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溪县土壤环境-新

安溪县土壤环境-新

安溪县土壤环境-新
安溪县土壤环境-新

安溪县土壤环境

1 背景介绍

1.1 总体概况

安溪县历史悠久,古称清溪,宋宣和三年(1121)因避其与浙江睦洲青溪(方腊起义地)同名,另取溪水安流之意,改称安溪县,沿袭至今。自置县以来,已有1035年的历史。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厦门、漳州、泉州闽南金三角西北部,晋江西溪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6′~118°17′,北纬24°50′~25°26′,东接南安市,西接漳州市华安县,南毗邻厦门市同安区,北临永春县,西南接漳州市长泰县,西北同漳平市交界。安溪县东西长74 km,南北宽63 km,面积3057.28 km2,县境呈圆形,俗称“一块碟”,是泉州市幅员最辽阔之县。县辖13镇,11乡,全县人口106万人,少数民族23个10609人,其余都是汉族,操闽南方言。[安溪县生态功能区划. 2012-9-28.https://www.doczj.com/doc/5416390737.html,/show.asp?id=313]

安溪县是“国家级园林县城”,素有“龙凤名区”之美誉,全县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其中以清水岩、文庙、城隍庙最为著名。海外的安溪籍华侨、华人近70万人,分布到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印度尼西亚最多,达22.3万人;次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20万人;余者旅居缅甸、越南、泰国、老挝、日本、文莱、菲律宾、柬埔寨、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毛里求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安溪不仅是全国著名侨乡,而且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台湾现有的清水祖师庙达98座。不少的宗祠、民居、地名也与安溪一样。现如今在台的安溪后裔已达200万人,占台湾省总人口的1/10强,超过安溪县人口的一倍多。[安溪县志. 2008-10-1.https://www.doczj.com/doc/5416390737.html,/ShowText.asp?ToBook=3173&index=7&.] ]安溪县以茶业闻名,号称中国茶都。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发源地,位居中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安溪铁观音已成为中国茶叶第一品牌,也成为福建省一张亮丽名片。安溪还是“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工艺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同类产品交易额40%。1985年被国家批准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之一,2013年安溪县GDP为381亿元名列“中国百强县”。

安溪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同时安溪县是福建省7 个重点水土流失县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大, 流失程度剧烈。

1.2 地形地貌

安溪县国土总面积3057.28 km2,其中耕地面积25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24%;山地面积2269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4.2%;林业用地2203.96 km2;草地9.33 km2;园地(包括茶园和果园)258.67 km2;荒地20.67 km2;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8.5%。境内按地形地貌之差异,素有内外安溪之分,以南北走向的湖头盆地西缘的五阆山至龙门跌死虎西缘为天然分界线,线以东称外安溪,线以西称内安溪。外安溪地势较低,平均海拔300~400 m,以低山、丘陵、串珠状河谷为主,河谷比较宽阔,丘陵起伏平缓,人口居住密集。内安溪地势较为高峻,山峦陡峭平均海拔600~700 m,以山地为主,坡度较大,河谷狭窄。

1.3 气候水文

安溪地处南亚热带,全县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适宜农作物和茶树生长,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外安溪年均气温19.5℃~21.3℃,年均降水量1600 mm,日照2030 h,无霜期350 t;内安溪年均气温17℃~18℃,年均降水量1800 mm,日照1857 h,无霜期260 t。3~6月为雨季,10月至次年2月为干季,7~9月为台风季节,3~9月为光、热资源高度集中的时期,占全年降雨量的83~88%,全县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82%。

戴云山脉将安溪县域分为两大流域:东部属于晋江水系,西部属九龙江水系。晋江西溪流域的主要河流为西溪及其支流。西溪为晋江正源,发源于本县西北部桃舟,为西北东南向顺向河。西溪全长145 km,流域面积3101 km2,在安溪流域面积1972 km2,干流长105 km。丰水期在每年5~9月,流量占全年流量的67%,枯水期在11月至次年2月,枯水季节多年平均流量为31.1 m3/s,最枯流量为5.0~11.0 m3/s。西溪主要支流有:小蓝溪、龙潭溪、双溪、金谷溪;小支流主要有:坑仔溪、举口溪、霞镇溪、蓬莱溪、石竹溪、龙口溪、参内溪等。九龙江为福建省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龙岩市的孟头村,河流总长1148 km,流域面积13600 km2。在安溪境内主要支流有:举溪、龙涓溪、福前溪、白荇溪等,流域面积1070 km2。

1.4 自然灾害

与安溪县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台风、暴雨、冰雹、龙卷风和雪寒等。

(1)台风。台风主要集中在7~9月,平均每年影响次数3.3次,严重影响次数1.9次。据文献记载,2000年本县受“9914”号台风袭击,全县24个乡镇均有大小不同的灾情,因灾死亡10人,失踪2人,受伤35人,房屋倒塌3507间;其中魁斗镇的魁斗村,西坪镇的内社村,长坑乡的衡阳村均出现山体滑坡现象。

(2)暴雨和洪涝。本县年平均暴雨日5.3~8.1天,年平均暴雨次数8次,暴雨次数多余10次的年份有1990年、1997年和2000年。西南部多于东北部,一般集中在5~9月份,以6、8两个月最多。1997年5月和8月,本县受大暴雨的袭击,造成全县23人死亡,38人受伤,房屋倒塌2000多间。多个村镇发生山体滑坡现象。

(3)干旱。安溪县降雨虽然比较丰沛,但因空间分布不均,加上植被、水利条件和地下水情况不一样,局部干旱时有发生,平均每年都有近两次干旱发生。

(4)冰雹、龙卷风和雪害。冰雹、龙卷风发生次数不多,危害都在局部,主要灾区在本县南部,特别以龙涓、西坪、龙门等地比较严重。雪害主要发生在内安溪高海拔山区。

1.5 地质灾害

安溪县地质构造位于政和-大埔断裂带和长乐-南沃断裂带之间,为闽东南新华厦系岩浆岩基底隆起带,成土母岩以岩浆岩为主,其次为沉积岩,还有少量变质岩。西溪两岸多有悬崖峭壁,断层地貌较为显著。安溪境内大部分地区为中生代火山岩系所覆盖,唯有东南、西南和北部有花岗岩出露

与安溪县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较易发区分布在蓬莱、剑斗-湖上-感德、潘田-洋山、半山-河山、内社-福岭、金榜-美亭、仙西-洋坑、仁峰-美顶,面积375.73 km2。据历史记载,全县共发生滑坡136处,崩塌141处,地面塌陷3处,河流侵蚀1处,滑体总面积2875536 m2,总方量21180288 m3。中易发区分布在桃舟-感德-湖头-金谷-西坪-蓝田、旧寨,面积761.44 km2,滑坡106处,崩塌82处,地面塌陷2处,泥石流5处,河流侵蚀1处,滑体总面积2338125 m2,总体积12614246 m3。低易发区沿中易发区外围分布,形成一个条带状不规则整体,面积856.77 km2,共发生滑坡41处,崩塌54处,滑体总面积92754 km2,总体积266437 m3。

2 安溪县土壤类型

土壤的形成及特征主要受地形、母质生物、气候和区域性水文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以及人为开垦、熟化过程综合影响。安溪县土壤大致可分为砖红壤性红壤(赤红壤)、红壤(分布在低山丘陵上,是安溪境内分布最广的自然土)、黄壤、黄粽壤、紫色土及石灰岩土6大类(分别占4.61%,83.22%,11.95%,0.01%,0.04%,0.18%)。土层厚度一般在70~168 cm,腐殖质层厚度在2.0~15 cm,pH值4~6.5,土壤养分:有机质1.85%,为中等水平;全氮0.1317%;速效磷0.94 ppm;速效钾60.3 ppm;土壤质地均较疏松,土壤肥力一级占4.43%,二级占87.25%,三级占8.32%。

2.1 耕地土壤类型

全县耕地面积41.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8.4万亩,旱地面积2.7万亩。属酸性土的(pH=4.5~5.5)面积7.10万亩,占耕地面积17.52%;微酸性土(pH =5.5~6.5)面积33.11万亩,占耕地面积80.66%;中性土(pH=6.5~7.5)面积6850亩,占耕地面积1.67%;微碱性土(pH=7.5~8.5)面积607亩,占耕地面积0.15%。

2.1.1 水稻土

县境内的水稻土,是在人为开垦,经旱耕、水耕熟化过程作用,所形成的区域性土壤,它的分布受地形、母质、水文、农业生产条件及人为综合影响而呈区域性分布。分为河谷平原区和山坡、山垄地片。水稻土是本县主要耕地土壤,面积38.36万亩,有3个主要亚类:①渗育型水稻土:遍布全县各地,以山地丘陵坡地、山垄坡地、河谷两岸阶地为主,面积有21.06万亩,占耕地面积51.3%。有四个土属:黄泥、红土田、白土田和沙质田;②潴育型水稻土,成土母质以冲积物及坡积物为主,分布于河谷盆地和村落周围。所处地形部位较平缓,水源充足,地下水位70~110厘米,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耕地土壤类型,面积10.61万亩,占耕地面积25.75%,有乌泥田、灰泥田、潮沙田、石灰泥四个土属;③潜育型水稻土,发育于凝灰熔岩及少量的花岗岩母岩上,分布在山垄峡谷及山坡下部低凹处。由于地下水位高,常年积水,土壤处于强烈的还原状态,亚铁含量高,有明显的青泥层,土壤潜育化特征明显。面积6.94万亩,占耕地面积16.28%。有两个土属:青泥田和冷烂田。

2.1.2 砖红壤性红壤

亦称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成土母岩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部份凝灰熔岩。主要分布在外安溪海拔50~250米的低丘台地。面积618亩,占耕地面积的0.39%。多为旱作土壤,只有一个赤土亚类。有两个土属:乔土属,赤沙土属。

2.1.3 红壤

系地带性土壤,在海拔880米以下,为旱作耕地土壤。面积13171亩,占耕地面积的3.21%。只有一个红土亚类。有红泥土和红泥沙土两个土属。

2.1.4 黄壤

属亚热带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海拔880米以上中山地带,集中在祥华、感德、芦田等乡镇,成土母质以凝灰熔岩、花岗岩为主,在植被条件好、湿度大、气温较低的条件下经人为开垦而成,为黄泥土土壤亚类。面积7960亩,占耕地面积1.94%。有黄泥土和黄泥沙土两个土属。

2.1.5 潮土土类

分布在溪流河漫滩地和沙州地上,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养分含量丰富,多为农业旱作耕地。面积4115亩,占耕地面积1%,分为淤土和沙土两个亚类。

2.2 山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全县山地面积331.53万亩,山地土壤自东南向西北展布,呈砖红壤性红壤一红壤一黄壤地带性分布;同时境内地貌有低丘、高丘、低山、中山之分,又有呈垂直土壤分布规律。海拔300米以下,以砖红壤性红壤为主;250~700米则为红壤区;700~880米是红壤与黄壤的过渡性土壤——黄红壤;880米以上多为黄壤分布。

据山地土壤普查,县境内土壤有砖红性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性土等六个土类,十三个亚类、三十九个土属。

2.2.1 砖红壤性红壤

分布在3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面积14.95万亩,占山地面积4.16%。有赤红壤、粗骨性赤红壤两个亚类、五个土属。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流纹岩等。赤红壤亚类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地带。土层平均厚度13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3厘米,有机质含量1.44%,PH值5~5.6之间,大部分属水土流失区;粗骨性赤红壤分布在海拔200~300米,含有较多的石砾碎块。

2.2.2 红壤

是境内分布最广的自然土壤,面积270.04万亩,占山地面积83.22%。有红壤、黄红壤、暗红壤、水化红壤和粗饰性红壤五个亚类、二十四个土属。红壤亚类占山地面积35.38%,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10厘米,有机质含量1.85%,中等肥力。黄红壤占山地面积37.66%,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10.9厘米,有机质含量1.90%,肥力较高。暗红壤占山地面积2.64%,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12.6厘米,有机质含量1.65%,肥力较高。水化红壤占山地面积2.16%,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11.7厘米,有机质含量1.91%,肥力高。粗骨性红壤占山地面积5.08%,土层浅薄,平均厚度70厘米,腐殖质层厚6.3厘米。

2.2.3 黄壤

分布在800米以上的中山地区。面积38.77万亩,占山地面积11.95%,土层深厚,平均在12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9厘米,有机质含量1.90%,中等肥力。有黄壤、表潜黄壤、粗骨性黄壤三个亚类。黄壤亚类面积占山地9.73%,土层厚135厘米,腐殖质层厚9.0厘米,有机质含量1.94%。表潜黄壤占山地面积0.14%,土层厚15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2.0厘米,有机质含量2.0%。粗骨性黄壤占山

地面积2.07%,土层厚72厘米,腐殖质层厚9.1厘米,有机质含量1.71%,肥力较低。

2.2.4 黄棕壤、紫色土、石灰性土等土类

是在特定母岩母质上发育、成土条件下形成的,面积7299亩,占山地面积0.23%.县境内山地肥力,属一等肥力的山地面积14.39万亩,占4.43%;二等肥力面积282.86万亩,占87.17%;三等肥力面积27.24万亩,占8.22%。全县山地土壤肥力属中等水平。

3 安溪县土地利用现状及退化状况

3.1 土地利用现状

据《安溪县崩岗侵蚀综合治理规划》中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为30572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52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4%;园地面积258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6%;林地面积22039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2.1%;牧草地面积9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水域190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24%;荒地20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8%,未利用土地233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4%;居民点及其他用地14236公顷。人均土地面积0.3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24公顷。

3.2 土地退化状况

安溪县土地退化主要是土壤侵蚀,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面蚀――坡地上的表层土被分散的地表径流均匀侵蚀而出现层片状流失现象,占全县流失面积的81.3%;

(2)沟蚀――地表径流汇成小股集流沿水流方向切割冲蚀地表形成密布的小沟,占全县流失面积的9.1%;

(3)崩岗侵蚀――花岗岩低山丘陵区典型的水土流失类型,在一定坡度的流失坡地,由于径流的冲刷和地表水下渗,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土体向下崩落,在坡角形成松散的堆积物,占全县流失总面积的0.9%;

(4)水田隐匿――山排田、山垄田、岗坡田等由于缺少排灌设施,长期大水串灌、漫灌造成耕作层沙化、板淀。

根据安溪县水土办1996年普查结果,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 009.46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3%,其中轻度流失面积384.34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8.1%;中度流失面积269.61 km2,占26.7%;轻强度流失面积231.26 km2,占22.9%;极强度流失面积124.25 km2,占12.3%。侵蚀模数5 200~ 23 400 t / ( km2/a) 。其

中,安溪县因地处闽东南花岗岩区域内,崩岗侵蚀特别严重。据2002年初调查,安溪县崩岗4243处,分别占泉州市和福建省崩岗处数的85.4%和63.2%。分布在全县23 个乡镇,占全县乡镇总数95.8%,其中以官桥镇最为严重。据典型调查测算,安溪崩岗侵蚀模数为8×104~ 30×105 t/(km2/a)。

3.3 土地退化原因分析

引起土地退化的原因,包括人为活动和自然条件2个方面,其中乱砍滥伐森林、山坡乱垦种植以及开垦低水平、质量差的茶园,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而自然条件对水土流失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

(1)土壤和地质因素。安溪县地质构造处于政和-大埔断裂带和长乐、南沃断裂带之间,为福建东部新华厦系火山岩基底隆起带,全境岩石为中生代火山岩和燕山期的花岗岩。县境内较易引起水土流失的是由花岗岩和流纹岩风化的土壤。红壤质地粘重,抗蚀力差,不利于地表水的渗入,所以易被冲刷流失。

(2)气候因素。安溪县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光热条件较好, 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有利于岩石风化作用。同时该县雨水资源丰富且月际、年际之间变化较大,有明显的干雨季之分。在1年中,以6 月份雨量最多,达280~339 mm,11月份最少,仅38~39mm,相差6倍之多。降雨强度是引起土壤侵蚀最突出的因子。

(3)地形因素。地形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作用主要受坡度、坡长、坡向、坡形等因所影响。一般坡度越大、坡长越长, 则产生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越大安溪县地形复杂,地貌类型以丘陵、低山、中山主,其中海拔800 m以上的中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24.6%,500~ 800 m的低山占38.4%,500 m以下丘陵占37%。安溪县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呈台式的抬升,山势陡峻,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径流系数大,溪流湍急,为水土流失创造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4)人为活动的影响,造成和加剧了土壤侵蚀。一方面,破坏森林,坡地开发利用不合理,加之山地坡度、起伏度大,在开垦农地及茶园时多数没有达到高标准的要求,普遍存在地不平、埂不筑、田无岸、岸无草等现象,耕作粗放,水土极易流失。另一方面,基本建设项目忽视水土保持。开山、采石,修建公路,开发工业小区等基本建设项目中造成的大量弃土、废渣,不作妥善处理,往往冲进沟道,使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洪水泛滥成灾,加速土壤侵蚀。[林金堂,查轩.安溪县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1,21(2):59-62]

3.4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危害

(1)侵蚀地表,破坏水土资源;

(2)造成土地表土养分大量流失,引起地力衰退,如官桥的侵蚀坡,平均每年流失10 mm 厚的土层,表土尽失,土壤既旱且瘦,坡面老头松,10 a生树高只有1 m;

(3)冲毁、埋压、切割、蚕食耕地;

(4)淤塞库塘河道,破坏水利设施,甚至使河道淤浅,加剧洪水泛滥成灾。由于地表植被破坏之后,山坡土层由于没有枯枝落叶的保护而日渐浅薄,蓄水保水能力大大减弱,易造成“一朝大雨成涝,三天无雨闹旱”的局面。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城市生态景观,而且危及城市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4 安溪县茶园水土流失现状及对策[吴振福,林强.安溪县茶园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6):36-38] [张炳铃,安溪县茶园土壤养分特性评价[J].福建农业科技,2012(7):40-42]。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2011年,全县茶园面积4万公顷,茶叶总产量6.5万吨,涉茶总产值92亿元,涉茶人口80多万人,56%以上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茶业,2009~2011年持续名列“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第1位。

4.1 茶园水土流失现状

据调查安溪县茶园大部分分布在海拔500~1000 m的山地丘陵。茶园水土流失占全县茶园面积的72%。特别是2002年以来,山地新建茶园普遍存在机械开挖建园,超坡度开垦,出现“一开到顶”、“四面光”的现象。由于许多茶园采用清耕作业,园面裸露,易受到径流的冲刷,导致园内的梯田、道路、沟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梯坎出现崩塌,部分梯田面临报废。道路由于侵蚀沟的冲刷变得支离破碎,沟道崩塌、堵塞时有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生态环境堪忧。

据2005年安溪县水土保持监测部门在安溪茶园内布设的3个监测点共468个有效监测处理。经半年监测显示。土壤侵蚀平均0.51 cm, 相当于每年约有127.

5 t/hm2表层土壤受到侵蚀。大量的泥沙下泻导致了基地所在沟道出现淤积,影响了灌溉行洪。由于缺乏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茶园出现土壤沙化和贫瘠化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到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次茶比例加大,产量降低,已影响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2 安溪县茶园水土保持对策 [庄秀琴.安溪县茶园水土流失监测分析及防治对策[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6,19(3):69-71,林培贤,苏伟达,庄惠彬.安溪县梯田茶园水土

流失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6:73-74]

由于安溪县茶园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本区山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和茶园生

态环境的优化。为了使本区茶叶生产和茶园的水土保持协调好,结合安溪县实际情况,建设生态茶园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生态茶园也称“立体茶园”,是指在同一片茶园中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通过实施立体复合栽培,人为地创造良好的多物种生态环境,使茶树生长与茶园生态系统和谐统一,是保持茶叶可持续发展的新栽培模式。建设生态茶园的措施如下:

4.2.1 增加茶园空旷地植被

因地制宜地在茶园上风口、周围、道路、沟渠等茶园空旷地种植深根性林木、果树。在这些空旷处种植的林木要选种植株高大,挡风能力强,适应当地土壤、气候条件且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树木。在内安溪高海拔茶园可选种木荷、火力南、酸枣等;内安溪低海拔茶园可选种川楝、巨尾桉、火力南、楠木、枫香、香椿等。外安溪高海拔茶园可选种川楝、木荷、楠木、火力南、枫香、酸枣、香椿等;外安溪低海拔茶园可选种巨尾桉、天竺桂、楠木、川楝、酸枣等。

4.2.2 进行茶园合理间作

在茶园内合理间作,可以防止下暴雨时,水流对茶园内土壤的侵蚀,特别是在幼龄茶园,更应该选择合理间作。幼龄茶园,可根据立地条件,选择具有固氮作用的豆科作物或其他生长快的经济作物,进行合理套种。茶园套种既可增加茶园行间的绿色覆盖度,减少土壤裸露程度,避免土壤表面直接受雨水冲刷,又可增加茶园绿肥和经济收入。在选择黄豆、花生、甘薯、油菜等种植时,应合理密植,防止与茶树争肥争水。

4.2.3 种植护梯植物

在裸露、光秃的梯壁上,种植护梯绿肥或保护原有绿草,能减轻雨季雨水冲击和人为行走脱土,牢固梯壁,提高茶园保肥、保水能力。如种植百喜草、圆叶决明、红根草、爬地兰等。对于梯壁上原有的绿草,应定期进行台割,但切忌斩草除根。

4.2.4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

要做好茶园排蓄水系统设置,在茶园周围空旷地或田林交界处挖蓄水池或蓄水坑,以提高茶园抗旱保水能力。

4.2.5 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

加大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使《水土保持法》逐步深入人心,确实提高全民的水保意识。认真贯彻执行该法,积极推行茶园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制度,督促茶园开发建设单位或个人落实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加强对茶园种植的监管,坚决制止超坡度(>25°)开垦种植,对已超高、超坡度和低标准开垦的,要责令退耕还林或按“三保园”标准建设水保设施。严格执法,依法查处乱挖乱垦破坏水土资源案件。

土壤背景值及其采样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土壤背景值及其采样方法 土壤污染概念存在两种认识:一种是基于环境科学对土壤污染含义的解释,土壤污染概念存在两种认识:一种是基于环境科学对土壤污染含义的解释,指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累积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并对土壤功能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有害影响,境中污染物累积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并对土壤功能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有害影响,即以污染物含量及生态效应双重含义作为土壤污染与否及污染程度的评价标准;物含量及生态效应双重含义作为土壤污染与否及污染程度的评价标准;另一种理解则认为土壤污染程度是表征原始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基础上叠加的外源污染作用强度,土壤污染程度是表征原始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基础上叠加的外源污染作用强度,即以地球化学背景作为评价标准。 综上所述,学背景作为评价标准。 综上所述,土壤污染等级划分最理想的是通过不同污染等级能够反应人类活动不同强度、不同类别污染,又具有生态效应含义两个方面。 应人类活动不同强度、不同类别污染,又具有生态效应含义两个方面。 基准值具有地域性和成因性。 基准值具有地域性和成因性。 基准值存在一个基本单元,在这个基本单元内成因性与地域性达 1/ 7

到统一单元内成因性与地域性达到统一,基准值存在一个基本单元,在这个基本单元内成因性与地域性达到统一,区内元素服从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期望值(均值)可以代表该单元的地球化学含量。 态分布,正态分布的期望值(均值)可以代表该单元的地球化学含量。 三是基准值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 三是基准值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改变。 四是具有相对的代表性区域性的基准值由于以应用为目的,具有相对的代表性,四是具有相对的代表性,区域性的基准值由于以应用为目的,区域内无法以单一的函数确定地球化学元素的的分布特征。 无法确定有绝对代表性的数值,定地球化学元素的的分布特征。 无法确定有绝对代表性的数值,从而可能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数值作为其基准值。 土壤环境背景值与基准值有所不同,代表性的数值作为其基准值。 土壤环境背景值与基准值有所不同,它不仅含有自然背景的部分,还可能含有一定的面源污染物(如大气降尘等)。 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在一定的自然部分,还可能含有一定的面源污染物(如大气降尘等)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在一定的自然。 历史期间,一定的地域内土壤中某些原有或淮原有状态的物质丰度原有或淮原有状态的物质丰度[2]。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化学物。 环境基因组:人类对环境因子易感基因非常多,总称为环境基因组。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化学物在体内组织器官初级分布取决于血流量,再次分布取决于化学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填空) 排泄是环境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由体内向体外转运的过程,其主要途径是:①经肾随尿液排泄(机理:肾小球被动过滤,肾小球重吸收和主动转运);②随胆汁进入小肠的环境化学物有两种去路: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进入肠肝循环。(填空) 毒物动力学: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外来化学物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和过程。分为线性动力学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生理性毒理动力学模型。共氧化作用:在机体内的花生四烯酸经氧化作用形成前列腺素,在此氧化过程中,某些外源化合物可同时被氧化,即共氧化作用。 代谢饱和:机体吸收毒物后,随毒物在体内浓度的增高,单位时间内代谢酶对毒物催化代谢所形成的产物量也增大,但当毒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其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量就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称为代谢饱和。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致死剂量:指以机体死亡为观察指标而确定的外源化学物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较为简单的定义是指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指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MLD或MLC或LD01):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或LC0):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半效应剂量:指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某项生物学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 联合作用的类型及评定方法: 作用类型: 相加作用:多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是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这种作用称为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各化学物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这种作用称为协同作用。 增强作用:一种环境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毒性,但能使与其同时进入机体的另一半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增强,这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拮抗作用:两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时,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毒性作用强度低于各自单独作用的强度之和,这种作用称为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化学物作用于机体,各自的作用方式、途径、受体和部位不同,彼此互无影响,仅表现为各自的毒性作用,对此称为独立作用。 评定方法: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效应线图法。

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一、土壤污染与疾病 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之间的过度地带,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重要环节,是结合环境各介质的枢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及其食物链的首端,又是许多有害废弃物的处理和容纳的场所。 (一)土壤污染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分类,① 生物污染:包括各种病原体;② 有害化学物质污染:包括各种有毒元素及放射性物质等。 1.土壤污染的来源 (1)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又称水型污染,是土壤污染主要的来源。 图北京的水污染 (2)城市垃圾和工业废渣污染:又称固体废弃物型污染。 图城市垃圾

(3)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称大气型污染。大气中的污染物自然沉降或随降水而降落进入土壤。 (4)其他: 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农药、化肥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施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是造成土壤被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污染的主要原因医|学教育网整理。 2.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被污染后,常表现出以下特点: (1)影响的综合性:污染的土壤不仅直接造成组成、结构和理化与生态特性的破坏,而且可以污染农作物、水体而对人产生间接影响。通常可检查对农作物、水体的影响来判断土壤污染的严重程度。 (2)危害的长期性:土壤污染后到造成健康危害的后果,常常要经过一个较长久的时间,使人不易察觉。 如日本神通川地区痛痛病的出现和确诊,是经过了数十年才弄清楚的。因为含镉废水污染土壤、迁移到水稻、并在人体中畜积达到致病的浓度是需要时间的。 (3)污染物变化的复杂性: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转化、迁移过程甚为复杂,不仅取决于污染物的理化特性,而且更受土壤的理化特性、微生物组成以及气象条件的影响医|学教育网整理。重金属进入土壤后,有的被吸附、有的被络合成难溶络盐,可长期存在土壤中。有机化合物如有机氯农药DDT等,在土壤中也分解缓慢。土壤一旦被污染,消除污染的过程需很长时间。 (二)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1.生物性污染的危害土壤的生物性污染仍然是当前土壤污染的重要危害,影响面广。 (1)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人体排出的含有病原体的粪便污染土壤,人生吃在这种土壤中种植的蔬菜瓜果等而感染得病(人-土壤-人)。许多肠道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10天至数十天,肠道病毒可存活2~4个月,寄生虫虫卵在土壤中存活时间更长。 (2)引起钩端螺旋体病和炭疽病:含有病原体的动物粪便污染土壤后,病原体通过皮肤和粘膜进入人体而得病(动物-土壤-人)。钩端螺旋体的带菌动物有牛医|学教育网整理、羊、猪、鼠等。炭病杆菌抵抗力强,家畜一旦感染了炭病并污染土壤后会在该地区相当长时间内传播此病。 (3)引起破伤风和肉毒中毒:天然土壤中常含有破伤风杆菌和肉毒杆菌,人接触土壤而感染(土壤-人)。这两种病菌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能长期存活。 2.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土壤中重金属或类金属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是通过农作物和水进入人体的。由于工业废水未经过任何处理进行灌田,使土壤中积累有害重金属的量及种类增多,造成严重危害。 (1)镉污染:日本发生的痛痛病就是长期食用含镉大米引起的慢性镉中毒。 含镉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进行农田灌溉,可在农田中不同程度的蓄积,土壤中的镉有水溶性和非水溶性两种,前者易被农作物吸收,后者则不易被吸收,但两者可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相互转化:如土壤的pH值呈酸性时,镉的溶解度高,在土壤中易于移动;土壤呈碱性时,镉不易溶解,作物难以吸收。稻谷、蔬菜等农作物可从土壤中吸收、浓集可溶性镉。长期摄入小剂量镉,可引起以肾小管损害为主的肾功能及形态障碍,表现为低分子蛋白尿和蛋白尿、尿中磷酸盐、氨基酸和糖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由退化到坏死、管腔扩大、间质纤维化等,肾动能受损后引起维生素D代谢障碍,进而影响了钙代谢及骨骼的病变。患者多为40岁以上的多胎生

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题答案

《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土壤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 身的化学元 素组成及其含量。 2、农药残留期:指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75%-100%所需的时间。 3、固体废物: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 无法被利用 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 4、土壤净化能力: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 壤环境中的 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能力。 5、稳定化技术:指通过化学物质与污染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为不溶态的过程。 :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6、POP S 中持久存在 的,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 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学污染物。) 7、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也不使

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8、农药半衰期:指施药后附着于土壤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9、城市生活垃圾:指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10、土壤生物污染: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11、客土:指在被污染的土壤上覆盖上非污染土壤。 12、农药光解作用:土壤表面因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能而引起农药的分解过程。 13、土壤污染: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14、异位修复技术: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原地处理和异地处理的过程。 15、面源污染: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 16、污泥:指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质以及从污水表面撇出浮沫的残渣。 17、土壤环境污染源:指土壤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物污染源。 18、痛痛病:指人们长期食用镉含量超过1mg/kg的大米,而使镉在人体内累积所导致的一种骨骼疼痛的病症,也称骨痛病。 二、简答题

河南省主要元素的土壤环境背景值_邵丰收

N ●能源环保●表1 河南省土壤A 、B 、C 层背景值统计量及范围 单位:mg /kg (另注明者除外) 层 样 统 元 点 计?素 次 数量算 术几 何平均值标准差平均值标准差分布类型95(%)范围值 层 样 统 元 点 计?素 次 数量算 术几 何平均值标准差平均值标准差分布类型95(%)范围值Cu Pb Zn Cd Ni Cr H g A 40720.0 5.919.9 1.35对11.0-36.1B 25721.7 6.421.3 1.36对11.5-39.2C 33820.7 6.820.6 1.44对10.03-42.49A 40722.3 5.321.8 1.27对13.6-35.0B 25721.5 4.921.0 1.28对13.0-34.1C 33821.3 5.420.8 1.30对12.4-34.8A 40762.513.561.9 1.25对40.1-95.7B 25763.013.962.2 1.27正35.3-90.6C 33863.113.962.9 1.25正35.4-90.9A 4070.0650.0210.065 1.4对0.034-0.124B 2570.0620.0220.060 1.5对0.030-0.121C 3380.0580.0220.057 1.5对0.027-0.120A 40727.47.927.3 1.31对16.0-46.4B 25729.77.9129.1 1.31正13.9-45.5C 33829.68.930.0 1.33对11.9-47.3A 40563.214.462.5 1.26正34.5-91.9B 25665.815.065.4 1.25对42.0-102.0C 33565.318.164.8 1.31正38.2-109.8A 4070.0250.0130.026 2.0对0.007-0.097B 2560.0450.0140.025 2.0对0.007-0.093C 3360.0200.0110.020 2.0对0.005-0.076As Co V Mn F 有机质(%)p H A 4079.83.99.4 1.6对 4.0-21.7B 25711.04.310.4 1.48正 2.5-19.5C 33810.64.810.2 1.57正 1.1-20.2A 40711.53.611.3 1.39对 5.8-21.8B 25712.13.811.8 1.38对 6.2-22.5C 33812.33.912.2 1.43对 6.0-24.5A 407118.747.3118.21.575对47.6-293.1B 257106.438.4107.41.569对43.6-264.5C 337110.439.2112.01.553对46.5-269.9A 407567158570 1.35对316-1029B 257597189590 1.35对324-1075C 338618230605 1.44对293-1250A 407439139442 1.42对221-888B 255457159454 1.43对224-921C 336477167474 1.44对229-984A 382 1.390.83 1.35 2.13对0.30-6.10B 2550.760.490.71 2.2对0.15-3.32C 3340.590.370.57 2.5对0.10-3.35A 3737.71.07.6 1.2正5.8-9.6B 2298.00.78.0 1.1正6.6-9.4C 3067.90.87.9 1.1正6.4-9.4表2 国内外土壤环境背景值对比表 单位:mg /kg (另注明者除外) 元素 符号国内土壤背景值国外土壤背景值河南省土壤背景值黄河下游潮土背景值全国土壤背景值日本土壤背景值美洲大陆连片地区世界土壤背景值中位数95%范围值平均值95%范围值中位数95%范围值几何均值算术均值中位数全距中位数全距Cu 20.011.0-36.121.420.6-22.220.77.3-55.125.5024.8217<1-700302-250Pb 21.813.6-35.014.413.9-14.923.510.0-56.118.1017.1219<10-700352-300Zn 62.540.1-95.765.163.4-66.868.028.4-161.157.3054.8960<5-2500901-900Cd 0.0640.034-0.1240.0910.088-0.0940.0790.017-0.3330.380.330//0.350.01-2.00Ni 27.316.0-46.424.924.1-25.724.97.7-71.019.3018.5819<5-700502-750Cr 63.334.5-91.953.652.4-54.957.319.3-150.228.3025.67541-2000705-1500H g 0.0260.007-0.0970.0220.020-0.0240.0380.006-0.272////0.060.01-0.50As 9.8 4.0-21.712.9412.57-13.329.62.5-33.57.20 6.827.2<0.1-9760.1-40.0Co 11.2 5.8-21.810.259.87-10.6311.64.0-31.2//9.1<0.3-7080.05-6.50V 112.747.6-293.1//76.834.8-168.2//80<7-500903-500M n 560316-1029600578-623540130-1786450.3431.99600<200-7000100020-10000F 433221-888453441-463453191-1012////20020-700有机质(%)1.290.30-6.10/ /2.00.3-13.2//////p H 7.95.8-9.6//6.84.1-10.4//////河南省主要元素的土壤环境背景值 河南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邵丰收 周皓韵 摘要 根据《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成果,给出了河南省境内Cu 、Pb 、Zn 、Cd 、Ni 、Cr 、Hg 、As 、Co 、V 、M n 、F 、有机质等 元素(项目)的背景值,分析了背景值在剖面上的分部特征,并与 国内外背景值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土壤 元素 背景值 1 背景值概况背景值的概念始于地球化学,常被理解为克拉克含量,也称 地球化学丰度。在环境科学中,背景值表征岩石、土壤、水、大气、 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本身固有 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反映环境原有状况。土壤环境背景值即 是土壤在其自然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物理、化学特征。土壤环境背 景值的研究,对于评价区域性环境质量,制定各类环境标准、法 规,研究各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而预测、预报 环境污染的发展与变化趋势,制定环境治理计 划,合理规划工农业发展布局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外自60年代即有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开始了土壤背景值方面的研究,国内从70年代由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在北京、南京等地开展了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在1987年国家还将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列为“七五”重点科技课题进行攻关。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起步较晚,仅有省科学院地理所于1980-1982年间 进行了主要针对农业项目的背景值调查。 2 《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课题概 况《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是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项目编号75-60-01-01)河南分课题(合同号75-60-01-01-13)的扩大和延伸,在完成国家课题下达的河南省内 86个土壤剖面环境背景值调查与研究基础上,将研究对象扩大到全省12个主要土类407个土壤剖面,分析样本数1047个,共取得有效实验数据17178个。课题于1987年2月开始,1996年6月结束,1996年11月通过河南省环保局主持的成果鉴定。1997年5月获得河南省环保局一九九七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11月,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 河南省土壤元素背景值表示方法土壤元素背景值有多种表示方法,一般按其在土壤中的丰度,即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的算术平均值来表示。《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采用《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课题组规定的方法,以数学期望值(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中位数等)来表示背景值集中的趋势,用相应的标准差来表示其离散程度,并据以建立背景值的表达方式,其数学处理过程如下:①对元素测定的原始数据进行顺序量统计,用偏度峰度法确定分布类型。 ②根据分布类型,剔除异常值:对于分布类型属于正态分布的元素,剔除X -±3S (X -为算术平均 值,S 为标准偏差)以外的异常值;对 于对数正态分布的元素,剔除M /D 3 ~M D 3(M 为几何平均值,D 为几何 标准偏差)范围以外的异常值。③根据分布类型,确定背景值表 达方式和参数:对于属于正态分布的元素,用X -±2S(X -表示95%置信度的背景值范围;对于属于对数正态分布的元素,用M /D 2~M D 2表示95%置信度的背景值范围。 4 河南省土壤主要元素的环境背景值按上述原则确定出的河南省A 层(表层)、B 层(淀积层)、C 层(母质层)土壤环境背景值见表1。为便于与国内外土壤环境背景值进行比较,将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及国内外部分地区土壤环境背景值主要统计量列于表2。由表1可以看出:各元素在土壤垂直剖面中(自上而下)的含量变化的总趋势为:Cu 、Zn 、Ni 、Cr 、As 、Co 、M n 、F 、p H 基本呈现增高趋势,Pb,Cd,Hg ,V ,有机质呈现降低趋势。由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除钒(V )的范围值上限略为偏高外,大都在全国土壤背景值含量范围之内;与黄河下游潮土区背景值相比较,各元素范围值上限均明显偏高;与日本土壤背景值比较(以中位数与其几何均值比),Cd 明显偏低,Cr 偏高,其余项目接近;与世界土壤背景值比较(中位数相比),Cd 、Ni 、Pb 、Hg 、M n 明显偏低,F 略微偏高,其余项目较接近。 5 主要参考文献 5.1 河南省环境保护研究所《河南省土壤环境背景研究》1996年6月 5.2 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编《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 5.3 李健、郑春江等《环境背景值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年 5.4 中国环境监测站《“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全国土壤背景值》研究参考资料(一)~(三)1988年(内部资料)本栏责编 任瑞芳·29·

浅谈土壤污染与人体健康

浅谈土壤污染与人体健康 摘要:土壤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在我国土壤污染问题非常严重,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土壤污染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并危害人体健康。本文阐述了我国土壤污染来源、土壤污染特点、土壤污染现状以及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且给出了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土壤污染;来源;现状;特点;人体健康;防治措施 一、简析土壤污染 1、土壤污染的定义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使得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以至于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并直接或间接的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1]。 2、土壤污染来源 土壤污染物来源主要有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农药施用、大气沉降、生活垃圾堆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及矿产资源开放和炼制等。 2.1 重金属污染物 重金属是指密度大于6%cm3、原子序数大于20的金属元素[2]。它们天然存在于自然界的岩石和土壤当中,随着污染的发生,其浓度不断上升。常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有砷、铬、镉、铜、汞、铅和锌等。这些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金属采矿、金属冶炼、金属工业、金属腐蚀、垃圾废物的处置、农业污染源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2.2 石油烃污染物 石油烃污染物主要是一系列直链和支链饱和烷烃,包括甲烷、乙烷、丙烷等以及芳香烃物质苯及苯的化合物,构成了土壤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而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燃料储藏、运输过程以及交通事故造成的泄漏,导致土壤污染;使用过剩的润滑油的土地处置;煤的不适当储藏导致土壤污染;工业场所有机溶剂的排放和泄漏; 2.3 有机污染物

湖大环境工程环境毒理学考研真题简答题整理(2002-2014)

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基础。 环境毒理学的基础包括医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 2、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 (environmental pollutant)。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 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 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 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简述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和研究意义。 答:污染物的迁移(transport of pollution)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 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污染物的迁移规律: Ⅰ机械性迁移,包括气的机械性迁移、水的机械性迁移和重力机械性迁移。 Ⅱ物理-化学性迁移:①风化淋溶作用:是指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作用使岩石、矿物中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其作用的结果是产生游离态的元素离子。②溶解挥发作用;③酸碱作用;④络合作用;⑤吸附作用;⑥氧化-还原作用。 Ⅲ生物性迁移①生物浓缩:指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叫生物富集。②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而使浓度系数不断增

环境毒理学题库

一、填空题 1.接触频率与期限:分为三种,即。 2.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处置包括_____、_ ___、 _和_____四个过程。 3.毒物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有___、__、_____和__ _。 4.机体最重要是排泄器官是: 5.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6.有机酸主要在内被吸收,有机碱主要在被吸收。 34.凡是分子量小的()水溶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滤过 35.凡是逆浓度梯度而转运需要载体能量,脂溶性大分子量的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 方式 36.凡是脂/水分配系数大,非离子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方式 37.凡是水溶性的化合物,分子量大的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通过 生物膜方式 38.凡是液滴或大颗粒的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39.葡萄糖由胃肠道进入血液,由血浆进入红细胞再进入神经组织,一系列通过 生物膜的方式 40.铅、锰、镉、砷、铊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主要的体内屏障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营养物质通过的方式透过胎盘进入胎儿,而大部分环境化学物透过胎盘的方式是。 9.化学物危险度评价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四个部分组成。 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 5.化学致癌的三阶段论中的三阶段是指: 3.根据致癌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方式可分为 与细胞恶性转化有关的基因主要有___和____。 大气污染物可分为两类:土壤污染的特点是隐蔽性、蓄积性、恢复难。 血液是金属元素在体内转运的主要介质。 体内的铅90%以上存在于骨骼内。 二、选择题 1吸收速度最快的是: A:皮下注射B皮肤涂布C:经口摄入D:腹腔注射 2.一下那些物质不容易在骨骼中沉积:() A:氟B:铅C:锶D:Hg 3.生物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是:() A.心脏 B.肾脏 C.肝脏 D.肠胃 4.以下可通过钙转运系统吸收的是() A.铅 B.铬 C.锰 D.铁 5.急性毒性实验的观察时间是:( ) A:7天B:14天C:30天 6.外来化合物的概念是()。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 E.以上都是

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简述土壤污染及其 防治措施

结课论文 题目: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姓名:程旭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农学系 年级专业:级园艺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王玉芬 12月31日 摘要 本文在综述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和修复方法。指出了当前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严峻,危及粮食生产、食物质量、生态安全、人体健康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认为以预防为主,预防、控制和修复相结合是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土壤环境保护策略。 关键词:土壤污染,预防,控制,修复

引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土壤资源承受的因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土壤退化、气候变化和污染种种等的压力逐渐增大。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它要素的关键环节,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但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有的地方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也会进入土壤,使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污染问题之一。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防治土壤污染刻不容缓。 1土壤污染的含义和特点 1.1 土壤污染的含义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

环境毒理学word版

第七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微生物生态学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称作环境微生物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和揭示微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包括动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功能表达规律,探索其控制和应用途径。主要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种群组成、数量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微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功能,以及微生物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功能等。 微生物生态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好地发挥微生物的作用,更充分地利用微生物资源,为解决人口膨胀、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生态学理论基础和方法、技术手段等,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in soil) (一) 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 1. 营养丰富 2. 水分满足 3. 酸碱度, 渗透压 4. 氧气 5. 温度 (二)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1. 种类分布 异养种类较多细菌90-230kg/亩 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2. 垂直分布 5-22cm 数量最多 逐渐减少,2m深处几个/克 3. 数量和种类随季节而变化 4. 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 二. 水体中的微生物(in water) (一) 淡水中的微生物 1. 来源: 土壤、雨水 2. 数量和种类: 贫营养细菌(oligotrophic bacteria) 兼性贫营养细菌 富营养细菌 硫细菌、铁细菌、色杆菌属 微球菌属 3. 饮用水的卫生标准 大肠菌群:100ml不得检出 粪大肠菌群: 100ml不得检出 细菌总数:100个/ml 4. 水体中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营养、温度、溶解氧 5. 人类活动对水体的影响 6. 保护水资源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 2、责任单位 株洲高科集团有限公司。 3、治理范围 株洲市天元区栗雨片区位于天元区北端栗雨工业园内,其中受重金属污染的区域范围周围道路包括黑龙江路、规划二路、湘芸路、沿江北路、西环线、珠江北路,总面积313.2万平方米。该区域目前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是工业用地、商业住宅综合用地和未利用地,根据株洲市规划,该区域主要规划为居住、办公、公共绿地、工业、市政设施、综合等用地。 4、治理思路 区域内土壤主要是镉超标和铅超标,其中镉超标5倍以上的土壤面积为100%。 (1)对栗雨片区重金属重度污染土壤进行稳定化处理,稳定化处理采用不溶出性土质覆盖固化施工法。

(2)对于栗雨片区部分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超过HJ350-2007中B级标准)和作为教育用地的含重金属土壤,送至土壤修复中心采用淋洗法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土壤可以根据栗雨片区规划在重要区域进行回填。 经上述处理后的土壤质量符合或经治理后符合功能转换相关要求,可进行功能转换,按株洲市规划,将转换为居住、办公、公共绿地、工业、市政设施、综合等用地。 5、治理规模 栗雨片区重度污染土壤约占总污染土壤的100%。根据现状调查和分析(具体见7.5节),得出栗雨片区土壤污染的概况如表3-1: 表3-1 栗雨片土壤污染现状明细表 污染土壤治理工程规模用面积乘以平均深度得出土方量,土方量乘以容重的出土壤总质量。经计算得出: 治理以Cd为主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313.2万平方米,平均深度0.25米,约合78.3万立方米,其中75.95万立方米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固化处理,对污染严重(超过HJ350-2007中B级标准要求的)、土地规划用途为教育用地范围内的2.24万立方米受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清洗处理。

环境毒理学考试资料

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体、土壤中已经存在或者即将进入的有害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的剂量;污染物毒性的大小;机体毒性反应的强弱。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以及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与毒性大小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相关因素。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试验和整体内实验,结合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体外试验分为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四种水平;整体实验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毒性实验。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有三种:机械性迁移、物理-化学性迁移、生物性迁移。 生物性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收、吸附、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生物性迁移有三种形式: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 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这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在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该种污染物的浓度/环境中该种污染的浓度) 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着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其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生物积累系数(BAF)=生长发育前阶段污染物的浓度/生长发育后阶段污染的浓度)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数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系数(BMF)=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而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有三种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化学转化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为主;在水体中的转化以氧化-还原反应和络合水解反应为主。土壤中,在pH较低时,金属溶于水而成离子状态易于迁移;在pH较高时,金属易与碱性物质化合,呈不溶态沉淀难迁移(游离金属离子和脂溶性金属络合物是金属产生毒作用的主要形态)。 脂溶性污染物,以被动扩散吸收;水溶性污染物,以特殊转运吸收。 生物转化:污染物通过生物相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而发生转化的过程。污染物生物转化的结果:1.使大部分有机污染的毒性降低,形成更容易降解的分子结构;2.使部分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增强,形成更难降解的分子结构。 各种环境污染物与机体接触后,在体内的全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吸收、分布、排泄使外来化学物在体内发生位移,称为生物转运;代谢过程使污染物发生化学结构和性质的改变,转变成新的代谢产物,称为生物转化。生物转运是污染物质反复多次透过生物膜的过程。细胞膜主要是由类脂质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各种蛋白质镶嵌在类脂层内或附在膜表面上。蛋白质有多种功能,有的是转运膜内外物质的载体,有的是接受化学物质的受体,有的是具有催化作用的酶,有的是能量转换器。膜上具有亲水性膜孔。 毒物代谢动力学:用数学方法研究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随时间而发生的量变动态规律,即研究毒物代谢的量变的经时过程,目的在于了解毒物在体内消长的规律,从而对毒物安全性评价提出科学依据。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机体时,能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或剂量虽微,但累积到一定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 毒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 1.被动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用载体,不消耗能量) 2.滤过(通过膜孔,以水为载体,不消耗能量) 3.主动转运(逆着浓度梯度,蛋白载体,消耗能量) 4.易化扩散(顺着浓度梯度,蛋白载体,不消耗能量) 5.膜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吐作用—细胞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 毒物吸收的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气溶胶和颗粒状物质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吸收,吸收情况与颗粒大小有关。颗粒直径>5um的粒子在鼻和支气管树中沉积;颗粒直径<5um的微粒,粒子愈小,到达支气管树的外周分支就愈深;直径≤1um的微粒,附在肺泡内;极小的微粒(0.01—0.03um),由于布朗运动速度快,附在较大的支气管内。

土壤环境学

土壤环境学 1、土壤环境学的的研究内容!(P2) (1)从环境学角度研究环境土壤的物质组成、环境结构,和环境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 (2)从系统论和环境地球化学观点来研究环境土壤内部各子系统间、地球表层环境系统中土壤与其他子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3)从生态系统观点研究土壤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对生物的生态 效应和环境效应。 (4)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 (5)土壤环境的评价、区划、规划和管理的原则个方法,土壤环境的预测与调控,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对策与措施研究。 2、讲述土壤胶体性质及其对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P16) 答:性质:(1)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2)土壤具有电性:(3)土壤胶体的凝聚性和分散性。影响:(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吸附:①电荷数:离子电荷数越高,阳离子交换能力越强。②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同价离子中,离子半径越大,水化离子半径就越大,具有较强的交换能力。不同种类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的顺序为:有机胶体>蒙脱石>水化云母>高岭土>含水氧化铁、铝;(2)土壤胶体的阴离子交换吸附:阴离子的交换吸附比较复杂,它可与胶体微粒或溶液中的阳离子形成难溶沉淀而被强烈地吸附。各种阴离子被土壤吸附的顺序如下:氟离子>柠檬酸根>磷酸根>硅酸根>碳酸氢根>醋酸根>硫酸根>氯离子>硝酸根。 3、简述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意义与实际应用。(P26) 答:研究意义:(1)土壤环境背景值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土壤是否污染综合评价的基本依据。(2)土壤环境背景值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3)土壤环境背景值也是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依据。(4)在土壤利用及其规划,研究土壤生态、施肥等,土壤环境背景值也是重要的参比数据。应用:(1)土壤环境背景值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数据;(2)利用土壤环境背景值预测土壤有效态元素的含量;(3)利用土壤元素活性可推算出土壤中有效态元素的全量;(4)土壤环境背景值与人类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4、何为土壤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的特点和危害?(P45) 答:定义:当土壤环境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土壤环境自净能力或当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积累量超过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时,即为土壤污染。特点(P53):1隐蔽性和潜伏性;2积累性和地域性;3不可逆性和长期性;4治理难而周期长。危害(P54):1土壤环境污染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2土壤环境污染导致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下降;3土壤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4土壤环境污染危害生态环境。 5、概述土壤环境污染生态毒理学诊断方法?

土壤组成

第二节土壤组成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从土壤组成物质总体来看,它是一个复杂而分散的多相物质系统。固相主要是矿物质、有机质,也包括一些活的微生物。按容积计,典型的土壤中矿物质约占38%,有机质约占12%。按重量计,矿物质可占固相部分的95%以上,有机质约占5%左右。典型土壤液相、气相容积共占三相组成的50%。由于液相、气相经常处于彼此消长状态,即当液相占容积增大时,气相占容积就减少,气相容积增大时,液相所占体积就减少,两者之间的消长幅度在15—35%之间(图1-6)。 一、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一)土壤矿物质的类型及性质 1.原生矿物土壤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土壤原生矿物的种类和含量,随母质的类型、风化强度和成土过程的不同而异。土壤中的粉砂粒、砂粒几乎全是原生矿物(图1-7)。土壤的原生矿物,除构成土壤的大小颗粒外,还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它的类型和它的相对稳定度及其化学成分如表1-2。 土壤原生矿物种类主要有: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和磷酸盐类矿物。 1)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土壤原生矿物中以硅酸盐、铝硅酸盐类占绝对优势,一般为晶质矿物。常见的有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和橄榄石等类。 (1)长石类长石类矿物占地壳重量的50—60%,占土壤重量的10—15%,是岩石中分布最广的一类矿物。从化学成分上看,长石是钾长石(KAlSi3O8)、钠长石(NaAlSi3O8)和钙长石(CaAl2Si2O8)的固溶体。K、Na含量多而Ca少的称碱性长石,Ca和Na多而K少的为斜长石。自然界纯钾长石很少,大多含有部分钠长石。长石风化可产生高岭石,二氧化硅和盐基物质(如钙、钾、钠等)。钾长石含氧化钾16.9%,是土壤中钾素的重要来源。 (2)云母类占岩浆岩矿物4%,常见的有白云母[KH2Al3(SiO4)3]和黑云母[KH2(MgFe)3 Al (SiO4)3]。此外,还有金云母[KMg3(AlSi2O10)(OH)2]、钠云母[NaAl2(AlSi3O10)(OH)2]、锂云母[KLi2Al(Si4O10)(OH)2]等。白云母和黑云母在理论上含K2O分别为118克每千克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