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伯牙绝弦》评课稿

《伯牙绝弦》评课稿

《伯牙绝弦》评课稿
《伯牙绝弦》评课稿

《伯牙绝弦》评课稿

辽远小学:幸敏人们常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这一课的?门道?在哪?张挺松老师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能收获些什么?从古诗教学的角度,我们要学些什么?

本着这一想法,我把听课记录反复看了三遍。我认为这一课体现了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从教课文转向教阅读的理念,同时,这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从中,我体会到了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古诗文教学的目标定位要准。

有人说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那备课中在推敲目标时就应力图明确,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应紧紧地扣住学段,牢牢地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

其实在赏析文章的绝美之时,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教学目标?。对于小学而言,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除了感受文本语言的凝练典雅,故事的内容的震撼之外,还应教给学生学习古语言的方法。从张

老师的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老师的目标定位非常准确。他能结合课文的特点确定了如下几个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让学生初知文言文大意,渗透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3、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同时,他还准确地把握好学生的年段目标,关注了高年段学生篇章训练的要求,安排了课后练笔——以?绝弦?为线索,体会?知音?情深。

二、古文教学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1、教给学生朗读古文的方法。

让学生初读后,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学生感到阅读有难度时,张老师能及时给予帮助,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为学生示范读,还划分节奏,帮助学生朗读,学生很快就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了。张老师还提醒学生,读古文,不但要读准字音,还应该读出古文的味道,读出其韵味,学生又像模像样地读起来。可见在古文教学中,老师应当给予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这样学生不仅能读通,还能为读懂打下基础。有了方法,学生读其他的古文也才能触类旁通。正如古人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教给学生理解古文词句的方法。

古文语言凝练,难懂,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方法十分重要。在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句、词句时,张老师能再次为学生支架,告诉学生可以利用文中的?注释?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可以通过?换词?来理解。如?善?字,前文中?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的?善?,老师让学生联系下文理解,是?善于、擅长?

的意思,而在下文中,出现的?善哉?,老师又让学生换词为今天所说的什么来理解。学生很快就答出是?妙、棒、好极了?。这样一来,老师是在告诉学生理解古文中的字词,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和换词的方法进行理解。

3、为学生介绍人物背景,补充资料,这也是理解古文的一个好方法。

学生对于古文中出现的人物背景是相当陌生的,所以张老师能及时出现俞伯牙的相关文献记载,为学生补充人物背景介绍,大量地拓展资料,让学生理解了俞伯牙的琴技之高超,为?知音?之情谊打下了铺垫,可见介绍人物背景,补充资料,这也不失为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一个好方法。

4、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来理解古文的方法。

课堂中,老师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老师的语言生动地渲染,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建构。在这一课中,不论是导读,引读,自读,还是配乐读,张老师都始终让学生诵读不离语境,引读不脱导言。如?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多么磅礴的气势啊!钟子期能听之,你能读之否??又如?古人常将自己的琴言事,势将自己的心声融入到琴中去,伯牙说自己有高山般远大的志向,江河般宽广的胸怀,而这些子期都听明白了,所以他发自内心的赞叹,同学们,我们也来发自内心地赞一赞伯牙吧!?这些

话语都能让学生沉浸在浓浓的语言环境中,激发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文本的气势,古文的韵味。

5、结合文本,激发学生的想象,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学生脑海中形成的画面是鲜活的,具体的,古文语言凝练,需要借助画面去理解,所以让学生结合文本发挥想象,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

三、古文教学也应增强读写意识和语言积累意识。

学习语文,就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文本只是一个学习语言的媒介,老师怎样通过这一媒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言的乐趣尤为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提供平台,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所以让学生在感悟大意的同时,不要忘了结合文本,找准切入点,进行语言训练,并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如课中除了安排课后练笔外,还结合内容进行了拓展训练: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_____ 炊烟 ______清风_____ 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这就是在用教材教学生运用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总之,从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 教者得法,学者愉悦,教者授之以法,学者受益无穷。

《伯牙绝弦》的评课稿

辽远小学:幸敏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之际,又迎来了春的喜悦,春的美好。这就是上午张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张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悲叹伯牙子期千古知音的情感。

走进张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张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以读代讲回归自然

五次的朗读看似简单读,却是层层递进:第一次的字正腔圆的读,读准字音,感受古文的拗口;第二次的有板有眼,在教师范读得基础上让学生注意停顿,了解古文该怎么读;三读课文,有滋有味,意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读的质量,理解课文内容;第四次的分角色代入式朗读理解知音;第五次齐读结束,真情流露。这样的朗读设计,让学生慢慢地读正确了,读通了,读明白了,使读有了层次。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

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二、以讲故事理解课文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两个人……来感受课文内容,巧妙的解决了课文内容理解与故事复述。

三、抓住重点品出意境

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在简洁凝炼、短小精悍的古语言中细细品味其丰富的内涵,理解两个?善?字的不同意义,辨别找到?志?与?念?的近义关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你读出了什么。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四、课外拓展画龙点睛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阅读课外资料了解故事。设计写作深化知音文化,伯牙独自一人来到高山上,面对大海,看到江水滚滚而来,孤独的地坐着,你是他的家人,你来劝劝他,想对他说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教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动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什么叫?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作了很好的铺垫。

五、课前游戏精心设计

课前词语游戏?清风徐徐?、?流水淙淙?、?杨柳依依??皎皎明月?等,精心设计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为教学中的分角色朗读埋下伏笔。

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几点建议:

1、多次的朗读设计中如果能要求读出古文的味道会更好。

2、理解两个?善?字的不同意义,辨别找到?志?与?念?的近义关系,如果能就此引导学生明白古人连续用语气词的用心所在,读出了语言背后人的心情,猜测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上出了语文课的?厚实?感会更好。

3、看似精心设计的课前词语游戏,引用到课内分角色朗读时,?清风徐徐?、?流水淙淙?、?杨柳依依??皎皎明月?等,伯牙鼓琴志在清风说成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生答: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深究下去其实并不恰当。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作为结尾:如果说上课老师是善教的?伯牙?,我们努力做一名善听的?子期?。谢谢大家!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教师:为什么六年级有那么多班,独独选择你们班,我憋了很久。 学生:这不简单吗,因为我们班是最优秀的。 教师:这么自信的话,为什么不自信的说。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戴眼镜的喜欢周杰伦的,你们呢? 学生:不喜欢,因为听不清楚。 教师:我特别喜欢,这里有首曲子,听一听,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教师放音乐。) 学生:流水潺潺。 学生:听见了树林里鸟叫。 学生:青蛙叫。 生:欢乐的心情。 生:蝴蝶翩翩起舞。 生:所有动物在起舞,天籁之音。 教师: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这是发生在2019多年前,初秋时候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 生读生评:不够自信。 教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另一生读,师评:头一次学就把最难度的字音读这么正确。

(点评:当听钱峰老师说要上古文,觉得吃惊:小学生能理解古文吗?古文如此难懂,该怎么上?一上课,钱峰老师幽默的言语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钱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时,能及时灌输进古文的朗读方法:字正腔圆,为学生下面整读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古文的学习方法,钱老师在点评完后,我认为可以再次点拨:我们学古文还要注意什么?一个帮助学生收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为下文学习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读整首古文。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怎么没有掌声呢?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来。(点评:如果说钱老师上课的幽默与大气吸引了学生和在座的老师,我觉得此时钱老师能采用这么简单的教学方法更让我感动。如果是家常课,我一定也会让学生跟我读几个来回,但要在这么一种赛课中,让学生连续跟自己朗读两遍,需要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25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_3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兴趣。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⒊通过朗读感悟、情景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设计: 古文化如璀璨的珍珠,熠熠闪光。瞧,这颗颗珍珠,你能将它收入囊中吗? 出示与知己好友相关的诗句: (1)海内存知己, (2)桃花潭水深千尺, (3)又送王孙去, (4)有朋自远方来, (5)士为者死。 请任选一句填空。相机提问:第(2)句作者是谁?第(4)句出自哪里? 一、揭示课题,质疑“绝弦”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发生在2000多年前春秋时候的一个文言文故事,出示课题:《伯牙绝弦》。谁来读题。指名读,老师评价:第一次就把最难读的一个“弦”字读准了;读得清晰响亮,字正腔圆。让我们一起读课题。齐读课题。 2、了解伯牙,解释“绝”是什么意思?(断绝)“绝弦”是什么意思呢?(割断琴弦)师:“绝弦”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其实还指不再弹琴 3、伯牙是名满天下的琴师,应该爱琴如同自己的生命,为什么要绝弦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二、反复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以自己的节奏大声地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碰到难读地方的多读几遍。 2、读通顺了吗?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有困难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停顿来练练。 3、指名读课文,评价1: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开了很好的头,谁还想读一读? 评价2:读文言文我们要读出停顿与节奏,才能让人感受到古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 4、老师最喜欢这两句话,师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们也来读读,可以想象古人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动作来读。 5、这篇课文中这句话最难读,谁来试试?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读懂课文,感受知音相聚之喜 1、几遍读下来,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文章写了哪两个人?板书:伯牙钟子期 钟子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钟子期,楚国人,生活在汉水边,是一位以砍柴为生的樵夫。) 2、课文哪句话写出了他俩的的特点?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这句话中的哪个词突出了他们的特点?(善)“善”是什么意思?那么这句话连起来就是—— (2)指名读,请读出你的理解。 (3)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我们一起来读出他们的特点。齐读。 3、同学们,课文哪两句话具体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特点?请用“——”划出来。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这一句,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说课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说课设计 1. 《两小儿辩日》说课设计之一 一、品读文本说教材 读着《两小儿辩日》,天真可爱的两小儿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仿佛看见两小儿为争论“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各执一词,争执不下,面红耳赤,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多有意思呀!细细品读,课文语言简洁,两段风趣幽默的对话描写让我感受到两小儿是那样天真可爱,善于观察,勇于探索,而孔子谦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着实让我敬佩,同时也让我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课标版第十二册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是主题单元“人生感悟”的第一篇课文,目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为后面的《匆匆》、《桃花心木》等文章的学习积淀学法,同时也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二、依据学情说目标 六年级学生在此前已经学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文言文,已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积累还不够,要独自理解一篇文言文还有困难,因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蕴涵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所以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的朗读,能否正确地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本年级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因此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道理将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三、因材施教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为此,我将采用“质疑探究法”、“情境品读法”、“合作讨论法”“链接生活法”等学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涵的道理。 四、读为主线说流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课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孔子乃一代圣人,却被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因此,开课伊始,我便用链接资料导入,用资料丰满孔子一代圣人的高大形象,与后文“孔子不能决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设置悬疑,激发学习兴趣,又为后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一上课,我便出示图片,(点击)用敬佩的语气叙说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在学生的惊讶声中,继续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当孔子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越来越高大时,我又抛出悬念:这样一个伟大的圣人,却被两个小儿笑曰:(课件出示)孰为汝多知乎?预设这一句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是“为”、“知”,因为孩子接触文言文有限,在这里我采用讲解法,直接告诉学生“为”、“知”通“谓”、“智”,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导学生断句,读出反问的语气。而后设下悬疑,导入课题,读题解题。 (二)初读古文,读通读顺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 为了让孩子读通、读顺、读出节奏,我分三步:第一步,自由读。根据六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首先让孩子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古文。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步,试读指导。我先指名读,根据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问题相机指导。在此过程中,我预设了(课件出示)这四句是断句朗读的难点,一是因为这几个句子比较长,二是因为这四句是学生理解的重点段落。为解决这一朗读重点,我采用范读、师生合作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进行朗读,达到把古文读通、读顺这一目的。

《伯牙绝弦》观课报告

《伯牙绝弦》观课报告 我有幸聆听了丁伟栋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深受感动,心潮澎湃,听完课之后更觉余音绕梁,激动不已。我想就丁伟栋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重点,以音乐游戏导入新课,使教学过程更加轻松愉悦。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问题提问有针对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获得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学生们听得仔细,学得认真,读得有感情。同时被故事的内容所打动,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如: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自己手中的工具书等学习方法,这对同学们学习文言文已经足够了。 二、通过这堂课,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知音难觅”,而且还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知音。在课堂上丁伟栋老师巧用文本,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丁伟栋老师注重以人为本,多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灵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切身体会本文所表达的纯真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子期与伯牙之间难能可贵的友情。如: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如果你就是伯牙,假如能再见到子期,你最想说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写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老师真情互动。 三、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文言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丁伟栋老师注重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时,丁老师首先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文言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整堂课,教师反复多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从刚开始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想像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四、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丁老师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一:《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同行们能多提宝贵意见。 篇二:《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话,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

王崧舟评罗才军伯牙绝弦》

“知音文化”的知音 ——《伯牙绝弦》评析 执教: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 评析: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 曾经评过钱锋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绝了”相叹。再评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我以“知音”相赠。知音是关系的产物,没有关系就没有知音。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知音不仅指向人人关系,也不妨衍而化之,由人人关系,推及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宇宙乾坤的关系。就教学而言,知音也是一种值得建构的新课堂文化。语文教师,成为文本的知音、课程的知音、学生的知音,乃至自我本色的知音,岂非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和巅峰状态。 一、做文本的“知音” 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文本的知音。为执教《伯牙绝弦》,才军细读此文,沉入语词,玩索不已,几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我细读过他为此写就的长达7000余字的《伯牙绝弦》文本细读,可谓研精阐微、识见卓荦,深得文本的个中三昧。如: 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具体想来,原因有二。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 很为这类细读感动。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在我看来,《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的一“志”上。在点评中,我已强调,“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用当下一个时髦的语词来说,就是“愿景”,它是生命修炼的第一要义。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子期的回应,妙就妙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诗性应答。正如后世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夸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样,以苍苍云山、泱泱江水隐喻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子期的应答,也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在文学,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在文化,则是一切景语皆志语也。 知音者,知志也。 读懂了“志”,也就读懂了“知音”,你就成了文本的知音。 二、做课程的“知音” 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是有区别的。作为文本的《伯牙绝弦》要解决“有什么”的问题,而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则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有什么”并不能也没必要全部转化为“教什么”。因此,作为课程的《伯牙绝弦》要集中解决的是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语)。 那么,做课程的“知音”,就是要求教师能敏锐而精准地把握和凸显《伯牙绝弦》这一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作为古文的《伯牙绝弦》,其语文核心价值又该如何定位呢? 习得一些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吗? 习得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若干技巧和规律吗? 感受并表现文言文诵读的特有韵律和情味吗? 了解《伯牙绝弦》这个故事的情节和大意吗? 这些当然有其课程论的价值,但未必就是本文的“语文核心价值”。 王荣生先生用“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的概念来分别描述、规范不同文本在教学中的功能。其中,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传承优秀文化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说起。(2超链接一、) 一、说教材(3)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课标版第十二册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是主题单元“人生感悟”的第一篇课文,目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为后面的《匆匆》、《桃花心木》等文章的学习积淀学法,同时也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六年级学生在此前已经学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文言文,已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积累还不够,要独自理解一篇文言文还有困难,因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4)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蕴涵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所以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的朗读,能否正确地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5)由于本年级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因此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道理将是学习本课的难点。(6) 二、说教法(7)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学过一些文言文,但积累不够,所以单独的理解一篇课文还存在困难,并且觉得难,所以存在不喜欢学文言文的情绪。所以事先先让同学读熟该篇文章,并质疑。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

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三、说学法(8) 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为此,我将采用“质疑探究法”、“情境品读法”、“合作讨论法”“链接生活法”等学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蕴涵的道理。 四、读为主线说教学过程: (一)通过激趣设疑,导入课题。(9) 一上课,我便出示图片,同时利用白板的超链接功能,用资料丰满孔子一代圣人的高大形象(点击)用敬佩的语气叙说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在学生的惊讶声中,继续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再以疑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孔子乃一代圣人,却被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何也?”也与后文“孔子不能决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设置悬疑,激发学习兴趣,又为后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当孔子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越来越高大时,我又抛出悬念:这样一个伟大的圣人,却被两个小儿笑曰:(课件出示11)孰为汝多知乎?这一句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是“为”、“知”,因为孩子接触文言文有限,在这里我采用讲解法,通过电子白板的刮奖刷功能使学生了解“为”通“谓”、“知”通“智”,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导学生断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二)初读古文读通读顺(12) 为了让孩子读通、读顺、读出节奏,我分三步:第一步,学生自由读。根据六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首先让孩子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古文。第二步,利用电子白板的插入功能插入音频资料学生跟读。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步,试读指导。(课件出示13)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这四句是断句朗读的难点,一是因为这几个句子

《伯牙绝弦》文本解读

最是无琴更有情高山流水是知音 ——《伯牙绝弦》文本解读 江苏江阴市山观实验小学刘敏威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伯牙绝弦》,有两个经典的课例让人称道,一是特级教师闫学版的《伯牙绝弦》,一是浙江嘉兴钱峰版的《伯牙绝弦》。从教学实录中细揣,不难悟出他们各自独到的文本解读,闫学老师是抓住“绝弦”来组织教学的,钱峰老师则是抓住“高山流水”来组织教学的,各有其侧重,各有其理解,也各有其精彩。“解读决定设计”,解读决定教学,解读的角度不同,所呈现出的教学样式就不同,当然,解读的深度不同,所呈现出的教学也是不同的,对于《伯牙绝弦》中的“绝弦”、“高山流水”,笔者也有自己的理解,现试就着这两课例说说我对《伯牙绝弦》的文本解读。 闫学版《伯牙绝弦》实录有关片断: …… 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怎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 生: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终身不复鼓了。 师:伯牙觉得除了子期再也没有别人了,是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师:世再无知音,子期一死,他的心也跟着死了。 生: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师:在遇到子期之前,伯牙听到的赞美都是虚的,不着边际的,肤浅的,是吗? 生:俞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很好的,就像亲人一样,而子期一死,伯牙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他的心也跟着死了。钟子期给他带了希望,结果子期一死,俞伯牙对生活也绝望了,所以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了解他的人了。 师:说得真好。在伯牙看来,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伯牙不由得会想,当他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无人能像子期那样赞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无人像子期那样去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这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妥倮小学崔尧金 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实际课堂教学,我进行以下思考: 一、预习作业的设计反思。 本节课我本来设计了针对教学目标的预习题,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前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课前预习其实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契机,教师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预习题目,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有效的预习,对学生和老师都是大有益处。平时我们也都曾布置过预习作业,只是那种预习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确实也无多大的帮助,无非就是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词。我想在这里提出对预习的重视,也能引起大家的思考。理想的课程是美好的,但是我们总能去一步步尝试。这节课我设置的预习作业如下: 1、自主学习生字词,正确认读并书写;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自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3、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试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4、联系上下文,尝试思考并解答以下问题: (1)“高山流水”的意思是什么?“知音”又是什么意思? (2)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3)俞伯牙为什么要碎琴? 5、根据注释,尝试读懂下面古文,并写一写 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伯牙善 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④,峨峨兮⑤若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⑦:“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⑧,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⑨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⑩鼓。 善:擅长。?鼓琴:弹琴。?善:妙,好。④哉:语气助词,啊。⑤兮:语气助词,啊。 ⑥若:像。⑦曰:说。⑧所念:内心所想。⑨谓:说。⑩不复:不再。 如果学生真能学会自学,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二、识字教学反思。 我将识字及朗读定为A类目标,因为正确认读并会写生字词,进而能够通顺流利地进行朗读,这是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朗读、理解体会才成为可能。 本节课我也有意将生字词的教学聚焦在音、形、意上。认读上采取了开火车读、指名领读、带拼音领读,在字形上,我主要就是引导学生对汉字的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记忆;在字义上,我主要也是从字形、偏旁入手,让学生去联想词义,比如“焚”字,“两根木头下点上一把火,就要?”学生自然联想到“烧”,我想这样学生记忆更深刻吧。中国的汉字确实是博大精深,每个字后面都隐藏着很大的学问,或许我的解释还是有点个人的主观化,但这种尝试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小学语文公开课总结

小学语文公开课总结 语文公开课活动总结 教师:刘金贤 在炎热的夏季,第一轮语文公开课顺利结束了。学校重视教研工作,领导亲自抓,教研组明确各项工作,各位老师积极支持和配合,语文组教师通过观课、议课、集体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智慧与挑战,处处散发着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息!老师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洪老师的课进行了综合评价: 一、教学基本功与技能方面 1、教态亲切、自然大方,精神饱满有激情。语言简洁、流畅、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 2、板书字体工整,书写规范,设计合理、简要,有逻辑性。 3、专业基础知识扎实,驾驭教材能力强。 4、课堂教学组织有序,能灵活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变与调空能力强。 二、教学目标方面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但是没有法制教育设置。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并体现学科特点。 2、教学重点、难点明确,并能抓住关键,以简取繁。 三、教学过程方法

1、教学思路清晰,内容的安排组合、衔接过渡、详略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落实教学目标。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探究,思维活跃,主动获取知识。。 4、课中面向全体学生稍欠,没注意学生差异,部分学生没有收获和提高。但本堂课可视为一堂较成功的公开课。 这次活动的开展,既锻炼了教师的队伍,又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既反映出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和业务水平,同时也暴露出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学反思问题、如何更好地与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问题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不断改进! 马场镇下坪小学 2016-07-15 小学语文教师听课心得体会 虎门小学邓秋苹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们提供这个学习机会,这周四我有幸和老师们一起参加了2012年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听课的活动。这次共听取了人教版的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和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伯牙绝弦〉〉共3篇课文。这些示范课以及渗透的教学观点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利用文本整体推进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小学语文_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生;敢... 师;谁来说说“知音”是什么意思? 生;了解自己内心的人,懂自己的人。 师;想不到同学们这么聪明。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课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他们发生了怎么样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二、理解课文,感知整体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3遍。 2.指名读最喜欢的句子,强调读出节奏。借助注释理解文意,部分词语重点指导。 3.师范读,生注意停顿、重音及语调变化,并做好标记。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理解课题 2文章主要写了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一技之长?(找生回答) 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让学生理解“善”字的意思,并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最后,学生朗读这句 话谈体会。 3.中那些句子能具体体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让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答案。

(找生回答)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让学生理解“志,善,哉,兮,峨峨,洋洋”等词的意思,并让学生说说对这句 话的理解,最后,学生朗读谈体会。 3.难道伯牙心里只想到高山和流水吗?他还会想写什么? (找生回答引出;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让学生试着赞美伯牙) 4.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听出其中的含义,用文中的话应该怎么回答?(找生回答) 引出课件;“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让学生理解“念”的意思,并引出“念,志,想”异字相同) 学生朗读这句,体会知音的意思 5.子期死后,伯牙有什么举动?(学生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引出课件: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引导学生体会:“谓,乃”的意思,并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6.伯牙这样一位琴技高超的人,生活中应该缺少不了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 的死却摔破琴弦,终身不弹,你有什么看法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7.体会情感,再次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知音的重要性,那么假如你们是伯牙,现在想对子期说些什么呢?或者,现在你们是子期,想对伯牙说些什么? (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纸上,进行汇报交流) 五、作业布置 搜集《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文章,进行朗读感受。 板书设计 5、伯牙绝弦 伯牙琴 善知音

《伯牙绝弦》有感

《伯牙绝弦》有感 导读:久未听课矣,纵然听之,亦茫茫然也。皆因吾不识今人之肢解课文,于点点圈圈中让人不知所云,亦因某些文章此含义那情感令人无法捉摸,教者必强加于人,听之毛骨悚然,极不自然。 今日至中山小学,听《伯牙绝弦》,令人耳目一新。一是因为本人好古文,二是教者善于抓住“知音”这一重点,拓展开去,在自然中使学生感悟人物之情感。且看课文之读,有初读、再读,在读中指导读,在读中初步领悟情感。再看关于“知音”之重点,紧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边读边指导边释义,听之相当的自然而亲切。更难能可贵的是,教者从“高山流水”拓展开去,指导学生用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等词,使学生真正明白“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在教师声情并茂的叙述中,古今结合,学生写出了伯牙对子期绵绵不绝的情义。在《高山流水》的音乐声中达到了高潮,“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水到渠成也。 后来,教科所祝老师评课,说到课件的运用与文本的关系。她说,文本乃是根本,能用文本,就要善用之,切不可滥用媒体也。常见某些教师切割文本之片断,投影之,然后就丢了教本,分析媒体内容,我总感觉不是滋味,今日听祝老师之言,与吾所见略同,幸甚之至。 常感慨自己老矣,跟不上现代人上课之妙处,也上不了点点滴滴的细课。但我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教者,化课文之繁为简也。老师

若能从长长的课文中提纲挈领,则能事半而功倍也。至于学生懂不懂,让他们自己去慢慢领会吧。 写到此,我回想起前些天上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一篇老课文了,我不知别人是怎么上的,反正我是简单地完成了,自己也甚感满意。五壮士,壮也。任务之壮,痛击敌人之壮,引敌上绝路之壮,绝地杀敌之壮,跳崖之壮。处处皆壮,读之壮也。 不是说老年人不思上进,是有些事确实让人无法上进。比如说教研吧,皆为年轻人之天地,为他人评职而上。好像老年人评了职,就不必,或永远不必上公开课了。其实教研是为了研,当处处公开课,处处一种腔调的时候,人人阴柔无阳则之时,着实让人提不起听课的精神。 百花齐放春色好,教研也如此。希望能听到风格各异,有粗也有细的课。 今日听课,得到很多,感想也挺多。如我这般年纪之人,心湖微起波澜,这样就好。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说课稿

25.《伯牙鼓琴》说课稿 一、文本解读 《伯牙鼓琴》是国家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

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五、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为数不多的几次文言文的学习之一,尽管短小、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点评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罗才军) 在全国第八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罗才军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以其独到适切的文本解读,大气精巧的教学设计、从容智慧的现场理答、扎实灵动的课堂过程和精彩高效的课堂生成,轰动全场。40分钟的课堂赢得了宁夏体育馆内4000多名观摩教师近10次的掌声,也赢得了由全国小语会专家及各省教研员共20多人组成的评委团的高度评价,最终获得“特等奖(会场第一名)”的好成绩。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小学语文公开课《伯牙绝弦》评课稿

小学语文公开课《伯牙绝弦》评课稿《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欢迎阅读。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邹红霞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走进邹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开课,教师就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整堂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

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教师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教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

伯牙绝弦说课稿(教师面试资料内部资料)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1、伯牙绝弦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效果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根据新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有了一定阅读能力,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了一定的情感积累,根据我对本班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以及目标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体会朋友间的真挚情感。难点为,读懂文言文。 二、教法学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法为品读感悟法,创设情境法,学法为朗读法、讨论法。此外,我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此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采取这种富有趣味性的导入,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学习。

1.进行一项词语练习。(课件展示) 2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给你一个词,你读的时候,脑子里会想到什么?( “鸟语花香”“电闪雷鸣”“高山流水”)(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想象) 3、引入新课: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想到的是的是一个故事——《高山流水》(板书“高山流水”简介故事)师:于是,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是伯牙学艺的故事——而是《伯牙绝弦》的事(完整课题) 4、读课题,质疑课题(绝弦的意思,为什么为谁) 5、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本课生字词,并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成果。对于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当堂听写,及时评价,贫家方式有多种,可以自评,也可以互评。这样就扫清了障碍,顺利的进入到初读环节。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读,认真想是一种好的读书习惯,而带着问题读课文更是一种会学习的表现。因此,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钓鱼—放鱼—获得启示(板书),这三个方面。 此环节的设计,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顺利的进入到初读环节。 4、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谁为谁断弦呢?(板书:伯牙钟子期)你能用文中的话说说他们的特点吗?(善鼓琴善听)理解“善” 3、从哪里可以看出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学习二、三句。“志在高山”意思就是说,他心里想到什么,曲子就表现出来,真是善鼓琴。“善哉……”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