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吐蕃王朝对外交往特征浅析 (2)

吐蕃王朝对外交往特征浅析 (2)

吐蕃王朝对外交往特征浅析 (2)
吐蕃王朝对外交往特征浅析 (2)

吐蕃王朝对外交往特征浅析

【摘要】本文依据相关历史资料,并借鉴国内外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对吐蕃王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征进行宏观上的分析,从而勾勒出吐蕃对外交往的基本轮廓,以期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吐蕃王朝发展进程中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项策略所发挥的作用,并试图探讨这些因素与吐蕃王朝崛起、强大和称雄中亚地区的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

关键字:吐蕃王朝高原地域佛教

对待外来文化,尤其是外来的先进文化采取什么态度,是影响民族文化能否得到延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处于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先民在其发展的重要阶段——吐蕃时期就很成功的吸取外来先进文化,为藏民族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最终溶于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

藏族先民们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唐代称为吐蕃,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藏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高原地域特点是藏族最基本的特点之一。所以藏族所居住的青藏高原地域环境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以此按常理来推理,藏族似乎应该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民族。然而事实恰好相反,藏族在其自身历史发展进程中却始终表现出了一种极为惊人的开放特征,积极向外开拓,积极的对外交往,尤其是在藏民族形成的重要阶段——吐蕃王朝阶段表现最为突出,这一现象是颇耐人寻味的。为此,本文将就吐蕃王朝对外交往特征与藏族历史发展之内在联系作一初步的讨论,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对外交往的开放特征与藏族的历史发展

考古发现已经证明,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的漫长时期内,藏族先民就已经与周围的民族进行着长期的不间断的交往。其土著文化系统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但西藏高原的土著文化却绝不是在封闭和孤立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相反,而是在不断与周边相邻地区各原始居民群体发生交往、联系或融合,不断广泛地吸取外部各种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可以说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藏族先民就已经有积极对外交往的历史和传统。吐蕃王朝时期是青藏高原社会大开放和大发展的时代,是青藏高原整体文化形成和奠基时期,同时也是藏民族这一庞大的民族共同体开始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这两个过程却是通过吐蕃社会的全面开放和向外开拓来完成的。因此,开放性发展可以说是吐蕃时代最为显著的时代特点。吐蕃时代的大开放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交往过程始终伴随着全面的向外扩张。吐蕃王朝自建立之日起,即以向外的开拓和发展作为立国之本,并展开了持续达200年之久、强有力和全方位的向外武力扩张。吐蕃武力扩张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和持续时间之长,作为一个高原王朝乃是极为罕见的。在扩张之鼎盛时期,吐蕃势力曾东取长安,北占西域之四镇,西抵中亚各国,南达尼婆罗和印度恒河流域。此正如《旧唐书·吐蕃传》所言:"彼吐蕃者,西陵开国,积有岁年,蚕食邻善,以恢土宇。高宗朝,地方万里,与我抗衡,近代以来,莫之与盛。"不过,吐蕃扩张之最大和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却是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并将青藏高原范围内众多的部落和部族纳人了其统治之下。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它标志着青藏高原各部落和部族从过去分散和多元状态开始迈向了一体化的进程,这无疑为藏族自身之形成奠定了基础。这表现于两点:

(1)吐蕃王朝的扩张及由此实现的对整个青藏高原地域的统一,基本奠定了此后藏族的地域分布格局;

(2)吐蕃王朝首次将青藏高原地区原分散和互不统属的众多部落和部族在政治、军事上联系成了一个整体,加之其统治时间长达两百余年,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征服与被征服各部之间的融合和同化。这不但奠定了藏族的根基,也大体框定了藏族的基本成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吐蕃王朝的全面扩张,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几乎覆盖于整个青藏高原的庞大的藏民族。可以说,正是吐蕃王朝的开放和向外扩张促成了藏族自身的形成。

2、对外部文化的全面吸收。吐蕃向外扩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吐蕃广泛和全面地吸收外部文化的过程。由于吐蕃向外扩张在本质上乃是吐蕃与周边文明之间进行的一场激烈竞争,尤其是与其处于同时代的大唐王朝之间的竞争大大激发了吐蕃提高其自身文化的需求和愿望。所以,在整个吐蕃时期,与吐蕃王朝之对外战争平行发展并占有同等地位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即是对外部文化的广泛学习和吸收。从派遣吞米桑布扎赴印度学习文字并借以创制或改造藏文,到迎娶唐之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及尼婆罗之墀尊公主人藏;从延请印度、尼婆罗和汉人工匠修建大昭寺。小昭寺和桑耶寺,到派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汉文化;从不断派人赴印度等地学习佛法及延请高僧人藏,到向唐请《毛诗》、《礼记》、《左传》等;从主持印度僧与汉僧之间有关"渐、顿之争"的大辩论,到大量翻译梵、汉文佛经;从唐、蕃间多达290余次的使臣往来,到派人赴唐求取五台山图和引进汉地之医学、历算知识以及丝绸、磁器、造纸技术和茶叶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吐蕃在社会之各个方面对外部文化的全面和异常强烈的学习和吸收。此外,吐蕃在政治和法律方面也对周边之制度多有摄取。如《贤者喜宴》记,吐著"自北方霍尔、回绝取得了法律及事业之楷模"。吐蕃中、后期在政治和职官制度方面对唐制也多有摄取和模仿。不过,吐蕃时代对外部文化的学习和吸收最为重要的内容却是自印度、汉地和西域等地引人了佛教。贯穿于吐蕃中、后期的激烈佛、本之争,不但标志着吐蕃传统社会已受到佛教的强烈冲击,同时也标志着佛教与本教及吐蕃本土文化之间融合的开始。佛教在吐蕃时期的全面传入,不仅提升了整个吐蕃的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吐蕃的意识形态和哲学思想,同时佛教作为一种系统宗教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组织系统也对吐蕃以后西藏社会之重新构建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因此可以说,藏族整体文化的奠基和其基本面貌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得力于吐蕃时代的极度开放和对外部文化的全面吸收。

3、吐蕃对外扩张战争与掠夺导致吐蕃王朝的强盛,给吐蕃本上带来了巨大的、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这为吐蕃王朝空前强盛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吐蕃对外的扩张战争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这在吐蕃对唐发动的一系列战事中表现尤为突出。《资治通鉴》记:"每岁积石军(陇右)麦熟,吐本辄来获之,无能御者,边人谓之'吐蕃麦庄'。"这种以轻济掠夺为目的的进攻,在吐著对外发动的战争中占有很高比例。吐蕃每一次对唐进攻得手,几乎无不伴随对唐朝财富的大规模掠夺。如786年"八月,吐蕃寇径、陇、分、宁数道,掠人畜,取禾稼,西境骚然。"787年,吐泰军队攻陷分、径及连云堡等地,"驱掠连云堡之众及分、径编户逃窜山谷者,并牛畜万计,悉其众送到弹筝峡,自是径、陇、分等贼(吐本)之所至,俘掠殆尽。"。引唐书·郭子仪传》载:"(吐萧军)入近内地,称四节度,每将盈万,每赋兼乘数四。"763年吐备攻人长安,亦"剽掠府库市里,焚阎舍,长安中萧然一空。"《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唐地财富丰饶,于西部各地聚集财宝贮于瓜州者,均在吐著攻下之后截获,是故,赞普得以大量财物、民庶,黔首普遍穿着唐人好绢帛矣。"对外的扩张战争不但使吐蕃从被征服

地获得大量的税收来源,同时战争本身也给吐蕃带来了巨额财富,这构成了吐蕃王朝强盛之基础。

由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到,吐蕃王朝的发展和强盛始终是建立在强烈的对外开拓和开放基础之上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外来文化的全面吸收,正是开放导致了吐蕃王朝长达200余年的发展与辉煌。吐蕃王朝以后藏族社会之发展同样与开放密不可分并一如既往地呈现了极为开放的特征。在吐蕃王朝以后,藏族历史曾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开放时期,这三个时期分别是:13-14世纪元朝统辖和管理西藏时期、明代帕竹政权时期、明末至清朝前期。这三个时期藏族不但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表现了空前的活跃,同时对藏族自身的历史发展也是重要转折和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时期。这一切都得益于吐蕃王朝的开创性作用。

吐蕃时期的开放是在各个方面对外部文化的广泛吸收,同时也包括了在民族成分上对青藏高原地区各部落与部族的兼并、同化和融合。故吐蕃时期开放的主要特点是吸纳、兼并和融合,是兼收并蓄。因此,对藏族与藏族文化来说,吐蕃时期既是青藏高原整体文化的形成和奠基时期,也是藏族自身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期。吐蕃以后藏族社会的开放则是在对外来文化进行消化吸收并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点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同周边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吐蕃时期开放是全方位的,藏族作为一个高原民族,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这种惊人的开放特点显然不是偶然的,而应与其所处的高原地域有着直接的关系。大体说来,促成藏族历史呈现开放特点之原因,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理环境因素。由于藏族所处的高原地域环境本身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加之其自然条件较为严峻,物产寡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藏族文明的物质发展水平。与此相反,西藏周边地区的各种文明,无论是中原文明、南亚文明或是中亚文明,因其所拥有的地理环境、交通和自然条件都相对优越,故其文明的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在历史上,藏族文明的物质水平与周边的文明地区相比,始终处于一种较低的发展水平和相对滞后状态。这种状况,决定了藏族文明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必然本能地产生一种突出其封闭的高原环境,向周边各文明地区汲取营养的强烈需求,产生主动趋向周边发达文明地区并向其倾斜和靠拢的趋势。西藏文明在地域空间上的这种本能的向外发展趋势,不但是其自身物质与经济利益方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具有在文化上广泛吸收外部文明营养之要求。吐蕃王朝的扩张及对外部文化的广泛吸纳,就正是这种趋势的典型反映。所以,从某种意义说,正是相对封闭的高原地域环境赋予了藏族文明在发展上的相对开放特点。也就是说,恰恰是由于高原地域的封闭,才产生了要求打破地域的限制来获得发展之愿望和需求。

第二,其政权与政治形态发展的需要。在吐蕃王朝时期佛教传人吐蕃并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使吐蕃在佛教文化方面与印度、西域和中亚的佛教各国乃至于中原地区的交流、沟通和联系成为必然。一方面藏族为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必须与周边的各佛教流传地区保持交往联系并汲取其营养,佛教成为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政治统治而大力发展佛教,推动佛教在吐蕃的传播,因为在奴隶制国家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统治就必然要加强对整个社会的控制,而控制劳动人民反抗的方法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就是思想控制,特别利用宗教作为精神武器以麻痹劳动人民对他们残酷统治的反抗。宗

教在奴隶制国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奴隶制经济走向衰退的时期作用会更加明显,

藏族的发展历史证明,藏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民族,一个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充满活力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民族,一个具有巨大的兼容性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一个具有今天这样巨大的规模和辽阔地域分布的民族,是与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惊人的开放特征密切相关的,是其开放性发展的结果。而这种开放性的历史传统与吐蕃王朝时期的开创性作用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西藏宗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次旺俊美著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

2) (法)石泰安著,耿异译:《西藏的文明》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1985

3)《西藏发展史》郑灿著云南民族出版社

4)《吐蕃史》安应民著宁夏人民出版社

5) 恰白·次旦平措著,陈庆英等译:《西藏通史—松石宝串》西藏社会科学院

6)《西藏王统记》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民族出版社

7)陈楠《吐蕃时期佛教发展与传播问题考论》,《中国藏学》1994年01期8)《西藏文史资料选辑》民族出版社,1995

9)《红史》蔡巴·贡噶多吉著,陈庆英、周润年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0)黄颢译.《贤者喜宴》.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4).

11)《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

12)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 13)《吐蕃史稿》才让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14)《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王森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浅谈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异同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的异同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西欧古典文明,它们关系密切,人们也总是将二者相提并论。“光辉的希腊,伟大的罗马”,这是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特点的高度概括。如果说古代中国文明是东方文明的源头,那么古希腊和古罗马两大文明却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是西方人所津津乐道的光辉时代。古希腊文化又是罗马文化的源头,罗马文化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创造了许许多多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构想和杰作。 古希腊文化及其文化特征: 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爱琴海文明虽较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迟,但其影响却更为巨大。换言之,上述文明以淘汰于历史长河之中,而古希腊文化精神却未被湮没,足可见其文化内涵的深刻性。希腊是城联邦,各城即是独立的奴隶制国家,没有统一的政体。所谓的希腊文明是个包罗万象的文明,主要是包括雅典文明、特洛伊文明、斯巴达文明等等。比较注重文学、哲学、数学、天文学等科学,总得来说都是比较先进。 古罗马文化及其文化特征: 罗马文明更为复杂,一般我们说的古罗马文明好象说的是罗马第一帝国以及此前的罗马共和国。罗马从政体上看是统一的,实行联邦民主制度。较早地开创和实践了民主的概念。政体上很像现在的美国。与希腊文明相比较,罗马是个强大的国家,但文明远落后与希腊。因此罗马的文明是从希腊继承来的。这点与我国古代元、清等朝代有相似之处。古罗马受斯巴达很大,崇尚意志,有一种潜在的唯心哲学的雏形。另外,罗马的疆土的广大,使得罗马文明具有更大的多样性,包括继承吸收了希腊文明、迦太基文明、绯尼基文明、日尔曼文明、埃及文明甚至早期基督教文明等等。典型的强式文化,影响力大、多样、开放。在哲学、文学、建筑等方面,为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比他们的不同: 一、政治与民主 一谈到民主,我们就会想到当代西方的“人权”社会,但民主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希腊的民主政治,一方面给予几百人或几千人以民主,另一方面又剥夺了数以万计的奴隶与自由民参与政事的权力。当时希腊民主的要义就是:多数人的统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生活自由。虽然此时的民主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只是对于公民的民主,但在几千年前,这种观点己远远超越了它的那个时代。相比我们这个时代的民主,我认为它们的内涵是一致的。虽然当代西方政界口口声声说的是“人人平等,维护人权”,可是这种民主真实存在吗?比如美国,它的政治还是掌握在少数有钱有权的大资本家手中,体现在表象上是一个由其资助的“民主”代言人——美国总统。处于中,下层的公民在很多时候仍是被政治家玩弄于“民主”的假象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民主和古希腊的民主是完全一致的。 古罗马早期的政治体制是仿照希腊的,后期从奥古斯都·凯撒起,“民主”便不存在了,转为君主专制,直到它的灭亡。罗马人最大的贡献是立法。在贵族

历史活动课教案

历史活动课教案 【篇一: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寻找历史》 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寻找历史》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关注 身边的历史。 2、逐渐形成历史的方法,并在其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 @ 3、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4、培养学生组织、管理、代表参与交流的能力。 5、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搭建一个长期性的平台、创办一个长期性的园地。 活动过程: 1、广泛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①《我家的历史》。让学生展开家庭调查,可写“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有小学生活等内容;或请家长帮助,制作一份家庭亲属世系表,写出从高祖、父母到“我”这一辈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并标出性别的称谓。 ②《我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让学生收集曾经参观过的名胜古迹的有着介绍资料、照片和门票等,制成一份图片说明。或用一张8开

的素描纸,分别贴上各个名胜古迹的图片、照片和门票,并写上简单的图片说明。 ③《我所喜欢的历史人物》。让学生收集一位自己最喜爱或最熟悉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整理成文字,并用一张8开的素描纸,画出历史人物的肖像。 [ ④《我读过的历史书籍》。让学生列出读过的历史书籍,并写出内容简介;或让学生把书带到课堂上来,准备向同学们介绍和推荐。 ⑤《我看过的历史电视剧和电影》。让学生列出看过的有着历史电视剧和电影的名称,尽可能找到相关的剧照,并写出故事梗概。 2、每个小组推荐1、2名代表讲述。若有不完善者,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3、本着“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由师生共同评选出本节课的优胜组。活动小结: 通过本节课活动,学生纷纷呈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由于学生动脑想了,动手找了,动眼看了,动口讲了,从而亲身体会和感受了历史的真正存在,发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昨天的一切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一切即是明天的历史。 【篇二: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奇思异想】 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奇思异想 } ——《公元纪年法》活动课教学设计 凯里市大风洞正钰中学王焕龙 一、活动内容

视觉传播期末复习

视觉与视觉认识 1.大脑在指挥视觉 2.观看不是一种被动而是一种主动行为(视而不见) 3.观看是一个动态的逐步建构起来的过程:越丰富的视觉感受就能带来越多的视觉认知 保罗·莱斯特→传播学家→视觉的圆圈舞 学到了解感觉选择理解记住学到 ... 视觉认知的特点:1.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结合2.主观性3.恒常性(体现在人眼对色彩的识别上) 图像可以展现人的神经状态 弗洛伊德: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本我;自我;超我(前者是后两者的平衡机质) 图像的外化和内化: 人类文化分为文本文化与图像文化 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而不是一门学科。它是一种流动的阐释结构,旨在理解个人以及群体对媒体的反应。 对于视觉及其效果的迷恋孕生了一种后现代文化,越是视觉性的文化就越是后现代的。 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断裂的碎片化的文化,具有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易导致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 视觉文化寻求的是把艺术史及电影研究的历史视角与文化研究的特殊个案分析及知识化方法融合在一起,文化需要整合,而不是人为地把它一分为二成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 视觉形象在广告中的三大作用: 1.可通过模拟某一真实的人和物来引发人们的情感 2.还可以作为说明某一事物发生了,并被拍摄记录下来的证据 3.还可以在所推销的商品与其他形象之间建立起一种隐含的联系 视觉传播的三大特征(基本特征) 1.形象性 2.标记性(子弹留下的弹孔) 3.无明确判断结构 语义符号学:研究符号与之具体事物间的一种关系 符号关系学:研究不同符号之间相互组合以及所产生的不同的含义(例如:“过去”和“去过”) 三大分法:皮克斯将符号分为:1.图像符号2.标记符号3.象征符号 补充理论: “透明理论”——美学研究者主要研究摄影媒介的表征,他认为照片是一种透明的媒介,完全是现实的复制,因此人们可通过照片直接看到现实。每一张照片指代一种事物,能指和代指之间是一对一的反映,照片媒介完全透明,负载的信息和原始现象完全相同。 “认知理论”——1.看是围绕着相似性进行的2.看的同时包含对相似性的想象3.看需要服从主观意愿4.看和相信是分开的5.看通常和细节有关 1.何谓形象性:通过显示在纸张、银幕或录像机监视器上的各种线条、图像和色彩的组合,形象可再现人们观察现实的眼睛和人脑所利用的视觉信息。 所谓形象性并不意味着形象的外观与现实世界的精确吻合。 2.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与人们内在的反映倾向密不可分。 《明室》罗兰巴特:“刺点”“知面” 3.视觉手段的两种作用(两者关系相互统一):吸引注意力;引发情感产生共鸣 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象征 超现实主义: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下意识或无意识的活动。 后现代主义:无中心意识与价值多元化 二者区别:后现代主义文化主题太多,较凌乱,主题多元化,价值多元化;超现实主义强调梦幻的万能,无中心主题 广告中的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象征:超现实主义属于视觉象征,但视觉象征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超现实主义 视觉象征:指用某一具体的视觉形象来表示一个抽象概念,这一视觉形象往往与该抽象概念具有某些可类比之处。 图像具备修辞性的三个必备特征:1.具备象征意义2.人的介入3.用于传播 吸引注意力(视觉手段) 1.变形技术(例:无嘴女子;人寿保险) 2.两个图形混合或合并(对图形本身不进行变形)(例:汽车人、戒烟广告) 以上两种都是违背现实的处理手法 3.滑稽视觉模仿(著名形象的新变体)在广告中滑稽 4.直接的目光对视 5.视距:图像中画面的景别变化带给观者不同的心理感受: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 6.背面景象:在现实中,给人背影以为着回避和拒绝,作为渴望和受众沟通的广告,在哪种情景下回选择这种方式?(例:伯朗金典咖啡) 7.主体摄像机:既然近景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那么是否所有的AD形象都应该以特写镜头出现?引人注目的特写镜头可能使可提高广告其他方面吸引力的信息被忽视。 在图像中展现摄影师的双腿,这种视野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参与到别人的经历之中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这种做法成为主体视角。主体式镜头多用来加强动作场景的趣味性和冲击力,偶尔也用于对话场景。 引发情感(视觉手段) 1.垂直拍摄角度:权力与地位(仰角) 在政治形象中使用仰角的效果取决于人们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政治领袖与自己在地位上的不平等。 仰角+正面显示=盛气凌人+攻击性 仰角:“英雄”形象 平角:引发共鸣 2.高人一等的外表:高档时装广告中的模特以蔑视观众的方式做出保证:与社会地位呈上升趋势的消费者所处的那个世界相比,广告中所展示的世界确实更精彩(例:GUCCI 07广告;“淑女屋”模特);服装档次越高,模特表情越愤怒 3.俯视:关爱与屈从:吸引受众对弱者做出反应的形象毫无疑问经常使用俯角(例:儿童,讨人喜欢的小动物和孩子气的女人) 4.认同(如何达到):电影——主体镜头(主题摄影机)(认同交流)广告——直视镜头,正面展示 鼓励受众认同形象中的人物可能是视觉广告利用图像与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视觉和心理经历之间关系最常见的方法。 5.性感外表(如何作用):现实中人们对性感男性和女性形象的界定 时装业对消瘦模特的偏爱并非源于对现实世界中性感信号的误解,而是有意识地抑制这些性感信号,以便纯粹地将女性身体作为地位象征加以展示(性感信号与社会信号) 6.环境意向(如何作用): 哪些视觉特征决定人们偏好某一种类型的自然环境:视野——山丘、山脉庇护——树林、灌木丛 结论:通过各种视觉手段,广告中的形象得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第二章:视觉形式与风格 形象性不过是某一形象的内容与该形象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是否有相似的问题

国内外古典园林艺术审美特色剖析.docx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 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 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 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 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

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 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 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 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 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 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 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 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 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

浅谈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关系

浅谈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关系 摘要: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摇篮,对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有深刻的影响。古希腊人吸收、借鉴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希腊文化。古罗马人继承希腊和东方文化成果,逐渐建立罗马文化。纵观这两个在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化,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希腊是罗马的老师,罗马的法律来自希腊雅典;罗马神话基本都是来自希腊神话;罗马的政体吸收了希腊成分。 关键词: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 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前146年被罗马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在雅典的领导下,成功抗击了波斯的侵略,并在前5世纪到前4世纪之间达到鼎盛,被称作“黄金时期”。在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希腊化文明在地中海西岸到中亚的大片地区继续繁荣发展。 在政治制度方面,古希腊是一个城邦林立的地区,因此许多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有在此地区获得实践和发展,有些古希腊城邦如斯巴达一样奉行君主制,将统治权集中在国王手中;有些城邦则如雅典一样实行民主政治;还有一些城邦则是由贵族统治或由少数人控制的议会进行统治。虽然古希腊所处地域狭小,但其政治制度在广泛的时间上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发展。仅就政体来分古希腊就经历了贵族制、民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的演变。尤其突出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古代人类对直接民主制度最早的尝试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形态与民族特性我们在探讨古罗马文化形态时,不得不涉及到古罗马文明的起源。根据英国大史学家阿诺德·约·汤因比的“母文明”与“子文明”学说,只有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才属于母文明,其他都属于子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理所当然地应当纳入子文明的范畴之中。 罗马国家是以罗马城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张而形成的地跨欧、亚、非三州的奴隶制大帝国。罗马城位于意大利半岛,而半岛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是伊达拉里亚人。伊达拉里亚人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便是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它通过商业贸易,外交往来,战争征服等等方式对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施加影响。 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同属于地中海文明。在同一片海洋孕育下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从生活习性到社会变迁甚至是思想发展自然会有其相同之处。罗马人自称是特洛伊人埃涅阿斯的后代,当然这个可能只是罗马人抬高身价的做法。罗马人属于亚平宁半岛上的拉丁人的一支,之后融合了萨宾人。埃特鲁底亚人等意大利古民族,之后肯定还有希腊人,因为希腊人一直住在意大利南部,称大希腊地区。在罗马公民权普遍授于外省人后成分就更复杂了。 一.政治方面

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特点和意义

希腊神话具有人神同姓同形的特点人和神同样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希腊神话的艺术性与哲理性表现特别充分。 希腊、罗马神话的特点分析 希腊罗马神话是欧洲文明的源头之一,展现了人类光辉灿烂的历史。它们既有一般神话的特点,又有他特有的个性来展现人类美丽的沉淀。 1.我们主要是通过大量流传下来的希腊、罗马诗人的作品来了解古人对神的想象,这些诗人是神话得以形成的最大功臣。如诗人荷马等。 2.诸神的外表看来与人一样,在我们的想象中,他们只是比人更高大、更美丽、更庄严,但人们也并不是把他们夸大到超过人的想象。 3.神比人看的更远、听得更远。 4.他们与人一样听命于身体的需要,如睡眠、进食和饮水等。 5和人一样有出生、身体渐渐发育和思想不断发展的自然过程。 6.精神方面,神是胜过人的,但也不免有各种各样的恶习出现。 7.神也像人一样凝聚成了一个大家庭,他们的首领和中心人物就是众神之王—宙斯,他统治一切。 所以,希腊罗马神话向我们展现了以宙斯为最高统治者的众神之国的整套体系。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当今文化的影响 首先是对英文文化的影响.兴起于14 世纪,结束于16 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当时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主阶级而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古希腊罗马文化被重新发掘出来,重新受到重视。希腊神话用数以千计的人物形象和许多曲折优美的故事反应了史前人类生活的广阔图景,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天真烂漫、自尊、公正的特点和向自然、向一切邪恶力量作斗争的英雄气概, 因此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对欧洲文化有特别大的影响。 希腊罗马神话对于欧洲的语言文化,特别是善于兼收并蓄的英语语言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典故用语都被吸收到英语当中,成为英语语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

历史活动课

活动课: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历史知识竞赛 蛟河五中:瞿颖【活动内容】以“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主题,进行一场历史知识竞赛。 【活动目标】1.通过参与“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历史 知识竞赛,增强同学们对祖国疆域、领土主权的历史认同感, 培养其高度的爱国意识。 2.通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高学生提炼、归纳、整理 所学相关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觉开阔人文视野的意识,关注国家大事。 4.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活动准备】1.将全班分成四大组,为自己所在的组取一个别致的、代表本 小组特色的名字并制作标牌.。 2.同学们一定要认真看书,整理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第5课、 第18课、第19课有关新疆、西藏、台湾的历史知识,并尝 试以试题的形式出现(包括小字部分的内容) 3、找出4名同学各朗诵一段赞美新疆、西藏、台湾的文字(要 求:抑扬顿挫、声音洪亮,有感情)同时找出两名有责任感 而且细心的同学统计分数。 【活动过程】 一、精彩导入 (找出四名主持人)前三名主持人各说一段赞美新疆、西藏、台湾的文字。

第一位主持人(赞美新疆):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就是我的家乡———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疆,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不仅有晶莹的冰川,清澈的湖泊,浩瀚的沙漠,辽阔的草原,还有苍翠无边的雪松云杉和众多的珍禽异兽。帕米尔、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高耸入云,白雪皑皑;塔里木、准噶尔盆地开阔平坦、瀚海无垠;伊犁谷地雨水丰沛,山清水秀;尤尔多斯盆地湖泊连片,水草丰美;“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麦穗金黄稻花香,风吹草低见牛羊,葡萄瓜果甜又甜,煤铁金银到处藏。我们美丽的田园,我们可爱的家乡。” 第二位主持人(赞美西藏):西藏,那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那里有古朴醇厚的民风,有神秘典雅的庙堂,我去过;西藏,那是佛的故乡,那里有阿妈转动的经桶,也有供奉佛像的毡房。阿妈那虔诚的模样,我敬过;西藏,那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那里有神鹰在蓝天翱翔。有别具一格的天葬,我见过;西藏,那是一个格桑花盛开的地方。那里有羊肉干与酥油茶香,糌粑炒面和酥油捏搓,我吃过;西藏,那是莹雪覆盖的羌塘。西藏,那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地方。那里有文成公主肃穆的神像,把藏汉文化溶于典章,我爱过;啊!西藏,秀美的山川铭心难忘。手足之情藏汉睦和,兄弟携手共赴康庄。我祈祷! 第三位主持人(赞美台湾):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我国的第一大岛——台湾!台湾,一个美丽富饶的岛屿!在这儿,气候温和宜人,长夏无冬,适宜于各种植物的生长;在这儿,山峻崖直,河短水丰,瀑布极多,而且各种形态,应有尽有,十分壮观;在这儿,盛产大米,最著名的是”蓬莱米“,为此有”米仓“之誉。 台湾,一个勇敢奋斗的岛屿!每当敌人来到台湾,向人们疯狂掠夺时,人民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对待敌人是坚贞不屈,毫无畏惧,以自己的力量去与敌人抗争,直到把自己的家园保守好,才放开手,去创造财富. 台湾,可爱的台湾,那神圣的台湾!虽然,你现在还没有与我们相聚,但是我深深地希望:你终究有一天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祖国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中国就像一棵大树,五十六个民族就是叶子,叶子总要落叶归根!回归吧!台湾!你是祖国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你是我们希望的象征,你是我们心中的牵挂!回归吧!台湾! 第四名主持人:祖国的山河、祖国的历史,永远是正直的中华儿女对祖国真挚情感的源泉,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让我们了解祖国的历史,记住祖国的山河。 四名主持人齐声宣布:“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历史知识竞赛现在开始。 二、竞赛过程 第一关——牛刀小试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摘要:新媒体实现了数字化、网络通信和移动物联技术的融合,是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融合的结晶,具有信息量大、实时交互、资源共享、个性化服务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视觉传达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更具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新媒体技术与多样的视觉符号冲击受众视觉的同时,也改变了视觉传达的方式与理念。新媒体的基础技术、信源编码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网络播放及管理技术与智能终端技术为信息的处理、传播、播放及形成设计符号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视觉传达设计和技术拓宽了外延。视觉传达的形式和内涵是不断更迭和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现代技术会将视觉传达推向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50-02 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变得零散且短暂。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资料获取的需求却愈来愈大。科技进步改变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新媒体也应运而生。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也给视觉传达带来了冲击。视觉传达在新媒体席卷的浪潮中需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现代化技术,加快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转变和视觉传达技术的发展。 1 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概念 1.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爆炸,人们需要接收大量资讯。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想要接收大量信息就需要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新媒体应运而生。由于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广泛的市场需求,新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通信的浪潮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具有广泛市场需求和良好社会基础的新媒体从边缘化走向大众化,必将逐渐成为主流媒体。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则是另一个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但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因此,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演化的过程会长期存在。新媒体的产生是技术和时代的产物,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1.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已经在竞争中各自占据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两者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印刷媒体主要传播文字,电子媒体主要传播图像和

试析吐蕃王朝的政治与法律制度

包头师范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试析吐蕃王朝的政治与法律制度院系:历史文化与管理学院 专业:09历史 学号:0903090038 姓名:秦鑫 指导教师:宁侠 撰写学年:2010 至2011 学年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

试析吐蕃王朝的政治与法律制度 中文摘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之一。数千年来,藏族人民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上,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在社会发展的演变中,藏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一直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从隋唐时期吐蕃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粗略介绍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关键词:吐蕃政治制度法律制度 公元633年,松赞干布继承父业,成为吐蕃赞普,同时也开创了吐蕃历史的新纪元,吐蕃也由《大唐西域记》中最初记载的原史游牧民族成功的过度成为历史中有名的封建制少数民族王国。松赞干布担任吐蕃赞普后,在强大唐朝的感染下,改革政治制度,创建自己民族的文字,仿唐制进行政治改革,设置各级官职,不仅与强大的唐朝交好,还与南诏,尼婆罗等相对小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经过吐蕃人民和松赞干布多年的努力,吐蕃社会终于实现了统一和安定,在社会安定的新形势下,松赞干布积极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久便呈现出一派经济发展、管理有效、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局面。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松赞干布依照唐制,确立了赞普专制政体,划分辖境,建立军制和设置军政区划组织,健全官制,制定各种刑律等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 一、政治方面 吐蕃王朝的建立是与庞大的行政管理系统的逐渐完善相辅相依的,而这套系统的形成又有力地保障了吐蕃王朝这台机器的正常运行,当时把整个地方区划分为五茹六十一东岱进行管理,在中央设有各级各类机构和相应的职官执掌大权,而居于权力中心的则是赞普王权。 首先是至高无上的赞普王权,赞普由过去部落联盟时代的盟主过渡为不容侵犯的专制君主。藏汉文史书中以表露当时赞普权力被神化的事实,至于反叛赞普而遭受诛灭整个家族的记载在史书中也是络绎不绝的,藏史上因反叛而遭受诛杀的琼保邦色苏孜和严厉处罚的葛尔家族是这一方最好的例证。 在赞普之下,有所谓“尚”、“论”等贵戚大臣。“尚,即舅氏母族;论,即父族”。带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制时代的色彩。吐蕃王朝建立以后,这一切得到根本的改变。吐蕃仿照唐制职官制度,结合自身特点,建立起自己的直职官制度,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中央可划分为三个系统: (一)、贡论系统:即大相“论吕(庆)”、副相“论吕芭莽”、都护“悉(色)编(本)掣逋”三人。“论吕(庆)”,又称“大论”,最初设一个,后为防

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美学的总体特征

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谈希腊古典主义时期艺术的审美特 点 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美学的总体特征摘要:古希腊美学是西方美学的源头之一,从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可以分为三 大时期:古典主义美学思想早期,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古典主义美学思想成熟期,即古希腊伯里克利时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定型化时期,即希腊化和古罗马时期。它的总体特征主要在于:古希腊罗马美学的全方位性古希腊罗马美学的体论色彩;古希腊罗马美学的客体主义基调。 关键词: 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美学 一、古希腊罗马美学的分期我们一般把古希腊罗马统括为西方历史的一个发展时期,这是因为,一方面古罗马与古希腊都是处在奴隶制社会的历史阶段上,另一方面古罗马社会是在古希腊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由于地域和繁荣时期的不同,二者仍然是西方古代奴隶制社会的两大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古希腊社会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而古罗马社会是奴隶制社会的成熟和衰落时期。从整个社会发展史来看,古希腊时代从公元前12世纪起至公元前2世纪(前146年罗马人攻占所有希腊城邦)止。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是奴隶制形成和巩固时期,其中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中,是雅典民主制时期。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希腊化时期,奴隶制民主制开始衰落。从公元前2世纪以后,奴隶制军事独裁帝国逐渐代替了共和国,奴隶制的中心转移到古罗马。到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帝国达到鼎盛,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从此奴隶制走向离散衰落,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西欧的奴隶制社会宣告结束而进入封建社会。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考察西方美学的起源———古希腊罗马美学,我们可以在上述总体分期基础上作如下的划分。第一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典主义美学早期,又可称为前苏格拉底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这是古希腊美学的形成期。第二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典主义美学成熟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是古希腊罗马美学的鼎盛期。第三时期: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5世纪,古典主义美学定型期,主要代表人物是西塞罗、贺拉斯、朗吉弩斯和普丁。它包括希腊化时期和古罗马帝国的漫长时期。这是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美学的一个发展廓。这里要说明的是,苏格拉底是由早期古典主义美学转向成熟的古典主义美学的转折式人物。其具体表现就在于,前苏格拉底的美学是宇宙论的一部分,而到苏格拉底以后,美学就成了人本论的一部分,这是重大的突破。还要说明的是,希腊化和古罗马帝国时期,时间跨度虽长,但在美学上,这时主要是继承了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因而是古典主义美学的定型化过程。 二、古希腊美学的一般特征 1.古希腊美学的全方位性古希腊罗马时期是人类的童年时代,这时期的人发展得比较正常,人类的社会分工尚刚刚开始,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也处在直观把握向理性把握中,因此,这时的美学思想也在最全面的方向上得到了阐述,虽然它还没有独立起来,但在全面揭

谈高中历史活动课-模板

谈高中历史活动课 对于自己任教的历史学科,刚开始可以用“误入歧途”来形容。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的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尝试着用新的理念进行高一年级的教学设计,改变过去教师具有绝对话语权的情况,以学生为主体,每节课贯穿适合教学内容的学生活动。 1、学期活动回顾 我们使用的是岳麓版教材。整个学期的教学设计,除了第3、7、11、14、19、20课基本由我讲授完成外,其余各课几乎都安排了比较丰富的学生活动。但由于教学时间不够,最后两个单元的活动落实情况不理想。 2、值得肯定的方面 从教学过程来看,每次组织的活动都受到学生的欢迎。具体表现在: (1)学生积极性高涨。每个班的学生几乎都从开始时为了分数不情不愿地必须参加,到后来踊跃报名、预约,兴趣大增。而我也从规定学生必须交作业,到最后随便学生选做,不再担心没人理睬可怜的高一历史作业。我原来最担心学生把这些活动仅仅当作是作业来完成,而没有享受到其中探索的乐趣。可从最后展示的效果来看,虽然存在班级差异,但学生无一例外都比较喜欢这种方式。 (2)好作品层出不穷。学生制作的幻灯片从最开始的寥寥几张、下载上作品、文字多于图片、逻辑性较差、应付了事,到后来基本能围绕主题设计思路,选择资料,说明问题,甚至设计一些互动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学生的成长真是非常明显。而我也亲眼目睹了学生对历史科兴趣的日渐浓厚。其中,好几个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非常高,都制作了两个以上的主题幻灯片,个人能力得到极大地提升。同时,每个学生还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幽默的、知性的、喜欢的卡通和音乐等等,因此,每一次的活动总有令人惊喜的作品或细节呈现,也让我和学生对下一次活动充满了期待。 (3)学生学科能力有所提高。经过指导,学生在以下方面有一定的进步:如何评估史实;如何论证某一观点并做出结论;如何学会解释历史图片、遗迹和地图;如何区分原因和结果……对于历史,有的学生开始了解到不仅仅是需要背诵的知识,更是需要去判别的知识。 3、存在的问题 教,然后知困,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学生活动中不断涌现出问题,现举例如下:

视觉文化传播特色研究分析论文

视觉文化传播特色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认为,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当下,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但未必在质量上)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影视符号的生 产、流通和消费格外突出。 【关键词】视觉文化;消费社会;文化形态;传播理念;视觉文化产业 一、视觉文化:一种新文化形态的理解 费尔巴哈曾说“可以肯定,对于符号胜过实物、摹本胜过原本、现象胜过本质的现在这个时代,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而真理,却反而被认为是非神圣的。是的,神圣性正随着真理之减少和幻想之增加而上升,所以,最高级的幻想也就是最高级的神圣。”人类早就有了视觉(Visual)经验,即看的经验,这也应当说就有了视觉文化,有了视觉文化传播。视觉,亦可视为通俗的“观看”。“观看,可以说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但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并非是最简单的。观看实际上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文化行为。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视觉。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网络视听……甚至X光、虚拟影像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的: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符号环境。而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没有符号的处理、创造、交流,就没有文化的生存和变化。传播媒介是文化发生的场所,也是文化的物化。在现代传播科技作用下的媒介变革,正使得这一“文化发生的场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已成为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而这其中,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在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将视觉文化作为一种主导性的文化形态,将视觉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的学理研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而视觉文化进入传播学研究的视野,则在90年代后才引起了某些关注。在这方面,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W·J·T·米歇尔的见解值得注意:“视觉转向发生在英美哲学中,向前可以追溯至查尔斯·皮而斯的符号学,向后到尼尔森·古德曼的‘艺术语言学’,两者都探讨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赖以立基的惯例与代码,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不是以语言乃意义之示范这一假定作为开端的。”今天,视觉文化研究不但被哲学、文艺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关注,而且正开始被传播学界的学者关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事。这不但意味着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而且还可能孕育着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某些突破。 在视觉研究中,对于视觉传播行为的理解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泛指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而由视听媒介或视听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侧重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本文运用的是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概念。当然,我们考察视觉文化和

吐蕃时期法律特征

试述吐蕃时期法律特征 吐蕃时期是西藏历史上文化、社会重要的奠基时期。是西藏奴隶制文明空前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吏制组军、经济文化、典章制度、宗教哲学、艺术歌舞等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同时,这一时期制定了维护奴隶制的法律,成为了后世只能够懂法律的基础。 吐蕃法律发展的开放性。吐蕃王朝时期是青藏高原大开放与大发展的时代。吐蕃具备建立统一法律制度的社会条件,是在松赞干布时期。7世纪初,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并制定《六类大法》,1《以万当十万之法》,2《十万金顶具鹿之法》,3《王朝准则之法》,4《扼要决断之法》,5《权威判决之总法》,6《内府之法》。这些法律的制定过程中不仅包含了藏族的土著文化,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中原王朝也对吐蕃法律产生了一些影响,唐朝具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唐朝的一些文人又在吐蕃王朝担任相关职事;崇尚汉族文化而又急需建立法律制度的松赞干布积极借鉴了唐朝法律制度。在此后的吐蕃历史中,这样的过程一直延续着。因此说,吐蕃法律的发展与完善是在一个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中完成的。 吐蕃法律规范的宗教性。伴随着吐蕃时期佛教的传入,吐蕃的法律规范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响影。再加上官方有力的引导,一系列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独特价值观与伦理道德观被直接反映到法律规范当中,形成了具有藏民族特色的法律制度和与法律规范。佛教戒律进入藏族法律,最基本的是“五戒”与“十善”。在佛教极为盛行的藏区,法律与宗教戒律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有些佛教戒律就是法律。此外,以佛教信仰为基础而形成的习惯、禁忌也融入藏族传统的法律之中,与法律规范交叉在一起。 以罚代刑的特征。以罚代刑吐蕃法律规范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经济法律责任来追究违法犯罪的责任。最典型的是盛行在青海、西藏等地的“赔血价”制度。所谓“赔血价”,就是杀人犯或其亲属只须向受害人及其亲属支付一定数量的财产(包括牲畜、枪支、金帛等),以补偿受害者家属的经济和精神损失,就不再实行血族复仇或追究刑事责任的习惯法制度。据考证,赔命价、赔血价源于松赞干布时期西藏的《法律二十条》。这里的不仅反映了以罚代刑的特征,还反映了法律对于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对等级进行了森严的规定。 司法审判制度中的“神判”特征。神示证据制度也称神明裁判或神证。在吐蕃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们认为神灵是最为可靠的,不会偏袒任何一方。所以神判无疑是一种看似“合理高效”的选择。对于“神判”种类及形式,在这里列举了一些在民间流传的一些“神判”方式: 1起誓。一般让双方当事人以佛法僧及各种圣物等发誓,用以证明自己的证词与事实相符,或者表明自己清白。审判人员以是否敢于发誓作为判决好恶的依据。 2抓阉。抓阉是藏区普遍采取的神判方式之一。届时由他人将两张写有无罪,有罪字样的两个纸团包在两个炒面丸之中,让双方当事人各选取一粒。拿到写有有罪字样者即为罪犯,对方则为清白。 3卜卦。在头人的主持下,活佛诵经祈祷并进行卜卦。卦示何人有罪,既使他没有犯罪,也要受到惩罚。 神判之所以在西藏流行,是有其背景原因的。首先当时吐蕃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办案条件最差,人们无法找到更为有效的办案手段。其次,在一个宗教盛行的地区,人们人为神是最为可靠、公正的,不会偏袒任何一方。第三,此种审判方法运用起来便于付诸实施。因此人们自然乐于使用此种制度。但是神

3.古希腊罗马 文化

第三课古希腊、罗马文化 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的代表,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古希腊神话: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产生,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神话长期口头流传,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一整套的神话故事。后来在荷马史诗及古希腊的诗歌、戏剧、历史等著作中记录下来,就是现在的古希腊神话故事。 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传说和英雄史诗。 神的传说:古希腊的神各有分工。宙斯是最高的天神,他的兄弟姊妹有海神、冥神、农神。还有太阳神、智慧女神、爱情女神、战神、火神、酒神都是他的子女。这些神都具有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中国和西方神话产生都是一样的。像创世造人:中国的女娲造人,亚当夏娃造人说。 (一)《荷马史诗》:史诗是指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荷马史诗》是著名的英雄史诗,相传出自盲诗人荷马之手。包括《伊利亚特》(记述希腊人攻打小亚细亚特洛伊城的故事)和《奥德赛》(描写希腊将领奥德赛在特洛伊战争后返国途中的惊险经历)两部分,反映了特洛伊战争的相关情况。 当时在希腊,有许多行吟诗人来往于各城邦之间,为人们演唱关于古代英雄事迹的诗歌。久而久之,这些口头吟诵的故事形成两部史诗的基本情节。后来经过文字加工,成为长篇史诗。荷马史诗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伊利亚特》重点描写特洛亚战争第十年发生的故事。史诗开头就点出“阿基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战争虽然进行了九年多,但双方依然相持不下。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将领阿基琉斯因为一个女俘起了纷争,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场。他的退出导致希腊方面连连失败,情况危急。阿基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穿上阿基琉斯的盔甲冲上战场,挽救了希腊军队,但被特洛亚统帅赫克托尔杀死。阿基琉斯再次愤怒,重返战场为好友报仇,最终杀死了赫克托尔。赫克托尔的父亲、特洛亚老国王普里阿摩斯找到阿基琉斯,希望他归还儿子的尸体。阿基琉斯被打动了,将尸体交还老国王。《伊利亚特》就在赫克托尔的盛大葬礼中结束。 (二)《伊索寓言》:伊索(约前620年-前560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曾做过雅德蒙家的奴隶,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伊索寓言收录有30多则,大多是动物故事。《狐狸与乌鸦》,告诉人们虚荣心要不得;《龟兔赛跑》,告诉人们不要骄傲;《农夫与蛇》,告诫人们不要相信像蛇那样的恶人。用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反映了平民或奴隶对奴隶主的不满和反抗的思想感情;他创作的寓言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 二、戏剧: 1.起源: 2.三大悲剧作家及作品 (1)“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写成了三联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是一系列完整的故事,遗憾的是后两部悲剧都没有流传下来。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其中最感人的。英雄普罗米修斯是神的子孙,他从宙斯那里盗取火种,把火送给了人类,让人类得到光明温暖,教给人类用树皮兽皮遮身,建造房屋,捕鱼,播种谷物,因而触怒了宙斯,宙斯将他绑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叫一只巨鹰去啄食他的肝脏。他忍受了种种苦难,但是他的精神从来没被敌人的暴力所压倒。普罗米修斯是一个英雄的人物形象。他的自我牺牲精神,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称颂。

浅谈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异同

浅谈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异同 古罗马与古希腊文化的异同 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共同形成了西欧古典文明。他们关系密切,人们总是将两者进行比较。“辉煌的希腊,伟大的罗马”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特征的高度概括。如果说中国古代文明是东方文明的源头,那么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西方人津津乐道的辉煌时代。古希腊文化也是罗马化的源头。罗马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文化、艺术理念和杰作。古希腊文化及其文化特征:作为古典文化的代表,古希腊文化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爱琴海文明晚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但其影响更大。换句话说,上述文明已经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而古希腊文化精神并没有被抹杀,这显示了其文化内涵的深刻性。希腊是一个城市联盟,每个城市都是一个独立的奴隶制国家,没有统一的政府。所谓希腊文明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明,主要包括雅典文明、特洛伊文明、斯巴达文明等。更多的注意力被放在文学、哲学、数学、天文学和其他科学上,这些学科通常更先进。罗马文化及其文化特征:罗马文明更加复杂。一般来说,我们谈论罗马文明就像我们谈论第一个罗马帝国和前罗马共和国一样。罗马在政治制度上是统一的,实行联邦民主制度。民主的概念是在更早的时候提出和实践的。政府制度与今天的美国非常相似。与希腊文明相比,罗马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它的文明却远远落后于希腊。因此,罗马文明是从希腊继承的。这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元、清两代。古罗马深受

斯巴达的影响,崇尚意志,并具有潜在的理想主义哲学的雏形。此外,罗马广阔的疆域使罗马文明更加多样化,包括继承和吸收希腊文明、迦太基文明、腓尼基文明、日耳曼文明、埃及文明甚至早期基督教文明。典型的强势文化具有影响力、多样性和开放性。在哲学、文学、建筑等方面,它为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比较它们在以下方面的差异: 一、政治与民主 当我们谈论民主时,我们会想到当代西方的“人权”社会,但是民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一方面,希腊的民主政治给成百上千的人带来了民主;另一方面,它剥夺了成千上万的奴隶和自由人参与政府事务的权利。当时,希腊民主的本质是:多数统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生活的自由。虽然此时的民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它只适用于公民,但几千年前,这种观点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时代。与我们时代的民主相比,我认为它们的内涵是相同的。尽管当代西方政界一直在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维护人权”,但这种民主真的存在吗?例如,在美国,其政治仍然掌握在少数拥有金钱和权力的大资本家手中,这表现在由美国总统资助的“民主”发言人的出现。中产阶级和下层阶级的公民仍然经常被“民主”幻觉中的政客所愚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民主与古希腊的民主是完全一致的。 早期罗马的政治制度是仿照希腊的。自奥古斯都·凯撒以来,“民主”在后期就不复存在,并成为绝对的君主政体,直至其灭亡。罗马人最大的贡献是立法。在贵族和穷人之间激烈的矛盾和斗争中,第一部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