ 18、是否不能食用乳制品,又没有服用钙片? 是□否□ 19、每天从事户外活动时间是否少于10 min,又没有服用维生素D? 是□否□ 上述问题,只要其中有一题回答结果为“是”,即为阳性,提示存在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并建议进行骨密度检查或FRAX风险评估。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适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OSTA指数=[体质量(kg)-年龄(岁)]×0. 2

骨质疏松性骨折及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性骨折及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3亿。在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及东北五大区,对40岁以上汉族人群5 602人的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2.4%(男8.5%,女15.7%)。全球大约有2亿人口罹患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是导致骨折。美国绝经妇女中预期有1/4将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60岁以后,妇女每增龄5岁,骨折发生率将增加一倍。欧洲1999年统计资料显示髋部骨折达48.5万余人。美国因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治疗者40万人,另有250万人需接受门诊治疗。北欧的瑞典和丹麦,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率与脑中发生率相近。中国张向明等调查60岁以上老年骨折2 242例,髋部骨折21.41%。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2050年,全球半数以上妇女髋部骨折将发生在亚洲。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全球所关注的有关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因与常见部位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并发症。在脊椎骨折与四肢骨折中,脊椎骨折的发生率最高,而且与骨量丢失及微结构破坏密切相关,在体重的重力作用下即可导致脊椎变形、压缩骨折。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且多见于高龄患者。北京地区

对50岁以上妇女的一组调查结果显示,脊椎骨折的患病率 为15%,其中50~59岁组仅4.9%,而80岁以上组高达36.6%,是前者的6倍以上。 肱骨近端、桡骨远端、踝部、髌骨等部位都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好发部位,肱骨近端、桡骨下端骨折约占老年人骨折的1/3。四肢骨折也是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四 肢骨折除了与骨量减少、骨松质与骨皮质的结构与物理性能下降有关外,都与外伤因素有关。髋部骨折造成较高病死率及致残率,对老年患者危害最大。尽管老年人髋部骨折几乎都与跌跤有关,但是这种损伤绝大多数属于非严重暴力损伤。视觉、听觉功能下降,神经-肌肉运动系统功能减退,使损伤的机会明显增多。欧洲一个统计资料表明,老年人每年跌倒一次者为30%,跌倒两次者为15%。使用现代技术,可以 准确的测定骨密度,根据身高、体重,可以计算出跌倒时骨骼所受到冲量的大小。对髋部骨折人群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其股骨颈骨密度,并与所受冲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显著相关。即随着骨密度增加,造成髋部骨折时所需的冲量越大,两者的关系决定着骨折的发生。取骨密度与冲量的比值作为骨折发生的危险系数,为便于计算,将骨密度值扩大1 000倍,则髋部骨折的危险系数计算公式为:危险系数(R);BMD×1000/(m?g?h)(BMD为股骨颈骨密度,m为体重,g为重力加速度,h为身体重心高度:男性为身高的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硫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 l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増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绝经后妇女多发。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指南所指的骨折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 l.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 ①患者多为者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易发生并发症。 ②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置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③骨形成与骨痂成熟退缓,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④卧床制动期將发生快速骨丢失,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⑤致残率、致死率较高。 ⑥再骨折发生率高,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再次发生骨折达20%。 1.2骨质疏松性骨新的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基本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 2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鉴别诊断 2.l诊断 2.1.1病史、症状和体征 有骨质疏松性骨折史或轻徴外伤史。可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畸形、骨擦感(音)、异常活动等体征,也有患者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 2.1.2影像学检査 普通X线检査:①摄片应包括损伤部位上、下邻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据双侧髋关节;②除有骨折征象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③推体压缩骨折时,有楔形变或“双凹征”,部分可表现为椎体内“真空征”、假关节形成。 CT检査: ①移位复杂的髋部、踝部、肱骨近端骨折,需应用 CT和(或)三维成像;②为明确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椎管内压迫情况等,可考虑CT检查。 MRI检査:①可诊断隐匿性骨折;②可判断骨折是否愈合,未愈合的骨折 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或等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 骨扫描( SP E C T/E CT) :适于不能行MRI检査的患者,有助于判断疼痛责任椎体。

骨质疏松风险评估表

骨质疏松风险评估表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骨质疏松评价量表 姓名:性别:年龄:体重: 入院日期:住院号:联系方式: 测定骨密度的临床指征 女性65岁以上和男性70岁以上,无论是否有其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女性65岁以下和男性70岁以下,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有脆性骨折史或/和脆性骨折家族史的男、女成年人 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男、女成年人 X线摄片已有骨质疏松改变者 接受骨质疏松治疗、进行疗效监测者 有影响骨代谢疾病或使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史(参考附件二) IOF骨质疏松症一分钟测试题回答结果阳性(2011新增) OSTA结果≤-1(2011新增)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固有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非固有因素:低体重、性腺功能低下、吸烟、过度饮酒、饮过多咖啡、体力活动缺乏、制动、饮食中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高钠饮食、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 药物干预——适应症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需考虑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T≤-2.5)无论是否有过骨折 骨量低下患者(骨密度:-2.5<T值≤-1.0)并存在一项以上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无论是否有过骨折 无骨密度测定条件时,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也需考虑药物治疗: 已发生过脆性骨折、OSTA筛查为“高风险”、FRAX?工具计算出髋部骨折概率≥3%或任何重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20%

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 (1)您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会伤到自己的骨骼?() (2)您的父母有没有过轻微碰撞或跌倒就发生髋部骨折的情况?() (3)您经常连续3个月以上服用“可的松、强的松”等激素类药品吗?() (4)您身高是否比年轻时降低了(超过3cm)?() (5)您经常大量饮酒吗?() (6)您每天吸烟超过20支吗?() (7)您经常患腹泻吗?(由于消化道疾病或者肠炎而引起)() (8)女士:您是否在45岁之前就绝经了?() (9)女士:您是否曾经有过连续12个月以上没有月经(除了怀孕期间)?()(10)男士回答:您是否患有阳萎或者缺乏性欲这些症状?() 只要其中有一题回答结果为“是”,即为阳性。 测试结果:阳性();阴性() 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 OSTA指数计算方法是:(体重-年龄)×0.2=(-)×0.2= 结果评定如下: 结果判定,也可以通过以下图表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快速评估

分析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评估

分析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评估 1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风险评估历史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骨密度(BMD)小于-2.5SD作为骨质疏松 症的诊断标准,极大地推动了骨质疏松症的诊疗进展。骨强度是骨质 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决定因素,骨强度包括BMD和骨质量两个因子,虽 然BMD能够反映骨质矿物盐的含量,一定水准上反映了骨折发生的风险,但BMD与骨折发生并不成正比例,还会有相当数量骨折的发生不 能预测出来,所以,BMD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够。在2002年随着 骨折评估的进展西方很多国家应用BMD联合其他骨折风险因子共同评 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使得风险评估的进展又上了一个新的 台阶。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举使用FRAX来评估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在2011年我国也正式引进FRAX评估工具并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2FRAX评估工具研究进展 2.1FRAX工具简介 FRAX的开发是基于患者实例的真实数据,将骨折概率与多种临床危险因子以及股骨颈的骨质密度BMD相结合。本评估软件适用于40~90岁 未发生骨折却存有骨量低下的人群,在计算机软件中输入患者姓名、 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和骨折史、服用激素类药物史等7个骨折危险 因子,根据输入数据可得出参与评估者在未来10年发生髋部、脊柱等 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可能性,临床医生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做 出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2.2FRAX的应用现状 国内外各国学者对此软件实行了大量的研究,如Kanis、Dawson-Hughes及Fujiwara等,他们建议当评估软件测试人群10年发生骨质 疏松性骨折发生可能性达到一定值时对患者实行临床干预和治疗可大 水准减少国家相关的医疗支出。如Kanis建议此值为7%。在我国,虽 然各地也积极展开了FRAX的应用,但当前国内主要应用于类风湿关节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硫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 l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増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绝经后妇女多发。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指南所指的骨折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 ①患者多为者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易发生并发症。 ②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置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③骨形成与骨痂成熟退缓,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卧床制动期將发生快速骨丢失,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⑤致残率、致死率较高。 再骨折发生率高,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再次发生骨折达20%。 骨质疏松性骨新的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基本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

炼和抗骨质疏松。 2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病史、症状和体征 有骨质疏松性骨折史或轻徴外伤史。可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畸形、骨擦感(音)、异常活动等体征,也有患者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 影像学检査 普通X线检査:①摄片应包括损伤部位上、下邻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据双侧髋关节;②除有骨折征象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③推体压缩骨折时,有楔形变或“双凹征”,部分可表现为椎体内“真空征”、假关节形成。 CT检査: ①移位复杂的髋部、踝部、肱骨近端骨折,需应用 CT和(或)三维成像;②为明确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椎管内压迫情况等,可考虑CT检查。 MRI检査:①可诊断隐匿性骨折;②可判断骨折是否愈合,未愈合的骨折 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或等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 骨扫描( SP E C T/E CT) :适于不能行MRI检査的患者,有助于判断疼痛责任椎体。 骨密度检査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发生的骨折,该骨折累计脊柱时,称为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脊柱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发部位。(附:诊疗流程与诊疗指南、PVP技术规范) 一、OVF诊疗流程

二.OVF诊治指南 (一)临床特点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 1. 根据鉴别诊断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的风险性评估、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临床常用检测指标: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 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

骨质疏松防治指南DOC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l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一、危险因素 1.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2.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 二、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

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康复和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骨折防治的新措施办法很多,这里我们把一些介新的观念,或者新的药品来跟大家介绍一下。 骨质疏松骨折的外科治疗刚才上面提到外科治疗骨折是必须的有骨折因为为什么我们采取外科治疗不采取保守治疗?因为他能够早期下地活动可以减少他的骨质疏松进一步的发展减少他再次骨折的发生,骨科医生从事骨质疏松临床个研究应该对于防止骨折和再次骨折的发生应该给予重视,不应该说来了骨折像以前我们就治疗你骨折做手术做完手术然后就不管了,这是不对的,应该在住院期间就要对病人进行这方面的宣传教育防止他再次骨折的发生。下面我们介绍一些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和感到很困惑的问题跟大家谈一谈。 像这个就是这就是我经手的病人这个病人他是一边这个股骨颈骨折了我们来做了一个人工关节置换但是这个骨折人工关节也很好但是不到半年一般在半年到一年内这边又发生一个骨折所以又做了一个人工关节,这两次人工关节的费用按现在说用进口人工关节是 5 万那就是10 万,而且病人经过两次手术打击无疑要缩短他的寿命要降低他的生活质量,所以他能够走路但他生活质量要下降。所以这种情况是我们经常在临床上是经常碰到的。 这是78 岁,但是不到半年这右腿骨折,这个最后这边又做个嘎吗钉固定。这个病人不是我没跟她宣教,我告诉她我说你呀要小心可能再次发生骨折,你应该开始进行治疗,但是由于认识问题由于没有出院以后就没有人再经常督促他家人就缺乏这方面的认识所以一个,半年

以后一个轻微的外伤又发生了骨折了。 所以这些问题引起我们的反思,对脊椎骨折治疗中间我们现在采取的这个椎体成形术后者这个球囊成形术叫PVP 或者PKP 这些基本观念是一致效果很好,对于止疼效果很好,但是它能够维持多久?报告结果不一致,这个国内国外报告都是不一致。这两种这个治疗脊椎骨折的PVP 和PKP 是一个微创的治疗它并不能减少其他椎体骨折再次发生,所以他这个椎体你把他移进去了他减轻了疼痛但是相邻的椎体也会发生骨折,所以这是需要我们值得反思的问题。髋部骨折我们做了人工关节之后或者做内固定也不能阻止他对侧的骨折的再次发生,所以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作为一个骨科医生一个反思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减少或者预防再次骨折发生,即使不能预防他的第一次骨折发生如果发生骨折以后能够减少他再次骨折的发生也是很重要的。预防和减少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一个我们骨质疏松骨折是骨健康衰老现象之一,等这个全身也是全身健康衰老的内容之一,所以不要脱离前后的这个关系它跟整个机体的代谢都有关系。第二我们要维护骨的健康首先要维持他全身健康,就是抗衰老的一个整体措施,如果他全身状况好了抗衰老措施的整体措施得当他的骨骼健康也能够得到维护,这是第一个不要脱离全身的情况。第三抗衰老的目的是延长生活质量好的健康人群寿命,我们不能够说是长生不老生老病死这是一个自然规定,但是我们在有生之年他能够有一个很好的生活质量这是我们抗衰老的目的,不能像秦始皇去求长生不老那现在不可能但是我们能够在他有生之年能够有个很健康的身体,生活质量好这就是我们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8大难点以及6种应对方法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8大难点以及6种应对方法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原则和一般骨折一样也是复位,固定(强烈推荐使用高分子绷带夹板),功能锻炼,多疗程抗骨质疏松治疗。其特点和治疗的8大难点为: ①加重原有骨质疏松。罹患骨折卧床后会发生快速骨质丢失,将加重原有骨质疏松; ②骨折粉碎。骨量低,骨质量差,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③内固定治疗失败率高。高龄老人因合并严重的骨质疏松,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吸收; ④康复过程漫长。老年人身体储备力低,康复能力下降,常伴有智力障碍,依从性差,难以配合功能锻炼,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所以建议老人骨折后使用安信高分子绷带夹板进行固定。 ⑤并发症多。进入老年阶段后,机体往往合并有其他器官或系统疾病,全身状况差,常伴有贫血、低蛋白血症,治疗过程中易发生心肺和脑血管意外,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与风险性; ⑥致残率高。骨折后即使治疗结果满意,也难以恢复至伤前的机能状态,如髋部骨折后仅一半左右的病例能恢复到骨折以前的功能状态; ⑦致死率较高。由于器官系统功能减弱,如髋部骨折后,无论手术或保守治疗对老年人的生命力都是一次严峻考验,有时成为生命中

的“最后一根稻草”; ⑧患方期望值较高。容易出现医患纠纷,需要医患双方之间充分沟通。 措施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确需手术者,要充分考虑它与一般创伤性骨折的不同之处,酌情采取以下6种应对措施: ①使用特殊内固定器材,如锁定加压钢板、粗螺纹的螺钉、膨胀型髓内钉、具有特殊涂层材料的器械等; ②使用应力遮挡较少的器材,减少骨量的进一步丢失; ③采用特殊的内固定技术,如螺钉固定时穿过双侧骨皮质,增加把持力; ④采用内固定强化技术,如螺钉周围使用骨水泥、膨胀器及生物材料强化; ⑤骨缺损严重者,可考虑采用自体或异体骨移植以及生物材料(骨水泥、硫酸钙等)充填; ⑥视骨折的牢固程度,酌情选用外固定。外固定应采用安信高分子绷带夹板,安全可靠,有足够的时间,尽可能减少对骨折临近关节的固定。

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其影响愈合因素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病中心,南京210008 电子信箱:lh2116@https://www.doczj.com/doc/5416710524.html, 专题笔谈 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其影响愈合因素 林 华 文章编号:1005-2194(2011)07-0512-02 中图分类号:R 681 文献标志码:A 提要:骨质疏松是一种进行性的骨骼系统疾病,最终将导致骨骼脆性增加,骨折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受到骨密度、骨强度、脆性骨折史、骨折家族史、年龄及衰老、皮质激素应用、低体重、跌倒、饮食异常和某些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则受到生物学, 机械和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愈合 Risk factors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fracture repair.LIN Hua.Center for Meta- bolic Bone Disease Research ,the Affiliated Drum Tower Hospital of Medical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8,China Summary :Osteoporosis is a progressive systemic skeletal disease with a consequent increase in bone fragility and susceptibility to fracture.There are a number of risk factors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including low bone mass and micro architectural deterioration of bone tissue ,age and aging ,a prior fragility fracture and a parental history of fracture , use of systemic corticosteroids ,low body mass index ,falls ,diet disorders and some diseases.The osteopo-rotic fracture repair is dependent on factors of biology ,machine and pharmacology. Keywords :osteoporotic fracture ;fracture healing 林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病中心主任。兼任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科学顾问委员会(IOF-CSA )委员,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333” 工程人才,南京市代谢性骨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常务委员。 骨质疏松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根本原因。在治疗骨折时应充分重视骨质疏松病情的分析,尤其是骨质疏松骨折的相关因素评估。若只关注骨折而轻视了骨质疏松,则难以避免今后再骨折的发生。 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危害来自于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其发生具有特殊的生物力学特性,复杂且伴有更多碎片,愈合过程缓慢(矿化和改建)。骨质疏松时骨骼脆性表现在以下的力学和机械性能方面:保证骨骼强度和刚度的矿物质含量减少,抵抗压迫引起的损伤和影响骨力学性能的胶原成分下降;抗变形能力(硬度),吸收能量(抵抗 力),抗重复荷载(疲劳抵抗),抑制损伤进展(抗断裂)等多性能受损;孔隙性增加(主要负重轴方向的骨小梁数量),因而增加异常负载下的骨折风险(跌倒);微损伤增加(与年龄相关的多重骨组织微应力损伤)。 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虽然时间延长,但最终会得到愈合。骨质疏松不仅增加骨折风险, 还带来了骨折固定治疗的问题,临床干预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对骨质疏松及其骨折本身的认识和处理不当,表现在轻视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起源和危险因素、缺乏对骨骼状态的认识和分析、忽视骨密度(BMD )测定对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治的重要意义以及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影响因素的重视不够。手术应重视骨折治疗而忽视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其愈合的病因治疗及再骨折的危险性分析。应重视BMD 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预测及诊治的重要作用,掌握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前后的不同策略及影响骨折愈合的各种因素,在充分了解全身骨骼及骨折区域状况的前提下,强调外科治疗与药物及其他物理治疗的联合干预。 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1.1 BMD BMD 是当今骨质疏松诊断和骨折危险性评价 的最重要指标,其准确性和特异性优于血压对脑卒中和血 脂对冠心病的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分析与BMD 相关,更重要的在于局部BMD 对相应区域的骨折风险提示能力更佳。就骨折风险而言, BMD 所提示的骨折风险是人群中215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 Jul.2011Vol.31No.7

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处理专家共识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处理专家共识(2018)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继发于骨质疏松症、低能量暴力导致的骨折。伴随我国进入老年社会,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逐年快速升高,逐渐成为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骨质疏松性骨折多为高龄老年患者,合并内科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复杂,手术风险显著增加;患者骨量下降,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失败率相对较高;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容易再发骨折。围手术期处理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的最重要环节,决定着治疗的成败,其处理原则、处理方法与一般常见骨折有共同之处,但也有特殊要点,推动骨质疏松性骨折标准化、规范化治疗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骨质疏松学组召集了国内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撰写了本共识,旨在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的处理提供一个适合国情且规范标准、容易操作的治疗方案,有效提升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1 概述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时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即可发生骨折,故属于脆性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最严重的是髋部骨折。据统计,全世界每3 s就发生1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岁以后约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将会罹患 1次骨质疏松性骨折[1]。国内基于影像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前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50岁以后椎体骨折的患病率随年龄而渐增,80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可高达36.6%[2]。2015年我国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体和髋部) 约为269万例次,预计2035年约为483万例次,到2050年约达599万例次[3]。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13%) 高于前列腺癌[4-5]。 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诊治的特点及难点:(1)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易发 生并发症;(2)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置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 收;(3) 骨形成迟缓,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4)卧床制动期将发生快速骨丢失,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更新要点2017-03-16医默相通 3月11日,骨典演义--2017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网络直播会议在美丽的蓉城召开。众多顶级骨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分享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指南的理解以及诊治经验的思考。本期我们邀请山西大医院刘强教授和吴斗教授对17年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介绍。 为了及时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优化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策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措施,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本领域的专家对原有的指南(2008版)进行了更新。该版本指南与2008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相比,有以下更新要点。 1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定义的进一步完善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而发生的骨折。“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指人体重心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与08版指南相比,新版本指南强调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基于全身骨质疏松症存在的情况下,局部骨组织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是骨强度下降的突出表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

2流行病学的更新 新版本补充了流行病学的最新资料。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报告:全球每3 秒钟发生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再骨折风险是未发生椎体骨折的4倍。 3影像学检查增加 影像学检查除了X线、CT及MR检查外,新版本中增加了全身骨扫描(E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它适用于无法行MR检查或排除肿瘤骨转移等。 4更新诊疗流程图 新版本中首次提出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流程图。对于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需先行血尿常规、钙、磷、碱性磷酸酶、影像学和骨密度等酌情检查项目,检验结果正常而影像学、骨密度等检查异常可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检验结果异常需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肿瘤等;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继而进行骨折处理、骨折愈合评估,与此同时给予患者基础措施和药物治疗,药效评估,并强调对二次骨折的预防。 5常见骨质疏松骨折手术策略推荐与更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