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规定文章标准

国家规定文章标准

国家规定文章标准
国家规定文章标准

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

2003-6-9 22:41:53

《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要求国内各有关高校的文科学报和社科期刊参照执行的一份期刊专业技术规范。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于1990年6月印发了试行稿,1996年12月作了一次修订,1999年4月作了第二次修订。最新修订版《规范》是根据国家有关文献编辑、出版的新标准及法规、文件,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社会科学学报、期刊的实际情况,由资深编辑出版学者、专家讨论修订的。该《规范》对统一全国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的编排格式,提高学报质量,促进学术文献信息交流具有积极作用,并已受到新闻出版署等有关部门的重视。

1.

篇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够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篇名,用较小字号另行起排。篇名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和公式。

2.

2.1 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译文的署名,应著者在前,译者在后,著者前用方括号芭标明国籍。各种补白短文,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2.2 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字,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字,双方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均不缩写。

ZHANG Ying (张颖),WANG Xi-lian (王锡联),ZHUGE Hua (诸葛华)

2.3 对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加圆括号置于作者署名下方。

2.4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符号,并且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注与作者姓名符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隔开。

熊易群1,贾改莲2,刘建军1

(1.吉首大学中文系,湖南吉首 416000;2.陕西教育学院教育系,陕西西安 710061)

3.

公开发行的学报,其论文应附有中英文摘要。摘要应能客观地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一般不超过200字,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排在作者署名与关键词之间。英文摘要的内容一般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中文摘要前以“摘要:”或“[摘要]”作为标识;英文摘要前以“A bstract:”作为标识。

4.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语,一般每篇可选拔3-8个,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中英文关键词应意义对应。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r ods”作为标识。

关键词:《左传》;语言艺术;修辞;交际语言

5.

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基金项目”或“[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基金项目排在收稿日期之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96BJL001)

6.

对文章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等作出介绍,其前以“作者简介:”或“[作者简介]”标识。一般排在篇首页地脚,置于收稿日期(或基金项目)之后。同一篇文章的其它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作者简介:”或“[作者简介]”标识后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

作者简介:云飞扬(1976-),男,湖南常德人,吉首大学政法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

6.

致谢是作者对认为需要感谢的组织或个人表示谢意的文字,排于注释及参考文献之前,字体应与正文有所区别。

7.

注释主要用语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方面特定内容作必要的结实或说明。篇名、作者注于当页地脚;对文内有关特定内容的注释可夹在文内(加圆括号),也可排在当页地脚或文末。序号用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8.

9.1 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在引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需要表明引文出处的,可在序号后加圆括号著名页码或章、节、篇名,采用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

9.2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其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参考文献列表时应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序号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每一条目的最后均以实心点结束。

9.3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 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陈送.五四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 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1992年.

[4] 白永秀,刘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研究中心,1998.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8] 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f.专利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9]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g.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 [EB/01]. http://www.C ajcd.edu.cn/pub/wm1.txt/980810-2.htmI,1998-08-16/1998-10-04.

[11] 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一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h.各种未定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2] 张永禄.唐代长安词典[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注:关于参考文献中的起始页码,请在正文內的引文后以“(P+起止页码)”标注。

说明:上述内容转引自《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2000-01-18印发),略作改动。

八、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投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要求一:第一作者简介

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具体到县级),职称职务,学位,研究方向(此项可省略)。

要求二:中、英文对照的标题、作者姓名、单位、地址、摘要(150字左右)、关键词(3-6个)。

要求三: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批示序号,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方括号[1],[2],…)相对应。

要求四:参考文献格式:

1.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2.期刊文章[J]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报纸文章[N]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5.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6.专利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7.电子文献(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8.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学报格式注释和参考文献重点需要注意的

1、一般来讲,引用页码不标注在文中序号后面,而标注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当引用的文献是著作或文集而且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引用页码应标注在文中序号的后面,文后参考文献表中该文献就不标引用页码了。如下面两个日益完善、严谨,教育、经验、健康都成为了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内容[9]48-49。而且,在所有的投资形式中,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最高,超过其他一切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率[9]48-49。但是,如果重复被引用的文献是论文,应在参考文献中也列明起始页码,文中引用出需要上标出序号和页码,而如果被反复引用的专著,则参考文献中不需要列明起始页码。

2、另外,所有文献的出版年、期、卷和页码等内容都只用阿拉伯数字,不要标“第...页”或“pp, 用2006:19-20. 如李实.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行为的经验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1(1):38-46.

3、如果一段文字同时有多个注释,可以在括号内写xxx[11-13] 如并着重研究了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认识[3-5]。

4、英文参考文献。名在前,姓在后,单个作者的名与字之间没有符号,只用空格,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作者后门跟点号。

Philip Trostel, Iran Walker, Paul Woodley. Estimates of the Economic Returns to Schooling for 28 Countries[J]. Labor Economics, 2002,9: 1-16.

.

2018法宣在线保守国家秘密法考试答案以及保密法全文

2018法宣在线保守国家秘密法考试答案以及保密法全文

保守秘密法 单选题: 1、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的相关规定,下列关于保守国家秘密工作的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D 下级机关、单位认为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有关定密事项属于上级机关、单位的定密权限,应当先报请上级机关、单位确定后再采取保密措施。 2、涉密人员上岗应当经过保密(),掌握保密(),签订保密(),严格遵守保密(),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 C 教育培训,知识技能,承诺书规章制度 3、《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军事方面的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由()规定。 A中央军事委员会 4、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的相关规定,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设区的市、自治州一级的机关及其授权的机关、单位可以确定机密级和绝密级国家秘密。

9、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应当()。 C依法公开 10、国家机关和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管理()的保密工作。中央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管理或者指导()的保密工作。 D本机关和本单位,本系统 11、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绝密级不超过()年,机密级不超过()年,秘密级不超过()年。 B三十,二十,十 12、《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存储、处理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按照涉秘程度实行() B分级保护 13、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应当根据事项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限定在必要的期限内,不能确定期限的,应当确定() B解密的条件 14、《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已满的,()。

A自行解密 15、保守国家秘密法明确规定,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限定在()范围。 C最小 16、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及授权的机关、单位可以确定()国家秘密。 C绝密级、机密级和秘密级 多选题 11、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的相关规定,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秘密事项,应当按照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的规定确定密级,同时确定()。 B保密期限 C知悉范围 12、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关于国家秘密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的相关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B 国家秘密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的变更,由原定密机关、单位决定,也可以由其上级机关决定

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规范.-共14页

附件一: 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规范(暂行) 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国家教育考试考点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水平,维护国家教育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广大考生、考试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教育考试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 第三条标准化考点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安全、规范、统筹。 第四条各级各类学校有承担国家教育考试工作和按要求做好考试组织工作的义务。 考点设置 第五条设置程序 标准化考点设置原则上由学校所在地高校招生委员会(以下简称招委会)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考委会)根据工作需要和考生分布情况,在统筹兼顾各项考试安排的基础上设置标准化考点,并依据本规范进行建设和评估,合格后报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审核、备案。省级教育考试机构统一制作、授予“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标示牌。 第六条基本条件 1、设在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和办学许可证。因特殊情况要增设考点的,须上报省级教育考试机构批

准。 2、学校管理严谨、规范,教职工整体素质良好。 3、建筑、安全、照明、消防等设施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和考试组织安排需要。 4、考场数量和其他考试用房能够满足考试需要,且有一定数量的备用考场。 5、考试场所能与非考试场所分开,考试期间能够实行封闭管理。 6、具有符合《国家教育考试网上巡查系统视频标准技术规范》、可进行监控图像实时传送的网上巡查系统。 7、具备指挥室、视频监考室、考务室、试卷分发回收室、保卫室、医务室、咨询服务室等考试组织机构和服务机构场所。 8、具有符合试(答)卷安全保密要求的试(答)卷保管室(见本规范《试(答)卷安全保密》部分规定)。 9、具有完善的广播系统、铃声信号系统和多媒体播放、复印、打印等设备。 10、具有互联网、电话、传真、计算机系统等接收上级考试机构考务指挥指令的设备。 11、具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考生身份验证和防范现代科技手段作弊的相关检查、检测设备或手段,以及对干扰考试正常进行的信号防范和阻断的设备。 12、具有工作所需考试业务系统。 13、具备应急安全疏散条件。具有由有关部门鉴定合格的安全区域和应急疏散通道。 14、对于承担听力、计算机技术、实践环节等考试的考点,根据考试需要,按相关规定配备必要的设备。 15、具有其他用于考试组织管理的专用设备、设施。

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规范标准

附件一: 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规(暂行) 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国家教育考试考点管理标准化、规化工作水平,维护国家教育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广大考生、考试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教育考试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 第二条本规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 第三条标准化考点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安全、规、统筹。 第四条各级各类学校有承担国家教育考试工作和按要求做好考试组织工作的义务。 考点设置 第五条设置程序 标准化考点设置原则上由学校所在地高校招生委员会(以下简称招委会)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考委会)根据工作需要和考生分布情况,在统筹兼顾各项考试安排的基础上设置标准化考点,并依据本规进行建设和评估,合格后报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审核、备案。省级教育考试机构统一制作、授予“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标示牌。 第六条基本条件 1、设在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和办学许可证。因特殊情况要增设考点的,须上报省级教育考试机构批准。

2、学校管理严谨、规,教职工整体素质良好。 3、建筑、安全、照明、消防等设施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和考试组织安排需要。 4、考场数量和其他考试用房能够满足考试需要,且有一定数量的备用考场。 5、考试场所能与非考试场所分开,考试期间能够实行封闭管理。 6、具有符合《国家教育考试网上巡查系统视频标准技术规》、可进行监控图像实时传送的网上巡查系统。 7、具备指挥室、视频监考室、考务室、试卷分发回收室、保卫室、医务室、咨询服务室等考试组织机构和服务机构场所。 8、具有符合试(答)卷安全要求的试(答)卷保管室(见本规《试(答)卷安全》部分规定)。 9、具有完善的广播系统、铃声信号系统和多媒体播放、复印、打印等设备。 10、具有互联网、、传真、计算机系统等接收上级考试机构考务指挥指令的设备。 11、具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考生身份验证和防现代科技手段作弊的相关检查、检测设备或手段,以及对干扰考试正常进行的信号防和阻断的设备。 12、具有工作所需考试业务系统。 13、具备应急安全疏散条件。具有由有关部门鉴定合格的安全区域和应急疏散通道。 14、对于承担听力、计算机技术、实践环节等考试的考点,根据考试需要,按相关规定配备必要的设备。 15、具有其他用于考试组织管理的专用设备、设施。 第七条组织机构

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规定

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规定 发布机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日期:1998.12.24 生效日期:1998.12.24 第一条为了使我国标准化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国际交流,规范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以下简称“指导性技术文件”)的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指导性技术文件,是为仍处于技术发展过程中(如变化快的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南或信息,供科研、设计、生产、使用和管理等有关人员参考使用而制定的标准文件。 第三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可制定指导性技术文件: (一)技术尚在发展中,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文件引导其发展或具有标准化价值,尚不能制定为标准的项目; (二)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及其他国际组织(包括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技术报告的项目。 第四条指导性技术文件不宜由标准引用使其具有强制性或行政约束力。 第五条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指导性技术文件的管理工作。 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 第六条指导性技术文件的代号由大写汉语拼音字母“GB/Z”构成。 指导性技术文件的编号,由指导性技术文件的代号、顺序号和年号(即发布年 份的四位数字)构成: GB/Z 代号 ××××× 顺序号— ×××× 发布年号 第七条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制定,按《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和GB/T16733《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的有关规定办理。 指导性技术文件项目列入《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并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及其他有关文件中,用“GB/Z”注明。 第八条指导性技术文件的编写,参照GB/T1《标准化工作导则》系列国家标准的规定。其中:

国家保密相关标准

国家保密相关标准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国家保密标准 国家保密标准由国家保密局发布,强制执行,在涉密信息的产生、处理、传输、存储和载体销毁的全过程中都应严格执行。 国家保密标准适用于指导全国各行各业、各个单位国家秘密的保护工作,具有全国性指导作用,是国家信息安全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密标准的制定过程是:国家保密局下达课题,以国家保密科学技术研究所为主承担,与相关单位合作,请有关专家参与讨论,重要标准发各省、各部门征求意见,国家保密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由国家保密局发布实施。 1. BMB1-1994《电话机电磁泄漏发射限值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电话机电磁泄漏辐射发射、传导发射的限值和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党政专用电话网使用的有线电话机(不包括无绳电话机、数字电话机),适用于需要保密通信的电话机。 2. BMB2-1998《使用现场的信息设备电磁泄漏发射检查测试方法和安全判据》 本标准规定了使用现场的信息设备电磁泄漏辐射发射、传导发射检查测试方法和信息安全判据。本标准适用于保密部门对信息设备进行现场保密检查。 3. BMB3-1999《处理涉密信息的电磁屏蔽室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处理涉密信息的电磁屏蔽室的电磁场屏蔽效能要求、传导泄漏发射抑制要求和测试方法。该标准适用于对处理涉密信息的电磁屏蔽室性能进行检测。 4. BMB4-2000《电磁干扰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电磁干扰器的辐射发射要求、传导发射及抑制要求、抗视频信息还原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以及等级划分。本标准适用于保护满足GB9254-1998A级、B级或其它等同标准要求计算机的电磁干扰器。 5. BMB5-2000《涉密信息设备使用现场的电磁泄漏发射防护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对涉密信息系统的设备选用、使用环境和工程安装等防护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涉密信息设备使用现场的电磁泄漏发射防护。 6. BMB6-2001《密码设备电磁泄漏发射限值》 本标准规定了密码设备电场辐射发射、磁场辐射发射和传导发射限值以及等级划分。 7. BMB7-2001《密码设备电磁泄漏发射测试方法(总则)》 本标准规定了密码设备电场辐射发射、磁场辐射发射和传导发射测试方法的总要求以及红黑信号识别的测试方法。 8. 《电话密码机电磁泄漏发射测试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电话密码机电场辐射发射、磁场辐射发射和传导发射测试方法以及红黑信号识别方法。 9. BMB8-2004《国家保密局电磁泄漏发射防护产品检测实验室认可要求》 该标准规定了“国家保密局电磁泄漏发射防护产品检测中心”及其分中心的检测实验室在组织管理、技术能力以及检测人员、检测场地、检测设备、设施配置等方面应达到的认可要求。本标识适用于申请获得实验室资格认可的单位的检查和评审,本标准供国家保密局认可实验室使用。 10. BMB10-2004《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隔离设备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规范标准[详]

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规(暂行) 发布处室:[ 信息处] 发布日期:2013-12-07 一、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国家教育考试考点管理标准化、规化工作水平,维护国家教育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广大考生、考试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教育考试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 第二条本规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 第三条标准化考点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安全、规、统筹。 第四条各级各类学校有承担国家教育考试工作和按要求做好考试组织工作的义务。 二、考点设置 第五条设置程序 标准化考点应在当地高校招生委员会(以下简称招委会)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考委会)指导下,由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考试机构根据工作需要、考生分布情况和学校布局条件,在统筹兼顾各项考试安排的基础上指定若干学校设置,并依据本规进行建设和评估,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或者委托的其他教育考试机构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的,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统一授予“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标示牌。 第六条基本条件 1.设在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和办学许可证。因特殊情况要增设考点的,须上报省级教育考试机构批准。 2.学校管理严谨、规,教职工整体素质良好。 3.建筑、安全、照明、消防等设施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和考试组织安排需要。 4.考场数量和其他考试用房能够满足考试需要(可设置为考场的房屋应不少于10间),且有一定数量的备用考场。 5.考试场所能与非考试场所分开,考试期间能够实行封闭管理。 6.具有符合《国家教育考试网上巡查系统视频标准技术规》、可进行监控图像实时传送的网上巡查系统。 7.具备指挥室、视频监考室、考务室、试卷分发回收室、保卫室、医务室、咨询服务室等考试组织机构和服务机构场所。 8.具有符合试(答)卷安全要求的试(答)卷保管室(见本规《试(答)卷安全》部分规定)。 9.具有完善的广播系统、铃声信号系统和多媒体播放、复印、打印等设备。 10.具有互联网、、传真、计算机系统等接收上级考试机构考务指挥指令的设备。 11.具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考生身份验证和防现代科技手段作弊的相关检查、检测设备或手段,以及对干扰考试正常进行的信号防和阻断的设备。 12.具有工作所需考试业务系统。

国家有关技术标准

国家有关技术标准

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 气瓶气密性试验方法 GB 12137-89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瓶气密性试验的试验装置、试验方法和安全防护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浸水法或涂液法对无缝气瓶、焊接气瓶、液化石油气钢瓶和溶解乙炔气瓶的气密性试验。 2 术语 2.1 浸水法 指充有规定压力压缩气体的受试气瓶浸入水槽中检验气瓶气密性的方法。 浸水法适用于气瓶整体或任何部位的气密性检验。 2.2 涂液法 指充有规定压力压缩气体的受试气瓶的某些部位上涂以试验液检验气瓶气密性的方法。 涂液法适用于检验气瓶瓶阀螺纹连接处、瓶阀阀杆处、易熔塞或气瓶局部部位的气密性的方法。 3 对试验装置的要求 3.1 充气装置 3.1.1 气体压缩机工作压力应大于气瓶气密性试验充装压力的1.1倍,并能进行调节。 3.1.2 试验用的介质可用空气、氮气或其他与气瓶盛装气体性质不相抵触的、对人体无害的、无腐蚀和非可燃性气体。对盛装氧气或氧化性气体的气瓶,必须用不含油脂的气体。 3.1.3 气瓶气密性试验压力应不低于气瓶标准或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的气密性试验压力。 3.1.4 从气体压缩机到受试气瓶之间应装置贮气罐。贮气罐上必须装置安全阀和油水吹除阀,并 2

定时吹除油水。 3.1.5 压缩机和贮气罐均应装压力表,表盘直径不应小于100mm,压力表精度应不低于1.5级,压力表量程应选择在试验压力的1.5-2.5倍之间,压力表应每三个月检定一次。 3.2 试验水槽 3.2.1 试验水槽用于浸水法气密性试验。 3.2.2 试验水槽的深度应能使气瓶任何部位离水面最小深度大于5cm。 3.2.3 试验水槽内壁应呈白色。 3.2.4 试验水槽应保持清洁透明。 3.3 试验液 3.3.1 试验液用于涂液法气密性试验。 3.3.2 试验液不得对气瓶产生有害的作用,用于盛装氧气或氧化性气体的气瓶,应用无油脂的试验液。 3.3.3 试验液应选择表面张力较小的液体,推荐采用肥皂水、洗涤精等。 3.4 对充气室的安全要求 3.4.1 上述充气系统的耐压强度应为气密性试验的1.5倍,其充气管道上应设置安全阀和泄放装置。 3.4.2 充气压缩机应采用无油压缩机。 3.4.3 试验压力大于10MPa充气室应符合安全防爆设计规范。 4 试验方法 4.1 试验条件 4.1.1 气瓶气密性试验的环境温度应不低于5℃。 4.1.2 气密性试验的气瓶必须水压试验合格(溶解乙炔气瓶以及气瓶试验过程中不允许进水的气 瓶除外),且气瓶瓶壁不得有油污或其他杂质。 4.1.3 根据不同气瓶的试验要求,按规定的充气速度将待试气瓶充到气瓶气密性试验压力。对于溶解乙炔气瓶充气速度应控制在0.3MPa/min以下。 4.2 浸水法试验 4.2.1 将充到气密性试验压力的受试气瓶,放于水槽中,使气瓶任何部位离水面最小深度大于5cm。 3

国家保密相关标准

国家保密相关标准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国家保密标准 国家保密标准由国家保密局发布,强制执行,在涉密信息的产生、处理、传输、存储和载体销毁的全过程中都应严格执行。 国家保密标准适用于指导全国各行各业、各个单位国家秘密的保护工作,具有全国性指导作用,是国家信息安全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密标准的制定过程是:国家保密局下达课题,以国家保密科学技术研究所为主承担,与相关单位合作,请有关专家参与讨论,重要标准发各省、各部门征求意见,国家保密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由国家保密局发布实施。 1. BMB1-1994《电话机电磁泄漏发射限值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电话机电磁泄漏辐射发射、传导发射的限值和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党政专用电话网使用的有线电话机(不包括无绳电话机、数字电话机),适用于需要保密通信的电话机。 2. BMB2-1998《使用现场的信息设备电磁泄漏发射检查测试方法和安全判据》 本标准规定了使用现场的信息设备电磁泄漏辐射发射、传导发射检查测试方法和信息安全判据。本标准适用于保密部门对信息设备进行现场保密检查。

3. BMB3-1999《处理涉密信息的电磁屏蔽室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处理涉密信息的电磁屏蔽室的电磁场屏蔽效能要求、传导泄漏发射抑制要求和测试方法。该标准适用于对处理涉密信息的电磁屏蔽室性能进行检测。 4. BMB4-2000《电磁干扰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电磁干扰器的辐射发射要求、传导发射及抑制要求、抗视频信息还原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以及等级划分。本标准适用于保护满足GB9254-1998A级、B级或其它等同标准要求计算机的电磁干扰器。 5. BMB5-2000《涉密信息设备使用现场的电磁泄漏发射防护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对涉密信息系统的设备选用、使用环境和工程安装等防护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涉密信息设备使用现场的电磁泄漏发射防护。 6. BMB6-2001《密码设备电磁泄漏发射限值》 本标准规定了密码设备电场辐射发射、磁场辐射发射和传导发射限值以及等级划分。 7. BMB7-2001《密码设备电磁泄漏发射测试方法(总则)》 本标准规定了密码设备电场辐射发射、磁场辐射发射和传导发射测试方法的总要求以及红黑信号识别的测试方法。 8. 《电话密码机电磁泄漏发射测试方法》

申报和制定国家标准规定的一般程序

申报和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 一般程序 一、如何申报 (一)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立项条件 ?1.符合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工作的有关规定; 2.符合国家标准的立项范围和指导原则; 3.市场和企业急需,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对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推动作用; 4.政府急需,对规范市场秩序有推动作用; 5.符合国家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政策; 6.同现行国家标准没有交叉; 7.属于申报单位的业务范围; 8.提交国家标准草案; 9.完成期限不超过三年。 (二)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来源 ?1、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行业协会、企业集团、各技术委员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立项条件的要求,提出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立项建议。 ?2、向社会征集 (三)向社会征集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做法 ?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实行常年公开征集制度。

?任何单位、个人均可根据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立项条件提出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提案 ?但是,有的行业,企(事)业单位所属组织或个人的立项申请,还须经所在单位标准化主管部门审查推荐。 (四)项目提案上报 ?报:行业部门、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或直接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 ?报:标准项目建议书 ?标准草案 标准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制定或者修订的必要性; ?(二)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 ?(三)标准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时限; ?(五)其他有关情况。 ?《项目建议书》必须使用指定的统一格式的电子模板制作,请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标准制定工作站栏目中的常用工具中下载《项

中国涂装作业安全相关国家标准一览.docx

中国涂装作业安全相关国家标准一览 1、前言 涂装是产品表面保护和装饰所采用的最基本的技术手段,涂装作业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当前我国涂装危害恶性发展趋势有所遏制,但职业危害依然严峻,火灾事故十分严重,环境污染严重。涂装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但落后工艺还有相当比例;防护工程技术有了较大进步,但整体安全水平急待提高。涂装职业危害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关注。 80年代以来,我国启动了涂装安全标准化工作。现已颁布的标准有:GB/T14441《术语》、GB7691《劳动安全和劳动卫生管理》(已修订,正在报批中),GB7692《涂漆前处理工艺安全及其通风净化》(己修订,将GB7692、7693合并),GB6514《涂漆工艺安全及其通风净化》(已修订,将GB6514、6515合并),GB12367《静电喷漆工艺安全》,GB15607《粉末静电喷涂工艺安全》,GB17750《浸漆工艺安全》,GB14444《喷漆室安全技术规定》,GB14443《涂层烘干室安全技术规定》,GB14773《静电喷枪及其辅助装置安全技术条件》,GB12942《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等11项国家标准。现将标准体系的基本要点作如下概述。 2、限制、淘汰严重危害人民安全健康的涂料产品和涂装工艺

--积极推广有利于人类安全健康的涂料和涂装工艺; --禁止使用含苯的涂料、稀释剂和溶剂;禁止使用含铅白的涂料;限制使用含红丹的涂料;禁止使用含苯、汞、砷、铅、镉、锑和铬酸盐的车间底漆; --严禁在前处理工艺中使用苯;禁止使用火焰法除旧漆;禁止在大面积除油和除旧漆中使用甲苯、二甲苯和汽油;严格限制使用干喷砂除锈。 修订GB7691时,将进一步提高和扩大限制、淘汰的范围: --将含铅白的涂料由禁止提高到严禁使用;将干喷砂除锈由限制提高到禁止使用;新增限制使用含二氯乙烷的清洗液;限制使用含铬酸盐的清洗液; 3、对涂料、金属清洗液、化学处理淮实施化学品管理 --对涂装作业使用的化学品,实施国际劳工组织《1990年化学品公约》管理。 --涂料及有关化学品生产单位应注册登记,评价确定化学品危害性。--涂料及有关化学品,必须提供符合规定的标签、包装和安全技术说明书。 --所有的(生产、经营、运输、贮存、使用)的经济部门都要遵守有关规定。 --进口的涂料及有关化学品必须提供中文安全技术说明书,加贴中文

国家保密标准

国家保密标准 国家保密标准与国家保密法规共同构成中国保密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保密防范和保密检查的依据,为保护国家秘密安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也要做出中国保密管理的重要基础。 目录 作用 制定 已发布的国家保密标准 作用 国家保密标准由国家保密局发布,强制执行,在涉密信息的产生、处理、传输、存储和载体销毁的全过程中都应严格执行。 国家保密标准适用于指导全国各行各业、各个单位国家秘密的保护工作,具有全国性指导作用,是国家信息安全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 国家保密标准的制定过程是:国家保密局下达课题,以国家保密科学技术研究所为主承担,与相关单位合作,请有关专家参与讨论,重要标准发各省、各部门征求意见,国家保密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由国家保密局发布实施。 已发布的国家保密标准 1. BMB1-1994《电话机电磁泄漏发射限值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电话机电磁泄漏辐射发射、传导发射的限值和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党政专用电话网使用的有线电话机(不包括无绳电话机、数字电话机),适用于需要保密通信的电话机。 2. BMB2-1998《使用现场的信息设备电磁泄漏发射检查测试方法和安全判据》 本标准规定了使用现场的信息设备电磁泄漏辐射发射、传导发射检查测试方法和信息安全判据。本标准适用于保密部门对信息设备进行现场保密检查。 3. BMB3-1999《处理涉密信息的电磁屏蔽室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处理涉密信息的电磁屏蔽室的电磁场屏蔽效能要求、传导泄漏发射抑制要求和测试方法。该标准适用于对处理涉密信息的电磁屏蔽室性能进行检测。 4. BMB4-2000《电磁干扰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电磁干扰器的辐射发射要求、传导发射及抑制要求、抗视频信息还原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以及等级划分。本标准适用于保护满足GB9254-1998A级、B级或其它等同标准要求计算机的电磁干扰器。

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附件二: 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以下简称“标准化考点”)建设进程,规范标准化考点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国家专项资金在标准化考点建设中的作用,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目标,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标准化考点建设的原则是: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分级管理、务实高效。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三条教育部、财政部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简称“标准化考点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专家顾问组和技术支持组。标准化考点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标准化考点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等重大决策和监督检查工作;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标准化考点建设的实施、推进和监督管理工作,协调项目建设;专家顾问组负责标准化考点建设相关技术问题的研究和咨询;技术支持组负责组织制定标准化考点建设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并对部分技术薄弱地区的标准化考点建设进行技术支持。 第四条各省(区、市)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由各省教育、财政等部门及省级考试机构领 1

导组成,组长由省级招生考试委员会主任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担任,负责本地区标准化考点建设项目的整体规划、配套资金的筹措、使用等重大决策,协调省级教育、财政等部门及各地市县等教育主管部门推进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组由省级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机构和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组长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分管招生考试的领导或省级考试机构一把手担任,负责标准化考点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教育行政部门或省级考试机构纪检、监察部门参与标准化考点建设的监督工作。 第三章立项和资金管理 第五条各省(区、市)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大力推进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教学…2011?1号)要求,制订本地标准化考点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由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批后,上报教育部、财政部。 第六条标准化考点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内容包括:项目现状、需求分析、建设目标及内容、技术方案、实施进度安排、资金投入概算、资金来源(包括国家拨款和自筹资金)和投资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管理、工程小组成员名单等。标准化考点建设所需资金,采取国家、省、市、县共同筹集方式解决,各省申报时要明确省、市、县资金投入。 第七条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组组织专家对标准化考点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资金概算等进行评估,提出专家评审意见,报标准化考点建设领导组审批。 第八条各省(区、市)应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下达2011年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奖励资金的通知》(财教【2011】436号)要求和各地标准化考点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标准化考点建设经费预算,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测试题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 三版测试题 1.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的要求,对产妇进行产后访视的时间是(20分)答案C ?A、产后即刻 ?B、产后3-7天 ?C、产妇出院后1周内 ?D、产妇出院后1个月内 ?E、产后42天 2.以下不属于高血压患者高危人群界定指标的是(20分)答案B ?A、血压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 ?B、长期膳食高脂 ?C、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 ?D、年龄≥55岁 ?E、超重或肥胖,和(或)腹型肥胖 3.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对象是辖区内常住人口,辖区内常住人口指(20分)答案B ?A、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居民 ?B、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C、居住一年以上的户籍居民 ?D、居住一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E、居住一年半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4.进行预防接种服务时要进行“三查七对”,其中“七对”指的是(20分)答案C ?A、核对受种对象姓名、性别、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注射器外观与批号?B、核对受种对象姓名、性别、年龄、预防接种卡、疫苗品名、规格、剂量 ?C、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D、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预防接种卡、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E、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接种途径5.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的要求,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不包括(20分)答案E ?A、青少年 ?B、妇女 ?C、残疾人 ?D、老年人 ?E、0-6岁儿童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解读(一)

关于修订国家标准

关于修订国家标准《爆破安全规程》的编制说明 一、对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1.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自2004年5月1日起实施已有7年,对爆破行业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对保障爆破作业安全,减少爆破事故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得到广泛的好评。在这七年间,随着以人为本、治理国家理念的贯彻,各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一些与爆破安全工作有关的条例、办法及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引用的一些国家标准先后进行了修编、发布,包括: 1)《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6号)于2006年进行了修改,于同年9月1日起施行; 2)GB50089《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设计安全规范》是《爆破安全规程》的规范性引用文件,于2007年进行了修编,并于当年8月1日起实施; 3)GB50154《地下及覆土火药炸药仓库设计安全规范》于2009年进行了修编,并于同年9月1日起实施;该国标也是《爆破安全规程》的规范性引用文件。 4)公安部已发布和即将发布的部颁标准,要求有: ①GA837-2009《民用爆炸物品储存库治安防范要求》于2009年颁布实施; ②GA838-2009《小型爆炸物品储存库安全规范》于2009年颁布实施; ③《爆破作业安全管理办法》已完成送审稿,审批后即将发布实施。 与这些近年来修编和新发布的标准、条例、办法、要求相对照,《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已有不少内容不适用,或与新发布的规范有矛盾,需要修改、删节、补充、完善,有必要与正在执行的有关规定、标准统一起来。 2.爆破安全规程6722-2003实施以来的7年,是我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七年,七年来我国爆破行业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钻、爆机具得到较为广泛的,普遍的应用,主体钻孔机、混装车已很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促进爆破行业发展的基础; 2)由于钻、爆机具的广泛应用,一些传统的爆破工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例如药壶爆破已被明令禁示,露天裸露爆破也面临被禁用之例,作为我国爆破界的光辉典范,为国民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硐室爆破工艺,近几年无论从使用频率还是

保密认证评分标准及操作方法

保密认证评分标准及操作方法

保密认证评分标准及操作方法

项目分值操作方法 保密责任(40分) 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责任(10分) 保证党和国家有关保密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1. 对保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对自己职不清的,扣1分; 2. 对上级有关保密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要求不够清楚的,扣1分 3.对《保密资格标准》有关要求不够清楚的,扣1分; 4. 年度内未对保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的,扣1分。 4分 a)通过谈话,了解对《保密法》、《意见》和《办法》、《标准》及单位相关保密制度熟悉情况;对本单位保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知悉情况。 b)查看单位年度工作要点有无保密工作内容,在上级相关文件和指示、会议讲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有无具体落实的批示和要求。 C)查看单位人事任命文件、人员工资发放表或会议纪要,了解保密工作机构设置、专职保密工作人员配备情况;现场检查保密条件保障落实情况,了解对保密12. 半年内未组织研究部署保密工作的,扣1分;

13. 对保密工作未作出批示并提出明确意见和要求的,扣1分 3分 a)通过谈话,了解是否全面掌握本单位的保密工作情况;是否知悉单位保密工作中的难点、重点,采取了哪些组织协调落实措施。 b)查看工作计划、总结、会议纪要、审查审批事项文字记录等,了解对保密工作作了哪些具体的批示和要求。 C)查看检查记录,了解是否每年组织2次保密专项保密专项检查(包括对单位负责人),是否及时研究和解决发现的问题。 d)查看有关记录,了解是否及时协调解决保密工作机构在履行职责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定期听取工作汇报。 对保密工作落实情况组织监督检查 14. 半年内未组织检查保密工作落实情况的,扣2分; 15. 年度内未组织检查单位负责人保密工作情况的,扣1分。 3分 保证秘密工作机构履行职责 16. 关心支持保密工作机构工作不够的,扣1分;

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暂行)

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以下简称“标准化考点”)建设进程,规范标准化考点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国家财政资金在标准化考点建设中的作用,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目标,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标准化考点建设的原则是: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分级管理、务实高效。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三条教育部、财政部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简称“标准化考点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专家顾问组和技术支持组。标准化考点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标准化考点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等重大决策和监督检查工作;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标准化考点建设的实施、推进和监督管理工作,协调项目建设;专家顾问组负责标准化考点建设相关技术问题的研究和咨询;技术支持组负责组织制定标准化考点建设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并对部分技术薄弱地区的标准化考点建设进行技术支持。 第四条各省(区、市)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由各省招生委员会、教育厅、财政厅及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领导组成,组长由省级招生委员会主任担任,负责本地区标准化考点建设项目的整体规划、配套资金的筹措、使用等重大决策,协调省级教育、财政等部门及各地市县等教育主管部门推进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组由省级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机构和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组长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分管招生考试的领导或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一把手担任,负责标准化考点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教育行政部门或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纪检、监察部门参与标准化考点建设的监督工作。 第三章立项和资金管理 第五条各省(区、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财政部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大力推进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教学〔2011〕1号)要求,制订本地标准化考点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经省级标准化考点建设领导小组同意后,上报教育部、财政部。 第六条标准化考点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内容包括:项目现状、需求分析、建设目标及内容、技术方案、实施进度安排、资金投入概算、资金来源(包括国家拨款和自筹资金)和投资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管理、工程小组成员名单等。标准化考点建设所需资金,采取国家、省、市、县共同筹集方式解决,各省申报时要明确省、市、县资金投入。 第七条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组组织专家对标准化考点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资金概算等进行评估,提出专家评审意见,报标准化考点建设领导小组。

1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一规定,目前进行常规大气监测的项目是

1.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一规定,目前进行常规大气监测的项目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物等三种大气污染物。在下列情况中可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 ①煤的燃烧②工业废气任意排放③燃放鞭炮④飞机、汽车尾气的排放 A.①② 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我国西部因历史和气候的原因,生态环境较差。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考虑()A.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 B.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以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压力 C.治理严重的水污染,从而解决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 D.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收入,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3.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各种污染不断发生,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酸雨④光化学污染⑤臭氧层⑥水俣病⑦潮汐⑧大脖子病 A.②④B.⑦⑧C.⑥⑦⑧D.②⑤⑦ 4.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是指 ( ) A.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B.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C.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D.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5.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唯一方法 6.1988年,某城市因食用被污染的毛蚶而引起甲型肝炎流行,至今还禁止贩卖、食用这种水产品。这种环境污染类型属于()

A.大气污染 B.有机物污染 C.水污染 D.微生物污染 7.许多树木对空气粉尘污染起到阻滞、过滤作用,其原因是() ①森林枝叶茂盛,能减小风速; ②叶面有茸毛,能分泌油质和黏性物质; ③能分泌强大抗生素; ④能吸附各种有毒气体; ⑤蒙尘的植物经雨水的冲洗后,又能迅速恢复以阻拦尘埃. A.①④B.③④C.①②⑤ D.②③⑤ 8.据报载,2002年4月初以来,我国内蒙古、黑龙江、甘肃等省遭遇罕见的沙尘暴,有的地区能见度仅有400米,瞬间风速达17米/ 秒,强度之大、范围之广、危害之重也是不多见的。试分析沙尘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气候异常B.天旱无雨 C.太阳黑子活动强烈D.植被大面积被破坏 9.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各种污染不断发生,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酸雨④光化学污染 ⑤臭氧层⑥水俣病⑦潮汐⑧大脖子病 A.②④B.⑦⑧ C.⑥⑦⑧D.②⑤⑦ 10.在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富山县神通川地区的部分农民,因食用含镉量高的稻米而中毒,导致全身性神经剧痛等,最终惨死。人们把这种病叫做“痛痛病”。产生“痛痛病”的环境污染类型指的是( )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土壤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 11.下列关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物种总数居世界第三位 (B)裸子植物物种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C)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 (D)鹅掌揪、大叶木兰、扬子鳄都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 12.大米草是禾本科米草属几种植物的总称。20世纪60~80年代,我国为了保护滩涂,从英、美等国引进了大米草。30多年来,经过人工种植和自然繁殖扩散,在我国北起辽宁锦西县,

食品包装相关国家标准综述

食品包装相关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号名称 1 GB/T 330 2 - 2009 日用陶瓷器包装、标志、运输、贮存规则 2 GB/T 3532 - 2009 日用瓷器 3 GB/T 4456 - 2008 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 4 GB 4544 - 1996 啤酒瓶 5 GB/T 4768 - 2008 防霉包装 6 GB 4803-94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 7 GB 4804-84 搪瓷食具容器卫生标准 8 GB 4805-84 食品罐头内壁环氧酚醛涂料卫生标准 9 GB 4806.1-94 食品用橡胶制品卫生标准 10 GB 4806.2-94 橡胶奶嘴卫生标准 11 GB 4808 食品用高压锅密封圈卫生标准 12 GB/T 4879 - 1999 防锈包装 13 GB 5369 - 2008 船用饮水舱涂料通用技术条件 14 GB/T 5737-1995 食品塑料周转箱 15 GB/T 5738-1995 瓶装酒、饮料塑料周转箱 16 GB 7105-86 食品容器过氯乙烯内壁涂料卫生标准 17 GB 7189-1994 食品用石蜡 18 GB 8058-2008 陶瓷烹调器铅镉溶出量允许极限和检测方法 19 GB/T 8946-1998 塑料编织袋 20 GB/T 8947-1998 复合塑料编织袋

21 GB 9106-2001 包装容器铝易开盖两片罐 22 GB 9680-1988 食品容器漆酚涂料卫生标准 23 GB 9681-1988 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24 GB 9682-1988 食品罐头内壁脱膜涂料卫生标准 25 GB 9683-1988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 26 GB 9684-1988 不锈钢食具容器卫生标准 27 GB 9685-2008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28 GB 9686-1988 食品容器内壁聚酰胺环氧树脂涂料卫生标准 29 GB 9687-1988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30 GB 9688-19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31 GB 9689-1988 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32 GB 9690-2009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三聚氰胺-甲醛成型品卫生标准 33 GB 9691-1988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树脂卫生标准 34 GB 9692-1988 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 35 GB 9693-19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树脂卫生标准 36 GB/T 10002.1-2006 给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 37 GB/T 10002.2-2006 给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件 38 GB/T10003-2008 普通用途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 39 GB/T10004-2008 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法复合、挤出复合 40 GB/T 10440-2008 圆柱形复合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