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准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其次,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实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在读、说、写、讲等方面引导学生持续提升自己的水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水平目标:

初步使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课前让学预习课文,了解人物的时代背景和查工具书或资料弄清不懂词语的大意,对故事有大致的了解。

教师准备:课前,利用FLASH软件准备了《高山流水》的FLASH动画、《高山流水》的故事无配音动画,并利用截图软件、格式化工厂等软件,截取音频和视频,合并、混流图片和视频。下载《知音》《高山流水》等相关的音乐和教学课件。并综合各种资源制成了PPT 课件。

教学方法

1、注重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我将扎扎实实地实行朗读指导。不论是从词语生发还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难觅,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每一次朗读都应步步落实。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使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

领悟语言规律。

2、批文如情。

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我将引领着学生,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去说,去写,去讲。如: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这个品,会引导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再如:引导学生写一写伯牙遇子期后的感慨,给视频配音等,学生将自不过然使用课前积累的语言来说话。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将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教学过程】

一、引言激趣,感受音乐

课前音画欣赏----播放flash动画《高山流水》古筝曲。引言导入课题。(让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题解题,设疑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质疑导入新课。

三、小组合作探究(一)--纵情吟诵识知音(多媒体课件出示探究1)

1、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你们小组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3、探究每一句的大意。

(生分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师巡回指导)

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4、展示学习成果,共同交流

5、师范读课文(配以音乐--知音难觅)

6、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配以音乐--钢琴曲)

四、小组合作探究(二) ----高山流水遇知音。(多媒体课件出示探究2)

1、探究: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使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1)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2)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

2、探究“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句中念和前面句子中哪个字意思相同?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志”,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3).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但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4).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配以音乐--知音)

(6).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五、为动画配音,讲一讲这个故事。

1、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自己预习和学习获得的知识讲一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出示《伯牙绝弦》动画,让学生为动画配音,讲一讲这个故事。

3、重点理解最后一句大意。

3、引言评价。

六、千古传诵怀知音

1、引言: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持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2、阅读资料袋。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

3、师和女生配合读课文(配以音乐)

4、师和男生生配合读课文(配以音乐)

5、师和生诵读课文。

七、小结。

滿怀愿望,寻觅知音。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知音念高山流水

教学反思

回顾自己《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有着点滴收获,也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以待提升,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实行透视: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即使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来说,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所以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让学生续写伯牙遇子期时配以音乐《知音》,让学生入情入景,感悟得遇知音的快乐;在让学生给视频配音讲一讲这个故事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持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实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实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实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但一直为寻觅能真正听懂自己琴声的人而孤独、寂寞,得遇钟子期后会怎样说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写一写。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俞伯牙得遇知音的快乐。再者让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给视频配音等,既锻炼了学生,又使文本得以延展。

四、大胆放手,升华主题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实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收获讲一讲这个故事,给视频配音。从中感受到俞伯牙寻觅知音的孤独寂寞,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有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草草了事。学生学习文言文,在理解课文大意上本课的一个语言训练点是“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故事大意”。在教学过程中,这个目标完成得不是很理想。仅仅学习水平较为强的学生占有了话语权,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训练。还有,课堂应变水平也有待提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